猎罪图鉴

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檀健次,金世佳,张柏嘉,朱嘉琦,陆妍淇,秦海璐,房子斌,张陆,金丰,刘美彤,武笑羽,张籽沐,冯兵,柳明明,米咪,蔡珩,马吟吟,林乐炫,屠芷莹,徐敏,李雅男,陈碧舸,马波,田原,王骁,朱刚日尧,于明加,章涛,傅淼,王晴,蒋龙,林晓凡,孙立韬,芦宏,安亚,许歌,张圣岳,曾柯琅,冷海铭,张燕,李斌,徐海为,于恒,陈诗敏,晨阳,徐艺瑄,孙乐天,王小伟,葛兆美,王屿,孙梦佳,孙延笙,墨阳,黄毅,张芯宁,孙斌

导演:邢键钧

播放地址

 剧照

猎罪图鉴 剧照 NO.1猎罪图鉴 剧照 NO.2猎罪图鉴 剧照 NO.3猎罪图鉴 剧照 NO.4猎罪图鉴 剧照 NO.5猎罪图鉴 剧照 NO.6猎罪图鉴 剧照 NO.13猎罪图鉴 剧照 NO.14猎罪图鉴 剧照 NO.15猎罪图鉴 剧照 NO.16猎罪图鉴 剧照 NO.17猎罪图鉴 剧照 NO.18猎罪图鉴 剧照 NO.19猎罪图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9 00:06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因一起尘封旧案而结怨的模拟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两人联手侦破多起离奇疑案,共同追踪谜底真相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离谱的刑侦剧,画像表现得更像是超能力(更新:徒有其表的女性主义?)

一开头就很令人无语,警察去楼里抓人却不在所有出口布控的是吧?后面还有不戴手套就拿玻璃杯,感觉这种事有点常识的人都干不出来。

画像师的戏份超级离谱,基本就是证人或受害者刚说了句啥啥啥情况下遇见的,然后切到犯人的镜头,再切回来,诶,画就画好了。要不然就是一晚上凹一两个造型,转天画像便完成了。我并非不相信现实中的画像师能通过监控、通过证人描述、甚至通过有亲缘关系者的脸来画出侦破需要的画像,但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是并没有真正去了解画像师是怎么工作的(比方说,我就很想知道画像师如何引导证人清楚地形容出一个只见过几面的脸),导致拍摄没有真实的细节,相当缺乏可信度。顺带一提,上述几种画像方式我感觉都有可行性,因为是有实际参照的,但是你要说你能根据日记里那些主观又抽象的描述画出这么精准的画像,糊弄鬼吧,我反正是不信的。

前几案的题材都或多或少跟女性相关,不过拍得磨叽又虚浮,人物脸谱化,我完全共不了情,有种蹭热度的感觉。一般来说,对犯人的塑造,要么可怜,要么可恨,更优者是既可怜又可恨。然而到目前为止的三个犯人,动机都令我感觉迷惑,案件拍摄的重点也很奇怪(而且动机全靠犯人的口述,基本没啥铺垫)。第一案,八十多位女性受害,犯人明明自认为帮凶却仅是为了让自己脱身而犯案;第二案,犯人想让死者离自己近一些,把尸骨挖出来并与头骨教具做调换(而且过程中还很轻易地抓到个规模不小的组织卖淫窝点);第三案,犯人明明掌握了校长的罪证,却还要向无辜的校长女儿下手。真的是一个比一个自私,还个个身怀绝技,易容都跑出来了。

第八集的回忆里看到,主角身为一个警察居然能对证人说出“你的画只能害人,(画不出犯人的样子的话)以后都别画画了”这种话,那你但凡有一个案子破不了你就别当警察了呗,这么对待证人有没有职业道德啊?当然也不是说警察就不能情绪激动,关键主角看起来一点都没觉得自己说的话有问题,全然一副占据道德高地的样子。说到画不出当年那个女人这件事,大概算是前期的一个悬念?整得是玄之又玄,结果就是被人推下水受刺激了,不知道为啥不能好好说清楚。警察这头也是完全查不出来,真就只靠画画来破案咯?

可以说这剧里的人物塑造真的很奇葩,那个女警妥妥是个花痴工具人(多说一句,不是说花痴不好),就能不能不要再有这种侮辱观众智商和眼睛的桥段了,角色帅不帅让观众自己感受好吗,要表现麻烦用镜头或是细节来展现行不?还有一个黑板报的桥段,且不说为啥要一个画像师去出黑板报,后来这个警察还跑来问“为啥板报出到一半不出了,是有啥火烧眉毛的事?”我寻思警察碰到的大多都是突发事件,而且都要比个黑板报更重要吧?真觉得这种情节能让观众乐出来?

————————

有人要我去求证,所以我就去求证了一下,我为什么觉得该剧拍得离谱。

一、“通过抽象的主观感受来画像”并不合理 我认为此事行不通是因为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标准。何为“英俊”,何为“阳光般的笑容”,每个人的想象都不同。而且只有日记,也没有当事人的修正。这是我的想法,却无法从事迹证明一件事不存在。 不过,我虽然找不到直接证据,但还有些间接推论。有一文中提到,白银案某位目击者由于惊慌过度作出了类似于“长得凶狠”、“眼睛瞪得很圆”这样不准确的外貌描述,而画像师张欣后来与目击者反复沟通去除主观意识的干扰,并从不同的目击者描述中寻找相同的特征,才得以画出三幅嫌疑人的画像。在这里“主观意识”可是个干扰项,我认为可以侧面印证我的观点。

二、电视剧缺乏可信度的地方 以上我所质疑的是电视剧这一情节不合理,但我并非由于该情节从而认为电视剧拍得不合理。我影评的重点明明是电视剧的拍摄手法有问题,细节不够到位,逻辑不够自洽。影视剧是否能令我相信,与现实中有没有人能做到根本就是两码事。哪怕世界上没有魔法,也不妨碍我去相信哈利波特的世界。当然,拿哈利波特跟它比肯定是高抬这部剧,我们还是说回画像好了。就我所看到的对于林宇辉以及张欣两位画像师的报道而言,他们之所以能屡破奇案,离不开对画像的大量练习、研究、总结经验上。那如果要拍电视剧展现画像师有多厉害的话,什么最能打动观众,什么最能让观众相信?是画出画像的结果吗?不是!是画出画像的过程!是他的方法论才对!明白什么叫方法论吗?明白我为什么认为方法论重要吗?因为方法论一方面可以体现出一个人过去面对同类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另一方面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是通过怎么样的一般性原则来解决目前的问题的。就好比基本演绎法之于福尔摩斯。 说到这里,摘取几段报道内容:“张欣说,在为案件制作了数万张模拟像后,他才渐渐摸出了路子,有了一点画像感觉。当目击者向他描绘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时,往往说不清。张欣就根据经验,初步判定嫌疑对象的大概体形,然后开始在头脑里将各种不同人的脸型、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分别组合成人的头部形象,直到目击者真正认清为止……与一般画像不同的是,张欣更加注重模拟人物可供辨认的细节,比如脸部的纹、痕、疤等,以及嫌疑人的面部会出现什么特别的表情、动作。”“在数万张画像的基础上,他(林宇辉)总结出了田、由、申、甩、甲等八大脸型,掌握了不同年龄、地域、情绪下的肌肉变化、纹理走向,逐渐可以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刑侦人员的模拟与画家的模拟不是一个概念,我(林宇辉)不是复制,不是临摹,而是合理的分析。不仅要画皮,更要刻骨,通过骨骼结构寻到不得而知的面部比例,进而再现整个脸部形象。’”想必这便是两位画像师的方法论的一部分,这些就是细节啊,就是行事逻辑啊。模拟画像应该是一个以画像师为主导的过程,是画像师要想办法从目击者或是监控画面中探索出画像所需要的特征,必不是抓瞎碰运气吧。 而剧中的沈翊有方法论吗?我看不出。如果他真有方法论,就不可能先在第一集提出“从人脸的三十六个骨点去推算脸部结构”,然后在第八集还得在其他人无意的提醒下才发现那三人的头骨是一致的。他不该对骨骼这么没敏感度吧?剧里屡次使用这种很刻意的“提示”情节,又对画像过程草草略过,让我如何去相信他的能力?或者,换一种思路,要是剧方没本事具体表现沈翊的老练,那也可以着重表现他的成长嘛。比如倒推一下,他刚开始实操有没有遇到过与目击者的沟通问题;他起初接触模拟画像有没有因与绘画不同而感受过阻碍;他当时得知自己的画害死了人深受打击后是如何重拾画笔的;甚至再往前推,他曾经“三岁画老”的自信张狂是从何而来的。最终他得以找回这份丢失的信心,画出那张他原本画不出的画之类的。

总之,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这些例子可能是挺俗套的,我只是试图讲出我的直观感受。我其实明白各人有各人的立场和先入为主,可以不接受,但请不要假借现实的英雄去装电视剧的逼,也希望多少能明白人看电视剧是不需要阅读参考文献的,少把求证挂嘴上。更何况,我求证过了,这部剧经不起求证。

————————

我突然有些奇怪,这部剧里女性角色含量这么高,女局长、女法医、女性弹道专家、女性爆炸物专家,结果戏份最重、最出彩的刑警队长和画像师还是两名男性……不得不说有些可惜。如果反过来可能更贴近现实,而且更能展现女性视角吧。这可能是为啥明明案件题材都与女性关系密切,我个人却很难共情的原因吧,至少在看到画像师与强奸案受害者单独谈话时不会那么别扭了。现在的性别设置与其说是尊重女性,更像是在讨好女性,就……果然还是拍男主比较容易割女性观众的韭菜吧。(这段真的很主观,只是有点不吐不快)

————————

有人认为我根据回复曾修改了这篇剧评中的某些观点。我不喜欢有人冤枉我,所以我愿意拿我家人的健康做出保证:

我绝对没有修改过我的剧评,一直写的都是“我并非不相信现实中的画像师能通过监控、通过证人描述、甚至通过有亲缘关系者的脸来画出侦破需要的画像”。

 2 ) 【7600字】画心师。——详解《猎罪图鉴》案件的心理暗线推进

我不知道这部剧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图鉴”是极有误导性的标题,这部剧本身就不是单元刑侦案件合集,更不是yxh吹捧的双男主CP磕死我了,仿佛我看了个假剧似的。如果标题改为“画像师之猎罪图鉴”,那我觉得会比原标题接受度高一些。这部剧的故事线其实就是大男主沈翊核心走向,涉猎的案件不一定是全貌,有些小案子只展现出画像师参与的那部分,因为需要渲染烘托的只有画像师这个职业和男主的心理活动,有些案件的最终结果留白了,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不同的,旁视角很难给出一个准确定义,所以不如开放式的留白处理。

(本文定义男主横叉一脚的案件为“小案”,从出现场就参与的案件为“主案”。)

🍀 仰视的角度

全剧出现的第一个案件是插入式小案,沈翊在授课期间快速画像,几乎与杜城同时找到了凶手。这个剧情一方面说明了沈翊的职业水平之高,另一方面阐述了他的职业素养。画像师,不是简单的根据目击者的口述画出他们口中描绘的人像,而是要通过各种细节来揣测人的心理活动,对目击者来说涉猎视觉角度与惊恐的心态,对嫌疑犯来说暗含其生活习惯与犯罪动机,刑侦科的画像师,画的不是简单的人像,而是嫌疑人的内心世界,更准确的说,他们是画心师。沈翊的敬业,在于他不是草草画完了事,他会很认真的揣测口述者的每一句话,当画完之后又被目击者全部推翻的时候,他没有对目击者报以厌烦的情绪,而是很理智的寻找新的突破口与违和原因,因此才能画出最真实的人像。

🍀 美貌陷阱

为什么第一个主案是美容院的案子?因为涉及到整容。画像师关注的不是人脸五官的位置,而是人物表达的情绪,所以即便换了脸,但眼白眼神是无法骗人的,这也是剧中沈翊台词明确指出的内容。很多人包括杜城在内,最初都不信任沈翊的推论,那是因为并不了解这个职业存在的逻辑性,也是因为见过了太多只会按部就班画像的同事,却鲜少见到如沈翊这般有崇高职业信仰与悟性的画像师。再后来他就再也不质疑沈翊的推论了,甚至比其他同事都更支持,那是因为沈翊与他对案件的理解方式其实是相同的,只是一个用行动抓人,一个用画笔画出结果。美容院的案子不是很复杂,主要是沈翊在80名患者的匹配过程中显著提升了破案效率,分辨指甲油的颜色是沈翊的职业优势,这个案件破得轻易并非因为复杂逻辑的迅速推论,而在于画师的细节观察走了捷径。

这个案件更重要的地方其实是送居里夫人画像这个升华,沈翊说建筑师出名不是靠这张脸,而是她画里的野心,其实他说得也是他自己,他自己作为画像师只追求还原真相的初心,而这种职业信仰不应该被外界环境所污染(比如因为破案时长的限制就对某些细节疑点得过且过),他说他相信以前的那个相貌平平的设计师总有一天会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可,只可惜她走了一条通往毁灭的捷径。一个聪明睿智能完成高智商犯罪的人却因为对自己容貌的不自信而掉进了一个简单的陷阱,最后愈行愈远,只是因为她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遗失了奋斗的初心,一失足成千古恨。

🍀 三张抽象画

这是第二件插入式小案,注意这个小案最典型的地方,就是这三个人的职业是画家,三个画家画出的嫌疑人竟然是三个样子,为此争执不休,但实际上没有一张画对的。这个小案渲染的其实是沈翊的绘画天赋,哪怕他之前只是个普通画家,三岁画老绝对不是一句虚言,因为沈翊笔下的作品画得是带入人物后的换位思考,而众多普通画师画得只是自己作为旁氏角自以为是安置给作品人物的形象。

🍀 日记里的男孩

这是全剧的第二个主案,我对其很有感触,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剧评的原因。

我们先来谈谈案件本身的内容。

晓玄到底知不知道蓝心是女儿身?我认为是知道的。一个学校里性别不明的人一定是大家好奇的对象,喜不喜欢跟蓝心亲近是一件事,蓝心到底是男是女是另一件事,八卦是人的本性,而她们都属于绘画小组,即使晓玄再不合群,但连这种经典八卦都没听过的可能性很低。晓玄虚构了日记的天气,也暗示了她的日记内容可能作假,所以沈翊推断出性别作假,其实带入思考,说明晓玄也同样明白蓝心的真实性别。

这个案件的结局留白了,因为画像师的解谜任务已经完成了。其实我更喜欢这个留白的处理,校园时代不被世俗所接受的百合之恋,两个不合群的少女的灵魂碰撞,相离又相依,以一方的脆弱放弃为定格,让这段禁忌之恋镌刻着学生时代的青涩单纯,难道不好吗?现实总是会打碎梦幻的泡泡,就像蓝心穿着裙子出现逼晓玄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一样。剧里没有解释蓝心的手伤,沈翊说树下有衣服碎片和血迹,蒋峰说蓝心没有说实话。其实事情的真相更可能是蓝心带着对晓玄的怨恨去见面的,因为看了晓玄画上的喉结,蓝心认为晓玄和其他人都一样,蓝心倒是没有想过杀人,但更可能的原因是两人起了争执扭打在一起,结果意外造成了晓玄的死亡。根据蓝心的回忆,晓玄自杀捅了自己一刀,但一个学生怎么可能一刀毙命直接准确刺中心脏呢,而且就算晓玄说了不要救,但有人快要死了,蓝心怎么可能不本能地拨打120求救呢,所以真相很可能就是刀刺中晓玄心脏与蓝心有直接关系,所以蓝心才会因为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求救 因此蒋峰推论正确的可能性偏高。剧情没有对此盖棺定论,是因为它终究是个艺术品,留下一些人性的美好与希望,让这对仿佛漫画里走出的百合情人不带有现实的污垢,难道不好吗?

说完了百合案本身,我们再来谈谈这个案件与男主沈翊的联系。蓝心的十年,是带着爱的怀念,但更有悔恨与愧疚,在这一点上,与沈翊的七年是一样的。沈翊烧掉了自己的画,致力于留在警界,这一切的动机都源于对雷队的愧疚。当一个生命因自己而坠落,无论有多少个借口,都是他人生中一辈子的烙印,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这就是生命的沉重感,即使沈翊明白自己不是真正的凶手,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都是帮凶。杜城说沈翊就业的理由没有说实话,他说得是对的,这也是警察的敏感度。百合案,明线是晓玄蓝心,暗线其实是沈翊雷队,为什么这个案件是第二个主案,就是要打开男主的背景,引出他的前尘往事。

🍀 见不到的爱人

这是第三件小案。在男主的职业信仰方面,作用与第一件小案是一样的。为什么前面五位画像师画了六张截然不同的画像,就是嫌疑犯说得那句话,他们都没有走到她心里。沈翊虽然是个画家,但他其实也算心理学家,他能够拿到真正的描述,是因为他攻心了。他与她是天平的两端,要想保持平衡就永远不能见面,要短暂的坠落还是一辈子的沉沦,沈翊指出了嫌疑犯最不肯面对的现实。

当然,这件小案还有其他的作用。在沈翊的心态方面,解释了他为什么这么执着的追求真相,他对职业的信仰远超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原因就是他在病房里说的那句,他现在画画能够帮助到人。在杜城方面,推进剧情的作用更大,沈翊被挟持,让杜城真正感觉到了生命流逝的恐惧,就跟沈翊当年面对雷队之死一样。沈翊去那么偏远的地方,杜城本来应该安排车接送的,所以沈翊出事杜城有间接责任,他终于开始反省自己并承认对沈翊的抵触源于自己破不了雷队案子的迁怒,二人之间的关系正式破冰。杜城开始懂了沈翊苛求真相的执念,其实他自己就是始作俑者,是因为他的那句话“你不配当画家,你的画只会害人”,当年他气头上口不择言的宣泄,却成了另一个人一辈子的枷锁。

🍀 被偷走的人生

这是第三个主案,也是目前最简单的主案,破起来相当容易,但前提条件是找到了那个唯一的切入口,也就是骨相皮相的问题。案件的结局与百合案异曲同工,杜城与沈翊说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剧中没有给出女生视角的真正答案,其实沈翊说的那个才是真相,就像嫌疑人说得那样“你们的眼里从来没有我”。剧里再次留白了,给那些不愿面对现实的人留下一些幻想的空间。

这个案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两位男主之间的关系的升温,杜城坚定不移地相信沈翊的水平,这应该就是伏笔,后面的案件明显难度加大,需要两位男主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才能查明真相。

🍀 “亲生”父亲

这是第四个主案。从这个案件开始,侦破的难度明显提升,因为需要两位男主共同协作破案了,不像前几个案子那样警队内斗也不妨碍进度,侦破过程中也陷入过误区。金店抢劫案只是个引子,牵扯到后续一系列案件,也是雷队案子侦破的开端。

这个案件真正的破案关键其实在法医,两次亲子鉴定直接指明侦破方向,而沈翊主要做的是排除错误选项,以及拿到小安的DNA样本,不过沈翊早就怀疑过小安不是亲生的这件事了,因为第一次见小安的时候沈翊就拿着她爹的照片比对了一阵子,只不过杜城那边也提出了同样的怀疑。罪犯与艺术创作者有着一点相似,犯罪也是另类的“创作”,所以沈翊对犯罪标签的理解带入更为深刻。

这个案件能够被详细刻画,主要是因为它是雷队暗线上极为重要的一环,整个剧集虽然在主线上插播了各种案件,一方面层层递进男主在画像师职业上的造诣,另一方面在彻底解谜雷队的案件,也就是男主的心结。沈翊画出了神秘女人的画像,却在数据库里没有匹配,致使他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产生了怀疑,杜城首先进行了安慰,然后当母女鉴定的结果出来后,再一次坚固了沈翊的自信心,这就是他在刑警这一行业里的成长。

同第二、三个主案一样,本案的结局也做了开放性延伸,两位男主对小安得知自己身世后的反应持不同意见,杜城认为养育之恩更重,而沈翊却认为血缘关系的欺骗会造成不可磨灭的打击,其实他们说得都有道理,然而编剧很善意的抹掉了小安视角里最残忍的真相,那就是假母亲对自己的好也只不过是为了她自己的伪装罢了。

🍀 无法逃离的他

第五个主案。这个案件是目前为止与画像师关系最不紧密的主案了,能入选主案被详细展开,一方面是沈翊的贡献不太大,全程破案关键在法医验伤与刑侦询问,以小案的方式插入容易讲述不清,另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共鸣感高吧,被压迫后的反抗、以母爱为出发点的谋杀、家暴、女性独立,这些都是现实社会里比较常见的问题了。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案子,但是剧组在拍摄与故事编排过程中,还是尽最大可能地展示出本剧的个性。这个剧拍摄角度运镜还是很考究的,包括两间审讯室的分镜对比,包括最后走廊相遇两位女性最终的释然一笑,也包括沈翊讲述红桃Q的绘画背景与本案的共通之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又是最残忍的东西,以爱为名,可能是无私的奉献,也可能是坚定的犯罪,陆婷如此,楚天启亦如此。

🍀 三眼怪物

这是第四件小案,却是一个刻画得较为详尽的小案,这个案件在刻画男主人设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基本上就是靠他一个人的能力破案的。

第一个作用是在画像师的职业素养方面,沈翊说受害人的描述分为两个类型,一种是着重描述视觉效果的,另一种是描述感觉效果的,其实这也是画师的分类,只能画出视觉效果的可能只是人才,像沈翊这种着重感觉效果的则是天才,也就是杜城对沈翊的评价“能从人脸看透人心”。因为视觉效果,所以普通的侧写师只画出了杂糅后的扭曲结果,而通过沈翊的分析,剥离出了三张画像,最终锁定了嫌疑人。

这个案件的第二个作用是承上启下,为许老师的案子做铺垫。沈翊教那个女警官画像,其实就是传承,和他老师做的是一样的。而最后锁定第四个嫌疑人的蝴蝶也是有重要作用的,沈翊最后说要给那些蝴蝶标本自由,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暗示,与他的画作和他的侧写推断一样,思维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没有既定规律的,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案子上他才能找到奇怪的突破口。

🍀 奋不顾身的亲情

这是第六个主案,也是沈翊职业成长中必要的一环,警察最需要的情感是理智,最需要克服的是冲动,在沈翊以前的人生中,只是不小心间接害死了人,只是经历了队友的牺牲,还缺熟悉的人的违法行为,还缺熟悉的受害人,所以他还是会有擅自行动不符合警队规定的业余行为,只不过以前他不上前线,队友自然会对他的这种违纪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这个案件是目前刻画最草率的案件,我认为很可能在结尾处有大篇幅的删减,因为从沈翊单独行动到杜城赶上救人,二者之间是有明显的时间差的,但剧里面直接就切镜头带过了。所以我推测,原剧本里的沈翊很可能是以自己为诱饵引嫌疑犯刺杀自己,以此定更大的罪,因为目前嫌疑人的罪名只是诈骗,没有杀人,虽然很多老人就是因为被诈骗才导致的死亡,但是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在量刑过程中是本质的区别。沈翊是个半路出家的警察,所以他的行为带着较高程度上的感性,这就是与体制内培养的警察(比如杜城)最大的区别,体制内毕竟是正规警校批量生产的,所以原则性逻辑理性的程度更根深蒂固。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公权私用甚至诱导加罪,会严重影响职业形象吧,所以后期才严重删减。因为接下来的小案是两位男主办的私案,更反应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老师案子的刑侦破案只是辅助,而真正想刻画的是男主的内心世界变迁,否则再回顾整个破案过程,你会发现现场勘测、小组分析过程、关键嫌疑人抓捕、整个团队落网这些很重要的破案步骤基本上都没有,更大篇幅用在了男主画画和回忆录上,叙事重心明显偏移了。

🍀 被切割的头像

这是第五件小案,甚至都不能严格算成一个案子,因为不是工作时间,也不在案件编制内。这个案子看起来很无趣,甚至有些脱离剧集节奏,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在这个案子本身,而是因为上一个案子的结尾被大量删减,导致了角色情绪的断层。

只要是人,都是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如果上一个案子讲得是沈翊因为私人恩怨违反纪律,那么这个小插曲讲得就是由杜城家引发的杂七杂八琐事。除了那个跟屁虫小迷妹,沈翊在警队也不算沟通很良好,前期跟杜城杠,后期也基本上只和杜城配合,行动上也是两人一起出入,所以在下一个案子杜城不在的情况下,蒋峰没把沈翊对玩具店主的推测当回事,这一点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前面那个变脸案里大家不就怀疑过是沈翊画错了吗,结果是杜城直接在白板上划掉了沈翊画错这个选项。

这个小案有个最重要的情节,就是沈翊明明很早就看出了嫌疑人切下照片头像的目的,但他没有直接揭穿,而是通过画册书籍来给杜城暗示,然后聚会的时候也找机会提示杜城,你会发现沈翊这个人的处事变圆滑了,不再是我行我素有机会就出风头了,他会觉得这个小案是杜城在负责并且自己也不是直接参与者,所以他收敛了自己的光芒隐藏在幕后,专心等着杜城出面就可以了。对比在上个案子里一声不响就脱离团队去堵嫌疑人的行为,很明显这就是角色的成长,角色开始懂得团队性了,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必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只可惜前面删戏了,导致这个对比不仅不强烈反而很尴尬。

沈翊与杜倾的对话,其实说得也是他自己。杜城最初当警察可能是和家里怄气,但是日子久了就开始享受破案的成就感,沈翊也是同理,最初入这行是为了弥补错误,现在他觉得比当艺术家更有意义。杜城也有看不透的地方,比如他姐姐对他的纠缠,相比于沈翊,杜城就缺了点感性,沈翊说得那句“什么都往坏处想”,其实也算杜城的一个小小心结。两位男主在以后的工作中互补又互相影响,会渐渐修补自己的短板,完善自己的性格。杜倾与杜城姐弟这么多年,却不如沈翊更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像杜城在警队里也很多年了,但工作上最合拍的搭档却是才来没多久的沈翊,和不合拍这种事情确实与相识长短不完全挂钩,生活与工作里都是一样的。

🍀 自以为是的审判

这个案子我认为写得很潦草,前面那个IT换脸案还可以解释成过审被删减,但这个案子就很明显是剧本固有问题了。这个案件最明显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凸显核心思想,比如说百合案你可以感受到校园纯爱的那种简单与无奈,再比如说监狱案你能看到沈翊对职业的真诚甚至感染到犯人的共情。其实我能理解这个案子存在的意义,这是两位男主搭档之间的默契,以前是一起查案,到了模特案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而这次的爆炸案是在二人之间零沟通的前提下在现场进行的临时搭档,相比于前面的剧情这两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也是在为后面m死亡案杜城执法钓鱼做铺垫。这个案子应该从哪里体现二位的默契呢?就是等待的那十五分钟,从沈翊遮挡狙击方向来暗示嫌疑人手里有引爆装置不可轻易开枪开始,沈翊这边如何细致的与对方谈判,如何安抚,如何用画画来拖延时间,杜城那边如何留意沈翊的牵引暗示,如何在外部布局配合,如何计算时间差,如何找准闯入房间的角度与方式,明明是争分夺秒的信任与配合,只可惜剧里只是干涩的走过场,既每个很好的刻画刑警队的破局手段,也没有很好刻画父亲为子报仇的人格扭曲。综上,这应该是全剧目前为止我最不满意的部分了。

🍀 被偷走的隐私

作为结尾的案子,作为贯穿剧集始终的案子,这个案子得刻画是真的很精彩,对得起这一季的品质。

首先,很多散落在前面的细节点(刑侦方面和人情方面)在这个案子里凝结成线:开篇杜城与嫌疑人搏斗时划碎的表盘成为沈翊发现其在案发现场的线索;杜倾带沈翊出席的商务宴会巧遇幕后boss;杜倾与杜城姐弟之间的感情修复,杜倾不再缠着杜城想让其转行了;雷队冥冥之中引导了两个天才成为优秀的警察。

对案件侦破过程的刻画——攻心术:杜城的钓鱼执法;杜城在被审讯过程中引导路警官说出自己被设计的逻辑;沈翊与陈舟一语双关的棋局;警方的心理布控暗示修改密码。在这个案件的刻画上,编剧做到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故事节奏也是高潮迭起紧张刺激。在最后的这个案子里,展现里李晗不是个迷妹花瓶而是信息技术流专员,路队理性与感性兼顾,警队板报以全员绘画为创作把艺术精神贯彻到底,包括前面牺牲的队友,最后以画册做结对全剧案件逐一回顾。海边雷队的画像是全剧的起点,而结尾再次取景此处,黑白线的新作就在雷队画像的上层,黑与白也代表了正邪的准线。七年了,两位男主终于可以彻底释怀了,这一路走来他们从相看两厌到彼此信赖,沈翊成了杜城的底牌,杜城嘴里也很自然的说着自己的判断受到沈翊的启发。冥冥之中,一切都变了,但一切又似乎还保持着原来的牵绊,或许这就是本剧的艺术性。画像师是结合刑侦、医学、心理学、绘画的交叉专业,最后这个案子虽然不需要嫌疑人的侧写,但是提出对桐城公司主动出击的人正是沈翊,沈翊虽然不是一线行动派,但绝对称得上核心军师一般的存在。沈翊算得上一介天才,在他还只是个普通画师的身份时,他就已经在遗传学和心理学上无师自通,而随后的七年时间他完成了从画师到画像师的蜕变。技术是什么?技术终究是人脑创造出的产物,终究,人定胜天,这或许就是最后这个案子传递给我们的理念。

(全文 完)

🚩 补充:对大结局黑白画像的理解。

正如我本文的标题“心理暗线”,所以第一季的内容讲得是沈翊经历雷队的事在这七年里的成长,在故事的行进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杜城的原生家庭情况,杜城如何从一个叛逆求关注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警察,杜城的家庭也有着普通家里具备的职业与陪伴的矛盾。沈翊说不是每个人都像杜城这么幸运,但全剧却留白了沈翊的原生家庭,他是怎样习惯于孤独的涂鸦才被许老师发掘,在从业普通画师的时期他为什么选择涂鸦式的三岁画老。在boss方面,桐城集团落网了,但人口贩卖组织七年前就已解散,陈舟很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位重要头目,但未必是唯一最高领导人,所以说这个组织会不会再次凝聚卷土重来,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沈翊的自画像,彩色剖开后是黑白的呈现,没有人知道他的过去,也没有人看到他辉煌背后的孤独。世界与人都一样,它们的深度永远不是我们用肉眼可以看穿的。

 3 ) 《猎罪图鉴》观剧小助手:详解剧中出场的那些名画和背后的故事

《猎罪图鉴》已经更新到第十集,昨天闲着无聊刷完,出乎意料,总体感觉还不错:剧情内容、整体节奏、画面质量、演员表现大体上都是及格以上的表现,好过大部分国产刑侦剧。比较有趣的是,这部剧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每一个案件都有一副或几幅世界名画作为背景,那今天我们就来上上图画课吧!

热剧

马拉之死

全剧开篇,男主角沈翊正在警校为学生们上课,他背后那幅画就是著名的《马拉之死》。沈翊让学生们在这幅世界名画里找到暗含其中的三处谎言。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这幅画的背景: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雅各宾派上台后,忙于铲除异己,又积极保护贵族和神权阶层的权力,恰逢饥荒,整个法国被搞得民不聊生。科黛只是一名普通的寡妇,但是长久以来一直痛恨马拉的残暴,最终于1793年7月13日以请求资助为由与马拉见面,并在见面过程中拔出藏匿的小刀刺死了马拉。雅克·路易·大卫是当时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马拉的好友,他在马拉被刺之后两小时赶到了现场,目睹了一切,后来又在雅各宾派的要求下为这件事作画。

课堂上的沈翊

沈翊让学生找的三个谎言并不难:1.马拉因为曾经有在下水道藏匿躲避追捕的经历,所以患有皮肤病,这也是他需要一直浸泡在浴缸里的原因。但是画中的马拉肌肤干净纯白,不见丝毫瑕疵,这是大卫在美化马拉的形象。2.凶器小刀落在地上,却不见凶手。其实凶手科黛并未逃走,而是在屋内束手就擒。而故意隐去凶手,就是让凶手的行为变得可鄙。这两点第一集里已经告诉观众了,但是留了第三个谎言的扣子到后面叙说。

马拉之死

后来沈翊揭晓了第三个谎言:画中马拉左手上那张纸上的内容是: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柜子上还有一张便签,上面的内容是: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事实情况是,便签的内容是真实的,科黛就是靠这个接近了马拉,但是马拉手上拿着的那张纸其实是一张名单,上面有18个反对马拉的人的名字,这些名字是科黛为了接近马拉提供的。大卫在这里再次美化了马拉,让他从一个刽子手变成了慈善家,这一点在剧情里也有交代。但是沈翊课上说科黛挽救十几万人太夸张了,名单上只有18个人,挽救十几万人是当时科黛接受审判时候说的话,和这幅画关系不大。

细节细节细节

戴耳环的珍珠少女

本剧第二幅出场的名画自然就是《1戴耳环的珍珠少女》,这幅画在剧中作为密室的机关存在。大家可千万别小瞧这幅画,它被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作者是荷兰画家维米尔,而荷兰在欧洲属于北方苦寒之地),在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

查找机关的沈翊

长久以来,关于这幅画最大的疑问就是画中人是谁,可谓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这个女孩应该是维米尔的大女儿,但是一直难以统一观点。1999年英国作家特雷西雪佛将这个疑问展开撰写了小说《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四年后又拍成了电影,女主角绝对出人意料,选的竟然是寡姐斯嘉丽约翰逊,这电影我看过,有点接受不了——就像我也不能接受北鼻去演寡姐一样!

每次看到,心里一荡

九相图

这第三幅大作就是有些惊悚意味的《九相图》了。在校园埋尸案中,沈翊就是参考了九相图之后,从头骨反推至活人的面容。那《九相图》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作品呢?

很吃惊,会出现这幅画

檀林皇后是日本有史以来最让人吃惊的几个人物之一。她活着的时候美貌惊人,但是作为佛教徒的她深深为此烦恼,所以留下遗志:不需要厚葬,将自己的尸体抛在路边,任其慢慢腐坏风蚀,目的在于用自己尸体的变化告诫后人不要贪恋美色,那些只不过就是过眼云烟罢了。而记录她尸体腐化过程的画卷,就是后世所说的《九相图》。剧中沈翊参考《九相图》反推被害人容貌,也算是编剧想象力丰富,虽说不太现实,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必须要加分!顺便说下,如果对这幅画感兴趣的朋友去日本京都旅游,可以去一个叫帷子辻的地方拍照留念一下(有帷子辻地铁站),因为这就是檀林皇后当年陈尸的地方。

九相图

莎拉·马乔姆在监狱中的肖像

在破获雌雄大盗的案子里,沈翊介绍了威廉贺加斯的名画《莎拉·马乔姆在监狱中的肖像》,目的是说明画家喜欢画死刑犯的原因,而此时他自己也马上要和一个死刑犯会面。这个死刑犯和画中的莎拉·马乔姆一样漠视死亡,但却珍视爱情。

沈翊正在讲解这副名画

很多人对于画中莎拉·马乔姆的故事都很感兴趣,其实那只不过就是一个杀人凶手而已,最有趣的东西是本剧呈现的那个车中画像的桥段:沈翊为狱中女死囚画的素描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幅画了,但是面对死亡,他虽然害怕,还是保持了和沙拉一样的冷静,甚至画出来的东西也还是有模有样,也难怪连凶残的罪犯也对此非常吃惊!

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奔马图

在一人饰三角的绑架案里,为了揭破犯人的易容手段,沈翊突发灵感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画骨!

真的是脑洞大开

这个画骨,其实在绘画里专指中国画中画马的手段,那中国画里画马的第一人,近代首推徐悲鸿。徐悲鸿在绘画界的评价可能至今难以统一,但是他画的马毫无疑问是最近100年中国画的顶尖水平。2003年,他的《春山十骏图》拍卖价为600多万,去年这幅画的成交价已经高达1亿多。不过我个人觉得他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奔马图》,标准的画骨不画皮,好到不可思议,当年这幅画赠送给了来华作战的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也见证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友谊,其背后的意义更大!扯远了,剧中没有这么多东西,就是画骨而已!

好到不可思议

岩间圣母

在侦破持枪抢劫案的时候,沈翊提到了达芬奇著名的画作《岩间圣母》,暗示凶手在自我临摹,这个案件和画作的结合是很巧妙的,因为《岩间圣母》背后确实有一桩艺术公案,也确实是一场自我临摹!

岩间圣母,不是吹的!

世间确实有两幅达芬奇的《岩间圣母》,而且都是达芬奇的真迹。一幅在法国卢浮宫,是一幅标准的油画。另外一幅在伦敦国立美术馆,并没有画在画布上,而是画在木板上。这两幅画宗教上的意义我说几千字也说不完,我只说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画面右侧大天使乌利指向约翰的手:手指着的,就是卢浮宫的第一作,如果没指出去,就是伦敦国立美术馆的第二作。下图这幅就是来自卢浮宫的作品!

卢浮宫里的岩间圣母

比画作更有趣的是画两幅画背后的故事。中世纪画师都是接受委托后才作画,而《岩间圣母》最早的委托方是罗马教廷,原本的打算是画出来之后装饰当时新建的米兰大教堂,但是达芬奇完成第一作之后觉得罗马教廷承诺的报酬太低了,于是高价卖掉了这幅杰作。不料这个消息后来被罗马教廷知悉,教廷非常不满,要达芬奇履行承诺交付作品,而且还必须是原来的创作主题,达芬奇无奈之下只能再画了一幅相似的作品交差。下图就是伦敦的《岩间圣母》:大天使乌利没有伸手指着约翰,圣母的头上也有光环,和剧中沈翊说的是一样的!

伦敦的岩间圣母

目前《猎罪图鉴》只更新了十集,我也只能写到这里!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4 ) 《猎罪图鉴》小助手:详解剧中出场的那些名画和背后的故事(下)

且不论这部剧集其他的东西,就编剧而言,隐藏的主线是侦破人口贩卖集团,然后剧集中用好几个凶杀案来串连,文化暗线就是各种世界名画,而且各个案情和名画之间的关联也算是比较贴切的,实在算是国产剧中用心的作品了!我之前写了上部,现在有始有终,趁着剧集完结把作业补齐,希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完结

乌鸦群飞的麦田

从第十一集开始,讲述的是一个两个受家暴的女子联合杀害丈夫的故事,这第一幅出场的名画就是沈翊口中的这幅《乌鸦群飞的麦田》!

沈翊对肌肉的分析

这里还不得不说一点生理上的知识:正常人的心脏肌肉纤维的纹理是往一个方向排列的,但是遭受电击之后,人的心脏肌肉纹理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下图是沈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画面,充分说明了问题。法医正是因为这些不太规则的肌肉纹理,推理出被害者生前曾经遭受过电击!

电击后的纹理

我们继续说名画的事情。这幅《乌鸦群飞的麦田》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作品,完成这幅作品的第二天,梵高就在画中的麦田里自杀了。值得说一下的是,梵高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都是他生前最后两年里创作出来的,而此时他正深深为自己的精神疾病所困扰。这些作品中大多都有着更加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就像这幅《麦田》,阴郁的画面产生浓重的压抑感,丝毫没有生气可言,小路向远方延伸,通往的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

不朽的名作

命运对于梵高是公平的,给了他惊人的绘画天赋,也给了他多舛的命运。这位为后世无比推崇的大师,一生竟然只卖出过一幅作品,穷困潦倒是他一生的写照。直到他死后几十年,作品才逐渐被世人认可。现在的梵高除了留给世人为数不多的艺术瑰宝,最著名的就是他对于自己和艺术之间纠葛的总结陈词: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虽然这句话的原文并没有那么富含诗意,但我不得不说,那个搞翻译的人真的很懂梵高!

让人崇敬的画家

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

沈翊在警校上课,解读了以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为主题的三幅画作。画作中的故事取材于《旧约》中的《朱迪斯传》,剧中沈翊对故事背景的讲解基本到位,我就不费笔墨了。我们今天重点说说这几幅画背后的故事。

著名的红桃Q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虽然我很推崇本剧的编剧,但遗憾的是:编剧用心了,道具组的老师却偷懒了,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现代网络画家重绘的《朱迪斯》,并不是原画。

我们看到的画

实际上这幅画是意大利画家阿罗里所作的一幅钢板画,根本不是油画,原画是这样的。过去三五年之间,在网络上兴起了为古画着色、为老照片还原底色的风潮,很多非彩色的作品都有了彩绘的版本,虽说这对于艺术不算是一件坏事,但是沈翊作为美术老师用上面那幅画实在是太不严谨了!

原画

第二幅画是卡拉瓦乔的《朱迪斯与赫罗弗尼斯》,这幅画的故事就比较有趣了。我们看到的这幅画是公认的真迹,现在收藏于罗马国立艺术馆。朱迪斯割下赫罗弗尼斯头颅的时候显得有些畏惧和退缩;赫罗弗尼斯面露惊恐之色,却无力反抗,整个画面充满了戏剧冲突!这个卡拉瓦乔虽然名声不佳,画作却是从来不含糊的,这幅画无愧于传世名作的赞誉!

这是剧中显示的那幅卡拉瓦乔的作品

但实际上,除了这幅画之外,卡拉瓦乔竟然还有另外一幅相同题材的画作,和之前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的故事如出一辙。这幅作品2014年被一名法军士官的后代发现于自己的阁楼,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对于这幅画的出处有很大疑问,但是法国文化局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检验,仍旧确定这是卡拉瓦乔的真迹。2019年该画的交易禁令失效,画主将画交由拍卖行拍卖,拍卖前的估计在1亿欧元以上,而关于之后的买家和成交价格至今是一个谜!

后来发现的作品

第三幅画是沈翊较为推崇的真蒂莱斯基的《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这幅画现在收藏于佛罗伦萨的美术馆。但实际上,这是真蒂莱斯基第二幅关于朱迪斯的作品!她也画了不止一幅朱迪斯主题的作品!

我们看到的是第二幅

真蒂莱斯基的父亲是卡拉瓦乔的铁杆粉丝,同时自己也是一个画家。真蒂莱斯基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绘画天赋,她的父亲觉得女儿是个可塑之才,就邀请了一名叫塔西的画家(此人也是卡拉瓦乔的铁粉)做自己女儿的私人绘画老师。1611年塔西和真蒂莱斯基的事情爆发,真蒂莱斯基告发了塔西,但是塔西最后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处罚,只是被逐出了罗马而已,就在这个期间,真蒂莱斯基创作了自己第一幅朱迪斯主题的画作:《朱迪斯杀害霍洛费恩斯》!如果我们凝视这幅画良久,可以充分感受到朱迪斯手中握剑时的无情,这也可以看作时对于塔西的一种仇恨!

创作于1611年后

事情过去9年之后,真蒂莱斯基已经嫁为人妇,又再次创作了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幅《朱迪思和霍洛弗内斯》,其实画面的内容改变并不大,构图是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第二幅作品的画面感更为柔和一些,画中朱迪斯显得更为年长和丰腴,可能类似于真蒂莱斯基的真实变化,看来宁谧的家庭生活多少改变了真蒂莱斯基的心性!

创作于1620年

因为工作原因,今天暂且写到这里。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5 ) 【深度解析】透纳的红点:天煞孤星的天才画家,极致毁灭中升华崇高

我以为,笛卡尔之于张东升,正如透纳之于沈翊。

对,就是20集沈翊提到的用一个红点赢得比试的透纳。

那年代,画家往往死后才能出名。但透纳不是。

须从细微处分辨出更宏伟的真相:即从相对狭隘局限的事物中提炼出更大更自由的自然观念;即从肉眼可见的事物中提炼出想象所得。——J. M. W. 透纳

英国殿堂级国宝画师

J. M. W. 透纳(1775—1851),大不列颠最赋盛名的画家,天煞孤星,少年天才,以特立独行的画风横空出世,并迅速到达数百年来多少画家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出身贫寒的他年仅14岁就进入殿堂级学府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不到数月功夫,15岁的他就成为校史上最年轻的年度艺术展中展露头角的新星。年仅24岁就成为学院合伙成员,26岁拥有了学院终极最高荣誉——皇家研究院院士,这一次,透纳又创下校史最年轻的记录。他不到三十就自己当上老板,拥有了自己的画廊,并在母校教授透视学。

(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曾为全球十大美院之首,其校艺术展风靡欧洲、全球闻名,现今仍保有世界记录。)

他是那个时代那颗绚丽夺目的新星,也是无数画师终其一生仰视的榜样。知名画家爱德华·戴斯这样评价:透纳勤奋自律,无师自通,突飞猛进。无数画家穷困潦倒卖不出一张画的年代,透纳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靠着出售作品保持着体面且财务自由的生活。

2005年,向来挑剔的英国民众在一次BBC票选中将透纳的《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选为国宝——英国最伟大的画作。

《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1839)

2020年,他成为第一个被印上英镑的艺术家,代替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银行认为透纳的作品能勾勒英国社会、思想、文化等价值,并持续触发人们灵感。这幅闻名于世的透纳《自画像》的自画像,大约创作于1799年,现藏于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馆长亚历克斯·法夸尔森说:“透纳的人气无人能敌,去年他被票选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如今所有人都可以用这种日常的方式来为透纳的杰出贡献喝彩。

2020年英格兰银行发行的20镑纸钞

天煞孤星

这么说真的一点没错。少年天才,惊世才华。但是性格却公认的孤僻,一生未婚,痛恨社交。他虽不缺少迷弟却几乎没有朋友。似乎没有人能走近他的心。他享受孤独,力求完美,认为匿名与赞誉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终其一生在孤寂中创作伟大的艺术。是著名的去死去死团荣誉团员。

我恨已婚男人;他们从不愿为艺术做出任何牺牲,但总是想着自己对妻子和家人的责任,或者诸如此类的废料。——J. M. W. 透纳

著名艺术史学家埃里克·沙恩斯为透纳写过一本长达552页的彩虹屁,称透纳为画画而生,而其余一切都无足轻重。透纳是个画痴,除了画画,生活中的任何事,只有当它有助于他的画作时,才有存在的意义。沙恩斯说根本没必要去研究透纳在画画以外的生活,因为根本不存在。他为艺术奉献了一切,没耐心也没法经营任何长期的亲密关系,他叫自己的作品“孩子”。童年旧识证实透纳性格内向。一个曾在查尔斯·狄更斯家与透纳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描述道:“他把自己裹在红布里,任何事都无法让他揭开这块布……比起交谈,透纳甚至更能从观察水面光影变化得到宁静的快乐。

另外,我总觉从我读到的故事和评价里,他其实比较有心机。(非贬义)

透纳的红点

好了废话了半天我究竟要讲什么?本来只是想给大家讲讲第20集那个故事。那个故事好笑又可爱。

沈翊的描述有点误导人,讲得仿佛像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后辈用心机逆风翻盘赢了一位极负盛名的重量级选手。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画展那时候的透纳与那时候的康斯太勃尔一时瑜亮。论人气和国民度透纳甚至更胜一筹。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康斯太勃尔和透纳锋芒毕露、趁早成名完全相反,是一个腼腆害羞、大器晚成(至少在出名方面)的画家。透纳27岁获得的成就,康斯太勃尔年过半百,一脚踏入棺材里的时候才得到。

两人都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封面人物,表现手法却完全不同。康斯特勃是比较传统写实的画风,手法和表现都偏古典。而透纳像个特立独行的逆子闯入大家的视野,他浓厚的个人风格更自成一派令人耳目一新。

两位大师是同龄人,康斯太勃尔比透纳小一岁。他俩很早就认识,却一直不对盘,康斯特勃尔特别讨厌透纳,而透纳也看不上康斯特波尔。同为浪漫主义流派,低头不见抬头见,却几乎根本不愿意与对方说话,一心只暗暗较劲儿。也许是透纳的孤傲且缺乏耐心的性格使然,也许是两人的画作总被放在一起展示与比较,又也许是特立独行出道就巅峰一占C位就是六十年的天煞孤星和古典派空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的的年轻人就是看不惯对方。

我还看见一种说法,透纳本来一副孤僻(我过度解读为厌世)的死样,早早立好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颇有规划,细致到每幅画怎么捐。平时索居离群,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那份遗嘱最终没有履行,因为总被和康斯特勃尔放一起,激起了透纳的竞争心态。只要他俩的作品聚在一起,就会是一番波涛汹涌的暗斗,比透纳笔下的惊涛骇浪还来得激烈。

流传的故事难以考究,但我单方面根据我道听途说的故事脑补出半部《傲慢(透纳)与偏见(康斯太勃尔)》。总之各位看客须知的是这两位厮杀得厉害,各种互坑就好了。

沈翊讲得其实是个复仇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此前康斯太勃尔做过一件甚至更损的事儿。

有一次展览,原定是把透纳的画放在中央展厅。而康斯太勃尔靠着与展览委员会的关系,用自己的画代替了透纳原定的展出作品。更可恶的是他还把透纳的作品安排到一个偏僻且不起眼的侧厅展出。好一招偷梁换柱,心高气傲的画痴透纳气得跳脚。

然后就说的好戏来了——《透纳的红点》。

那年他俩的画又双叒叕被放在一起展出。我记得讲到浪漫主义时,这两幅画同为流派代表作。

康斯特勃尔的是《滑铁卢桥的落成》,画的很细致,古典风格,画面有层次有细节,细细铺就,历时两年。天空大量留白,却笔触惊艳,光影分明。近景繁忙的港口喜气洋洋,波光粼粼。色彩鲜明,细节满分,论抓人眼球,很难有风景画与之匹敌。

康斯特勃尔《滑铁卢桥的落成》

而透纳画的居然也是海景,近景海浪预示着不平静,几艘帆船杨帆远去驶向天海尽头。因为透纳的画一向饱和度比较低,放在康斯特勃而的细节百出的画旁边,就有点子灰蒙蒙的黯然失色。

当时的规定是开展前画家有三天时间对展品进行小润色。主要是为了保持画面颜色鲜活亮泽。

康斯特勃尔像个出勤标兵,三天里很认真的修修补补,估计是暗中和透纳较劲儿。

透纳没事人一样,悠哉悠哉迟迟不动笔,但一直暗中观察康斯特勃尔的画面变化。

然后透纳趁着康斯特勃尔外出休息时,在自己灰蒙蒙的画面上加了一个红点。

直至开展前夕,才画成一个海浪中的红色浮标。

康斯特勃尔看了后,说:He has been here and fired a gun (他来过!并朝画面开了一枪)

透纳《海景》

印象派的掌舵人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据说是受了透纳的红点的启发哦。200多年后的当代,两幅画还被摆在一起展出,暗暗较劲。

插播一条有趣的: 康斯特勃尔(Constable)的英语意思是“警官”。 透纳咱们姑且算是翻云覆雨手。前两年我补了古早剧《加勒比海盗》,看见男二叫William Turner(威尔·透纳),我秒懂,cue我男神透纳。

海难、溺亡、毁灭与崇高

我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并不是说沈翊等同于透纳,正如张东升也并不等同于笛卡尔。不过他们之间冥冥之中有些联系。

透纳最喜欢的主题是大海,他一生画过1000多张大海。而且不是风平浪静的大海,而是各种天灾:海难,沉船,暴雪,暴雨,雾霾,火灾,以及即将被掀翻的船只和溺水的人。毁灭的边缘是人类无法征服的大自然的崇高与神秘,上帝之手,歌颂伟大的大自然不可抗力,在毁灭中达到美的极致。

只有当我们不再恐惧时,我们才开始创造。——J. M. W. 透纳
《暴风雪和平葬在大海》(1842)

那是浪漫主义永恒的主题——SUBLIME(崇高)。

他住过切尔西的港湾,他到过阿尔卑斯山。在途中,他几乎没有从他的速写本上抬起过一只手,一直在加莱港的一艘晃荡的船上画画。

《汉尼拔与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1812)
对自然的每一次观察都是对艺术的精炼。——J. M. W. 透纳

这让我联想到永远在暗中观察,永远在过度分析的沈翊。寥寥几眼,洞悉人心。再加上两人都拥有跳脱式博大的想象力,画面呈现栩栩如生。

草图无处不在,藏在(生活中)每一个转角。——J. M. W. 透纳
沈翊无时不刻都在画草图,以此洞悉人心

透纳为了画画没有生活,沈翊为了追求真相连睡觉都在车上进行。

透纳他画的最多的是在海面上正被掀翻的船,描绘即将溺水的人命悬一线的时刻。对大自然近乎狂热的执着和敬畏,是他灵感与生命力量的来源。而沈翊则在溺水中,在生与死的临界点寻求记忆和灵感。不破不立,置于死地而后生。

《运输船残骸》(1810)
光即色彩。——J. M. W. 透纳

皇家艺术学院的长期领导者、知名画家约瑟夫·法灵顿评价道:“特纳压根没有固定作画的流程,而是不断推动色彩,直到画面表达出替他脑海中的想法。” 如果你还记得许老师教沈翊画画时说的一番笔随心走的话,就知道是何其相似了。

《海难》(1805)

透纳晚年画风有过一个转折,原本他是浪漫主义封面人物代言人,但是后来画风突变,变得有些印象派。放弃一切引以为傲的东西,从零开始。英国女王批判他的新风格,他依然一意孤行。

沈翊曾经为艺术作画,后来突然醒悟为正义作画,烧去所有画,与过去告别,也是抛弃一切从头再来。并且不怨不悔不回头。

我画画不是为了让人懂我,我画画是为了将特定场景的样子展示于人。——J. M. W. 透纳

上述观点输出有没有一点眼熟?像不像沈翊画画的样子?他们与大多艺术家截然不同,创造不是为了自我表达,而是描绘某种客观的事实。精益求精的态度,用科学方法佐以想象力解构再重塑还原,只为了把某种真相铺陈在人们眼前。

透纳用红点赢得宿敌对决,沈翊用红色心理暗示陈舟。

透纳最终的画风灰蒙蒙。

透纳描绘的大海

沈翊描绘的大海亦色彩单一。

沈翊描绘的大海

沈翊与透纳同样特立独行。透纳不畏人言,坚决做自己。七年前程队如何逼着沈翊,他不能就是不能,霸气回怼:找不到凶手是你们警察的事。而七年后他自己坚定决心要找回记忆,却可以不惜冒险多次在鬼门关徘徊。从来,只有他自己能为自己做决定,决定的事,谁也拉不回来。恩师、师姐、城队,没有一个人能改变他的想法。

最后最相似的是孤独。文章的开头我花了大量篇幅描述透纳是如何孤僻又骄傲(甚至自负)又偏执(甚至疯狂)的一个人。我若这么形容沈翊,可能75%的观众不会赞同。但我个人仍然认为沈翊也相当天煞孤星。

透纳的孤寂是显性的,沈翊的孤寂是隐性的。

我在另一篇剧评里这样写到:我们看到的沈翊只是“冰山一角”,阳光穿透,不抵内心,只折射而出仿佛温暖耀眼的五彩斑斓。他把温暖的假象与那些正面的、积极的炫彩给了人,把孤独和伤痛悄然掩埋。他外露出来是温柔礼貌的面具,特别具有亲和力。但是他本质还是一块冰,遇到需要温暖的人,他不介意短暂地化成水。但当有人要去走近他,他又坚冰壁起。

我愿称之为暴风雨前的宁静。

他沉静如海,也和大海一样神秘莫测,海平面下是什么,只有冰山自己知道。

为了追寻真相多次逼自己溺水,为了不让自己回头能一把烧掉自己所有画的人,多多少少有点偏执和疯狂在身上。

更多关于沈翊性格分析,我在另一个剧评里写过,这里就不多重复了。

新增:朋友刚刚转发给我一篇檀健次的访谈,简单聊起了他对沈翊的理解,简直完全吻合我在两篇长评里的分析,连关键字都一模一样,不外乎神秘,孤独,自负,疯狂。不得不说檀健次牛逼大发,他没说之前我就狠狠的get了。这就是好演员啊,不需要为自己的作品注脚,因为作品本身就给了我们答案。 —-—-—-—-—-—-—-—-—-—-—-—-—-—-—-—-—-—-—-—-—-—-—-—-

过度解读是我的习惯,欢迎不一样的想法。Always curious. Never judgemental.

剧情截图大部分是我自己(网巨卡,爱奇艺和腾讯我都试了,所以带不同图logo的都是我),没logo的3张是借用了这贴://www.sohu.com/a/528806263_100128624

 6 ) 整体剧作浮夸,案件脱离现实

1.首先的槽点,从金世佳演技说起,演技缺少层次,在大量的人物对白与对手戏中,可以说是毫无表演成分,只有一板一眼念台词,偶尔挑个眉歪个嘴,油腻且尴尬。那种傻不愣登缺少事故的形象完全不符合一个做了七年的刑警。

2.人物群像方面,在大部分需要大量刑警搜查取证的阶段,动辄就是一批,没有距离,闹哄哄的一大群,感觉就像武侠片大结局中要去杀反派的气势,瞬间出戏。

3.人物成长曲线方面,金世佳饰演的角色年限跨度长达七年,演技就且放一边确实是毫无长进,那么剧作也没有给其安排任何成长,该鲁莽依旧鲁莽。当然,檀健次饰演的角色改变还是很大的,变化太大却给人以一种极度不真实感。

4.再回到台词方面。从演员说起,金世佳的声线过于稚嫩,很难让人将其与角色联系起来,再加上纯真的眼神,直接梦回展博时期。其次就是存在大量念白,并且剧作中的对话台词很少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就连塑造角色都略显吃力。

5.剧情逻辑方面。夸张虚浮,遇到讲不下去的故事,切个空境,哈,糊弄谁呢。似乎总想找点暗示的价值,却又讲不出,让观众自己去猜。推演过程毫无逻辑,全凭男主光环的檀健次饰演的角色偶然发现一个又一个“惊喜点”,可以说这把编剧做得好,一箭双雕了属于是,既捧高了人物形象又为自己写不下去的剧情画上完美句号。

最后,一星给看着意外不错的画面,一星给确实好看的檀健次

作为这两天看完结局后,又去补了两位主演的其他电影和影视作品。金世佳确实是有演技的,这点必须承认。当然,在于我了解了他的演艺经历后,认为他的演技问题主要在于把演舞台剧的那一种技法用到了电视剧的演法中,导致表演在我看来过于夸张,情绪渲染过于浓烈。

 7 ) 不要带着偏见看剧

世界就是比你想象的精彩,世界就是比你想象的丰富。有的人没经历过没看到过就说画像师人设虚浮,就说这部剧男主开金手指开过了。

试问,说这些的人看过画像师的科普贴吗?(贴链接://b23.tv/npn815O)真的了解过画像师吗?作为全国只有一百来号人从事的警种,画像师本来就是天才和少数佼佼者的领域,他/她需要的是细致的观察力,足够的艺术力和共情能力。而很显然,这部剧里檀健次演的沈翊具备以上能力。不可多见的艺术天才,沉淀七年后的充足的专业知识能力储备,他来成为画像师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接着说说剧情,可能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挺喜欢现在的节奏的。我看到第八集之后发现这部剧主打的从来不是一个案子剖析到底,它展示了画像师的能力,交代了案件的起始,揭露了人性,就翻篇了。虽然让人觉得有点意犹未尽,甚至觉得剧的深度不够,可是仔细一想,这不是今日说法,是猎罪图鉴,本来就是为了展示画像师的能力而已。

而交代清楚案件背后的故事也足够了,特别是这部剧是当下剧里少有带着“女性关怀”视角的剧,更多的从女性出发,我就更欣赏了。一部剧知道自己拍的重点是什么,而不是为了吸睛什么东西都拍点,主次不分明,已经是及格了。这部剧说白了就是让别人看画像师的,但是剧没有弱化其他警察的能力,有了画像一样需要用电脑识别,其他警察也没有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画像师身上,他们照样该找线索的找线索。再怎么说画像师顶天了也只是个满级辅助,破案怎么可能完全靠辅助,肯定还要有人输出啊。

有人说檀健次没有演技,这个不认同。第八集里面被审讯的环节,从狂放不羁的天才画家,再到得知自己无心之举害死了一个警察,在给女人画像时的不安,紧张,眼神里的自责和无助。还有坐车时通过车内镜子看见凶手眼睛时眼神的变化,从惊恐到慢慢收回目光,让自己强行镇定。恕我直言,要是和国内同年龄层的男演员横向对比,檀健次的演技绝对属于上层梯队。

以上,剧的一些细节没处理好,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比起这几年烂透的内娱剧好了不少,总算让我有剧可刷了。

 8 ) 原创是一场冒险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2019年,猎罪故事刚刚定型的时候,就想找个甲方,把剧本卖出去。

坐在对面的人说:把这个画像师的故事,放到我们买过的某某IP里。两个主角的名字,就用IP的主人公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做这个项目。

我们拒绝了。

整整一年后,才遇到愿意接受并承认这个原创项目的柠萌影业。

这一趟经历,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了原创之难。

影视行业惯例意义上的原创剧本,基本都是委托原创。或由一家制片公司设想了题材,邀约编剧来写,或编剧想了题材卖给制片公司来做。编剧求的,是经济上的保障。

我们之前的几个原创项目,比如《勇士之城》,就是这样来的。

但《猎罪图鉴》不同。

这个故事是我们完全原生型的创作,一直到把整个剧本写完,才开始寻找拍摄方。所幸,我们团队的编剧们,都愿意为这个故事承担颗粒无收的风险,总算种出了这块庄稼。

我们时常说,编剧最像的是农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要看天吃饭,有好天气,才有好收成。偶尔多收了三五斗,可希望的肥皂泡还是时不时的破碎。

总还是幸运。

2017年,写完剧版《风声》之后,或许是在封闭空间故事里憋得太久,饶舌太多,就一心想做个强调画面的故事。

在《风声》到《猎罪》之间,我们也尝试了强调视觉风格的委托项目,甚至完成了自己当时最满意的剧本。但因为和片方的理念之争,我们被迫退出了已经写完32集剧本的项目。

我们一度想放弃在视觉风格上求突破,几乎相信了行业一直说的,视觉不归编剧管。直到在公安系统采风时,我们遇到了画像师。

那是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屋子里摆满了各种犯罪嫌疑人的素描画像。桌子上是头骨、石膏像和画笔。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边一角,有一张小幅的复制版梵高《向日葵》。

在这片氛围里,向日葵燃烧的格外热烈。

这和我想象中的警察相去甚远,原来在与犯罪相邻的世界里,竟然有艺术的存在。

更惊讶的发现是,其实美术史一直在记载着犯罪史。无论是神话中、传说里,新闻上的犯罪,都曾经被画家们记录在画中。

虚构如神话中凶杀的犯罪场景,真实如死刑女犯临行前哀伤的一瞥。

在苏格兰场的调查过程里,会有侦缉人员绘制犯罪现场素描。因为用照片拍下的场面,虽然能完整的记录现场,却不能立刻发现异常。而在绘制犯罪现场的过程中,就能找到眼前微妙的不和谐点。

更何况,就算具体到画家本身,也曾经出现过卡拉瓦乔这样的传奇犯罪者。

确定了要创作这个题材,难题才刚刚开始。

因为没有参照物,没有对标作品,就导致整部戏的审美风格和调性,都必须自己来摸索。

原创就是一场荒野里的冒险,而我们就像没有地图没有导航,仅有一个指南针的孩子。茫茫然一脚迈出去,再回头 ,不辨来时路。

我们的指南针就是那句话:曲折多变的人情,永恒不变的人性。

一开始,我也混淆了画像师与心理侧写这两个职业。后来在经过一次西安采风之后,我正式接触到了“画像师”这个职业,才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工种,回来之后找了好几本关于模拟画像师的教材,越看越发现,这个职业本身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

画像师首先是一名警察,所以在绘画方面,他有着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的要求,要会画,而且要为职业而画,在求艺和求真的道路上,它选择了后者。其次,他需要懂一点医学,了解人体组织结构,才能够画的精确。而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和各种人沟通,分辨证词中的真伪,激活人们的深层记忆,透过最模糊的语言,用画笔呈现最清晰的真相。可以说,画像师是横跨刑侦、艺术、医学与心理学领域的特殊职业。

有了这些材料的积累,《猎罪图鉴》就从“有概念”能写变成了“有内容”可写。

在启动剧本创作之前,我们就在构想表现形式,是单元案件,还是一案到底?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现在翻回去想,如果是一案到底,那么我们主人公,可能就是另一种面貌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单元形式,因为在最初构想阶段里,我们认为比起留下故事,更想留下一个的人物。像加拿大的《天才棋探》,乌克兰的《嗅觉神探》等,凭借自身的特殊技能,来面对各种不同处境的人物。

我们最初设想在24集里,做15-16个故事。但最终还是遗憾地裁掉了五个故事,并不是这五个故事不好看,而是每个案件之间的节奏和气质不能相似,也不能过度反差,否则会使得整部剧的风格出现偏差和混淆。

在创作过程中,对风格的把握是要从一而终的。把美学和刑侦结合在一起,是《猎罪图鉴》从一开始就想确立的风格。

剧中沈翊一直强调的一个信念:艺术干预生活。

绘画一直是人类留存记忆的方式,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诞生于文字之前。

美术史中,有大量犯罪相关的名画,可以说美术史,就记载了人类的犯罪史。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塑造一个画家神探呢?

侦探是画家,那就意味着本剧不仅仅要讲刑侦,更要将绘画元素充分地使用到每一个推理点上。“名画谋杀”这个概念是最先被排除掉的,因为这个方案显得陈旧,其次是陷入了形式主义,也不能提现出画家的特质。我们希望让美术与刑侦做一次深度结合,让画像师利用自己独特视角来观察犯罪现场,再用非传统刑侦的绘画技能来破案,比如通过光影来破解AI换脸,通过色度来推断指甲杀人等等,这些是能够彰显画像师这个职业属性的推理点。

这种风格之前是没有见过的,开拓起来格外的艰难,创作过程中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设计和颠覆。比如绑架案中,如何将三张脸统一起来,是一个概念。要想画面完成呈现,该怎么做?一开始想过用硫磺纸将两者重叠起来,但是显得笨拙和传统,修改过三五次之后,才想到利用平行窗,来完成重叠,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

将所有的过程视觉化,对于编剧来说,是个挑战。

我是个美术经验为零的人,幸亏有个学生生长在美术世家,给了大量的知识参考,才将这些设想直接落到了剧本里,完成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视觉风格尝试。

现在回想《猎罪图鉴》的开发之初,也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在第一个案子《千分之一的脸》设计完之后,也没有完全定下来故事的讲述方式。但是当瞿蓝心那个故事出来之后,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刑侦剧,就基本清晰了,可以确认的是,这的确是市场上绝无仅有的品类。

但也正是在那个案子之后,我确立了一定要将《猎罪图鉴》做到底的信心,因为必须要让这样的故事留存下来,于是抛却了种种犹豫,把心一横,一路闯过去了。

幸好,遇到了制片人张翼芸。

如果不是她,《猎罪图鉴》或许会在我们山穷水尽之后,成为哪个IP的魔改版,是她给了我们证明自己原创力的机会。

她也选到了最合适的演员。

基于巧合,18年我在采访完画像师之后,离开西安,去浙江卫视录制《我就是演员》,在那个舞台上,认识了檀健次与金世佳。

两年多以后,我们在《猎罪图鉴》会师。

不止他们俩,每一个选角都是张总当面试戏敲定的,这样《猎罪图鉴》的表演质量得到了保障。

原创作品,试错成本很高。

原创之初,都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拍完之后,都会更恨蓬山一万重。

说来说去,就像是戈雅的两幅画,一副叫《裸体的玛哈》,一副叫《着衣的玛哈》。两幅画的来历众说纷纭,两幅画的先后也莫衷一是。

但总归,画的都是玛哈。

 短评

一开始觉得好扯,全是靠画画破案。后面才知道我有个同学的爸爸居然就是这职业,给我讲了一堆案子,听呆了,这么扯的程度居然是削弱了的

9分钟前
  • 5istayreal
  • 推荐

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10分钟前
  • Musexmwww
  • 还行

立意不太新鲜,称不上好看也称不上难看,只能说能看。案子问题不大,人物太过单薄,虽然有效利用了悬念拉动叙事,人物之间的火花还是太弱,总共才20集,这样的节奏真的有点太慢,而且案子太快就解决了没啥发散的人文空间。总的来说像流水账,赶着赶着就过去了。其实这种题材到底新的破题口在哪呢?值得思考。

15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还行

刑侦剧看了不少,但画像师还是头次见,看起来挺唬人的

19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推荐

案件本身有些意思,但是拍出来效果一般,感觉拍摄手法有点问题。金世佳时常让我出戏到展博身上,队长这个角色没有立住,时常让我问号:他这样也能当队长?檀健次演的可以,但是感觉角色塑造稍显平淡。

23分钟前
  • 淡定姐
  • 还行

中规中矩,能看,但是不炸,没什么亮点,悬疑感较弱。男主之一金世佳的演技依旧是故作松弛,檀健次的长相很适合角色。磕磕CP还行,剧本信息量过少,角色形象不立体,基础人物关系也没有着重交代。画家设定有些弄巧成拙,这种破案天才的角色定位推理过程很重要的,编剧老是想忽悠,大家要看的是硬推理,而不是一堆建立在主角的特殊技能下悬浮的奇思妙想,一遇到关键性难题和剧本逻辑不自洽就发动技能:画出来。导致案子没有烧脑性,也失了推理的爽感,局限了案件的思考,仅一条流水顺下去,呈现出来就太过平庸。

28分钟前
  • 泊安
  • 还行

看得出来导演想吃女性主义红利 可惜骨头里还是臭的 不如探讨下不用母性视角绑架女人 以女人本身为主体 放弃牺牲和所谓的保护 金世佳还是展博味 檀健次空有好人设没有性张力

33分钟前
  • DontSlienCe
  • 较差

粉丝剧

37分钟前
  • 膠片時代
  • 较差

get到檀健次了……金世佳演技比想象中差好多……

41分钟前
  • 惑溺
  • 还行

别的不说,通过任晓玄那几句日记描述画出长相就有点扯了吧?都是模棱两可的赞美词,没有明确的外形介绍,也没有人可以在绘图时进行判断比对,这能画得出来??

44分钟前
  • 福克斯
  • 还行

能看出原创剧本做了很多知识储备,所以能让看上去很玄乎的案子都解决的有理有据很科学,比很多悬浮的美剧日剧更接地气,又比很多不靠谱的国产剧专业。以及仔细看主演虽然是男主,但每个案子都在指向被损害的女性,有点意思。檀健次作为演员太宝藏了,有眼神台词好~

48分钟前
  • 团小纸
  • 力荐

整体节奏较快,演员演技在线,唯一稍显不足的是每一个案子都值得深挖,可惜都浅尝则止。

52分钟前
  • 天上的星星
  • 推荐

第二集开始还是挺好的😋/6.9是在开玩笑吗😅 可能输就输在是国产剧吧

56分钟前
  • 中本悠老太婆
  • 力荐

咱就是说美术生必看啊,这是给了一条新的职业规划啊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潮牛丸王子
  • 力荐

瑜不掩瑕。每个女性配角的出彩盖不住主角的拉垮。

1小时前
  • 尼糯米
  • 还行

从家暴女孩儿这里就值得五星了,girls help girls

1小时前
  • H
  • 力荐

画像师这一职业令人惊叹。剧中沈翊靠36个骨点画出人像,现实中的画像师林宇辉警官说自己只要6个点就能画出来。电视剧保守了?我不禁想,若画像师真如此神奇能三岁画老,是不是能帮很多失孤家庭找到被拐卖儿童?

1小时前
  • 喻鸣
  • 推荐

双男主模式,画像师设定有点像《心理罪》的方木,第一个整形医院的案子智商在线,不停反转,只要不烂尾足以吊打今年迷雾剧场了。

1小时前
  • 君惜凉
  • 推荐

绝,檀健次的脸天生就是美人,金世佳演技加成好像也还行,最重要的是身高差啊,男男还这样的真的很少见了,球球后面发点糖吧

1小时前
  • 阿西
  • 推荐

金世佳可以去学一下形体或者播音,很多时候一出声就破功了,然后形体也比较软,明明气质不错,但就是一出手就很出戏,不觉得他演的是警察……

1小时前
  • 我亦鬼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