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手艺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张景

 剧照

寻找手艺 剧照 NO.1寻找手艺 剧照 NO.2寻找手艺 剧照 NO.3寻找手艺 剧照 NO.4寻找手艺 剧照 NO.5寻找手艺 剧照 NO.6寻找手艺 剧照 NO.13寻找手艺 剧照 NO.14寻找手艺 剧照 NO.15寻找手艺 剧照 NO.16寻找手艺 剧照 NO.17寻找手艺 剧照 NO.18寻找手艺 剧照 NO.19寻找手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1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讲述三个纪录片的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 片子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和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工匠精神是否存在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工匠与精神

一个(前电视人)导演、一个司机(摄影)、一个(新手)录音,三个人组成的制作组,设备都是便宜的二手,画面常常局部过曝,还有些奇怪的滤镜和毫不遮掩的穿帮,构图、光线也没有讲究,基本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解说我猜是导演自己写自己念的(真实但不悦耳),歌曲是一个小河民谣乐手一人制作,这能有什么影视技巧可言呢,与那种一集一个人物可以讲30min、有着丰富的镜头语言、精心的场面设计和调度、解说气势恢宏、充满种种“精神”的精良纪录片相比,这就像一个大学生作品。再看片子里的内容,向西再南下绕中国一周,去得尽是无人知晓的“穷乡僻壤”,拍得也是灰头土脸、鞋都不穿的乡村老人,就是这样一部全片毫不掩饰“贫穷”的纪录片,被电视台拒了20多次,最后却在B站获得近300万点击量和豆瓣8.8的评分。

也许导演刚开始想拍一部符合主旋律的纪录片,但当他们真正拿起相机,显然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条让这部片子如此与众不同的的路。

制作者们抱着一种信念开始这段旅途,记录着手艺人们是如何工作、生活的, 他们大多都远离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做着中国人千百年延续做着的手艺——染布、造纸、烧瓷、做伞、打铁、锻铜、炒茶、绘画、奏乐、刻经板……,他们有的生活在两万人组成的桃花源(麦宿),有的在作坊或自家小店里,还有的就坐在自己家,一个个灰头土脸,仿佛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日子还在温饱线附近,而这正是工匠的真实状态,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这也正是我们数千年先人传递下来的温情和智慧,我们在城市生活好似以太久太久,以至于遗忘了这群还保留这这些技艺、并以此生活的劳动者们,他们分散在中国一个个看不见的角落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手艺,哪怕无人问津、也无人继承,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大众眼里多么稀有、有情怀,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手艺可能会就此消失。

但幸好总有人愿意去寻找。而张景及何思庚、喻攀三人,一寻就是八年多,整整五集,还在继续。或许这也是某种工匠精神,打动人的并不某一种复杂的手艺,而是手艺背后的人所携带的气息,隐隐讲着信念、热爱、梦想……他们从不高高在上,而只是做了一件事一辈子,就像他们的手艺一样,从自然取材,朴实无华,而这正是效率流水、塑料污染、核酸双码的城市,找寻不到的东西。

 2 ) 一趟真诚的温暖之旅

这是一部导演大哥卖掉房子,司机叔叔拍摄的纪录片,光影拍摄太棒了!第1季解说的有些语言用词非常可爱,洞洞,山沟沟hhhhh 许多传统手艺现在仅仅存在于个别老人手里了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弹幕上一位网友说手艺是工业时代的乡愁,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也让我不由感伤。现在让我回忆,我能清晰得记得山东烟台那位做沙大碗的老爷爷,他做好的碗堆满了整个院子和屋子,已经卖了九年还没有卖完,他说要等这些都卖掉再烧制下一窑。我在三季中都看到他的身影,非常难过。这些碗可能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我特意搜了,做扣肉什么的,沙大碗是不二拍档,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家我要联系爷爷,我要买的。我还记得那位做油纸伞的苗族爷爷,还有最后的邵阳布袋戏传人,还有吹巴拉曼那位维族爷爷,还有福建那些移动房子的几位爷爷(这个真的非常神奇),还有做英吉沙小刀的几位维族小哥哥,还有小黄村造纸的几位奶奶,还有那位制墨,那位制锡壶,制鸽哨的爷爷……不知不觉我记住这么多人了,我会一直记得他们,可是除了我,还会有多少人记得他们呢?当有一天,他们离开了,有些手艺就真的消失了…… 我在伤感的同时,也无比庆幸这些都留下了影像资料,就算他们消失,总有什么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可是,在工业化的这几十年间,在我们尚未来得及记录些什么的时候,不知道已经有多少老手艺悄然消失…… 虽然机器的出现极大程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但是,我们总希望这个世界有些东西永远不变。 PS:我把影片中出现那些手艺简单记录下来了。

 3 ) 纯粹和信仰,是中国的工匠精神

导演把这部片子取名为《寻找手艺》,“手艺”——“手工”和“艺术”,比工匠少了些正经,就像片子中的那些匠人们,朴实,却精致着。寻找,因为他们大多在商业文明不够发达,相对偏僻的地方。互联网再发达,也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

而B站的弹幕中,不断的出现“工匠精神”一词。前些年,我们常说日本比较有工匠精神,他们的很多工艺,都有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看完这部片子,才觉得,我们的手艺人更加了不起。日本的工匠精神幸运得能成为商业价值的一部分,让工艺品能被人更多地看见;而我们的手艺人,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精致着。任凭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他们也不曾让自己手上的工艺卷入商业世界。这也给他们的消逝埋下了根。

片子中,不止一位手艺人说,刻度多少,簧片的厚度如何,这些都靠感觉了。就像武侠中,人剑合一,他们与手上的工具,手中等待切割的木头已经融为一体,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的技艺,是他们的日常。因此,也不会有人每一步都记录下来,供后人学习传承。Again,失去了传承的机会。

对大部分手艺人来说,手艺是用来谋生的,而艺术,与他们无关。不需要用此来谋生的现代年轻人,自然也不会再学习这门古老的手艺,不需要就自然被淘汰了。

而在日本,工艺会在家族中代代传承。每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守护家族的工艺。或许,产品会做一些改良和让步,但是,一个百年家族和产业就这样延续下去,充满生命力和活力。而我们,只能一边惋惜,一边抛弃。对于今天的中国,很多年轻人,或许宁愿去工地搬砖,也不会投入到一门手艺。

导演在寻找手艺人的途中,似乎一直在问一个问题,我们说的“梦想”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挂在嘴上的梦想,究竟是个什么鬼样。或许,卖房子,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一开始就是缘于他的一个梦想。但是看到这些一生都倾注在一件事情上的人,才发现,当我们还在为梦想而迷茫时,有人已经将梦想变成了信仰。

影片尾声处,寻找着工艺,却找到整洁的公园。城市,像一只怪兽,用美丽蒙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技艺流落到人们足够忘却的地方。大厦之下,掩藏了多少精致,不得而知。感谢张景导演,让我们看到这一切。

 4 )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

纪录片《寻找手艺》观后感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 青稞黄了又绿, 听, 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 等你出嫁的时候, 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是《寻找手艺》导演张景在拍摄途中给自己女儿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幸福的桥梁。这个男人,为了心中一些最初关于艺术和赚钱,最终关于平凡与致敬的导演,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带着两台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摄像机,和他的草台班子“三人组”,拍下了中国199名手艺人,144项传统手艺......短短五集,豆瓣评分爆表,b站弹幕感人,观看整部纪录片,眼泪与欢笑,感动与惋惜,都久久留在心中。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制作不精良的纪录片。导演带着摄像师小蒋,以及司机何思庚、外联喻攀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300来个没有把握的拍摄点。导演自己说,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设备简陋,旁白业余,时常穿帮。可就是这部制作一般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难得的真。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山西柳林孟门镇桑皮纸、甘肃景泰龙湾村羊皮筏子、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油纸伞、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最令人难忘是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做傣族油纸伞的老人坎温。片子中老人做一把伞,犹如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失败,抿嘴,搓手,咬牙,重复,当一把伞终于完成时,脸上却无任何表情。以前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拍摄时,只剩下八十多岁的坎温。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寻找手艺,其实就是寻找手艺人,人没有了,手艺何处追寻呢? 让人忘不了的还有傣族造纸的两位老奶奶。当拍摄完毕,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奶奶都特别高兴,跟导演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我当时在镜头后面特别感动。没想到,后来这个片段也感动了看片子的人。弹幕很震撼,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放心吧”、“到东京了”、“到伦敦了”……边看边笑边哭的我,也打上四个字:到云南了。 片子还有一个小特色,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就像片尾曲唱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这些手艺人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工匠精神”,更不会和别人讨论“执着”、“文化”这些词,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只是在做,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相信我,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到第二集,甚至全部看完,你会发现,它有传统纪录片不具备的力量,你会忍不住向别人推荐这部宝藏片子。对我来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一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力量,我也看到了惋惜,看到一种传统手艺在时代大潮中逝去的惋惜。不由高唱一曲:黑鸟,黑鸟,你在哪里?

 5 ) 没有工匠精神,只是认真的普通人

既然说的是手艺,有一个词必然会出现——

工匠精神。

但是这部纪录片,展现的其实不是值得放进博物馆的艺术品,而是日用品,还有制造这些日用品的手艺人。

羊皮筏子,原来的交通工具,油纸伞,下雨用的。花毯,窗帘被罩。吐尔逊江大叔在自家做的陶器,就是容器……

不精致也不是精益求精的艺术。

不是日本纪录片里那样的“匠人”——

大师们一个个仙风道骨,须眉皆白,无比清高和孤傲,“追求个人理想和艺术,完全不向市场化妥协”。

“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而华丽的词,其实不适用于他们。应该说这部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刻画了一代又一代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普通人。

有些评论对这部纪录片嗤之以鼻:“有些手艺,不需要传承,没意义”

其实,认真而专注的内心,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感人之处。

只关注外壳,是又蠢又笨。

 6 ) 《寻找手艺》:因为热爱 所以信奉一生

看了《寻找手艺》,一部并不算精细甚至可以说是制作的粗糙的纪录片,因“土的掉渣”被电视台拒播,却可以让我从镜头中久久弥漫着感动却又有几分无奈。

三年前,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张景卖掉一套房,才凑齐了拍摄费用;而摄影师何思庚本来是司机;录音师喻攀第一次摸录音机,还要客串灯光师和外联……就是这样一个没资金、没技术、没有专业出身的主创团队,最终历时126天,走遍23个省市,寻找到了199名手艺人,记录下陶器、铜像、英吉沙小刀、印蓝花布、油纸伞等144项传统手艺。

一群为了追逐梦想而自费的拍摄,谈不上盈利和投资,只是为了那份真挚的情怀。一行三人,没有任何经验,没有什么资金,有的就是纪录片爱好者的身份,仅此而已,却更让我感动。

“岁月不在,伴随着童年的手艺还在不在?”这大抵就是初心了吧。

配音自带吐槽,司机当上了摄影......看似段子的背后,真的是心酸至极,为了画面的真实,摄影者经常入镜,被称为正片和花絮并存的片子。平镜而真实,“土”的很走心。因为没有调研经验,曲阳一行算是废了,在百度上找到的桑皮纸旧工坊,也早已荒废,人去楼空了,剩下最后一捆桑树皮在角落孤零的控诉,多的是这样的枉费的路程,靠的是他们的乐观在支撑着。固然,阻力大,压力大,他们扛过来了。

做伞老人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两个老奶奶的最后的手工造纸,意味着当地的造纸术也要随之失传了;做陶器的大叔守着自己祖传400年的烧陶房拒不让地给开发商,却担心有一天他不在了,这些陶器也会慢慢消失.......

带我们目睹了纯手工品的一步一步制作,中国的“工匠精神”。制作羊皮筏子的抽离缝合,制作地毯的一针一线,制作乐器的一凿一敲,制作陶器的一张一弛,制作刀具的一打一锤,做伞老人的一定一拉......在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制作时专注的眼神,欣慰带笑的眉眼,给人治愈的力量。 有人不禁会说,桑皮纸什么的手艺失传了,那是它被更先进的方法取代了,用先进工业更给我们生活效率。毋庸置疑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传统手工业的消逝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后现代工业的猛烈冲击,相比手工生产,机器工业完美的展示了它的复制化不停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手工业面临后续无人的尴尬。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这门手艺,宁愿自己出门打拼。高尔基曾说,“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手艺人的坚持,不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 而在我看来,寻找手艺并不是说要让传统手艺再度崛起,杀回市场,确实这太难了。而是要拍个纪录片保存下来,不让中华传统的一些优秀技艺成为空谈,彻彻底底湮灭于时代的进程中。 用旅游业支撑的羊皮筏子的生意,确实早已脱离了它的实际使用价值,不知道让它存在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悲哀了。陶器的生产也开发成旅游景点,传统手工业靠第三产业支撑勉强度日,确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却无力挽回。

我们无力阻挡一个时代的变迁,唯一能做的就是多支持传统手艺,让它有尊严的存活。也许关注的人越多,手艺就能消失的慢一些。宫崎骏曾说,“一切用心打造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灵魂。”他们孤傲而璀璨,捍卫着他们最后的尊严,而不是无关痛痒的说接受一句赞美。

 短评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

5分钟前
  • 午後紅茶年代
  • 力荐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7分钟前
  • 元茜
  • 力荐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9分钟前
  • 朱青1900
  • 力荐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15分钟前
  • 甲马不是马
  • 还行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16分钟前
  • 阿依达
  • 推荐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21分钟前
  • Xao
  • 力荐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24分钟前
  • ZhnWang
  • 力荐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27分钟前
  • 白灰
  • 推荐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30分钟前
  • 搬砖侠
  • 推荐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32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33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力荐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37分钟前
  • drafting_lane
  • 力荐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39分钟前
  • 貓科女孩
  • 力荐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44分钟前
  • 消失
  • 还行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47分钟前
  • 哗嚓
  • 推荐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4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50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52分钟前
  • 洛木
  • 力荐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53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