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变形记

记录片葡萄牙2020

主演:Manuel,Rosa,João,Móra,Ana,Vasconcelos,Henrique,Vasconcelos,Inês,Campos,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José,Manuel,Mendes,João,Pedro,Mamede,Cláudia,Varejão,Luísa,Ministro,José,Maria,Rosa,Ana,Margarida,Vasconcelos,José,Vasconcelos,João,Vasconcelos,Nuno,Vasconcelos,Pedro,Ferna

导演:卡塔里娜·瓦斯康塞洛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3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4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5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3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4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5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6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7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8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19鸟类变形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6

详细剧情

男人如海,远飏漂浪;女人是树,荫蔽家园。这是一则反溯家族记忆的私密创作,从最初两人的深情往复书简,顺此而成的生命诞造,以及其后伴怀自然、温柔照料的哺育子女。在女人温柔如巨树分枝的照料之下,孩子如鸟,学习飞翔,体会那苍穹万物。但在巨树倒下的一刻,雏鸟被迫变形成长,从此在漫长失亲的岁月里,想念至亲、凭悼失落的自己。  以印象派画风为骨干,佐以16mm 胶卷的有机颗粒影像,新锐导演瓦斯康丝勒借着家族物件、亲录原声,与戏剧式的重建演出,爬梳家族父执辈几尽失落的记忆。她邀请家人亲身参与演出,对应不同人声的旁白,以音划分离营造出想像空间,让全片在深刻幽微的生命沉思下,拥有轻盈的流动感,组成一出构图如画、探讨永恒的喧嚣疗愈之作。

 长篇影评

 1 ) 视觉散文诗

这是一片散文,一首诗。所以很难用平实的语言讲述它展示了什么。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家庭故事。故事开始于一对男女的相爱,他们拥有6个孩子,男人出海去了远方,女人和家里的阿姨抚养着孩子们。他们逐渐长大,描述着记忆中一直未归的父亲和庇荫他们的母亲。终于,孩子长到了记忆中他们离开时母亲的年纪,母亲也真的离去了。房子爬满了植物,思念不断延续,延续到了“我”这里,我从片段和父亲的回忆里展示出关于“我”祖父母的一切。

这个片子它太美了,美得我很长时间都回不过劲来。每一组镜头都像是动图,固定住,展示着一些碎片化的美丽。配合着诗一样的叙事旁白,就很像在看书,是一种很特别的观影体验。也因此这是一部非常考验观众的片子。首先题材私人,讲的都是自己家的事,没啥冲突也没有跌宕,就叙述,所以很难被观众共情。第二就是节奏超级慢,不管是每一组镜头还是旁白叙述,节奏都是非常慢的。不到两个小时的观影我看完会有一种长叹一声感觉过了一辈子的感觉,有点疲劳也有点释放的感觉,对很多喜欢快节奏爽片的观众非常不友好。

镜头和配色简直绝美,大量运用镜子的镜头非常厉害,特别是在森林里的。几乎每一组镜头都值得截图,其中的配色和构图非常有参考意义!我除了喜欢镜头,就很喜欢片子设定的意向。海一样的男人,树一样的女人,鸟一样的孩子和鸟类变形般的成长。当我们沉浸到故事里,听着男人讲述大海上的感受与思念,听着女人讲述对孩子的庇佑和滋养,以及最后孩子们回忆中的父母,我特别感动。尤其是最后鲜花绽放,房子成为了一片森林,表现出的母亲的力量和自然的链接是很有冲击力的。

挺新颖的一种电影的呈现方式,非常适合提升审美!

 2 ) 鸟类变形计

8.3/10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

节奏悠长,氛围沉静,电影的视听和画面语言都很诗性,叙事跳脱意识流,欣赏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门槛。4:3的画幅制式,沉静哀伤的钢琴调子,大量多人旁白,以及7成以上都是绿意盎然的空镜,真的需要观众把自己的信任全部交出去才能跟上创作者的思路;但一旦跟上就会发现,其实这部作品很有逻辑且主题明确。

全篇极力淡化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存在感,而无限强调他们的自然性。两代人的从幼到长,从生到死,女人如陆地,男人似海洋,但两者都终将化作自由渺小的鸟,飞向无限广阔的天空。人一开始学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等到了一定年岁,便开始忘记自己,把自己变成世界/景色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创作者的叙述基调并不哀伤,反而她将生老病死作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一部分,以非常客观的,第三者的视角记录了这个过程。

尽管电影本身的创作意图和背景和我个人并无任何相似之处,但它很奇怪地让我联想起一些早已尘封在记忆里的童年片段。这些片段也并非是一种「回顾」视角,而是原原本本的「作为一个小孩」的当时的我,所能看到的风景。很奇妙的感受,也算是我个人观影过程中的最大收获吧。

对西语电影的印象一直还停留在燥热粗犷的氛围与深厚的人文底子上,难得遇到这样一部细腻得近乎潮湿的作品。很私人的电影,能理解它的评价为何如此褒贬不一,两极分化。我从开篇就一直在流眼泪,观影过程中也一直沉浸在一种想哭的情绪里,但自己其实也说不清为什么。蛮有意思的。

 3 ) 我们注定成为鸟类

迁徙,传播,回归,死亡

鸟的迁徙

数百年前鸟类的迁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冬天到来时,鸟儿都去了哪儿,那些飞回来的鸟儿都是从哪儿回来的?红雀飞走时,画眉出现在了冬天的树梢上。杜鹃在春天到来,却从未于大鹰交汇,从此古人认为他们其实是同一种鸟类,尽管外观和特性不同,却是同一种动物。只是经历了一次变形。

鸟儿的身体不断长大,以便容纳更多的愿望和欲望

鸟儿的胸腔也在扩大,这是为了装下一颗更大的心脏,来容纳家庭,兄弟姐妹和自己以外的事,一颗心开始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强壮的翅膀,中空的骨骼,有力的心脏,它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刻,它要飞到它先辈们到达过或没有到达过的地方,鸟儿开始渴望天空,渴望飞翔。

鸟儿的归宿

飞翔和停留有时候并不矛盾,他们彼此需要

鸟儿与树

事物都有它们隐蔽的生活,我始终坚信,母亲是一棵树。

她告诉我们植物的特性是直立性,总是用植物教导我们。

我的母亲存在于上帝与外星飞船的存在的讨论中,我的母亲存在于秋天和缓缓飘落在人行道的枯叶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整理我们的衣柜和我们的童年时代里。除她之外,还有谁会留存诺昂六岁做的玩具呢?母亲存在于午后点心里,茶里和已经不复存在的棕色沙发里,在书签收藏里。我的母亲存在于蒙塔吉尔在不断结果的橘子树里,在对花无条件的喜爱里,在他的昵称特里斯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塞图巴尔的红鲻鱼里,在愚蠢的决定里。在自然的谦逊与暴力里。我的母亲存在于锁进衣柜的情书里,它存在于我姐姐准备的圣诞晚餐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我姐姐的眼睛里,诺昂的鼻子里,努诺的肩膀里,小泽的温和里和佩德罗的同理心里。母亲存在于我女儿的身体里,我的雀斑里和不擅长计划的特质里。我的母亲存在于土地改革里,我的母亲存在于深红色的衣物里,在绿色的窗帘里。在于我们为了让父亲在海上听到我们的声音而制作的黑胶唱片里。母亲存在于日落里,每一天都沉向海底。

母亲去世后,每天太阳照样升起,每天都有清晨,午后与夜晚。河流都奔流入海,不带丝毫会满溢的担忧。而我们十分悲伤,我们成了静物,我们仿佛置于画中一样,从旁观照这个世界。而外面的世界继续照常运转。

母亲是一颗大树,她纵容我们在她的身躯上攀爬,当母亲去世时,我们无法再在她的树干上摇晃,然后坠落,我们都是这样。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看见世界栖息在她双臂上的感觉。

我将枯叶插回树梢,仿佛这是唯一我弥补的事情。

妈妈你随鸟儿而去,而当春天来临之时,我却总是想起你。

你对大地的爱如此强烈,你留下的植物占领了这座房子,试图通过这告诉她的孩子,我们注定会成为鸟类。

鸟儿与树

鸟儿与土地

鸟儿飞离土地,但当它飞离的那一刻起,它双脚却渴望重新站在大地上。

它飞过浅滩,飞过戈壁也飞过草原,当它处于辽阔的大海上时,那条遥远的海平线,让它认为那里存在着它所爱的一切。

我的爱人,我的家。在你去世的那一天,我轻轻的说着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说的:母亲

你离世后,这个词同时从父亲和我们的口中消失

当我谈及你,那时候他的眼睛不再是绿色的,我知道是关于你的回忆打开了他那扇封锁的心门。

我于是意识到,我父亲有一部分是我不曾知晓的,那就是他和你在一起的那部分,随着鸟儿迁徙消失的那部分。

死亡和语言

我随鸟儿去了,它们拥有翅膀,而我需要一颗新的心。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们会换毛,而你会找到新的词语。词语会带给你新的意义。当你不记得的时候,去创造。

以前,我的身体很安静,我甚至不会注意到它

可现在它的存在比我更明显

某一刻,当雅辛托不能再感受到他的身体时,他笃定人类的语言没有意义。鸟类的语言只有不再拥有躯壳的人才能听得懂。在那个大地与天空的间隔之处,重量消失了,如今他能听懂鸟类的语言。

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嫉妒云和山峰。因为它们很高,因此与天空有了连结,而他却囿于躯壳,比起他的感受太过渺小。当他凝视山脊线的时候,它是这么容易进入她的眼睛,好像将他彻底看穿一样,事实上,他感觉自己在变小,他坍塌的程度之深,以至于他的身体细胞变得像山一样巨大,尽管他努力以她的所见为限度,最终还是变成了他感受的大小。

在清晨出发,整理好衣物,带着土壤,鸟儿扇扇翅膀,准备最后一次飞翔。

 4 ) 影像的詩結構

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詩意」即所謂像詩一樣優美,真正用影像達到了和詩一樣的結構:即通過意象表達,通過樹、海和鳥。

一切情節回到了背景獨白裡,這樣影像得以解放出來成為意象的載體,即真正意義上的詩的載體。獨白的詩意仍很大程度是傳統意義上的詩意,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影像的意象使用,是詩本身的結構。

因此這裡的影像既是抽象的,又是極度具象的。抽象是因為它並不直接敘述情節,而具象則是因為它更加接近無法表述的情感。

在三個主要意象中「樹」是相對最好辨識的,比如在夢見十五年前去世的母親那裡,樹葉完美無缺地在倒放鏡頭裡再次回到樹上。其次是「海」。相對最難辨識的是「鳥」,在孔雀羽毛和獨白裡關於鳥類變形的敘述之外,我們衹能藉助于其它東西,比如像遷徙的鳥一樣神秘和未知的、衹能通過創造來解釋的天空。但關於鳥,關於變形的鳥,似乎又無處不在,但這需要藉助獨白,孩子一方作為獨白的主體,其敘述便是其變形的過程,於是影像和獨白在此融合了。「鳥」也與「海」和「樹」融合,比如關於時間和變形的一處表述,家族年輕的孩子在海中从1數到30,而另一個鏡頭是海中老去的孩子數著600的數字,他已經超過母親去世時的年齡。

人拿著鏡子藏在鏡子後面讓鏡子反射它前面的、我們背後的東西的場景出現了多次。用得恰當的一次是獨白談到談到自己正在拍攝的電影,即我們正在觀看的這部電影之時。這個電影內部的自反瞬間本身就頗有間離感,而鏡子和鏡頭的配合也與這種反幻覺、這種劇情片內部的紀實相符合,也是相似的反身:並非藏在後面的鏡頭拍攝前面的事,而是本該被拍攝的地方用鏡子擋住自己,并將畫面反射給鏡頭後面的位置——這既是真實事件和人物的位置,同時也是以往那個被想像的觀眾的位置。

非常私人的,但影像意象又是共通的,并或許喚醒共通的回憶。就像眾多獨白中的一句「爸爸,你看到的月亮和我看到的是同一個嗎」,這便是我們在私人家族史中看到的共通性之一。

短評超字,即興影評。

 5 ) 《鸟类变形记》:每部家族史都是一部浪漫史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赏心悦目的电影了。竟然有人批评说这不是一部电影——那些人是不是漫威看多了?在我看来,只要有影像和声音,不管通过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思想,就应该是一部电影。电影本就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罢了。当然,有的电影是小说,有的电影是起点小说;有的电影则是诗。如果你只喜欢看小说式的电影,这部《鸟类变形记》可能会让你睡着。影片从头到尾都带着塔可夫斯基的影子,全部固定机位,让人感觉心都跟着沉静了下来。好多完美的构图和绝妙的色彩,展现出导演的美术功底——这点也好久没有在电影里看到了,只有塔科夫斯基、英格玛·伯格曼那个年代的导演把电影当成艺术的追忆了。

但是,我喜欢的还不光是构图和色彩,而是电影表现的内容。导演拍了一部自己的家族史——从祖父和祖母的倒叙的爱情故事开始,到祖母如何生育并抚养了自己的六个孩子,她的父亲是老大——与此同时,祖父作为水手,漂流海上,错过了许多和孩子们的第一次。

没有狗血的情节,刻意的高潮;那些故事就是到处都可能发生的、平平淡淡的故事。母亲对孩子的爱,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劳作中的美;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童年的玩耍,渐渐长大,长大后渐渐切断了和自己父母的联系,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祖母老去、死亡,祖父也逐渐苍老,死去,临死前要求烧毁他和妻子海上生涯中往来的所有信件,于是成了子孙辈聚会的契机;他们沉默地围成一圈,看着母亲和父亲的容颜在黄昏的火焰中慢慢烧成灰烬。他们意识到,这是属于那对男女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他们恰好是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这就是电影的所有情节。这样的情节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可能发生,让你觉得,如果我能静下心来扛起摄影机,我也能拍出那些浪漫的画面。谁的家族不是这样的呢?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爷爷的乡下,我趴在老房子阁楼的樟木箱子上看一部又一部的小说和连环画,日光从阁楼的窗子里倾斜下来;我记得村子里和大樟树和红薯片的香味;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个蛋糕,我们一起唱了生日歌,穿着新衣服,拍了一张照片;这些画面和情节如能摄入镜头中,也可以和《鸟类变形记》一样浪漫吧。

我们在回忆中忘记了所有的不愉快,我们的生命只为那些像是固定机位摄下的镜头活着。比如我不会记得,爷爷家其实有很多跳蚤,每次去都被咬得浑身是包;我只记得在痒的间隙看的《月亮宝石》侦探小说,记得水塘旁边的大水牛;如同电影里那些母亲去世后在家里疯长的植物,绿色的阴翳铺满了整座房子,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在脑海中被定格下来,构成了回忆的全部。

如今我也身为母亲。看完了电影之后,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父母不想让孩子长大,因为总有一日,孩子会切断和父母的纽带,而这是最难的部分。孩子只有小的时候才属于父母。我们贪恋婴儿身上的香味,贪恋他们全心全意对自己的依赖,贪婪他们胖胖的脸蛋。这也是为什么最小的孩子往往最受宠,因为父母知道之后他们再无其他,只能尽量拉长手里的细细线,让他们的童年长一点,再长一点。

电影最后的真实录音尤其让人动容:母亲拉着孩子,给海上的父亲录音。最大的孩子——也是导演的父亲尚能像念书一般地规规矩矩地说出:“我们很想您,我们没有忘记为您祈祷”,而小的孩子们只能说“爱你,亲亲,好多好多的亲。” 同时作为孩子的自己和作为父母的自己,追忆那样的时光,不禁让人湿了眼眶。

 6 ) 消散

平静到不愿多说一句,但更想留住一些感受。

鸟类变形,人的变形。树,母亲的身躯。海,父亲的无踪。人,就是这样可爱。世界广阔无垠,太想抓住些什么,解释出什么,对于自身、由己及物。没有、没能。托物言情。

能说世界、生活是诗吗?一个人成长的琐碎之中,透着诗的本质。与此同时,碎渣要咽下,它同阳光一起发芽。鲜花怒放的过程,层层伸展。首先是美映在眼前,随之而来的痛,花没有说。

“一个人的终点是否就是他的起点。”

常在睡前双手相握,试着感受彼此,就像不属于一个身体。常拥抱、感受一棵树,一股从地底深处而来的力量传来,无比安心。肉体肆意生长,在它还可以任性感知之前。有些东西我能感觉在逐渐消散,又有些更加深刻。诚如,可能感知力衰竭,它便出现。一个崭新、重生的,不囿于躯体,能立于大地和天空之间的未知,海岸线的渺茫。我再不需要任何。

种种印象荡漾。细雪和着月光洒满院子,暮色公路中连绵不断的点点灯光。站在初秋的屋顶,天空蓝得将要泄下一般。河流不止,十年前梧桐的枯叶呢。

更大了,相框容不下骨骼,母亲再拥不下我。飘渺的感情因与物结合,得以存留。如果没有外物,人将怎样的贫瘠。如果只有外物,情志何以共通。前提是,自然永远在,我是有限的。

意象不断搅动步伐,鼓励不回头的你,也要频频回首,望向来时,走向归时。

“一个人的终点是否就是他的起点。”

 7 ) 第三人称的真切

没有直接的人物对话,有的只是第三方视角的旁白和跨越时空与空间的对话,但却十分真切 万分真实。 妈妈留着孩子们的童年,爸爸用放大镜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像鸟儿一样自由成长,终于他们要远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是逐步走向分离,父母终究要和这个世界一起分享孩子。 “妈妈,你去哪里了?你走了十五年” “不,我没有走,我一直在,只是那个事情我没想到要那么久” “妈妈,我的身体已经不太适应,有点尴尬” 一片片掉落的叶子 一块块脱落的树皮 一丛丛枯落的苔藓 一双手 让他们回到了过去 犹如当年的青葱与生机,我喜欢这段设计,那双手是开头妈妈说的手“手在带领着我们,手是我们的主人”,最后这一幕定格在分开的大树,树杈上一抹红色的花簇,像妈妈的脸庞,像妈妈的的鲜活生命,更像是女人的阴道与流淌的鲜血,那是属于母亲独有的鲜艳和血色浪漫,那一刻 女孩与妈妈在一起,回到了妈妈的子宫里,回到了生命的源头。

妈妈种下一棵树,最后带着那棵树 一起上船驶向大海。

海马是雄性繁殖,海马从妈妈的耳畔,戴到了女儿的耳畔,女儿昂着头,双手为自己编辫子,头发尾捎用卡子卡住,那是自我的完整与抽脱。

父亲 母亲 女儿

死亡与生命

成全与重生

 短评

试图为观众展示出影像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胶片呈现出的油画质感,拼贴成了一首影像的散文诗。家庭成员用极具文学性的独白将家庭史娓娓道来,稍不留神就陷进了回忆的漩涡。它是优美沉静的家庭记录,流露出的记忆质感干净清澈。物成了这些记忆的载体,象征着父亲的大海,与象征着母亲的森林,似乎永远有着隔阂,结尾时将树带入大海,两人终于在记忆中团聚。

5分钟前
  • 电车
  • 推荐

万物静默如谜。宁静、神秘,又浓烈、隽永。关于隐藏在万物中的母亲,关于在大海中不停漂流思念着的父亲。我们如何像鸟一样对抗地心引力,对抗不可阻抗的时间。又如何拥有像海马一般脆弱、美丽,跨越山海的记忆与爱。诗意的旁白与静美的画面,诉说着看不见的心灵伤痕,就像镌刻在天空中的鸟儿飞过的痕迹。用身体、语言、油画、注视、镜子、信件,火焰,用天上的星星,海里的波浪,潮湿的灵魂,温柔的吻,用一切的一切,记录你,留住你,然后,等待在新世界再次相遇。

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美术馆影像

11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这是一部完全依靠旁白来讲故事的影片,通过往来的书信和不断切换叙述者的心声来反溯家族历史。镜头捕捉了大量树木、海洋等意象,比喻父亲如海,母亲是树木,哺育了孩子们长大,成为翱翔的飞鸟。本片用很多篇幅描述了母亲离世后子女们悲痛的心情,但又觉得她并没有离开,仿佛存在于身边的任何地方。亲情绵长感人,但是不太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很多时间影像与旁白是分离的,让人觉得沉闷,有时候不明所以。导演更像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迷宫里絮絮叨叨,外人并不总能打破这层“壁”与其文本进行交流。

15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还行

完成度无可指摘。但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部偷懒且狡猾的电影。年轻导演有意规避自己写作人物和构建剧本可能有的风险和欠缺,且确信以自身对影像和诗意旁白的掌控力足以保证电影的下限,这种心态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类站在影史巨人(尤其是维克多艾里斯)留下的遗产安全区里的创作(《春江水暖》也属于同类),因为缺乏了一个真正的面向空白,从零到有的开拓过程,指向刻意铸成,也过分单一的美学终点(因此禁锢了观众),也丢失了发肤于表达欲必有的重量和活力。电影人们还是得更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啊。

16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完成度很高的essay film 怀疑导演副业是画画的 樱桃 干海马 石榴 大量的直线和圆形的镜子把每一帧构图都分割成黄金比例 加上复古又性冷淡的配色 颗粒感强得堪比侯麦 随便截图一帧都美得像十八世纪的油画 再加上诗歌旁白 前半部分真的被惊艳到 想给五星的冲动都有 可惜论文电影还是不要太长的好 一来很不容易消化 而且很容易变成新浪潮左岸杜拉斯那种的配乐诗朗诵 表演的缺失和从头到尾冰冷的旁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要表达的感情 一成不变的节奏也很快把观众的热情和耐心消耗干净 导致一小时左右已经有人陆续离场 不过如果说我没看哭那肯定也是扯谎 实在是一场很美很私人的感情和体验 等再从湖水中浮上来时我已垂垂老矣而非少年 那年你和鸟儿一起走的 然而每年春天到来时 我想起的却是你 Berlinale2020

19分钟前
  • Madam Veronica
  • 推荐

可能是一连串,真正get到塔可夫斯基神髓的影像,让人想起《镜子》(不单单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很多镜子,诚然也没有那么“激进”)。能用这种方式来结构家庭记忆,实在是比海南那个最佳纪录片《关于爱》高不知道几百万个等级。更可贵的是,导演并不耽于某种视觉奇观,而是在生活中发现事物,在事物中定格静谧,在静谧中升华出超验。this is not what we called documentary, this is true cinema. 大银幕上真的会美翻。

2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献给母亲的电影诗,画面极美,但私人化的记忆是否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达给普罗大众?情感也许是个闭环,自己出不去,别人也进不来。

29分钟前
  • uncannyblue
  • 还行

#BerlinaleEncounter 相比于对影像丰富性和节奏游刃有余的驾驭,导演年轻的出奇。

3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一部可视化的文学作品,声画关系完全调转,画面更多地承担了功能性作用,唯美动人。

33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推荐

看哭两次:一次是结尾划船的镜头,一次是女儿再一次带上海马耳饰的镜头。这是一部无法言说,只能意会的电影。

38分钟前
  • Tom荣
  • 推荐

一边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山中,静谧物语,语页呢喃,鹰化为鸠,鸠鸟入海,化而为蜃。维克多的南方渊面黑暗,维克多的蜂巢暗中有光,维克多的榅桲年华老去,杜拉斯的呓语最好无人能懂,伍尔芙的幽咽海浪最好催人入眠,一边打瞌睡一边看,船在海上,树在船中…

4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70th Berlinale#奇遇单元费比西奖。家族史的数据库与创意叙事、材料拼贴的复杂呈现。就像一个暑假的午后与父母长谈,翻出阁楼上尘封已久的记忆承载物;而祖父祖母的往事被叙述得童话一般,美丽又苦恼。影片真的晶莹剔透,宛如钻石一样,搁在洛迦诺鹿特丹一定是主竞赛级别。久违的感动。

4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诚然你可以用真实去讲述真实,也可以用各种现代和后现代方法来体现真实,甚至可以用虚假去比拟真实。但艺术终归是隶属于人血肉之躯的造物,因此以时间为度量衡的电影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在花样里落回真实。这个电影最大问题就是在不断的诗学化的语言和取景里,打碎了真实的整体性,只剩审美。所以不感人。太浅了。塔可夫斯基可不是这样的。也没有什么人的一生是不断在隐喻和自我沉溺中的,河流之下怎能一碧如洗呢?完全象征化的结果是面孔的空洞。那些炎热的,腐臭的,细碎的生活是托起诗情的基本衬里。但里面有几处比较感动我。包括一个女人尽全力抬起一棵倒下的树。以及结尾音乐是舒伯特D664第二乐章

44分钟前
  • punkpork
  • 还行

胶片最高。太美了,只看截图都会给五星的诗意美片,每一帧都要命

47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葡萄牙散文诗电影,静缓情深,帧帧绝美。1.旁白文学性浓郁,声画或匹配或分离,构成复调视听综合体,画面则以对静物的贴近凝视或对自然的写意呈现为主,清一色固定机位,为观者打开了新的感知视角。2.基调令人想及艾里斯[南方],光影质感则似维米尔的油画。3.对镜子的新颖游戏式运用:手持镜子两端,身体完全隐藏在镜子背后,镜面反射出摄影机一侧的画外影像,在那段森林蒙太奇中,甚至起到了【拟态】作用,观众恍若被邀请来玩[大家来找茬];虚化或遮挡一切的放大镜观看照片段落也颇具诗意。4.室内光影流变,太有感觉;少年吹一口气后渐次传来各色人声,犹如创世之息。5.油画,雕像,精致的动物摆件,微缩帆船,经年累月的邮票,剪掉人的照片。6.植物剪贴本,满满6盒贝壳,近百根孔雀羽毛,耳朵上的海马。7.母亲复活、变成树或鸟的臆想。(9.0/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非常特别的一部电影,像是后辈在翻一本家族相册,一边看一边从简单的影像中提取一些回忆或者人生感悟,虽然有些破碎,但看的时候一直有一种看《百年孤独》时的波澜壮阔。

51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一部沉静优美而不无悲伤的家庭影像记录,充满沉浸式的冥思与哲思,台词如诗般曼妙,胶片感如油画,每当看到这种几乎为大银幕定制的影片,就深感「电影」何曾死去的幸福。每个人均以独白切入家庭史,几乎无同框,言语无任何意义,声道的叠加是词汇的失序和表征的混乱(以各种语言称呼母/女);于是书信成为另一种绵延时间的方式,是记忆的载体——海马耳饰是海马体的外象,烧信一幕令人泪目,这些被写下的字属于一对男女——恰好是我的父母。镜子成为大海(外)和植物/鸟类(内)的联结符号(各种构图太美),它吸收凝缩外部的波澜壮阔与动荡不安,以滋养内部生命的幽微与生生不息;母亲存在于后代基因序列里,她是照片上缺席父亲的贝特丽丝,是引领但丁游历天堂的女神,是我们这群幽灵攀援的大树枝干。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太喜欢了,值得8.2以上的分数,所以给4+1星。另外北影节8.30大悦城场9排12座的女士,从头屏摄到尾真没必要哈,盗摄9张文艺电影的图发朋友圈并不会让你本人变得文艺。

56分钟前
  • 朝凪
  • 力荐

家族记忆,家庭故事,也不一定要拍成访谈录,拍成琐碎日常,拍成这一种就高级多了。

6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