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浪花

记录片德国2005

主演: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

导演:George,Lindt,Susanne,Messmer

播放地址

 剧照

北京浪花 剧照 NO.1北京浪花 剧照 NO.2北京浪花 剧照 NO.3北京浪花 剧照 NO.4北京浪花 剧照 NO.5北京浪花 剧照 NO.6北京浪花 剧照 NO.13北京浪花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9-17 23:37

详细剧情

《北京浪花》是由两名德国导演乔治(George Lindt)与苏珊(Susanne Messmer)从2004年起历时两年拍摄的描述北京地下摇滚乐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纪录21世纪初期的中国...

 长篇影评

 1 ) 出世还是入世,中国摇滚的必然选择

    前一阵儿看了《北京乐与路》,今天看了这个,或许还有什么北京杂种需要去看,或许这就够了。
    去年这儿会儿,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翘课去找卖盘的大哥聊天儿,在北京这地段儿,能坚持到现在还在卖盘的,当年大多是在这个圈儿里叱咤风云过的,但是如今呢,能卖个盘,能在五道口倒卖个小商品的,就算不错了,而能混成这样的还多是一些京片子,一些家长是知识分子的开放家庭,于是我们还能看到了庞宽,看到了刘东阳。
    摇滚作为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为社会上一些抱有良知,爱好音乐的文艺青年而追捧着,或者被一些对社会失去希望的堕落青年而炫耀着,而这两派人又都在这个圈子里互相鄙视着,有的时候觉得个人意愿还是要得到一个尊重,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不能强求圈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高雅,优秀,或者是所谓起码的正经。
    看到这个片子很震惊的发现莫过于混到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这个档次上的乐队,生活状态还是这样的惨淡,就更别想其他乐队了。中国摇滚这20年来很多人在抱怨在悲叹,发展了20年,不仅没什么起色,而且还有些发展的就发展回去了。个人以为想让中国摇滚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在于何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中国,傻子都知道,玩儿摇滚的不赚钱,其实在国外玩儿摇滚的也未必赚钱,但是外国有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人们可以什么也不干,靠着这个制度保障他们生活,这样对于玩儿艺术的人来说,能解决温饱,自然有时间去对上档次的东西进行思考,对这种缺乏功利色彩的事物加以关注。譬如,西方的很多汉学家也是这样,一个汉学对他们的国家能有多少帮助呢?但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他们的家庭背景发现他们多是中产甚至是高产家庭之后,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保障支撑着他们为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
    每一个玩儿摇滚的人,都希望通过摆弄音乐达到出世,与众不同,或者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出我自己,但是一个之于社会而存在的人都不能回避他们终有一天当青春挥霍殆尽,当年华老去,他们势必要重新入世,这时候人生的重新来过,又一次的职业选择,甚至是温饱养老的基本问题成了无法逃避,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社保制度,外国的音乐人可以一代带着一代地走,可以一个乐队混个10来年不出专辑不解散,也可以一个乐队混30多年不解散,这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当温饱无从谈起时,靠近主流,阿谀世人,势在必行。所以当外国乐队一代追随着反叛着上一代的时候,中国的乐队一代重复着一代地走,一帮人起来了又下去了,然后新的一帮人又起来了又下去了,接着又是一批新人,但是随着社会成本的提高,社会精神的愈发缺失,反映在中国早已岌岌可危的文化音乐层面,就是现在这样一个让无数人义愤填膺,无限感慨的场面,但他真的是中国这一代代摇滚青年,伪摇滚青年他们自己的错吗?当一堆2B对他们漫加指责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竟然勇敢的为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这难道不像董存瑞,邱少云一般值得我们去景仰吗?
    当我们看到当年扭机的吉他手如今只能沦落到北京的三流酒吧里面给人家唱情歌的当伴唱,当我们看见那些霍营树村的艺术家折腾了几年开始回家种地,当我看见地下摇滚记录片儿里的乐手们当年称兄道弟的给我卖过打口cd,你会不会哀叹他们竟然如此不争气呢?但谁又曾会想起,10年前的某一天他们站在无名高地、13club的高台上看着下面无数的青年为之倾倒,为之追捧,为之神话呢?
   出世还是入世,这是一种生活态度,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
本文后刊登于《新闻周报》总第715期第2版,2012年11月12日出版,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2 ) 美好的坚持

       街上人来人往,下班高峰的来临。堵车,人声鼎沸,计程车,十字街口,赶去哪里?镜头里是一群疲于行走而麻木的脸孔,城市的灰尘太大,抹灰了黄昏的脸。

    片子的几个镜头在劳动者的脸庞上停留,有的微笑,有的质疑,也有的闪耀。真实的纪录片,没有胭脂俗粉的遮盖,真实的让人在手中摩挲的粗糙,一点点渗入进神经。

    人活着为生活还是为过生活?坚持的目的在什么?成为上班奴隶,老板奴隶,下班奴隶。什么是我们的,可以带走的,可以留到明天不要过期的?防腐剂?

    这片子有点熟悉,有点暗哑。通过从几个地下乐队成员的交谈里,获悉他们眼中对自己做着的这件事情。人到底习惯了一种模式,像是乐队女主唱说的那样,成为上班族,朝九晚五一个稳定工作和收入,交个男友然后结婚,生活围绕着家室和工作,碌碌一生。所谓追求,不过是攀比你的工资可以买一套怎样的商品房,化妆品。你说,人的生活怎么就过得这么卑贱了。然后说他们的生活,只有接到了工作,或者唱片能卖了才有钱。我想他们唯一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的支持。这就很开明了。你想想要是你女儿儿子,成天不做工捣鼓点乐器啥,只出不进,几个人能受得了?就像是在火边玩耍,你觉得是你在烤火,谁知道又不是火在玩你?可是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是一个希冀。

    有一个镜头跟进到他们进入各种各样不同的演唱会所,这里包括茶座,餐厅等等,有演艺助兴的地方,台上是唱烂了的主流音乐。中国似乎就只有这样的音乐了,你说多元化,不同的类型有没有人听。有。不多。且不精。像是J走进的音像店可是什么都淘不到,闭塞。城市的闭塞,思想的闭塞,层面的闭塞。

    看完整部片子,脑袋有些白。

    如果我的生命只有40岁那么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那一半都干什么去了?学习,学习什么?本领。什么本领?养活自己的本领。人需要学习本领养活自己么?养活自己去干什么?继续养活自己?不断的吃喝维持生命,然后去干什么?赚更多的钱以此为乐?或者这不是我该想的问题,我生活品质还不在那程度上。或者我庸俗了,因为在创作的时候还能收获来快乐。只是偏激狭小了我的想法,我被思想斩下一只手,又把一只脚一并伸了过去。多可惜。不劳而获和天道酬勤,对立而统一。但也许,你不劳而获是因为有那资本,但也许,天道酬勤你还依然两袖清风。

    你爱你的坚持么?如果你爱。

 3 )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

无关水平好坏高低,主题是否洞察清晰,真实地去记录本身就是纪录的意义,在拿起摄像机开始就有意义。不然现在也没有机会看到那那副时代光景下的地下乐队日常。

歌单按顺序把片中歌曲都集齐,包含他们提及的部分自己的作品。

歌单《「北京浪花」中国摇滚纪录片》//y.music.163.com/m/playlist?app_version=8.7.65&id=7507986475&userid=15578639&dlt=0846&creatorId=15578639

刘冬虹和沙子乐队妈妈哼唱的那首是《把它送给你》,加上《点上你的蜡烛》《明月在上》这三首云音乐没有版权,可以去隔壁听下。(PS.发现云音乐里老刘的歌曲,趴词的都是陈北及,乐评人耕耘在补词一线既视感)

T9乐队是杭盖乐队的前身,后来杭盖乐队的那首«杭盖»也出现在在片中。同时,T9和杭盖的主唱伊力奇还是挂在盒子上乐队曾经的贝斯手伊力娜的弟弟,可以说姐弟两人所在乐队早早走出了世界。挂盒乐队的歌不太全,可以移步扣扣听下。

 4 ) 为国内摇滚爱好者加油

本片最大的作用是,帮着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玩摇滚的人群的想法、遭遇、处境等等等等……如果不是通过纪录片的方法,多数人无法与摇滚爱好者们直接交流,毕竟观念差异大(如片里某人说:很多人觉得结婚生子是必需的但我不这么认为)、生活圈子差异大。

由这些国内摇滚爱好者,我最先想到的是周围人的不理解,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关于父母对子女兴趣爱好的不理解甚至强加阻挠,我深有同感:前几天休春节黄金周,高高兴兴坐飞机回老家陪家人,顺便带上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车,想着在老家骑一下,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但完全不同的城市对骑车爱好者来说诱惑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把自行车托运回来,但就是这样一个又健康又省钱(相对于买汽车)的爱好,家人还是满腹牢骚指手画脚,摊上这种既管天管地又管拉屎放屁的死板家长,真麻烦……

从头到尾听了N多Chinglish。

 5 ) 过去是什么?我不懂

这个片子太让人哭了,一切全都是青春两个字在让人发泄,大家都知道老外有的时候有多缺,但是他们确实做了不少值得纪念的事。边老爷的那些话,欢欢的,太让人觉得不真实了,但是这就是过去,不是么。刘可的那些可爱的英文,无敌的,你现在问他他承认么。这片子太狠了。所有人都会在五年的轮回中忘记自己的过去,可是当别人以镜子的身份站在你面前,你看到的是自己五年前的影子的时候,你选择的笑还是哭。未来我们都不能得知,但是过去呢,我不懂,因为我不想过去。边老爷的那本jim morrison还在么,他和他知道的一切以及所有身边的一切人,你们都应该继续飞下去。甩开我。

 6 ) 丢脸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认为(注意用词,是认为,而不是觉得),你们丫这帮自以为是的“臭老鼠”话说的真有点儿过了!别tm拿摇滚乐当成你们丫可以批判世界的紫衣袈裟,别tm随便批判你的同胞、你的国家。没人是木头、没人是没有思想,劳动人民活的比你们丫腰板硬朗的多。我为我有你们丫这帮阿Q同胞,真感到强烈的耻辱。

 短评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6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11分钟前
  • y
  • 较差

像回了趟北京

15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18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22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27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28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33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37分钟前
  • RD
  • 推荐

中国

42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47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很真实。

49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50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53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54分钟前
  • R
  • 力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57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59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1小时前
  • Ziggy
  • 还行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1小时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