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路——小镇青年 双面人生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8

主演:约瑟翰·庞麦郎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17 23:50

详细剧情

当下互联网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些草根人物,因为一首歌、一首诗、一个装扮或者一个举动,就毫不讲理地在互联网世界爆红。可以说,在一段时间,他们是无人不知的“大人物”。但是,随着互联网快速更新的环境,这些“大人物”都很快地消失在公众视野,过上没人关心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小镇青年

A:我的滑板鞋,过度解释歌词。资本的操控罢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善良是内心保留下来不让自己接触恶的东西,但太善良就会成为一种错?

毁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哄着他。

天真?

B:杀马特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夸张的造型给了他们勇气,给了他们一个底。

但他们属于小众人群,得不到大众审美的接受,导致大众封杀杀马特,也挺可怜的(指这个行为挺可怜的)。

对于反杀杀马特的这种行为,百花齐放嘛,包容性才是文化的象征。只要不是因为这种文化而产生一些过激现象,其实都没有多大问题。

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中,有着自己的偏见。但谁不是呢,谁不是活在自己得偏见里。

只是他们更加激烈一些,更加理想一些,偏见也更加深。而我们肆无忌惮的嘲笑他们,谁给我们的勇气?

C因《我是范雨素》文章走红,反应了她所在的阶级和社会社会真实。

对于社会上出现得各种事,现在人们都喜欢过度解释。好似在彰显自己如何如何似得。

这阿姨好厉害。

从人生生活的态度上,很羡慕阿姨。精神上的巨人,和前二者鲜明对比啊,阿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白捡”

小镇青年

 2 ) 越美好 越怕得到

梦与路---第三集(范雨素)影评

在了解范雨之前,安贫乐道这种事情,我只听过,但从来没见过——除了在书中。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京漂保姆,当名利唾手可得的时候,断然的选择了拒绝,即使这名利是自己挣来的且来路光明正大。于是大家都认为范雨素高风亮节,堪称这物欲横流的尘世中的一股清流。其实,我们都错解了她——如果你追根溯源她的人生经历的话。

儿童时期的范雨素有着和所有孩子一样强烈的求知欲,“我在六七岁时,学会了看小说”,“在八岁时能看懂一本竖版繁体字的西游记”。她阅读广泛,“我不光看知青文学,还看《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通过看小说,我对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了如指掌。只要报一个地名出来,我就知道在世界上哪个大洲。说一条河流出来,我能知道它流向地球上的哪一个大洋。”

她家境贫寒,“我们家是个很穷的人家,两个姐姐的身体都有残疾,长年累月看病,家里穷得叮叮当当响。可是因为大哥哥要当文学家,当文学家要投资的。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

生活虽然艰辛,幼小的她还是在书中找到了慰藉,“看这些小说,我感到一餐啃两个红薯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呀。不用偷,不用抢,也没有人打我,还有两个红薯吃,还能看闲书。”在这样的经历中,她幼小的心灵得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

苦中作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但是毕竟读小说不能当饭吃,特别是在看了那么多书,又在书里见识到别样的人生,那么红薯自然没什么好留恋的,于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 “我按照知青小说教我的七十二道伎俩,逃票去了海南岛。”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对于穷人来说不管哪里生活都一样的艰难。“马路上有木瓜树、椰子树。躺在树下面,可以吃木瓜,喝椰汁。我吃水果吃腻了,就上垃圾桶里找吃的。”

这是她的第一次离家出走,那年她十二岁。等到第二次离家出走的时候,她已经二十岁了,心里的火苗依旧没有熄灭,“我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日子,来到了北京。我要看看大世界。那年我20岁。”

这一次命运同样没有眷顾她,因为没有学历,只能干一些粗活,“来北京以后,过得不顺畅。主要因为我懒散,手脚不利索,笨。别人花半个小时干完的活,我花三个小时也干不完。手太笨了,比一般的人都笨。上饭馆做服务员,我端着盘子上菜,愣会摔一跤,把盘子打碎。挣点钱只是能让自己饿不死。”

她挣扎了两年,心态已经有点微妙的变化了,“我在北京蹉跎了两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然后和她姐姐一样,“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可是她的婚姻也失败了,“结婚短短五六年,生了两个女儿。孩子父亲的生意,越来越做不好,每天酗酒打人。我实在受不了家暴,便决定带着两个孩子回老家襄阳求助。”至此,她的第二次出走也失败了。

大哥不愿收留她,“大哥哥马上像躲瘟疫一样,让我赶紧走,别给他添麻烦了。”她知道自已已经没有家了,“我并不怨恨大哥哥,但我已明白,我是生我养我的村庄的过客。我的两个孩子更是无根的水中飘萍。”她只能离开,“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京城,做了育儿嫂,看护别人的孩子,”这一次,她和自己的家乡永久的分别了。这是第三次。

陪伴她的只有书了,可能只有书能安慰她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读书的习惯从未改变,别人买书都是一本两本的买,她买书是论斤算,拉个小车,去旧书摊,一次买几十本,一个北大教授说她的纯文学阅读量比一般的文学博士都要多。

有了这几十年的积淀,一出手,文章就在网络上爆红,她一下子成了名人,各路媒体争先恐后的想要采访她,而她却躲进了深山里。她说:“当名利袭来时,我选择坚决的拒绝,因为我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我和名利已经不来往了,任何人都不能绑架我”

她真的无欲无求了吗?“原来写的那篇文章是一个字一块钱,我觉得稿费挺高的,我就想再写一篇文章。”而这篇文章就是使她成名的那篇《我是范雨素》,她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稿费多。她三次离家出走,除了第三次是因为不被家里接纳而无奈外出求生,前两次出走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心中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希望的火苗。她的大女儿很早辍学,她希望自己的而女儿能上大学,因为她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她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现实的残酷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挣脱的命运的枷锁。她十二岁时离家出走一路逃票坐火车到海南,是对命运抗争的第一次尝试。二十岁时到北京打工,因为她看到姐姐把自己草草的嫁人,而她不想这样就把自己打发了,这是她改变命运的第二次努力。但她没读过书,只能做一些粗苯活,勉强糊口。第三次尝试也失败了。她不得不和命运妥协,和自己的姐姐一样,用她的话说“觉得自己是一个看不到理想火苗的人。便和一个东北人结婚,草草地把自己嫁了。”这是她最后一次抗争,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代价。不过这次命运之神还是没有眷顾她,几年后,她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女儿,而娘家也回不去了,她说自己和孩子就像无根的飘萍无依无靠了。梦想如海市蜃楼一般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在艰难的世道上求生存了。

没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没有梦想便不会有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这种落差让人痛苦不堪,唯有在书中,心灵才能得到慰藉。她说她要做一个中国的第欧根尼,她钦慕的是和苏轼的万人如海一深藏。但书里可能没告诉她,第欧根尼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是出于它的本性,人家安贫乐道,心里很快活,而她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热爱生活的正常人;苏轼的散淡无为只是嘴上说说,人家做了一辈子官,闲时间一大把,没事就牵黄擎苍游览名山大刹,无拘无束,当然散淡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都有人伺候,自然可以无为了。

唯有如此的自欺,才能麻痹痛苦的神经。在无法挣脱的现实的桎梏里,她认命了。她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而这本生命之书,她自己却无力书写,都是命运,命运将她钉在十字架上动弹不得,她说“命运将我装订的极为拙劣”

此生已经无能为力,只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虚构之中。她准备写一本小说,“我的人物的前世是帝王将相,今生都是贫苦农民。”

命运真是捉弄人,谁能料想到,几十年后幸运之门终于为她打开,一夜之间她成为名人。这次她离美好只有一步之遥,而她却选择了放弃,躲进了深山。

一面是对生活的期望,一面又对近在咫尺的成功望而怯步。一个人,不管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坚韧的意志,在看似永无尽头的困苦中,在一次次碰壁后,最终,都会在现实面前低头,意志被消磨殆尽,不敢再有丝毫的奢望,当幸福猝然而至的时候,甚至失掉了去拥抱的勇气。

多么悲哀!读了那么多书,吃了那么多苦,等待了那么久,不就是为了功成名就这一刻吗?如果不是,读书还有什么用!在她看来,自然是有用的,读书是她自我疗伤的一种手段,她说“写作是一种发泄,是一个渠道,苦闷随着写作就发泄消失了。”读书除了能暂时消除苦闷外,别的作用一点都没有,她说“读书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她不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因为现实的情况是,她读了如此多的书,依然“每天是又穷又破的。”

当《我是范雨素》一文走红后,各种批评的声音都出来了,有说她炒作博同情的,说什么“现在的商业不只卖奢侈品,苦难也会成为一种销售的商品。”批评家们评论别人的文章是一种用以糊口的工作,相比写原创性的文章,评论别人自然轻松许多,批评人的人都没什么错,被批评的人又能有什么错呢?范雨素像一件商品一样被媒体消费着,既然是消费,就要支付报酬,而这报酬是范雨素应得的。对此,大可不必在意,但是范雨素却认真了,为此,她告知媒体自己已经得了抑郁症,躲进了附近深山。

她拒绝各种采访,说“任何人也不能绑架我。”是别人绑架她吗?范雨素艰辛了大半辈子,这没什么好悲哀的,真正的悲哀是她思想上的作茧自缚!就像当年她带着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投靠自己的亲人,母亲无力对抗几千年的三纲五常而不能收留她们母子一样,这一次,她做出了和母亲一样的选择,甘心困于自己筑起来的牢笼里。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开拓眼界,能解放思想,而不是成为思想上的包袱。我们学了很多道理,听了很多告诫,为的是能过好这一生,而不是为了束缚住自己追求幸福的手脚。

追求幸福,这一点,永远没有错。

作者:都市印记

都市印记

 3 ) 小镇青年的尴尬

我是在B站上看杀马特的相关视频时看到了这组纪录片,这部片子让普通人了解了杀马特这个群体,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杀马特?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如此浮夸的造型?他们想表达什么?
      片子里那两位在义乌打工的小哥,是我的同乡,他们让我感慨,因为这样的年轻人曾经在家乡的乡镇上比比皆是,夸张的发型,皮衣加紧身裤,骑在摩托上公放着郑源的歌扬长而去。他们成群的聚集在网吧和餐馆门口。
     是什么,塑造了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又让谁感到了不快?
      我们很难说杀马特文化就是low,欧美范和日式小清新就是高大上,但是,我们可以从这种审美上的撕裂明显看出社会阶层隔阂,城乡差距。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在整个社会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新进入城市的人群显然还无法从精神上融入城市。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人人都在追赶着潮流,他们也在努力追赶着自己认为的潮流,只是经济地位和文化见识限制了他们的审美,他们的品味,所以才会带来这么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装扮。
     那么,是什么东西在塑造着所谓的潮流呢?
     毫无疑问,是资本在塑造着潮流,资本鼓动并且怂恿人们不断追谁所谓的潮流,这样才会带来需求,带来市场,资本才能从中获益。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就能看出,资本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统治者,他塑造着我们每个人的观念,他引导人们做所谓对的事情,他不断怂恿人们的消费冲动,他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却也不是自己。而这些出生在小城镇里的青年人,显然只是资本的弃儿,他们没有能力参与这么一场游戏,就算费力参与了,结果也只会是沐猴而冠,成为那位与大风车作战的荒唐骑士,杀马特如此,庞麦郎们也如此。

 4 ) 我是范雨素,我是某某,我是某某某…

喜欢读书的人,总会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创造神奇的文字组合。范雨素不过是用单纯朴素的文字叙述了自己的一生,普通人的一生可能也就如此,终究比不得名人的传奇,年轻又渴望成功的人对名人自传趋之若鹜,但《我是范雨素》却让更多拼搏一生却终究碌碌的人起了共鸣吧。

我始终不觉得老庄是真正的无为与超然。《我是范雨素》可能也就是一块钱一篇的文章吧,但也算比梵高的画好了不少。不是消费苦难,写下文字是一种寄托,是一种对先贤的致敬,当然也有希望被人赏识认同的渴望,没有人不希望名利,得到文章附加带来的名利价值无可厚非。范雨素算是现代版的老子与陶渊明,寄情桃花源却也不得不结庐人境。中国人又或者是全世界总是对逝去的宽宏大量,死者为上,但当身边出现,便会嫉妒甚至攻讦,范雨素又是个没有背景学历的育儿嫂。看哪,终归是连孔乙己都不如的,没有文凭的人也配之乎者也?

小镇青年,双面人生。庞麦郎、范雨素或者杀马特们,小镇的出身让他们在追梦的路上小心翼翼。我们一边唱着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一边慢慢戴上自认为高贵的有色眼镜。

谁让这是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呢。

多元社会何必八股取士呢,说不准他们能创造新的奇迹呢。

哎,你们的辫子呢,什么,我大清亡了?

 5 ) 你好,小镇

我不再嘲笑庞麦郎,不再瞧不起杀马特,2017年北京大兴的那场低端人口清除,也有了特殊的意义······

2017年11月,那个时候我刚来北京实习,住在刘家窑,上班在大兴,每天坐公司的大巴车往返。

大兴的那场大火与低端人口清除,仅仅是我与同事聊天中的一部分。

我周围没有人住在郊区,我不知道那些面临驱离的人长什么样,更不知道他们将来要去哪,是回家,还是另觅住处。我只知道,一些小饭店可能要关门了、快递可能会没人送、卖水果的档口也可能要关停···还有,那场大火不是人为。

除了这些,当时我正在发愁毕业论文,以及要不要转行。

“住在郊区的小镇青年、壮年、老年们,有多少回了家乡呢?”我想,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关心这个问题。

实际上,3年前的那场驱离,并没有干扰我生活的一分一毫,它仅仅是我从左耳进右耳出的一则社会新闻。

这部片子让我懂得,这个世界不只有一面,更不只有两面,它各种各样的角落。


当我们面对一个自己不理解的人/群体时,先别急着下定义。喜欢、鄙夷、讨厌···这些第一印象毫无价值。我们没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没置身于他们曾生活的环境,自然无法对他们的选择以及回应外界的方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他们出身小镇,但严格意义上,他们是小镇青年里的异类。更多的小镇青年,是默默无闻的。从小在镇里长大,成年后要么在小镇娶妻生子,继续生活,要么去大城市寻找机会,或自由。

庞麦郎做音乐,他写的歌词简单平实,有着淡淡的叙事,和五条人一样,是身边人和身边事。

杀马特青年很夸张,他们自称是穷孩子、农村人,活跃于炫舞和QQ,抱团画夸张的妆容。他们说杀马特让他们自信。

范雨素爱买书,依靠读书完成自我教育,以书自比,一本装订拙劣的书。

这三群人背后,是广袤的中国小镇。


我并不反对精英文化。

不反对良好的教育、得体的礼节、也追求精致优雅的生活。但这并不妨碍我想更多地了解“杀马特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青年,有很多无能为力和迷惘,当这些无法消解时,奇装异服就成了一种归宿。

但我也并不鼓吹毫无节制的宣泄。

或许是应了那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发现,大多数不被理解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人物/事件背后,总能找出些许可供解释的理由。但,“有理由”不是走向犯罪或者反社会的开解,因为有些人承受了同样或者更多的东西,却并未作出伤害他人的选择。

说远了······我的意思其实是,我们需要理解尊重小镇青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爱市井,反对精英和教育,相反,小镇青年们可能恰恰需要更多的教育,读更多的书。

就像范雨素,同为小镇出身,她身上却没有类似庞麦郎们、杀马特们的迷茫自卑,她更平静,更自由。也许,这得益于她持续不断的自我充实。

从成堆的文字中,范雨素找到了个体生命的意义。这意义无关小镇或者大城市,只有关于她自己。

 6 ) 站在人世间

不错的纪录片,在这个妖精飞天,白马坠地影视市场中,这无疑是一部干净的记录片,在我个人角度看来,这部纪录片不是仅仅记录三个主人公的生活,还记录了三人在熙熙攘攘的洪流中做着自己,静静的伫立着,无论来自何处,无论受过什么教育,都能做着自己,他们不是在争取尊严,而是在有正在有尊严的,真真实实的站在这人世间。

最后一位女主人公给我很大的触动“知识不分贵贱,哪怕是来自旧货市场”,“做一个乞讨者”,流放自己,好好活着,当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不卑不亢。

 7 ) 一群可爱的人

看完心里暖暖的。整部影片姿态都是平视的,而且视角非常温柔,这是一个我从前没有看到过的侧面,去了解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一群很可爱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很真实,尽管他们的真实看起来像个笑话,在掌握话语权的人眼中。人们在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走红的背后找真相,再给他们贴上更多的标签,人们聊着他们,却在说着别的事。那些所谓解读和揭露,在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面前,显得傲慢又刻薄。

庞麦郎的笨拙和固执,远处看很可笑,但是走进了看,其实挺可爱的。他描述着自己的乌有之乡,自己的美丽姓名,又紧张又憧憬,一派天真。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不知道他有没有找对方法,有没有买过乐理书,看过作曲视频,练过音准和节拍,听过足够多的好音乐。我挺希望他能坚持下去,成长起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改观最大的是杀马特家族。我是他们口中的城市人,也曾靠着鄙视他们获得自我认知。突然想到王伟忠的一句话,“我不欺负人。”他说那是他做节目的底线,他不会欺负弱势的人,不会拿他们开玩笑,他更喜欢打击有权势的人。很惭愧,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有教养人的有所不为。

泪龙说,吹了杀马特发型以后,他觉得自信了、有精神了,就很好啊。做人呐,最要紧是开心嘛。就算硬要说他们是从浮夸的造型里逃避内心的空虚,但本质上又跟那些穿名牌的网红、死矫情的文青、摆排场的官僚、沽名钓誉的学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对杀马特的围剿更是可怕。我们老说不理解中东穆斯林不同派别之间的战争,那是多大仇多大怨,要打得这么你死我活。但是看看我们身边,主流对非主流的打压,全是活生生的例子,为你阐释什么叫做“打倒异教徒”。其实这些傲慢与偏见背后,又是多少颗空虚而盲目的心灵呢。

范雨素把阅读比喻为“竹篮打水”,非常灵气,阅读的意义不是那些水,而是那些水穿过竹篮的过程。她对关注的拒绝非常冷静,知识让她保持对自我的控制,并抵抗名利对她的诱惑,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别人想从她身上得到什么。不过,她用纸笔写着多维空间和量子力学的科幻小说,又有那么点幽默的意思。

公车站的四川大爷,说北漂给了他自由,听起来很奇怪,明明他过着挤公交、干苦力的生活,为赶不上公交迟到而焦虑着。但是,他认为,这种生活给了他自由,而不是在老家悠闲的后半生。挺值得玩味的。 2019.4.6.

 短评

这个真的有点意思...

6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承认自己的渺小?在上帝面前,在智慧面前,在美面前,在大自然面前,但不是在人群面前。在人群中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

10分钟前
  • 电影是梦
  • 推荐

看了庞麦郎的故事很感慨,也许我们把他当成一个小丑来看,嘲笑他的无知和傲慢,看了他去北京开演唱会的故事,发现其实他对于音乐还挺执着的。感觉自己在大城市打工跟他的很多性格特点也很像,他的几首歌写的还挺不错的,只是唱功太乡土了,有点欣赏不了!!

12分钟前
  • Simon
  • 力荐

记录了中国城乡文化的第一次割裂

15分钟前
  • 麦月三
  • 力荐

范雨素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配位方能长久

17分钟前
  • 没有故事的橘喵
  • 力荐

我一直相信各种看似怪异的社会现象一定是这个社会自身孕育出来的,如同庞麦郎、范雨素、杀马特,如果他们有足够好的教育背景他们就会有更宽广的视野。现在他们的这种现状,尽管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足够好的,那也是因为他们耳濡目染的这个世界中没有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他们只能去追求那个看似最好的“梦”。

20分钟前
  • 雷甲
  • 推荐

去年读过《我是范雨素》这篇文章,对她的了解仅限于一个会写自传的育儿嫂。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她看了十多年的纯文学,到旧书市场都是一摞一摞地买书,为了写一部科幻小说可以研读十余本物理学著作,真心让人敬佩!

23分钟前
  • 阿怪
  • 还行

喜欢范雨素

26分钟前
  • 大地之灯
  • 力荐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充满“一文不值”梦想的庞麦郎,也不是上古潮流的杀马特,是最后那位朴素不简单的大姐范雨素,几句对话展现出她骨子里的学问修养,她才是真正的青年。

30分钟前
  • 别人家的孩子Y
  • 力荐

为第三集的范雨素,我想“范雨素现象”不该只是一个现象,而应该成为常态,需要鼓励“底层创作”。至少对待文学,她比许多中文系的人都纯粹,包括我。只是片长太短,内容不够深入。

35分钟前
  • 言槢
  • 推荐

很一般的3段短片。。我喜欢过两首网红歌,跟每一句都能听出精确计算的野狼disco相比,滑板鞋就是单纯挺好的,不需要城乡分析,不需要提炼什么抽象的意义。。当时就觉得他可能精神有问题,对世界和自己的认知带有扭曲,但基于其上的词和曲是真诚的有独创性的,如果不是节奏感那么无可救药,也许可以是一个不以这种方式走红的现象级歌手,哪怕也同样只是一闪而过。。现在的庞麦郎故事更丰富,也折射出更多所谓众生相,但一些人可能并不想进入这种故事的。。杀马特,一直以为只是某种形象青少年泛称,原来是一个组织吗,看到那样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当然也可能只是他们试图模仿的组织结构,就还挺可怕和虚无的哈哈。。 范雨素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好,但刚好听过她采访,觉得思路不是那么清晰,不太确定她写大部头小说行不行。。

40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悲悯从来不应该是衡量的标准

45分钟前
  • springjournal
  • 还行

小镇青年因为被“看见”而背负太多污名和嘲笑

50分钟前
  • YWF
  • 推荐

范雨素真的很棒

53分钟前
  • 堇莜
  • 推荐

拍得挺深入了。庞麦郎、杀马特、范雨素,他们共同的困局是底层人(现实)与城市(梦想)之间难以跨越的天堑。播放顺序也有逻辑,个人意识在不断强化。庞麦郎是完全被梦想的激情牵引,他只体会到与现实的摩擦,却无意探索其中缘由,怨天尤人太多。杀马特用绚烂的外观怒刷存在感,以抵消内心的自卑。而范雨素则是有意与媒体,有大众,与城市保持着距离,已然得道入定。买书那一段让人泪目,自愧不如。

57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其实每个人在一出生就注定了自己一生的天花板,只是这话听起来好像政治不正确。无数人想捅破那层天花板,真做到的只是寥寥而已。

60分钟前
  • Elizen
  • 还行

庞麦郎、范雨素、杀马特,膨胀而躁动的时代看到这些个体心里有种莫名的踏实。“只是,“你该在什么时候承认自己的渺小?”

1小时前
  • - 鞭子与提灯ッ
  • 力荐

纪录片拍的一般,但题材太好,杀马特、庞麦郎、范雨素这些湮没在大众娱乐文化当中的小镇青年们,其实才是一种被世俗抛弃了一群理想主义者……

1小时前
  • 搬砖侠
  • 推荐

庞麦郎是个infp,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杀马特遇到的想融入城市而不能的身份问题,试问谁没遇到过类似的呢?除了那些特别坚定自我的人。范雨素写的科幻小说希望能有人帮她出版。干净简单地活着,谁又不是地球村里的小镇青年了呢?最后引用契科夫的话,说人应该在什么时候感到渺小,在自然面前等等,在人群中应该感到尊严,这个部分在整个片子里很妙。

1小时前
  • away
  • 力荐

拍的很现实

1小时前
  • hum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