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惊悚片美国2020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森·拉尔夫,奥利弗·普莱特,弗雷德里克·沃丁,瑞恩·斯蒂尔

导演:查理·考夫曼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15:10

详细剧情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向发展。

 长篇影评

 1 ) 《我想结束这一切》简述电影叙事逻辑及其线索(没看懂的进)

导演查理考夫曼的意识流电影,晦涩感又上一层楼。

从其早年作品《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考夫曼便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意识在荧幕上的表现空间。而今年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更突出这种意识流表现手法,虽然很有朦胧的美感,但叙事不连贯而显得混乱,加上片中男女主引经据典摸不着头脑,可能让不少人只看了个锤子。

那么我们来捋一捋。

其实电影改编的原著叙事逻辑原本很清晰。其理解的关键在于:男女主人公Jake和Lucy以及在高中拖地的大爷,三个人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基于同一个人的回忆构想出的不同人物。拖地的老大爷根据回忆想象出了年轻时的自己即Jake和女版的自己Lucy。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在电影里有不少线索。一是Lucy在看Jake家里照片时候,对着Jake小时候的照片说那是自己,而给照片的镜头也出现了男孩女孩两个版本。二是Lucy展示过自己的画的照片后,发现这些画就在Jake家地下室里,而且还标注有自己对这些画的解释。再有,Lucy在车里讲了一首给自己的诗(bonedog),Jake说这首诗写的是自己,而这首诗也确在Jake小时候的卧室里一本叫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里找到了。

Jake妈妈说Jake从来都缺少朋友,惊讶能找到Lucy这样懂他的女友;以及Jake说他的拖鞋就是Lucy的拖鞋(My slippers are your slippers),也都微弱地暗示他们是同一人。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常Lucy思考发呆时候,Jake似乎可以感应到她在想什么。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既显得贴切,也有丝心酸。

而电影中穿插的拖地大爷,在结尾前并没有明显揭示其身份。但我们也能发现,在Jake第二次和爸妈讲述如何初遇Lucy时候,他说Lucy是服务员给他上过某种burger,刚好对应了拖地大爷先前看到电视里的情节,暗示男女主的故事是大爷的想象。另外大爷看到学校里音乐剧的排练,而Jake对音乐剧颇喜欢,尤其是大爷在学校看的oklahoma。

影片接近结尾处,Lucy和大爷见面后,大爷的身份暗示更为明显。Lucy形容不出Jake的长相,却和大爷动容地相互对视,离开前拥抱了大爷。大爷回到卡车里,车窗上一会儿是Lucy和Jake经过的冰淇凌店广告,一会儿是Jake的童年阴影,肚子里长蛆的猪猪,猪猪还跳出来带大爷和观众来到电影最后一幕。最后一幕便是大爷/Jake去领音乐剧版诺贝尔奖,Lucy和Jake父母给他打call。虽然有的联系很不直接,但如此多的情节或意象重叠,代表了大爷和Jake/Lucy的意识记忆是相连的。

总结来说,电影是大爷年迈之后在回忆和想象中创造了Lucy和Jake两位主人公,Lucy对Jake的感情有所挣扎,代表了大爷自我认知里的胆怯和些许自卑。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基于回忆的想象,那么看到三个年龄段的Jake父母是可能的,人物场景违和的跳跃也能解释,甚至冒出来的超现实诡异镜头,如装满同样冰淇凌的垃圾箱,都是类似梦境的表现。就像电影里Lucy所想,这里人物是静态的,(回忆里)时间是动态的,像冷风一样穿过人物。

在梦一般的回忆想象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大爷卡车压在厚厚积雪之下,暗示他并没有从车里出来。片名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直译为我在考虑结束些事情,影片开头我以为是结束Lucy和Jake短暂的感情,看到结尾未曾想,结束的其实是他们唏嘘的这一生。

 2 ) 回家孤独得可怕

今年下半年诺兰的新片《信条》上映后不出所然的又引起一阵阵热议,伴随着烧脑、看不懂等标签,各路分析剧情的专家都乐不知疲的带着观众一遍遍破解诺兰的剧情谜题。然而同期在流媒体上上映的查理.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却显得关注数冷清了点。查理.考夫曼这个被称为好莱坞最好的编剧之一的男人,向来以诡异悬疑以及超现实的编剧方式而著称。

查理考夫曼作为编剧是反常规的,他大胆的开拓、创新全新的剧本编写模式,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架构电影的空间,从而使电影的开放度很高,这样的解构形态使电影完全融入剧本框架,所以有人说考夫曼编剧的剧本是一个迷宫,即使他先给你看了整个迷宫的模型,当你真正漫游在影像的世界中还是会被每个转角处的思索而惊艳到。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改编自加拿大国民作家伊恩里德的得奖小说,也是考夫曼暌违荧幕五年之后又一自编自导作品,而考夫曼自己也说这将是他的收官作品。62岁的创作者在好莱坞不算高龄,毕竟伊斯特伍德、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伦这样的高龄导演都还在坚持创作,考夫曼如此之早的结束自己职业生涯难免让人唏嘘,也给这边电影铺垫上感伤的底色。我们不知道考夫曼为何要如此之早的谢幕,但在这部收官作品中一定有他告别的感言

观看考夫曼的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悬疑、时间、空间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标签,但和诺兰不同,考夫曼聚焦的是日常,且用一种看似毫无关联的方式将这些琐事的日常串联在一起组成故事,观众能做的就是在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碎片中自己去拼接完整的故事图景。在《纽约提喻法》中,考夫曼就像一个疯狂的剪刀手一样将电影剪碎成一个个场景化的拼图,最终电影呈现的也是一副让人震撼的拼贴画,提喻法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威兼·戈登于194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开发创造潜力的方法,戈登发现,当人们看到一件外部事物时,往往会得到启发思考的暗示,即类比思考。而这种思考的方法和意识没有多大联系,反而是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紧密关系。而这一方法也是考夫曼电影的核心,理解了这一方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也就能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核心。

《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故事场景不多,在一对情侣的故事中穿插了一个老人的日常生活,暗示大篇幅的场景都是老人的内心想象或者回忆。电影起始于一个雪天,一对情侣要开车赶去见男方的父母并一起吃晚餐,在路途中两人展开对话,涉及生活以及个人的情感。电影之所以被称为光影的魔法也在于此,电影的开篇就是考夫曼的一个障眼法,简单的车内场景却是架空于现实的,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空间和时间是可以任意扭曲所以男女主角的对话实则是外层人物的内心剖析,考夫曼通过女主角名字的不停变化也在提醒观众,人物不是真实的而是外层回忆里混合的人物,而事件也非真实发生的,只是通往回忆的小径而已。在到达父母家后,屋内的时间开始更加扭曲和抽象,时间的概念在屋内变得无序,父母以各个年龄段的身份出现,转念一想我们在回忆过去某个事件时不也是这样吗,充满矛盾和时间的无序。出演男方母亲的女演员也是恐怖片的常客,选用这个角色考夫曼也是有意为之的,室内的场景明显要诡异和阴森一些,各种恐怖片的视听也被应用于此,譬如洗衣机里重复被拿出的衣服,无人回应的楼梯,陡然出现的人物这些恐怖片常用的桥段也被考夫曼应用于此,在这里的目的而不是让观众得到惊吓,是为了表明重复的、碌碌无为的日常才是最恐怖的场景。在离开父母家男女主在返程时路过一家冰淇淋店这也是电影最有趣的一个场景之一,店员诡异的对话以及男主莫名的退让都让这个场景充满神秘感,因为对这个节点的兴趣特意找来考夫曼的采访来解读。首先考夫曼解释了冰淇淋店的店员包括剧中所有角色都来自主角记忆中的人物,但是考夫曼没有明说,他还提到那几个咯咯诡异发笑的女店员或许就是被困在主角内心的一些人物,他们就像现实世界的店员一样有更换,也有交流,所以她们熟识男主角也还对男主角进行挑逗。考夫曼想营造的是一个梦幻的时刻,在自己内心被停留的一个过往时刻,在这里充满熟悉的过往也纠缠着问题的根本。考夫曼还提到原著小说中女男主角是停留在一家乳制品甜点店前,但是他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场景,所以他进行了更改按照自己的想法让它更神秘和本土化。在旅程的终点,男女主角在争吵后各自迷失在雪中,而现实的老人也孤身死在车里,这一个悲凉的故事也因此画上句点。

在看完全片后想到了很多类似意识流电影在梦境或心理层面的活动上展开叙事,比如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悬疑片经典《生死停留》,考夫曼显然也对这样的叙事方式十分青睐,因为更贴近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辨,在考夫曼的电影对话中也串联了诸多对科学、艺术、文学的见解,所以对空间和时间的把玩从不是考夫曼根本的叙事架构只是为了能满足那些跨越一切的思辨阐述。思考的人都是痛苦的,不管这是否是考夫曼的收关之作,考夫曼留给我们的人生思索都是值得一看的。最后转载电影中女主句朗诵的一首诗《Bonedog》,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个缩影或者一段人生的概述。

回家很可怕

无论狗狗是否舔你的脸

无论家中等待你的是一个妻子

还是妻子形状的孤独

回家孤独得可怕

以至于在你回想起你刚刚离开的

那个充满沉重气压的地方时 也带着一些喜欢

因为一旦回家后 一切会更糟

你竟带着渴望地去想 附着在稻草杆上的害虫

路上长时间的路程 道路救援和冰激凌

还有某些云朵特别的形状

和寂静 因为你不想回家

回家是...

就是可怕

而家庭生活的沉默和乌云

仅仅只会徒增普遍的不适感

这样的云其实很可疑

他们的构造物,不同于你留下来的那些物质

你自己是从另一块 多云般的布上裁剪而出

被归还,被剩下

月光下不幸相会

不乐意回归 不该松垮的地方会都松垮

满是线头的布服 抹布般的邋遢 破烂不堪

你回到家里

像是抵达月球的外星人

地球的引力拉扯

现在力量加倍

拉扯松弛了你的鞋带

还有你的肩膀

将你额头上担忧之诗节刻的更深

你回到家里 更为深沉

一口连接至明天的干涸之井

通过一缕虚弱的

如此这般

日复一日 毫无变化 你长长叹气

有时人也会这样

好吧

总之,你回来了

太阳像个疲倦的妓女一样起了又落

天气犹如折断的肢体一样毫无起伏

一切都是静止的 除了你体内潮起潮落般的盐分

你的视线朦胧

你不为外界气象所影响

巨大的蓝鲸 骸骨般的黑暗

你回来了

带着X光的视线

你的眼睛已成为一种饥饿

你带着变异天赋 来到家中

来到一个骨头之家

现在你看到的一切

所有一切

都是骨头

 3 ) 人生不值得吗?

这部电影太长了太长了,如果来回车上的对话剪短掉,精简成1个半小时左右会是一部不那么瞌睡的电影,友好又精彩。对话本身就不是电影好的表现形式,电影要靠演出来不是说出来。 电影的题目《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宗明义,男主想结束这一切。孤独的老年清洁工Jack在结束这一切之前,幻想有个女友以另一个人的角度陪他检视自己的一生。很多时候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象的完美版的自己,高学历、诗人、画家、研究老年学…… 如果你能熬过两人一路上近半个小时的唠叨坚持下来不切掉,后面的剧情还是挺精彩的。 到了农场的老家,在女主和他父母的对话过程中,很突兀的插入清洁工边吃饭边看电视,那段电视情节是在他对自己做一辈子清洁工的辩解: 当理想与工作冲突时,高谈理想会很燃,大家都给你鼓掌,但是会被老板开除。如果你需要这份服务员或者清洁工的工作,单靠爱是发不了电的,放弃理想更稳妥。可电视上演的多美好啊…… Jack的母亲指引女主去地下室,地下室就是Jack不愿正视的潜意识,不受他自由意志控制的潜意识。那里隐藏着他的真实人生。下到地下室,她抬头望却是室外的风雪楼梯,不是地下室的楼梯了,我们已经走出了Jack意识的控制,这里是JACK的最深的脑海深处。洗衣机里藏着代表Jack卑微真实身份的无穷无尽的清洁工蓝领工服。墙上是一些名作的印刷品,还带作者和简介的那种印刷品,却被女主当做是自己画的,用手机拍了照片给父母看。而真正Jack自己署名的画很糟糕,一幅幅惨不忍睹、连大芬村装饰画都不如。它震惊中打开手机想确认自己拍的风景画是不是自己画的,但手机上显示no photos or videos。就像之前发现车上背的那首自己创作的诗,居然是著名诗人诗集里面的,根本不是自己的。背景音乐是恐怖片常用的金属谐振器,画面恐怖吗?不是恐怖片那种恐怖! 但是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长度积累的所有的意义和骄傲,都被撕开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是假象,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写的诗,也没有自己画的画,都是别人的,只有重复的、孤独的、卑微的工作属于自己。所谓的高级的、有文化的个人人生体验其实只是拾人牙慧,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精英把他的思想在你脑子里刻下一个拙劣的复制品,你只是他们的复读机而已,所以你看过这么多书、看过这么多电影、看过这么多画、看过这么多音乐剧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电话里那个苍老的声音告诉它,一切都已经有了答案。但这个答案明显是悲观的,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在下半段,他们离开老家农场重新上路,找寻最后一个答案。下半场的那个最后的问题是:人生路如果不选择孤独终老,选择找一个爱侣会怎么样?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让生活更加美丽…” 而事实是阿珍并没有爱上了阿强,哪怕在一个有暴雪的夜晚…… 他被贴上了清洁工的便签,多看一眼学校里的女孩,都会被厌恶,甚至被认为性骚扰,连冰激凌店的服务员,他都不敢正视,怕被认出来。在可以肆意想象的美好的爱情歌舞剧里,那个清洁工在婚礼上杀了男主抢了女孩,但这个清洁工不是他自己,他只在边上默默的拖地。在想象中他也没有给自己分配一个有勇敢爱情的角色。 在临终的诺贝尔颁奖感言和音乐剧中 他还在强调人生的这个可能性:“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让生活更加美丽…” 孤独的雪在天亮时淹没了他和他的车……

 4 ) 考夫曼败在这个高难度的文学作品改编里

查理·考夫曼的剧本构思奇特,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幻想和荒诞不羁的人物,情节发展也是令人捉摸不透,自然获得了鬼才编剧的美誉。他早在1999年就凭天马行空的《傀儡人生》而一举成名,进入到千禧年后,更接连创作出《人性》、《改编剧本》、《美好心灵的永恒阳光》等剧本,捧红了斯派克·琼斯米歇尔·贡德里这两位以拍摄MV起家的文艺片导演。直到2008年考夫曼才执导自己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没想到的是,等了12年他才再次执导真人电影,那就是今年这部作品《我想结束这一切》

尽管相隔多年重出江湖,但是考夫曼依旧不按常理出牌,在貌似简单的男女情感故事里编出超级诡异的情节,烧脑程度直逼同期上映诺兰的《信条》。众说纷纭的解读似乎成为了这部奇作的最高待遇,从细节中抓到蛛丝马迹并完整拼凑出剧情成为影迷欣喜若狂的时刻。对于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绝妙的体验,而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毫无准备地看完这部考夫曼的新作,如坠雾中和莫名其妙才是最真实的自然反应

考夫曼大胆地将主人公的心理投射转化成一对年轻情侣,两人驾车前往男主角家中的路上闲聊,两人所有的对白和内心想法均出自主人公临死前的思绪和意识。这种意识流的叙事令作品呈现出玄幻飘渺的观感,不合逻辑的情节和超现实的画面接踵而来,女主角的名字(甚至面孔)不断变化,而在男朋友家中样貌年龄不断变换的父母这段情节最为瞩目。

▲在男主角家中的情节最为惊艳

然而,在我看来,这种不断变换人称视点的意识流叙事方式似乎更适合文学作品,因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人称的转换往往轻而易举,毕竟只是文字。而在电影里,这种叙事观点的变换往往要依赖影像,要么是回忆,要么是相似的人物。在这部作品中,这种操作显然未如人意。尽管老校工的线索在影片开始便出现,但是在大部分叙事过程中都隐藏不见,前置的人物是误导观众的男女主角,将实际不存在的人物当作重点角色来进行刻画,这种叙事策略相当冒险。

观众已花去四分之三的时间对男女主角产生了共情,到最后秘密揭露之后,观众要迅速调整已有的感受,并将这种复杂的观感从男女主角移情到这个老头身上,一时间难以让观众找到两者之间的情感共通点是意料之中的事。尽管导演后来用一场发生在校园里的舞蹈场景来努力实现这种情感的过渡,这种舞台剧的表现手法在考夫曼处女作《纽约提喻法》里令人惊艳,那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戏剧导演,他导演的戏剧与自己的人生逐渐合二为一。然而,这种手法在此却带来生硬突兀的感觉,此前主人公幻想出来的男女主角情节,根本没有融洽地衔接上这场主人公现身参与的舞蹈表演。

▲绝大部分情节是两人在车内的对话

除此之外,考夫曼显然也没能掌握好对白与影像表现两者的分寸。男女主角两人在汽车里大段的对话戏份显得枯燥单调,从物理到诗歌,再到影评人对卡萨维蒂名作《醉酒的女人》的分析等等不一而足。丰富而芜杂的话题有过于炫耀的成分,也许还有导演夹带私货的嫌疑。这部分在车内谈话的处理基本上照搬了文学手法,似乎欠缺了一些影像上的表达。相比之下,女主角在男主角父母家中的段落明显有趣多了,不停变换年龄和容貌的父母,优雅诡异的室内设计等等都将文字中难以实现的部分得到出彩的影像化处理。

尽管这部作品没能如导演12年前的处女作《纽约提喻法》令人惊艳,但是考夫曼执导的作品主人公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无法摆脱的宿命和悲剧色彩。死亡这个话题一直萦绕着主人公的思绪,无论是纽约的戏剧导演,还是籍籍无名的老校工,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过不少美好的事物,也曾得到过爱情和亲情的眷顾,但是到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的无依状态。幸福对他们而言要么是转瞬即逝的珍稀体验,要么是在绵绵不绝的回忆/幻想中用来聊以自慰的兴奋剂。死亡和孤独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这也是考夫曼导演的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

 5 ) 隐喻、梦与傀儡人生(长文多图:含拉片图解、原著对比与两篇采访总结)

我看见木偶在小小的剧场里手舞足蹈,随着木偶线的操纵而上上下下地运动着,严格按照角色规定进行表演。我学会了理解木偶剧场的逻辑,发现自己的眼睛在追随木偶的表演。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里,我也被吊挂在操纵我的木偶线上,我借此给自己定位并承认了这种定位。一刹那之间,我知道我很像是个木偶。
不过,随后我就捕捉住了木偶剧场和人生戏剧的深刻区别。两者不同的地方是,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动作,抬头仰望并感知操纵我的那条木偶线。这个停止演出的动作是我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

腹语术(Ventriloquism)

当看到这个插入镜头的时候,我们会回忆起《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熟悉、独特的目光潜入身体,只不过这次视角从窥探者变作被窥探者。这是考夫曼从未脱离的母题(Motive):傀儡,如果将主人格(老人)之外的人格视作傀儡,或者说“容器(Vessel)”,正如查理·考夫曼在Google Talk的访谈中提到的,那整部电影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隐喻。原著中当副人格与老人(本体)相融合时,伊恩·里德写道:

“寓言,”他回答,“精妙的隐喻。我们不只通过自身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和认知事物的意义和效用,更通过象征来判断是否做出接受、拒绝、理解等行为。”

查理考夫曼将这个隐喻完善成了更具戏剧风格的诡异演出,正如《失常》里身高30厘米的木偶人的逐渐失序,《我想结束这一切》中腹语者(Ventriloquismt)的表演在人格裂解的过程中逐步崩塌,于是他们向着着熟悉安全的地方(学校)驶去,没有回头路。


隐喻的架构

1.以老人的真实行动作为线索贯穿全片

原著中的真实事件是以旁观者对话的形式插叙呈现的,如,在描述老人的死因时:

——有人知道正式死因吗?
——失血过多,从那些刺穿的伤口流出来的。
——真可怕。
——我们估计流了几个小时的血。流血量特别大。

而查理·考夫曼选择了一种更方便视觉呈现的形式。开头要注意老人的房间:

通过墙纸的对比,我们可以得知这就是杰克的童年房,在杰克父母家的一个几十秒的镜头中,考夫曼展示了杰克的部分书籍与碟片,我将列出其中的一部分,粗体的书与电影重点出现在老人的幻想中,在后文将加以解释,其他涉及到的领域成为老人幻想中女主与杰克的职业。

(从左到右)《化学》,《体质人类学》,《物理学原理》,Sylvia Plath的两本诗集,《歌德的色彩理论》,吉米的骨灰盒

在原著中,老人之前为一个不善言辞的物理学家,之后做了三十年清洁工,本片似乎也沿用了这个设定。

《冰》Anna Kavan

著名成人杂志 《阁楼》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华斯华兹诗集》,碟片《美丽心灵》,《病毒学导论》,David Foster Wallace的散文集A Supposed Fun Thing I'll Never Do Again,Pauline Kael的电影评论集For Keeps,《哼鸣的影响:为了健康和快乐的声音疗法》

含有Bone dog的Eva H.D.诗集Rotten Perfect Mouth

左下角的《怪形》《杀人狂魔》《我是少年狼》《极度空间》《电话谋杀案》都是经典科幻、恐怖、邪典电影

这件屋子近乎老人的心灵之屋,既组成他的精神世界又将他囚禁其中。也正是第一次在这个屋子里,出现了后面反复提起的一句话:“恐惧不断增长,现在该有答案了,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答......”这不禁让我们想起荣格

(原著中确有反复提及荣格)曾这样讲:

“我存在的意义就是生活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或者,相反,我自己就是向世界提出的一个问题,我必须给出我的答案,不然我就要依赖于世人的答案。”

前六分钟,考夫曼用几个镜头简洁地交代了老人的基本信息:

老人的秋千
老人的皮卡和冰激淋女王

之后每次插叙出现的老人片段,便成为伏笔,一一对应在女主与杰克的旅途中出现:

嘲笑老人的女孩
围绕黑色光环的女孩有了和老人一样的红疹
之前在走廊看到学生跳舞,在同样的位置女主和年轻版杰克跳同一支舞
之前看到的排练出现在车上的音响里
第一次清晰看到衣服上的校工标志后出现在洗衣机里

2.模糊化与混淆

为了使观众明白一切都没有发生,查理考夫曼在改编时增加了一些对人物身份、年龄的模糊化和人物之间的混淆。

(1)女主

作为杰克理想身份的化身,女主的名称与身份一直在发生着变动,她也每次都会接到由自己当前身份的名字所打来的电话,有以下五个阶段:

[往杰克父母家走,杰克讲华兹华斯的诗歌,杰克称呼她为“Lucy”,这时候她接到了来自Lucy的电话,她的研究方向是病毒学]

[在杰克父母家吃饭,女主身份是在大学学习量子物理的画家Louisa,她所展示的自己的相册(后面发现不在相册里)里的画实际是杰克自己画的,她对画的状态的描述“内在(interiority)的悲伤”,出现在Jack地下室墙上的画报上。]

(现实中这些是Ralph Albert Blakelock的画 )

[作为圣菲汉堡店服务员的Yvonne,男主给父亲描述他们的见面方式变成了老人所看的电影里的]

[在讨论老年人与社会隔绝的境遇时,她是研究老年学的Lucia]

[讨论景观社会时,她是Ames]

片中所有人都在面临记忆的崩塌,女主总是说“想不起任何东西”,而父亲的疾病进程也使他逐渐遗忘掉不愿想起的事情;当女主看向杰克小时候的照片时,她认为照片中的人是自己,这是个更加明显的暗示;考夫曼甚至还安插了一个狡猾的细节:“年轻”的女主每次看近处时都要戴上老花镜。

(2)父母

老人分裂出的父亲与母亲人格也带着自己的痕迹,如对“娘娘腔”的讨论,对“塞翁失马”谚语的引用。这种不稳定使杰克和女主看到了杰克父母的三个阶段:

杰克婴儿、青少年时期,母亲收拾杰克的玩具,婴儿食品粘在围裙上,此时母亲是卷发,父亲偶有白发

父母中年后期,母亲是直发、父亲白发变多

父母老年时期,父亲失忆,母亲快要死去

(3)杰克

母亲在讲述杰克没有朋友的时候曾说成他的“50岁生日”

在车上女主看到杰克拥有老人的手。

3.对二人的关系描绘

在一开头,女主就说他们有“罕见而炙热的依恋”,却又是一次“深刻的、不可修复的错误”。在二人认识了多久的问题上,女主一直无法讲清楚:“感觉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甚至记不起多久之前”。杰克和她领域共通,能够分享所有“奇怪的想法”,而且好像总能知道她在想事情,每次女主“想要结束这一切”的时候都会被杰克的“你正在想什么”打断。这种状态在原著里被形容为:

但我认为长期关系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彼此理解。我想要有个人懂我,真正地了解我,就好像他住在我的脑海里一样。那会是什么感觉?进入一个人的思维,仿佛拥有了某种特权,可以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可以去依赖对方,同时也让对方依赖你。”

4.解释老人创造女主的需求

(1)陪伴

老人是个孤独的人,独居且害羞,片中当歌剧队女孩看向他的时候,他立刻把头低下。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

每天一想到要和别人互动交流,他就会很焦虑。最奇怪的一点是,他喜欢他们,但他就是没法和他们正常交流。你明白的,就像那些正常人一样,聊天什么的。

他在去自己高中的时候说:

母亲也说

而家庭关系也非常糟糕,父母行为怪异,”甜蜜而冷漠“,不论是想象中还是最后回忆的现实中,都有他父母吵架的场景

所以,女主朗诵的《骨狗》大概就是他晚年的生活,形单影只,不愿意回家,日复一日,毫无变化。在这样的生活里,他创造了女主来陪伴自己。原著中说:

“他表示这说明我们总是需要他人。但如果没有别人呢?如果我们都独自一人呢?“
”但若想拥有忍耐力,你就不能只是一个人。你需要和他人保持亲密关系,这始终是构建生活的基础。孤独只会演变成一种缺乏忍耐力的挣扎。“

(2)被看见与承认

女主在前面说:

片中也不止一次表达了对变老的恐惧,“科学和艺术领域所有杰出的事情都是年轻人做的“

杰克的父母,认为他是个天生不太有才华,靠勤奋获得胜利的人,哪怕杰克不喜欢这个说法,在父母提起勤奋胸针的事情时感到很羞愧。

在提起女主(也就是杰克)的画时,父亲不喜欢这种画,母亲刚开始也只是说

在年龄与身份带来的近乎透明人的社会处境和不被父母承认的情况下,被看见与承认就成为他强烈的渴望,女主帮助他被看到

也会得到称赞

于是我们就完全明白了查理·考夫曼让女主用整整五分钟去讲述影评人Pauline Kael写的那篇电影《醉酒的女人》的评论观点的原因。片中被送去精神病院的家庭主妇玛贝尔试图“取悦所有人,忍受着极大的委屈”,在这个过程中精神逐渐崩解。但又该怪谁呢?卡萨维茨试图塑造玛贝尔身边角色的病态来使玛贝尔孤立起来,却用的是“虚伪的细节”和“白痴般的象征手法”,那该如何解释那些角色的冷漠呢?而考夫曼将这个问题延展开来,观众曾经在某个瞬间同情过尼克(杰克父母)的挣扎,但对受害者(玛贝尔和杰克)的同情又该怎么处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考夫曼甚至否定了唯一可以针对的矛头,“人到了一个时刻应该对自己的性格负责”,于是剩下可以怪罪的就是“一切”,“疏离的社会”,充满谎言和陈词滥调的世界,总有人受害而不会有人为此负责,“被排斥的人”只好永世带着黑色的光环生存、变老,落入更加糟糕的境地,成为一道流脓的伤口,就像那两头被活活吃掉的猪:

“两头猪都活生生地被啃食着,从内而外,但远远看去根本发现不了。从外面看,只觉得它们很满足很悠闲,走近了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原著)

(Pauline Kael因为对卡萨维茨片子的评论被他本人扔过鞋)

5.以公路旅行为喻体构建毁灭的必然性

开头时女主说暂时还没有结束这一切的原因是“人喜欢维持现状,因为改变需要精力”,但人又有“过度抗议安好的现状”的欲望,所以公路旅行就将“提醒你世界上并不只是脑子里那些东西”。也暗示着老人将走出自己的心灵小屋。

毁灭也不一定糟糕。开头女主的引言里说“不知道是否一切早有注定”。羊的存活方式是被编码好的,被基因和人力一起,有些物种自我毁灭的选择也可能是编码好的,既然在被“活活蚕食”的状况下自我安慰“事情还有希望”是一种欺骗,那人知道自己必然会毁灭,是否成为自由意志下唯一的选择机会呢?毕竟就像父母所说的那样“生活是直通地狱的列车”。即使步履维艰向前走也不一定会变好。

(在采访中考夫曼被问到,这是否意味着他有宿命论的倾向,他说这是因为他不喜欢主流的人物写法:运用人物弧光arc,经历磨难后人物获得成长,事情便开始有转机)

在收拾婴儿玩具时,杰克被母亲的人格点明杰克是个控制欲强的人。用勤奋来换取回报使人谨慎,而这种谨慎的后果就是会自我封闭以获取控制感,并加强对身边“所剩无几的人”(也就是老人所有的分裂人格)的控制强度。母亲和女主人格都不太受得了主人格的控制,这也从副人格的角度为最后的崩解作铺垫。

当从心灵小屋中彻底剥离,他们去吃甜食的原因是要“保持清醒”,然而母亲人格最后对女主的告诫是 “危险地活着” 所以当“这一切都这么危险的时候”,杰克并没有吃下冰激凌。冰站姑娘的人格担心这毁灭的发生,想让他们留下来,因为“路途很危险”, 而女主也知道“从来没有回头路”,杰克便也不再掉头。公路之旅彻底成为无法回头的“墨索里尼火车”,他们穿行在时间中,越来越老,最终与主人格(老人)相会合。

(墨索里尼火车指墨索里尼上台时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火车准点)

6.摄影手法

三个有趣的点:

(1)单人入画,双人入镜时虚化单人

(2)女主念《骨狗》的时候直视摄像机,暗示“我们都是骨头”

(3)当女主思考是否见过红疹女孩时,镜头拍摄的是杰克在思考


花非花

查理考夫曼擅长用花隐喻死亡与梦境

而一开头我们就能看到老人家的大片花朵墙纸

同时女主告诉我们:杰克相信思维多于语言与行动。在车里谈到色彩时,杰克说:“没有客观现实。"这也同样是歌德在《颜色论》里所陈述的,他写道:

“随着光线的平衡或低消,大自然在她事先确定的限度内振荡,这样就产生了我们在时空中感受到的现象的全部变化与条件。

因此是光线与物体的动态变化,使颜色得以被眼睛看见。正如外界与人本身的交互关系使人的视角发生改变

原著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每次记忆被唤醒时都有所不同,每次都不完整。建立在真实事件上的故事,虚构部分往往大于事实部分。虚构部分和真实记忆会同时被唤醒,同时复述,它们共同组成故事。而我们往往通过故事了解情况,通过故事了解他人。但事实只会发生一次。
所有的故事都是编的,即使曾经真的发生过。“

如果真实世界并不真实,那么逃往永恒的童年,虚拟与想象力的世界又是否可行呢?杰克提到的那首华兹华斯的诗歌《颂歌:从童年回忆唔及永生》描述了一种童年荣光的消逝:

From God, who is our home:
年幼时,天国的明辉近在眼前;
Heaven lies about us in our infancy!
当儿童渐渐成长,牢笼的阴影
Shades of the prison-house begin to close
便渐渐向他逼近,
Upon the growing Boy,
然而那明辉,那流布明辉的光源,
But he beholds the light, and whence it flows,
他还能欣然望见;
He sees it in his joy;
少年时代,他每日由东向西,
The Youth, who daily farther from the east
也还能领悟造化的神奇,
Must travel, still is Nature's Priest,
幻异的光影依然
And by the vision splendid
是他旅途的同伴;
Is on his way attended;
及至他长大成人,明辉便泯灭,
At length the Man perceives it die away,
消溶于暗淡流光,平凡日月。

华兹华斯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曾说,在他童年时看来,想象的事物比感官中接触到的更加真实可信。但在人造的梦境中我们又做了什么呢?

我们在书本和电影堆砌起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在笔直开向前的火车上,我们无法跳车,只好用虚拟的谎言代替自己的语言,”他们的思想是别人的思想“,男主的精神小屋架构起了他的精神世界,就连他的幻想世界也充斥着别人的言语。

拉康讲”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人们仍旧把自己框在格子里,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这种幽闭恐惧(Claustrophobia),考夫曼在采访中讲他尝试了不同的屏幕比例,最终选择了最有装嵌感的老电视机的横纵比。但又为了不至于让摄影风格太沉闷,考夫曼让摄影师卢卡斯·扎尔用摄影机引导下一步行动,也就是说,摄影机仿佛拥有了预见性,当它开始运动的时候便会是观众猜测人物的下一个行为。比如,当男主去放碟片的时候,摄影机在男主说”来点音乐“之前就已经开始向右移了。

于是,在资本、媒体与文化环境组成的透镜玻璃后面,一切都变成人造景观,我们的视角实际是它们的视角,病毒般蔓延。我们在景观后试图逃避孤独,却反而陷入更深刻的社会疏离,在与玛贝尔相似的处境中,我们成为完全的傀儡人偶,陷入精神分裂或被指责精神分裂的境地里,或者像小说《冰》里逃到幻觉的世界里。当华莱士的自杀成为神话,我们该如何面对人不复为人的世界?

所以考夫曼展示了某种仁慈,与卡萨维茨类似的,当女主面对老人的灵魂传声承认 “描述他的长相就像描述40年前叮咬我的一只蚊子那样”时,他给这两个人格的剥离安排了一个温柔的方式:“这是你的,拜。”

在《俄克拉荷马》第二幕大雪中的争夺战后,杰克意识到了幻觉之爱的不可能性,在音乐剧中Curly的位置倒地,腹中红色的丝带甩出,如佐杜洛夫斯基的《圣山》,替代了原著中橱柜中的尸体、血与红色油漆混在一起的情状。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庞大身躯的老人由不复为童年阴影的猪引导着,关于自我(ipseity,前文出现的队名,精神分裂的英文是 ipseity disturbance)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成为散发着黑色光环的人在死亡的平等面前第一次不那么可怕,赤身裸体的老人随着自己的幻象,走入冰雪之中,回到“平静安全”之地,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谢幕,虽然他的结局与约翰·卡什完全不同,他还是朗诵了《美丽心灵》中的演讲词,并让生命中“所剩不多的人”来观看:

“在爱的方程式里才能找到逻辑理性。”

模仿秀的最后,他演唱了一曲来自他最爱的歌剧中的《孤独的房间》,在心灵之屋前谢幕,愿望成真,“甜蜜而冷酷”。

“Everything is influenced by dream.”考夫曼在采访中说。但在这场盛大的梦境中,毁灭才是问题唯一的答案。

《空心人》
艾略特
库尔兹先生——他死了
1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暴虐的灵魂,而仅仅是 空心人 填充着草的人。
2
眼睛,我不敢在梦中相遇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它们不会显现: 那儿,眼睛是 映照在折柱上的阳光 那儿,是一棵摇曳的树 嗓音 在风的歌唱里 更远更肃穆 相比于一颗在消逝的星。
让我不要更接近 在死亡的梦幻国土 让我也穿上 如此审慎精心的伪装 耗子外套,乌鸦皮,十字棍杖 在一片田野中 举止如同风的举动 不要更接近——
不是那最后的相聚 在黄昏的国土里
3
这是死亡的土地 这是仙人掌的土地 石头偶象在这儿 被升起,在这里它们接受 一只死人手的恳请 在一颗渐逝的星子的光芒里。
它就象这样 在死亡的另一王国 独自苏醒 而那一刻我们正 怀着脆弱之心在颤栗 嘴唇它将会亲吻 写给碎石的祈祷文
4
眼睛不在这里 这里没有眼睛 在这个垂死之星的峡谷中 在这个空洞的峡谷中 这片我们丧失之国的破颚骨
在这最后的相遇之地 我们一道暗中摸索 回避交谈 在这条涨水的河畔被集中汇聚 一无所见,除非是 眼睛再现 如同永恒之星 重瓣的玫瑰 来自死亡的黄昏之国 空心人仅有 的希望。
5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霸王树霸王树 这儿我们绕过霸王树 在凌晨五点
在观念 和事实之间 在动作 和行动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在概念 和创造之间 在情感 和反应之间 落下帷幕 生命如此漫长
在渴望 和痉挛之间 在潜能 和存在之间 在本质 和下降之间 落下帷幕 因为天国是你的所有 因为你的所有是 生命是 因为你的所有是这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这就是世界结束的方式 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参考资料:

1.考夫曼常用的创作手法 //youtu.be/mLcQsULoyaA

2.华兹华斯《 颂歌:从童年回忆唔及永生》//www.docin.com/p-120596544.html

3.歌德《颜色论》 //m.sohu.com/a/259983363_732091

4.《俄克拉荷马》情节 //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2303/

5.Google Talk采访查理考夫曼 //youtu.be/fQ8gSZN7viE

专访 //www.indiewire.com/2020/09/charlie-kaufman-explains-im-thinking-of-ending-things-1234584492/

6.《空心人》 //www.douban.com/group/topic/112491491/

查理考夫曼采访中提到的最近计划:

 6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一场孤僻中年男人的绝望幻想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的编剧与导演是曾经获得多次奥斯卡提名的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电影是由自加拿大年轻小说家伊恩.里德 (Iain Reid) 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的姊姊是冰岛第一夫人,姐夫是当今的冰岛总统)。假若你曾经很喜欢《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应该会在剧中发现许多构图与色泽熟悉的画面。

小说版本的《我想结束这一切》是部惊悚心理故事,关于一位不知名的女孩,描述她与刚交往几个月的男朋友杰克,前往父母在郊外的农庄的诡异经过。电影的故事相当接近原著小说,不过女主角却有个自己的名字,露西与露西的变化型 (Lucy, Lucia, Louisa),甚至后来还被称为亚米斯(Ames)。原本导演主意露西是由惊奇队长布丽.拉森 (Brie Larson) 饰演,但是后来却是由杰西.伯克利 (Jessie Buckley) 担任女主角,这位爱尔兰女演员与歌手,曾经在 2018 的《铿锵玫瑰》(Wild Rose) 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同时以演技与歌艺获得英国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奖。这是部讲述一位热爱歌唱的单亲妈妈,如何由困境谷底走出新的人生,并以歌唱翻转自己的命运。

不过,伯克利在《我想结束这一切》并未有机会展现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长的公路旅程中,却能以声音、表情、与肢体,创造与男友对话同时在内心思忖的冲突与张力,《我想结束这一切》对演员来说,绝对是演技极大的考验。除了博克利之外,男主角杰西·普莱蒙 (Jesse Plemons)、饰演男主角母亲的东妮·克莉蒂 (Toni Collette) 以及男主角父亲的大卫·休利斯 (David Thewlis),也都是精练的演技派,透过低沉平淡的对话,相对突兀荒谬的笑声,创造冬夜在农场小屋中的诡秘阴森。

《我想结束这一切》不是个好懂的电影,考夫曼的作品,大概除了《兰花劫》(Adaptation, 2002) 跟《王牌冤家》,其他部作品像是《纽约浮世绘》(Synecdoche, 2008) 和《变脑》(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都不是一次就能轻易明了的电影。

不过,从过去考夫曼电影的风格,我们知道他有一贯的创作思路:角色纠结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现实与幻象/幻想/梦境之间、在脑内与现实之间、甚至还有死后灵魂的生前回想。《我想结束这一切》的确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结尾往前看,或许就比较清楚。

———以下有雷———

先直接说结论。简单地说,故事的主线几乎都是发生在一个老年男性的脑内,是他的幻想、期待、与最后的行动——自杀(也就是”我想要结束这一切“)。故事一开始,当露西说她要跟男朋友杰克,一起开车去拜访他在乡下父母的家时,有个男人由屋子里探望着屋外,瞄看是否有人将至,这位某个男人,就是真正的男主角,也就是在杰克老家附近的高中里,一直担任清洁人员的真实老杰克。

真实的杰克,一直生活在乡下老家,并没有离开家乡到城市里,认识一个叫做露西的女孩。露西与杰克一起开车回乡下见父母的所有情节,都是来自于真实杰克(也就是校园清洁员)的幻想。真实的杰克,是个孤僻自闭又宛若隐形人一般的老年男性,有交友的困难,也没有朋友,只能远远地观看高中男女的戏剧排演与青春生活。

真实的杰克非常向往受到他人喜爱,也渴望与他人有真诚的内心交流,但是真实的杰克其实是与父母同居于农场小屋的孤僻男性。不只他自己一直老去,他也眼睁睁地看着父母亲的衰老,最后走向死神的怀里。露西在杰克家看到的父母亲,一会儿年老,一会儿年轻,甚至还有临终将死,都是老杰克的现实生活情节。

露西并非真实人物,而是老杰克在孤独生活时期,存于脑中的假设与幻想。如此,露西的名字才会变来变去,从露西、露易丝、露易西亚,变到亚米斯和伊冯 (Yvonne)。因为露西从未真实存在,所以露西所说的话,其实也是杰克的内心呓语。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当杰克询问露西,可否道出近日所写的新诗时,露西朗诵的那首诗 “Bonedog” ,会出现在杰克房间的一本书(Eva H. D. 所着的 Rotten Perfect Mouth);这也是为何,当露西看着杰克房间墙上的幼时照片时,会说出:”我觉得这好像是我的小时候。“

因为露西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幻象,所以杰克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在洗衣机里面,正在洗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清洁工人的制服。此处的惊悚,不在于黑暗阴森的地下室,也不是总是笑得荒唐的母亲,而是有可能揭发露西不过是杰克的幻想,戳破露西只是杰克幻境中的一枚棋子。

换句话说,露西在杰克家的当时,现实是杰克这位中学的清洁工人,是个独居老人,父母已经过世,洗衣机正洗着他的制服,同时他也活在他的幻想中,想像中年时的他自己,有个交往六个月的女朋友,非常聪明又开朗,他有幸带她回家中认识父母,假想两人可能的未来。

当他想像着露西时,这个女朋友没有一个明确的真正模样,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是正在写论文的医学研究者、一会儿是老人专家,一会儿又是精明的科学家,这些专业都是出自杰克的期待与幻想。当露西强调她懂老人时,其实反射在现实中的实况,就是老杰克的健康状况不佳,生活也不是很顺遂。

与此同时,露西的手机一直有人打电话进来,但是打电话给露西的人,其实都是她自己,她根本就在自己的回路里。当露西接起手机时,都是来自同一个男人的同样一句话:只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我感到很害怕,我觉得我快疯了,头脑已经不清楚了(“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to resolve. I’m scared. I feel a little crazy. I’m not lucid.”)。此时,不只露西是存在自己的回路,而露西与露西的电话,也都是存在于杰克脑中的幻想。如此,也可以明白为何无论露西如何乞求,就是回不了自己的家。

露西接到杰克呓语,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杰克不断向内心寻求的帮助与解答。当露西不断在内心自言自语的”我想结束这一切“,当然也是来自杰克脑中挥之不去的念头:结束生命。

当露西找寻不到杰克,来到中学走廊,而遇到老杰克时,露西曾经对着老杰克数落自己男朋友的不是,甚至明说两人根本没有真正的开始,不过只是数千次萍水相逢的一次,要露西描述杰克,”就像是要我描述四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叮过我的蚊子“一样的困难。这就是杰克的现实,让女人一点也不会喜爱,甚至觉得是种骚扰社会的边缘人。

杰克自杀的桥段,是融合在高中舞台剧的芭蕾双人舞。这场双人舞是取自音乐剧《奥克拉荷马》(Oklahoma!, 1943)。故事发生在奥克拉荷马的乡下农场,女孩萝莉威廉斯 (Laurey Williams) 有两个追求者,一个是英姿焕发的牛仔克尔利麦克兰 (Curly McLain) ,另一位则是农场工人加得福莱 (Jud Fry)。这场双人舞是萝莉挣扎于两个追求者的心情,最后,萝莉将农场工人解雇,接受牛仔的感情。但是,受解雇又爱情受挫,农场工人加得怀恨在心,于是有天带着一把刺刀回到农场,将由牛仔胸口刺下一刀,也就是双人舞的最后结局,年轻的舞者倒地喷血,垂死在高中篮球场上的白雪纷飞里。

引用《奥克拉荷马》的双人舞,正是现实中的老杰克,将幻想中的年轻杰克由脑中割除,也将自己带回现实,同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一个一生都活在自卑自闭、孤独幽暗的社会边缘人,仅仅活在一丝浪漫的幻想,最终却不敌寒冬与健康的威胁,不敌对于生命悲观的无助,而将自己性命断送,真实地”结束这一切“。

考夫曼引用多部文学作品于电影的对话与影像中,有些引用是取自原著小说,有些则是来自考夫曼的巧思添加。无论是编导或是小说家,考夫曼和瑞德都是非常博学的当代创作者,字里行间藏着许多经典的作品与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为何观看考夫曼的电影会是种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是种真正的烧脑与脑波激荡。

 7 ) Lonely Room-《我想结束这一切》的隐喻解析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部充溢着非常繁复思绪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一对貌合神离的情侣见家长的一次公路之旅,却于此之中不经意间揭开了一个老男人心中最难以忘怀苦痛的伤疤:家庭的重压,衰老时的悔恨,终身的孤独,对于爱情的可望不可即,不被人重视的苦楚...

但是,电影的最终,一场美丽盛大的幻梦之后,所有人都迎来了“结束这一切”的结局。

剧透预警

1. 情迷露西

开门见山,直接揭晓答案,女主露西是男主杰克幻想出来的一个角色。

露西,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乍一看露西是和杰克相识一段时间后打算去会见杰克的家人,但是纵观整部电影,露西这个角色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存在:不断改变的名字(Lucy,Louisa,Lucia,Ames),穿着和服饰的变化(耳环,衣服的款式),认识杰克时的场景(聚会,餐厅服务员),所学的专业(神经学,电影专业,老年学,物理学,还是个画家),甚至在某些场景我觉得露西这个演员的相貌都发生了改变...这些足以证明露西存在的虚幻性。

而从最开始的时候,男主在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诗时,就提到了那首诗是给一位年轻的,但是“理想化”的名叫“露西”的女孩写的。

这大概就是杰克对于这位梦中情人“露西”名字的来源,而这个露西,同样是杰克脑海中“理想化”的爱人形象,她善于谈吐,开朗幽默,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

我们在杰克小时候房间里看到的很多东西,比如说AVA.H.D的一本叫做《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中其实就是露西在车上创作的那首名叫《骨狗》的诗歌,架子上的有关于化学,物理,色彩理论的书籍也都是露西侃侃而谈的内容,书架上还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那些电影同样是露西对于电影评论狂热爱好的起因。

当然露西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并不是杰克凭空想象,也是有其原型的。片子中段,在杰克家中提到了露西和杰克的相遇是在一次聚会上,杰克鼓足勇气问了露西的电话,两个人便情投意合地开始了交往。但是在露西最终面对年老的清洁员,也就是真实的,年迈的杰克时,她(其实是杰克自己)说出了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杰克在那个女孩眼中只是个“怪人”,两个人什么对话都没有,也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个女孩大概连杰克的相貌都不记得。

那一次的错过,便是永恒的分别。但是在杰克的幻想里,他勇敢地与这个女孩交谈,露西也容忍了他容貌平凡还故作高深的性格,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甚至有了这次会见家长的行程。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幻想之中,杰克内心的胆怯依旧透过露西角色的内心表露出来,对露西来说,这场“会见家长”的行旅并不是感情的更进一步,而是一场感情告别的最后一程,她与杰克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横亘其间,她也无数次提到要回家的想法。

杰克问:“是回到农场吗?”

露西说:“不是。”

她只是想结束这一切。

2. 魂断杰克

如我上面所说,杰克就是那名学校的清洁工,他在年迈的清扫间幻想了这么一个未曾发生的过去,并在最后在中学前的小拖车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被雪埋葬。

那么,杰克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么?

杰克整个人生,其实非常苦涩,虽然片中除了老年的情景之外都没有明示,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杰克幻想中的父母对杰克的态度中一窥真相。

在杰克幻想中露西拜访他们家的这段时间中,父母分别以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几个形态出现,中年便是真正的杰克期盼带女友回家的时间,那个时候父母大概不到五十岁,身体有一些小毛病不过并无大碍,他们对于露西的到来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我们注意到,杰克的父亲,对于杰克几乎是视若罔闻的态度,即便和杰克握手时眼睛也不离露西,可见杰克和父亲关系的疏远了。

而母亲过分热情的态度同样让杰克很不适应,年轻一点的母亲一面在抱怨着杰克的调皮贪玩,另一方面也说着杰克在逐渐封闭着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话,再结合几个零星片段中父亲和母亲的吵闹,我们大概能推测出杰克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甚至在杰克带着露西回到家门的时候,都要先带着露西参观一下农场才能下定决心进入家里,可见“家”,绝不是一个开心之地。

父母的晚年,也并没有让杰克省心下来,我们可以得见其父母中老年和老年的状态,其中在中老年(大概50-60岁)时,母亲的状态已经很差了,需要坐着轮椅被喂食,而在老年更是躺在病榻奄奄一息。父亲的中老年状态就是健忘,到了老年更加严重,几乎没法记起任何到嘴边的话。

因而杰克必然在其中年时花费了相当多的年岁去照料父母。

更可悲的是,这种照料并不为人所知,因而杰克幻想的露西就在他照料母亲时说出了那些赞许的话语,可惜在真实情形中,没有人知道他的这些奉献,他默默守着双亲到死,继承了一套门口有一个秋千的老宅(露西对这栋房子的评论就是像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

每天默默去学校打扫卫生,看着舞台上靓丽的舞蹈女孩,自己默默看着电视里那个勇敢说出自己心声的男子和那个女服务员走到一起,追悔自己错过的青春。

于是,那段青春在他的幻想之中被重现,虽然他依旧带着迟疑,所以露西会在面对真正的他时说出那些“不记得长相”的话语,然而,也是在最后的时刻,她又关心地问了杰克一句,大概就是这句话让杰克最终释怀

之后,一场舞蹈,扫去尘埃,回到车中,脱下衣服,因体温过低而死,弥留之际,跟着猪,走入万众关注的舞台。

在那个舞台上,他先是完成了梦寐以求的科学成就,拿到了诺贝尔奖,舞台又化身成他最喜爱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他在其上饰演查德演唱了“Lonely Room”这首歌,歌中描述的就是一个现实中困厄的角色却能在睡梦中尽情幻想。

比获得科学成就和登台演出更为令他兴奋的就是,这一次,他终于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的同学们,他的家人,他的爱人,虽然都已经年迈,却毫不吝惜掌声,在这一刻,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也在幻想里达到了人生的颠峰。

他也终于结束了这一切。

3. 画中那个悲伤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值得深挖的点,就是关于画作的探讨。

在露西拜访杰克家的时候,杰克介绍露西很会画画,于是露西用手机给杰克的父母看她的画作。

从后面地下室的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杰克曾经画过很多画作(但显然并未能以此谋生),而露西展示的画作,就是杰克用来参考的那些画(那些画作实际上是18-19世纪美国画家Ralph Albert Blakelocke的作品)。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父亲与露西就这些画作展开了一番探讨。

父亲认为,画作中没有人,是没有灵魂的,哪怕你露西想要表现一种悲伤的情绪,但是如果画中没有悲伤哭泣的人物,那么谁又能感受到这种气氛呢?

露西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悲伤的人”代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画面本身传递的情绪。

父亲和露西观点的不同,说不定就是当年杰克在学习绘画时和父亲的意见相左(也可能就是因此导致了父子关系疏远),而杰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因此只能通过这个幻想中的露西去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即使是在这个幻象中,父亲的角色依旧抱持不理解的态度。或许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画作的不自信,杰克非常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那是他曾经失败的印证。

导演对此的回应,便是全片最后一幕,被深埋在雪中的拖车。

画面中,没有一个人,但是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后,这个几乎是静态的,空无一人的景象,也能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怆然之感。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杰克还是胜利了,只不过,代价是他生命的终结。

4. 猪、舞蹈、冰淇淋

影片中还有三个很有意思的意象,下面来分别简单说一下。

猪,在电影中出现过几次,除了开始印在塔尔西镇奶品店标牌上的猪外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猪的出场(语言中的出场),就是农场里,几头猪可怕的死因。几头猪因为父亲的疏忽而下半身生蛆,被活生生地吞噬,精神萎靡地走向死亡。

我们纵观全片来看的话,猪这个形象,其实就是男主杰克的人生写照了,父亲的疏忽或许就代表了杰克家庭的不和睦,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杰克正在被艰难的生活一点点侵吞,走向死亡。

于是结尾,杰克赤身裸体跟在猪身后的画面,也便不难理解,这就是一场弥留之际的游行罢了。

杰克的幻想中,在他终于释然之后,年轻的杰克,和幻象中年轻的露西,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这毫无疑问是他每日所见的延展),在这场舞蹈之中,两个人彼此相拥,求婚,并举行婚礼。

但是就在婚礼后的欢悦之中,一个穿着清洁工服饰的人横刀夺爱,手刃了年轻的舞者杰克。

这个形象,毫无疑问也是杰克,只不过是那个年岁更大,也更加悔恨自己行为的杰克了,虽然他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段这么罗曼蒂克的恋情,然而自身也清楚,他之所以没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其实大半也是被自己亲手扼杀的结果,自己的迟疑,胆怯,懦弱,终结了那个幸福的可能,于是自己只能默默地清扫尘埃,无端叹息。

最后,塔尔西镇奶品店,这个,大概真的就是杰克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了,从他小的时候便留恋此地,之后每一次路过,都要去这家店买一杯冰淇淋(开头我们能看到老年的他的车上就有杯子,而学校外的垃圾桶中也全是喝剩的杯子)。

杰克还在开头提到,不少在学校里的人最后都成为了服务员,所以在他幻想中风雪夜晚的塔尔西镇奶品店中,三个店员也都是他在学校看到的姑娘,两个嘲笑他的姑娘自然也是桀骜不驯,目中无人

另一个姑娘只是当时路过他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女,可能只是因为她对杰克浅浅的一个微笑吧,杰克就记住了她,于是这个女孩就成为了那个老实的服务生,并且杰克用她说出了一些“漂亮的女孩会遭受磨难”之类的话,大概也是存心想报复那几个对他无礼的“漂亮女生”吧。

5.缺省的拼图,最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片中有这个一个非常有趣的镜头,露西坐在餐桌正中,明明我们知道,镜头外向左一点,向右一点,就是杰克的父亲和杰克的,但是镜头非常精准地卡在这个机位,于是明明喧闹的餐桌上,看上去却只有露西一个人。

影片虽然以杰克的幻想为主线,但是却是从露西的视角出发,于是在观众眼中,似乎只有露西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在家里寡言少语的杰克,笑容怪异的母亲,颈椎增生的父亲,都与老实巴交的露西格格不入。

当然我们看完电影再回头再看这一幕,会发现其实真正缺省的角色,就是露西本人。

露西在影片中不断接到来自自己的电话,电话的拨打人随着自己名称的转换也在不断变化着,当她接起电话,里面的男人却在反复说着:现在只剩下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了。

本片,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这个“未解决问题”的答案,当然因为电影基于小说改编,小说里就更为直白地在最后告诉了读者,这个“未解决的问题”,是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的话语,也就是“我想结束这一切”。

露西曾经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努力去生活的,但是杰克告诉她,其实并不如此,有些虫子会自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以活下来为目的。

有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当他坎坷一生,满心悔恨,只能在幻象中圆自己一个美梦之时,他人生中缺省的最后一块拼图,大概也就不是什么活下来的希望,而是一句简单的话语:

“我想结束这一切。”

 8 ) 这是一部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最近这个周末,我看了两部关于 时间 的电影,院线热片《信条》,和在Netflix悄悄上线的本片,《我想结束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 《信条》中,时间可以被倒带 rewind;
  • 《我想结束这一切》中,人是静止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虽然两部电影都有不小的观影门槛,肯定也会遭受不少质疑乃至谩骂,但我还是想要为两部电影鼓掌,为原创精神鼓掌,为新奇脑洞鼓掌

观看影视作品,除了单纯的享受和“爽”之外,如果能够在智力上得到挑战,甚至换个角度去看待电影、看待整个世界,未尝不是一件拓宽眼界、感受不一样生活的乐趣呀。

PS.《我想结束这一切》太上头了,本来只是想简单写一个与《信条》的对比,结果越分析越受触动,都有点刹不住车了。第一遍糊里糊涂,第二遍泪流满面。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对比着来看一下:

《信条》虽然看起来被各种术语包装得高大上,望而却步,但其核心还是因时间倒带而形成的U型故事结构。正因如此,当故事在“U”弯道口拐弯之后,反向前进的观众如果能够快速联想起正向进行的内容,故事的走向就变得可以预见。所以,从故事架构的角度上来说,因为“前半场”就是剧透所以《信条》是诺兰最不悬疑、最predictable的一部电影(有人评价为“剧透也无妨的电影”,电影前半段就剧透得差不多了)简而言之,时间再怎么倒转反向,故事还是线性发展的,人物的行为还是有逻辑联系的。

对比之下,《我想结束这一切》才是一部真正需要被剧透的电影,否则就真的一脸懵逼地进来,一脸懵逼地出去,完全不知道到底讲了个啥……主线故事其实很直白:

一个白雪纷飞的冬日,男主杰克开车带女友女主去他父母家吃晚饭。车子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乡间。女友望着窗外,自言自语道“我想结束这一切”。奇怪的是,男主似乎能够听到她的自言自语。两人聊天说地,不一会儿到了男主父母家,而诡异奇怪的事开始接连发生……

这个故事开头梗概是不是有种惊悚故事的感觉?不是,还真不是惊悚片。

切身体验:如果像我和很多观众一样,看了预告片,感觉到了点A24惊悚片的范儿。演员中又是有《遗传厄运》的女主,又是有哈利波特的卢平教授。

于是在没看过原著小说、毫无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单纯凭着好奇地点了进来,那就真的是130分钟电影,120分钟处于黑人满脸问号表情包状态了。

如果说高强度的台词对话提升了观影门槛(容易不知所云而枯燥疲倦),那么放飞自我、跳跃的非线性叙事所幸直接就把门关上了(严格意义上女主视角是线性的,但是她的周遭、他们的身份都是非线性变化的)

我是谁?我在哪儿?这是啥?(哈哈哈不要被吓跑了,听我慢慢解释)

如何打开这道门?

第一把钥匙

男主、女主、清洁工,都是一个人

准确点讲,男女主都是清洁工一个人幻想出来的alter ego、多重人格。本片分为两条支线,一条是主线,女主去参加男友家宴,另一条是暗线,清洁工的生活。

两条线在末尾处清洁工所在的学校汇合在了一起。原著小说中是男主得知绿帽后气急败坏地冲进学校,而电影中直接留白,最终一场光怪陆离的舞蹈之后,男女主分道扬镳,消失在雪夜里。

为同一人的证据包括且不限于

1)男女主之间:

  • 男主似乎可以听到女主脑中的自言自语,如果他们本就是一个人,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我在听到我对我自己的评价;
  • 女主朗诵“自己写”的诗歌《狗骨》,是男主小时候就看过的;
  • 女主看到男主家里墙上他小时候的照片,其实是她自己;

2)清洁工和男女主之间:

  • 男主遇到两个高中生女孩嘲笑他——冰淇淋店看着男主嘲笑他的两个女服务员;
  • 清洁工看到Oklahoma音乐剧——男主聊到了这部音乐剧,对经典音乐剧如数家珍;
  • 清洁工在车里看到冰淇淋小丑 & 猪 ——男主提到的童年阴影;
  • 清洁工是物理学者(最后小猪说到)——男女主的物理学背景;

数不胜数,就等你去发现。

那么男女主作为清洁工的“分身”,象征着什么?我的看法是,男主是现实,女主是理想。换句话说,男主是清洁工真实生活中的样子,而女主才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理想。

  • 男主是farm boy,扎根农村、与父母紧紧相连、却难掩厌恶的脸色;
  • 女主是urban girl,身怀各式各样的技能,并且厌倦农村(老是说要快点离开);

很关键的一点,女主所擅长的领域,男主都有所涉及——摄影、诗歌、科学甚至是知识竞赛。

与女主谈论这些话题时的自信满满不同,男主更像是一位安静的倾听者,甚至还有点懦弱(提议吃冰淇淋却离服务员远远的),所以当女主侃天说地刹不住车时,男主愤怒地离开闯进了学校。

也许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要成为的样子,自信地发表见解,离开让他厌倦的父母与农村,去追求那些他曾经错过的理想,成为他曾经可能成为的样子。

但事实上这个理想,和男主开场谈到诗人、与女主同名的人物时就已经暗示了结局:一位早逝的理想化美丽女子——理想在现实面前,早早地化作了灰烬。

其实如果能早早地把“男女主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这一点带进去的话,电影中很多 怪异、莫名其妙的情节,就make sense了。

举个例子,女主靠在男主父亲的肩膀上,看起来很诡异,但结合男主与父亲见面冷冰冰的打招呼,如果说女主就是男主想要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样子的话,女主的倚靠,其实就是男主想要亲近这位疏远的父亲的一个象征。

还比如那双蓝色拖鞋。男女主到家,男主给女主他的蓝色拖鞋,说“我的拖鞋就是你的”;最后在学校,清洁工拿出一模一样的蓝色拖鞋让女主换上,女主婉拒,说到“这是你的鞋”,挥手告别,清洁工泪流满面。——他为什么哭?因为他刚刚找回了的那个理想,又要离他远去了。

类似的呼应、伏笔还有很多,不逐一列举。如果你有颇受感触的细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第二把钥匙

人是静止不动的,而时间是流动的,像寒风一般吹向人。

如果多重人格是解开内容谜底的第一把钥匙,那么这句话就是解开形式谜底的第二把钥匙。什么形式?电影表达、呈现故事的形式。多重人格其实不算新鲜话题,《致命ID》《分裂》等等。

那么这部电影有何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非线性、如意识流般的展现形式。

如何理解这句台词?

1)人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动的

“人是静止的”,意思是女主相对静止在屋内,而时间在她的身边不断闪回。人是静止的观众,而时间将记忆如投影仪一般投射出来。

相对标志物就是场景与父母。在如此局限的小屋内,一转身一回头,灯光与场景忽然变换,父母忽而年轻、朝气蓬勃,忽而迅速衰老,甚至濒临死亡。而这一切似乎没有逻辑联系。

2)时间如同寒风一般吹向人

没有逻辑联系的变换,不按套路出牌地切换,就是映照了“如寒风”的这个比喻。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寒风,忽而朝南,忽而朝西。时而吹来童年,时而吹来暮年。

不仅是观众,作为中心人物的男女主,也只得在寒风凛冽之中茫然无措。本片应该有至少30%的时间,都是男女主在冰天雪地里开车的镜头。

窗外寒风呼啸,驾驶在这时间寒风中的他们,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记忆碎片。

第三把钥匙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

看到这里,你应该大致明白这部电影的内容和形式。但一个问题还是在你的脑海中久久徘徊:Why?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为什么故事叫做《我想要结束这一切》?

在我的理解中,得回归电影中片刻出现的这一句话: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1-18》

出现在电影6:30,清洁工车上收音广播。

什么是朱红色的?开场的壁纸(家),女主(理想),冰淇淋店。

什么是雪白色的?这漫天飞舞的白雪。

无论是厌倦又不得抽身离开的家庭,还是过早逝去的美好理想与无限可能,还是被欺凌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都是年老的清洁工难以释怀的“罪孽”。就算他大限将至,他的心中还是被这些朱红色的罪恶所萦绕。

所以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选择救赎,选择忏悔,选择释然,选择“结束这一切”。用飞舞的白雪、混沌的时间与记忆,去解开心结。事实上,确实也是他的选择:是他催着离开家,是他在学校拥抱女主后热泪盈眶、挥手告别。

本片的开场是连绵不断的朱红色壁纸,结局是银装素裹的大地。

从朱红,到雪白,他真的,“结束了这一切”。

当然,如果不太认可这个解释,我再提供一个备用钥匙:

大脑狂想记——年老如此,回忆平生

年老的清洁工放开想象力,根据生平看到的事物,幻想出这么一番开车&晚宴,聊以慰藉他平淡的生活。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想舞台剧那般,翩翩舞姿优雅写意,英雄救美大气磅礴。

清洁工的父亲患有导致健忘的脑疾,也许他也遗传了这个病根。而当结束了这一场狂想之后,回到车里,病情发作,一时间他也模糊了现实与幻想,跟随着猪猪去领奖,感慨自己的一生。

也许这就是很多老人的精神世界?记忆力退化的他们,时而像小孩,时而像大人,神情恍惚中,也许他们如同本片的清洁工,去往了那片雪天世界。

其他的一些细节

1)冰淇淋店的第三个女服务员是谁?

我的猜测,还是清洁工本人,不过是他的潜意识。受伤的手臂象征着他被欺凌,而告诫女主不需要再往前走了(再往前就是清洁工所在的学校了),其实是潜意识中想要远离这个早逝的理想,以免触景生情。

2)清洁工最后是死了吗?

我认为没有。2:11:30-2:13:00这段时间里,可以听到汽车开走的声音。也许是清洁工在车里睡着后醒来,开走了车。

本片还有很多细节我还是没法自圆其说,也绝非盖棺定论。信息量如此庞大的电影,可以做的解析太多了。如果有你还很疑惑的细节,欢迎留言讨论。

最后一些杂谈

1)导演 Charlie Kaufman

没有开门见山的说导演,是因为我对他并不熟悉,但当时看预告时评论区全是对CK的称赞,引起了我的好奇。他的作品《暖暖内含光》《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有所耳闻,但还没看过。引用别人对他的评价:

他用天马行空的想象,眼花缭乱的象征隐喻,
套中套、剧中剧的嵌套结构,
摧残着观看者的脑细胞,
燃烧着观看者的脑神经,
人类已经不能阻止考夫曼的反人类行为了,
救救这个编剧吧!

本片虽然改编自同名小说,我也没看过小说,但我猜测电影是大改特改了小说了的。

如此放飞自我、吓坏观众的展现形式,将故事情感积压到最后十几分钟,可真的是“劝退”。

是他的其他作品也是如此吗?欢迎熟知CK的小伙伴留言介绍!

2)生活在树上

有人把这部电影比作《生活在树上》,哈哈也算是联系了个热点。不过,还是得看语境。

我觉得本片中的“堆叠”不算离谱,因为是清洁工的白日梦,齐刷刷地闪过他的毕业知识,内容多话题跨度大,也完全符合他作为物理学者的知识分子背景。虽然我也承认自己对不少提到的内容一脸懵逼,但也不妨碍我能够抓住整个故事的大致框架和能够自圆其说的立意。至于那些天花乱坠的知识点,感兴趣的可以去理一理,更希望能够大神能够分析。但对于普通观众的我们,取其精华,去其晦涩,各取所需就好。

3)灯塔

前文提到本片的预告片给我一种强烈的A24范儿,虽然实际上一点不惊悚,但还是让我联想到了由A24出品、个人2019年观影最难受、最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灯塔》(还是《信条》出彩男配角Robert Pattinson主演的呢)

第一次观影时两部电影给我感觉是基本一样的——茫然无措,如鲠在喉,一脸懵逼;但是在后续看别人分析来帮助理解之后,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一个自杀者的死前独白,但是故事确实审视自我与忏悔救赎。而《灯塔》虽然名字暴风雨中的光芒,带给人的感受却还是痛苦与窒息。

我想,原因大概是,《我想》的故事核心是希望,而《灯塔》的故事核心是绝望吧。

总而言之,再度概括我这周末看的这两部电影:

  • 《信条》-《旮旯:一个叫尼尔的男人决定去死》
  • 《我想结束这一切》-《白日梦狂想曲——我请我去我家吃饭》

如果看惯了各种remake、sequel的套路满满与陈词滥调,不如找来如同《信条》《我想结束这一切》这样“挑战自我”的电影,换个角度看世界吧。

 短评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12分钟前
  • 菜根
  • 力荐

我们都是所读/所看过一切的集合体,真诚而不作怪

17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看到Jake家客厅里挂着菲德烈希的《海滨孤僧》,画中的海雾变成了片中的大雪。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这幅画阐释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都怀有对无尽空间的热爱,而他所说的中国画中“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实具有普适性,王维的“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和Jake心中的这场雪又有何不同。

19分钟前
  • 醉岛
  • 推荐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22分钟前
  • veridisquo
  • 还行

已删

24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推荐

一切仿佛都是错误,可直到错无可避,才发觉内心是那么的懦弱又孤独。一切似乎早该结束,可直到老无所依,才明白自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路。我们满怀虔诚的穿越漫天风雪,四周洁白而宁静,伙伴友善而热情,然而曙光来临之时,惊觉周围一片泥泞,眼前是阴风阵阵,身后是白骨重重,自己竟是这世界最孤独的人。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考夫曼再拍下去就真的能和林奇搂着肩膀喝咖啡了。太他妈神了,焦虑,疑惑,呐喊,腐烂,幻听,疲倦,挣扎,考夫曼几乎是把所有的感知体验全塞上了,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的视听骗局,空间和时间的错位,听觉和视觉的错位,人物之间情绪的错位,年龄和认知的错位,口不应心,似是而非。人在表达时为了照顾对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而当对方用同样的扭曲打个来回,又开始了另一次扭曲。硬要给个说法的话:人生来就是要后悔的。

27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长相、一般工作、家庭中下、孤独寂寞的人,喜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甜食、独处,写一些影评、乐评甚至小说和剧本,有暗恋和幻想的情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才华……一个大雪天的深夜,年迈的他独自完成了清扫工作,疲惫的他坐在冰冷的车里脑子里的一切开始混淆(经历的、虚构的、记忆的、想象的)时间开始堆积折叠重构,不久之后一个赤裸身体的胖老男人冰冷的尸体在皮卡车里被发现,最为恐怖的是豆瓣友邻们这电影拍的就是我们自己。

2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也许就像评论说的,这个理科烧脑片,理科不及格的我看这部片就像做数学卷子一样,从头到尾坚持看完没有交白卷的感觉。至于卷子里有哪些题,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30分钟前
  • 神秘的Caramelo
  • 还行

我的眼睛没有动,是电影在我眼前放完了

32分钟前
  • 地下诗人
  • 还行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36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人生鬼打墙,记忆见光死

40分钟前
  • runorun
  • 还行

查理·考夫曼的又一部极丧致郁之作,充满对衰老与无伴的惶恐无奈。疾风暴雪里的无尽行车,漫漫寒夜中空寂无人的校园走廊,凄凉孤冷,无所依凭。正当致命的孤独侵袭之时,清洁工老者幻想中的双人舞场面将我抽离出此前的影片氛围,还有其后的演讲+歌剧,这种前后割裂的间离虽然有趣,但还是多少减损了整体观感。杰西·巴克利演得太好了。自如似梦的叙事+多类型混融+多影片嵌入。车内关于人生哲学的散漫话唠令人想及[半梦半醒的人生];谈论+搬演[受影响的女人];诡异农庄与休里斯&科莱特饰演的男友父母很[遗传厄运];尴尬的餐桌谈话,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交替登场,时空错乱感似[暖暖内含光];虚幻角色与现实情境的关联契如[穆赫兰道];杰西·普莱蒙神似霍夫曼,再配上衰老而绝望的主题,分分钟穿越回[纽约提喻法];收尾之前则同质于[生死停留]。(8.8/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意识流电影。有很多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也在我脑内度过了他们的一生。PS每当我觉得电影有趣起来的时候,冗长游离的对话就把我拉回无趣区间。论对观众的不友好程度,考夫曼和诺兰有得一拼啊...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年轻的我是《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有伯乐识我,老去的我是《美丽心灵》里的获奖教授,有爱人陪我,但事实上我只是个中学里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不是天才,没有爱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挺悲伤的故事。

49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Maybe pretty people suffer too, I don't know

51分钟前
  • 张 一 涵
  • 力荐

一位在美国号称“鬼才编剧”者改做导演拍摄的“冷门佳片”。两小时里,前后各有两段近20分钟的小汽车内双人对话戏(让我想起全片都在小汽车里的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情诗》),中间古老农舍及后面中学的段落中又是时空、人物时时天马行空式地错位、乱序。总之,是部“神经病”式的、十分费解的影片。浏览一下豆瓣网友的观影评论,还真有不少聪敏、复杂的、有见地的读解。冷门片吗,有兴趣者才能发现它“佳”在哪里。我们老人可费不起那脑子了。

5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我确实挺想结束这一切的,指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56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我老实说,真的催眠。

57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60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