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爱

犯罪片奥地利2014

主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卡塔琳娜·舒特勒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播放地址

 剧照

疯狂的爱 剧照 NO.1疯狂的爱 剧照 NO.2疯狂的爱 剧照 NO.3疯狂的爱 剧照 NO.4疯狂的爱 剧照 NO.5疯狂的爱 剧照 NO.6疯狂的爱 剧照 NO.13疯狂的爱 剧照 NO.14疯狂的爱 剧照 NO.15疯狂的爱 剧照 NO.16疯狂的爱 剧照 NO.17疯狂的爱 剧照 NO.18疯狂的爱 剧照 NO.19疯狂的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2:25

详细剧情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柏林。年轻的诗人海因里希相信爱情(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饰)能够战胜死亡,然而他无法说服自己的表妹玛丽同自己一起自杀。对此感到失望的海因里希把目标转向了亨丽埃特,一位商人的妻子。一开始,亨丽埃特对海因里希的想法感到不可理喻,然而当她发现自己身患不治之症之后,她的想法改变了。

 长篇影评

 1 ) 不是“疯狂的爱”而是“疯狂的自恋”

片名叫《疯狂的爱》,但影片展现的并不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他们之间甚至没有爱),而是一个女性本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促成这个悲剧原因有男主操控性的自恋人格、女主想突破自身平淡生活的渴望、被误诊为不治之症的绝望以及她柔顺的性格。片名与其叫《疯狂的爱》不如叫《疯狂的自恋》更为合适。

《疯狂的爱》故事梗概如下:诗人海因里希向表妹玛丽表白爱意,并请求玛丽与自己一起死。玛丽拒绝之后,海因里希继而转向已为人妇的海莉特请求共同赴死。海莉特拒绝了他的请求。海莉特突发抽搐,被诊断为肿瘤,时日无多,她对海因里希说,现在我可以跟着你去死了。他们第一次赴死之行遇上个熟人,未果。海莉特回家,丈夫告诉她,医生说病是能治好的。海因里希第二次来请海莉特赴约,丛林之中,海因里希按计划的那样射杀了她,然后自杀。最后,医生解剖了海莉特的身体,发现并无肿瘤。

影片的画面很美,但拍得平淡,所有的角色都是扑克脸,没有大悲大怒狂喜,几乎所有的情绪和一些关键剧情都要靠观众通过台词去捉摸和体会。而影片的这种特点并不能让观众有好的观看体验,弹幕中许多人吐槽看不懂、不如去看风景画、太平淡了……

虽然有以上那些缺点,但影片把男主自恋型人格表现得很贴切,观众可以从中体会到自恋型人格的特点。除了自恋人格外,男主还可能有双相情感障碍,一方面忧郁敏感、心境低落、有自杀观念;另一方面,行为鲁莽、意志要求增强、有夸大妄想的存在。本文主要分析他的自恋人格。

男主海因里希,是一名诗人,认为“死去不是痛苦,活着才是”,有自杀的念头是双相情感障碍中抑郁发作的典型表现,但在他自杀的相法中包含着一种超价观念,即:“要找一个所爱的人、能理解自己痛苦的人,陪伴自己一起死去”,并设计好了死亡的方式是“先射杀对方,再打死自己”。超价观念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观念,其发生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也没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但是片面而偏激,可明显影响患者的行为和其他心理活动,多见于人格障碍。在这种超价观念的影响下,他请求表妹陪他一起去死,被表妹拒绝,转而请求女主海莉特,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想法。

自恋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男主自恋人格的表现在以下地方:

一是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人所理解或与之交往。表现在海因里希身上,有一段与海莉特的对话:“我的灵魂已病入膏肓,虚弱而孤独……我想要找一个能理解我的痛苦、跟我一样痛苦、并与我相似的灵魂,这样我们就可以共赴黄泉”“你看起来和我一样是个融不进群体的人,你也很孤独、没有朋友,也不关心任何事,你什么也不爱,也无人爱你”。他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但他说海莉特的那段其实是他的投射,而不是真实的海莉特。

第二,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要求过度的赞美,有权利感。他自己所言“即使我感受到极轻的攻击,也能让我痛苦万分”。在海莉特答应他后,他给拒绝了他的表妹玛丽写信:“我找了一个朋友取代你,她的灵魂肆意翱翔,如同雄鹰,我从未见过。她知道我的悲伤深沉而无可治愈,因此愿意与我同行。”实际上,他明知海莉特是因得了绝症才同意,但自恋者就是要夸大自己的成就、才能和重要性。在小旅馆遇上熟人,熟人谈起他的新作“那出悲情剧呢?评价都如何?听说恶评不少,也有善意的批评”他的反应是“够了,我受够了你的侮辱”,就愤然离去了。

第三,缺乏共情,不愿意识别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只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他人。在与海莉特的关系中,他只把海莉特看作是一个能陪他去死的对象,能用来向玛丽炫耀“你看有人能陪我去死”的对象。在影片前半部分,玛丽拒绝了他,一次宴会,海莉特在唱歌,海因里希听着歌声,内心的独白却是:“……我看着眼前这其乐融融的场景,我假装自己很享受,但一个绝妙的想法却油然而生,那就是海莉特会为我放弃这红尘之乐,她愿意为了我牺牲这一切,这该多好。”海莉特后来后悔了,但他拒绝看见、听见海莉特心意转变,没等海莉特把话说完就举枪打死了她。对一个自恋者来说,被否认、被拒绝是难以忍受的,但偏偏海因里希在生活中已经遭到很多否认和拒绝:女王津贴被取消、姐姐不再资助、新剧失败、姑妈让他寻个差事做个有用的人、所爱的表妹要去嫁一个法国平民……如果自杀前再被海莉特拒绝,这是他绝不愿意看到的,他要抓紧这个猎物。

只是可惜了海莉特。她是因误诊答应海因里希赴死的:“现在我是将死之人了,我宁愿与你一同赴死,也不愿在病床上孤独地等待疾病吞噬”。

海莉特的需求是什么呢?一个贵妇人,衣食无忧,丈夫和孩子都温和有爱,她对自己的生活是满意的,甚至说出“我属于我的丈夫,我决不要求什么自由”。她还要什么呢?

有可能是性。她卧室中的两张对头摆设的单人床让人印象深刻,尽管睡前聊天的内容是有爱的,但也是无性的。她被海因里希的作品吸引,那作品讲的是一个在婚外恋情中怀孕的伯爵夫人。在她答应海因里希后,她对海因里希表达了爱,没有得到回应,海因里希并不爱她;在小旅馆,她主动走过去坐到海因里希的床上,海因里希走开了。他在生理上也不需要她,他只需要她陪他一起死。

还有可能是认同。海莉特在家操持,丈夫谈论的是她所不理解的税务问题,家中妇仆、孩子与她之间的对话也很少。海莉特对歌唱家克拉尔夫人的评价是相对负面的,但她自己也开始在聚会中唱起了歌,并获得了海因里希的赞赏。海因里希说她”与自己一样孤独,既不爱人,也没有人爱“,尽管她爱丈夫爱孩子,不同意这个说法,但她渴望海因里希的认同,也因想要这份认同,她已经不想死了,还是稀里糊涂地跟海因里希第二次赴死。

海因里希的表妹玛丽与海莉特同为海因里希请求共赴黄泉的对象,但两个女性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玛丽明确地拒绝,并且认识到海因里希有问题,要他去找治疗心病的医生治疗,但自恋者一般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玛丽的做法是敬而远之,这也是生活中遇到自恋者我们可以采取的态度。

 2 ) 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

三部观看电影

用来观看的电影,便不是感觉的影像(感官),不是思维的影像(大脑),不是感知的影像(身体),而是眼睛的影像。《疯狂的爱》中,画面的构图、布景、色调均仿自古典绘画,因而有油画的饱满质感。人物站立的姿势、物品的摆放,都让我们沉浸在观看的氛围中。这不是动态切片,而是静态的切片。《卢尔德》中,固定镜头延展开的也不再是一些现实空间,而是绘画空间,更准确地说是静态的摄影。《鬼饭店》中,剧情的沉滞与缓进、道具的使用、演员的表演,都具有观看的趣味。

两种匀速影像

以同一速率发展故事的导演,不只杰茜卡•豪丝娜一个,阿基•考里斯马基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一位。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一种规则首先展布在影像的逻辑中,从而消解能引发情绪的戏剧性。

同样,在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中,情绪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消解。比较于移动镜头,固定镜头本身就是具有冷感的镜头形式。诗影像的两位大师:塔可夫斯基和安哲罗普洛斯,便是通过微移来使影像蕴涵诗意。对于杰茜卡•豪丝娜来说,任何可以引发情绪的处理都应该消除。因而在《疯狂的爱》中,海莉特的突然倒地被消隐在镜头外,通过女儿的惊愕表现;海莉特被毙身亡也以镜头外的一声清响来暗示;当诗人克莱斯特想要开枪殉情时,镜头对准的不是他的面部,而是后脑勺,这样就最大程度地瓦解了自杀这一戏剧性动作可能在观众身上触发的情绪。同样在《卢尔德》中,在女主角身上突然降临神迹的桥段本因被处理成影片的情绪高潮,但杰茜卡•豪丝娜让旁人的惊讶与兴奋安身于简单的神情中。

要为杰茜卡•豪丝娜处理电影的这种想法找到源头,不该像对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一样找到布列松的“模特”观念,而是在奥地利自身的民族文化中寻找。该文化发展出的极度冷感的模态,已经多少为我们熟知。那是卡夫卡、罗伯特•穆齐尔、赫尔曼•布洛赫、伯恩哈德、耶利内克、彼得•汉克特组成的作家联盟,这也是迈克尔•哈内克和尤里西•塞德尔组成的导演联盟,现代要再加上杰茜卡•豪丝娜了。在所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都被剥离了,剩下了是惊恐、冷漠、愤怒、厌恶……对人身体的反感。因而,文字是极度理性的,不应该有任何感性的描写,镜头往往是固定的,不应该代入观众的情绪。

一种反体验空间

杰茜卡•豪丝娜把电影处理得并未像另两位奥地利导演时有让人犯恶心之感,原因可能是她想创造的是一种观看的影像,一种将影像与观众区隔开来的电影。因而,镜头不再具有机械性-记录,不再是一个透视影像空间的目光,而纯粹是简单的画框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将物象涵括在一个长方形的镜框内,观众将在博物馆看展一样观看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这样就将表演、布景、用光等一体化了:演员的表演与出现在镜头里的物品具有同样的观赏性,没有孰轻孰重,歌声与谈论一样是在被看的模式下展示予观众(《疯狂的爱》)。

当我们再回过头观察出现在杰茜卡•豪丝娜电影中的主题,这些处理方式的效果会显得更加明显。《鬼饭店》是一部恐怖片,《卢尔德》是一部探讨信仰的神秘电影,《疯狂的爱》标题已经揭示出电影的“疯狂”。因而,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讲的都不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它们具有潜在的边缘性和话题性。观众本因在这些电影中体验到的“恐怖”、“神秘”、“疯狂”悉数消失不见,剩下的是“观看”的可能性。如同在古典绘画中,我们在影像空间内看见情绪,而不是体验到情绪。这或许是杰茜卡•豪丝娜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3 ) Vogel和Henriette睡前对话

很喜欢Vogel和 Henriette的睡前对话,有人尊重是一件很值得幸福的事。


Henriette: Es ist schon seltsam. Ich habe den Eindruck, einen fremden Macht leitet mein Geschick - so als welche eine Puppe- oder wie gesagt, als hätte mich ein Hypnotiseur hypnotisiert und ich kann nicht selber nicht aufmachen. Und gleichzeitig ahne Ich, dass es gar keine Erwachen gibt. Es gibt gar keine anderes Leben als dieses. Man kann nicht wählen, nicht wahr, Vogel?

Vogel: Doch Liebste, ich denke schon, dass manches doch gewählt werden können.

Henriette: Aber die Liebe, die kann nicht gewählt werden.

Voge: Auf eine Weise doch. Zum Beispiel, ob du mit mir leben möchtest oder mit anderen, mit diesem Dichter, zum Beispiel.

Henriette: Nein, mit ihm könnte ich nicht leben. Er denkt nur an sich.

Vogel: Wenn es aber doch so wäre, dass du ihn mir vorziehst, möchte ich, dass du weißt, dass ich diese deine Wahl respektieren würde.

 4 )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人生本无意义 与其费心死 不如不出生

如果电影中的主角继续活着又怎么样呢 绣花?育儿?吃饭睡觉走路 无非是在无聊中寻找意义 我们被出生无非是给了那些生我们的人的意义 而不得不面对冗长或短暂的一生 面对 喜 面对忧 如果苦乐参半 不如不必如此麻烦 只是 没选择的被迫被生来 被社会裹挟 焦虑 担忧 顾忌着 怯懦的不敢死 如果不必经历 何须如此麻烦 就像 被捆上过山车 又不敢跳车下来 不是想继续 而是 期盼着奇迹的发生

 5 ) 可笑的“爱情”

那室内的一桌一椅,那投射在墙纸上的枝影疏离,那优雅歌声里满是礼仪克制的掌声,还有华尔兹舞步踏起前的高贵姿态,是时代的印记,却掩盖不了阳光隐退时逐渐弥漫的衰败。

    他的才气迷人,他的忧郁却只能远观,或者上流社会的女士都愿意对他称臣,却从未想过他从不迷恋她们的肉体,只想要一段“殉情”式的共赴黄泉。难得这一切看似荒诞不经,在女导演镜头下却令人着魔般觉得顺理成章,他们不贪恋情欲,口中说爱心中却各怀鬼胎,中了毒的彼此在毫无意义的孤林里完成彼此许下的“诺言”,枪声哑火的瞬间,我差点以为诗人的浪漫只是懦弱的代名词。

    临终的钢琴声如此稚嫩,那些古典味道行尸走肉面孔下,满是破败前腐烂的味道,他们杀死彼此,留下被耻笑的结局,那个年代,那有纯真可言。

 6 ) 冷古典实验作品

对古装电影不太感冒,再加上对这位诗人的经历完全不了解,于是如堕雾中,就像剧中女主角那样被催眠好几次,最终才艰难熬过来。看点主要集中在极具古典风格的美术设计,服装和音乐,大部分都是室内戏,场景调度和气氛营造跟大师Michael Haneke的作品很有相似之处。冷冷清清的基调跟男主角大胆的想法背道而驰,其实片名翻译成“愚蠢的爱”更贴近核心内容。

这位奥地利作者女导演的作品都相当有趣,之前看过的《任性天使》和《鬼饭店》都是以女性视角来展开叙事,这部仍然不例外。只不过,这次对女性主义的探讨有点浅尝辄止的意思,女人结婚之后就该从属于丈夫吗?这个观点相当有可深入阐述的空间,可惜影片后半段的情节转移到对“自由”和“平等”这些宽泛的概念上。看得出导演想借这桩为爱殉情的愚蠢事件来传达出女性自由和男女平等的探讨,结果却是力不从心,没让人看出有什么精辟的见解,论据还没完全展开就已经消失在虚无的概念之中了。

 短评

我不懂⋯⋯

7分钟前
  • 很差

但愿本片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柏林,那是一个浪漫主义弥漫的时代。诗人海因里希简直浪漫的一塌糊涂。他疯狂的相信真爱可以超越死亡,并且坚持要寻觅一个爱侣立即马上共赴黄泉。这时亨丽埃特出现,一位仰慕他的有夫之妇。于是就有了结尾的悲剧。如果浪漫是嘬死,我还是当个俗人吧。

11分钟前
  • lgowen
  • 较差

开篇一句,“你以为想活,实际上却想死。”这想法如肌肤上爆发的瘙痒,知道多挠未必有益,可就是想要不计后果地放肆。看着一对曾是陌路的男女,在高跷上左右渴望与失望,起起落落的戏剧性充满天意的嘲弄。充满文学性的毒素在发散,主题依然是对爱、信仰与科学等构想的冲击,而这次煞费苦心的构图与摄影,很见功力。越来越喜欢豪丝娜了,四星半。

1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一个患维特综合症的诗人自杀前找了一个被庸医误诊成不治之症的商人妇做垫背,然而两人却并非鸳鸯同病同命,原来人与人之间情感并不相通。这个可笑可怜的故事肯后,真正要表达的是,时代的巨大变革中,任何与之不相适应的人终究要为时代淘汰。

14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好无聊的电影

15分钟前
  • Qoo Milky
  • 较差

资产阶级妇人以为身患绝症,浪漫有才华的诗人渴望与爱人一同赴死,但情人更爱自己,妇人的丈夫枯燥,于是两人约好一起死,第一次他变卦第二次她发现丈夫很爱自己应是想变卦吧,但枪声已响,诗人紧随其后。其实她们不爱对方,只是生无可恋。绝症有误诊,生命没有第二回。歌曲、诗、插花不错,画面很美。

18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发现导演比发现电影更重要。

1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故事讲述跟冰山一样巨大留白。一个本来惊涛骇浪似的事件,采取的却是表面看来最波澜不惊的平淡流水账,结果就是蕴藏其中的深深的惊奇。细节布景和对话都令人回味,记忆深刻。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你以何态度对待生死至爱,生死至爱就依此报应。骗得过自己,骗不过上天。生活不奋力,死亦无余声。

26分钟前
  • XD|醒来。你在。
  • 还行

看了开头十分钟。不好看。

29分钟前
  • 甜染
  • 较差

能勉强三星 说它拍的美是因为十九世纪历史距离本身的美 没什么出挑的 整体而言非常拖沓单薄 不如直接看看那个时期的古典油画 至少更有捉摸不透的故事性

34分钟前
  • Säger
  • 较差

上海电影节#18#,兰馨悦立方影城。古典美,颓废美,空虚乏味到死,怪不得两个主角双双自杀。

37分钟前
  • 小熊QQ
  • 还行

德国人是无聊死的

39分钟前
  • 午夜巴塞罗那
  • 较差

2015.4.16标记“想看”:搜不到……票就不买了 影院时间地点不合适 2019.11.30 看过 要不是昨天欧盟影展看了这位说英语德语腔十足的女导演的《小小乔》被搞傻了,以及发现自己标记过“想看”,今儿看了两部库布里克之后也不会坚持到晚上自己看这部。真的是“复古而不古典,荒诞而不讽刺”,十分之病态了!男女主的颜也不好看。简直神经病!相比之下Little Joe很成熟了。唯一有力量的也是就是原型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女主真是太冤了…… 歌儿也不很好听。以爱之名,讲得却与爱毫不相干,诗人抑郁症么?也不是北欧啊!女主女佣倒是更抓人一些。总觉得女2号诗人表妹玛丽很眼熟。豆瓣APP显示历时1690天想看终于变已看。资料馆1号厅也就二三成人

40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较差

无甚技巧,不如去改成话剧

43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如侯麦附体。

4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死亡是不合时宜的爱

5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疯狂的爱,有时被当作极致痴狂罗曼蒂克至死的爱,可能只是“疯了”而已。当然疯了也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确切的爱,但人太容易沉溺于表象,不敢面对真相。过于沉闷,也过于直白。

51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人物原型是剧作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生前无人赏识,穷困潦倒,死后终被肯定。故事拍的寡淡如水,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文艺的近乎掉书袋。复古但不够古典,荒诞却不够讽刺。十九世纪初的柏林,理想主义之生,浪漫主义之死。琴声依旧人不在,丛林枪声惹人叹。

56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两星给配色,这个男的看的让我想打他

59分钟前
  • 十一块小饼干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