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

犯罪片大陆2016

主演:秦昊,辛芷蕾,邬立朋,江化霖,谭凯

导演:杨超

播放地址

 剧照

长江图 剧照 NO.1长江图 剧照 NO.2长江图 剧照 NO.3长江图 剧照 NO.4长江图 剧照 NO.5长江图 剧照 NO.6长江图 剧照 NO.13长江图 剧照 NO.14长江图 剧照 NO.15长江图 剧照 NO.16长江图 剧照 NO.17长江图 剧照 NO.18长江图 剧照 NO.19长江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15:11

详细剧情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n船长高淳(秦昊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饰)。只是随着航程的上溯,安陆时而温柔,时而疯狂,但是变得越来越年轻。高淳迷上了安陆,不断停船与她相会,也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写诗集有关。\n但是船过三峡之后,安陆不再出现了。\n高淳疯狂地寻找安陆,在诗集和航线图中,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船上发生变故,但他不顾一切地独自一人驾驶货船,继续上溯长江,直到源头的雪山,终于发现了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顺流、逆流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不止一个朋友问我,《长江图》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电影里,每一个地方都有迹可寻,每一位人物都有行为动机,每一段故事都似曾相识。但是,连起来就看不懂了。 我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疑问。 因为这部电影不是为了写实。或者说,它追求的第一要义,不是写实。 所谓的写实,抛开形式与风格之说,换个通俗易懂的——比如放置在当下中国的电影院,你可以把它看做一部电影或一个导演,试图讲一个清晰完整有脉络的故事。譬如《百鸟朝凤》在写实,《我是潘金莲》也是追求写实。它们要讲的东西,每个走出电影院的普通观众,完全可以用简单一句话来概括。 但放在《长江图》身上,你要给出唯一确凿的电影故事版本,很难。 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我下面的解释,也是基于我个人的理解,不是导演的话,不存在官方说法。 “她就是长江”。

天问

这是最常见的阅读理解。大约只是女主角安陆喊出“这是我的长江”的另一种说法。而在影像上,可以把她理解为一具横躺的身体,平放于水面的身体就是流动的长江。但这个飘荡的人物,她却大多只在陆上出现,连泅水场景都表现得更像是幻象。还有最新的一款海报,船行驶在一个女人的掌纹中。这或许是另一套解读密码。 安陆的一生,像长江一样,从北源楚玛尔河开始,经金沙江漂流而下,少女时代经过了宜宾、丰都、云阳、巫山,到三峡宜昌附近被拦腰截断,变成一个散发着致命诱惑的年轻女子,又经鄂州、彭泽、铜陵、南京、江阴,最后上海。她已然是一个漂泊在渔船孤舟之上,以卖身为职业的肉身菩萨。 很多人会被沿途不断出现的参佛悟道修行所迷惑,以为杨超是又一个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仁波切。固然佛教在解释前世今生未来方面有天然优势(如同《路边野餐》必须以金刚经为引以及今年关于藏传佛教的《皮绳上的魂》),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为了让女主角的一生,最终得以安放。 她的身世,与佛有关。 天地氤氲,万物化淳。高淳在《长江图》所遇到的安陆,正是平行时空中不同年龄段、身份未知、去向不明的意象女子。 高淳和广德号逆流而上,安陆的生命、青春与肉体,沿江而下。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没有出现的高淳父亲,没有点破的安陆父亲,他们也成为形式上的对位呼应。 观众看到的影片正序时间,始于高淳黑鱼供父。他在上海发动了船,偶得一本诗集。他从江阴接了货,开始了行程。但不知从何处开始,电影的现在时空开始慢慢坍塌,虚幻了起来。他跟年轻船工起冲突,老船工又不知所踪。 最神秘的,则是在路(陆)上与他一响贪欢或遥遥相望的女子。这部分剧情,有时候好像是真实的现在,有时候仿佛主观幻想,有时候俨然就是对诗句的魔幻演绎。 有人认为,高淳看到的,不过是父亲的故事。也有人说,高淳和安陆,不过是移形换影的同一存在。总之,每当读完一首诗,广德号就远上五百里。 如果还有人把《长江图》解读为护送不知名珍稀鱼类生物,进而认为它是一个大爱无疆的环保题材,我也不会太意外。

追光

正如你也可以发挥想象,认为行驶在长江上的广德号是一艘逾越了光速的宇宙飞船(哪怕是存在于诗人的意念中)。它在一道蓝光的指引下,追溯着一名女性的身世。时光流转。 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长江图》是由两个不同的时空交织组成。毕竟,影片的时空与诗集的时间标注,本身就有神来的契合,是完美的呼应。 你很容易注意到,贯穿整个长江流域的景象,全部是以萧索、冷清和迷茫的冬景示人。白昼阴沉,寒夜青灯,鬼魅暗生。主人公情绪颓靡,失落,郁郁寡欢。那些现代诗篇,则全部是写于1989年的冬天,是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迷失于水中的主人公,其实也是迷失于时间。这不是一件太难解释的事情。正如两千年前,孔夫子就发出了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无论特意选择冬天的江景,还是采用胶片拍摄(对光线明暗的高宽容度呈现),这些在观众看来不容易察觉的制作手法,都不同程度指引着杨超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在江水的阔远中,在雾蕴的迷远中,在山峦的幽远中,整部《长江图》,其实正是一幅流动、寻源和多维的长江画。 娄烨等导演表现过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与长江的影像,地理特征过于明显,识别度高。《长江图》有意或无意避开了这些景象,包括采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调度,倚靠船舶的移动视角,制造出了远看山水的空灵与留白。而一旦没有了现代建筑,长江看起来,就可以回到无限远的过去,回到迁人骚客出没的和悦洲、小孤山和观音阁。 一同能引领观众回到过去的,还有杨超作为第六代导演的坚持和苦思。波澜不惊的大师级摄影,精心细致的声音设计,乃至以八十年代现代诗集为引的故事,都有着上世纪中国艺术电影的特质。它们不断重复类似的主题:个体被社会所牵制,逃不脱历史的摆弄。高淳和安陆是人,同时也是人质。《长江图》是电影,更是无言的挽歌。 现在,没有中国导演乐意这样拍电影了。 或正因如此,充满勇气、等待、赌注和遗憾的《长江图》入围了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并拿到银熊奖。这一年,中国电影再一次在戛纳威尼斯被剃光头。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参见: //www.douban.com/note/588904009/

 2 ) 长江之环

《长江图》算是我近期以来唯一认认真真看的艺术片了。电影播到中段,有好几对观众离场,想必是小情侣们根据时间想消遣休息,没想到遇上这么一块难啃的砖。希望中国电影发展的越来越好,早日开通艺术院线! 大学在武汉读,但对长江感触并不深,长江、黄河这些意象于我而言,更像是小时候书本里的一种符号,它代表古老的文明,代表华夏,却不是我个人。但电影的表达并不传统,我看到的长江,是冷调的,寂寞的,而在威慑力的同时,又是母性的。很奇怪的感觉,导演没有用小清新配诗句,而是很庄严的在向观众诉说,他只是在说,并没要求你听。 关于安陆与高的关系。我更倾向于她是高回忆和幻想结合的一个形象,其中有倒叙,也有顺序的错乱,船只由长江入海口一路西行,是一种追溯,也是高的追寻。那本诗集的创作者,或许就是高本人,或许可以看做是高另一精神世界的投射,高带着这本诗,寻找信仰,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所有不解的答案,在安陆身上他得到很多却似懂非懂,他对她有好奇,有敬仰,也有恨。或许有爱。在现实世界里,安陆同时背叛了两个男人后自杀,一个是高,他选择离开,一个是为她割腕的男人。两个沉默的男人。 安陆。诗中说:没有神灵值得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长江是女人,安陆也是。也许在这世上,女人永远是比男人有灵性的生物,男人用诗句对抗生命和世界,而女人连这样的载体都不需要,她们本身就可以感知一切。就像安陆对僧人所说,资源无限没有道理,活着是抢夺,冷漠是原罪,神迹不能使人真正得到信仰。她是极度厌世的人,或许不叫厌世,而是厌恶自己,又极度敏感。她的死亡是必然的,但绝不是因为爱情。 黑鱼。黑鱼的意象很好理解,就是父亲。黑鱼在香炉里两个月不死,事实上是暗示高一直在父亲的影响下生活,而黑鱼逃脱后,小弟和老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没有陪伴和意见,高开始完全自我思考。这段也许也是在讲离别,离别的多种形式,离别给人们留下的。 关于诗集。诗句是整部电影的脉络,它不仅表达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剧情。诗句附在下面,结合电影比较好理解。要说的是‘”悲伤高于快乐,纯净高于生活“,这句在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诗中出现两次,是为一种循环。高从影片一开始初见安陆,到最后安陆水中第一次的微笑,是一个环,长江之水,由发源地到入海口再到发源地是一个环,生死之事是个环,信仰的产生和破灭也是一个环,万事皆有永恒。 附:长江图诗句 我厌恶人们在大河上山谷中拉长嗓音呼喊 庆祝自己的存在 我厌恶生命的礼赞 悲伤高于快乐 纯净高于生活 ——上海 吴淞 新船上水七千公里 发动机不停咳嗽 我压低声音穿过温暖的县城 怕人听出心中怨恨 ——江阴 黄田港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南京 小洲 我厌恶坚硬高耸的信仰 山清水秀的长江 和所有确定无疑的爱情 ——荻港 万寿塔 我珍惜我灵魂的清澈 我忠于我不爱的自己 ——铜陵 和悦洲 在字里行间我只是无能 在文字之外我参加了日常的邪恶 增添了新的痛苦 ——彭泽 小孤山 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 我不会上岸 加入他们的万家灯火 ——鄂州 观音阁 我诅咒我走过的路 我读过的书 我献媚众人的表演 我离开独行之道的那一刻软弱 ——宜昌 三游洞 要么丑陋 要么软弱 要么虚伪 没有神灵让人信服 那么期待一个女性 ——丰都 鬼城 总有一天 我们相会的桥 穿越的渡口 都会变新 ——涪陵 点易洞 你是即生了证的旗帜 你是对治黑暗的铠甲 ——江安 涩岗 一九八九年冬天 我第一次见到你的笑容 ——宜宾 三码头 ps.秦昊长得好文艺,小弟侧脸像柯震东>< pps.希望有更多人去影院看,起码让好电影多些排片~

 3 ) 长江,图什么?

在这安静的一百多分钟里,我脑子不断回响一个词 ”urbanization“–城市化。 我并不确定杨超导演所想表达的是否如我所想,但我眼睛看到的,传递到大脑的,折射传导之后出来的却是这么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话题。可能我的口味已经很僵硬了,但我还是想就此讨论几点。

长江两岸,生生不息。时间如河流一般,洗刷的不仅仅是岩石,而是世界的维度。人类从古,慢慢进化,科技发展至九十年代年,长江母亲(安缀)已经死了。而女儿(安陆)代替她或者,也在变迁中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大城市的兴起,那个村子只剩几个种萝卜的老人和留守的孙子;三峡大坝的建起,江面的激情不在,徒留那些石上题字和浸没的旧城,就如一会在山崖上丛林间忽隐忽现的安陆,悬在崖上笼下的一点,高淳试图去寻找她,寻找他熟悉深爱的长江,可是却无能为力。船,始终要随着河流荡,高淳最后能做的也只是撕碎诗集,让过去的成为过去。

片中祥叔放走货物,其实就是那条惊鸿一瞥的乳白色巨鱼,虽然它有着独角兽般的尖刺,可我心里默默的还是把它当作白鳍豚的化生。人类的发展,其他物种的消亡,罗老板做到了对人类的经济担当,而我们呢,高淳呢,做到了什么担当?沉默与文艺的缅怀,一样是罪。

杨超在影片放映结束时,解释他想达到的也是亦真亦幻的效果。他希望安陆可以被看作长江,更也是一个有血肉的女人。而那些不被理解的逻辑,自杀的男人又出去给师太送棉被;船工突然的死;高淳夜间折返透过缺口偷窥播放着昆曲的屋内等等,整个故事情节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用无数个长镜头,变焦,展现了他心目中故事该有的暗示和延续,以及长江该有的模样。冷色调的,杂着些许忧愁,静谧的,应该是不愉快的。在提问回答过程中,他提到当高淳站在三峡大坝的白色钢筋巨门下,情不自禁的开始流泪场景时,说这便是他第一次作客船经过三峡时的心境。两股极端矛盾的情绪从他心底生出,那种对历史消亡兴衰的感慨,还有对人类伟大建造的崇敬。这种矛盾,也是我在观看整部片子时候的反思,我们这些文艺的祭奠是否有意义?还是,自欺欺人,烧钱娱乐自己情怀罢了。
想想那我和杨导还颇有共同点,只不过他花了两千万去拍了心目中长江该有的样子;而我花了二十五港币,去看了已经烂熟于心的重庆森林,你问我们为的什么,我告诉你,这就是文青的怀旧情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时间漫长的河流中,我们所经历的经历也只不过是一小段。夏商周,一段情;南北朝,几个人;唐宋元明清,多少忆,我们该保留什么,祭奠什么。城市化就该被用冷色调批判吗?不,这是时间的选择罢了。观音阁说,不,我绝不上岸;可是上岸的一切就该被降罪吗?不,也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所有的维度里,长江图,应该是杨超对于记忆梦想的祭奠,文青的怀念。文艺的展现中国城市化,就这样淡淡的,流逝的历史。我们真正该去解读的,高淳所深爱的长江图,不一定要被保留,不需要去惋惜逝去,安陆便是一个结点,她停留在高淳那一刹两人相遇。而我们就是看客一般,笑着送走他们的背影,去创造自己的新的历史。

城市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文青都在表达他们的怀旧之情,我也是。只不过,保留自己的记忆就好了,去批判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有它自己的选择,无论在你心中是好是坏。胡乱云了一通,也是纪念自己所想纪念的时刻和人。总之,就算你单看片子的摄影,就很圆满了。

2016.4.2 香港

 4 ) 历史洪流中的一次逆行

2月15日下午,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中国选手”《长江图》,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这部表面上讲了一个“魔幻爱情故事”的电影,至始至终主角都只有一个——长江。电影无论是在视听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对这个唯一的主角进行了多种阐释。

 

一部并不需要剧情和太多表演的电影

 

在解读《长江图》的故事之前,不得不说的是,这其实并不是一部需要剧情或者故事的电影。里面所谓的魔幻爱情故事,其实更像是负责构建起所有导演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的一种“框架”。

 

秦昊饰演的高淳是一个船工,年轻时写过诗,因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于是回到老家继承了父亲的货船。父亲去世后,高淳开船自上海向长江上游回溯,每次上岸都会遇到辛芷蕾饰演神秘女人安陆。高淳逐渐发现,安陆每次出现的地点都和船上一本诗集记载的地点完全吻合。

 

秦昊和辛芷蕾这一对在交错的时空中相遇的“旧日恋人”,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去表演化”的表演,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是沉默的,彼此之间的对话不多,这大概也是导演杨超想要一种风格。饰演老船工的话剧演员江化霖就曾经因为有比较重的舞台腔,经常被导演要求“收一点”。

 

中间有很多情节碍于时长都被剪掉了,比如“小武”王宏伟饰演的“红卫”其实是一个保安,他和安陆之间的也有一段爱情故事。再比如张献民还客串了一个妻子患病在床的信号工,这段戏后来也被删了。

 

情节的删减也会造成叙事上的不连贯,但其实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秦昊的表演算是正常发挥,有一个流泪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但比起更惊艳的《推拿》,其实并没有太多惊喜。辛芷蕾的外形和她在电影里的气质,有一点神似郝蕾,对于当时第一次拍电影的新人而言,对安陆这个复杂人物的表现虽然偶尔也有生涩之处,也算是难得了。

 

 

一部把长江的美感拍成音乐的电影

 

长江上行驶的货轮开得并不快,伴随着发动机“嘟嘟嘟嘟”的声音,两岸的风景缓缓向后推移,这是“广德号”的节奏,也是《长江图》这部电影的节奏。

不得不说,《长江图》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在淡化了情节处理的同时,拍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式的美感。想象一下,天色昏暗的傍晚,在这条有着太多过去的河流上,行船穿过弥漫着雾气的山林,再搭配上低沉的大提琴和黑暗的哥特音乐……这种设定给为影像制造出来的张力已经让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成功了一大半。

 

导演杨超本身就是黑暗系音乐的发烧友,也为这部电影特地购买了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德国哥特乐队永恒沉睡,以及法国一个黑浪潮乐队的音乐版权。

 

李屏宾的摄影为影片加分太多,胶片更加柔和的颜色过度和颗粒质感非常适合来拍雾气茫茫的长江。由于补拍时李屏宾已经进组《聂隐娘》,后来补拍段落均由数字摄影机拍摄,虽然看得出这些数字段落做过胶片化的处理,但是对比依然明显。 再加上导演采风时自己拍的一两个素质相差很多的DV空镜,“胶片+数字+DV”和“长江+哥特音乐”这两套混搭,无需任何故事,所谓的“魔幻”色彩味道已经够足。

 

除了影像和音乐,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诗文 也是这一整套视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0首诗中,有两首分别引用自胡适和网络作家乐小朵,其余的都是导演杨超自己写的。这些诗单看成色只能说一般,略显拙朴,但搭配画面足矣。

 

一部有着太多精神包袱的电影

 

在故事框架和视听系统已经建构出来以后,《长江图》也并不甘心只做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长江风光片。这部电影会被重视政治的柏林电影节选中,也并不是没有理由。

 

宗教信仰、女性主义、环保主题、失落文明……在一部电影里表现这么多议题既是《长江图》的牛逼之处,也是问题之所在。

 

货船穿过三峡大坝之后,高淳就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诗集中标注的地点遇到安陆。在接近尾声的一场戏中,高淳站在张飞庙里茫然望着江面,一个旅行团经过,导游介绍说现在的张飞庙是由旧址经过编号一砖一瓦搬迁过来的。偶尔出现的CG制作的水中巨兽,外型上极像是被很多人认为其灭绝是和三峡工程有关的白鳍豚。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和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的长江都已经不复存在,《长江图》对于三峡工程所带来的改变,态度多少是惋惜的。

 

 

影片中也涉及到了偷运稀有动物的情节,那批谭凯交给秦昊的黑鱼苗其实就是暗示。货船路过秭归,长江的对岸,正在搭建一栋巨型的钢筋铁骨,上面写着“打造宜居之家”。这些类似的环保主题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辛芷蕾的角色所代表意象就更多了,一个反对体制化信仰的禅修者,一个带着一点基督气质,爱一切人也来者不拒的神性女性,以及“长江的女儿”?(在长江的发源地的雪山上,竖立着安陆母亲的墓碑)

 

在这个把抽象化的时空穿梭变得具象化的开放文本中,导演设立了太多可以解读的议题,也不惜用一些符号和旁白反复阐述,想说的太多,同时也说得太多,反而透露一种对自己和观众理解能力的不自信。

 

这并不是一部可以赢得大多数观众的电影,注定是一部爱的人会很爱,不喜之人也会厌恶的电影。它决不讨好任何一种观众,只面对作者自己,选择逆历史的洪流而上。也正是在批量生产的“山寨电影工业品”随处可见的当下,才更能理解到这部在精神层面上回溯长江的电影的可贵之处,以及我们如今的电影基因里到底已经失去了些什么。

 5 ) 负向的旅程

逆流而上对长江的溯源形成一套首尾接合的闭环叙事。从地图、红卫、以及主人公高淳和安陆的妆发变化不断地提示故事是以倒叙发生。

在内容的设计上虽然有诸多细节禁不起琢磨,但内容的浓度还是有的,能在要求快速变现的今天一磨十年,作者还是值得被尊重的。令人遗憾的是,因为1/3的删节,自怨自艾的诗人行走在江上,孤绝的自嘲,又难以克制的流露出文化的优越感。

在长江图中最为向外的表达是诗。然而诗歌在《长江图》中的作用更像作者的脚注,并非仅仅为了“彰显诗意”。诗作为“物”的元素,在电影中充当着“船长日记”功能的道具,与作为事实补充提示的导演旁白相当。

女人、白鳍豚、母亲三个意向的三位一体清晰的指向片中的核心——长江之殇。负向的陆上行舟,以人类意志扭转的新地貌没带来文明和勇气,带来的是反复被强调作为代价而产生的贫穷破败、乡村失血、信仰沉没。

这幅《长江图》是有着明确野心的:安土重迁的人民被迫失去土地、被吞噬的房屋和两岸的背信弃义,三峡大坝的人工奇迹轰然沉入水底,化作一阵刺耳的尖叫。只是这份野心藏得太深,被过度包装成一个精巧的唉声叹气,披挂一套奇幻色彩的外衣,将89年的悲怆形容为“第一次看见你的微笑”,难免被人误认作是情殇。而片中导演有意夹带的民间传说、乡土离散、社会新闻等诸多私货,甚至没法成功抵达大多数的观众。对时代痛处的指摘被迫变形为一套过气知识分子的酸楚,只能尴尬地隔靴搔痒。

我相信布罗茨基,“诗人都是民主主义者”。只是时代的创伤强加给个体的悲伤肯定会成为鱼缸里的鲸鱼,是不合适的。好在《长江图》的电影时空中恰好不必追求合理化。因为其复现的历史本身就是荒唐的,合理从未发生过。

 6 ) 我们的长河

柏林电影节上和朋友看完对视了一下,都不好意思先承认其实还蛮喜欢这个电影的,一方面怕显得自己太装逼了,以及确实有很多硬伤。中途不止一次走神,觉得长江好长,跟电影一样长~怎么又来了一站啊~这什么诗啊看不懂啊~三峡大坝开闸这么帅!...等等。旁边的外国妹子外国大叔也确实睡着了好几个。但是毕竟我们不是外国人,中国风啊情怀啊这些词儿非常不想用,随便说几个意象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或者说不定还听说过浮士德:
Alles Vergä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ä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
Hier ist'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一切无常世界,无非是个比方;
人生欠缺遗憾,由此得到补偿;
无可名状境界,在此成为现实;
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

抛却背诵并默写全文的一些怨念,能凭着留存一点印象在脑袋中展开一幅图景的话,那可能你会觉得这个影片还不错~如果没有,可能会睡着。虽然激情戏的时候中屡屡想起沈从文先生描写的水手文化,但终究影片要表达的是更禅思更宏大的立意...故而有一种值得原谅的冗长,碎片和莫名。

其实我不怎么愿意看需要调用脑细胞思考的影片,但还是很开心祖国能出这样一个片子,也很骄傲看到里面有西方人甚至港澳台同胞所不太能一目了然的优美层次。我意思是毕竟那些睡着的同学,并不熟悉第五套人民币十元背面是什么...当然如果他们感兴趣,很愿意以此来聊聊中国。不过既然很多德国人自己也没看过浮士德,也不必勉强。

望向尼罗河沿岸之前和现在的样子,望向亚马逊河一直以来的样子,再望向我们的这条长河,不辍时空,浩浩汤汤,“望向东海”,导演霸气。

最后,要是看的话,一定要去有好屏幕好音效的地方,自己电脑上估计两分钟不到就关了

 短评

遮遮掩掩、不伦不类,不是所谓“疯狂的叙事”而是“分裂的姿态”,在并不恰当处削弱正常叙事性,摆出了拒绝观众的姿态后,又用拙劣文字热切倾销阐释自以为高深的隐喻,企图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残酷卓绝的创作历程,然而与其淹没在自己的洪流里,丢掉了尚好的立意与宏大的视野,不如及早上岸。

7分钟前
  • 朱马查
  • 较差

感觉能拿摄影奖

9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展示了两条不同路线:未能完成的空间-影像/诗-影像如何被迫转换为观看影像与阅读影像。

1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近来大陆文艺片的三要素:佛经、诗歌和旅行。

17分钟前
  • 九個9
  • 较差

渺小与宏大两种叙事并行与长江之中,她从头走向尾,他从尾找到头。用一条江的时间怀念一个人,而人像承诺一样、像水流一样、像历史一样,终是寻不回了。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完也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就是喜欢沉沦在这样的摄影、画面与诗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觉得可惜,似乎梦和影像有了重合。诗与航线,女人与执念,结束也可以是起源。

21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寒江烟渡,惊起一滩欧鹭,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摄影美得心颤,光束照进暗夜潜流如神迹显现;他带着漂泊的灵魂(长江的旧精魂)渡过漫漫冥河,她在每个港口守候,却依然无法修得同船渡;幽灵船驶过三峡,灵魂出窍,如是我闻。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3.5星,路边野餐有钱了以后……

29分钟前
  • Mumu
  • 推荐

电影不太够,摄影来凑。。其实就是空虚迷茫想靠把妹解决嘛,放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顺便:其实不必这样吧,电影一不当心被封咋办呢...),再放一个忧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点娄烨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过李屏宾的摄影的确不是盖的,非常美

3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看简介很写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节终于看到了。景很美,新旧长江时空交错,感觉故事主要在讲景和物,并不是人。缺点是旁白太多了点。

34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故事性支离破碎,简直就是灾难。但好在胶片拍摄的质感简直好到哭,水面上的雾气氤氲,层层叠叠的山峰,船舱的锈迹斑斑,冷暖色调的交融显得非常迷人。。。镜头非常好,但有几处好像有点瑕疵,像是“卡带”一样的感觉。

39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三峡控、长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从未见过的视角和影像,无边的江面、开闸的大门、两岸的叠山……又长又大又宽。过闸时缓缓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沉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遗弃的孤岛,是欢愉后最迷幻的空虚。“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运。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万寿佛塔里,佛不能让塔内落雪,却能让信仰本身成为神迹;巫山新城内,人可以把每处物品复原,却无法回溯江水漫过的土地;白鱼引来杀身之祸,黑鱼却能祭奠魂灵。安陆是一场逆流时间的艳遇,长江是一段沧桑变迁的征程。一本意味深长的诗集映刻着一代人的迷惘,一处功过难辨的大坝截断了一个民族的心率。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提前鉴定了《长江图》,语言好剧本好,一组诗,旧长江和新长江两个时空交叠,“她”是个姑娘,寓意却是这条沧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个缺点是旁白太诗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讲了出来,角色的表演空间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奖无望,摄影奖极有实力拿。私人很喜欢。

49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也有些许生硬与讨好,但杨超胸襟气魄明显更为开阔,远山如黛,清冷孤绝,独行寒江,海潮至此回头,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粝的浪漫诗意,凭借无意中拾得的诗集,打通了人生、历史与地理隔阂,实现三重穷源溯流,过三峡大坝科幻惊悚感神来之笔,白鳍豚声呐悲鸣,红尘凡俗之苦如影随形

5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路边野餐太好看了

54分钟前
  • 洛的来
  • 还行

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诗歌、性、情爱、吊丧包裹着的内心悲沧,在最后一刻依然无以释怀。旧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时代苍凉,而三峡区域的整体失魂与缺席,即是游魂流离失所的现状,亦是世纪罪证的另一个犯罪现场。罕见的华语独立电影工业代表作。

55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拍长江的男孩运气总不会太坏。

5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山河水域才是真正的主角,流动着的行歌溯回,关于诗关于旅程关于消散的记忆关于长江的逻辑。导演将每一个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将每一处韵脚轻藏在影像。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没有流逝可以逆转,所以需要一部电影。

59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宾哥现在真是不挑活儿,不过这片的摄影他只负责了大部分,并不是全片……导演的话,我只能说,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够撑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说实话强多了

1小时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