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史航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56

详细剧情

片名题字:吉田修一

 长篇影评

 1 ) 独立时代

按理来说我应该最喜欢《独立时代》的,因为从来都对考察人性,尤其是中国人人性的片子情有独钟。但我还是觉得《独立时代》有些太完美了一点,甚至不敢深入的去想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怕想多了又陷入绝望中,我们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杨德昌是一个多线索叙事的高手,这个在华语电影界是难得可贵的,他后期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群人物,多条主线,而且看的不头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刺到心的最深处去。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吧。

 2 ) 直面,杨德昌在帮华人世界针灸精神

连续看了几部杨的电影,他的电影需要一些勇气才能看完。
不是故事,故事是很精彩的,甚至扣住你的心弦。
勇气是在于直面的勇气。
突然间想到的是很多年前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感觉。
在中文电影中第一次让我想到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现实,这样的字眼。
杨大师总是有一把解剖刀,一层层的剥开人生四季,剥开喜暖人情,剥开一个个社会背景的欲念与真相。
理峻而有条不紊。
看完他的四部电影,我产生了他是医学院毕业的念头,因为鲁迅先生也是学医的。
查完之后,发现他是学习理科工程的,学习并不好,但镜框后的那双眼睛符合我的想像,冷静淡定又有着俗世的关怀与温暖。
杨先生是天蝎座的,从其表述与婚姻看应该属于INTP类型的,追求完美且渴求真相。
穷其一生,一一给出了他觉得的答案。
而麻将与更早的独立时代也许他还在找寻的过程中。

总是觉得杨的电影中的人都是现实得让人觉得残酷且不健康,但可叹或是每每电到我们的是,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都市周遭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在上面。

麻将中不断重复的是,没有人知道他要什么。
而独立时代则抛出了一堆问题,富家女有独立的欲求与烦恼,在一顿发泄后居然会和最好朋友的BF一夜情,而且居然会问到对方爱不爱他。
有健康外表、开朗个性的琪琪常常被误以为太假,但是从真诚的看,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一直在为男友为朋友考虑。
那个导演在一夜成名后除了在重复装腔作势及潜规则,好像一无是处,但他的存在才会显得周遭人的病态。
KING是个帅真的人,直帅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除却他的富家公子身份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
而那个CHARRY则是真正的道学面子,狼子内心。

有些像杨想表述或他自己的是三个人物。
一是那个公务员,他不幸的是与最好的朋友在一家公司,最后做一件伤害朋友但却毫不知情的事情。
他善良,有世俗的梦想与追求,爱家人。
也会偶尔犯错甚至出轨。
杨通过这个人物与琪琪表述的是最普通的都市人生活。
这无疑让人是觉得温暖的。
我们的很多人是与他与琪琪相同的,世俗的生活,到FRIDAY喝杯咖啡,甚至吵吵架也是我们世俗生知中温暖的部分。
也许空空如也,也许没有意义,但这些却是人生最坚实的辰光。
最后杨也给了他与琪琪一个拥抱,如同麻将中马与伦伦一样。
平凡中有希望。
鲁迅对于普通人是痛其不争,哀其不幸。
但杨我想是有些聪明人的嘲讽却大体上是认同的,在他的镜片后的眼睛中是带着淡淡的笑的。
然后是MELLY的姐姐,那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又在媒体上宣扬幸福与爱的媒体人。她大体上是有见地,有担当的,也认定自己对于公众的意义。
那些宣扬美的东西是否是麻醉,也是杨提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个家庭有一个个人看到这些节目可以开心,可以多一些笑脸,这就是他们的意义。
姐夫则是另一个艺术的思考,他在纯文艺的线路上极端的走过两极后开始考虑中间,艺术最终是要看大众的,大众是可以治疗,还是如何引导。
没有答案。
就像杨的作品的意义,也许还是小众。
就像大都文艺片一样。
但他们的意义是用各种方式留下了他个人对于世界对于时代的思考。

还有儒者的困顿,如果孔子再世的命题,人们将他的思想作为工具,却没人真正相信他。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于丹同志。
经济与富裕离我们越近,是否感情与真诚离我们越远。
儒的世代,中华文明的最终是由什么来救赎。
也许还是道吧,难得糊涂四字的处世智慧在中国人在苦难中修得的精神灵药,灵药也许是鸦片,但也许可以治疗精神。
精神与身体不一样的是,他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它的健康病症是很难度量的。
杨大师的意义也许在我们麻醉或是困顿时将我们冷醒,将我们指向现实,这其实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这与中国独特但流传千年的一种方式吻合,它叫做针灸,用疼痛、麻酸来刺激神经。
在这个冬夜,我感谢杨德昌,也想念周树人先生。

中国这五十年不缺少的是野心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者、执行者,不少的是抱怨者,但真正缺少的是思想者,所以鲁迅可以不朽,而杨德昌也一样,相信百年之后仍有人可以记得那付眼镜后的眼光。

中国需要张艺谋这样的人物,需要陈可辛、徐克们,但也需要杨德昌、贾樟柯及原来的张元们。电影是需要文化的积淀的,杨德昌的高明比之大陆的贾、张们,不在于技巧与电影本身,而在于对于时代对于人性对于华人文化的理解。期待十年二十年内再出两个这样的大师。
这样可以华人世界针灸精神的人。

在接触杨的电影之前,对于台北的印象只限于台湾同事们描述的都市形象,限于美丽的风景,限于台北女生好听的嗓音。
但是杨告诉我们,这三十年发生的,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台北十年前二十年都曾发生过。
杨告诉我们台北并不美好,就像现在的那些都市人们。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个生命在悲观本身也许只是在重复同样的烦恼与问题中渡过。

生命本就是一段无缘由的行走,我们不知道结局会是如何。
甚至身边的人也很难做到彼此的了解。
但世界是有真诚有温暖存在的,俗世间有他最简单的光辉,而且这些光辉最终都是由小及大的。
往往与财富无关,往往与阶层无关。

带着精神的矛盾与折磨,又享受整个生命给我们的简单快乐,痛并快乐着的生活吧。
杨很少提及到宗教的东西,但事实上他一直在寻找的灵魂与精神的出口,也许最终在于信仰,即你对于生命的信念本身。


 3 ) 可怜的“独立思考”的城市人

《独立时代》里并没有什么悲剧发生,看完却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有种无处发泄的憋闷。细想这种不适感从何而来?大概是电影里没有一个让人“舒适”的角色。本来唯一的“白月光”,富有正义感的小明,因为对浪女小凤的不设防和与女友闺蜜Molly的一夜情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琪琪的老好人性格说不出哪里不好却又带着年轻人不该有的老气和俗气,更不用说,想想Larry和阿Bir这些靠钻营成功的小人还以同学、家人、挚友、同事、心腹这样合理又亲近的角色存在在电影里以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反面人物可以让观众发泄愤怒,但《独立时代》里没有反面人物,所有人物的不完美就像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的不完美一样,让人难以忍受。更有甚,我们自己还是这不可忍受的人情网中的一环,可这人情网正是掩饰电影里所有的卑劣—情色交易,乱性,趋炎附势……的高尚借口。人情社会的“情”并不是真情,所谓人情社会只是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巩固的共同利益体。比如Molly与阿King的婚姻,又比如Molly琪琪的友谊和上下属关系。这套哲学确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我也不同意不少影评把《独立时代》仅仅解读为反对儒家思想,毕竟儒家思想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起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导演更痛恨的是现代文化的粗浅平面,或者说现代人以“传统文化”为借口,实则对任何思想哲学毫无兴趣也无自省的态度。最明显的剧情设计是投机分子Larry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孔子所言,其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自明代的处世哲学杂谈《菜根谭》,并非孔子所言,如果对孔子和儒学稍有兴趣,就会察觉,反对“巧言令色”的孔子应不屑于做这种油滑论调。导演所厌倦的儒学,应是世俗化,被政治利用,被世俗误读的儒学。

电影里所谓的“文化产业”和“思想”是另一个导演深恶痛绝,却被小凤、Larry等人挂在口中掩盖权钱性交易粉饰太平的元素。阿King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却被Larry教导要关心政治,但这与关心民计民生毫无关系,只因关系到阿King的家族生意。小凤和Larry口中的文化产业谈感情,不过是“巧言令色”生意经的体面说法。城市与乡村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市人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庞杂,这在《独立时代》里有充分的体现:从电视节目代表的大众文化到先锋文艺再到传统儒家思想、迷信以及利己主义世俗哲学及西方民主思想等等,所有的文化思想体系都可以被分解,变成世俗社会的遮羞布,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自己却不信仰或者深究任何一种思想。不学无术、信仰混乱和知识的混杂必然反应在人际关系和艺术表达上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具体到电影里就是自命为孔子转世,但又迷信因果报应的姐夫;穿着旱冰鞋中式服装,把京剧作为话剧卖点,实则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不以抄袭为耻的伪艺术家阿bir等等。

《独立时代》的角色们这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如此俗气的社会的一份子,确实让人感慨。但这部以讽世为主的电影却没有落入渲染灰色悲观气氛的俗套,只是冷静呈现,甚至结局,大多数角色也都可谓“求仁得仁”:小明离开了自己厌恶的体系,明白了一夜情不过是对生活的逃避,与琪琪互相有所眷恋;姐夫一撞车再也不自诩是孔子转世了,有了写新书的动力;Molly放弃了公司,不再自欺欺人扮演“明明可以靠家境,一定要自己打拼”的女强人形象;小凤终于搭上了大款阿King;Larry、阿Bir每天圆谎,绞尽脑汁满足更大的贪婪,却也是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可见,自省不自省到底还是“得之于己”的事情,并未见得像大多数类型片里那样有什么世俗奖励和报应,而所谓文化和思想也未必是知识分子或者城市人自以为的那样肯定有益于道德进步和社会和谐,反而是出租司机、小明的亲妈后妈这些人朴素的人生观家庭观更让人觉得善良和心安。

中国大陆电影相对于电视剧在讲述城市文化这块一直是相对空缺的,那些白领言情、凶杀故事都并不是能代表城市文化,在这时候去多关注台湾以及美国一些有关城市文化的电影作品是一种必然的观影趋势,《独立时代》的故事性和批判性甚至胜过了善于讲城市故事的Woody Allen的很多作品,确实是部佳片。

 4 )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讲的是四个大学时期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种琐事过程,影片拍摄于1994年,正值整个台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时期,影片中的女主人公Melly的身份就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创业者。 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处处都是生活的真理,和现实中的敏感。 比如影片中有一幕Melly在送走未婚夫的律师莱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助手小凤跟出去了一下,回来的时候脸上带笑,二话不说就辞退了小凤。 开始以为Melly太偏激,回头一看,小凤也不是纯良女助理。 忽然鹈鹕灌顶。 呀,生活好像也这样。 从来不会像电影一样,把每一个因果都表明。 生活中没有镜头会跟着每个人,告诉你“小凤跟出去以后跟莱瑞说了什么”,而小凤的笑意就已经明明白白表明了这一切。这是影片超乎寻常的现实。

(摘自知乎)

 5 ) “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

当《杀人事件》和《一一》、《麻将》给我内心带来的抽丝般颤动成为某种温存的记忆后,我再次迷失于《独立时代》所指向的“精神困境”,那个关于“世界尽头”(“大同”)与“冷酷仙境”(“独立”)的城市隐喻。
  和他大多数影片一样,这个“时代”总是上演着很多人交错的关系与纠葛的情感,他从来不回避繁华都市背后情感和文明的荒芜与冷漠,而总是用一份城市特有的热闹喧嚣来映衬它身后的寂寥与孤独。开篇引用了《论语》子路篇的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大意就是人口众多了,社会繁荣了,就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就教育他们。也许这个“教“字正是本片立意的真实所在吧。杨也在影片中假借Melly姐夫之口道出了他对这个城市文明的困惑并且最后也获得某种豁然开朗式的“自圆其说”。
  而我对片子感触最深的是有关“独立”与“大同”的两者对立,同时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高举独立与自由者应有的羞耻心。影片还没开始,伪艺术家Birdy就大肆宣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做戏事故为了票房,做人是为了人缘。”“我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大同就是大家都相同”,他借用“大同”的美名来宣传他的喜剧,这无疑是对“大同”的一种讥讽。开头部分用黑屏加红字,引用台词带出即将出场的人物。“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这句话带出的则是片子核心人物——琪琪。她想融入这个所谓的“大同世界”,想和每个人做好朋友,对每个人将心比心,和他们搞好关系,想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只能说她是“大同”的牺牲品。她成为别人口中“成功的文化产品,大家都喜欢。”“像你这样的天真、活泼、可爱、温柔、文雅是装得出来的。”“这种人路子这么多,我不拉拢她拉拢谁啊?”她周旋于好朋友Melly与男朋友小明。小凤与老板,小明与鄂阿姨当中,她企图当好这些彼此对立互不相让关系中的调和剂与润滑剂,却被他们的猜忌与怀疑伤得遍体鳞伤。当然这个社会不缺少这种“大同理想者”, 琪琪的男朋友在行政单位中也是个人人称赞的乖小伙,最后还是被人“设计”,男朋友父亲的新任夫人鄂阿姨夹在父亲与儿子中间,里外都不是人。然而这三种“大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琪琪是一个单纯无知的“大同理想者”,那么鄂阿姨则超脱于“大同”之外了,她对世俗的误解早已释怀了,她的习惯与忍受也让她避免了某种伤痛,她是“大同理想”历经洗刷与磨砺之后的幸存者。至于小明,他则游离于“大同” 与“独立”边缘。当他面对女友琪琪与鄂阿姨时,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扣上那顶世俗的“伪装之帽”。他想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也在否认别人对他做出的同样努力。

    至于Melly的姐夫,那个充满儒者困惑的作家在片子的“大同”也许过于符号化了吧,他没有为“大同”向现实做出任何努力,封闭在自我的空间对世界绝望,当他遇到琪琪时,他将两人的遭遇互比并用一个孔子再世的虚构故事来道出他们两人的悲哀,两人相互安慰,最后却在对“面带桃花,贪生怕死-----会被车撞死”的印证中通过与一位东北出租车司机的对峙中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并将其比拟为“孔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最后他大彻大悟的这段了。说教意味太浓了)除去这些“大同理想者”,余下存留在这个尘世中的就是那些“独立的个体”了。他们或许出于无知(像Melly)出于自私(小明同事)出于某种欲望(像小凤与larry)将自我隔绝开来,形成彼此个体间的自然对立,因为这种对立是维护他们自我的最好途径,因此“大同”者的努力是徒劳无效的。“独立”对抗“大同”的最好武器就是“装”这个字,因为这样就可以剥离掉那层他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的“大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被独立的一种“独立”。)外衣。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假想敌,他们却杯弓蛇影结果真正伤到了善良与无辜。
  
  我想也许我永远无法客观的解读好一部影片。当我纠缠于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命题当中,我的羞耻心开始慢慢覆盖影片带给我的其他情感体验了。
  
  我只能说我喜欢这个结局,小明和琪琪终于能静下心来面队彼此,并决定分手。在电梯中即将分手的两个人却显得比往常更坦诚亲切。琪琪说“以后还可以做朋友嘛”,“是啊,有空可以约来FRIDAY喝杯咖啡啊”。随后琪琪离开,小明再次走进电梯,却迟迟不摁楼层按纽,一分钟后,他终于决定,打开电梯门,琪琪却出现在他面前,笑着对他说:“要不要现在就去FRIDAY喝杯咖啡?”,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6 ) 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杨德昌“独立时代”

这是一个繁芜、浮躁的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暧昧;这也是一个混乱、茫然的社会,每个人都没有方向,但是都朝着某一个方向在走。

这里有玩艺术的人,阿bir那样的“艺术家”——或者称为艺术投机分子,把艺术当作一门生意来扬名立万;有molly那样的富家女,衣食无忧因此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追求,但不知道到底要追求什么;有阿king那样的有钱人,以为钱可以买到想要的一切,在百无聊赖的生活当中,把偶尔被挑逗起来的欲望当作宝贵的爱情;还有molly姐姐那种曾经有过理想,然而迅速在世俗生活中作出妥协,活成一个貌似幸福美满实际空虚寂寞的成功人士;也有molly姐夫那种大龄文艺青年,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面苦苦坚持,变成一个现代社会的苦行僧和怪大叔;象larry和小凤那样的人,当然也不在少数。为了上位,百般算计,连灵魂都可以出卖,更何况肉体;最后,琪琪和小明,是美好形象的代表。他们都有一颗单纯的心,但是他们也在生活当中迷失了方向。琪琪在众人的质疑和猜忌下,失去了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本心,因此迷失了自我。而小明,则是在社会给予的束缚之下,在每个人告诉他“你应该这么活”的压力之下,丧失了自我。

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面的表现,可以用驾轻就熟来评价。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深入了解,使得他对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安排、控制自然流畅,丝毫不显生硬。就像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一样,复杂的人物关系,多条故事主线,他控制得一丝不乱。并且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活生生的凸显出来,丰富而且饱满。

对一个文艺作品的评价,无论电影、小说或者其他,我的个人看法是,看完以后可以丝毫不费力气的想起来的东西,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句台词,那就是对你来说重要的东西。因为它已经进入了你,有可能将会成为你的一部分。

琪琪和小明跟小明的爸爸、继母以及其他人吃饭的一场戏,很常见的中国式客套方式。饭桌上的感情联络,寒暄、恭维、言不由衷的老调重弹,千篇一律但又势在必行——用电影的一句台词来说,这是情感投资,中国人很少有不明白这个道理的。小明的表现是不耐烦,以及不屑一顾。他反感父亲抛弃母亲,重新找的这个女人,因此反感她为了向自己示好,为琪琪找工作。他也反感表面上一片和气,暗地里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这是他的本心。但是琪琪习惯了对每个人微笑,尽心尽力的照顾每个人的感受——为别人着想本来是好事,但是一个想让全世界满意的人,既会耗费掉自己大量的心力,又会遭到大多数人的猜忌和怀疑,这正是琪琪的遭遇。

Molly的姐夫在我看来,虽然谈不上神经病,但是也差不离——我不是说他想法怪异,你可以看到他为了维持自己的信念而作出的巨大的痛苦的努力,然而我没法肃然起敬。一个把自己跟社会的关系搞得这么僵硬的人,必然不是一个聪明人,或者说,不够清晰。他在一次自杀未遂之后,把善解人意的琪琪当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其实是可笑又可悲的——怕死就怕死嘛,还不好意思承认,非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当借口。非得要被出租车撞一下,才能撞醒了脑子,醍醐灌顶般的想到答案,没有人不贪生怕死,好色之心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想借角色之口表达自己的人生观,而是在戏谑这种人。

还有关于那个装逼狂阿bir,他的戏份不算多,但是出场几次,都能让人倒足胃口。最恶心的莫过于跟阿king在他家楼下那段对话,这种人就是没法好好说话,扯来扯去就要扯到抽象概念上面去,故作深奥,以彰显自己艺术家的气质——一个聪明人,可以把自己的道理用别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清楚,因为他自己足够明晰。

印象最深的两场戏,还是跟小明有关。一个是molly发神经找他吵架,两个人在昏暗的小巷子里面打斗撕扯,最后累了抱在一起。这两个人本来是同学,后来成了冤家对头,互相排斥。但是在两个人都倍感孤独绝望又精疲力竭的时候,互相的慰藉,哪怕只是肉体上的,也能带来一点希望——如果人人都明白,在需要的时候,有人能给予你想要的东西,是多么的美好和珍贵,那该多好。可是完事之后,molly很可笑的——几乎所有的蠢女人的做法——问小明,你爱不爱我?小明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说爱,于是molly大怒而去。小明于是明白了,自己一直以来的生活,都被世俗的规范束缚着。这个规范要求人们“正常”的生活,过跟大家一样的生活——“什么叫大同?大家都相同就是大同。”于是他辞掉了稳定安逸的公务员生活,打算去寻找自我。

最后,小明和琪琪在电梯里面谈话。两个人心平气和,能够试图去理解对方了。琪琪在molly姐夫的启发下,敢于去相信自己了。小明也终于冲破了自己的困境,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两个人因为之前的误会,已经决定要分手。两人友好的道别之后,琪琪走出了电梯,小明回到电梯,关上门,犹豫再三,决定追出去。电梯门开了,琪琪正站在门口,温柔的问道,要不要去喝杯咖啡?小明上前把琪琪揽入怀中。剧终。

杨德昌早期的电影好像都喜欢安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这个结尾也的确令人感动。在纷繁复杂故事之后,这一个场景终于打动了观众,并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希望——百般算计不如一颗单纯的心。

 

 7 ) 身不由己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杨德昌真的很了解都市的台湾人性,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

 8 ) 佛陀肚里是坟墓

《独立时代》

王德威曾形容朱天心是老灵魂:阅人述事,洞若观火,笔调老辣苍凉,知道太平盛世其实隐藏了无数劫毁的契机,也惊讶在死生大限之前,凡夫俗子竟能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觉。

杨德昌也是这样一位老灵魂。他质疑日常生活的逻辑,反感资本主义的叙述,解读混乱失序的都市,他要把社会那封闭,盲从,虚伪的本相展现给人看。

《大佛普拉斯》中,黄启文杀害叶女士后,把她放进佛肚里。谁也料想不到:佛陀肚里竟成了一座坟墓。最贪念的生和最灰暗的死,紧邻着最肃穆端庄的彻悟。这种并置不无讽刺。

《独立时代》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都是在揭示「佛陀肚里是坟墓」的残酷真相。他保留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辨。

《独立时代》摧毁了中国人的情面社会的表象,它的内里,不过也是一座灰凉的坟墓:疏离,压抑,孤寂。置身其中,没有人不对此绝望,甚至连发明了这个社会的儒者,也同样举步维艰,他们的教义被曲解成精于算计,理想主义被功利和实用取代。因而《独立时代》的英文翻译,又叫《儒者的困惑》。

杨德昌拍出了众声喧哗的时代的困惑。他的愤怒与理性,他的明辨与反思,让他成为了我们的老灵魂。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人物群象。

Molly很有事业心,她有一家广告公司,但经营不善,财务出现赤字。她家是大财团,家族为了两大财团能够联姻,安排她嫁给阿钦。阿钦有钱却没有主见,但他的财务顾问Larry在人情世故里游刃有余。Larry为他出谋划策,提出以「撑死政策」来对付Molly:她爱吃什么,就喂她什么,喂到她撑死为止,再收并掉她的公司。

阿钦坦言并不在意Molly交男朋友,他甚至用「一国两制」来形容自己和Molly的婚姻:不同居、不上床、不吵架。Larry知道后,开始背着阿钦追求Molly,并在她面前极力撇清自己和情人小凤之间的关系。但Molly拒绝了他。他回去找到小凤,小凤建议他挑拨Molly和阿钦的关系。

《独立时代》

琪琪是Molly的助理,她每天都带着笑容,让人感到温暖。Molly的姐姐就曾让Molly改改直筒子性格,向琪琪多学学。Molly辞退小凤后,琪琪告诉小凤,会把她介绍给一个做舞台剧的导演Birdy。大家私底下觉得琪琪城府很深,对她有不少流言蜚语。

琪琪的男朋友小明,想让她离开Molly的公司,去二姨妈介绍的新公司。但琪琪碍于和Molly的情面,没有答应。于是,小明私下去找Molly,告诉她琪琪决定换公司。Molly对琪琪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她开始和别人一样,认为琪琪虚伪。在Molly面前,琪琪百口难辩。她和小明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去。

琪琪感到孤立无援,她找到一位同样不被理解的作家,他是Molly的姐夫。他曾经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现在越来越孤独厌世,对人性深感绝望。他否定自己过去的写作,认为那些甜言蜜语是毒品鸦片,并且不满妻子在电视上给观众营造出幸福家庭的虚假形象。他愤世嫉俗的书稿,因太过黑暗始终没法出版。

《独立时代》

作家递给琪琪一沓稿子,叫《儒者的困惑》。讲的是孔子回到这个儒教世界里,发现自己是个受所有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很羡慕他四处逢源,都来跟他请教。可他发现,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他这套待人处事的办法是装出来的,没有人相信他是真的。他没办法替自己辩解,因为不管怎么辩,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自圆其说。他的一己之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显得可怜又渺小。

在我们的文化中,若没有人缘,就有遭人摒弃及孤立的危险。但同流也暗示了虚伪。我们开始相信,别人也都在时时刻刻装出一副样子,隐瞒着深藏不露的城府。每一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去扮演别人熟悉的角色,我们甚至做不到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杨德昌曾质疑过这种文化:「两千年来,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这种自相监视的预警系统,使中央威权有效地统治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家。然而,如果一个文化无法自其社会成员中汲取、累积个人的智慧及反省,是无法修正它过去的错误,无法评估它的现状,更无法远瞻它未来的需要。

作家告诉琪琪,最悲哀的是孔子甚至不敢死,死了还不是回到这个世界上,要将这种命运永远这样重复下去。琪琪感叹道:「好绝望。」

《独立时代》

琪琪离开后,作家坐在天桥的扶手上,从高处俯瞰台北的车水马龙,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找到了琪琪,对她表白:「我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死了,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诞生。你一定要答应我。」琪琪说:「我怎么能答应你。我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生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人开始遭遇和琪琪一样的困境。小明的同事,因渎职被起诉,他怀疑是小明向主任告密。Larry向阿钦造谣Molly和Birdy有暧昧情愫,Molly选择解除婚约。精明如Larry,聪明反被聪明误,在Birdy的剧场里,发现小凤为了能在Birdy的戏剧中饰演主角,选择背叛自己。

《独立时代》

现实的荒诞,在于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每个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都被教导越生气越要赔笑脸。二姨妈对琪琪说:「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小明和琪琪分手。琪琪说:「以后没事还是可以联络。」小明说:「可以啊,出来到Friday喝杯咖啡什么的。」他望着琪琪离去的背影,欲言又止,悻悻地走进电梯。电梯门关闭,他迟迟没有按下那个楼层号。踯躅良久,他按了开门的键。电梯门打开,琪琪正站在他面前说:「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他走向前,一把抱住了她。

这个结局,一如《麻将》的最后一幕。尖锐深刻的杨德昌,还没有那么绝望。

《独立时代》

看《独立时代》,我会想起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是一位戏剧家,利用「陌生化效果」的理论,把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独立时代》也是布莱希特式地在消弭不可接近的神圣性。和戏剧一样,《独立时代》利用旁白,戏谑,间离,把人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来打破「第四堵墙」。故事被分成若干小段,每一段都以字幕卡为始。开头是《论语》里的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最后一句被省略了:「曰:教之。」

儒家文化的「教」让人们的心理结构往往趋向于圆熟稳妥,所有事情都难以逃离「情面」二字。杨德昌不信任这个,也许他从来就不曾信任所有东西,他的姿态总是若即若离。他的电影像在写论文,跳开一定距离观察理解社会的状态后,再来评述。他说:「《独立时代》在质询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儒家文化是导致当代一切困惑的罪魁祸首。」

他借用作家之口,说出了当代社会的困惑:真与假越来越难以分辨。电影里,Larry对Molly说:「钱是投资,情也是投资。友情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嘛,就像集邮买股储蓄。亲情就是族产。文化事业像什么?所有这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投资,就像是爱情。」感情成为最廉价的借口,可以装得比真的还像。

《独立时代》

杨德昌有一句名言:「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独立时代》能够看出杨德昌的野心:他在用一部电影解释整个世界,也在用一部电影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虽然它在台湾票房惨败,但它毫不退让的进攻性,让我们看到他对真实而荒诞的现实的审视:资本与权力社会下的儒者,和末法时代的佛陀并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教化不了什么,也改变这不了什么。

佛陀里是一座坟墓。当杨德昌说出当代社会的真相后,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沉默和孤独。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灰暗的,他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侵入式的连接,无非在掩盖他骨子里的冰冷。但灰暗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悲观以底色的乐观不是真正的乐观,看清生活真相后的活着,才是温暖纯良的人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短评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3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1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14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1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23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2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30分钟前
  • CiCi
  • 力荐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32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3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40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43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4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51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58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1小时前
  • 易老邪
  • 还行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1小时前
  • 路可可
  • 推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