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尔曼夫妇

爱情片法国2017

主演:多莉亚·蒂利耶,尼古拉斯·贝多斯,德尼·波达利德斯,安托万·高尔友利,克丽丝蒂娜米勒特,皮埃尔·阿迪提,扎布·布雷特曼,朱利安·波义塞利尔,让-皮耶·罗利特,杰克·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Betty Reicher,罗纳德·格特曼

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7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8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9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5:06

详细剧情

当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逝世时,一位记者联系上了他的妻子莎拉,希望能抢先报道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随着记忆的帘幕被缓缓拉开,维克托和莎拉这场近半个世纪的爱恋过程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然而在甜蜜生活的背后,这对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背后的神秘女子又究竟是谁? 当浪漫的爱情遭遇不忠的背叛,当真爱背后是熊熊燃烧的野心,他们究竟该如何解决婚姻的种种危机?

 长篇影评

 1 ) 这虚实相生的生活

(文/杨时旸)

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阿德尔曼夫妇》弥散一种神秘魔力,讲琐碎日常,讲夫妻一生,讲一位作家的波峰波谷,讲青春年少和野心,讲暮色将至与死亡,它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一直牵引观众,把平凡都幻化成奇绝,然后又让人们从奇绝和耸动中看到普遍的生活真相,所有人的爱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对标的时刻。

这部法国电影使用了一种经典的叙述模式,记者的来访和莎拉的倾诉,故事在当下的对话中展开,回溯了过往的一生,而这场对话是在维克托的葬礼之后,于他的书房进行的。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门外都是慕名而来的宾客,说着虚妄的致辞,祭奠一个被维系起来的著名符号,而屋内,却进行着一场彻底剥落人设的对话,打掉了所有光环、包装与虚名,显露出的真相让记者瞠目结舌。《阿德尔曼夫妇》是一个爱情故事,从两个浪荡青年在酒吧相遇开始,历经试探、相爱、婚姻与撕扯,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成功带来的眩晕、激情退却后的厌倦以及难以舍却的相濡以沫。

正是因为作家的设定,让这个故事生出了别样的光彩。通过这个身份得以探讨了真实与虚构,而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构有多重指涉,首先,有关维克托创作的小说内部的状况,他书写了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作为非犹太人故意启用了一个犹太人的笔名,以此获得盛名,在此之后,所写的故事也都虚虚实实环绕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现实生活,在收获财富和名望的同时也把有些人的人生推向了死角。第二层,有关于维尔托自身身份。在莎拉对记者的讲述中,直到最后,一切似乎都已经显露无疑,那些杰作其实都由莎拉悉心编辑和改写过,没有她的默默润色,维克托的作品不知道是否会获得如此成功,而时至他暮年时拿出的作品,甚至都是莎拉所写,只不过署了维克托的名字,彼时,维克托已经时而清晰时而糊涂,忘记自己写过那些草稿又漏掉了哪些笔记,他稀里糊涂地将妻子递过来的手稿付梓出版。一切都混沌起来,他的名望中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虚构?而这些真假参半之中是否涉及道德,关乎欺骗?而第三层,则从具体的维尔托与莎拉的故事中蔓延出去,指向了所有人的生活。我们都在生活中扮演几重形象,职场中,生活里,家人眼中,朋友心里,还有,只有我们自己知晓的时刻,那些秘而不宣的角落,而这些形象有些维系了一生,有些被中途撞破,而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出于需要而自我虚构的?当然,还有一层,关于维克托死亡时刻的叙述,在众人心中,这位神志不清的老人在散步时意外坠崖,终此一生,但在莎拉的讲述中,是她有意没有阻拦,甚至鼓励他继续向悬崖边走去,这到底是出于爱意让维克托得以解脱,还是出于多年来积攒的厌弃?而有关这死亡一瞬的叙述,甚至对于他们一生的叙述又是否可靠呢?如果说,莎拉在此之前就默默虚构故事,她的讲述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又是玩笑般地虚构呢?这一切都成为了一场叙事圈套。

当一切讲述完成,那位记者在暮色四合中面对幽微灯下的莎拉,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每一位观看者的缩影,震惊、拒斥、惶惑、理解、释然,这心理过程其实是从旁观者到代入自身经验的过程。当被带领着纵览一生,似乎区隔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已经无关紧要,这宏大的混沌感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故事从爱情出发,一步步闯进宽阔又纵深的生活,看起来洞悉一切的作家其实不过也在迷途,而旁人以为的追随者其实才是清醒的引航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莎拉是一位“元作家”,把丈夫的肉身与精神,才华与愤怒,希冀与绝望,以及对于生活的所有体验都化作了自己的素材,她把一生变成了一次漫长而沉郁的创作,吞吐狂喜和悲伤、告别与死亡。

 2 ) 阿德尔曼夫妇

他的一生,从遇上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她引导了他的人生,在他人生的有限空间里肆意篡改,而且反过来,她的人生也好像成为了操控的一部分,最后看着他坠落的时候,她也很痛苦。这种操控给人一种不适感和幻灭感,因为我很怀疑操控是否能成为爱的基础。易受操控是否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品质?如果不是互相欣赏,是什么让她爱上了他,那么的委曲求全,拼了命也要呆在她身边?还是爱情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这两个人活该困在彼此的生命里?

 3 ) 爱是需要能力的

莎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人,她的才华甚至一开始让维克托害怕,但是这样一个女人,为了爱放下了自尊,电话打到让人害怕,甚至为了接近维克托和他的哥哥在一起。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如果她仅仅是一个没有自尊,失去理智的女人,维克托会爱她吗?她放下的自尊,跟她眼神里闪烁的自信比起来,算什么呢。

她给维克托的不止是爱,是对他人生的帮助,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本身。她一直是付出的那一个,但是最后被留下的却是维克托。被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沉浸在别人爱你时对你的好的人是可悲的。爱的能力才是珍贵的,这不只是指你能去爱,更重要的是你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所爱的人所需的,最好是一切,不然,总是会辛苦的。

阿德尔曼夫妇,分分合合,不就是这样简单的原因,分开时总是某个人失去了爱的能力。

而现在有的是连爱的能力都没有,还自诩深情的人。

我们对爱如此渴望,只是希望被爱。

我以前以为无法爱,是因为自我意识太强,太过自私,现在猜想,也许恰恰相反,不能爱是缺乏自我意识,把自己活在了他人的期望里,甚至不敢伸手去要自己真正渴望的。

 4 ) 文学无关修养,爱情无关忠诚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和海报欺骗,以为这只是一部烂俗的法国爱情片。偶然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喜剧,并且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因此,相比那张男主从背后拥抱女主的浪漫风格海报,我更喜欢下面这张:两位主人公倚靠在书桌前,表情凝重。

《阿德尔曼夫妇》是本片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他和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共同为影片编写了剧本。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影片的质量依然非常成熟,无论是巧妙的剪辑、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粗糙的痕迹。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开始。葬礼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了维克托的遗孀莎拉,于是她回忆了自己与丈夫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揭开了他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是以作家为主人公,2016年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杰出公民》,讲述了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衣锦还乡,先后与朋友的妻子、女儿发生不伦恋,最后被捉奸并险些丧命的故事。

在讽刺文学界知识分子虚伪、堕落、缺乏道德感这一点上,《阿德尔曼夫妇》与《杰出公民》风格颇为相似。

(以下内容有剧透)

莎拉与维克托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家酒吧,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于是对维克托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这段女追男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畸形。为了吸引维克托的注意,莎拉设计了各种偶遇,甚至与维克托的哥哥上床,只为了让对方吃醋。

维克托对莎拉的感觉是恐惧多于爱慕,因为莎拉太聪明了,她有古典文学的硕士学位,还能从维克托的作品里挑出一大堆毛病。

莎拉的这些特质让维克托感到自卑和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和莎拉这种女人交往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她从精神上"阉割"。

不幸的是,维克托的预感在婚后真的变成现实。

在这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初是维克托占据主动地位,莎拉爱他更多、付出更多,为了取悦维克托,甚至不惜吸毒。维克托则是一名十足的渣男,婚后不断的出轨。

不过当这段婚姻的时间拉长至40年,我们就会发现婚姻不会永远让某一方占据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克托的头发秃了、身材胖了、才华枯竭、人气下降,变成一名油腻中年大叔。莎拉则逐渐展现出成熟女性的人格魅力,学声乐、学绘画,结识社会名流,将生活经营的非常精致。

面对这种地位的转变,维克托开始猜疑、嫉妒、无理取闹,最终莎拉和他离婚,嫁给了一名IT企业家。

其实维克托在文学上的成功,多半也归功于妻子莎拉的聪明才智。影片结尾一个重要的反转,就是莎拉向记者透露,维克托的很多作品是由她这个妻子代笔。

维克托第一次接触莎拉的家人时,发现莎拉一家居然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灵感。于是他干脆以犹太人自居,甚至将笔名也改为"阿德尔曼"这个犹太姓氏,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维克托搭上了反映犹太人苦难的文学热潮,在文坛一战成名。

影片描写维克托的成名经历时,顺便讽刺了文学界的诸多弊病:

"色情场面、乱伦情节、暴力情景,讽刺左派、讽刺右派、讽刺弱势群体,所有(博眼球的题材)都写过了,人们已经不读书了。人人写作,无人阅读。"

原来,维克托这个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文学巨匠,表面上充满智慧、善于思考,所著作品以严肃文学自居,实际却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只为了博眼球、标新立异。

为了获得更好销量,维克托还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了一本讽刺中年贵妇的小说。当她的母亲读完这本小说后,感到万分羞辱,随即跳楼自杀。

这种吃至亲"人血馒头"的做法,一步步让维克托登上了文坛宝座,却也让他背负了一生的负罪感。

而所谓的名声和地位,又脆弱的如过眼云烟。

在维克托与莎拉离婚的那几年,维克托写作风格突变,创作了大量诸如《婚姻的陷阱》、《别相信哭泣的女人》、《魔鬼的高跟鞋》这样的厌女症小说。讽刺的是,维克托此前的读者多为女性,于是他的作品销量严重下滑,经济状况陷入窘境。

受声名所累,反倒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真实观点,这又是作者的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维克托与莎拉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又发生了多次地位的转变。

最后,这段感情的结局是维克托患上老年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妻子。莎拉带着维克托来到两人第一次度假的地方,像年轻时那样蒙住他的双眼,然后看着他坠下悬崖。

因为维克托身为一名作家,当他停止思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早已死亡,而莎拉不忍心看着爱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维克托死后,参加葬礼的亲戚们怀疑是她谋杀了维克托。

只有了解过两个人这40多年相爱相杀的婚姻,才能理解莎拉和维克托之间的感情,是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根本与忠诚无关。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5 ) 理想中的爱情和爱情电影

令人惊奇的反而是—— 这是一部处女作,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既是主演,也是编剧。 而女主,也是编剧之一,名叫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当过演员或者编剧,但是作品寥寥。 多莉亚之前更是没作品没名气,谁知道这第一部参与主演和编剧的电影,便让她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电影细致、浪漫、有趣,却不乏震撼人心的部分。 心里无数次感叹: 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爱情与人生拍得这么美了,而且是既现实且体面。

其实不知道如何来描写这部电影,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以男主维克多的葬礼为起点,他和女主莎拉的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事情都沉痛而残忍,但表现得举重若轻,这一点很讨喜。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影片分十五章,一章一个小标题,大故事小故事穿插其中。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有片段化之感。

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虛幻、如此的生活化叉那么的戏剧化,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

前半部分路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 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爱情这一命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部电影就能提供参考。

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 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虛无的心态的。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的过程的描述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些许安慰。不得不感叹电影的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

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再加上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

盛佳蓝光标注

 6 ) 哪有什么相濡以沫,不过都是精神博弈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我喜欢这部电影对爱情关系的阐释,世人所向往的相濡以沫,其实更像是一场精神博弈。一个是怀才不遇的小说创作者,一个是高等学府的博士在读。一个在成长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压和漠视,另一个成长于开放又博学的犹太家庭。从一开始,他们在爱情中的地位就不是对等的。表面看起来,是维克多最先拒绝了莎拉主动的追求。但实际上,他对莎拉的拒绝更多出于自卑和怯懦,毕竟并非每一个男人都能招架得住强势又聪慧的高知女青。对此,莎拉使用了一点欲擒故纵的小把戏,她利用了他的嫉妒心,又巧妙保全了一个男人在爱情面前那点小小的自尊和骄傲。虽然在莎拉的叙述视角下,自己是一个为了让婚姻保鲜、家庭和睦而放弃事业的体贴女人,丈夫则周旋于各种女秘书和女学生之间,从未对这份感情专一。但我们最后会发现,她才是那一本本畅销小说背后真正的创作者,她像修改丈夫的小说一样修正和重塑着丈夫的人设和生活——这样的精神控制是否比表面上的话语权更让人容易上瘾?在这段类似于SM的博弈关系中,维克多心安理得地利用着妻子的犹太姓氏和犹太身份,享受着因为她的才华所带来的盛名和富裕生活。从青年到暮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离异到和解,他们的爱情关系下掩藏着生活的激流暗涌。浪漫的关系背后,实则是精神的对抗和博弈。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创作者并没有从批判的视角来呈现这一主题。沉迷在这一场博弈的男女主人公,反而都这种矛盾和对抗中体会到满足和快意。“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面对记者的质疑,她理直气壮地反问,“读者有权知道真相吗?读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她要的只是一个读者,而不是一批。在长达数年的感情纠葛中,她和丈夫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相辅相成,彼此嫌恶又因此共生。 我也喜欢电影对作家“创作焦虑”这一主题的探讨。作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以提炼和贩卖个人隐私为生。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蓝本,讽刺了这个生活糜烂精神虚空的小资女人,并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甚至连他智障的儿子、女儿的童年,都变成了他并不成功的两本小说的灵感来源。在他与莎拉离婚后,他又书写了两人之间的婚姻生活。失败的婚姻让他落魄,而书写失败的婚姻又让他重获盛名。生活与艺术的分野究竟何在?小说的魅力在于能够建立一个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含混不清的世界,作家沉迷于此,并最终陷落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中。真亦假时假亦真,就像老年失忆的他,早已分不清手稿到底是妻子写的还是自己写的,因为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这虚假的一切当做了真实。 最后,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还可能因为它跳脱了爱情类型电影一贯以来的格式化。比如将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常常归结于阶级、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实质上,因爱而生的自卑、操控欲、你进我退,才是感情关系中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作家这一职业身份的设计,更让这部电影创造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我们在剖析主人公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自己。

 短评

这才是「你一生的故事」,用坚韧和耐心,用深情和冷酷,用漫长的告别,诠释什么叫做爱情;为了那个人,我可以蒙上眼睛不顾脚底悬崖,可以全身毛孔张开只等他来接我再次奔逃,可以消耗掉自身所有能量,可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的文字;无数峰回运转,结尾「真相」还重要吗。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持久的爱,只属于一个智者和一个蠢货。

9分钟前
  • Dao里个Dao
  • 力荐

比起《阿德尔曼夫妇》,《魅影缝匠》就是一坨SHI

14分钟前
  • 桥本夏人🍤
  • 力荐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15分钟前
  • 蟹眠眠
  • 推荐

结束后前排的情侣热吻三分钟 边上的monsieur也深情地吻了他的madame

18分钟前
  • 墨鱼
  • 力荐

维克多是萨拉的作品

22分钟前
  • 路c
  • 力荐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26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最后几章,反转层层,情至深则爱无言。哪怕爱人不在,将爱情与回忆留在书本里发酵,哪怕无法辨识爱人面庞,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说了无数次再见,像下次重逢时那样。只是目送他,将回忆留在最美好的时刻,霎时间泪如泉涌。黑莫迪亚诺和萨冈我还是不厚道地笑了。。。

30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力荐

在才能上,在爱情上,都被这个女人超越了。她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谎言、秘密之上,堆积起了只有自己和丈夫的秘密城堡。比起妻子,丈夫简直进化的不完全,太过于脆弱又感性了。但她也说了,这个男孩很简单,是我需要的。

32分钟前
  • 纯Jun
  • 力荐

这地球上估计真找不到第二个像法国人那样,清醒的时候把性和爱剥离得如此哲学,晕厥的时候把爱和性馄饨的如此艺术。一面如胶似漆的云雨,一面针锋相对的撕扯,高潮的时候都夹杂着兽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辉。词穷了,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

3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女权个几把啊女权。“长久”是两个蠢人或两个智者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一个聪明人会热爱一个蠢蛋,终生与之纠缠不休。就像你不会爱上大猩猩一样,物种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主和男主蠢得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女权,是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不是花一辈子工夫控制一个蠢男人,把他当玩具,而是远离他,去度过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生。这种所谓的对“两性政治”的阐释,还停留在“欢喜冤家”“亲密敌人”的抖机灵层面,毫无新意。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维克托两次和莎拉在一起都是在莎拉和别的男的在一起之后,嫉妒心作祟。莎拉可以因为维克托觉得自己变得无趣了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反过来维克托却做不到。这么一个男的,莎拉还默默在背后支撑他的事业几十年…如果这是爱,那爱真的是荒诞的。但还是荒诞不过婚姻,现实版的恐怖片。

43分钟前
  • 懒躺乱翻书
  • 还行

尼古拉斯·贝多斯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十分惊喜!当你以为这是一对高知夫妇的复古又浪漫的爱情回忆录时,错!看到结尾你以为是哈内克的《爱》式的绝望的爱意,错!最后五分钟告诉你,其实这是文学版的范霍文的《她》式的角色转换!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甚至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哈哈好的

4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这个电影各个年龄段的妆简直润物细无声,法国化妆技术这么牛逼吗

46分钟前
  • 毛病小精灵
  • 推荐

男主 一辈子到底有几天是清醒的啊

4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虽然是三流小说的质地,但抵不住时间是翻云覆雨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法国人当真是用一种理解政治的方式面对爱情,时刻开战,永不放弃,全情投入,保持体面。

5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与读者无关,她用一点幽默和想象力,去为她唯一的读者、她爱的人写下一生的故事。深情、浪漫、狡黠,还有法式文学闲聊,两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作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太棒了!

56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1小时前
  • 圆山中庸
  • 推荐

竟然是导演处女作?真·才气逼人。整个气质是诙谐、浪漫、狡黠的,意趣盎然却并不肤浅,点点滴滴都在揭示爱的深刻与复杂。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照理说这结尾是该毛骨悚然一下的,我却悲伤地嗨了起来。浓郁的长篇小说味儿,各种文学梗玩儿得溜溜的。女主角太正!秃顶会会员必看【喂】

1小时前
  • 某四
  • 力荐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

1小时前
  • 朱熠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