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去的男人

爱情片其它2002

主演: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尤哈尼·涅梅莱,凯雅·帕卡里南,萨卡里·库斯曼嫩,Annikki Tähti,Anneli Sauli,叶琳娜·萨罗,欧提·马纳帕,埃斯科·尼卡里,佩尔蒂·斯维霍姆,Matti Wuori,艾诺·塞波,詹恩·海蒂恩,安蒂·赖尼,Vesa Mäkelä,艾伦·凯伦,Eeva-Liisa Haimelin,彼得·冯·巴赫,Liisa Kuoppamäki,苏勒维·佩尔托拉,玛库·帕提拉,西卢·塞佩莱,安德烈·切尔内绍夫,Timo Linnasalo,Pentti Auer,Ola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播放地址

 剧照

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2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3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4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5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6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3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4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5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6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7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8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19没有过去的男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6 20:07

详细剧情

  这个男人M(马库·佩尔托拉 Markku Peltola饰)是一个失忆的流浪汉,没有名字,亦没有过去。因为失忆,他无法拥有合理的身份证明,无法找到住处和工作。一个精明的治安员把废弃的集装箱出租给流浪人士作为居所,收取租金,男人也住了进去。在这里,各种同样苦难却心地善良 的人们,为男人的生活投射进来一缕温暖的阳光。男人更是得到了救助站姑娘厄玛(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饰)的热心帮助,两人的爱情也在苦难的日子中悄然萌芽。  男人似乎可以重新开始生活,却意外牵涉进一桩银行劫案。警察的追查不但让男人陷入了麻烦的境地,还让他得知自己的身世,以及自己曾经拥有的家庭。男人找到自己的妻子,却不知如何在本来已经消逝的过去和眼前的现实之间做出抉择。

 长篇影评

 1 ) 随便的爱一下2

86 之前写《女友的男友》的时候我说这是我理想的轻巧的被随便地爱一下的爱情,那这部《没有过去的男人》就是硬硬的理想爱情。女友色调清新,氛围像阳光下少女脸上软软的绒毛,让人心里痒痒的,《过去》室外的色调冷硬,让人想到很多个冬天寒冷寂寥的清晨和傍晚,你不想多说话只想赶紧经过(但室内装修很可爱,小小的半截窗帘,小小的锅,温柔的沙发)。女友色彩干净是无人城的白天,这部肃穆,冷冽,拥有无人城夜晚的美。 想来想去还是只能说这是部奇妙的电影,好几个地方有让人笑出声的冷幽默,有一种荒诞的不合时宜的搞笑,劫匪说数清楚我一分都不多要,柜员回答你放心我业务很好,被锁在钱库里两个人甚至不对视面无表情说哦那就是说我们要死在这里。 男主是个像北野武一样看上去严肃,粗犷,暴躁,做起事来却荒诞又浪漫的人,被混混群殴醒来失忆了。男主丢了记忆却没有丢失好好生活和爱人的能力,执意要修一个破烂留声机,建议年轻的乐队改革听摇滚乐,在陌生的地方爱上了救助站一丝不苟的“老处女”,说自己怕黑能不能跟她一起回家,用老套的但在他身上显得可爱的“你眼睛里进东西了”这种借口骗走了女主的初吻然后说抱歉我不是个绅士。女友是青少年的爱情状态,直接反复因为搞不清楚而难过,这部虽然男女主都是中年人但却像小孩一样真诚完全不加顾忌地爱着,第一次约会煮了难吃的菜但都吃光了,挑了喜欢的音乐一起听在氛围好的时候接吻,第二次去森林采蘑菇,采了一堆但一半有毒,心满意足收集起另外一半当晚餐,离别的时候说“我不会忘记你,你是我的初恋”,再相见说“你没有离开多久呀”。 最后在警察的帮助下确定了男主的身份,男主有妻子,于是只能和女友分手回到自己家里,回去之后发现已经离婚,问了几句“我喝酒吗”“我们以前打架吗”,“不喝”“打过很多很多次”,前妻的男友提议决斗,男主说没有必要也许你能带我去火车站(回去找女友)。 希望感情里的任何一方都不要抱着决斗的斗志,不用头破血流视死如归,不是有你没我,不是除了赢就是输,大家都轻巧的“随便的”爱着吧。 “我想我们不需要决斗。”

 2 ) 當周星馳遇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The man without a past,郭利斯馬基芬蘭三部曲的中章(前有《浮雲世事》後有《薄暮之光》),喜歡港譯名字《扑頭前失魂後》,講述一男子遇襲後失憶,忘了名字又失去身份,唯有在城市邊陲重啟生活。

郭利斯馬基自述受小津和布烈松的極簡風格影響,作品從運鏡、表演到劇情都幾乎讓人有呆板的錯覺,妙在郭導鍾情色彩光暗鮮明對比的Edward Hopper式攝影構圖和陳年搖滾樂,還有獨門「慢半拍」幽默(笑位在after taste裡,短促精煉,點到即止),加起來倒成了只此一家的化學作用(特別是《扑》這精緻傑作,故事的韻律在極簡風格處理下,隱隱透著寓言的味道)

郭導的電影有許多反覆出現的元素:喝酒、樂隊、搶鏡的狗,更顯眼的是低下階層的好人好事。如這部《扑》和新作《心靈港灣》,落難主人公總與一班個性鮮明卻樂天知命的小人物萍水相逢,他們每每適時對落難人伸出援手,讓他離奇「順利」地逢兇化吉。觀眾不禁質問世情豈會如斯美好?後又再不禁反問自己世情為什麼不能如此美好。既有無厘頭攪怪,也有溫心好事,郭利斯馬基其實冷冽得很親切,我喚他「當周星馳遇上天水圍的日與夜」。

 3 ) 冷幽默,正能量

这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好的一部电影了,至少在我已经看过的几部中。依然是寡言少语,冷淡的表情,固定镜头,舒缓的节奏,精致的画面。同其他几部不同的是加入了大量的幽默感,虽然有点冷,点到而止,但是特别的细腻有味道,充满了正能量。

男主被地痞打伤,电焊罩扣在头上,看上去像是一个身穿盔甲强悍的武士,可惜被打到了。男主到医院,镜头上只是展示一路惊讶躲避的人群,然后是滴血的手,半身镜头,躺在地上。看到仪器心率线拉直了,老医生说“让停尸房准备好,我要去产房看看”。

男主逃走,在海边躺倒不能动,一个流浪汉不劲紧不忙的给他穿上鞋,拉开镜头,原来是流浪汉把他的好鞋给穿走了。

那个千方百计找借口喝啤酒的家伙,乐呵呵的,真有意思,“发工资了,我请你喝一杯啤酒,只一杯,老婆发现不了”。最后喝了八杯,“我做好了回家挨揍的准备了,没啥”。在煤厂上班,满脸煤灰,两个孩子飞快的提着热水,从屋顶上倒下来,洗个淋浴,贫困辛苦中不也满是有趣的快乐吗?洗完澡,穿的干干净净的,“今天星期五,咱出去吃”。我以为是要到饭店搓一顿美食呢,结果是到教会的舍粥点排队蹭饭。男主种了几个小土豆,两人严肃的计划着未来,如何煲汤请客留种子。

外表严厉,内心善良又贪小便宜的警察,给男主找了一个破集装箱住。

“这是海景房,虽然破了一点。”

“你就住这里吧”

“原来的主人呢?”

“原来的主人冻死了”。多有意思的对话啊,还要继续冻死人啦。

“电不是问题,我可以借给你工具”。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偷电,我假装看不见。

“不给我钱,我会让我的狗咬掉你的鼻子。汉尼拔,上,咬他鼻子!”结果是小狗汉尼拔乖巧的跑到男主脚下趴着。

结尾群众爆揍地痞,“我会去把他们抓起来,不过去的有点晚”

拄着双拐的瘸子追不上,摔在地上,两人把他拉起来。

老律师同警长回合式的唇枪舌剑的战斗,精彩极了。

在社会底层,无数的穷人,在艰苦中互相关爱,贫穷,不影响快乐。维修工帮忙安电,维修唱机,要的回报就是“假如你有一天看到我躺在沟里,把我的脸翻过来朝上就行”。

一个流浪汉住在垃圾箱里,脸上洋溢着安然的表情,埋怨倒垃圾的太多。

一个胖的出奇的维修工用手风琴拉着欢快的曲子,那么富有喜感。

教会乐队被男主忽悠的要走摇滚路线了。

男主的泡妞技术也是一流。先去要了一身帅气的衣服,玫瑰红的衬衫,我立马给老婆说:“我也要买一件来穿,多帅气!”

我老婆说:“你胖的跟猪样,穿了不好看。”我无语了。

男主先以自己害怕为由护送女主回家,以你眼睛里有东西为由献上了吻。邀请女主到家吃饭,一番拙劣的厨艺展示过后,“咱坐在沙发上听音乐吧”。这就拿下啦!

这片子同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爱意,甚至于是同妻子诀别的最后拥抱。另一个男人爱他前妻,毫不犹豫的要同他决斗,男主热烈祝贺。教会女歌手满面皱纹,唱的歌声又那么优美动听,都在怪怪的蕴含着浓浓的爱意。让人反思生活,满满的正能量。

我还是想买一件玫瑰红的衬衫来穿,不仅因为潇洒,更因为他它象征了积极、努力、爱,和美好的未来。

 4 ) 没有过去又何妨

    在片子开头,你心事重重提着箱子走在陌生的城市中,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因为你的妻子。但也许,这一切都不必记起。那些往事、过去的沉重负担因为一次抢劫而烟消云散。
  
  5点12分,当医生宣布你死亡时,你却平静地站了起来,镜子里的你宣告了自己的再生。于是,新的生活开始了。
  
  你开始进食,开始说话,开始恋爱,开始工作……唯一没有开始的是想起你究竟是谁。在这个过程中,你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惊讶与惊喜无比的是,你和那些人所表现出的坦然与镇静,对于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屏幕中时时看见惊讶的我们来说,同样让我们手足无措了。那些小人物们,偷你鞋子的老头、拉手风琴的流浪汉、好心的餐馆厨师和服务员、势力的警察、慈善机构的女司事、被逼无奈去抢劫的小企业主、即将退休的银行行长、口吃不清却尽心尽责的律师……还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几盆小花、几首曲子带给我们的平淡的温暖,总能够带给我们会心的笑容。
  
  在他们身上,是对变化的欣然接受与迅速调整。当一些灾祸降临时,似乎每一个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老人,着手做的都是找寻最佳的出路以使自己的生活朝更好的方向前进。至于那些尖叫、那些惊慌,似乎是另一块土地的事,这里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平和。
  
  其实,普通的生活中还是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关于电影,人们在日常的谈话中反复提及;关于音乐,rock & roll 和 blues,让片中的流浪汉翩翩起舞、陶醉不已;即使家只是个垃圾箱,但还会有人热情地邀请你进来喝一杯咖啡。
  
  还有她,你的她,虽然看上去不苟颜笑、容颜老去,却喜欢在深夜听欢快的流行音乐。她把门缝堵了起来,这是她的秘密。当你偷走她的一个吻之后,你们一起听音乐,一起采蘑菇,你们开始分享未来。
  
  但你却无法融入正规的一本正经的生活,去职业介绍所、到银行开户处处碰壁。那些人是我们吗?觉得世界到处是欺骗,对于他人缺乏信任,每天生活于惶惶之中,也因此,少了很多快乐与意外的惊喜。
  
  生活的真相终于慢慢向你展开了,你发现自己会焊电,为了上班,你去了银行,遇上了抢劫,进了警察局,由此开始,你知道了自己是谁,也知道了,原来自己已经有家。但是,你却感到了失落。幸亏,在最后,你拯救了我们和你自己。
  
  整个片子充满了生活的善意与宽容,看看其中的一朵小花:
  
  ——请问要付你多少钱?
  ——要是哪天,我跌进了沟里,扶我起来吧!
  
  :)

 5 ) 个人主义教育片

表情极其克制的强烈内化情绪的片子。对,没有表情不是无情感而是热烈和直击心灵。这给了我极大的慰藉。

隐性的,这是给个人主义的教育片。个人主义是反权威的以个人自由为主体的狂欢。在片中,当 他 的过去完全消失时,理论上他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最大可能摒弃客体。然而正相反,他急需客体给自己下定义,使自己再一次完整,因为他的主观世界在记忆中消失是全然的虚无。

最近在读 三岛 就扯一句题外话。三岛是因为 战后日本社会推翻权威(天皇)而产生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的虚无而自杀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他的绝唱 天人五衰 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

【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这庭院什么都没有。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回到片子,他 完成了对自己的重建。这对观者来说是极大的安抚,随着人物观者也重构了自己。那些在暗中不停咕涌的生命力,又因为几乎没有表情而显得强硬而坚定的情感,真是充满力量阿。

被定义被包裹是孤独的个体需要的。那些universal的感觉,让我感同身受到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个芬兰人……以及,音乐,迷幻又充满活力。这种和人物行为强烈反差而带来的碰撞简直挠人心肝。

生活充满了希望,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希望究竟是什么。

 6 ) “在地球上我们要相互帮助” ——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中的人道主义

引言

阿基·考里斯马基(以下简称阿基)是当代芬兰最著名的电影导演。自1980年代初登影坛至今,他的作品体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作者性。钟情于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低密度但深具幽默感的对白,低调子打光、舞台剧式布景等场面调度因素,以及对乐队演出场景的偏好——其影片将引人入胜的内容与强烈的形式风格高度统一,得到了全世界电影人的赞誉,也收获了无数影迷的热爱。

已有不少研究者指出,阿基的作者性不仅体现在主题、故事内核与形式风格的相似性和承续性,更埋伏在其作品所蕴藏着的贯穿性的多方面文化内涵之中,譬如对芬兰乃至整个西方历史文化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对现当代哲学思潮和艺术潮流的解构和挪用,等等。而最易引发观众共鸣的,大概莫过于他在创作中一直秉持的人道主义立场。

男主角“M”(《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于2002年上映的《没有过去的男人》被认为是阿基的集大成之作,斩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并提名次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要研究阿基作品的文化内涵,该片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本。本文将主要从剧作文本入手,透视和探析该片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正文

一,小人物的故事:视角的人道主义

《没有过去的男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具名的男人(片尾字幕中称之为“M”)于深夜时分乘坐火车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当他在火车站旁边的公园小憩时,遭到一伙歹徒的无故袭击。他几乎丢掉了性命,却奇迹般地“死”而复生。然而,M从此失去了关于自己身份和过往经历的全部记忆,他流落到赫尔辛基一处港口边的集装箱村落,那里聚集着许多流浪汉、失业者和社会底层民众。尽管官方机构都对他相当冷漠和怀疑,但在一个又一个萍水相逢之人的救助下,M在废弃集装箱中安了家,找到了工作,发展着摇滚乐队经理人的副业,并且和伊尔玛——一位在民间福利救济社工作的女子坠入了爱河。正当一切逐渐向好之际,M阴差阳错地卷入一宗抢劫案件,调查此案的警察找到了他原本的妻子。M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获知了自己的身份、了解了自己的前史。他最终还是决定与过去告别。他返回赫尔辛基,同伊尔玛开始新的生活。

M和伊尔玛(《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人道主义,源自14-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尽管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显著泛化,但其最本质的特征仍未改变:它强调人的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和生存状况;它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关怀。

可以说,在《没有过去的男人》的多重文化图谱中,人道主义乃是一种基调和底色。这首先应归因于影片所选取的独特视角。

阿基的电影历来聚焦于小人物,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生活困顿暗淡的群体。本片亦不例外——M本是一位来自小城镇的电焊工,在被袭击后丧失了财物和记忆,成为了赫尔辛基许多无业流浪者中的一员;在他后来寄居的集装箱村落里,更遍地是承受着贫苦、不幸和沉沦的边缘人:煤场守夜人一家,垃圾箱住客,乞丐,残疾者,甚至包括那个貌似作威作福的警卫安蒂拉。M的女友伊尔玛虽是福利救济社职员,但条件简陋的单身宿舍、朴素得近乎寒酸的衣着打扮,也无疑道出她的清贫和失意。而银行抢劫案则借由“替破产工厂主向工人们发还薪资”的桥段,通过M的所见所感,在益发广阔的的社会层面上,准全景式地展现了芬兰底层民众的现实苦难。

《没有过去的男人》为观众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底层人的群像。在社会权力结构中,他们总是经受着遗忘、轻蔑、曲解和侮辱,同时又极端缺乏被看见或被听见的机会与渠道。至于所谓的主流电影,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文化场域,都普遍受制于商品及货币拜物教的统摄,此类群体则由于不被作为目标消费者和话语参与者,往往要么索性不“在场”,要么便是被草率刻画的“边角料“角色。

而讽刺与不合理之处即在于,即便如芬兰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样的人群也占到相当的比例。他们不应被忽视和薄待,他们应当被归还社会文化语境中本应属于他们的更主动的姿态,而不是日复一日陷于失语的境地。影视作品对于他们的表现,不应是一种完成任务或点到即止式的馈赠和点缀,而应当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体,以艺术的真实描摹他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境遇。

乐队在集装箱村落演出(《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在此意义上,当阿基将这一群体作为构成影片的绝对主体,以诚实的笔调讲述其喜怒哀乐、进退起伏,点染其道德的高尚或缺陷之处;当他将镜头对准这样“沉默的大多数”,深切地关心着他们的现实生活与伦理追求,及由之所映现出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无疑意味着创作之原点便带着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

事实上,与其说阿基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采取了人道主义的视角,毋宁说这是一种视角的人道主义。两下的分野在于,前者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时所选择的角度与切入点,是众多的选项之一,是方法论层面的;而后者却指称着创作者的立场、原则与根本倾向,是非此不可的,是世界观层面的。将该片置于导演整个作品序列中去考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视角的人道主义,乃是阿基创作观念的核心和固有因素。

二、“在地球上我们要相互帮助”:朴素的人道主义

《没有过去的男人》的故事是浅近明了的,其主题也不可不谓清晰直白,完全可用片中伊尔玛对M的所讲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影片约1/3处,M应伊尔玛之约来到她工作的隶属于福利救济社的二手服装店,在赠予M衣物前,伊尔玛说道,“上帝只恩赐上天堂的人,但是在地球是我们要相互帮助。”

的确,本片所反复强调并着意推崇的,正是这样一种“人与人应相互帮助”的道德理念。考虑到故事的语境,更准确的表述或许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应该友爱相处、团结互助。这里实则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底层人需要互爱互助,这有利于改善他们在这个并不公平的社会中的境况,替他们争取到尊严、地位和价值;二是,底层人具备互爱互助的人格基础,正如阿基素来在作品中所刻画的那样,他们拥有善良、温厚、宽容、慷慨、诚义等种种美德,而这些美德在一个拜物逐利的社会中,尤其是对于被异化了的上流阶级和中产阶级而言,则已日益消亡——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

希泽夫妇在他们的集装箱家门外(《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我们不妨从剧作情节层面来作一番扫视:如果说故事之初,将受伤的M送去医院,这一施救行为仍部分地归因于车站巡逻员的分内职责,那么其后主角所得到的一系列救助,则纯然是不计回报的善举。当M瘫倒在港口的乱石杂草间,两个孩子没有冷漠以待避之不及,希泽夫妇也不曾对这个浑身缠满绷带、身份不明的可疑分子有过多猜疑和防备,而是将他接回家中,悉心照料直至痊愈——在这一家人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背后,实是贫苦惨淡的现实:寄居在废弃集装箱里,灶台是用石块搭建的,洗澡的热水需要孩子人工倾倒,丈夫在煤场守夜的微薄薪水是唯一的生计来源。然而,对于受惠被恩的M,一家人从未诉求任何回报,除了丈夫曾孩子气地向他索要半只自种的土豆之外。

在M租下属于自己的集装箱后,一位素昧平生的电工赶来帮他接通电路,又替他修好一台废旧唱片机。当他问,“我欠你什么吗?”对方只是淡淡地回答,“如果你看到我在贫民区脑袋朝下,帮我把自己翻过来。”

当身无分文的M踏入一家小餐吧,讨要了一杯免费的热水,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携带的一枚茶包丢入其中,聊以充饥解渴时,目睹了这一切的服务员并没有讥讽或驱赶,反而“伙同”厨师赠给他一顿免费的午饭,还热心地询问他“要不要牛奶”。

伊尔玛试图为M在二手服装店找到一份工作,面对主管,她给出的理由是,“有个可怜的人在外面,我想我们应该帮帮他。”而主管竟亦不疑有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好吧,叫他进来。”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在片中绝非孤立偶然的情节,而是反复出现、环环相扣的行为链条,因此便在文本上获得了一种象征意味:一个被暴力羞辱、一无所有、连身份都失去了的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份份自然生发的、不计酬报的帮助,得以重建他存活于世的信心、重新找寻到他生命的价值,并以自己的方式——无论是领导福利救济社乐队改革,还是结尾处勇敢斥退歹徒的侵袭——来守护和回报这种美好而温情的民间伦理。

福利救济社主管为大家献唱(《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这种对完整、美好人格的肯定和赞扬,对博爱、互助、非精致利己的社会伦理的推许与呼唤,对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求,无疑是本片最显性的人道主义因素。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本片所展现的人类友爱互助图景是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的。然而,由于故事与芬兰人单纯粗率的民族性格相适,与阿基惯用的轻微漫画式创作风格及讽刺手法相谐,我们并不感到突兀或不可信。不妨说,阿基在这里所秉持的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这份朴素造就了一种近乎寓言的表意特征。的也正因为其朴素,其寓言性,其不必将过多复杂的现实枝蔓牵扯在内,才恰恰形成了独特的形式风格,也更具备了感动和抚慰人心的力量。

三、“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芬兰政治经济语境中的人道主义

显而易见,在剧作上,《没有过去的男人》多采取对比的方法,以非人道来反衬和凸显人道。例如,影片开头处歹徒团伙以残酷的暴力袭击M,不仅抢夺其财物,更对其进行人格上的嘲弄和羞辱,其强烈的非人道性自不待言。当M流落港口,一名行人睹其惨状,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偷走了他的鞋子。这些行为无疑与希泽一家对他的救助和照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M前往失业人口服务站寻求帮助,这个原本应该带给人希望的政府机构,其官员却毫不掩饰猜疑和冷漠,甚至于出言谩骂,嘲讽他是在作秀表演,“建议”他“可以上街贩毒”。而银行作为资本的代称,其柜员面对前来办理业务的M,亦多少流露出“先敬罗衣后敬人”式的冷淡与不耐烦——有趣的是,我们从其后的情节中得知,这位柜员本身也将面临失业,因为“银行被卖给了朝鲜”。作为一个闭塞而极权的国家,朝鲜在此处显然也是对非人道的一种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提喻。

M和银行职员被困在金库中(《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更隐晦的非人道则体现在M在议定工作时,同港口货仓负责人的对话中,后者表示她不在乎M姓甚名谁、来自何处,“只关心我能退多少税,和得到多少养老金”,因为“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

“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当这句话出现时,我们就绝不应再把影片当作一个讲述可怜人互爱互助最终得到救赎的烂俗都市童话,它已经以一种严肃的姿态抽出了那把宝剑,用以刺破貌似平静有序的社会假象,对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中的非正义与不合理进行了辛辣而尖锐的揭露和讽谏。其语气是轻描淡写的,其潜台词却是掷地有声的,即: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不在乎你们;只在乎钱(权),不在乎人;而你们的困苦与不幸,正是这一单选题所造成的道德沉沦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将暴力分子、政府机构、资本家等列为非人道的典型形象,饱含着阿基对芬兰社会治理的忧思,对步入晚期资本主义、尤其是奉行新自由主义后芬兰社会极化程度显著加剧的不满,对与此相伴的社会生活中结构性的趋利主义的批评,对前现代芬兰乡土式或半乡土式的和谐而更具人情味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怀恋。

M和“劫匪”工厂主在酒吧(《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必须看到,在相关情节段落里,弥漫于国家权力机关、上层社会中冷漠、自私、利己的价值观念不仅仅被作为比照的对象,来反衬以集装箱村落和福利救济社为代表的,底层的或曰民间的博爱、互助、尊严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深层在于,阿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出,一方面,这种人道主义的式微,源自于芬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结构中的非人道逻辑的排挤与压抑;另一方面,这种人道主义需要被抢救、坚持和壮大,因为它应当且能够成为对抗所谓主流价值的力量,任何认同和奉行它的人都将得到救赎,社会的弊病也将由此得以医治。

因而,阿基于《没有过去的男人》——或许也包括他创作序列里绝大多数作品——中所展露的人道主义,不是悬浮的,而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的政治经济语境中来看待。

结语

经由正文中的分析与论述,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作者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所传达的人道主义精神,至少能够从三个方面来读解。

首先,是介入故事的视角和姿态上的人道主义。他以一个堪称庞大但在社会日常及主流文艺表达中惯被忽视的所谓“边缘人群”“底层群众”为叙事的绝对主体,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现实与愿景作为故事的血肉,强烈地关注着他们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实现了这个群体以银幕为媒介同观者之间的平等的交流,从而使人道主义成为整部影片的底色与基调。

M与伊尔玛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其次,他将人与人互爱互助的行为贯彻于故事情节始终,使之在剧作文本中呈现为一种不断复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母题,“人与人应互爱互助以获得救赎”遂成为影片的核心主旨,寄托着阿基对于和谐、温情、非精致利己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呼唤与追求。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有着强大感召力的朴素的人道主义。

此外,影片中的人道主义在显性文本中式朴素的、单纯的,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它在潜文本中却是相当复杂的,须代入芬兰的晚期资本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代入芬兰的社会极化现实及其国家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消极影响之中,才能能够得到更历史的、更具体的、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完)

参考书目:

《The Cinema of Aki Kaurismäki: Contrarian Stories》,Andrew Nestingen

《“Our Aki”: The Auteurial-national Nexus and Aki Kaurismäki’s Finland Trilogy》,Sanna Peden

《阿基·考里斯马基:冷峻下的温暖与力量》,张冲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研究》,李劼

 7 ) review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没有过去的男人》颇为可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童话,关于身份关于正直。正如他的早期作品一样,剧本很古怪的,源自不动声色的、讽刺幽默的俄尼·科沃斯的回忆录。这并不是大众普遍认为的喜剧片,却颇有味道。

故事集中在一个叫“M”的男人身上,该角色的设置类似于卡夫卡存在主义的反英雄。M来到赫尔辛基,睡在公园的板凳上,遭遇一伙恶棍的袭击,几乎毙命,他被送到医院,仪表显示他已经死了。

突然间M起身,拔掉仪器,穿上衣服走了,下一个场景他躺在河边,一个流浪汉换走了他的鞋子。濒死的M被两个男孩发现,在一个小家庭里疗伤,他们生活在海港边的集装箱里。因为M的脑袋受创,他几乎丧失了所有记忆。他开始重建自己的生活,获得了这个家庭以及其他角色的帮助,包括救世军组织的女人、一个宽宏大量的银行抢劫犯,一个软心肠的保安等等。

M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他必须知道自己的真名,找到自己的身份。他做出的反应,与周边人产生了诸多共鸣,他鼓励救世军的女人重新认识自己,她也帮助了M很多,给予他爱与希望,告诉他必须自控。他开始在贫瘠的海边种土豆,这是一种坚持。

演员的表演故意的呆板,总是面无表情,这个角色在传统概念里,应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可并非如此,倒是和塞缪尔·贝克特、贝尔托·布莱希特的表演接近,只是这两位老艺术家都没有认为这是种可炫耀的符号。M表现得很谦逊很内敛,给予观众很大的空间投射自己的灵感与联想。

本片的台词间总是有很长的停顿,语言也很朴素甚至粗俗,都是带有指涉性的。比如电工给M安电线时,M问他多少钱,他回答:“如果你看见我倒在排水沟里,把我翻过身来就好。”

剧情充满了巧合,几乎不用推断,也没有意图让观众去总结与评论。电影看上去呈现的是一个世俗的世界,可是我们并不能适应,显得奇怪。

这部电影是关于情感、冥想的,跟行为、性格与事件几乎无关。考里斯马基开采了身份的概念,即我们怎么建立自我意识,怎样知道自己是谁,如何收集证据,从别人那里得到自我认同。

他所用的方法是,从别人那里效仿到礼貌,建立起责任感。银行抢劫犯,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是自私,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只不过他和法律与道德产生了裂痕。保安做生意也不是自私,倒显得度量很大。救世军乐队并非古板,只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其实他们能创造出更新潮的音乐。所有角色都有天真的一面,存在一个反“自我”的无限开放空间。

影片的情感是一种不紧不慢的反应,是一种自我审视,即让事件挂在空中,进而可以我们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反应了人类正直的可能性,正如圣经上所列的,有关于互相帮助。

M可以说是死而后生,仿佛是对我们来生的预示,正如维姆·文德斯在《柏林苍穹下》一般,考里斯马基创造了一个超自然的世俗,纯属是个想象出来的空间,来表达这种预示。他的处理方式很微妙,也很谦逊,正如片中的角色一样。他构筑起来的灵活框架,能让观众去想象,去寻找答案。


考里斯马基用了黑色电影的打光方式,来呈现一种超现实,布景被加亮了,具备一种异想天开的现代感。再加上原始的特效,使之带有强烈的戏剧感,缺乏景深,有种失衡感。影片的制作非常欧洲化,回避了现代商业片的浮华,使之具备一种荒凉感及不确定性,创造了一种“异物性”。考里斯马基还兼用了自然光和人造光线,使阴影很明显,让我们察觉到所见皆为非现实。场景总是带有令人沮丧的元素,拉合了电影人和观众的想象。


M在公园长凳遇袭的那个场景设置,颇具戏剧舞台感,是属于二维的空间。建筑物内部是用煤砖和金属构成的,比较生硬,表面涂有浅褐色,很暗淡。可是,保安的车却是很明亮,M获得的免费午餐也是丰富多彩的,看起来很美味。




音乐始终是考里斯马基作品的一个中心,它代表了一种卓绝的想象力,以及对美、愉悦、魔幻的追求。音乐使得听众变得高贵,考里斯马基把观众带入到电影中来,激发他们的个人经验,尤其是在救世军乐队表演的时候。

 短评

集装箱点唱机摇滚启蒙,汉尼拔汪汪能驱狼,银行已被朝鲜收买,霰弹枪也要拿遣散费,所有人开口都是诗,“能说句人话吗?”,道别无他能及一个拥抱,好冷好甜好开心

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不挪威森林么,中年清新,模糊时代标签,可以是60s-今

8分钟前
  • boks
  • 还行

阿基的电影里常常有一种毫无缘由的善,与一般写实作品的处处生恶形成反差..生活中悲剧看多了.就需要一点善的安慰...

10分钟前
  • Dr.Young
  • 推荐

或许有些人的过去就只是一种负累,没有过去,重新来过,既是更好的新生。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看过别人的一条短评:“多么喜欢你,我的小基基,你总喜欢拍,那些纯真的丧逼”

14分钟前
  • Unlucky Strike
  • 力荐

我猜,那条狗之所以叫汉尼拔既是导演的小幽默,也是为芬兰电影《断电的城市》报了一个小仇吧,该片在《伦敦时报》及《纽约邮报》的评选中,名列史上最佳犯罪题材影片之第二,而排在第一的正是《沉默的羔羊》。

17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有些闷啊 芬兰的电影就系介个样子?

18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终于找到了

20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在阿基的童话里,人们握手、转身、离开,没有牵挂。

22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为了过中秋节,芬兰动物园请合唱团为大熊猫颂唱《但愿人长久》,这则新闻过目不忘,场景多么考里斯马基,孤独、疏离、浪漫。

2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哪儿他妈的列车上有清酒加寿司!

28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最出色显眼的,感觉是那几个配角,喝了八杯啤酒分了半个土豆的邻居,“放狗咬你噢!”的治安员,说话漏风的救世军律师,还有不变的乐队情结,极道好声音。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电影连言行风格都能洗你脑

35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考里斯马基代表作,戛纳评审团大奖。身份认同,过去与未来,闷骚冷幽默。简明干净的用镜、考究的构图和配色、演员含蓄克制到冷硬的表演都令人想及布列松,而点唱机与乐队则独属于阿基。土豆,名叫汉尼拔的狗,无情的社会制度。| 我的童年都是寂静沉郁的黑夜。| 鸟有翅膀吗?狼叫皆因孤独吗?(8.0/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影片的荒诞之处在于 M遭遇的全都是毫无缘由的恶与善

40分钟前
  • La Notte
  • 还行

无比喜欢这种从镜头到对话到人物设置都特别利落干净又用心的片子。

4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八成八等于72,我要像彼得拒绝上帝那样拒绝你,为了海景付三倍价钱,看你样子活不过冬天,你冲凉的时候不准抽烟,你可以上街卖毒品,银行卖给朝鲜了,我们可以一直憋气,树会为落叶伤心吗,别再找法律的麻烦了。。原来绿衣服胖男是丐帮帮主

43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一猜就是这导演的片,风格浓郁,简洁缓慢,诗性。过去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真的可以从零开始。

4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2004年陆绍阳老师的课上看过。阿基的片子真讲究用光、色彩和构图。不过片子真是冷啊,身份问题写得真是透彻,这种耸人听闻的故事有着明确的北欧调调。音乐真心不错。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有丝毫野心与企图,拍出来却厚重咸湿,如同北欧特有的海。不能把它看作一部温情小品吧,仿佛一个巨人随随便便就撩起一个沙袋,格局气度在不刻意间仍是非同一般的。音乐很好听,值得收藏。至于过去,没有就没有吧,能有什么紧要。一开始你踏上火车,就是为了抛下过去的,不是么?而一场阴差阳错的劫难,恰好成全了你。如此,接下来的生活从零开始,只有啼笑皆非的困惑,没有拖泥带水的羁绊。

51分钟前
  • illusion不忘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