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剧情片英国2013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迈克尔·埃尔金,保罗·安德森,布隆森·韦伯,Wayne Foskett,赫柏·贝尔德索尔,汉娜·布拉米雷斯,克里斯·考林,Nigel Genis,李·尼古拉斯·哈里斯,理查德·赫德曼,伊恩·曼

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00

详细剧情

  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2013)地平线单元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乌贝托·帕索里尼导演。约翰是一个普通的社会服务员,他的工作是为孤单死去的逝者寻找相关亲人,而当他被告知即将被政府裁员后,他决定将最后一位死者的亲友全部找齐……

 长篇影评

 1 ) 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人停留

这部电影的画面,纯粹,但始终压抑。就像主人公简单的内心世界,丰富却无人识。 他把所有已经过世的人生前美好的照片保留下来,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打开厚厚的相册,一张一张的翻阅,好似参与了他们之前的人生,一起来过一起活过。一定要固执的为他们选择比火葬更贵的土葬,只因为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哪怕这个人已联系不到任何亲人,更没有一个亲朋愿意出席他的葬礼。这样一份也许别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在他这里,是信仰,是坚持,也只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最后的一位亲属,那个女儿,不喜欢父亲,讨厌他。但多年珍藏着他年轻时的照片。得知他去世,觉得不能相信,太突然了,记忆中那个强壮的总是一腔怒火的父亲,什么时候就老了,老的再也回不来了。可是,是约翰到访各地为这个老父亲找到了生前的爱人,亲人,朋友。他一遍遍地跑,只执着的为自己工作中最后一位去世者找到亲友。 他终于为最后一个人找到了家人。 他的工作,也到了尽头。他把所有私人物品打包好,他还是什么也不说。 此时的背景音乐是那么悲凉。但那个女儿似乎被他打动,他们美好的相约下次见面。 他买了一对印着狗狗头像的杯子。整部影片到现在,他才出现了笑容,那是因为类似爱情的东西。 他笑了,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了。一辆车过来,他甚至来不及思考,再见了。 他一生都在为别人的葬礼忙,若实在找不到亲友,他必到场。而他的葬礼上,只有他自己和神父。 同一天,最后一位逝者的葬礼,到场的人,都是他辛辛苦苦找到的,另一边,他的葬礼,没有人。 那个女儿觉得奇怪,看了几眼。 仍是他一个人。 还好,还好,最后,曾经那些逝者,都来了。他们来出席他的葬礼。他们来看他,道一声多谢。 人生,算是圆满了吗。 约翰,梅。终年44岁。 他的一生,伟大,又平凡。

 2 ) 《寂静人生》: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如果你死得比我早,我活得比你久,我会去参加你的葬礼。”

我跟彼得潘说,他发来一个搞笑的表情包,一如他的风格,这是个乐观的人,应该也算是个朋友吧,虽然连面都没有见过。

“你不要再蠢啦,你出门结识那些人,再有趣也是萍水相逢的人,也可能正是因为距离产生美,才会相处愉快,还是脚踏实地,好好想想怎么搞钱吧。”

这是我在济南的朋友怼精说的话,细想一下,他也算能够打个车就见着面的好友了,但,我现在越来越少见面,最近一次互动,也是上个月他豆瓣回复我,问我上次我答应送他的书,可能我们的关系更像他偶尔的调侃,

我们不是朋友,充其量算个网友呢。

细想一下,我有过很多朋友,挚友也有不少。曾经二十几岁,也认真设想过,如果马上要告别这个世界,希望再见哪些人,那时候,不怕你们笑话,我的朋友是top级的顺位。

现在,想来哪怕见面变得容易,又何苦去给人家添麻烦呢?而且,死了就不是一了百了吗?不管是不舍还是后悔,又有何分别。烧成灰,活着的会痛苦,死了的还知道什么呢?

一直下意识回避的问题是,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又有谁会为了我的永远消失而悲伤,悲伤的时长又有多久呢?

我听过关于死亡的版本是我姥娘,经常听到老家那边熟人传来零碎的消息,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村头的菜地里哭泣,那个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疯跑过的地方,我姥爷辛勤劳作的地方,我知道她在怀念谁,全家人也都知道,但无能为力只能视而不见,直到她也追随她的悲伤而去。

《寂静人生》就是这样一部影片。一个从事社区服务人员的大龄单身男约翰,他的工作就是为那些独居死去孤独的人处理后事。可能是同病相怜,也可能是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一板一眼认真活着的人,主角非常走心地对待他的工作——那些孤独活着,悄悄死去的人。

即使无人投诉,上司嘲讽,约翰也尽量留给这些无名死者更多的冷冻时间,更多的骨灰暂存时间,期待或许会有远方的亲朋好友来认领。哪怕无人出席,只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冷清葬礼,他也根据死者留下的物品,尽可能拼凑出一篇走心的祷文,直到因为工作效率太低,花销太大,他被裁员。

约翰平静地接受这个噩耗,告诉上司,手里还有一单业务没有处理。他从要求一周时间,再到找借口延期,再到不惜无薪用自己的时间,去根据死者留下的一本相册去寻亲。

短暂相爱过的酒吧招待,叛逆的继女,曾经一起喝酒聊天的工友,广场上分享过大麻的流浪者,断联很久的女儿,住在疗养院的战友。固执的男主抽丝剥茧地拼凑着这个永远消失的陌生人的一生。

约翰甚至试验过他在牢里用牙齿咬住皮带试图自杀的场景,作为一个一直跟死人打交道、同样孤独活着的人,可能这最后一个客户,也可能是约翰的未来吧,正如同路口那个每天站在露台抽烟的老者,作为观众的我们,甚至剧中人约翰,都曾经以为,约翰会像以往那样,帮他处理身后事。

谁想到,最后客户的女儿突然找来,说她愿意参加父亲的葬礼,甚至表达了主动约会的意愿,约翰也鼓起勇气,尿到极品上司车上来泄愤,他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生活突然开始绝处逢生,有了一点亮色,木讷的他,第一次露出微笑,去商店精心挑选送给约会女孩的礼物,然后是突然的一场车祸。

又是一场冷清的葬礼,除了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亲友,只不过,这一次没有约翰,他变成躺在棺木的那一个人。木然的工作人员拉着他的棺木走向墓地,与另一对热闹的葬礼擦肩而过,一个女孩扫了一眼他的棺木,然后木然地转身,那是他最后的客户,他努力很久换来的温情葬礼。

这一次,他的前女友,短暂生活的过继女,他的女儿,他的战友们,甚至是只有约酒之交的工友,广场上一起流浪的伙伴,他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

一个我们永远不知道死者是否知晓的葬礼,一个每一个在场的活人都充满悲伤和怀念的真正的葬礼,来自于一个热心肠的陌生人——约翰的努力。

而讽刺的是,这位天使一样的好心人——约翰,他却孤独的死去了,他的葬礼空无一人,只有导演为了催泪强加的四处而来的鬼魂,那些他奉献一生,送别最后一程的孤魂野鬼。

作为一个90%的无神论者,比起死后的世界我更在意活着的时候,也正因为此,做很多事我都是抱着就当作人生最后一次机会,去狠狠努力的。对于葬礼我也很反感,觉得就跟所有节日一样,只是愚蠢的人类假惺惺的安慰剂罢了,毕竟如果你真爱一个人,不应该每一天都好好爱他(她),哪需要搞个特殊的情人节?

但矛盾的是,我是有认真考虑过告别这件事的,我想郑重送别我在意的人,也希望一些人能够来参加我的葬礼,或者准确说,我渴望跨越生死,极致的感情。

可事实上,哪怕只活了三十多岁,按照人类平均寿命计算,可能也就在半山腰的位置,很多人就跟狗熊掰玉米一样,不管曾经多炽热的情感,都变成笑话。

到现在,我甚至对萍水相逢的朋友,都可以轻易说出,有机会我会出席你的葬礼。

可能我也开始认命,我发现,曾经觉得可以把生命交付给他的挚友,跟这样只是有一点有趣的陌生朋友,其实都没差的,反正,我们都无法确认,哪个人是永远不会走的,那些感情是多少年都不会去后悔的。

是吧,既然无比亲近的那个人都可能消失在人群,变成最熟悉的路人甲,那萍水相逢的朋友为什么不能许下诺言,反正都没差啊。

我们不过是寂静人生里,总不愿意认命地,非要杜撰出什么梦幻岛,非要假装,有些人活着可能太忙,可能有他的难处,所以才没有机会好好对待你。而你又愚蠢地以为,你死了,化成没有任何价值的一捧灰,他反而会,为你悲伤到不能自已。

面对这一切,我也不知道该狠狠嘲笑,或者痛快大哭一场,毕竟38岁的我,已经很难找到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我100%的快乐或者悲伤了。

 3 ) 便是渡渡,又有何妨。

当White问John“不会飞的鸟类,四个字母”时,John毫不迟疑地答道“DODO”,然后White略显无奈地说到“好吧,我从来没想到过” ,就像人们没有理解过John一样。

他甘愿为没有亲属朋友的死者祷告;

他甘愿为那些只有死亡才能令彼此相遇的朋友整理他们的相簿和遗物;

他甘愿为死者选择昂贵的土葬而非火葬;

他甘愿不远万里去为不理解他,存在隔阂的死者亲属说明情况;

他甘愿为更多地了解死者而对陌生人大方慷慨;

他甘愿……

终其一生,John都是只无法飞行的渡渡鸟,不是被迫,而是甘愿,甘愿放弃群鸟热闹喧嚣的天空,甘愿做只另类的、一直行走在寂静的死亡泥沼边缘的渡渡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界上,他用力掷出石子,没有悬念地扑通一声坠入生活的海洋里,寂静地沉下去,就如他的人生般寂静无声,难以改变周遭的丝毫。

被车撞死也好,别的死法也好,其实都是死亡的形式,而不是死亡的内核。John最后帮助的是Bill也好,其他人也好,其实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他甘愿选择寂静的决心。当他死后,人们寂静地围着坟,他终可以结束这寂静人生,寻他帮助过的朋友去了。

在寂静中生活,在寂静中工作,在寂静中奔跑,在寂静中死亡,也在寂静中升华。

寂静的只是周遭的环境,而不是美丽的心灵。有了后者,便是渡渡,又有何妨。

 4 ) 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1、 我有时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不会青史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彻底的遗忘,不留一丝痕迹,就像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寂静人生,最终归于一片寂静之中。这个想法让我感到非常恐惧,对生命意义和存在本身的思考把自己置身于永无休止的空虚和空洞之中。

2、 电影的主人公叫约翰,受雇于政府某机构,负责帮助孤独死去的人寻找到家人,处理好他们的身后事,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在现代化的社会,在冰冷无情的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孑然一身孤独的死去,他们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了。他们死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无人知晓,直到尸体发臭,直到他们寸步不离的宠物猫狗被人发现孤苦伶仃再也没有依靠。他们之中大多数的人找不到亲属,即使找到了亲属也没人愿意出席他们的葬礼。他们是世界上最孤单的一群人,很多人是在死掉之后才会被人逐渐遗忘,他们却在死去之时就彻底被这世界彻底遗忘,真正意义上的永久死去了。

3、 约翰有个蓝色的大相册,收集的是他工作时候遇到的孤苦伶仃死去的人们的照片。蓝色的大相册里有各式各样的脸,他们曾经笑过,年轻过,生活过,经历过,他们也曾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丰富多彩,但最终他们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去,没有任何人记得他们,就这么被彻底地被遗忘了。他们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约翰的大相册避免了他们被永久地遗忘的厄运,他翻看着他们,端详着他们的一张张脸,像老友般,彷佛给予了他们第二次生命。的确,每一个生命都不应当被轻易的遗忘。的确,每一段生命都会有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4、 约翰对待他的工作有一种宗教般的一丝不苟和虔诚。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文精神。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就是“敬畏生命”。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他们是飘来荡去宇宙之微不足道的尘埃。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人,无论他们成就地位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善待,不应该被轻易地遗忘。我们对远古先人的祭祀,我们对祖先的祭拜,对先人的追思和追忆,我们对历史的铭记,形成了人类文明最基础的东西, 是我们文明的开端和发源。我们要给予每一个平凡生命的足够的尊重,铭记他们,敬畏他们。约翰敬畏每一个被遗忘的人,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墓地,根据他们的信仰举办葬礼,甚至挑选好葬礼的音乐,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头到尾出席他们的葬礼,送他们最后一程。

5、 而约翰自己,同样是孑然一身,同样是孤苦伶仃,他生前是平淡的不起眼的,死后马上被人遗忘,归于寂静一片。但在他的葬礼上,绝不会像他的人生那样的寂静。那本厚厚的蓝色相册,每一个人,每一个被他照顾得很好的孤独的人,每一个生前就被遗忘的人,这些美丽世界的孤儿,都会出席他的葬礼。

 5 ) 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与日本电影《敛葬师》《彼时生命》及奥地利电影《呼吸》一样,意大利导演乌贝托·帕索里尼前往英国拍摄的《寂静人生》(又译《继续活着》2013),也是直接与逝者有关的影片。死亡永远是人类不朽的主题,只是时空不同而已。而片中的“寂”与“静”,犹如两块墓碑,横亘在观者的面前。阴阳相隔,只是一条无形的忘川与冥界而已。

温和的约翰·梅(埃迪·马森饰),可谓极简主义者,饮食清淡,无欲无求,一直孤独生活。他的工作只是伦敦宁肯顿区的一名社区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为那些孤独故去的逝者整理遗物、寻找在世亲人、筹办追悼及丧葬仪式等。

单单寻找逝者亲属,就是一件极其艰辛的事,常常寻而无获。他时常呆立,不置可否。徘徊、伫足而坚定,构成了他疲于奔命的现实光景。但他二十多年来,从无怨言,默默勤快。

即便如此,负责人普拉切特还是告诉他,单位将裁员,他离开之前,只有三天工作时间,去寻找一位名叫比利·斯托克逝者的亲属工作。明知自己已经被“辞职”,梅仍是不遗余力地寻找比利的遗属。只是不想比利的葬礼,如他孤零零的生前,依然冷落无人。

或者说,梅操办了太多冷冷清清的葬礼,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死者求证,乃是他的使命。让在天之灵的他们感知,哪怕他们生前一文不名,终没有枉度一生,仍有亲朋记挂着他们。他希望攥紧天国通往现实的这根易朽的绳索。

可比利老头生前性情暴躁,少有亲朋,只能通过一本遗留的相册,寻觅丝丝生迹。对于这位生前“暴力,拒绝援助”的爷来说,可谓举目无亲,至少表面上的印象及可供的线索,就是如此。但外表平和内心坚定的梅,相信比利一定有他牵挂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玛丽餐厅”,老板娘琼斯,就是比利生前的情人,还跟火爆的比利生了一个女儿,且这个女儿已结婚成家,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但琼斯说比利生前并不知道她的女儿,也拒绝参加比利的葬礼。

梅仍然不甘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打听到了比利生前唯一还牵挂的女儿住地。他买来新相册,换上比利抱着女儿等所有的老照片。焕然一新的相册,抚摸上去,让人感到比利并非只是一个蛮横、绝情、酗酒的醉汉,他还是一个内心有纤细之爱的人。

从不饮酒的梅,还请来当年跟比利一起流浪街头的两个流浪汉喝酒,只是为了多了解比利生前的情况。这段时间,梅要么伫立车站,要么赶向远方。他来到比利女儿生活的小镇。

凯莉·斯托克,是个漂亮的女人。可她一提起爸爸就愤怒不已,稍平静下来。尤其是当她接过那本崭新的相册时,她哽咽了。她说她爸爸还有个老战友,一直惦记着他。只是凯莉仍如之前的琼斯那样摇头,拒绝参加爸爸的葬礼。

无奈的梅依然安慰她请求她,但不强求她。凯莉看着他默默而去的背影,表情明显起了微妙的变化。梅来到当年比利的老战友嘉伯住处,老头非常高兴。他说当年他们在福克兰群岛上,生活艰苦,比利怕得要命,只希望早点返回英伦。梅告别了老头,接到一心要开掉他的普拉切特的电话,让他别再过问比利的事了,自有别人来做,不用他操心。

面对挤压、嘲弄与奚落,他解下自己的皮带,系在铁窗上,正准备尝试下比利“自栽”的可能性时,恰好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过,凯莉的电话,希望能见上一面。他急忙赶到站台,凯莉微笑地说她准备参加爸爸的葬礼。她临上火车时,笑着说,如果有时间,想请他周五去咖啡厅坐坐。梅微笑地点头。目睹着凯莉的火车远去,恍惚时间如一条彩带,紧紧维系着他们。以前的付出并没有白白浪费,还弥漫着浓浓爱意。

梅兴奋异常,来到小店,精心挑选了一对印有狗狗图形的茶杯,多欢快的一对狗狗。可就在他出门时,正看到对面他要坐的大巴,想也没想就冲了过去。结果飞来横祸,他被另一辆车撞倒,血流如注……

弥留之际,他露出了平静的微笑,想必这是他一生少有的欣然一笑。他终于可以彻底放下这人世间的一切,不用再为寻找别人而苦恼,也不用为失去工作而揪心,何况他还带着凯莉的爱意一同飞向远方。

原来梅一直为别人的葬礼奔忙,形同为自己举办一个个葬礼。这是多么寂静的人生。活着从没人注意,死了依然默默无闻。就在比利老头的葬礼举办之时,安葬梅的工作也在悄悄进行,只有两个安葬他的工人,这与对面比利隆重的葬礼形成强烈的对比。

凡是梅生前拜访请求过的亲朋,悉数参加了比利的葬礼。凯莉和琼斯只是往对面看看,她们哪知道那个刚刚寂寂安葬下去的会是梅呢。凯莉还期盼着与梅在咖啡厅会面呢。

所有的人离开墓园,天色渐暗,那些故去的灵魂,纷纷而起,他们一同凭吊这位帮助过他们的人。影片风格异常寂静,如同片名,有时不免沉缓,但紧扣人心,从不停滞。

通过梅的人生,反观到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生前无论怎样过活,死后也只是一块墓碑。或者没有墓碑,只是一张照片。或者照片都没有,就只是一个编号。或者连编号都没有,就只是一团升起的火焰,然后寂灭无声,如一团混沌远去。

2015、6、2

 6 ) 当我们谈及死亡

手机里有个墓碑,记录着两位陌生人。

墓碑上刻,爱妻及小女之墓。妻子生于79年,小女生于14年。于2015年11月29日故。

父亲说,可能是车祸吧。


看电影时,母亲讲起小时候胡同里的寡老太太。

老太太不能生育,无二无女,丈夫又去世的早,很早就一个人生活。

胡同里的邻居都知道她独居,对她颇为照顾。她人也很好,帮邻居照料小孩,帮忙做些家务。偶尔也接济孩子多的家庭。一个老太太终归吃的不多,但长身体的孩子确是总也吃不饱的存在。

但即使如此,老太太走时,还是街道派人办的葬礼。留下的一间瓦房,归了街道所有。


在大学读书时,偶然间听到舍友老家,村子里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自杀。

我大为震撼。

从抗日战争熬过来的老人,怎么就熬不过生命最后的时光,非要选择自杀不可。

说是受孙媳妇和孙子的排挤,在家憋屈受气。一起之下跳进自家水窖,活活淹死。

在当地,水尤其珍贵,水窖的多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而跳入水窖自杀的人,是不配拥有葬礼的。

每当有一个水窖被悄悄填平,就意味着有个生命从此处离去。


我一直觉得葬礼是毫无意义的,耗费人力、物力、财力。

哀乐吹的震天响,纸钱撒的遍地都是。长子捧骨灰,长孙举遗像。一路缓缓而行,一路不得安宁。

尤其是最后按照花名册分钱,完全不能接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葬礼作为一种仪式,似乎是正式的为生命画上句号,庄严的宣告证明的结束,也蛮好。

我喜欢戏里的悼词,尽管短小,却很用心。

总该有个人了解我的一生,哪怕了解的只有冰山一角。


高三会考同日,爷爷离世。

或许是因为是一年内第二位老人的离世,相关事宜操办的干净利索。

只是家里人一致同意,我没能出席。

尽管事后知道爷爷离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总会恍惚他的存在,然后确定他确实走了,然后又恍惚他的面容。

或许就是因为缺少了那个最后的仪式。


我仍清晰记得那一天。

下午下课,在食堂窗口花十块钱买了一份黑椒鸡肉面筋盖饭,那饭油腻的不行。

凯哥冲进食堂抓住我的手,说班主任找你,你家可能出事儿了。

我格外淡定的把那碗饭给了凯哥,说那你吃了吧,别浪费。

本该在下午第二堂课就通知到我的消息,被他忘了个干干净净,直到饭点才想起,然后派了不知道多少人到食堂找我。

奶奶走了,爸爸的朋友在学校门口等了我许久。

直到上车,我仍然没能理解整件事情的经过。

叔叔说奶奶走的挺顺利的,睡了一觉就走了。但我还是没能理解,因为我觉得上次见奶奶她还很好的,我经常见她的。

没有悲伤,挺不真实的。

回到家,吃了饭。亲戚们围坐一团,让我给奶奶磕个头,我磕了。又给奶奶烧了香,烧了纸。没什么感觉,一张相片而已,相片里的人,不太像我奶奶。

父亲守孝一夜,我没陪。第二天出殡,我抱着相片,跟在父亲后面。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好不道德的扔着纸钱。

火葬场的灵堂里,死人排队入场,比活人文明。

记不得几点,我们准时入场。奶奶躺在那里,确实走了。身上的浮肿好像退了些,7年的尿毒症确实折磨她太久了。

所有人都为今天做足了准备,只有我没有。

我看着那张脸。父亲踹我的膝盖,我一个头磕在地上,然后嚎啕大哭。

我无法控制自己磕完三个头。

然后不知道谁拉了我一把,我站起来,然后顺着大家走出大厅,但我只顾着哭,睁不开眼。第一个台阶我踩空了,接着第二个,踉踉跄跄的站在了空旷的场院,继续哭个不停。直到我妈的同事发现我的存在,把我叫醒了。

好像全场只有我一个人真哭,也只有我一个人没人搀扶,哭的魂儿丢了。

那之前我不太会哭,那之后我老哭,特别容易被感动。


母亲前些天严肃的和我谈及死亡。

她同事的丈夫有天突发心脏病,同事心急如焚,找来我母亲帮忙。母亲忙前忙后,还借了不少钱交手术费和住院押金。

好在及时送医,保住一条性命。

同事家并不缺钱,只是家里的财富全部由她丈夫管理,而她作为甩手掌柜,只管花钱。

当她丈夫突发心脏病,她不仅找不到家里的银行卡再什么地方,更不知道家里银行卡的密码。两眼一抹黑,彻底抓瞎。

于是母亲问我,如果她心脏病突发,或者她和父亲车祸,我该怎么处理。

我尽可能快的回答她,我手里有些存款,应该能解决最初步的费用。家里银行卡密码还算统一,找到卡可以试试。家里有同一个城市的亲戚,也能帮上忙。我人缘还不错,还有几个能帮上忙的朋友。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让她有点放心。

她告诉我她有个本子,记录着家里每张银行卡的卡号和密码,每笔存款或理财的时间。她说她在电影里看一个日本老太太这样做,她觉得很有必要,她就照做了。


爷爷奶奶走后,父亲与死亡的那堵墙塌了。

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越发迷信,甚至不可理喻。

他会去抢千佛山上的头香,在手机壳里放求来的观音,每一个节日都成他祭拜的理由。我甚至觉得全天下只有我们家的春节有这么强的祭奠功能。

虽然反感,但无可奈何。

父亲算不上妈宝,他只是想在孤立无援之时,找妈妈。


79岁那年,姥姥还有乌黑浓密的头发。今年82岁,尽管每天还坚持捋头发100下,砸脚心100次,但她还是无法阻拦头发越来越稀疏花白,身体日渐消瘦。

她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的。

但她说,她从来也不胖,现在也没瘦多少。

说出来大逆不道,我能感觉到,她在给自己数日子。

她盼着我们结婚,盼着我们生孩子,她能抱上大孙子。但她这个年纪,是个只能盼着的年纪。

她悄悄地把钱准备好,包成红包压在只有她知道的床下的一角,做个盼头。

她还担心。担心她大孙子没有正式工作,担心她大孙女夜班伤身,担心外甥狗工作危险。担心她儿子糖尿病,担心她闺女忙家务太累。

不过好在,一家人兜兜转转都回来了,她再也不用同时看成都、兰州、石家庄、济南的天气预报了。

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老人,现如今的状态已经足够好了。只是没有了自己跑去大明湖的劲头,没有爬上英雄山的勇气。把自己的生活圈从济南市,缩小到天桥区,又缩小到堤口路完胜街。

前两天讹她十块钱买了顿早餐,当着她的面狠狠的吃了顿早餐,撑的我睡不着觉。我看她还蛮高兴的,她们这代人,看别人吃饱是她们最开心的事儿。

我还蛮擅长这件事儿的。


胡说八道一大堆,跟电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最后有必要回归一下电影。


其实也没必要。

我必须写写我该怎么死。

我确实也想死的漂亮点。

比如死在登顶珠峰的路上,死在前往南极点的路上,死在探索宇宙的漫长旅程中。

但我大概率死在火车轮对之下,死于心脏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死于不知道什么奇怪的疾病。

按国家有关规定,应该是不能土葬,直接火化比较比较简单。

我还蛮俗的,你要说临死捐个眼角膜,捐个肝脏肾脏啥的还能接受,捐给医学生没事儿解刨着玩我还是不太能接受。

墓地也不便宜,30年就20万,30年后不续约,陵园就帮你处理了,说白了还是扔了,我个俗人是不太能接受的。20万能实现多少梦想,拿来埋我可太可惜了,我是真不值20万。

随便找个地儿撒了吧,太不讲究。拿我种盆儿花,我觉得谁养都觉得膈应。而且活20多年也没配上红花,我觉得拿我养花也够呛能养好。

之前还蛮喜欢把我放烟花里,点着满天全是我,嗬,我一辈子也没这么好看过。

郭德纲相声里,百岁的郭德纲带着于谦的骨灰巡演,走到哪儿撒到哪儿也挺好。活着没能环游世界,死了满世界走走看看,也挺像回事儿。

把骨灰掺进肥皂水里吹泡泡,真是我见过最邪性的玩儿法。要是真能吹起泡泡来,吹的还又大又好,满世界飘。多少还有点漂亮,多少还有点浪漫。就是吹的这个人要有人间大爱,吹骨灰这事儿还真不是谁都能来得了的。再就是千万别说里面掺着骨灰,不然准保挨揍。

要是觉得上面的都太麻烦,撒海里吧,海里凉快。


我是真的喜欢这部电影,真的。

 7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8 ) 谁许你寂静一生?

May每一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衣柜永远是一样的服饰,时间不差一丝一秒,所有的东西必须按位摆放,连等车过马路都是一样的动作。

孤独的游离在人群之外,他的工作是替街区里每一个没有"亲人"的人找到生前的联系,替他们送别。他工作的很认真,但是家属总是有各种理由拒绝见那些很早以前就脱离他们生活的人。

他有一本厚重的笔记本,里面是他的"客户"或者是他们过往在意的人。

开始我以为,约翰每天都没有新意,游离在死人和活人的边缘,对生活麻木,混日子。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有人里他才是最懂生命的人,真正的热爱,只是他不懂怎么表达,又或许是对于他从事工作的感悟:亲戚无悲,他人无歌,死去何道,托体山阿。

无法改变必死的命运,无法为孤独的人找到安慰。

每一个他过去送别的人几乎都是这样,像最后一个案子里的史塔克,一直爱着女儿,收集她成长的照片,在18岁打电话闲聊却未提过祝福。

约翰喜欢他的工作,上司却因为他过分认真对死人身后事,用度过多开除了他,他会因为史塔克生前用牙齿咬皮带吊了三分钟为他人募捐而尝试同样的动作;因为一个男人和女人在酒吧里一句话不说的平静而一个人在酒吧用三个杯子假装同样的情景,想理解他人。

每一次对待意料之外的东西,像是不同往常的咖啡,他嗅了好几次才开始尝试。

他真正的改变,我觉得是从他对面的人死去的时候,之前的人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一个,距离这么近,孤独的死去甚至是因为尸丑才被发现。他大概受到了更深的冲击,他总会忍不住拉开窗帘看对面寂静的房间。

死亡的不安在此刻就笼罩在心头,果然,在他决定尝试去改变的时候,生命却戛然而止,他唯一次接到案子亲人的感谢赴约的路上,仅仅是因为忘记了像往常一样先左右看车。

无比讽刺,如此寂静想要发生点什么来改变,偏偏就结束了。

他的葬礼上只有牧师,没有人给他撒一剖黄土草草下葬。甚至他刚刚完成的最后一个案子的亲人路过他正在下葬的坟,也没有停留。

活着的人不见死者,死者为自己安葬。最后的一幕玄幻了些,但是这一幕让我哭了,他安葬的人们都从墓中走出来为他哀悼。

像默片,22年的死者代言,背景乐很好听,即使我不知道名字。

 短评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6分钟前
  • 虾子
  • 推荐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9分钟前
  • 🥨
  • 力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16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20分钟前
  • \t^h/
  • 还行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28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32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35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37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4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44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49分钟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5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5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1小时前
  • 合纥
  • 推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1小时前
  • 力荐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1小时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