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盐

记录片法国2014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

导演: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剧照

地球之盐 剧照 NO.1地球之盐 剧照 NO.2地球之盐 剧照 NO.3地球之盐 剧照 NO.4地球之盐 剧照 NO.5地球之盐 剧照 NO.6地球之盐 剧照 NO.13地球之盐 剧照 NO.14地球之盐 剧照 NO.15地球之盐 剧照 NO.16地球之盐 剧照 NO.17地球之盐 剧照 NO.18地球之盐 剧照 NO.19地球之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2

详细剧情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合导的儿子伴着老爸远征,只见他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云温达斯最心仪的传奇摄影师萨尔加多,就是大地之盐。获康城影展某种观点评审团特别奖,入围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长篇影评

 1 ) 从批判到和解,然后种下慧根。

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记录者。殖民地下罪恶的淘金工业,南美洲和非洲的饥荒,海湾战争的战火,卢旺达的返祖屠杀,以及自诩文明的南斯拉夫革命,无疑不是上个世纪末社会关系的大事件。有时希望摄影师能多长几条腿,多活在不同的世纪里,让这些历史记忆都能插着翅膀刺痛我心。观察人类给摄影师带来了痛苦,于是得出了“人类是最大的罪恶”这样的结论。作为记录者,你只有痛苦的本领,却没有发难的身份,人类的罪恶,也是人类在社会最大总福祉下的维系方式。观之于此,只感到自己社会人类学的浅薄,无法再说出一二。

当然作为观众也会苛责,为什么要直视他们的眼睛,然后袖手旁观的按下快门?他们是允许你围观痛苦,还是你巧言令色的说服。当然,也许他们痛的已经不能在意。那些直勾勾赤裸裸的眼睛,时至今日,可能已成为白骨上的两个洞。想到这,就觉得生之渺小,因为生之渺小,批判人类,只是最小的话题。那些被批判的殖民主义者、战争发动者、奴隶主,也都化为白骨了。

所以,改弦更张地成为风光摄影师,是一种和解。但风光摄影总是感觉美则美矣,缺乏力量。毕竟摄影师的眼睛在人类那,不在自然界。摄影师还是时不时流露出对人类社会的关照,用动物界的阶级观念去解读人类的行为方式,力图让人类和其他生灵处在同一维度,一种可以被谅解或是理解的维度——社会学意义上的进化论。

用种树的方式践行这种和解。摄影师从记录自然的角度,回归到了改变自然的角度。种树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因为摄影师并不是一个环境主义者。它更像是某种行为艺术,某种态度。它让自己获得一种施加影响力的直接力量,而不再依靠照片的呐喊和特定有效听众。这是一种可以被切切实实看到的实惠,就像苦行僧,日复一日做着唯一能改变地球的事情。而那些作品,就像上帝赋予他的慧根。

最喜欢的一张作品

 2 ) 你是这地上的盐

《马太福音》中说跟随耶稣的人必须具有作“地上的盐”和“世上的光”的生活表现,而在Wim Wenders这部情深意长的新片里,从经济师改行的摄影师Sebastião Salgado从对人类和人性的最深的绝望到对创建新秩序的希望的转变无不是一种悲悯的情怀。尤其在看过老爷子的Genesis摄影展之后,更感到不一定非要是卢旺达的难民才能震撼人心,西伯利亚冰原上的驯鹿群与涅涅兹人的共存也是世间壮美的场景,是人类最初的模样。老爷子说得好:“Photography is not objective. It is deeply subjective.”

 3 ) 巴别塔上的地球之盐

文德斯用了一部虚构长片(Palermo Shooting)来讨论摄影镜头前与镜头后的厮杀、权力差;而这部拍Salgado的纪录片只字不谈摄影伦理或哲学论述。之前很难接受Salgado镜头中的灾难之惨烈与它图像之壮丽的反差,《大地之盐》却解答我的疑惑了。这里想谈的是电影中的语言。

电影刚开始,我们听到导演自白,英语,一种只是因为其普遍性而最适用于纪录片导演主观自白的语言。Sebastiao Salgado出场,他说法语。那时我们还不知道他来自巴西,但已听得出他的法语略微有别于法语母语者的发音,我们疑惑:为什么是法语?

WW和SS对话时也说法语,但比SS蹩脚多了。(导演自始至终没有用过德语。)

影片副导演,SS之子Julian Salgado,第一人称陈述父亲的人生时用英语,在影片中与父亲交流用法语。他出生在法国的巴西家庭,我们并不知道他视法语还是葡萄牙语为母语,只知道他在对爷爷老Sebastiao说话时用的是葡萄牙语。老人家听力不好,孙子问了他三遍“您在这儿幸福吗?”他才听懂,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Julian葡萄牙语不好的原因。

SS跟着雨林里的土著人行动拍摄他们的日常,他给他们看相机里他们的影像,双方只得以手语交流。

SS对难民、对因为战争、灾害、资本运作而离开家乡的人的兴趣,并不仅是摄影镜头对他者的着迷,因为他自己也曾是一个逃难者,只不过环境比那些人要好得多。直到影片最后,SS对着镜头说起了葡萄牙语。那时他已回到家乡,并与妻子一起种植了一整片雨林。说葡萄牙语的SS似乎与之前那个用法语叙述着他所见证的饥荒、疾病、杀戮,人性和人类之极昏暗的摄影师很不同。

受到雨林奇迹般重现的鼓舞,SS展开了《创世纪》的拍摄。同样来自圣经故事:留恋罪恶之城,欲望之城的人,神把她变为盐柱;居功自傲的人,上帝取缔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此世界有了不同种语言;这些故事似乎都与《大地之盐》有隐隐的联系。

 4 ) 记录下一些有趣的地点

战争,痛苦,生与死震撼人心,然而生命之美指引我们走向圆满。

印尼西巴布亚省亚力部落(木头鸡鸡)
厄瓜多尔萨拉古罗人(慢生活每天醉酒)
墨西哥北部瓦哈卡州莫艾斯部落塔罗乌玛拉人(音乐人不用工作)
西伯利亚鄂毕河涅涅茨人(游牧)
GENESIS摄影集
巴西帕拉省Zo`e(嘴唇插木头)

 5 ) 记录者的位置

  地球之盐是那种,看完了让你觉得坐不住的电影。你会觉得和镜头里的苦难相比,你的生活失去了重量;和摄影师所思考与践行的东西相比,你的那些情怀和坚持甚至不值一提。这样的片子还会让你去思考一个记录者与他的被摄体的关系,以及记录者在事件中到底应该选择一个怎样的位置的问题。

  作为导演的文德斯拍摄作为摄影师的萨尔加多,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有趣的嵌套,摄影师本身同时成为被摄的对象。片子里萨尔加多饱经沧桑的脸庞会时不时地浮现在他的黑白照片之上,仿佛是透过橱窗玻璃浮现的窗外顾客的脸一般,这让他作为作者和客体、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身份重叠了。

  从出埃及记到创世纪,萨尔加多的心灵转变其实很可以理解,从苦难的记录者、人性阴暗面的挖掘者,到人类创造力的发展者与自然的重塑者,从悲悯却无力的天使角色转换为可以创造新生命的造物主角色,作为一个摄影师他完成了定位和追求的转变。不得不承认他的社会纪实摄影比自然风光摄影有力得多,可能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只有人性之中才有的深刻的矛盾性,和强烈的人与环境的冲突感。他的自然摄影更多地探寻的是原初状态下的自然景物,站的角度(无论是实际的拍摄海拔还是抽象的视野)都高了不少。镜头下的原始自然充满了独一无二的和谐之美,而冲突感往往在人类施加对自然的影响之后才发生。拍摄自然风光,对摄影师的生命轨迹来说,可能标志着摄影更多地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他而言更重要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实践一个造物者的身份,用行动去重塑美好的自然,去施加正面的影响,而不是单纯地刺穿和记录人类的黑暗。摄影师的位置从记录者变成了创造者,因此对他个人而言,照片的价值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创造本身才是。

  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艺术本身的价值,是否值得拥有高于现实生活的纯粹性?追求艺术的价值,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创造世界来说,其意义哪个是更值得的?为了一张展现丑陋照片能够获得最好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性,摄影师是否应该尽量不去干涉他的被摄对象,而只是忠实地追求纪录本身的极致?我想这应该关系到纪录片的理论吧,需要补的课很多,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

 6 ) 轰动影史,震颤灵魂,这神片9.3分都嫌低

群星璀璨的戛纳电影节终于落下了帷幕,本届戛纳被无数影评人称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大年”。
15次入围戛纳的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肯·洛奇、土耳其的国宝级导演——努里·比格·锡兰、当代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电影的重要旗手——是枝裕和......堪称神仙打架。
同样令各位影迷与观众感到熟悉和期待的,还有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之一的维姆·文德斯
今年他携新作《完美的日子》入围主竞赛单元,该片的男主演役所广司还摘得了影帝的桂冠。
文德斯的创作早年以开创了“欧洲公路片”而闻名,除了著名的“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外,
文德斯的影片始终弥漫着波德莱尔口中“闲逛者”的漫游氛围,并将“追寻”的母体一以贯之,最终实现“救赎”。
我们今天要聊的影片同样是出自于文德斯的一部“救赎之旅”。
让我们在著名纪实摄影大师萨尔加多与欧洲艺术电影先锋文德斯二人双重的“闲逛”的镜头下。
去“追寻”人类生存意义的永恒母题——
地球之盐 Le sel de la Terre 导演: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编剧: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戴维·罗西尔/Camille Delafon 主演: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维姆·文德斯/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Lélia Wanick Salgado 类型:纪录片/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巴西 语言:法语 / 英语 / 葡萄牙语 上映日期:2014-10-15(法国) 片长:110分钟 又名:萨尔加多的凝视(台) / 大地之盐 / 地上的盐 / The Salt of the Earth
20 世纪 80 年代的导演文德斯在一次展览中无意被一张讲述巴西金矿的黑白照片所吸引。
这也是电影《地球之盐》的开篇。
数万名淘金者在巴西帕拉达高原深不见底的坑洞中,背着一袋袋沉重的沙袋,脸上早已看不清五官,只有在黑暗中更为暗淡的沙土;
无数的身躯掩盖了整个矿坑的断裂面,密密麻麻,好似一个炼狱,画面令人窒息和焦灼。
这些便是摄影师萨尔加多在一次返乡途中偶遇的景象。
作为一部关于摄影师的纪录片,《地球之盐》记录了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在影像中寻找精神上的乌托邦,完成心灵救赎的历程。
正像影片副标题所暗示的——“与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同行”——文德斯充分传达了他作为同路人对摄影家的认同与敬意。
影片对萨尔加多作品的呈现并非采取时间顺序,而是通过对观众造成的情感震颤的程度作为线索,层层递进。
《劳动者》,是萨尔加多奔走于地球上仍存在着体力劳动的各个角落进行摄影采访。
乌克兰的钢铁厂、古巴的甘蔗田、卢旺达的茶园、玻利维亚的锡矿、印度的煤矿、巴西的金矿、中国的自行车厂......
记录下了这些支撑起世界工业革命轴线的手工劳动者如蝼蚁般的渺小与无力。
Sebastiao Salgado :Workers 萨尔加多:《劳动者》
萨尔加多认为:“他们虽然衣不遮体,但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深感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这些拍出来。”
在展示出现代文明残酷的背面的同时,萨尔加多通过自己经济学的视角与摄影师的目光使这些图像摆脱了宣扬悲惨世界的他者目光,
而是通过自己同为发展中国家的立场,重新给予了劳动者应有的关注与尊严。
观者的眼中是时代飞速发展后的余音,是手工劳动迅速消亡的挽歌。
被誉为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视觉版的《别样的拉丁美洲》(Otras Américas)是萨尔加多对自己出生地,这片神秘的拉美大陆的一次揭开想象的重访。
在这片与故土巴西接近的区域,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与印第安人共同生活,拍摄下他们真实的生活。
萨尔加多曾说:“我坚信有一种拉丁美洲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东西我无法传授,因为拉丁美洲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借用研究者纳伊尔(Parvati Nair)的表达,这些巴西艺术家给世界艺术场域带来了“巴西视野”。
在萨尔加多拍摄墨西哥、卢旺达、刚果、西伯利亚的照片中,往往包含着几乎要冲破画框的一望无际的天际线和舒展无垠的土地。
这不应仅理解成一种美学趣味,其中还蕴含着艺术家试图冲破原子化的社会个体与艺术品之间,鉴藏赏玩之局促空间的追求。
《萨赫勒 :路途的尽头》(Sahel: The End of the Road),实录了埃塞俄比亚大饥荒。
1984年,萨尔加多参与到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发起援助运动,为受到毁灭性干旱影响、正面临饥荒的非洲萨赫勒地区提供食品和药品。
一系列的影像展现出成群结队的难民从饥饿、焦渴以及战乱中逃离,失去家园的人们涌向难民营。
卢旺达难民营。坦桑尼亚,贝纳科,1994 年
在《萨尔加多传》中,他曾这样自述道:“面对我的拍摄对象时,我总是让他们在自己的环境中自然行动。我从来不会要求他们摆姿势,他们也认可这种默契,在他们的默许下,我为他们拍照。
没有哪一张照片仅靠自身的力量,就可以改变世界上的贫困。
然而,我的图片结合文字、电影以及人道主义和环境组织的努力,成为谴责暴力、排斥、生态问题的更广泛运动的一部分。
这些信息帮助那些看到事实真相的人们提高改变人类命运的能力。”
卢旺达难民营。坦桑尼亚,贝纳科,1994 年
难民在等待发放食物 马里,贡达,1985 年
紧接着是科威特油田大火的浓烟,是海湾战争的遗伤。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即将结束。
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萨达姆下令点燃科威特油井,滚滚浓烟,遮天蔽日,而此时的大地就像是一块烧红的铁板。
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员,汇集在科威特,奔向700多座熊熊燃烧的油井。
科威特油田大火1991年
在电视上看到这一切的萨尔加多有了想要亲临现场的冲动。
目睹了这一切的萨尔加多说:浓黑的烟雾遮蔽了天空,一天24小时都好像生活在黑夜之中。
轰鸣的爆炸声甚至令萨尔加多的耳朵受到了永久性的损伤。
那些年里,他总是奔赴在最黑暗的地方,面对尸体、杀戮、逃难的黑白定格,目睹人类的互相残杀与自我毁灭,逐渐感受到人性之丑。
一天里目睹数以千计的人遭遇同类的暴行丧生,那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世间有一种野兽恐怖至极,那就是我们:人类”。
就像萨尔加多在片中所说:“那段时间,和妻子做爱,没有精液射出,只有血”。
做了体检后,医生却告知他的前列腺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他目睹了太多死亡,医生说,“你正在死去,你必须停下来”。
这样的经历足以摧毁一个人很多次,他无法继续拍照了。
“我的心、我的灵魂病了。”
下决心暂别摄影的萨尔加多同妻子回到了家乡艾莫雷斯,但是曾经枝繁叶茂的梦幻家园如今却以物是人非。
大量树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积骤减至原始的10%。
20世纪90年代,巴西,萨尔加多的出生地——708公顷的米拉斯吉拉丝淡水河谷,森林消失殆尽
经历了世间百态的萨尔加多,开始同家人一起种树,还与妻子莱莉娅·瓦尼科·萨尔加多为这片区域成立了环保组织Instituto Terra
数年如一日,失去的森林重获生机,萨尔加多被击垮的内心也被自然修复。
2003年,在萨尔加多和妻子共同努力下,森林再次繁盛
重拾相机的萨尔加多被自然所感染,他发现了这个破败的地球的还尚存一丝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事物,冰川、峡谷、原始部落。
于是他开始创作这部献给地球的情书——《创世纪》(Génesis)
萨尔加多受到了同为马格南图片社(Magnum)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所提出的“决定性瞬间”的影响。
但是和布列松为代表的摄影家那种自然、松散、不经意、快速拍摄的原则不同,
萨尔加多融入拍摄情境的做法,让他的拍摄过程漫长,而他的作品构图、用光也更为严谨和精致。
为了拍摄《创世纪》中的作品,67 岁的萨尔加多曾整夜匍匐在潘塔纳尔湿地,仅仅为了捕捉鳄鱼头伸出水面的刹那;
南露脊鲸在游弋时往往将尾巴露出水面,阿根廷巴尔德斯半岛 2004
在零下 45 摄氏度的严寒中跋涉 47 天,只为跟随西伯利亚原住民涅涅茨人牧放驯鹿。
涅涅茨牧民和他们的驯鹿,西伯利亚北部亚马尔半岛,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常年积雪,雪橇成为聊天他们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2011年
亦或步行 850 公里横穿埃塞俄比亚山区,拍摄不为人知的穆尔斯人和苏尔玛人部族。
妇女的唇盘, 2007年
穆尔西族和苏尔玛族的妇女是目前世上唯一仍旧配戴唇盘的女性。埃塞俄比亚,金卡附近,穆尔西部落。
萨尔加多的自述为影片构造了一个环形结构,同时也为人与地球的关系联结成了一个循环:
“我们与这片土地形成了一个循环,这个循环见证了我的人生。……当我去世时,这片土地将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
《创世纪》封面作品
布鲁克斯山脉东部地区,美国阿拉斯加,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萨尔加多用镜头记录地球上的原始状态的浩瀚面貌,探讨人与星球之间种种因果寻律,无处不流露着对地球上生命的敬畏。
在摄影中,萨尔加多走向了虚无,也最终走向了自我救赎,在现代文明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萨尔加多的相机
其实,在文德斯的创作序列中,纪录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无论是《寻找小津》中,对自己艺术创作上的“精神之父”小津安二郎的寻访,
还是在《乐土浮生录》里,对年少时拯救自己的音乐的一次献礼。
文德斯的纪录片总能在展现被记录的人或事之外,给出一份自己的情感与思考的表达。
《地球之盐》也是如此。
苏珊·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曾指出,萨尔加多那些拍摄人们迁徙的照片,
“把苦难放大,把苦难全球化,也许能刺激人们感到有必要更多关心,但也会使他们觉得苦难和不幸实在太无边无际,太难以消除,太庞大,根本无法以任何地方性的政治干预来改变。
但是在文德斯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桑塔格冷峻理性的一次颠覆,对这位纪实摄影大师由衷的肯定与敬意。
就像萨尔加多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并非来自北半球的那些发达国家,我也不必像我的有些同事一样对这些灾难充满负罪感。我不愿拍摄物质上的贫困,因为那是我所来自的世界的一部分。
来自第三世界国家、拉美大陆的灵魂消弭了后殖民语境下的他者目光,
在每一位纪实主义摄影师都会面临的两难之中,萨尔加多说,“人是美的,人的尊严是不可蹂躏的。这些苦难的人并不丑陋。我以尊敬的心情审视被摄人物。”
“地球之盐”是文德斯征引了《马太福音》中的辞句: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将基督徒称呼为“地上的盐”和“世上的光”。
文德斯认为萨尔加多对人类的爱与同情盈溢了他的视觉,让观者领悟到“毕竟人,才是这大地上的盐”。
我们永远都无法忽视影像的力量,正如萨尔瓦多所言,
摄影是一种最有力量的语言,因为它无须翻译,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能读懂它。
*本文作者:浅浅

 短评

灵魂清洗,萨尔加多阅尽世间种种人类贪性催生的罹难悲苦,在最后选择回归于动物和自然。他一生的故事,看到了完整。别让那些不幸的事件,只沉淀为事件。别让悲伤的土地,放任干涸荒芜。在凝固瞬间的照片面前,我们也不该只是保持那一刻的哑口无言。

5分钟前
  • bird
  • 力荐

照片没问题,读解照片的形式也没问题,萨尔加多被黑暗吞噬也没有意外。只是对一些人类社会问题的看法,似乎太过表面了。沦为环保纪录片,总感觉还是隔了一层什么奇怪的东西。

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跟大师活在同个时代是无比幸运的,凡夫俗子借由一双上帝之眼,得以凝视这个星球无数个令人泪流满面的瞬间。毁坏的雨林能重生,写满贫瘠和死亡的土地上也能开出文明之花,萨尔加多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卧底,不为了满足任何猎奇或艺术追求,而是用光为人性铭刻下永恒的证据。

9分钟前
  • 樹一
  • 力荐

萨尔加多不止是神妙的光影叙事者,他诗意精确的言语同样有力量。在我眼中人类是地球的病毒,将天堂败坏成炼狱,但大师看遍饥馑苦难暴虐杀戮依然未曾陷入虚无,他说:我热爱人类,他们是地球之盐——这才是难能可贵。大地抚慰治愈了萨尔加多破碎绝望的心灵,他种下的森林是给这个星球的偿还,也是回馈。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讲自然,其实也是讲人。光是想想,这个星球上仍有过着跟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却难以为我们所知的同类存在,就已足够神奇。

15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重建一座森林。当我过世时,我们种下的森林将会恢复成我出生时的模样,循环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1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马太福音5:13-16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盐,需要提炼,冲泡,能改变一切味道,能防腐杀菌,可盐如果过了度,盐化的土地会变得一片荒芜。寥寥数字,把人,这个地球之盐的特质,说的再透彻不过了

20分钟前
  • 我累特
  • 力荐

“当我死的时候,我们种下的森林将会恢复成我出生时的模样,循环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22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电影太棒了,但主要还是萨尔加多太棒了。(可惜不是迷妹,不然见到真的维姆文德斯大概也太棒了。)每个像这样逼迫自己直视人类最黑暗面的摄影师都不知道有多强烈的召唤和信念,唯有崇敬,并感谢他们拓宽摄影的疆域。看完感觉自己都更有人性了……但难道又要什么也不做地任这冲动消逝吗,觉得有点焦虑。

24分钟前
  • eleanor
  • 力荐

极尽谦卑的文德斯几乎是以学徒的姿态呈现了萨尔加多眼中的世界,光影先后经两位大师之手却如同未着痕迹,只是默默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直面过人类至为黑暗残酷的一面,才有对世间生灵万物毫无保留的深情,毕竟,我们之中的每一个就是地球之盐。之于观众而言,这样的电影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26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本片的启示:1.摄影还得靠天赋,去专门学是没用的;2.摄影三宝:黑白颗粒高反差;3.再拍了基本一辈子后,眼界和胸怀已经上升到了一般摄影师无法企及的高度。

31分钟前
  • 喜喜
  • 力荐

镜头总是热的,从人生在世上对金钱的追逐,对资源的争抢,到对生命的拯救,对物质的清醒,再到动物、人与自然延绵不止的疾病、饥荒、死亡,历年一段又一段跨越精神的征程,引向身为亲历者最大的自豪与痛苦。但身为真正的“地球之盐”,在对人类失望的阶段,又开始恢复森林的救治活动。如此一生的修行与作品,只能望其项背。而他背后的妻子,真的有过人的智慧、胸襟与能量。 @资料馆

3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力荐

一个摄影师的生平,仅通过他的一幅幅黑白照片,就可串连起他的一生,反映出他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看出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追寻着新闻热点去拍摄,他见惯了这个令人失望世界的生生死死,最后自己放弃了对于这些让人悲伤之事的拍摄,转向了自然,转向了环保。面对死亡时最难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

3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三星都给摄影,电影技法方面毫无新意,痛彻肺腑的陈述也并不能触及灵魂深处。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他妻子更了不起,是这个家庭以及全部项目的总设计师和主心骨。

43分钟前
  • 高玉宝
  • 力荐

给我深深震撼的不仅仅是萨尔加多的摄影作品,更是他缓缓道来的每个故事,看着他花了一个又一个十年记录这个星球最残酷的画面。灵魂承受了多大的劫难,才会说“人类的残忍让我们不配活下去”?好在竟然,他在另一个维度获得了重生。同样都是摄影师的纪录片,这部真心比薇薇安迈尔的好太多了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当我过世的时候,我们种下的这片森林,将会恢复我出生时的模样。一切也因此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一生的故事”—— 看过电影后,才理解了上周末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那场摄影展。原来他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对于一个见证过太多苦难的人,回归自然去做一名守护者,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50分钟前
  • 子东文
  • 力荐

棒,一家子大写的你球人!有机会一定去看大银幕哦。今儿法盟确实小了,虽然仍很震撼,但还想去资料馆二刷。对二闺女有了新认识。

51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这是我最后一次旅行,我已不再相信所谓人类的救赎,没有人类应该活成这样……我为我的相机,为我的双目所见落泪。”最后造一片森林修复灵魂的恶疾。人类是地球的盐,能毁灭自然也能创造奇迹。

52分钟前
  • Aby
  • 力荐

生命是太珍贵了,以至于无所事事之时,总有罪恶感,担心自己在浪费生命。然而碌碌一生,难道就不是对生命的浪费吗?我佩服这个男人,能用八年时间去拍一组照片,不赚钱,不买房,啥都没有,就图个开心。他这样任性的挥霍着时光,我却觉得,他才是那个最懂得珍惜生命的人。

56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