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剧情片美国1967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威廉·丹尼尔斯,莫瑞·汉密尔顿,伊莉莎白·威尔森,巴克·亨利,布莱恩·艾弗里,沃尔特·布鲁克,诺曼·费尔,爱丽丝·格斯德丽,马里恩·洛恩,埃达·盖尔

导演:迈克·尼科尔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00:0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毕业生》

发表于 2007-07-18 10:06:45
上次在北京,我对小郭和小付两个憋着劲要拍个毕业题材片子的小朋友说,拍之前一定要好好看看《毕业生》。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瑕瑜互现、略带实验味道的片子,有许多技巧和特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摄影和剪辑

《毕业生》大量运用了变焦镜头,这是此片最大的摄影特点。最明显的变焦就是先调长焦给特写或跟拍,再拉开给全景。开场即是如此,先给Ben一个面部特写,然后逐渐拉成机舱全景。Ben去Berkeley则是先空中跟拍Ben,然后拉开给整个Bay Bridge特写,这是很巧妙的寓人于景的办法。

变焦还体现在“隔物取景”上,最典型的就是海报那张丝袜腿下的Ben,这个深焦镜头即给出Ben的面部变化,又交代了Ben所面对的诱惑,但又通过虚实远近之不同表达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里省略了一般蒙太奇会采用的几个镜头互切,直接的一个长镜头营造出的是焦虑的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折磨,这绝不是快切能够制造的感觉。隔物取景在这部片子里非常普遍,Ben送Ms. Robinson回家时,从车里走出到门口的一段戏,机位一直在车外固定,隔着车玻璃用变焦镜头一直跟两人走到门口,当两人在屏幕中的比例缩小的不到1/10,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下两人的对话更容易制造压抑的气氛。

在隔物取景时,被隔的人物经常处于阴影中,或者只交代一个背影,几场Ben与Ms. Robinson的室内戏都是如此,开场Ben的父亲与他在鱼缸前的对话也是如此,摄影师并没有采用普遍的正反打,对于被隔的人物,只给出声音,而被光打亮的人物则作为主要被摄体被突出。这也有利于表现对话双方的距离感。

在采用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同时,此片中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也不得不提。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流畅拼接是一大亮点,当Ben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Ms. Robinson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Ben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Ms. Robinson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Robinson,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拼接不禁做到了无缝,而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转为无聊的重复。

另一种蒙太奇体现在单格镜头的使用上,在Ms. Robinson卧室勾引Ben的时候,有三个单格镜头拍摄的是Robinson的裸体,67年时分级制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传统的审查制度已经接近土崩瓦解了,这一闪而过的单格镜头,既可以理解为是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巧妙手段,又在一闪而过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同Ben一样想看又不忍多看,想多看又不敢再看。巧妙的单格镜头,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简洁有效,体现了作者的智慧。

唯独有一场的摄影是值得商榷的,就是当Ben来到Berkeley后,他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穿行,走到喷泉跟前坐下,然后拉开全景,突然下一个镜头闪出的是人流密布的校园,然后隔着Ben用变焦给从楼门出来的Elalin,这时候变焦变得太仓促,很不自然。我的意见是,这里应该长焦先给Ben特写,然后拉开是人流密布的校园,一个小蒙太奇表现时间流逝,再调长焦给Elalin时,可以切几次Ben的面部特写,制造他努力在寻找逐渐看清楚的效果,在这时候逐步给出清晰的Elalin走出来的镜头,我想似乎更流畅些。

演员和影片背景

Dustin Huffman是60、70年代出道的那拨人里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虽然那拨人现在活着的还不少,像Pacino,DeNiro, Jack Nicolson,都是超级名角儿,但是Huffman是他们里面给我感觉最容易入戏的一个,以前看AFI那个100的纪录片里,采访他的时候他似乎就开始表演了似的,表情调动起来,十分投入。Huffman演的Ben是60那一代茫然的美国年轻人的典型形象,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越战开始,肯尼迪遇刺)都写在脸上,他那张苍白的脸,在被父母那一代人摆布的时候显得局促和无助,他的小心翼翼、紧张焦虑和神经质通过繁复的对话和动作特写表现无遗。影片的结尾亦被认为经典,Ben拉着逃跑新娘在狂喜中上了公交车,然后逐渐平静,逐渐无措,这种感情的变化是那个年代青年的逼真写照。

电影总是与社会变化相联系的,完全脱离社会背景的电影是不存在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矛头指向的是逐渐落伍的旧式好莱坞类型片,在审查制度逐渐消亡,电影产业被逐渐兴起的电视产业强烈冲击下,新好莱坞逐步摆脱着旧日片厂时代的机制,用反类型片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不满,体现了一定的知识分子式的创作意图,邦妮与克莱德、毕业生、逍遥骑士乃至教父,都是这一时期即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毕业生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这在特效大片云集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60、70年代正值战后第一代成人时期,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对民权的诉求,对嬉皮文化的崇拜等等都给予年轻人接受毕业生这种影片的充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毕业生即是年轻人的代言人,又带领大家去反思,无疑成为时代的象征。

回头再看今天,当拜金与犬儒横行于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为社会主要生存手段时,黄金甲、无极和夜宴等圈钱大片的出现,不也是与时代背景相勾结的么?在我们质疑这些电影的商业意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更多的质疑我们自身的问题?

 2 ) 就想不一样

《毕业生》是一部推出于1967年的美国电影,获得第4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美国电影协会曾在1998年时评选百年百大最佳美国电影,其中《毕业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时,美国电影协会对上述名单进行修订,《毕业生》虽然从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见这部电影在美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是从舞台剧起家,他的获奖历史里头囊括了奥斯卡奖、艾美奖、东尼奖和格莱美奖。除了《毕业生》外,迈克-尼克尔斯还执导过《灵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较为出名的电影作品,总体风格比较偏向商业电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较为辛辣讽刺的议题和手法。

《毕业生》是著名美国男演员达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从类型上来说,这是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若纯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毕业生》不论是在议题上还是手法上,都稍显有点陈旧过时。然而,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片在经过四十多年之后,还能成为美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必然有它出众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种时代的脉动,记录下某个群体的岁月记忆。

■婴儿潮世代的无虞与迷惘
《毕业生》的剧情很简单,讲述大学生班泽明在毕业后陷入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中,在思考未来之际,他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不伦关系当中,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女性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要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要追求爱情并让不伦关系曝光出来。班泽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地追求爱情,他主动向所爱的女孩承认自己与她母亲发生过不伦关系,然后在双方家长的责骂和阻挠中,不顾一切地将女孩从她与别人的婚礼中抢夺过来。

同时与母女两人陷入纠葛的不伦关系,这种题材在现在看来,可说是云淡风轻、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纪六0年代,却是极为惊世骇俗和充满话题性。影片中,风情万种的女性长辈大胆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导演所采用的镜头取景角度与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许多电影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议题和手法外,《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目前人口三亿人左右,但在婴儿潮的那18年间,便有约7800万新生儿诞生。二战结束的四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六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

影片中的主角班泽明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那波婴儿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步出校门之际,房子和车子都是现成准备好的。班泽明的父母那一代,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种种梦想,如今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奋斗后,积累的财富、将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要为孩子配备齐全,迫不及待要为孩子指引方向、铺好道路,好让他飞黄腾达、更上层楼。

但是对于班泽明这个婴儿潮世代的人来说,学识和物质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过上舒服和体面的生活,但循着这道路前进,获得的成功都不过是来自父母的给予,这如何能体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当班泽明步出校门后,便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头是要“不一样”。

■独立价值的追寻与渴望
这种超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与急切,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毕业生》中,则是透过班杰明所陷入的情感纠葛来表现这样的心理挣扎。班杰明在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时,一直都保持非常坚定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这才决心回头找这位女性长辈,而在被讥讽缺乏性经验后,他才就义无反顾地与女性长辈发生不伦关系。班杰明虽然能在情感欲望前把持住自己,却无法抗拒对父执辈们的逆反心情。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上世纪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杰明在陷入不伦关系后,虽然内心不时出现内疚和挣扎,但这种跳脱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觉,又让他迷恋不已。班杰明后来之所以从不伦关系中脱身,疯狂爱上女性长辈的女儿,其实也仍是基于逆反的心情。这位女性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困守在无味的生活里头。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儿身上,要女儿比自己嫁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她自己虽然主动勾引班杰明,和他发生关系,但内心里她觉得班杰明不够好,配不上女儿,而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班杰明对她女儿的疯狂执着。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杰明和女性长辈的女儿来往,两人之间未必会发展出什么结果,然而,由于班杰明的不伦丑闻,长辈们不断地对他施予压力,干预和阻挠他接近女性长辈的女儿,这便助长了班泽明的决心,让他深信自己深爱那个女孩,决心要娶她为妻。于是班杰明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千里的距离,死缠烂打地搬到女孩学校附近,天天在她身边打转、要她嫁给自己。而当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硬逼着女孩与另一个男孩结婚时,班杰明更是千里飞车奔波,仿佛不要命似地闯进教堂阻拦婚礼进行。

很多人为班杰明不懈求爱和强抢新娘的动作而感动,说他在经历迷惘和混乱后,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确认真爱而非一时的情欲才是生命的真谛。但是,《毕业生》里头最为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局处,而这结局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杰明与身穿婚纱的女孩从教堂中逃出来,两人手牵着手飞快地奔上公车,在一整车乘客的惊诧目光下,坚定而快乐地走向最后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后,两人仍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后,他们相视对看一眼,便齐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尴尬与茫然的表情--这表情就像两个负气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情绪过后,无言地问着自己:那然后呢?

■后话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当然,这只是随便想想、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3 ) 呆逼青年春愁记

早就知道这是部出名很早的绩优片,为此早就想找它来看。在网络电影还不发达的时候,还在岭南音像楼买了D9的碟。只不过一直没有看文艺片的心境,就延宕下来。

本想说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仔细想还不是那么回事。是这部片的确太神叨叨了,再没希望也不好看。

开头出现了一个外观起码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父亲的人,然后告诉我这是21岁的男猪脚。很有违和感。而且他也呆呆的长露出傻态,嗓音是做作的话剧腔,低沉浑厚。他在思考前程,为前途迷茫,以致在派对上都踉踉跄跄。不告诉我他是优秀毕业生的话,肯定以为这大龄青年缺心眼。
但还不妨事,继续看下去。罗夫人勾引少年和通奸这都还没什么,虽说细节上怪怪的,但毕竟社会还有这档子事。罗夫人不让俩孩子见面也正常,伦常难以交待嘛。

然后怪事就继续了:男猪突然着了魔一样迷上伊琳,很没道理的去学校追寻。鉴于他一路走来的痴呆相,就原谅他忽然喜欢上人的不靠谱吧。伊琳在学校被他说服后,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也爱上他了(之前他们只谈过一两次),并且后来还爱得很疯狂,连续上演“夜荐”、“辞岳”、“婚走”三段折子戏,当上了“落跑新娘”的鼻祖。

剧情的突兀和不靠谱,要放在现代电影,得被人骂得臭大街。即使有几十年的时光冲淡,让我们对影片的逻辑性降低了要求,可太不合常情的转折,还是不会得到认可。这不是别出心裁,这是犬奔豚突。我曾经评论《红牡丹》说,不能因为怀旧,就把狗屎也说成香花。

男猪没有任何烘托铺垫的情况下,执拗地喜欢上通奸者的女儿。通奸者的女儿只见过两面且知道他与其母勾当的前提下,毫无铺垫地热烈爱上男猪,对谈婚论嫁的男友弃若敝履。这是啥编剧啊?

另外,看一半才知道男猪脚几十年后出演了《拜见岳父2》里的二逼父亲,满脸猥亵相在亲家面前谈床事的老厌物,还特能蹦跶。这个丑角形象让人生厌到要移恨于班杰明。貌似他还蛮出名的,奇怪。

另外2,这部片的主题歌真是天籁啊。如此妥贴,入耳即入心,萦怀的青春跳跃感。以前知道这曲子名叫毕业生,但不知跟这出戏有关联。太糟蹋配件了。

 4 ) 年輕的不安與躁動

老實說, 對這部電影有點失望. 可能因為聽過太多人推薦, 所以對它期望過高了. 覺得從Ben第一次和Elaine約會開始, 劇情交待得有點草率, 也許他倆是一見鍾情吧, 可是在整齣電影裡他們僅有的一次約會中, 並不覺得有多澎湃, 頂多只是互有好感而已, 第二天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Elaine走了, 然後Ben就下定決心要和她結婚...情況對兩人而言都是相當尷尬且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女主角, 可是她除了有點猶豫是否該接受他的求婚(而且整個過都都表現得不冷不熱), 好像沒有表現得怎樣掙扎. 我認為只有對那個男人懷有巨大的熱情, 才能夠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的, 可是我真的感覺不到. 總之在看完了整齣電影後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愛情.

相較之下, 電影的前半好得多. 喜歡德斯汀在派對中焦躁不安, 卻維持著禮貌周周又鎮定的樣子. 喜歡他在房間裡迷惘地說: 'I just want to be....different', 嘴角稍微上翹, 有點無力的微笑. 喜歡他和Mrs Robinson開始偷情後的一連串蒙太奇 (尤其他從泳池中一躍上浮床, 突然換成他壓在Mrs Robinson身上的場面, 帥呆了). 喜歡他每天無所事事泡在泳池裡'漂流'. 還有頂喜歡這一段: Mrs Robinson說她對藝術一竅不通, 然後Ben問她在大學裡主修什麼, 她沉默了一會, 然後若有所思地說: 'Art.' 那一剎那是感動的, 深深覺得歲月把棱角磨平的同時, 也把生命的光華洗盡. 於是對這個性感但攻於心計的女人有了一點同情, 她也在逃著什麼, 然而已經是那個年齡了, 不會再把苦澀都宣之於口, 只能從別的地方尋求慰藉.

前半想表現的主題--Ben的不安與躁動, 都給後面的情節沖淡了, 因為救贖來得太容易了. 我覺得Elaine最好只是Ben生命裡的過客, 他到底也得不到她, 然後他還是要回去,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前路, 最後剩下一點清淡如水的哀愁. 這才不辜負前半部的好, 我以為. 可能是我雞蛋裡挑骨頭了.

不過還是想讚一下結尾. 不是搶新娘那一段, 是最後他倆上了巴士後, 處理得非常好. 個人認為鏡頭定在兩張年輕的臉上的時間長得很曖昧, 影著他倆從上氣不接下氣, 明媚地笑著, 然後平復下來, 笑容也收起了, 沒有對望一眼, 更沒有深情擁吻, 只是平靜地看著前方, 臉隨著巴士顛簸. 導演彷彿想暗示, 在最初的興奮過後, 接下來是什麼呢? 他們毫不考慮地跳上了巴士, 甚至連它駛往哪兒都不知道, 前面可能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也可能是另一對Mr and Mrs Robinson, 誰知道呢. 於是巴士繼續向著未知奔去.

還有, 年輕時的德斯汀荷夫曼, 坦白說我不太喜歡, 矮還可以接受, 可是肩膀太斜了一點. 還是喜歡他在Meet the Fockers裡的樣子, 老了反而更可愛了, 至少在我眼中如是. Elaine倒是十分討好, 笑容甜美得很, 讓人覺得青春真美好. 至於Anne Bancroft, 是性感的女性, 可是原來她拍那電影時才36歲, 看上去比老得多, 我媽都快50了看著還比她年輕. 難怪都說洋人老得快.

 5 ) 迷茫的穿行——关于《毕业生》

    周末的夜晚,好朋友QQ上说起老电影,于是谈到《毕业生》。大家很有感触,不由得回忆往昔。依稀记起当年毕业时候的情景。迷茫,焦灼,无助,恐惧,渴望……,不知道路在哪里,却伪装执着的前行。而此刻,已经毕业近三年,很多东西似乎明朗,可当自己静静停下思考的时候,依然有无法言状的恐惧弥漫心头。但生活必须继续,我们有时必须迷茫而恐惧的活着……
   
翅膀在哪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双翅膀,在现实的世界,在梦想的世界,自由的,骄傲的飞翔着。曾几何时,意气风发,笑谈人生,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可以融化世界.可一旦踏出校门,忽然如此迷茫,原来那双理想的翅膀离现实竟是如此之远。
    我们该去哪里,未来会怎样,一切从零开始,一切无从所知。就像《毕业生》里的班,一个绝对优秀的学生,做过编辑,主编,辩论队员,获得奖学金等等。但在走出社会之后,一样恐惧而迷茫。飞机上那张俊俏的脸上一双忧郁而惶恐眼睛竟有几分似曾相识。
他的翅膀在哪?他有翅膀吗?
    没有方向,担心未来,这是班,也是几年前的我们

潜水式逃亡
   影片中班穿着潜水服从屋子里走出来,镜头从潜水服的镜片里看外面。这是班的视角,或许也是班的状态。贵重的潜水服就像他的经历,但在他的眼里,似乎是个沉重的负担,举步艰难,呼吸沉重,听不见声音,只有各种无声的挥手与微笑。然后跌入水中,一片混浊的蓝色。最后,班站在水里,一动不动的站着躲在水底……
    我特别喜欢这段剧情的表现形式,且给它取个名字叫潜水式逃亡。有时候,当我们无助迷茫的时候,真是巴不得自己可以轻松无忧的从世界上蒸发,不带一丝牵挂。可现实必须面对,暂时的逃亡并不能解决问题。水底的世界纵然可以寂静无声,可我们总归要浮出水面。这就是生活,逃亡着,抗争着,恐惧着,面对着……

迷茫的穿行
    班与Mrs Robinson不伦之情始于家庭派对的一次碰面。这个性感又工于心计的女人掌控着班的每一步反应。影片中处理偷情的环节非常出色,简单的蒙太奇手法把画面表现的非常到位。如从游泳池一跃到床上,从一个人的房间变成两个人。镜头的切换推移了时间,既不冗长,又很丰富。
    这是一段绝望的感情,班知道,Mrs Robinson也知道。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只有需要。Mrs Robinson说自己对艺术没有任何兴趣。可她以前念的是艺术专业。我们不得不感叹岁月的无情。这个女人的当初应该也是怀着梦想吧,而生活却让她沦为平庸的女人。此刻,Mrs Robinson那种排斥的寂寞神伤多少唤起我几分同情。
    这是两个人在世界的迷茫穿行吧,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人。

燃烧的梦幻
    班和伊琳的爱情让我有种怪异的感觉。与母亲偷情,然后再爱上女儿,真是一件很无耻的事情。Mrs Robinson警告班不要和她女儿约会是自己爱上班,还是怕她与班的事情会伤害她女儿,不管是什么原因,最后还是事情败露。以至于情感刚刚深厚的班与伊琳分崩离析。
大抵真正的爱情总是能经受各种考验,或是克服各种困难。班对爱情的执着令人无比感动,也让我减去对他的不满。那种疯狂的寻找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啊。
    教堂抢亲的那场戏相当过瘾,两个相爱的人面对所有的亲朋好友,断然从婚礼上强行逃出。那一刻,他们得到的爱情,那一刻,他们背离了所有的亲人。那一刻,他们幸福而激动,那一刻,他们可曾想到未来的生活?

更深的迷茫
    黄色的公交车,一群诧异的乘客。最后一排的班与伊琳。逃出了教堂,他们战胜现实,一起逃离。在车上的他们先是兴奋的大笑,然后彼此微笑,最后神色凝重,带着慌张。尤其是班的眼神,隐藏这一种更深的迷茫。
    是的,爱情得到了,那未来了?他们应该去何处延续他们的爱情啊?
    依然没有未来,依然充满迷茫
    影片的最后,是从背面看黄色公交车渐渐远去。
    我感觉无比沉重,是电影的,也是现实的

    最后要说的是,除了霍夫曼的精彩表演之外,影片的两首歌曲《寂静之声》与《斯卡布罗市》非常动听。乡村民谣的曲风带着淡淡的忧伤与迷茫曾经让我沉醉其中很久。每次听到这两首歌曲,就会想到班,想到自己毕业的时候。

《The sound of silence》英文歌词: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with the sound of silence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 alone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 stone
Beneath the hallo of a street lamp,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When my eyes were stabbl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That split the night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And in the naked night I saw ten thousand people may be more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Fool" said I "you do not know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you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rain-drops fell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And the people bow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And the sign flash out its warning
In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And the sings said "The words of the prophers are
written the subway walls and tenement halls"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s of silence

《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中英歌词对照: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Blankets and bed clothers the child of maintain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Sleeps unawafe of the clarion call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
A 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昔我长剑,日日拂拭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Then she will be a ture love of mine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en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注:“()”内为伴唱。

 6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次欣赏<毕业生>是在中外电影史课上, 老师说让大家回去思考影片主题的时候, 我对旁边的同学说, 这片子告诉我们, 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 只要死皮赖脸, 没有追不上的姑娘.

显然, 这不是我真心实意的想法.

<毕业生>横空出世于1967年, 这是美国电影传奇的一年, 同年发行了另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邦妮与克莱德>. 当时文化大革命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想如果当时的中国人民有幸看到这两部资本主义电影产业的大作, 定能写出比我今天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主题要深刻许多的文章来.

这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黑人解放运动, 妇女解放运动, 反越战, 摇滚乐, 性解放, 同性恋一浪又一浪冲击着既定的社会秩序, 人们传统的家庭, 道德, 伦理观念土崩瓦解, 整个社会涌动着反叛的热潮. 于是电影的主角中一反常态地出现了叛道离经本杰明, 风骚的罗宾逊太太, 冷血杀手邦妮和性无能的英雄克莱德.

我想<毕业生>中BEN的处境有如这一时期的美国, 处于两个时期的交界点. 大量的信息与观念冲击着BEN的价值观, 让他不知所措. 他只能通过掩饰来逃避向他汹涌而来的成人世界. 就像BEN在影片中所说的一样, “我对未来感到疑惑”, 但“我不知道我在疑惑什么”.

随<毕业生>一起风靡的还有其中的两首插曲, 我很喜欢<SOUND OF SILENCE>中的两句歌词: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ENING
影片中的几个镜头正反映了BEN如歌中所唱一般的心境. 第一次BEN 出现在他的毕业派对上, 所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他, 而他却像个旁观者一样穿过人群逃到楼上独自思索.(这让我想到了加缪的<局外人>) 然后是BEN穿着潜水服的主观镜头, 人们兴高采烈地为他喝彩, 他的世界里却只有自己的呼吸声. 第三次BEN 拉上跑车的顶棚, 关上封闭的车窗, 喧闹声戛然而止, 他的身边却坐着一样大口嚼着汉堡的伊莲. 这是BEN在影片中心理成熟的转折点, 他第一次将自己与他人置于同一个处境之中, 亲切地倾诉自己, 这一场景与BEN和罗宾逊太太在床上试图交谈却发生口角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相映成趣, 也显示出BEN对伊莲的感情与对罗宾逊太太的感情有所不同.

经过短暂的偏离轨道, BEN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人, 而他也没有被世俗所拘束, 跨越困难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同样, 美国在经历了经济衰退, 政治混乱之后也四平八稳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 我想这就是影片的主题. 一个少年向成年过渡的故事, 与偷情和伦理无关, 影片唯一的主角就是BEN, 就是那个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年轻时影子的迷茫少年, 是那个动乱非凡热血沸腾的年代, 是一整个充满活力与躁动的夏天.

接下来浅谈影片的视听语言.

不得不说, 这是我看过的最”神”的电影之一, 大量阴影与逆光的使用, 令人眩晕的强对比推拉, 不合逻辑的转场, 甚至包括跳轴, 遮挡, 声画不同步…这些作为一个导演专业的学生不断被叮嘱不可触碰的”错误”竟然和谐的陈列于同一部影片之中, 不得不令人叹服. 而且正是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失误”, 构成了<毕业生>无与伦比的影片风格和独一无二的美感.

首先谈影片中多次出现的过肩镜头, 传统过肩镜头是隔着一个人的肩膀拍摄另一个人的镜头, 通常是在近景到中特写之间. 然而<毕业生>中的过肩镜头无一例外地是用一个人巨大的后脑勺遮挡住了一部分画面主角的脸. 这个做法让人有一种管中窥豹的感觉, 仿佛找到了小时候透过门锁孔偷窥别人洗澡的快感, 这也正是电影这项发明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快感之一.

然后是一反常态的强对比推拉, BEN坐在伯克利大学的喷泉边, 特写, 下课了, 同一个镜头在一秒之内拉成了一个俯拍的大全景.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它的例子. 跨度巨大的推拉摇移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也让观众不自觉地一次次从梦中惊醒, 发现影片描述的并非真人真事(虽然2000年后的一部影片称<毕业生>取自真实故事) 然而这正是导演价值观的一次暗示, 片中还有多次类似作用的暗示.

戏剧化的转场, 特别是表现BEN和罗宾逊太太频繁偷情的一段, 运用大特写推拉变换场景(卧室里的BEN和宾馆里的BEN), 相同动作间的拼接(趴在气垫上的BEN和趴在女人身上的BEN), 同一个元素间的剪辑(卧室的门与宾馆的门), 造成了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是影片中的经典段落.

罗宾逊太太穿丝袜的大腿呈三角形跨过BEN脑袋的镜头被人们津津乐道. 虽然一闪而过, 但却表现了两人关系中罗宾逊太太不可置疑的主导地位. 另外罗宾逊太太裸体站在BEN面前时1/10秒的闪动镜头虽然不及现在的影片开放, 过瘾, 但是却让观众更加全神关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
如同BEN和伊莲成功逃离婚礼挤上公交车的整个过程没有一句交谈一样, 一部好的电影不需要华丽的自我陈述, 时间会证明所观众为之感动的一切.

 短评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4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10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1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22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27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30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34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39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42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4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48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53分钟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57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1小时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