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之下2015

记录片其它2015

主演:内详

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3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4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5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6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7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8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19太阳之下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7 10:06

详细剧情

  紀錄片花一年時間拍攝,導演 Vitaliy Manskiy 與攝製隊兩次到訪平壤,全程有「保鏢」陪伴。與五位女學生進行10分鐘面試後,Vitaliy Manskiy 找來8歲女孩辛美(Zin Mi)做女主角,紀錄她加入先鋒運動、慶祝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生辰的光明星節等點滴。

 长篇影评

 1 ) 太阳之下的阴影

平壤是一座拥有超过三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导演曼斯基应朝鲜政府要求,来到平壤拍摄这部纪录片之前,还从来没有外国导演曾有机会目睹这座城市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2年,前领导人金正日死后的第一年,为了庆祝金日成诞辰纪念日“太阳节”,刚刚上台不久的金正恩试图向外界展示朝鲜的积极面貌,邀请俄罗斯导演曼斯基拍摄一部关于平壤普通家庭的纪录片。朝鲜人全然没有怀疑这位导演的动机,甚至都不清楚他的政治立场是“反共产主义”。而曼斯基为了获取信任,表面上接受了朝鲜政府的所有要求,按照剧本拍摄朝鲜人的“幸福生活”,私下却记录了大量不被允许拍摄的情节,包括官员对每个镜头进行指挥,指导每句台词的过程。这些花絮镜头和“正片”一起,展示了一个亦真亦假的朝鲜,身处局外的人们尚能够分清现实与假象,而朝鲜人似乎早已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纪录片以小女孩辛美的生活展开,镜头下的辛美全然享受着朝鲜最好的家庭生活,她在平壤最高级的学校上学,父亲是纺织厂的工程师,母亲是食品厂的职工。镜头一路跟随她的脚步,拍到了母亲陪她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拍到了父亲在工厂接受工人们的感谢,拍到她和父母一同为领袖献花。假如事实真是这样,也许我们就不能否认辛美真是幸福的,但是曼斯基的镜头同样记录了事情的另一面。辛美所在的学校除了摆拍的那一次,从来没有学生进出的身影,父母的职业是临时编造,热情洋溢的同事都是在按要求表演,他们在家中吃饭时,桌上的饭菜也让人难以相信是朝鲜人的日常饮食。朝鲜官员费尽心机营造出来的“幸福生活”,即使没有幕后花絮的作证也无法令人信服,我们能明显看出,这些普通百姓在面对陌生的摄影机时表现出的不自在,更别说还要他们在镜头下表演出虚假的生活状态。这也让两位朝鲜官员不断强调“不要认为自己是在演戏”,不知道他们二位要是能看到这部影片,会作何感想。 这部电影名字叫做“太阳之下”,太阳,这个对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在朝鲜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朝鲜人的“太阳”不在天上,政府要求太阳存在于地铁的车厢里,每家每户的墙上,太阳是每个人胸前的像章,也是屹立不倒的雕像,太阳就是他们的领袖,领袖的光芒照耀着朝鲜的每一寸土地。但是镜头里的朝鲜,无论是街道还是建筑,甚至路边的草木,都笼罩着灰暗的颜色,而身处其中的朝鲜人,则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在摆拍的指挥下欢快起舞。看他们脸上激动的神情就好像告诉你,“我们的生活是很艰苦,我们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很幸福!”,这就是政府希望表达的感受,朝鲜政府试图让外界相信,所有朝鲜人就是这样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可是这些就连他们自己都欺骗不了,当演出结束,人们在夜色中等待老旧的电车,相同的人此时却面无表情,拥挤在电车周围的身影宛如一具具行尸走肉,这才是朝鲜人的真实写照。 对于朝鲜人来说,太阳无处不在,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躲避不得,阴影是出现在身后的,只有转身避开光线才能看得见,而现在的朝鲜人并没有看清阴影的机会。影片的最后,工作人员让辛美背诵诗句,她能想起的却只有歌颂领袖的内容,流下眼泪的辛美,就像是所有朝鲜人的缩影,让人为她悲伤。

领袖亦是太阳
而你无法违抗

 2 ) 太阳之下,似曾相识

一部伪纪录片。
导演或许想表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朝鲜人品悲惨的生活,但是,却丝毫没有说服力。首先让人质疑的就是他不伦不类的表达方式,导演想通过辛美的眼泪表现少年儿童在政治压力下悲惨的童年,然后,观众只能看到小姑娘因为过大的拍摄压力而流出的委屈的眼泪。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可能为了政治不认同而委屈落泪吗?我能感到的更大的可能性是,辛美并不想拍摄这个影片,她并不想去练舞蹈重复一次又一次的半蹲运动,她想快点吃晚饭不想一遍一遍重复泡菜多么有营养,她想出去玩不想听老爷爷讲无聊的故事。然而,导演和众多北韩指挥一直把摄像头对着她,让她背台词,那么,她哭了,难道不是正像我们小时候不想去上学的眼泪吗?导演在最后可以把它刻画为对政治仇恨的泪,实在是牵强。
不知道导演带着录像带兴冲冲回到美国准备拿和平奖了的时候,有没有再跟进辛美一家的生活,他们的领袖看到这个电影后,她们一家人会遭遇什么?导演在把这个影片带着小辛美那被刻意解读的眼泪公映出来时,有没有丝毫担忧过辛美的未来?她是如此信任摄像叔叔,在他面前流下了眼泪,协助他完成了作品,然后呢?摄像师叔叔带着偷偷录制的影片回到了西方,把不知情的她留在了未知的命运里。

最后,我想说,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拍摄手法和理念都很拙劣,但是导演也切实记录下来了朝鲜政府想让我们看到的朝鲜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然而,却也不过如此。我感到这不只是在说小辛美的童年,她所经历的这一切,真假都好,都像在提醒我那渐渐被我以往的童年时光,似曾相识,还未走远。唯望往事不要重来,以邻为戒,勿忘历史,亦勿重复。

 3 ) 所谓真相、人性关怀和纪录片道德之气得我够呛

这片让我想起,在英留学短短一年半,就有三次在课堂上统一组织观看西方人制作的东方落后国家纪录片,还有两次这类的论坛讨论。不得不说,西方人对他国事情真的是非常在意和好奇,甚至还有点自以为是的。其中最长播放和讨论的有中东、朝鲜和记不清的别处,然后直到中间一个中东人还有没曾想过会在场的朝鲜人愤怒站起,表示这并不是自己国家的全部面貌,才让人从另一种“洗脑”中醒过来。不久前的中国,以及现在大部分的东方、第三世界国家都是这样被发达国家过度假象臆断的载体。他们自以为优越地夸夸其谈,展现对他国的关心、愤怒或八卦和不齿,并将其做成各类电影、纪录片在课堂上反复播放,丝毫意识不到,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政权洗脑?就好像,你真觉得我家里那点屁事儿,隔壁老王是最有发言权的吗?在留英之后,对于这类事情和创作有了更复杂的思考。知道的越多,真相就会变得越模糊。

几年前觉得导演聪明勇敢,现在只觉得荒凉悲伤。所谓“纪录道德”应该是什么?谁有权利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让无辜无知的人,为所谓“真相”和“艺术”献身?这个女孩将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也一生和这部所谓“真相”的纪录片捆绑。如果说这个国家捆绑了他们的人生,那作为道德文明自认优秀的这位导演又有什么权利在他们本就无望的生活里再泼一桶硫酸,去成全自己的所谓“真相”?当然,该憎恨的是这个政权本身,应该有人提出质疑,但不该踩在别人的尸体上。看完只觉得,镜头后的人可恶,镜头前的人悲凉,电脑后的我愤怒。

 4 ) 拥有敬爱领袖金正恩的我们不羡慕世界上的任何人

当女孩儿的母亲问她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可以讲的时候,女孩踌躇着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母亲换了个问法,说那有没有什么诗歌可以表达呢....女孩张口开始朗诵“我们伟大的领导金正恩同志...”

 最大的贫穷,不是贫穷本身,而是不准富有。

 最可怕的不是肆意的言论,而是从根本上禁锢思想。

  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21世纪,帝制的演变形式...原来人们说,皇帝为什么有那么独一无二的权利,因为他是天子,是上天赋予的权利,你们必须听从。现在怎么玩儿呢,因为我们的领导人通过他的不懈付出和努力,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日子,我们的生活是他们所赋予的,我们必须感恩的听从。

 当科学打败了神论,别忘了我们还有煽动。剧中每一个细节都在透露着这种洗脑式的煽动,从学生进门必须对金家父子鞠躬开始,老师告诉你地主和日本人的丑陋,战争英雄告诉你我们用步枪打败了美国人的飞机。那还可以思考么?不,就像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摆拍一模一样,被教导引导,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拥有敬爱领袖金正恩的我们不羡慕世界上的任何人。

 5 ) 观影乱弹,立此存照

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镜头语言和视角的选取都非常好:以首都一个看似平凡而又不显平凡的少女的视角,来审视阴郁、寒冷、空旷无人的平壤街道和公办机构里“公家人”的刻板生活。虽然大部分素材是在官方限制下严格选取的,许多场景也是摆拍,但在经过戏剧化处理、剪辑和重组后,散漫的摄影花絮反而呈现出平壤这座坚硬、冰冷的城市性格中非常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将摆拍过程和官方重新设定人物角色环节的花絮拼贴为批判性立场严肃鲜明的正片情节,镜头中的反讽色彩是非常令人拍案叫绝的。

让人悸动的还有不断穿插在宏大仪式彩排间隙人的疲态、例行公事和偶尔“出神”的时刻,比如女教师在课上谈论金氏父子的“伟大事迹”时一群女孩中那个玩手指、面色冷漠苍白、不参与其他同学讨论的女孩;勋章满身的老兵在礼堂里绘声绘色讲述从军经历时打瞌睡的女孩;主人公辛美练舞时表演性的微笑和隐忍的泪水;辛美在家中窗户里出神地眺望广场,用手无目的地笔划着的时刻;辛美的父母,他们无表情的、凛肃的脸容,仿佛透露出这个国家令人窒息的苦闷和无聊,以及那种例行公事般配合和无所谓的成人智慧。

影片最后,女主角辛美面对镜头,无声地哭泣。讽刺的是,她仿佛从一出生就纳入了国家体制,成为完成国家的巨大象征性指符中的一个能指。她很少体会快乐,当拍摄者让她谈论一些令她快乐的事儿的时候,她找不出来,而是背诵起加入少年团时的宣誓誓言。她因为反复背诵这一誓言而语气熟稔,有精心修饰过的政治抒情味道,内化于语言和思维模式,却不是抒情的。最后她的脸容平淡下来,恢复了一贯严肃、等待生命中那些需要排练的刻板时刻降临的冷漠表情。她仿佛非常快地进入了灰色的成年,非常快地洞悉了自己在这座僵硬的东方城市里命运的位置。

镜头里象征意味的元素几乎是闪现在官方给定的狭小题材里起主题意义的刺点,并且“合法”地从细微处展现了这个国家的性格和气质。不知是黄昏还是早晨,市民推着“搁浅”的社会主义无轨电车无声前行的漫长镜头;傍晚大型政治舞会结束后人群疏松排列的公交车站;平壤幽深黯淡的地铁隧道;晨昏交替时平壤街头空荡荡没有灯火的高层住宅建筑;领袖纪念台上每日清理鲜花的公职人员……这些城市表情映衬着辛美一家盛装之下的冷漠疲惫,现在他们明白作为塑造国家神话的一粒原子,他们的整个生命是包裹在宏观建筑或隐或显的强大压力之下的——他们的内在被抽空,而徒剩下失去自我焦点后的茫然、空洞和百无聊赖。

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朝鲜题材纪录片或对既有的“政治正确”话语加以戏剧化表达的猎奇式展示,或怀揣某种令人可疑的悲情色彩而对朝鲜的人、事、物加以夸张渲染的伪人道主义呈现,它秉持一种公正道德的良心,以一种平视的视角去探讨语境中的人如何既受制于其所处的宏大国家机器,又无法逃匿其真实的内在心灵状态——这样一种在动态中博弈、矛盾、再平衡的生存势能。纪录片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人在两种力量的撕扯中维持内部平衡的惊人毅力,那丝微妙起皱的心灵波澜只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看到,尽管故事的主人公已经表现得非常沉着克制了。理性总是战胜那些不健康、不合适、与宏观建筑的雄伟气度不相符的内在症结,但从整部影片来看,几乎无一例外,影片扫射到的无辜脸容均透射出某种因不间断地表演生活而习以为常的惊恐、无助、茫然和冷酷。

当生活变成一出戏剧,一切日常的工作起居都可以纳入国家体制的摄像头中,人在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或许也就内化为一种例行公事般的国民性格了。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例,展示如何在有限的外部条件下仍然拍出一部有立场的作者电影,而不是像一些蹩脚的导演,去抱怨各种客观拍摄条件的不足。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心思、小小的编排,就能够使令人毫无办法的一大坨物件运动起来,这真是导演的才华和匠心所在了;并且这才华一如运镜,是以真诚的人道主义、对人的整体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体命运的体贴而获得力量的。

2017/9/11 沪东北

 6 ) 加油!朝鲜人民!

说到《太阳之下》就不得不提到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纪录片《中国》。

《中国》拍摄于1972年,那时,中国政府决定,邀请一位大师,为中国拍摄一部“宣传纪录片”。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成了最佳人选。他没有听从政府的安排,转身钻进了人民的日常生活里,于是他的镜头里出现了,在公园练功的老人、在树荫下打牌的小妹;农村集贸市场里,人带着粮食、家禽和自制的食品,在那里进行物物交换;村头穿着大背心裤衩的小孩,在旱地里一边吃冰棍、一边打乒乓球;街道上有骑自行车的人、裹脚的老太太、放学后嬉戏的孩子......不用说都知道,这些场面和当时提倡的勤劳整洁、努力拼搏的主流宣传方向完全相悖。所以,当时的安东尼奥尼受尽了批判。

安东尼奥尼夫人

但在三十年后的2004年11月25日,纪录片《中国》在中国北京第一次放映,由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一个纪念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贡献的影展之中。安东尼奥尼在电影的旁白中说,他们只是“看了中国一眼”。这一眼,变成了我们追溯过去的珍贵资料。也许你没见过40年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学校、人民公社;也没见过老式公共汽车、木偶剧、和杂技;但看到这些画面,会让人油然而发一种幸福感。

2019年3月16日央视重播了这些画面,制作了《从〈中国〉到中国》。

纪录片还通过各种线索,追寻了当时的建筑、当时的画面、还有当年在《中国》里出镜的人。40多年的时间,纪录片出现过的人物,小孩已经进入中年,当年正值壮年的人不少已经去世。

从当年的“禁片”到现在的公映,我想,正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素质提高,社会变得开放包容才得以为《中国》这部真实的纪录片正名。

历史告诉我们:搞个人崇拜是行不通的。不管《太阳之下》是真实的还是导演下的套,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朝鲜也会觉醒,直视这部影片。加油吧朝鲜人民!期待你们从阴霾里走出来的那一天!

 7 ) 导演有没有可能是给朝鲜下套了?

这里说的下套,不是指导演偷偷把花絮藏起来躲过审查,然后穿插到纪录片里,而是当初去朝鲜,说的就不是要拍纪录片,而是打算拍一部电影。

       朝鲜那德行我们也能想出来,肯定说,拍电影可以,但得把我们拍好一点,你拍的内容我们都得审查,而且不光是审查,情节按我们的意思拍就更好了……于是朝鲜始终认为这是在拍电影,各种指导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首先是一家人吃饭那一幕,让把泡菜抗老化那句话变短一点,你说这是为了操纵啥?没啥操纵的啊,怎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台词效果,他就是认为这是拍电影,觉得这句台词更好。如果是操纵,肯定得加点忆苦思甜之类教育的台词吧?

        职工进厂那段画面,是事先安排好大家站在旁边,开拍以后再陆续走进去。如果理解成朝鲜在操纵这个纪录片,难以理解啊,你说这有啥可操纵的?操纵以后不就是普通的陆陆续续走进工厂的场景么,没啥特殊的啊?如果理解成朝鲜就是认为这是拍电影,就好理解了,拍电影就得走位嘛。

       最让大家义愤填膺的,就是最后一段小女孩儿想不出高兴的事。但是先别愤怒,好好动脑子想想,我们不想朝鲜,就想“其他”国家,或者“其他”国家若干年前……我想大家都能找到“其他”国家的长辈问问对吧?以我们的价值观,那种环境是让人窒息的,绝望的,毫无乐趣的,但是别忘了,在那个环境下的人的价值观是扭曲的,他们是可以在那个环境里感受到快乐的,尤其是从全国选拔出来的5个家庭之一这种家庭,怎么可能想不出高兴的事呢?不信你们去问,“其他”国家的长辈小时候,饿肚子那几年,有没有开心的事?那会儿大家抢馒头都能成为现在觉得开心的回忆知道吗?再强调一句,不要拿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去想那个环境下的人。

       所以说这段是最让人生疑的。那么这个在朝鲜算是出生在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孩子,到底为啥突然哭了,而且想不出开心的事呢?那谁知道呢,孩子还小,谁知道这之前发生啥事了?不信你等有机会,你身边的小孩儿突然不高兴了哭了啥的,你上来就让他想开心的事,他一下子就能想出来?

       有人可能会说,那之后呢?她除了那种诗就不会背别的诗了,过这样的日子可能开心么?请再看一遍我上面说的,在那种环境下价值观都扭曲了,不信你去问,在大家都只会背什么什么语录那个时候,人们能不能感到开心?而且这也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为啥有些看上去很惨的人也会感到开心,比如俩腿都没了的人?因为人适应能力很强的,刚开始俩腿都没了肯定特沮丧,甚至想死,但只要没死,熬过那段,就习惯了,之后该咋过咋过,可以像以前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的。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一样,所以最后我还是强调一下,不要上来就认为我是在给朝鲜洗白,朝鲜这德行大家都知道,整个环境也是价值观扭曲的,然后这部纪录片即使不穿插各种花絮,就按朝鲜官方的意思播出来,里面的很多我们熟悉的镜头也是很让人恶心的。我仅仅是认为,事实可能并不像导演说的那样,朝鲜在操纵一部纪录片,他们只是在美化一部电影,虽然他们认为的美,本身也很恶心。

 短评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7分钟前
  • simonfaye
  • 还行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12分钟前
  • Такнао
  • 很差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13分钟前
  • 佑扯
  • 推荐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15分钟前
  • 梦游者的坠落
  • 力荐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18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19分钟前
  • ME!
  • 推荐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22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26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28分钟前
  • 十八爷
  • 还行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29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34分钟前
  • 我是主角不能死
  • 推荐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38分钟前
  • Persee
  • 还行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4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

50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较差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51分钟前
  • 河原宏
  • 力荐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5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58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1小时前
  • lcsun
  • 力荐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1小时前
  • 刘浪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