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

动作片大陆2020

主演:彭于晏,王彦霖,辛芷蕾,蓝盈莹,王雨甜,徐洋,陈家乐,李岷城,张景祎,李欣蕊,郭晓东,张国强,魏大勋,连凯

导演:林超贤

 剧照

紧急救援 剧照 NO.1紧急救援 剧照 NO.2紧急救援 剧照 NO.3紧急救援 剧照 NO.4紧急救援 剧照 NO.5紧急救援 剧照 NO.6紧急救援 剧照 NO.13紧急救援 剧照 NO.14紧急救援 剧照 NO.15紧急救援 剧照 NO.16紧急救援 剧照 NO.17紧急救援 剧照 NO.18紧急救援 剧照 NO.19紧急救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5:06

详细剧情

倾覆沉没的钻井平台,顺流直冲的运油车头,直坠入海的满载客机。交通海上应急反应特勤队队长高谦(彭于晏 饰)、机长方宇凌(辛芷蕾 饰)和绞车手赵呈(王彦霖 饰)一次次带领队伍第一时间抵达,站在水火咆哮的最前面,守在危急撤离的最后面,用生命对抗天灾人祸。但在自然面前,特勤员毕竟没有超能力,血肉之躯踩在死亡边缘,真实的恐惧无数次让这些斗士颤抖、无助和气馁。而海上救援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当你听见旋翼的轰鸣、洪亮的汽笛、马达的飞驰,那是他们无惧艰难险阻,舍己为人,谱写的一曲英雄之歌。

 长篇影评

 1 ) 白瞎了这么好的特效

优点大家都看得到,钱烧出来的特效不是吹的,你说比肩好莱坞,赶得上《深海浩劫》《萨利机长》,我都不否认。

但如果没有特效加成,《紧急救援》却仅仅是一部很普通的院线电影而已,大概是低配版《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的合体。

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以至于许多观众不知道该爱它还是恨它。

最大的问题在于高谦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上。

《紧急救援》标榜的是“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彭于晏饰演的高谦,太有主角光环了。

这主角光环不是他能开挂,有不死之身,而是他实在太惨,惨到不像是真正现实世界的人。

高谦,本是一个救援经验极其丰富的富帅,住着海景大house,妻子却因为癌症离世。

好不容易迎来了爱人兼机长方宇凌,并肩战斗过几十载的副队长赵呈却又牺牲了。还没从赵呈牺牲的阴影里走出来,儿子又检查出脑瘤,得做一个成功率不到30%的开颅手术。

这种设定,简直不让彭帅活着了,我相信真实世界里,这么惨的救援队长也是极少的。

虽然是电影剧本,但高谦这个人物经历和过往的虚假感和浮夸感,带来的是整部电影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崩塌。

因为彭于晏实在戏份太重,他就是《紧急救援》的主心骨,主心骨虚了,电影本身就很难挺起腰杆。

其次,《紧急救援》文戏太弱。

仿佛是大场面耗去了导演和演员的过多精力,导致他们在文戏的表演上都有失水准。

彭于晏的父子情因小男孩过于幼稚的表演完全垮塌,赵呈和文珊(蓝盈莹饰)的感情戏更显多余,文珊这个角色似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她唯一的功能,似乎就是催着王彦霖赶快去领盒饭,因为电影开头只要出现拍婚纱的镜头,男二的命运就已经在暗处立好了flag。

同样的桥段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参考《烈火英雄》里的欧豪和杨紫。

演员之间没有任何化学反应,台词都是读出来的,没有起码的情感投入和情绪渲染,想哭就是哭不出来,想感动但找不到感动的点。

亲情爱情都没有立住,兄弟情也并不丰富。

赵呈和高谦的情感没有足够细腻的文戏支撑,唯有直升机故障后两位直男相拥取暖的桥段,能留给影迷一丝丝记忆。

最后的问题出在主旋律。

《紧急救援》太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难掩刻意。两场大型的救援,飞机和油轮,救出的都是外国人,这让人感觉有点奇怪。

也许为了彰显救捞特勤队的国际属性,但如此安排确实不妥,因为大量篇幅都被英文和外国友人占据,反而降低了本片对国内观众的银幕亲和力。

甚至为了表现救援队的英雄属性,影片中还特意安排了一位断腿寻死五年,前来感谢高谦救命之恩的英国女性。

当那句“Your father is a true hero”出来的时候,我真的差点跳戏到美国超英片。

我们本土化的英雄并不需要这种桥段来烘托,相反,把他们真正的事迹体现出来就已经很真实很感人了,比如《湄公河行动》。

说到底,对《紧急救援》,我或许爱之深责之切,但这些问题,也是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重特效轻表演,重武戏轻文戏,割裂影片剧情,拖沓影片节奏的同时,那些精致的特效也被白白浪费掉了。作为2020年贺岁档的首部大制作,这些缺点不妨碍我喜欢《紧急救援》,我更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林超贤导演能克服自己文戏偏弱的特点。

因为他,确实能一次次给我们无限期待啊!

 2 ) 虽不能免俗,仍精彩好看

没想到这部电影居然有这么多黑子差评,大家对这种用心拍出来的特效和人物为什么这么苛刻?能挑战这种主题并且拍成尽量克制的煽情和尽量加入的自然轻松幽默,已经非常难得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电影市场的一股清流???没有装疯卖傻,也没有强行煽情卖惨,不该鼓励吗?

四段情节没有拖泥带水,开头又贡献了非常精彩的一段救援,同时呼吁了我们在浮躁的今天关注一些英雄,这不是很好吗?

 3 ) 动作场面顶级,别纠结文戏

此片再次证明林超贤导演拍大场面是国内顶级,四场救援场面拍得紧张又惊险,钻井平台着火,客机迫降失败等都非常真实,但是情节有些松散,主线有些套路,如果只有动作救人情节,表现战友情深兄弟情义的桥段,虽然单薄了些,但恐怕要比现在的成品更好。这次情节的编排有点太随意了,就是把过去用过的《激战》里的人物关系再用一次,男孩和父亲,但又没那么深刻。彭于晏和辛芷蕾的恋情也不那么真实,他俩就不像恋人。里面的小男孩与彭也不像父子,看不出来他们的关系。冲着诚意十足的功作场面,这片还是值得一看。影片结局点出救人还要救自己,人生要争一口气,这气就是勇气,但还有运气吧。最后夸一下王彦霖和辛芷蕾,这两位都演得不错。

 4 ) 叫了这么多年的老公,这次终于可以叫爸爸了

公主号:西瓜味少年 欢迎关注哦~

竞技体育比赛里总有不同的组别,比如在网球赛场上,我们看到的四大满贯赛事总是众星纷纭,关注度最高,而其实不论男子还是女子这些关注度最高的都是成人组比赛,同期进行的还有表演组别、青年组别,这些比赛除了球迷之外少被外人所知,毕竟,顶尖的对抗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像青年组选手,基本上打个一两年就会转到成人组,开始寻找赛场聚光灯下最闪耀的那个点,持续的奔去,吸收全世界最多的目光。我想这放到彭于晏身上也再适合不过,他从青春偶像转型到被外界夸赞“自律的彭三岁”,从而上演一出出荷尔蒙爆棚的硬汉电影,这些故事已经被诉说的烂俗,这部《紧急救援》乍一看也会以为是这个套路下的故事。

然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彭于晏在《紧急救援》里突破了以往的“少年感”十足的形象,这回他做起了一个父亲。确实,细想想这几年他在动作戏电影里的角色都有个“老大哥”式的人物存在:《邪不压正》的姜文、《湄公河行动》的张涵予、《寒战》的梁家辉、《激战》的张家辉,到了《紧急救援》里,他自己饰演的人物变成了大哥,还有个儿子。也意味着,在这样的动作戏里,他的角色不再是青年组选手,在成人组的比赛里,他开始绝对的挑大梁了。

我去年一整年都吊在船上,在直升机上。

这是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的一句话,也是即将40岁的彭于晏顶着一张“彭三岁”的脸笑着说的,他还是那个阳光、正能量的男孩,但在电影里却狠劲十足。

在《紧急救援》里,彭于晏再一次挑战身体的极限,出演一名海上救援队队员,就像之前被人们认可的作品一样,属于“体验派”的他还是疯狂进行练习,憋气、潜水,在冰水中练耐力,每天被吊在空中拍摄。如果说以前的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拼命,而现在完成蜕变的他,更能直面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改变也是角色带给他的。

而我想,《紧急救援》之于彭于晏同样也是一个契机,可以说是转型,也可以说是进步,就像莱昂纳多从白面小生的形象一直寻求突破,直至《荒野猎人》带给他的一切,不仅仅是那座小金人,同样是对于他寻求转变与挑战的一种具象的肯定。彭于晏也是如此,因为对角色豁得出去,这让他获得了外界对他的肯定,也因为豁得出去让他对这些职业有了更多的热忱。我们被“流量演员”绑架眼球太久了,能有这样的一个人不断在寻求演员生涯的突破,着实让人觉得可贵,对于我们这些观众来说,他不断改变呈现的形象,这种可贵更是我们所需要的。

再回来说说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彭于晏的突破,更有故事上的不烂俗。看之前我本以为这是一部大团圆的美好故事,毕竟是本来要在春节档上映的片子,每个人好像都在寻求一种圆满,而这样的“英雄式”电影也很容易陷入“小人物拯救大世界,爱情事业都美满”的故事套路中。而如果真是抱着这种心态去看的话,可能真的会失望。我一直评断一部电影是不是精彩的标准是“在故事套路中会不会死人”,这个标准虽然有点偏颇,却往往奏效,因为出现“死人”的桥段总是能触发观众的悲愤、怜悯的情绪,让故事更加好看。

比如在电影里,蓝盈盈饰演的女二号和王彦霖饰演的男二号是一对小夫妻,前半段总是出现甜蜜蜜的过家家场景,我挺好奇的,蓝盈盈这么会演的女演员,不至于在这里扮公主打酱油吧,果不其然,后半段王彦霖这个角色因执行任务牺牲,在自然面前,特勤员毕竟没有超能力,血肉之躯踩还是踏空在了死亡的深渊,他的牺牲成了故事的助推器。而蓝盈盈的戏份就来了,以她情绪转变为主基调的转折点,让这个故事的走向也多了一点悲悯,直至最后彭于晏在片中的人物也差点牺牲、他的儿子生病手术生死未卜,这些都让“英雄式”电影的故事结尾不再是完美的句号,更多成为了省略号,让观众更觉得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正像电影后半段,彭于晏看着每天驰骋的天空,感慨上天为何总是折磨他,要带走他身边所有亲爱的人一样,脱下英雄的外衣,一个中年男人、单身父亲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过。

影片里的孩子也是不得不聊聊的一个内容,对剧情来说,除了凸显整个故事的亲情元素,增加一些“童言无忌”幽默梗之外,升华彭于晏饰演的这个人物,也是这个孩子的角色的重要任务,毕竟,孩子的喜怒哀乐总是让人难以不动容。

比如在电影中,孩子一起和父亲的日常互动、玩玩具、参观展览,还有一次次噩梦惊醒,手术后生死未知,都撰写了一幅五味杂陈的父子生活图鉴,凸显“英雄式”人物的另外一面。也终于可以让看客们感叹一下,彭于晏在做了这么多年男友之后,终于开始可以做爸爸了。

网球青少年组的选手,即便在青少年比赛里拿了冠军,也很有可能在进入成人组的比赛里掉队,不是说你一定转入成人组就能站在那个聚焦的位置,他们仍然要日复一日的训练,甚至更多。

同样的,转入“成人组”赛道的彭于晏在这样的类型片里肯定会越来越占据挑大梁的角色,这样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的找到他,我自然相信他是能做好的,毕竟,天道酬勤需要的只是时间。

 5 ) 咱们就用《勇往直前》跟它比一下吧

从三个方面说吧。

一是讲一下 整部戏的运作思路。

二是讲讲四场救援戏不同的观感。

三是跟非常成功的《勇往直前》做个对比,看下本片从职业剧这个类型上是如何被前者碾压的。

一:布局

其实就跟林超贤前作一样啦,通过四场动作戏构建起整个电影的骨架,其他文戏什么的都是基于四场动作戏往外延伸扩写的。

其实这个做法非常适合林,因为他文戏方面一直并非对大众友好的人,他拍的较好的《江湖告急》是完全颠覆了传统的黑帮片叙事结构的,语调反讽;而《线人》的则是黑色电影式的,不断把人物逼入死角。可见,他拍的好的文戏都不是什么让观众看的舒心的。

北上之后,他的《逆战》《激战》《破风》都不算成功。后两者在口碑上有所斩获,但是票房表现平平,《逆战》更是口碑票房双扑。归根结底,这三部他试图让剧情走向明朗且情绪正向的作品,都很别扭,要看类型片的观众没能得到很好的情绪释放——例如《逆战》里面的兄弟情,毫无疑问没什么说服力,强烈的剧情冲突让羸弱的细节更加难以被看见;《破风》中毫不细腻的三角恋也是令人汗颜。

这些片子还不如他更不成功的《火龙对决》和《魔警》来得痛快。

《湄公河行动》是转机,跟主旋律交合之后,林对动作戏的处理经验派上了用场。但是糟糕的动作设计和场面调度实在没什么观赏性,而文戏又要保持正向上扬,更是一塌糊涂。

林很清楚自己的问题,在《红海行动》中奠定了他这两部超高投资的大片所用到的框架。《红海》我认为极为成功,重金实拍,以及和军方的深度合作,使得场景的破坏性很真实,几场动作戏的空间推进很成功。这使得《红海》极具可看性。

同时,《红海》就此不需要顾及人物的个性了,不同兵种就是不同的场面工具人,有狙击手、有重机枪手、有坦克驾驶员等等,他们很好的在几场动作戏中发挥了自己制造更暴力的场面的作用。同时,因为他们是军人,个性上都是狼性的、压抑的,则不需要太多笔墨描写他们的私人情绪,可以避开林的弱项。

终于说到《紧急救援》了,本片最大的问题还是文戏。林刚刚在《红海》中提出了一个方案解决文戏羸弱的问题——那就是避开。可惜,在《紧急》中他又挑战起了细腻的人物情感,而他依旧不擅长于此。每个救援队员都是奋不顾身的直男猛男,谁是沉默的、冷静的,谁是激进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在男性角色这边几乎没有区分。反倒辛芷蕾饰演的女飞行员还有点区分度,这大概是因为只有她一个是女的。

还有就是不同工种也没有为电影的场面提供什么丰富度,如果说《红海》里不同兵种让动作的丰富度提高了,那么《紧急》中除了飞行员之外的工种基本都是“跳下水救人”这么一个动作——有读者会喷我,“难道海上救援队不都是跳下水救人吗?”,我的意思是你至少可以让每个队员的技能稍微突出一点,比如谁是负责切割、谁是负责控制伤员伤势等等……

《红海》继承下来的布局没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让人遗憾。

最大的问题是,《红海》中四场动作戏是让剧情有推进的,而《紧急》没有,《红海》的四场大战及剧情分别是从政变的城市中营救华侨,然后运送掌握了恐怖分子信息的华侨时被袭击,遂展开对人质营的突击,蛟龙分队在行动中牺牲了几位队员,剩下队员为了报仇和打击恐怖主义,展开终战;而《紧急》四场救援并没有相互关联,都是突发情况,所以基本说来就来,解决了一个危机也没有段落已经结束的感觉。

二:油井、漂流、飞机、油轮

按顺序来讲讲四个场面带给我的感受吧。

先说个大概,那就是前两场很马虎,视觉水平和节奏感都平平,都属于秀肌肉的作用。后面两场很显然规格更大更疯狂,情感上也有联系。

第一场油井是个灾难开场——啊,我这么表述有歧义,并不是说林拍了个灾难场景作为开场,而是这个开场极其糟糕,起了个坏头。主要是CG痕迹太重了,尤其是油井上的吊臂,特别滑稽。而爆破和海面的互动比较可靠,但是展现太少。

动作逻辑也十分不清晰,尤其是最后到底有没有把那两个困在平台的伤员通过吊绳拉出来,镜头没交代,然后突然林超贤导演的名字就隆重的出现在屏幕上——我找不到比这更尴尬的开场了,就像一个歌手唱歌跑调了,还自信地展开双手迎接掌声的感觉。

这场戏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旧飞行员写走了,换来了辛芷蕾,好让后面的戏剧丰富。

第二场漂流在视觉水平上没问题,很能凸显整部戏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水上拍摄基地的优势,各种运镜调度都比较自然。缺点是没什么记忆点,就是刻意制造的紧张感始终挥之不去,突然来个什么木头基本都是想来就来。其实林和剧组也想到了让油罐车爆炸,然后落入湖中形成危机,制造出危机层层递进的效果,只可惜爆炸和落入湖中的油罐车并没有造成实质影响。

第三场是这里面四场动作戏最好的,无论是铺垫、时长、节奏、视觉水平都非常顶尖。

不过我有个疑问,是这里面飞机遭遇风暴和冰雹的画面,是和《中国机长》共用的吗?尤其是那个紫色的雷电和云层效果都跟《机长》一模一样,加上都是博纳出品,很难说不是素材共用。

好的地方是从铺垫开场,正常灾难的视角保持与主人公尽量贴近。一开始是主人公们接到任务,紧急撤离在参观基地的家属,从而出发执行任务,这就有种打破和平生活的戏剧作用。后面短暂几个飞机上的镜头,展示飞机遭遇危机后,主人公已经来到海上等待开展救援。此时我们从主人公的视角看到飞机从他们面前滑过坠入海中,代入感非常强烈。

后面进入机舱后一片狼藉,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场景跟《红海》里刚刚进入被炸弹袭击后的公交车是异曲同工,同样是各种哀嚎和血腥,同样是各种切割动作,只不过《紧急》放大了整个场景,同时也没这么重口了,还加入救婴儿这种人道主义的场面。

而危机临界点是有设置的,那就是三架直升机的悬挂系统,无论是承重数值还是直升机咔咔咔的冒烟,都不断提醒这个紧迫性。这比上两场动脑多了。

后来飞机断裂和队友溺亡的段落都非常克制,写实,也算是华语灾难场景中少有的写实一笔。

第四场油轮似乎没什么好说的,效果不错,但是和飞机段落比,有一定落差。

有一点挺值得说,那就是彭于晏被困和儿子做手术的场景剪在一起。儿子开颅的画面太血腥了,引人不适,和彭于晏被困形成了基本的互文。最后油轮沉没时音效特别安静,和渺小的彭于晏形成鲜明对比,甚至有种神性的观感,而此时主人公获救和其儿子死亡倒是有种宿命感。

只是碍于唯物主义的审查,宿命论这点不太好说,只能在结局加个彭于晏再次回归队伍的镜头做收尾,正能量max。

三:与《勇往直前》的对比

说了很多优点和缺点,但我最不满的是,作为一部宣传时主打硬核的“海上救援队”题材,在实际执行上,我看到了很杂乱的职业展示。作为一名海上救援知识小白的观众来说,我想从这里获得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和电影带给我的科普性都没有得到。

有读者会说:“你想科普,你去百度,去看纪录片啊!”。我只能说这只是一个观众做得课后作业,而观影时获得的乐趣才是我们要讨论的。

这里得提名《勇往直前》,不仅每个人物都立住了,而且还能给到观众许多野外消防知识,准确来说是野外消防员的知识。

比如要在10秒之内打开并躲进隔热袋里面,届时火烧过来有多高温,躲在里面是什么感觉等等,非常详细。还有许多的细节展开,例如野外消防队的编制,灭火原理…而这些是通过一个潦倒的新兵蛋子的视角去展开到这些信息的。而他想进入这个野外消防队进行训练,改变自己人生,同时和队员建立了友谊,这就是本片的主线了。

主线和职业性的展现合一,给到观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如何成长的故事,更是一个普通人如何变专业化的过程。

反之《紧急救援》,并没有给到一个合格的人物成长线,彭于晏前后的人格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推动——儿子因癌症去世甚至是偶然事件,跟彭于晏执行救援任务毫无关系,换其他职业也有这个可能性,反倒是其队友的牺牲给他的推动更大。然后就是里面全部队员几乎都是老手了,缺乏一个新人视角代表观众去进入这个奇妙的、我们了解甚少的职业。

队员们一遍遍的训练,但我们对他们的训练内容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知道他们一遍遍跳入水中,然后在地面进行各种力量训练。其实我看这片的花絮,就是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训练。比如预告片里出现的那个水从侧边漫过大家身体的训练场景,到底具体作用是啥,然后队员们在这个训练会遇到什么难题,也没给到我。非常遗憾。

最糟糕的是,最后一场营救中,有几个关键的道具,例如灭火弹,还有把男主拉上水面的气囊……这些在之前都没有提过,但是很明显这些都是海上救援队特殊的工具。比如灭火弹吧,后面有个队员说温度太高了,不能用——那到底多高的温度不能用?其实前面讲了温度多高我也记不得,但是起码你得交代一下。

国产片在展现特殊工种专业性时,缺乏质感,是个很大的问题。《紧急》算好了,至少整个救援的战术是完整的。《烈火英雄》才过分,一个队员牺牲了,其他伙伴在高喊却不组织更积极的救援,还有手拉手挡住大火,都凸显了一种毫无专业性的理念。咱们消防员是这样的么?

《勇往直前》里面最后大火烧过后,地面剩下的几个防火袋的残骸,跟前面躲进防火袋的训练形成了互文,瞬间打造了一种很克制的残酷性,前面还在训练的各位,突然成了灰烬。这个场景的感染力,比《紧急》《烈火》里面哀嚎一万句都要触目惊心。

其实《勇往直前》和《紧急》都有家庭戏,但是高下立判。

《紧急》里面只是用一种蒙太奇展现了牺牲队员妻子的悲伤,顺带让彭于晏做了个内疚的表演,先不说这个表演如何,就呈现效果来看就太走过场了。

《勇往直前》最后一段可谓华彩。所有消防员的亲属聚在体育馆里面等待自己家人的消息,这时局长通知大家,整个小分队除了一人之外,全部被烧死了,而活着的那个人身份没确定。这时馆里的亲属非常焦急恐惧,他们无比希望活着的那个就是自己丈夫,死的是其他人。

这时,导演在体育馆里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负能量燃气瓶,这个燃气瓶临界爆发。而男主正是那个幸运活下来的人,但是他得面对所有队员的亲属们的负能量的爆发。当他走进体育馆,想给大家一个交代时,大家一看到他就崩溃了——因为男主的出现,正式表明了自己的亲人已经逝世了。当男主看到所有人因为他的存活而绝望时,男主也陷入了绝望。

这一段可谓是表现野外消防员这个职业的残酷性,那一刻家属和男主面临的绝望,也反衬出之前他们做出的贡献有多么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勇往直前》的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也是被人指责文戏糟糕,叙事能力弱,《创战纪》《遗落战境》都是出了名的叙事羸弱,但是一部《勇》就让大家刮目相看了,不知道同样做为偏科生的林超贤能否拍出一部证明自己叙事能力的作品?

 6 ) 我也在火里救过人的,我觉得有点怪

大学毕业之后,去了部队。部队生活充实,经历了不少事。

其中之一,就是灭过两次山火。

营队离山近,夏日炎热,火一起来,几分钟就可以从这个山头烧到下一个山头,很恐怖很震撼。

好巧不巧,两次山火,都是恰好是我当班的时候发现的。

回去通知战友,拿着灭火工具,就扑进火里。

说实话,我们也不是消防兵,这种经历还是非常新鲜刺激又陌生恐惧的。

不过人在火里,就会变得很专注。

因为不专注,就会死。

其实我当时救火救人,还有很多细节和巧合值得说,但今天写电影,不是写我。

以我的视角来看,总觉得这片子有点怪。

想来想去,也不知道为什么。

林导还是那个林导

魔鬼林,对演员要求极其严格,对特效、细节等等都是超高标准。

这部电影,绝对是国内灾难救援片里,场面最大,特效最好的之一。

我是林超贤的粉丝,他的电影我都挺喜欢,他的风格我也早就熟悉。

专业的环节,很硬很精彩,从电影内外,都绝对的有质量保证。

文戏,略尬,这是林超贤的传统,不会多抱怨什么。

我对军人、消防、等等这些职业,也是有感情的。

按理说,这片子,我应该很有共鸣。

但最后我发现,这个情感共鸣,看完整部电影,我也没找到。

缓了很久,才回味到一点,问题出在哪。

首先,这个题材有问题,它太正了。

整部电影,说白了两个字,救人。

场面大,险情危机,主角勇猛精进,都是围绕救人来的。

而这种救人的题材,其实对于看多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的观众来说,是有审美疲劳的,是不新鲜的。

换句话说,虽然质量很高,但没有超出影迷意料之外的东西。

就好像是罗密欧和朱丽叶,你翻拍的质量再高,最后也还是爱情,而且是观众看过一千遍的爱情。

只有术的突破,是不够吸引力的。

其次,恰恰就是因为太专业了,所以不接地气!

电影中有很多非常专业的东西,专业的设备,专业的人,专业的演员,专业的职业。

这是林导的优点,绝对信的过的扎实。

但这些都是脱离普通观众的生活的。是有距离感的。

这种距离感,始终没有和观众解除,始终没有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除了辛芷蕾最后的哭戏,其他的情感都像是包起来的。

这些灾难,完全没有任何场景,能让观众想到自己。(可能飞机有一点,但谁会想自己坠机呢?)

也就是说,林超贤做了一个特别高质量的类型片,可惜这个类型,观众看多了,审美疲劳。

与此同时,观众想要的那种共情,不是靠专业的质量,大投资大场景来完成的,而是靠人物和剧情来的。

这又恰恰是林的弱项。

所以到最后,导致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并没有达到预期。

我只能给7分。

最后,我为什么喜欢林超贤。

因为他个人风格强大明显,他强调战斗。

穷途末路,奋起一博。

所以,这部《紧急救援》唯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不是电影里那些大场面,大爆炸。

而是彭于晏对老天说:

你想要打倒我?

我就和你斗到底。

这一句台词,我觉得这电影我值了。因为这也是我做人的信念。

你以为我和蔼可亲甚至好欺负,我不和你计较那些蝇头小利,只觉得无聊。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那所有人都无聊,我无所谓被孤立,一个人也可以很好。

但你想压迫我?

我绝不妥协。

这是我喜欢林超贤的原因。

 7 ) 中国类型片正在补课

1.林超贤在片子里加了不少残酷的东西,有满地的尸体、有烧焦的骷髅、甚至有孩子做开颅手术的镜头。尤其是那片头盖骨,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在故意试探国产类型片的底线。这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开始变本加厉。但从成年观众角度出发,我还是欢迎的。

2.残酷的一面带出“我就是要与天斗”的主题,非常好,有种“硬劲”,但是被前半段的平淡又偏喜剧的文戏(尤其父子线)给消解了,这不知是对票房的妥协,还是自己迷失在类型复合的左右摇摆里。

3.本片本质上是动作冒险,所以,第一观察点还是动作戏好不好。我觉得称不上杰出,但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还是有的。动作戏好不好,我的评判标准有两点:一是有没有清晰的动作逻辑,二是有没有营造清晰的空间感。对比去年郭帆的《流浪地球》就可以看出,林超贤的水准在国内属于第一流。以最后天然气船爆炸为例,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彭于晏是不可能活着出来的。但是林超贤还是用了很多技巧让你至少在观看的时候不反感,甚至愿意去相信。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是环境管理,把最大困局明确聚焦在“高温”和“封闭”这两件事上,然后建立了“爆炸——船身断裂——海水涌入——灭了高温——创造逃生通道”这一逻辑链,明确回避掉“封闭空间爆炸的压强”“沉船有巨大漩涡”这两个客观不利条件;二是情感管理,搞一下父子云同步激励和去世战友道具激励这两招,把逻辑都讲得比较清楚。虽然这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导演的基本功,但这在国内甚至还是稀缺的。所以看本片的动作戏,还是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4.全片非常分裂,这一方面是因为残酷一面与喜剧一面没有调和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四场救援行动相互间是没有联系的——当然也没什么好办法,除非突破写实的范式。四场动作戏,最精彩的是海面迫降的飞机,空间、动作、情绪都是完整的,拍得非常好。第二好的是压轴的天然气船救援。比较差的是漂流卡车头,最差的是开头的钻井平台。为什么差?就是好莱坞行活的味太冲,我都以为主演是岩石呢。

5.从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角度看,本片还是有很大欣喜的。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国产片要想讲电影工业能力,只能看看冯小宁和张建亚。现在看,真高兴那两位令人尊敬的先行者、老前辈成为了前浪。类型片是电影的重要一极,与好莱坞相比,我们要补的课太多太多,继续慢慢补吧!

 短评

整部电影的结构是断的,行动之间的文戏太生硬了,完全就是凑数的,没有任何作用。感觉就是拍了一会儿文戏了该拍行动了,行动拍完了又该拍文戏了,为了拍文戏而拍文戏。林超贤用大量篇幅拍他最不擅长的文戏,结果费力不讨好,反而还不如《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如果林超贤此时还是一个刚刚开始拍电影的新人,他可以去尝试、去试错,但对于《紧急救援》这样的大制作,他经不起失败,一旦失败,后果是毁灭性的。《紧急救援》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因为你能看到主创的努力,尤其是林超贤考虑转型的决心。他想过要改变,结果反而还不如不改变,可想而知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紧急救援》的失败可能会让林超贤怀疑人生。他不知道以后该像原来那样走简单粗暴路线,就算有人批评“没剧情”也不在乎,还是再次冒着口碑票房双扑的风险拍文戏?

8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没有一丝惊喜的主旋律之作,你甚至能猜到每一处的故事转折,下一秒人物要说什么。林超贤动作商业片逐渐落入爆米花的窠臼,最明显的就是嵌入的爱情与家庭戏公式。小孩文戏棒读略尬,航难拍的最好,但大场面都失去了红海的那种压迫窒息感,彭于晏在火海里,他儿子在手术台上,我们一点都不紧张,因为我们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11分钟前
  • 顾小山
  • 还行

开头特效比较差,假的让人脚趾扣地。剪辑问题很大,很不流畅,转场突兀有断层,情感割裂,就谈不上有什么节奏。文戏尴尬,努力想哭,哭不出来。内容上也没什么内核和主题,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林超贤大概只是挂个名。

13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较差

三颗星星吧,不太喜欢,尬的起飞

15分钟前
  • llll~
  • 还行

本片在大场面和特效上依旧有不少看点,继承了林超贤以往作品的商业风格,但和《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不同的是,《紧急救援》没有足够吸引人的主线脉络,因此显得剧本很散,再加上几段文戏的处理比较烂俗,暴露了林超贤在文戏上面的短板。此外,作为救援题材影片,《紧急救援》虽然场面紧张刺激,却多次使用“最后一秒救援”这样的俗套情节,到了后半段观众难免会审美疲劳。整部影片就像是《中国机长》+《烈火英雄》这样的多部灾难片拼接而成,没有很好的剧情衔接,也没有爱国主义情怀加成,估计难以复制林超贤前两次的成功。

1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不管是在电影题材亦或是电影产业上都是一个全新的升级。上天入地的实拍确实很震撼,选择海上救援题材也颇具胆气。救援场面拍的很炸,荷尔蒙力爆棚的彭于晏大秀了一把身材,荷尔蒙爆炸啊,苏!第一次看他出演父亲的身份,略有惊喜。

20分钟前
  • 白竹
  • 推荐

林超贤远不止这个水平,但好说歹说比《中国机长》《烈火英雄》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2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又是一部让我忍不住掏出手机刷🍑的电影。zzz真的好想⏩…比如儿子要做手术,单亲老爸丢下小孩跑去救援工作,这种不接地气的剧情只有男导演写的出来吧…“爸爸你快去做英雄拯救世界吧!”马上要做开颅手术的儿子就是一个工具人……🤣🤣🤣

25分钟前
  • 摘椰子
  • 较差

一部商业大片(还迎合了这几年主旋律吃香)撤出最赚钱的春节档,难道是网传的试映口碑不行?看完点映后发现,还真是,主要是因为湄公河和红海行动拍得好,所以这部就严重退步了,给人的感觉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改编得都对不起真实事件了!

26分钟前
  • V for Vendetta
  • 较差

真的不太行,当然不可否认几场救援戏份拍的很棒,从场面到动作设计还是林超贤一贯的风格,干脆利落,尤其是赵呈牺牲那场戏更是令人动容。但是,一旦涉及到感情这样的文戏就很离谱和夸张了,无论是两个小孩之间的戏份还是两段爱情戏份,甚至是被救者感恩的桥段,都显得不伦不类,进而导致整体风格过于割裂了,而其中夹杂着的搞笑段落以及部分过于直白说教宣传甚至让人怀疑林导这是要转变风格了吗?

2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强行加入爱情戏,大可不必。

30分钟前
  • 丑奴儿
  • 还行

对于电影所展现的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支队伍,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值得尊敬和歌颂的英雄,那么当我们暂且放下联想和移情,回归作品本身呢。人与灾难的对峙在想象空间上其实是较为难以拍摄的类型,最终无论是调度出发点还是情感落脚点都仍是在人,林超贤亦意识到了这点,但难以规避动作片大导身份沉迷于制造爆炸和噪音不舍丢掉自身卖点,其实大可不必,甚至可以拿掉第二场救援戏亦无妨。情节编排如怪兽特摄片,几次灾难如不同“怪兽”袭来,最终英雄与孩子的命运连接亦是老套路,林应该看过郭子健的《救火英雄》,但明显没领悟到要领。文戏与武戏呈分裂状态且为所欲为般随意发生,距离参照系彼得·博格或科辛斯基还非常遥远,可惜了强挤出来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个人表达。序幕过后“林超贤”三个字以身兼三大要职的气势出现,但都差强人意,有些飘了啊导演。

3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红海行动》,“彭于晏+林超贤”的组合就是主旋律语境下、层出不穷的“超英片”。这次把规模和故事升级,直接一把子海陆空全凑,每种类型都试图找到些看客,并选择迅速和他们抱拢。只可惜上秒“芭蕉叶抱堆”“露半股”的劣质麦麸外加让你晚场“不虚此行”的猛男秀,下秒多情肌肉爸爸追爱记,并以每十分钟/个“燃点”上赶着煽情,都安排得如此错乱。它既没有成为具有出色意义、向真实行业与人物致敬的电影,也没有完成更为纯粹的类型化的任务,抱歉这种尝试是可惜、不走心的。

36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绝对实打实的一部硬核电影。在国产片大多数都走轻巧讨喜路线的时候,林超贤能把目光聚焦在更加难拍的海上救援题材,本身就是一种极有勇气的行为。大场面几乎全实拍,震撼感Max,而现实有时候比电影更残酷,我们不能也不该忘记任何一个奉献的人。他们不是救援的工具也不是歌颂的符号,面对脆弱恐惧不曾退却的平凡人,才最强大。

39分钟前
  • 天天把豆豆来豆
  • 推荐

中规中矩,太长太拖沓了……完全可以预判剧情套路和便当的发送方向,对于这种模式真心有点审美疲劳了……感觉彭于晏励志要把保险公司免赔特殊职业演个遍……

4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给交通部就弄了这个玩意?文戏整段垮掉,导致整部电影的情绪、氛围割裂感严重,令人无比尴尬。文戏把控不好,还不如像红海行动那样一打到底来的干净利落。

45分钟前
  • 等到火焰变蓝
  • 还行

算是内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电影”,不是常见的灾难片,而是救助飞行队的故事,类比《烈火雄心》《惊涛大冒险》,体系是比较成熟了。队员日常和家庭羁绊比较缓慢,穿插着救援任务,林超贤的大场面调度早已领教,工业级场面可称硬核。彭于晏拼命三郎的形象责无旁贷,四场限时任务两两呼应,事业受困后在家庭中寻找答案,亲情受困时,投向事业要用生命对赌,最后一场隔空的勇气和生存大作战,父子“互救”完成了对宿命的征服。救援不是以命换命!

4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唉,王彦林一拍婚纱照我就知道人要没了,聪聪第一次揉眼睛我就知道脑子里怕是有肿瘤了,聪聪一进手术室我一看进度条就知道要来任务了。主旋律影片的编剧怕是都是照着教科书写的剧本?? 我尊重每一个救援队员,但是只有命在才能继续救人,只有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更好的工作。片中传达的价值观我不敢苟同。

53分钟前
  • Mr.Z
  • 还行

国际级的动作戏,乡镇级的感情线,怎么做到如此分裂的?

57分钟前
  • goott
  • 还行

倒也不必给孩子也安排上绝症

60分钟前
  • 0.0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