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湖会议

战争片德国2022

主演:菲利普·霍奇迈尔,约翰尼斯·艾麦亚,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马提亚斯?邦德舒,法比安·布施,雅各布·迪尔,莉莉·菲希特纳,戈德哈尔德·吉瑟,彼得·乔丹,阿诺德·克拉威特,弗莱德雷克·林克曼,托马斯·洛伊布尔,萨沙·纳丹,马库斯·施莱泽,弗雷德里克·施密德,西蒙·舒瓦茨,拉斐尔·斯塔霍维亚克,马蒂亚斯·勃兰特

导演:马蒂·格肖内克

 剧照

万湖会议 剧照 NO.1万湖会议 剧照 NO.2万湖会议 剧照 NO.3万湖会议 剧照 NO.4万湖会议 剧照 NO.5万湖会议 剧照 NO.6万湖会议 剧照 NO.13万湖会议 剧照 NO.14万湖会议 剧照 NO.15万湖会议 剧照 NO.16万湖会议 剧照 NO.17万湖会议 剧照 NO.18万湖会议 剧照 NO.19万湖会议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7 16:19

详细剧情

改编自历史上震惊世界的一次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5名纳粹德国的高级官员在万湖别墅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议题是“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这群位高权重的帝国精英专注且细致地讨论是为了更科学高效的落实“犹太人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等等惊世骇俗的杀戮工具自此问世。这场会议决定了所有犹太人的命运,改变了整个世界。

 长篇影评

 1 ) 万湖会议众生相

从电影里来看,犹太问题是元首的心头肉,但是处理起来又问题重重,所以只能由最坚定、最狂热、最简单化的人,也就是党卫队来实施。万湖会议本质上是党卫队根据已经蹚出来的道路、试验出来的方法,事前制定好了周密的计划,用元首“最终解决犹太问题”的意志,在会上压服柏林的那帮前魏玛政府的柏林老爷们,让他们服从指挥,消除顾虑,接受“全欧的一盘大棋”。政府老爷们心领神会,也就提一提“要不要保留犹太人里的军工技术工人”、“会不会搞出之前清除残疾人行动惹出来的乱子”、“会不会影响执行人员的士气和精神健康”、“半犹太人、老年犹太人怎么处理”之类细枝末节的问题。

整部片子都在开会,但在对话、神情的刻画上十分入骨。党卫军方面,会议主持人上将海德里希时时面带笑容,面对质疑也胸有成竹,志在必得;种族和安置办公室的奥托·霍夫曼中将总是满怀憧憬地大谈种族净化;盖世太保总负责人海因里希·穆勒少将阴沉着脸,说话简短扼要,时时用审视的目光看人;不喜欢开会的波兰克拉科夫安全局指挥官舍恩加特,怼柏林老爷说“我看谁的鼻子不顺眼,谁就是犹太人”,在讨论技术问题的时候也会不耐烦地说“我早就跟不上了”;还有那个“平庸的恶”艾希曼中校,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此人工作态度确实一丝不苟,从会议的筹备、资料的准备到会上的答疑都有条不紊,会上无论被问到什么数据都能立刻给出,面对各种疑问他也早有方案,而且都十分巧妙、熨帖,多次获得与会者称赞。

东部方面,有波兰总督府国务秘书约瑟夫·布勒,整个会议都在抱怨他的波兰辖区成了“帝国的垃圾堆”,抱怨帝国不优先为他们解决波兰境内的200万犹太人,最后在获得“优先解决波兰犹太人”的承诺后满意而归。

政府方面,有内政部国务秘书威廉·施图克特,此人是唯一在会上轻微地抗议、嘲弄、干扰了一下会议的人,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维护了他参与编写的帝国犹太法律,但也大概也不过是为了端一端架子。有意思的一幕出现在他围绕“半犹太人”的问题跟众人辩论了一番后,被问及他自己有什么建设性意见,他先是提出什么都不做,引来全场安静,接下来他又提出“强制绝育半犹太人”的折中方案,这倒是获得了众人的附议,海德里希眼看方案要越讨论越复杂,就立刻休会,把他拉出来私下交换了一下意见,顺便还互相问候了一下妻儿,用“我们应该做邻居”套了套磁,拉近了距离,也就放弃了对抗的态度。毕竟“贯彻元首意志,匹夫有责”嘛。

会议开到最后,15个人中最年长的、参加过一战的总理府国务秘书克里钦格终于在犹豫中提出了他对于“根本问题”——也就是道德问题的疑虑,立刻被舍恩加特反驳说“我没有必要听这些”,“我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会因为尽职而被泼脏水”,还有人轻蔑地说:“我们居然还在讨论残酷不残酷的问题。我们是在进行自卫,如果我们不自卫,犹太人就会消灭我们。”克里钦格只能赶紧解释说他关心的只是自己人,担心最终解决方案会给执行者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而已。于是,艾希曼向众人详细介绍了“更高效、对参与者的精神伤害更小的办法”——毒气室。克里钦格也不再抱有异议,只表示“我还是希望犹太人凭空消失”,他的真实想法如何,不得而知。

至此,在高效的70分钟内,所有的疑问都被回答,所有的难题都被解决,接下来,随着帝国机器的开动,杀戮的大幕拉开,数百万犹太人即将迎来他们的命运。

 2 ) 开篇的几个细节

万湖会议

会前几个细节,供大家琢磨

1。盖世太保Heinrich Karl 处长和他的同僚盖世太保Karl Schongarth 副处长,一起坐车来到湖边别墅。下车后,处长走前面,副处长走后面,进了别墅,处长让副处先去和政府官员国务秘书们聊会天,并注意分寸感。处长自己去找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的Adolf Eichmann(讲解地图者,和女速记员坐一起的)了解座位安排。。。

盖世太保的局长开会,盖世太保的处长找主任看看会场布置情况,很妥帖步骤。

2。Heinrich Karl 处长调整座位,他先对Otto Hofmann中将的位置安排表示同意,因为禿老头是在场第二高的军衔,他自己则坐在局长的右手。

3。然后Heinrich Karl处长调整了Alfred Meyer的位置,让东方大区的长官,离远一点。可是临到开会的时候,大区长官Alfred mayer,又把波兰总督的代表Schongowth,踢回了中间位置。他Mayer,才是帝国东部的头马,盖世太保懂个屁。

4。而盖世太保副处长Karl Schongarth那里,政府大佬们根本不想和盖世太保进行对话,他们在讨论空战英雄莫名其妙坐飞机死亡和帝国元帅冬天跑步引发心脏病而死,最后外交部那位,还让副处长确认一下战况,复活节前应该拿下莫斯科。三位政府大佬分别是:Neumann(戈林手下、四年计划专项办公室。)Freisler(司法部。)Georg Leibbrandt (外交部行政秘书长 ,开会前单独向海因里希局长汇报工作的那位)。。。之后剧情中,讨论执法队道德问题的Wilhelm Kritzinger(总理办公室的副秘书长)还没到。。。而引发半血犹太争论,剧情小高潮的内政次长Stuckart,也还没来,住的越近,来得越晚,他家就在隔壁,后被处长嘲笑是不是想骑自行车过来。。(湖边的都是老钱💰,副部长本人是魏玛政府高升的官)

5。盖世太保副处长和这群国务秘书聊不到一块儿,就到花园里和拉脱维亚回来的Rudolf Lange 少校一起抽烟打屁。片尾副处长介绍少校,柏林还有些好玩且安全的地方,拉脱维亚的少校笑着接受了邀请。

6。内政部次长stuckart生了孩子,盖世太保Heinrich处长先上去恭喜,但被stuckart反手一句,你们(盖世太保)的消息,总是最快的。

整个影片细节拉满,合适看第二遍。比英国人那个版本要更加德国

英国版本,怎么说呢,是的部长里那种阁僚味道,还有点丘吉尔首相的世家公子味。

Heinrich Karl SS少将 中央保安局四处处长,盖世太保

Karl Schongarth SS准将 中央保安局四处副处长,盖世太保

Adolf Eichmann SS中校 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盖世太保

Otto Hofmann SS中将 中央种族和移民局局长

Alfred Meyer 文职 政府国会秘书长

Rudolf Lange SS少校 驻拉托维亚特遣队,盖世太保

 3 ) 恶魔的信仰

1942年的春天却是1100万欧洲犹太人的末日,纳粹的种族清洗不因万湖会议而起,却由此拉开序幕。

假如从未深入了解过二战的观众,印象中的纳粹一定是残暴嗜血又泯灭人性的怪物,更不用说是纳粹头目的集会,脑海里一定浮现出野蛮人喝血吃肉的画面。但影片中的万湖会议却呈现出一种离奇的庄严和正式感:穿着正式的军官,教授;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使工作分配出现问题,也能以大局为重;极其专业的数据会议准备,任何问题都能做计划有理性;程序正义,人道主义的“光芒”在会谈频频穿插其中。如果忽略了会议的主题是1100万犹太人的种族清洗,这就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政治精英谈话。

会议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抱怨自己属地囤积的犹太人太多、运输压力大,战争与清洗计划资源的平衡,官僚之间互相的讽刺和挤兑不断。“我们的子孙不会具备如此的行动力,也不具备这种直觉上的清醒,今天的负重前行,是为了后代的收益和幸福。”正是这样坚定而又不可置疑的大政方针下,一切矛盾都是可以化解的。但一句帮我在希特勒面前美言几句,似乎又告诉我们这群最核心的纳粹分子对于嘴里喊的口号似乎并不关心,唯有在集团里的利益才是永恒的追求,他们对于计划的妥协并非绝对的精神意志,而是保全自己不得不做的让步。

这确实是颠覆普通人观点的,往往纳粹都是被洗脑又嗜血残暴的怪物,此刻好像下降到了某种“同意权利”下的利益集团。这似乎也是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况,人们往往因为树立了共同的“敌人”,就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安置。一个希特勒的背后有一众万湖会议,万湖会议的背后又有千千万万个高级将领,最后还有普通的士兵和平民百姓,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小到一场万湖会议,每个德国人内心的所谓“德意志精神”都是不同的,从平静到狂热,从厌恶到信仰,没有清晰的坐标轴能够刻画这股“邪恶力量”对于人们的影响,甚至左派中也会被这股“力量”渗透,人类从不害怕一种主义,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害怕的是藏在背后的贪婪、自大、残暴。当某样事物变得理所因当得正确且不容分说,异己者都是错误且必须消灭,这才是人类真正该去小心和提防的东西。

斯图卡特对于混血犹太人的法律辩论,几乎是整个会议最大的高潮。当他不断强调法律规则对德国人民的重要性,并佐以混血犹太人在各种情况下被无差别清洗导致的后续社会问题,其精彩程度甚至让人跳戏到了“十二怒汉”或是人权法案的起草现场,舌战群儒,用才华和智商碾压了一众外强中干的纳粹军官,最终抛出了全体绝育的缓兵之计,几乎激怒了海德里希中止了会议的进程。“人们需要规定和标准,需要明确性和方向感,需要知道万物皆有秩序。”的下一句是如果你改掉我的毕生心血的犹太法会让我挂不住脸。无不体现斯图卡特有智力,却没有智慧,有才华却没有为人基本的道德,直到这一幕,这满屋纳粹内心的真实想法才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当恶魔掌握和知道什么是高尚和正义,那将成为他们为自己辩解最完美的工具,纯粹的恶威力远不及乔装打扮的正义,这是信仰的崩塌,试想当人们不在相信善良、秩序和自由,那只剩下无尽的猜忌和争斗,赢弱的群体就必然会被消灭,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正常延续,也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求善之心是刻在人类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总是在斗争中意识到合作,又在合作中爆发斗争,但好在跌跌撞撞中人类一路走到了现在,如果犹太人该被清洗,那以同样的标准,没有哪个民族有资格继续留存在地球之上。

我们中的大多数此生都没有机会坐到万湖会议的席上,但也许会成为1100万悲惨犹太人其中的一分子,也许会不得不成为按下毒气室按钮的普通士兵,更可能的是我们不必参与到这些残酷斗争之中,作为旁观者只希望能先告诉自己,我是人,我们都是人,承认自己也害怕落入刽子手手下,可能尝试去谅解那些同样受尽折磨的“坏蛋”,审判永远是自省失败的后果,也是人性最后的保险,不让自己成为审判的主语,更避免自己成为宾语,毕竟人作恶的理由故有千百种,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做。

 4 ) 人人参与的历史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电影,而且是根据一次会议纪要编写的剧本,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一次制定对犹@太@人政策的高层会议,这样改编对制作一本电影来说,难度非常大。整个影片场景就是一个会议室,通过参会人员的发言来体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台词来不断推进剧情,参会人员各种观念的戏剧化冲突,都需要通过台词来完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这部影片来看,是达到了效果。 类似制作风格的影片,曾经有韩国的《恐$$怖$$直播》,纯粹就是靠台词对话来制造情节的推动力。 万湖会议是制定一个残酷的灭绝人性的计划,但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探讨的都是一些技术问题,而没有对问题的性质提出过质疑,这就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历史是每个人创造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对以往历史的错和对负责。

 5 ) 这些人究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万湖会议》看完有三个感受。

第一是关于艾希曼的形象问题。汉娜阿伦特曾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将艾希曼描述为一个听从指令而失去自我分辨力的平庸的官员,由此推出著名的“平庸之恶”的概念。这当然是一个有创见的想法,引发的讨论如“平庸的低职级人员是否要履行违反良知、人道主义的职责”对当下十分有警醒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艾希曼本身真的可算“平庸”吗?有许多学者也质疑,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举止是否是一种自我保护呢?他内心其实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暂且不论内心是否反犹,他作为纳粹的犹太人事务负责人、签字人,不可能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影片《万湖会议》中,艾希曼也的确被塑造为一个出色的、执行力超强的官员。他虽然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不像其他人有清晰的狂热或是傲慢的性格特点,而是冷静有力又准确地回应着提问,以详实的数字和材料向与会人员做着汇报,看似是个很优秀的秘书人才,然而,你也会发现,他对自身的工作是极赋主动性、创造性的。他的身心参与着这项工作,为万湖会议的落实做了极佳的准备。如何能说他是“平庸”或“被动”呢?这是《万湖会议》带给我的第一个思考。

第二个思考如果联系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来看,会更有体会。《万湖会议》中你会看到纳粹是一个具备现代官僚层级体系的组织,非常严密,各有分工。每个人只关心自己份内的事,比如军工代表关心犹太军工人才如何处置的;地方官关心自己的地盘如何安置处理犹太人;法律专员则关心混血犹太人算不算犹太人的问题……却没有人在关心犹太人的整体命运。他们就像是机器上一颗无情的螺丝,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执行的实操问题,而不会对上级质疑任务的意义。

并且,层级的设置也消解了屠杀犹太人的负罪感。正如鲍曼所说,上级觉得自己只是议定了策略没有直接执行“特殊处理”而减轻了罪恶感。层级末端执行射杀的军人虽然嘴上强硬,但还是被“周全”考虑了心理建设问题,而被把射杀改成了毒气室,执行人只需运送犹太人,或打开一个开关,并不直接见到血腥场面,也由此减弱了罪恶感。浩大的屠杀工程被分解成一个个部件,由链条上不同的人员分别执行,避免了人道主义的泛滥。

另一方面,现代性的屠杀方式,也消解了来自犹太人的反抗意识。纳粹以登记财产等掩人耳目的方式,让犹太人在被转移过程中留有一些秩序感,避免了骚乱。循序渐进的驱逐、转移、收容和最终的“特殊处理”方案,弱化了犹太人的强烈恐惧,在现代性的步骤感、秩序感中,留有一丁点的“安全感”,由此肢解了群体反抗的可能。

再有,现代性意识也和屠杀犹太人的起源有关。仅仅是日耳曼人的民族主义并不能解释计划屠杀全欧洲范围的另一个民族的疯狂念头。只有在现代理性的逻辑之下,将世界看作一个花园,而犹太人被看作杂草和污秽应当被修剪和处理掉,才能给屠杀以类似园丁裁剪花园般的“合法性”。犹太人在欧洲或许因为贸易商贩上的一些原因,历史上曾经不受欢迎过,纳粹甚至声称“战争是对犹太人伤害了我们的反击”。齐格蒙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和影片《万湖会议》则一同警示了人们,追求整齐划一的高素质群体,是一条走向法西斯的道路。任何对所谓“美好世界”、“乌托邦”的向往的革命口号和大规模行动,都值得怀疑和警惕。参差多元才是世界本态,要容许有你讨厌的人存在。

《万湖会议》虽然不是情节型电影,却有着一个贯穿始终的内在悬念:这些人究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从表面来看,似乎只有一位参与过一战的年长者以极其委婉的方式表示了反对,他说道:“犹太人的历史命运已经结束了,但我关心的是我们自己的人,如何面对做了这些事之后的创伤,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何持续?”但是有意思的是会议主导者海因里希在片末不经意间说了一句微妙的话:“把会议记录都发给他们,谁都别说自己不知情!”

——他仅存的人类意识使他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不过被蓬勃的权力野心和狂妄的民族主义遮蔽得只剩一句半玩笑了。

 6 ) 当集体作恶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自己有罪

《万湖会议》是一部冰冷的电影。

“冷”是故事发生的季节,是电影的基调,是电影中人的态度,也是观影后的感受。

1942年1月的柏林很冷,但是最冷的还是莫斯科的冬天,相信当时的德国士兵深有体会。

正因为那个寒冷的冬天,苏联红军击败了德国军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无论对希特勒本人还是德国军队都是重大的打击。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因素下,被希特勒钦定为继承人的纳粹德国秘密警察首领——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为国分忧”,于1942年1月20日在柏林万湖召集14个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实施“犹太灭绝计划”。

这部电影并不长,只有108分钟,但是看的过程中,感觉时间很长,因为它所囊括的信息量很大,而这些信息所指向的是600万人的犹太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既定历史很难不让观众动容。

也就是说,作为观众,我们需要时间来消化这冷静的语言背后的残忍含义。

这就不得不提到“语言的粉饰性”。

比如“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犹太人灭绝计划”;比如“生物意义上的消除”就是“犹太大屠杀”;比如“就地解决”就是“立即枪毙”;比如“隔离区”就是“集中营”;比如“舒适的安乐死”实际上是“毒气杀人”……

当这些纳粹高层用如此如此文明、如此优雅、如此中性的词,述说一场毫无人性的种族灭绝计划的时候,肯定会引起人心理上的不适和愤怒,因为这是对600万生命的侮辱和亵渎。

“语言的粉饰性”显然带来了“语言的罪恶感”,语言本身没有罪,是使用语言的人有罪。

不过,这些纳粹高层并不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德国“反犹主义”不仅是政治正确,而且有法律支持,比如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其实就是“反犹太法律”。

不得不说,德国是一个严谨的国家,他们尤其注重秩序感。

哪怕在做如此反人类的事情,他们一切都按照法律来,按照规章制度来。

这种秩序感,不仅使他们的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可以令犹太人心安,以便更好地管理。

比如他们会让犹太人签字自动放弃资产,让他们排队等候那一辆辆即将驶来的“死亡列车”。

可即便他们不觉得自己有罪,还是会有一定的精神压力,尤其长时间面对“灭绝”、“屠杀”这样的字眼时。

所以,为了避免精神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心照不宣地使用文明语言。

这时“语言的粉饰性”,其实是一种自我洗脑,自我欺骗。

他们使用一些中性的词语,比如“运输” 、“转移”、“解决”、“处理”,好像工作的对象不是人而是货物。没错,他们就是一遍遍通过语言洗脑,把犹太人不当人看,当做货物一样处理。

这样,他们就能更加理性地应对自己的工作。

众所周知,德国人对待工作是非常严谨认真的。

电影中,工作最认真的无疑是艾希曼。

它是“犹太大屠杀”的主要执行者,也是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的代表人物。

这位其貌不扬的男人,从他与领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性格古板,没有幽默感。

整个过程他像个机器人一样面无表情,声音冷硬,没有流露出一丝情感。

但他对工作非常认真,看得出来不管是他的直接上司海因里希·穆勒还是他的大boss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对他都非常重视。

他在讲述“犹太大屠杀计划”的时候,充分展示了他的专业性:不仅能说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还能补充很多的细节,比如每车厢容纳多少人,每个毒气室可以杀死多少人,而这一切都是他实地考察后的结果,秉持着经济、高效、可行的原则。

这种人在和平年代是工作非常可靠的员工,在纳粹德国是非常得力的“帮凶”。

如果说,“语言的粉饰性”是一种思想上的自我欺骗,一种自我合理化,那么“技术的高效性”则是一种行为上的自我欺骗。

人毕竟是人。哪怕他再冷血,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个刽子手,面对着鲜血和断臂残躯,也会引发生理不适和精神疾患。

所以,他们最终选择用毒气室,一是这样高效省时省力省子弹,不给前线增加负担。

二是这样可以避免刽子手和受害者直接接触,也就是刽子手可以在空间上实现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远程控制别人的生死,只需要按下开关按钮。这样不用看被屠杀者死前的痛苦惨状了,也就没那么大的精神负担,也就尽可能地减少精神疾患问题。

总之,不管是“语言的粉饰性”还是“技术的高效性”,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对人的异化。它只会让人变得更冷漠、更残忍、更疯狂。

诡异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对犹太人残忍冷漠,对自己人却细心体贴。

影片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那个牧师家庭出身的博士。

他习惯性地悲天悯人,看起来最富有同情心。为此,他被年轻士兵所反感,认为他总想让人陷入到道德困境。

后来,他解释道,他关心的不是犹太人,他关心的是担任刽子手的年轻士兵会有精神疾病。

他看起来最为年长,甚至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和犹太战友并肩作战,但他也是一位坚定地反犹主义者。如果有可能,他恨不得犹太人凭空消失。这可不是出于什么人道主义,而只是不想给自己国家的士兵带来精神问题。

我想说的是什么?

我想说的这些高层领导,如此坚定一致地“反犹”,才是最恐怖的。

他们如此坚定、如此认真、如此冷静去做这样一件种族灭绝的事情,把他当成一种理想去实现,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利于千秋外代的事,并因为能够参与其中而由衷地感到自豪。

他们的一致性可以反映出意识形态的强大和疯狂。当集体作恶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自己有罪。

因为哪怕二战结束后他们被抓捕、被审讯,他们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

正如《朗读者》中的安娜一样,她在监狱里待了几十年,都没有觉得自己有罪。

他们如此冷静地处理,说明他们是一个正常人。

正常人做的事,肯定以前发生过,以后还会发生。

所以,尽管摄影机最后给他们每一个人一个特写镜头,你依然会觉得这种谴责和批判是无力的。因为你知道以后还会有这样的会议。

这是影片最后给人带来的冰冷。

 7 ) 十二怒汉去参加《万湖会议》,细思极恐

电影《十二怒汉》和《万湖会议》,三一律(空间统一,时间统一,事件统一)的古典故事结构,一个让人愤怒,一个让人不寒而栗。

1957年,年轻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受到当时的舞台和电影红星亨利方达邀请,导演了12个陪审员讨论少年弑父案件的电影。

这部除了头尾之外,所有场景集中在会议室里的《十二怒汉》,获得同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奖。之后,这部影片被改编成舞台剧,还陆续被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翻拍。

1942年的1月20日,德国的国安局局长海德里希召集了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在柏林近郊万湖这个地方,开会讨论《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最终方案》。

「万湖会议」只花了85分鐘,就决定好抓捕,运输,执行的基本原则。1984年德国先拍了同名电影,片场就是85分钟,除了头尾,所有场景都在会议室里。

2001年,肯尼思·布拉纳饰演海德里希的英国电影版本叫《阴谋》。今年年初,德国拍摄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第三个电影版本。

有抖包袱也有托,精采无比

《十二怒汉》的故事发生在夏天,最后决定少年无罪。《万湖会议》的季节发生在冬季,最本来就被认定天生有罪的人,全部都得被最后处理。

陪审员为什么会变成「怒汉」呢?我們邊看也邊發現,我们的愤怒也在加温。因为,少年被定罪的基础根本就建立在偏见之上。

《万湖会议》为什么可以这么高效?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元首已经射出的箭必须正中红心,大家只是各自使力让标靶摆对位置。

12个陪审员,每个人都被设定特质,并做出相对应的动作跟神情。有人整理出来:

1号懦弱伪善,2号难以捉摸,3号私情浓烈,4号谨言慎行,5号内敛同情,6号落落大方,7号混头混脑,8号正义绅士,9号外柔内刚,10号狂躁激动,11号振振有词,12号左摇右摆。

首映50年后发行的《超出合理怀疑:十二怒汉的制作》纪录片,让我们发现全片竟然只用了不到35万美金预算,在19天内拍完。

《十二怒汉》里的长长台词,有抖包袱也有托,彼此攻防,精采无比。

到了真实历史事件的《万湖会议》,会议室里的14个人也你来我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完之后不是愤怒而是不寒而栗。

戏剧张力跟演员魅力,俱全

外交部希望命令不能挑战法律,内政部提醒通婚者及其下一代的区分要明确,波兰等地来的军官则觉得文职人员只是在发表没有建设性的看法。

负责执行的艾希曼(就是《平庸之恶》的那位),是会议的资料提供与汇整者。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相关的讨论跟影片,不胜枚举。

最新版的《万湖会议》跟另外两部一样的地方是,我们看到做出结论的海德里希,如何彬彬有礼,如何不威而怒。其他人各有盘算,却都高效。

在这两个「三一律」(空间统一,时间统一,事件统一)故事里,十二个人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十四个人决定了六百万人的命运。

不管导演用的是特写,近景或中景的交替拍摄,都让演员跟故事一气呵成的完成精采的演出。

所谓的戏剧张力跟演员魅力,俱全。所谓的细思极恐跟后怕,都在。

 短评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7分钟前
  • 已汪销
  • 推荐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9分钟前
  • Leon·Yang
  • 推荐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13分钟前
  • Sairi
  • 推荐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1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一堂历史课。在恶魔眼中,生命只不过是一页页PPT中的kpi而已

17分钟前
  • 野孩子
  • 推荐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22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 对这种绝对信念感天然有一种恐惧,无论当下看着是好是坏

23分钟前
  • Viola
  • 推荐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25分钟前
  • Astro
  • 力荐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29分钟前
  • Hablonothing
  • 推荐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

3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严谨又优雅地讨论着恐怖程序,1100万生命15人花两小时决定,跨部门区域合作的效率巅峰。杀小孩是帮助了反正都没了父母的他们,有混血血统的做绝育免伤家人感情,动态清零

34分钟前
  • Aby
  • 推荐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37分钟前
  • 司徒晓橙
  • 还行

一张圆桌,几十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具体的细则,间或休会去休息室吃几碟点心,所有人效忠元首,一切讨论的前提是清晰的,要完善的仅是终极解决方案如何落地:先拿哪个国家开涮?如何安抚本国犹太人的日尔曼裔亲戚朋友,万一他们抗议怎么办?花488天把全欧洲的犹太人清除干净会浪费多少颗子弹?是不是送进毒气室会更省军力?把犹太人从各地运送到焚化炉运力承不承受得住?怎么处理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混血的犹太人,绝育手术是可行的吗?每天处理这么多尸体,德国士兵的精神状态受得住吗?犹太人中的一战老兵曾为国效力,是不是要再建一个收容犹太老兵的聚集地?所有人优雅、庄重、理性地讨论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满嘴公正、勇敢、忠诚,如果不注意讨论的内容,你根本不会发现他们在实施的是“种族大清洗”,不会知道他们正把欧洲变成一个大型屠宰场。

42分钟前
  • 茂树
  • 力荐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45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可怕的人类。

49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50分钟前
  • MikanaLuMi
  • 力荐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54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推荐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57分钟前
  • XJ
  • 还行

说的都是人话干的全都兽事没有半点血腥没有一声惨呼——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59分钟前
  • Danny南海边
  • 推荐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1小时前
  • 蒙奇D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