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2010

剧情片大陆,香港2010

主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任泉,陆毅,姚橹,张凯丽,王斑,许还山,马精武,毕彦君,李欣汝,刘峰超,李文波,阚金明,马东延

导演:胡玫

播放地址

 剧照

孔子2010 剧照 NO.1孔子2010 剧照 NO.2孔子2010 剧照 NO.3孔子2010 剧照 NO.4孔子2010 剧照 NO.5孔子2010 剧照 NO.6孔子2010 剧照 NO.13孔子2010 剧照 NO.14孔子2010 剧照 NO.15孔子2010 剧照 NO.16孔子2010 剧照 NO.17孔子2010 剧照 NO.18孔子2010 剧照 NO.19孔子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20:06

详细剧情

公元前六世纪,孔子(周润发 饰)受到鲁定公(姚鲁 饰)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实行自己的以礼治国的执政理念。但是,三桓独霸朝纲,也让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陈建斌 饰)家奴免受陪葬,而与之结怨。他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马精武 饰)和大夫黎鉏(王绘春 饰)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圣旨,罢黜了孔子。从此,孔子率颜回(任泉 饰)、子路等弟子开始游历各国。在卫国,孔子得到卫灵公的尊重,获俸粟6万石。他见到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周迅 饰),并在交谈中展现了正气凛然的君子风范……  本片主题曲《幽兰操》为歌后王菲息声多年后复出之作。

 长篇影评

 1 ) 孔子:一场热闹的大戏刚刚上演

电影刚刚上映的时候去讨论“电影的事实”自然为时过早,比如《2012》首日写评的时候万万不曾想到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成了水立方,破纪录跟玩儿似得。《孔子》因《阿凡达》已然成了政治事件,从豆瓣和mtime数据便可一窥:现在是2010年1月23日1:15,此刻豆瓣数据为4.7/1461,其中1星比例为63.9%,mtime为3.3/975,其中0-1分(10分满分)观众人数为553人。考虑到豆瓣因《建国大业》而采用的上映后才开放评分的情况,这个打分是在太有趣了。现在说话为时过早,于是电影的事实以观后效。讨论下影片的事实。

《孔子》是个木桶的话,长板的确长,短板也的确短出了底线,若是不考虑场外因素的话,一个三星基本说明问题,参照的影片是《白银帝国》和《梅兰芳》的四星。长板在三大主演的表演,发哥完全超出预计,照着流芳百世的孔子像做的造型,以及口音上的处理(参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都很赞;周迅的造型虽然雷了点,但是丝毫看不出来三十有五,这扮相演个太平公主都绰绰有余了;陈建斌的好,在此不提,是真好,这大概是每个导演都想用的演员吧。长板还在菲姐的片尾曲,大约除了周迅的小腿,这是《孔子》片中最销魂的的地方——有这首歌足以传世了,王菲把声音里的爱尔兰技巧(比如喉音)全部洗刷干净,回到最初邓丽君的小情调上,又做的晶莹剔透,大约是在影院里看过的电影里最好的片尾曲了,不说别的,这首歌值得花掉一百万。音乐上面,无词歌用了谭晶,赵季平做的主题(虽然怎么听都像《The Music of the Night》的主歌部分),张宏光做了部分战斗音乐,算的上是近年国产电影中一流的原声作品了。

长板仅此而已。短板的话,首先,胡玫老师大约是电视剧拍顺手了,除掉三大主演和鲁公,剩下所有的人都像是从某个电视剧片场过来打酱油的。孔子的一帮弟子,看起来就像武侠电视剧里的各种充数的江湖豪客,至于真正打酱油的人,酱油打的也着实不到《雍正王朝》的水平,莫名其妙地冒台词,不知道他们要干啥;其次,剪辑做的是在是糙了点,看出鲍德熹老师一个劲地往阿尔芒都大师的镜语上靠,摄影还真不错;但是只一遍看过,剪辑上可挑剔的都有二十多处,包括第一个大段落的平行剪辑,其实都可商榷的,一些渐隐渐显使用不当,生生破坏节奏。然后,特效就真不说什么了,尤其是看了《阿凡达》之后——但是问题在于不看《阿凡达》也知道那些特效做得山寨啊,好歹04年都有《十面埋伏》了的说……

至于最短的一块板,当然是编剧。前1小时10分钟讲了一件事,讲的四平八稳条理清晰,很不错,胡玫老师拍宫廷戏也真是手到擒来,国主像国主,大臣像大臣。如果《孔子》只有这1小时10分钟的话,真叫《孔子:决战春秋》也无妨,但是问题在于后面完全不知道在干什么。这叫头大不掉,孔子后半生十几年拍的支离破碎,空间感和时间感都很生硬,忽然一下孔子就老了,忽然一下子路就杯具了,忽然一下“永远不老”的颜回就演了一回春秋版的《泰坦尼克号》,忽然一下陈建斌也须发进白,鲁公脸都没露,直接挂掉了。好罢,不交代不照应玩跳跃也就算了,但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就那么难么?编剧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论导演还是编剧,只有一半是用了心思的,对比一下《雍正王朝》的借题发挥,前一半胡玫老师想说什么,还是很明显的。后一半,有人说是劝读书人莫问政事,当然,有道理,但在我看来,关键的问题是,到底是要拍作为“至圣先师”的教育家孔夫子,还是要拍作为政治家的孔子,还是要拍作为某个人的电影化表现的孔子,当然作为学者的孔子就算了。这几种诉求夹杂在一起便导致电影后近一个小时完全失控,虽然用心在对白里塞了半本《论语》,但是胡玫老师显然不满足于拍一个课本剧,不然请周润发干啥。另一个问题在于,胡玫老师大约也是擅长拍苦情戏的,后半段隐隐有苦情戏的手法,比如刚把颜回的尸体拖走,这边子路的死讯传来,简直是祥林嫂啊,不过大能如孔子显然没能爆发小宇宙第七感,不然还不生生把颜回同学暖回来继续不老传说啊。这一点上,木匠老师显然比编剧更擅长,且参看[《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要拍苦情戏,干脆丧子丧妻丧弟子一起来嘛,苦不苦,想想刘慧芳,虐不虐,想想祥林嫂嘛。倒是“子见南子”一段里,孔子被南子戳中内心的伤痛,知识分子的小尾巴一露,登时泪如雨下,这儿倒是难得一见的闪光,可惜生生被电视剧用法的音乐和着急忙慌的剪刀破坏了情绪。毕竟本片不是要拍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影片,因为八十年代早已过去了。

于是《孔子》更重要的是影片之外作为电影的种种,倒是想起前两天跟一位半年没见的老师聊天,老师说,《孔子传》还是应该要日本人来拍,井上靖的《孔子传》写的恭俭谦卑,日本的老导演们出手必然不会差。大约日本人拍孔子会是作为知识分子和教育家的孔子,胡玫老师拍出来的《孔子》根本意不在此。有心的话留意留意一下《孔子》的高调宣传,以及近一周围绕《孔子》的种种奇怪的事情,中国电影在2010年3D新纪元的开启处竟然如此具有喜剧性,实在是我等观众始料不及的,这远比电影本身更精彩。

最后再次推荐一下木匠老师的文章:《孔子》:丧家狗也有乡愁(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6379/),有理有据,功课扎实,我也就看看浮光掠影而已。至于吐槽,请移步张小北老师的文章:子曰:给个话儿啊!(http://www.douban.com/review/2949120/)。围绕《孔子》的口水战和各种节目才刚刚开始。

 2 ) 子在川上曰:我是老二

     我已经很是有些日子不写看电影的流水账了。其实我即使写,一般也就是三行两句半的形式哈。这次决定搞个例外,为了孔二叔单独写一篇。

1 上座率是个问题。。。。确实很少人看《孔子》

  我那场的话,估计是七八个人左右吧~~~~

2 画面很美丽,很对我这个画面控的脾气

 音乐也还不错,听着挺动听

 撇开情节来说,光冲画面和音乐也不应该给人打一颗星


3 发哥是真老了。但是发福的发哥演起孔夫子来乍一看那大肚子还真像啊。。。

   那张满是褶子的大圆包子脸很是慈祥!

   任泉在里头演颜回演的跟个二傻一样!

4 剧本本身太弱了。怎么说呢,其实孔二叔活着那阵子吧,

   绝对是个传奇的年代!!!无论你是要演绎或是照着正史来!

   都会非常有看点!!!呃,楞是搞成个孔二叔落难逃亡记。

   平铺直叙,非常没劲!

5 记得胡玫还是谁接受采访时说,孔子这个戏非常严谨 尊重史实啥的

   我觉得真是瞎扯。

   从史实上来说,至少颜回不会是为了捞个竹简淹死的!!!

   拜托,七十二贤之首耶,怎么会死的那么那啥呢!!!

   他咋死的我不记得了,反正不是淹死的~~~

    然后那个子路的死其实本身更具有传奇色彩的。

   他本人是在战场上为了捡帽子而被人趁机杀死的,死后还被剁成了肉酱=_=

    但电影里拍的是他已经不行了,然后拼死在临死前戴起了帽子~~~多没劲~

6 我在看电影过程中尝试着还很较真的找茬来着

   季大司徒答应孔二叔赦免漆思弓时说:“既然夫子说的\"言之凿凿\"”

   经查实,言之凿凿是出自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然后齐鲁会盟时,齐国公没有\"迂尊降贵\,这词儿也是后来才有的。

 鲁国公说的“兹事体大”,出自汉班固《典引》

   呃,这个吧,没法较真,真一较真,电影人物就没法开口说话了

7 周迅在里头其实是个大龙套!出场不多。

   我觉得子见南子这场戏拍的忒高尚了。。。。似乎俩人很惺惺惜惺惺状

   我完全没有理解这场戏出现在这个电影里的必要性。。。

   尤其后面孔子落荒而逃的同时,南子面带微笑的死去很是莫名其妙,

    后来查了查,胡玫阿姨说这叫朝闻道夕可死矣。。。。。。╮(╯▽╰)╭

   其实南子是个很有戏的人物,她最神奇的是可以劝服卫灵公把她的相好们都接进宫里。。。

8 《孔子》这个电影最牛叉的幕后人物其实是李亚鹏大哥

     前女友是领衔主演,然后现任媳妇儿是主唱,O(∩_∩)O哈哈~

 3 ) 子曰:给个话儿啊!

导演胡玫说过,“拍《孔子》是需要勇气的”。而在咱们这疙瘩,因为有一种奇怪的传统,就是很多人会认为你评论一部人物传记电影,其实就是在评论这个人物本身,所以评论《孔子》也是需要勇气的。不过,好在《孔子》这部电影没给我们挖这么深的坑,因为孔子是什么人,不是我这等可以评论的。而《孔子》这部电影,因为留给观众太多的读解可能,所以也成就没什么可评论的了。 “给个话儿啊!”这句台词,在正片中出现的戏份是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这句话是孔子在挤兑公山狃,所以虽然观众听了都在笑,但这可以算是一种幽默。而在预告片中,这句话接在南子的话后面,听起来就很雷。 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我是一个重症阴谋论患者,所以我觉得“给个话儿啊”其实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在万能的阴谋论之下,一切都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作为“阴谋论”的一种,下面的话其实都是为了博君一笑,不必当真。 本片导演和编剧都说过,要看懂《孔子》就得先看《论语》,不过在我看来,要想看懂《孔子》这部电影,其实不用读《论语》,能看明白《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就行了。 作为一部电影,《孔子》的主要戏份都是在讲“堕三都”,后面的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只能算是买一送一的附属戏份。考虑到胡玫导演之前拍的那些帝王将相电视剧,“堕三都”这场戏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啊。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都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这个电影从故事结构角度来说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再加上画面缺乏表现力,直接导致整部电影看起来都比较沉闷,缺乏视觉感。 好的故事结构需要有稳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形成,而对于《孔子》这部电影来说,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恰恰导致这种“价值观”是不被编剧和导演所把控的。所以整个故事的叙事重点一直在飘忽不定,形不成能够统领整个影片故事的核心线索。 在有明确诉求目地的前半段,因为有“堕三都”的主线支持,所以虽然有很多室内对话场景,但整体故事看起来还是很紧凑的。虽然很多戏份在我看来还值得商榷,但那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无所谓对错。而到了后半截,因为缺乏一个强大、明确的故事主线,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就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驴友团”沿途打酱油的故事了。 另外,《孔子》略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可能还在于它人为设置的文化壁垒太高了。俗话说“深入浅出”,但《孔子》却经常在对白和背景介绍上“入的太深”,而在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上“出的太浅”。 这部电影在大量的对白、人名、地名等故事细节上其实等于对观众设置了文化壁垒,对于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三桓、公孙狃等等影片故事背景因为缺乏相应背景知识(虽然这个现实值得哀叹但这却是事实),直接导致对电影的理解有困难。这就是我说的”入的太深“。对于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这不算是缺点,因为如果连这个都回避了,那还拍孔子干什么呢? 但是电影在故事方面”出的太浅“,就直接把这个”入的太深“的问题给凸显出来了。观众既看不懂你的人物和背景,又不耐烦看你的故事,自然会觉得故事层面上沉闷了。 可以说《孔子》只有半部好戏,不过这并不代表《孔子》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对于这样一个题材,恰恰需要大家都去看看,才能得到更多角度的观众解读,才能映射出当下的主流文化方向,才能让大家都去思考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最后闲扯两句。 南子被刺杀那场戏,影片的剪辑思路非常奇怪,南子中箭和孔子拜见南子的闪回来了个平行剪辑,配合之前孔子对学生的预言(卫国必将大乱),这种镜头语言的模糊性,很容易让部分观众误解暗杀南子和孔子有关,甚至是孔子策划的。 这种画面叙事能力的薄弱,体现在影片中的多处重要场景。当孔子得知子路战死的信息,虽然有闪回画面,但还是要完全依靠旁白来补充信息,那些闪回画面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叙事作用。其实单就这么点信息量而言,几个闪回画面就足够说清楚子路战死的信息了(作为一个对比参考,《飞屋环游记》开场讲述老人卡尔和他妻子一生故事的默片段落,完全没对白,但故事和情感都传达的很清楚)。 百度百科:“鲁堕三都之战”条目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 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之家臣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或以其控制之邑为据点发动叛乱。为防止家臣据“三桓”之私邑反叛,这年夏,鲁司寇孔丘建议定公拆毁“三桓”私邑邱、费、成。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叔孙氏首先率军拆毁邱邑。季孙氏欲毁费邑。费宰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众反叛,袭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东),鲁定公出逃,躲进季孙氏之宫。鲁司寇孔丘命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叛军。费人溃退。鲁军乘胜追击,再败其于姑蔑(今山东泗水东)。公山不狃、叔孙辄逃往齐国,费邑遂毁。孟孙氏欲毁成邑,成宰公敛外父以成邑系边防重镇、宗室屏障为由极力劝阻。孟孙氏听从其议,遂不毁成邑。同年十二月,鲁定公率军围成,攻而未克。

 4 ) 到底谁是大牛逼?谁比谁牛逼?

电影到底有多牛逼?2010-01-27 16:09:44

我用通俗的语言简单讲下130分钟表达的事吧

一个牛逼的中年男人,他的周围有一群觉得他十分牛逼的小牛逼们,牛逼男人国家的君主说,你真牛逼!牛逼男人说,对!我很牛逼!有个大官觉得他并不牛逼,但是他嘴上也不说,等着一个机会才说,你才不牛逼,你给我走开!于是牛逼男人就走了,很桑心,那群小牛逼们跑过来要跟随他,说,我们要跟着你变成大牛逼!

于是牛逼带着几十个小牛逼开始了流浪天涯,过了十几年,那个当初说他不牛逼的大官快死了,突然觉得他确实很牛逼了,请了其中一个小牛逼回来帮忙,赢了,说小牛逼你真牛逼,小牛逼说这不算什么!我不是牛逼,他才牛逼!于是就又把牛逼请回来了……

中间有个女粉丝仰慕牛逼,见了一面,女粉丝差点害得牛逼性起,但是牛逼很牛逼,忍住了,女粉丝说,我懂你!牛逼感动的热泪盈眶,一出门对弟子说,走!国之将亡,逼出妖孽!心里想着,她懂我,555,她懂我。嘴上说,妖孽!妖孽!心里又说,只有她懂我啊,5555
然后女粉丝被路人甲手臂杀了,边死边幻想着自己和牛逼的幸福生活……

然后牛逼到底有多牛逼,看了电影还是不知道……我们意淫吧

 5 ) 关于《孔子》的两句话

《孔子》不是一部烂片
据说现在孔子被批的很烂,我觉得不至于。有的人说孔子的特技做的真差,和阿凡达简直不能比,一定要这样比,我可没办法。
《孔子》不是烂片。2009年,无疑是中国电影的“烂片年”。出的烂片不计其数。我们曾经想就烂片这个话题做一档《影评联播》。可惜没做成——托尔斯泰说过:“好片子各有各的精彩,但是烂片的烂都是一样的”——我们评来评去,对每部片子的评价都差不多,不是“看不懂”,就是“不敢看”。珍爱生命,远离烂片,没必要为了做所谓的影评,而以身试烂。
拿《孔子》和2009年的“群烂”相比,还是高下立判的。我不只一次的说,孔子的编剧和表演不错(注意,我谨慎地避开了导演)。
剧情很流畅,故事也比较精彩。从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然后政治斗争失败,再颠沛流离于诸侯国,最后回到鲁国。我觉得编剧是花了心思的:政治斗争的戏很紧凑。“子见南子”这戏嵌在剧中也不突兀,分寸好。虽然流浪的戏有些草率,但是最后的艰难回归还是非常感人的。孔子离开鲁国,我为他委屈。终于鲁国人认清了孔子的价值,希望接他回去使,又替孔子生出扬眉吐气的快感和何必当初的感慨。当一个老头背井离乡恩多载,终于回到故土,还坚持在城门口施以当年的古礼……某不慎看的是一场媒体场,媒体人轻薄,发笑频频,可是我看着看着,还是泪奔了。
还有,周润发的表演还是相当到位的,从形象到气质我很认同。周迅么就那样子了,南子也就该是周迅这样。陈建斌,老戏骨也就这样子。至于颜回不老么,谁让颜回叫“颜回”呢,另当别论。
所以说《孔子》是烂片,估计是受了2009烂片年的影响,骂得刹车刹不牢了。
还有的砖家叫兽说《孔子》有历史硬伤,比如颜回、子路之死,师生之间的称呼称谓等等,多处于史书不符。说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一定要这样说我也没办法,不是还有人拿《孔子》与《阿凡达》比技术么。有比头哇啦。

《孔子》让人失望
影片中有一场戏,看了很激动,就是孔子和老子的对话。我知道让老人家爬山很累,可我觉得中国两大思想家的历史性会面,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过,这只是老子和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使我感动的,和这部影片关系不大。或者说在《孔子》里,孔子又被消费了一次而已。
没错,看《孔子》我是哭了,发哥,我还是个人。但是,这部电影拍的是孔子,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我以前看《小小羊儿要回家》、《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比这个凶。但是《孔子》,你不能拍成一部《一个老头要回家》、《国君,再爱我一次》。
我想知道:孔子的思想是怎么来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光辉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就产生这样的思想有多了不起?如果没有孔子,中国会怎样?可惜这部电影没有答案。看完《孔子》,执手相看泪眼,这老头好惨。可是却没有一种自豪感:“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孔子!”有吗?没有。离《甘地传》这样的传记影片很远很远。
70年前,费穆拍了一部《孔夫子》,我看了简介。费穆不愧是大师,有他自己的思考在其中。《孔夫子》比《孔子》要站得高得多。这就是导演的问题了。还好我不关注影评,居说看了导演的访谈,你会气死的。

 6 ) 理想主义者闪亮的日子

当孔子仰望苍天,俯瞰大地,踽踽独行彷徨不定时,他的追随者们出现了,先是最铁磁的颜回,接着是一堆熟悉的脑袋晃动、脸孔浮现,一行人在漫天风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这里时,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边响起:

希望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我们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欢笑
.......

竟然,有一点点被触动的感觉。仿佛这首歌就是写给他的。或者,写给一切理想主义者吧。自有中国人,孔子算是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吧。

《孔子》没有传说中那么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发哥的表演也越趋近于想象中的孔子,颜回之死一段,过于狗血,过于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规律(冰层破裂时大家都围着冰窟窿,肯定会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师让上来就得上来,怎么能不听话呢?)。也许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觉挺惊喜的。我当初想9:30的场次,又是孔子,也许一半儿都坐不满,还为此和人打赌,结果又输掉了。当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又输掉了。看完《风声》后我就说过,以后再也不在电影院看国产电影,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为是用朋友的赠票,我恶意的推断:拿赠票的人还真不少,都坐满了。

孔子,是中国人的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来源--别说你没有信仰,每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人,都是信儒教长大的,它没有教堂,没有像圣经一样家喻户晓的经书,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国人的DNA,儒教对我们的影响,犹如《圣经》对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大,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我们亦然,就算长大以后,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无法改掉DNA,谁让你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伦理观道德观,我们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其实面对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伦理体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想一想那些让自己开心和惭愧的时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话。曾经有过几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就是这么个结论,没辙,因为我生在中国,青春期长在中国,我骨子里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东西,还是改不了一些本质的东西。

经过几番的洗脑和祛魅,我觉得儒教并不坏,孔子也是个健康有趣的老头儿,身上还闪耀着理想主义者独有的光芒--无论在任何时期,理想主义者都是悲情达观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们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之后的人搜集他的言论编订而成,是个天然『断章取义』的文本,孔子说这些话时,有语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断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话集上有很多这样的风雅笑话,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为孝』,于是盗贼的儿子仍为盗贼就是孝顺。

考研第一年做过一道题,写一篇短文来解释『有教无类』,考研第二年,是写一篇短文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些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有时候你会发现同一句话,在不同时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种是启蒙主义,一种是愚民政策。哪样用的好,都能当领导。

我们课本里断断续续学了许多孔子的文章和关于孔子的文章,其实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虚构类作品(算不算是历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编辑整理作品《诗经》。司马迁说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来,人得绝望了才能静下心来做点实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简约,隐藏了许多当说未说的话,后来三个人出来作注,于是有了《春秋三传》,都是用竹简,看来孔子很可惜东西,我们比较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只有这一句话,到了左传就演绎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冲突,至今,我读到郑伯和母亲『黄泉下相见』,『大隧之外,其乐融融,大隧之内,其乐熠熠』时,还会感动又难过。

这部电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义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圆满,孔子性格里的干练和迂腐都有所表达,他的那几个老是挂在嘴边上念叨的弟子,也都还算个性鲜明,电影对白也没其它国产电影么傻b(但还是有点傻B),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这些我从小在小画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绎的都不错,它的聪明之处是把论语中我们熟悉的那些典故,一点点的摊开融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论语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时间地点,有些则只有一句话,所以安插到哪儿,都说得过去,只要是孔子说的,上下文也符合语境就行,毕竟没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说这些话的。我尤其喜欢『子见南子』那一小节,而且觉得把『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安排到这儿,恰切无比。

电影开始那一场国事讨论,那种自由辩论的气氛,有点英国议院的意思,此时的孔子就像苏格拉底,勇敢的挑战当时社会的常识,采用苏格拉底式的逻辑三段论来推翻人人习以为常的论断和制度。后来的故事大都过于蒙太奇了。这个电影重点讲的还是孔子在鲁国的故事。

电影开始时一个个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闪过:奚仲文,鲍德熹,赵季平。。。。掌镜的鲍德熹,有意选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当然,还有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当我们谈起陈凯歌张艺谋时,可能大家都没想到,她也是同届的毕业生,也参与了《黄土地》的拍摄。有人说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为然,大学时期 ,我读过何新的东西,我觉得他比胡玫差远了。但《雍正王朝》和这部《孔子》又都拐着弯的主旋律,曲线爱国爱党。也挺引人联想的,我想,在这部电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于虎』浓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这个故事是有确切记载的。

还有一个很八卦的偶然发现,这部电影的策划人是于品海--当年,金庸权衡再三,左挑右选,把《明报》卖给了他。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起码可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硬被灌输的关于孔子的杂乱的一切---假如你还没有忘光光的话。可以认识几个生僻字--以前读古文,到了《左传》就头大,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着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算是了解一点古代文化知识吧。

电影开始和结束时,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

最后一个镜头中的孔子,喃喃的说: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请大家不要理解成很久没有行周公之礼--也就是做爱--了),的确如此,因为据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韦编三绝。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独善其身的出世教诲,哪怕是钻研易经,也不相信老子。

 7 ) 《孔子》:知音难觅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短评

周迅的表演一贯的好 演什么像什么 精神统治很重要 电影拍得不错 有笑点 又感人之处 也有历史 我应该读读中国史了

4分钟前
  • 冷山
  • 推荐

这几年古装片 不论文武 统统一碗水端平 毫无闪光

8分钟前
  • 无为啊
  • 还行

【中关村美嘉】才俩小时看不过瘾哇。本片讲的就是老年孔子在编好《春秋》那天很闲就开始回忆。从自己五十知天命出仕,意气风发了几年被排挤出国,然后带领一帮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想搞再就业,搞得很丧家狗的时候终于可以回国了,也当不动官了就老老实实教书立说,修了本《春秋》可以传世了自然挺高兴。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烂片

16分钟前
  • 阿耳忒弥斯
  • 较差

孔子在最后不都说了吗?要理解他老人家,还是去读春秋吧。电影就拉倒了

19分钟前
  • 丁不起
  • 较差

看到老子和孔子坐而论道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错的片子,编剧、表演都挺到位的。但是如果能从这个片子看出“没有孔子,我们会怎样”,那这片就牛逼了。可惜还差口气。不过已经不错了,孔子谁都知道,但是他的生平没几个人知道。一边看一遍就有人在后面问:“孔子有那么落魄过么?”

22分钟前
  • 躺倒
  • 还行

岁寒然后知松柏,电影遭遇的抨击不如用孔子的一句“世人误解我”一带而过。。三星半

2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哈哈哈,我妈妈看的好伤心

32分钟前
  • Spring Xu
  • 还行

传说看这个不哭不是人,那我只能算是一坨阿凡达了……

34分钟前
  • 小安
  • 较差

不作恶,更不做恶的帮凶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只打一星

43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还行

可能是期待太低了吧,却觉得没有那么差,前半段龙精虎猛,小有问题而大无不妥。后半段有点拖沓,特效镜头一律很差,坏个整体风格。剪辑多少有点脑子不清,战争戏也太差,对对付付就过去了。先看故事再说深意吧,我们总是太端着了。PS:颜回淹死这事也太狗血了吧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同样《骆驼祥子》里 祥子曾说的:与众不同是行不通的。 行不通的原因是个人思想无法领导和驾驭整个社会,即便这思想清洁高尚,终究会自食其果尝遍疾苦和失却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东西;再者,精神上无人能晓的孤独会让人流泪满面。但无论如何,之于爱,之于理想,一切承受甘愿。

52分钟前
  • Flicka
  • 还行

《孔子》不是被别人黑了 正是胡玫自己把他弄脏了这是一部悲剧

54分钟前
  • shmily
  • 很差

韵味不足,历史浅薄,意境非有,唯有铜臭。辜负孔老夫子,误人子弟啊。6.2

55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好烂的片子....就等着王菲的幽兰操出来.....看过越来越觉得孔子应该就是个Gay....收了三千男弟子....阿米脱佛.....诺....

56分钟前
  • Ryan
  • 较差

如果是为了票房而拍摄孔子,你永远也不能理解孔子如何成为圣人。

59分钟前
  • (.人.)
  • 很差

这是一部艺术化的反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嘎姘头的电影

1小时前
  • P
  • 还行

南子说:世人都能理解孔子的痛苦,但世人无法体会孔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1小时前
  • chloe
  • 力荐

每段故事以及讲故事的细节都是不错的,只是剪在一起后不够抓人。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