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

大陆剧大陆2015

主演:陈冠希

导演:Billy Starman

播放地址

 剧照

触手可及 剧照 NO.1触手可及 剧照 NO.2触手可及 剧照 NO.3触手可及 剧照 NO.4触手可及 剧照 NO.5触手可及 剧照 NO.6触手可及 剧照 NO.13触手可及 剧照 NO.14触手可及 剧照 NO.15触手可及 剧照 NO.16触手可及 剧照 NO.17触手可及 剧照 NO.18触手可及 剧照 NO.19触手可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58

详细剧情

  2008年,香港明星陈冠希突破了娱乐圈最后一道底线,往常光鲜亮丽、完美高雅的明星丽人赤裸裸地展现着各自最真实的一面,美丑毕现,举世哗然。由此被谑称为“陈老师”的Edison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无限期退出娱乐圈,由此为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句号。转眼七年过去,礼崩乐坏的年代,人们习惯了各种无下限信息的狂轰乱炸,转眼望去,Edison的事件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了。而今陈冠希移民美国,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创意不断,随喜所欲制作喜欢的hip-hop。他的生意取得成功,音乐也让他感到快乐,率性自我活出一片新天地。  憎恨陈冠希的人不少,喜欢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究竟是Edison发生了变化,还是世人改变了自己?

 长篇影评

 1 ) Be yourself

       一直很喜欢他,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和唯一听过的《坏孩子的天空》。
       一开始当然是因为脸啦,直到《狗咬狗》里让人惊艳的表演,从此在我心中他就是香港小一辈中演技最好的。然后艳照门了,于是就不能演电影了。对此老娘只想说Fuck!!!老娘对艳照real不感兴趣,也没有看过,只是想看他的电影,仅此而已。看到“毒舌电影”的标题《不能再演电影,不只是他的遗憾》,sir太会起题目了,简直就是老娘的心声啊!!!哪里是遗憾啊,分明就是遗恨!!!
       这个纪录片,固然有其商业目的。但看完纪录片还是很欣慰,祝他越来越好!电影的事,随缘吧。。。

 2 ) 陈冠希你好嘢

哎微信里收藏了VICE给陈冠希陈老师拍的小视频三则,今天才抽空看完。想说,这真是最近一段时间看的最好的纪录片!

对于并不熟悉Vice视频风格的我而言,首先VICE独特的碎片化剪辑就非常带感,加上有节奏的配乐,看起来特别带劲。

最棒的是,因为认可VICE,陈老师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下几乎没有戒备,90%以上的近距离视角(所谓的“触手可及”),加上陈老师开启的无限叨逼叨垃圾话模式,特有代入感,就像跟他面对面一样。

不过据导演Billy Starman说,拍摄过程自始自终都没有太多考虑观众的看法,完全从VICE自我视角出发,跟陈冠希混,甚至连个像样的脚本也没有。

因为片子的视角是相对主观的、一面倒的,很多人觉得片子在给陈冠希“洗白”,但Billy Starman说,VICE从未宣称自己制作的是传统的“纪录片”,因为“过于熟悉而显得超越了真实”的镜头,本身就是陈冠希人物形象的一部分。

他说:“没有人要“洗”什么东西,只有认同“非黑即白”的人才会用这个词,我们倡导的仅仅是不要以“非黑即白”的态度看世界。”

我很赞同啊,但很多年前我是要给陈冠希竖中指的。

1.
“艳照门”发生时,我还年轻,我还比较“正常”,我的眼光跟很多直男、屌丝一样:世风日下,怎么会有这么伤风败俗的人!(翻译:我擦这个人为什么不是我!)太恶心了,这种淫虫人渣就该拿去枪毙!(翻译:我的清纯玉女女神被猪拱了!)

那时候说陈冠希是“千夫所指”都弱了,所有人骂他人渣败类,数不清的艺人跟他划清界线,就连香港黑社会,都给他寄子弹。

后来事情的发展算是没让公众失望,陈老师道歉了,退出娱乐圈了,“流放”美国了,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范围。就连受害者也哭诉了道歉了,阿娇说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跟一众哥们也笑她“很傻很天真”。

没有哪个观众的生活被实质影响,他们只不过多了很多谈资,多了很多段子,很长时间内一听到陈老师,鼠标就不由自主地滑向硬盘里那个“不存在”的文件夹,而已。

8年过去了,当年跟我一起鉴赏陈老师作品的损友们已事业有成、生儿育女,命运真正被事件裹挟的,只有当事人。所以现在看到这样一个纪录片,既好奇亦感慨:那之后陈冠希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2.
不让观众意外的作品,就不是有趣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有趣的,因为让很多观众意外,曾被万人唾弃的陈冠希如今竟过得特别滋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可是,这么烂俗鸡汤的话语,在包含事无巨细的私人化细节的镜头前,却显得特别真实——有种“你们不是喜欢窥私吗,让你们看爽了”的感觉。

简单来说,在离开了不属于自己的香港娱乐圈之后,陈老师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并愿意付出“十倍努力”的事业。他开创了自己的潮牌服装品牌,专注于一切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hip hop、服装设计、服装生意……

他在洛杉矶街头文化中心地带开了自己的潮店,在香港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他穿梭于各种让人不明觉厉的美国街头文化名人及日本潮流设计师之间,创作出独特的商品,一副如鱼得水的模样。

他喜欢洛杉矶的文化,没事就开车在洛杉矶四处晃荡,感觉非常自在。他说,在华人圈子里头,一个人如果想到什么很好的idea,就会收着敛着,但在美国大家会把自己好的idea分享出来,然后问你:觉得怎样?

他生意做得似乎不错,“年营业额超千万”。说不上多大的生意,但至少有自己的事业和成就,没有放弃没有沉沦,反倒在街头文化界塑造了自己的影响力。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成就有点得瑟,他觉得自己给了那些不喜欢他的、看衰他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点心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会做生意”。他说自己所有的经商之道都是从hip hop学的,5年之后再来问他,或许他才能真正判断自己是否“会做生意”。

虽然曾离经叛道,但他身边的朋友都跟他称兄道弟,非常欣赏他。甚至对他的吊儿郎当和痞子范儿,他们也包容地看作多动症的症状罢了。

然而他依然不能很圆滑地处理自己与公众、与社会的关系,他很奇怪自己数百万的社交媒体粉丝都是哪冒出来的。如果对喷子的留言不爽,他甚至会跟别人吵起来。

他经常出现一些幼稚无脑的言行,比方说觉得不喜欢自己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子”,比方说在机场跟大叔吵架误了机,未打报告出现在公众场合引发混乱、被处罚等等。

不过比起人生低谷,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当被问到“如果可以改变过去,他想改变什么”时,他很坚定地说:我什么都不改变。

3.
不过这样的陈冠希,依然有不少人看不爽。短评里有人评论:

@五月萤光
当年记者会不是声泪俱下道歉么?现在又说什么都不改变?在娱乐圈终生被封杀、无市场、无前途转而美其名曰卖衣服,其实爹地的短裤本都赔惨了吧。本山· 陈,十足的淫虫、劈腿王、劣迹艺人,与“核心价值观”和“文明新风尚”格格不入,带坏下一代。触手可及什么?鸡巴?粉丝难道都是鸡婆和性工作者吗?

@giiilyun
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去看这么个fuckin' shit。说个英文就跪舔,渣男能被捧上天。这么多年过去性格一点没长进嘛,还是那么吊儿郎当痞子范,一脸「错的不是我,是世界」。美其名曰真实,那我就是看不惯他真实的样子。虽然他不care,但这些年他确实混得惨,还长成了赵本山,也是心疼(所以没打1星)。

真是毒舌。但跟8年前相比,这样的论调有任何改变吗?

社会在改变,观念在开放,我觉得没必要停留于昨日的态度。如果现在再问我,我会说他没做错什么。

然而我也认为,当时退出华人娱乐圈,的确是他唯一的选择。社会环境使然。华人文化使然。

要知道,华人圈子是非常保守和伪善的,你或许没有实质上伤害任何人,你也没有违法,但你不合群的行为挑战了大部分人的安全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你就必须认错。

对于这点,奇葩说第二季“丑闻主角就活该被万人虐吗?”这集中,颜如晶打了个非常简单却好笑的比方。她说,她做错事时妈妈会责怪她“为什么惹我生气?”她表示非常无辜:“我没有惹你生气啊,是你自己选择要‘生气’而已。”

这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啊:话语权掌握在“大人”手里,“作为明星,要么你不出丑闻保护自己,要么你出了丑闻就要玩得起。”

而这部纪录片,某种程度上给了陈老师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玩得起”——只不过不是跟你们玩而已。

香港人不喜欢我?Fine!不做明星?Fine!靠自己揾食?Fine!

其实陈冠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适合做明星,他只是觉得那钱好赚,他觉得娱乐圈的很多东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现在的工作,现在的生活,才是他自己。

“我的故事,就是我的故事啊。”

4.
对于《触手可及》,有很多评论,camus的影评《叛逆的姿态——这个时代的陈冠希老师》我觉得写得很好,但有些观点我还是不能认同。

camus说,“这个社会中叛逆者最终总是成了系统的一部分,系统象征性地允许“反抗”的存在,反而使得系统本身维持得更稳固……这个逻辑可以用在韩寒的身上……但陈冠希更卑微,他不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空有叛逆的姿态,却希望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得到主流喜欢的‘媚俗者’而已”。”

camus认为,真正的不羁者,“在系统之外,慢慢地积累自己的弹药,不时地对系统发起冲击,伺机改写整个系统的代码。”

我想从宏大叙事的角度而言,这样的论断也许有些道理。但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轮得到别人这样来judge吗?

谁说,一定要承担“叛逆”的责任?
谁说,一定要对系统发起无限的攻击?
谁说,一定要摆出别人喜欢的姿态?
我认为这样的苛责毫无意义。
陈冠希存在的意义,就是因为他是陈冠希。
他曾经一夜成名,曾经一败涂地,如今东山再起。
他无需改变规则,也无需挑战体制——他跟别的明星不一样,所以他的故事才那么多人感兴趣,不是吗?

实际上,陈冠希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
他说做完这只碟就再也不做了,他朋友笑着说不可能,“他就是说说”。
他说希望建立一个小家庭,在亚洲和美国之间找一个小岛生活,每天无忧无虑。
我觉得这也只是他一时兴起的想法。
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开心,人生最快活的,不就是这样吗?
陈冠希,你好嘢。

微信:cunshangqiuku

 3 ) 陈冠希 | 网民还是像『艳照门』的时候一样容易被煽动

还是和『艳照门』事件出来的时候一样,网民依然那么容易被煽动。

酷毙了,碉堡了,偶像,男神。

陈冠希仿佛一夜之间又扳回了不计其数的认同。

与瞬间点燃的狂热对立的,是对于陈冠希『天生的』斜视——这一切都让人飘在云端,不落实处。



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宣传片、真人秀、广告,当观众再也无法准确地分辨这些媒体,当媒体再也无法清晰地代表权威与正义,我们在对事情做出评判时,理应更慎重一些。

直接讨论几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吧。

1、《触手可及》这组纪录片出发点是否在于为陈冠希洗白?
——不是。

稍微对镜头语言有点概念的朋友都知道,特写镜头煽情,中全景镜头客观(因为会造成一些距离感)。《触手可及》三集纪录片中对陈冠希的特写镜头集中在访谈的中部和尾部,另外就是在开车时有些近景,其余叙述都尽量采取展示镜头。



一般我们所谓的『洗白』往往有混淆视听、引导舆论的意味。从事纪录片的工作者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视角上可以尽量客观,思考上尽量具有启发性,以便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很显然,《触手可及》的创作人员在创作手法上希望呈现更客观、更可信的陈冠希。

但是这并不等同着《触手可及》的表达完全客观中立,一个有表达的纪录片绝对不可能挣脱创作者的主观认识。VICE这三集片子要传达的意旨很清晰:陈冠希是一个很酷的人,陈冠希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很酷。

之所以大家看完会对陈冠希好感大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者自身对陈冠希的认同和理解, 并且拥有恰如其分的表达能力。

2、VICE制作《触手可及》的出发点是什么?
——搞点大新闻。

唔,我没有开玩笑。VICE不是一家慈善机构,相反他们一直在探索着非常新潮的商业模式,并且很成功。我之前曾经简单分析过VICE与Buzzfeed的『原生广告』(链接:Buzzfeed 和 VICE 等媒体推行的「原生广告」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 - 过儿的回答)。对于一家商业媒体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行为背后有商业目的。

陈冠希近十年来,一直都非常有话题性,这倒并不见得是因为大众真的很了解他本人,而是『艳照门』事件的火热正好与中国第一、第二代互联网网民的成长与成熟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明星效益强化了这件事的影响,而真正造成如此巨大轰动的原因确是『飞速的传播』。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艳照门事件的爆炸,是中国互联网作为一只刚出生的雄狮的第一次试吼。

不过我相信VICE做《触手可及》并非冲着钱来的。谁都知道,陈冠希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鲜明妖娆的个性在大众心中是一个符号性的存在,这很正常,明星往往都有这样的身份特征。不同的是,VICE在描摹陈冠希的时候,搭建了一个文化,不管你说这个文化是嘻哈也好,叛逆也好,疯狂也好,总之它拒绝『循规蹈矩』,拒绝『被世俗的眼光判刑』。



又恰恰好,陈冠希hold得住。

这就是有智慧的品牌。当你吃一个甜筒,会不经意把甜筒外面的脆皮一起吃下去——当你赞美一个由VICE制作的关于陈冠希的纪录片,你也在赞美VICE。一样的道理。

3、陈冠希为什么要接受VICE的拍摄?《触手可及》中陈冠希呈现的他自己真实性有多高?
——因为不服。真实性比你们所看到的明星访谈一定要高。

关于『艳照门』事件相信近十年的沉淀过去,大家都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艳照流出,陈冠希对于当事人(被暴露的女性)有所亏欠,但是他没有杀人,他有权利在当事人同意、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拍摄他想拍的照片。

公众的窥探与公众的谴责有时候像发脾气的女朋友一样理直气壮得让人毛骨悚然。

陈冠希作为公众人物进行了道歉,但他不服。



沉默呵,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七八年来,陈冠希做自己的服装,做自己的音乐,去各种城市与他的粉丝见面,在社交网站上宣传他的作品。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比以前还要努力十倍。

我相信这不是煽情的语言,而是对于事实的陈述。这就好像为什么马云不管说什么话,乔布斯不管说什么话都会有拥趸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支撑着他们的发言,对于你是鸡汤,但是我手中的确有勺子。这个勺子就是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



我觉得真的用心的话,有一个细节对于陈冠希在这组纪录片中的表现的真实性,具有非常有力的论证。

——那就是陈冠希没有镜头感。一个可以无视镜头的人,即使是演,观众也有理由相信那种情感或者情绪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度毕竟没法用精确的科学指标衡量)

我知道我知道,陈冠希看起来老了一些,但依然很帅,怎么可以说他没有镜头感呢。

我所谓的陈冠希没有镜头感,是说他在房间中接受采访的时候(尤其第一集),有非常明显的左顾右盼的动作,对于镜头非常陌生。而打开任何明星的访谈,他们不管说什么,都一定会看向镜头。这种区别,我想大概就是陈冠希这个符号的独特性所在吧。

4、我们可以从《触手可及》中获得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看完纪录片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随着这些年的成长,也随着我自己生命经验的丰富,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用更温和地眼光去看待世界。这种温和的内涵是:保持好奇和感性,去理解和接纳所有出现在你眼前的『可能性』,并且尽可能学习更理性地做出真正给生命带来实感的事情。

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我不知道陈冠希接下来会不会有机会接到新的电影,也不知道人们把这个作品当做过眼云烟的谈资之后生活会不会有一点不同。但是我发自内心地认为陈冠希和他所代表的群体很酷,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酷,我想最恰当的是曾经当年明月说过的一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
(本文发于微信公众号likejokes,大家酷爱~来~跟我们一起玩耍。么么哒。)

 4 ) Hey, man.

忘记在哪里,有人评论:片中的陈冠希一直在笑,可是我怎么觉得他一直在哭呢。

知乎上也有人在说,我觉得愧疚,作为一个曾经的刽子手。

似乎我有一点点庆幸,我没有参与那个群起攻之的事件,EDC对我来说也就是一个很酷的美男子而已。我觉得,他不够幸运。

采访的部分,他就是懒散的坐在沙发上,切换语言说着自己要说的话。他说,其实我没有那么坏啦。

是啊,他没有那么坏。如今看来,他甚至都不需要道歉,要做错了什么。男女之欢,在互相愿意的情况下做一点私人的事情,谁没有这个权利。他没有烧杀抢夺,没有有意败坏道德,没有制造恐怖,他为什么,要遭受这些攻击,和长久不能消散的负面舆论。

但是EDC幸运的是,可能从一开始,他就不留恋娱乐圈。看得出来,他不在意名利,可能他想要赚钱,但是他更偏向于实实在在控制自己的生意,明白踏实的获取,他不喜欢成为overnight celebrity,他走的时候,也是坦然的。他也在意自由,then I became slave,所以他去LA, 没有人认识他不知道他的身份,更开放更自由更坦然。他也有想法,他知道我要做什么音乐,要做什么潮流,从一开始就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不眷恋,因为他不喜欢。所以这也许,也是幸运的。

但他不服。他说了很多,没有人在意我的音乐;不是说他们做了什么特定的事情不好,只是他们没有给到我足够的尊重;我觉得后来我做的音乐都很好听啊;我就是把国外的东西带来中国;我很认真的表演,他们不应该讨厌这个;喜欢我的人,他们大概聪明,讨厌的人,没脑子吧。其实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事情已经被证明是一场社会舆论的悲剧了,如果他要因为明星身份为自己不检点的私生活而付出代价,他牺牲的也已经足够。他有权利不服,他也在努力证明着。

他付出的代价是,没有人找我拍电影,或者不能上映,我没有杀人,但是快八年了,没有拍电影;我很认真的做音乐,但是很多人不在意;我也想结婚生孩子,但是还没有;女孩子总是觉得我和她们的关系很简单,但是其实不简单的。为什么觉得EDC在哭,因为他一直在弥补一个不是纯粹的他的过错。

但是他如此坦荡和坚定,我从没有想到。他说,有那么多人看着他觉得他一定会失败,但是他没有,他去美国,他做音乐,都有人等着看他失败,但是他没有。他说原来有几千个朋友,但是那件事发生了,他们都离开了,他也没有退缩,他还在前进。EDC如今活得很明白,他在积极地等待,到现在他也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未来在中国,他在为某一天的闪耀做努力。他变了吗,他改了吗,没有,他一直都这样,一直都有一点不一样。

但是谁又说,没有人羡慕现在的他呢?

Hey man, what do you think?

 5 ) 陈冠希:七年之后成为陈冠希


于我个人来说最近发生很多事情,2015的主题一定是围绕『自我找寻』又围绕『跨文化』三字,站在年底的12月,我想我还是没能很好的处理。就像偶然发现的秘密隧道,欣喜若狂的一头扎进去,却始终走不到这隧道的另一端,走下去可能是勇敢也有可能只是莽撞,回过头或许是境界却也不排除是懦弱。
我想任何一个曾经站在『不驯自我』与『社会规则』面前有过抉择的人看完这部纪录片都会有些许触动,更不要说那些直接身处原生文化与外界文化交界面的人们,可能最初是怀着莫名的盲目、天真、逃避、执着、渴求的原始动机走出去,就这样直接把自己毫无防备的甩在一个充斥着迥异的符号的世界里,符号背后的信息链条、其深度广度变幻莫测又几乎全然陌生。

很有意思的一个巧合是,吴彦祖和陈冠希年幼时候都在美国加州生活成长,西海岸的文化气候孕育同时影响并塑成了他们。你能看到他们身上的太多共同点:除了都是当代华语娱乐的颜值标杆以外,他们的处事都与一般的国内文化保持疏离,他们都强调个人空间被尊重的重要性(吴彦祖和妻子亲热曾被香港狗仔偷拍因此大发雷霆差点离开香港娱乐圈);从入行早期开始他们在一贯的工作以外,都追求自我的独创性,陈冠希对待音乐和时尚自不必说,吴彦祖也开创过培养艺术家的博客网站,曾是他惟一的网络官方发声平台,此外他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导演了《四大天王》并获得金像奖最佳新人导演;他们都不认为外表可达成的最大边界是作为一个艺人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吴彦祖还是陈冠希,他们都没有去掩饰自己在变老这个事实,他们把自己活成了符号,而非模板;由以上种种而引出的最有辨识性的特征是:他们都对自我在娱乐业的身份和位置保有一种清醒。这种清醒同时兼具正反两面,一方面他们绝不会像现今娱乐圈各种小鲜肉花美男一样去做『粉丝养成』,因而对比起其他明星稍显冷淡,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艺人单纯作为一种职业来全情投入,因而全程热情。

但在这之中,二人的呈现方式又大为不同,甚至是两极分化。稍微对吴彦祖的感情和婚姻有所耳闻的人都应该看得出来,他在婚姻观上倾向传统并清楚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成功地得其所,而陈冠希早年情场浪子的形象与其说是花花公子,不如说是一个相较传统中国观念来说,更加开放自由不设限的态度。所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作为全民视线的焦点:吴彦祖无趣,陈冠希迷人。
吴彦祖的确无趣,不止一次地和朋友讨论过,除非直接上男女激情戏,否则无论是日常采访还是社交平台的自我展示甚至很多角色气质平淡一些的作品(比如《肿瘤君》),你在他身上看不到欲望,他整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我很平淡』。陈冠希则不同,在纪录片里他浑身上下所散发的魅力只从眼神、嘴角、口头语甚至身体的姿态都轻易流泻而出。这二者之间全然没有高下,因为人是活在不同维度和不同身份里的个体,然而性格当真决定命运。作为一枚七年以上的粉,我得说吴彦祖对待粉丝的态度,像一个善意的成人在哄邻居家的孩子,对待他们那超出一般的热烈和疯狂,他彬彬有礼地敷衍。讽刺的到是在事业上,他每一次卖颜值的作品都会成功,而每一次在电影上真正的自我投入都要失败。他跟着这个行业的脚步,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他甚至都不像古天乐那个工作狂,反而随时随地就要休假)但就凭着这浪潮也就被推到了风尖浪口。

相较之下,陈冠希则实在是一个大写的『叛逆』,不,用叛逆不妥,他只是一个活在常识世界里的人,不小心在另外一个道德制度里触及众怒。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地道的西方人。『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在一个缺乏常识的环境下一些缺乏常识的人即对自己的能力自信满满,又对自己的价值体系坚信不疑,还对自己的道德激情深感自豪。』这话是李海鹏曾写过的。可叹,在我们这个没有『公私』之分的社会里,任何人都能根据你自我选择下的行为进行教育指点,甚至是群起而灭之。
最近倒是看了不少伦理学的书,我倾向于认同Peter Singer的理论:道德是基于利他性的行为在进化论下的生物选择的结果。它是游戏规则。但另一方面,道德又展示出其强大的社会性,某些基本游戏规则的存在是为了保全每一个玩家的利益,节省所有人的成本,然而这规则的滥用、僵化,却也能吞没人、毁灭人。这一年来我最常对人说得一句话就是『妥协』,在时空的错位中我经历了自我身份从极度坚实到轰然崩塌再到挣扎重建的过程,我开始在周身围绕的所有元素中一一筛选排除,以分辨每一个需要妥协的元素,我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妥协了,因为弱小如我,已被这个世界杀的片甲不留,我因自身的空虚无物而不得不去依靠它的丰盈充实,唯有缴械投降。这里,我重新在主角身上投射了自己,我看到他松弛而自信的状态,是令生命真正具有韧性,我看到他对自己的人生所做的一切努力,不得不认同,真正的成功是对自我的全情驾驭,『我』即是风格。

纪录片这种影像文本实在是太微妙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间,可以用逼真的画面演出最颠覆情节的电影。我怀着『倒要看看他们怎么翻盘』的心态开始观看,却在结尾处由衷鼓掌并热血沸腾:我买账。在纪录片里面,自我褒奖是没有用的,话题要直面自己、直面所有戏剧性的叙事刻意回避的冲突和焦点,人物片更要贯穿有强烈的精神核心,就这一点来说,陈冠希可谓是最好的原素材。这个调性就像某些青年同志们更愿迷恋的民谣,有其特殊的经历,有其深厚的思维核心,人们往往能从他们的词曲中读出岁月读出自己。人只有在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他的观点才称得上有魅力,否则就只是对各种主流版本的一遍遍重复。

片中有几个画面我印象深刻:一是陈冠希在为一次活动做候场时候,对摄影机说待会儿你们就知道要发生什么了,当人群蜂拥而至他依旧对着摄像机做鬼脸,没有任何紧张或激动,我们在屏幕前面旁观:作为全场的核心,唯有他一个人没有入戏,看到他的人可能在尖叫甚至流泪,但他的内心无比清醒冷静,他太明白这种『偶像之爱』的本质是什么,是盲目是情感的无明涌动,上一秒种把你带入天堂下一秒就会令你万劫不复。另一是在最后一部分,他讲到『很奇怪的一个事情就是,每个人都觉得我和女孩子应该是……ah, 很简单(笑)……一定不是,比较复杂』言语间的体态,动作,戏谑的表情,我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与自己的和解、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对自身魅力的极度自信。
最终,提到被禁演电影,他用了一个人称代词『他们』,这个他们在哪里,他们是谁又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当真是作为『我们』需要再三思考的了。正如陈冠希在影片最后所说,他做到了让自己重新站起来,并且靠自己活着。我想这就是生存于世的尊严所在,是属于他的自我成全。

 6 ) 触手可及

       无聊刷新浪微博,发现#陈冠希老了#这个话题上了热搜,顿时想起之前关于他的一部纪录片没看,于是果断打开微博收藏夹,开撸!看完之后,唯一的感想就是,VICE这洗白效果做的真好,简直有黑转路路转粉的超强去污能力。而我,如果意志力一个不坚定,就是被圈粉的命运啊。
       第一集刚开场,陈冠希的一个回答就把我唬住了。关于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他会选择改变什么,他的答案是什么都不改变。这种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性格虽然有点叛逆,但是蛮真实的,展现了他嘻哈外表下一丝成熟的沉淀。前段时间跟欢喜聊及考编,我也是信誓旦旦的说道,我不能确保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但是我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但是,看到统招报名现场密密麻麻的黑影,我才发现错过了提前批的四进一角逐是多么无能的一件事。因为当时我只要再多付出一点点努力,那个岗位就非我莫属了,而不会像现在挤破头颅去抢一个十有八九打水漂的且并非我专业的工作。所以我很佩服那些坦率说出“我不后悔”的人,这不是生活的阅历造就的,这是需要勇气的。
       在被大家吐槽长相,尤其拿他跟本山大叔相提并论时,他的心态是完全值得肯定的。他说自己那时才19岁,现在35了,当然风华不如当年,毕竟人都是要变老的啊。完了他很骄傲地补充了句自己50岁的时候肯定还是很帅,因为不整容纯天然。说实话,他以前的颜值娱乐圈真的没几个人能比得上,特别是头文字D那会儿,难怪会有投怀送抱的女明星。这里我又要忿忿不平的表一下态度了,艳照门事件也不全是陈冠希的错吧,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娱乐圈本身就是一个大染缸,只不过他曝光了,所以大家都来批判他,很多人也就图个跟风吧。因此,我如果特别喜欢一个明星的话,最大限度只会说欣赏镜头前的他,他的私生活我无从知晓,也真假难辨。现在媒体的新势力大家都是领教过的,不管正面负面,为了提升知名度,哪怕空穴来风也要炒作一番先。
       最后说说他身上吸引我的一面吧,就是骨子里透着的一股倔强,也许跟他喜欢hip pop也有关系。你认为我不行,我偏要证明自己可以,是他的动力源泉。你们觉得这场风暴会把他摧毁,他就带着CLOT潮牌证明自己在商业界东山再起;你们觉得他只会把妹,他就在音乐艺术等其他领域有所建树直到让你震惊;你们觉得他揣着250万港币逃到美国洛杉矶会混的一败涂地,他就用每年一千万美元的营业额来让那些贬低他的人闭嘴。这也是我高中时具备的一种精神,永不言败,只是现在被消磨殆尽,早已忘了跟困境抗争是一种什么滋味了。
       感觉纪录片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外国的观念里比较不容易有挫败感,乐于接受不同观点。陈冠希的一句“不适合读书”把我炸得体无完肤,中国家长可绝不允许你把“不努力”轻描淡写的归咎于“不适合”啊。总之,宣布无限期退出香港娱乐圈的冠希哥,我只想说这个决定跟人一样帅气!

 7 ) 恭喜他找到了想成为的自己

我不是一个很关注娱乐圈的人,只喜欢剧中的角色,不是很关注演员本身。我蛮喜欢他在八大豪侠里的角色,很帅很聪明,这个角色死了我还很难过。

很久以后才知道2008年的艳照门,久到网上已经一张相关的照片都没有了。其实这件事人品最有问题影响最恶劣的应该是那个把照片上传到网上的电脑维修师😡😡😡

其实男未婚女未嫁,你情我愿,关吃瓜群众什么事。他挺有担当的,说退出娱乐圈就退出娱乐圈。现在的明星啊,婚内出轨、嫖娼,这影响更恶劣吧,不都没事人一样好好的,不懂是不是现在的吃瓜群众比较宽容了?

扯回正题,这部片拍摄于2015年,主要讲的是陈冠希后来开街头风服饰店和出rap风专辑的故事。

那时候19、20岁就当了明星,没有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事后去了洛杉矶和东京,深受街头文化的影响,决定自己开个品牌服装店。很为他高兴,他在洛杉矶活的很开心,并且有了一份想要从事一辈子的事业。

患难见真情,曾经那么多朋友,出事后还保持联系的20个都不到。讲真,洛杉矶真的比较适合他的性格,他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朋友也不在乎他曾经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

曾经他很在乎网友的评论,现在只是偶尔看看,毕竟自己的生活也是挺忙的,没那么多时间关注闲杂人等。现在的他,活得很真实,也变得很成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老去。

片尾他说想要结婚生子。恭喜他,他现在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愿望🎉

不过片子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对当年的另一些当事人道歉!!!女孩子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男朋友想录像,一定要严词拒绝!!!万一将来分手他偏激了呢、再万一设备坏了拿去修呢。

 短评

大写的广告。第一部:自己潮牌的广告。第二部:潮牌线下店铺广告。第三部:自己的专辑和电影的广告。

4分钟前
  • monkey59
  • 还行

最后还黑了一下有关部门。哈哈哈哈。

8分钟前
  • 容貌焦虑主理人
  • 推荐

“恨我的人都是嫉妒我或者没脑袋吧” 哈哈哈 屌!

12分钟前
  • Ying
  • 推荐

陈冠希很快乐,陈冠希国语依旧超烂。

14分钟前
  • Michael JZ
  • 推荐

冠希哥的《昨天今天明天》。

16分钟前
  • 大脸
  • 推荐

上小学的时候我还是有忍痛听过他的歌的,那叫一难听啊,因为他长得像我暗恋的小男生。后来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陈老师的唧唧和张柏芝的胸了。这部片子让我惊讶地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大概会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可以成为朋友,虽然他是典型资质平庸的brad kid被自己的经历成就了的类型。

20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爱了你15年。

21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力荐

这个都有。edc活得越来越自我,真实。不可否认他对于国内的潮流事业起了奠基的作用,但是这两年的服装的设计 和日常出街的style越来不合胃口了,新专辑的两首歌更是糟糕。

26分钟前
  • 你是我的梦想
  • 推荐

受西式教育,喜欢Hip-hop,尊重女性,推崇性自由,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修电脑。

31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陈老师的歌和摄影作品都欣赏不来,但人很真性情,至少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二世祖。承压能力很好,可能跟受过的西式教育有关吧?“我依然在这里”,the end。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陈老师没有掩饰他的真性情和嗑药feel,又或者用不掩饰掩饰了一些别的东西;把自己ins上提到赵本山的留言截屏也是没sei了;到最后一个坚如磐石的死颜控也略略被感动想要看陈老师复出拍电影呢,就乡村爱情剧场版吧(拖走

37分钟前
  • NigelCrane
  • 推荐

别看陈冠希嬉皮笑脸的,其实他是个真正的成年人,这个跟年龄无关,少年是跟生命中的所有狗屎抗争,成年人是跟生命中的所有狗屎和解,看不起他的人,未必有他成熟

4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认真做事的人有魅力。

44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250萬港幣投資,1000萬美元年營業額。生活動力主要就是打臉,生意路數主要從歐美日本的街頭文化里學來。沒什麼啟發性的言論也沒什麼特別的心路歷程,只是表達下你們看我過得挺好,比你們都好。同樣最煩被問如果可以改變過去,過去不會變人也不會變,再經歷一次不會有任何不同,關鍵看你如何move on。

45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冠希哥狂放不羁的外表下是一颗坚持自我的内心,他知道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可以坚守它,真的不容易。

49分钟前
  • Roc™
  • 力荐

他说一夜成名后,买了法拉利,去日本三天就花了五十多万,但感觉过的其实并不开心,卖掉了车子,觉得自己当了好几年的奴隶。音乐公司和他父亲都认为他自己去做注定是要失败了,他觉得fuck it 你认为我会失败我就努力好几倍给你看。回香港想做一段时间的好形象但没人鸟他,经过了这么多,他成为了陈冠希

51分钟前
  • leslin
  • 力荐

那些对陈冠希嗤之以鼻的人,做着本质上相同的事,却做不出相同的成就。没有他的成功,也没有他的影响力,也长不出那样一张脸。只有抱着键盘跟风骂一骂,丢下键盘也自怜自哀。

52分钟前
  • 大娱乐家n
  • 力荐

就一个感受,在天朝赚钱太容易了,只要是个明星,管你是不是负面缠身,总有群众为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埋单。陈老师确实是个好的生意人。

57分钟前
  • 筱晗
  • 力荐

酷。不过,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他真性情什么的,当时事发之后那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很少人主动发出过“这其实就是个意外,他不是该谴责的那个人“的声音。主流声音冷嘲热讽的时候,谁都跟着冷嘲热讽,现在幸亏他坚持下去了,做出点东西来了,很酷了,冷嘲热讽的人又觉得真性情了,坚持自己了,很励志了。

60分钟前
  • 邓若虚
  • 力荐

《触手可及》这个名字取得不知所谓。其实陈冠希坦露地就是两个字:不服。

1小时前
  • 吴松张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