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缝匠

爱情片美国2017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薇姬·克里普斯,莱丝利·曼维尔,卡米拉·拉瑟福德,吉娜·麦基,布莱恩·格里森,哈里特·桑塞姆·哈里斯,理查德·格拉翰,西拉斯·卡森,朱莉娅·戴维斯,简·佩里

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剧照

魅影缝匠 剧照 NO.1魅影缝匠 剧照 NO.2魅影缝匠 剧照 NO.3魅影缝匠 剧照 NO.4魅影缝匠 剧照 NO.5魅影缝匠 剧照 NO.6魅影缝匠 剧照 NO.13魅影缝匠 剧照 NO.14魅影缝匠 剧照 NO.15魅影缝匠 剧照 NO.16魅影缝匠 剧照 NO.17魅影缝匠 剧照 NO.18魅影缝匠 剧照 NO.19魅影缝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3 15:06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伦敦,雷诺兹(丹尼尔·戴-刘易斯 Daniel Day Lewis 饰)和妹妹西丽奥(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 饰)一起经营着名为“伍德科克之家”的制衣所,在伦敦当时的上流社会之中,能够穿上雷诺兹亲手缝制的礼服是每一个王公显贵和明星名流的愿望。  一次偶然中,雷诺兹在餐馆里遇见了名为阿尔玛(薇姬·克里普斯 Vicky Krieps 饰)的女服务生,两人一见钟情。雷诺兹将阿尔玛领入了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但阿尔玛眼中却一直凝望着雷诺兹的身影。在生活中,雷诺兹是一个特别难缠和挑剔的怪人,朝夕相处之下,他和阿尔玛之间屡屡产生矛盾。眼看着雷诺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阿尔玛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来捍卫她的爱情。

 长篇影评

 1 ) 情到深處都帶著恨


【含嚴重劇透!】

小時候看一本19世紀的英文小說,寫到某個章節的結束,是戀愛中的一對男女在房間裡爭吵後回到平靜。女人看到男人站在窗台的背影充滿愛憐,然後忽然她想一把衝他的頭打去。我記得以為看錯,重新回去又看了一遍。果然還是如此。那一瞬間,她只想傷害他。並且是通過令人猝不及防的暴力傷害他。那時候我還小,覺得複雜的感情也有這種可能性,奇妙。

Alma在電影裡第一次把山林裡採摘的蘑菇切成小塊,磨碎,放進愛人的茶裡時,我想她應該不會想毒死他。可能就是想懲罰他,懲罰他難以令人忍受的主觀,任性,對她令人窒息的抑制。沒想到這竟然是她自私的想跟他共度一段安穩時光的手段,甚至在毒藥之後充滿了愛意,純真,和浪漫。他生病的時候才柔軟,開放,需要她。他生病的時後才像個孩子,放下防備和芥蒂,任由她照料。即使毒藥,竟也是愛情的良方。

有一瞬間我想如果Alma真的要殺死她的愛人,電影就變成了Donna Tartt般的心理小說 - 曾經關係最親密的人因為日積月累的細枝末節的壓抑,不堪重負。但是電影並沒有重複(驚奇!)。 就像Alma所說,我愛他。但我需要用我的方式愛他。

兩人結婚之後仍然衝突不斷。他固執。她絲毫不退讓。原本開始建立的像一個花瓶一個物件存在的Alma,一刻也沒有放棄愛人的權利,也不妄自菲薄。第二次把山林裡採摘的蘑菇切成小塊,是要做煎蛋。用他最恨的黃油放一大塊,在熱鍋裡溶蝕,煎新鮮的蘑菇碎,然後再放黃油一大塊,倒一碗鮮蛋,做一鍋煎蛋盛出。他默默關注著這一切。然後看著她,他一邊看著她一邊自己切下煎蛋的一角。

從哪一個時刻他知道她用了毒蘑菇?三秒到五秒的對視。她也確定他在這一刻是確定的。她平靜的告訴他,我是要讓你生病。讓你倒下去。讓我照顧你。然後你好了就會又強壯,自信起來。一如往常。

有一種愛裡的信任,叫作我知道你用毒蘑菇毒我,我還心甘情願的吃下,飽嘗鮮美,充滿愛戀。一分鐘的鏡頭裡,已成為經典。

 2 )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1月23日,丹尼尔·戴-刘易斯凭借《魅影缝匠》获得第9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这是他第6次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此前,他凭借《我的左脚》《血色将至》《林肯》三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影史第一个三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演员。

除此之外,他主演的《血色将至》被A.V.Club评选为21世纪00年代十年最佳表演第一名。

这次,他又贡献了大师级别的演技。

他在《魅影缝匠》中饰演的是英国时尚界的裁缝雷诺兹,一名艺术家。

丹尼尔·戴-刘易斯都用不着大施拳脚,他往那儿一站,艺术家的气质、风度、高雅、端庄就有了。

那一刻,他不是在演雷诺兹,他就是雷诺兹。

他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交际的时候温文尔雅,沉默的时候若有所思,发怒的时候咄咄逼人,各种状态都被他演绎得恰到好处。

表面上雷诺兹只是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复杂,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很具挑战性。

雷诺兹的复杂性人格,体现在他温柔又夹杂戾气,坚强又不失脆弱,直率又兼具伪装。

他很温柔,他在贵族圈子混迹多年,培养出了绅士风度和高贵气质,所以大多数时候都表现得文雅、礼貌。

他也有戾气,因为他有自己的原则,你遵循他的原则,他就对你好;你打破他的原则,他就立马翻脸不认人。比如他工作的时候,不允许别人打扰自己,不允许有半点声响;客人穿着自己的裙子睡觉,他一言不合就爆粗口;阿尔玛让所有人离开,想创造二人世界,他却感到不高兴。

他坚强,在阿尔玛下毒之前,他永远表现得很坚强,口头上也说自己坚强。

他也很脆弱,他担心人们离他而去;他时刻思念母亲,希望走到哪里都能跟母亲在一起,所以把母亲的一缕头发缝在衣服上,让母亲永远与他相伴。尤其是他被毒倒之后,他看着“母亲”说出的那段独白,更体现出他的脆弱。

他直率,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不喜欢什么就一定要说出来:“我不想吃黏糊糊的食物”“我没空跟你吵架”“请不要弄出那么大动静,这跟骑着一匹马穿过房间没什么区别”。

他也会伪装,他表现出坚强、强硬的一面,其实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自卑;他风度翩翩,也仅仅是把想法隐藏在内心中。

除此之外,他还有极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

他想掌控所有事情,一旦失控就会非常生气,比如亨丽埃塔·哈丁去了其它裁缝店,他就气急败坏。

他想占有自己的伴侣,不允许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必须适应自己的习惯。

而在阿尔玛下毒后,他从热爱工作变得痴迷爱人,从假装坚强变得柔情似水,从伪装自己变得坦诚相待……

如此复杂的角色,可能也只有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三次获得影帝的演员能hold住了吧。如果换一个人来演,想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演员皱眉、嘶吼、癫狂、狰狞、低沉,就会有人说他演技“炸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遍地都是演技“炸裂”的演员。

在我看来,这种表演方式是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只能算二流演技,因为你能感受到他在“演”。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这种摒弃浮夸、卖弄、做作、刻意,取而代之的是内敛、克制、含蓄、真实,已经看不出“演”的痕迹,所以你刚开始不会觉得他的表演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同时他由内而外、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你,你继续看下去就会由衷地感叹:这才是一流演技!

别人是演什么像什么,他是演什么是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返璞归真。

饰演阿尔玛的薇姬·克里普斯的表演同样相当精彩。

很多年轻演员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但说出来的时候缺乏感情,像是在背课文。

实际上平时说话根本不可能多么流利,特别是争吵是需要思考的。

薇姬·克里普斯的台词功底很强,比如争吵的时候,她把那种“思考怎么反击对方”“已经气急败坏,但还要组织语言”的状态都演绎了出来。

阿尔玛也具有复杂性人格。

她有小鸟依人的一面,很多时候她都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和温情,比如和雷诺兹初次见面时娇羞的姿态和腼腆的微笑;尤其是面对雷诺兹的求婚,对方问了三遍她才答应,其实她心里早就答应了,只是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来。人们面对喜讯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沉浸在喜悦之中而忘了说话。阿尔玛也是如此,当她最大的心愿实现的时候,她如鲠在喉,五味杂陈,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做了良久的心理准备才终于喜笑颜开,这演技简直绝了。

她有独立自主的一面,大家都说这种布料很美,她仍然表示自己不想改变口味;西里尔说雷诺兹不喜欢惊喜,阿尔玛仍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雷诺兹;贵族生活讲究礼数和教养,但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永远都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其它伴侣只是顺从雷诺兹,只有她敢于做出突破,用下毒的方式,在两人之前制造了平衡,从而能够白头偕老。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雷诺兹态度强硬,阿尔玛稍显弱势。

爱情讲究一个势均力敌,双方平分秋色才能稳定。

前面我们说到,雷诺兹有自己的原则,对他人越过原则的行为是零容忍。

因此,阿尔玛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的原则,建立新的规则。

于是,她用毒药营造了两人的平衡,让雷诺兹不再固执、强硬、伪装,展示出脆弱、温柔、坦诚的一面,变得被迫需要她照顾,从而为她创造了为人妻子的机会。

正如阿尔玛所说的:他只有躺下到时候,才变得温柔、脆弱而坦诚。

雷诺兹的“步伐”太快,她需要让对方“放慢脚步”,两人才能齐头并进。

雷诺兹说过,他受到诅咒,他命中注定不能结婚,而毒药就成了破除诅咒的解药。

“下毒”的意义是抽象的,它代表一切让恋爱双方变得势均力敌的方法,让强硬的一方变弱,让弱势的一方变强,从而使得两人得以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让双方真正意义上成为对方的另一半。

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导演还探讨了人性和平权。

这些年来,冲奥片大多有高大的立意,比如言论自由、种族歧视、弱势群体、政治黑幕、社会舆论、LGBT等等,其中不乏优秀乃至伟大电影,但《魅影缝匠》拥有一种它们都缺少的特质:超脱。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没有追求政治正确,没有聚焦热议话题,没有煽动影迷情绪,没有吸引评委眼球,而是还原电影之美,平静地讲一个爱情故事。拒绝一切套路,用真诚打动观众。

表演,是本片的第一个返璞归真;内容,则是本片的第二个返璞归真。

表演和内容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它们的结合使得整部电影精妙绝伦,美不胜收。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3 ) 对《魅影缝匠》中饱受争议的爱情你怎么看?

我觉得就是刘易斯演的老男人爱上了毒蘑菇带来的幻觉和虚弱感,那是一种高潮般的体验,于是不可自拔。当他终于接受了这种非理性,也就无所谓老婆是什么样的人了。这是爱吗?不如说是对非理性的妥协。另外,女主其实演得很好,把她这个位置上应有的浅薄和固执都演出来了。

女主并不是一无是处,她吸引男主是因为有完美的身段。我最近在罗马看古希腊罗马雕塑,都是这样的身材,小胸,丰满的腰臀,壮实的手臂和大腿。

 4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音乐

《魅影缝匠》中的配乐,已经不再行使铺陈情绪或作为衔接的辅助作用,而是成为组构影像织体的元素之一。原先视听分立的关系,如今让位给影像、文本(台词或画外音)和音乐“三足鼎力”的局势。配乐成为了能够和视觉影像、听觉影像分庭抗礼的崭新影像,原先简单的辅助功用于是被拔高。电影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手上变成影像、文本和音乐三者并行、交互和违逆的复调运动。

我们早已提及,“电影的迷人性”建立在一种产生距离然而又未彻底分离的关系上,即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并且分为三种类别: 声音与画面的分离、人物情感间的疏离、摄影机与物像的间离,分别能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电影(《夜车》)、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蚀》)和米古尔·戈麦斯的电影(《一千零一夜》为例进行说明。

但以上这些判定仍然建立在画面(影像)与声音(文本)分立的二元关系上。当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将音乐作为独立的表征元素有机地加入到影像织体中时,影像、文本(台词和画外音)和音乐相互交织、齐头并进的状态就发生了。而若即若离的关系不再只只限于发生在影像与文本间,而是能在影像与文本、影像与音乐、文本与音乐间相互作用。其结果自然是三者中的任意两者都能创造出一种摆荡在紧密与分离间的无穷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视听语言如此复杂、但又融贯一体的原因,因为他天才般地将音乐介入到了影像与文本间,来发展无穷丰富的关于距离的假性影像空间。在《性本恶》中,是画外音与影像的若即若离、音乐与影像的若即若离、画外音与音乐的若即若离,再加上三者组合一起的情形,就能延伸出无穷无尽(理论上)意想不到的奇妙关系。这部电影如此迷人的根源就在于此。

或者在《魅影缝匠》这部杰作中,音乐似乎从头至尾都在毫不节制地“自说自话”,从而违背了我们惯常对配乐的简单认知:作为调节情绪的工具。但由于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这样创造性地使用了,音乐于是成为这部电影主要的影像要素之一,它自身便是一种表达,而不必倚靠于影像或文本。这也是为何如此密集、极富表现性的音乐最终还能与影像完美协和(复调关系),不让人觉得过度或生厌。音乐即影像。

 5 ) 雍容华贵下的暴风骤雨

一个很无奈的事实是,笔者至今都没能找到一个真正适合“Phantom Thread”的中文译名,“霓裳魅影”或许听起来很优雅,但多少有些自说自话,而“魅影缝匠”则是一个在文法和意境方面都相当拙劣的选择。

之所以谈到译名,是因为英文片名“Phantom Thread”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反映本片的主题。因为虽然看起来,本片可能是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下简称PTA)职业生涯中最通俗易懂的作品,他既放弃了自己擅长的繁琐的叙事线索(如《不羁夜》、《木兰花》、《性本恶》),亦将中后期作品中晦涩隐忍的终极归宿讨论束之高阁(如《大师》、《血色将至》),连小格局作品中的反类型桥段都被放弃(如《赌场纵横》、《恋爱失调》),但看完全片,《Phantom Thread》其实仍是一部典型的PTA电影。

一个有意思的现实是,《Phantom Thread》很像是《大师》的一个变体:被偶然发掘信徒(从属者、佣人)在自我觉醒的过程中开始用自己强势的一面来颠覆原有的人物关系,只不过《大师》中弗雷迪的觉醒更加彻底,但在《Phantom Thread》中,阿尔玛却渐渐爱上了控制别人的感觉,或者可以说在本片中,伍德科克和阿尔玛一同发现了自己生活的新可能,而这种新可能,最终被证明是要相互依靠对方才能够实现的。

因此,“Thread”可能指的是让两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的那种纤细的联系,而“Phantom”则是本片不断被强化的“诅咒”、“幽灵”的一种主题印证,在伍德科克第一次中毒之后,他率先看了母亲的幻影,他也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脆弱、犹疑的源头。根据之前的叙述,这源头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欲望,却也时常让他陷入苦闷,而当强势的阿尔玛开始通过自己的手腕实现对伍德科克的掌控之际,母亲的“Phantom”从此退出了故事,换言之,阿尔玛已经成为了伍德科克的新“Phantom”。在新年夜,伍德科克发现了这种蜕变,他惊讶、不安、愤怒,可是无能为力,但在影片结尾,伍德科克最终淡然接受。

在这个角度看,《Phantom Thread》的确为观众给出了一个封闭性结局,而在PTA以往的作品中,他习惯将问题留给观众,就像我们不敢确信《大师》中的弗雷迪是否被治愈,《血色将至》中的利用上帝的一干人等最终是否会得到宽恕。于此,阿尔玛在电影结尾处的那段“胜利宣言”像极了《不羁夜》结尾处沃尔伯格的自我激励,而从《不羁夜》到《Phantom Thread》,PTA似乎终于放弃了对于终极真相的偏执追求,习惯了在十拿九稳的匠人语境中完成一个封闭主题的单线故事。

这点在电影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Phantom Thread》中的一切都被处理的传统、妥当、低调。《木兰花》、《性本恶》中野心勃勃的旁白和《大师》、《血色将至》中激情澎湃的枭雄式表演都被摒弃。戏份吃重的两位主演尽力让自己的表演被整体摄影效果所收纳,盖因奥斯卡式锋芒毕露的独角戏表演不是本片所需要的。因为毕竟在更多时候,《Phantom Thread》的优秀在于一种氛围表现,伍德科克的自负、脆弱,阿尔玛被挖掘时的兴奋,掌控大局之后的自信都被出色的展示,不过PTA无意对人物动机和结局做出评价,他更多关心的是这种展现如何被观众更好的接受,比起《木兰花》时期的直抒胸臆和《性本恶》中的讳莫如深,这其实是一位导演成熟和自信的表现。

因为在掌控优势资源之后,成熟的导演会努力将资源调配到最佳,而非不加节制的展示,在《性本恶》中,或许是出于对于原著作者托马斯品钦的崇拜,PTA在一些场景中过分的强调情节和原著的契合,让电影显得有些散漫。也许在一些影迷看来,这种“风格化”的散漫是PTA的另一种优势,但在《Phantom Thread》中,这种略显过度的表现已经被彻底放弃,PTA没有武断向观众抛出任何问题或定论,也没有试图用大量的信息式情节提醒观众电影的主题走向。于是电影的浪漫和震撼都是在水到渠成之后自然生成的,所以,其实本片的“不晦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PTA对于电影语言自信平稳的掌控,因为当情感被有效传达的之后,再严苛观众也不会在乎这种移情背后是否拥有所谓的固有逻辑,相反,这种对“动机可信程度”、“剧情因果逻辑”过度的依赖恰恰是多数好莱坞商业电影千篇一律的源头。以这个角度看,《Phantom Thread》或许可以和《大师》、《血色将至》一起成为PTA迄今为止在导演技法上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尽管对于热爱《不羁夜》、《木兰花》、《性本恶》的影迷来说,《Phantom Thread》可能是一部略显匠气的电影,毕竟它既没有天才式的大开大合,也没有质问天地的狂傲不羁,但本片的优点也恰恰正是来源于此,在这样一部有关亲密关系的电影中,作为编剧和导演的PTA,有可能为观众奉献出了其职业生涯中最个人化的一部电影:伍德科克勇敢的吞噬了毒药,这一刻他的无畏与怯懦被刘易斯在波澜不惊中奇迹般的粘合在了一起,而薇姬克里普斯则如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娴熟的让人物褪去的乡下女孩的外表,将人物的强大表现的魅力四射且极具说服力,堪称本片的点睛之笔。此外,暴戾的性格冲突和戏剧张力只有在人物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中才能稍稍溢出,平稳的镜头视角和剪辑努力减少一切喧宾夺主的表现方式,阿尔玛杂糅在暗黄色烛光中的旁白自信的隐藏着自己作为胜利者的强大与欣喜若狂,如同站在镜头后面的PTA,小心翼翼的践行着自己的狂风骤雨,将致命的浪漫强压在雍容华贵的节奏之中。

 6 ) 这是一个参孙爱上大利拉,奥德修斯爱上喀耳刻的“爱情”故事。

女人,她们让男人虚弱,再假意照拂他,好控制他,让他对自己忠心不二。索菲娅科波拉《牡丹花下》里的女人们就用了毒蘑菇的手段,住在老宅子里不知春秋的女人,和巫婆无异。《茉莉牌局》中,茉莉提到希腊神话的女巫喀耳刻,她是另一个著名毒妇美狄亚的姑姑,她在食物里下毒,把奥德赛的勇士们变成猪。《霓裳魅影》中,面对一个性情乖戾,刚愎自用的裁缝天才,绝望的,不甘只是做生活中一件陈设,而要占有男人全部的女人用的还是毒蘑菇。女人和毒药,永恒的话题。

一个天才裁缝,他的手艺征服了所有女人,但他眼中只有工作,从不为女人驻足。他对女人的欣赏,只是作为衣服架子,或者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作为一个一心扑在服装艺术上的天才,他只爱他的衣服。如果对女人有了一点喜欢,那也是因为她穿着他的衣服。

裁缝也从没有真正看得起过女主角,他嫌她的品味差,反感她吃早餐弄出巨大动静的粗俗,即使是婚后依然如此。他不过是被她略施小计,给治服了。

这个电影中没有真正的爱情,两人冤家一般对着干较劲,还有就是女人绝望的诡计。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就是在裁缝中毒的时候,他看见的也还是他妈,穿着他设计的婚纱。这个故事是爱情“拯救”孤僻天才的反题。男人征服世界——用服装征服了女人的世界,靠天才,一种厌女症式的天才。女人试图征服男人,靠毒药。

片中,裁缝已经知道蘑菇有毒,他盯着女主角的眼睛,带着挑衅和嘲讽,慢慢咀嚼食物。女人说:”我想要你静静地躺着,无助,脆弱,敞开,只有我能帮助你。然后我让你再次强壮起来。——如此你就会更加爱我。

我觉得刻画这种天才匠人的故事,一个潜在的意思,观众的期待就是——他们都是些全身心献给了工作,个人生活一塌糊涂的人。而且两者必须成反比,越天才越乖僻,越乖僻才能越天才。《穿Prada的女王》里的女王不也是么。《梅兰芳》中,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说,“别破坏了他的孤独!”

母亲,姐姐,妻子。男人被女人阉割,控制,压抑——如此他们才能爆发出天才。他对此心知肚明,甚至开始迷恋这种痛苦。爱情成为一种男性和女性之间,奇特的施虐和受虐关系。这就是这个电影最独特之处,邪邪的怪癖气质,包装在华服和钢琴伴奏下。这是一个参孙爱上大利拉,奥德修斯爱上喀耳刻的“爱情”故事。

被这种故事伤到的女性主义者,可以去看看香奈儿传弥补一下。要我说,我真替这个妹子捉急,怎么会看上一个服装设计师啊,他们如果不是这种孤僻逼,就是GAY啊

 7 ) 对《魅影缝匠》中饱受争议的爱情你怎么看?

病态与毁灭,或者,是爱与救赎? 很多观点认为这部电影展示的是SM,病态扭曲的感情,被毁灭的艺术,我不这么认为。SM、掌控欲和依恋,与艺术争夺爱人等因素,我相信影片里都有,虽然这些因素在普通爱情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在本片中它们确是重要情节。然而,我还是将这个故事看作一份普通的爱情,一份温暖——暗黑但温暖的爱情。

首先,Reynolds的敏感挑剔是他们这个房子的规则,他姐姐Cyril是他的敏感性格的保护者,而Alma是所有人里唯一对此不以为然的人,她质疑Reynolds的种种规则太过夸张。 Reynolds是不好接触的人,但更困难的应该是和他谈恋爱。Reynolds才华卓绝,但也把他整个人都给了工作,还不要说他将他的规则置于所有感情之上,让人感到冷漠。Alma不像Joanna只会展示幽怨的眼神,她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探寻爱情,不仅因为她的性格,还因为她知道,Reynolds的方式,不应该是爱情的样子。 Reynolds掌控着爱情主权,是因为他自我封闭,感情的表达像是施舍:Alma帮他抢回礼服他激动地吻她,但衬托在日常生活中这就像一个Alma自己赚取来的感情表达。公主来的那天早上Reynolds高兴,轻松,对Alma友好,Alma笑着笑着失了神,这个失神能说明Reynolds这种状态的稀有。所以那顿争执的晚餐中Alma说:“我想和你在一起,我想拥有你。” Alma制造了Reynolds那个让自己喜欢的状态。无助,坦白,依赖,像个被宠坏孩子的Reynolds又回来了,也许就像他还是一个孩子,还有母亲可以依恋,没在工作和孤寂的路上迈入封闭的时候。虚弱的身体让他不再遮掩内心的脆弱,现在,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真实自然,不再对抗掩饰。在最虚弱的时候,Reynolds看见了母亲的幻影,他倾诉对她深切的思念。当Alma走进房间,在昏黄的灯光下,在母亲的幻影旁照顾他,也许那时他确认了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人情温暖。 事情或许起源于Reynolds十六岁给母亲做婚纱时,那个诅咒,但没什么能阻止他做这件事。母亲不在后,Reynolds生活里就只剩下make dress一件事了。他事业辉煌,但没有伴侣,他唯一深爱的母亲已经去世,华服,他的生活,没有人和他分享。不论过去怎样,现在他几乎相信了那个诅咒。但在这个虚弱,幻觉,渴望的夜晚之后,Reynolds相信他可以打破诅咒,可以被爱了。他开心地向Alma求婚,希望能得到正常的感情,给这个房子带来生机。 之后的懊悔是必然的。我相信Reynolds清楚,所谓诅咒很大程度来源于自身。第一次约会时Alma问他为什么不结婚,他说道:“我无药可救。” Alma难看的吃相,粗俗的行为对于Reynolds是一种刺痛;可对她来说(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爱必定会越界,且越界可以承受。 Reynolds是爱Alma的,争吵过后他没让Alma离开,求婚(虽然是虚弱的作用,但至少产生了比较大的感情),担心地去party找她。当他终于忍受不了对姐姐说Alma不适合这座房子,她让他们站到了对立面,并带来了连绵不断的阴影时,他想要摆脱她,因为他承受不了:比起爱一个人要承受的折磨,以往生活的孤寂、对爱的期望让他更加熟悉,对他更容易。 Reynolds的诅咒在于他自相矛盾。在抱怨Alma之前,他和姐姐谈的是第一个出场顾客,伯爵夫人Henriata。伯爵夫人去了别的裁缝那里,Reynolds说他不喜欢被抛弃;当Cyril提到chic,他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Reynolds不会去赶时髦的趋势,正如他天性孤高和后天造就的隔绝封闭,所以他不得不忍受伯爵夫人离去,不得不忍受无法和别人建立关系的痛苦。 第三次陷入虚弱之前,Alma对Reynolds说:“我想要你静静地躺着,无助,脆弱,毫无保留,只有我来帮助你,然后我想让你重新坚强起来……”我想让你回到最初的状态,我想让你在有人爱和陪伴的情况下,真正坚强起来,不是再那样伪装坚强。Reynolds接受这一切,不仅因为爱Alma,不仅因为他有受虐倾向,不仅因为他今后可以依恋某人了。而是因为,Alma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他知道自己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因为他的人生没有出路。 这个故事关乎人生,关乎爱,而不仅仅是当中的SM,病态感情。Alma的确想要掌控,想要在Reynolds的生活里占据地位,Reynolds的确是依恋别人的性格。那些亚文化可以成为一部作品的主题,但在这里,从病态的角度出发,是解释不通整个故事的。每一个形似“暗黑”的举动,背后都存在现实的原因,将暗黑与现实结合,我们会得到一场独特的爱与救赎。 后来Alma照顾起Reynolds的礼服,她承认当她成熟些后她更理解Reynolds,可能更能体会他的坚持,挑剔了。但要说是Alma毁了Reynolds的天才和艺术恐怕并不正确。伯爵夫人的离去已经预示着时尚界将迎来的转变,事实上,这对Reynolds是个极危险的打击和考验。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观点忽视了艺术对Reynolds生活的毁灭。 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即便是艺术家,或者,尤其是艺术家,生命里可以不需要爱。

 8 ) 《魅影缝匠》体现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怎样的导演风格?

《魅影缝匠》:做两个小时的囚徒

作者:食影兽影评人 刘正一

《魅影缝匠》海报

首先,笔者认为影片本质一定程度上被宣传给误导了。从预告片和宣传上乍一看,《魅影缝匠》像是又一部西方上层社会的柔情故事,又一部讲诉脱离文化抓力的唯我主义感情观,事实也的确如此,影片可以概括为一个老男人与女仆的爱情故事,听起来十分陈词滥调。但是,这部影片就是把俗套的故事框架拍的引人入胜,在电影艺术上,节奏上,概念上,演技上,影片都绝不让人失望。毕竟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和丹尼尔戴刘易斯继史诗片《血色将至》之后的又一部合作作品。所以,不要因为外表上的俗套而错过这部可能是2017年末最好的影片。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的电影角色里总透露着一股愤世嫉俗的反派力量,比如《血色将至》里的石油大亨,《不羁夜》里的花花公子,《大师》里的反社会人格者,《私恋失调》里的社交障碍者等。所以影片一开始,我就在期待着,PTA式的叛逆角色,和一些打破电影中西方资产阶层矫揉造作的体裁的迹象。果然,安德森没有让我失望,在经过了前30分钟的漫长铺垫,影片终于进入了正题。

这次,PTA按照往常一样写出一个非典型社会角色。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的Woodcock女装设计师是一个被动、封闭、极其自我的工作狂。他甚至像是在时尚城堡里的国王。故事将其与外界干扰隔离,我们所知道的,是Woodcock受媒体赞誉、亲友仆从尊重的顶级服装设计师形象。

有趣的是,剧本的灵感就源自于PTA一次在家生病时受妻子照顾时,突然想到的一种可以建立在类似于孟乔森心理病态上的极端爱情关系。所以,这回影片内容上大部分放弃了PTA擅长的角色与环境关系的展开方式,而全力把关系放在人物心理上,把角色与社会对抗的关系转移到了Woodcock和Alma角色之间的情感争夺,爱情工作上的取舍,迷恋和占有。

角色情感动态关系和有害的男性气概是很多文章分析影片的重点,这些是很戏剧舞台性,也很社会性的分析角度。可是对我而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给人带来的一种窒息感。纽约时报对影片的评价是“Claustrophobic Elegance”,指出影片具有幽闭恐惧感的高雅性质。可这个用于形容密封空间的心理症状是如何在影片里体现出来的呢?首先值得承认的是,高雅本身就是让人恐慌不安的。

在影片的背景下,50年代的英国时尚业发展的甚好。战后女性地位的转变以及摇滚、好莱坞等艺术文化推动着奢华优雅的时尚走向。贵妇风的崛起让那个时代的服装高雅的咄咄逼人。

在影片的故事中,服装元素超越了艺术和材质的高雅,成为了一种资质的霸权。比如 Alma和Woodcock因忍受不了穿着者的丑陋不雅,冲进Rose太太的房间从她身上扒下了为其设计的绿色晚服。Woodcock的服装代表着一种资质,自信高贵、优雅迷人的认证身份。当Rose太太没表现出驾驭的能力,虚假的面具就随时会被撤回。这种主人召回的权利,男性对女性美的控制欲,抑制欲,和侵入Rose太太私空间的男性统治气概正代表着,Woodcock所设计生产出来的作品是 一种私有的、来自文化领导者肯定的,被高雅所包装起来的霸权。当然,被霸权笼罩是会令人不安的。

再有,上层社会昂贵骄横的举止谈吐、礼仪风貌形式也将高雅感推向了顶峰。就像当Alma厌倦了Woodcock花哨的英式贵族言语举止,和冷淡命令的态度,终于忍受不住歪曲着嘴脸暴发说 “I’m sick of your game!” 而对面woodcock淡然回应道,“What game? What precisely is the nature of my game?” 这种无形的贵族措辞意识是不自觉的,不可逆转的,将人逼疯的。话语中渗透出来的高雅感像Woodcock深情固执的对布料内壁缝纫的姓名条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刻存在着,让Alma嫉妒不安。这种阶级压力把观众束缚的喘不过气,其无疑是幽闭的,令人恐惧的。

而从电影艺术角度来谈,影片所呈现出的幽闭恐惧感不单是由高雅产生的,也是视听方面的。片中大量使用close-up(特写),面部,道具等。它不仅极近距离的观察了演员的面部变化,也屏蔽掉了画外事物。电影艺术中,使用景框随之而来的是对景框画外事物的想象。长特写镜头阻止了观众对其他空间的感知自由,一些超出观众期待长度的特写镜头,把观众囚禁在极小的镜框内。本能感知上观众会产生一种不安,而这种感觉正符合了影片的风格,这种相互控制,为爱囚禁,甚至不惜下毒的自私的爱,不就是束缚本身么。其占有欲的表达也好,近镜头的使用也好,实质都是幽闭恐惧的框架。

听觉上的风格也是一样。无论是早餐戏的缄默,还是特写中的寂静,影片一直是无声的。 这种无声如同暴力,把观众按进水下,使其与外界声音失联,让人感到窒息,恐惧,不但想逃又逃不掉,反而被特写镜头越拉越近,让人绝望无助,幽闭恐惧。影片最后在餐桌上的对峙戏,用奏乐代替了无声,少有对白的特写沉默,加上画外的凝视把气氛推向高潮。而后当Woodcock打破沉默说出了片中最经典难忘的一句台词,一切终于从幽闭中释放了出来。可以说,导演对于室内空间距离以及声音的使用无疑是大师级的。

国内第一电影社群【食影兽】

 短评

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在讲阶级的隔阂和溶解。这是一部服装(上层建筑)的电影,但也是一部食物(下层基础)的电影。男女主角的相遇相约争吵等都关乎食物。两次惊悚的下毒(第二次更像是合作)则让他回到自己身边,他最后躺在她怀里说道:我感觉饿了。食物制造了阶级差异,而食欲则无化了阶级。

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丹尼尔.戴-刘易斯是谁,一位唯一拿过三座奥斯卡最佳男主的男演员!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吗

11分钟前
  • 未 散。
  • 力荐

电影展示了一种非理性甚至病态的爱情。如果非要主旨,不如说是为了体现爱情的高深莫测。然而它既没有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也没有展现出人性的光辉,而是在不断的暧昧徘徊。爱情对弈诚然有趣,但细嚼却没了味道。影片画面很美音乐很赞,演员演技也在线,但没有直击人心的那一下,只能使这部电影落于平庸。

14分钟前
  • 萌球儿
  • 还行

雖然PTA很少拍如此纯粹探讨男女关系的故事,但其实说到底还是他很擅长的探讨人性的故事,只是这次放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强调的是人的占有欲、控制欲。配乐太美了,画面也超精致,戴叔塑造的设计师很精准地呈现出了艺术家典型的傲慢。绝对是PTA拍的最养眼的电影。

17分钟前
  • Maggie_in_LA
  • 推荐

毒蘑菇这么有用的吗?毒一下就可以和男神结分,去采蘑菇了。

21分钟前
  • 只是一头小狗
  • 还行

应该是PTA作品中最好懂的一部了吧?自虐千百遍才能待你如初恋。时尚追求的是浮华变幻,爱情追求的是历久弥新,最终依靠细小的惊悚取得平衡,玩了一个饮鸩止渴的游戏。充满古典美的拍法,最后20分钟收得真好,像希胖也像欧容...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复古+阴森诡异的气氛有些《简爱》。每个镜头都赫然刻着“优雅”两个大字,舞会段看呆。配乐几乎没停过,却如丝线般缝入电影让人无法察觉。一个强势无比却因缺失母爱渴望被控制变软弱,一个看似柔弱顺从却为占有不惜一切代价。想给他俩点首征服,分别完美诠释“喝下你藏好的毒”和“切断了所有退路”……

29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看多了变态杀人罪案剧和各种法医毒理学纪录片再看这个基本没法从感性层面去体会所谓的爱情有多感人,尤其作为非常能理解男主各种想要控制自己人生的行为心理的观众更没法不厌恶女主这种想要自私地将云端上的天才拖下泥潭据为己有的无知着恶毒的庸人。两星给服装和配乐。

34分钟前
  • 飞翔的茶壶
  • 较差

他强大的自我固若金汤毫无破绽,针扎不进水泼不进,方圆百米无人可近。她用毒药将他拉下神坛,制造他脆弱需要倚靠爱与关照的时刻,使他回归幼童,而她则作为一个宽宏大量的爱的施与者,将自己在他心中的排名从替补提升至必要,籍此她才真正进入了他的生活乃至人生,而这最终却成了二人默契的调情仪式。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试图说服自己 "He's not gay, he's just English" ,没能成功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用来讨好我的黄油芦笋我弃之敝屣,拿来加害我的毒菇浓汤我甘之如饴。你把茶碗端离房间,却把打扰留在这里;我把秘密缝进内衬,仍把寂寞散进空气。你耽溺于去奉献,打扮得金头银面;我习惯了被需要,坚固成铜墙铁壁。是你敬我的,毒汤也饮,烈酒也酌,才不要你针脚细密地讨好,只愿被你鬼魅千回地加害。

4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感情里,冷酷、设起防御的人,其实都是孩子。一个有点“一物降一物”意思的虐恋故事,骨子里是致死的浪漫,好久没看PTA的爱情片,面对那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段落竟然差点看哭。他一直在拓展人与人感情之间的疆界: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两个人互不退让,突破之后才互相变成一生的依赖。太美了…

4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爱就是 一切人与事都告诉你分开 但是你最终选择留下来。

48分钟前
  • 蔬菜浪味仙°
  • 力荐

古典手法呈现哥特情节剧的畸恋思维,我大概只喜欢它的古典主义了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恶心得我想半途退场,elegance能从镜头里看见,但不能理解哪里来的peace and solace?还有solipsism高人一等吗?包装成gothic romance的霸总爱上我就不是clichés了吗? 果然PTA的阅读理解我又一次做了不及格

51分钟前
  • 线性代数
  • 还行

优雅的画面之下,是一个原始丛林般恐怖的故事:她是高超的寄生者,起初只是一条脆弱的藤蔓,青绿柔嫩,攀附上他这棵高大的乔木,顺从而缓慢的生长。而不知何时就长成蟒蛇,死死地绞住他,分泌毒汁腐蚀他,每根触须都钻进他的血管,奇异的共生关系就这么形成了。惊醒时已无力挣扎,长于此道者真是可怕。

5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感情本不应有尊卑,而是平凡和自然,两个人最糟糕的时候莫过于若即若离。真正能维系这段情的,只有……蘑菇。

5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胶片放映,完美的50年代复古制作,PTA没用一场床戏却拍出了可能是最好的SM电影。在镇至化境的Daniel Day-Lewis面前,而且两人还是近乎博弈般的感情控制,Vicky Krieps的表现竟然完全不落下风。Jonny Greenwood的配乐应该可以入十佳了

6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制作真出色,复古感十足。剧情太虐了,不舒服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17“毒蘑菇”三部曲:「牡丹花下」「麦克白夫人」「魅影缝匠」!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