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记录片美国2019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戴维·卡罗尔,朱利安·惠特兰,卡罗尔·卡德沃拉迪尔,保罗·希尔德,罗杰·麦克纳米,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奈杰尔·法拉奇,查克·格拉斯利,唐纳德·特朗普,马克·扎克伯格,格雷琴·卡尔森,莱斯特·赫特,塞斯·梅耶斯,巴拉克·奥巴马

导演:卡里姆·阿米尔,耶菡·妮珍儿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45

详细剧情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隐私大盗》于 2019 年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阿米尔和妮珍儿担任导演,卡里姆·阿米尔、格雷琳恩·德赖弗斯、朱迪·科林和佩德罗·科斯担任制片人。

 长篇影评

 1 ) 我们全都被监视?135分钟看完我双腿发软

  • 前不久,一个消息突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内容非常疯狂——

王一博手机号泄露。

据亲身验证过号码真假的粉丝称,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公然的贩卖,不只贩卖还有slogan:价格公道,绝对是本人接听

还贴心的告诉粉丝们,要的抓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这边粉丝是爽了,那边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机有规律的响了194后终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

我明天换号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还有各种绑定着手机号的软件都得连着一起换。

这还不算什么,“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战更惨。

某私生饭私自盗用了肖战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飞机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导致肖战凌晨滞留在机场。

而这位私生饭这么做就是为了逼迫肖战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过飞机上的几个小时。

瑟瑟发抖。

并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贩卖明星的个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

从几块钱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毫无隐私可言。

但,如果说明星的隐私是按条买,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隐私就是按G卖的。

想想“猜你喜欢”,想想“个性定制”,想想每天接的骚扰电话。

是不是觉得有些恐怖?

别怕,看完这片你会更说不出话——

《隐私大盗》

2018年,美国,Facebook陷入重大危机

爆料者是英国《卫报》:“脸书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万”

不是栽赃,也没有夸大其词,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这是何等的惊天丑闻,因为脸书不仅涉及到泄露隐私,更可怕的是,和两年前的特朗普选举挂上了钩。

他们摊上大事了。

各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把脸书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国国会接受质问。

就在今年,最后的结果下来了,Facebook被罚5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344亿元),创下民事罚单记录。

我们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案件称为“Facebook顶级数据泄露案”

不过,要想知道脸书是成为“大盗”的,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看到没,一个词,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来总票数都低于克林顿的情况下,突然逆袭,翻身做主人。

但,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很显然,不是。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是谁权力大到能左右民众的选举?

是他们——剑桥分析公司

美国最大的数据营销公司。

在投票前,剑桥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签过一份合同。

你办事,我给你钱。

事儿办成后,这位特朗普的军师还洗脑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诀。

其实要想让特朗普击败克林顿很简单,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对家黑料。

第二点很好理解,和现在的粉丝经济一联系就知道了。

怎么搞垮和自己爱豆相克的艺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众的舆论。

这里,一样。

怎么制造舆论?放不利于对手克林顿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办法。

什么邮件门、骗子门、心理变态门,五花八门。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击垮他。

那么再解释第一点,找人。

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精确的受众

什么人看完会给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坚定的改变投票。

摇摆派,成千上万美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万名左右的人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些属于墙头草类型的民众。

最后,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了,如何分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剑桥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软件"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并上传到脸书。

和我们平时做小测试时需要选择用微信登录还是QQ登录一样,这款小测试需要用脸书账号登录。

可能还会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协议和条款”,而此时大家应该看都不看就会打勾。

这一小小的举动,你的隐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员看到。

随着登录账号的民众陆陆续续的做完每一项选择,研究人员了解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还有间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析一个人,连带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这样密密麻麻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

接着,剑桥分析公司用100万美金就轻轻松松的买下了这张织好的网。

所有数据通通被他们握在手里。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分析,最终挑选出那7万名摇摆民众,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可能心里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时能出头...)

也难怪,事儿成之后剑桥公司的投资人会如此自豪地说着“我们站在世界之巅”

不只这一个案例。

中美洲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国内大选时,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为了赢得选举,又聘请了剑桥分析公司。

这次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更加具有煽动性的“DO SO!”运动。

不投票即正义。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赢了,18岁到35岁群体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场真人秀。

民众一次次地被玩弄却并不自知。

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部都是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

这些碎片再次排列组合后,是一个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明天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这个关键词;

随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宝上全是类似的衣服。

还有网友说过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面对面随便的跟室友说起想买什么东西,竟然明天微信广告就给推荐这个东西。

是不是细思极恐?

手机,网络,怎么在如今全变成了盗窃犯?

但,仔细想想,是他们在盗,还是你心甘情愿在卖?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还是会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时想一下,我的手机号什么时候被这些打小广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几秒,随即又抛在脑后。

你一样,我也一样。

那么,最将变成一个被操纵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们愿意吗?

 2 )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数据……

“数据权也是人权”,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但实现起来有点难,我都不知道找谁去追索这部分权利🤣这和隐私权有点接近吧,不是说咱家人不太重视隐私么,经常用它来换取一些服务……

在那些大互联网公司眼里,我们早就被看成数据了,早晚能变现,只不过怎么转化各有各的招。前几天一家人去一个高端小区楼下的网红书店,走的时候好奇让媳妇儿在某度查了查楼盘价格,2分钟后就收到那里的售楼广告电话,你看人家这转化效率和速度~他们早就把你的手机、账号、个体链接到一块了……防不胜防。当然更有刚和人聊完天(口头)手机立马收到广告推送购物的……还是挺恐怖的,一言一行都被全程监视我就问你怕不怕!怕不怕?谁知道被别有用心的人怎么利用呢……

在如今的时代,我们早就被算法算计不知道多少回了。精准定向推送,只让我们看想看的或者感兴趣的,眼界越来越窄,只能听到一家之言。他们为我们挖了一口井,我们就像那只蛙,他们的井越挖越深,我们能看到的也越来越少,还不自知,还挺美,说:你看吧,全世界和我想的都一样!为了对抗算法,什么话题和新闻都多戳戳点点吧……也许能有点用?至少让他们看不透我,最好给我打个精分的标签😈

怎么获得对世界、事件的客观视角呢?这好像从来也不可能做到,因为描述这些的时候就加入了主观因素……即使是亲眼、亲耳获取的信息,也只能是一部分。虽然媒体人(也许只是大部分)一直把还原原貌作为追求的目标,但也仅仅只能是逼近,没法做到100%。在我们被算法如此针对的环境下,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多用用脑,想想最可能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吧,在没办法获得最真实信息的情况下,要得出合适的结论就像买中彩票一样困难。现在带节奏这种事的收益和成本比这么高,搞政治不用这种手段直接输一大半……所以这种结果是必然,人类简史 早就预言了facebook对选举的影响,神准!

立法有效果?也很难。不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实际执行层面。可咋整呢?不说话?不发圈?那建起的这些连接还有啥用呢?

该吃吃该喝喝吧,如果在对外界判断上都做不到客观实在,那所谓的政治自由有啥用?无非是人家给你画好的道上埋头走罢了,这家多给你画几条道,那家少画几条而已,这种自由的感觉对我而言只是一种错觉,我们拥有的仅仅是选择项目的多与少罢了,在这些选项里,我选择听天由命,毕竟我不是哪吒。

 3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4 ) 隐私不用盗,想要就能要

很棒的题材,但不是很好的影片,那些用在让密集恐惧症者无法忍受的字节特效上的精力和金钱,如果可以放在讲故事和更好的素材覆盖上,也许会让这个影片更加吸引人些。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数据的商品化以及被加工处理成足以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手段,在这个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并不陌生,只是无偿提供着数据以换取生活便利的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Cambridge只是被卷入了旋涡的中心,但搅动这场旋涡的,绝不会只有这一家公司。扎克伯格不可能去公布背后的金主们,这些金主们也绝非仅是宣扬民粹的政客。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金钱和权力,从企业主,到政党,甚至NGO,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他们想要影响大众,但却不想让大众发现是这样不知不觉被影响,倘若扎克伯格开了这道口子,就是灭了自己的财路。况且他的野心绝不仅于此,毕竟最能利用Facebook获得权力的人是他自己,曾有媒体报道他也许会竞选总统,倘若他某天成功当选,我也不会感觉诧异。

相比科技巨头们财大气粗的傲慢和刻意的沉默,记者Carole Cadwalladr在TED演讲时的警示和呼吁显得那么无助和绝望,恐惧和愤怒的瘟疫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迅速蔓延,这些原本信誓旦旦要让我们彼此连接,兜售乌托邦梦想的科技天才们,造出了他们未能想象的庞然大物,善和恶被放大,人性的闪光和弱点都毫无遮掩的被呈现。然而,“民主”绝不会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失去了作用,倘若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这样的“民主”失去也不足为惜。科技的演变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已经无法逆转,人类需要新的制度来面临未来的挑战,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中,我们就能看到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共存,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未来如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类,能否携手合作,在共商共议和有所妥协中创建新的规则。

2019.09.17

 5 ) 《隐私大盗》:当我们(自愿)成为奴隶

不知道大家平时有没有这么一种感受,那就是你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时提到过对某类产品感兴趣,有时候这种聊天并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面对面的交谈。但可怕的是没过几天,当你打开搜索引擎或者某些电商平台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就那么大喇喇的出现在你面前,摆在推荐栏上。

这让你不禁惊恐:“我是不是被监听了?”

其实并不用急着得上“被迫害妄想症”,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并没有什么被监视监听的价值,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比被监视和监听更可怕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自己出卖了自己。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一切却是事实。2019年01月26日上映的纪录片《隐私大盗》,就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如果对国际新闻比较关注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剑桥分析”这个公司的名字感到陌生,在2018年,这家主打“大数据”产品的咨询公司被曝出卷入了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而《隐私大盗》的内容,就是通过学者、调查记者、前剑桥分析公司员工等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这家公司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网络来进行商业和政治运作的。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虽然我们都知道,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早已成为大数据的一份子,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竟然被掌握的如此透彻。按照片中所说,大数据并不是仅仅掌握着我们的购物习惯、年龄、阅读喜好等一些简单的大方向,而是可以把我们每个人都变成4-5万个数据点,能够精确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判断出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想要听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并且能够以此为根据精准投放,让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和做到的是我们自由一致选择的结果,但其实,我们都只不过是数据分析面前的奴隶而已。

在对于剑桥分析的偷听资料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家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屡次对这种大数据武器进行测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他们美洲国家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大选中进行的操控。

当时的情况是其国内一个黑人政党和一个印第安人政党在进行着不相上下的最后角逐,而剑桥分析受雇于帮助印第安人政党。在通过分析后,他们确定了这场行动将要以年轻人为目标,因为18-35岁的这批人群中对选举投票的积极性最低。分析出目标人群这很普通,但剑桥分析接下来的行动就非常的剑走偏锋了。

他们开始在互联网上散布一个手势和一种精神,宣传让青少年将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远离政治的事物中,比如街舞等等。并且通过自己强大的数据研判能力精准投放,专攻18-35岁的人群,让他们的社交网络充斥着这种风潮,从而短时间内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群体对大选的冷漠程度。

有人会疑惑,既然投票的关键在于青少年人群,为什么又要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政治意识的冷漠程度呢?

因为剑桥分析早已通过研判确定,那些黑人青少年说不投票就一定不会去投票,而那些印第安青少年虽然也对政治冷漠,但他们习惯于听从父母的话,老老实实的跟着家里大人去投票。结果正如他们所预想的一样,18-35岁的群体投票数量比以往增加了40%,让选举结果的摆动达到了6%,从而让印第安人政党安安稳稳的掌控了国会。

这种“神操作”还只是在一个国家,根据剑桥分析自己透露,他们还在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肯尼亚、加纳等许多国家进行过这种操作,而当这种利用个人隐私的大数据武器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实验成熟的时候,他们就将其用在了真正的大国身上,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并且无往不利。

这部片中提到:“恐惧和愤怒是最可靠的两大办法,所以他们创造出一种工具,让广告商能够用个人级别的定位来利用情绪化的受众。”

这仔细想想非常的恐怖,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互联网生活让我们自身变得透明无比,你的所有喜好嗜好和可能的情感变化和动作都会被人掌握,而那些掌握信息的人又会利用你暴露出来的所有数据点来针对你进行个人定制,让你看到和听到那些你以为是你自己所想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当你因为某些事情而情绪波动的时候,这很可能就是有人在背后引导的结果。

现在再回到我们开头时说道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说到和想到什么互联网工具就会马上推荐给我们什么,那是因为掌握了我们隐私的人早已预判出了我们的想法和渴望,即使我们不会这么想,他们也可以通过“告诉你千万别去想大象,你脑子里的本能反应却是第一时间想到大象”的手段去让你这么想。

我们以为我们利用互联网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延伸,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是通过互联网变成了数据的奴隶。

更加不幸的是,我们几乎无法摆脱变成奴隶的命运。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在日常的生活中你会去给自己的通信设备安装各种各样的程序,这些程序通常会需要你的N项授权,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是去年我在玩某款单机手游的时候,它竟然也要获取我的通信、相机等授权,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你拒绝授权,你就根本无法使用这些程序。

于是,为了生活上的便利,我们只能选择自愿出卖自己的隐私权限,让自己的数据点暴露在各方商家的面前,而在掌握了这些数据后,那些看不见的手就会为我们某个人量身定做一套陷阱,让我们无可选择的掉进其中。正如片中所说,这就像是一把回旋镖,我们自己扔出去,而到头来会砸到我们自己。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部分人在为保护我们的数据隐私做斗争,但在我看来,这种就是徒劳无功的。互联网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时候就必定会把我们所有人越绑越牢,有人扯动它,我们所有人都会跟着动,不管这背后的手是政府、是巨头公司还是某些别有用心的小团体,作为终端的个人我们都很难去反抗。当我们选择融入互联网社会的那天起,我们就自愿的把自己变成了奴隶。

这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

 6 ) 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信息闭塞时渴望信息,禁网时爬梯子也要获取信息,但当全网信息真的呈现在面前,我们不必再抱怨信息少了,却开始抱怨信息多的看不完了。 于是精力有限的我们,只看被个性化智能分发给自己的信息,于是我们又被自己的偏见所禁锢。 不仅如此,我们的喜好和行为习惯,在化作行为参与进互联网后,还可能被技术黑帮所利用,所控制。当他们有所图谋时,甚至还会编造虚假信息给我们看。于是,我们不仅被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所蒙蔽,还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摆布。 都说吃什么,就长成什么样。整日泅在远离真相的信息洪流里的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自己,在消化了这么多不真实的信息后,还能长成什么好样?有什么正确的思想?做出什么正确的行为? 我们改变不了技术与科技巨头,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知识武装自己,学习批判性思维,提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积累足够多的通识,以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多么无知,尽可能地去补足它们,以使自己少跳坑;经常“清洗”自己的头脑,把错误的信念一点点清除掉;学习更多门的语言,以拓宽自己的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元的文化和可能性;学习、了解和使用技术,以保卫自己的隐私数据,更安全地利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利用!

做到这些很难,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仍会受到各种伤害,但随着你逐渐变得强大,你会更少地受到恶意的侵扰和控制。自由是有代价的,只给愿意付出代价以换取清醒的人。或许活在母体可能更好,毕竟无知即是极乐,你同意吗?

 短评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3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6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10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13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15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18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23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27分钟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3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35分钟前
  • Jafe
  • 推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36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41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42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43分钟前
  • Karo
  • 推荐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48分钟前
  • zy_
  • 推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52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57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1小时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1小时前
  • Raphael C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