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余丹,巫宁坤,郑哲敏,王希季,李忠,关英,罗振诜,郑敏,彭珮云,孙亮,方堃,查平,戴景贤,龙绳德,和丽琨,李少龙,谢本书

导演:徐蓓

播放地址

 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02

详细剧情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长篇影评

 1 ) 西南联大观后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小的时候看电视就在想为什么有的人冲锋陷阵有的人却在后方安稳的看书,看到废寝忘食。现在来看他们的手里捧的不是书,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唯有保留文明的火种,方能燃起希望之光!学者之铁肩,担负民族国家的中兴之责。

最后一个特写镜头是一群孩子的笑脸,我顿热泪盈眶,这或许就是先辈们的众望所归吧。悠悠中华巷,如今衣冠已堂堂!

 2 ) 观后感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在炮火的洗礼下,在战争的摧残里,国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遭受炮击,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决定南迁。 在昆明,西南联大诞生了,它是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联合组建的,可以说西南联大的成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路也要绕道越南,才能进入昆明。也可以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住、171位两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南开的张伯苓、北大的蒋梦麟、清华的梅贻琦,陈寅恪的双眼、费孝通的书稿、邓稼先的原子弹、沈从文的写作经,李政道的求学生活、汪曾祺的美食记忆、许渊冲的铮铮铁骨……故事在那里发生着。 纪录片一共有五个部分 八音合奏 刚毅坚卓 大学之大 火的洗礼 嘉荫长留 热泪盈眶,唏嘘不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3 ) 刚毅坚卓,最顶尖的学府

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937.9.10在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迁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7.31结束。 2.闻一多的牺牲,教授的清苦生活,物质贫乏但都刚毅坚卓。 3.许渊冲,王希季,汪曾祺,刘缘子,邓稼先,杨振宁等学生的生活,学生宿舍条件之差,40人挤在一个房间,食物物质匮乏,但学生门活跃上进开放思想丰富,以及学生眼中的老师。 4.从无到有创造:金岳霖从无到有创造了哲学系,查良铮:从抒情诗到见过中国大陆的生死贫穷后,诗歌有了泥土味,写下从军生涯《森林之魅》 5.西南联大和云南:从产生的不适应,相互嫌弃,扫带给云南的变化:研究了云南的气候植物农作物矿产少数民族,开设西南联大师范学校,附小附中等,改变了这个地方。

 4 ) 刚毅坚卓

隔离中偷了半天闲,开始看这部心仪已久的纪录片,一发而不可收,竟一气看完了五集。

社会上提起北大,第一印象总是“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但也有副作用,对于北大学生,偶有“眼高手低”“浮躁”之类的负面评价。

但是,北大学生也有“刚毅坚卓”的一面。这是西南联大的校训,也是北大唯一有校训的一段时期。

在昆明,联大师生头顶上是日机轰炸,脚底下是尘土飞扬;穿的是从北平、湖南带过去的旧棉布袍,吃的是混杂了砂石、稗子、糠皮、老鼠屎的“八宝饭”,住的是40人一间的茅草顶“大通铺”,经常还要靠两条腿“跑警报”。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还是完成了学业,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不必说他们中有多少两院院士、各大奖项得主,也不必说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仅仅将中华文脉传承下来这一项,就是莫大的功劳。

印象最深的,还是田曰灵教授回忆自己在联大化学系做实验:用煤球炉子加热,手舀水槽中的水做冷凝。不过这部纪录片对联大理工科师生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还是太少,不得不说是美中不足的憾事。

如今的条件,与当时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理应更当好好珍惜。而我前几日、前几年的表现,着实有愧“刚毅坚卓”四字。汗颜。

 5 )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大半夜的,耳机里传出未央歌的旋律,想到最近潘际銮先生逝世,心中又只有无限惘然惆怅。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让我这样回味悠长 ,看了还想看,错过的每一幕都要反反复复多看几遍。看完之后,心里各种情感交错复杂。 首先肯定是敬佩,动乱不安的年代,只是为了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的一群人,不远千里,历尽千辛万苦创立联大。联大是自由的,无数新的思想无数看似遥远的梦想,都能在这里得到实现;联大是崇高的,艰苦环境下,每个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只要梦想还存在着,就永远位置而奋斗的坚持令人动容。联大让我触动的,还有优秀得出类拔萃的学生们,他们不是因为优秀所以报国,是因为一颗报国的心所以不断变得优秀,不断寻找自由,不被混沌的现实所围困。 其次,则是惘然,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了理想中的自己,可是联大的时光再也回不来了。有的留在了内地,有的去了香港台湾,有的远走他乡,曾经在同一片自由天空下生活的他们,都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更远的远方。而到如今,大多数联大师长学子已经长眠,在世的联大学子们,似乎成了联大在现实世界中唯一的一点印迹,不是书籍里的联大,不是讲述里的联大,是真真实实的联大。所以,每当最后仅剩的那点光变得更暗淡时,我总是感到无限的悲伤。

最后,应该是遗憾吧,再也不会有联大那般的大学,再也不会有联大老师学生们那样的人们存在了。那样纯粹,那样自由,那样有梦想,那样远大的人们与精神,从一团火慢慢慢慢变成几缕烟,消散在人海里,不会再回来。

我们能干什么呢?哀之叹之。

 6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将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我始终不遗余力的在热爱里求索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文一赋,一字一词,那是民族文化的铺陈,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民族气节的外现。未央未央,千秋万世,长乐未央。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纪录片《西南联大》 宅家一天,纪录片《西南联大》相伴。 故事很短,竟泪眼婆娑。 本以为枯燥满篇学究气的论述却意外充满希望和能量。以此觉得“先生”一次格外有深意。这群特殊年代里的大学,上至教授下至学生都可称谓“先生”。正如邓康延在《先生》一书序中所言:“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的正面。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念书时读的那些文章,有必要拿出来再读,再读,再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7 )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转载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5713890827339.html

这一切绝不是空想,而是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是一所真实存在的大学,它就是——西南联大。

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

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当下的决定在未来看来是对还是错,但是我相信,哪怕陈寅恪、梁思成、穆旦们知道了日后的结局,哪怕重新站在历史的分叉口让他们再次选择,他们也一定不会做出有悖于正义与良善的选择。

因为,他们必定会始终坚守大学之精神,恪守大师之风骨。

 8 ) 《西南联大》:读书才是让你穿越迷雾、绝地反击的利器

1 17年的《无问西东》热映,让"西南联大"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引发一圈热议。 之后,央视推出了更为详细的纪录片:《西南联大》。 纪录片全5集,刚一播出,就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大很厉害,但到底有多厉害呢?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国立北京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都遭受波及,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甚至直接被日军炸毁,家底全无。 同年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传来密谕: 在未来的九年中,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将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三常委的身份,共同领导这所战时联合大学。

这三所国内一流顶尖大学,开始“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陆路完全徒步,要翻山越岭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水陆也要绕道越南,然后进入昆明。 这所由清华、北大和南开组成的战时联合大学,被称为:西南联大。 它将三校的精英师资整合在一起,也将全国各地的精英学子汇集一处。 从1938年5月4日开课,到1946年7月31日结束,西南联大在云南办学八载,弦歌不辍,这是在全国抗战中,联合到底的唯一一所大学。 八年时间,入学8000位本科生和研究生,但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可见考试之严格,教学之严谨。 虽然毕业人数被腰斩,但他们却代表着中国顶尖的学者水平,放眼世界范围,也是一流的。 从这3882名毕业生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获奖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位人文大师。 在那个时代,联大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极度贫乏,但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赞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2 西南联大的厉害,不仅仅在于它带出来的这批学子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它之所以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最关键的原因是在于它所开创的联大精神。 在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的带领下,整个联大充满了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 学生和老师之间针对某个见解打辩论,互相论证; 老师和老师之间,也会出现各开同一门课,拿出看家本领分享真知灼见,吸引学生去听课,甚至教授之间也互相旁听; 教师做学术也有极大的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老师自己决定,他们自己注重创新。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研究联大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2个字:自由。 是的,是自由。那时候的联大,让众人知道,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教授们不仅传道受业解惑也,更是身体力行,培养出学子们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

这种“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的筑成,同梅贻琦、蒋梦麟和张柏苓3位的早年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开中学堂,后前往美国留学,归来任职清华校长。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梅先生多次和清华教授多次筹商,配合国家抗战,做出一系列准备: 清华在湖南长沙筹办无线电等特种研究所; 在岳麓山下兴建校舍,将部分贵重仪器、书刊、档案逐渐向长沙转移; 在南昌与航空学校共同进行航空工程的研究实验。 在梅先生眼里,知识分子们更是要团结起来,用自己的力量配合抗战、与国家共存亡,用科技兴国、保留民族文化血脉。 蒋梦麟在《西潮》中记载,当年他在日本留学,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绩博物馆里,看到甲午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器,简直使他惭愧得无地自容。夜间看着游园的几万盏电灯照耀如白昼,他却孤零零站在假山顶上,望着游行的队伍,不禁泫然涕下。 1908年夏天,他参加了浙江省官费留美考试,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农学院深造。在那里,他某天领悟到了: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如何培育人才呢? 于是他毅然决定转到社会科学院,选教育为主科,星星之火,也要燎原。 张柏苓则是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后来在“通济”轮上服务时,目睹国帜三易,悲愤填胸。 “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再教育。创办新教徒,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 41岁的张柏苓,辞去天津南开中学校长职务,赴美考察私立大学,研修心理学、教育行政学、近代教育史。他希望在天津亲手创办一所私立大学,与欧美的著名大学一试高下。 于是,后来有了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 3位校长的经历,是融进了他们的骨血里,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周围的教授们,教授们再逐渐影响了学子们,这才有了被众人赞誉有加的联大精神。

3 那样的时代,民族生死存亡,国家风雨飘摇,3位校长同心合意,共创联大自由民主开放的校风。 在他们面前,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他们求学兼治学多年的学识、眼界和胸怀,以及对民族和国家的一腔热血,都是促成这八年联合到底的关键。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吴宝璋说: 三个学校联合,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在国难当头,在面对着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再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这其中当然不容易,心酸亦难以为外人道。

正如蒋梦麟给胡适信中所写:我发恨时很想把你们三人一棍打死。

但字里行间,仍能品出他在“大我”面前牺牲“小我”的那份气度和胸怀。 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不但是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校长和教授们的学识眼界,让他们能突破人性的桎梏,在艰难的境遇里彼此退让包容。 不但让他们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绝地反击,写出多部旷世巨著,开创国内某些无人涉足的学科先河,更是为民族培育出一大批顶级优秀的人才。 西南联大是当时从军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曾有大批的外语系学生紧急参军做翻译。那时候日本人想要切断云南和越南之间的交通线,当局商议后决定支援,有些学生随军在越南参战,把生命留在了越南的急流边和丛林里。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联大学生查良铮还将自己的从军经历写成诗句《森林之魅》: 在阴暗的树下 在急流的水边 逝去的六月和七月 在无人的山间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联大培育出来的这批学子,不仅在抗战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中坚力量,让中国的科技和文化水平迈向世界一大步。 古往今来,无论在哪个时代,读书都是改变命运的利器,对个人是如此,对民族国家更是如此。 人生总有一些迷雾要靠自己去穿越,人生总有一些低谷需要自己去跨过。而学识、眼界和格局,是下好人生这盘大棋的关键所在。 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之外,也会读很多课外书刊,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大学,大学的前两年,我的业余时间几乎也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那个时候,我哪里知道将来会有一个新媒体行业如新星般升起,我又哪里会知道我居然可以靠写作码字这种“不靠谱”的职业富养自己,成为写作培训师,开新媒体公司等等。 但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些读过的书,不仅仅让我在写作上有了更扎实的根基,更是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 那些书籍里启发给我的智慧,成了我人生的财富,一直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影响着我的做事思维和格局,甚至让我在很多低谷里,召唤出绝地反击的勇气。

 短评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7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9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力荐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14分钟前
  • 力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19分钟前
  • 阿春
  • 力荐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23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24分钟前
  • fish
  • 力荐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28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力荐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29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32分钟前
  • 拓扑
  • 力荐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33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34分钟前
  • Row Kingto
  • 力荐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35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承包全年淚點……

38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39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44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48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52分钟前
  • Seagull
  • 力荐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58分钟前
  • Orchid
  • 力荐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1小时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