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内详

导演:陈英杰,刘执戈,金颖,张岳明,赵云泽,李根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3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4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5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6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7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8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19人生一串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03

详细剧情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与以往的烧烤节目不同,《人生一串》极具市井气息,把镜头从庙堂拉至寻常摊铺,真实地去展现烧烤的乐天内涵与江湖风味。

 长篇影评

 1 ) 千万别在晚上看!

深夜食堂,似乎是人类疲惫灵魂的永恒栖息地。

之前熊介绍过韩国人拍的《街头美食斗士》。

看的时候熊无数次感慨我们的美食竟然被外国人拍得如此深刻。

回头想想了咱们的美食纪录片,都拍了些啥……

《舌尖1》曾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神话;

但《舌尖3》却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笑话……

黄磊老师的《深夜食堂》,道具服化照搬日版,用了人家的架构结果还是说着人家的故事,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

很多网友发出灵魂般的呐喊:

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大排档、路边推车、烧烤摊。

终于,让我们等来了一部专注于中国夜市美食的纪录片。

黄磊老师看完都要含泪点赞。

看名字就知道,这部纪录片只讲烤串

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摄制组跑了将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只为了最真实的呈现烧烤的乐天内涵和江湖风味。

一共6集,熊撸了前两集。

那叫一个后悔啊。

后悔什么呢?

后悔在看的时候身边没有可吃的,可把熊给馋的哟。

第一集就直奔主题,上横菜,光标题就够霸气:

《无肉不欢》

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是烧烤摊上的王者。

一、四川西昌长签火盆烧烤

在西昌,烧烤是当饭吃的。

夜幕降临,你根本不用思考出去应该吃什么,

无论选项有多少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烧烤。

长签火盆烧烤里最有名的当属凉山小猪肉

这种只存在于大凉山里的野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腻口感。

这种猪肉腌制不靠香料、鸡精提味。

只需小米椒、蒜蓉和盐,腌制半小时就可以直接上火烤了。

凉山小猪肉的精华是要连猪皮带肉一块烤

一定要烤到表皮焦香,油脂在“滋滋”翻滚的时候最佳,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

一口下去,满满的胶原大白包裹着劲道的瘦肉,又香又弹。

“我欲成仙,快乐齐天”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吧。

大口吃肉纵然爽,小口吃肉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信你接着看:

二、云南昭通牛肉小串

一开始你可能会被这些吃串的人吓着,因为他们点餐都是几十串几十串的点。

一个人吃五十、一百串都是很平常的事。

这种牛肉小串分量不多,刚好一口一串,特别过瘾,很容易让人停不下来。

牛肉小串必须选用当地最好的黄牛肉,牛的年龄要控制在3岁左右,大了肉质会老。

除了食材讲究,牛肉小串好吃的灵魂来自于秘制的卤汤。

一百家店的卤汤有一百种配方。

烤之前先把小串放到卤汤里浸泡入味,然后用大火快烤,不停翻动,以免烤糊。

每一次翻转都是技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烤到六七成熟时,撒上干辣椒面。

一口下去,又嫩又辣,这种奇妙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屏幕前的熊已经擦了好几次口水了。

我感觉我能吃两百串小case啊。

别激动,更横的还在后边。

三、新疆尉犁烤羊肉

烤羊肉哪里强,新疆敢认第二没有别的地方敢认第一。

新疆,堪称当代中国烧烤的启蒙者。

最具原始风味的要数红柳烤肉

食材选用羊肉中的极品——罗布羊

竹签选用刚从树上摘下,带着植物香味的红柳枝。

不用复杂的香料腌制,只需一把粗盐即可。

这种做法烤出来的羊肉既鲜甜又狂野。

相比之下,烤全羊的做法就要高级得多。

腌制前,羊身上大骨头的地方要敲碎,肉厚的地方要用刀多划几下方便入味。

之后用十三种纯天然调料均匀地涂抹在羊身上,抹完还撒上芝麻。

烤法则更为独特,不用明火烤。

而是往烤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全靠坑里的高温和水蒸气把羊烤熟。

这种做法可以让羊的肉质更加鲜嫩。

烤全羊,一定要用手抓着吃,外皮酥脆,羊肉肥美,用嘴将肉和骨头分离的那一刻,人类体内原始狂野的气息被唤醒。

这种满足感是其他烧烤所不能比的。

看到这里,熊已经不行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这么一比,以下这种烧烤便显得温和很多。

四、广东湛江烤生蚝

烤生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在湛江,没有什么是一打生蚝不能搞定的,如果有,那就来两打。

生蚝一般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蒜蓉生蚝

把小壳盖撬开,将壳大的一面置于烧烤架上烘烤,待生蚝快熟时,加入满满的蒜蓉、剁椒、葱花。

一口下去,肉质Q弹,混合着蒜香和辛辣,最大程度地挑逗你的味蕾。

另一种是原味生蚝,湛江当地人比较爱的吃法。

生蚝不开盖直接烤,这样可以锁住生蚝的鲜味,最大程度保留生蚝的水分。

吃的时候将小壳那面撬开,蚝肉沾上酱油和芥末,一口一个。

完了千万别忘了喝大壳里的汁水,那才是精华。

在广东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生蚝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足以见大家对生蚝的狂热。

如果说第一集介绍的这些烧烤让你直流口水,

那第二集介绍的这些可能要突破你的想象力了。

熊在此友情提示,以下的文字或者图片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


高能预警

第二集的标题为《比夜更黑》。

这一集主要讲述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黑暗烧烤。

先看看入门级的:

东北烤蚕蛹

东北人说,一个蚕蛹的营养价值等于三个鸡蛋。

虽然是这样,熊也不敢尝试。

蚕蛹要慢慢烤,这样才能将壳烤得脆一点,酥一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吃的时候,咬开表皮,里边是烤成固态的蛋白质,全部在口腔里迸发。

这是属于东北人的一种重口味。

如果这个你可以接受,马上中级的等着你:

烤羊球

徐州人最爱的一道烧烤是老球嫩腰。

如果你不知道啥是羊球,以下的动图会告诉你。

中国人讲究吃啥补啥,因此徐州人对羊的下半身极为关注。

羊球和羊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烤法。

羊球讲究大火旺烤,烤得老一点,口感会更稠密,在火上切十字刀花,不仅利于蒸发水分而且利于入味。

用料上化繁入简,一把辣椒,一把盐,一把秘制孜然,就能带出羊球的原始本味。

羊腰则是要嫩烤,最好带着点血丝,是补品中的上品。

如果这两种黑暗烧烤你都能挺过来,不妨试一下以下这个终极黑暗烧烤的王者。

反正熊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有点吃不消。

为了照顾到大家,烤前的生肉图我就不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太瘆人了。

放一张烤熟的图。

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揭晓,烤猪眼睛

熊实在是想象不出来这种食物的口感,还是让痴迷这道烧烤的食客告诉你吧。

一位资深食客形容吃烤猪眼睛是一种初恋的感觉。

大姐,您初恋的口味都这么重真的好吗?

熊很好奇您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烤猪眼睛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技术活,要不断翻动20分钟,如果不翻动导致局部太热,眼球会爆。

吃猪眼睛就是要吃它爆浆的感觉。

一口将整个猪眼睛吃到口腔里,享受汁液盈满口腔的感觉。

仿佛在我们中国人手里,就没有不能烧烤解决的食物。

《人生一串》在B站拿下了9.8的高分,豆瓣也有9.0

镜头不再在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拉至寻常的街边小摊。

有酒、有肉,充满市井气息和烟火味儿;

有故事,则使这档纪录片充满了人情味。

一个吃长签火盆烧烤的食客说:

“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想吃肉,那么一大坨坨的肉。”

寥寥数语,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让我感到心酸。

食物是慰藉乡愁的一道良药。

长签火盆烧烤的老板小二哥和媳妇只有在每天凌晨三点收摊之后才能会面。

两人见面没有含情脉脉眼波流转,只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拌嘴。

谁说爱情一定要卿卿我我花前月下,这种平凡的相处更显朴实无华。

烤蚕蛹的老板小军,东北人,爱说段子。

但他的段子听着却让人想哭。

老妹你知道我为啥长得这么黑不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话糙理不糙,最懂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往往是星斗市民。

烤羊球的老板老王分享的故事让人听着伤感:

有一年快过春节,几个大姐在他的烧烤摊吃了很久,吃到只剩她们一桌,吃到天亮。

他忍不住过去催:

“大姐啊,天亮了,该回家了。”

“回什么家呀,这就是我家呀。”

大姐的一句话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不知道每个吃烧烤的人背后都有哪些故事。

烧烤摊上,尽是人间百态。

烤猪眼睛的萍姐,老伴去世,难得这些食客,让萍姐的晚年不至于太孤独。

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陪伴。

夜间的烧烤摊,永远都有寻求精神慰藉的身影。

烧烤,都是重口味的,能吃到一起,都是难得的缘分。

能够三更半夜陪你吃烧烤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能够不嫌弃你只给她吃得起一顿路边烧烤的,都是真爱。

那些曾经陪你吃过烧烤的小伙伴,如今人在何方?

那个嘴上说不吃会发胖但又一直往嘴里送的可爱女人,如今是否还在你的身旁?

一杯酒、几串烤肉,是深夜路边难得的得意。

是我们平凡热辣市井人生的缩影。

最后用一句熊很喜欢的旁白作为结束:

其实大家都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文/五十公斤熊

 2 ) 最配世界杯和101的纪录片来了

B站突放大招,火热的夏天推出应景的《人生一串》,看了第一集《无肉不欢》,想推荐给朋友们。

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选择烧烤作为主角,画风是市井街头的凡俗生活,凡俗到不用端着演,不用憋着提炼宏大主题。心平气和的镜头里,只见尘烟滚滚,人们吃肉喝酒,大家各自开心。

像近年来的国产美食记录片一样,人生一串也是用老板和食客来做配角,抬着猪牛羊蚝这些主角登场。但难得不使劲讲故事,我烤你吃,就这么简单。烤的吃的都满脸笑,也就不用再讲解什么美拉德反应。老板笑嘛是骄傲自己的食材和手艺,食客笑嘛是吃得满意,两边一笑,作为主角的烧烤们,光芒自现。

但大概中国允许出摊的街道就一定有烧烤,又拜发达的物流所赐,烧烤内容的地域性差异也越来越小。于是摄制组天南海北追根溯源,去四川西昌烤凉山小猪肉;去云南昭通先卤后烤牛肉小串;去新疆尉犁县先砍红柳枝子烤罗布羊大串儿,再用馕坑焖炉烤整羊;最后到广东湛江站在海边烤生蚝,那海里,可就是人自家的蚝田。

才第一集,30分钟,给这么多,太实惠了。后面还有五集吧,咽口水。

每集时间短,很多信息点到即止。比如凉山小猪肉,用长签子,签子头上扎一块带皮肉,“肉直接伸进火里烤”,就这一句,懂的人会心一笑。直火燎肉皮,酥啊。

比如红柳枝子烤串儿,说新鲜红柳枝才有植物清香,然后穿了肉开烤,调料只洒粗盐。但镜头明白,红柳枝子是刮了皮儿的,就这几刀,懂的人会心一笑。这样见肉见火,汁液融合,才成就一串入魂的羊肉。

比如湛江海边烤生蚝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哎妈这一句简直不能再会心。想当初新疆烧烤到东北,融合了丹***族烧烤风格,成全了如今锦州烧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名,然后三千里地山海到湛江,蒜蓉辣椒落在生蚝上,时代的滋味有没有?

先说这些,等下一顿。

题外,纪录片的春天酝酿了很多年,一直阴晴不定,B站上来就热了整场,我辈要加油啊!

 3 ) 不喜欢第二集所展示的态度。

吃不是问题,杀不是问题,甚至展示杀的过程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展示杀这个过程中的态度,是洋洋自得、以为趣味,还是还是客观理性,不带倾向。

当然,还有另一个观念,既反对杀的展示方式。

反对杀,部分人可以批评圣母,站得住脚,没问题。

别人有反对的权力,不喜欢也有批评的权力。

但以一种成为饮食趣味一部分的方式,展现杀的过程,这就过分了。

前面活烤蚕蛹部分虽然残忍但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至少我个人想象不到怎么先杀死再烤,关键,食客和老板没有以此为趣味。

但后面有一家主打卖点的店就太过分了。

老板“活泼哥”,“年轻人需要的视觉刺激”,“非常有想象的空间”

食客,“很兴奋啊”,“觉得挺好玩啊”,“转来转去一直在动,比我还要兴奋!”

配上食物努力逃离火烤的画面,真的觉得很正常?很快乐?

未成年人,孩子,做出烧蚂蚁取乐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无知,因为还没有建立价值观。

但一个成年人,还通过未侵犯自身利益动物的死亡而感到快乐,感到趣味,甚至获得快乐,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些动物(食物)不是蚊子等对人类有害,骚扰半天打死一只当然可以建设任何心理状态,没问题。但别忘了,这些动物对人类提供了正向增益。

哪怕最基本的尊重,也不应该乐于见到其死亡与挣扎的过程?

更不应该成为饮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故意开店展示这种过程,以此吸引食客是万万不应该的。

的确,很多成年人也没有完整的价值观,一涉及生活细节,思辨的过程,就开始混乱。

但是做节目的团队也没有?

选材的时候就不应该选这样噱头的店,猎奇可以,但不是这种方式。这样的店,一点也不值得提倡。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这不是虚伪,这是态度,是一个普通人(都不必善良正直)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选择。

远疱厨而不是反疱厨,我不反对你的立场和职业,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强调一遍,吃,杀,都没问题,活杀活吃也没问题,在吃之前看对方痛苦死亡的过程,以此助兴,感到快乐,成为饮食快乐的组成部分,过于残忍了。

 4 ) 鉴毒师们阅片上千,依然拜倒在Ta的脚下

《人生一串》

不适宜人群

想减肥、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鉴毒评分:8.8

看到图片,我想你已经感受到了这股邪恶的力量——

让人忍不住的咽口水。

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有一样在深夜中极受男女老少追捧的美食,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喝着冷饮配上Ta,约上3、5个好友,仿佛这就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一餐。

没错,说的就是烧烤

而这样一部以烧烤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每分每秒都在挑战你的视觉、味蕾神经,就算是身经百战的鉴毒师也未能幸免,看片上千,依然拜倒在美食的脚下。

在敲打这段文字的时候,小毒已经决定晚上的宵夜吃什么了,而在鉴毒师的评价中也透露出了深深的“忠告”——

减肥千万别看、深夜千万别看、控制不住自己的人千万别看。

@ll.肉丸子.:这世间有什么是让万物生灵闻风丧胆的?答案就藏在烧烤桌前的一张张笑脸里。

@你神经病啊(9分):文案稳中带皮,音乐激情四射,配音老司机没跑,很骚的烧烤纪录片,看得你欲罢不能。

@Tannin大象姐姐是逗比KK(7分):看着画面里炭火上滋滋翻腾的食材,真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烧烤之旅。

 5 ) 市井万物皆可为剑——《人生一串》拍摄浅析

2018年的春夏之交,火了两档美食类视频,一个是制作粗糙但粉丝众多的美食作家王刚系列,另一个是B站纪录片《人生一串》系列。一个是美食短视频,一个是美食纪录片,在这两个领域里,前有以日食记为首的一系列短视频号,后有《舌尖上的中国》带起来的美食纪录片红海,按理说入局已经十分困难,可这两匹黑马的出现却另辟蹊径,创造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拍摄风格,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过追本溯源,王刚系列和《人生一串》系列有着一个共同点: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以《人生一串》为例,探讨这种真实感由何而来。

一.深度还原感官体验,狠戳最强的感官刺激点

就好像化学实验里我们最期待的是反应最剧烈的那一瞬间,吃过烧烤的都知道,烧烤摊前最能激起人们荷尔蒙的是串串们在火焰中上下翻动滋滋冒油和咬下去那一刻咯吱脆响,香味在口中炸裂。《人生一串》就毫不客气地抓住这几个高潮点不放,用大量浅景深镜头密集轰炸。这样的镜头,错过一帧都觉得吃亏,那视角好似你在烤炉前眼巴巴盯着你的肉串儿,稍不留神就要被如狼似虎的食客们抢完。镜头怼在食客们油腻腻的嘴上,或是一顿猛嚼,或是竹签划过留下一道孜然粉的痕迹,或是一口下去浆水喷涌而出。每一幕都是烧烤摊上夜夜上演的镜头,每种食材的特性都突出同一个点:爽。

《人生一串》的整个拍摄都坚持抓拍,包括收音工作,甚至没有让老板提前表演一遍怎么烧烤。导演陈英杰在一次访谈中说,为了还原真实的感觉,甚至除了极端情况之外都不打灯,观众能听到的那些烧烤时候吱吱作响的声音,也都是现场收音的。这种级别的拍摄必定需要对烧烤这种食物和烹调方式有足够敏锐的感受力,要想拍出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片子,必定得先成为在烧烤摊前流尽口水的饕餮之徒。

二.不规避粗野之物,还原回忆的完整度

豆瓣上有个贴切的比喻:《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美食的一张名片,是用来让外国人见见世面的,而《人生一串》就好像一份市井小报,用来给普通百姓留存记忆。既然是基层百姓,就不必去登大雅之堂,草根的东西虽然粗野,但也有草根的美感。

近年火起来的土味视频们精于此道,粗糙却足够猎奇,有时甚至真实到残忍。王刚的美食视频直接在镜头前杀鱼放血,《人生一串》则直接放出烤猪眼、劈开猪头取猪脑,在菜市场随机扯羊蛋……这些看似暴力血腥令人不适的高能画面其实每天都发生在你身边的菜市场或是你家厨房里,在你的长辈们看来,不过小菜一碟。为什么之前电视台不播?因为要照顾到老人小孩。现在的互联网有足够的选择自由,终于可以把这些赤裸裸地拍出来,着实痛快。

《人生一串》对于场景的拍摄也毫不遮掩,烧烤摊常藏身于街头巷尾,功力高深便不怕就餐环境恶劣。凌乱的小圆桌,花花绿绿的塑料小凳,散落一地的酒瓶竹签和时常乱入的小广告,这些平常入不了艺术家法眼的事物,当被组合起来原原本本地搬上屏幕,却能毫不显杂乱地透出酣畅的市井气,可见拍摄功力之深。

第一集烤全羊里杀羊剥羊皮,一句旁白让我十分佩服:“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又要皮,又要做老实人,接地气还不端着,带着质朴真诚的初衷,把真切存在的文化直接横切给观众看,这个拍法,不真实都难。

三.源自被拍摄者的情感表达,单纯不做作

被拍摄者的情感表达永远高于导演的艺术修饰,即使这情感是隐晦的、表述不清的,也比导演自作聪明的无病呻吟来得真实。这条原则的反面教材已经很多,比如《舌尖3》,比如模仿日版的《深夜食堂》。

烧烤摊上不缺故事,烧烤摊主最有故事。每天大战前的平静,宾朋满座的热闹,觥筹交错间的释怀,人去摊空杯盘狼藉的孤独,一瓶啤酒下肚,金句频出。烧烤摊主从小想当老板,当上老板才发现并不容易,“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他问旁边的老妹儿,“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深夜摊上一对男女吃着烤串,女生泣不成声,酒足肉饱之后,男闺蜜说“下次找对象看着点,别再栽了。”不知是不是烟气熏的,竟又想流眼泪。那些在烧烤摊上宣泄的欢笑和泪水,都是不服、不甘心、不满足,交织成一股不甘平凡的韧劲儿,想和生活掰掰手腕。

纪录片重在记录,而不是演。即使被拍摄者不好意思,摄像机也不能不好意思。《人生一串》里茄子妹和老公坐着聊天,老公说着说着就哭了,一边死命想忍住眼泪,一边笑着和摄影师说,“这段给我NG掉啊”。最后这段还是出现在了片尾,这对患难夫妻都笑了,眼里含着泪。这种场景对于摄影师来说可遇而不可求,说到动人处不打扰的同时一分一秒都不走神,才能得到这种对于纪录片来说意料之外的礼物。

讲述医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导演秦博在《奇葩大会》里说过,他们曾在开拍前花费八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医院里,就是为了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拍出最真实的画面。说到底,纪录片的真实感取决于记录者本身有没有走进这个故事里,成为故事的一个主人公。不浮于表面的参与,看得到这个事物的美好和污浊,看得到所有人物的喜悦和矛盾,看得到不加掩饰的情感。看到这些,方能使“市井万物皆可为剑”,所有的剑指向一处时,那必定耀眼夺目。

 6 ) 看过这部纪录片,连撸三天串

以《舌尖上的中国》领衔的美食纪录片,想必是很多人的佐饭神器,有《小海鲜》这样以食材为主题的,还有《寻味顺德》《新疆味道》《云南味道》《老广的味道》这种以地域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最近出了一档纪录片,它是中国的一种家喻户晓的烹调方式,也是大街小巷里最为吃货老饕钟情的夜宵选择,它就是看似简单但操作难度系数高达9.9的烧烤。

在成都,烧烤被称为“鬼饮食”,这种昼伏夜出的美食遍布在各个犄角旮旯,一年四季生意火热,邀上三五好友,就着冰啤汽水,那滋味,再过瘾给劲不过。

在B站新出的《人生一串》中,就将烧烤文化放大,让观众看烧烤、品烧烤、忆烧烤,就着夜幕,用一串烧烤解决人生中的种种难题。

大概因为B站是出品制作方,《人生一串》中有浓浓的B站风,光看每集的名字就能感受:“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解药”,“牙的抗议”……再加上有点中二鬼畜的解说词,这种搭配,真的很像烧烤与孜然辣椒的搭配——刚刚好。

看这部纪录片,你大概真的需要点一份烧烤外卖,边吃边看方能坦然应对。

第一集就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欲望和喜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无肉不欢”

烧烤的肉类食材是真·讲究。

四川凉山西昌市,说到这个地方,四川人瞬间想到的可能都是火盆烧烤,不管是数九寒天还是三伏夏日,亲朋好友皆围坐在炭火炉盆前,大根的竹签上穿着大块的肉,不管你在生活中是怎样的绅士淑女,在火盆烧烤的大肉前,你都是直接用手的粗犷食客。

小二哥火盆烧烤不知道是不是西昌最好吃的火盆烧烤,但一定是最火热最西昌的火盆烧烤。

他家的肉来自凉山跑山猪,肉质紧实但不柴,肉皮Q弹有嚼劲。

爱吃西昌火盆烧烤,美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能和兴味相投的亲戚老表、知己好友把酒言欢,在闹哄哄的场子里,“扯”起嗓子聊天,才是这一餐烧烤的精髓。

云南昭通的牛肉小串是“把把烧”的形式,从过去的老牛肉到现在的小牛肉,口感变了,美味却没变。

“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喀尔曲尕,保留着最原始风格的红柳烤肉,刚削出来的红柳签,大块的罗布羊肉,一把粗盐,这高级的做法保留了羊肉的香气。

喀尔曲尕的羊肉是烤串,那尉犁县城的烤全羊,则是让罗布羊的肉,浑身上下都成为盘中美餐。

烤前

烤后

广东湛江,三面环海,这里卖的可能是全中国最便宜的烤蚝。

蒜蓉去味提鲜,就着汤汁,才不辜负每一颗生蚝的价值。

很多老饕都是无肉不欢,像烧烤这么火辣重口的烹调技术,配以大肉才能让这种原始的美味凝聚其中,烤肉就酒,生活滋味越喝越有。

无论是美国的红鲤鱼、英国泰晤士河的大闸蟹还是丹麦海边的生蚝,但凡一出“泛滥”新闻,中国的吃货就蠢蠢欲动想要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也对,中国食客是能把泛滥物种吃成保护动物的神秘存在,我们吃得多,吃得精,吃得怪。

第二集“比夜还黑”说的就是中国吃货对食物的“容纳度”,让食材瑟瑟发抖,它们的黑夜随着夜晚的到来,随着烧烤摊的炭火,来临了。

吉林辽源的烧烤摊主小军,他是蚕蛹世代的天敌。

蚕蛹、飞蛾、青蚕,都不能逃过宿命的残酷,在小军老板的碳炉前,它们都是顶顶美味、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

广西百色的烧烤界,有位奇女子萍姐,她的拿手好菜是——烤猪眼睛。

被它盯着,你方了吗?

还有“男士的加油站,女士的美容院”——猪鞭,刺不刺激?

“爱吃”福建人的广州人,喜欢吃活物,在烧烤架上,尚在残喘的螃蟹、鲍鱼、大虾、象拔蚌,都是直接火烤。

川渝地区的烧烤界有道名菜,不用穿串,用锡箔纸包裹容器直接上火烤。很多外地人觉得重口味,但它软糯绵密的口感却是很多食客的心头好。

烤脑花

吃哪儿补哪儿的idea不知道是谁最先发起,但很多人最初吃脑花,就是抱着这个想法。

徐州最有型的烧烤老板老王,他店里的招牌叫“老球嫩腰”。

老球即羊球

嫩腰即羊腰

食客们大快朵颐,而公羊却只想捂紧自己的下半身。

看完两集大肉和重口味,再喜欢烧烤可能都会觉得有点腻了,那就需要一点解腻良药,就是顶起烧烤界半边天的素菜。

索性就再“来点解药”

辽宁锦州的铁合金,有着烤干豆腐卷这款让东北老爷们儿竞折腰的美味。

湖南长沙,一家父子开的小店,能让减肥期少女放弃减肥大业,在深夜前来觅食。或许比起大肉,吃点小菜,能让如她一样的女孩享用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吉林长春有家店,招牌是烤土豆,这家店相对于“鬼饮食”的路边摊,规模大了不少,还有电梯传菜,但和其他烧烤店一样,幸福感是满满的。酥脆的裂壳声,一秒让人馋虫大动。

云南建水的特产豆腐也是烧烤界一绝。这个小城的时间很慢,享受美食的时光被拉长了。西门烧烤店里没有西门大官人,而是有位豆腐西施,很多小伙来吃都是为了她能亲自烤一烤豆腐。或许这一刻吃的早就不仅是建水豆腐本身,而是一种氛围。

湖北宜昌有位茄子妹,她的拿手菜是烤茄子,一手烧烤技能不仅让她在街头烧烤男人帮中独树一帜,认识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和老主顾,还让她收获了隔壁的烤生蚝的覃哥。

夫妻搭配干活不累,茄子妹的烤茄子有着常见的蒜泥,还有独创的溏心蛋,一口下去,只想说“老板,再来一根”。

烧烤的故事尚未结束,后面还有什么惊喜,你得自己去发掘。

烧烤是最富有烟火气的美食,它的制作过程是真·烟火缭绕,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市井街边,一个小小的摊子就能撑起一片天,甚至家传几代。

烧烤对食客而言,是三五好友的深夜食堂,每每此时都能边吃边聊交交心,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

烧烤对老板而言,最初是谋生的手段,到后来成了人生的一项大事。起早贪黑且不说,每家烧烤摊都有自己独创的秘制调料,足以见他们对烧烤的匠心。

小军老板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老板,可当了老板才发现真的不容易。

老王的店叫“一家人”,因为曾经有位食客大姐说这个店就像家一样。

茄子妹的小摊因为城区改造,生意受到影响,老公覃哥很发愁,茄子妹却淡然处之,她没有汲汲利益的欲望,只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的笑容。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门口的烧烤摊,老板是夫妻,国营厂慢慢不景气,他们在楼下摆了摊位,那是素菜五毛,荤菜一块的时代,味道很好,份量很实在。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愿景目标,每天迎来送往的都是街坊四邻,那时的我,觉得烟火中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手中创造的味道是最好吃的东西,辣到我飙泪,也要哭着吃下去。

突然有一天,夫妻俩没出摊,而且再也没出过摊,一打听才知道,女儿毕业工作了,夫妻俩的任务暂告一段落,不卖烧烤,回家养老了。

后来我也吃过很多家烧烤,有露天的,有店面的,物价随着大流上涨,味道却始终不如他家的好吃。我知道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但事实就是这样,眼前的再好也未必赶得上记忆里那些五毛一块的小串。

你记忆中的烧烤串儿,还在那个地方吗?

 7 ) 这才是中国版《深夜食堂》!

还记得去年黄磊拍的那部《深夜食堂》吗?

没错,就是超过10万人在豆瓣打出2.8分的那部。

这部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在于——

它简单粗暴地复制了日本的拍摄模式,但不好意思,

日料店、居酒屋、和服……

这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那么,哪里才是最中国风的深夜觅食处?

有什么地方才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吃过的宵夜档?

小猩的答案一定是:

烧烤。

而现在,终于有一部专题片,走进中国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把“烧烤”这个人间美味搬到了屏幕前——

《人生一串》

截止到现在,这部纪录片的播放量已经超过300万

豆瓣评分9.0,B站更是祭出逆天高分9.8

话不多说,先上几张动图感受下片子里的江湖风味。

在过往的美食纪录片里,最缺少的一点,

无疑是,“烟火气”

但在《人生一串》里,呈现的都是街头巷角的饕鬄盛宴。

是你能够一边看片子,一边把外卖叫到面前,

最随处可见的人间美味。

而第一集,就来势汹汹。

题目:无肉不欢

如果说“串”,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

那么“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简单直接,这一集讲肉。

首先出场的,是来自西昌的烤凉山小猪肉

层层腌制的猪肉,滋味鲜美,肥而不腻。

秘诀不是火候、鸡精,而是出生地。

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宝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

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

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咬一口,又香又弹,口感奇妙……

(欸 ,怎么写成了美食推文…)

紧接着,是云南昭通一口一串的牛肉小串

这种牛肉要用猛火快烤,半熟即食,肉质鲜嫩。

吃完牛肉,再吃羊肉。

镜头来到新疆与世隔绝的罗布人村落,大把大把的红柳烤肉正散发着浓郁腥香。

这种美味无需复杂,一把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完全释放。

当然,还有名震中外的烤全羊

摒弃明火,将整只羊入馕坑中闷烤

烤出的全羊浑身透着棕红色的光泽,芝麻遍布,香气四溢

而在以海鲜为生的广东,烧烤档里少不了的必然是生蚝

肉质Q弹的湛江烤生蚝,汁水饱满,味道鲜香。

配上蒜蓉、剁椒种种酱料,细嫩爽滑。

正所谓,“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实不相瞒,看完第一集小猩就忍不住叫了份烧烤……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维持这种深夜报复人类的的态度。

但才第二集,就画风一转,走起了暗黑风

标题也很直白:比夜更黑

顾名思义,这一集讲的是烧烤界的黑暗料理。

黑暗到什么程度呢?

片子开头,还特地放了一张“警示图”

“部分内容可能引起不适,请酌情捂眼观看”

嗯,接下来的内容,小猩也想这么对你说。

首先是活烤毛毛虫、烤蚕蛹、烤娥子

在烧烤档前,蚕的一生都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还不是重点,接下来还有……

慢烤猪眼。

爆烤猪鞭。

烤羊球,嗯,就是羊睾丸。

以及一大碗的烤脑花

当然,还不止小猩说的这些……

能把这些食物做成专题汇成一集,小猩只想说,这个导演真有勇气

然而,这部纪录片优秀的,并不仅仅是选材的大胆。

正如小猩前面所说,这个片子透着一股浓浓的“烟火气”。

换句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无论是食物还是场景,都流露出浓浓的市井风味

这在以高雅自居的纪录片而言,无疑是一朵奇葩。

而最奇葩的,莫过于旁白

毫不客气的说,这个旁白,是小猩见过最“俗”最有趣的纪录片旁白。

抛弃一昧的官方播音腔,第一集的旁白听起来就像是坐在屏幕前说戏的葛优。

配上一边幽默一边正经的文案,总有一股莫名的搞笑气氛。

例如,屠夫剥羊皮的手法,他形容这是“轻松写意”

羊:你说什么???

面对远近驰名的生蚝,他说人家“生来被烤”。

你考虑过人家生蚝的感受嘛……

而更难得的是,对比一向严肃认真的纪录片,《人生一串》无处不在的可爱温情

比如有一幕,烤蝉蛹的店家对着镜头后的摄影师邪魅一笑:

我给你留两个?要不我都吃了?

吓坏了的摄影师来不及反应,使劲摇了摇镜头。

隔着屏幕,小猩都感受到摄影师的惊恐。

又如,辽源小军烧烤的老板在镜头前自问自答:

“老妹儿,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黑吗?”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看似玩笑的“烧烤金句”,却在无意间道出了平民百姓的汗与泪。

在豆瓣上有人指责这部纪录片,

“能学到的东西不多”

“叙事结构传统”

“像是综艺节目”

对于这些观点,小猩无法完全同意

纪录片发展到今日已然成为一种高雅的、趋于形式般的影片类型。

人们不再往拍摄风格上创新,以致于看见别具一格的内容首先崩出的是“怀疑”二字。

是的,这部作品不完美。

但至少它改变了千篇一律的纪录片解说、文案、手法。

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诠释了真正中国的“深夜食堂”

当观众在看完节目后迫不及待的想要开启一顿烧烤盛宴

那它就一定是成功的。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看完就很想吃怎么办?

回到纪录片开头,别忘了还有这么一句话:

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

- E N D -

撰文:倪小猩

出品:影视猩球(微信公众号)

影视 |娱乐 |行业|人物

 短评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10分钟前
  • 似锦。
  • 推荐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18分钟前
  • 五十度灰
  • 力荐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19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23分钟前
  • 撒旦的表妹
  • 推荐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24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29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力荐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31分钟前
  • carina
  • 推荐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36分钟前
  • 糯米团
  • 力荐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37分钟前
  • 迷宝
  • 推荐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40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较差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42分钟前
  • 世界尽头
  • 推荐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44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48分钟前
  • 酱油c
  • 力荐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5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53分钟前
  • 我不是
  • 较差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56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力荐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59分钟前
  • 小痕呀
  • 推荐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1小时前
  • 嘿嘿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