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十日

剧情片美国1990

主演:詹姆斯·肯恩,凯西·贝茨,理查德·法恩斯沃斯,弗朗西斯·斯特恩哈根

导演:罗伯·莱纳

 剧照

危情十日 剧照 NO.1危情十日 剧照 NO.2危情十日 剧照 NO.3危情十日 剧照 NO.4危情十日 剧照 NO.5危情十日 剧照 NO.6危情十日 剧照 NO.13危情十日 剧照 NO.14危情十日 剧照 NO.15危情十日 剧照 NO.16危情十日 剧照 NO.17危情十日 剧照 NO.18危情十日 剧照 NO.19危情十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9 20:06

详细剧情

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詹姆斯•凯恩 James Caan 饰)带着他的最新作品《米瑟莉》驱车走在回家的路上。途中他遭遇了可怕的暴风雪,轿车发生侧翻事故,保罗的双腿严重受伤,幸好被独居在附近山顶的护士安妮•威尔克斯(凯西•贝茨 Kathy Bates 饰)及时相救。安妮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保罗的伤势日渐好转。但当她获悉喜爱的女主人公在保罗的新书中已经死亡,却难以遏制心中的怒火,通过各种手段向保罗施加报复,逐渐将作家逼向了绝望……  影片根据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女主角凯西•贝茨凭借此片中的疯狂又反复无常的表演,成功斩获了第63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奖。

 长篇影评

 1 ) 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首先,大赞这部电影里的演员!尤其是女主角,表演太有张力,轻易就把我代入到故事当中。另外,电影里有很多细节,伏笔,看完之后把它们都联系起来,觉得电影更加有味道。下面是我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楼主只看过一遍,可能有疏漏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或纠正。

1. 安妮一出场的时候,镜头的视角是从下往上的,象征着这个角色的压抑和恐怖。大家还记得平常我们恶作剧吓人的时候,会用手电筒或蜡烛放在脸部下方么?安妮的第一次露面,就是有这样的效果。我跟朋友一起看电影的时候,她的第一次出现,就让大家吓了一跳。其实不只是刚出场,在整个故事的叙事过程中,安妮的镜头很多都是这样。当然,一方面是为了模拟保罗的视角,但是我觉得更多是为了加强魔鬼很强大,好人很弱小的无力感。因为安妮在正常的时候,多是正面平拍。她越是风魔,越是愤怒的时候,拍摄视角就越低。最后安妮死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从下面拍的,让我想起了她的出场,感觉是导演故意的收尾呼应。

2. 安妮是故意打翻酒杯的。很多人说是不小心被打翻,我觉得不是。理由很简单,安妮早就知道保罗曾经出来过房间,而且安妮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第一次保罗出来的时候,重新摆放了小企鹅,并且拿了一版药;第二次他拿了一把刀。安妮后来告诉保罗说,“我知道你出来过,而且是两次,因为那个企鹅从来都是面朝南面的。”安妮虽然是个神经病,但是她的家各种东西摆放得井井有条,包括各种药的摆放。如果安妮能注意到小企鹅的异常,她肯定也发现了少了一版止痛药。止痛药会让人昏昏欲睡,她早就应该知道保罗想要迷昏她然后逃掉的计划。而且打翻红酒的时候,感觉非常刻意。从整个故事来看,安妮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十分精明的人。

3. 安妮的剪贴簿信息量很大,很有意思。一开始有个男的,银行家,姓Wilker,跟安妮一个姓。我的朋友说是她老公,但是我觉得是她爸。根据是这个人在剪贴簿里出现的顺序很考前。因为安妮的剪贴簿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的。银行家跳楼的下一页,就是安妮从护校以名誉毕业生的身份毕业。那时候安妮看起来很年轻,所以我觉得那个银行家应该是她的爸爸,而不是她老公。童年的不幸,往往是成年人格分裂的成因。另外,她老公好像姓Duncan之类。剪贴簿后面的信息,就是各种人的死亡,包括护校最好学生掉楼梯死亡,还有育婴室里婴儿的死亡,应该都是安妮干的,因为这本剪贴簿的名字叫“memory lane” (记忆走廊)。安妮嫉妒同学的才华,把同学杀掉了,后来又杀掉一个儿科医生,自己做了育婴室的首席护士,再后来是婴儿(原因不详,可能就是纯粹有病),说明她是个极其冷血且自私的人。最后一页是保罗失踪且被怀疑死亡的信息,这让保罗非常恐惧,因为他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有一点让我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安妮的猪出现在一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下面——“Nurse Questioned in Hospital Infant Death”(护士因死婴案被调查)。实在是想不通这猪跟这件事有什么联系。这猪带给安妮快乐。安妮在被指控杀婴这么重罪名的时候,邂逅了这猪?还是说她杀人手法太高明,以至于她非常自信自己能逃过这一劫,所以才放了猪的照片以示自己愉悦的心情?无论怎样都好变态。

4. 安妮曾经提到过,“在法庭上,有的事情她突然记不清楚了。”我刚开始以为她精神分裂导致记忆力衰退,但是后来发现,她对很多事情都记得非常清楚,包括小时候去看一个什么电影的各种细节。所以我觉得她应该是在被审判的时候,可以隐瞒甚至歪曲了事实,才让自己无罪释放的。再次说明她是个非常精明,而且善于伪装自己的冷血杀手。后来探长来她家搜查,她一路跟着探长喋喋不休,并且不经意地解释自己为什么会买打字机和纸张。说明她不仅知道探长来访的意图,而且知道自己最容易露出马脚的地方是什么。

5. 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就是安妮在下雨天的时候极其抑郁,后来还开车出去了。我不知道她出去干嘛了,但是总觉得很恐怖。下雨天应该是跟她老公的离开有关。安妮喜欢看恋爱类的真人秀节目,而且对保罗小说里女主人公的恋爱关系明显有很大的兴趣。她是个非常重视感情的人,但是爱的方式很自私很变态。下雨天勾起他不好的回忆,她会不会通过杀人来获得情绪上的缓解?我不知道。影片后来也没有交代,所以这只能是个迷了。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罪恶是最容易产生,而且也最难被发现的。

如果再看第二遍,应该能发现更多的细节。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2 ) 暗自惊心

   《危情十日》比想象中好得多,惊心而不恐怖。再一次验证了片子还是老的经看。
    影片高潮迭起,一次更比一次精彩。每到紧张之处,心已是悬在口中,陡然又松缓下来。神经略微得到休息,又再次进入更刺激的境界。虽有血腥暴力,却实在是需要展现出来的。
    在女主角安妮拘谨讨好的表相背后隐藏的是极其复杂疯狂的内心与过去。一开始,她老实的面孔让人以为她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对小说的狂热爱好所引起,只是对小说中那个支持她给她以生活力量的女主角的结局不满而产生了抵触情绪,直至试图通过压迫作家来达到改写小说的目的。但随着作家的进一步了解,观众也对女主角知道得更多。原来她是个恶果累累,将无数婴儿扼杀在摇篮的“魔鬼”护士。更可怕的是,作为护士,她在专业上的学习成绩是十分优异的。这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一下子由情绪失控的疯狂女人变成冷静阴鹫的专业杀手。观众心中的恐惧与害怕一点一点在加深,完全无法预测安妮下面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影片中的几个转折点更是将观众即将释放的紧张又硬生生地塞了回去:一是作家攒了几天的药丸粉兑的红酒被安妮不小心碰翻,作家的表情顿时僵在那里,难以置信地望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二是作家藏了一把费尽气力找到的水果刀试图袭击安妮,却因小小的失误被安妮识破想法未能得逞,反而害得自己双脚骨折,一切似乎已无转机;三则是在机智精明的老警长发现线索追踪至安妮家时,虽然未有发现,但在临走时听到奇怪的声响,当他回去查探,终于发现了作家,却又被一枪击毙,作家再次陷入绝望。
    除此之外,就是作家永不屈服,不甘认命的坚强,每一次失望之后,他总会为下一次的自救重新做准备。在努力过程中,他不惜对安妮陪笑脸,说好话,缓和他们之间的气氛,让自己活得更久成为可能。
    在整个较量过程中,作家为我们展示的不仅有智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多的是因对生存的渴望而坚持的精神力量。面对一次更比一次残酷的打击,越深入越不利自己的真相,他没有被击垮,相反,呈现了更有力的反抗。最终,他的顽强解救了自己,也促使他的写作生涯走出瓶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 ) 极度“热爱”

浅析电影《危情十日》 “你好,我是你的头号粉丝。”十个字足以恐怖,而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独到之处,一部恐怖惊悚片,没有刻意的装神弄鬼,只有两个人以及不大的房间,是来自生活的未知的恐怖。 影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MISERY》。两个主人公,保罗是一名百万销量级的畅销作家,他所创作的《MISERY》系列使其名利双收。可这些书已经并非他所追求的那类文学作品,所以保罗选择了放弃《MISERY》系列,在第九部书中女主人公难产而亡,整部书结束。保罗驾车准备回纽约交稿,可汽车在雪坡道上打滑,翻进了路边的雪堆里。等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张胖胖的陌生女人的脸。一个名叫安妮的女人,她告诉保罗,他的腿骨严重骨折,需要卧床养伤,虽然因风雪太大没法去医院,但她是护士,可以很好地照顾他。安妮是保罗的头号书迷,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保罗的伤势日渐好转。但当她获悉喜爱的女主人公在保罗的新书中已经死亡,难以遏制心中的怒火,通过各种手段向保罗施加报复,逐渐将作家逼向了绝望。 原著的作者称这部书的灵感就来源于自己粉丝的抱怨,称他江郎才尽已经很难写出让人恐怖的作品了,于是他将这些抱怨进行了放大,然后写出了这部作品,证明了自己并没有弹尽粮绝。狂热的的粉丝令人窒息,而整部影片都让你处在窒息之中。 导演塑造了女主角安妮,一个外边和蔼善良,而内心极度可怕的女人的形象。在女主角安妮和善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极其复杂以及疯狂的内心与过去。小小的记事本却是满满的案件,她是那个杀死无数婴儿的魔鬼护士,甚至很可能还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导演在拍摄女主人公的时候,多采用仰拍,以及脚光等方式,给人以可怕的感觉,同时与男主人公的俯拍形成对比,凸显两人之间的差距悬殊。同时,女主人公的大量特写镜头夸张了面部的表情,再一次加深人们对他的恐惧,以及男主人公的危机处境。而对于女主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她是一种病态的,她没有同情心,当她因为杀害婴儿而被审讯时她甚至是用书中的话来辩解的,这个书可能是她的精神支柱,在施暴时她甚至可能是快乐的,强烈的人格扭曲。而女主人公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的,可谓是将人物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故事人物让整部影片提升一个程度,那么这个女演员就是人物的灵魂。 影片在细节上的把握也是非常出色的,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两次趁女主不在去打探屋外的情况,而在打探的过程中有一个摆在桌子上的企鹅摆件,在第一次打探的过程中,他不小心碰倒了它但却及时接住了,一个细节就是他把企鹅的方向摆反了,女主人公回来没说什么。当男主人公给她的酒里下药后,女主不小心的把酒杯弄倒让男主计划失败,在这个情节上,导演用了一个对称构图,但男主角的背后却是漆黑一片,暗示着他此刻内心的崩溃与绝望,而那杯酒真的是无意而为之的吗?而第二次男主人公翻来的记事本真的是无意中发现的吗?这一切可能都是女主的安排,一切尽在她的掌握之中。包括那只叫做misery的猪,都让人细思极恐。

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实力的及其悬殊,在于空间的密闭,在于紧凑的情节,紧张的节奏,而这些让观众有了强代入感,我们被代入到影片中,跟随着男主人公的行迹,紧张感扑面而来,窒息的恐惧。

其实对于男主来说,在面对这么疯狂的粉丝时,在两者实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妥协中寻求逃离的方法,对于他个人来讲,他无非也就是个普通人,遇到这样的粉丝,悲剧的只会是自己。在整个影片中,两人的对抗中,这个男作家的心理素质,以及这种对于生存下去的渴望以及坚持也让他得以获救,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到这种极度“热爱”却也让他从此产生了心理阴影。

整部影片大半实在一个别墅中拍摄,低成本电影但影片却是非常精彩,对于每一个喜欢惊悚,恐怖影片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一定是必看的。

 4 ) 论外貌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起的作用

百度上搜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你就会看到以下内容:

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这是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1、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2、害怕:笼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3、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4、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那看来,男主角一直没有屈服于女主角,已经是超人的范围,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他有家庭是一个。
而我猜测主要是女主角的外貌不符合他的审美,导致长久以来也无法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例如本人就是极度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人,甚至不论禁锢者的外貌美丑,最终都会屈服并爱慕,但若果禁锢者是奇丑无比的话,所花的时间肯定是比较长的。

我不知道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比列,但如果你已经爱一个人爱到不得到就无法生存的情况下,请务必要囚禁他/她。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5 ) Miss Misery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喜欢看这一类片子,反而不喜欢看节奏慢抒情类型的。也许这种片子更能让人跟着节奏走吧。
  知道女主其实不是从这部电影,反而是从美国恐怖故事。不知为何,她驾驭起这种角色好像总是驾轻就熟。她让安妮从一个见到偶像开心的小粉丝到爆发的心理变态,转换自如而不突兀。我想她打断保罗腿的那一段戏着实是震撼了不杀观众,一瞬间情绪的爆发和果断有力的动作以及充满愤怒的面孔,总是我想到这部电影时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画面。
  其实最开始她并没有想到囚禁保罗,直到保罗为了报答她把自己的新手稿给了安妮看,安妮发现自己喜欢的女主角死了,从而引起了后来的一系列事件。从被囚禁,到尝试反抗,到无奈顺从,再到后来的终于逃出。我想,保罗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给粉丝的一个小福利会酿成这么大的灾祸。
  安妮始终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她独自住在远离城镇的小农场里,没有人关心,没有家人和朋友。我想也正是这样的环境,造成了她的抑郁和狂躁,也造成她杀人之后甚至感觉不到丝毫的愧疚或是慌乱。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于是她开始想方设法把保罗困在自己身边。她从不多加犹豫,也从不担心自己做的是不是错的。她温顺起来就像一个需要得到满足的小女生,但如果不能满足她,她便会立刻变成狂躁的女魔头。
  看到挺多人说,这部片子和闪灵很像。但对于我来说,这两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并不一样,不过也还是Stephen King的惊悚手法:“不靠具体的意象来获得恐怖效果,而是通过对事件气氛的营造来震慑读者。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
”。女主凯西贝茨也不愧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长相平平又低调,可实力却是不容忽视。演技真的很棒,角色饱满富有张力,将影片中情绪极端变化的狂躁症患者演绎得淋漓尽致。
  就像Stephen King一贯展现的心理恐怖,我想,较于鬼魂和异类,人心,才最可怖。

 6 ) 《危情十日》是讲母子关系的电影!

为什么安妮是母亲,保罗是孩子

影片开头保罗出车祸重伤,安妮把他从车里拉出来,给他进行人工呼吸,救活了他。这是生命的给予。这是在给他第二次生命,就像母亲一样。

在养伤期间,由于保罗双腿和一只手臂严重骨折,行动严重受限,一天的吃喝全靠安妮。这又像是婴儿期的孩子一样无助的需要母亲的照顾。

片中安妮不但为保罗准备液体状类似婴儿食物的早餐,而且还为保罗刮胡子,擦嘴。

以上种种都说明二者关系的设定是在隐喻亲子关系,接下来的剧情也和亲子关系是高度重合的。

亲子关系第一阶段——亲密无间

安妮刚刚救回保罗的时候,二者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保罗对安妮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安妮对于能见到偶像十分兴奋。同时安妮照顾保罗也是无微不至,满足他的一切需要。保罗对自己的处境也十分满意。

这个阶段就是亲子关系的第一阶段——亲密无间。

在孩子刚刚来到人间到结束儿童期之前的这段时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和孩子是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不分彼此的。

尤其是一岁两岁之前的婴儿期,孩子还认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这时候只要他的一声哭闹就有妈妈来帮他解决所有的问题。使婴儿觉得全世界都是为了满足他才存在的。

作为妈妈这个阶段可以全凭自己决定如何爱孩子,决定孩子的一切,对孩子有完全的掌控力。因为孩子不能说话或者太小而不能实质上的拒绝。

比如妈妈可以把孩子打扮成任何自己想要的样子,有些想要儿子却生了女孩子的妈妈还会把孩子装扮成男孩来养,甚至持续好几年。比如妈妈给什么孩子就要吃什么,妈妈让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亲子关系第二阶段——叛逆中的裂痕

电影中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是安妮发现保罗在新书中把系列故事的主角米瑟莉给写死了。安妮非常气愤,因为他对保罗这么好可是却被保罗背叛。同时随着伤情的好转,保罗希望和外界取得联系,并且对于安妮要求的重新写书非常拒绝。

安妮只好非常残忍故意把保罗已经好了的脚踝再次弄骨折。实际上这里象征着安妮对保罗自我的一种阉割。同时保罗也开始瞒着安妮搜索房子,发现了许多安妮以前的秘密,并且多次尝试逃走。一次是藏了一把刀准备趁安妮大意攻击她,一次是在安妮的酒中放大量镇静药,可惜都没有成功。

电影这一部分就是对应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了和父母不同的自己的意见。父母经常把自己的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安排的去做时就会勃然大怒。

有些父母甚至会自虐式的省吃俭用为了孩子的教育,在付出如此巨大的前提下,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或者不想走父母安排的路就会在家庭中产生激烈的矛盾。

独立与控制的矛盾

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太过强大,就会吞噬掉孩子的自我,那么从此以后这将是一个没有自我,完全活在母亲淫威之下的可怜人,人生的一切都要母亲安排。而且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溺爱,而溺爱又会造成孩子在外界挫折面前的无助。所谓的妈宝男就是这一类。

而且母亲也会失去本来的自我而是所有的事情都为了孩子,这样孩子每次做了母亲不允许的事情就会有深深的内疚,母亲再利用这些内疚达到目的,比如催婚催生孩子,当然这些都是在所谓为你好的这个借口之下。

亲子关系第三阶段——分离与独立

电影最后保罗焚烧重写的书稿,引诱安妮上前,在搏斗中将其杀死,终于逃出升天。

如何分离?

这一段对应的就是正常状态下的父母与子女的分离。子女要拥有独立自我开始一段由自己掌控的人生。当然这种分离无疑是痛苦的,就像要送孩子去上大学的父母所能感受的。

子女成年以后,本来应该去过好各自的人生。但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生活无孔不入式的干涉,不但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增加幸福,反而让所有人不幸。

再生二胎的家长希望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小的时候尽量陪他们爱他们,随着长大就要学会放手,孩子有自己的未来,你的人生里除了干涉孩子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人类养宠物其实不是因为喜爱小动物,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不会反抗,我们可以爱他们,可以控制他们的一切,最常见的就是训练狗做各种各样的事。

亲子分离的电影中应该说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是一个分离失败的案例。诺曼母亲活着的时候干涉他的所有事情,当母亲死了诺曼接受不了这一切,所以产生了两种人格。最后观众会发现诺曼的自我已经被母亲的自我完全吞噬,本来是人格分裂的他现在人体里面只剩下了母亲的人格。

 7 ) 凯西贝茨在危情十日名垂青史的表演

名垂青史的表演 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非常推崇该片,无论是编剧,还是摄影,都很出色,尤其精彩的是女主的炸裂演技,让人惊艳。 1.强大幕后 本片原著斯蒂芬金,金出过车祸,作为畅销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这部作品,看得出他对过于崇拜自己的书迷是存在恐惧的,他不想被读者绑架,他写作是为了他自己,写作让他快乐,他写作不是为了读者,不是为了得奖,甚至不是为了赚钱。 本片编剧威廉姆高德曼,编剧了虎豹小霸王、复制娇妻、总统班底,是有着实力的大编剧,对于本片的改编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 本片摄影巴里索南菲尔德,摄影作品包括血迷宫、当哈里遇上莎莉,导演作品包括黑衣人系列,为本片提供了极佳摄影。 本片导演罗伯·莱纳,导演作品包括当哈里遇上莎莉、怦然心动、义海雄风、遗愿清单,还出演过子弹横飞百老汇和华尔街之狼,令本片呈现出极佳气质。 本片男主角詹姆斯凯恩,出演作品包括教父系列和狗镇,他的表演是对于凯西贝茨的点缀。 本片最耀眼的当属女主角凯西贝茨,她出色演绎的层次丰富的维安妮让人毛骨悚然,她凭借该角色获取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是银幕上让人难以忘怀的表演。 2.史诗级别的演技 我是你的头号书迷。 ——维安妮 凯西贝茨的表演很有层次,她扮演的维安妮从温柔可人到暴躁凶残,尺度掌握的非常好,比较有说服力。 以她的体型,我相信她可以扛起男人;以她的性格,我相信她当过护士;以她的性格,我相信她杀过人。 贝茨扮演的维安妮有自己的行事准则,有自己的逻辑。 她非常崇拜作家舒保罗,痴迷于他的作品,以至于跟踪着舒保罗,所以舒保罗遇到车祸时,她能第一时间救他; 因为她体型大,所以有力气扛起舒保罗; 因为她做过护士,所以可以照顾生病的舒保罗;因为她她非常崇拜作家舒保罗,痴迷于他的作品,所以她不允许舒保罗在小说中结束女主角的生命; 因为她脾气暴躁,所以她会大喊大叫; 因为她犯罪前科,所以她有杀人可能; 因为她对舒保罗的迷恋,所以她打断了他的腿不让他离开。 有比人类还高的公义,我会由他判决。 ——舒保罗 维安妮对这句话非常认同,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也不是完全坏到骨子里,也有好的地方,舒保罗的命是她救的。 3.聚焦 电影还不够聚焦。 有些剧情很没有必要,舒保罗没有必要看那部记录维安妮罪行的新闻剪纸集,警长在图书室又重看看几乎是相同内容的新闻纸集,对于维安妮过去情况的过多解释适得其反。 警长和警长夫人去看车祸现场的情节也没有必要,警长和警长夫人的戏份太多,这都属于多余枝节,应该把笔墨着力于舒保罗和维安妮。

 8 ) 被困住。

可能是因为提前就知道“悬疑”的标签,在Paul写完小说走上茫茫雪路时,就在猜想,是不是之后发生的故事都只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幻境而已。而中文译名之一的“危情十日”,让我脑袋直愣愣地跳出“十日谈”的场景,着实跟片中的故事风马牛不相及,最大的关联性可能就是,被困住。

起初就觉得Annie的笑咋会那么诡谲,暗藏杀机,明亮得如响雪止后响晴的天气,如看不见的烈风,割得人眼角抽痛。1990年制造的画面,20年后看来,有当下的忧郁的小清新,而Annie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森女腐女咆哮女。她的衣服的色调即使有暖色都跟浸染了墨色,变得灰蒙蒙的,而她和那只神奇大只的宠物猪倒在床上吃着薯片看娱乐节目的场景,与白领回家变身凌乱腐女的状态如出一辙。

在Annie咆哮出对Paul新书“粗劣语言”的极度憎恶时,一直以为“她是救命恩人”的Paul茫然不知所措,他的神情暴露了他的潜意思,这并非Annie偶然的情绪失控,只是文人总是颇敏锐,他开始第一次打量所置身的环境,第一次有了无助感:开往外面世界的路,是不会被修好的。

此后Annie的病态越发的明显,我觉得她的内心总是有一种绞痛感,即使如湖面泛起涟漪般得微笑。她推出那个焚烧炉时,她的绞痛从隐忍走向了莫名的悲壮,有那种“TMD,你到底要怎样?!我是来救赎你的,你这不知天高地厚的混球却不理教数,非得让我杀掉你吗!啊?!”的悲壮感。

后来Paul学乖了,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头脑活络的小说家也无法参透这个痴女的逻辑,她的人性和幻想充斥在不可平衡的臆想中。从她将自己假定为Paul的小说人物Misery开始,Misery的难产,使护士出生的Annie拥有了走不出的悲伤,不禁在想,倘若小说中Misery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不是Annie的人生将是另一番天地,或许她的偏执神经强迫等多元因素会因为心存美好而渐渐平息。人总是难以找寻到内心的平衡,Paul假借于写书排解,而卑微无名的Annie假借她的小说。这就是一个怪圈效应,一旦跌入,因果关联,没有消停。

那头猪可真是壮硕,进入画面时,我以为它是被“派来”把Paul的烂腿吃掉的,可能西部连续剧“Deadwood”中猪作为尸体证据处理器的影响在我的脑中有些扎根,总是对什么都吃的猪,有几分忌惮。还好,它只是个打酱油的,仅出镜三次。

跟猪相比,本以为老警察会是故事的终结者,没想到,剧情发展得如此陡然,使这个帽子很酷、外套很好看、查证思维很奇特的老警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打酱油。可酱油哥打得好,他的出现总是给人紧绷的心理,期盼与失望,特别是最后那个“回马枪”,在极大的希望中绝望的倒下,如同忽然卡掉的老式录像机。然后在戛然而止稍微空白的诧异休止符之后,来了个更陡的,这跟交响乐的起伏转折不谋而合。

故事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安妮的大脸微妙又狂暴地变化着表情,她的人性在无奈和掠夺中双向滋长。后来的后来,Paul回到了纽约的都市生活中,在高档的餐厅,脑子却浮现出Annie的脸,Annie困在他不令她满意的小说结尾中,他困在Annie如影随形的阴霾里。

片外话
0我总是一不留神写很多,就这么草草收尾,免得扰了未看者得兴致。
1现在回想起,就会浮现annie拿着paul本藏再床缝里的刀如幽灵般梁艳放空痴痴地说:“你在找这个么?”
2 跟我同看片得一个姑娘说,还是像中国这样,家家户户挨得近点儿好,有个什么动静还可以知晓。
3安妮的房子可真是复杂,那么多杂货,没有一丝灰尘。即使那么偏远的一个小镇,房子都那样的好,还有地下室。
4史蒂芬金的作品,拍成电影,总是有意想意想不到的大惊奇。
5 还好看了凯西•贝茨的其他片子,不然第1提到的情景持续不知得在脑中萦绕多久。
 

 短评

朴实刚健,演技一流,教科书级别的情节推进,最屌的是一句都没铺男主背景,靠两句台词就交代完了:—你写的全是污言秽语。—因为我写的是个混混,我小时候也是混混。有了这句之后骗人开锁偷东西下药忍痛杀人全都无比合理。厉害啊

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把偶像打个半死私藏在家中是很刺激的事~

10分钟前
  • 饭岛蜗牛
  • 力荐

凯西贝兹饰演歇斯底里,喜乐无常的疯狂书迷真是入木三分,光她一人就能独撑大樑,堪称惊悚电影经典。

15分钟前
  • yueer
  • 推荐

Kathy Bates是演疯女人的教科书级别的演员

16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本片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假设,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你不认识他,他却了解你,你看不见他,他却无时无刻不在你周围。

1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1、出门前一定要看天气预报啊!大暴雪什么的就不要出门了么! 2、谁会给自己书里的主角起名叫misery么! 3、千万不要随便把主角写死啊!4、小心偏执狂啊 方向请摆对 数量也是会被看出来的么! 5、一定要检查死没死啊 死了就不要瞎想了么!吓唬谁啊!

20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推荐

遇上这样一个脑残死忠粉丝,我只能说,真是太恐怖太变态太疯狂太刺激太过瘾啦!!!!!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这悍妇简直是我童年时的噩梦,终于再看了一次.惊吓程度已是全无

2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贝茨的这次演出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两种心理的随意转变,眼神、神态都达到人神合一了。拍摄技巧也值得一说,悬疑恐怖的气氛张力十足!放大的人物特写、精妙的配乐都很瘆人。

31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力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故事缓慢的讲述,观众在屏幕那头却大气不敢出……Kathy Bates的Anne即使微笑都让人不安,男主坐怀不乱连哄带骗,勇气智力均可嘉。

36分钟前
  • Hey Johnny
  • 力荐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 ~左手~慢动作重播~当粉丝~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4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1990!1990!居然是1990!让现在的禁室培欲片哭去吧!

44分钟前
  • 麻布图鹉
  • 力荐

所谓 一个脑残粉的战斗力抵得上十个黑 请把富奸的作品介绍给这位可人

4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如果可以不要腿打折的话,可以说很需要这样的阿姨来监督干活了。

48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孤独可以把人逼成疯子

53分钟前
  • hua
  • 推荐

风格手法配乐选择甚至字幕隐出的方式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好莱坞制造,用细节和巧合推动故事发展,用人物大特写和平行蒙太奇营造氛围,加上两位主演的完美对手戏,这绝对是上品之作;另外提一点:疯狂粉丝什么的最要不得了,多少名人就是这么被玩死的。

5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Annie就是挺韩的脑残的未来啊~~~

55分钟前
  • Sodayui
  • 推荐

凯西·贝茨的剽悍演技把整部电影的惊悚感拔升到一种高贵的境地。如果将历届奥斯卡影后塞在一个屋子里彼此厮杀,凯西·贝茨绝对是那个活到最后的人。(前提是希拉里·斯万克必须进男子组)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节奏很好,外景在片里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应该是编剧的贡献,罗伯莱纳贡献了透彻的视觉风格,道具还是一如既往的糟,受伤的假腿倒在打字机上的假人头,道具组可能是制片人亲戚。揪心的部分在逐渐升高,尽管开始像愚蠢人物的喜剧,终究是一场双方意志和执行力的较量。

5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史蒂芬金的本子没啥特别。主要是导演的驾驭能力太强,节奏和镜头语言都一流。看惊悚类果然还得是那个年代,粗糙的环境质感,折磨心智的配乐,骤降的大特写大广角。当然这片最大看点还是影后凯西贝茨的神演技,把变态演到如此入骨真是牛逼。脑残粉都该来看看什么叫用生命在黑的魔鬼粉。四星半。

6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