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情片俄罗斯2021

主演:谢苗·塞尔津,丘尔潘·哈马托娃,尤利娅·别列希尔德,尤里·科洛科利尼科夫,尤里·鲍里索夫,伊万·多恩,亚历山大·伊林,谢尔盖·德雷登,Olga Voronina,蒂莫菲·特里布纳采夫,Semyon Shteynberg,Georgiy Kudrenko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剧照

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3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4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5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6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7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8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19彼得罗夫的流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7 00:06

详细剧情

  《梦流感》是以《夏》技惊四座的俄罗斯名导基里尔赛勒布伦尼科夫的最新作品,当年因支持同志舞台剧遭政府软禁,重获自由后,创作火力全开。影片以后苏联时期为背景,疑似染上流感的男主角在返家路上,遭古怪大叔和求死作家不断耽搁,在阿司匹林与伏特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迷离的意识,竟遁入自己创作的漫画幻梦里。导演借古讽今的招牌技法、流畅跳跃的花式转场与交叠梦境,创意直逼《王牌冤家》金牌编剧查理考夫曼与日本动画宗师今敏,令人大呼过瘾。

 长篇影评

 1 ) 几个细节

- 灵魂出走的闭环叙事

1.在一排士兵枪决一排群众的时候

男主独自存活 好像透明人一样来去自如 不受枪决的影响 其实已经意味着当时的灵魂出走

紧接着的镜头是走上灵车的剧情 就更加确定 男主是在枪决中死去

2.结尾从棺材里面逃走

预示着整部影片是在讲 生前的回忆

- 压抑的氛围

1.妻子的超现实暴力

妻子的暴力是可以释放出来的 但男主只能通过流感的形式内化自己的压抑情绪 妻子越超现实的释放 越能侧面体现男主内心的压抑

2.俯视的视角

更能体现男主的压抑情绪

没看懂的地方:

黑白片段中的女主持

身上穿的毛衣与 男主妻子的同事织的毛衣图案相同 是否隐喻女主持的身份 是妻子还是妻子的同事或者是一个抽象的形象?

 2 ) 寡头经济 寡头政治 专家 文化骗子以及同性恋妖魔化

很多人因为影片神经病一般的叙事

为他打了低分 事实上 真正理解影片暗藏的玄机后

老烧相信 您的看法会大有改观

这部影片改编自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的同名小说

老烧认为 要准确理解影片 导演的话是一把钥匙

基里尔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姓氏 所以影片中

个体的彼得罗夫 成了整个俄罗斯的缩影

个体的疾病-流感 也就浓缩了整个国家的弊病

影片画面阴郁 冻土和阴云让人倍感压抑

街上行人犹如行尸走肉 彼得罗夫上车后因为咳得厉害

一位大妈为他让出座位后说:你好象得了癌症

这位苏联大妈代表了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的怀旧群体

他们认为:社会转型后的俄罗斯已经接近死亡

另一位大爷的抱怨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

他说:戈尔巴乔夫出卖了我们 叶利钦挥霍了国家财富

现在金融寡头扶持这个人…问题就更多了…

1999年12月31日晚 叶利钦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

人们普遍认为 继任者是被当时的金融寡头扶持上位

当时的俄罗斯 政治经济领域被寡头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 女权贵要求上法庭时民兵完全不理会

潜台词很明显:法院是你家的 彼得罗夫想象的

处决权贵的情节 直观地表达了俄罗斯民众

对寡头经济、寡头政治恨之入骨的情绪

有趣的是 公交车上那位对小姑娘口出秽语的学者

被年轻人拽下车后 俩人都被警察抓走

人们怒骂学者是“混蛋”“垃圾” 那位大妈却嘟囔着说:

学者应该受人尊敬 他又没伤害人 警察干嘛把他也抓走?

售票大姐评论说:过去在电视上 他们说什么都被吹捧

现在可不行……此时老烧似乎看到

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跃然银幕之上-“专家”

这位苏联大妈只看到光头年轻人伤害了专家

却看不到专家对9岁小姑娘使用语言暴力

她也当然意识不到专家在电视上口吐莲花时

对普罗大众是否造成了伤害 彼得罗夫捡起学者的假牙

是因为 他另外的身份是作家 漫画家

也许他要借鉴专家学者的“话术” 赢得读者的喜爱

这个嘲讽伪专家学者的情节 与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

一脉相承 真正的艺术家文学家在苏联时期

被下放到殡仪馆 而一帮伪文学家却坐在沙龙上高谈阔论

彼得罗娃的痛打 表达的是民众对那些文化流氓的愤恨

彼得罗娃被赋予了民族母性的意义

儿子小彼得自然代表俄罗斯的未来

但他同样病了 还有许多恶习 令母亲十分担忧

彼得罗娃也被赋予觉醒者先锋的身份

她以一己之力奋力铲除社会遗留的恶疾

但在影片最后她陷入绝望 几代人的信仰崩塌

所导致的价值观扭曲 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所以那个神秘人维克多对伊戈尔大喊:我们该信仰什么?

说到伊戈尔 彼得罗夫表现得对他既熟悉又陌生

他拒绝给伊戈尔留下电话号码 并且说:

我不想和你保持联络 这里已经暗示:

伊戈尔是死神 彼得罗夫已经病入膏肓 到了濒死状态

新年派对等候儿子时 彼得罗夫再次遇到伊戈尔

伊戈尔感叹说“你们人类真复杂” 再次证明他不属于人类

那么维克多是谁?老烧认为也是彼得罗夫!

彼得罗夫对自己的幻象 或者说另一个人格

维克多代表了前苏联时期的彼得罗夫

他愤怒却无能为力 苏联的解体似乎是他的一次死亡

所以 死神伊戈尔与他见面时说:你还在为上一次生气么?

最后的黑白画面中 77年的雪姑娘给妈妈打电话时

曾经问妈妈:维克多怎么样?

妈妈抱怨说:他花6卢布买了一大把阿司匹林

彼得罗夫看向维克多时 看到儿时的自己一闪而过

那么雪姑娘又是谁?因为雪姑娘的美丽 友善

很多人认为她是“70年代理想化”的化身

代表着人们曾经的美好愿景 而实则她的生活十分糟糕

老烧不反对这个看法 但老烧更加认为:

雪姑娘是彼得罗夫想象或分裂出的另一个人格

回忆中 圣诞派对上的雪姑娘是真实的

彼得罗夫认为:理想化的自己应该就是雪姑娘的摸样

因而想象出了 后面的雪姑娘的故事(黑白画面部分)

为什么雪姑娘总是看到男性的裸体 因为

彼得罗夫确实是个同性恋 但苏联和后来的俄罗斯社会

对同性恋的妖魔化 使他不得不深藏不露

这也是为什么 雪姑娘的故事用黑白画面展示

雪姑娘在和她的学生亲热时 叫他的名字“伊戈尔”

见男友萨沙的父母时 男友的父亲是伊戈尔

这些都说明 彼得罗夫意识到自己作为同性恋的社会性死亡

恐怕同性恋取向 是妻子与他离婚的主要原因

前妻来送孩子时 是前妻主动与彼得罗夫火热啪啪

但彼得罗夫却并没有任何享受激情的表情

证明彼得罗夫是同性恋的画面 还有儿子小彼得

和童年彼得罗夫对女性反应的对比

儿子小彼得被医生的乳沟吸引 而童年彼得罗夫

却对女性裸体毫无感觉 他更关注女孩子的穿戴

这也是为什么作家谢廖沙在作品里

将彼得罗夫描绘成同性恋

那么谢廖沙是谁?

明显是彼得罗夫分裂或具象化的 另一个人格的自己

有两点为证:第一 谢廖沙知道彼得罗夫是同性恋

并在小说中写了出来 第二 彼得罗夫的回忆中

母亲带他参加圣诞派对时叫他说“谢廖沙 这边走”

彼得罗夫曾经有个作家梦 所以他将自己和雪姑娘合二为一

编写了“雪姑娘的故事” 当然他的作家梦并不顺利

帮助谢廖沙自杀并烧毁全部手稿

意味着对文学追求的放弃

文学梦的破裂和前妻彼得罗娃痛打伪文学家有没有关联呢/

或许 连妻子 儿子也都是彼得罗夫的幻象

是他分裂出的其他人格 作为男同的他

幻想自己是正常男人 应该有个妻子、儿子…

儿子不再像他 而是有正常的性取向

这也是为什么 在灵车上彼得罗夫说自己已经离婚时

无事不知的伊戈尔惊奇地问:你结婚了么?

另外 一个重要细节也暗示了雪姑娘和彼得罗娃

都是比得罗夫对自身的幻象:图书馆长

和雪姑娘工作的旅馆同事是一个人 而雪姑娘穿的毛衣

却和图书馆长手里编织的一模一样

总之 影片故事是一次漫长而深入的集体潜意识之旅

它凭借第一人称的童年回忆深入探討了

一个永远不该忘记、从未真正过去的过去

并在一个没有时间空间界限的维度

展开了对现实俄罗斯社会的批判性视野

就像随处可见的 墙上的涂鸦:“日子是狗屎 你也是”

“我快死了 甚至等不到婚礼” 或者干脆一个字 “唉”。

那么彼得罗夫死了么?因为死神的眷顾

他确实死了 影片最后彼得罗夫巨大的人头

从窗外凝视窗内的画面说明他真的死了

但他成功复活了 棺材内的尸体是他最初

也是最后对自己的幻象 影片最后在绝望中表达了

对俄罗斯社会的厚望:祛除病症 涅槃重生

 3 ) 灵车与轮回

2004年新年前夕的公交车上,买票声不绝于耳,这是现实;而前苏联时期不用买票等福利理想泡影从一个个父辈,祖辈口中谈论着;逝去的苏联啊,至今有许多人让它在脑中多待一会,灵车上,50,60、70年代三代人为苏联送葬,而男主作家80年代的好友谢廖沙却因无法得到认可而自杀为证,谁的责任?是那个编辑室自大的老一辈,认为年轻一辈全是抄袭他们老一辈的二流者,还是那个整天喝伏特加,抽烟望窗外,整天伶仃大醉的评论风气让他无望而窒息?窒息代表什么死亡吗?从脑中抹除才代表真正的死亡,灵车上代表苏联的人又新进入大众的脑海中;一切的循环又从口中的唾沫开始,循环,循环;1977年是如此,2005年新年也是如此,90年出生的代表作不正是男主的儿子吗?现在2022年z世代上映的不正是他们影响至深的现实轮回吗?那颗阿司匹林

 4 ) 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

认可量子力学“多重宇宙”(WMI)理论的科学家当中分成两派,此理论的开创者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ll,1930-1982)认为:

历史只有一个,但世界有很多个。

以哈特尔(James Burkett Hartle,1939- )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1929- )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

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个。

曹天元《量子物理史话》

以上是科学家的世界观。可矛盾的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大概都是些被认为“失去了理智的疯子”。

能让人大开眼界,还有这样的一种世界观:

在这里,我们拥有类似尘世中博物馆一样的地方。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通览到早到人类形成之初的整个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历史如同画卷一样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一点也不像我们以前阅读历史书的样子,而是真真切切地目睹历史的发展。

露易丝·波恩《巫师的秘密》

艺术家也来玩一把“多重宇宙”。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2021)说的是一个家伙吃错药后,“真真切切地目睹”了一段历史。这张海报设计的风格,就很“多重宇宙”:

观影史 211214|彼得罗夫的流感

 5 ) 我看《彼得罗夫的流感》

今晚看了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的新作《彼得罗夫的流感》。这部电影得到了今年戛纳金棕榈的提名。女主角是《再见列宁》的主演。

导演拍飞了。完全是一部高烧之后的呓语之作。当然,距离疯狂还有一些距离。这是一部非常俄罗斯的作品,糅杂了暴力、嘲弄、幻想和哀伤。长镜头之间的剪辑出人意料的好看。只是,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也许可以再剪短一些。

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变幻,让故事在成年主人公和幼年主人公之间来回切换。俄罗斯社会的病态俯首皆是。意识流的碎片一个接一个,完全没有逻辑。死人在警察眼里复活、逃脱。但灵车里尚且有鲜花。在现实里,这个复活的人跌跌撞撞,除了泥坑和冰冻的公交车,什么都没有。

 6 ) 过期的阿司匹林治不好时代的流感

似真似幻的视听语言营造出一幅“大家都有病”的时代画面。呼朋唤友的灵车,喝着伏特加横冲直撞的司机,随处可见的喷子和神棍,毫无服务意识的售票员,幻想杀戮的图书管理员,为成名而死的作家,还有男主这个无所事事的父亲,以及他寡言而别扭的儿子。

每一位创作者都经历过,“我要完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之作”,别人看了之后说“这不就是哪哪哪部作品里的吗”

每个人都那么可悲,绝望,愤怒,只有彼得罗夫一家彼此相爱,虽然表达爱意的方式充满着争吵和沉默。

雪姑娘,阿司匹林,一件时髦的毛衣,和对外星人的幻想串起了这对父子的童年。相对于男主繁杂的幻想和宿命般的人物关系,影片的故事挺简单,就是男主搭公交遇上做灵车工作的朋友,上了灵车感冒加重,又被朋友的朋友喂了片77年的阿司匹林,好转之后回家,儿子发着高烧却嚷嚷着要去新年聚会,于是男主又把过期药拿给儿子吃,第二天儿子康复如愿去了新年聚会,最后和男主一起回家,在这个过程中,男主前妻的变态顾客被捅死在街头,男主灵车朋友运的尸体跑回了家,男主的作家朋友把男主写成了同性恋,而作家和男主同名,所以也可能是男主幻想出来的朋友。本来对这种将象征和视听语言发挥到极致的片子不太感冒,但这部片子背后有种浓浓家庭温暖,真的挺喜欢。

 短评

从头到尾飞了两个半钟,奇技淫巧眼花缭乱。对深层次的情感输出还是存在隔膜,但表面的那些情绪张力太足了,完全靠精巧的视听迸发出来,无论长镜头调度还是POV视角(有一个照镜子的镜头令人咋舌),都炉火纯青、信手拈来,至少是一场尽兴的旅程,始终没有让人感到腻烦或疲惫。导演展现出超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比之下《盛夏》都略显乖巧了。#SarajevoFF#

7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

8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12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还行

导演是氛围营造的高手,到了这部里,直接让镜头跟着男主角的脑内小剧场游走,随时都会飞起来,让炫技般的镜头设计跟剧情结合的很好,形式就是风格特点。其实这种拍法以前也见过,只是这次被这个导演玩的恰到好处。

1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经不起推敲的猎奇影像,自娱自乐的转场镜头,装腔作势的童年乡愁,不要怀疑,这背后没有任何根基,只是导演在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发泄自己莫须有的恶趣味。

20分钟前
  • 白斬糖
  • 还行

快半个月没发豆瓣影评了,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难住了我,十多天中分三次才把这部二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看得好累哦!这位导演过去的电影《盛夏》我挺喜欢,技艺独特,就是故事性薄弱了些,没想到这回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只是在玩技巧,炫时空、影像的错位,情节人物时时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导演确实是个营造气氛的电影天才,但是这次还是玩过火了,只顾自己嗨。可惜像我这样的老年观众早已是见怪不惊,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毫无兴趣了。

2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原以为是将流感置身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叙事影片,没想到在多重炫目技巧下包裹着的故事本体并不直接与社会挂钩。一部精湛的技术大赏,有人嗑药嗑到嗨,这里是萎靡里盛放。就绚丽的技术方面而言与朴赞郁的《机器人之恋》有相似之处,后者借由精神病患者的超现实思维构造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本片则是依托流感对人大脑所产生的奇妙影响进行臆想与抽离。影片虽说并非多么宏观,但整体格局却打得很开,十分晦涩,多次倒回也还是不甚理解。|7.5

24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三星半到四星水准,戛纳技术大奖还是实至名归,不过和前作[盛夏]的毛病类似,都是形式过于飞扬炫目而内核却较为空乏苍白。梦境、幻想、回忆与现实互切,沉睡如长逝,惊醒似重生。传染疾病的隐喻与苏俄30年间的物非人是,过去的美好与怀想成为一种想象性满足,现实的冰冷和苦涩只可借着死亡与复活的演绎来冲淡调和。1977年的阿司匹林依然具有退烧特效,一百万之一的生育能力竟而改变少女一生命运。落魄作家在自杀与他杀的交融中归于毁灭,压抑妻子于图书馆、雪地与内室中释放杀戮暴力。雪姑娘的裸男透视力与彼得罗夫的UFO召唤力恍如穿透岁月雾霭交联相通,及至在灵车里兀自复生,唯有孤独地在荒寂的公交车中面对僵尸般的检票员。(8.0/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玩到飞起~电影真的可以致幻~

3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在集体的时间洪流下,还有创作与记忆的支流。没有人大叫,提示都是内心的。

32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竟然是一部“适合”在圣诞或新年看的电影…意识流、肆意、超现实、浪漫、荒诞

41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看到灵车司机是科利亚达我一激凌……)

42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如果说《盛夏》是在给传记小说配插图,《流感》则是白纸上的全新作画。必然也必需有冲击性的调度,因为它的实质是作者强力意志把控的动画片,也因此,基里尔向来不加节制的表达方式才得以被体裁吸收。

4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 74 Cannes# 一出精彩大戏,各种奇幻情节轮番上演,第一条故事线很像男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二条故事线转向黑白写实风格,两条线首尾相接,形成完整的闭环,俄罗斯质感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4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亚文化趣味与民族电影性格倒是思考的其次,实际首先非常个人:“流感”,引出了彼得罗夫疯狂的颅内世界,“软禁”,让谢列布连尼科夫的调度无所不用其极,都在痛苦而愤怒的无序中挣扎和宣泄,又在抽离而出的漫游回溯中无限的怀念与哀叹,文本改编途中另谢列布连尼科夫深深共情的想必也是如此,作者与影像高度的合二为一成共生的即兴演化状态,秩序和节奏作为现实环境中的虚设而被鄙视,也因此,电影的共振被进一步播散——当下的疫情,以及疫情下的一个个高压中的生命和记忆。

4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53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力荐

#27th SFF# Kinoscope。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极多主义的过载文本,确实很飞,把《盛夏》里面的各种脑内小剧场无限放大了,随时随地甚至一个镜头之内就进入幻觉和梦境,有几个超高难度的长镜头,Day1部分那个服用1977年阿司匹林后的18分钟梦境长镜头尤其厉害,虽然构思是舞台剧换景片式的,但是空间嵌合与转换十分复杂,人物众多。彼得罗夫一家都有各种脑内小剧场,男主尤甚:记忆,梦境,幻觉,漫画等等随意转换,而且有情感上很动人的地方。不过最大问题可能是Day3部分“雪女”30分钟左右《盛夏》式的黑白段落(1977年),虽然给出了很好的多视角叙事,但真的有点不兼容啊。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等老娘来做一个playlist

60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上一部我嫌泛滥无节制,这一部不仅给泛滥无节制找到了正当理由,更是变本加厉彻底放飞,不受限制的创作,现实、虚构、想象和回忆交织重叠,完全抛弃观众,想起日耳曼《上帝难为》式的噩梦体验。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