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买日记

海外剧印度2011

主演:阿米尔·汗,普拉提克·巴巴尔,莫妮卡.朵格拉,克莉特·玛尔霍特拉

导演:基兰·饶

 剧照

孟买日记 剧照 NO.1孟买日记 剧照 NO.2孟买日记 剧照 NO.3孟买日记 剧照 NO.4孟买日记 剧照 NO.5孟买日记 剧照 NO.6孟买日记 剧照 NO.13孟买日记 剧照 NO.14孟买日记 剧照 NO.15孟买日记 剧照 NO.16孟买日记 剧照 NO.17孟买日记 剧照 NO.18孟买日记 剧照 NO.19孟买日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9:12

详细剧情

  一次偶然中,洗衣工穆拉(Prateik Babbar 饰)结识了名叫夏(Monica Dogra 饰)的女子,在得知了夏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之后,一心想成为一名电影演员的穆拉请求夏为自己拍摄写真,作为交换,他将带领夏领略孟买的景致与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穆拉对善良的夏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在夏的心中,已经分道扬镳的画家艾伦(阿米尔·汗 Aamir Khan 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一间租来的公寓中,艾伦偶然发现了奇怪的录像带,录像带中出现了名为尤思敏(Kriti Malhotra 饰)的美丽女子。偌大的城市之中,三个心怀寂寞之情的人,即将通过这些录像带,逐渐解开心中纠葛,而录像带中的女子,如今又身在何方?

 长篇影评

 1 ) 久久难忘

这个电影我看了意味自己就忘记了,大多数看了的电影都是这样。但是事实证明,一周以后,我还在回忆。
我回忆的是那些录像日记的主人的一双大大的眼睛。那些日记是她录给她弟弟的。一个嫁到孟买的媳妇给乡下娘家人的。开始是新奇、幸福、到处介绍,包括介绍给她的家帮忙的黑瘦阿姨和她胖乎乎的女儿。最后男的出轨。最后她觉得撑不下去了。录像到此结束。阿米尔汗看到灯头边上一个断了的绳子,大惊而走。
但导演并没有打算把电影拍成恐怖片,甚至悲情片。在此我要谢谢她。因为这样,我才能够无意中记住了那双大眼睛。录像里没有悲戚,没有愤怒之类的强烈情绪。录像日记的主人只是不笑了而已,然后用一双大眼睛静静的盯着录像机,看起来就像一次沉默的道别,和远方亲人的道别。意味深长。
是的,日子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是也不需要抱怨。哪怕就此道别人间。
电影就像一个多层珍宝盒,那个业余摄影师,离异画家,河边的男洗衣工,跑龙套的几个配角,其实都不是电影要表现的。
电影真正要表现的是那个孟买日记里的女子。她描绘了她的生活,她描绘到很好的东西,比如每天走,走过无数次的街道,那个人那个人那只鸟,都有故事,只有有心的人会注意到那些故事。她也描绘了不好的东西,比如丈夫出轨。它们在她的世界里都是心平气和的真实的出现的。
我想起了契科夫的小说《我的生活》,那个有一个死板压抑毫无创造性的工程师父亲,有一个胆小懦弱的妹妹,有一个神一样好奇贪玩的老婆的人,那个不爱读书喜欢做工人的人。
在老婆跑了,妹妹快要病死,父亲大人照旧无动于衷的时候对着父亲说了这样一段话:
苦命的妹妹!在这儿做人,必得喝酒,打牌,说别人的坏话,必得做出信教的样子,或画上几十年的房屋图样,才能免得看见隐藏在那些房子里的一切惨状!我们这个小城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可是始终没出过一个有用的人才——一个也没有!凡是有点生气,有点光明的东西,你们总是把它连根铲掉!这个城里尽是些小店主啦,小税吏啦,小职员啦,伪君子啦——一座每益处的、不必要的城。要是地球裂个缝把这城吞下去,谁也不会觉得可惜!
然后“我”还是靠着坚韧不拔在这城市里作为一个工人活了下去,甚至成了一个工头,带着已去世妹妹留下的外甥女生活着。

 2 ) 四种人,三种交流,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有剧透,慎点】

“殷穆朗你看,这就是海滨大道,前面是焦伯蒂海滩。每天好多人都来这里玩,来吃炒面、包子、小吃,不过我觉得大家来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因为城里很缺乏。海风闻起来很特别,闻得到人们的欲望。”——《河边的男洗衣工》

阿米尔汗作为制片人,在印度影坛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与印度电影普遍的热闹、明朗,以及情节的狂飙突进、构思的天马行空不同,他制作的大多数电影呈现出一种情节上的细腻以及细节处的精致,以致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而这部文艺片《河边的男洗衣工》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一开始注意这部影片,除了阿米尔汗是一个标签之外,令我好奇的还有这几个标签“文艺片”“篇幅较短”“无歌舞”。我想象不出来一部印度电影如果不载歌载舞地抻上两个多小时是什么样子。抱着这种心情,我看了这部电影。平常并不习惯看文艺片的我,第一遍并没有看懂,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细细地品出一点滋味来。

《河边的男洗衣工》,也叫《孟买日记》。我个人觉得其实第二个名字才能更好地概括影片。它讲述了四个人——洗衣工,富家千金,画家,录像带女孩——在偶然的际遇下,演绎的错综复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发生在孟买这个城市里。

一、 四种人

影片着重塑造了四个角色:洗衣工穆纳住在简陋的棚户房中,却怀揣着电影演员的梦想。富家千金莎伊从美国来印度休假,热爱摄影的她打算拍摄孟买人的生活百态。画家安润通过不断搬家而获得新的灵感,事业正在起步却拙于与人交流。还有一个录像带中的女孩,结婚后随丈夫从家乡搬到孟买,对新的生活从开始的兴奋到最终的绝望。

穆纳:印度的贫富分化非常大,大到在莎伊这样的富二代每天喝喝咖啡看看街景身边还有女佣的同时,穆纳这样的家庭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于是他八岁的时候来到孟买,开始时和叔叔住在一起,以做各种零活为生。他曾经在餐馆打工,因为偷吃被老板打个半死。后来做了洗衣工,同时在晚上做打老鼠的兼职。或者说,打老鼠才是他的正式工作,而洗衣工则是兼职(孟买鼠患非常严重,以至于政府专门雇人打老鼠,每个月有一定指标),所以莎伊在提出要拍摄他工作的时候,他愣住了,莎伊说“洗衣工啊”,他才欣然同意。他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做那又脏又臭的工作的一面,更不愿意他单恋的莎伊看到。他也不愿意面对他单恋的莎伊其实只是利用自己,他是那么一个单纯的人。同时他还是那么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他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也向往着那种光鲜亮丽的生活,因此莎伊拍摄孟买的街景,他也并不理解。或许,他是孟买千千万万草根阶层代表之一,住在雨天漏水的贫民窟中,可能随时卷入街头势力的纷争,为了一个梦想,或者仅仅为了活下去。

莎伊:莎伊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同时也热爱艺术。而她身边的朋友却俗不可耐,以至于自己跟他们谈论有关安润的什么他们都能想到性的方面。他们也无法理解自己对孟买的街拍,对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项休闲娱乐活动,与喝酒泡吧甚至嗑药没什么区别。然而从另一个方面讲,莎伊也是一个相当欧美化的人,从她那比本地印度人标准得多的英语到对于安润一夜风流的并不在乎以及和朋友培希略显暧昧的关系都能看出来(印度民间还是相当传统的,这从穆纳的哥们看见莎伊给他照的裸上身写真就打趣他们结婚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莎伊对孟买十分好奇,却并没有打算融入这个社会,她来到印度只是休假和做研究而已,这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印度海归的态度。

安润:安润是一个独居的画家,与穆纳和莎伊不同,他可能代表所有人,也可能代表他自己。他有那么强大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心灵的那扇门却紧紧关闭,只有在拿起画笔时或者酒精催化下才能打开。他也有少许清高,不太愿意理会金钱有关的事情,他的经纪人在跟他谈论画作市场是,他也只是在用餐巾纸折小船,只有在经纪人提到在悉尼办画展的时候,他的眼睛才量了一下,因为悉尼有他的前妻和他的儿子。也许这种清高并非是一种恃才傲物,而更多地是一种不谙世事——不懂,也就不愿理会。他的前妻也许就是因为这跟他离婚,当然,还有别的可能性。他在苦苦找寻的,简单到只是一种感觉,却复杂到这种感觉是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之能在画笔下找到,而促使他找到的,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如今只存活在三盘录像带中。

录像带女孩:女孩名叫亚斯敏·努尔,满心欢喜地随丈夫搬到这座城市,到处拍摄好能寄给家乡的弟弟看。然而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也只能把丈夫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然而这三盘录像带中却几乎看不到他丈夫的踪影,有的只是家里的女佣和女佣的胖女儿。同时,她也并不十分适应孟买的生活,好奇对面家庭快节奏地煮咖喱以及快速生活,在公交车上摄像被奚落,美好生活像沙滩上的字一样被时间的海浪冲去,剩下的只有回忆,回忆家乡的芒果,回忆童年的趣事,最终连这种回忆都不能支持她的生活,她无力面对未来。剧中暗示亚斯敏最终上吊自杀,然而这却被处理成为安润的想象。女孩最终是不是死去呢?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谁都不能确定,只留下了三卷录像带记述了她的欲笺心事独倚斜栏,放在盒子里,被下一任房客安润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个老太太,住在亚斯敏和安润的隔壁,每天不言不笑地坐在门口或者屋里,眼神悲伤,她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符号,或者是亚斯敏的外化,给人以无尽回味。

二、 三种交流

莎伊与安润:在剧中,莎伊与安润正面交流的场景并不多,只有开始由画展引起的一夜以及后面莎伊“偶然”遇见安润而被邀请回家喝一杯咖啡。莎伊对安润有一种艺术上的共鸣,而更多的却是一种迷恋。她平时无法与她的朋友们谈论构图、光线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却在安润那里找到了慰藉。但是对于安润来说,那却是在酒精催化作用下偶尔的一次放浪形骸,而自己平时生活中根本不是那个样子。安润对生活的要求何其之高,高到不会让任何一个女子轻易走进自己的世界,为的只是追求那一种感觉,可能曾经拥有过的,却因离婚而彻底失去的,精神与灵魂的高度协调以及内心的快乐(不能不说的是安润的身上多少有点扮演者阿米尔汗经历的影子,或者说这个角色是编剧基兰拉奥至少在潜意识里给阿米尔量身定做的)。于是在第二天清晨,安润只能笨拙地向莎伊道歉,甚至在他们第二次见面时还在道歉。莎伊对这件事并没放在心上,然而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日常生活中与安润的交流并不那么顺畅,只是像两个相识的人(都不能算是熟人)客气地交谈。他们当然不能喝点酒再来一次,那种感觉最终只能存在于莎伊的记忆中,像一个梦一样。

莎伊与穆纳:莎伊是来休假的银行投资顾问,穆纳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的洗衣工,因为一次洗坏衣服的偶然的际遇,两个人相识,他们似乎都有点好奇对方的世界——莎伊喜欢拍摄孟买的街景,而穆纳则希望进入上流社会。然而他们却多少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这个冲突体现在影片中,就是两个人关于写真拍摄地点的争执——莎伊则希望在街边道旁拍一些自然的照片,而穆纳希望去摄影工作室拍一些明星一般的照片;莎伊认为去影棚照相显得做作,她希望自己的照片“呈现出清新的风格”,而穆纳觉得街边的“清新的”风景没什么好拍的,因为他天天面对的都是这些。后来穆纳似乎有点爱上了莎伊,这种单恋也许是因为莎伊对他的亲切引发起了他一厢情愿的感情。因为贫困,似乎没有女孩子看上过穆纳,尽管他长得还不错。莎伊还傻傻地问:“你这么帅,怎么没有(女朋友)呢?”穆纳为了面子,只能有点尴尬地说:“我……没有看上的”莎伊怎么能明白穆纳这样贫穷的人的生活呢?她只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问八岁就离开家乡来到孟买的穆纳“为什么不回家看看?”“不想念家里吗?”“在家里是不是不快乐?”问的穆纳无法回答。阶级的鸿沟使他们无法逾越的,就连交流上也是。后来穆纳似乎有点明白,莎伊的友好其实多少有点利用的成分,她只是想找一个向导,带他走遍孟买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也在哥们的打趣与奚落中,意识到他根本无法超越阶级追求她。当他意识到这些时,他选择了逃避。莎伊拍到了他夜晚打老鼠的照片,他飞快地跑了,并且在第二次遇见莎伊时又选择了迅速逃离,只不过这一次他被莎伊追上了。莎伊找他聊天,问他怎么了“我们不是朋友么?”他冷笑了一下。也许莎伊真的把他当成了朋友,只不过他们对朋友的理解不一样罢了。他也嫉妒安润,莎伊问安润的下落的时候,他说可能去悉尼和前妻复合了。最终他还是追上莎伊的车,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她,无言地走开。而莎伊也终于明白了穆纳对她的深沉到无以言表爱,然而车开走了,她只能握着穆纳给她的地址,默默流泪。

安润与录像带女孩:安润搬进了新家,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陈旧的铁盒,里面有一个小镜子,一条项链上面穿着戒指,一个小鱼的饰品(我也不知道那是做什么用的)以及三卷录像带。这些东西没人认领,于是他依次播放了这三卷录像带。录像带记述了一个女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她给她在家乡的弟弟的几封信。他开始抱着好奇的态度看这些片段,看那个女子曾经在自己现在住的这间房子里的点点滴滴,并且渐渐被这个一度活泼开朗的女子吸引,觉得这个女子似曾相识。渐渐地,他开始体会这个女子的内心,做她曾经做过的事情——听雨、看海、旅游、逛街、戴上那根穿着戒指的项链,感受一个女子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失望、孤独,到最终的绝望和崩溃,甚至把她当成自己。他们似乎有着类似的经历:曾经对生活抱有热爱,却渐渐失望。他们同样有在远方的思念的亲人——亚斯敏远在家乡的弟弟、安润远在悉尼的儿子。安润曾经在离婚时一度崩溃,很长时间不出屋,不开门,直到穆纳害怕他出事来救他。然后呢?穆纳说他好了,然而真的好了么?那段经历刻骨铭心,是永远难以抚平的创伤。大概在看录像带之前,安润都不愿意想起那些事情。当最后一封信看完,他怅然若失,在屋子里打转,眼睛里含着泪。他想找到那个女子,问问她后面的事情怎么样,然而怎么能找到呢?他累了,坐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一抬头,却看见屋顶上的挂钩,那里本来应该有一个吊扇,他突然间意识到这个女子可能上吊自杀了,而那最后一封信就是她留给弟弟的遗书。他跌跌撞撞地闯出房门,在楼道里失声痛哭。邻居家的老太太缓缓回过头看着他,眼睛里也含着泪。似乎早就洞悉一切。与其说安润在为亚斯敏哭泣,不如说他在为自己哭泣,也许他在离婚时都没有落泪,以释放他常年积累的压抑、孤独与失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录像带女孩才是安润真正的知己。他们曾在一个房间里生活过,有着类似的遭遇,两个人却并没相遇,而女孩的录像带却阴差阳错地被安润发现,并且成为他孤独生活的一丝慰藉。而这慰藉的载体,仅仅是三盒录像带,来的那么虚无。

三、 两个世界

这部电影中,交互错杂着两种语言:英语与印地语:我想,这是编剧基兰拉奥希望可以为我们展示区分出来的两个世界:说英语的上层社会、说印地语的底层社会。

影片中,莎伊和他的父母及朋友是属于上流社会的,而穆纳和他的兄弟们则属于底层社会。莎伊与穆纳的之间的情节,则体现了印度这两个基本社会阶层之间以及欧美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在电影中,除了莎伊对穆纳体现了一些亲切与平等以外,大多数莎伊身边的人都对他表示一种不屑。培希不理解为什么莎伊要和穆纳约会,觉得他们最终会无话可说,而莎伊的母亲则可能对此表示卫生方面的担心(从莎伊与父亲的对话中体现出来),就连莎伊的女仆都提醒他不要和穆纳过多接触。我们不得而知莎伊的女仆来自怎样的家庭,然而她的态度却引人深思。两个阶级之间的隔阂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地位上,而且还体现在交流、共同话题、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在这些人中,莎伊对穆纳的态度是最亲切的,也使穆纳多少有点受宠若惊,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并久久不忘。这种好感随着求之不得而遇见加深,无法面对,只有逃避。他的“客户”之一,一位妇人骂他:“别忘了你是什么阶级!”不知穆纳能否意识到,这个阶级的区别,不仅仅是门不当户不对,也并不像其他印度电影里一样,有一颗真爱的心和私奔的勇气就可以跨越的,而是实实在在摆在他们眼前的问题——他们并不太可能懂得对方:莎伊不懂得穆纳究竟为什么来到孟买,为什么希望成为一名电影演员,而穆纳也不懂得莎伊为什么不好好呆在美国非得跑到孟买来休假,为什么来到孟买拍一大堆他们天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莎伊没法了解穆纳少年时到处打工的经历究竟意味着什么,而穆纳对莎伊在美国的上层生活可能也仅仅停留在电影以及别人的讲述中。这种环境的天差地别,造成了两个人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即使他们各自对对方的生活有所向往,然而他们之间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可能各自站在自己这边与对方交谈,却永远不能跨过这条鸿沟到对面去。

四、 一个孟买

四种人,三种关系,两个世界,一个孟买。

以前对孟买的了解并不多,查了资料才知道,孟买是印度最大海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世界排名第六的大都会,重要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我想,孟买之于印度,大概相当于上海之于中国。如此这般,片中穷人的苦苦奋斗,富人的养尊处优,以及这个城市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不同人的不同追求,不同人不同的心灵困境,多少都能理解一些。在另一部印度电影《未知死亡》中,孟买被塑造得色调明朗,经济繁荣,虽然也有比较旧的老城区,却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与《未知死亡》相比,本片却用一种低彩度的色调来描绘这座城市,灰蓝的海,灰白的老城区,灰黑的贫民窟屋顶,灰褐的石窟,并没有宝莱坞标志性的无差别灿烂阳光。这更多地是在描绘生活在孟买的人们心中对这座城市的反映,制片人以及主演之一阿米尔汗是孟买人,而编剧及导演基兰拉奥也长期生活在孟买,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刻的理解。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有他的追求。这些追求各不相同,有的人仅仅为了温饱,有的人希望找到休憩的港湾,有的人希望找到灵感,有的人为了实现他的抱负,有的人只是希望得到平淡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与他人擦肩而过,有的人则在他人生命中演绎一段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一些人一直陪伴着别人,而更多的人只是他人生命中的过客。他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而自己所寻找的,走着走着,可能自己都会迷失在这座大城市中,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那么大的城市,那么多的人,他们所寻求的,最终都能够求得么?而他们所寻求的东西,究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还是只是沉浸在欲望中的迷失?而在求之不得的时候,怎样才能做到一种心灵上的释然与安定?

最终,穆纳把安润的地址告诉了莎伊,而莎伊究竟有没有去找安润,不得而知。录像带女孩的结局看似自杀,却带有安润想象的意味,真相无从知晓。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给我们一行省略号。真相如何,后事如何,我们无从知晓,也不必猜测。在这么大的城市中,谁又能真正地了解什么事情呢?安润在画展上的祝酒词说:“敬孟买:给我灵感,让我堕落,我的挚爱。”这就是孟买,不同人眼中的不同的孟买,可以让人成功,让人堕落,一切充满变数。然而,这就是孟买,你我都不必懂。

 3 ) 又文艺又市井的爱情恐怖片

其实,这是2011年的片子了。而我是在2012年11月10日的深夜,在台北的真善美影院,微着笑含着泪叹着气看完了。
此次台湾之行,本来想好的一部电影、一场话剧、一场演唱会的最高标配,最终只实现了这一场电影。可是,就是值得。如果不是大爱《三个傻瓜》,我不会选择这部片子。可是,如果只是偏爱《三个傻瓜》,那么,我也会后悔选择这部片子吧?毕竟,如此不同,如此文艺,如此市井。
四个人,四类人。谁比谁文艺,谁比谁市井,谁比谁相爱,谁比谁幸福,谁比谁知足……这样毫不相同的四个人,竟然让人全都喜欢到讨厌不起来。多么难得,我其实是如此挑剔的一个人,尤其是在人物角色上。而片中的滂沱大雨,断断续续地在我心中滴滴答答了两天之久……
对了,一秒钟从爱情片变恐怖片,在个人观影史上实在也是前所未见……为此也必须热烈推荐!!

http://site.douban.com/190200/room/2328594/

 4 ) 《孟买日记》的精神图像

《孟买日记》的精神图像

01 影片开始于一段不太专业的摄像,摇晃而无定焦,女声旁白。 与之一起开始的,是孟买的雨季,一场粘稠的梦寐。聚焦到一个城市后,故事就不那么薄了。 02 Arun作为一个与文化精英广有交游的艺术家,在众目的期待中成长起来。他的冠冕并不足以让他得趣于此。总是缺点什么,带着灵感的瓶颈,他开始寻找新的住房作为艺术空间。同时撞见的,是同在人生瓶颈的Shai,作为业余摄影人来孟买采风,和在老屋的柜子里的信物和陈片——片头带入孟买故事的摄像女子Yasmin。

Arun与Shai有相似的的品位、际遇和身世,上层社会的话语和艺术的精神符号看似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让他们交付了彼此的肉身。他们自此反而疏离了。他的惶恐,她的无谓,影射的是来自两个虚空的互斥。与之相反的是,同是旅居者的Yasmin的录像,让他尝到了孟买雨季的气息,邻人家事的味道,尘市明艳的色彩以及人间的烟火和孤独。粗粝的录像是大段大段的色块,还有Yasmin寂寞的生机触碰到了他灵魂的性感。这种无分别的美感,录像中每一个Yasmin的个人史的瞬间,就是他每一刻艺术时间中真实人生的幻相啊,唤醒了他与生俱来的灵犀。和他不一样的是,Yasmin的孤独和自我都太过明媚真实。Arun看到了旅居者的视角,看到了孟买的秽暗之上的亮色,了解Yasmin也是在了解着Shai作为另一个旅居者可能经历的一切,带着欣喜他玩味着录像中Yasmin的所有。 Shai遇见的是游走于上层和底层的洗衣工Munna,因为洗衣与Arun也有一些交集。一种人类学的灵感和兴趣让Shai追随Munna的生活,开始了她摄影的艺术道途。从摄影棚到洗衣的河边她在勾勒着根生于一个城市的小民的乌有梦想和面对卑微现实时的张力。鲜活的生存之境,也塑造着她越来越犀利的摄影风格。Shai在了解着Munna及其身后的孟买的每一个面向的同时,也在感知着作为孟买当地人的Arun对这个城市应有的情怀,和情怀之下叙事空场的愁绪。

当他们的灵感伴随着艺术对象走到峰值时,死亡斩断了去路——Yasmin最终没有敌过生活的绝望,在Arun现居的房中上吊自杀;Munna的兄弟在帮派斗争中替罪而死,无以名证。两个赋予艺术他们生命的人,也让他们的成果在终止中走向了完成,完成意味着更成熟反思的开始。 影片中还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太,构成了影片气候低气压的前提。她的角色视角在于旁观着这个城市的炎凉悲欢,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情绪。发生的一切形成了她的沉默,她用沉默诉说着一切。 03 有人说,影片就是通过一条纽带把四个人的人生贯穿起来,呈现孟买。可问题就在于这纽带如何玄妙,也是影片的主要看点;有人说几个阶层如同自在物与此在的隔离,并未真正参与彼此人生,故事线是打散的碎片化的,故事情绪聚少离多,但这又大大降低了文艺片的趣味性,落入伤春悲秋的风月俗套,恐怕也不是作为艺术家的编剧和演员这一对灵魂伴侣的品味,所以这个说法也是可以商榷的。问题之所以作为哲学具有吸引力的密教,关键在于不断生成的张力对撞拉扯而不破裂,而非答案本身。所以,其实不太赞同几个阶层视域下的孟买这一说法,多少是可以套用俗气的阶级分析,但不是影片本身的成色。其中只有两种互错的视角,以视差的方式来叙事。其一是当地人-旅居者——女主-摄像者:旅居的他者,男主-洗衣工:当地人;女主通过当地人了解同是当地人的男主,男主通过他者明白了女主对孟买的期待。其二是表达抽象精神历程的艺术家-具体人生故事的叙事者——女主-男主,摄像者-洗衣工;前者对活泼的现实有哲学敏感,致力于表义出生命的喷张,在世相中提纯灵魂在娑婆中勾勒真如。后者的灵性灭于尘身,人世的蹉跎是他们的色块儿与涂层,但加速他们的精神死亡;而用以维系男女主人公的艺术一开始是抽空的,直到两个有故事的人赋予他们艺术生命,他们对这个城市与故事反思的开始,他们才是艺术上的共鸣和真正交往的开始——两人在创作对象的现世灵光中获得艺术的新生,真实的叙述者在生命之光被尘蔽后死于自己的故事中。

所以,影片与其说四种视角还原一个孟买,不如说是摄影爱好者和画家艺术生命的冥合,展开的一段看似没有关联,但实际上密契着的柏拉图式交往。他们浮泛交换艺术见解和彼此的抽象欣赏并没有真正的认同,看似更深入的肉体的偶然际遇却使他们疏离。真正的亲密反而在于一个通过摄影从本地人(洗衣工)的真实人生理解了正在活着和死去的孟买,另一个通过他者(录像带中的旅居者)的叙事看到了用绘画勾勒孟买形上的希望和死亡。在还原,表达和完成了另外两个生命的同时他们才开始真正进入彼此的生命,在艺术上实现了交合。艺术使命和作品完成之时,也是精神亲密的开始之际。所以与初次见面不同的是,女主的心态由低姿态的欣赏者转向了怀揣着故事化成熟的对话者,找到自我,成了摄影艺术家;男主在摆脱令他反感的艺术家光环的同时,走出自我,成了真实生命的叙事者,摆在他们面前的比起乍见之欢而言是挥之不去的人世的厚重情绪,把他们的命运再度关联到一起。

比肉体碰撞,语词交换更深刻的是真实生命状态某一刻的照面,在交错中铆合,在刚好敞开怀抱时相拥。所以不难解释洗衣工的成全与女主最后拿着画家的新家地址思考是否去可能地重新遇见,因为一切都刚刚好但一切热闹也都已经散场。他们都在经历着一段比死亡更安静比表达更剧烈的贤者时间。完成他们艺术生命交互的两个故事退场,他们自己的真实生命和故事在逻辑上可以得到展开,续写孟买。 在被死亡斩断的两条故事线上生存的反思还在继续,这个城市的低气压之下艺术会重燃生的愤怒。

故事与虚空的张力,生存与艺术的张力,以及艺术所表达的生的愤怒又与阿尔茨海默死般的在世沉默形成张力,成为影片相拉扯而不破裂,胶着而利落的趣味。 嗯,所以叙事伦理确实是一种展开精神密仪的高级美学。密而不宣,有一种克制感又不失命运的自然而然。

 5 ) 米叔强力要求出演男二号的片子


       首先声明一点,作为一个很浅薄的外貌控,我完全是奔着米叔来了,要不就冲那个名字——河边的洗衣工,我是绝对不会看滴,再说一句题外话,米叔的脸孔还真是年轻啊,几十岁的人了,典型的娃娃脸,除了特写中偶尔暴露出的白发。
    我必须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说一句:谁敢说米叔在装,人家就这风格,有几个四十几岁的男演员能装大学生的(不好意思,整穿越了,那是三个白痴中的情节),还有人说米叔像刘德华以前演戏,这玩笑开大了,华仔近年来演戏不是不好,可总有用力过猛的感觉,扯远了,我的中心思想就是力挺米叔。
    回归正题,这片子是米叔的现妻导演兼编剧的作品,她也许并不想让米叔来演这个明显比较小众的片子,但是在米叔难得一次地试镜了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戏——米叔虽是男二号,但他在我们心中就是不折不扣的男一号,所有的故事点最终都能够归结在他身上,从开头那个磁带女孩的磁带——他是唯一的观众,到影片的结尾是男一号给女一号的地址——他的新家地址,我不想过多去介绍剧情,你看过便知这开头与结尾,当我看到最后导演把视角放在孟买的白天与黑夜,我的心隐约被触动了,洗衣工无疾而终的爱情,因为那难以逾越的世界观价值观,狗屁的阶层理论却无比现实地打击着我们,我们忘了曾经过往的一切,就像海水拂过沙滩一样无痕,而那个磁带女孩也许死了,她却活着,活在画家的心中,还记得那画吗?女孩的脸一半明黄一半笼罩在阴影里面,那一半黑色盖着泼墨的红,仿佛血液般,她也许还活着,心却死。
    白天,这城市拥挤、繁忙、人流不息,抬头——天是蓝色的,夜晚,这城市此岸无声,彼岸在愈来愈黑的夜中渐渐淹没,这就是孟买,我喜欢孟买日记这个名字。
    谨以此影评献给无数在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

 6 ) 这里空空如也

被标记的《孟买日记》在我拥挤的豆瓣“想看”里躺了有段时间了,我早已忘记当时标记它的原因了。今日我却意外地选了这部电影,看起来像是有些年头了,看罢有些怅然若失,像是快要抓住某种东西,最后展开手掌,却空空如也——它溜走了。

人们心中怀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安润认为他的画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完成;莎伊决定从美国回来;穆纳向往能吃得饱饭的地方;雅思敏和丈夫从村庄来到孟买。

——安润在这座城市里和妻子离婚;莎伊以为她会在这座城市里找到爱情;穆纳尽管很努力同时做着几份工作,仍然只能勉强保障温饱;雅思敏怀着憧憬到这座城市,却在婚姻中拼命挣扎后放弃了生的希望。

——人们来过这里,以为这里有他们想要的东西;人们离开这里,因为他们的内心空出了一大块。

——这里空空如也。

——这里是孟买。人们来了又走了。

——曾经人们在这里生活,记录生活,珍惜在孟买生活的每一天。

——后来他们陆续失望地离开了。他们不带走这里的任何一篇日记。

 短评

编导系阿米尔 汗的妻子(看之前我并没注意到这一点),还在猜他为什么要演这么一部非常不宝莱坞的艺术电影。也跟所有以城市为主角的艺术电影一样,四条叙事线索串联起孟买这个城市的剪影:现代与落后在这里并存,个体生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浮游,每个人都是异乡人。

7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有了除了载歌载舞之外的,另一种印度气息

10分钟前
  • shù
  • 推荐

所有的城市都有孟买那样的穷街陋巷,所有的街道都埋藏了善良的尸骨和梦想。

11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悲凉的真实

14分钟前
  • 優しいパパ
  • 力荐

去过印度的朋友,请问这算是贴近印度当下社会现状的电影吗?

18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平淡的故事,若隐若现的情感,在偌大的城市不紧不慢展开,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悸动,有彷徨,有迷恋,有生离和死别,却又都不悲不喜慢慢铺陈。

19分钟前
  • sissi
  • 力荐

for love

21分钟前
  • 南瓜熊
  • 力荐

怎么没有歌舞?

25分钟前
  • 无影不欢
  • 还行

木有歌舞剧的印度片~不过还挺好看的

29分钟前
  • forfaen
  • 推荐

完美。

31分钟前
  • Louen_
  • 力荐

就为了在电影院里的胆怯和马路上奔跑的释然那两段。

3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从未看过如此纯粹,如此细腻的印度电影。不紧不徐,事不关已的样子,却是处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调,试图寻找生活位置的人,最终迷失在这座拥挤的城

37分钟前
  • beglobetrotter
  • 力荐

太棒了,阿米尔汗大叔真是天才,印度文艺片也崛起啦!好像我是一直都偏爱这种交错线故事的,各个主人公的命运绝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浮世绘一般。和同类型最爱的《木兰花》相比,《孟买日记》也不逊色。

42分钟前
  • 大力麦
  • 力荐

又见阿米尔汉+0,5,没有歌舞的孟买风情画

45分钟前
  • 橄榄绿
  • 还行

好喜欢这女的 希望我未来老婆就是这样子 ~~~~~~看来只要有美女 闷片我也能看的津津乐道嘛

49分钟前
  • 抵黄高手阮春强
  • 还行

一部反映印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艺术渲染,非常真实的生活再现

54分钟前
  • wenjunli
  • 推荐

不一样的印度电影,没有歌舞,没有搞笑,只有冷静专注的在讲着耐人寻味的孟买故事。四个陌生人的生活情感互相影响,交汇在一起,缓缓的还原一个现实、哀婉、残酷但又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

57分钟前
  • Q。
  • 还行

改变了对印度片的一贯印象

1小时前
  • 锦D95 磨洋工 我也没辙了
  • 还行

印度文艺片~

1小时前
  • regerjay
  • 力荐

不够地球上的星星好呀

1小时前
  • MKIN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