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第二季

欧美剧英国2013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导演:欧文·哈里斯

 剧照

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 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3:27

详细剧情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是配音演员杰米(丹尼尔·里格比 Daniel Rigby 饰)。沃尔多极高的人气让节目组产生了以它的形象参加国会竞选,而杰米发现自己逐渐变成了被操控的傀儡。

 长篇影评

 1 ) Waldo: 杀戮权贵亦杀戮民众

当我大天朝在摸着石头尝试建立当代的稳定的类似于君主-贵族统治的政体的时候,当我天朝p民对“民主”当做一个梦的时候,民主的大本营发生的故事的脚本却是:发现投票与民主越来越多的结构性bug,而越来越觉得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腻歪。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变成秀是因为要取悦民众,可是民众是乌合之众,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几乎谈不上任何理性(waldo出现后,正在解释与某大妈切身利益相关的税的保守党候选人被大妈华丽丽的无视了);民众很容易被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感情所欺骗(民众观看第一的youtube视频与民众自身的福祉没有一毛钱关系);民众很善变;民众总是自以为是。

有如何的民众,便有如何的政治精英;有如何的政治精英,便会反过来影响民众。片中悲剧的工党候选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悲剧,实际上在体系中与民众的气场完全无缝接合。保守党候选人 好歹还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抵抗。这货从前期的藐视waldo,到最后公布选票时候如临大敌。这货属于政治精英中对体系仍有理性的改良愿景的那一类。“体系出了大问题,但system built these roads”。但这货缺陷在于以精英自居,而在实际上鄙视民众的智商(waldo一番I‘m more real than u理论能激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同时又不得不敬畏民众不可捉摸的巨大力量。尽管仍然对体系有希望,但waldo让他感受到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vigilant citizen是民主社会中的永恒命题。片尾全剧中唯一清醒的话剧演员被电击,或许表达了导演对于体系培养vigilant citizen的悲观看法。另外话剧演员有点2的设定也很赞,对高智商的精英、不思考的群氓是完美的讽刺。

last point。奥观海和罗姆尼辩论时候,罗姆尼攻击了芝麻街的大鸟,随后大鸟在utubue风传,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探讨是否杀掉大鸟作为一个辩题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把大鸟符号化、口号化,而作为杀器,则是选举对手非常喜闻乐见,但却对“选举”体系杀伤力极大的一种行为。因为,民众是那么的喜欢简单化的符号,并被口号的力量引导折服。

可蓝熊终究是很boring的,当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他处,也觉得有如撸管之后的空虚,就会渐渐淡漠政治,远离vigilant citizen。是为正在发生的 民主的硬伤。

 2 ) 死了也要发微博——大数据如何将你变为僵尸

BLACK MIRROR的S02E01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科技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死后,TA的社交帐号时间线可以不会是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TA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之前的,死者的亲属可以选择提供账户授权给某个互联网公司,由它们负责将死者的“网络人生”继续下去,模仿死者生前的网络言行,与TA的网路好友们继续对话。

实现这种“模仿”的技术根源,就将是所谓的“大数据”,网络服务器通过在互联海洋中遍历一个人的发言残留,购物清单甚至访问记录,猜测、判断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TA有着怎样的喜好,对社会事务可能抱以怎样的观点,如何以语言组织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就为死者生成了一个数字替身,模拟死者与TA们处于悲痛中的亲友继续交流。

这似乎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英国的一家公司本月将发布一款名为“LivesOn”的APP,“可以在Twitter帐号所有者去世之后,继续模仿帐号所有者的风格发布Twitter消息”,即使是在不能直接使用TWITTER的中国,网民也为此兴奋不已——“BLACKMIRROR真是一部神奇的影片,预言这么快就得到了实现”。只等着哪一个互联网公司跟风山寨Liveson,中国人很快也能实现死后有机器人替自己更新微博的“梦想”。

让电脑程式成为你死后的替身,真的是一件那么梦幻的事情吗?BLACKMIRROR的这一集,传达的更多是这种“梦幻”的局限性。无论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多少言行记录,计算机都不可能通过读取这些数据来真实“还原”一个人,人的“言说”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思想”总在不断悄然改变、进化,“观点”、“观念”也由变动中的思考而生,机器可以记录,甚至可以学习,但终究无法替代“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即便超级电脑深蓝记录、分析了尼采的全部著作,你也不能指望尼采借由技术因此而再生。

数据科技所记录的始终只能是人类最肤浅的表象,哪怕它甚至能够还原出一个与死者一模一样的肉体,操持一模一样的声音,但它绝难复制死者真正的“想法”。或许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表象”比死者本体更加完美——千依百顺、拒绝争辩、记录着无数种性爱姿势,可以任意控制性交的激烈程度,真是一个完美的自慰器。而当失去亲人伴侣的悲痛与“穿越阴阳的交流”的新鲜感都过去之后,“自慰”也就不再那么必要,这个“数据替身”也就成了一个VERY CREEPY的僵尸纪念品,惮于展示,更惮于应用,然而你又不忍心去将其就此从这个世界上如同死者一般“DELETE”掉,因此,他就只能终身生活在阁楼上,让孩子偶尔能得到一个僵尸玩伴。

在海外,为死者去世后打理社交帐号等数字遗产的网络服务商已然有着不少,译言曾有报道,如Entrustet(嘱托)、Legacy Locker(遗产抽屉)、Future.tk(计划未来)等。这都是一些收费服务,让死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提前为自己交代好后事。而那些可能“免费”的此类服务,如“LIVESON”,将如何运营呢?

互联网发展至今,并没有诞生出更高明的盈利手段,除了直接收费,“免费”的应用大多基于广告服务的投放而牟利。当你将死者的帐号交给了这些“免费代维”的互联网公司后,法律协议里必然赋予了它们全权的内容自决权。“大数据”不仅会通过计算让死者的社交帐号继续与你保持联络,还将算计着死者的喜好与你的喜好来为你提供精准的网络广告推送服务。

试想,在未来的某一个早晨,你打开新浪微博,发现了三条私信通知:

你死去的母亲的帐号:HI,我亲爱的孩子,我的孙女近来过得还好吗?会叫妈妈了吗?当当网40万种图书5折封顶,3.15万种童书半价抢了,不去为孩子挑几本书吗?

你死去的丈夫的帐号:HI,甜心,我们的孩子最近吃得好吗,最近的奶粉似乎不是太安全,快上红孩子网给孩子购买安全放心的海外品牌奶粉吧!

你死去的同事的帐号:HI,早上好,后天就是我的忌日了,不去我的网络墓地为我送上一束电子鲜花吗?地址是:XXXXXXXXXX

..........................................................

你感受一下。

科技让人类活得更先进,听起来很美,你是否希望你的亲人好友的社交帐号在其死后成为电子商务僵尸呢?

 3 ) 【评黑镜S02《白熊》】 (02.27更新,结语)

毫不夸张地讲,黑镜第二季的第二集,是我在看《黑镜》系列以来,认为最恐怖的一集。无论哪一个环节,都不敢掉以轻心,心情随着女主代入,跌宕起伏。
影片的开头,女主在混沌和失忆中醒来,跌跌撞撞走出门去,很久才发现其他的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手中都拿着手机或相机进行拍摄,明明像是在关心她的一举一动,但是除了举着机器拍摄便无任何反应。这样的情节令人摸不清头绪,我想,估计这次是讽刺围观现象,于是,发生在我国的种种冷漠围观事件开始在脑中上演,好的,继续观影不语。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女主为了躲避枪击冲进店里躲藏,枪手胆大又嚣张,一路横冲直撞又敲破店面玻璃,女主惊慌失措,这时帅气女店员立马变成侠女,英姿飒爽带领女主逃跑,过程中男店员为了拖住枪手被击倒,女店员荣升为女伴,成了女主的生存依靠。女伴告诉女主,这个城市的人都被一个称为“White Bear”的标志催了眠,只有看客和杀手,而这场旅程的唯一目标就是躲开看客,远离杀手,这样才能生存。
第二个冲突发生在大汉司机救了二女驱车停在树林中闲聊时,魔术般地掏出一杆枪,紧张又一次袭来,并且更加强烈。大汉威胁二女来到一片林地,女主发现这里遍布绞刑架和尸体,又一次吓傻,除了哭啼着服从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其间女伴逃走,大汉发怒,准备用各种手段折磨女主(这一段有着极其强烈的代入感,整个人的心情随着女主恐惧而不安,不禁佩服这些英国演员的强大演技),这时女伴适时出现,给了大汉致命一击,升级为女英雄。
女英雄带着女主逃跑,并准备实施毁灭白熊计划,途中女主记忆碎片频频发作,但最终无果。两人到了机关深处,正准备实施计划时,枪手又一次到来,扭打中女英雄中弹,女主慌乱中拿到一把枪,紧急之下射向枪手。

此时三观重新刷新。

这枪嘭出一团彩花,机关的场景也随即开始切换,露出了白花花的观众席,女枪手摘下面具,女英雄原地站起,照着观众们鞠躬,微笑。原来是在演戏,我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心重新悬起,那么女主是来干嘛的?接下来的解析,很清晰,也很残酷,女主眼前的巨幕告诉了她和我们一切。女主的男友绑架并虐杀了一名女童,男友在服刑前自杀,而将虐杀过程全程拍下的女主则成了公愤的发泄口。国家成立了“白熊正义公园”,这里上演着一次又一次的“女主逃生记”,曾经身为拍摄者的她如今是一轮又一轮的被拍摄者,一回回地被消除记忆,一次次的慌乱逃生并被站在楼上、玻璃外的游客像观赏动物一般地拍摄、围观,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而我们最后看到的,是关在房间里被迫看着自己“作品”的女主痛不欲生的表情,听到的,是她惨痛的嚎啕大哭,然而30分钟之后,记忆几乎再次消失,新的一天即将开始,等待她的,却是新一轮的折磨。像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触犯众神,被惩罚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看完之后心里憋得难受,但又是种享受,这种压抑只能在看《黑镜》系列的时候才得以感受。
对于女主,这种方式实在是最残忍的惩罚。首先,严格意义来讲,失忆醒来后的女主,本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她了。迷茫,慌乱,狼狈又孤独无助,因此才会这样依赖着女伴,失忆的她像个初临人世的婴儿,被迫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打击,最终面对世人的蔑视与愤怒,无言以对,唯一能够说出的句子就是“Please kill me…”,但是人们不可能满足她这一要求,为什么?因为她冷冷围观而无作为,因为她实在罪孽深重。
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当他们在责罚女主当初面对虐杀无动于衷的同时,他们自己是不是也无动于衷地在进行虐杀呢?这种惩罚行为无异于一百倍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不禁想到前段时间被炒上风口浪尖的虐童女教师颜艳红,那张举世惊人的虐童照片风靡国内外各大媒体,响应起骂声一片,不久就引来各种人肉与毒骂,一时间成了人们聊天话题中的恶魔。各媒体络绎不绝地围堵在她家门口,长筒大炮对准着她拍摄,来自网络的公愤更是铺天盖地,当然,来自人群中的这些愤怒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片中那些对女主及男友的所作所为深痛恶觉的人。事后有记者采访颜艳红,问她此时作何感受,她痛哭着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不肯放过我。”这样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而今时今日,我无意重就虐童事件而发表看法,而是这个影片引起了我的思考,面对此类事件,到底应当给予何种程度的惩罚?是包庇纵容,还是判处终身监禁,是让她众生在道德攻击下抬不起头,还是建立一个“正义公园”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绝望而可笑的“逃生记”?
或许永远也没有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答案。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世界不会被罪人毁灭,却会毁于那些眼看罪恶上演而无动于衷的人。”而我仅仅只是希望,当罪人最后置身于残酷的绞刑架上时,仍然有人能够为他们真心诚意地祈祷,像《安徒生童话》里那位踩着面包走的小女孩,最后因自己的恶行沦入残酷的地狱时,仍有个听到她遭遇的小女孩为她留下善良的眼泪。

    
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2013/02/27分割线————————————————


黑镜第二季全部看完,感触颇深,急急将心中所想写下,聊以分享,愿多多指教。
没错,黑镜系列,我们从头到尾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科技,无数见过的或是没见过的,高端的,神奇的,令人惊羡的科技。从Youtube到Twitter,从记忆芯片到人工智能,从记忆消除工具到操纵型卡通形象,黑镜裹着科技的外衣,带领我们领略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但除此之外呢?如果说科技是外衣,那么剥开这层外衣后,又剩下什么呢?

是我们赤裸裸的人性。

君不见在科技的外衣下,包裹的都是我们百分百的思念、悲伤、愤怒、冷漠、猎奇和欲望。
人工智能,寄托的是我们对逝者深深的不舍与爱恋,不愿相信你已离开,而不得不再塑造出一个你来减轻痛苦;白熊公园,消费的是我们对罪犯的愤怒与鄙夷,朝游行的罪犯扔鸡蛋,是想证明自己代表着正义,而坚决与罪恶撇清关系;Waldo,承载的是民众的猎奇,那只蓝色的熊,与政客公然叫板,开黄腔,说出了千万民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因此民众抱着好奇的心理投它的票,看它到底能闹多大。像引诱着小孩子骂别人的大人,孩子骂得越好越能让大人捧腹大笑,笑完后大人说与我无关,这可是他自己说的。我相信其实民众心里也很明白,Waldo参政充其量只是一个噱头,倘若那只蓝熊真的当上了议员,或许会出来更多反对的声音:没人会认为那只熊在政治上将有哪些真正的作为。

黑镜黑镜,那些有着黑色屏幕的冰冷的科技产品,说是放大镜也好,说是照妖镜也好,其实从来都只是一面镜子。把民众的恶趣味放大一万倍,就能逼首相F猪,把民众的冷漠与愤怒放大一万倍,就能建“白熊正义公园”。艺术高于生活,但也源于生活。看似可怕荒诞的情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有伏笔。

或许我们最应该反省的,不是黑镜改变了什么,而是黑镜反射出了什么。
我们依然是我们。

 4 ) 黑镜S02E01细节补充,及个人猜测

首先是关于@skylocker 写的这篇《黑镜 Be Right Back:一些有趣的地方》的个人看法:
(原文链接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75864/

4, “不知道是假笑才更糟糕”:
  一,A的妈妈唯独留了一张假笑的照片,只在意表面的笑容,却连亲生儿子真实的情绪都分不清;
  二,暗示分不清真假、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才更糟糕,对应后面M纠结于直面惨淡的现实还是沉溺于虚拟。
  
5, 丢到阁楼上而不是直接扔掉,既舍不得放不下又不够勇敢面对,眼不见为净。

7, 如果真是这个那么应该是暗示神的意愿是让自然延续,而不是人为地改变自然轨迹,这种复制人的技术就是像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神医那样违背神意--自然规律的。个人不欣赏这种行为所以支持该技术支持公司被法办。

9, M不是抓飞蛾,更像是在把飞蛾赶向窗户接口处的缝隙让它离开。对于任何飞虫(甚至可以说是任何生物)来说,玻璃都是一种奇葩并且恐怖的产物,飞蛾无法分辨玻璃的隔离作用,只能无数次往上面撞(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们永远出不去,就像首尾相连求食至死的毛毛虫实验),相比较来说人类的智商更高,懂得吸取错误经验改进行动。也是因为人类智商更高,所以发明了玻璃,这种实质上隔离了自然的产物。
  A的身高记录:A、M的女儿都有身高记录,我想这应该是象征生命成长的印迹,与之对应的是复制人数十年不曾改变的外貌(胡渣都不长的)。人可以成长和衰老是基于生命本身的规律,复制人只是一个印象的综合体,并不具备生命力。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人,死了就是死了。 但是我们只是不敢面对。
  另,M重整房屋的时候只有A的身高记录,说明A妈妈在另一个孩子死掉之后也做过同样的事情,抹掉他存在过的痕迹之类的。
  
  

    所以,我想这一集BM的主题应该是“逃避”。

  逃避痛苦是一种自然属性,现实本就惨淡苦痛,逃避现实即是一种天性,而网络以及智能技术扮演的角色就是虎作伥助纣为虐。
  
--------------------------------------------------正文始----------------------------------------------------
  
1, 开场加油站M淋雨买咖啡,A只是坐在车里玩手机,貌似是在刷社交网络之类的东西,以至于没听到M说话,象征人类痴迷网络虚拟社会从而对现实生活各种“无视”。
例:A一个男人不开车不买水不整理东西各种吃白饭行为,虽然西方世界确实男女平等比较严重,情侣都要AA制之类的,但是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是流传在骨髓里的,所以这个甚至有可能是在暗示如果人们埋头网络世界只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包揽一切事务的M就没那么迷恋智能终端)。
例:回家后A坐在沙发上继续埋头手机中,M开玩笑说让他用鞋子喝汤他也只是随便应了一声,非要M扔个东西过来才能把他拉回现实世界。

2, 要M强制要求手机放入杂货箱A才能专心陪开车的M聊天以免出车祸之类的。

3, 开车严重依赖导航仪,人类生活严重依赖技术。说不定就是导航仪害死的A,也许是google地图造成的车祸,也许是Doctor Who里异化为坏(外星)人所用的车载智能技术。

4, be right back(难道这是这一集的名字?)两个猜测:
  一,就像电视台插播广告那句“不要走开马上回来”,对于M的一生来说,从A死亡到被注册加入参与此项技术活动的这个时间长度,确实只能算是电视剧里插播的广告(或者广告里插播的电视剧?);
  二,如果right理解成“刚刚好”之类的意思,A的虚拟邮件、虚拟语音、复制人都是让M“刚刚好”回到了A死前的世界,精神上。

5, A一个人开车就翘辫子了,两个猜测:
  一,暗示现代人寂寞到没有“人”陪伴就不能存活。开头M开车回家那一段A的存在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充其量算是坐在旁边帮忙排解无聊,以免M困驾。
  二,暗示沉溺网络必死无疑?A一个人开车没有人强迫他手机扔杂货箱,有可能因为分散精力到智能终端上不小心车祸了,或者过度依赖导航仪。
  
6, M跟姐姐打电话时,后者在家带孩子,而她老公只是坐在沙发上麻木地看电视,收到老婆的求救信号后也只是把孩子报上沙发一起看电视。
  妈妈带着男孩玩玩具,而女孩早就已经加入爸爸看电视的行列,按照女孩成熟较早或者这里本来就是姐姐弟弟的设定,现代社会中人越成长越远离自然,现代科技捆绑了人类并极大程度上稀释了天性。现在的家长都喜欢让各种pad成为保姆,除了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更大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的童年,他们在自然属性中或者人类社会前期的自然行为被篡改;而这又仅仅只是为了家长的方便,源于人类的本质属性--惰性--还是逃避。

7, M让警察吃闭门羹,这显然就是拒绝面对现实。
  Revenge里某段独白貌似是说面对失去有五个步骤,一开始我们否认逃避拒绝面对,然后我们愤怒,balabala,最终我们接受。
  A的死、虚拟邮件、云端对话、复制人,M对待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从拒绝到接受,但是整体上看来,M选择了复制人而不是直面现实,这本身就相当于回归到了第一步骤,还是逃避。

8, S推荐M加入虚拟技术的时候用的是过去式,两个猜测:
  一,她说谎,她不光是当时得到了治愈,更是从此之后就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她比较坚强挺过去了走出来了,虚拟技术只是一个过渡期。
  个人倾向于前者,首先我不相信人的自制力,其次人如果真正进入到纯粹臆想的世界,根本走不出来,这个世界要有变化才有发展,就像物种要有变异才有进化,如果沉溺于过去式,那就只能成为过去式,走不出来的。

9, 关于S的推荐和后续发展:一,S像是在传销,是不是这种东西上下线有提成神马的,纯猜测;二,虚拟A像是病毒营销。后者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一方面让宣传回归到口耳相传的原始阶段,另一方面更是对这种病毒营销效果效率的近无限放大。

10,垃圾邮件的读书推荐两个猜测:
  一,讽刺亚马逊的智能猜测(类似于豆瓣的猜你喜欢之类的?)以及谷歌的智能搜索。一切信息都会被记录然后根据数据推测,但是也只是数据处理的结果,一方面让人觉得毫无秘密可言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够真正模拟复杂的人脑。
  二,讽刺人们心口不一。M删除该垃圾邮件,以及后面抱怨复制人不该那么听话,我只想说女人真是复杂的生物...
  
11,M打给姐姐的未接来电。一,男孩当时在玩类似于平板的游戏终端,同6;二,男孩女孩没做事也没提醒妈妈有电话,同1。

12,M从“只说一件事”到买下一个昂贵的复制人,好比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血拼的战果可能是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一样,营销手段只是手段,最终是人的贪婪成就了销售业绩。

13,用影像数据模拟电话以及生成复制人,除了说明仿真以及智能技术之牛叉,反过来看也是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数据可以用来生成拟态。

14,M说“不是法国人”...这应该是个笑话吧?调戏法国佬貌似是英国人的看家本领啊,就连BBC“建国大业”的《亨利五世》里面的法国公主都是公认的丑得坑爹,摆明了不放过任何黑法国的机会...

15,手机摔坏M急哭了,A安慰说他在云里,两种理解:
  一,在云端,数据云存储,免丢失神马的奇葩高端技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数据都集中到某一方或者少数方手中节约仓库租金,个人认为这是极为危险的,安全和隐私都超难保障。
  二,在天上,提醒M他已经死了。一切看似听似真实的虚拟都只是数据的智能排列组合。
  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A马上就提出了销售新产品的要求,提醒A就相当于一个销售告诉顾客“我即将卖给你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你的人生或者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纯精神满足”,尼玛又不是贩·毒。
  
16,复制人回答M的问题现场搜索答案,之前在草坪上对话那个应该也可以算在内,那就两次。人们果然已经依赖搜索引擎到脑子不想动的地步了么...

17,复制人说无毒就可以吃,讽刺转基因食物?

18,复制人说人们总是留着好看的照片,恭维自己,所以复制人保持的是最好的状态,但是这个还是逃避现实,因为现实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好,现实因为变化莫测所以美好。

19,复制人行动范围受限,大抵象征科技再如何发达也是有限的,智能技术再发达也只是一堆0和1的排列组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相较之下,人的行动范围则是无限的,但是也可以说正因为这种看上去的无限让人类的欲望成为黑洞。
  复制人须得管理员陪同才能离开离开原点,象征科技再发达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就像人类永远无法超远神明(或曰自然),科技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就像盖上了“所有权”的邮戳一样?
  
20,最终,M也没能彻底脱离复制人和有A的过去,没能走出阴影发展一段新的人生。她保留着复制人(藏在阁楼远离外人和自己、只在周末让女儿与之交流这些就不说了),时光荏苒,她会变老女儿会长大,但是复制人永远保持那个样子,这说明复制人只是一种技术,只是一堆数据,甚至比克隆人还要低级。
  虽然按照多利羊的例子推断,初期克隆人的生命应该也比较短暂,但是那好歹是人得意忘形到妄图cosplay造物主所培育出来的生命,那是从受精卵借由实体子宫生长出来的生命,也会成长也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是数据只能排列组合,复制人只能停留在有记录的那个世界里。
  当然,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只有遗传没有变异,所以人在怎么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胆大包天,到底不是神。
  这里的神不是指的宗教神。
  但是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尤指教科书营造和灌输出来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离经叛道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个人认为,这也是人类对面对这种“能力有限”的事实的一种逃避。
  
  欢迎捉虫和补充。

 5 ) 《黑镜二》:三种死亡

    人先天具有生产意义的强迫性倾向,哪怕是在面对三个不同人物、不同背景和不同主题的故事的时候。看似松散的排列组合也会具有一种意义一致性的诱惑,使我们充满好奇的发问:为什么有且只有三集?为什么它们以这样的顺序排列?或者更直接的,为什么它们可以被归纳入同样一个名字下面?对于《黑镜》这部有后现代气质的迷你剧而言,这样的追问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抛弃了现代性的、对于具体内容的细碎纠结,悬置了基于所指进行的引申意义的无效努力,而直接指向符号的逻辑与能指的逻辑。

    在《黑镜》第二季中,第一集和第三集的基本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死去,然后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复活(高科技造就的仿真机器人,能够极其逼真地模仿男主人公生前的思维习惯和语言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历史痕迹);而在第三集中,我们看到男主人公真实的活着(在影片结尾的黑夜中他虽然孤独、但依然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却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死去(他的心血——卡通形象Waldo——已经被夺走,他丧失了自己的符号价值,失去了自己的声音,成为黑夜里的幽魂)。这一对立的内在张力体现在:虚拟的活着比真实的活着更真实。对第一集的女主人公来说,虚拟机器人不仅提供了真实、乃至超现实的肉体感受,而且也提供了情感的慰藉和交流的可能,而对于第三集的男主人公而言,他的全部真实生活只不过是躲在卡通形象Waldo背后替他说话,而没有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他创造出一个卡通符号,成为它,最后被卡通符号所吞没。同样,我们也不得不说,虚拟的死亡比真实的死亡更真实。在后现代生活中,主体的真正价值不过是在社会网络中激荡的意义效果,而早已抽离了其本身内在的物质属性。当第三集的男主人公从意义的能指链条中剥落下来成为孤独的一环时,他在符号层面上真正死亡了。

    第一集和第三集在对立之外的一致性,表现了后现代对于符号象征性功能的奇妙倒置。齐泽克所引述的关于“国王的两个身体”的悖论——国王的身体是崇高的、非物质的、神圣的符号和屈从于腐败和换代循环的世俗的肉体的结合,它存在于这样让人好奇的事实之中,一旦一个人充当了国王,它日常普通的特性就经由一种实体性改变而成为了一个魅力的客体——在后现代政治生活中已经全然失效。在第一集中,作为主人公社会存在的象征符号不仅不是崇高的、超现实的,反而是肤浅和世俗的。虚拟机器人是一个完美的自我映像,但它永远不可能与自我完全一致——反射作为一种重新标记,自己本身总是已经是一种多余的标记。它只能以一种扭曲的、移位的方式进行自我反映。女主人公很快就厌倦了机器人死板僵硬的模仿,她所期待的是看到模仿的失败之处,是重新标记的空白之处,是符号机体上可能出现的、转瞬即逝的人性光辉。在第三集中,Waldo,一个虚拟卡通形象,“is not real”,“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它只会污言秽语,插科打诨,和民主政治的高贵气质沾不上边。但正如主人公老板所言“he is not real ,but he is realer than all the others”,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 but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 在意义平面化和缺乏深度的时代,真正严肃的态度恰恰是嘲笑一切严肃的态度。虚拟机器人究竟缺少什么?Waldo又代表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又要使用那个用滥了的术语“没有所指的能指”来回答呢?在这里是主人能指S1在持续补充着能指链S2,而这难道不恰恰是因为它不指代任何所指,才使它成为所有其它能指的代表吗?

    最后我们回到第二集,“白熊”这一集在整部迷你剧中无疑激发起观众最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理解:如果说第一集和第三集是关于两种死亡的寓言,前者是肉体的死亡,后者是符号的死亡。那么第二集恰如它的位置所证明的一样,处于两种死亡之间。这里我们又要回到齐泽克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繁琐解释——第一种死亡试图否定对象的直观性,从而毫无察觉地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成为了对象的他者;而第二种死亡不仅否定对象,也必须否定对象所暗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从而否定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集是第一种死亡,主人公自己死了,但在世界上还活着;第三集是第二种死亡,主人公在世界上死了,虽然他自己还活着。而第二集则是一个无尽循环的悲惨过程——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死去,但同时一次又一次作为自己活过来。这种不断死亡但却不死的形象,一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如果我们回忆当一部关于异形的电影被称为《普罗米修斯》时,这个直接的共同点——活死人形象——难道还不明显吗?超越死亡的生命既是不死的物体,也是被象征秩序剥夺支持的生命。对这一集的解读,需要在智识层面上抵制所谓“对死刑犯的人道主义关怀”或者“娱乐至死”这种肤浅观点,而必须看到一个真实的主体是如何产生的——杀死她恰恰是唯一赋予她一致性的行为。我们的整体社会是如此紧密地围绕着这种“抵制符号化的剩余”而运作的,以至于女主人公的永久死亡或者永久得救,都会使我们失去一切。

    所以为什么这部迷你剧叫“黑镜”,罗德夫•加谢《镜子的锡箔》(The Tain of The Mirror)一书的书名提供了一个答案:当镜子去除它光亮的反射面后,我们看到的是它黑色的背面。锡箔既是反射的可能性,也是反射的局限性。《黑镜》因此是一个关于反射的悖论:没有主体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只能通过在他者中对自我进行复制才能指代自我。这种复制是不完美的(第一集),但却是必须的(第二集),甚至是主体存在的唯一方式(第三集)。每一种复制也意味着一种死亡,任何熟悉拉康的读者都知道它们的名字。

 6 ) 爱若是模拟的景观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短评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进化抑或消亡。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似乎愈发明朗。科技让人类逐渐失去生命的华彩,人性在冰冷的机械时代里早已黯淡无光。所谓的现代文明不过是燃烧未来的虚空假象,我们始终在作茧自缚的道路上奔走匆忙。

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麻烦把第一集里所有电子产品都打包:那个超薄手机、超薄笔记本、触屏式电子绘画工作台…另外,再给我来一栋那样的英国乡村老砖房,和一个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劳迪。谢谢,一共多少钱?

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社交网络反噬社交主体,信息不等于存在;道德审判反致道德沦丧,娱乐之罪不轻于犯罪;政治娱乐趣味根深,民主不一定得到明智。

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10分钟前
  • Eroica
  • 力荐

我喜欢第二季第一集。我想让失去的人回来。

14分钟前
  • 推荐

继续犀利,然而突破性比上一季有所降低。最喜欢第二集,挑战人的道德观逻辑和底线。

1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第三个故事不是在王尼玛的身上发生了吗

21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第二季第二集实在太折磨我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阴暗故事

25分钟前
  • 杉源给
  • 推荐

需要一个替代品,需要一个惩戒园,需要一屏遮羞布

27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第二集:《白熊》)何止未来,现今大众早已把恐怖事件当早餐吃,罪犯在这个能够得到大量关注甚至欣赏的社会里,乐此不疲,于是到头来,最终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从旁观者到受害者的蜕变——谁说世界在发展进化?我们一直都在弱肉强食,唯一区别不过是以前用石器现在用枪支。

28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其实没有上一季那么惊艳了,不过东西嘛都是第一口最好吃所以还是公正的给满分

33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去年被第一季第一集深深的震撼了,今年的第二季相比去年变得温和了许多,每一集的创意虽然依旧很正点,单独展开都能拍一部不错的小电影,但都没有往更加极点的方向发展,祈祷明年的第三季可以超越首播集那座高山吧。★★★★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第一集回味长,第二集极扭曲,但第三集才是整季里感觉最英国的。

43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推荐

我有几十个G的视频资料,能做一个苍老师么?什么?中文服务还要另加钱?不是有谷歌么!

45分钟前
  • 离开了的猪
  • 力荐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47分钟前
  • RITA
  • 力荐

去世的人的“东西”都放在阁楼上……不知道呆在阁楼上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寂寞(☍﹏⁰)

50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1、鉴于现代人在社交网络所表现出的虚伪性,我认为这种假设至少在50年内不成立,也就是说,科技仍然无法改变人外在的假模假式。2、冲锋枪狂扫微博众傻逼,假正义、伪公知、麻木不仁的看客、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送你们一句话就是“都你妈别装了“。3、网络红人什么的真可怕

5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其实相比第一季的耸动我偏爱第二季呢,并未完全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玩概念,实则温柔地杀死你。现代性有时候残酷到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实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自己其实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觉得自己说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在复制粘贴,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52分钟前
  • Nolita
  • 力荐

第一个故事:女主角无法和模拟自己男朋友的人工智能好好过日子,很大一部分是程序没编好导致的吧,宅男程序员们实在是太不懂得感情了。第二个故事:把惩罚虐童罪犯当成每日娱乐活动,人内心的攻击性总是要找一个渠道发泄,与其以道德的名义惩罚别人,不如多来点足球这种无害而有趣的活动。

57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今晚连着看完三集之后,忽然瞥到IPHONE黑色的屏幕,瞬间觉得脊背一阵发凉。可怕的并不是科技改变了什么,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到底是什么。

1小时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