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他们正年轻

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卫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导演:宋坤儒

 剧照

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3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4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5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6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7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8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191950他们正年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2

详细剧情

  2014年,首批437具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终于得以回家。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最好的铭记是不遗忘,《1950他们正年轻》用镜头记录珍贵的民族记忆,一起致敬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长篇影评

 1 ) 来自1950迟到的信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后的一些话,写的长了一些,有伤感,有感谢,有决心。现在我们也有点“抗美援朝”的悲壮,但我不跪求支持,因为当年他们都没跪过。如果要死,我也要站着死!

大家好!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

电影上映一周了,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对支持电影的观众们写点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吧?或者说在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后,已经不敢直面内心了吧?

可是,有些话,还是要说,有些话,必须要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18年那个月光满地,万物俱静的午夜,我是否还会像当初一样,热血上头,不管不顾地决定拍这部电影?

答案是,我会的。

能有机会拍摄出这部电影,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脸庞,是和正在与世界倒计时告别的爷爷奶奶以热泪托付我的许国故事。

有人会说,个体回忆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涵盖那场战争的全部。

对!

这些回忆对于书中的历史也许无足轻重,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4年,从南到北,近50位老兵,从2人到15人的摄制组,近80小时素材,用26位老人的故事,剪辑成98分钟的院线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们始终在看不到终点的赛道,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真的太难了,但是,为了能让他们的故事登上大银幕,所有的苦难都值得。

志愿军老兵易如元爷爷

最初接触志愿军老兵是2018年拍摄宣传片《崇尚英雄》期间,我被这些平凡普通的爷爷奶奶们打动:带着假肢,永远保持坚挺站立的开朗的叶叔;雨中坚持独自打伞回家的金东晖的背影;癌症患者薛英杰第一次滔滔不绝的5个小时讲述;从来没有人采访过的周有春,太多了,实在太多了,这些画面都已经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在自发的数次拍摄中,他们托付我太多的话了,他们并不知道,属于他们的个人记忆其实很珍贵,让我感动甚至痛心的是,他们甚至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是普通一个兵,只是一遍遍地诉说着曾经的1950,曾经的青春,曾经的战友……

如果面对面倾听的人换成你?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有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的冲动?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是我拍摄了这部电影,拍摄了这些老人,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和偶然,也是我必然的命运,我无法拒绝,做跨越时空的邮差。

所以,大家现在就看到了这封来自1950年迟到的信—《1950他们正年轻》。

观众无铭津映后友情海报

对于抗美援朝那场立国之战,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知道的无非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宏观史料,外加语文书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军事学家,我只是一个终日疲于工作和五花八门APP大数据推送下,被动吸收所谓碎片资讯且忙着生计的中年人。很惭愧,我在拍摄这部电影前,对于抗美援朝这些亲历者,这些战士,这些英雄,很少关注。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当年还是一群17、18岁的普通年轻人,却敢拼、敢打,为了正义和祖国,在异国他乡为中国人民筑起一座血肉长城,用他们的血,用他们的命,为此刻正在和平生活的我们保障了71年的安全,这是何等的悲壮和热血!

“年轻人应该知道他们的故事,老兵年事已高,再不拍就来不及了。”这是我在拍摄时的唯一想法。拍下来,给我们当代年轻人看,给更多的后来人看,曾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将自己置于残酷战场,在白山黑水间,在刀头剑首中,在寸尺争夺的阵地中,用枪,用刀,用手,用牙,用意志,用能用到的一切,匍匐,厮杀,冲锋,牺牲,拼光了他们的全部力气梦想青春,只为了理想中的祖国能够不屈服强权地站着,永远自信地站着!为此刻的你我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能够自由翱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一群人,如果我不抢救式地拍下来,将终生自责,无法宽恕自己。

老兵王仁山爷爷观影

曾经,很多人问我,纪录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本来就困境重重了,找个平台网络播放一下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坚持上院线?用老兵的话,“我也怕死,但如果想到死,我就冲不上去了。”我坚持上院线,因为在影院里放映,是我作为一名导演,能回报给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最大的敬意,我想为观众观看创造一个仪式感,因为他们把埋藏了一辈子的话告诉了我。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导演,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在仰视中,看到他们的故事。

在电影院放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这些老人的故事,他们说的话,值得人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让人感受岁月雕刻出的痕迹。我当然尊重每个人选择观影方式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如果在更加放松的环境中,吃着外卖,回着信息,甚至还可以自由地快进和停顿,这显然不是这部影片的观影方式,因为这不是一段猎奇的经历,而是一段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记忆。如果你能宽容,请原谅来自于我内心对于院线放映的执念。如果你可以用生命中的98分钟,静下心去看这些老兵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老人,因为,他们值得。

这个项目从拍摄到宣发,遇到的困难跟其他纪录电影是一样的。排片少,类型的原因导致观影人数也不多。上映以后,我看到网络上一些消息,有些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在志愿者或者家属陪同下,去看电影,遗憾的是,只有他们在看,我听了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前两天有位志愿军的后代去看电影,空荡荡的影厅里独自一人。他感慨,那段历史的悲壮、惨烈以及对今天的意义,可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年轻人关注了,看到他这样说,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不知为何,莫名难过。

好消息来自我们宣发的小伙伴们,据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爱国企业、社会团体,知道这个电影后,已经都在行动了。他们自愿发起“抢救式”的观影,组织包场,并呼吁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宣发的小伙伴们安慰我,说我常说的那句话“善意终将汇聚成洪流”,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的电影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了,为这些爷爷奶奶们流过泪的12万观众正在行动,自愿当我们的“自来水”,继续为电影发声。我真的挺感动。我在想,就像71年前的他们一样,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用意志和智慧坚守着,等来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也可以再加把劲撑一撑,守住山头,也许就会等到更多的观众向我们奔赴,为这部老兵电影发声。

著名CG画家乌合麒麟友情海报

但现实确实太残酷了,现在我们基本是快要归0了,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悲壮战斗,我们的电影可能已经支撑不到救援到来了。

宣发的伙伴很着急地问我,要不要像其他电影一样,导演做个直播,跪求排片,跪求各方支持,求一些帮助?对此,我想说,我们这个电影很特殊,我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会跪着求生。当年的这些爷爷奶奶们,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时,从来就没想过跪过,否则别人的坦克早就开到东北的大平原了!为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站着,一直站着,必须站着!

我虽然不跪求什么,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谢意。感谢我们的团队,从始至终都很顽强,他们也在打一场“抗美援朝”,缺粮少钱,但都在坚守各自的阵地;我更要感谢,从拍摄到现在,一直在支持我的片方们,明知这个项目会赔钱,他们还是支持我干,干一件彼此都深知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事,他们甚至把前两天的票房都捐出来了,毫不犹豫地,并且还在想着未来的公益行为;我很感谢,给予我们机会的影城,是你们,真正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登上大银幕;我更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发声的媒体、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那些素未谋面的观众们,是你们,一直在帮我们守住这个有爱的阵地。

为了这些爷爷奶奶们,我们决定拼了!也许,我们的子弹确实不多了,没关系,我们依旧固执地相信那些素未谋面的善意终会到来,相信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光亮会照亮我们的前路。

我们相信未来,就如1950年的他们。

一个山头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在,最后一滴血还在,山头就在!

1950年,他们拼尽所有,替我们打了一仗,现在,该我们了!

我代表1950项目的所有人,感谢每一个善良的人。

就这样吧,活着干,死了算!

我们,绝不投降!

导演 宋坤儒

2021年9月13日

 2 ) 个人记录

★发布的所有文字仅为【记录】当时所想,私人性较强,没有分享或向他人灌输观点的意愿。 ★不必较真,解读随意,评论区不代表本人意见,不会回复/解释。

*xm 纪录片拍得很纪录,但也不缺艺术感。 残酷,艰苦,无法想象的一切,仅从语言无法感同身受半分,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尽管不同时代的人都只是历史里的一粒沙,我们经历到什么,大多由时代决定。他们身处的年代是动荡的,穷苦的,随时要面对死亡的。体验过那些日子,再经过年年岁岁,走到现在的日子,如果回想到永远留在那个冬天的伙伴,会是怎么样的心境。 影片中涉及到的文艺工作者让人想到很多,他们毫无畏惧去战斗赴死,在十几岁的年纪葬身异乡,小提琴留不住,手风琴也留不住,歌声回荡在茫茫白野上。可是后来呢,十几年后的十年,他们怎么样了呢。 留在1950好不好。走到1966了好不好。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这一代人应该看,正在十字路口培养价值观的学生们应该看,不是要反思或是自责,而是明白最简单的道理,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应该随意埋怨身边的一切,因为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是奢望的。曾经我们没有,至少要知道这个。 他们永远年轻,他们永远活在1950,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Nov 13

 3 ) 永远有人正年轻

1950他们正年轻,2021他们已老去,甚至已逝去。总有人倒下,也总有人站起。总有人忘记,也总有人铭记。感谢主创团队和这部纪录片。

就剪辑和框架来说,导演水平尚显不足,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仅算及格,所以只给三星。

几处印象深刻的片段:

1、刘素谦奶奶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然后在片尾名单看到奶奶已经去世了。

2、军医爷爷说有一个战士下巴被打掉了,只剩舌头和牙齿,喂饭很困难,每顿饭几乎都是两个人以上轮流给他喂饭(没人忍心全程看吧),后来军医爷爷说,“他也是有爹和娘的啊!”然后忍不住掩面哭了出来。

3、任红举侦察兵爷爷在山里遇到受伤的指挥员,他的血已经快流完了,肠子白花花的翻在外面,他求着侦察兵爷爷用枪打死自己,侦察兵爷爷不可能这么做,指挥员就把口袋里的一枚银元递给他,帮忙交给妹妹,并且把自己的名牌信息撕下来留给了侦察兵,然后就睡过去了(死了),侦察兵后来喊人来一起把尸体埋了,还用自己的钢笔在树枝上写上“李振唐”(指挥员的名字),埋在土堆旁,虽然知道没有用,但起码对得起良心。

4、爷爷说一直想把战友的骨骸接回祖国安葬,后来去烈士铭园看,也找不到战友的名字。片尾展示烈士纪念碑,又高又长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镜头向前推进好几秒还是望不到头,当时我就绷不住了,一个名字就是一条生命啊,甚至还有很多烈士连名字都不在纪念碑上。

5、老兵被问到“回来之后是否有和家里人说过这些故事?”老兵说,“没说过,说了他们也不会相信。”

6、许多老兵爷爷谈起那段往事,有的是沉默,他们很多记不清甚至不记得了。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残酷,有时候他们不愿意回想,也不敢回想。

7、“我们讨厌战争,但绝不投降。”

抗美援朝志愿烈士生于战争,死于战争。老兵也一个个逝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远去。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年轻一代日渐被外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不知道未来的脊梁骨还会不会这么坚挺。

总有人会老去,也永远有人正年轻。

如果国家需要,我将投笔从戎。

 4 ) 重稀啊 你现在还拉手风琴吗

因为记错时间错过了开场,在空荡荡的放映厅坐好已经开始了4分钟,一位老爷爷正穿着军装衬衫 坐在好像博物馆之类的背景里讲什么。胸前的徽章排列整齐,闪闪亮。

五分钟之后开始哭,正哭着陆续进来4个人,一位在吧唧嘴吃爆米花 还有一个男生在玩手机 我在后一排看到他屏幕很亮。

随着影片进行,不同人讲述 我情绪稍微冷静了一些,前排的声音也逐渐停了 屏幕和后方的放映机是仅剩的光源。然后就是整个影厅一共五个人,除了影片的声音 是纸巾摩擦的声音,吸鼻子的声音。

-战争是很残酷的。战争是你死我活。

第一位讲述人是任红举,就是进场看到的老爷爷,精神很足,讲话很清楚,也是我眼睛水包不住的开始。一直觉得战争是个很宏大的词,战略的制定,战场的选取,武/器的调用,战士的配合等等等等,但是时代的灰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万钧的山。缠在石头上的辫子上沾着碎肉,仅剩一只手还握着琴把,失去腿的战友被放在背上 爬上山的路上还在唱歌: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还有“虽然我已经长到十九岁”但只有八十多斤的救护员,也已经是头发花白的奶奶。回忆起怎么背起伤员,“我怎么背得动呀”,“他比我还高 只能拖着”。

采访的老兵当年差不多都只有17岁的年纪,因此19岁似乎是什么了不得的年长。“当时我还是个小孩” ——小北京,小黄牛,这些称呼仍然鲜活地在他们的记忆里:怕鬼但是在水磨房遇到重伤濒死的教导员,坚持砍下树皮 写上对方的名字插在埋葬的地方,“关勒铭钢笔,在汉口买的”;受伤后悠悠转醒,捂着左眼继续战斗,击退了敌人的7次进攻……

战争不会因为年龄而给谁优待,但是因为战争 有些人过早地失去太多:因为想做手风琴演奏家而想把手护在胸前,却被炸弹炸掉了右手;镜头转到家里,书架上摆着手写书脊的曲谱,吃饭时用左手拿着金属勺子,右边的肩膀低得很低很低。

回忆起和美/军在一个山头,唯一的水源是山下的炮坑,双方从一开始的相互放冷枪达成微妙的默契,取水时互不打扰。

这些细节即使听到亲历者的讲述,听起来也像什么影片片段,聚焦在残酷背景下的个人,每段活下来的经历背后都有长长长长的故事。

-我现在还记得她,我们是最要好的。

战争的残酷不止是战争的发生,还有战后给人留下的心理创伤。之前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士兵的战后心理创伤,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平静又压抑的氛围和主角视角摇晃的镜头,像酒醉后看的霓虹。而在这里,战争留下的伤痕,不只是失去队友的心痛,活下来的人除了觉得幸运,还有愧疚——无法实现承诺的愧疚,自己还活着的愧疚:不会回想,不和家人提及,在烈士陵园找队友的名字,折起不再打开的合影 肩膀上搭着战友的手……“有人就死在我面前。她叫黄大菊,我现在还记得她,我们是最要好的。”这些名字仍活在幸存的人身上,是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

小时候学要珍惜苦难,感恩苦难。不是的,苦难就是苦难,而战争造成的正是这些苦难中最激烈又长久的一种。并不是苦难铸成了坚强的人,铸成了胜利,而是这些坚强的人,用团结互助 坚韧勇敢 和信念感 铸成了胜利,“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我没办法讲“希望老人家们不再为活着感到抱歉,能够早日走出精神创伤”这样的话。只希望他们能够知道,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了,诉苦也是没关系的。

-重稀啊,你现在还拉手风琴吗

-我在给他们讲一点点抗美援朝的事

-最后我诉了一点苦

-我后悔了,不该诉苦

不管是诉苦还是什么,谢谢导演让我有机会听到英雄们的发声。没有人天生是英雄,但有人以渺小成就伟大 成为英雄。

-

因为我后来哭到看不清屏幕,然后记忆有点混乱 现在写着写着又在哭…如果有记错的 前言不搭后语就先这样吧

没有拉踩比利林恩的意思!!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战后创伤相关的电影 也很好看

 5 ) 他们仍年轻:重稀,你现在还拉不拉手风琴

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有些人回来了,另一些则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这是我们的集体记忆。当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的命题在身着军装的老兵口中讲出来时,观众仿佛随他们回到70年前。枪声、炮弹声、飞机的轰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断腿、树皮做的墓碑、两根连着碎肉的麻花辫,这些完完全全地在眼前展现出来,像一幅铺天盖地的画,闻者震竦,见者落泪。

相对于同期其他电影,《1950》纪录片的形式在大荧幕上并不算优势。但导演正是借由纪录片平实朴素的特性,让老兵与观众如同面对面对话般,将战争中的哀伤、血泪和光荣尽数传达。当他们在荧屏那一端落泪、微笑、回忆或只是停滞,荧幕这一侧,观众也同样感同身受。

影片中间,87岁的任红举给战友汤重稀打电话,说的第一句话是:

“重稀啊,你手风琴还拉不拉了?“

“不拉了,拉不动了。“

“你也变成老头子了,我也变成老头子了。“

下一段,影片切到汤重稀,他举着一只被炸断的手,说,一颗炮弹夺去了我的右手,也夺去了我当手风琴演奏家的美梦。他家里的书架上摆了满满的《发表歌曲汇集》,但他已经再不能演奏了。影片的残酷就在于此,当观众沉浸在战友重逢的喜悦中时,猝不及防地将事实摆在所有人面前,让观众看到剥去了外衣的、赤裸的战争:它让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太多。

这些回忆对或许只是历史书上的注脚。宋导说,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不愿意投降。”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6 ) (有剧透)那些战争相关的镜头和描述,让我难以平静。

战争是什么?是炮火连天,是硝烟弥漫,是满目疮痍,是血肉模糊,是无数个跟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聚集在一起你死我活。

不要忘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战争中产生的仇恨。是为了让我们懂得,和平是多么珍贵。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让我动容的细节(可能描述的不是百分百准确还原,会隐去部分词语):

“有一个人下巴都被打掉了,但是其他都是好的,能看到牙齿舌头嗓子眼。还活着,每天要护士去给他喂饭,没有一个能喂到底的,一般都要两个护士。我喂他最多,他看到我就也比较亲。每次我问他吃饱了么,他就点头。”

“我去过沈阳的纪念馆,没有找到战友。又去丹东纪念馆,也没有他,连名字都没有。我答应过要带他回来的啊,我还活着,我在这一天天晃荡着,他还躺在那里没有回来啊。”

“当时下大雪了,敌机忽然来袭,班长让我们就地隐蔽,把新发的大衣翻过来举在头上,因为大衣内里是白色。我两只手举着大衣,就在想‘我还要做手风琴演奏家呢,我的手不能被打到’。我就把手往下缩,正巧缩的时候手就被打到了,我也不能再演奏了。如果当时老老实实双手举着衣服,反倒可能没事。”

“缸旁边躺了一个人,月光一照吓了我一跳,他一张嘴,山西口音。我认识他,他是教导员。我说我是小北京啊,你是教导员。他躺在地上肠子都跑出来,肠子都发白,血都流光了。他说想喝水,我说这我不能给你。他不能喝水,喝水就不行了。他又想要我的枪,他不想活了,用头一直撞那个缸...他给我一个银元,说妹妹、妹妹。我说我不知道在哪里,他撕开衣服上的标签,背后是地址,山西省xxx。我说那我交给师bu。(后来老人描述,那个人去世后,老人冒着危险找到人帮忙跟他一起把教导员埋了,他还立了一个牌子,写上了去世的人的姓名)。”

“我每天捡破烂做这个展览馆,我家里人都说你别弄了,我不行啊,我在的一天就要做一天。”

“我们五个人说去洞口互相摘虱子,晒晒太阳。头发上衣服里全是虱子,就在洞口。有个xx的飞机就飞过去了,我们说快回去往里走,又看他飞过去没有飞回来。我们就没走,还没反应过来呢,飞机忽然就飞回来了,然后我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死掉了,我的战友,我们那时候很好的。”

“那时候山上没有水源,有手榴dan轰出了一个坑,两边都去那个坑取水。刚开始他们来取水我们就打他们,放冷x。我们去取水他们也打我们,牺牲了好几个人。后来慢慢的,大家就好像有默契了,反正大家都要喝水,谁去取水对面就看着,也不打了。我记得那天是春节,x里给我们包了饺子,我们就吃饺子。”

“我们每次xx前都要拍照,那天我拍照,他就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我说你这像什么样子。我们俩从认识以后一直就比较投缘,就在一起,做事啊什么的都很合。”(老人的那张照片,把牺牲了的朋友那一半折起来了,再也没打开看过,相框里的是老人和朋友搭在他肩膀上的手。)

 7 ) 1950他们正年轻

看完了写点什么好了。

对于抗美援朝最初的记忆来源于黄继光,但是小学课本里他很近又很远。所以电影里他的战友提到了黄继光,说他最后匍匐前进堵住敌人的地堡时,唤起了很多的回忆。

其实在网络世界里很久很久都被另一种话语霸占,以前肆意侮辱烈士的人还可以堂而皇之当上大V,明明没有过很久,但是好像好多人对于战争的记忆都很模糊,定格在一部部电影电视剧里。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的,整体真的蛮积极向上,我去之前很害怕会很煽情,那样的话即使感动到了荧幕前的观众两个小时很成功却又是另一种意义的失败。这部电影并没有很着重于描写战争和悲痛,老人们和你拉家常一般诉说自己在战场上和战友们的情谊。就像二十二一样,其实他们已经有创伤后遗症了,所以不再记得自己的事,而是对身边人的点点滴滴牢记。其中一位老人说的话我很难受,她说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战争是什么样。我们有很多很多途径去了解这段历史,并不需要幸存的英雄们掀开自己的功勋章给我们展示。听着他们娓娓道来曾经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何止是“值回票价”这四个字。

前几天在看正义联盟的时候,亚马逊战士们面对荒原狼的降维屠杀仍旧不肯放弃,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个时候弹幕齐刷刷的感动一片,我也非常非常感动,和朋友说这让我想到了志愿军,天堂岛是虚拟的,但是志愿军是真实的。

时至今日对那兔上甘岭的那一集印象深刻,也去了上甘岭这部电影,希望在这里一并安利给大家。

还记得第一次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时候,我也是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哭,我觉得很难受很痛苦,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很强的,如果我一直停在这个痛苦的阶段反而不会再去刻意回忆他,但是我还记得出来的时候门口有八个大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才是我真正真正震撼的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我去了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都是有着不同的心情但又是相同的缅怀。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

这是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的,切题而又升华。我们不应该牢记伤痛和仇恨,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就像老人们最后说的那样,我们不希望有战争,但是我们不会投降。

没有人希望世界不和平,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人,很可惜没有在9月3日那天看到这部电影,不然会有不一样的纪念意义。

但是今天也不算晚,哪天都不算晚。

 短评

每一代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

9分钟前
  • N次放映室
  • 力荐

这片子才是各学校该组织观看的

11分钟前
  • cainhyde
  • 力荐

第一个是被炸飞,只剩下两个大辫子在石头上的女孩。“她好漂亮的,是我们的白毛女”第二个是被炸掉半条腿,队友背着她匍匐前进,而她一路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第三个……第四个……无数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少女前仆后继“我个子那么小,我背的动伤员吗?背不动呀!那也要背,那真是……救命啊”“我们去了147个,回来的只有三个。一个胳膊没了,一个腿没了,只有我幸运负伤。”“有时候转移伤员,飞机来了,那我就扑在伤员身上。有用吗?炮弹来了我能挡住吗?没有任何用处,但是这对伤员们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感恩先烈

13分钟前
  • biubiupiu
  • 力荐

老兵们的口述史,在视角方面不逊PJ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二刷,导演见面会之后补充一些:电影特别好听的配乐,是导演宋坤儒的太太写的,导演笑称主要是不花钱。导演本身做故事片出身,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部院线影片居然是纪录片,试过找更专业的纪录片导演,但都不看好这个题材和形式。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老兵采访素材,因为不够专业,是靠反复看素材去进行剪辑的。导演不希望网络上线,如果到下周没有排片,以后可能只会在电影节和资料馆放映,因为他认为这部电影适合在电影院里认真观看,而不适合现在年轻人碎片化的观看方式。对于没有排片的地区,之后只能考虑重新剪辑和院线版不同的网络版,内容可能会更精简。

16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力荐

最记得是 片中刘素谦奶奶说 你们再迟几天来 可能就找不到我了然后片尾的名字上 标上了框框...

20分钟前
  • 养鱼摸鱼来吃鱼
  • 力荐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看到最后这句字幕,有点泪目。

21分钟前
  • 高莫障
  • 力荐

“等我老了 一根白发 安在你的提琴上 我们还演凑”可是他们不会再变老,他们也把灵魂留在了那一年。电影已老兵的讲述和战争场面想穿插,让人冲击到无法喘息。他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有时可能歌还没唱完就会有轰炸,无法想象他们真实的行军,只是他们有信念坚信他们能打败敌人坚信他们有未来。现在的他们看到了胜利,回到了祖国,更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可是他们却无法忘记那一年,更不敢忘记,更不愿想起那场战争。现在他们的生命或许已进入倒计时,却时刻惦记留在异国的战友,盼有生之年能看到他们回国。而我们却只能做的是铭记,铭记他们,铭记那段历史。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

26分钟前
  • 豆豆粒
  • 力荐

一个人坐在放映厅里看完这部并不算完美的纪录片,银幕上闪过的那一张张和我差不多年岁的脸让我禁不住鼻酸。看着电影的时候在想,也是因为这些年轻稚嫩的脸庞,才有如今的家国。通过这部纪录片,认识这群可爱的人,向他们靠近,了解当时,哪怕一点点也好。“等我老了,扯一根白发,装在你的琴弦上,我们一起唱那好听的歌。”ㅠ

31分钟前
  • 薗子的荒蛮之地
  • 力荐

#点映# 他们也怕鬼故事,也有文艺梦,也会和情同手足的战友闹不和;她们也爱美丽,也会组成一起梳妆打扮、拍照的姐妹帮。不同的是,那是1950年——青春只能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绽放,便有了一个个真正热血的故事。而这些青春回忆,有的记忆犹新,载入了衣服上的光荣勋章,有的不愿回想,是心中难以填补的伤痛;讲故事的人,时而幽默,时而自豪,时而热泪盈眶,时而陷入沉思。尽管在历史的加成下,意义远大于表达形式,但老兵们在镜头前的神情动态和话语都足以真实还原那段时光,他们直抵人心的声音值得聆听,无论你是否经历过那些年的人。

32分钟前
  • 戲味尚宮
  • 推荐

“我去了丹东烈士陵园,没有他,我还去了另一个,也没有。我想请你们写个条子,我最大的心愿是让他的骨骸回家”

35分钟前
  • 晏昕
  • 力荐

“我们崇尚和平,我们不愿意战争,但我们也绝对不会投降”

39分钟前
  • 白大漂亮
  • 力荐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我以为看这部片子我会哭得很惨,但我没有,而是深深被这群可爱的人的坚强、勇敢、充满信念所感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44分钟前
  • 松鼠掉到花盆里
  • 力荐

主创人员创作出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鼓励敬佩。不足之处在于:故事线不清晰显得故事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给下一代作教育警示的片子其实是很不足的。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完全不值。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49分钟前
  • 查毛
  • 推荐

让人感动的主题,不合格的纪录片。

53分钟前
  • Yuchen
  • 推荐

数次梗咽,片中大都是平淡的语调,老兵们陷入回忆时的眼神令人心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场立国之战,那群最可爱的人为我们用青春与鲜血换来了现在

54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那个奶奶说你们再不来我可能就没了。奶奶的战友在一旁说,不会的。在结尾采访列表,那个奶奶已经去了。

56分钟前
  • 母线暂态
  • 推荐

先说优点,主创团队创作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值得敬佩鼓励。缺点挺多的,最重要的一个是纪录片故事线不清晰,显得内容很平,明明情感很强烈,但可看性弱,作为想要传播这个题材,给下一代做教育的目的来说其实是很不足的;另一个是对男性的问题是如何打仗,到了女性的问题就成了爱美爱干净,显示出了男性创作者严重的狭隘。总的来说,四星完全是给题材的,纯靠内容是是不值的,还是希望这样的片子更多吧

1小时前
  • 罗曼地瓜
  • 推荐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兵们不断地提“飞机”,我们真的太缺飞机了。

1小时前
  • 竹傲风
  • 推荐

“他也有爹和娘啊…”“我想成为手风琴演奏家……”“到了战场一看全是坦克,这要是让他们开到东北,那全是平原啊……”“丹东烈士陵园是第一站,没有他(战友)的名字是……”“我回来了,他们还在那边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晚来几天,我就没有了…”

1小时前
  • 冰纡
  • 力荐

比任何特效都来的震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生活,致敬

1小时前
  • 具廷谟(不麦麸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