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岁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袁忠远,龚格尔,杨乔木,魏斯婷,朱峰,郭进

导演:张琪东

 剧照

别岁 剧照 NO.1别岁 剧照 NO.2别岁 剧照 NO.3别岁 剧照 NO.4别岁 剧照 NO.5别岁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2 11:13

详细剧情

  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做了一件再次摧毁命运的事情……

 长篇影评

 1 ) 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

好长时间没有看过《别岁》这样走心又扎心的影片了,故事在娓娓道来中,将祖孙三人的两段父子情,渐渐托出,离别的遗憾、寻找的焦虑、相守的温暖、成长的困惑……全都被赋予这万般的无奈之中,带来沉重的痛觉。

在《别岁》中,青年陈乐被质疑孩子小康不爱说话,应该是有病的时候,表示:"我从小就没爸,我现在才这样,小康他没病,就是说话晚,我从小说话就晚"。短短一句台词,却道尽人生悲凉。在陈乐的身上,能够照见太多的苦难,自己幼时被身为知青的父亲在返程时抛弃,而自己与妻子的关系也相当潦草,在因过失犯罪,被关押八年之后,"收"到了妻子送来的有自闭症的孩子,从此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般的纷乱了。

自己没有享受到父亲的关爱,自己的孩子小康,也没有接收到他应得的父爱,于是,有关"父亲"这样一个称谓,在陈乐的身上,发生了裂变。他如此的孤独,又有着如此强大的求生欲,租住着狭小的房子,在汽车修理厂埋头苦干,生活的窘迫压得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几乎抬不起头来,但幸好还有工厂的老板,以及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小茹的接济,才让他一次次度过难关。但他最大的心病,无疑就是小康的入学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情急之下,挟持了拒收小康的学校主任,并由此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人命悲剧。

《别岁》中,有太多细节的描写,看似平淡无声,实则虐得厉害。比如,睽违潜江三十年,又终于归来,为未谋面的儿子陈乐料理后事,接孙子小康回家的达叔,虽然曾经走得决绝,但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千疮百孔的。被当年的知青伙伴问责,但面对伙伴遭遇的丧子之痛,又无力安抚,极其矛盾与纠结,在烤灼着这个老人的心。如果说,几十年未曾回眸,不过是想用遗忘来对抗愧疚,那么此一番的回到故地,则是满心的忏悔之行。父子情,血浓于水,尽管不曾相守生活,依然有太多难以割舍的眷恋。达叔的爱,是深沉的爱,是重揭伤疤般的向死而生。

但达叔和陈乐,虽然都为人父,却又截然不同。达叔的隐忍,或许有苦衷,而陈乐的不屈,更如一个斗士般,为了小康的成长与未来,在奔走呼号,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他在主任面前苦苦哀求,甚至下跪恳求,仍然不得结果之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能够下跪求饶,也能持刀要挟,至刚至卑的方法,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在《别岁》中次第"上演",让人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与勇敢。陈乐的爱,是毫无保留,甚至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般的向生而死。

纵观整部《别岁》,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但最后,在达叔要带小康离开潜江之时,从未曾开口的小康一句"爸爸",让人热泪盈眶。而在除夕前日,达叔带着小康,开车上路,消失在白雪皑皑的路边丛林中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并没有画上休止符,而是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之后,将开启更美好的未来。

 2 ) 美丽世界的孤儿——龚格尔的《父与子》 美丽世界的孤儿——龚格尔的《父与子》

昨天有幸提前观影了张琪东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别岁》,感受如下:

1.电影用双线叙事方式,一条线讲述70岁的老知青周树达在春节前夕,接到来自当年下乡支援建设的城市的电话,通知他处理因绑架而遭警察枪击的亲生儿子的后事;另一条线讲述周的儿子陈乐(随母姓)因故意伤人被关八年后刚出狱,遭遇妻子改嫁,并丢给他一个八岁却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父子相依为命讨生活,终因一系列遭遇纠葛再次为儿子求学一事而绑架校主任终遭枪击。两条时空线交错而叙,色彩为别。陈乐那条线色彩明朗,看似象征出狱后的新生,周树达那条线色彩灰暗,收拾残局般压抑无望。最后时空衔接,新生走向无望。

2.两对父子,爷孙同堂,却是三个孤儿。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受。先说第一个孤儿,陈小康。小康不满一岁时,父亲陈乐便因故意伤人而入狱八年。从此跟随唱戏的母亲肖娟为生。而母亲肖娟面对这个自闭不言的儿子,想来也无暇照顾,甚至视为累赘。这点从那句建议陈乐没时间带就把小康送日托班或特殊学校可以推测出。身在学校的小康,时常因为罹患自闭症而与同学老师格格不入,课堂上的异常表现,也被老师视为智障,希望他能转到特殊学校从眼前消失滚蛋。想来他经常遭到同学嘲笑,甚至老师冷暴力式煽动孤立。对年幼的小康来讲,无论是八年前父亲的入狱消失,还是八年后自己被母亲甩锅般踢给父亲,抑或是平时在学校所遭遇的嘲笑和嫌弃,都是一次次的被抛弃。对这个世界来讲,小康就是一个大家避之不及的麻烦。所幸的是,出狱后的陈乐,在别人一次次称小康为智障时挺身而出,不惜大打出手。此时,对这个父亲来讲,小康就是整个世界。

3.第二个孤儿,龚格尔所饰演的陈乐。陈乐四岁时,便被父亲周树达抛弃,母亲早逝,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当年父子分离的情景,按照周树达所描述“他就那么看着我,不哭,也不闹,好像从不认识我一样。”在这一刻,在陈乐心里,一如后来他在影片里几次跟强调的“我从小就没父亲”。然后,孤儿陈乐在少年时期因故意伤人而入狱八年。这八年,对陈乐来讲,又是一次被抛弃。出狱后的陈乐,在好友长明帮助下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多年与社会脱节,即使是老板的示好相处,也让陈乐拙于应付,更难让他在同事江湖圆滑应对平安无事。

为儿子小康求学一事,陈乐疲于奔命学校老师和主任之间,却次次碰壁遭到拒绝。更因老师歧视儿子为智障而恼怒不已。灰暗的新生里,唯一的亮色是好友长明的不弃与性工作者王雅茹的爱情。多年的监狱生活,陈乐已经被贴上不正常或者异类的标签。我相信他虽然嘴上次次说小康只是不爱说话并非不正常,但其实心里明白小康确实患有自闭症。之所以他偏执般想让儿子进入普通学校求学,拒绝送入特殊学校,潜意识里是想让小康获得正常人的身份,也是让自己获得正常人的身份,避免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被这世界抛弃。

不幸的是,这世界的回应只有拒绝。最终,被一再拒绝的陈乐精神崩溃,对这个世界予以反击,绑架了主任,换来一声枪响。

4.第三个孤儿,周树达。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周树达跟当年千万知青一样,响应毛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千万知青来讲,其实这是一次被自己所崇拜信仰的对象的抛弃。表面上看起来是大有作为,其实只是一次残酷的卸磨杀驴。当明白这个真相时,年轻的周一腔热血被现实击溃,终于成为后来知情返城大潮中的一员。跟很多知青一样,周在下乡当地与姑娘恋爱生子,面对返城选择抛妻弃子,并重新建立家庭,使得陈乐成为孤儿。

影片开始提到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想必是主创的有心隐喻,读过这本小说就知道,讲的就是家国父子悲剧。

毛抛弃周,周抛弃陈,陈抛弃康,康自闭于世界,估计连毛是谁都不知道,也算是一种抛弃,因果循环,完美闭环。一国三代,一家三口,无一不孤。

5.写到这里,想起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三十多年前,邓老先生大开国门,拒绝继续与世隔绝,融于世界,并与美国交好,在其帮助下入世贸,承诺按照游戏规则大家一起玩。很不幸的是,三十多年后,我们因不守规则屡遭嫌弃,及至今日中美交恶。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拒绝普世价值的唯一大国,又何尝不是这世界的孤儿?更不幸的是,作为十四亿孤儿之一,你还没得选。三十年前对中国来讲,是一次新生;希望别像《别岁》里的陈乐一样,从新生走向无望,换来一声枪响。

 3 ) 错位的历史,粗粝的现实

Yesterday once more,这是电影《别岁》的英文名,不免令人想到卡朋特乐队的经典歌曲。所不同的是,卡朋特是温情地回忆童年时光,而《别岁》则相当尖锐地介入到历史与现实中去。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老知青周树达带着自闭症的孙子陈小康,驾驶着儿子陈乐留下的旧汽车,沿着茫茫长路,一路向北,赶回北京。此时,正值年二十九,交通广播里已弥漫着除夕的喜庆与热闹。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周树达告别沉重的昨日,开启了新的人生历程。在电影结尾的字幕里,导演向我们透露人物的最终去向。因劫持人质的陈乐被判了十年。周树达最终在狱中见到自己的儿子。自闭症少年进入北京某所特殊学校,完成小学学业后,顺利进入初中。

自闭症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中,应拜李连杰、文章主演的电影《海洋天堂》所赐。一般来说,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会有语言障碍和社交障碍,严重者甚至有智力障碍。电影中的陈小乐显然有语言和社交障碍,他在课程上会时不时地发出怪叫声,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育秩序。学校与老师不得不想办法,为陈小康争取更合适的学校与教育机会。然而,悲剧就发生于此。陈乐误以为教导主任歧视陈小康,过激之下,选择持刀劫持人质,试图为儿子争取一个正常的受教育的机会。

无疑,这是一个可避免的悲剧。若是陈乐能够掌握一些自闭症相关的知识,自然不会选择如此激烈的方式去争取并未被剥夺的权益。换言之,陈乐为孩子所作出的反抗举动,事实上是无效的。他的举动就像是举着长枪大战风车的唐吉坷德,充满了悲壮与反讽色彩。但与唐吉坷德不同的是,我们看着陈乐的所作所为,嘴角所泛起并非是微微的笑意,而是苦涩与悲痛。正是因为反抗的无效,才更凸显出历史的荒谬,才更凸显现实的绝望。

说实在的,《别岁》并不是一部旨在关注自闭症少年成长与教育的电影,导演有着更深邃的人文与历史的关怀。自周树达至陈乐,再至陈小康,爷孙父子三代人,呈现出逐渐失语的趋势。周树达表达无碍,陈乐说话磕磕碰碰,陈小康则一言不发,这样的情节设定,大概是有所指。

作为老知青的周树达,显然是历史的一部分。准确地说,他是陈乐、陈小康逐渐失语之悲剧的始作俑者。他曾经不顾一切地逃离历史,并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缺位,导致了儿子陈乐成为“牺牲品”。正如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指出的:“牺牲品意味着无知。而无知,以支配一切人际关系词汇的那种无情逻辑来看,意味着犯罪。”

因此,陈小康的自闭症便像是一个巨大的“疾病的隐喻”。只有这时,我们才能彻底理解陈乐的敏感、愤怒、不甘与过激。他不想让儿子陈小康成为牺牲品,成为无知者,成为犯罪者。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告别昨天的一切,都是在奋力挣脱历史与现实里的因果轮回。

这里所说的“因果轮回”,并不是指宿命论或佛教的因果报应,而是历史与现实的漩涡。周树达爷孙父子三人,各自承担着“昨日、今天、明天”的指向。尽管周树达有着激扬而浪漫的青春,但那段知青岁月却是灰暗的、失落的。作为知青的他,在毛主席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号召之下,离开自己的熟悉的城市,走进农村。可以肯定的是,周树达下乡之前,肯定满怀雄心壮志。

然而,粗粝的现实逐渐消磨了他的斗志,以至于他不辞而别,逃离农村,逃避自己的责任。因此,周树达寻子觅孙的过程,不妨理解成他终于有勇气去正视自我。他不断地遇见旧友,慢慢接近被他抛弃的幽暗岁月。他努力接纳并纠正自己的过失。在周树达这条故事线上,导演放弃了丰富的颜色,选择单调的、灰暗的黑白。在这一刻,幽暗的历史与粗粝的现实纠缠在一起,进而造就了一个错位的世界。历史的错位的,现实是错位的,婚姻是错位的,爱情是错位的……《别岁》里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错位的。

把陈乐身上所有的悲剧,都归罪到周树达的身上,显然是不可取的,就像我们不能把周树达个人的逃避与不负责任完全归罪于“上山下乡”运动一样。诚然,大环境或大政策会深刻地影响到个人的命运。但就个体而言,大环境越是糟糕,越是要鼓起勇气去承担自我的责任与使命。这责任与使命,也许并不是国家或历史层面的,而是个体的、家庭的“小”责任,比如说照顾好孩子与妻子,让妻儿的生活不受颠沛流离之苦。因此,陈乐这个人物的闪光点就在于,尽管自己深陷现实的泥淖,他仍极尽所能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就叙述层面来讲,《别岁》其实是粗粝的。导演的一些小技巧,指向与用心显然过于“昭然若揭”。比如说,陈乐与周树达接陈小康的场面,简直是“历史的重演”。王雅茹的职业身份的设定,大概不是为了揭示“底层人民抱团取暖”,而是为了增添故事的传奇性。或者,为了表示陈乐这个人物超越道德意义上的善恶好坏,是否一定需要王雅茹背负如此沉重的负担与功能呢?就王雅茹而言,她其实可以更出彩、更自信的。

不管怎样,我喜欢这部电影。导演以极大的野心与悲悯去理解父辈与自我,并努力地弥合历史与现实的错位。

 4 ) 《别岁》:活着的人,都会活着

周六一个阴雨天,受邀提前观影张导的《别岁》, 已经成为著名制片人的龚格尔,在本片里演的活似某位韩国的知名演员。 他那望向前方祈盼而无助的眼神始终在我脑海中萦回——别离的是岁月,也是一次次活着的希望。 故事分两条线进行,一为古稀之年的老知青周树达接到了当年他下乡那座城市打来的电话,通知他来处理他儿子陈乐因绑架被警察击伤被捕的后事,二为周老儿子陈乐故意伤人八年后出狱,带着有自闭症儿子小康在城市里艰难生活,最终因想为儿子求得一所正常学校就读机会失去理智绑架校主任被捕的故事。 我不由得想起了余老和另一位张导的《活着》。 福贵从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到最终与黄牛相伴的孤老,期间妻女失联、父亲气归、身陷内战,重聚后女儿失语又难产而亡,宝贝儿子不慎惨遭意外…… 跟《活着》不同的是,福贵面临的或许是家国巨大变迁中一些偶然中的必然,在社会时代翻天覆地的巨浪下,他一次次第被无情地抛起又摔下,他的父母,妻子,儿子甚至是那个傻乎乎的女婿、未出生的外孙,都是社会加速前进中的牺牲品。他一生虽偶有微喜,但实然总与大时代的逆境相伴,希望对他来说是一件天价的奢侈品,似有捕捉却从未拥有。 好在,《别岁》最终的结局尚留下了一丝丝希望,毕竟福贵,哦不,陈乐仍是活着——正如福贵自己说的,活着就是一切。 而在《别岁》里,对于陈乐来说,改嫁的妻子,使坏的同事,做暗娼的小茹,闭口不言的儿子,交涉不通的校方,虽然无一不让他遭受了一次次重创,但退一步来看,故事里的他们,都不能算是什么坏人。 如今的时代里,早已鲜有《活着》里那些提刀见红的坏人等着收拾“福贵”们的小命,所谓的社会秩序套着华丽的服装在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用不可商讨的现实夹杂着人性不断温煮着“陈乐”们,直至他最终忍受不了那股滚烫,拼死跃起,大多都只被惨遭抹杀。 可要知道的是,这股温煮的疼痛,并不会比那巨浪拍打来得好受,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四处弥散的无助感猛烈地击溃着福贵和陈乐们。 不用把故事放到陈乐那些稍显特殊的例子里,在我们如今每个人的生活中,所谓的“无助感”每时每刻都充斥着。我们很难在像旧社会古时候,身边能有那个绝对信服俯首认同的良师,两肋插刀无私无缺的益友,而当那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着,于是,无力与无助就在其间萌生发芽,侵占着我们内心柔弱的那片土地。 影片的最后,陈乐的父亲周树达赎回了陈乐当掉的车,并接走了不甚熟稔的孙子,电台里说到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新年即将来到——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导演对于悲剧故事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吧——别岁,新的一年,但愿少一些活着的无助。

深圳的雨还在下,晚上继续爬格子,用手指爬,希望这部电影,能带来更多的信念吧。

 5 ) 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中国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这么一段儿“认爹”的故事——农村青年阿大进了老付家的门儿看见贾志国就叫爹,引起了和平的警觉,认为是志国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和平还不听志国的辩解生气地说“人家能随便管你叫爹吗?你瞅瞅人家岁数儿比你都大能随便说瞎话吗?”

要不是岁数儿对不上,估计志国真的要蒙了这份儿冤了。倪大红老师在二十五年前的这段气人程度堪比“苏大强”的表演里,藏着编剧梁左和王朔那个年代一辈知识青年的共同回忆。

最近的一部电影《别岁》同样讲述了一段老知青认亲的故事,但不是每段故事都有美好回忆,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大多数血脉聚散,都无法像《我爱我家》中的故事那样轻松诙谐,电影《别岁》的沉重,才是那个“伤痕年代”的底色。

故事的主角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

其实周树达的开场自白就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并点明了主题:“我叫周树达,北京人,我的父亲喜欢鲁迅和郁达夫,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屠格涅夫。”

鲁迅和郁达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周树达这个名字就如同他的命运一般,与现实搏斗半生,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而他喜欢的屠格涅夫最著名的作品《父与子》所探讨的代际关系,成为了整部影片故事的主线。

实际上在影片中,周树达和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并未能见上一面,父子二人的故事线并行展开,像两条终于没能相汇的平行线。陈乐因为从小没有父爱,导致性格怪癖年轻时犯下了错误,当他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再次亲手摧毁了命运,也被命运亲手摧毁。

影片《别岁》的英文名叫”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周树达让陈乐的童年里缺失了父亲的角色,陈乐又让自己的儿子在童年里无法得到父亲的陪伴。

我们能粗暴地批评这两个人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吗?周树达用一生寻找陈乐,试图弥补年轻时的亏欠,陈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有病”的人,他所有的屈辱都可以扛,唯独屡屡在别人故意或非恶意地伤害他的儿子的时候不计代价诉诸暴力。

无论是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轰轰烈烈的伤痕年代,还是这个经济文化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代际割裂的奔腾年代,这样的“昨日”一再重现,谁也没有错,是洪流推着我们不回头。

在娱乐至上的今日影坛,这样一部略显粗糙的《别岁》相当珍贵,影片从周树达的黑白色调,到陈乐的彩色色调,又收尾在周树达的黑白色调之中,像是一个无法跳出的轮回,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有点儿沉默寡言,像是窦唯歌里唱的我们这一代人:“爸爸,妈妈,你们可曾原谅他,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别岁》,岁月啊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啊,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

 6 ) 既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世界如此,这电影也如此!

耐心看完,会发现这既非烂片,也非好片。不过,估计大多数人是无法看完直接给二星甚至一星的。 1.关注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形态,有种人文关怀,编导都是很认真的,这态度值得肯定。 2.两条线索交织,一是陈乐和小康的父子情,二是陈乐父亲的赎罪之行。用彩色和黑白进行区分,手法显得很做作,比较刻板,不自然,导演功力还有待提高。 3.陈乐与小康、朋友、老板及三陪女之间的故事交代比较充分;但陈乐父亲过往的经历特别是与前妻的故事就太弱,前因后果交代不清,知青背景于是也与电影基本无关了,赎罪的戏份缺少感染力。 4.此片可引起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5.河南捞翔躺枪了!编导是故意的吧! 综合评价三星。

 短评

故事可以,编排上有点问题,黑白处理大可不必,演员精心雕琢一番或许此片还能看。就算导演交学费吧 2.8

6分钟前
  • 大猫
  • 还行

毫无用处的知情背景和色彩对比…(个人不太喜欢为了黑白而黑白的电影)故事零散,剪辑较乱,剧情比较套路,很多铺垫有点太明显。故事完整性算…算有吧。但很多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真的差了不止一点(为啥修车店老板硬塞钱,看他可怜么?为啥他朋友那么好老是给他钱,看他可怜么?为啥没钱做鸡的小茹也要给他5000块钱,看他可怜么?…)—啊!是为了最后要描述他高尚的品德啊!哈哈有点为了结局设计剧情,为了拍而拍==ps 最后小笔记本上的字也太小孩了点吧!人家只是结巴不是脑瘫啊喂(捂脸(想给三星鼓励一下第一部作品的导演,不过看了评论区导演本人稍有些自负的评论,以及一些可能与导演认识的朋友刷的夸赞溢出来的评论)真的有点没好感…(这也太禁不住批评了吧🤦)不过一部电影的制作着实不容易,辛苦!

7分钟前
  • 🟩🟦🟪⬛️⬜️
  • 较差

从电影角度算不上一部好电影,但我很喜欢

10分钟前
  • 结构卍重组
  • 力荐

知青上山下乡是为了应对苏联核武器的威胁 把知青调配到新疆 云南 黑龙江 内蒙等偏远边境地区 一来避开政治经济中心这些重点打击位置 保证人口 二来万一开战 知青可以直接打到对面去 不可以太狭隘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决策 何况电影取材也太特殊了 看到了制片果然有美国人 很不喜欢这种目的性很明确的工具性伤痕文学

14分钟前
  • Adore Light
  • 较差

每个人都在积极向上爬 憧憬或享受伪中产的沾沾自喜 并乐此不疲的回过头来践踏那些被他们认为顽劣低陋的躯壳 人们不再愿意看见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里 在那些司空见惯的阴暗逼仄的狭窄的生存空间里 那些身不由己的灵魂 如何在尊严和生存中周旋徘徊 身为一个中国人 身为一个不被代表的中国人 如何好好的活着

15分钟前
  • Persistencia
  • 力荐

剪辑混乱,以为是批判现实结果最后的镜头成了知情回忆。

19分钟前
  • 张无情
  • 较差

我想导演要表达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没有发挥好。题材很现实,底层小人物的死板性格,加上接触面的局限性,让剧情很丧。人物之间关系太过简略了。

22分钟前
  • Σ(っ °Д °;)っ
  • 较差

黑白和彩色双线叙事,想借边缘人家庭和自闭症来引起社会关怀重视,片尾的致敬看出导演的本心。故事和完成度一般,槽点确实太多,配角龙套演员能不能走点心,走正步卡点转身背台词,房东大姐,卤煮老板娘和医院女医生这分明就是一个人演的嘛,九号秘事么?记忆碎片么?

26分钟前
  • We.Dong
  • 较差

耐心看完,会发现这既非烂片,也非好片。不过,估计大多数人是无法看完直接给二星甚至一星的。1.关注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形态,有种人文关怀,编导都是很认真的,这态度值得肯定。2.两条线索交织,一是陈乐和小康的父子情,二是陈乐父亲的赎罪之行。用彩色和黑白进行区分,手法显得很做作,比较刻板,不自然,导演功力还有待提高。3.陈乐与小康、朋友、老板及三陪女之间的故事交代比较充分;但陈乐父亲过往的经历特别是与前妻的故事就太弱,前因后果交代不清,知青背景于是也与电影基本无关了,赎罪的戏份缺少感染力。4.此片可引起对心理健康的关注。5.河南捞翔躺枪了!编导是故意的吧!综合评价三星。

30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还行

电影做得不易 但最可怕的就是认认真真复习备考但最后还是只得30分

35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较差

时间有点短,讲的并不是很清楚。背景源自知青下乡返城,造成影响三代人的故事。导演又说结局为了过审不是本意。作品还是不错的!

36分钟前
  • 18岁的猪肉
  • 力荐

感谢小伙伴邀请有幸昨晚看了首映礼,张琪东是2015年完成的本片,导演本人期间为了筹集资金也经历了各种事,好在有各方帮助下最终得以完成本片。片子有一部分用黑白色调拍摄完成,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当然也在呈现具备一定的割裂感,普通观众能否接受需要市场检验。本质上讲了一个并不温暖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文革原因,部分想表达的很隐晦,剪辑上有所保留。全体演技在线,没想到龚格尔先生演戏也这么厉害,不仅是制片人里写剧本最好的,可能也是演戏最好的...有情怀和初心拍文艺片的导演值得大家尊重和支持,希望张导可以在“45”岁之前去试试戛纳,也希望本片在商业上可以运作成功,加油!

38分钟前
  • 神灵扇子
  • 力荐

有些事,说是天下无敌,做起来就无可奈何,以前不觉得豆瓣有多难伺候,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唾沫星子如刀子,但无论如何得接着,看得懂的人自然看懂了,看不懂就是想骂的人不管骂的对不对咱也就当人垃圾桶了,得有奉献精神。不管怎么样,上影节的评委和老师能把这小片拉进来放映,就证明了比你们看的某些片要更有价值,不做更多辩解,确实更有空间,感谢你们的谩骂,希望更加努力。

43分钟前
  • 张琪东
  • 还行

小姐不是这样子的,修理厂老板也不是这样子的,那个知青爷爷也不是这样子的,自闭症儿童更不可能就是这样子的……结构也有问题,不如老老实实地拍下“陈乐”,以献给知青的文字为结束,把这片子搞得太不三不了

46分钟前
  • jimmy
  • 较差

怎么说呢,陈乐大胡子让人无语无奈,他的经历和认知,已经和社会脱节太多了。但是扯上知青,就没啥意思了,至少没演出什么必要的联系。

50分钟前
  • 胖狄
  • 较差

不错的题材完成被毁了,变成了导演的意淫。

53分钟前
  • ivanjob2008
  • 较差

立意是好的,就是一些想当然的设置毁了这个题材。导演的世界过于黑白分明了。

56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演员都演的很好,故事也很完整,比较需要注意是双时间线叙事。越早明白这个越有助于剧情理解。 上海电影节看的,没想到映后听导演说这么灵气会演的小男孩演员竟然联系不上了,现在正在通过湖北媒体寻找他。ps,导演说了结局是为了过审,和暴裂无声一样,无声的反而是最有力的,结局也是更残忍更震撼的那一个而不是出字幕卡给总局看的那一个。

1小时前
  • 十乘九里
  • 力荐

人生不易,忍一忍,一辈子就过去了

1小时前
  • 哔哟哔
  • 还行

挺用心做的本子,和很诚心的故事,没讲好

1小时前
  • 帧爱映像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