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利休

剧情片日本2013

主演: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纪,伊势谷友介,大森南朋,福士诚治,檀丽,柄本明,袴田吉彦,伊武雅刀,川野直辉,黑谷友香,中村贺津雄,克拉拉

导演:田中光敏

 剧照

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7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8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9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00

详细剧情

  16世纪末4月的一天,暴雨浸淫下的京都,某座并不起眼的宅邸内,一代名流的人生正走向尽头。房屋的主人乃是举世尊奉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市川海老藏 饰),遥想当年,他在战国乱世得到了织田信长(伊势谷友介 饰)的赏识,并曾以其影响力救助了命悬一线的羽柴秀吉(大森南朋 饰)。英雄霸业烟消云散,秀吉成为新一代枭雄,却渐渐不满利休那种对美毫不妥协的追求以及对强权的漠然蔑视。本不该有交集的二人,裂痕愈来愈大,这似乎也注定了利休的悲剧。  生命将逝,在妻子宗恩(中谷美纪 饰)的陪伴和问询下,利休回忆起往昔的岁月,以及年轻时代那段令他刻骨铭心并左右命运的恋事……

 长篇影评

 1 ) 关于利休,关于他老婆

      剧情其实还是挺清晰的,只是这些记叙手法,你需要看第二遍,有些原本糊里糊涂的思绪才能沥青。
      不过至今不明白的还是里面的人性的东西,情感,有些时候没有为什么,只有做了就是做了。
      两个人,千利休,原本一个富二代,吃喝嫖赌。一直在寻找美的东西,发现高丽的美女子,有一个镜头貌似就写这个女的使得房子蓬荜生辉。到发现木槿花是的海边的小渔屋也蓬荜生辉。(与电影起初的花的蓬荜生辉呼应),美丽的东西使得房子蓬荜生辉的三个场景。为什么没有随高丽女子一起自杀殉情。为什么不爱侍妾却又娶了她(他在答应那名侍妾的时候,整个表情没有半点涟漪,感觉就像陌生人。)。为什么自杀,为艺术而自杀,但是从家庭方面考虑是不是又是一种自私。
      她老婆,至始至终感觉都是一厢情愿。至死才有勇气去询问丈夫心中的那个女人。每年木槿花开的时候,她丈夫都会“失踪”在小渔屋里,那个场景,海边,她在远眺小渔屋却又不敢靠近属于丈夫的秘密。是什么勇气让她坚持到丈夫准备自杀才问。最后面对丈夫的“至爱”--小茶具,想摔又没摔的犹豫描述,让我想着,这女的,所达到的不说茶道方面的境界,就说爱情婚姻方面的境界是至高的。
      她有勇气:追求千利休,这在日本文化里面应该很难吧。她的包容:能用多少女人能容忍爱人心里另有她人。她的宽容:丈夫死了,她在犹豫之下,还是珍藏着丈夫所爱,所寄托的对高丽女子的定情之物。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她女儿死了,她告诉千利休,棺材已经准备好了,千利休扔在静静的领悟茶道,一般的妇人。谁能承受这种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观后感。她在寻访千利休,对于爱情的婚姻的美的东西。千利休在寻访美丽的东西。越想越觉得她老婆境界更高。千利休在物在器,而她在人性,在情感。

 2 ) 千利休美学思想的缘起

其实不是很好看的片子,却让我很震动。

这部电影试图解释了千利休美学思想的缘起,其逻辑的严谨,看到最后才豁然开朗。

一直藏在怀里的绿色小罐,藏着他无法释怀的,深感遗憾的一段人生。

诚然,利休是个对美很有灵性的人,但年轻的时候,也是穿红的蓝的各种鲜艳的衣服。

因为被朝鲜公主的美折服,要带她私奔却让她被追捕者逼死。

和公主约好了共赴黄泉,却在公主服药死后怯懦了,不敢喝下毒药。毕竟,被逼到绝境的是朝鲜公主而不是她。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懦弱。

而最让他后来受到震动的是,追上来的朝鲜厨子,给他翻译,公主最后对他说的那句韩语,竟然是,请你好好活下去吧。说明姑娘心里,早就明白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不至于让他跟着她去死,也更反映出她的善良,觉得自己是可以牺牲的,只是单纯希望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活下去就行。这种美好的品行更进一步让利休对自己当时纨绔子弟的心态感到羞耻,他喜欢公主,是因为她很美,特别纯洁的那种美。他约她私奔,可能并没有想到后面会重重困难,更没想到要出了人命。这轻率的出发点和沉重的结局对比,让利休深深深深为自己感到羞耻,看到自己精神境界既软弱,又龌龊。拿出那个小香囊,里面还装着自己取下来的想要留个念想的朝鲜公主的小手指的指甲,对比公主的纯净,这种念想是多么轻浮而不够真诚,所以他在大雨中突然撕心裂肺地崩溃了。

后来,他用了一生对美的解读,反复祭祀这段经历。

(1)那个狭小的,要弓下腰才能进入的小茶室,狭小,拥挤,低矮,却要有柱子,墙上糊着粗糙的泥巴,其实是重建了当时和公主逃亡在充满绝境体验的最后几个小时所呆的渔夫的小屋。

利休的妻子第一次来到茶室,说感觉像小时候做了错事在一个幽暗的小房间躲起来的感觉。

对利休来说,却是他对穷途末路下那种没有明天只剩美好的体验。

他在这个小茶室,可以一次又一次重温那个让他一生遗憾的晚上,把每一次泡茶,都当作对那晚的重温与忏悔。

最后赴死之前,他把一直贴身珍藏的公主的指甲烧了(罐子其实反而是身外之物),泡了一碗茶,递给对面不存在的人,然后自己喝了(这碗想象的毒药),还一寸一寸擦净茶室的席子(可以洁净赴死了),袍子也换了白色的,这些仪式完成后,最后那一刀,再无犹豫,干净利落。

为什么利休主动提出为犯了错即将被砍头的丰臣秀吉求情,因为他看到他那种仓皇的穷途末路的状态,想起了曾经那个当下的自己。

(2)在那晚经历后,利休的美学思想开始定型:残缺的美才是最永恒的。

因为缺憾会让你反复去琢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就像他那段残缺的感情,那晚朝鲜公主赴死后无法圆满的结局,可以让他一辈子反复怀念,反复琢磨那个惊心动魄的晚上的细节之美:踩过沙子的赤脚,隔了汗水模糊的姑娘的脸,那朵干了又活过来只绽放一日的木槿花,种种粗砺的美好细节的反复雕琢,成就了利休独有审美的理解与坚持。

(3)利休的茶碗。他找了一个心无旁骛的瓦匠来制作他的茶碗。瓦匠做了很多个版本利休也不满意,直到他看到了利休用手握着一个绿色小罐,他说,给我看看,然后恍然大悟,问,这个是女人用的吧?

利休理想的茶碗状态,是重现朝鲜公主握着这个绿色粗陶小罐,而他合上手握住了她的手那一瞬的温润,所以,无论是大小,质感,是有特定情景的。瓦匠明白后,在利休女儿自杀那天,利休也拿到了自己能够认可的独特茶碗。

至于绿色小罐,丰臣秀吉在他绝望去找利休那天,也许他的状态打动了利休,利休居然把小罐取出来,并且让秀吉看到了,也知道了这个是他最珍重的物件。

因此秀吉要利休臣服的时候,是要他交出小罐。其实,利休只是珍重那段指甲所代表的美好的感情与品行,他只把指甲给瓦匠看过,并且告诉瓦匠,希望能够做出替代小罐保存代表了美好的茶碗。

利休妻子在他死后,收起从他怀里滚落的香囊,看到小罐,心情激动,想毁掉又不忍,其实罐子不是利休在意的,他始终没让妻子走进他心里,女儿死了,他对妻子说的,是:委屈/辛苦你了。他确实也不想对妻子无情,在朝鲜公主死后,他已经爱无能了,只为美的信念继续活下去。

(4)那晚过后,利休出了家,只穿黑衣,内涵是为那晚带孝,以那晚浓重的绝望的颜色为美。

直到决定赴死那天,才换上白色,无牵无挂地走。

(5)有一幕,利休妻子在家插了不同的花,利休和她一起穿过不同的房间,他也留意到了,但是不为所动,直到看到水池上的一朵木槿花,才伸出手取下来,包到纸里藏在怀中最里面。利休妻子在整理衣服时发现了这个细节,就知道了他心里藏了一个人。

(6)后期利休有在怀里藏着白纸的习惯,因为在渔夫小屋那晚,他慌乱从行李中翻出纸币墨,和公主书写交流。

那晚以后,他在怀里总有白纸,进行各种表达,取出藏入再无慌乱。比如秀吉绝望那天他从怀里取出白纸,打开白纸,裹着一个小封,递给秀吉。秀吉打开,是一小粒茶。

各种后来,都从那一晚里找到对应的缘由。这个对利休美学进行合理化溯源的逻辑,确实挺有意思的。

而利休居然因为这晚所形成的对特定美学的执念,产生比权力更大的影响,他有如此多的追随者,让大权在握的丰臣秀吉也嫉妒了。

人们都在乎他的看法,希望看着他的指引行动,从他为茶室起名为“待庵”,到改名为“利休”,他不同意进攻朝鲜竟然让秀吉左右为难,一个为美学修行的茶人,有影响了政治动向的能量,这美学执念的能量不可谓不大。

最后,想用剧中老主持的一句话结束此文:贪婪,愤怒,和愚蠢是扰乱世道的三种情绪,而大人您大概正是被贪婪左右了。

 3 ) 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

1、1989年日本拍攝了兩部千利休傳記以作為四百年逝世紀念,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避開了以往的人物關係,並杜撰利休年輕時的情感體驗,以為創作新角度。 雖利用了一些鏡頭與事件表現人世的鏡花水月,不過,對於佛學無常觀並沒有非常好的連貫性表達,換句話說,對於利休所持茶道缺乏琢磨。

2、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視野狹窄,基本上是一個女人的敘述和想像,把侘寂的思想歸結於一場豔遇造成的缺憾與寂寞感;接著,將山上宗二的死降格成衝動個性所致;最後,窄化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視野,讓他追求一只香爐中的祕方。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導演!如果千利休只會把一個完好的東西打破,他難以堪稱君子,不過是形式主義之流了。尤其他說出「美,我說了算」這種傲慢的話,完全與侘背道而馳。

3、美的終極是體會生命的完滿,覺得活得真好,可這部電影看完只感受到可憐、悲慘與無奈。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獎項九項提名,只拿到最佳美術指導是有原由的。

4、當時流行建造茶室,或許就像今日家裡弄一個家庭劇院、擺上撞球檯那樣的雅興,在做這些的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消費,還是道呢?

5、一代茶聖千利休與熊井啟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相比實在不如啊,前者只是悲劇的敘述,而後者見出人的真象。辛意雲老師屈原列傳講稿中談史:

作為歷史學家本身該具備史識、史德、史才,總合稱之為史心……屈原列傳這篇文章是夾敘也夾議,主要是因為有關屈原的事件與史料不多。在談事件上,通常談的是外在的形或形勢,在談議論中,則是談思想、談心理;如此兩端,然後言情,特別是講出這個人的那一分情。情,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或親情等等,而是人對整體自身人生最深刻的生命感懷,而非表現出悲哀或情緒。情,包括了表現出「這就是我」,進而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就這樣活著」,然後「我就這樣開展出或大或小的生態」。情,指的是這種生命之情。史記談人物就是展現這種生態和情態,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人之真象。歷史的真象要求客觀,而這個就是構成客觀的重要元素,離開了這個,反而成為一種主觀,或說一種科學的主觀,或說一種客觀的主觀。

 4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四)




【美物带来的争斗】


这一节开篇,已经是利休切腹前六年。画面给出了大阪城,这是丰臣秀吉所建之城,如台词所言,表示的是秀吉位高权重而一手遮天。当每个人的自我展开,总是赫然如城,可以庇护一地的同时也如雷巡电守,不容丝毫侵犯。情节的开始是秀吉的奢靡,他的妻子北政所称他每日沉迷酒色,乐此不疲。

出身低微的人,在得到了最高的权位之后,便是肆无忌惮的享受。因为曾经仰望的一切已经全部都触手可及,甚至俯首听命,于是狂欢。到了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曾经的渴望一直不曾离去,如潜伏心中的虎狼,此刻再也按捺不住,脱闸而出。从来没有机会满足,所以只得压抑。被压抑的心所获得的不是平静,而是扭曲。之后得到的满足,也不再是当时的渴望。因为承接这一切感受的不再是自己,而只是一份陈旧的虚妄,寂如尘灰,毫无生意。

宗易的名字已经改成了利休。据闻利休之名是天皇所赐,意为名利皆休,与影片有所出入。这就是电影,永远不会改变的是蒙太奇艺术造幻的本质。世上美物皆炫惑,能够引人入于沉溺。一如宗易的所展示的茶事,便有着炫惑人心的力量。

自改其名,大德寺的高僧出示一纸,解释利为尖锐刀剑之物,宗易是为了时刻训导自己不要太过锋芒毕露,把锋芒收敛起来。恃才傲物,必将招损。傲气何损?古人云,不遭人嫉是庸才。傲气之损,就在于被人嫉妒。

宗易会被什么人嫉妒?身为当时日本第一茶人,被任何人嫉妒都有可能。但是能够让他心生忌惮的却只有一个,就是让他产生畏惧的美好事物,是当时日本最有实权之人,他所辅佐上位的丰臣秀吉!但这种害怕,并非来自对于权威和地位的忌惮,而是另有缘故。

因为宗易更名利休,并非示弱,恰恰就是用了这样一个名,把所有已经存在却还未显露的矛盾都挑破了。放言收敛,其实等于是宣告我已经领略到了你对我所做的一切。日本历史对丰臣秀吉的评价,说他是擅以利驱动人心的人。利休一词,更可见玩味。一则以利驱动天下,一则却以利休为名。真正的示弱,岂会如此高调?所以这不是示弱,而是下战书。也等于是对丰臣秀吉的警示,我已经对你心生警惕。

欲盖弥彰!看似后退,实则是前进了一步。

人的名字,是面对人世的态度。改换名字,是改换处世的态度。如此方式文雅,但态度明确。是警告,也是试探,这是牵连过深的关系产生冲突时候的手段,因为双方都不可能实施最直接的决裂。在茶道上而言,千利休是丰臣秀吉的师父。在配合而言,千利休是是丰臣秀吉的经营者,代表了许多暗处势力的支持。这是暗事,哪怕是秀吉的部下也未必尽知。所以之前千利休以待庵之名提醒秀吉,其中一个部下会出言指斥荒唐。

这样的关系,所以让双方难以直接走向对立。但人世之妙,就在于此。这样的关系,为什么也会出现分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让人最难以测度的变化。看似坚固的盟约,也会在心意转变的瞬间实现背叛。所以儒家所求的,永远是人人相信的世界,而并非求人相知。相知无用,因为就算了解之后,对比之下人也只会在乎自我;而追求能信,则是立不易之行,使人可以依托。

千利休和丰臣秀吉的矛盾何在?并无台词直接交代,但下一组镜头出现的是一群人评论千利休的茶室。从言语之中可知,他们追随秀吉,恭敬称其为大人。而第一个说话之人,赫然就是当初在织田信长面前上呈足利家的传家宝的人,另外几人的则是武士装束。他们口中说出之言,并非品评,直是不满。

第一不分贵贱,厌恶入口狭小,出自拥有足利家传家宝的人。第二是武士解刀,被斥为无礼之举,出自武士。第三则是共同的指责,茶席减少而室内狭窄阴暗。

三种指责,皆有所指。因为之前已经说过,千利休的茶室,并非只是茶室,而是他运作而成的天下。那么如此一来, 这三种指责当另有所指。茶前无贵贱,代表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至于入口狭小,若以品茶为目的,自然不觉狭小。之所以觉得小,恰恰是因为之前的架子太大了,自大而后觉得入口狭小,不能放下身段。此人拥有足利家传家宝,可代表旧有的势力,自觉尊贵,所有才会有这样的指责。

第二是武士阶层,日本中世纪的权力关系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公家,是以天皇为核心的朝廷的公卿贵族;一是寺家,这一点不熟悉日本历史就难以知晓了。日本举国崇佛,自上而下皆受日本佛教文化的熏陶,不仅大人物崇信佛法,底下阶层更依附之上。比如织田信长就信奉法华宗,有第六天魔王的别称,又唤作吉法师。

日本的寺庙并非只是信仰之所,修行之门,和尚们不仅拥有寺院田产和百姓依附所形成的经济,更豢养僧兵,与政治人物往来密切,伴随着宗教信念和政治活动,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也是社会权力结构之中极为重要的一面。

至于第三个方面,那就是武家了。日本的武家出自公家,其实原本就是公家的下属武士阶层,而后逐渐壮大,乃至把握政权,直至镰仓幕府形成,武士阶层最终直接架空了公家,把握了政治权力的核心。而公家的代表,天皇则只剩下了精神象征的意义。

因此,在日本战国,除去武家阶层之间彼此势力的矛盾之外,从社会上而言,还具备的一对矛盾就是以天皇为代表的公家与武士阶层形成的幕府的对立。天皇失位,众武逐鹿,历代幕府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所以此前说到织田信长天下布武,意图是直接取天皇而代之。天下布武,是让武家完全取代公家,建立真正的武士政权,结束万世一系。

千利休也是由此和他走在了对立面上!

当千利休辅佐的丰臣秀吉上位,营造了他的茶天下之后,要武士进入茶室之前解刀,这分明就是要剥夺武士的权力,让武家臣服。难怪武士斥责他无礼。什么是礼,名位也。名分定,位上下,这是礼。无礼,就是取消了原来的名分和地位。

真是低劣的茶道啊!共同的指责如此。

为什么低劣?因为简单粗暴的抹去了原本的秩序,在隔绝外物之中,让人平等于一室之内,带着强行约束的痕迹。三块茶席减少到了两块,又从两块减少到了一块半。茶席是什么,是位置。位置从三减少到了二,又从二减少到了一块半。位置在减少,其中的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的构想,自然也蕴含其中。位置的减少,那么原本在其位的人该如何?什么是天下,每个人的位置组成了天下。如果人不得其欲求之地位,会变得怎么样呢?一张茶席的逼仄,细腻的表现在了剧情之中。

逼仄之地,总是暴露内心。

三方指责,不仅是评论,也交代清楚了矛盾与对立,同时引出了黄金茶室。从中可以看出,利休真的是收敛锋芒了吗?恰恰相反,他锋芒毕露了,犹如黄金动世。整本电影,此前对千利休形象的刻画一直都是隐晦的,至此时才开始豁露。因为矛盾已经浮出水面,所有在暗处炮制的茶汤,终究要端到人的面前,让人品味。

秀吉用利益驱动天下,给天皇献茶打造的是黄金茶室,从其人而言,也算是最为契合的表达。黄金之色,是大地之色,是生养利用之色。世人用黄金而觉得低俗,其实隐晦的心态是寻求生命超脱于生存本身的更高的存在意义。黄金不是低俗之物,但生命之中若是只有黄金,或以为黄金最高,便是低俗。

但谁若是轻视了黄金的价值,便不只是低俗而是愚蠢了。如果有久视黄金的体验,便知道黄金之色会生出迷人的感动。自古以来黄金有着代表占有和财富的另一重维度,那就是不朽。金性坚固,是连佛经之中都会用来比喻人身上本自存在的不坏佛性。身居高位,喜爱黄金的本性,是因为得到之后的深切共鸣。世人与此不同,因为从未得到过黄金,并渴望不坏。

无论是哪一重的维度,利休提出的黄金茶室,都是一个惊人的创意。但无论是哪一重的对于黄金茶室的理解,其实都是来自外人的目光。真正黄金茶室能够代表的,绝非这些心意,唯一可以匹配的词语,只怕是只有“欲望”二字吧!

不错,一座黄金茶室,其实是利休将丰臣秀吉的欲望赤裸的表现在了天皇面前,世人面前。只怕秀吉是因此才会欣然同意这样的创举吧!

普通之人掩饰欲望,唯有争夺天下之人,则会把欲望放在天下人的面前。对于野心之人,只怕没有比展露自己的欲望更能够让他们感觉到快感的事了。心意如此饱满而动人,就在天下人的注视之下,那欲望生动而充满力量,不是扩散式的宣泄,反而凝聚成了形体,竟是一座黄金茶室!

能够创造合乎人心意的茶人啊,利休!这是他又奉上了一杯最合乎人心意的茶汤了!

一灯点亮,光影相从。在黄金茶室之中的演绎,展现了电影表达特有的真幻交织。利休使用陶器在黄金茶室之外行茶,丰臣秀吉使用金器在黄金茶室之内模仿动作。这样的表达真是绝妙,光影造就多层次的表达。看见利休的影子,可以说明他一直居在幕后的身份;看见秀吉的模仿,可以理解为他一直接受利休的指导。两人的关系由此镜头表达的意味深长。一切从当初宗易点亮一灯,幻出两只光影之鸟开始。

这是电影的艺术质感!画面呈现出了多层次的表达,是高明!

黄金茶室,也可以说是丰臣秀吉打造的天下一统;黄金茶室之中的奉茶,是丰臣秀吉向天皇的表达。利休也在场,却只是一道影子,是参与者,并不外露。可作畅想,究竟秀吉的天下一统,其中有多少是利休的参与。当初织田信长所要的,能为他谋划时代之人,终于没有辜负织田信长的识人巨眼,可惜奉茶之人不是信长。因为信长是不会向天皇奉茶的!

一人在黄金茶室内,一人在黄金茶室外。秀吉奉茶,其实是奉黄金茶室;利休居外,也表明了他不在秀吉的天下之中,不在秀吉的欲望之中。秀吉的欲望的完整,凝形的黄金茶室,同样也不被天皇眷顾。虽有一声好茶的赞许,但是天皇注目之处,只有茶!

天下当然一统,毕竟是好事啊!这是天皇也不得不赞赏的,结束了大名征战以造成的动乱,这间茶室,怎么能不好呢?但天皇的称赞,赞许的却是茶,而非茶室!

要知道,茶是利休的,黄金茶室,才是秀吉的!

秀吉色变!因为,茶可以没有黄金茶室,依然绝世;但是黄金茶室若是没有了那杯茶呢?还具备存在的意义吗?这黄金茶室的一次奉茶,这象征天下一统的表达,形成的结果却是清晰的看见了真正的价值!

“真是辛苦你了,招待天皇在黄金茶室中品茗,真不错!”分明是他向天皇献茶,出口却说是利休在做的事,这是挑破,也是争斗。分明自认是自己的功劳,却满口称赞他人,不是挑事是什么呢?中国人说功高震主,此等情形好比是一个开国皇帝对手下的大将说,多是你,才打下这片江山啊!大将若是知趣,就应该赶紧告老归田了!

到了此时,似乎才可以理解一开始提及,为什么一个君临之人,会对区区一介茶人发出嫉妒!

“但是,为什么天皇眼中只有茶呢?”浮夸之笑过后,这才是秀吉露出锋利。

偌大一座黄金茶室,视而不见,只见区区一杯茶。天皇一声好茶的赞誉,等于只是肯定了利休。人是需要肯定,才会满足的动物啊!任何人心灵的介意,都是来自肯定的满足。人重视自己的意见会强过重视自身。大街之人都会因为一言之辱,引起斗殴,何况万人之上。天皇轻轻一言,秀吉成了看不见的空气。

“那可能,是因为茶可以杀人!茶有着就算被杀,却仍然想得到的美!”面对举国第一人的嫉妒,名为利休的人,却说出了这样的话。

什么是茶可以杀人?茶杀人,杀的不是别人。利休的意思是,为了茶,他可以抛出性命而不顾。也就是,利休露出了所有掩藏的锋芒,和秀吉针锋相对。

所以秀吉才会说出“原来是拼上了性命!”

问题在于,利休拼上性命要和秀吉争锋相对的是什么呢?只是一碗茶,怎么可能成为争斗的问题。所以茶,在这里是一个象征,而究竟是象征了什么呢?只有明白了利休坚持的茶是什么,才能明白他和秀吉的争执与分歧,究竟在何处。

利休的茶,究竟是什么?影片至此,并没有直接阐述,以一种更引人入胜的牵引,引出了绿色香盒。因此明白,茶不过是象征,而绿色香盒才是真正代表内涵之物。

秀吉口中的,“像你这样的人,在这步田地仍旧即执迷不悟的,应该是很重要的东西。”透露出的是,千利休真正的意图所在。

所谓像利休这样的人,是秀吉对利休的了解。居于幕后而谋划天下,算计清晰的人,总有智者的通达。而智者往往共同的特点是,让人不知道他们的底线究竟何在。在两人已经完全展露对立的当下,他终于触及到了利休真正的意图。

影片至此有一处回忆,也就是当初利休给秀吉一碗粥的场景,当时秀吉便察觉了绿色香盒的存在。但直到此刻,他仍是不知道内中究竟是何物!也就是说,秀吉并不明了,当初选择他进行争斗天下的利休,究竟是怎样的欲望!

那绿色香盒,代表的是利休的心意所在。向来能够唤起他人心意的第一茶人的内在,是怎样的世界。当利休回答茶能杀人的时候,已经不得不推向这个问题,即显露他的内心欲望!

是的,秀吉的大欲,已然成形,作为黄金茶室赫然在目。那么利休的欲望呢?难道真的以为他是毫无欲望之人吗?

要知道在世间相争的,只会是各自的欲望啊!

只是利休的欲望似乎超过了黄金茶室,如同他自身不在黄金茶室之中。这多么让秀吉产生疑窦,可以猜测的是每一个在位者最为关切的念头,也吸流淌在秀吉心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

原来他是要和我争夺天下之人啊!

这一点表现在了对于绿色香盒的定义上。利休说,“这是传授在下茶道的恩师所赠之物。”秀吉却马上反应,“是女人吧,别遮遮掩掩,我都看穿你了。”


秀吉认为利休的说法不过是掩饰罢了。所谓女人,对于男人而言象征的就是欲望。男人之间谈论女人,表达的就是欲望。所谓的看穿,即在此,秀吉认定了,利休也是有欲望之人啊,就是要跟他争夺天下的啊!

怎么不是呢?若非身怀和自己一样的欲望,如何能够打造出合乎他的心意的黄金茶室呢?如果不是同样在这种欲望之中,怎么能够明白他人的心意何在?既然能提出打造黄金茶室的想法,他必也是有着同样深刻的欲念!越是能够领悟自身的欲望,才能越是明白他人的欲望,世间的道理,不正是如此吗?

参与谋夺天下之人,却说对天下毫无兴趣,谁能相信呢?尤其是秀吉这样的大欲之人,因自己是这样的人,所能理解的因而也只有欲望。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世间的人也都不过如此吧!即便有所谓更高的追求,不过是更大或者不同的欲望而已。

而且欲望是这样奇怪的东西,那就是再大的欲望也不会妨碍各种细小欲望的存在。哪怕有了更高的追求,那些在各个层次的满足也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深谙欲望的秀吉,深刻明白利益的本质,就是欲望。

所以秀吉的理解,利休的茶,就是天下啊!利休所谓的茶能杀人,在他心中,便是利休会为了和他争夺天下,不惜性命!

带她来见我!

等于是秀吉的宣战之语,意味着让利休完全展露目的,不必在这样隐藏,为彼此的欲望,光明正大的对立!这句话,是意味着秀吉分清了两人立场,走入敌对!

但是利休的目的,真的是在争夺天下吗?



 5 ) 为美而死之人

千宗易,本是一介茶人,可以说与世无争,却因为受众人爱戴,搞到丰臣秀吉都嫉妒起来的地步。武将有武将的办法,可以逼人切腹自尽,以永葆自己的江山和地位。

他在死前说得很明白: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丰臣秀吉出身低微,一旦攀上了权利的顶峰,仍改不了土气,要建造华丽奢靡的行宫,甚至恶俗的黄金茶屋。人心所向,滥用权力者,只会叫令人恐惧,不会真正被尊敬。这一场角斗,明显是茶人赢了。

取利休这个名字,利为尖锐刀剑之物,时刻训导自己不要太锋芒毕露,把锋芒收起来,即利休之意。饰演千利休的市川海老藏是歌舞伎演员,出身市川流宗家名门,举手投足都是举重若轻的味道,像飘在半空中。中谷美纪有种隐隐含蓄的气质,尤其嘴角,很适合不卑不亢服侍大茶师的妻子宗恩一角。

有个令人动容的情节,一天晚上,千利休点起一盏镂空两只鸟形状的纸灯笼,光影投射在纸拉门上,正好画着一枝梅,风吹动纸,双鸟像是扑着翅膀落在梅枝上。

宗恩怯怯地问,“不知我是否能做你的妻子?”

利休也不看他,故作逃避闪烁的眼神答,“为吾妻者,非你莫属。”

《寻访千利休》从剖腹开始,倒叙追溯了茶人的一生,只是后半段关于高丽公主的闪回有些突兀。与其说是一代茶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部美学教育片。影片开头,一行人给织田信长献宝物,有北宋赵昌的画、唐产的茶罐、足利家的传家宝等等,的确都是珍贵的艺术品,但是呢,没有令人心头一动之物。天黑时分,利休才踩着木屐,姗姗来迟,门口的官员替他着急,“怎么这么晚啊!”

“好像还稍微早了一点呢。”怀中用布包着不起眼的黑色盒子,打开,仍没有什么特别。

信长双目矍矍地盯着他,利休不慌不忙打开拉门,把盒子放在适当的位置,注入清水。再一看,所有人都忍不住惊呼起来,金色的波涛和飞鸟之间,镶着一轮当时的水中明月。

这种极致日式美学的体验还延伸到茶,樱花开放的春天,前来喝大师茶的人络绎不绝,打开门窗,春风溜进来,不知哪里落下的樱花花瓣,恰好飘进抹茶碗里。惊叹之余抬头看,原来天花板上绑了一枝樱花。

弟子故作聪明道:果然是师傅啊,看到刚才大家惊艳的表情,万万没想到是这种春意吧。要是换做我,肯定会用诗歌中传唱的八重樱,然后做成八重垣形状的茶壶吧。

师傅也不反驳,淡淡一句,“专业知识没人比得上你,但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他年轻的时候,师傅绍鸥给他看新建的茶室,但总觉得坐席差强人意。千宗易过去,拿起锤子,将壁龛的花瓶敲掉了一个角,仿佛神来之笔。

曾在冈仓天心的《茶之书》里读到过类似的一个小故事,一次茶道宗师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的儿子绍安在打扫洗刷茶室的庭径,完毕之后报告父亲。利休认为不够干净,吩咐他再打扫一次。

过了一个多小时候再次禀告:父亲大人,已经没有东西好清理了,小径洗刷三次了,哪怕一根小树枝一片落叶都没法在地上找到。

千利休这才忍不住呵斥儿子蠢货,说庭径可不是这样扫的。于是走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起来,院内顿时洒满红黄落叶,所谓洁净,并非徒有一尘不染,而是兼有美感和自然。

懂茶之人,都是有大智慧和爱美之人啊。

 6 ) 安静的茶人

好安静的电影啊~

因为之前了解过很多日本战国相关的背景,对于有着茶神称号的千利休有所耳闻,他留下了大量经典的珍品,是日本茶人时代的开创者。
我觉得这是部好作品,自己喜欢,所以给了很高的分数。

当电影里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他的故事时,前半部分平和的叙事,突然到后半部分开始倒叙,真正开始打动了我。

后面开始,就突然精彩起来。

关于茶道,一定要注意细节。到现代其实对于古代中国茶艺有传承的,只剩日本了。国内的传统早就遗失。真正的茶艺其实是抹茶,而不是现代的功夫茶。整部电影都是在细节、细节、细节里面不断重复,仔细去看茶室里设计的细节,茶花、茶具、茶勺、茶屋的设计,全是有讲究的。不同礼仪对应的不同动作,不同对象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这部电影真的不像屁都不懂的人在那胡乱瞎喷的那么肤浅。

而且,对于这种初恋赴死的爱情故事,我总是不能免疫,对不起!
而且朝鲜姑娘太美了!!!!!!!立即动心!
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谁又能抗拒呢……

亲手赐死这种事情,也正是千利休落发为僧,对茶道大彻大悟的开始吧。

其实直到最后,千利休妻子的那段独白,才真正打动了我。君臣不屈,决绝的爱情,已经被赞美过太多次;而千利休妻子那种超脱爱恨的平凡感情,其实才是伴随主角一生的守护。
我以为自己能够忍住,结果到了最后这一幕,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年纪渐长,对于人生情感有着不同的理解,才会对里面的段落产生共鸣吧。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多评论这部电影拍摄得好与坏,所谓技巧在对待“美”的执着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为什么不跟着电影一起安静下来去品味历史?能喝上一杯好茶本身不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吗?片中几次提到茶神对待茶的那份超然领悟——悟道之后是宁静、简单、不屈、与放下。

当年轻的那个故事出现,一切皆可解释,一切也可以放下了——在狭小的茶室里,我也可以自己切腹。

我们这个已经丢失传统、连报刊亭都没有的国度,应该好好安静下来,去喝一杯用心的茶。



P.S. 刚看了一篇别人的影评,原来里面用的茶碗都是真品:“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真的,这电影够意思了。

 7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五)

【美物的内在】

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由最外层的碰撞开始的。就如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分歧首先不会出自个体本身,而往往爆发在各自的坚持。

都是这样的人啊,可以包容对自身的攻击,但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是对我所认同和坚持的否定。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出自于自我,却又得到自我超过本身的爱意。诞生于我的,会比我要珍贵,每一个自我如此行为。如同孩子来自母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却超越自己。如同人会爱惜自我的表达,而超越爱惜自身。

“世间正因这些宝物而改变!”

这是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是利休的弟子宗二在库房之中对宗恩说出的话。库房之中尽是茶器,而宗二一进入则表达各种赞叹茶器的价值,还提及了三岛茶碗。三岛茶碗是朝鲜,当时称为高丽,流传入日本的器物。当时陶瓷之技术,最顶尖的只在中国。高丽因为是附属国,所以才得以流传一些烧造技巧。而日本偏远,并无优良技术,需从中国和高丽进口。

如若知晓一段日本战国史,即知宗二说这句话之时,在小田原大战之前,也就是丰臣秀吉召集大名进攻北条之前。彼时日本之战国发生的变化,是从大名混战渐趋一通于秀吉之手,社会渐得安定,万民得以安居乐业。世间的确因宝物而发生了巨变!

宗二在此的台词暧昧,有所表达,不能只当他在谈论茶道和器物之美。从宗二的话中可以察觉一点,诸位大名领主对于利休之崇拜,更提及了领主们愿出多少钱购买茶器,价值颇为不菲。这不是闲话,而是体现了利休对许多大名的影响力,也就是利休的实力。

宗二还有一句话,“但是,美丽的东西也是可怕的,侍奉在师父身边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争斗需要力量,而世间所有的争斗,都会牵连至个体的影响所及。影响越广,牵连越大。无论是情感的维度,亦或者是利益的同盟。世间的争斗表明了,所谓的自我,并不只是一身,更在一身所及。

宗二的话,表示清楚了一个意思。利休和秀吉的争斗虽然并未公开化,但是已经在各个维度表现出来了,蔓延到了各自能够影响的力量。

从影片本身来看,此处的安排并非闲笔,一个三岛茶碗也不是独立台词,关联到后续的情节的暗示与完整。同时也是上一节利休和秀吉争斗的展开,承接剧情和节奏,慢慢地将铺展开一代茶人和一代枭雄的斗争。

物有初心难见,事成之后有歧,是世间的常态,何况来自两个强大的主体。秀吉所理解的利休,最后落实在一个女人。在男人面前提及女人,以此代表欲望。身在欲望之人,只能以欲望理解,而所理解者,只是欲望,此所谓从自我到自我。

秀吉如此,但是利休究竟为何呢?如果是为了平定天下,那么辅助秀吉不就可以了吗?那么就如秀吉所理解的一般,大欲所存,只在取高位而代之。因此下一个情节便是,就连老匠人也不理解他。

“都按你的要求做出来啦!”伴随此语的黑色乐烧的完成。

这是和利休结合的最为紧密的力量,老匠人代表的来自天皇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应该都完成了吧。从支持秀吉的行为之中,将自己从被信长推翻的危险之中解脱出来。得到的结果是秀吉向天皇献茶,接受赐封,这是对双方的认可,完成合作。没有贵族身份的秀吉以此提升了地位,成为贵族,得到支撑;拥有地位,没有力量的天皇以此得到力量的保护,维持荣誉,得到秩序。这已经是天皇一系的力量在其中获取的满意的利益了吧。

所以不由得连老匠人也疑惑,利休这是还要做什么呢?因此抱怨利休“老是提一些苛刻的要求”。看来不只是这一次,利休平时的作风绝对是强硬的,哪怕是同盟都会有微辞。

利休以无比珍惜之感,缓缓拿出了绿色小瓶,老匠人一眼看出了,这是高丽的瓶子吧!

入手之后,老匠人领悟:“原来如此啊,正好能握在手里!”

这是秀吉要看的绿色小瓶,利休拒绝没有向他交出。而前文交代,这绿色小瓶也是象征了利休所有的坚持,并因此和秀吉分歧的原因。但是此时利休却主动向老匠人展示,这是向自己结合最紧密的合作之方,展露了自己的本意。

千利休的心意!关于他辅佐秀吉,以及他一切行为的真正目的!

利休主动将小瓶掀开,一片莹白光润的指甲赫然在目,不免让人感受一丝错愕和震惊。向来展示一身寂美之态的茶人,怀中所藏,居然是一片指甲,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利休提出要求是,请老匠人完成一个,与此指甲相配的更坚固的容器,以来保存!

这就是怪话!

电影是表达的艺术,而高明的表达永远是含有引申,如诗之兴。一枚指甲,藏在绿瓶,已入奇诡。非要在此时让老匠人铸造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来存放,更是滑稽,老匠人可是烧制陶瓷之器的。世上器物,比陶瓷更为坚固的,大有之在。为何要找脆弱如陶瓷的器物来实现坚固?

中国写史有一个习惯,遇上难言且不可言,就写怪话。怪就是不正常,不正常的意思是有隐情。所以这一段的表达,不是含蓄,而是别有寄托。看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一想都不符合常理,就可以思索表达。这样表达,或许是有难言,或许是表达者本身也不确定,以此表达思索。如影片之名,是一次寻访。

之前曾经探索了,利休的茶室,其实是天下。那么他的茶,正是用以驱策天下之人,如那些为他的茶所吸引的大名们,团结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弟子。利休的茶道只是表相,真正的内涵是通过茶,吸引了众人。而绿色小瓶,却是传授他茶道的恩师所赠,那么也就是说,这小瓶正是他茶道的来源,是他为什么要进行一切行为的源头。

影片至此,利休的茶室,利休烧制的茶器,都已经完成。但苛刻的利休却拿出了绿色小瓶,这才是他真正要完成的。换言之,他和秀吉所形成的天下,已经完成,却并不是他要实现的天下。

利休要的,是一个足以能够保存这片指甲的容器!

一个能够保存这篇指甲的天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那么疑问就在此处了,影片至此,才算显露了利休的心意,却转瞬进入迷雾之中,这片指甲意味着什么?

如果放开思绪,或者可以重新去发现老匠人与利休关于香瓶的话。一是合手,二是更为坚固。刚好能够握在手里,合手的东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合乎自身的感觉,与自己相配的合适。引申一步,那就是自我可以完全的掌握,而不必会出现掌握不住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休是觉得秀吉的天下,有着无法掌握的部分,或者大胆的说,并不合乎自身!这个自身,也许是秀吉本人,但从另一个维度,不妨觉得,即是日本。

甚至说到了坚固,以此类推,利休也认为了,目前秀吉的天下并不坚固,是怎么样的不坚固?

无法保存这片指甲!从字面意思可知,所谓的不坚固,是无法容纳!无法容纳洁白如玉的指甲!

女人的指甲?这是老匠人的感触。

下一个镜头,是两双握住的双手,形成传递的动作,很明显一双属于男子,一双属于女子。

让人联想到指甲的主人,果然出现了女子。秀吉没有猜错,但秀吉猜对了吗?老匠人也没有说错,但老匠人也不明白这片指甲的女人的一切。

一片珍藏在胸口的指甲,意味着的是利休的内心啊!而他这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内心呢?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指引了利休进行怎样的茶道!

利休将之展现给了老匠人,是向天皇一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从解读上,就可以表达为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和秀吉不一样的天下。

斗争是一个过程,总是从相互的试探开始,完成从合作到敌对的过度。这不是保守,而是适应。祸从口出,宗二被赶走,是秀吉的动作。自古因言获罪,罪从来不在所言,肯定是在之前就有成见。

鼓声威严,透露争战的气息,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利休身边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大名,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是利休促进了天下一统。如果之前还单纯以为利休只是个茶头,追求的是茶道,那么至此也该明白。让别人产生了是他促进天下一统的意识的人,此前究竟会做了些什么!

两段剧情,争斗从秀吉和利休转到了手下之人。敌对的意识散步到了各自的团体,斗争的意识开始确立了。但是秀吉却在做一个奇怪的事情,用金沙来喂鸟,口中喃喃念着,怎么回事,不够吗?

这一幕是象征着秀吉心中的自己和利休的关系。为什么出现黄金养鸟的情节?之前的解读之中,影片出现了两处鸟,一是利休用灯光造成的光影之鸟,二是秀吉在利休的茶室外只闻其声不见身影的鸟叫。也就是说,双鸟一直都是在比喻秀吉和利休!

如今却是秀吉在用黄金喂养一只笼中鸟。正是秀吉心中对利休的态度,他希望的是利休在他的牢笼之中、掌握之内,他不惜洒出大量的黄金,意味着他不介意给利休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来自他的赐予,利休还在他的掌控。

怎么回事,不够吗?秀吉是在问,为什么利休总是无法满足呢?

但是秀吉也向石田三成表达了,他还需要利休。因为他还有很多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想要得快疯了的东西,权势不过其中之一。这一切,需要利休的帮助,因此他还没有决定要对付利休。

秀吉想要什么?

权势只是其一,那么如秀吉还会想要些什么呢?很简单,权势不过是力量,此时的秀吉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天下尚未一统。比权势更高的,是地位。比地位更高的是超越日本界限的领土的地位,比如占领高丽,继而进攻明朝!

欲望之大,在于得到期待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期待!

秀吉还需要利休,所以不能让他死了!

这时候,鸟叫了,秀吉欣喜若狂。为什么欣喜,因为一直不叫的鸟开口了,意味着是利休向他妥协了!

利休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目的。这一切的变化,表现在镜头上,只是一支花的区别。

从茶花,变成了木槿花,是利休在插花!茶花代表的是秀吉,木槿花则别有所属!

插花之下,是茶室之中武士和利休的对话,内容表达出了关于秀吉要进攻朝鲜的讨论。显然武士并不同意,表示此举事关国运。

而所谓高丽瓷器流入日本,对日本茶道有所影响,这是一个事实。因日本无技,高丽得中国之传,在日本战国时期曾流入大量瓷器。之前宗二所谓的三岛茶碗即是其一。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传入,日本的茶也从足利家时代的唐风华美,渐渐转入清寂,因此渐渐形成后来日本生活种种给人的整体印象。

但从另一点,讨论征战之事,为何提及高丽瓷器对茶道影响?难道因此就不能进攻高丽吗?

一茶之事,如何事干国运,岂不荒唐?

并不荒唐,因为武士真正表达的意思是,秀吉这样的举措,违背了利休的茶道,也就是违背了利休对引领日本如何前行的道路。

利休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了三个字,木槿花,用的是高丽语。旁边的宗恩补白,利休并没有进攻高丽的意思!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进攻高丽?

鸟叫之声,表示妥协。但转瞬矛盾分歧就又摆在了面前,终于说明,秀吉和利休的矛盾,并不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而是道不同!因为道不同,所以目标不同,所以行事不同,所以处处不同。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高丽?

或许是因为,不合手吧!

(更多影评,关注订阅号,打破一担砂锅!谢谢!)

 短评

原来又是一个胭脂扣的故事

5分钟前
  • 喜喜自動販賣機
  • 推荐

因为永恒的美和寂静。

9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中谷美纪最后欲要摔茶罐的戏简直了

14分钟前
  • 风华正茂陈二栓
  • 推荐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16分钟前
  • 老五
  • 力荐

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想让文化服从于强权,但是文化却只服从于美和内心的善念。利休之死的历史真相也许并不那么高尚,但我宁愿相信这个高尚的解读。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设想很美妙,实际上却很难真正做到。太阁秀吉总归还是差了那么点气度。

18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推荐

【B】

21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东瀛关于“美”的趣味的集中展示。暗含茶器由唐风经高丽风格向日本本土化转变的过程。

25分钟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推荐

辰光只开一刻钟,但比千年松,并无甚不同。一代茶圣,毕生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对山河社稷来说,他的茶盏杯具只是尘埃,但对他来说却是整个世界。禅境一般的画面美学。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出色的原型人物和构图上的简洁干净提供了非常别致的享受。为信念以及心中的那份“美”所做的坚持与牺牲,茶道之间的小智慧大奥妙,极为点睛。这种处理到极致精巧的工艺呈现,也多少掩盖了倒叙、时间线跳跃、略偏冗长的中心叙事。是非常独特气质的古装片,亦是了解茶文化的一堂选修课。【日影季 . 线上展映 #10】

3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霓虹国和高丽国的交流用的白居易的诗。美是一种追求 是永恒的

33分钟前
  • 南樹
  • 推荐

但是我喜欢。整个氤氲的调儿,对脾气。岩代太郎的曲子不是动听,是需要结合画面来听。所谓观赏音乐就是这样吧。

34分钟前
  • 贾小年
  • 力荐

文字交流那段泪崩

35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本片中将日本的茶人,高丽的公主,用易凋的木槿花,再加上中国白居易的诗,竟能相连,此场景让我叹为观止。或许有人说逼格过高太卖弄,但讲到茶岂能庸俗,为了展现追求极致美学的千利休,以及茶道精神,导演匠心独运,画面极近典雅,且一点也不沉闷,5星大赞。

36分钟前
  • 寻常客
  • 力荐

电影本身四星,一星给团爸

39分钟前
  • Uso Foolman
  • 力荐

太墨迹了,要不是对日本美学和当年的历史有点兴趣,完全撑不下去啊……

44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I touch my forehead to the floor only before objects of beauty.

4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很美,茶道的静谧,以木槿花象征生命与爱情。“在下只为美的事物低头。”“凡此种种,尽皆美物。”(but一切都因初恋)

51分钟前
  • 熊嘴兽✨
  • 推荐

隐忍之美,侘寂之美,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像也经历了宇宙诞生般由灭到生的境遇。木槿一日自为荣的决心,太受教育了。

55分钟前
  • 一愚
  • 力荐

虽然一直在强调千利休对美的执念,但似乎表现得还不够具体和明确。但整体而言,本片是部好片,饱含了日式文化中的物哀和极端,值得一看。

60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后半闪回内容违和感太强...

1小时前
  • xxhhcc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