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水漂流

剧情片中国香港2021

主演:内详

导演:李骏硕

 剧照

浊水漂流 剧照 NO.1浊水漂流 剧照 NO.2浊水漂流 剧照 NO.3浊水漂流 剧照 NO.4浊水漂流 剧照 NO.5浊水漂流 剧照 NO.6浊水漂流 剧照 NO.13浊水漂流 剧照 NO.14浊水漂流 剧照 NO.15浊水漂流 剧照 NO.16浊水漂流 剧照 NO.17浊水漂流 剧照 NO.18浊水漂流 剧照 NO.19浊水漂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0:59

详细剧情

越南难民辉哥少时亲历战乱,投奔怒海寻觅庇护,晚年流落香港街头。一群中年人各自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被区内居民视为眼中钉,而重建工程箭在弦上,他们不断被驱赶,最后索性围起木板建屋。新旧遗民在木屋内相儒以沫,无分国界种族,成了辉哥一生最自由的日子。冬天时留下一人看管财物。最冷的那夜,辉哥独自在街头,终于等到孩子从外国回来见他……

 长篇影评

 1 ) 白日焰火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亚细亚的孤儿

人生的困顿大抵就如失眠。除了求之不得的黑甜,实在是时不当令。犹如若是白日,睡不着也不至于过分焦虑。却正因为万籁俱寂,辗转反侧就会有点不安。

一点不安,可以燎原。

《浊水漂流》就是r足以燎原的一点不安。

看这个电影不免会想到很多香港电影:

一九九二年的《笼民》;

二零零一年的《麦兜故事》;

二零零二年的《金鸡》;

二零二一年的《杀出个黄昏》;

很多很多,甚至可以把整个时代的香港电影都列上去。但至少还是要提一下两部电影:

一九九六年的《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一九九七年的《南海十三郎》。

前几部是因为同样聚焦了风雨飘摇甚至无力风雨飘摇的香港;后两部则是因为亦在本片出演的两位优秀香港演员:吴镇宇和谢君豪。

电影聚焦的是流落街头的露宿者。说是流落露宿,到了晚上总要片瓦遮头。本没有瓦的地方,纸箱破铁,还是要搭出一角。但是这个一角毕竟不在荒山野岭,有碍观瞻,不利开发…种种合理之下,便是这片瓦也岌岌可危。

而这个过程,又在一场没有被告知的清理中,丧失了证件、被褥、锅碗瓢盆等等私人物品。清理方的理由这一切都是垃圾,被清理方却抱紧差点被抢走的合影近乎呜咽:照片上的人是我?怎么能说这是垃圾。

车声隆隆,露宿者看着自己的家私扬长而去,他们变得更为一无所有,他们甚至连呜咽的力气也早已丧失殆尽。

于是他们求助社会义工人员,诉求道歉,诉求赔偿。而在过程中,被告知要证明自己的身份证怎么能证明是自己的。

种种不平,终于逼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何至于此。

这些露宿者里的一部分都是吸毒者,更有很多人属于刑满释放人员。大部份都已经没有家人,也谈不上固定收入的工作。

问题进一步图穷匕见:

为什么要露宿街头?

为什么要吸毒?

为什么要被捕?

为什么?

面对诘问,只能喃喃:

我们希望被赔偿。

我们需要被道歉。

吴镇宇扮演的角色去拜祭亡子,被管理人员告知福牌费用需要续费;

谢君豪扮演的角色通过视频聊天对着儿子说:你不用回来看我。能够这样说话已经很好。

由于他们曾经扮演的“靓坤”和“十三郎”,竟有时空流转的浩叹:

如何看这些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的故事?

当然是等二十年后,乃至更久。

在深夜里无声叹息,自然就会反复问为什么?肯定会有追悔,肯定会有不甘,肯定也终将在半梦半醒,无力睡去。

终将连被焦虑所馈赠的失眠,一并失去。

问题并非与答案共生,犹如昨晚脱下之鞋,今日未必又能穿上。

电影没有像他的前辈们那样给出答案,即安上一个峰回路转的尾巴。电影就如人生那样,人终于还是不在,在散场之前,在下一部电影还没有开场之前。

电影里吴镇宇笑着对李丽珍说:

她没有当年的你漂亮。我们当年有钱了就想来找你,恨不得把工资都给你。

李丽珍笑骂:

当年事,莫再提。

整部电影都在“莫再提”的氛围里从不得不鸣复归于寂。

犹如那个老者在风中鼓琴而歌,大家围坐而泣,围坐而唏嘘不已。但歌毕竟还是会唱完,大家又要面对明天。

还有数不清的难题在明天等待,也许反而算是慈悲。犹如白日焰火,虽然不比夜景中熠熠生辉,但也是点缀在苍穹之上,有所不同。

这一点不同,就如一点不安,足以燎原。

2022.03.10 5:00

 2 ) 不需要过度诠释的《浊水漂流》

《浊水漂流》令我想起差不多二十年前看的《癫佬正传》,《癫》这部戏让我开始认识香港的另一面,社工这个职业,《浊水漂流》里,社工组织拿政府的钱代表露宿者告政府(当然是不同部门)。《浊》这个电影的原型是真人真事,这则新闻我印象很深。电影里何姑娘说,其实你不一定非要道歉,庭外和解ok的,政府肯赔钱外面的人(新闻记者)都会当我们已经赢了。但辉哥坚持要一个公义。他自焚前说过三句话:政府做错事一定要道歉,不管我是吸毒者还是高尚人士,我不要和解,我要公义。这三句都是夹杂着特有的粗口以不同语调说出的,其它露宿者或明或暗怪他累街坊,不懂变通,钻牛角尖。说来也怪,香港人真的是世界上最懂得变通的人,但也是世界上最爱钻牛角尖的人--当政府触及人民底线时,坚持公义而不是和解和经济赔偿是一个公民社会的基本修养。

我不能说电影工作者借辉哥之口浇胸中块垒,但这部电影反应的香港的确是非常真实的,其中出场的深水埗明哥,甘(浩旺)神父都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片中几名“道友”颇有代表性:辉哥辉煌的岁月是那个生机勃勃的八十年代香港,即便回归前几年也“马照跑舞照跳”,他正是这样结识李丽珍演的陈妹这个角色的,可以想象年轻时的陈妹是舞场的常客。老爷是越南政治危机时逃难香港的“船民”,寻求政治避难未果,妻子儿子成功申请到政治避难去了挪威,他因为曾经有案底不能去,被迫留在香港,没有身份,不能工作只能流落街头,所以他看到“黑仔”(另一个非洲青年在港寻求政治庇护)跟随黑社会出去打架时极力劝阻:你要是犯事(违法)了,以后到哪儿都申请不到政治庇护。大胜是做装修的,收入颇丰,染上毒瘾后什么都没有了。

我不想去拔高辉哥口中“和解”的意思,我理解就是字面意思,不和解,不是不和自己和解,就是不和政府和解。老爷自杀是因为终于找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孩子,而且看到他们过得很好,他年纪一把,半生飘零,又染着毒瘾,活着也没多大意思了。这并不是和解,只是一个自我了断式的解脱。道友的最终选择各不相同,只是这个真实故事的一部分罢了,没有特别的含义。

这部电影非常不错,但比起《癫佬正传》还是少了些香港电影更人间的一面,这里导演给了大量全景式的俯拍镜头,对准高楼大厦天桥,美学上非常成功的展现了香港的不同侧面,许多新闻一样的场景,但总觉得内容上不够充分,那些新闻式的镜头的确非常写实,但真正描摹人物,完成事件还是需要更为细节的生活,例如辉哥和陈妹的前世今生。哪怕是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例如《麦路人》里对郭富城和杨千嬅身世的简单交代。以及杜琪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熟悉的十字路口人潮涌动,交通灯提示音嘟嘟嘟嘟的声响,这些看似闲笔的镜头,迅速把人带入真实的香港,仿佛看到了无穷无尽的人生。

本片的表演无可挑剔,吴镇宇那总是惺忪浮肿的眼睛,李丽珍返璞归真平淡自然的流露,都让我们这些看过他们年轻时神采风流的人感叹。岁月荡尽浮华,锤炼了演技。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新一代香港影人的叙事风格了,无论我欣赏与否,逝去的时代一去不回了,而这已经是如今我可以期待的最好和最接近香港的部分了。

 3 ) 浑浊?

当这群体在街上睡眠和住宿,打理其生活环境及照顾彼此。他们正公开展示其生存条件,并引认在经济及政治领域均缺乏的平等关系——《剥夺》巴特勒

开头配乐缓慢低沉,光线灰蒙似薄雾笼罩城市,整座城市聚焦在桥下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各自有各自的故事,各自有各自的结局,有的妥协得到了补偿,有的不断前进维护仅存的尊严,但终究都逃不过命运。

这座城市就像一滩污水,进去了,出来之后无论怎么洗都是脏的。进不去的,隔离是最后的结局,离不开这潭水,也舍不得离开。

 4 ) 2影帝+2影后飙戏,今年最高口碑港片来了

2021已经过去大半,回望今年的香港电影,让人惊艳的却寥寥无几。

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怒火·重案》酣畅淋漓(豆瓣7.3分),并以13.29亿的成绩勇夺中国影史港片票房冠军。

郑保瑞导演的黑白电影《智齿》肃杀凛冽(豆瓣7.2分),炸裂的演技和极佳的口碑让其剑指明年的金像奖。

最近,又有一部近期评分最高的黑马港片来了,可以说是今年最好的香港电影之一。

不出意外的话,甚至可以去掉“之一”——

浊水漂流

导演: 李骏硕

编剧:李骏硕

主演:吴镇宇 / 谢君豪 / 蔡思韵 / 李丽珍 / 朱栢康 / 柯炜林 / 叶童

首播: 2021-06-03(中国香港)

片长:112分钟

看海报就知道,这部电影已经载誉无数。

它入围了入围鹿特丹电影节“大银幕”竞赛单元,提名金马和亚洲电影大奖的多个奖项,并获得今年First影展的评委会特别奖。

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7.7,是今年到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香港电影。

电影的阵容方面,也可以说是全员演技派。

两大影帝吴镇宇(《枪火》)、谢君豪(《南海十三郎》)共同坐镇,两大影后李丽珍(《千言万语》)、叶童(《婚姻勿语》)联袂出演。

此外,还有凭借《幻爱》提名金像奖影后的蔡思韵,凭借《金都》提名金像奖影帝的朱栢康等实力派演员加盟,让这部电影实力强劲。

但在故事上,它却与如此熠熠生辉的卡司截然相反,讲述了一群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的黯淡经历。

片中的主角辉哥(吴镇宇 饰),是一个80年代来港的越南难民。

由于妻子不知所踪,儿子也在多年前去世,辉哥在香港生活了多年依旧居无定所。

早年间,辉哥还犯事进了监狱,而故事就从他出狱的第一天开始讲起。

在香港深水埗的街头,生活着一群和辉哥一样流落街头、风餐露宿的人。

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留在这里的越南难民、找不到工作的印度人、瘾君子、卖身女等等。

但在这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街友。

出于相似的经历,他们过着抱团群暖、互相支撑的生活。

天不遂人愿,在辉哥出狱的当天,香港食环署(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就展开了清理活动。

这些街友的所有家当都被悉数清除,包括身份证和身边的重要物品等等。

于是,他们被迫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维生和维权之路。

一方面,他们要另寻住所,在一座大桥下重新搭建新的住处。

没有睡觉的床和挡风的墙板,就从垃圾堆里捡。

没有电线,就从五金店偷,再接上路边公共设施的电路,一个新的流浪者之家就此诞生。

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和政府抗争。

按照法律规定,在清理街道前应该提前通知,但食环署却并未按照规定办事。

在一名女社工的帮助下,他们集体去政府门口示威,想要一个公开的道歉和赔偿。

在众人的努力之下,政府同意赔偿每人2000元港币,却拒绝为清场行动道歉。

当所有街友都以为这是个圆满的结局时,辉哥却不愿意接受。

他想要的不仅仅是钱,而是一个合理的道歉,他想为在狭缝中生存的自己争取一丝尊严与公义。

最终,所有人都领了赔偿金,也离开了桥下的聚集地。

而病重的辉哥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并在一个夜晚点燃了一把火,烧掉了伶仃的棚屋和最后的尊严。

《浊水漂流》的故事并不复杂,而聚焦香港居住问题的电影,此前也拍过不少。

比如前年上映的电影《麦路人》,讲述的就是一群无家可归的人在麦当劳借宿,帮助彼此走过人生低谷。

还有1992年的香港电影《笼民》,则更加真实赤裸地呈现了底层民众无楼可住,只得栖聚于危楼屋舍之中的笼中床位的故事。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都围绕寸土寸金的香港,呈现无房可住的底层群众的众生相。

而《浊水漂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故事和人物创作上不粉饰、不卖惨也不煽情。

可以说,真实而不卖惨是这部电影的基调,也是导演李俊硕的创作初衷。

他在接受采访时就谈到:

现在的人一提到底层人民,就会自动带入忧愁、沉重的情绪。而他不希望把电影营造出同情的主观视角,而是更希望记录和表达这群边缘群体本身的状态。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吴镇宇和谢君豪两人出神入化的演技。

谢君豪饰演的“老爷”是越战时期的难民,沦落香港之后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当女社工帮助他找到了在国外的儿子,并打通视频聊天时,谢君豪呈现了一场极具层次感、感染力十足的表演。

在得知屏幕中的人是儿子后,他首先是错愕不堪。

但在他的眼中,瞬间就涌现出了情不自禁的泪光。

和失散多年的儿子的对话后,他心中充斥着难以言表的幸福感。

但与此同时,他又深知自己的模样有多么落魄,于是只敢半侧着身子和儿子对话,眼泪潸然落下。

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了解到儿子已经在国外定居成家,并且生了两个孩子。

此时他激动的心情达到顶端,但在下一秒钟,又立刻转喜为悲。

既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败悲哀,也为多年来从没享受过父亲照顾的儿子悲哀。

从惊到喜,又从喜到悲,谢君豪的表演十分自然。

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复杂而激烈的内心情感变化,同时也为他接下来的选择与个人命运做了铺垫。

同样,吴镇宇在片中也贡献了堪称影帝级的表演。

在观众的认知中,他一直以来都是个脾气火爆的人,但在这部电影中他却要饰演一个愤怒却无能为力的人。

从在政府门口示威开始,辉哥就坚定了自己的诉求:

想要有尊严的活着,想要一个公开的道歉,而不是做一个被人同情的loser。

这样的诉求贯穿始终,他宁愿放弃赔偿也要坚持自己的气节,于是在电影最后一幕他才会对幻想中的儿子说:

“我不是忧愁,而是愤怒。”

这句话从一个病重又无能的人口中说出,让人觉得无力和悬浮。

而这样的割裂感,恰好象征着他所代表的深水埗街友们与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的格格不入。

执导此片的导演李俊硕是一名新人导演,在2018年曾凭处女作《翠丝》大放异彩。

这部电影聚焦跨性别者,被称为港版《丹麦女孩》,并荣获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女配角和金马最佳男配角等多项大奖。

而这部新作《浊水漂流》的创作灵感,早在2012年时就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翠丝》剧照

彼时的李俊硕还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念书,他看到了一条“深水埗四十多名露宿者被强行清理家当”的新闻。

2013年,其中的29名露宿者与政府达成和解协议,每人获发赔偿两千元。

然而,两名露宿者于漫长的官司结束前已逝世,政府拒绝为清场行动道歉,并至今持续驱赶露宿者。

这个真实事件给李俊硕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了《浊水漂流》的创作原型。

当然,在刻画现实的基础上,片中也有很多颇具讽刺意味的情节令人深思。

比如当这群街友去政府门口示威,被新闻报道之后,很多社会人士都来到他们的居住点察看。

有的社会组织带来了年轻人,把这里当做训练营,想让他们在这里体会不同的社区生活。

有的媒体想挖掘猎奇的故事,把他们视为流量制造机,不断拷问这些街友的不堪过往。

发现了吗,这些人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关怀”,而不是想改变这群边缘人群的处境,也忽视了他们的诉求和基本尊严。

十分荒谬,也极尽讽刺。

还有辉哥住院之后,木仔深夜把他带出医院。

他们来到一个正在建楼的工地,爬上塔吊,对着下面灯火辉煌的城市撒尿。

在动物世界里,撒尿是占领土地、宣誓主权的行为。

但在电影中,他们撒完尿后又不得不重回那个垃圾堆里的材料搭起来的住所,继续无家可归又提心吊胆又的生活。

当然,最讽刺的不是电影中设计好的桥段,而是真实存在的现实。

当电影院里的观众为片中的演员们动情落泪时,影院门口或许正躺着真实存在的流浪汉。

居住问题不仅仅存在于香港,而大城市里无房可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的悲惨遭遇,也一次次出现在社会新闻中。

正如片中的台词所言,他们虽无家可归,却不是一文不值。

他们虽命如草芥,却不该无人知晓。

*本文作者:阿怪

 5 ) 看完《浊水漂流》,我跟谢君豪聊了几句

谢君豪接受罗夏访问

谢君豪出演的两部影片《浊水漂流》和《雨打芭蕉》都入围了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浊水漂流》从第一天起就一直稳居“观众选择荣誉”榜首,并最终获得了评委会荣誉奖。

导演李骏硕未能出席,谢君豪代其出席领奖。我问他,得了奖开心吗?他眉开眼笑道:“开心,我当自己得的”。一脸的喜不自胜。

按道理,我们这种散装小煤体,这个咖位完全可以拒绝采访,但是谢君豪还是撇下庆功酒会那一边,跑过来跟我们聊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在聊到老爷和儿子的见面那一场戏的时候,他表示那是他进组的第一场戏,因为缺少前面戏份的情感积淀,一开始这场戏每个人都把控不好情绪,只好一遍遍来,慢慢找感觉。

后来我们看到成片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场戏非常厉害,把老爷这个角色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很好奇“老爷”这个角色的人物背景,老爷是个越南人,流落到香港,对这段历史我们都比较陌生。

谢君豪跟我们讲述了这个角色的历史背景。

“70年代越南难民来香港对我来讲是大事。因为越战,很多人逃难,那时候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把香港作为中转站,然后再分去其他地方。所以很多越南难民来到香港,香港建了很多难民营,等待其他国家愿意收留。不愿意收留,就留在香港。

我扮演的这个角色,有家庭有孩子,他们能去(挪威),我不能去。因为他有案底,那个时候确实在难民营里分很多帮派。南越的,北越的,很多都是军人,很能打的,打得特别厉害。在冲突中,经常打伤了人,甚至闹出人命。“

谈到为什么会接这个剧本的时候,谢君豪讲到: “他的那个故事是在广州发生的,他有一点让我非常感兴趣,这部片子全程可以说粤语,而且那个人物的人设我也挺喜欢的,加上导演的趣味,虽然是内心波涛汹涌的那些感觉,全部都不要,变成了表面上的波澜不惊,这种表演方式把所有的戏剧性都去掉,剩下的都是藏在内心里面的,这是一种比较含蓄的表演,这也是一种导演的风格。”

谢君豪曾凭借《南海十三郎》获得金马影帝,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年近六旬的他仍然谦逊,敬业。他说还有很多角色没有尝试过,很希望去演有比较多层次,有比较大的创造空间的角色。他也非常愿意同年轻的新导演合作。

(罗夏整理)

 6 ) 一些小筆記

看完十小時總結了一些東西

1.深水埗

感覺香港很多優秀的電影都不是談整個香港而是單獨著重去描寫一個街區/區域,這也許才是真正的歸屬感,而不是“香港”

2.絕望情緒

香港人的恐懼本身是什麼?不用明說

3.切入視角-街友(擁有遊移視覺)

這個雖然沒有做得太好,但其實已經靠近了,導演沒有把事件具體放大,而是在事件中提純出自己的視角,他不去探討具體訴求是什麼,因為這些直接看新聞就可以了,而是用影像和自己的切入角度,這個方法對了,就差不夠鋒利而已。

關於香港電影我近年實在很恐懼,一是很多新導演的電影語法都太過混亂,這也許對普通觀眾沒有影響,但對我來說是很影響觀感,這與我一直研究的影像方向有關,繼而是話題性,我是非常討厭話題先行的電影,這對我來說一點殺傷力都沒有,因為話題背後是什麼?人啊,重點不放在人身上有什麼意義?拼貼式的把事件剪貼在一起沒有意義。而濁水漂流就沒有出現以上問題了。繼而是影像上使用了比較平實的手持,這完全跟影片中他們的身份符合,這個不過多解讀,最感動的是全片沒有使用一些弄巧成拙的構圖(與劇情不符,或是沒有系統的畫面),所以一部電影如果觀感做好了,那麼就成功了一半了,剩下就是導演的切入角度是否足夠深入和鋒利了,而這一點就是唯一不太滿足的地方,很多人物都點到即止或是突然在過程中突然與主人公鏈接斷裂,使得人物立不住,導致越到後面對人物的動機也開始產生懷疑。

最後最後還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看到一個導演的成長軌跡,他並沒有出道即巔峰,而是留足了空間,到第二部就已經把空間填了一大部分,第三部第四部呢?非常期待了,也期待自己能夠盡快拍出自己的作品吧

 7 ) (老爷Master)当我们反刍drifting时,我们谈些什么

电影似乎和千言万语有关系,导演在一些采访中也提到是对Ann Hui的欣赏⚠涉及剧透,理解“老爷”角色,但可能影响观影感受orz 评论区来聊聊吧

【完整内容】、【放不下的图片】&【引用的相关物料】,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击结尾文档查看。

1.老爷(Master)个人背景

1.1当过兵的南越(西贡市)难民

谢君豪提到了美国电影《现代启示录》和《猎鹿人》,这些电影刻画了越战的残酷性。而《浊水漂流》里的“老爷”脱胎于真实人物,他曾经上过战场,战乱中他沦落至香港。儿子出生前,“老爷”和妻子住在位于香港的越南难民营。在漫长的等待中,为了养活家人,“老爷”铤而走险参与抢劫,因此留下了案底,导致他无法离港。

来源:First电影节后采1独家专访 | 谢君豪:表演,是我的游戏-全现在官方网站 (allnow.com)

《浊水漂流》影评1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 Cindy Cha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drcindychan.com)

电影公交上和何姑娘聊天,得知老爷的家乡是西贡(位于南越,现已更名为“胡志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向法国宣布独立,于1945年9月2日在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北越得到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支持。

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建立了越南临时政府(南越)并就任国家元首。南越得到法国、美国、英国和台湾当局的支持

1975年4月30日,北越坦克轰鸣着冲入了南越总统府。

1976年7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越南共和国,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西贡市被更名为胡志明市。越南战争结束。

此处的老爷说胡志明建立共产Party,应该是在说最后北越的胜利。(南越的士兵和民众逃离越南,背景原因补充)

老爷当过兵,上过战场,甚至吃过人

1.2进过监狱

“老爷”和妻子住在位于香港的越南难民营。在漫长的等待中,为了养活家人,“老爷”铤而走险参与抢劫,因此留下了案底,导致他无法离港。

与儿子对话,得知老爷、妻子和儿子,已经申请到过挪威的庇护(移民资格)。

1982年开始,西方减少接纳难民人数,一定程度上推理,他们是在此之前进行了庇护申请,进行离港“排队”。

跟随甘神父而来的小黑,原本因为签证问题非法滞留香港,而后参与黑社会。

电影里老爷劝阻小黑不要参与械斗,但劝阻无果。

一定程度上推测出,老爷因为生计被迫参与抢劫并留下案底后,不管是之前申请好的挪威,亦或者其他国家,都不可能再对他进行难民庇护。他离不开香港、回不了越南、也无法去欧洲寻找妻儿。

1.3Drugster

辉哥出狱,老爷请辉哥“第一餐”

老爷死后,辉哥气愤大胜带人睡老爷的床铺,同时也向何姑娘解释“拉人下水”

1.4老爷的黑色金鱼

来源:重回露宿者被清場現場-《濁水漂流》中尋覓公義

李駿碩與露宿者傾談過很多次,也很喜歡這個社群的生命力和創意。露宿者總能物盡其用,令自己無望的生活變得有些少樂趣。這些細節,李駿碩嘗試放進電影,例如電影中老爺養了一條黑色的金魚,電影美術指導(潘燚森:下附介绍)曾為此蒐集資料,露宿者多認為黑色的魚有辟邪作用,而現實中已故的越南船民露宿者韋成奇(老爷角色的蓝本,下附介绍)也有一條。

1.5天主教徒

电影中的邀请甘神父(天主教甘浩望)

柜子上摆有天主教的十字架

“天主教反对自杀,经典天主教理论认为自杀者不能以宗教礼仪安葬,死后不能上天堂。 ”

1.6是天主教徒但选择自杀:关于难民入港的PTSD和自毁倾向

入港

政府门口抗议结束,众人为了省钱决定乘渡轮回深水埗,而老爷搭巴士,何姑娘陪他。(突然控制不住情绪的“死都不坐船”、变脸色笑出来安抚众人、扭过身表情冷淡痛苦)

对坐船由海上进入香港的PTSD,在删减片段2中有部分解释:巴士上,老爷提到自己乘船入港的事情,船一个个沉没,海里都是死人。

下见背景补充。

自毁倾向

当陈妹说到“我们都去不了天堂”时,老爷露出并不在意的笑容

动图戳gif

此处有神父劝慰大胜的话“Just like you. But Lord still loves you.”(电影中讲的粤语)对应前面陈妹调侃(安慰)众人的话:“我们都去不了天堂。”

老爷叼着牙签听他唱歌,而后小黑卷入黑帮械斗,老爷劝阻无果(见上)。

听到儿子讲,可以来香港见他。

老爷在投海前买大量的He❕o❗in,以至于对方以为他要“请客”。

宗教概念上,无所谓再给自己再加一分“罪”

老爷的旁边有注射器针头

自杀,但不确定直接死因是投海还是单次毒品过量。

2.老爷(Master)时代背景

电影中,老爷和何姑娘搭巴士路过入境事务大楼

来源:香港如何成越南难民的“收容港”_文化_腾讯网 (qq.com)

香港越南船民问题_百度百科 (baidu.com)

越南旧事:25年间,涌入二十五万越南难民,香港成"难民天堂"|难民潮|香港政府_网易订阅 (163.com)

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2.1越南难民(refugees)进入香港的3个阶段

自1975年至2005年,香港共接收了23万多名越南难民和船民,其中安排14多万名越南难民移居海外,遣返6.7万多名越南船民,并永久安置了近1.6万名越南难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收容港”。

1975-1982:无条件接收难民

难民潮初期,大部分抵港的越南难民居住一段时间后,多有机会能移居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在此期间接纳了9.5万名在香港的越南难民,约占同期抵港难民的81.2%。

早期来港的越南难民多数为华侨华人,多能讲广东话,他们住在开放式难民营内,不仅可自由出入,还可在当地找工作。据统计,1979年共有近两万名越南难民在港从事有薪工作。另据1981年夏季调查,滞港越南难民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60%投身于建筑、电子、制衣及烧焊修理等行业,以电子业为首;其余40%从事饮食业、塑胶业、搬运业以及在难民营内做翻译。总体来看,这期间香港难民问题并不突出。

1982-1988:“合乎人道的阻吓政策”

1982年,西方国家开始以种种理由减少接纳的难民人数,香港的难民安置工作面临严重困难,大量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截止到1982年底,共有12000多名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成为香港难民人数最高的年份。香港的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越来越难满足不断增加人口的需要,港英当局从1982年7月开始,采取了有限制接收难民的政策。

香港开始建立不对外开放的“禁闭式难民营”,用以安置新进入香港的越南难民。港英当局规定,所有越南难民一律入住禁闭式难民营,不得外出工作。港英当局在远离市区的地方设立9处禁闭式难民营用以安置来港越南难民。1982年7月2日,第一座由旧监狱改建的禁闭式难民营正式启用。这项被香港当局称为“合乎人道的阻吓政策”,在随后的几年中效果显著,1983年到达香港的越南难民为3651人,到1984年为2230人,1985年则降为80年代最低的1112人。

从统计数据上看,实行禁闭式难民营政策之后,抵港越南难民人数逐渐下降,但是不能忽略此期间已确定移居西方国家的越南人。因为随着越南国内经济情况的持续恶化,涌入香港的越南人仍在不断增多。随着时间推移,“禁闭式难民营”阻遏作用逐渐降低,1986年以后,涌入香港的越南难民人数又开始大量增长。

1988-1997:甄别“难民”与“船民”

1987年,来港的越南难民已达2.7万多,1988年近2万,1989年则达到3.4万,香港出现了第二波大规模难民潮。

1988年初,香港政府突然证实,香港并无国家法律责任担当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从法律上讲,英国政府于1951年和1967年两次签署的两份有关难民的国际协议,并不适用于香港。这一声明,可以看作是香港政府实行甄别政策与强迫遣返难民的前奏。

1988年6月16日,港英政府宣布实施“难民甄别”政策,此日期之后抵港的越南人不再直接获得难民资格,被统称为“船民”。船民要先进入新设置的羁留中心,等待进行身份甄别。

1988年甄别政策实行后,香港产生了三种难民营:

第一种是开放式难民营,住着1982年7月以前抵港的越南难民;

第二种是禁闭式难民营,住的是1982年7月至1988年6月之前抵港的越南难民;

第三种是船民羁留营,住的是1988年6月16日后抵港等待甄别,或者已经被甄别为非难民的船民。

2.2老爷登船来港情况

南越政权颠覆并没有带来国内的和平。当时越南的华人华侨大概有150万,80%都生活在南越,他们很有经商天赋,控制了南越大部分的商业,生活相对富裕。南北统一后,北越政府全面推行国有经济,南越华人的财富都被没收或掠夺,这令南越民众对新政权感到恐惧

另外,政府为了拉拢穷人,还大肆宣扬种族主义,迫害在越华人。种种原因下,越南出现了大波难民潮,有钱人可以乘直升机飞往欧美,但更多穷苦的民众不得不乘船出逃

(老爷在南越的时候,家里也并不富裕)

越南政府并不阻挡难民出逃,因为他们想到了从中牟利的法子。如果难民想要离开,就需要缴纳几千美元的费用,并且要将自己不能带走的不动产收归国有。在当时,想要筹集几千美元谈何容易,但不离开越南就面临着家破人亡的危险

很多人都求救国外的亲友,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筹钱离开。这样一来,难民离开对政府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根据统计,越南政府靠着这笔难民潮掠夺了大约30亿美元,而且国内粮食负担也显著下降

大部分难民都被政府搜刮得干干净净,只留下一点点路费,因此也只能坐便宜的船离开登船并不意味着已经脱离危险,而是又一次折磨

首先,船主为了多赚钱,一定会在超载。船上人挤人,卫生条件非常差,而且淡水、食物都不足。很多人在船上可能染上疾病就丧命了,哪里还有机会登岸。

其次,海面上常有海盗出没,海盗不仅谋财,还会害命

难民为数不多的救命钱被洗劫一空,甚至就此丧命。最后,即使到达的陆地,也很可能不被接收。恶劣的天气很可能打翻船只,也没有办法活命。

2.3refugees申请去其他国家

(第一阶段时期)

越战于1961年爆发,至1975年4月30日胡志明战役后结束,南越在北越及越共游击队的进攻下投降。一些人对新政权感到恐惧,纷纷逃亡。首批进入香港的难民为数3,743人,他们于1975年5月4日随丹麦注册货轮“长春号”抵港(当日英女皇对港展开首日访问),全数获得收容,随后几年均有难民抵港。然而,当时南北越正实施半年的自由通行政策,期间有传言说两越可能会独立分治,难民数目仍相对温和,直至统一已成定局,越共开始展开连串清洗行动,及一度废除南越货币,终于引发大规模的难民潮

1979年2月8日,又有一艘载着2600多名失落的中国、越南船民的“天运号”(Skyluck)在夜幕下进入香港水域。“天运号”是一艘3500吨的巴拿马籍货船,船民一直不被允许登岸,一直等待香港政府去决定各人的前途,直至4个半月后的6月29日,有船民切断锚链,令整艘货船在怒海中漂流,直至撞到南丫岛附近的礁石搁浅,船身下沉。船民纷纷游到邻近岸边,却被警察围捕,最终所有船员获准登岸,被安置到异常挤拥、人数过万的难民营。事故变成国际人道主义问题的一个象征事件,亦为影响香港历时四份一世纪的香港越南船民问题写下重要一页。

1979年7月,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一项关于处理越南难民问题的国际公约,其中内容包括将香港列为“第一收容港”。因此,从越南出逃的难民,由第一收容港先行接收,再经西方国家甄别难民的资格,符合甄别标准的难民可转去这些国家定居,剩下的则由第一收容港政府自行遣返。同时,越共政府正在越南多个城市进行残酷的种族清洗活动,大量越南难民一批批蜂拥而至,1979年一年内有超过68,700人抵港。至1980年已超过10万人。

老爷的家人应该是在这段时期离港

(第二阶段时期)

1987年,不少逃到中国的越南难民因误信香港非法入境者可获特赦的传言而进入香港,而西方国家亦逐渐减少收容到香港的越南人。香港政府遂于1988年6月16日起实施“甄别政策”,把政治难民定义为“难民”,经济移民等非难民则定义为“船民”。凡是因经济问题而进入香港的越南船民,他们会被视作非法入境,不能被转送到第三国,并将被遣返越南,甄别政策于1994年10月完成。此政策透过香港电台以越南话播放,去试图阻止大量越南人进入香港,该段广播成为广为香港人熟悉的“北漏洞拉”广播。

(第三阶段时期)

到1990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对越南船民作出有秩序遣返行动,包括自愿遣返,而政府事先也与越南方面作出协议,保证他们回国后不会受到政权迫害。不过,自愿遣返的越南船民甚少,在此期间难民营内曾发生多次冲突,最终还是实施强逼遣返。较大型的难民营骚动为发生于 1992年2月初在“石岗船民中心”及1994年4月初在“白石船民中心”。

随着越南形势改变及港澳主权移交后社会现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1998年1月9日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至2000年,政府向仍然滞留在香港的船民给予居留权及签发身份证,让他们融入香港社会。由1975年至2005年,香港总共收容了超过20万名滞港越南人,其中143,714名难民获得外国收容,6万7千多名船民被遣返。至2005年年底为止的30年来,有1,385名难民或船民获准在香港居留。

由于香港邻近多个国家要求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把照顾难民起居的责任推给香港,使政府的负担加重。收容一名越南难民,香港政府每年大约需要花费公帑1万2千港元,至1998年为止,联合国难民专员公署欠下香港11.62亿港元的债项,直到现今仍未归还。

2.4refugees申请香港户籍

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进行了对越南难民、船民和非法入境者的政策检讨,并宣布自1998年1月9日起“第一收容港”政策取消。

2000年2月23特区政府宣布实施“扩大本地收容计划”,允许在1998年1月9日前抵达香港的越南难民和符合资格的越南船民申请在香港定居。到2000年2月,越南在港难民和船民只剩下1400多人,他们主要居住在望后石难民营。2000年6月1日零时,香港特区政府对外发布了正式关闭香港最后一个越南难民营的公告。

由于种种原因,这批难民和船民不能返回国家,也不被外国和其它地区接受,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允许他们申请居港权,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2005年,仍滞留在港的1 400多名越南人最终领取了香港身份证,获得香港合法居留身份。

在搬离难民营时,他们拿到了搬迁津贴,数额由3950港元至11000多港元不等,特区政府为此支出310万港元。不过,这1400多人多数没有一技之长,当中只有1/3的适龄人士可以找到工作。

2.5老爷在港的生活来源 (施工ing)

70年代末初到香港:非技术性劳动

难民潮初期(1975年开始),大部分抵港的越南难民居住一段时间后,多有机会能移居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在此期间接纳了9.5万名在香港的越南难民,约占同期抵港难民的81.2%。

1982年开始,西方减少接纳难民人数,截至年底,超过12000越南难民滞留香港,成为香港难民人数最高的年份。

此时香港还处于经济腾飞期,但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越来越难满足不断增加人口的需要。

“早期来港的越南难民多数为华侨华人,多能讲广东话,他们住在开放式难民营内,不仅可自由出入,还可在当地找工作。据统计,1979年共有近两万名越南难民在港从事有薪工作。另据1981年夏季调查,滞港越南难民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60%投身于建筑、电子、制衣及烧焊修理等行业,以电子业为首;其余40%从事饮食业、塑胶业、搬运业以及在难民营内做翻译。总体来看,这期间香港难民问题并不突出。”

👉一定程度推测,作为前期到港的难民,老爷一家在70年代末得到挪威庇护,准备移民。老爷此时从事非技术性劳动。

80年

代后至千禧年

难民营关闭后,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没有住所,流落街头,游荡在深水埗。

//mp.weixin.qq.com/s/Y4LGnXc0jz85g0DHU6S13Q

即使后来越南政府向港府争取开放越南劳工到香港打工,这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news.sina.com.cn/c/2019-08-21/doc-ihytcern2349549.shtml

“尽管条件有限,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安置、照顾同样无家可归的每个人。”

千禧年后,回不了越南、去不了欧洲、滞留深水埗露宿、吃义工带来的盒饭,可能会领到救济金。

2.6越南题材相关电影

著名导演许鞍华曾在1978-1982年间连续拍摄三部越南题材电影:

《狮子山下》之《来客》(1978),

《胡越的故事》(1981),

《投奔怒海》(1982),统称“越南三部曲”,系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经典力作。

电影集中反映越战结束后越南民众的曲折命运,也反映了香港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投奔怒海》剧照

1999年《千言万语》中,片头出现相关镜头:当生活在桥底的难民死亡时,其他难民立即把他留下的东西拿走。

浊水漂流导演也曾受关锦鹏、许鞍华等人电影的影响,包括邀请曾经出演《千言万语》拿到影后的李丽珍女士。此次电影中扮演“陈妹”。

来源:许鞍华1999年电影《千言万语》的2020年的评论(论文?)

《 The Non-Fictitious Destiny of Youth in Hong Kong 》

2021年,李丽珍、谢君豪、甘神父 《浊水漂流》

1999年,李丽珍、谢君豪、秋生饰演的“甘仔” 《千言万语》

《浊》的美术总监潘燚森,也曾是《千》的美术指导。

补:《千言万语》当年获奖情况

3.浊水漂流(Drifting)电影制作

3.1电影拍摄时间

拍摄时间:19天(非连续)

之后的内容包括

👇👇 点击查看完整://www.yuque.com/docs/share/57f73eab-850c-4474-93b8-8728a461b35b?

3.2电影拍摄场景及涉及的HK背景(拍摄主要在19年11月,而且拍摄场地就在深水埗)

场景、背景对拍摄影响

3.3导演拍摄理念

3.4导演对谢君豪的部分评价

3.5导演下一部拍摄计划

4.OST作者黄衍仁(片中出镜)

片中音乐

黄衍仁:民谣歌曲、诗人、演员

黄衍仁出镜

黄衍仁为港中文新亚书院改编校歌

5.“老爷Master”角色蓝本——韋成奇//www.yuque.com/docs/share/57f73eab-850c-4474-93b8-8728a461b35b#gzmhv

越南華僑露宿者——韋成奇

导演仍关注露宿者的问题

6.电影中出现的其他非主角(主线)人物

甘神父

始终为人权斗争

目前文档内大纲包括以下👇uu们,来聊聊“老爷”吧

1.老爷(Master)个人背景

1.1当过兵的南越(西贡市)难民

1.2进过监狱

1.3Drugster

1.4老爷的黑色金鱼

1.5天主教徒

1.6是天主教徒但选择自杀:关于难民入港的PTSD和自毁倾向

入港

自毁倾向

2.老爷(Master)时代背景

2.1越南难民(refugees)进入香港的3个阶段

2.2老爷登船来港情况

2.3refugees申请去其他国家

2.4refugees申请香港户籍

2.5老爷在港的生活来源 (施工ing)

70年代末初到香港:非技术性劳动

80年

代后至千禧年

2.6越南题材相关电影

3.浊水漂流(Drifting)电影制作

3.1电影拍摄时间

3.2电影拍摄场景及涉及的HK背景

场景

背景对拍摄影响

3.3导演拍摄理念

3.4导演对谢君豪的部分评价

3.5导演下一部拍摄计划

4.OST作者黄衍仁(片中出镜)

片中音乐

黄衍仁:民谣歌曲、诗人、演员

黄衍仁出镜

黄衍仁为港中文新亚书院改编校歌

5.“老爷Master”角色蓝本——韋成奇

越南華僑露宿者——韋成奇

导演仍关注露宿者的问题

6.电影中出现的其他非主角(主线)人物

甘神父

始终为人权斗争

近年甚至遭到一部分HKer反感

北河同行

 短评

可以对标张之亮的“笼民”,都是前半段萍聚后半段飘零,不同的只是笼子的有形与无形。深水涉是属于穷人的地方,连这里都开始高楼林立,穷人又能睡哪里?导演用平实的镜头讲述街头瘾君子的随波逐流,天为被地为席,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吴镇宇和谢君豪的演技很让人信服,而天桥下吹口风琴的清瘦少年是电影唯一的光亮。结束在燃烧,狠好狠好...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全片充满绝望的气息,没有美化街友,只是纯粹的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结尾直接把电影拉到另一个高度。另:明年金像影帝请在吴镇宇和谢君豪中二选一

13分钟前
  • 山河故人
  • 推荐

HKIFF亚洲首映。荒谬的是,散场结束后不少粉丝在熄灯的剧院外等待导演演员,举着灯牌激动地合影,里三层外三层自拍他拍,连连发出嬉笑惊呼。而午夜时分飘着毛毛雨的尖沙咀,蜷缩在剧院门口黑暗一角的三四个流浪汉似乎是被吵到了,翻了个身继续睡去了。无意指责演员,演员刻苦努力技艺精湛,却只需要饰演短暂一段时间的流浪者,但这对于真正的流浪者却是长达一辈子、宛如片尾永无止境燃烧的木屋般唏嘘日常。明星何以成为明星?流浪者何以成为流浪者?如果你有被这部电影打动到,面对现实,我们值得为之努力的还有更多事情

18分钟前
  • 断音律
  • 推荐

好过翠丝太多了 但另一方面 翠丝的不好尚能归咎于幕后黑手 这一部就…… 有想法 但整体很散 节奏太慢了 拖拖拉拉很长 导演不喜欢离地地去描绘底层人民 但不幸的是自己也走不进真实自然 看得出导演对柯伟林有很多爱 大胆猜测他cast以及拍柯伟林 就是在当(拍)自己演出 感觉太像这么想的了 吴镇宇就很明显不是年轻导演能很好控制的演员 太想拿影帝了吧 蔡思韵……well 希望广大香港导演不要沉迷蔡思韵 谢谢

23分钟前
  • igrɛkonze
  • 还行

啊谢君豪和吴镇宇演的真好,他们在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还是选择再梦一次。无力感,无力感,无力感。漂浮的,游离的孤魂野鬼们,是不需要来处和去处的。我也无力,无力共情,因为我们所在的环境,离讨论这样的话题都还很远很远。

24分钟前
  • 推荐

“我不是忧愁,是愤怒” 跟《拆弹专家2》应当互为姊妹篇,结局导向看似很虚无主义,但实际上也给了一种可以解决的现实解答,因而理性的愤怒看上去更加忧愁。吴镇宇真的跟以往角色都不一样,一个非常无望却又倔强的中年沦落人,而与之搭戏的谢君豪、李丽珍、朱柏康、宝佩如也贡献了相当精彩的表演,角色本身设定也独到地非常有嚼头,构建了一个独到且复杂多种文化混杂的小社会,谢君豪还贡献了全片最大泪点的独角戏。蔡思韵作为这个社会之外或是之上的视角,其实角色本身跟《幻爱》好像没什么不同,反倒算是在故事之外又一个难以揭示的谜底。柯炜林则充当了全片灵魂人物的位置,在某段意想不到的出场,补全了社会和父子关系之间的链接……在这群演员之间构建的群戏和情感表达,都让整部电影即使有一些结构问题,还是会被情感充实填满升华。精彩!

28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IFFR2021.吴镇宇无疑是亮眼的,但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主角光环,而将香港其他的底层群体遮蔽。群像里的其他人,仍旧性格鲜明,生活得有理有据。也正基于此,影片不刻意煽情却催人泪下,充满切肤感却又极尽客观。影片借人物之口,批判“只想听悲惨故事的媒体和大众”,而它真正做到了不卖惨。历史遗留问题的造化弄人,也是个体尊严的高傲倔强,外部生存空间的挤压,内里的自卑更将他们推向社会边缘,《浊水漂流》体现了电影介入现实的正确方法。

30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HKIFF 躺在文化中心门口的露宿者们会知道里面正在演关于他们的电影吗?

32分钟前
  • 伊恩桑
  • 还行

是与食环署和解要那两千元赔偿,还是为露宿者公道要一个道歉。深水埗是穷人的地方,建这么多豪宅让穷人住哪里。金鱼这么不好养都养得活,为何却不能在忧伤的社会养活自己。这不是忧伤,这是愤怒,愤怒你我只能在浊水里漂流。吊车升空,天上下的是藐视权贵的尿液。桥洞大火,路过的大巴却不会为此停下。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關注的人物和詳盡的資料搜集都值得肯定。不過這戲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主線,一頭一尾和權力的對抗線根本沒寫夠,中間又插入太多話題和群戲副線,這種做法一方面讓一些角色顯得過於表面不夠深入,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很多段戲到喉不到肺,不時有拖沓和浮光掠影之感。吳鎮宇有幾場戲表演得不錯,但多數場口其實都很overact,他這幾年的表演常常沒有分寸感沒有人提提他嗎?

39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坦白說低於預期。對抗性大前提下被「善良」/「良善」化的露宿者使很多敘述的可能被遮蔽了,再加上剪輯和節奏的問題,整部片子顯得有些含混。散場,香港文化中心外的地下通道有很多無家可歸者,這種影片敘述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使觀眾對他們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呢?我是懷疑的。與其額外加上越共之類的信息做暗示,不如花多點心思講好故事。

44分钟前
  • 还行

【鹿特丹2021】取材于真实事件,剧本表演摄影音乐美术化妆各方面都非常稳的港片,已经能想象到本片横扫明年金像奖了(唯一对手可能是《智齿》)。吴镇宇和谢君豪无疑都奉献出了影帝级表演,前者从表情神态到动作姿势,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邪魅,取而代之的是流浪者的绝望与卑微,后者则与《拆弹专家2》里的反派判若两人并且贡献了影片最大的泪点。得益于导演之前的记者经历,影片不卖惨不煽情,而是真正为底层人作传,在政府与大地产商的合谋下,这群流浪者如同蝼蚁一样逐水漂流,时刻上演着成人版《何以为家》——愤怒而绝望——这是以流浪者为代表的所有香港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

4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HKIFF. 3.5星。主題先行了,對這班露宿者現狀的呈現是挺有真實感的。但我覺得片子沒有解答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他們為何成為露宿者,這導致角色多少缺乏信服力。坦白講,裡面每個人的經歷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你想讓他成為載體的「底層人」或者「少數群體」身上,把主角換成單純的出獄者或吸毒者都可以有這些經歷;但是沒有家人沒有房子與選擇長年露宿街頭應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層級,這點可以說完全沒有體現。映後談導演和蔡思韻(啊現場她的男粉真多)提到何姑娘是一般人與露宿者之間有「距離」的「同行」關係的體現,而這部片子也確實止步於這個距離了。P.S. 吳老濕(您還是出品人啊喂)和阿豪一個都沒來,追星失敗,摔!!又P.S. 剪輯的名字裡有麥曦茵。

47分钟前
  • 烏滌非
  • 还行

“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值得愤怒?” “那为什么你还要硬撑下去?“我干了什么错事?我要讨回一个公道!”“你不和解就是连累所有人”“那就揽着一起死吧”

5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3.5 比翠絲有了巨大進步,露宿者群像比麥路人好很多,不是消費話題之作,所以還是值得鼓勵的。整體比較散和拖拉,表演不太穩定,能感覺到導演hold不住演員,人物刻畫也還是停留在表面沒有繼續深入。很努力去接近真實但又顯得有點假,作者和露宿者的真實距離可能就像片裡蔡思韵那間豪華公寓和天橋下木板房的距離。但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拍下了變化中的深水埗區,每個景都是我很熟悉的地方,看到甘神父來客串很驚喜。最有趣的大概是每個從文化中心看完首映出來的人,只要走進地道,就能碰到真正生活在那裡的十來個露宿者,他們用家當圍住一張張床墊,角落裡整齊排放了一個個行李箱。他們不會知道自己的生活變成了故事被放上了大銀幕,用電影作為關懷在那刻變得尤其像創作者的一廂情願。

51分钟前
  • 偏时差
  • 还行

在事实层面打转,没有新闻来得详细和深入,也没有艺术来的动人和隽永。空有左派的热情和热切,看得出同情心,但就和何姑娘一样,一种青春期式的对社会问题和边缘人群的关切和爱。这完全不同于《抱歉,我们错过了你》中的那些人,这其中的角色引发不了我的同情。最动人的一幕或许是夜晚塔吊看夜景,塔吊是底层人的摩天轮。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每人赔偿两千元。

5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4/4/2021 @ 文化中心 [hkiff]。對比起麥路人的掛羊頭賣狗肉,濁水漂流這種無力感才是現在進行式的香港。”政府做L錯野唔L駛道歉呀?!”

59分钟前
  • KLY
  • 推荐

左派影人魂仍在,只是甘神父已不再唱国际歌。

1小时前
  • 飞越紫罗兰洲
  • 力荐

翌日,香港某报纸角落里刊登一则新闻:“昨日夜间,深水埗公路桥下一棚屋不慎起火,造成一中年男子身亡。相关部门正加紧清理全港棚户区,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同时也望广大市民朋友积极检举周边存在火灾隐患的棚屋,举报热线00852-****……”

1小时前
  • 一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