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一代

犯罪片立陶宛2021

主演:茵格保加·达坤耐特,Vytautas Kaniusonis,Ainis Storpirstis,Donatas Simukauskas,Vaidotas Martinaitis,Toma Vaskeviciute,Dalia Micheleviciute,Greta Petrovskyte,Julius Prakopavicius,Rimantas Pelakauskas,Marius Repsys,明道加斯·帕皮尼吉斯,Elvyra Zebertaviciute,Saulius Bagaliunas,E

导演:Emilis V?lyvis

播放地址

 剧照

邪恶一代 剧照 NO.1邪恶一代 剧照 NO.2
更新时间:2023-12-07 20:11

详细剧情

Uncovered secrets, dirty politics and a good bit of murder drive forward Emilis V?lyvis’ The Generation of Evil.

 长篇影评

 1 ) 《邪恶一代》

这是2021年上映的一部立陶宛电影。

大致情节是这样:1990年注定是一个混乱的年份。曾经的苏联面临各种危机,立陶宛瞅准了时机率先独立。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混乱。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混乱仅仅只是开始。它所带来的恩怨一直延续到了30年后。也自然延续到人们的后代。这时的警察局长金塔斯正值春风得意的生日宴会上,宣布自己将竞选市长。不料,城市中接二连三出现了一系列的命案,死者不是普通的百姓,相继被害的是他的好友检察长、法官、牧师。他强烈的预感到接下来这个系列杀人犯的目标将会是他自己和市长罗莎。果然,在最后的惨烈一幕中,并非是往日的克格勃,而是由社会和家庭培育出的第二代,主导了最后的结局。

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并没有直接指向《邪恶一代》的这个主题。只是在不多的场景中给予了暗示。如影片一开头,在小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描述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金塔斯的儿子贝纳斯也站起来说了一通之后,还高兴地宣布:“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老师继续鼓励他:“你会给你爸爸一个惊喜吗?”只见贝纳斯兴奋的走到自己的书桌旁,打开书包,掏出了……一支手枪,瞄向老师。这位女老师大惊失色,慌不择路,拖着200公斤重的身子逃出室外。

苏联的解体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大事件。东欧各国摆脱了苏联卫星国的地位,苏联原来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也纷纷独立。其中,立陶宛独立是立陶宛人民自己的选择。他们受够了苏联的欺凌和压迫,选择一条能够独立自主的道路,当然是很对的。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由此产生的对苏联的仇恨心理不能随着苏联的解体烟消云散。此外,以前他们毕竟在苏联这个庞大帝国的守护下,生活的虽然不如意,毕竟还算安全。可一旦分离出来,这种小国地位带来的不安全感便彰显出来。

在课堂上,儿童们的话语是这样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属于独立的立陶宛的孩子。我们的祖父母和父母为我们的自由而战。令孩子感到自豪的是“独立”,他们的责任是为”自由而战“。可见,这“自由”虽然到手了,却始终是不稳固的,祖父母、父母和他们自己随时准备为此“而战”。苏联不在了,就找俄罗斯算账。这种不通的逻辑虽然荒唐,却是在人们心中存在并凝结着。

不仅如此,苏联时期以及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恩恩怨怨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许多人都在计划着进行清算,也有许多人在防备着这种清算。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生活在仇恨和恐惧之中,惶惶不安。

30年过去,在立陶宛国家的管理机构中,掌握权力的仍然是过去的那些精英们。自然在他们心中,除了舍我其谁的得意,也为自己曾经的不干净怀有隐忧。影片中,当金塔斯得知神父的死法后,不由得喃喃自语道:“雄峰。”并且知道自己马上死到临头了。

他们五个人在克格勃当特务时候的代号分别是:毒蛇、麋鹿、雄峰、火焰和卢布。凶手对此了然于心。处心积虑的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死法。这需要积累多么深厚的仇恨!

影片中,爸爸金塔斯和儿子贝纳斯有这样一段对话。

贝纳斯:“爸爸,我发现一只蜘蛛,我该杀了它吗?”

金塔斯:“不,贝纳斯,给它一条生路吧。”

贝纳斯:“为什么?”

金塔斯:“因为它比你弱的多。”

贝纳斯:“那如果它比我强,我就能杀了它吗?”

金塔斯犹豫了一下,不很肯定的回答说:“是的,贝纳斯。或许吧。”

大人们的话,对于孩子是当然的圣旨,贝纳斯听了,并刻骨铭心的记住了。并加以践行。

最近在咱们这里,同样在讨论对儿童的教育问题。灌输仇恨对吗?忘记过去对吗?百思不得其解。

影片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罪案片。不过和政治掺和起来,看起来总是有些别扭。

每部影片都有自己的风格。一部影片拍的好不好,情境设置是否合理,怎样将观众带入导演预想的情境中,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了。例如蜘蛛侠可以飞檐走壁,这在观众看来是合理的,因为这才是蜘蛛侠。福尔摩斯从对方手指缝中的粉笔灰看出他是一个教师,这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才符合他观察缜密敏锐的性格。在这种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就是合理的。

在这部影片中,整体表现很好,但在细微处却使观众产生疑惑。所谓过犹不及吧。已经超出了影片所设定的应有的合理性。例如在即将起火的房子里,年轻的金塔斯发现了藏在壁橱中的孩子,犹豫之后将他扔出窗外。这是在害孩子还是在救孩子?而这个举动却使孩子对他们产生了刻骨的仇恨。这似乎有点说不通。也许是因为这几位害死了他的母亲?交代的不清楚。

那么这个凶手复仇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母亲还是替天行道?

从影片所叙述的前因后果看,绝对的正义是不存在的。往往是善良与邪恶并存,天使和魔鬼同在。正应了卢梭的那句话:在上帝面前,谁敢说他比我更好?

立陶宛的电影没有好莱坞的那些限制。所以可以大胆的渲染残酷和暴力,博取观众的眼球。影片中,在验尸室里,那俩法医对着内脏翻开臭气熏天的尸体,一边若无其事的吃着午餐,一边对金塔斯细致的描述死者被害的过程。这种魔鬼的恶行被他们轻描淡写的娓娓道来,似乎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本人评分:6.5。

 2 ) 送给泽连斯基的礼物

泽连斯基在3月4日发布的一则视频中痛骂北约不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

“北约今天举行了峰会,一场软弱的峰会,稀里糊涂的峰会。这场峰会展示了并非每个人都把为自由而战当成欧洲的第一目标。北约故意选择不关闭乌克兰上空。我们认为,北约国家制造了一种说法,说关闭乌克兰上空会引发北约和俄罗斯的直接冲突。这是那些内心软弱、缺乏自信的人的自我催眠。”

这是俄乌开战以来北约第二次拒绝泽连斯基的请求,之前欧盟对于乌克兰的加入也是只打雷不下雨,再加上美国从一开始就“承诺”不向乌境内派兵,乌克兰虽然得到一些国家的武器支援,但并不会有哪个国家和跨国联盟与他们真正并肩作战。

开战后泽连斯基发过很多视频,有动员国民参战的,有呼吁俄罗斯百姓反战的,有请求外籍军团支援的,有澄清自己还在基辅的,有指责27国均不答复他对加入北约询问的,一直以来表现算是可圈可点,镜头感比很多国家领导人强,但是依然难掩带有表演性质的身体语言、表情和语气。在3月4日这则视频中他的表现发生了变化,难掩的不再是表演,而是愤怒。第二轮谈判不满意,乌克兰国运前景不乐观,如果不能在“静默”期间实质性加buff,等俄军不愿意伤害的人都撤离,城内只剩下作战人员,他就算看不懂国际形势,也该看懂死活了。

说实话,我不讨厌泽连斯基,在政坛,他还是个孩子。看以前拍摄的《人民公仆》,参加的电视节目,如果时间停留在2019年,我可能也会粉他,谁不喜欢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人呢?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可惜他笑容不再,而今只剩下绝望的愤怒。我不知道那些同情乌克兰的人看到这则视频会怎么想,我想到了之前安利过很多次的立陶宛年度大片《the Generation of Evil》。我不能给他送武器,更不会亲自冲锋陷阵,但是我可以送他一个以本片为蓝图的剧本。


前情略。

多年以后,欧洲恢复正常秩序,乌克兰人重建家园,人们早已忘记泽连斯基。世界一片祥和。突然一则消息震惊全球:

Boris Johnson暴斃。据可靠消息,发现时他坐在客厅沙发上,头颅崩裂,身后的白墙、橄榄绿丝绒沙发和波斯羊毛地毯被鲜血浸染,旁边三脚茶几上放着一把Argo E Fluted猎枪,墙上有一行血字“Aequis aequus”。正在人们惊魂未定时,又传来一则消息:

舒尔茨暴毙家中,浑身抓得血痕累累,经验尸解剖,腹中有一条黑曼巴幼蛇。

此时,马克龙已归隐田园,在宗教中找寻心灵的宁静。周日,人们来到教堂做礼拜,走到前排,不禁惊声尖叫,讲坛上放着一颗血迹未干的人头,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牧师马克龙。前一天刚拜访过他的拜登(是的,他还活着,听说二大前欧洲元首相继离奇死亡,隐隐不安,来欧洲试探马小弟口风)成为最大嫌疑人。

老谋深算的拜登听到马小弟噩耗后意识到自己必是警察的头号目标,同时很有可能也在杀手的黑名单上,遂马不停蹄赶回美国找现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冯德莱恩。

冯德莱恩早已不把拜登放在眼里,认为他小题大做。但欧洲前元首接连死亡引起了各国恐慌,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倡议召开联合国紧急大会,提议由联合国接管案件。该项提议以141国赞成,7国反对,35国弃权通过。

投票通过后第二天清早,与案件负责人见面之前冯德莱恩在办公室与拜登商议,分析此事是否会牵连到他们。

9时整,办公室的门准时打开,案件负责人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一桶柴油……


西方很多网友把泽连斯基看作抗敌英雄,还说今后如果要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Jeremy Renner(鹰眼扮演者)是饰演他的最佳人选。如果让我来拍,我不会把他塑造成超级英雄。

泽连斯基是一个悲情小丑。

 短评

2023/01/30 長春國賓普通吧,但是小國的劇情片好像都是這樣...就是後面的橋段有點老套和薄弱

5分钟前
  • 有影嘸
  • 还行

#塔林波罗的海单元 今天晚上世界首映,选片人说一直在等这个片,前天终于做完了,昨天才送来,制片人说,“在爱沙尼亚的上映情况不清楚,但是这部影片明年一定是立陶宛的(本国电影)票房冠军。”电影节敢这么等,片方敢这么自信,绝不是自我膨胀。

6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7。

8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还行

9.1/10 极其严肃沉重的论题构建着故事, 极其残忍血腥的画面冲击着视觉。 作为一部揭晓事件真相的悬疑类作品, 本作在不破坏剧本应有基调的基础下, 近乎完美的兼备了深度与娱乐性。 交叉剪辑的故事线, 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 演员精湛的表演, 优秀的氛围营造, 不仅将真相藏于更深的浓雾中, 也让作品散发更耀眼的光彩。 可惜, 涉及历史问题的部分缺少更多论述, 未能对作品的深度再进一步扩展。 但这样一部完成度和取材水准极高的作品, 这样一部深度和娱乐性同时兼备的作品, 些微不足反而能为作品留下更多的解读空间。

10分钟前
  • Seok97
  • 力荐

特工,代号。

11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悬疑氛围塑造的很棒,酣畅淋漓的政治惊悚片

16分钟前
  • Christina
  • 推荐

夹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缝隙中的立陶宛的“城市公民”的身份归属的真空,某种延续/断裂和发酵,苏联时代立陶宛电影人绑定民族意识的“乡土情结”,苏联电影中多用立陶宛演员饰演的“西方”面庞,苏联当局对立陶宛电影的严苛审查,后苏联时代立陶宛电影复兴之路(2013-)上盼望再破电影票房记录的自负

17分钟前
  • L'llariit
  • 较差

#Cannes22 NO.10 7/10 让我体会到电影节的部分意义的一部。从不知道立陶宛有这样成熟的犯罪片。开场太喜欢了。

18分钟前
  • Valusk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