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功案件

悬疑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成泰燊,王凯,毛孩,黄海冰,杨佳音,马薇薇,戴江,章劼,蔡宜达

导演:王放放

播放地址

 剧照

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3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4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5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6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7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8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19黄克功案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20:11

详细剧情

1937年10月,在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王凯 饰)因逼婚而枪杀女青年案件。凶手黄克功是红军团长战斗功臣,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马薇薇 饰)。如何审判黄克功?成立才两个月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不在,重任落到审判长雷经天(成泰燊 饰)身上。雷经天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与黄克功一同走过长征路。红军法官要审判红军将领,简陋的边区法院从未经历如此大案。毛泽东(黄海冰 饰)、贺子珍(戴江 饰)、张闻天(章劼 饰)、胡耀邦(毛孩 饰)都不可回避地参与此案。面对国内外的舆论,面对愤怒的学生百姓,面对老红军的请求,雷经天承受各方压力,采用公开审理,民主判决的方法审判此案。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二千多人参加,胡耀邦作为代表公诉人发言,有12位群众代表发言,黄克功当庭辩论,最后审判庭五人展开了...

 长篇影评

 1 ) 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电影《黄克功案件》的一点启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伴随着国企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阵痛,一系列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生死抉择》、《大雪无痕》、《黑洞》等一度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大后,随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反腐工作进入“新常态”后,一度沉寂许久的这一题材又重新成为了主旋律影视创作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黄克功案件》便是其中的翘楚。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延安发生了一桩轰动全国的刑事案件。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因为求婚不得,杀死了从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16岁女青年刘茜。一面是在长征中立下赫赫战功,有着无限光明前景的青年干部,一面是原本对革命充满向往,却意外身故的花季少女。一道事关法理与人情的难题摆在了时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长雷经天的面前。究竟是考虑抗日大局,念于战友情面,选择刀下留人。还是顺应边区民意,不顾旧日私情,依法依规审判。在最后时刻,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亲笔信让雷经天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黄克功案件》的核心矛盾是伦理片与律政片中一个永不褪色的经典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而当故事的背景被放置在抗战时期的后方边区,被审判的对象变成了一个曾经立过战功的红军干部、共产党员,这个故事便被赋予了全新的一层意味。影片的主要情节几乎都是在围绕着黄克功该不该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而展开的。认为不该杀者,可以拿出诸多令人信服的理由:黄克功在长征中立过战功,又与毛泽东和贺子珍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是当时共产党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杀人是一时冲动过激所致,并无强烈的主观恶意,况且此时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之际,从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角度,理应给黄一个悔过的机会,将功赎罪,抵御外敌。而跳出影片情节来看,可作为参照的另一事例是,国民党军中怒杀妻子的名将张灵甫,得到了蒋介石的特赦,得以继续在沙场上为国效力。

一个是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的军人,一个是懵懵懂懂尚不经事的学生,天平两端的生命重量能否仅仅因为其个人贡献的大小便发生偏转?作为审判长的雷经天尽管出于个人情感,一度陷于纠结之中,但最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越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越需要法律挺身而出,用公平正义来维系人心。正因如此,黄克功没有成为共产党的张灵甫,反而却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挥泪斩马谡”。失去这样一位优秀人才对于革命事业固然是极大的损失,但倘若为了一时之利,做出有悖于法理的决断,失去了共产党多年来在人民群众当中所树立的良好口碑,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在重压之下,雷经天并未轻易被个人私交以及边区群众中惩治凶手的声音所左右,而是从法律出发,从纪律出发,判处了自己“三个死刑”,最终对黄克功做出了公正的裁决,让广大群众通过这样一场审判充分意识到,这是一支讲原则的队伍,这是一个讲法律的政党。

回望过去,聚焦当下。《黄克功案件》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纪检监察工作从业人员要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黄克功式的难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许多犯了错误的同志,许多被问责的同事,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过骄人的业绩,对于中国银行的事业做出过各类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他们的光荣历史,面对他们手中所掌握的资源,面对他们被问责后可能对自身职业通道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在执纪问责过程中,是否也能如雷经天一般敢于先判处自己的“死刑”,把功过可以相抵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给人民给组织一个满意的交代,这是每个纪检监察工作者都要认真反思的问题。从审判者的角度,《黄克功案件》向人们揭示了监督执纪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必要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同样可以视为对广大共产党员的一次有力警醒,让人们对“党员”二字背后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认知。正如毛泽东在片尾给黄克功及雷经天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与红军,对自己的党员和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求是》上撰文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个人用来炫耀的政治资本,不是用来打着旗号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可以拿来抵罪的“免死金牌”。一旦选择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必须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检点自己、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党的纯洁性,用自己的一举一动维护党员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响彻在延河边,处决黄克功的枪声已经距离今天足足有八十年之久,然而那场著名审判的回响至今依然回荡在我们耳畔。十八大之后,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两大方略陆续提出。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或许无法亲身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但至少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国法与党纪的禁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公平正义。

 2 ) 从黄克功案件看王凯的表演

看了一遍完整版,撸了2遍CUT版,有那么一点感概,鉴于刚才被140字的字数限制了,所以干脆开电脑把想到的全写下来,也算是对得起演员王凯说的,关注角色本身吧。

1/片中有这么一段:毛孩饰演的角色对雷庭长说,黄克功以前和刘茜约会从来不带枪,但是出事那晚他却带着枪去见的刘茜,由此可见,黄克功对于杀刘茜就是有预谋的,因为黄克功对于刘茜的拒绝怀恨在心神马的,雷庭长回应的是一切讲求证据。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电影或许只是重现了当年历史上的一个事实,但是从情节上来看,在片头似乎并没有黄克功与刘茜之前感情是一个什么情况的交代,只是从另一个大学生的描述中让我们知道一个事情,刘茜是自愿和黄克功离开的。镜头切换,这两人就到了小河边。

但是我没有感受到浪漫,因为感觉是压抑的。刘茜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要是再不说话,我就要回去了”。单看这句话有点像恋爱中的男女,女孩在撒娇的感觉,当然,作为污党派人士,我的理解就是,女孩觉得男孩不主动,欲擒故纵的一种说辞。但是,这仅仅是感觉,事实上刘茜的演绎却给我一种不太耐烦的感觉,就好像这样的场景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后面的发展其实也是印证这样的感觉了的。黄克功抱住刘茜说爱她,希望她嫁给他,刘茜很淡然,她说“我再给你说一遍,我来延安,是为了投身革命,不是结婚嫁人”,包括后面说感谢黄克功的帮助和照顾,但是那不是爱情,我不能嫁给你。

这时背景的雷声酝酿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谈过恋爱的影迷朋友们应该能理解的,恋爱中的人会有一些病症,比如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等,不论男女似乎遭遇被分手或者求爱被拒,似乎第一反应就是他/她是不是有别的人了。自制能力好一点这个时候就会质问“你是不是爱上谁了”“你爱过我吗”“你爱他吗”之类,参见黄克功;当然,即使自制能力再强,十个有八个如果听见对方的回答是“我爱谁就是不爱你”之类的话,都会气血上涌,恨不得抽、挠、踢、打上演左右右手跟我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参见黄克功,动手经典案例参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动手以后的情况基本都是一种后续反应:心疼、自责、后悔等,参见黄克功抽了刘茜一大耳瓜子那个表情。接下来自然就是惯例的你听我解释,我不听让我走之类的你走我拉的肢体碰撞场面。所以,对于拿着枪的黄克功来说,第一枪确实是走火。因为这个时候黄克功的表情是那么的震惊,他不可置信的看着拿着枪的自己的手,他的手还颤抖了一下。镜头略过。

所以,需要说说黄克功为什么会持枪。作为一个走了10年真枪林弹雨革命路的军人,黄克功骨子里是看不起那些只会喊口号的进步学生的,只有经历过生死的才是革命,所以他掏枪其实只是想告诉刘茜,我黄克功才是你应该爱的人,不得不说,黄克功在这里犯蠢了。因为如果你爱一个姑娘,而这个姑娘不爱你的时候,你做的一切努力,她或许会感动,但是绝不会因为感动而选择和你在一起,更何况,你还拿着枪。

2/嗯,下面的分析估计会有人说我的三观不正吧,但是还是要说,因为这是观影的感受啊。

镜头切换,刘茜倒地,黄克功颤抖着双手,呼唤着刘茜,试图查看她的伤势,这里可以看出,黄克功从心里是不想伤害刘茜的。刘茜从心底里害怕,害怕黄克功这个为爱接近疯狂的男人,所以他推开了黄克功,开始狂奔,并且大声呼喊“救命”“黄克功杀人了”“救命啊同学们”“黄克功杀人了”。黄克功在没防备下被刘茜推开后,其实可以看出,他有一瞬间的表情是惊喜的,惊喜于刘茜没事,惊喜于自己并没有真正伤害到她。可是后面刘茜的狂奔大喊却让黄克功心冷了血热了“刘茜”(我爱你)“别跑”(刚才那是意外)“刘茜”(你停下来)“别跑”(我爱你啊)“别喊了”(我不会伤害你)“你别喊了”(你说我杀人了,你是想我死吗)“你别喊了”(闭上你的嘴)“一枪爆头”后,冷峻的身影,急促的呼吸,缓慢放下的手,跌落的手枪,冰冷的心。

嗯,这个时候我想说说激情杀人。度娘告诉我,“激情杀人”是刑法理论上激情犯罪的一种,存在主观恶性的不同。当然激情杀人也是故意杀人,只是在主观上由于情绪的影响,引起行为的控制力减弱,将冲动的情绪直接反射为行为,在强烈而短暂的激情推动下实施一种爆发性、冲动性的犯罪行为。与有预谋的故意犯罪不同,行为人没有长时间的犯罪预谋,没有预先确定的犯罪动机,也没有事先选择好的犯罪目的,主观恶性不如有预谋的故意杀人大。

所以,我要说的,黄克功的恶性并不是杀的恶(当然,黄克功枪杀了刘茜这是事实),而是隐瞒事实的恶,他的恶在于他没有认识到他的行为会给党,整个陕甘宁边区带来的恶劣影响。回想片头,其实,在他杀害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又弃尸河中以后,他应该也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奔赴前线战场的。


所以最后感概两句:1、黄克功这样的将士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刑场上,真是遗憾。2、王凯这个演员对于角色的演绎非常棒,看图自己感受!图源见水印!

 3 ) 真实的刘茜

最近在写相关文章,刚好学校里面老师也讲到这个案子。我在网上查了一下:

在对待恋爱问题上,当黄克功送钱给刘茜,刘茜规劝他:“送钱吗?假如你爱我,这钱就不应该给我,请你给前方战士用好了。我们还是讲广义的爱吧!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摆在眼前,四万万多的同胞正需要我们的爱哩!你说是吗?你爱我吗?而你更应该爱大众。”同时还讲了爱情的基础,爱情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是意志, 认识的相同。就是夫妻在合理的制度中,互相的经济,也是各不依靠而是帮助,你认清点!“我们都有恋爱的自由,谁都不能干涉对方的交友,你或者在惊奇吧!朋友,这话是从正确的理论书中得出来的。”本来这种恋爱观是正确的,作为长征干部,却不能正确看待,他最终开枪打死了刘茜。

从这姑娘的话语来看,如果这都还被骂,是对她极大的不尊重。

 4 ) 还算能让人思考一下的影片(有剧透,虽然觉着本片有没有剧透也差不了多少)

1.绝对不能当做悬疑剧看,感觉电影主要还是想要表达情与法的冲突。虽然最初黄克功说谎了,说是枪走火误杀,但第二枚子弹发现得非常顺其自然,并没有什么戏剧般的效果……剧情也不够跌宕起伏

2.演员的演技都还不错,至少我没有出戏的感觉,除了王凯的长相(长得那么帅,实在影响个人判断啊。而且那姑娘为啥不嫁?不科学啊)。另外黄海冰的毛主席的扮相有点奇怪。

3. 全剧最感动的竟然是那个要以自己替黄克功死刑的老大爷。一个本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军人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最终死在了刑场的枪下,让人不禁为之惋惜,恨其不争。

4.其实黄克功这个案子的判决结果更多是因为舆论压力,被竖为典型杀一儆百。在那样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一个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并不容易,也许从内心出发,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死缓的结局……

 5 ) 出人意料的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的突破之作,不同于以往教条式的说教,将历史事件背后的矛盾表现的较为充分。独特的叙事手法增强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和可观看性,并且绝大部分尊重史实,为观众还原了一段曾经敏感的历史辛秘。
      一众演员的表演也都可圈可点。将我dang的一众历史人物塑造的也算鲜活生动,尤其是几位主角,将角色本身内心的矛盾与纠结表现得很到位,较容易引发观众的内心共鸣和思考。
       但毕竟是主旋律电影,各种限制颇多,有些背景情况问题不适合放到电影明面上来讨论。变不免使得缺乏背景知识和生活阅历的观众不能深入当时延安大环境,从而对女学生拒绝“英俊”高官求婚产生不解。其实豆瓣的另一篇影评“《黄克功案》:延安炮龄青年的悲情人生”就将这背后的环境因素背景知识讨论得很到位。
      带着镣铐跳舞,舞得还算精彩,特别是最后那封迟来的信,其中隐藏的政治意味颇令人玩味。第四颗星献给这最后的神来之笔。

 6 ) 主流电影中的奇葩

作为一部主流影片(据说拍这类题材不易,审查蛮严格)三观正,情节合理,人设不尴尬。而且竟然有演技,有颜值,看了以后能有所触动,也能引发观影人的思考,分数在及格线以上是正确的。我觉得7.0分以上合理。这个分也算是给敢于涉及这类题材的导游一个鼓励吧。虽然是冷题材电影,但是在电影屏幕被大IP占据的今天,能有机缘拍成电影,真是不易。估计,今后这种题材的电影很难出现了吧。

 7 ) 延河边的徙木立信

    想看《黄克功案件》,明面儿上,因着第一个宪法日加之纪念领导人而央视播出的便利,私底下,自然也有惯性欣赏北平警局方孟韦局副精彩表现的盼头。那个不久前没有被诸多老戏骨强大气场压倒的浊世佳公子,能否演绎出黄克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复杂性格悲剧人生,真真望眼欲穿。
    再三观影,《黄克功案件》是一部非常流畅的故事片。藉由编导等主创精心打造的脉络和交织的光影叙事,一场延河边发生的流血事件就在朗朗晴空下呈现出来。
<图片1>

    一.讲好中国故事

    无疑,《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主旋律电影。而“主旋律”在当下语境中尤其是某些“高冷”影迷的认知里,几乎成了贬义词。诚然,目前国产主旋律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之处,往往给人叙事生硬内容干瘪人物扁平之感。其实都是有色眼镜闹的。我们的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和物质文明建设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如何宣传两种文明如何讲好这样的中国故事,正是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有人认为作为一部主旋律,《黄克功案件》更像一部类型片,刑侦律政反英雄杂糅其间,让一段尘封的历史昭然若揭,让整个观影过程无比流畅轻松,会不够庄重。而主旋律化身类型片又有何不可?电影工业最强输出价值观最多的美国,何尝不是把其主流意志包装精美,打包推送再赚得盆满钵满?远的说有为征兵而重塑的《巴顿将军》,近的说有标榜自己是中东好人的《逃离德黑兰》,或人物传记或惊悚灾难,让观众跟着热血跟着欲罢不能。私以为,《黄克功案件》取材之险,呈现之力,规避了那些俗套和生硬,寓教于情理,普法于滥觞,恰到好处再现了我党早期如何弘扬民主法治、追求公平正义,是近年难得佳作。

  二. 延河边的徙木立信

    电影最大程度还原了“延河边的谋杀案”(A Murder Beside YanHe River)。当然,某些参与断案的当事人角色可能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替换或整合。

  1.何去何从
    事件昭然:全面抗战之际,延安发生一起枪杀案。凶手黄克功是战斗功臣红军团长、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被害者是由太原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花季女学生刘茜。如何审判黄克功?这个棘手的问题就摆在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刚在陕北立足并于国难当头主动化敌为友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共产党人面前。纸里包不住火,更何况凶手有些有恃无恐,案发后很快便承认罪行,并不存在影片中的层层踏勘推理。彼时彼境,这桩特殊案件必须得到及时公正的判决。
    当适时,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一败再败,党内速败论甚嚣尘上,国际上对中国抗战能坚持多久普遍怀疑。但国统区已谣言四起,国府和舆论全把这一事件当成“共党的桃色凶案”,抱着一副看好戏的嘴脸来看共产党人如何处置他们犯了罪的军官。
    案发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五日,影片中黄克功的第一次出场也是在开赴抗日前线的路上。而当时的战事是平津失陷淞沪会战开始之后,正面战场第二战区正组织忻口会战和太原会战予以反击。在会战中,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和一二九师一部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和夜袭阳明堡战斗的胜利,有力配合了正面作战。影片中有一幕,黄克功被抗大保卫科“诓”回延安总部后,一一五师点将要人。可以想见,假如黄克功重返抗日战场,无疑会痛击日寇,再续长征二渡赤水和娄山关战绩。
    在“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特殊形势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否将功补过,是否立功赎罪,留下黄克功这个经过长征洗礼、战功卓著、战斗经验丰富的骁将,成为对党的历史任务和组织纪律最严肃的一次拷问。幸赖毛主席高瞻远瞩,正是看到此时须共产党人扛起抗日主力大旗,不仅要在前线和敌后攻城略地,布局下子,更要做好国内外舆论宣传工作,以定人心。


  2.镜中映像
    后来的国民党军整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被我人民解放军围歼在孟良崮,但在抗战初期也算一员战将,甚至还是写得一笔好字的儒将,张古山一战成名。可他也身负命案。一九三五年某夜胡宗南部某团团长张钟麟负气杀死第二任妻子吴海兰,一时惊动西安城,舆论哗然。由于凤至而宋美龄,层层为吴女冤魂申诉,一时节女界愤然,群起而攻之。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判其十年监禁,又于七七事变之后特赦,由张钟麟更名张灵甫,令其戴罪立功。
    张钟麟杀妻与黄克功之案正好可做映照。凶手都是年轻气盛的中高级军官,杀妻因由又多少有些政治意识的纠纷——张灵甫曾对第四任妻子自辩说是因为吴妻偷他文件,有“共党嫌疑”;而在老红军陈复生的回忆文章中透露黄克功是因为刘茜骂他是“土匪”,且刘茜本是阎锡山部将的千金,黄被激怒才痛下杀手。张所述是孤证,陈老红军言则有张震将军回忆录可佐证。但这些都不能当做草菅人命的借口,哪怕你是功勋卓著力敌外侮的战将。
<图片2>
(注意右边张灵甫这张照片穿越了)

 
  3.五人怒汉
    黄克功案,于社会层面,是解放之女性与婚姻自由乍临乡村,“直男癌”老革命与女性主义萌芽的血腥冲突惨遭各界人士围观;再到法律层面,是尚不健全的边区政府法律法规的亟待确立;最终引发了政治层面,国民政府以“共党的桃色凶杀案”舆论步步紧逼,而我党我军又如何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由是,黄之案不仅仅是刑事案件,更牵扯到军事和政治问题。
    在公审后休庭的五人审判小组讨论的重头戏是全片的点睛与华彩。从抗大校方到边区政府到学生代表到当地老乡再到边区法院,五个身份不同诉求不同的人各执一词据理力争越辩越明,给出了那个年代虽久远事件虽模糊但仍可以抽丝剥茧地厘清案件量刑定罪的依据。
    陕甘宁边区具有独立执政、独立司法的权力,不是当时开始,而是从中央建立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就开始。边区虽然有独立法院,但司法体系并不完整,且尚未形成独立的法律条文。因此黄克功的战友李兴国为其辩解时,质问“到底犯的是什么法”,是援引国民政府颁布的《六法全书》还是苏维埃时期的《红军暂行纪律条例》《中国工农红军刑法草案》?
    那么,依据民国刑法二八二条、二八四条,“杀人出于预谋者,处死刑。”《民国约法》六十八条,“战争期间,可以大赦特赦及减刑。”红军条例中,“犯恶罪者,则为入于军事刑法以内。”而刑法草案对“故杀同志”的行为特别规定,“曾受苏维埃奖章或在革命战争中负伤或社会成分为工农贫,而犯本刑法者,得酌量其犯罪情况而减轻之。”
    代理审判长雷经天面见毛主席时也说,“黄克功是军人,有申请特赦的权力。”战时非常时,军事统帅有特赦权。不光蒋介石曾为之,罗斯福亦为之。最终,也是依据《中国工农红军刑法草案》,雷经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论是民国法律还是红军的纪律,应以命抵命,这是法理。如若赦免,官贵民贱,权大于法,延安就会有更多的人以功臣自居,享有特权胡作非为。由此,必须执行他的死刑,惩前是为了毖后。”
    而且,毛主席震怒于凶案,对特赦却一直不表态,没有造成人治干预法治。那封最后的信也是在公审定案量刑后才当众宣读以解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可见,革命功绩并非免死符。
    黄克功被依法处决,刘茜家属也得安抚。正是因为我党手持为民的法绳,保持公平正义的法魂,尊重人民意愿,才赢得了民心。如雷经天说:“如果不判黄克功的死刑,就是判我们未来的死刑。”有人说:蒋介石留下张灵甫去打日本,打来打去转进到台岛;毛泽东如果也留下黄克功打日本,能不能站上天安门还是个问题——话糙理不糙。
<图片3>

    行刑队的枪声和最后的警钟长鸣,就如两千余年前商鞅欲变法强秦,便徙木立信,终使法令上至公族下至黔首深入人心,一举以立威,法施而国强,遂有秦奋六世而大一统,功盖千秋。

  三.卿本良人,奈何行凶

  1.一道残阳
    “功乃系共产党一份子,值兹国难日益严重,国家民族存亡之秋,非但不能献身抗日疆场,反而卧食监狱,诚然对党和革命深深抱愧,因此功对党和法庭有所恳者,须姑念余之十年斗争,为党与革命效劳之功绩,准予从轻治罪,实党之幸,亦功之幸也。”
    “法庭须姑念我十年艰苦奋斗,一贯忠实于党的路线,恕我犯罪一时,留我一条生命,以便将来为党尽最后一点忠,实党之幸,亦功之最后希望也。”
    “如果死刑必须执行的话,我愿意死在同敌人作战的战场上,如果允许,请给我一挺机关枪,由执法队督阵,我愿意死在同敌人的拼杀中。如果不合刑律,那就算了。”
    每次读到黄克功为自己申诉请求特赦的句子,实有锥心之痛。明明该是驰骋在抗日前线的悍将,却身负命案锒铛入狱。但字里行间也可看出,黄克功居功自傲有恃无恐,恶意杀人却目无法纪,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罪行的严重。
    这或许有其客观历史的原因。黄克功十六岁便参加革命,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与敌殊死相搏,虽知杀人偿命,主观意识上却缺乏对女性的尊崇。
    他世界中的女性,要么是土地女神般的生母,含辛茹苦拉扯他们兄弟俩长大,要么如贺子珍康克清,又是革命先行者又是战斗员的大姐。刘茜这样的纯真少女确实不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更遑论理解女孩子的内心情愫。但其实,黄克功虽然参加革命早,在抗大校长罗瑞卿的回忆中却是“人很聪明,口才又好”,不仅能征善战,还当过宣传科长和团政委,这意味着他会做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而非不通情理的大老粗(黄克功时任抗大三期学员六队队长,而六队有唯一的女学员队,队中有主席夫人贺子珍等女红军。这样的一队之长怎能没有两把刷子)。
    黄克功一面以骑高头大马的“二八五七团”老革命战斗功臣而自傲,一面又对满脑子新思想更乐意同其他男同学交往的城市女学生充满了自卑。女学生对男队长再三再四的示爱求婚置之不理,黄克功急于“留个后”的现实主义在向往革命浪漫的小布尔乔亚情调面前败下阵来,因此恼羞成怒而渐渐丧失理智,认为“失恋是人生莫大的耻辱”,无疑便激起一股斗志。只是这斗志不是攻下某个火力强大的山头据点,却错误地冲撞在一个无辜的女孩子身上。他忘却了自己是革命队伍中的干部,放弃了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更全然不顾当时国家民族正处于空前危难的形势,陷于私欲膨胀、恋爱第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萌生了杀害恋爱对象藉以发泄私愤的可怕念头。这一错再错,不能不让人扼腕。
    就如主席信中指出的:“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每一个普通的人。”
<图片4>

  2.琢磨切磋
    《黄克功案件》不仅向类型片靠拢,还时刻不忘文艺一把,以对反派的深度刻画来升华主题。想来导演极偏爱王凯所饰演的角色,一些细节的处理和改动,让这个杀人犯不那么面目可憎。
  除却片头点题似的背影,黄克功的初次亮相镜头给出了大仰角,黄干净利落单手制伏脱缰马匹,太阳光芒恰到好处晕染在他脸庞边,整个人罩上一层光辉,宛如天神一般。在样板戏时期只能用在高大全革命者身上的三突出镜头之后,情节急转直下,这个背对着太阳的人也就被所犯罪行渐渐拽入了黑暗中。
    随之,抗大的徐士奎王佐超二人要把疑犯安稳地“诓”回,既见了黄克功本人,却是嗫喏着言不由衷。这是对战功累累英雄的忌惮,更是对拦惊马解围的一丝感戴。
    原剧本中,共计六处场景出现或提及张钟麟杀妻案,其中黄克功多次要求勤务兵搞来刊有特赦新闻的报纸。而电影中,只出现两次:谭勤务兵探监时主动说“老蒋特赦了那个张钟麟”,才提醒黄克功向毛主席请求特赦,以及雷经天在为黄克功争取特赦权力时,毛主席表示已知晓张钟麟的更名并上抗日战场一事。如此,一则淡化了张案与黄案的呼应和对比,二则避免造成黄克功是蓄谋已久仿佛有样学样为之的感觉。
    原剧本中,雷经天对犯罪的老战友同时又是曾经的救命恩人心怀矛盾、备感纠结,在公审前夜提出让黄克功擦洗一番,黄克功不但一开始拒绝还出言不逊。这样的黄克功很显粗鄙。而电影中,则是黄克功在得知主席并未给他回信后,坚信主席不会不管他,而向雷经天主动要求“洗个澡”。之前李兴国把红军八角帽带给他,让他吃了定心丸:“没人敢枪毙你”……“我也有一票”,让他认为凭着自己的资历战功和张钟麟被特赦的先例,便不再因公审“晾晒和刘茜的事”而觉得“士可杀不可辱”,从而有了强烈的求生之意和重上战场的自信(可惜此镜王凯爆发出的“我黄克功九死一生,想讨个老婆怎么了!”的冥顽不灵被剪掉,角色之局限性复杂性便交代不够,颇为遗憾)。且擦背时,为体现其久经沙场,镜头在黄克功腰背伤疤上流连,如多多展示其胸腹伤疤,才更能说明黄克功是个奋勇杀敌的无畏军人。
    原剧本中,公审后半程,贺子珍飞马赶去凤凰山,见到毛主席请求他参加公审或者明确态度。而电影中,凤凰山的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内,毛主席在认真听取前线战报,随时作出指示,贺子珍只能在作战指挥室外焦急等待,与毛主席仅有远远一瞥的眼神交流。如此,一来规避了人治的干预,黄案仍然由边区法院自主审理判定;二来体现贺子珍的革命觉悟,并不会一味袒护家乡老表而不顾全大局(黄克功本是跟着贺子珍在井冈山闹革命的红小鬼,几年后又是后者在抗大的直接领导队长,但贺子珍作为主席夫人,唯出于惜才目的欲留黄之一命,盼其戴罪立功);三来在更宏大的抗日战场,对黄克功的赦与不赦,的确在考验和拷问着这个年轻的党、这支年轻的军队和其统帅,实在两难之境。
    再回公审现场,五人小组展开激烈讨论。原剧本中,是谭勤务兵主动为黄克功裹绑腿,被拒,由保卫处王佐超亲自为黄裹上,显出黄克功对身边亲兵却有“出卖”他的言行的鄙夷。而电影中,在法庭外,是黄克功自己认真裹上绑腿(王凯细长的手指这时真的参与演出,娴熟地编缠裹腿布——要知道裹绑腿可是技术活,对急行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李兴国已说服其他审判员,前夜审判长雷经天亲自为他擦背无疑也是示好,他甚至注意到贺大姐拍马往凤凰山方向而去——他会得到特赦,他会活下来,他黄克功即刻便能骑上心爱的战马奔赴前线,可以痛痛快快地杀敌砍鬼子,沙场埋忠骨而不用浪费雷经天为他准备的上好棺材……
<图片5>

  3.历久弥新
    作为杀人犯的黄克功,必须严惩之。作为角色演绎的黄克功,则被演员王凯赋予了希腊悲剧般的气质。囚拘后在方寸间的黯然狡狯自负挣扎,回忆中同心上人的温情狰狞慌乱冷酷,公审时众目睽睽下的坚忍纠葛心内如汤,听到主席信后的懊悔坦然孑身赴死,短短几日内的天翻地覆在一个人身上历遍——借乌骓嘶鸣,叹卿何行凶。
    遥想王凯出演黄克功是在北平白月光方孟韦期间,黄克功之后又是大梁孤直皇子萧景琰。不由得感叹演员抽离角色之快,转换自如、一人千面的功力。私以为,就角色的冲击力来说,一个大银幕的黄克功,比方孟韦萧景琰阿诚都还要烧心凶残过瘾。而王凯凭借黄克功一角获得第九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年度新锐男演员大奖,实至名归。

  4.瑕不掩瑜
    赞美编剧王兴东老师和导演王放放老师,让那段原本晦涩的历史在鲜亮之后终能让我们错愕慨叹,进而对公平正义心生敬畏。赞美饰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老师,堪称镇场子的表演,生动刻画出一位有着大爱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兢兢业业的基层法律工作者。赞美摄影刘懿增老师和美术雒海良老师,当黄克功和心爱女子纵马驰骋在延河边,芦花葳蕤,层林尽染,不啻一幅俄罗斯巡回画派的风景油画。赞美所有尽心尽力做一部好电影的主创者,《黄克功案件》值得再三品味。
<图片6>

    顺便挑三两处bug。一是影片中所有的八路军将士的军帽都缺少“青天白日”帽徽,而红军首批换装是在一九三七年八月下旬即完成,更何况原剧本中有黄克功要求队员听从中央军委指示戴好有“青天白日”帽徽军帽的情节。一是谭勤务兵拿出《大公报》上头版刊发的张钟麟照片,应是穿着抗日时期中央军仿德式的青色夏常服的照片,却用了解放战争时期堪称张灵甫标准照的美式军服照片。一是在主席举例老蒋特赦张钟麟让其改名时,“钟麟”字幕为“仲麟”,“灵甫(fu)”被演员说成“灵璞(pu)”。
<图片7>
(张灵甫的正确打开方式)

  四.抗大六队队长

    多年前,饭桌上,姥爷闲聊革命家史,长征雪山草地,红一方面军,西路军……说起延安抗大,抗大的各色学员,张学思杨拯民徐懋庸……说到他的大队长,一起走过长征的革命干部,跟一个女学生谈恋爱,谈着谈着就着急求婚,求婚不成竟将人家杀害。因念是能打仗的,很多干部和群众都求情,罗瑞卿啊刘亚楼啊胡耀邦啊,都有表态,但毛主席最后还是挥泪斩马谡了……
    彼时我实在年少,搞不清姥爷的故事背景,加之饭桌上很快就七嘴八舌转换话题,徒留我一个“怎么我党我军也有这种人渣”的朦胧印象。
    及至《黄克功案件》公映,多年前的那点子印象突然就从脑海里蹦出来——姥爷奉命参加西路军西征,在天寒地冻的祁连山一带打游击,历经数月孤军转战,终回延安总部,并于一九三七年八月获准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六队当学员。十月,六队队长黄克功杀人被公审处决。姥爷正见证了那一段焦灼的历史。
    而今姥爷已故去,我再后知后觉想求证一些当年细节,已然不可得。那次饭桌上的随口一提,大约就是当下的我离延河边的黄克功最近的一刻了。

    逻辑混乱,全无文辞,内中块垒,惟此记之。最后,谨以主席一九三五年的《忆秦娥•娄山关》为黄克功送行。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8 ) 《黄克功案件》——这只是历史的选择

鉴于我很少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所以也说不出什么太专业的评价,随便说点感想。
在看电影之前我没有了解过这个案子,看完之后百度了一下案件,也是传言纷纷,如果想拍成纯教育片或搞噱头的电影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未免太不尊重历史了。
而《黄克功案件》这部电影则专注于剖析人性,从小处着手,全片除了结尾的大审判之外都没有特别大的场景和牵扯政治or两性的噱头,暂且抛去性别歧视问题不谈,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说到底就是在解决一个选择题:一方是被杀害的女学生,一方是死也要死在战场上的军人。法律让他死,全延安的妇女让他死,而被日寇无情摧残过的人们又想让他活在战场上,活在侵略者的尸体上。
如果不处死黄克功,死去的刘茜,活着的女性都会愤怒;如果处死黄克功,那么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革命军人,少了一个可以为国捐躯的战士。
看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扪心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人情已经超越了法理,虽然片中在强调法律,但其实不管是支持处死还是支持让他继续战斗直至牺牲的人,在意的都不是那时尚且不完整的审判制度,而是他生命的价值。
黄克功的生死一开始就不是他自己能控制的,也不是法官和陪审团能控制的,更不是妇女代表发几句言,老大爷出来抨击几句日寇就能决定的。在当时特殊的时局里,他的死亡必须要有价值,而且至少要比他活着战斗的价值高。
这也就是片子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虽然黄克功的死实际上并不由法律控制,但全片却一直在强调是法律审判了他,而他的死,最终也是为了强调——强调法律的地位。
不管在如何兵荒马乱的年代中,在如何青黄不接的时局里,在如何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法律都是存在的,是必须遵从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在国家利益面前,人总是会觉得自己人的命比异族人的命值钱,而能够杀敌的人的命就更值钱,这就导致许多人其实并不觉得黄克功犯了多大的错,甚至会觉得是别人小题大做了:他能打鬼子,为什么不让他活着?不就是死了个女学生吗,让他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不就得了?
黄克功本人极有可能也是这种想法。他未必当刘茜的命轻贱,他会心虚,会内疚,会后悔,并因此说谎和流泪,但他肯定觉得自己的命更值钱——他是革命军人,他犯错了应该弥补,那就让他死在战场上,死也死个痛快。
他忘了,被他杀死的刘茜连选择痛快的死法都不能。
其实黄克功并不能用简单的“直男癌”来形容,他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是被“党性”蒙蔽的无知青年,是被战功捧杀掉自我却不自知的革命军人。他的不尊重,不是对女性的不尊重,而是在常年日积月累的杀敌和功勋章中被骄纵出的,对所有无法上战场无法为国出力的人的不尊重。
他并非不懂法,只是存着侥幸心理罢了。
看到结局时,黄克功萧索挺直的背影让我很是唏嘘:他也许到死,都在遗憾自己不能战死沙场吧。
他的死,并不能让人心中敞亮拍手称快,反而落下了沉重的遗憾和惋惜。
他一生都活在狂热的漩涡中,未曾跳出局外看清事实。他一路被裹挟着前进,跌跌撞撞中经历那么多枪林弹雨,却又在大好年华里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死的懵懵懂懂。
不免叫人叹惋。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说几句饰演黄克功的演员,王凯。
黄克功初登场时的形象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他身上有沾满鲜血的猛禽气息,桀骜不驯却又忠于共产党,眼神时而阴沉而锐利,叫人不敢与他直视;时而单纯迷茫,穿着单薄的白衬衫像孩子一样期待的问你有没有来信,在监狱里回忆他和刘茜那些美好的过去,默默的掉一滴泪,让人不忍心看他死去。
王凯先生的演技流畅自然,而且不拘泥于套路,这是他第一次演一个类似反派的角色,却毫不生涩,也不怯懦。
王先生的眼睛一向是干净透彻的,脊梁骨也一向笔直,而在电影里的大部分场景中,他都微微驼着背,这个微小的身体语言透露出的却是角色本身的心态和气质,他的眼睛清亮却淡漠,像野兽的瞳仁,藏着张牙舞爪的嚣张气势,然而黄克功在回忆中的眼神又是温暖明亮的,完全就是个沉溺爱河的普通男人,笑容纯真烂漫。而当这两种眼神交织出现时,情感落差就更为明显,观影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同理心。
如果一个一开始就告诉你他会死的人能让你产生“希望结局能改动一下我不想看他就这么死了”的念头,那么这个角色至少有一部分就成功了。
不似一般脸谱化的伟光正,黄克功更加矛盾,更加复杂,更加像个普通人。
他大剌剌的用自己的气质和眼神告诉观众:我是个血战沙场的革命军人,我杀过人,我不怕死,不要惹我。而同时,他也是个与喜欢的姑娘策马天涯,笑出一口白牙,与她紧紧挨在一起教她吹口琴的普通男人。
这也是让他活生生的站在观众心里的原因之一:不再是满嘴口号一脸慈祥的辅导员形象,黄克功只是一个性子有些急躁的普通青年,因为入了党,他才改变了上学或工作的未来,变成了战功赫赫的年轻军官。

接下来说说黄克功个人的一些我很喜欢的镜头。
在黄克功第一次走火打中刘茜时,他第一反应是上前查看,那时他的眼睛里还有惊慌失措的水光,整个人还是生动且情绪满满的,而从他追赶刘茜到他栽倒在地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喊着“黄克功杀人了”逃跑时,他开始变得无助恐慌,开枪之后,站姿虽然笔挺却带着颓然的气息,那几下恍然反应过来的眨眼和手中枪慢慢滑脱的过程也很完整,王凯将这段冲突转折戏处理的十分细腻且到位,让人不由自主的就将他定义在了情绪激动过失杀人的位置上,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疑问:他真的一定要死吗?
结尾审判那里,黄克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听完毛主席来信后流的那一滴泪,和他漠然擦去泪的动作。
他擦掉泪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他的神魂,他最后紧攥着的那一点希望也被一同抹掉了。
王先生演的很入骨,他点出了黄克功的神髓:他最初的信仰已经没有了,他也许曾经是一个真正爱国的战士,但那也只是曾经。所以他一直在争取,一直在抗拒,从未接受过自己的罪行,直到他心中的信仰判决了他之后,他才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死亡。
而这也正是他的悲剧之处:他接受死亡,只是因为“信仰”判决了他的死亡。
整部电影都在传递着这样一种思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有趣的是,旁观者不是电影里的任何一个人,而是观众。
而电影里所有清醒或不清醒的人,其实都是当局者迷,不管他们选择了什么,是什么心情,他们终究是处于那个时代中,无法跳脱出来。
而作为观众来说,我一开始也曾被带入到那种氛围中无法自拔,后来又多看了几遍,才大概明白一些导演的深意。
讲述历史事件,本身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前车之鉴。黄克功案件放到现在还会是这种过程吗?还会有人义正严辞的帮他求情吗?他还会抱着这么大的侥幸心理吗?当然不会,但在那个年代,这些事又当然会存在。
这一切都是历史的选择,是巨大车轮碾轧过的深深辙迹,是身处其中不知不觉的同化,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着实不容易。
感谢导演王放放执导出了这么好的片子,也感谢王凯先生和其它演员们的付出,让我能够在一部披着应试作文外表的深刻叙事电影中得到一些收获。



 短评

我说演黄克功这个演员这么眼熟,原来是方孟伟啊,小伙确实帅

9分钟前
  • GrindUrSoul
  • 还行

长这样还需要逼婚吗拜托 真的明白了王凯说的什么叫加了道疤更帅了 她不嫁我嫁啊啊啊啊 无条件给五星

10分钟前
  • 吉赛尔邦辰
  • 力荐

免费被安排看了这样一场电影,男主蛮帅,虽是抗战功臣,情商几乎为负,在感情问题上幼稚到极点,因爱生恨,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审判结果不偏不倚,毛主席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共产党员不能有更高的特权,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今天也是这样,那真是极好。

13分钟前
  • ava
  • 推荐

我觉得蛮好看的啊。。。豆瓣评分也太偏颇了。。。深刻反映了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公平、公开的执法方针。戏剧冲突强烈,节奏紧凑起伏有序,男主颜值太高了。。。。。。

17分钟前
  • 撒木
  • 推荐

三星全给kkw ,看完我的三观全丧失了,刘倩绝对的眼癌晚期

21分钟前
  • 吃瓜群众🍉
  • 还行

一个电影怎么可以拍得跟电视剧一样……调色很好,片尾字幕一看,韩国人,一笑而过。关键是……黄克功要是真长王凯这样我就不信那个女的不嫁= =

26分钟前
  • SASO
  • 较差

其实,法学专业的亲,会觉得这部片子可圈可点。首先,台词够猛,你会听见直男癌、女权主义等各种意见和立场的交锋;其次,刘茜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权被侵犯,正义是怎么在革命大背景下得以伸张的,这是个很奇特的事;第三,他们居然枪毙了全延安最帅的男人,这是为什么!?

28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至今看过最好的一部主旋律,靠的不是大牌效应,而是故事本身,第五颗星是给主旋律的…

32分钟前
  • 哥不寂寞
  • 力荐

我凯眼里都是戏。以及深刻理解导演觉得我凯太帅硬加一道疤上去的无奈……然而更加分了=-=

37分钟前
  • 梵。
  • 力荐

心情复杂 什么都不说了…谨以此片 纪念我远在天国的三观。因为我竟然觉得黄克功很可怜…TAT 北平时期的王凯真是好看。导演以后这种片子不要找这么好看的男演员 三观回不来了

42分钟前
  • 外貌协会会长
  • 还行

王凯演技完全可以当影帝了。有些人开玩笑说男主帅的观众三观快歪了,可电影拍得就是要让观众心疼黄克功,你越同情他越能感受到当时党的为难,也更能体会到这个死刑的意义,当时是特殊时期,有国民党先例,但是共产党不是搞特权的是在乎民众感受的,告诉百姓更是告诉党员们法律上没有功臣的概念人人平等

46分钟前
  • 实在没意思
  • 力荐

不说意识形态的东西了,就说电影本体:1色彩一塌糊涂2服化道加录音特效剪辑全都不合格,贺子珍涂着闪亮的唇彩、主席一口港台腔、后期配音太明显环境声根本接不上、唯一的两个特效镜头依稀可见扣像边缘,一到关键台词就是人物正面对着镜头的大特写噼里啪啦一顿说不带停的。糟蹋这么好的题材呀。

48分钟前
  • Piu
  • 很差

对,我就是来拉分的,看到一些脑残因为某些原因就黑一部电影真是呵呵了。如果你在“里面‘’身居要职拿着高薪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们所气愤的不是社会不公,而是社会对你不公!!!

49分钟前
  • 腹肌少女野崎君
  • 力荐

打一星的是被洗脑了吗?最看不惯这些逢共必反的人了。(PS.本片最大的bug是男主角长的这么帅还需要逼婚?)

54分钟前
  • Sherlock0u0
  • 力荐

一段旧事

57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黄克功这个人物内心戏十分复杂,但王凯都表现得及其到位。作为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功臣,却因为感情纠葛杀死恋人终遭枪决,令人惋惜。直到公审的最后一刻,他还寄希望于毛主席的特赦,然而他终究没能如愿战死沙场。不过我最想说的是,要是我就嫁了。

60分钟前
  • 李松石Linden
  • 还行

长成这样还需要逼婚这合理么

1小时前
  • 年末
  • 还行

短评里很多都是:“要真是王凯就从了”之类的。我觉得“要真是”三个字都可以去掉。百度百科的照片,看着像翻拍博物馆里的资料,应该不存在张冠李戴之嫌:男方黄克功,白净斯文,没有凸颧骨大板牙,简直可以称为帅,年方28;女方刘茜,只能呵呵了,小新眉,旧社会常见的女性长相,嘴略凸,铁姑娘风格,

1小时前
  • Dew
  • 还行

难道不比那些充斥电影院的一线国产大烂片好的多么?这分数不公平。

1小时前
  • 小CC
  • 推荐

看到王凯的微博推荐看的,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呀。越来越觉得王凯的眼睛有戏。

1小时前
  • miaC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