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战

犯罪片伊朗2022

主演:莫森·坦纳班德,Mahsa Hejazi,内达·吉布拉伊利,Navid Nosrati,Hossein Norouzi

导演:哈曼·赛耶迪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2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3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4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5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6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3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4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5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6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7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8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19第三次世界大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15:10

详细剧情

多年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的沙基布,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工人。几年前,一位聋哑妇女拉丹走进他的生活中,让他慢慢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沙基布现在工作所在的建筑工地是一部电影的取景地。为了参演这部电影,他不顾一切代价寻求机会并得到了一个角色。拉丹知道这件事后,来到了沙基布的工作场所乞求庇护。然而,拉丹的到来却很可能毁掉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片名就告诉我们是什么战争!

战争是毁灭,毁灭国家毁灭民族毁灭人性,可是最能毁灭人类的是什么?本片深刻说明了,如今世界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性毁灭。

影片一开始,就在灰暗的镜头里无声的展现了两个异性的对话,男的比划说看到路边可怜的奶猫和仔,女的比划说你为何不去救助,然后男的无语撇下钱走人。这个无声的开场,就注定了影片的主题:再堕落的社会,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善良的人性!比金钱更可怕的是人与人的灵魂战争!

伊朗电影走到今天,可以肯定的说又上了一个台阶。早期由阿巴斯领衔的电影人,曾掀起了中东电影新纪元,如《小鞋子》《黑板》等影片,在贫穷战争中发掘民族人性闪光点,走进世界电影圈。这些年世界新格局的演变,伊朗本土文化的挖掘,使得穆斯林影片再次突破重围,艺术与文化结合,其新一代电影更具世界元素。

本片就抛开了以往中东影片纪实粗躁的单线条制作工艺,把聚焦人性与民族文化相交融,形成了比较饱满的艺术特色。主线是男主贫穷的中年男子沙基布,在剧组打工从获得幸福感,到对社会绝望报复的故事;副线是剧组拍摄纳粹影片的滑稽、讽刺和投机的场面戏;暗线却在深入的演绎着,男女主人公的恋爱与生死命运。

三条线并举的艺术形式是电影拍摄常用的结构,但运用得当衔接精准,艺术感染力强,很多经典影片必备。这一点在中东地区影片并不常见,如2022年贾法·帕纳西自编自导自演的《无熊之境》,具有其《出租车》感染力,但还是局限于纪实记录风格,在艺术新探索上,还是缺乏冲劲。《第三次世界大战》光是片名就很扎眼,是科幻片还是动画片?从海报上看,又是纳粹集中营画面。从拍摄国度看,又是战争冲突频发的中东国家,不免又联想到特殊地区的战争。

其实,“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是影片的三条线索故事,把它比喻三个故事与现代战争一样,毁灭人性,毁灭家园,毁灭爱情!

影片中哪个发给男主劳务费的人,好像是剧组投资方,此人是男主的恩人又是仇人,片中对话不多,但情节递进都由此人操纵着。究竟大火烧毁的红楼,是这个投资人支走男主故意所为,还是无意焚毁道具建筑?影片情节交代不是太清楚,只是为何他连夜清理烧焦现场,用于迷惑男主,后又上演了一出又一出骗局,为完成影片拍摄夺回投资成本,让男主发现爱情被烧死后,做出如同战争毁灭的复仇报复!

该片剧本还是下了功夫,但拍摄上还是不够精细,演员演技也不到位,剪辑衔接很是突兀,不像观看宝莱坞 好莱坞影片,电影美学一展无遗。

 2 ) 为什么叫《第三次世界大战》

1.穷人和资本家的战争

2.套路与反套路的对抗

3.神经病大战正常人

4.个人无法融入集体后负极从而毁灭集体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希特勒”

6.爱破坏规则的蠢蛋反抗规则的故事

7.老实人就不该给他机会

8.反过来想,自己是老实人要学会抓住机会

你能理解到哪个层次?

男主真的可怜吗?

女孩到底是谁害死的?

剧组的人要对女孩的死负责吗?

剧组的人就该死?

老实人遇到困难该帮助他么?

有人在你困难的时候帮助你,你会为了私欲而杀害他么?

导演懂希特勒么?

希特勒杀犹太人是因为老实人负极么?

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忘记自己的过失而去憎恨全世界么?

 3 ) 战争的推动者

他是黑窑子的常客,只睡她,每次都付钱;

他嘴里一直念叨无家可归的狗,没有救它们;

他住进了红房子,天降机遇,他向她炫耀;

他其实一直对她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君不曾听言:别逼良为chang,莫劝biao从良;

他说地震时他在工作,他撒谎;

他告发了哈桑,让他丢了工作,报复成功;

他为了钱,再次撒谎;

他应该知道第二天要炸房子,可惜他为了女人而心不在焉,这反而害了她;

他看了63个人的签名,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实际呢?

他为了老鼠药不惜行凶,并再次报复成功。

他扮演了希te勒,最后也成为了他。

哈桑因为表弟工作被抢,一直处处挤兑他。

她确实是骗子,可惜命运和她开了个玩笑。

导演、投资人和黑窑子老板为了自保,自然不择手段。

以上,均为战争的推动者。

—————————————————

店铺老板不卖老鼠药给未成年人,劝他不要去烂地方。

女副导不仅尽职尽责,还大义凛然,当面斥责导演耍手段。

老人既当苦力又做群演,虽然贫穷,捡了镯子却如实上交。

这些人要善良得多,却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

 4 ) 悲剧是注定的

太震撼了,向伊朗电影致敬。最近多看了些伊朗当代题材的影作,大感意外,已成亚洲电影一极。本片构思和拍摄堪称完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一直被牵着走(男主讲狗狗的故事,镜子中的妓女没有露脸),到最后一个镜头黑暗淹没了餐厅,传来人们的呼救和哀嚎>>>>故事的框架是剧组在拍摄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段,而电影的结局暗喻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是底层不断被压迫和欺诈而进行无差别杀戮反击?但再看底层人民也不是无辜的,他们也说谎、狡诈,自私和已自我为中心,没有安全意识,作为观众我们看到有多个机会可以阻止惨剧,但悲剧还是发生了。犹如人类历史。

 5 ) 恶的原因:无知或遗忘

何谓“道德”?这一古今中外探讨了几千年的问题,到今天,有了确切的答案吗?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善的关注,他的道德观点就是——“认识善就是行善,知识就是德性。”苏格拉底说,当人们做坏事时,他们总是以为这些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好事。

所以,说恶行是无知,是不自愿的,就是说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损害、破坏或者毁灭自己的人性。甚至当我们选择痛苦时,我们也是希望这种痛苦能够带来德性,实现我们人的本性——这个本性追求着它自己的好的生活。

对柏拉图来说,道德就在于恢复我们已经失去的内在和谐。它意味着将我们的理性为欲望和身体刺激所征服的那个过程颠倒过来。

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仁爱”是道德的基本核心。其实纵观下来,最后大都会把“道德”落到“爱”这个点上。西方是从爱欲到对所有的爱,中国是爱人爱众生。脱离了爱,是没有办法谈道德的。

哈曼·赛耶迪执导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讲述的是一个在地震中痛失爱女的沙基卜流离失所,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被卖身为妓女的情人拉丹,这也是电影一开始就交代的。有一天沙基卜来到了拍摄二战电影的影视基地,在剧组被欺负的沙基卜在主演希特勒的演员被送进医院之后被导演看中出演此角色。因此他从漏雨的“毒气室”搬到了“希特勒的红房子”,情人后来被他藏于红房子的挑高层中,在他外出给皮条客交情人的赎金那天,剧组因拍摄炸毁红房子。事后片方极力掩盖其情人被炸死这一事实,最后沙基卜毒死全剧组人员。影片结束。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所谓的“有关底层”的一部电影,它涉及:谎言、底层生活、报复与犯罪、人性、等一系列主题。在影片中,作为主角的沙基卜具有悲剧性的底层人物形象,妻儿在地震中丧生,亲戚的误解以及自己生活的窘迫。这些种种遭遇让他在遇到拉丹的时候找到了宣泄口,不单是身体上的宣泄,也是精神上的宣泄。所以在后面,尽管知道了拉丹对他欺骗了之后,在她的告白之下,他也感到了这个残酷的世界所剩下的温暖。但同时,沙基卜自身也是具有底层人物身上的一些致命的缺点,他也是自私的,这体现在了在拉丹找到他时,他一再让拉丹离开,他怕失去自己的工作机会以及生存机会。后面让拉丹留下的这一转变也是他正视自己对拉丹情感的转变。他不愿将拉丹公之于众是因她不想失去在片场工作的机会,为了给拉丹凑赎身的钱,他采取欺骗的方式从电影投资人那里骗得2000万土曼。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拉丹出事后,内达对他所给予的帮助他完全视而不见把她和想要掩盖事实的导演一群人划在同一阵营,这在他最后把剧组所有人都毒死可以窥见。这样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对拉丹的感情确实真挚,拉丹带给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虽然他也曾赶拉丹走,但是从此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完全爱上了她。其实可以说,最后拉丹的死,沙基卜也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而他却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别人,从而进行报复。

再说拉丹,一个从小被豢养的妓女,渴求能有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一个温暖的家。这些对于原本的她来说是无比遥远的。在看到沙基卜拥有一栋漂亮的豪宅时,她骗他说他被法席德(豢养她的皮条客)下药,每天接待上百个男人。就这样她来到了片场,直到法席德找再次找来,沙基卜为了留下她而答应给1个亿的赎金,她对他坦言骗了她。直到后来沙基卜去交赎金,她被活活炸死。她是无辜的,在被如此惨无人道地对待下,她仅仅是想通过抓住这个男人而改变自己的窘迫境地。她是无力的,面对暴行的无力,面对生存的无力,直到最后,她的命运都是被他人所决定的,这也许就是最底层妇女的悲哀。

影片中的内达也许是我们看见的最符合当下人善恶观的一个角色了。她在满是男性的片场努力工作,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虽然在面对沙基卜不愿意出演希特勒时,她表现出了一种“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其实也是导演强加的。我们不难看出,内达对沙基卜一直比其他人对待沙基卜要尊重得多,而且对沙基卜也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她甚至不介意和导演闹僵也在帮助沙基卜。反观沙基卜,在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暂时同导演及投资人“和解”时,对内达对帮助和关心视而不见,甚至在最后也没有对她有任何感激,反而把她同所有人一同毒死。内达热忱无不也反映出这个社会的可笑、荒诞与悲剧。

诺斯拉蒂,电影投资人,他投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上,但是接二连三的状况都预示着电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票房。沙基卜接二连三的状况也使得他渐渐对这个人失去了耐心,从他被哈桑嘲讽剃掉希特勒标志性的胡子,到他谎称自己母亲病重骗取2000万土曼,这些都令诺斯拉蒂非常气愤。当发现自己因为沙基卜的欺骗(欺骗说母亲病重,事发当天沙基卜并没有在片场所以没有人阻止这场在诺斯拉蒂看了本不会发生的事故)而导致片场事故后,他和导演花8000万威胁法席德向沙基卜谎称拉丹已经回去,但是被沙基卜识破谎言。其实纵观全片,诺斯拉蒂就是一个慌不择路的倒霉蛋,他的走投无路让他以自己一贯的“手段”去解决发生的问题。但是诺斯拉蒂对金钱和成功的渴望超越对一个无辜生命的尊重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法席德其实时电影中人物多面性相对较少的一个人物,他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卑鄙小人的形象。豢养妓女,当皮条客,恐吓威胁沙基卜与拉丹,在拉丹死后被电影导演和投资人恐吓选择逃跑并劝沙基卜接受拉丹不存在的“现实”。

影片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哈桑,哈桑一开始想把自己的表弟安排进片场,可是沙基卜的到来让他的这计划落空。所以他处处针对沙基卜,让他睡在漏雨的“毒气室”,自己睡希特勒的红房子。后来沙基卜被发掘出演希特勒,他被赶到了“毒气室”,最后以他一天雨夜的擅离职守被辞退。他在雨夜还不忘记对沙基卜进行“攻心”,“每个人总是在欺负别人”也是他在那时候说的。这样一个市井小人的形象在影片中也是被渲染得惟妙惟肖。

影片对每个人物的刻画都恰到好处,从具体的人到人性的普遍性的探讨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6 ) 第三次世界大战

看完既苦涩又震撼…除了男主无人在意拉丹的死活,而压断男主理智之线的是导演与制片人的联合蒙骗与威胁,以及剧组全员的声明,这些举动让生无可恋的男主最终选择决绝的复仇。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似乎都与之无关,因为相互有意无意地隐瞒,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每个人又似乎都与之脱不了干系,即便是男主,也因为违背了不接待人的承诺与遗漏烧房子信息(也可能未被告知,也可能心不在焉导致没有获取信息)而有所关联。

男主扮演着希特勒,看似享有主演的特权,吃好喝好还有钱赚,与以前的生活天壤之别…而实际上依旧是剧组的工具人,没有选择与提异议的资格。男主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害者,但也是加害者,最后一幕剧组人员陆续倒下,画面淡出,只留慌乱的求救声,与男主的漠然而静止的坐姿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一开头男主关于小狗和小狗妈妈故事的阐述其实也象征了男主及剧组工作人员的相似处境。对相似处境或悲剧抱有同情,但也仅限于同情。一旦陷入混乱,每个人只想事情化小化无,相信想相信的,尽快把工作完成拿到薪水…而男主假装理智回归剧组,最终下毒无差别杀人,因为希望燃烧殆尽,也要毁掉所有人的生活…在意外、谎言与巧合编织下的悲剧中,无人幸免,悲剧继续延续…

 7 ) 第三次世界大戰(2022, جنگ جهانی سوم )

1、臺譯片場風暴的電影第三次世界大戰(2022, جنگ جهانی سوم ),原片名的「第三次」和「世界大戰」所指的是: (A)、電影中,片場拍攝場景復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非現實而只在戲劇中出現的世界大戰,是排序在第一次、第二次實體世界大戰後,所以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B)、克勞德雷路許導演在九一一事件簿(11'09"01 September 11,2002)的片段中,描寫一名渾身都是塵埃的雙子星大樓坍塌後的倖存者奇蹟般的回來了,他和情人擁抱著,片尾打上一行字:「情人的分離,就是世界末日。」而哈曼賽耶迪導演的這部伊朗電影,讓我感覺到對任何一個人的欺負、欺壓、欺凌、欺辱,都會引發世界大戰,一個人的非人化待遇或非人化質變就是一場世界大戰,不論這個人是打雜的民工,是紅燈區的應召女,是雜貨店老闆,是走投無路的製片人,是黑道中的惡霸或是希特勒……

2、這部電影如同小說中的反烏托邦三部曲我們(Мы,1920)、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一九八四(1984,1949)一樣,既是寓言又是警告。從電影結局看,無差別的殺戮是導演對人類破壞性惡化的示警——根據佛洛姆人類破壞性的剖析(The Anatomy of Human Destructiveness,1973),破壞性與創造性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兩種性質和能力,醫療上的解剖、遊戲中的暴力,甚至於刑罰或戰爭等,有時未必是破壞性惡化的表現。我想,當人類破壞性惡化時,即使曾為主角發聲的場記女孩兒在用餐的現場,這名主角下手也不會心軟。

3、約伯記中的約伯為人正直,堅守信仰,善良助人,可是卻遭受的命運的捉弄和摧殘,家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妻與子在自然災害中罹難,並且隨後身染重疫,他無助,充滿疑惑,他信仰動搖,他抗議,而且充滿憤怒——這個階段的約伯就是電影劇情中的沙基卜(Shakib),他的家人死於地震,愛人死於大火,他身處社會的最低階層,餐風露宿,連住宿的房子都是臨時搭建的布景,沒有人在意他說的話,沒有人在意他的感受(臨時被要求換上囚犯服裝並驅逐進入毒氣室,完全沒有預先告知),手腕上無數的割痕說明了他的無助與自卑(同時暗示了他具有強烈的破壞性,只是他的破壞性此時仍不是外傾的,而是內傾的自我傷害,但最終這種破壞性外化,形成了暴力與蔑視)。沙基卜畢竟不是約伯,不可能為他無差別殺人行為作辯解,因為無差別殺人頂多是有原因的,而不可能是對的、有道理的、道德的、應該獲得支持或寄予同情。不過,整個故事釀造出的結局,說明了悲劇的發生,來自於人的最高積怨。

4、故事主人公內傾性質的破壞性如何轉變為外傾性質的?原因在於環境的誘發和引導。片頭開始的時候,女主角質疑故事主人公,見到母狗死亡和小狗挨餓,究竟「做了什麼」,這是第一個「去做點什麼」的要求和叮嚀。後來,片場劇組拍攝希特勒於集中營的屠殺事件,作為臨時工,沙基卜在不明所以下被趕著換上囚服,進入毒氣室,被劇組非常殘暴、壓榨性且不尊重的對待;再者,扮演希特勒者心臟病發而旁邊的工作人員抱怨的是:「唉呀,他把道具衣服給弄皺了。」這呈現了主人公所處環境中的道德與價值觀,對於生命漠視的語言是如此輕易的脫口而出,這點回扣了劇情後段沙基卜和劇組人員打架後,劇組要求繼續拍攝以完成工作,僅有一個場記女孩認為沙基卜先生受了傷,應該先去醫院,然而最終也沒有去成。對於故事主人公的想說的,需要的,他人一概忽視(雖說不要越俎代庖或多管閒事,但對於他人不聞不問是不是我們經常的反應呢?)。最後,導演指導第一次演戲的沙基卜扮演希特勒時,除了認為他不必具有思想,無須了解劇本內容,只要像工具一樣機械化走位與念數字外,還給他植入一個可怕的想法:「當你所愛的人被他們殺死,你會怎麼做?」有人說片場導演給故事主角迎來了一次翻身機會,除了長期駐紮工地和片場,還能扮演希特勒,而這會讓他有成名與致富的可能性。其實我們並沒有根據,去斷定成名與致富是幸還是不幸,不過我們可以看出機會確實有限,他所迎來的穩定工作,不過是排擠了另一名求職者的機會和名額,雖然那名求職者未現身,但我們知道進來一個人則必須開走一個人——這是有限資源下經濟環境的冷酷原則(荀子認為人性會傾向惡,就是因為資源的有限性)。加上他對於心愛之人葬身火海的呼號,卻換得製片方花錢處理,抹去痕跡,死無對證,迫使沙基卜啞口禁聲,這對沙基卜來說太過痛苦了,因為對於所愛之人,我們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一如新冠疫情開始時讓病患家屬痛心而無法接受的事,就是醫院火速處理屍體,連最後一面的告別也無可能。結論:外在一切的引導,都是教育這個可憐人以暴易暴,林林種種的過程推波助瀾,催化、強化了潛伏於故事主人公內心破壞性的外傾。因此破壞性終於具體成形而外現。

5、我們都樂生厭死,都期待懲惡揚善,正義獲得伸張,不過電影的收尾和我們的預期相反。因此,從故事人物發展與變化上看,結局不但是災難性的,而且是悲劇性的,具反省性的,更何況這一場殺戮出現在根本沒有實體砲火的平時,就更讓人唏噓了。如果沙基卜是吞下一整瓶毒藥,人們會說他好可憐。是的,他很可憐,但同時我們很難意識到殺一個人,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這舉止是很可惡的!沙基卜殺了所有人,人們會說他很可惡。是的,他很可惡,但我們很難承認一個人活到這種境地,未免太過可憐!說到底,這個故事不是要我們評價這個人、這些人,更重要的是探索外在環境於什麼樣的激化下,內在性情於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會盲目的走向無可挽回的惡劣處境,不但使自我喪失,而且還讓人類整體走入末日。如果說沙基卜個人缺乏點什麼,那就是缺乏理性。佛洛姆說:「設若邏輯不被生命的關懷所引導,就只是乖違的智力活動,而不是理性。」沙基卜沒有知識,電影導演在訪問中特別提過一個片段,當劇組人員問沙基卜誰是希特勒時,沙基卜並不知道。導演說:「在這裡,我們有一個對於歷史無知的人。」而這一點回應了片頭引言,為什麼歷史總驚人的相似,人們無法習得教訓,為什麼世界大戰有一有二,還會有三。再者,就性情而言,沙基卜充滿婦人之仁,對於母狗死而小狗茍活充滿嘆息卻毫無作為,送拉丹去德黑蘭時又心軟改變主意。最後,在外界環境引導和內在生命關懷的喪失雙重作用下,他得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的乖謬結論。

 短评

#HIIFF04#太惊人了,很好看。虽然男主看上去很惨,但也对他同情不起来,可能这就是法西斯和战争吧。

7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我想让你住进希特勒办公室,但你他妈偏要滚回毒气室!?生活里多少人不是因为没有才华,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像沙基卜这样频频浪费机会的人恐怕是要遭天谴的。沙基卜的所有行为都在为我们诠释他穷的原因。直到影片最后他仍然有成功的机会,却又偏偏要逞一时之快。他不止缺乏对自己人生长远的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不懂从自己的身上发现问题,只会一味责怪资本家冷血,也不想想到底是谁违反规定把拉丹藏在红砖房里的?这也是太多数穷人的通病,他们总是被许多所谓的人生信条阻碍,而富人只看重成败…可能很多人会对此不认同,我们怎么能够因为利益放弃原则呢?这也是为什么富人会比穷人少的原因之一。

8分钟前
  • xy!
  • 推荐

劳工部分无缝切换电影片场有惊艳。剧本走向是没想到的。属于大众都会觉得不错的故事

11分钟前
  • 推荐

各种讨好元素,太刻意了吧。。。

16分钟前
  • 当局
  • 很差

很牛逼的文本,前半有寄生虫的味道,后半却是另一种脱缰的表达方式

17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那个虚妄的所谓“幽灵”早就不复存在,但“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一直在被招魂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th HIIFF# 金椰奖竞赛入围。前获2022威尼斯地平线大奖。首先伊朗人是纯雅利安人所以拍个纳粹德国电影还真没毛病!(确实还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场电影也能卷出一个阶级+性别的social drama这才是伊朗传统艺能了。波斯语+波斯手语,要靠各种非常复杂的硬设定才让这个戏假情真仙人跳结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写个聋哑性工作者才行……),不过手镯找到得也太顺了点,由此也把某种可能的“不可靠叙事”给堵死了。有点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还是有点两张皮,没统得特别好。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79威尼斯# 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的悲剧,觉得这部必拿奖

26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没有很能够与主角共情,真的很像是一个窝囊废决定报复社会的故事,但的确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电影,也为元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最后男主化身希特勒很有力,可惜两者的相提并论过于踩一捧一。(也可能只是我厌恶了男性视角的小人物复仇叙事)

27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影片竟然拍出了伊朗社会的性交易,包括堕胎,伊朗社会的斑斓令人大跌眼镜。简单讲,伊朗仙人跳三人组盯上老实男,不曾想女诈骗却拿了《色戒》剧本,意外死在了男主演戏的片场,老实人发癫,报复社会。故事的结局,不管是主题还是气质,都有点像贾樟柯的《天注定》。伊朗电影确实不可小觑。

32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身披囚服的罪犯换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铁镐的工人拿起手枪成为演员。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红色的套间。躲进地基的夹层,幻想幸福的儿孙。你在车窗画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属于我们的未来。没有变卖你唯一纯金的手镯,却留它在废墟里成为活过的凭据。我变成投毒的恶人,发动属于我的世界大战。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节第二部还是伊朗片,现在的伊朗片真的好厉害啊,编剧真的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么牛逼的剧本。一个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希特勒”的故事。HKIFF第二部

38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从无名小卒到嗜血暴君,无论戏里戏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袭,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华丽转身的热血爽文,而是生活中仅存的希望被一场大火燃尽后,一颗善良的心堕入永恒深渊的残酷寓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冷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当然,是挖掘机将废墟一车一车运走,是几十人联名的铁证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轨,希望事件赶紧结束,而讽刺的是他们所拍摄的故事正是关于一些无法磨灭的历史,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罪恶的帮凶,罪人拍摄罪人并且自以为高尚,这样的控诉真是精妙绝伦。你在片场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发生什么的时候,突然没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无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亲眼目睹帝国的毁灭,那种绝望的麻木,是整部电影捕捉到的最强音。

40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剧组的人招谁惹谁了,要跟着陪葬啊

45分钟前
  • teateatea
  • 很差

形式和主题结合的很特别,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后劲特别大,唯一的一点光被熄灭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战争”就真的诞生了。

47分钟前
  • 不脱袜子同学
  • 推荐

一点也不觉得主角可怜,撒谎成性,不守规矩,最后害人害己

52分钟前
  • 德克
  • 力荐

《希特勒的诞生》

54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这片子有成为豆红电影的潜质,小人物最后被逼到绝境,一步步地选择了毁灭性的复仇方式,这刚好跟他们剧组拍摄的希特勒纳粹集中营电影的历史不谋而合,导演借此讽刺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拿到别的地方也一样适用。这个剧本非常厉害,后半段的转折非常过瘾,几处细节的铺垫也非常巧妙,讲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4thHIIFF# 从一个由于身份错位制造的喜剧冲突去入手,阶级的差异、命运的殊同在一个小小片场能够展现得如此昭彰。随着剧作的层层深入,那些被漠视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绝境后,逐渐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绝境,历史在当下重演,片场成为了战场。导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栏杆后或毒气室里的那些人,透过缝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强看到一束光。悲剧因一个谎言而起,到头来也只能以欺骗告终,这中间到底有过多少真心,又带来过多少希望?想起李诞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正是那些为了所谓更宏伟的目标,更远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谓艺术牺牲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的世界陷入大火。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HIIFF#非常棒的阶级寓言故事。剧本扎实,结构非常清晰,通过男主的三次入戏(化身犹太人、表演希特勒、成为希特勒),完成了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与映射。细节上的呼应有千钧之力。不过,结尾尚不够圆融。

1小时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