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2019

恐怖片美国2019

主演:多拉·马迪森·布鲁格,瑞斯·维克菲尔德,克里斯·麦基纳,乔治·温迪特,亚布拉哈姆·本鲁比,马修·默瑟,Tru Collins,杰瑞米·加德奈,Graham Skipper,Rachel Avery,Mark Beltzman,Jesse Merlin,Josh Ethier,Jackson Birnbaum,Susan Slaughter

导演:Joe Begos

播放地址

 剧照

极乐2019 剧照 NO.1极乐2019 剧照 NO.2极乐2019 剧照 NO.3极乐2019 剧照 NO.4极乐2019 剧照 NO.5极乐2019 剧照 NO.6极乐2019 剧照 NO.13极乐2019 剧照 NO.14极乐2019 剧照 NO.15极乐2019 剧照 NO.16极乐2019 剧照 NO.17极乐2019 剧照 NO.18极乐2019 剧照 NO.19极乐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3

详细剧情

讲述一个画家江郎才尽,此时她被人介绍了一种药物,服用后她不由自主开始疯狂创作,但人也变成了嗜血的吸血鬼。

 长篇影评

 1 ) 一朵花如何从“万恶之源”到“幸运之神”……

电影《小小乔》惨淡的评分,有些令人惊讶。也许大家已经厌倦了人被“人造物”操纵的戏码,异种通过“寄生”满足生物的繁殖本能,这种设定已经被《黑镜》《爱,死亡和机器人》等暗黑影视剧玩得过滥,也不新鲜。但本片的奇特性,在于这种“阴谋论”只是电影的一种解读,它还另含着一种治愈论,即所谓的花,借着散播花粉,杀死真我,让人变样,甚至像是附体在了人身上,不过是女主植物培育师爱丽丝在巨大心理冲突下的臆想和投射,最后她冲破了心理障碍,对于爱花“小小乔”的恐惧也就烟消云散了。导演在访谈中,强调了本片侧重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但也没否定其他方向的解读,至少结尾到底迎来的是一个僵尸的世界,还是一个每个人都更快乐的世界,没有定论。

从个人观感来看,一开始觉得女主的心理冲突不足以让她混淆现实和幻想到如此地步。但还是顺着治愈的思路盘一下,她到底遇到了哪些冲突,令她时常恍惚甚至错乱?按照片中的精神分析师的理解,她认为爱丽丝相比儿子更爱工作,但作为母亲,不爱孩子这件事,让她无比内疚。整个社会要求父母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女性,更是应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头等大事,在这种社会规训下,她自然会陷入“天人交战”中,一个母亲怎么可以更爱工作呢?那么“小小乔”,她培育的新品种,就会成为她工作的象征,担心它有害,就是觉得她对工作的过分投入,会伤害她与儿子的关系,甚至会因为疏于照顾,而让孩子遭遇不测。哪怕连孩子有时妨碍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有时自己想要摆脱孩子,这样的想法都是危险的,需要竭力克制和压抑。想要灭掉“小小乔”就好比是顺从了社会对她乃至所有母亲的苛求——女性尤其是母亲不可以以工作为重!然而单是这一重内疚,不应该会突然让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变了,至多就刻意地多关心、多陪伴一下孩子,比如片中送一株“小小乔”给孩子,代她陪伴孩子,减少自己的内疚感;至多就不乐意接受同事克里斯的示好,毕竟自己一旦有了新伴侣,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

第二个冲突就是同事贝拉给她敲的“警钟”,指责她不该剥夺花朵的生育能力,这会逼它以诡异的方式繁殖。她还把她狗狗的“突变”,怪罪到女主爱丽丝的花上。按照基因编辑的设定,花粉应当可以促进人体合成催产素,使人变得更温柔、有爱、包容,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但贝拉的狗狗吸入花粉后,反咬了她一口,甚至与她形同陌路。这点触发了爱丽丝的两重冲突。

一个是对自己“杰作”的怀疑,它也许带不来幸福,甚至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异。照她后来的袒露,她确实使用了违规的病毒,让花香味更浓,最开始她是撒了谎的,她一直都掩藏着一份被揭穿的恐惧。而当时研究所的BOSS似乎还耿耿于怀于自己培育的品种意外死亡,迁怒于她品种的存活,各种挑刺,不知会不会引发过敏啊,是不是有违规操作之类,对她的品种还未全力支持。这令她陷入了惶恐,毕竟这一得意之作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她整个职业生涯的崩盘,对于一个工作狂而言,这是无法承受之痛。

另一个是曾经贝拉与狗狗亲密无间,而今关系破裂,这也触发了爱丽丝心中的隐忧,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乔,是不是也会有一天跟自己决裂?如同她当初对“小小乔”的设计,大多数新品种的花,都是减少照料,让主人可以更自由,但相对应的,花香也更淡,但“小小乔”却要悉心呵护,以换来更浓烈的香味。这其中隐约透露出她对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少的遗憾,也因此母子之间的爱意是寡淡的,若有似无。而在与孩子的“happy hour”中有多少全神贯注,多少心甘情愿,还仅是因为母职所迫,也未为可知。如果当初她倾注更多心血,是否可以让他们之间的爱更香味四溢呢?不能说她对她的选择完全的无怨无悔。

贝拉这个人物在很多人的解读中,被当作了先知,她最先察觉到了“小小乔”是最大的BOSS,意欲通过花粉给全世界人洗脑,而“小小乔”的创造者,爱丽丝应当背负所有的罪恶。在“阴谋论”中这是成立的。然而,在治愈论中,她可能就成了造谣者,毕竟是爱丽丝抢了她的位子,而她被降级了,无法再重现自己曾经的辉煌,难以释怀,就开始觊觎后辈、同僚,尤其是当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边“小小乔”,看好它,守护它时,她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心魔。而给爱丽丝灌输“小小乔”威胁论,就可以促使她辣手摧花。

第三个冲突,是她的儿子真的变了。贝拉给她看的其他试用者的访谈又佐证了这一点。但她的儿子更快乐了吗?并没有,反而是变陌生了。他跟爱丽丝更少交流,很多事不再跟她商量,父亲、朋友成为他更重要的依靠,而不再是母亲。他变叛逆了,会偷拿她的门卡,去偷花。两人还暴发了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就好像是贝拉和她的狗狗一般。她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她没有想到这是儿子进入青春期,追求独立、挣脱束缚的必经过程,她想到的是,自己太爱工作,对儿子关爱不够,酿成了恶果,两人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这令她深陷内疚的泥沼。而作为超有掌控欲的女强人,她感觉儿子不受控了,唱起了反调,而自己居然在“夺子大战”中输给了与儿子相处时间更少、自己还看不上的前夫,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创。

在种种冲突交杂之下,她变得敏感多疑。她虽然擅长种植植物,但不善于与人沟通,她对儿子,更多的是干涉、管教,很难自然地与人交流情感。当大家都把“小小乔”捧上了天,对它百般照顾之际,她前所未有地觉得落寞,那种其他人对“小小乔”的体贴多于自己的感觉,何尝不是她的儿子乔曾经饱尝的——比起我,妈妈更爱工作。她若有此念,内疚感自是无以复加。这时“小小乔”就会成为她归咎的对象,似乎除掉它,自己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一切又会重回正轨。

贝拉的自杀,大概是把她推向灭掉“小小乔”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她眼中的“小小乔”已经是“万恶之源”,所有人都为了它而结成了“同盟”,自己被排除在外,它让儿子变了个人,让“执着于真相”的同事丧了命。剧尾的转折过于仓促,仿佛是弹指一挥间,似乎仅是她吸入了花粉而看淡了一切,让她再度成为“小小乔”的守护神。也可能是因为克里斯愿意与她共同担责,让她有了儿子之外的情感寄托,让她可以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经营新的关系,像是养育“小小乔”那样;她接受了过去的无法挽回,自己在做母亲这件事上并不成功,而工作就是她的最爱;儿子与她的关系虽没那么亲,也没那么糟,青春期学会放手,过后又会重归旧好;而根据检测结果,无事实依据证明“小小乔”有害,新产品推出后大受欢迎,事业蒸蒸日上;在事态转好、心理疏通之后,“小小乔”摇身一变,成了她的“幸运之神”。

这么梳理一下,治愈论也完全说得通。那么比较古怪的就是“小小乔”到底是怎么让人更快乐的?当然我们可以大而化之地说,当人人都坦然面对了真实的自我,放弃了假我,哪怕这种真实不那么美好,有时需要经历更难熬的阵痛,那么人人都可以更加快乐。所谓的“小小乔”帮助我们灭掉过去的自己,也可能就是剥去假我的伪装。

然而我们也要说说,“小小乔”的另一面,它虽然可能是女主爱丽丝的“幸运之神”,但未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虽然它未必有“思想”、有“意志”,整天处心积虑地借人撒种,但不要忘了它主要的运作机理,是靠激素让人更快乐。催产素的获取有其他途径,即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对视、对话,所有饱含爱意的行为,都可以让人产生催产素,无需依赖外物。花粉的效力也不可能是持续的、终生的,对于渴求快乐感觉的人而言,这可能成了新型“毒品”,把本该靠人与人之间亲昵行为产生的,转求于人与花,这虽然可以应急,可以替代,但不该成为全部的来源。

再来,如果爱丽丝或是贝拉觉察到的,周围人的快乐有异样是真实的话,那么也许“小小乔”还有其他的副作用。由它人造的这种快乐是否是以掩盖其他所有情绪为代价?又或者让他们变得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其他?是否会让人不自察地做出更恐怖的事情?片中从爱丽丝的视角看去,是颇惊悚的,比如她受伤后,儿子和他女友非但没有显露出担心、难过,脸上挂着的竟然还是笑意。也许儿子的离开,只是为了不被母亲管束,可以更wild。而一看到爱犬玩具就失声痛哭的贝拉,被大家旁观着自杀(也可能是被推下去,她也是反对“小小乔”量产的),可能快乐大家庭里是容不下一个会伤心的“异类”的,这会让大家不舒服。如果为了让自己快乐,灭掉别人也可以,那会有怎样的残忍?如果大家只是为了“小小乔”上市大卖,为了获取更极致的快乐,而伪造了所有的检测结果,包括克里斯看似由衷的安抚和支持,也不是因为真心爱女主,而是为了事业成功的终极快乐,那可不就是一个更可怕的世界了吗?也许就像片中的BOSS所言,感情的真假谁能分辨,谁又在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也许已为未来埋下了更大吨数的炸弹,只是用一种更精妙的伪装,替代了一种更易被拆穿的伪装。

以上可能是该片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朵花,不同人、不同心境下看去,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看去,会有着天差地别?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样,不开启上帝视角,没有人能看得清、看得全。作为人,我们只能说,看不懂一朵花,看错了一朵花,那很正常。只愿每个人都能保有对全局的敬畏,清醒地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我们以为的事实,只是偏见。

 2 ) 你想要的快乐真的快乐吗

故事梗概:在一个实验室里,培育了一批植物,这些植物有一种特异功能——花粉散发出来的气味可以让人类感到快乐,科学家给它们取名叫小小乔。

主线一:这个新品种即将问世,一旦培育成功,实验室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荣耀,包括海量订单以及前沿科技,为了这个,大家期望很高,积极热情。

主线二:女主爱丽丝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她既是一个工作狂又是一个孩子妈,与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乔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选择,当你选择了ta,你会接受ta的全部么,当ta给你带来不便时,你会放大ta的劣势么,当你发现ta的不完美,你还会对ta如此珍视么(此处的ta可以的小小乔,也可以是离婚这件事,还可以是自己的人格分裂)

片中这个所谓的快乐真的实现了,按理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女主却焦虑满满,担心小小乔是不是为了排除异己,同化它身边的人类,担心这种快乐激素是不是另一种病毒甚至于危害人类,担心自己一旦被感染,会丧失本我,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被迷惑,甚至失去自己……

贝拉,是片子里一个看穿一切要本质的人物,当她发现自己的狗感染花粉后变得不像从前了,她毅然决然的杀死自己的狗。此时这是不是一种无形的较量?什么较量,当你发现你认为的本质,你又发现身边的事物并没有按照你预设的那样乐观存在,比如她的狗,结果怎样?细思极恐,她不允许有第二个声音了,为了这个不允许,代价很可怕很可怕很可怕……后来她在一次育苗过程中发现狗狗玩具,终于失声痛哭无法自拔,有意无意的自己也了断了。一来她无法面对自己和她的狗,哪怕是它的玩具,二来她无法面对争议和多元存现状。

关于真相,以前总是很想挖掘事情的本质,想要拨开层层衣钵,抛开一切寻找核心,这有木有错?木有错,但什么是真实呢,是真理,真心,还是真感受?哪个才是我们要的真。你想要的真相,也许并没那么乐观,试问你能接得住吗?想起一句话,众人皆醉我独醒,请你想一想,你要做那个众还是那个独,答案不是唯一也没有好坏对错,只是说,你无论选哪个,都会付出不一样的代价吧。

小小乔的气味让我们闻上去就是有种真实的感受——快乐,可快乐背后的真相会不会入侵大脑,对人类是不是有某种同化?小小乔会永生吗?我们都会变成另一种存活着的小小乔么?所有人们的观念都变得如此一致么?人类会死吗?…………这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你会害怕么?我想,此时此刻,我并不是想放弃探索,我只想醉一回,如痴如梦般与众人共舞

关于音乐,片子值得一说的还有音乐,倘若没有这个音乐,估计你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生活片,音乐一起,整个影片调性全然一部惊悚悬疑。影片中几乎没什么悠长动人的旋律,尺八,太鼓等东洋乐器西洋用之,仅仅几个音,惊天地泣鬼神,就像是在灵魂拷问,声声逼进,莫名其妙的孤独感问天问地问自己,无时无刻不让你想象着是谁在推着你一直寻找元凶,是不是它,是不是它,就是,就是小小乔!

 3 ) 《海底速報:小魔花》

影院好讀版

小魔花既是商品,也是小小喬(little joe),即一種家庭成員的投影,這使得本片的雙重性從電影一開始就確定了,從類型來說,做為科幻電影之科,裡頭的科可以說是不盡令人滿意的,尤其在劇情細節上有許多邏輯硬傷,而幻的部分更是更是過於單薄,這是其失職的部份,然而當我們轉一面來看,作為對天外魔花的一次改寫其也有其可觀之處。

一開始看到小魔花這個翻譯,當然首先會想到科幻電影史上著名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這部電影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是在講外星植物來地球透過各種滲透手法來施行其擴張。所以一比對《小魔花》當然就很像天外魔花的某種當代改版,只是其走了「未來即現在」的風格,將天外魔花改為當代人類基改的產品,誕生於類似孟山都的大企業實驗室,而女主則是小魔花的「母親」,但是對於這個她自豪的產品,她漸漸感到不安,因為她發現這個她自豪的商品/兒子似乎改變周遭的人,甚至改變自己血親上的兒子喬,讓她覺得他的寶貝兒子被變成不一樣的東西。

而所謂的「外星」不再是某種外部共產勢力入侵的象徵,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生長出的異化的象徵,小魔花正是這樣與過去的天外魔花做出一種反向的對比,其揭示了資本主義何以如此牢固,因為其是合於人性的,而不人性的地方在稍一衡量之後也就成為了體制內的必要之惡,比如公司內部最先從自己身上的狗聯想到小魔花之毒的神經質老資歷同事,便以一種瘋癲先知的身分預告了一切,她宣告著對異化的奮鬥

「這不是我的狗!這不是我的狗!」

然後她便把自己的狗拿去安樂死了,做為對抗者,她也有自己的必要之惡。

換句話說,本片觸及了一般商業科幻電影較少觸碰的面相,那就是如果異化是真實存在,但卻是往對他人好但對我們不好的方向,我們要接受那個被異化的「他」並尊重「他」嗎?這個議題在之後女主發現自己兒子喬的漸變而逐漸發酵,她因此得站上那個神經質老資歷同事的位置,將這個問題嚴肅以待,包括去檢視愛慕自己的男同事的漸變。

開頭有提到本片的一些硬傷,比如作為一個高經濟價值的未發售原型,小魔花竟然這麼容易被盜走,而實驗室居然只需要一張id卡即可進入,且大樓一樓沒有警衛24小時輪班,使得這一切變得如此輕而易舉,這些東西是無法去深思或許也是電影導演沒有要我們深思的。

就氛圍塑造而言,本片做的不賴,尤其比起走有奇觀來嚇人的套路(當然本片還是有跳躍式驚嚇),本片則是因為低成本所以必須在背景音樂還有色彩與音效上讓觀眾給受到詭異的氛圍,一些東洋音樂的使用讓其在西方人耳裡聽來或許增添了些神祕氣息、高頻的音效則幾乎要引爆觀眾的耳膜,而小魔花綻放時的音效也讓人感到不安,即便它是如此被動而非主動進擊的「怪物」,但正因為本片缺乏高動能的情節,反而使得觀眾對這種細小的聲音更敏感,你可以拿其與稍早環球的《隱形人》比較,兩部同樣是小成本電影,故都不約而同採取了較低限的手法來拍攝,利用觀眾感官的相對性來節省資源,於是對於本片「故弄玄虛」便並非是種貶意,而是種讚揚。

你不知道什麼正在傳播,是小魔花的病毒正在感染眾人嗎?還是老員工的歇斯底里?又或者是女主自身的愧咎?電影刻意的不去說破反而使得一切更使人焦慮不安,因為它不再是個可以引出然後擊破的他者,比如作為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象徵一般,從資本主義的象徵來解讀小魔花也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如同電影時常出現的向空無一物的背景而去的手法,全片擺盪在「想太多」跟「無可救藥」之間,小魔花改變了人,但這是壞事嗎?如同電腦、網路、手機……改變了現代生活,我們最終只能過問自己,而當我們不喜歡時,也只能接受自己已成少數,不再有任何既成解答,也不再有任何改變可能,如同女主從孤立無援到接受一切。

如果我們從「對抗外星勢力」那種科幻片來去給它評判好壞,那本片絕對是會被嘲諷缺乏智商的那種,然而另一方面其卻也說出了某種當代人心的真相,那就是資本主義改變了一切,而我們不應該去留念那些被改變的事物,包含我們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你的往昔不變或許是他人的不堪地獄。

 4 ) 女主的巴巴里风衣真好看

介于蒂凡尼篮和草绿的配色构成了小小乔的诞生地-植物研究所 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 研究院们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却也始终不能免俗 拥有独立思维的不为所里同事所容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被允许的 小小乔没有按照预想地生长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转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说它是邪恶的吗? 培育小小乔初衷是为了疗愈人类身心 然而人为的去除某种基因反而让小小乔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既视感… 影院中独自一人观影 戴着口罩 看着荧幕中温室里的小小乔 那样鲜艳摇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乐确实很契合影片 一个鼓点戛然而止定格画面 片末女主结束心理咨询转身离开 那个笑容立马变脸 她到底还是麻痹了自己

 5 ) 其实,这是一个“有毒”的软科幻寓言

回望这一年,女性导演的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显然比以往更受推崇。从玛缇·迪欧普荣获戛纳评委会大奖的《大西洋》,到王子逸笑傲北美颁奖季的《别告诉她》;从瑟琳·席安玛引领LGBT新一波热潮的《燃烧女子的肖像》,再到梅尔·图琪挑战世俗伦理的《红心女王》,每一部都堪称年度口碑之作。

玛缇·迪欧普《大西洋》

王子逸《别告诉她》

瑟琳·席安玛《燃烧女子的肖像》

梅尔·图琪《红心女王》

但在这一众女性导演的作品中,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显得尤为特别。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导的电影,却套上了一层软科幻的外衣,赋予观众们一种奇妙诡谲的观感。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的电影向来大胆前卫,她从来不畏惧用剑走偏锋的手法,来展现自己的创作构想。她曾四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2014年的《疯狂的爱》还被选为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影片。

《疯狂的爱》

而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小小乔》的女主角艾米丽·比查姆更是凭借本片拿到了戛纳最佳女主角。虽然评论界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甚至豆瓣上的评分至今只有6.4分。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诠释空间,而艾米丽·比查姆对爱丽丝这个角色的拿捏也是非常精准的。

艾米丽·比查姆

本片的剧本由导演杰茜卡·豪丝娜和编剧格拉丁·巴贾德联合操刀,文本的多重解读性也让整部影片不仅具备了虚实并进的文学特质,同时也拥有着值得探索的社会意义。

英国型男本·卫肖的表演同样细腻动人,成功诠释了一位温柔却又略带神经质的植物学家。他和艾米丽的对手戏将整部影片推向了令人窒息的心理高潮。

准确地说,《小小乔》是一部与现实接轨的惊悚科幻片。从这个层面而言,它其实与希腊鬼才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狗牙》《龙虾》)的电影很像,都是将现实嵌入惊悚空间,以符号构建当世寓言,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症候。

影片讲述的是,植物学家爱丽丝和自己的团队正在培育全新的花卉品种;其中,爱丽丝培育的“小小乔”迷幻妖艳、芳香扑鼻,它所释放的花粉还能入侵人们的大脑神经,赋予某种快乐的感官体验。这种与众不同的小魔花,成功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却也随之沦为危险的生物。

影片《小小乔》最大的魅力便在于它的模糊性,其隐喻上的留白赋予了这部电影耐人寻味的特质。

花粉究竟是不是令人神经错乱的原罪,电影并没有给出任何准确的答案。但影片中人们所呈现出的种种异常行为,最终都指向了那一株株含苞待放的“小小乔”。

影片中表现出的人物变化,是一种难以察觉、但又能隐约感受到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观众得以体验到压迫、不安、绝望和恐惧。“小小乔”释放花粉,从而改变人类感知外界、表达自我的方式,这是电影的外在主题,不难理解。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我们再次难免陷入到痛苦的自我怀疑中:“小小乔”究竟有没有操纵主角们的意识呢?贝洛的狗是第一个被“小小乔”感染的对象,主人贝洛敏感地捕捉到了那种转变,但却遭到同事们的暗讽。在此之后,贝洛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爱狗,因为对她来说,此爱狗已经不是彼爱狗了。

真正令人困惑和恐惧的地方在于,贝洛口中的这种变化不是天翻地覆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某种抽象化的变动轨迹。

比如当爱丽丝的儿子乔吸入花粉后,看似性情大变,与母亲变得疏离。但在乔自己看来,这种变化只是“成长”而已,是自然而然的生理变化。

可见,“小小乔”所赋予人类的“神经变革”,完全是以一种当事人“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当事人在自身发生变化后,会平静地接受,并继续一如往常地生活下去,只不过比以往变得更加乐天,更容易快乐。

影片前半段,观众们很容易根据镜头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预设所有人的变化都是“无意识”的。但导演借乔之口,置入了一段很关键的台词:“你注意不到自己的变化,可以假装一切都和原来一样。”

导演或许是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概念:所有被“小小乔”攻占大脑的个体,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个体,他们丧失了原始属性,而趋于“快乐”性格。

那么这种快乐是伪装出来的吗?为了照顾“小小乔”,乔把蚂蚁全部杀死;为了多陪伴父亲,乔选择搬到野外与父亲同住。这些看起来过于理性、甚至略带残忍的行为,难道真的不是有意识的“伪装”吗?

影片中的这段话看似玩笑,却明明说出了某种真相。“我们想让他也吸入花粉,这样一来他也就会像我们一样。我们所有吸入花粉的人,我们现在是一体了。我们愿意奉献一切去照顾小小乔,这是我们的使命。你现在觉得难过,是因为你没加入我们。如果你也吸入花粉的话,就会明白了,不会疼痛,甚至感觉不出区别。”

他们假装自己与往常一样,反驳其他人“你变了”的观点。于是这个世界毫无感情地运转着,每个人为了“合群”,为了随波逐流,变得麻木、冷漠、虚伪;而诸如爱丽丝、贝洛这样过于清醒、真实的个体,迎接他们的是被斥为异己的下场。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借用“小小乔”,想揭露却是故事背后那光怪陆离、畸形扭曲的现代社会法则:在这功利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情感越来越趋于疏远,个体意识被不断剥离,我们唯有在失语的处境下逐渐学会伪装自己。

在一个能够借助科技培育前卫植物的时代,对人类而言,整个社会却往后倒退了一大步。在这宏观的社会背景下,导演同时想探讨的还有微妙的家庭关系。准确来说,这种关系可以具象为“母性”。爱丽丝和乔之间若隐若现的母子拉锯战,在强烈的空间感和色彩的转换下,同样被很精妙地勾勒出来。

被爱丽丝偷偷带回家中“小小乔”,不但目睹了这场母子拉锯战,它还决定了这场战役的命运。“小小乔”自一开始就被人为地剥夺了繁殖能力,但它却在无形之中给乔强加了“母性”,并让培育者爱丽丝丧失了本应拥有的“母性”。这层层嵌套的叙事,充满了导演怪诞的嘲讽。

乔最后搬去和父亲共同生活,表面上爱丽丝失去了长久照顾乔的权利,但另一方面她也从这种被施加了繁琐道德观的义务中摆脱了出来。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承担了大于男性的抚养义务。这样的剧情设计,或许可以看做导演的“反叛”。

在导演看来,爱丽丝并不需要为此感到愧疚,她完全有权力去追求自己的工作,追求自己的爱情。于是,电影的叙事在此拥有了纵向推进的力量,它在肯定女性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其挣脱困境提供了宽容的态度。

影片中,“小小乔”发出的那一声超现实的“晚安,妈妈”,让我不禁脊背发凉。这种极端而沉重的爱,在尖锐鬼畜的日式配乐和幽暗阴柔的色调下,引人深省。

若将“小小乔”反常规的生命性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或许可以说,那些所谓的“变化”只是个体的错觉。影片中的魔花带着触目的红色,如同每个人的潜意识,隐藏了太多的不安全感和道德焦虑。

在这出惊悚的现代寓言中,断断续续的短促配乐如同冰冷的手术刀,重复切割着观众的听觉神经。而现代人的精神伤口是那样难以痊愈,每个人的心理防线看似坚如磐石,实则很容易就会濒临崩溃。

如此走极端的配乐,或许也表明了导演的立场:“伪装”行为向来都是大环境下的产物,要用个体的力量去改变现代社会的惯性,本来就是一件以卵击石、吃力不讨好的事。

作者| Ella;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6 ) 视角的侵入与抽离

本文含有大量剧透,建议观看正片后阅读。

上图来自电影《横道世之介》,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景深镜头,前景是分别位于画面左右两点的世之介与祥子,而后景第三点(即画面中心点)的主被摄物体(为两人爱情动容的保姆)实际上就是一个与观众位置对立但视角类似的第三方旁观者,随着镜头慢慢推向第三点,旁观视角完全占据画面的主导地位,观众就被带入了这个视角。

同理,本片中的这个镜头是完全一样的处理手法(如上图)前景是爱丽丝与贝拉位于画面左右两点,而镜头缓慢地推向位于后景的中心点,但诡异的是,后景中空无一物,随着镜头的推进变焦,爱丽丝与贝拉出画,画面变成了空镜头,本该出现的第三方旁观视角消失了,而这样的镜头处理在片中多次出现,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其中有特殊的含义,于是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本应该出现于后景画面中心点的第三方视角其实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导演豪斯娜隐藏了起来,换句话讲,影片中一直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着主人公,同时也在与观众对视,而这个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就是小小乔

让我们先梳理一下设定:小小乔是一种被人工培育的花,吸入它的花粉会让人快乐,而它在进化的过程中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吸入花粉的人则被异化思维;是不是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也很难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被这种花粉感染是种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豪斯娜是如何让观众浸入到影片中呢?

开场6分钟,“画面左右两点人物交谈,镜头推向中心点”的处理手法第一次出现,被拍摄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影片最核心围绕的女主角爱丽丝与她的儿子,小小乔的命名来源:乔,而当镜头已经完全聚焦于装食物的袋子后,突然出现了一个剪辑点,视角变成了从外往里看,这一次突然的侵入与抽离向观众明确了第三方视角的存在。

这个被隐藏的视角载体究竟有何用意;在影片内部的系统中,小小乔作为一种花只能生活在实验室或花盆里,而它的花粉却可以无处不在,没有了一个具象化的载体,即使是作为了一个旁观视角也无法成为具体的被摄物体,这就是它被隐藏的最主要原因;而在影片的外部,豪斯娜利用了这个与观众站在对立面的视角,通过将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方式让观众与影片合二为一。

影片第20分钟,本喵成为了第一个被小小乔花粉感染的人

从这个节点开始,被隐藏的视角渐渐有了具象化的载体;比如下图这个镜头,此时的乔与他的女朋友塞尔马已经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镜头的拍法依旧选用的是定机位然后推镜,镜头最开始左右对称,未被感染的爱丽丝与已被感染的乔和塞尔玛占据画面左、中、右三点,完全平衡,但随着镜头向左缓慢推移,爱丽丝渐渐出画,乔和塞尔玛占据了画面的主支配地位,构图打破平衡,彻底明确了被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不同,而观众也被慢慢侵入其中。

被小小乔附身(感染)的人最终与它一样成为了“第三方视角”,审视着未被感染的人,而观众被拽进了影片中,代入了那个站在对立面的隐藏视角,从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变成了小小乔花粉的载体本身。

全片最后一次出现“画面左右人物交谈而镜头推向后景第三点”的处理手法出现在1小时20分钟,之后,全片最核心的三场高潮戏出现

第一场是贝拉的死亡,豪斯娜使用信息量缺失的处理手法来保持悬念感,比如上图中这个镜头,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仰视视角,极有可能是杀人凶手的本喵看向下方,却并没有给出任何的反打也没有让镜头反向绕旋,贝拉死亡的声音元素得到了保留,但视觉层面上的信息量是缺失的,是被隐藏起来的,因为彼时的本喵已经被小小乔附身,成为了那个一直被隐藏的第三方视角的实体化载体,于是被隐藏者就变成了站在对立面的正常人;视角渐渐发生转变。

贝拉死亡之后的下一场戏极为关键,第1小时27分钟,豪斯娜使用了一个与前推完全相反的镜头,以主被摄物体的特写开始,镜头渐渐拉远展现全景,因为剧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被小小乔的魔力所控制,已经不需要任何侵入,视点被完全抽离,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紧接着接的是一组感染者与未被感染者的正反打进行最后的审视;再然后,爱丽丝终于也在上帝视角的注视下被小小乔的花粉感染,1小时33分结束高潮;这三场戏的连接完成度极高。

除了小小乔与被感染的人,实际上还有另外一个更高维度的视角:旋转监控摄像头

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以这样一个上帝视角俯瞰人类与小小乔,而全片最令人胆战心惊的镜头也都出自这个旋转摄像头,这是全片最大的抽离视角,也是内核高潮“爱丽丝被感染”的落脚点视角,以此为影片的信息结点,把浸入影片的观众重新抽离出来,明确宣告:整个世界被完全感染只是时间问题

抽离视角起,视角侵入中,视角的二次抽离结

写这篇的主要目的是其实想说一说豪斯娜的技法运用与镜头语言的出色,片子带来的所有悬念感与恐惧感绝不仅仅是来自于吊诡的配乐,更是她作者属性与才华。至于影片的最终的剧情走向究竟是HE(导演本人的解读是HE哟)还是BE,自然就见仁见智了

快快乐乐才是真

 7 ) 专访女主比查姆: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你质疑

(豆瓣首发:Mr. Infamous ;原载:《电影》杂志)

艾米丽·比查姆很瘦,略大的连衣裙并不贴身,紧勒的腰带摘下了,布料就有了种要飘起来的假象。

不在乎。衣服的缺陷,正好拿来大咧咧地自嘲。

照片没拍多久,似乎被镜头追到了穷途末路。她定住,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哎呀,不知道该摆什么姿势了。

似乎只习惯在镜头前诠释角色,而不是摆弄自己。

于是当摄影师让她想象要抓住点什么,或是心情突然放晴时,她一下子俏皮、生动起来。

剧本是一桶燃料,没有注解也不打紧,她可以用演员的格调来完成明星的使命。而那种谦逊与诚恳,又赋予她高于本职的魅力。

有一瞬间她玩得特别开怀,特别忘情。不过等到结束后问她,晚上是不是要去吃烤鸭呢,她笑得更加灿烂。

(注:以下涉及剧透。)

1 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

5月17日,《小小乔》在戛纳放映。活动结束后,艾米丽·比查姆就回了英国。

一天早上,她醒来后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要火速赶去机场,搭乘最早最快的班机折返戛纳。她的确是去了,只不过,从英国尼斯启程的漫漫长路,她乘坐的是摩托车。

风尘仆仆,却也酷劲十足。

紧接着,她成为了最佳女主角。聚光灯打下,才满35岁的她被定格在影史的光辉一页。

只是向来低调的她,就连社交媒体也几乎不发工作以外的内容。很多人还不熟悉这位新晋影后,更不知道她的大半人生经历,都与表演息息相关。

其实就跟许多演员一样,艾米丽自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那会儿,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演员,于是18岁时,她去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参加了面试。

可即便幸运入围,她依然不知道演员能否成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这个行业太难进去了”,因此她还准备了应聘简历,预备去酒吧工作。

总是欠缺一点信心的艾米丽,其实彼时非常享受跟学院的老师合作。“他们总能让我受到鼓舞,而我也能学到很多,他们的恩情,我欠了不少。”在学校里,她还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经纪人,使得她在竞争激烈的演员行当里,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来”。

“过了好一阵子,我才能跟合适的人在一起工作。我觉得每个演员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不同项目。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参与独立电影制作,而且这种表演是我所喜爱的,让我很有感觉。”

艾米丽深感幸运,因为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剧院表演,“都能跟很好的导演合作,饰演一些有深度与风格的角色”。

2006年,拿到学士毕业证书的艾米丽正式踏入影视圈,接拍了《牵引亡魂》(2006)、《一路顺风》(2006)等剧集。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角色试下来,还是要等到电影《凯撒万岁》(2016)和剧集《百年乡情》(2013-2014)、《荒原》(2016-2018),才能给予她更高的知名度。

在吴彦祖主演的《荒原》里,她演活了一位非同凡响的寡妇,被人们用“能将剧集据为己有”来夸赞表演的出彩。

等到独立电影《达芙妮》(2017)找上门来,她更要大呼这是“意外得到的天赐之礼”。评论界不吝笔墨地盛赞大放异彩的艾米丽,最终她也收获了伦敦独立电影最佳女主角、托里诺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表演类奖项。

当然,她仍旧没有当红的境遇,也没有翻红的功利。

不断感激一路尽遇贵人之余,身为演员并以演员自视的艾米丽只是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口味,能去做一些真心实意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太赞了。”

她说,“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我就会非常渴望去合作。”她又说,“我的确很享受看到一份好剧本的喜悦。而且,当作品能有好质量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无比。所以,我真的是非常走运。”

2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

《达芙妮》之后,就是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2019)。这种偏向独立的作者电影青睐艾米丽,艾米丽也对自身的又一种可能性跃跃欲试。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爱丽丝,一位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

她领队研发一种特别“有爱”的植物。除了定期浇水、保持恒温这些基本操作,这种暗红色的美丽植株还“希望”人们来抚摸它,并且跟它倾谈。作为回报,它会释放一种气味,激发人们的快乐。

像是养一个小孩或是宠物,辛劳付出后,可以期盼一些难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的愉悦。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给它命名,称之为“小小乔”。

但在爱与温暖的表象之下,人们似乎开始被小小乔改变本性。

饶有兴致地看了剧本后,艾米丽去跟杰茜卡见面,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杰茜卡则向她展示了小小乔的设计理念,给予她一个近距离观照导演思想的机缘。

“我非常喜欢杰茜卡之前的作品,跟寻常电影相比,它们相当有趣,而且很有深度。她每部电影都挺不一样的,我尤其喜欢《卢尔德》(2009),那种黑色幽默和出色的视觉效果,真的很厉害。”

加盟《小小乔》是必然的,特别是本·卫肖和凯瑞·福克斯已经答应参演,“我一直都想跟他们两位一起演戏,而且之前也跟制作公司合作过,所有一切都很棒。”

拍杰茜卡的电影是去开展一场未知的冒险,“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很有意思。一切都在杰茜卡脑子里布置好了,她有自己的想象,而我们都很想知道,她会希望电影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切尚未揭晓时,杰茜卡先给他们设计造型。

“她问我愿不愿意剪短头发,然后给我发了些照片,又问我愿不愿意把头发染得更红一些。我说可以啊。”于是,那个有些保守、呆板却又颇为耀眼的发型,开始把爱丽丝的内在性情给外化出来。

艾米丽笑说自己的发型、实验服都很搞怪,而本那个有点“舔狗”特质的角色克里斯也是,总穿着衬衫,搭配米黄色休闲裤子和休闲夹克,还挎了个小包。

“很好笑哎。”艾米丽这样形容。

就像“跟他一起拍戏,总是很好玩”,尤其是当“如此绅士的人,要去表现暴力的时候”,所以打斗场景也是她极为钟爱的。

玩笑话说得轻松,事实上,准备工作还是很严肃、很繁杂的。他们要提前做好很多调研功课,还要一起长时间地探讨,从而保证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术语、操作,都经过精心打磨。

艾米丽觉得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美学很有革命性,很吸引人。她特别喜欢培植房和实验室,那里摆满各种科学仪器,还会有科学家解释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们要从一片叶子里提取DNA,实验非常复杂,但非常酷。我们不太能理解实验结果,但兴趣就是会被吊起来。”

可无论表面有多少好奇、兴奋,艾米丽表演起来,还是要以收敛为主。

“这个角色需要把全景给拼出来。她总想读懂别人的想法,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是否在戏弄她,欺骗她,嘲笑她。他们都是她的敌人,已经被小小乔感染,这让她觉得自己要负责任。”

因此,面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她总是显得比其他人淡漠。在草木皆兵的当下,连喜怒哀乐的表露都是一种危险。艾米丽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尽量小幅度的动静里传递细微的情绪波动。

回想当时,她说,“当你在做一些基础表演的时候,要学着去集中注意力。你要想,这一幕能传递什么?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至于每个角色要做点什么,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谈论很多。”

她又补充,“这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跟你之前的表演和其他人对你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得很糟糕,于是特别紧张最后呈现的效果。不过,似乎大家觉得还不错。”

“这就是演员要去承担的风险。”但就跟参演一样,艾米丽对杰茜卡有着百分百的信任。“她不会让我做任何不好的事。但这个表演确实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体验。”

3 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

小小乔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通体包裹着呵护、亲昵与爱,释放着开心的迷人信号,但它却是一切未知的缘起,如同看不见的根部,岔开了众多叫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因为要生存,被绝育的小小乔通过花粉来改变人的习性,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艾米丽看得透彻,“这绝对是植物想要生存下去的本性与办法,是它们的一种竞争方式。让苍蝇帮它们繁殖,就像人类操纵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不管这目的是好还是坏。”

由此衍生的强烈对照在电影里比比皆是。可爱与可怖,人类的善意与植物的恶意,人为的操纵以及被动的报复,全都在相绊相生。

到头来,小小乔让观念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裂隙,产生矛盾,甚至引发争执与冲撞。

在艾米丽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爱。对某些人来说,爱是很好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就不是。此外,每个人应该怎么去定义快乐呢?当你开始质疑快乐,那它就成了你无法控制、抓住的东西。这是很实在,很主观,很哲学的。”

关于爱与快乐,《小小乔》谈了很多,并以此作为探讨其他问题的基底。“我觉得之前的情节就是为了营造出这个电影高潮,这个完美的一刻。”

艾米丽称善杰茜卡的聪明,“她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但这一切就像是生活本身,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版本。什么才是完美结局?什么才叫终极快乐?你试过人为制作吗?你能够找到并且到达那个目的地吗?《小小乔》是能够激发很多思考的。”

这些问题全都压到了爱丽丝身上,她成了探寻答案的主体。

艾米丽说,“当她发现自己可能创造了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危险东西时,感到非常害怕,与此同时,她的爱好、生活、工作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所有东西都在彻底改变她的观念。”

当她失去理智,感到尴尬、羞耻、受伤、失望后,“她就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家长。杰茜卡也是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探索关系的变化。”

但在千头万绪之下,还是杰茜卡所谈到的核心,“爱丽丝创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她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但她对此负有责任,必须去终结它。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可以泛指失控的创造物,通常会毁灭创造者,这可谓小小乔极佳的注解了。

在面对潮般涌来的众多问题时,导演处理得非常聪明。艾米丽解释,“观众跟演员一样,在经受角色的经历,一起去完成那个拼图。但在最后,什么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但对她而言,这就是想要的结果。”

由无从怀疑到怀疑他人再到怀疑自身,由异化到同化,又在一个更大的层面,让大家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会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叫人反问假装与本真的距离,世情与人性的荒谬。

在这个思维背景下,干净、简洁的《小小乔》展现了一种深层恐怖片的自律。而东瀛风的诡异配乐跟独树一帜的用色、剪辑,更让效果翻了倍。

艾米丽笑谈“杰茜卡在玩她喜欢的把戏”,因为就连演员,“看着这样的场景、服装,怎么也没觉得是个恐怖片。”

但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艾米丽评价,“杰茜卡喜欢在紧张感上做文章,让观众觉得马上就会出现危险或恐怖的情节,感到不自在,突然间,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门后没有怪物,只是一个小孩。就好像所有东西都坏掉了,然后又回到那个疑神疑鬼的状态去。”

对此,“有时会让人受挫,但有时又会让人非常喜欢。有时候观众特别想要看到一个怪物,想要一个结果,但她却有特别高明的想法。”看得透这一层,艾米丽非常理解《小小乔》口碑的两极分化。

对观众而言,可以为惊喜而兴奋,可以为落空而懊恼。这是一场由始至终就没打算讨好大众的游戏。

艺术世家对杰茜卡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质问自己。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从很多层面来看,艾米丽身上也透露着这种良性的艺术气息。就像当年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进戏剧学院,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装可爱。”

如今她已贵为戛纳影后,也许意味着日后会有更多选择角色的机会。

但由始至终,艾米丽强调的都是“明智”,希望自己能够“选对了”。

相比起数量,她还是更倚重质量。“因为你想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那你就要竭尽全力。假如你没法跟角色产生共鸣,那就很成问题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拍很多很多烂片,但这会将你引向一条自己并不想走的道路”,而“当你选对了一个好项目之后,它能让你走得很远,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所以,还是要在空闲的时候,学习,体验,读好书,旅行,跟好的人接触,这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更能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

 8 ) 小小乔的谎言:影片的唯物与现实

电影欲言又止,用小小乔做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花是很多微妙的恐惧情绪的隐喻。同事们的漠然是“正常”,哭泣与诉说是异常。男士们的暴力(或误伤)归因于“感染”。特别是女主暧昧对象突然的暴力,也假借着“感染”的壳。而在现实中荒诞的行径(暴力)却不需要如此荒诞的理由。这是女性才会拍出的细节。感染真的发生过吗?在女主离开咨询师后瞬间消失的笑容表明了,感染不曾发生,快乐的笑容并不来自于花,而是一种接纳、妥协、人自醉。她自然的吻了那位男士,仿佛一切不曾发生,并承认自己过去“太情绪化”,她只是戴上面具,掩去本真的痛苦而已。敏感,缺爱,却冷漠,人可以如此“不正常”吗?贝拉的悲剧,女主的妥协,像是隐去的没有脱口的尖叫,一切掩藏在一块铺天盖地的名之为“正常”的布料之下。你不必道歉的,你不必正常的,你不需要隐喻,因为这就是现实本身。我们如何给予爱?真爱存在吗?它又在哪里?爱了还是不爱?人如此敏感如此纠结,电影把它展现出来,包裹着惊悚片的外衣。笑容消失后,影片“惊悚”的谎言被彻底揭示——人们所无法接受的事,人们称之为“变化”——它发生着,存在着,是正常的,而这正常才是惊悚所在。

 短评

7.5/10。我观影的两个角度:中产阶级矫饰的完美和对母性角色的质疑。被花粉侵染的人们以维持表面一切完好的假象来保护魔花,最终女主也被侵染,却俨然一副中产或上流虚假平和之“圆满”结局。女主从不以为意到渐渐焦虑,心理医生提示她也许魔花的恶果恰恰是她自己潜意识的浮现:儿子对自己的依赖感消失也许正是她所希望的,她并不想履行母亲的指责,而是投入满足自我的工作中。科幻和心理戏平行双线齐下。女主对男主示好的不投入、对儿子无暇关心的歉意……被花粉感染……一切都美好得可怕(联想到《Pity》中男主只能在悲伤中感到愉悦):似乎产生了爱意和理解,但都是为了魔花而形成的同盟cult。终于她自由了,她也不再自由。影片同预想的(概念书)几乎一样,完成度不错。错过了开头。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4/2019

9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风格接近“圣鹿之死”,剧情却是“天外魔花”。声大于形,伊藤贞司的诡异配乐比鲜红欲滴的画风还惊悚。女主全程表情呆滞,竟然KO“燃烧女子”拿下戛纳影后,除了分猪肉我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22thsiff#《小小乔》绝对是我上影最大的惊喜。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恐怖电影,讲述了我们无法理解自己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一种无思想、无负担的幸福的诱惑。特别要说导演豪丝娜为电影做了一些令人不安和特殊的事情,除了在原声带上偶尔的无调性尖叫,她提供了一种更克制的不安,电影中的女主角无法理性地接受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采取了一段微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这段时期通常会引发这个经常被讲述的故事。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容易归类的电影。从视觉上看,这是一场盛宴,将装饰艺术的粉红色和薄荷绿与对称的白框形成对比,隐约地唤起了70年代一些失传的科幻电影的美学。

14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力荐

【今年的SIFF惊喜】就是非常特别。声音设计做得真好,soundscape as a (vital) role,伦敦公寓门外的摇曳树影搭配古筝过耳难忘;每一个角色都是既模糊又坚定冷静,女主也是,在这种超现实设定里还能演出(让我)可以identify的效果(我与世界:我?世界?爱咋咋滴吧),我觉得影后是实至名归;难以定义的小尺度叙事创造巨大文本空间(存在主义?探讨幸福?自我意识?心理分析?随便怎么解释吧,但这可解读性没有消弱我看故事的乐趣);影像语言既有诡异独特风格(比如每一场对话的zoom in镜头都是对准一个虚的点)而且成体系,形式主义强迫症也没啥可抱怨的。

18分钟前
  • 力荐

7分,仍然保持了之前作品闷蛋风格。不过,这次选择了一个相当现代的题材(其实是科幻)。美术还是各种大块的黄绿红这种,摄影倒是运动起来了。主题其实在之前很多科幻恐怖片都有涉及,好似《天外魔花》之类,好在风格明显。以及,配乐非常诡异。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惊呆!学生作业一样的质感居然进了戛纳竞赛单元!这配乐真的是审美扭曲的典范了。

23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较差

政治意味很强啊。片中很多极具装置艺术气息的场面辅助电影叙事,比如老研究员爬窗户回头看到一动不动却似饿虎扑食的花丛、心理医生墙上的画医患相拥,现实中却冷漠地例行查问的对照...当然,这部电影最后也像一个装置艺术,很好地抛出了议题,却欠缺电影真正应有的感染力。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被配乐吓死…如果把小小乔的病毒看成另一层面的“母性”,是否可以理解女性变成母亲后的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失去自我行为?

28分钟前
  • 贡丸猩猩
  • 还行

赤色恐惧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前半程特别讨厌,觉得又一惊一乍又故弄玄虚。然而渐入佳境,惊悚悬疑逐渐引入心理学和形而上的悖论,真假虚实、假快乐与真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至于结局一黑到底,假快乐最终也变得胜似真快乐,everyone is happier,导演的聪明劲儿真是用对了地方。电影完成度很高,配乐也可能是年度最诡异最wtf,吓得几次差点从座椅上跳起来。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黑镜什么时候能回归这个水平

38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在软科幻的外衣下,讲述的其实还是当代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全感。尽管满屏的红色花朵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它们弥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幻觉。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乔》中做得出色的一点,正如影片中不停复现的挠人音乐,也许只是某种焦虑情绪再明显不过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带有后现代式的空洞(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随着叙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臆想,逐渐混做一团,解读的空间也随之被打开。

40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4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72nd Cannes# 影后。7分。影片观感就像兰斯莫斯拍了一集《黑镜》的剧场版。豪斯娜的研究工作做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片中各种生物学技术细节都很说的过去,对科学原理和话语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影片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得相当出色,惊悚感主要是来自希腊诡异浪潮式的无表情表演(营造某种“uncanny”的感觉),但更多的还是靠日本风的音乐来营造一惊一乍的气氛,写得虽好但是真得有点滥用了。影片对(技术带来的)“快乐”的伦理探讨十分有趣,也讨论到了“主体性”这种大问题。影片显然是有着颇为精心编排的的隐喻和丰富的哲学探讨面向。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花粉控制人这件事,其实由爱丽丝的心理咨询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作为工作狂的爱丽丝对自己疏于照顾儿子这件事心怀歉疚。如果能保持住这种暧昧性就更好了……

47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饲养蚂蚁观察如何筑巢,饲养爱犬相信足够忠诚,饲养孩子需要陪伴孤独。温室里的花朵,它不用说话就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类终于集体放弃了悲伤与痛苦的情感。某天小小乔终于上市推广开来,每个人都培育小小乔并吸食了它的花粉而变得快乐,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知道真相且清醒的人,你,会选择吸食小小乔吗?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全场都被这鬼畜惊乍的日系配乐吓得啼笑皆非,诡谲的音效、横向移动的字幕、向着对话人物间空档缓慢推进的摄影,视听手法新颖的后现代科幻惊悚片。看到最后,人类被自己所培育的魔花控制情绪、放下包袱、欣喜地接受当下,表面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局,实际上则是对人类一个个变成行尸走肉般“快乐僵尸”的隐喻。

55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怪异而有趣。从开头第一个画面起就陷入一种催眠又一惊一乍的情绪,弹幕般飘过的字幕,旋转着的培育室监控画面,一朵朵红艳诡谲的花。见过太多人工智能颠覆人类世界的故事,但你听说过植物智能的危害么?它甚至很难被判定为有害,因为每个人都因为它变得更快乐,相敬相爱,不再纠结,保护着小小乔花。结尾那声“晚安,妈妈”过后,旁边老外抽了口气说,scary!各种东瀛风竹笛、击鼓、犬吠等奇怪大音量音效突然冒出,真真科幻惊悚片。PS,半英国片,有句台词是我们将把这种快乐花推向全世界,甚至欧盟XD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1小时前
  • 不良生
  • 还行

韦斯·安德森凭借本片中男扮女装的精湛演技,成功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1小时前
  • 把噗
  • 还行

概念先行的电影,但文本其实十分贫瘠,意象搭建完全失败,颠来倒去还是浮在这个概念框架上,经不起推敲。冷感梳理的镜头和怪异的配乐十分刻意,导演一头钻进形式的囚牢。

1小时前
  • 日王仔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