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情片加拿大2017

主演:艾德·哈里斯,杰森·苏戴奇斯,伊丽莎白·奥尔森,布鲁斯·格林伍德,温迪·古逊,丹尼斯·海斯伯特,格辛·安东尼,罗伯·斯特尔特,弗拉基米尔·乔恩·库波特,阿尔·穆卡丹,塞巴斯蒂安·皮戈特,塞巴斯蒂安·麦克莱恩,保罗·曼奇尼,伊莲娜·郁安科,亨伯利·冈萨雷斯

导演:马克·拉索

 剧照

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3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4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5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6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7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8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19柯达克罗姆胶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00:06

详细剧情

  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实验室关闭前冲洗照片。

 长篇影评

 1 ) 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如果说早已逝去的2017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原文载于公众号:yuanfangfm 关注城市和旅行

看过一种情景,某个排队的门口,总有人焦躁不安,然而他们一旦通过了闸口,又突然变得闲庭信步。

——我们似乎想尽办法节省时间,却不知道时间到底何用;我们有了无数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017年过去很久了,我很怀念她。

如果说那一年只能看一部公路片,我的答案就是——《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克罗姆胶卷》

《柯达》的剧情灵感,源自于2010年的真实事件——由于数码时代的冲击,柯达即将关闭所有的冲印业务。电影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摄影师父亲作为胶片时代的留守者,和儿子横跨半个美国,寻找最后一家冲洗店。

喜欢本片,并非因为我是个摄影爱好者,只是很久没有享受不赶时间的旅途了

抛开电影里的亲情爱情不说,本片最值得一提的,是旅程的慢,慢慢摄影,慢慢旅行,仿佛人生没有deadline一样,即使片中的老父亲已经罹患癌症。

和如今动辄2小时的电影相比,本片只有105分钟,但他特殊的慢节奏,会让你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漫长的旅途中。

慢摄影

摄影本应是一门缓慢的艺术,比起绘画,虽然可以一键成像,但是调试、采光、取景到后期的过程,并不比绘画简便。

数码相机的出现,仿佛简化了这一切,而节省出的时间,人们真的是用来思考艺术么?

片中有个细节,每到一个停靠站,父亲都会整理相机,繁琐的享受

儿子问父亲,你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父亲反问,你摸过假胸么?

在考究的人眼里,很多数码相片,就是一份数据,一抔电子尘埃,是夺命连环拍之后,从几百张里撞大运蒙上的一张还说得过去的照片而已。

机械相机的浪漫如枪械一样,看似结实,实则需要细心保养。有一瞬间,老人特别像印第安纳·琼斯

在取景器里足足瞄上几分钟,然后颤抖的摁下快门,最后等上几天才能看到成品,那种集考究、创造、惊喜于一体的情感,才是摄影的灵魂。

发哥最有发言权,甚至怀疑《寒战2》这段台词是他自己加上的

有人说,艺术就是浪费时间。换句话说,他就是一个慢工细活。所以有些东西终究不该被替代,因为淘汰他们的时候,不是他们落伍了,而是这个世界急躁了。就像数字媒体横行的时代,我们聊热点和效率,而品质和原创已经逐渐遗忘。

慢旅行

主人公们的旅行,同样很慢。GPS和地图的冲突很有意思,习惯了最短距离到达目的地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走错路时遇到的惊喜。

生命究竟在于终点,还是在于过程

同样在旅途中,有些人会因为一场暴雨懊恼不已,有些人则自得其乐。这世界给予人们东西是相同的,不同的心境,取决于不同的领悟。

年轻人在焦急的等待雨停,老人在寻找下一个作品

有些时候,我们认为自由行才是旅行的真义。然而当海外代购、打卡网红地、种草热门餐厅占据了旅行时间表,我又忽然觉得,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跟着长途车随遇而安才是我想要的。

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在旅行路上肆无忌惮的睡觉了

有一年在去往凤凰的路上遭遇了堵车,于是我终于有工夫处理了相机里的几十张照片,看了一部电影,随后美美的睡了一觉。虽然到达凤凰已经是晚上,我反而精神饱满的去感受夜生活了。

致敬柯达胶卷

看过《逍遥骑士》,看过《在路上》,我们在歌颂生命和自由。而《柯达克罗姆胶卷》更多了一重含义,歌颂那个有柯达陪伴的岁月。

父子到达了目的地,前来洗照片的人们聚在一起,是对胶片时代落幕的道别,又像是一场摄影师版的毕业典礼。

摄影究竟是什么,也许看完本片,你会有新的理解

最后,庆幸未曾错过的胶片时代,致敬那个缓慢的从前,致敬柯达。

原文地址:我们有100种方式节省时间,却忘了如何享受时间

 2 ) 被感动的只有我们这群电子尘埃中对胶片不舍的人

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关于电影 |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

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关于摄影 |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

“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

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3 ) Shot On 35mm Kodak Film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

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4 ) 影感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你凭什么放下?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5 ) 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

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豆瓣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

“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x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最后的最后,致敬过去的那个胶片时代。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6 ) 跨越那名为“关系”的巴别塔

人物介绍: 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 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 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 一、 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 互相伤害,互揭老底。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 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 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原谅、和解,可以做到。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短评

看完电影,边听OST边翻老照片,结尾曲真奇妙~

3分钟前
  • 小黄帽子
  • 力荐

该片大面积冗长平庸的对话和剧情也掩盖不了其中短暂炸开的才华火花,那几个片段就是说出了一些永恒不变的大道理,那些值得一遍一遍重复的道理。宽恕别人,宽恕自己,人生的意义如何实现,如何留存,艺术的真相是为了什么,它讨论得还不错。歌也好听!

6分钟前
  • 望潮
  • 推荐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10分钟前
  • 梁燃
  • 推荐

突然,在最后播照片那一刻,崩溃...突然,想起了,消失在我生命的父亲

15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一个时代的谢幕

18分钟前
  • Q-bits
  • 力荐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19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喜欢,生日快乐🎊!

24分钟前
  • Likekids
  • 力荐

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毕业生,结尾处哭的不能自已,我们都是保守主义者,都曾想用某种方法来留下时间,然后我们便选择了拿起相机。

29分钟前
  • 格雷乔伊的纽扣
  • 力荐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32分钟前
  • 非魚
  • 推荐

一星给奥妹,一星赠音乐,一星敬菲林,一星送金句,最后一星遗父子情~

36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情节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个过程,那么个结尾。但是喜欢没什么办法。

37分钟前
  • 赵大宝
  • 推荐

3.5 抢救逝去的时光和我们的记忆。最后十分钟真叫人流泪,摄影师凝视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视。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来的底片,是我们一起在我的幼儿园里拍的,当时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体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俩,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妈的这一刻好想他啊!

3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42分钟前
  • 披头盖脸士
  • 推荐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47分钟前
  • 小鳄
  • 还行

有些颓弱无法避免,例如唱片、胶片,甚至生命。但总有些什么无法被击败,例如爱的延续和更迭。

51分钟前
  • rele
  • 力荐

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53分钟前
  • Stboo
  • 推荐

柯达也致敬了,摄影师也纪念了,父子情也说了,四平八稳,离牛逼差一脚。

58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Film与DIgital,父与子,旧时代和新时代。“我们本质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

59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Nothing gets better when music meets photography while being on the road

1小时前
  • Moon&6senses
  • 力荐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人看完很走心的电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欢这类剧情片,公路桥段的风景好美,胶片的质感也非常棒,演员也都喜欢,很不错了。ps.不知道为什么Netflix显示分级是mature 15。。

1小时前
  • 礼拜文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