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导演:梅尔·吉布森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5:06

详细剧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逆境下的信仰

信仰是人精神意义上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平衡物欲的工具。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更容易生存下来的信仰。而如果选择偏离主流的信仰,我们为了捍卫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就注定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这条路也会坎坷崎岖。

看完Hacksaw Ridge我想起爸妈以前总叮嘱我的一句话:人不能太怪。虽然多年来一直被这么警告着,我还是选择做了一个怪人:内心深处,比起来自社会的评判标准,我更相信通过自我审视得出来的一套理论。我想,如果不是冒着枪林弹雨救了几十条人命,成为人人景仰的英雄,Desmond Doss在他人的眼里也一样只是个普通的怪人:身为一个军人宁愿蹲监狱也不肯拿枪。不了解他的人只会简单地把这个信仰误解为懦夫行为。

每个人不同的经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信仰,各种各样的信仰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Desmond小时候打架用砖头砸晕自己兄弟后仿佛接受神谕一般正好看到了墙上的十诫之一:不可杀人。长大后他对醉酒施暴的父亲举枪,虽未按下扳机,但也感受到自己戾气的可怕。这些经历让他坚定了从此绝不碰枪的信仰。经历的不同多少让我们成为彼此眼中的怪人。

Desmond严格执行自己不杀人的原则,到底要的是什么,也许他自己也无法说出个究竟。是反对暴力吗?不尽然。你也许会注意到:其实Desmond并不反对战争,并不反对他人杀人。他上战场做医疗兵虽是救人性命,但实质上也是为杀人的人服务。有段情节更能说明这点,在救援负伤的中士时,Desmond用一块布拖着中士,一边自己在前飞奔带他撤离战场,一边让他开枪射杀追上来的日本人。这有点“救命我来,杀人你去”的态度。可见他理解战争的意义,并不绝对反对杀戮。他只是自己下不了手,因为这是他自己的信仰。

说起来有趣,信仰似乎并不是理性的,有时候也没有逻辑,但正是这种不完全理性让信仰成为了我们自由意志的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信仰的理由太脆弱,只是刚好够说服自己一个人而已。所以Desmond并没有成为向世界宣扬非暴力的圣人,也并不去阻止他人杀戮。“不杀”只是他给自己一个人定下的原则而已(同时也是他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教条,但并不矛盾)。这些信念让我们成为了和别人不同的人,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随着社会既定程序运行的一个零件。

我们身在社会中,特别是影片中战场这样极端的环境,为了服从秩序,个人的信仰就变得难以捍卫。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有预设的期待,军营更是需要绝对服从的地方。过于纵容每个人按照自己的信仰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社会运行的低效,这个道理谁都懂,不过多讨论。

但我仍相信社会既需要秩序,也需要自由和包容。我们宁愿看到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却稍显离经叛道的信仰被温柔以待,而不是每个人都道貌岸然地标榜一致的道德标准,内心深处却各怀鬼胎。我也可以预料到会有一堆热血军事宅会在评论区大喊:打仗就是要冷血,纵容圣母婊大家都玩完。Desmond的不朽事迹就是给这些绝对化的论断一个响亮的耳光。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仍然可以通过执行者的诚意和努力被主流社会认可。因为这种个人信仰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更多人的福祉以及最终的和平。

因此影片也在时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作为战争片,Hacksaw Ridge所展现的战场上宛如地狱般的残酷气氛和以往战争片所渲染的紧张刺激感是风格迥异的。我相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战场不是一个为了展现英雄主义而存在的有趣的地方,我们只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用战争手段来捍卫和平。正因为善良的人们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Desmond的不杀信念才能在夹缝中最终生存下来,也让他最终有证明自己的机会。

但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从来都不是那么可以乐观的事。影片在表现个人信仰与集体秩序的矛盾方面还是显得有些理想化。其中两个细节我个人就觉得有点过。一段是全连士兵花十分钟时间等Desmond做完周六祈祷再发动进攻。一段是在战局紧张之际Desmond却坚持让人帮他取回掉落的圣经。这两个情节固然体现了Desmond重新赢得了他人的尊重甚至反过来动摇了集体的价值观,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这么做,也许会影响战局或危急他人生命。所以我觉得这两点在战争中并不是可以向个人信仰妥协的部分。而另一点比较可悲的是,前半部分Desmond可以幸免军事法庭的裁决,其实一部分也是靠了老爸老战友的关系。现实比理想还是要残酷太多,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并不会给偏离主流的个人信仰太多生存空间。我们应该意识到,比起Desmond,有更多人在维护自己信仰的战斗中最终消亡或者屈服,并没有熬到那个让自己来得及发声的时刻。

因此作为少数闪现了信仰光辉的个例,Desmond的故事更值得为人传颂。这样的壮举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对Desmond来说,信仰和纪律的斗争就已经够激烈了,生命只能远远地排在后面。所以当上尉问他你能为这场战争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准备好了献出生命。上尉告诉他:你的命没法帮我们打赢这场战争。 但我想说:他救回来的那些命可以。

 2 ) 何止燃!我特么竟被硬生生捅哭了3次!

我竟然没有一点点防备,被《血战钢锯岭》硬生生捅哭了3次!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最贴切的评价。对于我这个小老司机的山东爷们,太罕见了!上一次看电影抹眼泪,还是《肖申克的救赎》的最后,安迪在雨中重获自由的那一声呐喊。

在观看之前,祥子对这部电影期望值做了很大保留。首先是呆萌略帅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能否表现出我们认为的美国大兵形象?

可实际上,我给加菲跪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演技颠覆了我对加菲的认识!

另一个原因,是在预告片中反复出现男主道哥从小长大的经历和谈情说爱的镜头。

战争片最忌讳拖泥带水的情感戏,也很担心《血战》会重蹈《珍珠港》覆辙,因为生硬的三角恋爱毁了一部好题材。

也多虑了。

这些参军之前的情节,都是为了服务这个一根筋轴的、能把钢钳崩出豁牙的医务兵。

小时候打架干不过,一起之气抡起板砖就砸向兄弟脑袋,差点闹出人命。

看见漂亮妹子,也毫不害臊的直勾勾盯着姑娘。还不知道妹子是啥想法就宣示“麻麻我要那姑娘给我生崽子”。

第二次见面就很霸道总裁范的强吻人家,姑娘一巴掌呼过来,道哥反倒蒙圈了:我以为你会喜欢呢!

乖乖!要是把妹都能这样,我天朝3000多万单身汉岂不是在看完电影后,拉住身边的妹子来个壁咚就能妥妥告别单身啦!

而妹子竟然真和这个在任何时候都面带微笑的直男好上了!

而这个性格一直延续到参军、战场。

道哥因为耶稣的一句“不要杀戮”,拒绝持枪上战场。他认为,参军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救人。

宁愿冒着上军事法庭的危险、延误婚期也不改初衷。

硬的像块臭石头!

在被长官讽刺“千万不要指望道哥在战场上救你们”后,道哥硬是凭着“再救一个”的坚强信念,一己之力救出了75个战友。

也许是由于道哥的虔诚真的感动了耶稣,子弹也跟长了眼一样,绕开道哥飞一会,生怕碰到这块“臭石头”,自己就变成了豆腐花。

事后还有一个日本狙击手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跟见鬼了一样子弹会卡壳。

也由于道哥的信念,整个军队被感动了,把生死置之度外,甘愿再次跳入钢锯岭这个火葬场。

绝大多数影迷在看完《血战钢锯岭》后的第一反应是,超燃!

但何止是燃,简直是燃到残暴的地步!

总菊的情绪肯定是先被感染了,给我们做了一次完美的表率:不足30s的删节。这可是逆天的表现啊!

因为《血战》的战场,充满着“肝肠与炮弹齐飞,脑浆与子弹共舞”的血腥画面。大屏幕就赤裸裸的将残肢断腿、心肝脾肺在你面前生掏,就像自己在战地收尸。这电影要是用李安导演《比利林恩》的拍摄方法展现,会让诸多影迷跟士兵一样,留下战后阴影。

而实景拍摄极为逼真的爆炸场景直撞眼球,比任何电脑特技都来的实在。加上震撼的环绕立体重低音,如身临其境般,代入感超强。

尤其是在被道哥激励、最后一次奔赴钢锯岭决战时,每个士兵面刻不屑死神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的把大杀四方的气势倒灌到每个观者的脑神经。

双手握拳,汗毛直立。

但这种燃,却不是我们通常看的战争片:

眼看胜利在望,三军将士怒目圆睁,就等一声浑厚嘹亮的冲锋号,杀入阵中、刺刀见红的去捍卫胜利的激愤。

不是那种忍不住想钻入屏幕、跳入战斗,同仇敌忾杀人的情绪。

而是当我们看见士兵目睹战争时那种恐惧的眼神,跟他们一样,不论情绪还是行动,都像被焊枪定住了一般,不听使唤。

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坚强的大心脏,看见鬼门关就在下一步,也会恐惧要不要继续。

真实的燃,过后就是一团灰。

这种燃,也不单纯是肾上腺激素冲破重重关卡,汇入血液直顶脑门引发的冲动,

更多的是道哥“再救一个”精神感染每个观者,触发的情绪迅速在心中集聚,就等一颗炮弹落地,瞬间点燃。

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过瘾,更是心里强有力的震撼!

眼眶干了又湿。

这也是祥子继《肖申克的救赎》后,再一次认识到信念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竟真的如此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如果你也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千万不要吝惜你的“卧槽”,

因为这两个字在这影院太常见了。

而更多“卧槽”,也是对这部电影,最高的评价!

 3 ) 《血战钢锯岭》之电影与现实的对比

资料出处: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hacksaw-ridge/

1、电影演员与真实人物原型



2、戴斯蒙德·道斯参军的原因
    "I felt like it was an honor to serve God and country," Desmond said. "We were fightin' for our religious liberty and freedom."
    为上帝与国家服务,为宗教与自由而战。

3、拒绝持枪的原因
    he refused to carry a weapon because of his person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s a Seventh-day Adventist
    信奉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I wanna be like Christ go savin' life instead of takin' life and that's the reason I take up medicine."
    不要杀人,而是要像耶稣一样拯救世人。
    Desmond believed that his father would've killed his uncle (his mother's brother) if his mother hadn't stepped in. Desmond vowed that would be the last time he ever touched a gun.
    小时候看见父亲差点拿枪打死舅舅,从此发誓不碰枪。电影里舅舅的角色换成了母亲。

4、戴斯蒙德·道斯参军前就一直喜欢助人为乐吗?
    Yes. "He was always helpful to people," said his brother Harold
    哈尔·道斯的证实。
    Instead, Desmond took after his mother, Bertha Doss, who taught him about compassion, helping othe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ollowing Christ.
    母亲教育他要有怜悯之心,帮助他人,信耶稣。
    His sister Audrey recalled a time when they were young and Desmond went the extra mile to help victims of an accident.
    他的sister奥黛丽的证实:徒步去3英里外的医院献血。献血这段电影里有拍出来。

5、现实中的多萝西是护士吗?
    Dorothy Schutte was not a nurse when she met Desmond. She didn't get her nursing degree until years later, after the war, when she needed to help support their family. Desmond's injuries and disabilities from the war left him unable to have a full-time job.
    起初不是,战后戴斯蒙德·道斯受伤无法全职工作,多萝西为了养家考取了护士资格。

6、现实中两人什么时候结的婚?
    The Hacksaw Ridge true story reveals that Desmond Doss married Dorothy Schutte on August 17, 1942, before going on active duty.
    两人第一次相遇于林奇堡的一间教堂,1942年8月17日两人结婚,和电影里不同的是,此时戴斯蒙德·道斯还没有前往部队服役。

7、因为拒服兵役而被送往conscientious objectors camp?
    Yes, but he tried to explain to the army that he still wanted to be in the military and do his part, just without having to kill.
    通过不断解释,最终留在了军队,但他仍然是conscientious objector。

8、现实中真的有被队友欺负吗?
    "You know, he'd say his prayers at night and everything, and some guys took their shoes and threw shoes at him and threw things at him, made fun of him right out in the open,"
    队友嘲笑他,扔鞋子,但是没有电影里掀床和殴打这些情节。
    After a month of being in the infantry, the army decided to grant him his wish and transferred him back to the medical corps.
    一个月后,他被转为医疗兵。

9、星期六拒绝工作?
    Yes. As a Seventh-day Adventist, he believed in an adherence to the Fourth Commandment, which says to keep the Sabbath day holy. This meant from sundown Friday until sundown Saturday, he devoted himself to prayer.
    是的,电影里也有讲到,是因为信教的原因,不过captain不同意他这样做。

10、Jack Glover(萨姆沃辛顿饰演的角色)希望戴斯蒙德·道斯离开营队?
     "and I suggested that, in my opinion, Doss should be transferr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fter later fighting alongside Desmond, Jack Glover's opinion of him changed entirely. "
    是的,不过在一起并肩作战之后,Jack Glover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想不到他最后还救了Jack Glover一命。

11、召开听证会开除戴斯蒙德·道斯?
    Yes, as his officers grew less tolerant of his refusal to bear arms or work on Saturdays, they convened a meeting to discharge him on a Section 8 for mental instability.
    长官们召开听证会,希望以精神问题为由开除他。
    ' To me, I feel I'd be a very poor Christian to accept a Section 8 off my religion." Desmond told Colonel Cooney he would be just as good of a soldier as him. The officers relented and knew Washington would never approve a Section 8 solely on religious grounds.
    但是他们也知道,如果只是宗教原因,华盛顿方面是不可能赞成这次开除的,所以最后妥协了。

12、因为拒绝持枪的原因被威胁送上军事法庭?
    Yes, but things didn't escalate as far as they do in the movie. While training in the U.S., an officer by the name of Capt. Cunningham got into an argument with Desmond and told him only those men who participated in rifle training were allowed passes to go into town.
    没有电影里那么严重。Capt. Cunningham威胁把他送上军事法庭,但被另一名长官制止了。不过后来Capt. Cunningham没有批准他回家探亲的休假。

13、父亲出面找前任长官改变庭审结果?
    his father contacted the chairman of the church's War Service Commission in Washington, Carlyle B. Haynes. The chairman made a call to the regimental commander, Colonel Stephen S. Hamilton, asking if it was necessary for him to come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with Desmond Doss.
    首先道斯没有被送上军事法庭,其次现实中是父亲联系了教会的一位主席,主管战争事务的,这位主席又联系了部队的团长,最后争取到了3天的探亲假。

14、上战场前和多萝西的见面以及离别?
    Yes. "When the train pulled out, I waved goodbye to her, and I tell you, it leaves you a very low feeling, knowing you may have seen your wife for the last time," recalled Desmond.
    和电影里一样感人,而且当火车驶经家门口时,戴斯蒙德·道斯将字条绑在砖头上扔给了在家门口伫立眺望的父亲。
    
15、救助日本兵?
    It seems likely that this is true, at least according to the stories told by some of his comrades who found an American bandage on an enemy soldier. "I don't know how bad the man was hit," said a fellow soldier, "but there was one found with a bandage on his arm, an American bandage."
    情况基本属实。可能有一些简单的包扎,但是并没有像电影里的那样将日本兵从悬崖上运下来。

16、美国进攻冲绳的原因
    A fact-check of the Hacksaw Ridge movie support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nvaded the island of Okinawa in order to use the island as an air base for an invasion of mainland Japan
     攻下冲绳,作为一处空军基地来使用。

17、钢锯岭有多险恶?
    Okinawa's Maeda Escarpment is an approximately 350-foot high ridge that runs across most of the island of Okinawa. "The Japanese had been there for years," said the real Desmond Doss. "They had that mountain honeycombed and camouflaged, it looked like natural terrain. That's what we had to face."
    Maeda悬崖(电影中的钢锯岭)是一座横跨冲绳岛的山脊,高达350英尺(106米),日军在上面布满了暗道,并进行了伪装。

18、攀爬悬崖用的网
    Yes, and medic Desmond Doss was one of the three men who volunteered to go up the ridge and hang the cargo nets (something not shown in the movie). They were the same cargo nets that the men had used to climb down from the army personnel carriers into the landing crafts that took them ashore.
    就是运输船上用于攀爬的网,而且是由包括戴斯蒙德·道斯在内的三个人负责悬挂的,电影中并没有展现这一情节。

19、戴斯蒙德·道斯在战场上杀过日本兵吗?
    "Between me and my buddy was these hand grenades," said Desmond. "All I had to do was just pull the pin and I knew I had some Japanese." Realizing that taking out the enemy in the hole would protect his men from possible death, he later said that this was the greatest temptation of his life. "I thought of what I heard before, 'Thou shalt not kill.' God gave life and I didn't want to take life."
    感谢网友@Samuel回复,这里应该是没有杀日本兵。

20、医疗兵是日本军队的重点攻击目标吗?
    Yes. The Japanese focused on taking out medics in order to demoralize their enemy.
    医疗兵确实是日本军队的重点攻击对象之一,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军的士气。电影里有提到这一段,他们把所有会表明医疗兵身份的标志都去掉了。

21、队友撤退之后,戴斯蒙德·道斯还留在钢锯岭上救人?
     "I had these men up there and I shouldn't leave 'em," said Desmond. "They were my buddies, some of the men had families, and they trust me. I didn't feel like I should value my life above my buddy's, so I decided to stay with them and take care of as many of them as I could. I didn't know how I was gonna do it."
    确实如此,因为戴斯蒙德·道斯不愿放弃这些出生入死的队友。

22、戴斯蒙德·道斯真的是用绳索将伤员一个一个地运下来的?
    Falling back on his experience helping rescue flood victims when he was younger, Doss fashioned a special sling that enabled him to lower the men one by one to safety.
    戴斯蒙德·道斯利用自己以前在西弗吉尼亚州救助灾民时的经验,将绳索做成特殊形状,最后将伤员一个一个地运送了下来。
    
23、戴斯蒙德·道斯险些死于战场,因日本兵开枪时卡壳而躲过一劫?
    While lowering the men down the ridge, the Japanese had a clear shot at Desmond Doss. Though it's not depicted in the movie, one Japanese soldier recalled having Desmond in his sights, but every time he went to fire, his gun jammed.
    戴斯蒙德·道斯在悬崖边运送伤员时被日本兵发现,但日本兵每次开枪都会出现卡壳的情况,只能说上帝在保佑他。

24、总共救了多少人?
    Doss estimated the number of lives he saved to be 50, but his commanding officer wanted to credit him with saving 100 lives, so they compromised at 75 (Library of Virginia).
    自己估计50人,长官给他邀功100人,最后取中间值75人。

24、在战场上救人时情况有多危险?
     "When you have explosions and bursts so close you can practically feel it, and not get wounded up there when I should have been killed a number of times. I know who I owe my life to as well as my men. That's why I like to tell this story to the glory of God, because I know from the human standpoint, I should not be here."
    身边多次近距离的爆炸,但最后死里逃生好几次。戴斯蒙德·道斯花费12小时时间救了75人,平均约每10分钟救出一人。

25、现实中在攻打钢锯岭前有读圣经的片段?
    Given that Desmond was the only medic left in B Company, he agreed to go but requested that he first be given time to read his Bible.
    还真有,读完圣经才攻打,结果成功拿下。

26、戴斯蒙德·道斯最后被手榴弹炸伤?
    So I just quickly took my left foot and threw it back to where I thought the grenade might be, and throw my head and helmet to the ground. And not more than half a second later, I felt like I was sailin' through the air. I was seein' stars I wasn't supposed to be seein', and I knew my legs and body were blown up.
    躲避及时,只是炸伤腿和身体,大白天看见了星星。

27、最后还被日本狙击手补了一枪?
    Desmond gave up his stretcher to the man, but while waiting for help to come back, he was wounded again, this time by a sniper's bullet that shattered his left arm.
    将担架让给他人,在等待救援时被日本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左臂。

28、圣经在受伤后丢失了?
    Yes. In a letter home to his wife Dorothy, written on May 31, 1945, he informed her that while being treated on the hospital ship Mercy, he realized he had lost his little Bible when he was wounded.
    确实如此,不过最后被B连的兄弟给找回了。

29、为什么戴斯蒙德·道斯在持枪问题上毫不妥协?
    "I knew if I ever once compromised, I was gonna be in trouble," said Desmond, "because if you can compromise once, you can compromise again."
    坚持信仰不动摇。

30、战后的戴斯蒙德·道斯
    After WWII, Desmond received a modest pension from the military, but due to his disabilities from his injuries, his wife Dorothy got her nursing degree and had to work full-time to help with their income (in the movie she is already a nurse when they meet).
    They grew their own fruits and vegetables to help sustain themselves and eventually farmed the land. Desmond also worked part-time as a cabinetmaker and tried various other jobs that his health would allow, including raising tropical fish, door-to-door sales, and working as a maintenance man.
    战争致使戴斯蒙德·道斯的身体90%伤残,肋骨和肺损坏,花了五年半治疗,但过量的抗生素又使他失聪。后来多萝西做全职护士来养家,并且他们用保险金买了四亩地来支撑生活。戴斯蒙德·道斯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补贴家用。多萝西后来因乳腺癌和车祸去世,戴斯蒙德·道斯1993年再婚,2006年去世。

 4 ) 我们想活成多斯,却不小心成了比利林恩

前后脚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心里难免会拿它俩做比较。坊间还有八卦,说《比利·林恩》的制片人看过《血战钢锯岭》以后,果断决定提前上映。我想,传这则八卦的人,心里给这两部电影的打分,一定是厚此薄彼的了。

也难怪,两部电影都讲了美军在海外作战中的故事:《血战钢锯岭》发生在二战期间美日之间的冲绳战役,来自一则真人真事;《比利·林恩》则根据美国作家本·方汀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讲了几位美军在伊拉克战地归来后的故事。两部电影都传达了某种反战,或说是反思战争的理念。

按说,我并不怎么喜欢看战争片儿,《拯救大兵雷恩》、《拆弹部队》,这样的电影我几乎每看一次都睡过去一次。可能浓浓的雄性荷尔蒙让我觉得无趣,非要有一点儿什么超越战争本身的东西,那些是非不明的,才令我着迷。

这两部电影恰好如此。

但是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会喜欢《血战钢锯岭》更多一些,因为它更热血、更阳刚、更励志,是啊,它还谈到了信仰,不是吗?

还有什么比一个真实的、靠信仰而活、最后还赢得漂亮的故事,更能在这个叫人迷茫的时代,给人鸡血?

据说,这是第一次,电影非但没有夸张,反而拍得比真实情况打折处理收敛低调。历史上的主人公多斯(Desmond Doss)比电影里演得还要神。

多斯因为宗教信仰(以及童年阴影),长大以后坚决不碰枪。但是二战爆发,日本入侵珍珠港事件以后,他像其他爱国热血青年一样,也积极要求入伍,保家卫国。但,你一个当兵的不拿枪,算怎么回事?然而他愣是冒着违反军纪、被战友孤立(因为你不拿枪上战场到时候还能不能掩护战友还是添乱呢?),以及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死不碰枪。最后,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有一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也这么干过,但最后他中途放弃了。后来,越战时,也有两位士兵效仿,但都在战场上挂了。只有多斯,活着回来,还活到了天年。

电影里那个悬在钢锯岭400多英尺悬崖峭壁上的网绳,现实中,其实是多斯和战友一起挂上去的。美军攻上悬崖,其实也并没有如电影里那样站稳过脚跟,而是一上去就被日本人击溃了。然后,就开始影片中那一段“神迹”——多斯没有跟着大家一起退走,而是独自留下来,在距离日军阵营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在死人堆里翻找幸存的伤员,给他们包扎、打吗啡、输血,再来来回回一趟趟拖走一个个伤员,把他们送下悬崖。

最不可思议,他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竟然毫发无损。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回忆,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不怕死的医护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卡壳(真的有上帝在保佑这个“傻瓜”吗?因为他真诚祈祷了?)。

他一共救了75个人,据称,这也是因为混乱,没有认真清点,谦虚处理报出的数字。

在电影结尾处,多斯因为一脚踢开一个手榴弹,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他的腿。真实情况是,他原地等了5个小时,才有担架来把他抬走。但是没走几步,多斯发现有伤员比他严重,于是他爬下来,把担架让了出去,自己走下去,这时他又被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电影结尾处,加入了对真实的多斯以及他战友的访谈记录片段。里面有一位提到这样一句话:“信仰,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它就是你自己。”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能理解和体会宗教信仰的力量,但是,这句话一定不止打动到我了。其实整部电影,哪里是在谈战争,分明是在讲一个少年,如何执着地相信一个简单的事,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少年派、阿甘……这样的故事,永远动人。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会不那么喜欢《比利·林恩》了。因为,我们极难成为多斯,极难成为一个那样简单而执着甚至冒着二乎劲的人;而我们更多情况下是比利·林恩,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想对着心爱的女人说差点为了你停止流浪。然后对方一句:你说什么,你是英雄,你要回战场啊。只能惨淡地假笑一声:当然,我开玩笑的。

为了一份虚幻的荣耀,宁可被世界绑架。

李安,解读人性的大师,深深钻入了我们这些凡俗人士的灵魂。我们在他120帧/4k/3d的镜头后面,就像蹲在比利·林恩肩头的一只苍蝇,清晰地看到他经历的一切,感受到的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在简单而执着,和拧巴而纠结中,我们当然向往前者,却不由自主成了后者。

看《血战钢锯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读《罗马人的故事》,里面讲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29岁的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大象军团,翻过冰封的阿尔卑斯山,像神鬼一样,突然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的样子。为了鼓舞在严寒与饥饿中濒临崩溃的士兵,汉尼拔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段话太有名了,以至于2000年后拿破仑攻打意大利时,也站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顶,对着士兵说了同样一番话:

“那儿就是意大利。只要我们进入意大利,就意味着我们站在了罗马的城门前。接下来,我们走的都是下坡路。下了阿尔卑斯山,我们只需进行一两次战斗,意大利就会投降。我们将是意大利的新主人。”

汉尼拔和拿破仑最终都失败了。可是,他们至少曾经赢过。而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敢输,也不敢赢。我们更多时候处于重返战场前的中场休息,进退维谷。

只希望,不会活成卡夫卡笔下的这种人生:

”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是在生活,他们就像珊瑚附在大礁石上那样,只是附在生活上,而且这些人比那些原始生物还可怜得多。他们没有能抵御波涛的坚固的岩石,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石灰质外壳。他们只分泌腐蚀性的黏液,使自己更加软弱、更加孤独,因为这种黏液把他们和其他人完全隔离开来。”

不要。

 5 ) 他打赢了一场救人的战争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当奥巴马历史性地访问广岛,安倍晋三前往珍珠港,二战遗留的历史和道德问题,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和解。近几年事关二战的佳片,也开始远离正面战场和著名战役,转而另辟蹊径,像讲述坦克小队作战的《狂怒》,集中营特遣队的《索尔之子》,还有诺兰新片《敦刻尔克》。 以此来看,《血战钢锯岭》选择冲绳岛战役,不仅老派,看上去还有点过时。

但我必须说,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正的二战电影了。 打仗当然要杀人。这部电影却讲一个拒绝拿枪的美国大兵。他投入战场,只为了救人。这是死伤近两亿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戴斯蒙德·道斯一个人的战争。 影片在结构上跟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很像。前半段除了世俗生活,还充斥着操练新兵的粗口,体罚,争辩和审讯。后半段就是血腥无比,残肢断臂乱飞的地狱模式战场。

前后两段,影像风格差异极大,完全是两个世界。你在前半段越觉得老套,老面孔,老生常谈,甚至感觉有点难以忍受。那么,你在后半段遭遇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就会越大——自己都要跟自己打起来了。 《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是这样的:戴斯蒙德和哥哥,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美国小城。虽然当时已经是战时状态,但满目的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如果不去战场,戴斯蒙德可以自由恋爱,打一份安稳工,像一个遵纪守法好公民那样,过着舒心的小日子。

但战争毕竟爆发了。 所有年轻人都想为国捐躯,戴斯蒙德也不例外。不过,因为小时候差点失手打死哥哥,还有对酗酒的家暴父亲忍无可忍,身为虔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的他,愿意上战场却拒绝拿枪——也就是公然违抗兵役制度。

钢锯岭的历史照片

如果没有前半段的耐心铺垫,《血战钢锯岭》的故事恐怕与神无关,而是与精神病有关。戴斯蒙德会更像一个在战场上吓得不敢拿枪冲锋的懦夫,一个被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击溃的疯狂新兵。哪怕改成120帧的心理活动,也难以颠覆观众的战争观。

前半段还讲述了戴斯蒙德喜欢爬山。他无意中救下了一名陌生人的生命,他直通通地跟姑娘示好求爱……看似俗套无比的陈词滥调,却给后半段流尽鲜血的战场增加了深厚的合理性。他充沛的体力,他牢固的信念,还有他执念的性格。这些东西,在爬上了钢锯岭后,缺一不可。

还有一名父亲遭受的战争创伤,它也深深伤害到了家人孩子。戴斯蒙德跳进了战争,却希望母亲和孩子能不再哭泣,摆脱该死的噩梦循环。 光有动机上的合情,剧作上的合理,影像上的默契,依然解释不了大多数人对《血战钢锯岭》的本能质疑。上战场不杀人,这怜悯同情心,比圣母还白左了,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有人物原型。这下观众就能明白顿悟: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 这部反战电影,比以前的反战还反战。

它根本是把钢锯岭的战场,当做了《圣经》里的一则故事来讲述。戴斯蒙德目睹杀人,却拒绝自己拿枪杀人。戴斯蒙德不仅救自己人,连日本兵也救。这确实是万中无一的案例啊,比超级英雄电影的主角光环还BUG。 同样关于救人的《萨利机长》,后来者很难用冷冰冰的机器和数据,去模拟正常人在一架飞机上的心理反应。人们都明白,踏上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然而,当你发现自己生命岌岌可危,那么,是个人都会打心眼里呼喊一个救世主。没有呼喊的,绝对是因为来不及。 好在救世主并不远,他也是一个人类。 戴斯蒙德连救75人当然伟大,但他也是一具血肉之躯,会中弹负伤,退下火线。 战争把好端端的人类,变成面孔狰狞的非人。和平时代的人们也接受这样的世界观:容许自己的身心意识彻底转变,去赞美战斗英雄,去宣扬辉煌战果。戴斯蒙德则把战争与和平都放在了一个脑容世界里头:他在和平时代救人不杀人,他在战场上也是救人不杀人。 《血战钢锯岭》的出现,并不是一蹴而就。马力克《细细的红线》,士兵神游于战场。他们参与着战场杀戮,也对战争本质存疑。他们身在现场,却神游于另一个世界。伊斯特伍德借《父辈的旗帜》镜像版的《硫磺岛来信》,成功把日本敌人当做了人来看待,而不再是面目凶暴语言不通的魔鬼化身。 《血战钢锯岭》更深远的一层意义,是针对已经杀了太多人的战争。如果战场双方都是会疼痛,会流血,会呼叫的生命。那战争的存在意义,就等于摧毁人类生命。那些子弹和炮弹打中人体的惨象,预示着每一秒钟都在死人。 那不是数字。那是生命。

戴斯蒙德授勋

杀一个人与杀几十万人,都是杀人。但救一个人,可能救下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有无数家庭背后连接的美丽新世界。所以,即便我不太相信,戴斯蒙德一个人把钢锯岭拖到了胜利。但我相信,他用不要命的精神信念和实际行动,赢下了自己的战争。【请勿转载。 刊于 《第一财经日报》】 参考: 维基百科上的Desmond Doss 和它一样厉害的战争片,还有这些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6 ) 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和几个美国朋友一起看了Hacksaw Ridge的首映式,而后又再看了一次,可以想象为何此片会获得如此高的观众口碑。

首先说几个点,希望可以帮助打算去看的观众理解剧情:

1,Desmond Doss信奉的小教派在美国非常“另类”(并非正统的基督教),Doss的不被理解也有很大程度源于信仰上的“古怪”。听取了不少本土朋友的态度,本片实质上很大程度淡化了宗教色彩,没有着笔于宣扬宗教本身,用了更笼统的“信仰”这一概念来发挥,实在和“传教”没太大关系。“最虔诚的教徒是不碰抢的” - 如果对涉及的宗教内容不太了解,记住这点即可。

2,饰演Desmond Doss的Andrew Garfield体型消瘦,这符合人设。但Doss作为Virginia山区人,体能和打结索的技巧是优于常人的,这是Allegheny山区人的特性。影片开头和Camp部分都有所暗示,但恐怕观众容易遗漏。

3,Andrew Garfield片中尽可能地模仿了Doss有些corny的南部口音,做得相当好,受到了包括Doss家属在内的广泛认可,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下Doss本人的语音材料。

4,Hugo Weaving饰演的父亲Tom Doss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这恐怕很大程度引导了Desmond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的形成。而Tom闯入军事法庭说了一席“老兵”的话,很大程度引起了本土中年观众的共鸣,这也是他们给出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

5,由于预算有限($42M),本片第三部分粗剪时舍弃了一部分内容,特效上也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影响。但这样的预算有如此效果已实属不易。

6,本片中的一些段落:战前被批准祈祷,脚踢手榴弹被炸飞后被战友送下钢锯岭(事实上doss伤得很重,后面经历了长达5年的治疗),看起来难以置信,但都符合历史记载。而日军不割掉渔网,是出于“地道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现实需要,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相关史料。

下面是影评:

本人不信教,基于对这部分的无知,出于尊重,并不想讨论太多,也无意于着重道德层面上的话题。这里主要说说电影本身:

第一部分是爱情戏。非常学院,老旧但还算有趣,有很多老电影的风格。AG演爱情戏有他自己的风格,懵懂,青涩,有些神经质,但真诚善良,然而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优点,显然算不上惊喜或突破。这里,Hugo给出了短暂,但极具张力的表演。

第二部分是训练营。这里有些模仿的痕迹,节奏上或多或少显得有些平面乏力,也一定程度暴漏了AG比较软的问题。但Vince Vaughn拯救了全场,笑点虽不高明,但是各种金句足够娱乐。让我特别意外的是,连Sam Worthington都让人觉得异常的顺眼(从未指望过)……

第三部分是战争戏,这里有我看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至少是观众想象中的真实)的战争场面。但难能可贵是并没有失焦,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儿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在短暂文戏后,日军反扑,悲壮旋律响起,Doss的英雄事迹开始了!我很不喜欢太过号召性的个人英雄主义煽情,但是这一段我实在恨不起来: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没有价值”的所谓“内涵”。

这一段几乎是本片的高光时刻,剪辑和音效把握得非常好,没太多噱头,相当有诚意;这也是Doss/AG的高光时刻: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影评人们所谓的“非凡表演”,就是在这里开始。而真正触动到我的一处是:Doss最终从崖上下来,战战兢兢,当captain试图安抚他的时候,Doss在完成了救人壮举之后第一次流露出了软弱。当时有一丝突如其来的痛心,这太艰难了,比宣扬铁血论的键盘党想象的艰难得多,比自以为非常了解战争的人想象的艰难得多,也比荧幕前观众想象的艰难得多。至少,我没有那种勇气在弥漫着绝望气息的漫漫黑夜中孤身翻动尸体残肢,把目光一次次对焦在血肉模糊的面孔上。想到这里,不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绝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军队这种极端环境,类似于Doss这种“另类”并不容易存活,而当他们真正发出光芒,成为传奇的时候,总会让人备受鼓舞。

最后的结尾,我觉得其实蛮好的。吉布森用画面简单升华了下,虽不高明,但也不过分。

本片有诸多的瑕疵,从硬质量上几乎不能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但吉布森的个人风格与Doss本人的光辉弥补了很多东西。尤其在对所谓“精细复杂的剧本”,所谓“深刻辛辣的内涵”有着近乎病态的“吹捧”的现今,放下这些不必要的矫情,感受一些信念和勇气带来的美好感觉,不是坏事。

这片在英语区的观众口碑极高。大多观众付出了眼泪,掌声和结束后的长久沉默,尤其是看到不少老夫妻静静擦拭眼泪直到片尾配乐结束才默默离去,让我激起了一种,对导演,对演员,对Doss和对战争的参与者 - 无论是死去的,还是幸存的,一丝感激。

或许,这可以算是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了吧。



附I:为何说本片实质上淡化了宗教?和美国朋友讨论的看法,大家可以参考下:
------------------------------------------------------------------------------------------------------------------
美国电影讲战争创伤,一个是PTSD(美狙),还有一个是“存活者罪恶感(SG)”。Doss的爸爸这个人物就是SG的直接人物化。电影里有一个明显的暗线,吉布森非神迹的解释:Doss的动机,什么使得他这么坚持不放弃?

西方故事里,人物最强的动机无非是爱、恨、恐惧、嫉妒、罪恶感这些感情。其中一个常出现的是和父亲的冲突,或者说:“我无论如何不要成为我爸爸”,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动机。从世俗的角度看,父亲的SG一生的悲剧是Doss最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这种出于童年家庭悲剧来的动机,并没有使得Doss不伟大,反而使得他不神棍更人性。
-----------------------------------------------------------------------------------------------------------------

附II:奥斯卡演员奖提名的个人意见
-----------------------------------------------------------------------------------------------------------------
作为上升中的年轻演员,有不同声音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里,很容易低估的是AG很好的模仿了Doss本人的特点(善良真诚,有些神经质),尤其是地道的南部口音。业界普遍赞扬了“蠢笨的魅力”和“真诚与存在”这两点,对表演的认可并不比对电影本身差。考虑广播人,金球和演员工会已经全提,半个月后的英奥提名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四大风向标全勤对奥斯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不认为Hugo能提男配。我个人很喜欢Hugo,尤其是他的声线。大叔在本片发挥得很好,但没好到够以获得足够呼声的程度,其一,“受伤的父亲”很“讨巧”,情绪更“直接”,但在演员工会人员做评价的时显然不是好事;其二,角色时长不够。从外在看,前哨几乎空白,那么提奥斯卡几乎是不可能的。
------------------------------------------------------------------------------------------------------------------

附III:Doss自私么?他的行为是否合理之我见
------------------------------------------------------------------------------------------------------------------
私以为讨论合理性毫无意义。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首先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里,doss被称为英雄是的大前提是他确实救了75个人得到了战友的尊重。换句话讲,如果doss的爸爸没有帮他脱困或者他在战场上救人前就牺牲了,别说被赞颂,连被批判他自私的机会都不会有。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奇迹只能是沙粒里的珍珠,被挖淘出来之后,可以被传颂,被赞扬,但未必能复制,更不会要求我们都去效仿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行为。且,信仰是私我的,人性又何其复杂,讨论一个个体的时候,以“最优化、最概然”为标准,并不适用。

历史上大多数缔造伟业的灵感与决策,在成就真正落定前,可未必多么“正确”、多么“合理”。
--------------------------------------------------------------------------------------------------------------------

 7 ) A Hero among Heroes

二刷完觉得可以说点什么了,就来说点什么吧。 直接说,钢锯岭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喜欢的两部war drama新片之一,另一部是13 Hours,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今年我最喜欢的两部新电影。 钢锯岭的主角是战地医护兵(combat medic),Desmond Doss是二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CO(Conscientious Objector,出于道德或宗教原因拒服兵役者)身份获得国会荣誉勋章的美国军人,CO并不是一定不入伍服役,而是不从事战斗任务,可以从事部队后勤文书工作,或者像Desmond那样当医护兵,而上了前线战场想不拿起武器杀人,当医护兵是惟一现实可行的途径。 8航题材电视剧12 O'Clock High的111里的主角Cpl.Lawrence也是个CO,原本在大队指挥部办公室当文书军士,被发现是CO后大队长Savage将军找他谈心,强行将他送去训练成了机枪手,后来在飞机上他亲眼目睹朋友阵亡,幡然醒悟化身复仇战士操纵机枪轰掉了两架敌机。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体现了两点:作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又进了军队的人会被怎样看待(即使是Savage将军这样有人情味的领导照样不会同意和接纳Lawrence作为CO在大队里的存在,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本片里Jack Glover连长对Desmond的态度,他的态度就是最正常的态度,即使是The Pacific里尤金的好连长碰到Desmond这样的部属,他又能怎样反应呢?);Conscientious Objector基本上都会主动或被动放弃,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想保守住这样一种原则,太艰难了。 Desmond保守住了,不仅仅在军营里,同样在太平洋战场上。他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是Sarge嘴里的kid或son。这个小伙子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周遭所有人,Glover连长、连军士长、Smitty、其他战友,对他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向他坦承,“我们看错了你”,Desmond Doss不是懦夫,他是他们中间最勇敢最坚定的人。 国会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是美国至高无上的军事荣誉,美军最顶级勋章,对等英军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ictoria Cross),二战中美军全军只颁发出464枚MoH,其中266枚为死后追授,活着受勋的只有小半数,266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一些授予当时没挂、之后在别的战役里挂了的,比如USMC的巴斯隆,他在瓜岛获得MoH,授勋仪式在之后墨尔本休整期间,后来在硫磺岛战役里牺牲;101空降师的R.G.Cole中校在诺曼底战役荣获MoH,在荷兰战役阵亡,因为身在前线,到死都没摸到过自己的勋章(霸王行动有“一师一章”的名额限制,他的受勋导致506团2营E连的Winters中尉被推荐MoH却只能降等为DSC)。血腥的贝里琉战役陆战一师得到8枚MoH,其中五人为追授。可见MoH作为全军最高荣誉获得之艰难。理所当然,top honor needs extreme bravery and great sacrifice!而美军的荣誉勋章也跟英军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样很重视嘉奖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救护同袍的行为(次级勋章也一样重视这点),二战之后的现代战争里,尤其是越战之后,荣誉勋章颁发数量很少,从这些有限的授勋事迹来看,其中相当大比例的recipients是因为战场上的救护行为而受勋:索马里有两位狙击手死后追授,为了救援坠毁的黑鹰里的幸存者;阿富汗有13人,其中三人追授,包括红翼行动中牺牲自己去无掩护地带打卫星电话为战友争取救援的Michael Murphy(Murph the Protector);伊拉克有四人追授,第一位是英勇阻击敌人,掩护伤员撤离,其他三位都是用身体挡手榴弹掩护战友。一个人因为救护同袍而受勋,是最没得挑剔的了。英军VC历史上全军仅颁发出一千余枚,同一人两度获得VC的,仅有三个人,这三个人里两人是Medical Corps的,另一人也是在救援伤员。在此想特别提一位跟Desmond有一定相似性的英国人,一战阶段惟一一位两度获得VC者,军医Noel Chavasse上尉,牛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生,1908届奥运会参赛选手,在索姆河战役和帕森达勒战役中先后荣获VC,第二次是追授,他于1917年8月4日因伤而死,年仅32岁,之前一直在不眠不休往返战场救护、带回伤员,到达离敌方堑壕咫尺之距处找伤员,冒着重火力奔波战线上,这些Desmond嘉奖令里提到的行为,他一样没少干,被炮弹炸成重伤当时他正难得得到休息的一线时机。和医护兵Desmond Doss一样,这位青年军医身上体现出的是非凡的勇气和完全的无私。他们的眼睛里都只有伤员,没有自己。 因为MoH获得者经常都已经死了或将要死,所以二战中没有同一人两度获得MoH的例子。巴斯隆在硫磺岛也很英勇,但只给了次一级的海军十字勋章(Navy Cross)。其实救护同袍的例子在全军非常多,但很多人的事迹并不为大众所知,也很难像Desmond Doss这么开挂一个人救护这么多人。可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舍己为人这种情况是很多见的,读书时读到这些人的事迹,真是无法不被感动和肃然起敬。比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场最惨烈的岛屿战Peleliu战役里,一个27岁的海军陆战队步兵连连长James Shanley上尉(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数度冲出掩体救护暴露在敌人火力下的负伤部下,自己因此被迫击炮弹炸死,他的副连Collins少尉在冲出去救援他时被反坦克炮击中同日阵亡。Shanley上尉因其英勇表现被追授第二枚海军十字,他曾在格洛斯特角战役里获得海军十字。当时我看到他的事迹,真心觉得表彰MoH也不为过,如此勇敢和仁爱的年轻人。 Mel拍Desmond负伤撤下战场那段已经是对真实情况的极尽简化,他要是一板一眼丝毫不加改编地照着拍,不知道有些观众是不是要大呼“老美就是会煽情”或美帝伟光正英雄主旋律大片什么的。实际的情况在他的MoH嘉奖令里写得清楚明白:Desmond救护伤员直至腿部被手榴弹炸伤,之后并未如电影里那样马上被抬走,也没有喊叫掩体后的医护兵来救他(这样做会危及医护兵的生命),而是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处,等了五个钟头等到担架兵找到他把他抬走,在抬走去安全处的路上又遭遇日军坦克攻击,尔后他见到一个伤势更严重的伤兵,就让出担架床,指挥担架兵先把这个战友送走。在等担架兵返回时他被另一个战友带走,路上又被日军狙击手打中一只手臂造成骨折,他用枪托当夹板固定好伤臂后自己在崎岖的地面上爬了数百码回急救站。在冲绳战役里他数度负伤,紫心拿了三次。在之前的关岛战役他就因救援伤员获得铜星,在莱特岛染上结核病,这些伤病对他的身体造成很大损伤(电影里没有提到)。荣誉勋章是嘉奖45年4月29日~5月21日期间的英勇救护伤员行为,数度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却没有死,也许真的应该认为,God guided and protected him, and he's the guardian angel to his buddies。 Smitty、Glover连长和连军士长Sgt.Howell是配角里三个最醒目的形象,次一级的配角火喷手Kirzinski、好莱坞也有辨识度。天亮Japs反攻时只有连长全身退下去,Kirzinski阵亡,Smitty阵亡,Sarge腿部负伤,好莱坞为救援他腿部和面部负伤,两人都无法撤离。96师(影院中字误译为“96连”,应为96步兵师,其于45年4月28日被Desmond和Smitty他们所在的77步兵师替换)残部的医护兵将血浆让给别的伤员后没能幸存。 Smitty Ryker,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刚开始不待见Desmond、后来在战场上护着他、救过他、蹲过同一个散兵坑/弹坑、彼此交心的战友,没能熬过来太遗憾了……还是个没有父亲,打小就被母亲扔到孤儿院的苦逼孩子,Smitty对Desmond的讨厌大抵是那种尝过生活艰辛的苦孩子对慈悲、软弱、不会反抗、不懂世间险恶的好孩子的天然反感情绪,当然后来知道了Desmond并非表面那样单纯软弱,反而有一颗至为坚强之心,也不是什么幸福和谐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对Desmond的惊讶和认识越多,他对Desmond的关注也就越多,刚开始挑衅Desmond,质问他是不是懦夫,到夜间舍友群殴Desmond,发现后立即制止的也是他,再到战场上的互助互救。战场上的Smitty刚毅英勇冷静,十分醒目,仿佛久经考验的老兵,即使中弹重伤,他的反应仍是镇定、面无惧色,但当Desmond跑过来救护他时,他却说“I'm scared”。卸下被战争揠苗助长的形象和面具,Smitty仍旧是个孩子,被迫装得很强势,他起初也许幻想战争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进入军队服役,他也许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人,但在碾压一切的战争机器里,他也不过是炮灰。Desmond负着Smitty炮火中狂奔那幕,是全片最令我伤感的一幕,尤其是之后得知Smitty没能救回来(当时以为能救回来,就像那个双腿炸伤被别的医护兵放弃了,Desmond却坚执要人送下去、不肯放弃的伤兵)。救了75人,惟独没有那一个。全连撤离时悬崖边上孤伶伶的Desmond呆呆看着死掉的Smitty,欲哭无泪,问上帝“要我怎样做,我听不见你”。他听到了战友的呼救声,就独个儿留下来救人了,这就是给予他的神启,而他祈求的是,“再让我多救一个”。Smitty并无具体确定的某个历史原型,Desmond也没有哪一个战友叫Smitty这个名字,他是个混合体,多人多事迹杂糅而成的虚构角色,他在战斗中做出的那些事迹(炸机枪碉堡、把迫击炮弹当手榴弹扔)出现在一些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嘉奖令上,而他本人,可以说是Desmond面对的那群士兵和战友的代表,是整体的缩影。Desmond每次背负或拖着伤员回到崖边,都能看到Smitty躺在那里。死去的战友也能给他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持。有好上帝,有好战友,他并非孤独一人在做着这非凡艰困之壮举。最终撤下悬崖时,他带着Smitty的遗体一起跳下来。他救援了75个伤员,或许更多,带回的死者只有Smitty。 有几个问题:一:电影里只表现了冲绳战役里夺取钢锯岭一役,给人一种“他们好像是刚上战场的新兵”的印象,好莱坞爬绳梯时和激战中躲弹坑里畏缩不前的样子更强化了这种印象,实际上当然不是Desmond和他的连队的初战,Desmond于42年4月入伍,随后被送到南卡的杰克逊堡加入新建成的77师,77师于44年开拔海外,在冲绳战役之前打过马里亚纳群岛的关岛战役和菲律宾群岛的莱特岛战役(44年7-12月),进入冲绳主战场替换96师前还作为前锋拿下了庆良间诸岛和伊江岛(45年3-4月),在美军主力对冲绳岛的登陆行动于4月1日开展前他们早就打了几天战。只不过电影局限于重心和片长把这些抹掉了。所以问题是打到冲绳时主角阵容还这么完整?二:连队指挥链残缺,Desmond所在307团1营B连指挥层仅连长和连军士长两人(Sarge按照他总跟随连长左右来判断正常情况下他应该是1st Sergeant),整个军官层不存在,连部和各排组织结构不存在,除上尉连长外好像就看不到一个军官,只有Desmond几个PFC。The Pacific里处理K/3/5也差不多,连长、机枪排排长和Gunny当代表。当然这都是我理想化状态下的吹毛求疵,毕竟就两钟头出头的片长,又不是拍电视剧,还得交待主角青少年时期、恋爱结婚情况,只好省略前面几场战突出拿荣誉勋章的重点冲绳战役,省略军队组织结构细节,这也不是本片重点。像Generation Kill那种主题之一就是军队内搞关系的电视剧,倒是能够好好讲。 看到有友邻认为本片归功于信仰有点说教,我倒觉得电影里并没有很浓重地渲染或者说宣扬信仰之功,只有悬崖上Desmond问上帝那句“要我怎样做,我听不见你”之后听到战友呼救声有些神启的意味,还有片尾对重伤躺在担架上沿绳滑降下来的Desmond给了一个仰拍视角,有种向上飞升的圣洁光照感(他本来就是个guardian angel,给予这样的镜头也无可厚非)。全片与其说归功于信仰,不如说归因于家庭悲剧,也即是战争悲剧,他的老兵父亲在一战中遗留的从未痊愈的PTSD导致他无法善尽好父亲好丈夫之责,导致冲突中儿子险些用手枪射杀父亲,弹坑里他对Smitty说过所以他决定不持枪。虽然在切实踏上太平洋战场前他从未亲身经历战争,但是战争的杀戮本质带来的悲剧破坏性早已让他深刻体会。兄弟斗殴中Desmond失手用砖头险些砸死Hal,也是因为当父亲的放任不管,还有Hal的那句“我恨他!”父亲Thomas Doss因为战争创伤变成了一个心灵破碎的人,Desmond意识到杀戮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它只会加深仇恨和损害,所有卷进去的人都是受害者,无论他们是不是胜利者,正如他的父亲,在法国失去了战友,孤独地幸存下来,无法面对战后的生活,将家庭也拖入悲惨境况。也许是因为这样,Desmond才决定,他要做个救护者,而非杀戮者。Saving is better than killing, anyway.在前面提到的12 O'Clock High里,Cpl.Lawrence也是因为家庭悲剧变成Conscientious Objector,他的父亲死于一战停战日当天,in the war to end wars。非常讽刺。一战并没有终战,21年后二战再度爆发。这些饱受一战造成的苦痛的年轻人,除了看到战争本质上的荒谬性和毁坏性,看不到积极的意义,要他们继续效法父辈,拿起武器厮杀,然后再给自己的下一代留下苦痛,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而Savage将军在与Lawrence的谈话里对他说,“放弃行不通”(“Men of goodwill had learned one thing since 1939, giving up doesn't work.”)。那么Conscientious Objector是不是等于放弃呢,等于不尽任何公民的责任,在同胞拿起武器捍卫国家时,自己安全地坐在一隅袖手旁观呢,Desmond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不拿起武器杀敌,他也要在战场上尽到自己的一份力:他要做一名战地医护兵,他要尽可能多地救护战友,尽可能多地减少他所品尝到的悲剧。哪怕这种力量只是杯水车薪,在巨大的碾压性的战争车轮前无比微弱。但每一条生命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对于他的家庭、对于爱他的人们而言弥足珍贵,而不是各种统计数据中的“1”或者“0”。 --------------- 补充下Smitty的历史原型之一: 正文里有说Smitty是“多人多事迹杂糅而成的虚构角色”,影片里有一段镜头显示他在战斗中“把迫击炮弹当手榴弹扔”,这个事迹的原型T/Sgt.Beauford T.Anderson是荣誉勋章获得者,生于1922年,1942年入伍,1944年7月送至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在莱特岛战役里获得铜星勋章,参加冲绳战役时他是一名技术军士,隶属96步兵师381团1营。1945年4月13日拂晓时分在Kakazu Ridge上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反攻里,他凭借一杆卡宾枪和手掷解除保险销的迫击炮弹,单枪匹马阻击了敌人在侧翼的攻势。在被弹片重伤的情况下他拒绝医疗后送,直至找到他的连指挥官得以报告战况。1946年6月27日,他因Kakazu Ridge上的英勇行为获授国会荣誉勋章。历史上至少有两例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嘉奖令里提到把迫击炮弹作为手榴弹使用的事迹,一在太平洋战场,一在欧洲战场(Cpl.Charles E.Kelly)。 ---------------- 12.11补记: 今天陪一位朋友去看了一场,完成了我的三刷。三刷Hacksaw,看Smitty死了三次…… 简单扫了下77师二战战史,发现冲绳阶段他们和陆战一师曾协同作战过,啊,想起了TP里尤金他们,顿时有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其实三刷完出来,我跟朋友就说了,看到Desmond和伙伴们在钢锯岭艰难奋战,想想陆战一师的尤金们此时此刻同样在冲绳战场上煎熬。看过The Pacific的观众还记得吧,在贝里琉尤金失去了他父兄般的连长,精神支柱崩塌,在冲绳战役时已经twisted,变得冷酷好战,“希望他们不要投降,希望我们能把他们杀光。”他这样说。War is hell!从战场上幸存不仅仅意味着身体的幸存,如果人活下来,精神却垮了,那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不算幸存了。冲绳战役里美军因精神问题导致的非战斗性减员有26,000人。 77师二战阶段(关岛、莱特岛、冲绳三战)共有六人荣获Medal of Honor。在冲绳战役里被他们替换的96师二战阶段(莱特岛、冲绳)共有五人荣获Medal of Honor,其中四枚在冲绳战役,五人中三人为追授。Salute to all the heroes buried over there. 关于Conscientious Objector: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Conscientious Objector的wiki条目,它实际上是个历史久远的问题,概念上也非常广。 //en.wikipedia.org/wiki/Conscientious_objector 而Desmond Doss也并非第一个以CO身份获得本国最高军事荣誉之人,早在一战中,英军部队里就有一名担架兵William Coltman作为不持枪的CO获得了包括维多利亚十字勋章VC在内的一系列勋章。他成为一战中受勋最多的Or。 在美国,一战中CO被允许作为非战斗性(noncombatant)的军队人员服务。 越战中被授予Medal of Honor的两个CO,Thomas W. Bennett和Joseph G. LaPointe,两个人都是medic。 具体说到Desmond Doss,CO这个条目下对他的介绍很有意思: When attempting to establish his status as a non-combatant, Desmond T. Doss was told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But, to get around the problem, he was informed he could register as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Doss made clear he was not an Objector because he would willingly serve his country, wear a uniform, salute the flag and help with the war effort. He only became a conscientious objector to join the army. 也就是说,他是因为要入伍而被迫成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他本人只是强调他是个non-combatant,但部队告诉他,没有non-combatant这个名目,他在填报时只能登记为Conscientious Objector,可是Doss并不认为自己是个Objector,他只是拒绝战斗,但不拒绝从军为国家、为赢得战争做贡献。(可见狭义上的Objector是拒绝应征入伍的) 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具体是什么情况,只能看Doss传记了。

 短评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4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6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1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19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20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24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25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2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38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44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46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4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5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