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夫人

爱情片香港1968

主演:卢燕,乔宏,文秀,周萱,李影,吴村,万里

导演:唐书璇

播放地址

 剧照

董夫人 剧照 NO.1董夫人 剧照 NO.2董夫人 剧照 NO.3董夫人 剧照 NO.4董夫人 剧照 NO.5董夫人 剧照 NO.6董夫人 剧照 NO.13董夫人 剧照 NO.14董夫人 剧照 NO.15董夫人 剧照 NO.16董夫人 剧照 NO.17董夫人 剧照 NO.18董夫人 剧照 NO.19董夫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02

详细剧情

  董夫人(卢燕 饰)是村中有名的寡妇,同时亦是医者和私塾老师,长久以来,董夫人以其高洁的品性誉满全村,街坊邻里都十分敬重这位贞洁坚强的女性。某日,村里来了官兵,杨尉官(乔宏 饰)是其中的首领,他暂时寄宿在董夫人的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夫人和杨尉官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感情,然而,令两人没有想到的是,董夫人的女儿维玲(周萱 饰)竟然也喜欢上了杨尉官,与此同时,村民们替董夫人向皇帝申请了贞节牌坊,在舆论和亲情的压力之下,董夫人将自己对杨尉官的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最终,维玲和杨尉官成亲了,而董夫人守着她的贞洁牌坊,悲凉异常。

 长篇影评

 1 ) 香港电影异数中的异数:唐书璇

香港电影有很多异数,集中出现在新浪潮时期。

所谓异数,主要是指拍了一些惊世之作,却没有持续创作的电影导演。

新浪潮时期的翁维铨、余允抗、蔡继光、刘成汉、方育平、唐基明,都算得上香港电影的异数。

作品不少并持续创作超过十年的章国明、黄志强,中断创作将近十年后凭《父子》重返影坛的谭家明,也可视为异数导演。

其实,这些导演大多并没有离开影视圈,只是他们的身份不再是电影导演,而是电视导演、教师、影评人、剪辑师等。章国明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他加入了ICAC(廉政公署),并晋升为高级管理人员,但他也没有离开影视圈,ICAC出品的《廉政行动》系列“警示片”便是由他主导拍摄的。

如果说他们是异数,那么,比他们约早十年出道的唐书璇,则是异数中的异数。

唐书璇毕业于著名的南加州大学电影系,该大学电影系长期位列全球电影教育的头把交椅,唐书璇的“出身”在当时的香港电影界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唐书璇196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董夫人》,1979年退出影坛,仅在影坛活跃10年,却留下了两部惊世之作(入选香港百佳电影):《董夫人》(1969)和《再见,中国》(1974)。唐书璇一共拍了四部电影,另外两部是:《十三不搭》(1975)和《暴发户》(1979)。

唐书璇在香港影坛的10年间,还留下了另一笔财富,就是在1975年创办了电影刊物《大特写》。这本刊物就是后来香港电影界最重要的刊物《电影双周刊》的前身。《电影双周刊》于2007年停刊。停刊之前,我有幸购得一本珍藏之。

所以说唐书璇是香港电影中异数的异数,是因为她在1979年移居美国后,几乎不再与香港电影发生联系。她是香港电影的过客,也是香港电影的传奇。

我有幸看过唐书璇导演的全部四部电影。

《再见,中国》2012年有在香港的影院放映,此乃影迷心中的一大盛事,可惜我前往观看。我所看到的《再见,中国》,是录像带转制的版本,画质极渣。

《再见,中国》有两个版本,93分钟的版本和110分钟的版本,但据说110分钟的版本已经不复存在,大家现在看到的都是93分钟的版本。不过40年前的电影,其最佳版本竟然找不到了,可见香港的电影保存工作也还是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再见,中国》出现在1974年,也是一个异数。

其时“文革”正在国内如火如荼进行着。10年“文革”浩劫中,《再见,中国》是唯一一部以批判视角反映“文革”的华语电影。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强调影片的“唯一性”。“文革”10年,大陆当然拍不了批判“文革”的电影,但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自由之都,拍摄批判“文革”的电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香港当年的环境,并不限制拍摄这样题材的电影,难的是筹资,能否上映更是未知数。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看1974年英国殖民当局禁映该片的理由即可:“可能损害邻近地区友好关系〔及〕妨碍治安。”中英于1972年建交,1974年若上映此片,可能会引起“外交”纠纷。题材过于现实,必然是烫手山芋,拍摄此片可能给自己惹上麻烦,而投资也很可能会血本无归,所以,《再见,中国》的出现,绝对是个异数。《再见,中国》在华语电影史上的意义,是超越了电影本身的。

因为被港英当局禁映,直到1978年,《再见,中国》才得以在法国的一个电影节上公开放映了一场。一场等于没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1980年,“文革”结束4年了,中共对10年“文革”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否定结论,《再见,中国》在香港再次送审,获得了通过。

1980年,邵氏出品的《打蛇》上映,该片是一部以逃港为背景的猎奇、嗜血之作。1984年,以“大圈仔”(偷渡到香港的大陆悍匪)为主角的《省港奇兵》上映,风靡一时,并催生了大量与逃港相关的电影。1987年,《再见,中国》在港上映,这部雪藏十余年的惊世之作得到了影评人的喝彩,但是,被猎奇、火爆的“奇兵”电影惯坏了的香港观众对这部写实之作提不起兴趣来,影片的上映也就草草收场了。《再见,中国》是一部被华语电影史珍藏的电影,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不过是一部“失落的经典”。

与《打蛇》、《省港奇兵》等同类题材作品不同,《再见,中国》是一部有历史感的有导演立场的电影。影片采用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手法拍摄,颇有法国新浪潮、好莱坞新电影的做派。也是这个原因,《再见,中国》不是一部精致的电影,甚至有点粗糙,但粗糙得又很生猛,影片中三个偷渡者的剧烈心跳你仿佛都能够听见。

中国大陆解放后大逃港的第一波狂潮发生在所谓的“困难时期”,官方记载数万人逃港(民间统计更多),这一波狂潮的逃港者以农民为主。第二波逃港狂潮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波狂潮的特点是大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加入到逃港阵营中。《再见,中国》反映的正是第二波狂潮中的三个知识青年偷渡的经历。

比照当年的逃港者回忆,《再见,中国》所表现的偷渡过程,可以说是高度写实的,密谋、准备、路线,都有据可考,而他们所遭遇的困境、险情,种种细节也是很逼真的。唐书璇拍摄这部影片,应该是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的。唐书璇的做法与牟敦沛(《打蛇》)、麦当雄(《省港奇兵》系列)高度戏剧化的处理是非常不同的,她拍摄这部影片似乎有为历史立此存照的想法。

从编导、制作的角度看,《再见,中国》也许算不上艺术水准很高的作品,但影片在那个年代的当下性和在今天的历史性,都足以让影片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如果说《再见,中国》让我们在谈论唐书璇的艺术成就时略显捉襟见肘,那么,《董夫人》则是一部能够让唐书璇的电影艺术成就彪炳史册的作品。

拍摄于1969年的《董夫人》是唐书璇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最受好评的作品。影片于1970年公映,1971年在第九届金马奖上斩获四个奖项:最佳女主角(卢燕)、最佳黑白摄影(祁和熙)、最佳黑白美术(包天鸣)、最富创意特别奖(唐书璇)。四个奖项中,分量最重、被提及最多的貌似都是最佳女主角奖,卢燕的表演也确实无可挑剔。但我以为,唐书璇所获得的最富创意特别奖才是最重要的奖项,因为这个奖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唐书璇特别设置的奖项,其对唐书璇的成就(“最富创意”)的肯定也非常恰当。

《董夫人》的故事很简单:古代,一位出身书香家庭的乡村寡妇在礼教与情欲之间的挣扎。影片“最富创意”的地方就在于唐书璇拍摄了一部从风格到内容都别具一格的古装电影。

华语电影中的古装电影,不外乎几种类型:武侠、历史、爱情、喜剧等,至今如是。而《董夫人》是一部至今无法归类的古装电影,唐书璇几乎摒弃了所有常见的华语古装电影的标签。而《董夫人》又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装电影,因为它呈现的是唐书璇想象中的古代的日常化生活与情感。

我们的古装电影,一直陷于宏大叙事与各种噱头当中,几乎没有人关心古时候的普通人的生活面貌与内心需求——历史总是以霸道的姿态去掩盖这些,而电影不过在利用或消解历史。《董夫人》填补了这个空白,虽然是以想象的方式去填补的,但总算有人去尝试了——可惜的是,至今后无来者。

虽然有人总是强调历史是人民的历史,可是,当他们书写的时候,却总是自觉地将之篡改为大人物的历史,以至于我们想去寻找真正的人民的历史的时候,却找不到多少痕迹。《董夫人》试图避开所谓的历史,去寻找那些模棱两可的普通人的痕迹。这样的寻找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只能是依据人性与人心去想象,去建构。《董夫人》也许不足以构建并展示一幅古代的生活图景,但却在标签化的华语古装电影中突围而出,赋予了古代的另一种可能,也赋予了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上面我说《董夫人》是一部最具古代感的古装电影,这主要是指只影片的内容,若说到形式或风格,《董夫人》又成了一部最具现代感的古装电影。

唐书璇在南加州大学接受电影教育时,正是法国新浪潮热潮未退而好莱坞新电影正兴起的时期,她无疑会接触到最潮流的电影思潮。把《董夫人》和当时最流行的邵氏电影放在一起看,两者可谓天壤之别。不用说内容和节奏的区别,这个太明显。《董夫人》的镜头语言在当时华语电影中可以说是很少见的,倒不是说唐书璇有什么创新,她实际上在回归传统——相对稳定的机位、中规中矩的构图、不紧不慢的溶镜。影片的影像风格让我想到了诗意的费穆。我认为,法国新浪潮也好,好莱坞新电影也好,本质都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找到合适的电影语言。《董夫人》的现代感也是如此,不是创新,而是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

《董夫人》的现代感还体现在影片对古人的想象与揣测。唐书璇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导演,她再怎么去重现古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临摹《清明上河图》,她必须想象影片中的场景,必须揣测影片中人物的心思。董夫人是古人,也是现代人,因为她的生命是被一个现代人塑造的,她的情感是被一个现代人设定的。董夫人的言谈举止,很古典,很婉约,颇具古时候书香门第的闺秀范,但似乎也有着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影子。董夫人备受情感与欲望的折磨,生活在贞洁牌坊的阴影之中,而她的焦躁与压抑,似乎也穿越到了唐书璇的年代甚至我们的年代。《董夫人》是一部古装电影,讲一个古代的故事,但它也是现代电影,它表现的人性和情感,都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倒影。

此外,《董夫人》的台词很有特点,唐书璇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不像很多古装电影的台词不伦不类的。唐书璇在访谈中说过:“……还有对白,也是我最不会的一样东西,所以我说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就因为对白并非我的专长,所以我才会只让演员记住对白的意思,不必死背,而随便讲出来。”也许这种平衡不是唐书璇刻意追求的,而是演员的即兴发挥和导演的不断调整造就的。

《再见,中国》被港英当局禁映,在当时来看,就是投资全打水漂了。这对唐书璇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于是,我们看到了次年的《十三不搭》,这是唐书璇谋求“转型”的一部作品。

《十三不搭》实际上是一部短片集,围绕着“国粹”麻将展开,堪称“香港麻将大观”。影片云集了香港影坛当时的许多大牌,如郑少秋、沈殿霞、关山、谢贤、卢海鹏、梁醒波、罗兰、王莱、曽江、吴家骧等。而每位大牌的戏份都不多(比如谢贤、卢海鹏等都只有一场戏),他们愿意参演这部影片,可见唐书璇在当时香港影坛的人脉是相当不错的。

《十三不搭》算是一部“赌片”,也颇具喜剧色彩,但它和香港当时的赌片还是有区别的,它仍然延续了唐书璇的写实态度,以比较夸张的漫画手法,描摹麻将桌上的香港众生相。

在《十三不搭》中,唐书璇还“大胆”了一把,有一场戏出现了蛮多的“露点”镜头——“软色情”也许也算影片的一个“卖点”。而影片中最具“先锋性”的是影片的结局,郑少秋倒下后,片场出现在影片中,导演(不知道是否是唐书璇本人)本人也现身了,她还以一个很恶搞的方式给影片画上了句号。

《十三不搭》可以说是唐书璇的一次商业化尝试,但她做得并不彻底,未能像许冠文等人那样抓准市民趣味,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1979年的《暴发户》是唐书璇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作为一部通俗剧,我们看到了唐书璇在商业化上的努力,但这部纪录香港经济起飞年代的作品,仍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讽刺色彩。而影片中的“暴发”故事,中国大陆也在影片公映之后(改革开放的次年),在现实中接力“上演”。

从《十三不搭》和《暴发户》来看,唐书璇的商业化努力,不管在艺术上还是市场上,都是失败的,这也许是导致她离开香港影坛的重要原因。

唐书璇移居美国后,虽然不再与香港影坛发生联系,但她却与中国大陆有了联系,因为她的祖父是爱国将军唐继尧!近年,她曾出现在云南举办的唐继尧将军的纪念活动中。

唐书璇是香港影坛乃至整个华语影坛的一个传奇,对于她来说,她的传奇也许已经结束了,但对于一个影迷来说,她的传奇永不落幕。

 2 ) 《董夫人(The Arch)》:嫁走女儿死了娘,贞洁寡妇多凄凉【华语百佳 (020)】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8/the-arch-020.html

本片是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华语电影百佳的第20部。

电影讲述一个寡妇的故事。女主角是一名守寡多年的美妇人,家中有一个母亲和女儿,三人共同生活,女主角以教书为生。一天,很多士兵来到村中,军队将领被安排到女主角家居住。虽然家中三人都觉得不合适,但还是同意了。之后,女儿就对将领产生爱慕之情,频频与将领接近。但是女主角和将领彼此也都有好感,只是女主角为了名声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感情。此时,要为女主角立牌坊的事被皇上批准了,几天后村民就动工建起来。这时女主角已经知道女儿与将领在私下来往,对她痛说一顿后只好让她与将领成亲。成亲几天后女儿就去了婆家居住,又过了几天母亲也去世了,女主角变得孤身一人顿感凄凉。几天后,家中常来帮忙的一个村民也要离开她,这让女主角更加难过,使得自己愤怒的杀死了一只鸡。最后,女主角的牌坊立好了,而女主角则变得更加孤独。

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来看很特别的电影,因为电影故事讲述的是普通百姓生活,可以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电影通过女主角平静的生活,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妇道对女人的情感与生理的压制。有如此主题的古装电影,实在太少见了!因为现在充斥屏幕的古装影视,不是穿越的爱情三角恋,就是飞檐走壁的武侠大战,再或者是勾心斗角的女人宫斗。因此,这样一部凭借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古装电影,实在是古装电影中的异类,凤毛麟角啊!

关于电影主题,不多说了,已经通过剧情的发展表现出来。本片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近似于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简单的人物、平实的对白、波澜不惊的情节、美丽的村外风光、古朴典雅的住宅以及人物朴素而又别致的服装,这一切都让电影呈现出一种诗样的美感。这种美不是用语言形容的,总之电影独特的风格让本片在华语电影中成为一道绮丽的风景。

但是,本片也有着一个特别明显且突出的缺点,即人物对白说话的方式太假了!有点拿腔拿调“照本宣科”的感觉。生活中的人哪有这样说话的?片中人物说话的声调都是平的,没有任何抑扬顿挫,让观众如何从对白中了解感受角色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电影如何去感动人,让人投入呢?导演,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明白吗?

相反的是,本片演员的表演却与对白相反,每一个人都诠释出人物的相应性格,就连打酱油的和尚都很入戏。这让我很不解,难道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演员们都是这样念台词的?本片女主角是著名的演员卢燕,看过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年轻的她——原来她年轻时真是一个古典美女!女儿扮演者是周萱,是一个在网上找不到资料的女演员,看来她根本没红过。片中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额外说一句,本年对于女主角的心理刻画也是非常独到的,细腻且深刻。但这一点并不能打动人,因为类似的电影我看得太多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以现代眼光来看风格独特、题材新颖的古装电影,虽然缺点明显,但它富有深意的主题和别致的风格依然让它成为华语电影中的经典。

盧燕

盧燕

盧燕

周萱

周萱

序列:1110

董夫人.The.Arch.1970.DVDRip.US.Theatrical.Version

2013-08-19

 3 ) 现代的董夫人不幸地活在了古代

懒癌晚期,所以还是晚了半个多小时……女主演的真好,就是古代那种柔柔弱弱,说话轻言细语的大家闺秀,各种小动作,眼神神情的表达都很到位。突然记起古代有句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给到这个女主或许更好,因为饱读诗书,所以多了更多的愁绪,所以更加的寂寞,所以守寡变的更加的艰难,如果无才或许平淡的时生活也就更容易忍受下去了,有的时候了解的越少,意志也会更坚定。董夫人是被贞洁牌坊压抑下的自由灵魂,自由因为封建的压制才使她变得异常悲苦。古代的各种娱乐、信息等可供排解思绪的方式和途径还没有创造出来,以致董夫人的寂寞日益膨胀,其实现代有很多大龄青年单身男女和董夫人在外人看来又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没有伴侣,同样肚载诗赋,但庆幸的是他们可以自己独活的非常好,有更多比婚姻、恋爱等情感向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尝试、去了解,枯燥寂寞是很容易缓解的,董夫人是被伦理束缚下守寡,现代人是自主选择下的单身,从这一点来看生活在当下是该有多美好。

 4 ) 楊尉官致董夫人書

遍地金禾碧雲天
長亭邂逅絕色前
疑是嫦娥落九天
沙場百戰英雄膽
束手踟躕兒女心
悅子貞操松柏
悅子容貌梅蘭
奈何佳人冰霜節
徒負壯士皓日情
衷懷何䖏訴
閉戶隔空庭
關關好逑意
何日得渠成

The rice fields reach like threaded gold far into the autumn sky;
In the courtyard she stands, as distant as the frozen mountain wind.
Across empty stones the soldier strides, awestruck by the piercing splendour,
Awestruck by that face of a goddess.
Helplessly he admires her majestic grace, and adores her constant dignity.
But alas, cold are the vaults of her memory, unable to feel the flame of his feeling.
To whom, then, does the warrier[sic] burst his sorrow,
To what lonely peak does he wail his lament?
The leaf-fringed windows are closed between us.
The vacant courtyard is silent with dust.
Deep in the night are my yearnings.
Dim are the flickerings of my hopes.



1 穿幫:楊尉官寫詩時的特寫與詩成後全詩的概覽不是一幅字。
2 本詩就體式、格律而言基本屬於亂彈琴。演員念白也相當拗口,與文字時有出入(如全詩最後一字,帖上作「求」,念作「成」,若按寬韻,則「庭」、「成」鄰韻通押【分屬九青、八庚】,故暫錄「成」)。
3 本詩英譯摘自美版DVD內嵌字幕,內容與原詩略異。

 5 ) 随口说说

董夫人。那次某微信公众号的推荐,顺着文章找了下载点观看了这部小众。按着今时今日来看这片子很一般,可是时间往前推到一个离我出生前近二十年的时代,极为别致。除却国语配音的台词念白感觉有点糙,那接连不断的丝弦之声也是风情万千。恰巧《世界电影史》的翻阅仍然停留在默片时代的介绍,对比之下此片方芳华绝代,难怪金马能有四奖入手。且此史看后,现在观影之心包容许多,近日观看的《梦想合伙人》《魔宫魅影》等片放以前鄙夷稀烂之片而今也有了新的审视角度。
董片导演背景颇丰,张叔平曾经是她副导,唐继尧是她爷爷,女性主创们的背景让此片有了波伏娃之韵,片中影影绰绰弗洛伊德式的性喻随着镜头推波助澜,含蓄地极有那个年头的气质。

 6 ) 我什么都不要,只想要一块贞节牌坊

是的,诸君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发疯说胡话,我什么都不要,就是想要一块贞节牌坊。

想我董夫人一生贞节贤淑,名声好的连皇上身边的嫔妃都不一定比得上呢!纵然杨校尉他对我有意思又能如何?他以为写一首淫诗就能让我就犯,未免太天真了吧。更何况他和我的小囡勾搭上了,还有了婚前性行为,虽然是小女维玲主动投怀送抱,但从这一点来看,男人三心二意是真,痴情是假。还说什么"君子好逑意,何日得渠成?"我呸呸呸!简直就是调戏良家妇女,侮辱我的智商。如果你对我真的情深意重,又怎么会成了我的姑爷?

这世上的事真的是无理取闹的很!想我从来三从四德温柔贤淑,对丈夫从一而终,对公婆孝敬有加,对子女严加管教,对邻里广施恩德,开学堂教育孩子,还四处帮村村民看病。我的好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才有人主动提出替我立贞节牌坊,当然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会反对的,有德行的妇人就是无冕之王,我也很享受这种待遇。

谁曾想突然来了一群兵还有一个杨校尉,自然,他相貌堂堂威武雄壮又能诗善文儒雅绅士,简直就是万里无一的好男儿好汉子,不光是我小女在内的所有青春少女对他动心,连我这个冰雪佳人都忍不住多看他一眼,而他写情书(情诗)给我也是想勾搭我的,我怎能不知道呢?

可是男人就是男人,拈花惹草是本性。我承认我爱慕杨校慰,可是我绝对不可以爱他和他走到一起!首先我是一个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追求我的人也不少可是我从没有答应过谁,说我是冰做的,可是谁又能理解我的心?我是在保护自己和这个家呀!如果我对男人表达爱意,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我是一个不正经的荡妇,而不是男人有什么错。我不敢放爱下去,让自己和家人白白蒙受耻辱与伤害。其次,杨校尉可以爱上很多人,我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想我年过四旬早巳风韵无存,即使残留一些也无法与年轻女子相比,男人都喜新厌旧,我即使冲破世俗阻拦和他在一起,也保不准他要见异思迁。从小女那么轻易就被他俘获了这件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最后,我甘愿从一而终,清冷寂寥了此残生,若说我对别的感觉不了解我无话可说,可是孤独我是最了解的!独守空房几十年我早已经习惯了寂寞,对男女之爱已不再向往,只想安安静静的一个人生活,外人看来也许太孤单又乏味透顶,可是我觉的这正是清修养身的好时候,我已厌倦婚姻的束缚和人心的难测。寄情山水之间,顺天应时顺其自然不是很好么?

我不要什么英俊潇洒的男人,我早已厌倦婚姻的折磨,我不想堕入无边无际的黑暗,我更不要那些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爱情,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我的贞节牌坊。这是我的心里话。

 7 ) 赵艳容·卢燕·董夫人

凌晨录像,看某演员的《宇宙锋》。反抗父权和暴政的赵艳容扯衣毁容、装疯卖傻,逃脱了入宫媚主的命运。这出戏在梅兰芳多年的打磨中形成了几近完美的舞台呈现,堪称他所有剧目中表演难度最高的,也是中国戏剧程式表演全部精华所在。

梅兰芳《宇宙锋》舞台剧照

我很爱这出戏,但偶尔也会想生活中真正能够以毁容反抗强权的女性有多少?那些不敢、不能的女性都在哪里?她们的声音是什么?

在男性写作、男性主演的戏剧舞台上,男性借用女性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这几乎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如果把表达女性力量的权利还给女性呢?

1968年,女导演唐书璇拍出了《董夫人》。

我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董夫人》1968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就能打破大家对女导演的刻板印象,如此沉静又充满力量感的铺陈似乎是费穆和胡金铨的专长,但唐书璇同样做得很漂亮。

卢燕饰演了一位孀居山村的中年女性,高洁的品行让她远近闻名。性感的杨尉官乔宏借住在她的家中,同时搅起了她和女儿的春心。最后卢燕选择隐藏自己的感情,让女儿嫁给乔宏,自己站在圣上御赐的贞节牌坊下,接受村民的礼赞。

故事就这么简单。

最简单的故事却全是最复杂的情感——寡妇的道德困境、村民的道德绑架、女性的性自由、母女相妒……一个连自己的姓氏都不配拥有的女人,在村里要负责教书、看病,还要负责做道德的楷模,让贞节牌坊树立在村口,以光耀全村人。

仔细再推敲一下,她的姓氏也来自父辈,到底还有什么是她自己的?

只有她的感情。

但最后,她放弃了她的感情,她一无所有了。

不断织布的董夫人被道德的“线”紧紧捆绑

唐书璇惊人的笔力在这部黑白片中显露无疑,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给董夫人翻身的机会,她把董夫人的全部情感需求狠狠地掐死了,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大悲剧。那些男性作者向来热爱的崔莺莺、杜丽娘式的结局在这里都不存在,这里只有女性对女性未来的最冷静的推断。这才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牺牲一个女人,成全所有人的需求。

看似在追求真爱的女儿其实也在走向另一场悲剧

电影语意未尽之处是另外两位女性的悲剧——董老夫人、董家女儿。

一个,也是寡妇,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自古就不受重视。另一个,貌美的少女,不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喜欢自己母亲的男人,也不知道她的思想早就屈从于时代。她也是埋葬母亲的帮凶,而且使用的还是最残忍的一把铁锹。她母亲的悲剧随时可以在她身上复现,这种潜藏着的悲剧甚至带有一丝可怖的意味。

董夫人的情感在全片中爆发了很多次,每一次都让人印象深刻。唐书璇用特别新浪潮的方式去描写中国传统元素,反而让她的电影处处都有古典的韵致。这是很中国的电影,让人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小城之春》。《董夫人》没有获得如前辈般的荣耀,因为这部电影也确实有不少明显的缺点。但每一处该用力的地方她都没放过,这种精准性绝对值得在影史上好好书写一笔。

用打破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视角审视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我不是那种资深影迷,如果不是为了卢燕,我绝对不会注意到香港电影还有唐书璇这样一位“异类”。看《董夫人》之前我的想法很简单——“卢燕拿金马奖的作品,我想看看。”

彼时41岁的卢燕跟董夫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出身不凡,也有充分尊重她的长辈和伴侣。接受过传统戏曲训练的她能轻而易举地表演出古代女子的行动坐卧。这分典雅端庄都成全了唐书璇,唐书璇先进的思想也满足了卢燕对演艺事业的渴望。

出道略晚的卢燕

近些年来卢燕还很活跃,活得很精彩,不以任何人的夫人自居,作为卢燕自己而活着。

这种姿态放在今天依旧是非常可贵的。不是人人都有她的背景和实力,还有无数夫人站在贞节牌坊下流泪,她们的声音被湮没了。

作为胜利者的卢燕在今年上映的纪录片《追光万里》中再一次展现了她的女性力量。她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了,这是一生自信快乐的人才会呈现的面部走向。她总笑着面对镜头,白发上都点染着生命的活力。只有在提及干爹干妈梅兰芳夫妇和其子女时,才流下怀念的泪水。

卢燕奇妙的经历串起了《宇宙锋》和《董夫人》,大概是因为这样我才在录像时候脑海中突然浮现董夫人那一次次欲言又止的痛苦挣扎。

赵艳容自毁容颜的痛苦被梅兰芳强大的舞台魅力和绝妙的容妆设计软化了,如果是电影,这恐怕是非常残忍的一幕。董夫人的痛苦则明显得多,唐书璇的每一笔都在写痛,甚至在片尾用字幕强调了女性精神上的疼痛感。

这大概就是男性和女性在描写女性力量时最本质的差异。

一个总在美化,一个在喊救命。

 8 ) 董夫人

影片讲述的是反礼教的故事,董夫人作为一年轻寡妇尽妇道而远近闻名并要被授予贞洁牌坊,董夫人始终克制了自己的情欲。而导演唐书璇不只是为了讲述这个故事,更多的是用几乎定格的长镜头讲述环境的压抑,而用琵琶的纷乱来表达其内心的不安及蠢动,影片最后董夫人的拔刀杀鸡及未果的出逃是其唯一的个性解放,但整片节奏拖沓而压抑,过于依赖手法而缺少角色的深度,唯靠卢燕灵动的眼神来表达其复杂的内心戏。

 短评

三年终得见,不废常思量。

7分钟前
  • 小野
  • 力荐

有民国遗风,更难得的是沉静自得。前半部气韵漾然,后半部逐渐开始不像,也就难免力有不逮。

12分钟前
  • Vanitywish
  • 力荐

音画分离韵味也不能靠从头到尾弹琴啊 对白太民国文明戏太呆滞人物表现突兀至极完全是披古代皮讲现代故事 空景松林琴声的堆砌绝不是中国式诗意电影 导演的想法确有独到之处,体现女性之细腻但整体指导水平仍不尽人意,这片子比小城之春的毛病还要多

16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小城之春董夫人,空对着,晶莹牌坊新胜雪,最难捱,世上寂寞寡妇夜。弦弦掩抑续续弹,似诉心中无限事,快若并剪凡心动,杀鸡血污素罗裙。杀鸡事小,失节事大,整顿衣裳起敛容,供人观瞻冷如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都付与葬心牌坊。光影载道古中国,电光影落山水间

1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四星半,贞节牌坊起涟漪,寡妇情怀总是诗。行云流水诗一般呈现出封建礼数下女性心理波澜和对爱的抑制。“爱”是主观意向,“礼教”吃人,单纯的欲念在家庭与贞洁下升华为一种领悟与责任,不自觉接受了禁锢的命运而甘之如饴,因为生命已在贞洁牌坊的兴建下得到延续。

2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腔愁绪,两处闲愁。琵琶传心事,眉间寄深意。哀婉隐忍、终生怀念的注定只有女性,寂寞心事孤独终老。

2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虽然无关大局但还是想吐槽杨校尉写的情诗……

26分钟前
  • 重生之我是兔狲
  • 推荐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波伏娃

28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短短几日被重伤两次!年老如此可怕,可多护几本书做些有趣无聊之事;老年确实可怕,如此,不如在老之将至觉其可怖之瞬,赶紧去死。。。痛苦和折磨,也不是靠不立贞节牌坊就能解决的(ps:唐书璇又美又有才,还让不让人活!)

33分钟前
  • Shariar
  • 力荐

这种实景拍的黑白古装片,总有点新现实主义遭遇中国传统文化的感觉,透着与众不同。封建道德观对个人情感的压迫,故事并不难理解,还特意在首尾做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说明。对白未必有问题,更多是对白方式,太端着了。配乐初听很好,挺久了会觉得过满。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片女儿称呼娘为妈、妈妈,查了下资料,金元时期之前,妈都没有成为主流词汇在中原盛行。导演和编剧若是在意古代和近现代的区别,应该考虑一下剧本的历史时期背景。若是要使用现代的方式和内容来演绎的话也是完全可以的,但影片并没有。看上去好像确实是在批判旧社会和旧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主题也确实是这个。一边是承袭了传统古代风格和人物定位,一边是人物的交谈口吻和动作细节(包括互见的反应、礼数)与传统社会制度规范相违背。在呈现作为人的情感时,显露“不该有”的情绪是本片需要的也是要有的,但相对于旧礼数对于女性的桎梏作用,却被现代化的表演给化解了。总体上人物应该是遵循“旧”轨迹,特定条件下表达“新”情绪,导演不可能想不到语境的差异。一个疑问:虽然没有定下具体朝代,但是观众们能从服饰道具看得出来吗?

4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诗一般的山水,画一般的配乐,琴一般的哀伤,狼一般的寂寞。剪辑好蒙好蒙好多蒙,配乐弹得、拉得我都快心碎了。董夫人内心愤怒在最后一刻爆发,来得突兀而激烈却又显得悲伤。立你娘的牌坊,放你娘的鞭炮,老娘寂寞了怎么办,董夫人说!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琵琶无端太多弦,一弦一柱思寡年。小城之春情已动,贞节牌坊束高栏。春花秋月谁有泪,怒中杀鸡起波澜。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8分钟前
  • 大灰狼
  • 还行

真好,眉目传情,山水寄意这种东西都表达得很妙。六十年代末拍出这种三十年代电影的感觉是神马情况?说明中国电影的历尽蹉跎么。

53分钟前
  • 力荐

这情调,这节奏,这意境,这剪接,这风景,还有这寂寞人。这得读悟多少国学才能表达的如此含蓄、克制、隐忍?当今中国导演能有这种国学意蕴的艺术审美的恐怕没有了。8.5

5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剧作构思立意很好,摄影剪辑也算不错,节奏稍嫌缓慢冗长,演员刻板的表演和机械的念白实在是逊透了,简直像是回到了民国时期。3星半。

58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飛速的心理蒙太奇業已打通暗渠,倒放的片段更是完全放閘,使壓抑在安寧生活中的董夫人暫得解脫。定格鏡頭乃歷史感塑造中的點睛之筆。雖然,本片之美,尤在技巧之外。

60分钟前
  • 介意
  • 力荐

古意撩拨,两情缤纷。哀而不伤,淡淡戚戚。牌坊的隐喻不奇怪,但运用得很高明。

1小时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朴素,隐忍,含蓄,端庄,古色古香。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端庄贤淑,心如止水,枯灯黄卷,携老扶幼,面山临水,耕读传家;明眸相撞,夜不能寐,心乱如麻,扬汤止沸,落花流水,一幢牌坊,奈何悲秋。导演唐书璇,民国云南军阀唐继尧之孙女,其表妹唐书琛,为卢冠廷之妻,伉俪联袂写有美歌《一生所爱》。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