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老字号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内详

导演:程工

 剧照

更新时间:2023-12-16 05:14

详细剧情

纪录片以京杭大运河为主线,以7省市(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天津、北京)为载体,覆盖30个老字号品牌,从人文故事、品牌工艺、地域文化等不同角度阐释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老品牌的新滋味

我接手这个行业纯属偶然——鲁味斋的新一代掌门人王剑辉一句句说起自己怎么样接手家族产业,原本专业是计算机,原本是要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坐在办公室上班,因为对老店的感情,因为想要把家族企业做强做大,放弃了原本的专业,致力于老字号的革新和传承。和他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吴鲁衡罗经老店的传承人吴兆光,同样因为怀抱对家族产业的感情,继往开来经营老字号。每个老品牌都有故事和困境,但是传承问题都是最核心的,《神奇的老字号》的着眼点一上来就抓住了最重要的关键。

传承责任与压力,新一代匠人的突破与创新,这几乎是每个老字号都要时刻做的抉择,后继者看待前人事业,日复一日夫的重复,多少都会觉得枯燥和乏味,但是因为家族企业的责任和感情,又决心担负起发展的重担。《神奇的老字号》不仅展现了每一个品牌背后的故事,更是将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和争执如实呈现,这对于很多当下想开个店铺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商业实践的教科书。

家族动力的驱使下,吴剑辉在和父亲的争执中开起了分店、在电商直播中吃着扒蹄,尽可能的满足济南城中的老顾客和新口味,借由网络的力量,让每一位观看视频的食客能够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大快朵颐的酣畅淋漓,用流量和下单来支持鲁味斋的发展。吴兆光心中的责任感克服了对于每日技术劳作带来的不悦,家中的天然磁陨石是吴氏家业的宝贝,先祖更是为了保护陨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个品牌的传承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家族荣辱皆是系于一人之上,其中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神奇的老字号》中的吴兆光,年龄不大,但是背着手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俨然已经有了持重的作风,片中人物的神韵和内心跃然于镜头前。

时代在变,如何留住顾客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老问题,经历这个考验的还有鸵鸟墨水和山海观汽水以及海鸥牌手表。墨水原本只是写字的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喜欢各种缤纷的色彩和带有香味的笔触,老一辈对于质量的坚守与新品质的要求产生了矛盾——欣喜的是,也因为对于匠人这一份工作的坚持,所有的分歧最后都能找到融合之道,每一个故事最后都是归向和合,《神奇的老字号》这个立意的选择也是中正大方。

山海关的汽水也是在肥宅水的围攻下一度沦陷,但无论品牌的传承人还是作为顾客的我们都不希望它们死去,革新与发展是必然,但融合与想象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这其中需 要革除弊端,拥抱新潮流,更要坚守品质的高地,让人欣喜的是,这些曾经处于困境中的匠人,说起其中艰辛,神色还是平静,《神奇的老字号》用近景的拍摄抓住了这个特点,这种特点是独属于匠人对于技术的孜孜以求。事物构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看着曾经的老品牌散发出新的光芒,我们也会觉得温暖,好像是一个老朋友从未离开,不断地以各种形象满足我们的各种新需求,但是我们都知道,它还是老朋友,从未远离。一瓶汽水打开,妈妈说还是喜欢橘子味,因为那是老味道,女儿喜欢桃子,但不变的是一份情感的温度,连接了两代人。这样的母子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说这同一件事物带给自己的影响,《神奇的老字号》也是很适合一家人坐在一起观看的纪录片。

旗袍要有小肚子穿着才好看——女徒弟们深知这是龙凤旗袍的技术总监徐永良的老派观点,同时他也强调说旗袍可不是简单的两片布拼在一起,可是市场需要拓展,审美也在变化,如今已经有了各式各样适用于不同女性身材的旗袍,这是老一辈匠人和新一代手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初看这个画面,我被惊艳到了,记忆当中,能把旗袍拍的如此美轮美奂的片子,这还是头一部,而且还是一部纪录片,金色的刺绣镶在红色的绸缎上,看着画面都忍不住想给女朋友买一件,摄影师的掌镜功底可见一斑。

近代旗袍是女性天性解放的象征物,没有那个女性能够拒绝旗袍的美感,我第一次对这句话的认识是在大学毕业的论文答辩上,依稀记得当时一位身材瘦弱的女同学特意在那天穿上一身刺绣银色旗袍,以示庄重。既是对自己四年的告别,也是表达对于所有师生的情谊。如今差不多快十年过去了,那位女同学叫什么名字我已经忘记,可是她那天的一身贴身旗袍却是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神奇的老字号》中的几位上海囡囡穿着旗袍坐在一起话家常,仿佛可见民国光影,排出了些许张爱玲笔下老上海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虽是纪录片,却是不输电影美工。

老品牌,有新故事,《神奇的老字号》中的若干小故事,展现出时代的转折和匠人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所做之事,虽然方寸之间,行的却是吃穿用度的天地大道,这一件件物事稳了,人心也就稳了,《神奇的老字号》中出现的的一个个新老匠人,脸上皆是归于平淡的烟火味道,也是一个个立得住的人,抓的真准,真好。

 2 ) 历史的瑰宝,中国老字号!

现在纪录片真的越来越有意思了……看完《神奇的老字号》的我如是感想。

大概是本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很感兴趣,但目前涉猎的资料大部分都是书,内容大多是中国古建筑、清朝或者民国轶事、现代学者对古代哲学思想,其实就是四书五经那一套的再研究,除开书,最多就是去博物馆看看中国的文物,对于中国文化,好像没有别的了解途径了。

之前有个广为人知的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才播出的时候大家觉得哇好有趣,因为跟我们息息相关,而在这之间居然又有些闻所未闻的东西。

我看《神奇的老字号》也是这样的感觉,小到茶叶、毛笔、宣纸、大到丝绸、旗袍,这些不起眼的物品,细细一想,其实是直接和中国文化画上等号的。

仅限于知道、见过,但完全不了解。

比如我从来就不知道,就在我奶奶书房里的那张宣纸,普普通通,制作它却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吃烧烤的时候,搁你桌上那青岛啤酒,已经118岁了,只比130岁的青岛市小了12岁。

小学的时候最怕被老师叫到办公室,站到办公室也不敢直视老师,只敢埋着头,看着蘸着红墨水的钢笔,快速的在作业本上打着勾叉,而且那时候钢笔好像总容易出不了墨,所以一般老师的桌子上都有一罐开着罐的红墨水儿,方方正正的玻璃瓶儿,那种情景,不看这个纪录片,我几乎已经忘记了。

与其说这个纪录片叫做《神奇的老字号》,其实也完全可以换个名字——《商业上的中国》,或者说是,中国的老字号。

有时候想想也觉得不可思议,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这些物品背后凝结着好多代人的智慧,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东西归属的老字号,现在多火爆的一个品牌,有的时候两年,有的时候五年,但更多的时候,几个月就被人忘记了,但这些老字号,跨越几百年的历史,连朝代都变了,它都还在。

拿汽水来说,天津有个汽水老字号叫山海关 ,跟北冰洋的地位差不多,纪录片里有个小哥说,之前因为诸如可口可乐这种饮料的引进,山海关受到冲击消失了一段时间,重新上市的时候,楼下的老太太特别激动,说这一看就是我们小时候喝的,小哥说不可能吧,这是我小时候喝的。隔代的鸿沟里却有着相同的记忆,就很奇妙。

或者一个老庙黄金的金镯子,外婆在妈妈结婚的时候送的,女儿要结婚的时候,妈妈又送给女儿,关键隔了几代人,还能找到这家老店,给镯子做修复重新打磨得像新的一样。

《神奇的老字号》整体节奏挺快的,每集三十多分钟,三十多分钟里讲3-4个

老字号,就是这些故事,取精髓,感兴趣可以自行再研究,不感兴趣跳过就好了,但是因为我觉得这个纪录片的文案有花心思,应该是脑暴了很久定的稿,所以整体看下来也不会无聊,甚至有的地方还会让你笑出声。

第三、第五、第六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当然可能每个人兴趣不一样,就自己去发现叭!

 3 ) 百年成神,手艺人才是真正的yyds

文/盒饭君

日本文化里,器物历经百年即可成神。是时间赋予了万物灵性。

看了5集《神奇的老字号》,看到这些百年老店,有同样的感觉——它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管是杭帮、浙商、徽商,还是山东美食、上海风韵,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字号,也许最初只是谋生的行当,可随着时间沉淀,它们的文化属性已然超过商业属性。

知道《神奇的老字号》,是在看卢正义老爷子用木头雕刻手办,那是个很酷的事儿,也是将传统技艺焕发生机的巧活儿。里面提到了《神奇的老字号》。切换到纪录片这边,纪录片的花也开得正好。

五集节目,各有主题,但又同为传承。追求一脉相承,还能凸显差异。作为热门城市重庆的崽儿,我倒是很期待,是不是后面也会拍我们大重庆。这节目的味道,和山城重庆的味道很搭。江湖味、烟火气很浓,很有个性。

会不会拍重庆我不知道,但通过这个纪录片,不仅是认识了很多传统技艺、百年字号,还跟着镜头去很多城市溜达了一圈。首站是杭州,没想到1000多年前杭州就是“物流网红”城市了。这座城市古朴又新潮,传统又年轻。杭州占了电商的先机,得到很好的发展。传统文化率先搭上互联网的车。西泠印社、西湖龙井、丝绸印染,都是又酷又有历史沉淀的东西。沾了迅哥儿光的咸亨酒店很有意思,店里那个老食客都让人看出了孔乙己的味道,当然不是贬义地评价,而是也许食客从来都没变,人们对传统味道的情怀,从来不曾消失。

徽州的传统技艺很酷——徽墨、罗盘、宣纸。要我说,最酷的是罗盘。它在盗墓小说风靡、悬疑故事吃香的当下,罗盘这个传承了旧时人与自然探索的物件,又被当代人刷上了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色彩,是很好的切入点,让当下年轻人以好奇心去窥探传统、了解传统。

当你深入进去看,手艺人们做一方罗盘,追求的是啥?是天人合一的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东西非常的有历史韵味、中国底色,是旧文化在新时代的全新呈现。但它又不是古旧的,又是当下人们的生活理念。

看到山东和上海,更是按耐不住。山东让人按耐不住的是,它勾起了人的食欲。而上海探讨的是女性议题,这个话题正当时。这两集,一个是对味蕾的冲击,一个是对精神与审美的冲击,都可谓力量十足。食色性也,对美食以及美好的事物的喜好,都是人的本能。

好吃的猪蹄、德州的扒鸡、国潮饮料山海关,和百年历史青岛啤酒,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充满市井烟火气的夜市。在夜市里寻味,再好不过,吃的喝的,都齐全了,那些味道还是从老一辈人开始就传下来的,禁受住时间考验的。

我们都说最好的是“妈妈的味道”,仔细想想,那就是手艺,是不疾不徐的,有情怀有温度的东西。这些东西,我在山东这一集里都看到了。甚至看完点开了外卖app,想吃点什么,来犒劳自己的味蕾。

上海的风韵,以及这种风韵下的老字号,是现代女性对美的追求,是个性解放,是追求平等、自在,是表达自我的媒介。“大上海”“上海滩”这样的词,总会把我们带回一个江湖儿女的世界,女子都身着旗袍,人们开始挣脱束缚。龙凤旗袍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女性对压抑的抵抗,是女性觉醒的象征。女性追求美是天性。所以,对传统的古法美妆、金银首饰、古今内衣的表现,都无不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豪放大气,在女性之美上,他们走在前面,也有足够的底气去肩负这种传承,发扬这种传承。就像片子里老奶奶说的,现在的女性就是好,谁都说不得,想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不依靠谁。

这些带有女权意味的老字号,在百年前的上海出现,现在看来,一点都不意外,它和这座城市的气质完全吻合。

这几年“国潮”这个词很火。国潮这个词也很酷,它是中国的,是传统的,是承载了历史与人文的,但是它又是“潮”的,是有新生命的,是传承革新的,是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每集纪录片都在用年轻人的方式讲老故事。B站上到处是年轻人,年轻人看的也都是年轻人的故事。《神奇的老字号》满足了底蕴与新潮,也找到了年轻人的所在与所爱。

《神奇的老字号》足够新潮,同时又像一部工整的章回体小说,每章每节都有它的定式,有它工整的标题,有传统的味道在,但旁白解说又充满了打趣,热词与押韵,调侃与黑话,感觉仿佛在听一首Gai的嘻哈。Gai的《苦行僧》《空城计》《沧海一声笑》就是这味儿,它们唱的是传统的东西,形式又是新潮的,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

在纪录片里看到有那么多年轻人投身这些传统的技艺,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就永远不会过时,反而在互联网时代会焕发出独特的全新的生机。纪录片里拍了很多手艺人,不去追求快,而追求一种柔韧而有力量的方式去打动用户,这种坚守,经历百年仍没褪色。

因为手艺人们的坚守,这些技艺有了人情味,成了一门艺术。我们在城市里丢掉的人情味,在他们身上重新找回。一切其实可以不用那么追求快节奏,慢下来,也能看见美好。慢下来,或许更能创造出更加精致的事业。一如这些传承传统手艺的匠人。

 4 ) 那些情怀和浪漫是热血文艺青年一辈子逃不过的真香定律。

文艺青年是最容易坚持也最容易放弃的群体。

坚持是因为那些是他们心中所认定的东西,所挚爱的东西,是刻在他们血液中,一辈子追求和守护的东西。

放弃是因为那些是别人看起来很好的东西,但偏偏是他们看不上,不喜欢的东西。

他们的坚持不是固执,是一种信仰。他们的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一种选择。

这部纪录片中的文艺青年纷纷都选择了特别的职业。有的一腔热血,用铠甲设计重铸英雄旧梦,有的浪漫而又充满情怀,用古建修复重现孤鹜与落霞齐飞的最美一瞬,有的天生被赋予使命与责任,用掌握神秘罗盘的核心技术笑傲寻龙江湖。

成为一个铠甲设计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一集就让我大开眼界,零零后热血青年周佳伟是一个不走寻常的有趣人,每天一大早从一碗扎扎实实的牛肉面开始,养猫吹笛饮酒的爱好一个不落,自称寺工,整天钟情于锻打雕花,醉心于铜胄铁甲,在38度的天,穿上原型宋代铁浮屠的自制铠甲,俨然成为一个雄伟的人形铁塔,豪迈的英雄气概绝不因汗如雨下而打一点折扣,只因他自身有温度更高的沸腾铁血。穿上铠甲后,宋辽的金戈铁马,战场呼啸一秒入魂。

然后有意思的是,这部《神奇的老字号》纪录片画风一转,从这个铠甲设计师对与雕刻铸造的热爱与心血的付出引入同样有着千年古迹篆刻学问的老字号品牌——西泠印社。

英雄抚甲胄刻名,与前世叙旧,文人以墨宝留印,和后世攀谈,西泠印社也用同样的热血印下了百年风雨。两者的匠人精神与文化守护的责任一脉相承。

去过杭州几次,对于西泠印社久仰大名,但每次都匆匆路过,没有进去细看,颇为遗憾。

就像铠甲设计师周佳伟那样年轻一样,西泠印社成立于1904年,也源于四个二三十岁的青年弘扬国粹的梦想。

所以守护文化传承的英雄梦想是不分时代的。

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如今的网络生活对于老字号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

虽然西泠印社是一座无法逾越的篆刻技艺的高山,但如何让老字号焕发新的时代魅力是每一个老字号的难题。

西泠印社这个老字号就完美的做到了号老人不老,人老心不老。2018年成立的西泠文创就一直在拥抱着新的潮流,把不断创新的少年精神融入到品牌的血液中,将传统文化技艺中的历史厚重感与当今文艺青年所追求的情怀浪漫有机融合,设计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文创新品,包括帆布包,茶盏,雅致的婚典办公手工定制刻章等等,让人爱不释手,马上种草想放入购物车。

另一个让我印象颇深的故事是第三集中老字号罗盘品牌吴鲁衡以及他的“新当家”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着实让我涨了一下知识。

原来罗盘不只是存在于盗墓吹灯,寻龙探秘的小说中,现实生活中罗盘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罗盘的当下作用是风水,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一种状态。

罗盘的核心技术在于它的指针,而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吴鲁衡的指针之所以指南那么精准,磁性那么强,是因为它的原材料居然来源一颗陨石!

真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品牌先祖为了守护这块天降奇石甚至不惜丢了自己的性命来保全它。

吴鲁衡的新传人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37岁青年吴兆光,他明白守护这项传统独门工艺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吴兆光也是一个玩心很大的少年,三十多岁的他要一下子继承这个300年的品牌,这谁顶得住,所以他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这个老字号品牌的传承赋予了他使命感,使得吴兆光接触罗盘后立刻真香了,这些家族情怀和责任感让这个罗盘制造这个特别的职业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变成值得他去一辈子热爱与守护,专研与精进。

所以不管是修复破损倒塌的雷峰塔,让雷峰夕照的绝美景色完整呈现的浪漫期盼,不管是设计铠甲护身,让每一个盛世少年重温战马呼啸的英雄故梦,还是守护罗盘神技,让传统文化工艺传承下去的责任与情怀,都让这些热血文艺青年的形象变得高大伟岸起来,也让这些被赋予了少年气的老字号品牌有了新的真香的魅力。

推荐对传统技艺和国粹文化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

 5 ) 终其一生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原来可以这么酷!

绘画作为片头真的好美,以仙鹤开幕,山水、算盘、印章、老手表等等,这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是一代传承。将几百年前的老行当到近一百年的老字号娓娓道来。传承需要新老接替,所以,片里也采访了很多年轻一代。他们的工作状态跟主流一波的年轻人好像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都在讲究时效,讲究流量,而讲究这些的我们也变得越加浮躁。通过纪录片看到居然还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愿意耗时三年去做好一张宣纸,闭门潜心打磨一块墨锭,数十年如一日去重复安装那一根罗盘的针……这已经不仅仅是热爱所能够驱使的了,更多的还是一份责任。

谁说年轻人不懂责任,可以看看他们。和生活在快节奏城市里的我们截然相反,他们大多隐居在慢生活的乡镇上。当我们都在追赶着向上冲,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被人看见,而他们却在不急不躁地向下沉,沉浸在那重复的工艺之中,“死板”地坚守着那自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

红星造纸厂里,有人捞纸就捞了一辈子,一辈子都在不断地精进捞纸的技术。纸浆多了纸就厚重了,纸浆少了纸就轻薄了,要做到纸浆均匀不轻不重才是上等的宣纸。人不是机器,但数十年如一日的练习却可以练就出如机器一般精密的功力。好的工艺是时间的沉淀,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传统的工艺枯燥吗?肯定是枯燥的。在与物做伴的岁月里,需要沉得住心,耐得住性子,还能受得住孤独,管它外面花花世界如何,我只有手中的一物一工具,这便是真正的匠人。

与传统的纪录片不太一样,《神奇的老字号》里面的旁白解说非常有趣。浑厚的男音里时不时夹杂着一些流行词汇,听得出来,旁白大哥是一个网感十足的碎嘴子啊,他居然一本正经地吐槽墨锭师傅立的flag太多要打脸,开涮折纸艺人秦坤顶着张飞的造型玩绣花的技术也太好笑了吧。请问旁白大哥是如何做到一面一本正经一面还这么皮的哈哈?纪录片居然可以这样玩,这才是我们年轻人喜欢看的纪录片嘛,不一定要说教,不一定要故作深沉,但氛围必须搞起来!

第一次看纪录片也能看得哈哈大笑,看得热血沸腾。社会的压力把很多年轻人逼成了斜杠青年,逼成了996的社畜,当所有人都在比拼房子、车子的时候,《神奇的老字号》却让我看见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原来,我们也可以不用那么着急那么赶;原来,当老行当注入了新血液也可以变得有意思起来;原来,终其一生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这么酷!

不知道90后手艺人秦坤在观遍文房四宝之后有没有寻到更多中式灵感。他的西方形象的折纸真的非常酷炫,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也一点不会逊色。作为一位国风爱好者,很是期待这位张飞型选手的国风折纸,一定也超级美,成品出来了麻烦网友踢我一下,我愿意为文化价值买单,如果我买得起的话😂

愿我们也能如那些年轻的匠人一般,所做之事皆因热爱,只有热爱方可抵岁月漫长……

 6 ) 神奇的老字号:百年老店的新花样

中国古代有各式各样的铠甲,从锁子甲到山文甲,不一而足。在冷兵器时代,铠甲不仅仅能在实战中保护一名武士,同样能让穿上它的人英姿飒爽。铠甲的工艺流程非常复杂,毕竟要在“实用性”和“防护性”上寻求平衡:既不能太重,又要保证防御效果。周佳伟是一名年轻的铠甲设计师,也是纪录片《神奇的老字号》里的第一个受访对象。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点错了频道,你能想象在一个介绍百年老字号的电视节目里,首先露面的是个制作铠甲的家伙吗,更何况还是一个00后?

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

带着这样的疑惑继续观看,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故意设下的局。节目确确实实是介绍老字号的,但它的呈现方式非常有意思。简单的说,几乎所有出场的老字号,都没有“倚老卖老”,而选择“新老结合”的方式。前两集都在讲浙商,涉及到文玩、饰品、餐饮、医药等领域。但像印章、茶叶、丝绸、中药等行业,就人们的刻板印象来说,似乎是最不欢迎年轻人的。或者应该倒过来说,最不受年轻人欢迎的。然而,主创团队偏偏不信这个邪,哪块骨头最硬,就从哪块啃。

于是我们看到,00后铠甲设计师周佳伟和做篆刻印章的西泠印社搞在了一起,御牌龙井的创始人大叔和推崇冷萃茶的女主理人研究用互联网销售茶叶,丝绸老品牌喜得宝要和新锐设计师的潮流画跨界合作,而中国老字号朱府铜艺的设计团队则是一群热爱古建的年轻人……能上这个纪录片的牌子,个个都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不是网上扒几个段子再买点热搜就出来忽悠人的新品牌。而他们的掌舵者,也都是见过世面的商界大佬,然而这些人却敢于放手去信任有才华的年轻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眼光和气魄。从这个角度讲,这些品牌能挺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也绝非偶然。

90后画家和百年品牌喜得宝的跨界

而这些年轻人“回报”老字号的,除了创造力和热情,还有对他们一百多年传承下来的气质的尊重和认可。说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一种“匠心”的延续。比如胡庆余堂年轻的90后学徒,仍会遵循他们第一代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而他的师父会把上一代师父传下来的“做事要对得起人家”的训导继续传下去。知味观的韩师傅,每天要蒸2000个小笼包,凌晨四点的杭州,她已经连续见了20多年……这些老字号灵活变通的前提,首先要学会坚守。而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鲜血液,则首先要学会融入。

胡庆余堂至今仍遵守创始人胡雪岩立下的戒律

这些年来提到匠心二字,我们总是会想起邻国日本。在京都这样的城市,当地人都不好意思吹嘘自己的店铺历史,因为遍地都是百年老店,甚至还有一些千年老店。但如果考虑到近100多年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乱和动荡,仍会让人倍加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百年老字号。我们也能欣慰地看到,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如今仍然在鲁镇迎接四方宾客。所有的装饰和摆设均沿袭了100多年前的样子,甚至就连“孔乙己欠十九钱”的粉板也是如此。剧中有一位可爱的老人,没事就过来喝两碗黄酒,再要一碟茴香豆,活脱脱的孔乙己再现。这样的百年老店,早已不单单是一种“匠心”的传承了,它甚至把文学、历史和现实三者合为一体了。这或许是一家百年老店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带给中国人欢笑,更能让中国人自省。

一如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由四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创立的那样。再老字号的企业,也有刚刚成立的那一天。归根结底,没有永远的老字号,也没有永远的年轻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生演变,只有顺应潮流才能活得潇洒自如。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纪录片,它让我看到百年老字号的传承和开放,更让我看到无数新奇有趣的年轻人。他们并不在意未来究竟会如何,他们只想带着这份热爱过好每一天。这是年轻人的热血,这也是百年老字号的热血。

 7 ) 这部记录片用什么来震撼了我?

纪录片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是刻板全机械化的风格,记录下重要的事件。然而这部《神奇的老字号》却不是。它开篇画面绚烂,以一种色彩的动感带我们走入各家老字号。

我今天看的是其中的一集,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叫做《徽韵成规》,在片中都以一种轻松的的第三视角的讲解方式去呈现的。解说的风格,也是极具中音的男声,有一种沉稳中透着小小的跳跃感。就仿佛这老字号一样,年代中带着现代感。同时,整篇,还带着一点小调皮的解说,拉近了观众的距离感,一点也不沉闷,反而有点有趣。

92年折纸艺术家,年轻一代,他所做的作品,都惟妙惟肖,灵动的像是神笔马良之作。但作为中国人,让他生出一份归属感的困惑。在他解惑的过程中,带我们大开眼界,一饱眼福。在中华传承的碰撞里,文化和技艺,再次让我叹为观止,不得不说,中华传承何其伟大。

中华传承何其多,在这一集中,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文化,三个品牌,却是同一种责任和规矩。借用片末的几句话来说,就是:烟墨汗注,百炼不识辛苦;罗盘指路,一戒独贯千古;宣纸成书,细读讲信修睦;恪守规矩,然字号不负。

那就先来看看胡开文墨,胡开文是谁?为什么创立了胡开文墨?在片中,与师傅的交谈中,都一一道来。其中有一位师傅,有着十几年工龄的制墨工,他可是有“徽州鬼手”的称号。这位师傅真是了得呀。让我像是领略了金庸先生武侠片中的神功啊。还有一位女师傅,更是不得了,手速快到1秒10翻,比我们现在的电竞选手还要神奇了。其实,并非真的神人,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快,一丝不苟练就的。我在这两位老师傅身上,再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毅力和和坚守。于他们而言,他们要对得起这个老字号,对得起天下舞文用墨之人。

在这个胡开文墨中,还代销着一样东西。让我不禁联想起很多盗墓小说。它神秘有趣,却已经在我们生活中不多见了。然而,它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在科技发展的年代,很多手工传承,也是历经辛苦,都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浮沉沉,而我所看到的这几项,都坚持了下来,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为了这份热爱,为了这份家族事业,为了很多需求的人们,将其化为一份责任,一份坚守。这其中的每一位师傅,都是有着自己的大爱,有的半生经验,全在里头,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由此,我想再次向他们致敬。作为匠人,永远将匠人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哪怕是失去生命,也不能有负这份坚守。哪怕荣辱兴衰,辛苦坚持,也不能放弃这份热爱。

其中,对人,我感受到了他们的一丝不苟,严谨态度。而对物,我觉得也是让我学习到了不少知识。在这,我就想再提一提,我接触的比较多的东西。我从小学习的国画,接触宣纸也不少,我却不太清楚宣纸的得名。然而,通过这个纪录片,让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叫宣纸?

有人在这个老旧的工厂里撑起小家,奉献自我,追求梦想。有人在这个工厂里一丝不苟,成为了老公的检验官。有人已经是这个工厂的第三代纸厂工人了。多少故事,串联着一张张的宣纸。在这些故事背后,大家都有一个理念,支撑起内心交叠,百世更替。

无论是哪一样,这背后的每一个人,都担得起这个匠人精神。微商品质,以信接物,唯有一个儒字,传承中华商贾风度。在当下浮华的社会中,太需要这种让人沉得下心的片子来洗涤人心,大家不妨也来细细品一品。

 短评

真业余

3分钟前
  • 一只野生叮当猫
  • 很差

现如今,正如韩少功说,文化差不多变成了经济。一方面是品牌经济,是物质的文化异态;另一方面是明星文化,是文化的物质异态。

8分钟前
  • 就叫我铿爷吧
  • 还行

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老手艺要代代传

11分钟前
  • 因扎吉在看片
  • 推荐

老字号生生不息的“神奇”传承和创新,通过这份厚重的历史挖掘中华商业文化的根本,引发年轻人对于当代生活的思考。

14分钟前
  • torakentai
  • 推荐

对于文化的理解细致入微但又不失宏观,有学习到。

16分钟前
  • 蛋神.
  • 力荐

解说词很接地气,但有点太接地气,有些地方可以不夹杂英文可以更好的表达。有点像更高端的广告,但内容看着还是挺有意思。

17分钟前
  • 殊聿
  • 推荐

介绍了很多之前并不了解的老字号,可惜野心太大啦,如果每个老字号的介绍能更加深入详细,就更加可以勾起年轻人探究的欲望了。一掠而过,能让我记住可能仅仅是个名号,画面以及文案都很不错,希望能再增加点深度吧

18分钟前
  • 寄存的 透明
  • 还行

有些产品注定要消失,想要活下去不过是资本的挣扎

20分钟前
  • 荷風
  • 推荐

这是……天猫旗舰店的宣传片?浅浅掠过,杂烩文案和浑厚的配音有点搭不上,当听到buff,OG的时候我就在想,打游戏的人会看这片吗?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呢?!需要通过老字号来认识这些与时俱进的表达?

23分钟前
  •  ̄へ ̄
  • 还行

天猫你赢了,还没看完就买了西泠印社和鲁味斋的东西!

27分钟前
  • 好吃卤面不好找
  • 推荐

跟广告一样,很多东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32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还行

雷神那儿过来的。果然整活有点多,呈现有点散。

33分钟前
  • 被诅咒的守夜人
  • 推荐

对老字号自己来说是传承和创新,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初次或再次认识的新鲜。老字号需要用容易亲近的方式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他们自己也需要去更了解别人

36分钟前
  • 零零发
  • 推荐

如果没有造纸术,世界文明怎么传承。还是中国人最牛逼。顺便说一句,折纸是和数学和几何有很大的关系。还是中国人牛逼

37分钟前
  • 冴木
  • 推荐

比广告拍的强一点。

42分钟前
  • 思想废物。
  • 还行

其实可以不用这种网红标题不明所以海报点到即止过场,深入细说的!有几集新老冲撞,老一辈有情怀有干实事的态度,年轻一代注重包装和营销,在吐槽老法师较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再过百年会是啥样,反正不该是现在这样的,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啊!有几集不错,比较喜欢徽州那集,实在;上海部分讲了龙凤旗袍、老庙黄金和古今内衣,配合同集的扬州谢馥春香粉,嗲……老字号能流传至今自有门道韵味,拍成这样还是可惜了,但一想是天猫出品其实就是大型软广也就不错了……文案感觉是写人生一串的作者,这种比较潮的文风用在老字号上有点过于俏皮但当广告至少给年轻人推广了,但还是噱头成分更高一些【早餐纪录片】

43分钟前
  • loveless fancy
  • 还行

怎么说呢?有些老品牌的消失是你拦不住的。

46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看了第一集热血杭帮,大概是浙江的甲胄、龙井、丝绸、铜艺。古中国大多有行业而少品牌意识,这里的“老字号”待斟酌。片子立意就是要用年轻世代的意志去改造老字号,这种精神本身虽然好像没错,但或许真的就错了。生生不息绝不是与时俱进。

51分钟前
  • 丛二
  • 还行

解说词太“中西合璧”了,有点不伦不类。不过考虑到是天猫出品的,也就释然了。软广味道的纪录片,也还是不错的,毕竟承载了些许情怀在里面。可以坚持下去多出一些,是个回忆。

52分钟前
  • MiyaYu
  • 推荐

已经知道以后去各个城市打卡应该去哪里了

53分钟前
  • 顾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