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深处

台湾剧中国台湾1986

主演:陈震雷,宋逸民,石安妮,李圣杰,况明洁,王星,夏台凤

导演:林福地

 剧照

我心深处 剧照 NO.1我心深处 剧照 NO.2我心深处 剧照 NO.3我心深处 剧照 NO.4我心深处 剧照 NO.5我心深处 剧照 NO.6我心深处 剧照 NO.13我心深处 剧照 NO.14我心深处 剧照 NO.15我心深处 剧照 NO.16我心深处 剧照 NO.17我心深处 剧照 NO.18我心深处 剧照 NO.19我心深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我心深处》影评

看完后看了《我心深处》导演的访谈,然后回头看了一部分…瞬间出了一身冷汗。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性冷淡+掌控欲强的女人的最后归属。男人离开了他,孩子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她所需要的关注在一步步减少、崩塌。 她一手安排了丈夫的人生,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走她所乐见的道路,而有的时候我们当真不能小看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影响力。

她创造了一个优雅,冷淡,完美的家。

而人心是那么奇怪,男人更是如此。当他年轻时,想找到一个妈妈型的妻子,帮他打理好一切,助他成长。当他成熟时,他需要一个热情的伴侣,来一起享受人生。她以为这一生将这样平静的慢慢落下帷幕,而他临了临了,却不顾妻子和孩子们的反对,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并且他得到了。

孩子们呢,在强势母亲的压迫下,三个孩子呈现了三种状态:如母亲一样强势的大女儿;迷失在母亲光环下找不到自己的二女儿;和远离母亲虚有其表的三女儿。

可以预见,大女儿的未来很可能走上母亲的老路。才华横溢的妻子和不被社会认同的丈夫。从母亲自杀后,她瘫痪后的自述来看,她挣脱了必然的结局。她开始追求艺术关注自身利益变成关注死亡的意义。

二女儿呢,她找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隔三岔五的换工作,想要孩子当孩子真正到来时又觉得无法承担,总是看到事物的悲观面,在对人对事上是无力的。

三女儿作为演艺圈的花瓶,其实我觉得还不错。虽然有卖弄风情的嫌疑,但她知道自己要什么。

关于三个男性。我简直不敢恭维。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的作家,一心追求成功,却连家计都负担不了,更是常常顾影自怜,沉醉在迷醉状态中。看不起三女儿以花瓶和性感行走,却又假借醉酒意图强奸。不知大女儿知道了会怎么想。

迈克着墨不多,能看出来的非常有限。

说实话,妈妈在部分程度上我理想中年老时的一种状态。优雅,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事业,但有的时候,得学会放手。不管是对于男人还是孩子。不管多亲近的人,终归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对方要离开,挽留后依然无法挽回,去过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更好。

去实现没来得及实现的梦想,说走没能走的旅行,把自己当作生活的重心,关心所爱但尽可能保留对他们的生活指手画脚的权利,在他们真正需要时施加以援手就可以。

爱别人的同时,也不要葬送自己。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2 ) 无法穿透的除了内心,还有时间


显而易见,该片在照抄伯格曼。可是抄得大方得体精细,可以参考《秋天奏鸣曲》以及伯格曼早期的黑白片。

这是个关于母亲的故事。片中的母亲——一个无辜的完美主义者,她那么地井井有条,趣味高雅,她企图控制一切——自己的女儿、丈夫以及生活本身。

这个片子的进展过程就是一个失控的过程。完美的母亲,不但老了,而且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被漠视,她所引以为豪的品味算不了什么。丈夫的自我发现,太过突然,太过轻易地脱离而去,向着自己的新生活进发。留给完美主义一个充满讽刺的裂痕。

影片在大部分时间里营造了干净的色彩环境,甚至是沉闷的。冬天是个多么恰当的象征,还有那平静的大海,人们无法穿越其冷漠的外边,抵达它的内心。直到红色的出现。一种热情,还是破坏?

对比强烈的,除了色彩,还有声音,干净得让观众感到过分压抑,直到在教堂,绝望的母亲失控了,奋力击落了烛台,那么刺耳。当然还包括影片后半段,一个新母亲进入旧家庭,在动感十足的爵士音乐背景下翩翩起舞……舞蹈的过程导致了旁观者强烈的不适感,恶心,怀疑,还有内心的冲突。

知识分子的困境在于自以为是,自命清高。集中体现在一个作家身上。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切都很可笑。在人生的一个阶段里,当三姐妹,以不同的性格、视点审视人生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原因是无法找到坐标,完美的参照。

一个完美主义母亲,给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是庇护抑或阴影?无人能够定论,总之那种联系永远都在,母与女之间,牢不可破的锁链。

影片的美好之处在于当他们回望童年的时候,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愫。dad is rich ,and mother is goodlooking 真像歌里唱的啊!这个家庭曾经紧密,一些时刻如此难忘。

面对冬天平静冰冷的大海,试问结束一切的原因?观众心中自有答案,不过毁灭,看起来并不仅仅缘自时间本身。

 3 ) 缺乏戏剧性的严肃剧情片。

《我心深处》

《我心深处》是伍迪·艾伦的第一部严肃剧情片。这是伍迪艾伦执导的第七部电影,与前六部不同,伍迪在这部电影里只想严肃地讲个故事,而不再讲哪怕一点幽默的东西。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伍迪自己怎么想的。

“人们大失所望,好像我打破了某种无形的协议。美国人眼中的剧情片不是这样的,美国人眼中只有肥皂剧式的剧情片,而《我心深处》不属于这一类,因此观众不仅是对我一改之前喜剧风格感到失望,对剧情本身也不感冒。他们嫌电影太严肃了,但这恰恰是我喜欢的地方。更何况这是我第一次拍剧情片,缺乏技巧和经验,我知道《我心深处》不是一出莎士比亚式的杰作,这只我的第一次尝试,而观众的态度并不宽容,有人指责我不守信用。”—伍迪·艾伦

“《我心深处》是我想拍的那种电影,我也尽了最大的努力。我当时想尝试着拍剧情片,并不是彻底地转向,我只是希望它成为我作品的一部分,但也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尝试。我不要拍传统的商业剧情片,我要拍最高级的那种剧情片,如果我失败了,那也没关系,但我坚持我的追求。如果我成功了,那这就会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我并没有说我成功了,但我的野心很大,这就是我的想法。这部电影收到了无数负面评论,观众不喜欢令我感到很遗憾。”—伍迪·艾伦

我个人感觉《我心深处》是一部很严肃但很枯燥的故事片,它表达了母系社会下,母亲对丈夫与女儿们的极端控制,以及在这种控制失控时发生的各种状况。美国的影评人讽刺这部电影是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拙劣仿制品,但如果以足够客观的眼光看待,《我心深处》仍是一部很不错的剧情片,只是没有那么出色罢了。

《我心深处》没有很多的镜头暗示,也没有刻意安排镜头美感 ,像在《安妮·霍尔》中做得一样,伍迪只是在拍电影必要的长镜头而已, 他似乎很不屑去安排镜头的形式主义。在伍迪的电影里,镜头永远是为了讲故事而存在的,如果不是,那就没有必要剪辑,就一直拍下去。

除了镜头之外,《我心深处》没有震撼观众或者说没有引起观众喜爱的原因,我认为是它缺少了必要的戏剧性,巨大的戏剧性。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喜剧也是巨大的戏剧性元素,这也是为什么之前观众这么喜欢伍迪·艾伦电影的原因:他们可以在伍迪的电影中得到戏剧性的欢快感。《我心深处》作为严肃的剧情片来说,太平淡如水了。观众脱离了无趣的现实生活,走进了电影院,然后他们发现电影院正播放的电影比他们的生活还要无趣。也许一部电影,抛开艺术性不谈,归根结底要让观众喜欢,就必须具备巨大的戏剧性。以此它才能调动观众的荷尔蒙,从而引起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心灵共鸣,让巨大的荷尔蒙释放。我们总是能在昆汀的电影中获得这种戏剧性的快感。

“我没有再看过这部电影,但我的确觉得太沉闷了。”--伍迪·艾伦

2013年有一部与《我心深处》极为相似的电影横空出世,它就是《八月:奥色治郡》,同样的家庭聚会,同样的家庭审判,同样专横强势的母亲,同样受不了她而结束婚姻的丈夫,同样的三个女儿的设定。。。。。。导演约翰·威尔斯唯一比伍迪·艾伦在这部电影中做得更聪明的是加入了大量的戏剧性的表达方式,使影片看起来更振奋人心一点,除此以外雷同故事的模仿并没有显得更优秀。

 4 ) 诡异又顺理成章的搭配

这是伍迪艾伦改变风格后的第二部电影,让我意外的不敢相信这是他的电影。先说画面,干净简洁线条感十足,完全脱离了满是海报,拥挤破旧的房间。可就在这个大到令人神往的房间里,却出奇的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个怎样病态的一家人,自持高傲的母亲和三个天差地别的女儿,诡异又顺理成章的搭配,没有了喋喋不休的台词,有的却是无处发泄的情绪和无处安放的神经质。电影中所有人都身着素色,唯有继母一身红裙,让人眼前一亮,人物刻画十分鲜明,不得不佩服伍迪的细腻。

 5 ) 人因为被判为孤独而奇妙地相连

Interior既是内心的,又是内陆的,即远离“海岸”的。将它作为影片的标题无疑提示着这样一个隐喻——汹涌的海潮正是那心灵间的沟壑(作为标题的“我”心深处或许并不妥帖,它应当是群像式的),它的反复无常令人却步。在这个意义上,投海自尽便成了“投向他人”的极端方案,它的极端体现在它只存在两种可能的结果——精心打造的、过分充溢的Interior被淹没(母亲),或是困于混沌的、失去方向的Interior获得重生(被反复赋予“find yourself”指令的Joey——只有她在普遍困局面前表现出困顿,这正是她的真诚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重生恰恰是通过被海“弹回”而实现的:她没有越过沟壑,却仍与他人相遇。或许,关于海-外部的隐喻只是来自interior的一厢情愿,海的意义从未真正澄明;又或许海确是生命的纽带,女儿借此得到了母亲的“附身”,正如台词中多次提及的那样("My whole life, I've only wanted to be her.")。在最终的重生中,母亲成为她长久找寻的“自我”。这里的“母亲”所占据的近似于某种位格,“母亲”是投海死去的生母,是救起她的继母,也是已然怀孕的她自己——一种历时的(代际的)与共时的命途,通过“母亲”缝合在一起,这一缝合建立了新的自我。这一自我固然无法逾越沟壑,却不致与人隔绝。这便是Woody Allen的一贯态度,悲观却又浪漫主义。他似乎在说,人因皆被判为孤独而奇妙地相连。

评分:9.5/10

确实很伯格曼(其实更犹太),但这难道不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吗?——或许仅次于《丹尼玫瑰》。

 6 ) 用外表的秩序,掩饰或加速内心的崩塌

Interiors玩了一个双关,如果理解成“心房”可能更清晰一些。

接近尾声的时候,女儿Joey的一段台词说明了一切:"I think you're really too perfect to live in this world.All the beautifully furnished rooms,carefully-designed interiors,everything's so controlled.There wasn't any room for any real feelings.None.Between any of us.Except Renata,who never gave you the time of day.You worship talent."

现代生活中我们追求表面秩序的整齐划一,用审美的游戏营造美好的生活图景,看似充实的外在之下隐藏着早已铺垫的精神危机。

这是来自知识分子的自我鞭笞,也是个被很多人认为是过时的话题。反复讨论后的过时,成为人们免疫并抛诸脑后的理由。

————

另外,在剧作上有几个点也反映出伍迪•艾伦的自我剖析和对生活细致的描摹——

比如,Joey在父亲的婚礼前对父亲倾诉,希望他和Pearl幸福,父亲说,你应该亲自去讲。然后婚礼后,看着Pearl略带纵情的舞蹈,Joey反过来却称呼其为“Animal”,这种矛盾和失控,或许又正是这部电影希望让我们理解的。

再比如,Frederick帮Flyn脱鞋的设计很微妙,两人对同一个事件产生了两种念头,以至于后来强暴戏中,男人被再三阻止后仍然认为女方是欲迎还拒,表示说女方一直在和自己调情,女方则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对男方有过任何暗示。这场冲突,最后只能是在撕裂中仓皇收场。

成熟的创作者并不会对人物进行简单的价值评判,而是通过具有说服力的台词和表演,让我们看到每个人复杂幽微的内心。言不由衷,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短评

Bergman cosplay show.

7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你永远在思考婚姻这件事。

12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这真的是在照搬伯格曼。从《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到《秋日奏鸣曲》中的母女关系,再到《呼喊与细雨》中的三姐妹关系,甚至还完美复制了《假面》中那个经典的海边横推的长镜头。伍迪艾伦不愧是伯格曼真粉,杂糅一下就是一部力作。。不过回过头来说,只要是是拍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姐妹之间的妒忌心态的,也很难越过伯格曼的这两部,哈内克《钢琴教师》也是如此。

14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joey最后拿起了笔,你说人生残酷不残酷,一个人的寂灭点亮另一个人。

16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没想到他能把女人的内心这么Powerful地表达出来,太有煽动感了,感觉有一堆东西淤积在心里吐不出来。人的心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感觉呢?能不能把它们弄出来?

21分钟前
  • Q
  • 力荐

观感如同看欧洲电影,有伯格曼之形但无伯格曼之魂,倒是几个人物都塑造还是很立体,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在房间里窒息而死不如走向海边,仿佛真正得以永生。从一开始这个家庭的房间装修和布局就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观气息,唯一热情的那个父亲的新欢显得就像是外乡人,就好像一个跳广场舞的突然来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样格格不入。那种豁达乐观和中产家庭的压抑窒息形成鲜明的对比,知识分子的家庭总是有一种对俗世的藐视和优越感,但又无法摆弄自己的才华来彰显清高,最终在日复一日的自命不凡里耗尽了家庭的气息。【哔哩哔哩】

2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伍迪·艾伦的老片子看过的几部还真的都挺喜欢的。最喜欢的是单个场景内人物频繁的“对决”,看起来非常的有爆发力——但因为(可能是故意的)生硬甚至突兀的转场,以及场景间的时间沟壑,又让它看起来更像个段子集,或者一组没能真正完成的分镜,即便可能原意是通过这样的节奏表现主题展现的疏离感。

2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so at last men just wanna be with some slut who can make them laugh...Be a vulgarian!

31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老头最正经的一部片,或者说最艺术片的一部片,简直就是伯格曼本人拍的么!摄影极为NB,细腻的低照度(海滩那几个镜头太帅了),以及伯格曼式的特写。绝大部分场景在室内完成。剧作甚妙。

3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伍迪艾伦最严肃的作品,甚至没有一个搞笑段子没有一句俏皮话,杂糅了伯格曼《秋日奏鸣曲》的母女、《婚姻生活》的夫妻、《呼喊与细语》的姊妹,宿命的不平等,无解的人性恶。最后二女儿被继母救活,开始提笔写字,啊,人活着真是苟且,盘算着是要弯还是折,没想到落得粉身碎骨,还要在碎末里开出花。

40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安妮·霍尔》之后的这部作品,风格转变极大,是一部纯粹的悲剧作品,是伍迪·艾伦向他崇拜的英格玛·伯格曼的致敬。伍迪·艾伦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喜剧作品,但他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一般都是悲剧,他也希望能写出一部伟大的悲剧。这部片子也许就是他的一次实践,不过之后他又迅速转向他擅长的喜剧。

42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即便作为一个伯格曼粉,伍佬在几个姐妹的人物塑造上还是有他自己的倾向的——比较多的人物对白,而不是偏向于意识流;单说黛安的表演,从之前的几部无厘头到这部偏艺术和内敛的<我心深处>,转换得丝毫没有违和感

45分钟前
  • Kieslowski.
  • 还行

其实相比伍迪艾伦的其他片子来说这片还算不错,但是我求您不要再致敬伯格曼了....

49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印象里是第一次看伍迪的片子没见到他的标志性字体,要不是一开始那几个熟悉的名字还以为自己走错厅。威利斯的摄影确实厉害,从没想过伍迪艾伦的电影还能用“大气”来形容(最后一场大海戏牛逼啊)。相比之下影片其他元素很优秀也被盖过了光芒。当然我觉得对伯格曼的致敬多还是停留在形而不到神

5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母女是用来干么的?吵架的。婚姻是用来干么的?吵架的。父女是用来干么的?吵架的。姐妹是用来干么的?吵架的。房间是用来干么的?吵架的。

5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各种伯格曼附体,室内戏、用光、人物关系架构、对局部细节的处理,不过核心依然是伍迪式的半嘲讽半无奈,结尾海滩上那抹亮丽的红改写了全局阴沉的底色。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在《安妮·霍尔》大获成功、获得奥斯卡奖之后,伍迪得以拍一部剧情片,电影出来之后毁誉参半,但却是他最想拍的电影。短评所说致敬伯格曼无非是指《呼喊与细语》,但这部片子和伯格曼真的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太像伍迪,但也绝不像伯格曼。最后一部伍迪·艾伦,老头儿是在世的最有趣的导演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woodyallen最正经的一次,伯格曼的影子很重,我一向认为玩高超喜剧的人对那些“正经剧”是看不起的,是不屑的。woody其实是个例子,之后他就不正经了,他或许又多了一个讽刺的砝码去讽刺伯格曼了。最后在海边的镜头,牛逼。

1小时前
  • jimmy
  • 推荐

伍迪艾伦的创作生涯,大致就是在一个脱口秀演员和伯格曼之间来回摇摆的过程,《我心深处》标定着伍迪艾伦电影光谱的一端。

1小时前
  • 应用层协议
  • 力荐

不知道是不是唯一一部,至少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伍迪艾伦的非喜剧电影。比《秋日奏鸣曲》居然还早几个月,老头儿这下真的是和自己的偶像想到一块儿去了。

1小时前
  • lixunhu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