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王迅,李易祥,张磊,王佳佳,刘洋,刘超,本杰明,明子煜,张婉儿,王槊,刘俊宏,张蓓蓓

导演:韩志

播放地址

 剧照

悬崖 剧照 NO.1悬崖 剧照 NO.2悬崖 剧照 NO.3悬崖 剧照 NO.4悬崖 剧照 NO.5悬崖 剧照 NO.6悬崖 剧照 NO.13悬崖 剧照 NO.14悬崖 剧照 NO.15悬崖 剧照 NO.16悬崖 剧照 NO.17悬崖 剧照 NO.18悬崖 剧照 NO.19悬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0:25

详细剧情

在一座海边小城中,一位开着观光旅游车的单亲爸爸老余;一对一心求子的夫妻简如月、方达;一对一心想飞黄腾达的修车行兄弟……   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不同轨迹上的小人物,在一个台风天,阴差阳错的踏上了开往悬崖的夺命之旅。一群各怀?的?,在生死危机的悬崖边缘,死亡越来越近,时间一点点消逝,求生的机会越来越渺茫……他们该如何博弈仅存的生存机会?

 长篇影评

 1 ) 周乙死掉最好——评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

周乙是怎么死的?

根据电影《悬崖之上》给出的信息,不难猜测,周乙将死于口服的氰化物药片。

当他完成张宪臣遗愿,帮王郁找回孩子,他就下定了牺牲的决心。

他要去杀谢子荣。

谢子荣必须尽快死:为同志报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组织及时止损。

但谢子荣一死,就证明了高科长的猜测——卧底并未清洗掉。显然,特务科内部会迅速达成共识:金股长为替死鬼,卧底嫌疑最大的就是周乙。

一个死局。所以,高科长成竹在胸地说:“等他自己跳出来!”

周乙做了选择,和张宪臣、楚良一样。

当我们谈“牺牲”的时候,意味着放弃自己活着的机会,成全他人的明天。电影《悬崖之上》主要讲的就是这个“牺牲”——张宪臣和楚良为了不让周乙暴露,甘愿放弃自己的活路;周乙为了小兰们看到黎明,自愿赴死。

这是一份沉重的礼物。坦白讲,除了张兰、王郁、当时的四万万同胞,我们影院里的每个观众都是受赠者,只是我们健忘到需要一部又一部的文艺作品来记起被馈赠的事实。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是普遍的,艺术似乎成了拯救人类异化的唯一解药。

人们善于遗忘;我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踏上腐朽的老路——有些人找到了剥削自己同胞的门道,并无耻地宣扬此乃被剥削者的福报;有些人当上了蛀虫,通过偷税洗钱、贪污腐败、投机圈钱啃噬社会财富,并竭力营销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有些人数典忘祖、夸夸其谈地精资,做着带路党却恬不知耻地粉饰自己是科学和民主的公知;更多的是有些人不学无术、娱乐至死、向往以上所有物质成功的“捷径”,但实际上做着不挣不扎、只会消极抱怨的精神咸鱼。

当我们再谈“牺牲”,到底还能触动多少人?

如果你已经在遗忘先辈的牺牲和馈赠,那电影《悬崖之上》就正好有了它及时的、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单从电影剧作层面来讲,《悬崖之上》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电影的主旨建立在史诗般的宏大命题上,但却落笔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切口中。一次并非拯救世界的任务、一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谍战工作者、一撮并非神通广大的敌人;没去安排波澜壮阔的外景场面,没去刻画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也没去喋喋不休地宣讲情怀和主义,但是时代、生活、情感、信仰却在留白处暗自啜泣。

《悬崖之上》的笔墨都聚焦在了故事的细节上、人物的表现上,故事完整、情节紧凑、对白不见一句废话、文戏留白尽是险恶、武戏真实全为杀招。电影风格凝练、含蓄、厚重,观感如读一部成名大家所著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如对着电影中藏埋世事的皑皑白雪独自格物。

以上为《悬崖之上》风格美感的综述——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奢谈风格的——缺乏相应审美能力者或会觉得不如宫斗之烧脑、漫威之热血、战争片之激荡,感受不到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奶嘴上分泌;但有一定文学底子的观众,即便不能细说高明之处,也定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成熟老辣、绝非戏作。

若是以上评价过于主观,那么关于《悬崖之上》,至少有一点相信是观众的共识:

演员的演技普遍扎实,电影的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到位,尤其是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于和伟饰演的周乙,写得出彩、演得也精彩!

特务科的高科长,是一个城府极深、领导艺术高明的冷血政治机器。为了政治生命,他可以残害同胞,也可以冤杀(明知有冤)同僚,是为冷血政治机器;他不相信任何人,每下达一个指示必然考虑让多方掣肘实施,每说一句话必然是言简意深、喜怒不形于色,是为城府极深;他洞悉下属的本性和倾向,即便心中清楚谁是内鬼、谁不是,也会考虑形势、不急于做出让内部力量分裂的粗暴指示,所以他在“证据确凿”时牺牲金股长,等其他下属(尤其是女干将)恍然大悟“周股长才是卧底”时再拿办周乙,是为领导艺术高明。

这么一个极端城府的角色,倪大红来演绎正合适不过。经验老道的他,时而通过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独白、时而通过细微不易察觉的面部表情、时而通过装模作样的肢体动作,将冷酷、危险、善于伪装的高科长活灵活现地演绎在了大荧幕上。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角色,自然是周乙。周乙这个角色,电影的前半段里,是高科长的部下、反动走狗,直到餐桌上唱国际歌时他秀了一下俄语发音,观众才意识到这位很可能去过苏俄,怕不止是伪满走狗那么简单。往后,果然,周乙是组织安插在敌人内部的卧底;他能在敌人眼皮底子下化险为夷、瞒天过海,正得益于其临危不变、沉着细致的性格,以及精于筹划、随机应变的能力。

周乙是个战争时代合格的战士。他政治素养极高、信念坚定,对同志如春天、待敌人如寒冬,但他并非呆板、“政治正确写在脸上”的人物。他左右逢源、善于表演,也脏得了手、懂得为最终目标服务。

这样一个角色,非于和伟莫属。不久前才播放的神剧《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正完美演绎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陈独秀。该剧里的陈独秀同志志存高远、觉悟深刻、敢为天下先,但形象上丝毫不是传统呆板的士大夫面貌,反而是关汉卿似的铁骨铮铮又不拘一格、颇为不羁的君子。不管是陈独秀还是周乙,两个角色都要求人物内心和“对外形象”上的反差,于和伟就是能把这种反差魅力演绎出来,给予观众立体鲜活的人物感受。

若故事中的周乙不死,万幸长命百岁活到了现在,你猜他的信仰是否依旧明确而坚定?

作为虚构的文艺角色,周乙还是死掉最好。

周乙的死,在剧情中是必然,于我们观众也最有怀念和反思的意义:英雄千古,我们后人又走上新的悬崖,该如何面对?

(End,喜欢本文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2 ) 片中出现的一些地理元素与时间的简要考证

一开头四人伞降,大概位置在哪里呢?后面有个镜头,属下拿地图指点给高彬看,手指的是兴凯湖附近。 那年头不存在鸡西市,他们大概率是伞降在今天密山-鸡东-穆棱靠近国境线的山区地带,跟假接应真特务接头的暗号里也提了一句“虎头”(今虎林市虎头镇,靠乌苏里江,有日军要塞遗址),倒也贴点边,非常接近最近出没的东北虎了。

后来他们乘上火车去哈尔滨,对东北有一定了解的观众应该都会认为走的是中东铁路。不过电影中他们在牡丹江换了一次车,历史上牡丹江至佳木斯的铁路也恰恰是1934-1937年修通的,有可能前一段坐的是牡佳线铁路。 横道河子站的戏其实主要是为了让百年机车库露个脸。

到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多次被提到。但说里面住着国联调查团就比较时空错乱了,因为李顿调查团来满洲是1932年春夏的事,跟冬天没有关系。何况1932年哈尔滨发了著名的大水,马迭尔也被淹了(萧红也趁机从道外关押她的旅馆逃走),很长时间也不能住人。

楚良和王郁住的大宅,提到原主人叫加斯普,还说宅子“老邪性了”。加斯普就是马迭尔前老板,犹太人,因为马迭尔产业被日本人盯上了,结果就找了几个白俄绑架了他儿子,青年钢琴家西门·加斯普。因为没有勒索到足够赎金,日本人撕了票,绑匪虽然被逮捕但被日本法官无罪释放,老加斯普只能把财产都卖了逃走。这桩绑架案是老哈尔滨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案,是1933年的事,所以故事至少在1933年之后了。

电影人都说这部电影的乌特拉行动是麦格芬,但王子阳逃出来这件事使得电影的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下来。历史上背荫河中马城细菌部队是1932年建立的,1935年发生了监狱暴动被摧毁,所以本片发生时间大概是1935年冬

最后还要提一下亚细亚电影院的事。电影里的亚细亚电影院,门脸太上海了,真实建筑外立面其实大概像是缩水版的工人文化宫,文末附照片,懂的都懂。而且亚细亚电影院这个名字是1936年改的,这个倒是还将就,不过都1935或1936年了电影院还要放十年前的卓别林《淘金记》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哈尔滨就时髦到搞《淘金记》十周年重映版了么?

最最后再强调一下,那位白人门童小伙子的演员确实是一位拉脱维亚人,不信可以等到演员表看一下他的姓名。

图片:

真实的亚细亚电影院

彩蛋:

1932年被洪水淹没的马迭尔宾馆,来源是1932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哈尔滨洪水的报道

 3 ) 《悬崖之上》问题太多!看了两遍只能一声叹息~

《悬崖之上》轰轰烈烈的上映完毕了,之所以这时候才来说一说电影的评论,是因为此时不需要考虑任何剧透的存在了。电影的画面没的说,绝对超强的构思,不愧是出自学摄影出身的大导演之手笔。开篇特工跳伞入画的设计,很富有电影开篇的震撼力,先且不说那个时期日本对东北空中控制的戒备如何,反正苏联派特工潜入东北日军占领区用这种空投的形式,动静是不是有点大?不过这个情节不算是硬伤,也可以接受,毕竟电影开场需要一点冲击力的画面设计,导演的意图从导演技术层面上看是对的。导演在很多场戏中都用了雪花漫舞的背景,很有画面意境,这都能体现出导演的唯美镜头思维的习惯。总之,在镜头的处理、机位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上,导演的调度力都十分到位的表现出来,所以说导演技术层面上基本没啥可挑剔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一部故事片,除了镜头唯美之外,重要的是您得用镜头讲故事,并把故事讲的明明白白,还得让观众心服口服的接受,尤其是您还要讲的是一个富有悬念和紧张周旋之情节的惊悚故事,那就需要环环紧扣步步扎实的逻辑,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会推翻情节的设定,那么观众就会跳戏,就不认账,这就是电影常常犯得毛病——编剧意志问题!导演意志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电影中的情节设计几处关键硬伤: ①开篇四个特工跳伞来个集体亮相,张译打开一个火柴盒,里边四粒自尽的备用药片,简明扼要的表现了他们将进行一个随时牺牲的艰巨任务,这个情节编剧设定的非常高级,一下子就把电影的惊悚感建立了。然后分为两个组,为下一步电影故事的主要环节做了“游戏规则”的设定,这都是编剧技术的充分体现。重要的是雪山中几场戏已将张译的人设充分体现出来迅速传递给观众。张译通过和“老冯”的对话,测试出对方不是自己人,还有张译的身手也展现出了训练有素的特工的能力。后面张译在安全屋里提示小兰长点心,都说明张译的特工水平不潜。至于很多观众评述张译不该为了找寻自己的孩子而冒险最终被捕的情节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这么来看,一是那个时期的苏联特工组织还不是后来的克格勃组织,不至于要求和培训特工毫无人性到极点。另外,张译毕竟是中国人,中国人的重血缘亲情,加上两组分别时张译和秦海璐的对话交待了“活着的找孩子”的前提,前来东北执行任务的同时两人也想顺便完成一个自己的事儿。所以说张译化妆女人成功从书店拿到密码书并离开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了马迭尔宾馆前自己的孩子下车冒险探寻是说的通的。但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的是…… ②首先那个时代的哈尔滨很小吗?这座城市里只有一个书店?而伪政府的特务们正好监守的恰恰就是这个书店?这~这~这有点太巧了吧? 其实张译下车在马迭尔宾馆前探寻孩子时,编剧的设定是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危险,而是张译准备离开时才突然被特务追捕,那么凭啥特务一看到张译就追?张译是化妆进入书店的,特务们并没有看清张译模样,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凭啥一看到张译背影就开枪?这场戏编剧设定的有点着急了,虽然戏剧任务需要编剧处理此时张译必须被追、被捕,那么是不是应该这么处理:张译本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大街上行走,而特务们例行公事上前盘查,正准备搜身时张译无奈(因为他身上揣着那本密码书)必须拔腿就跑,这样才发生后来的情节,对不对呢?呵呵这就是编剧的意志,因为设定了在这场戏里张译必须被捕的戏剧任务结果,所以编剧就着急忙慌的设计似乎是逼着张译赶紧被捕,情节逻辑上说不通。 ③再回到影片开始阶段,一组张译和小兰从雪山脱险,二组秦海璐和朱亚文被特务骗走,两组人都是距离哈尔滨几百里的路程,都需要坐火车去哈尔滨的前提十分合理。但是问题来了,两组人怎么都那么巧坐的是同一列班次的火车?而且巧上加巧,两组人居然都在一个车厢内,哈哈...哈哈,因为情节戏需要在一个空间内展现才有张力,才好演,才有戏,是戏剧任务的需要,那么编剧怎么就不下下功夫铺垫好两个组必须要到了一个车厢的可能性呢?!这就是最可笑的巧合的设定,是电影情节设计中最大的忌讳,尤其是惊悚戏,巧合的设定是最低级的设定。更重要的问题又来了…… ④既然叛徒看到了张译到卫生间书写的密码并篡改了密码内容,此情节表明叛徒可以确定一组的人确实也在这列火车上,那么后来朱亚文告诉了特务一组成员小兰的身份后,特务们可以判断剩下的张译必在火车上,完全可以彻底严查,不可漏网的将一组人员全部逮住,这样一组二组就全部落网,还用得着后边的热闹戏吗?于和伟作为共党特工当然不愿意张译被抓,但他也不能控制全局啊,特务们的布局呢?就这么漏洞百出?那么老谋深算的高科长(倪大红)呐?是虚张声势而已,其实也是个草包?!既然另外一个特务巧合的审查小兰而引带出了朱亚文冒失的向特务托盘而出了小兰的身份(朱亚文的冒失是合理的,后来交待他原是东方大学的高材生临时受训当的特工,所以潜能差点可以理解),那么特务们就不沟通吗?明知道一组全员都已在火车上,就这么放任了?既然放任了,还搞出车站小兰生死逃离的一场戏?哈哈...哈哈,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不能让观众有尿点,想竭力做到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但是掰开洋葱辣眼睛,编剧的设计漏洞百出啊,您无法在逻辑上让观众信服和折服啊!您最起码可以加一个倪大红老谋深算的表述,火车上是故意放跑他们的,目的是要引出特务科里的内鬼!知道编剧必须要完成电影中后边的戏剧任务,必须要让一组脱险,但您的设计得严密合缝啊,惊悚悬疑的逻辑得扎实啊? ⑤好的,倪大红的目的不是逮住一二组成员,还需要知道乌特拉行动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铲除特务科内鬼,我们接受这个戏剧任务的设定,那么,那么编剧就必须在恰到好处时再缝补一下,让观众接受情节上的不合理,可是编剧笔下的张译的人设一而再再而三的崩塌…… ⑥张译被捕后,经历了严刑拷打,特务们通过调查张译那天书店逃离时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得知小兰的住处。哈哈...哈哈,张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人设前边已经交待给观众了吧,一个特工基本素质,我这没受过训练的间谍票友都知道,不可能在准确地址下车吧!一般都是在准确地址前后附近下车,自己再绕几圈回到安全屋,这是特工基本素质,难道张译疏忽了?就这么简单,特务们找到了小兰的居所(还是准确的房间,出租车司机真够厉害的,不但知道张译下车的位置和还知晓具体楼里的房间号,哈哈...哈哈)。老谋深算的倪大红真的是要什么放长线钓大鱼彻查特务科内鬼吧?不然为啥特务们傻啦吧唧的蹲守屋内,而不在周围和房门外蹲守?而且就派俩人抓捕这么重要的剩下的唯一共党特工?玩儿戏呢大编剧?这么赤裸裸的羞辱特务科科长倪大红?这么赤裸裸的羞辱观众的智商? ⑦张译第二次被捕后被打“恍惚剂”之前,按说一名老特工应该知道自己失控后会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损失,那么一般都会咬掉自己的舌头以防胡说。可是编剧为了完成后边的戏剧任务,不能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想到咬断自己的舌头,所以恍惚后的张译说出了亚细亚剧院重要环节。那么编剧您就想不到让老谋深算的倪大红提前布置让人将张译的嘴塞进去毛巾防止张译自我咬断舌头吗?就这样,张译的人设被编剧硬生生的毁灭了,完全泯灭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的基本潜能。后来张译大义凛然“丢车保帅”的行为太不专业了吧,既然明知重点是保护于和伟,那么闯关卡逃离是次要的,求死是第一位的,干嘛还再次被捕呢?这对于和伟的危险会是多大,张译这个老特工不明白?哈哈...哈哈,因为导演要后边审讯的戏,好让观众提心吊胆,增加惊悚感。导演可以要求编剧完成导演必须要的戏剧任务,那么您当编剧的就得设法高级的解决问题,不然就漏洞百出,就不能让观众信服和移情人物!您以为惊悚戏那么好写嘛?! ⑧因为编剧对人物的控制不精准(《悬崖》原作里周已应该是主要人物,但是《悬崖之上》里张译应该是主要人物吧?!)编剧对张译这个人物把握的有些游离,张译牺牲的这场戏是故意那么设定的吗?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和一个被“诬陷”了的特务陪绑一起被枪杀,一场悲壮的大戏变成闹剧了,影院里周边观众的笑声令人哀叹,看到影片结尾处那一排口号:『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观众们能被打动了吗?这场戏的处理真的反射出了要么是编剧的水平问题(这场戏是张译这个英雄人物的高潮戏,也是于和伟这个无名英雄人物的高潮戏);要么就是编剧的立场问题(故意的,就是把英雄的牺牲搞得很可笑了) ⑨于和伟的人设因为基于原作里周已这个主要人物,所以没让编剧怎么费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尤其剧院于和伟画✓的那场戏,他和老金的交流,极力刻画了于和伟这个老特工的缜密和专业素质。后面他及时开枪射击朱亚文是变相提示朱亚文赶紧逃离,这都是特工的机智手段。于和伟不但要坚决的执行完成一组二组不能继续的乌特拉任务,还要保全自己更好的执行潜伏任务(顺便提一下在电视剧《潜伏》里孙红雷的人物设定就非常到位,姜伟老师的编剧功底令人不得不赞叹!)但是,电影的结尾(彩蛋处吧)于和伟杀掉叛徒的那场戏更是全剧中最大的败笔,本来倪大红就不信特务科内鬼已经铲除了,于和伟这一行为不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吗?如果必须让叛徒死,那么也得设计一下,让其他地下党(比如药店老板)干掉叛徒以快人心,何必最后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来一把小儿科的行为呐?编剧的低级思考毁了于和伟的最终人设啊! ⑩最后说说影片的“大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是苏联派出了四名中国特工前往日军占领地区哈尔滨解救一名从731部队逃出来的王子阳。为了更有把握的完成任务,四名特工分为两组进城,这就是电影主要情节,两组特工与敌人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周旋,但终究两组人员几乎都被破坏。老张临危保全周已,目的是让他与唯一剩下的特工小兰接头按既定计划解救王子阳。中间你追我躲的紧张情节戏完成了,叼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电影故事高潮应该是周已与小兰携手出色的完成最重要的乌特拉任务,怎么就一滑而过了?废了这么大劲的折腾不就是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嘛?!任务这么简单,那还要前边的折腾干嘛?如果后边的任务轻描淡写的表现过去,那么观众就很难接受前边的惊心动魄,这是起码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也是戏剧情绪逻辑,你必须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麦基的剧作理论强调的就是必须顺应和珍视观众情绪),不然观众就不理解和不接受你给的结局。

哈哈...哈哈,因为导演和编剧要玩的是商业片元素,中间的悬疑和惊悚环节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可是您忘了故事的核心了,带了个大帽子扣在了小脸上。难道是故事受到了电影时长的片幅制约不得已为之只能草草收场?咱们是不是难为编剧和导演了?

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有很大因素是受导演的影响的,所以说也许影片中很多的问题不全是编剧的无能和失职,或者剪辑中不准确的剪辑点破坏了情节要素也有可能。但是,一部电影最终负责的还是导演,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您是知名大导演就必须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就必须接受观众的评判,什么叫不负众望?想糊弄现在聪明的观众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说普通观众搞不懂专业的视听语言也许能打击一下观众的挑剔,但起码的情节逻辑那是基本常识,谁让您非要编的是一部需要严谨的逻辑延展才能完成的惊悚类题材呢?

为什么剧中人物我都用了演员的名字代替,那是因为演员都表现得太出色了。白瞎了演技!

 4 ) 于和伟:《悬崖之上》,大成启航

于和伟:《悬崖之上》,大成启航

文/荞麦花开

张艺谋新片《悬崖之上》,最让我惊艳的是片中于和伟的表演。

于和伟是一个很特别的演员,特别之处何在?答曰:魅力。用行话说就是“星味儿”。这玩意儿对演技派演员“冲顶”来说太重要了。

不妨用前辈作比。梁家辉的演技不逊于周润发,坊间人称变色龙百变影帝,但何以始终不及发哥的成就和高度?答曰:缺的就是星味儿,缺的就是银幕上的光彩魅力。而银幕魅力这东西,可遇不可求。

你品,你细品,周润发嘴叼牙签手持双枪横扫一大片的银幕形象多么迷得人五迷三道的。于和伟的周乙就是如此。那挺拔硬朗的身姿,克制内敛的儒雅,波澜不惊的深沉,冷峻酷帅的脸廓,邪帅魅惑的味道,可谓天然生就一种完美贴合民国谍战戏的古铜色气质。高大身影里亦正亦邪的冷静克制,这不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男明星范本吗?

于和伟懂得自己的魅力在于邪帅(对比,前辈陈道明则儒帅,侪辈吴秀波则痞帅、余皑磊则丑帅?),所以他在车里魔术变戏法似的富有层次感地搓熄纸条,美感十足地写出了动态的两个字——“烬落”(鲸落?^_^)当然,如果只有扮酷耍帅的魅力,撑死了也就一个朱婷偶像,是谈不到银幕魅力的,无论如何是谈不到的。于和伟超越于此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表演很准确又很懂用心思的演技派“真演员”。

于和伟在《悬崖之上》中的表演,可谓阴狠在骨,刀刀毙命,没有一个字多余,没有一个表情多余,没有一个动作多余,而细思之,没有一个字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细节能少。片中倪大红的高科长当然也是这种没有一个字废话没有一个眼神动作多余的老谋深算波澜不惊气质,但他没有于和伟独有的那种儒雅成熟的邪帅魅力。又如同样是谍战大户,于震永远是个咋咋呼呼,所以他出不来,到现在都还泡在二三线地方台的谍战剧抗日剧中;于和伟的《青盲》《零下三十八度》《连环套》这一路谍战剧,仿佛为今日《悬崖之上》的大成,做了十年的准备。这种简练传神,克制表演,于和伟之前,则陈道明《黑洞》《冬至》——尽量做减法,把最复杂的东西,用最精要的台词和动作表情,准确传达出来。诚如于和伟自我解说角色和表演:“周乙是个无名英雄,他一直要隐忍,要克制,无法表现、无法抒发。……他那么难过、难么痛苦,却没有一场戏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我要在丝丝缕缕的缝隙里去表达,不动声色,克制自己,但还要让观众看到,不能隐忍着隐忍着就没了。这个时候,表演的分寸感在哪儿?这是一个挑战。”(2021年5月“人民文娱”专访于和伟)看几个表演细节:

在车上与张译演的张宪臣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决别”,张译的表演当然热泪涌动饱满张力,而我同样被于和伟的冷峻克制之下的情感热流打动了,他重复问道,“还有吗?”他不甘心战友竟然没有未竟之愿,可以留给自己帮着完成。他以这重复的三个字,作为对即将永别的战友的挽留。虽然徒劳的挽留。这两个短句重复,好有感染力。据于和伟知乎访谈,这两个短句是剧本里没有,他自己临场加的。多么肯动心思的演员。(也感谢张艺谋导演,能虚心接纳演员的创造性。)车上诀别这段戏最后我们注意到,于和伟眼眶湿润了,克制克制再克制的周乙,在张宪臣下车离去等于是萧萧易水一别后,终于禁不住眼眶红了,而这个细节在电影美学上的妙处在于,于和伟是特意侧过脸来,提醒观众,用一整片银幕,看他这眼眶红湿。妈的,真好心思!

“妈的,晚了一步。”这是他与朱亚文演的另一位战友楚良诀别时的话。身后的看不到他脸的特务自然理解为晚了一步留个活口;身前的看得到他眼眶红润的观众自然懂得他是在演戏;再一咀嚼,遮莫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晚了一步,在特务从背后赶来前,把战友送出险境。

在那之前,他拼命地要从战友喉中抠出自杀毒药片,同样是做戏,身后的看不到他脸的特务自然理解为他要拼命抠出来;身前的看得到他眼眶红润的观众自然懂得他是拼命做戏——假装抠出来。甚至明抠暗送。他知道战友落入敌手会受酷刑而惨死,与其如此,不如帮他解脱早死。有网友评这段戏:在目睹张译演的张宪臣被折磨如此惨状的前提下,结合片尾雪地里骗小兰说两人都是英勇战斗后就义未受敌人折磨的情节;回到楚良那个绝境下,为了不让同志再落敌手受刑,我更倾向于和伟演的老周“明抠暗送”,以成全已抱死志的同志楚良,这一段无论是接近20秒的“抠”的过程中反复地双方镜头切换,还是之前楚良面对老周依然选择开枪,都是在表达一种同志之间无声的默契,而那句故作匪气的“妈的,晚了一步”,把这一出戏完整收尾。

“妈的,晚了一步。”于和伟这句语带颤声。显然,他禁不住又一位战友在眼前惨死。片末他用善意的谎言骗小兰,张宪臣和楚良是牺牲在战斗过程中的,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没有被捕受酷刑受折磨。他补充道,我都在现场。“我都在现场。”这句说来云淡风轻,实则碾过内心重逾万钧。每在一次现场,他受的煎熬就加重一次。这次他控制不住语音发颤其实是很危险的,但他终于没有暴露,因为他把略微哭腔“藏”进了喘气儿声——刚与“敌人”剧烈“搏斗”后该有的喘气儿声。老周这个人物之难演,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演员既要表达出人物努力克制又克制不住终于还是露出对战友的真情这一点(否则观众遮莫会认为这竟是个冷血动物。因为观众什么也没看到),但同时又必须借助各种“掩护”,让他身周的特务看不出破绽。

这个掩护,再如雪地里处决张宪臣,他借着点烟掩护那一哆嗦。

这些,都是多么美感的电影细节,都是多么高级的电影美学。

尤其是借着点烟掩护那一哆嗦,岂非又一次刘玄德闻雷失箸?

勉从虎穴暂栖身。原来,君子善假于物,原是于和伟看家本事?

即如《楚汉传奇》剧中秦始皇,于和伟在陈鲁豫的访谈中透露最后秦始皇死前自己掐自己喉咙那段是他的设计。符合现代生理医学的写实性的表演设计。妙。还有,剧中秦始皇决定焚书坑儒前,有个细节,始皇拿着一卷书册竹简,慢慢凑近火焰,他眼中的仇恨愤怒的火焰,就如此巧妙地外化了!真是善用心思善用道具的演员!老周在车内单手一块一块搓熄字条,正折射出人物的缜密冷静,如一道暗黑幽深的长廊,次第打开廊灯,演员给观众次第打开人物内心的隐秘纵深。据导演访谈,搓熄字条这段是于和伟临场发挥,张导赞不绝口。一块一块由大到小搓熄字条,最后把灰都攥在手里,指缝中都不漏出一点。然后导演分析说这样演好,就那种绝对保密,不留一丝破绽的感觉。

内心隐秘纵深,信念坚如磐石。

于和伟独特的味道在于亦正亦邪。他懂得善用他的“邪味儿”。所以他在靠窗的咖啡座上用平静的语调戏耍自以为聪明的金志德(余皑磊饰),以长者的姿态给出一点人生的经验,竟然演出了让观众如坐过山车般惊心动魄的效果,竟然让人有那么一丢丢同情金志德(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老金在挨揍^_^)。有网友说,教训老金这段儿演出了中国人独有的交际场上那个味儿。演得古典而不西化,难得。演得“轻”了就成《间谍同盟》里的布拉德皮特了,那就成了外国人的“机智”,而不是中国人的“厚黑”了。官大一级压死人,我就是逗你耍你怎么了,就喜欢看你内心憋屈恼怒而又陪着笑脸无可奈何的样子。可以对比经典谍战剧《潜伏》,余则成前期对马奎不无客气,跟后期对李涯不必客气,那话风明显的两个味儿,因为前期是平级,大家都是处长,后期余是副站长了,就可以居高临下仗势欺人我就是逗你耍你怎么了。(就此也看出孙红雷对人物关系变化把握准确。)

表演的准确其实就是人物关系的准确。据于和伟说,张宪臣被周乙从过道一把拖进去再关上房门,张宪臣脱口而出,“老周!”——人物关系就确立。老张老周是老熟人。这段是他和张译磨出来的点子。我看片末高科长解开周乙手铐后两人那段戏,表达人物关系是最精准最耐咀嚼的。高彬笑着表示周末吃西餐我请,老周微带脾气似的来一句,我不吃西餐。这句只有周乙说合适。何则?周乙是股长,在特务科属于中层,一人之下众人之上,股长在跑马场上只比科长差一个马头,那么不妨合理设想二人的前史,有可能最初二人是同级,还称兄道弟老周老高过。但如果是金志德鲁明这个级别(连股长都不是。片子开头特务科杀人,高科长和周乙在屋内烤火,金志德和鲁明在屋外雪地里挨个枪毙犯人,也能看出高、周二人职级是较高的),跟高科长傲娇,我不吃西餐,这人物情境就不成立。因为中间越级了。观众就无法自然联想到,他们曾经有可能是互相递烟一起讲荤段子的同级。周乙必须这么傲娇一下,不然就不真实得令人怀疑——他“平白”受这趟委屈,连生气都不生气?但他又不能傲娇过头,那样同样令人生疑——戏过了吧?所以接下去周乙见好就收,就坡下驴,回应高彬的橄榄枝,伸手握住高伸出的手。

包括最后周乙要走出房门,高彬从背后叫住了他,笑着把手枪送回他,“你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哦。”——我是周乙的话我的心都要蹦出来!这话内藏玄机几不隐藏,好似一个洞悉了一切的老狐狸用明语给你喊话,你当心着点儿,这次是没证据,下次可得走稳点儿;表面上则显然是高科长对业务骨干的期许。如果结合楚良那把左轮的撞针被搞了联系起来一想就更可怕了——这分明是飞龙骑我脸:这个死了的楚良,枪上的手脚就是我派人做的。不怕告诉你,我一直在监视你。跟这样的老狐狸四目对视太艰难了,所以周乙撂下一句“感谢救了我”(浅的一层:澄清我的“清白”;深的一层:楚良枪卡壳我没中枪),然后顺势张臂,跟高科长来个感恩的同志拥抱。跟高科长的这个拥抱同样只能是周乙才成立,脱略形迹也是要有人物关系基础的。如果此刻转过身的是金志德,或鲁明,他们除了硬着头皮迎接高科长眼光的透视,不,凌迟,别无他法。他们是不可能一个拥抱,把笑不起来的复杂眼神留在高科长这头老狐狸的身后的。有网友说,高彬最后就是想说虽然我冤枉了你把你扣在这里,但是我搞坏撞针救了你一命,你我这点龃龉就当过去了。周乙原本假装出来的那一点不满也顺势烟消云散。两个人都在互相表演一出合理的戏,但其实各怀鬼胎。这就像钱锺书《围城》里这段:范小姐看她上轿子,祝他们俩一路平安,说一定把人家寄给孙小姐的信转到上海,“不过,这地址怎么写法?要开方先生府上的地址了,”说时格格地笑。孙小姐也说一定有信给她。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假使不是亲耳朵听见她们的互相刻薄,自己也以为她们真是好朋友了。

高彬这句“你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哦”,再细一咀嚼,还能琢磨出味儿。片子前边儿周乙载着张宪臣准备冲出去,对张宪臣说,劫持我(因为周乙算是特务科中高层人物,不是虾兵蟹将,特务科要保他),最后离开时向我开枪,只要不打死都行。结合这个思路分析他的心理,在与楚良持枪对峙时,他肯定希望楚良一枪击中(击伤)自己然后有机会脱身,最好是击伤自己(比如打胳膊或腿)然后还劫持自己脱身。但楚良的枪哑火了,在背后一群特务赶来众目睽睽之下自己不得不向楚良开枪,哪怕不打死他也迫得他不得不服毒自杀。而造成这一切的就是眼前这头老谋深算的老狐狸。骤然之间脑中电光火石一闪而过,周乙于整个事体已全然明了,他心中要活吞了眼前这老贼的心都有。这是最危险的时刻,高彬就等着看,周乙眼光里是否有伤痛的怒火。

于和伟这时的表演又陷入两难——如果眼睛里波澜不惊,其实是反人性的,苏轼有云,“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何也?以其变起仓促,人有生理性本能反射也。就好比余皑磊演金志德猝闻老周这句“我是共产党”,他的反应是很准确的,那就是一瞬间懵了,然后才是左右看看自己是不是中埋伏了。猝起不意,好比朝夕厮混的哥们儿突然对你来一句,其实我把你绿了——你那一瞬间的反应肯定也是懵了啊,然后才“来得及”想其他的。而且,如果周乙这时眼睛里波澜不惊,观众也要大呼此人冷血凉薄了——因为观众什么也没看到,他们不能凭空脑补周乙心中的伤痛悲愤。但是,如果周乙眼神里迸出伤痛的怒火,高彬等着呢,极度危险。所以这时一个最高级的临场应变,便是老周借着高科长释放出的善意,凭着跟“老高”的当年交情,顺势张开手臂往前一个感恩的拥抱,把自己眼神里着实不易掩饰的东西,干脆就不掩饰了,直接“屏蔽”在高彬的脑后跟。周乙有此临场急智——突然对老金来一句“我是共产党”,装作打不燃火等着老金来叫“坐我车吧”然后顺势栽赃嫁祸把那本《梅兰芳访美记》塞进老金车里。

这样,绝顶聪明的演员于和伟又一次完成了一个两难处理——眼中真实的东西,不让高彬看到,只让观众看到。有网友评论这段戏:为了避免被高彬这个老狐狸从他“可能”失控的表情中看出任何端倪,周乙电光火石之间突然给了这个罪魁祸首一个猝不及防的拥抱,将最有可能泄露出自己真实感情的面部快速转移到对方看不见的地方,嘴里说着感谢您的救命之恩,但交颈之处闪烁的眼神和僵硬的五官却分明看不到一丝劫后余生的喜悦。把那一刻的周乙演得完全不动声色,演得更像一名对高彬这个上级毕恭毕敬的得力下属,相信是任何一名专业演员都能做到的;但是,周乙是我党隐蔽战线的优秀代表,并不是只会完美执行任务的机器,在无比险恶的斗争环境下支撑他们坚持下来的,绝不是因为冰冷无情,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对信仰的忠诚和对祖国、对战友的真情,他们是真正深情无悔的战士。所以,在领悟到楚良牺牲真相的那一刻,突如其来的拥抱,隐而不发的哀恸,真正体现了演员于和伟用心之深。

人物关系职场关系其实是这部电影的精髓。张宪臣被电刑,高科长侧头看了一下周乙什么表情。也就是说,在张宪臣杀人越狱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地,高彬就在怀疑身边的这几个得力干将了。果然,“怀疑是我的工作。”《梅兰芳访美记》作为密码的母本,他不仅仅是瞒了周乙,他也瞒了金志德。他身边的这几个老家伙每一个他都在测试。他唯一最交底儿的,是年资最轻的小孟。看年龄,怕是特工学校才毕业。一张白纸,正好画画。老人家晚年,之所以不信任这帮老同志,转而对广场上汇成红色海洋的的娃娃们亲切挥手;金庸《鹿鼎记》中洪教主撇开教内老兄弟们,任用韦小宝这批少年新进,都是这个道理。

有的电视剧咖不适合大银幕是真不适合,而有的电视剧咖之所以暂时还戴着“电视剧咖”的帽子只是因为大银幕还没发现,哦,大银幕真的会,竟然会,放大他的影像魅力,几何级数的放大。十年前看《青盲》的时候我就感叹于和伟的不动声色,只把细节克制在方寸细微之间微动涟漪。但很遗憾那是电视剧,电视剧的观众不见得会有那份专注,去耐心地等待,与高级审美的邂逅。而电影,不一样,观众在电影院内是可以有耐心和专注掘地三尺地捕捉演员的表演细节的。

于和伟这种影像魅力,是“外形+气质+演技”三缺一而不可的。

比如陈道明《归来》。多少人被陆焉识弹钢琴后无言哭泣那场戏圈粉!陈老师的外形气质就是儒雅翩翩的老派教授,换个人演就没有说服力,然后他的哭戏,先是嘴角一下下牵动脸上肤纹,继而深深埋下头去双肩克制地抖动越克制越克制不住的抖动,继而扬起脸来满脸热泪,继而站起身来小心翼翼与爱人拥抱,继而因爱人突然的反常举动而茫然不解,继而知道爱人终究没认出自己而痛苦委屈伤心哭泣……这么复杂有层次的表演,对演技要求极高,换个人演根本就演不出来。(巧的是,《归来》同样由张艺谋导演。张艺谋真会拍演员?)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说,于和伟,就是下一个陈道明。

演员既要能大开大阖,hold住大段独角台词戏,有台词、身段两方面深厚的话剧舞台功底;又要能简练克制,没有一丝多余动作表情,在方寸之间传达准确。如此人物,以我所见,几十年来,只有两人。

如陈道明《康熙王朝》中怒斥群臣、千叟宴敬酒,《我的1919》中巴黎和会两次发言等大段台词戏,光彩照人,夺目璀璨,很久以来,看不到后来媲美者。如陈宝国《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当然也演得很好,但那是整体的好,是建立在刘和平剧本很好基础上的整体表现的好;而单论光彩夺目的大段独角台词戏,陈宝国没有能跟陈道明比拟的高光时刻。直到《军师联盟》中于和伟的曹操,横槊赋诗,那种hold住全场的耀眼片段戏,观众终于又见到了。这一点,很难得:

譬如就扮相而言,公认的好演技如周润发、葛优、王志文、李幼斌、孙红雷等,就不适合古装。李幼斌更是在采访中直言自己干脆不接古装剧。

有的演员缺乏古装正剧所需要的话剧台词腔调话剧舞台范儿,比如段奕宏,《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死啦死啦和《士兵突击》中老A队长是多么杰出的演出,但是一到古装正剧就破功,《大秦赋》中吕不韦《楚汉传奇》中韩信,那都演的什么玩意儿,违和得不得了。

有的演员是外形身板儿不够高大硬朗,如张译,缺乏主角的星味儿,他台词也很强啊,但你不大能想象他演曹操横槊赋诗这样的戏?

所以既能驾驭古装正剧的大段台词戏,又能在现代戏中有精准的表演创造性的构思,于和伟是肉眼可见的唯一一个“陈道明接班人”。

当然,于和伟不需要做任何前辈的“下一个”,他只需要做好他自己。他的魅力,无人可替。

祝于先生,早日大成!

 5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6 ) 张艺谋的谍中谍与戏中戏

保罗·维利维奥曾回忆道:二战时,新兵们突然接到前线的任务,会说一句话:“让我们去看电影!”因为他们对战场的感知与想象,都来自于电影。奔赴战场,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同时观看与表演。

确实,世上没有不带“表演性”的战场,这个概念在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里被贯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片中,谍战的战场成为了一部特殊的“时况电影”。想要在其中幸存下来,就要伪装自己,使自己同时成为这部“电影”的演员与观众,上演谍中谍、戏中戏。

只有骗过对手,才能在亡命的“悬崖边缘”求得一线生机。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拍摄谍战题材的悬疑商业片。年届72,张艺谋仍旧在“求变”的路上,扩宽自己的类型表达。

国内的电影市场,上次叫好又叫座的谍战片,可能还要追溯到2009年时的《风声》。这么多年的缺席下,没想到是张艺谋破了冰,并且达到了水准之上。

观众都会好奇,张艺谋拍谍战片,与普通导演的差别在哪?对其他人而言,拍出工整的类型完成度,捎带几个亮点,就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对张艺谋来说,如何在电影里挖掘出“高于类型”的内容,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悬崖之上》的故事,起源于历史现实中的中马城事件。中马城可视作为731部队的“前身”,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此秘密修建细菌杀人工厂,被用作实验对象的中国人被圈禁于此。直至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幸存下来的人说出真相,使得这一秘密工厂暴露目标。

保护幸存的人证,协助他越境并曝光真相,这就是《悬崖之上》里,4人小队的秘密任务“乌特拉”行动,一场典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身说不上高难度的任务,由于当地接应人员里有位叛徒的突然出卖,让小队在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身陷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

原先的接应人员全部洗牌,特务们把自己演成了共产党。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迅速识破了这一点,他与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组成的一队无需过多的伪装。但也由于早早暴露面目,需要不断躲避来自特务的追捕,甚至遭遇虐待。

另一边,秦海璐饰演的王郁与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则身陷敌人的围困。他们要在特务面前演“自己不知道对方是特务”的状态,同时又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下去,自己能脱身。为此,只能靠不断的“临场表演”来稳住局面,人前人后变换几幅面孔。在每个险象迭生的场面下,还要恪守住自己的表演体系。

这一切,宛如在刀尖上起舞。

纵观《悬崖之上》的全片,每个主要演员都需要完成不止一场的“戏中戏”。演员成为角色之后,他们出演的角色也需要成为另一种“角色”。其间人物的多重身份、内在情感都要经受不止一次的翻转。他们隐藏身份底牌,在对手面前表演自己的另一种状态:或是不动声色,等待对方露出马脚;或是在暗中移花接木,骗过他人的同时撇清自己。

与此同时,敌方的特务为了骗取信任,获取关于“乌特拉”行动的情报,也要把戏不断给演下去。双方的不断飙戏,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被灌满了信息量。连同密码与密信等标准的谍战元素,电影的节奏因此被处理得相当明快。

相比四人组的“演戏”难度,于和伟带来的又一个经典卧底角色——周乙,演戏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他需要与倪大红饰演的特务科高科长反复对招。一边要把自己演成穷凶极恶的特务,将自己的嫌疑甩给同事;一边又要控制住度,以免自己遭受嫌疑。于和伟此次的表演在内敛中带有高度的精准,每场戏都演出了深度的潜台词意味,不动声色间,让人完全领会到这个全片最复杂角色的心中所想。

“戏中戏”同时还发生在片中的那座亚细亚电影院内。这也是本片与《一秒钟》一脉相承之处,即电影的放映,与所谓的“时代情怀”没什么关联,更多展开的是其与时代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电影院接头、传递情报,这构成了一种对片中角色身处战场有如身处“时况电影”的明示。

三十年代,特务在当时控制并监视着亚细亚电影院,想在里面做情报传递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周乙在成为被高科长怀疑的对象后,便想办法在排片的暗号上做文章,经过多方调度,从而确保了自己的脱身与任务的继续。

《悬崖之上》与传统谍战片所不同的,更在于从这个层面跳脱出来,回归到人物的本真。敌我难辨、身份暧昧不分的表象之下,张艺谋想探讨的核心主题,不是人性之间残忍、阴暗的角力,而是人物本身在剥离伪装后的真。

成为“谍中谍”,意味着需要抛开自己的欲望乃至亲情。电影中,几位主角一直压抑着本真,却在几个短暂的片刻里完成了情感表达。这让影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张译与秦海璐饰演的夫妻为了去苏联接受训练,被迫寄养了自己的儿女,以至于让他们沦落到要饭讨生活的地步。简单的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饱含了人物前史的情感与隐秘。

有些观众也许会不理解,结局里为何“乌特拉”行动被一笔带过,最大的篇幅转而交给了王郁。秦海璐此刻无声的哭泣,她欣喜与伤恸共存的表情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历史的宏大是既成的,其中重要的不止于滚滚向前的事件,还有一个个保留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张宪臣的“一件小事”,周乙的“我在现场”,皆是如此。剥离碟中谍的身份,剥离戏中戏的行动,《悬崖之上》令人动容的,仍在于这份人物最后的真。

 7 ) 不吐不快,也谈一下编剧的硬伤

不谈演技啥的,只谈剧情的硬伤

1.四个人分成两组潜入哈尔滨执行任务,是因为害怕被敌人一锅端,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第一天分开去找接头人,第二天却坐同一趟火车,而且还是同一节车厢是不是有点脱裤子放屁?

2.既然是绝密任务,那么在潜入哈尔滨之前与接头人会面的目的是啥?为了目标大容易暴露,还是不认识路,需要人接一下?又或者是因为买不起火车票?在还没进入任务地就暴露了的特工我真的怀疑他们的专业性。

3.张毅通过问了对方一句“老夏”就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真的太过牵强,你一个外来执行任务的特工,怎么可能知道当地所有进行敌后行动地下党员的名字?为了不暴露,不是应该只有代号,而且是单线联系吗?若不是这样,叛变了的雷佳音是不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清除掉所有的地下党员?

4.我方二组一进入哈尔滨就住进大别墅,然后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请问你们是未出阁的大姑娘吗?你们的设定不是被满城贴满了抓捕头像的好吗!无论是出门找一组,或者出门联系组织都说的过去,即使是秦海璐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你们出门转悠时逃跑是不是会比吃毒药进入医院逃跑成功的概率更大?

5.关于密码本,请问特务咋就知道一组没有带书?好吧就假设特务想拼个小概率赌一下,来个守株待兔,那么我诺大的一个哈尔滨就那么一家书店让你重兵把守?

6.张毅明知道二组已经暴露,也知道密码本肯定保不住,所以打扮成女人去拿书,我还寻思着是有多大把握可以成功呢,结果还被抓了,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特工能干出来的事情吗?而且被抓的过程也太过离奇,离奇一:已经做了伪装,敌人咋就能在人海茫茫中一下找到你?离奇二:你已经可以走了,在执行任务,逃命过程中还要去找孩子?可以理解你思念子女的心情,但是这时你真的认了亲是不是连娃也给害死了?离奇三:都打车走了那么远,敌人在没看到你正脸的情况下还是直接找到了你...离奇四:女特务的车是有全球定位吗,撞的那么恰到好处?离奇五:张毅被抓能看出特务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毕竟可以在人海茫茫且环境复杂的城区抓到张毅,但是在火车上抓跳车后已经歪了脚,且经验不足的小姑娘时咋那么蠢呢?当时荒郊野外的连个人都没,都能让她跑了?离奇五.你一个专业特工打车还告诉司机你的住址?就懒到一步路不想走吗?

7.张毅越狱逃跑那段真的是不知所谓,老周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帮张逃跑,真的合适吗?在守卫森严的监狱,一个受伤连路都走不利索的人想逃走...编剧咋想的?

8.那个迷幻剂很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保不住秘密,那么问题来了,张毅最后开车闯关那段自己应该也知道逃出的概率为0,为了不暴露老周,或者说是为了嫁祸别人,你憨憨的冲出去我还能想明白,但是在有枪的情况下你不选择牺牲,还再次被活捉真的合适吗?被抓回去暴露接头暗号?而倪大红也真的不问问你是谁帮你逃走的?

9.另一条线,小美女住址暴露了,特务们就派两2B去抓?那时的哈尔滨是特务的天下,这俩2b特务让我联想到了法治社会里见不得光的黑社会,还藏在房间里不出去等鱼儿上钩?外面连个监视的也不留?不能因为是个漂亮妹子就这么放水啊

10.作为一个专业特工,秦海璐和路人的撞车看的我莫名其妙,朱亚文开车怼特务的车看的我更莫名其妙,不说像安装了全球定位一样的撞车准确度,就说在一堆步兵特务的包围中不想着开车逃,居然撞掉队友和自己的车...我真的是看的呆若木鸡,最后的事实也是秦海璐开车逃掉了...

11.老周在电影预告上画对勾,看的我更目瞪口呆了,还和倪大红解释我是为了训练老金...这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能信啊,而且老哥,科长早就怀疑你了,你咋就知道张毅在你没在的时候没有说出4天后同一场这个消息?你这是想被一锅端的节奏吗?

12.第二组被下了迷药,一觉醒来,敌我双方又都像没事人一样的商量着去执行任务,omg,你们这是在搞笑吗?给个普通人都得摸摸自己腰子还在不在,你们专业特工就当完全没这事一样?

13.彩蛋里老周杀雷佳音真的是智商不在线,这个雷佳音全场下来唯一的用处就是告诉倪大红有4个人,有内鬼,其它的啥也不知道,甚至连目标人物藏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负责这次任务的地下党到底是谁,要不最后目标人物也逃不出去,身为最有价值的卧底去杀这么个玩意我真的是想不通

14.最最最最最不合逻辑的就是,这次的任务真的需要请这些所谓特工的四人组吗?最后完成任务好像和这四人组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差点暴露了我方最重要的卧底,本身悄悄的送走一个人很简单,却大张旗鼓的找几个外来高手,亲,你们这不是火力押送,找这些不熟悉当地形势,进城都费劲的人图了个啥?当然四人组还是有点用的,嗯,毕竟用两个c位换了对方一个辅助老金,还清了几个小兵!

 8 ) 《悬崖之上》为什么输给了12年前的《风声》?

2009年,《风声》的海报上打出了一句宣传语:

“风声之后,世间再无传奇。”

此后十年,果然再无经典谍战片。

12年后,老谋子奉上了一部众望所归的《悬崖之上》,但口碑最后还是输给了当年的《风声》。

其实《悬崖之上》已经算是老谋子近年来的佳作了,很多人(包括我)的观影体验都很不错。

但它似乎又差点味儿。

和同类型的《风声》对比之后,我发现它至少存在两大败笔。

01

《悬崖之上》的第一大败笔,是“人物塑造”。

当年的《风声》,在人物塑造上属于上乘之作。

这部戏的主角有七个: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处长王田香,以及五个被怀疑是“老鬼”的嫌疑人。

《风声》,2009

影片不仅表现了这七个人的差异性,还表现了他们人性的复杂性。

比如,李冰冰饰演的译电科科长李宁玉冷静,克制,智商高,所以她看起来最像是那个潜伏的“老鬼”。

《风声》,李宁玉

但偏偏,她是最感性,最脆弱的那一个。

黄晓明饰演的日军将领武田甚至不用对她动酷刑,三言两语就击溃了她的心理防线。

作为堂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高材生,秉性也算纯良,李宁玉为什么会心安理得地替伪军做事?

因为她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什么大是大非、大节大义。

她在乎的,只有“情”。

当得知男友接近她只是为了获取情报,她其实就已经崩溃了。

后来又得知周迅饰演的顾晓梦是“老鬼”,她再度崩溃,因为她害怕顾晓梦也是在利用她。

当顾晓梦说出了那句“我一直把你当姐姐”,李宁玉就原谅了顾晓梦,所以她不仅没有告发顾晓梦,还协助顾晓梦完成了任务。

自始至终,她不在乎顾晓梦是不是“老鬼”,也不在乎她满口的民族大义,她只在乎对方是不是真把自己当姐妹。

李宁玉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

因为在王佳芝的眼中,易先生是敌是友、是正是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对自己真心?

这样的人,当然不是合格的“地下工作者”,所以易先生从未怀疑王佳芝,而武田也断定李宁玉绝不是什么“老鬼”。

这样的人物,刻画得就有血有肉。

再比如,王志文饰演的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

他虽然是个大反派,但影片也挖掘出了他的复杂性,而不是将其脸谱化,妖魔化。

身为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能面不改色地用最残酷的手段审讯犯人。

《风声》,王田香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心狠手辣、冷血无情就是这类角色的全部底色。但《风声》却能展现其心狠手辣、冷血无情背后的恐惧和懦弱。

实际上,恐惧和懦弱才是他真正的底色。

当司令得知自己的男宠白小年被王田香审讯得奄奄一息,司令怒气冲冲地赶来,一脚将王田香踹倒在地。

此时的王田香一改往日的威风八面,他唯唯诺诺地爬起来,继续毕恭毕敬地站着。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环境中,其实王田香和白小年一样,他们都只是司令眼中摇尾乞怜的狗。

只不过白小年是负责卖萌的小奶狗,王田香是负责咬人的狼狗。

《风声》,司令

而看似高高在上的司令,其实也只是日本人眼中的一条狗。

他原本是来救白小年的,但听完日军将领武田的一席话,他就亲手杀死了白小年,为的是向皇军表忠心。

在这一点上,王田香面临着和司令一样的处境。

王田香是爱慕顾晓梦的,所以当顾晓梦遭受酷刑,他几乎是央求道:

“我是真的想帮助你,
快,我们没有时间了。”

他确实想帮顾晓梦,让她免受酷刑。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恐惧和懦弱,当顾晓梦拒绝招供,他立马毫不犹豫地,彻底地放弃了她,并用最残忍的手段来审讯她。

生活在恐惧中的懦夫,哪有资格和能力去爱人呢?

司令没有爱人的资格和能力,王田香亦如此。

在那个混乱失序的年代,要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要么出卖灵魂、放弃尊严。

有人选择了前者,而他们选择了后者。

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因为活路太窄,我们没得选。

这就是《风声》的厉害之处,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还展现了其性格的成因——苍生倒悬、民族危亡、尔虞我诈、等级森严的时代环境。

所以故事虽然集中发生在那座密闭的哥特城堡,但我们能从中窥见这些人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窥见世界局势,窥见时代格局。

这就是《风声》所展现的广度和深度。

02

《悬崖之上》中的人物,却要简单得多。

很多人吐槽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太过简单,身为地下工作者,她却单纯得像一张白纸,这不科学。

但简单的又何止是小兰?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秦海璐饰演的王郁,朱亚文饰演的楚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他们就不单纯吗?

其实他们同样很纯,纯得几乎都面目模糊了。

所以张宪臣可以是周乙,王郁也可以是楚良……他们除了名字、性别、年龄和业务能力的差别,在人性层面区别并不大。

当然,在这几个人中,刘浩存饰演的小兰还是要稍微独特一些的。

因为她最纯,纯得就不像是这部戏里的角色。

她不谙世事,却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在苏联接受培训后,组织派她去执行一项重大任务——“乌特拉行动”。

当敌我两方短兵相接,她却自始至终单纯得像一只小白兔,眼睛永远如一汪清水。

《悬崖之上》,小兰

她既没有后悔过,也没有犹豫过,更没有退缩过。

这是小白兔该有的状态吗?

别忘了,在火车上,她是杀过人的,之后又多次死里逃生。

这样的经历是很难让人保持人畜无害、天真无邪的状态的,除非她藏得足够深。

正常情况下,当面临血腥和残酷的处境,小白兔会出现两种可能的状态:

第一种可能,是继续当柔弱的小白兔,但眼神是恐惧的,不安的,迷茫的,惶惑的,犹疑的……

就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当她第一次目睹同伴们砍死了一个特务,她有了幻灭感,因为直到此时她才发现:原来搞革命是会死人的!

《色▪戒》,王佳芝

第二种可能,是成长为猛兽,眼睛由清澈变得深邃,决绝,中间还夹杂着一丝阴郁和忧虑,就像《风声》中的顾晓梦。

《风声》,顾晓梦

但这两种情况,在小兰身上都没有出现。

她一直就是那只天真单纯的小白兔,动不动哭鼻子,眨巴眨巴天真无邪的大眼睛,最后居然幸存下来,并完成了“乌特拉行动”。

被现实捶打过的成年人都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的。

因为在穿过刀山火海走向光明的途中,我们将不可避免地经受无数内心的恐惧、煎熬、犹疑、彷徨。

至于她与楚良的感情,要不是一开头楚良说了句“对不起,我没想到会分开”,我几乎看不出他们是情侣。

一对年轻的情侣共赴战场,最后一个死,一个活,怎么能演得那么清淡如水?哪怕楚良临死前想想小兰那可爱的脸庞也行啊。但他没有,他就那么决绝地,干脆地死了。

难道是革命激情让他彻底忘记了爱情?

同样,张宪臣和王郁这对夫妻,感情似乎也能淡出鸟来。

要不是他们还惦记着找孩子,以及王郁察觉出火车上的记号被篡改过,后来又躲在厕所哭了一阵,我也几乎忘了他们是夫妻。

你看《风声》中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多么动人,当时看哭了很多人。

《风声》,顾晓梦和李宁玉

但这样动人的感情,我在《悬崖之上》中居然看不到,所以电影院里的人自始至终都哭不出来。

还有潜伏在敌军内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周乙,以及敌方的老金。

两人一个浓眉大眼,冷静沉着;一个贼眉鼠眼,傻里傻气。

正与邪,智与愚,如样板戏般黑白分明。

如果把老金塑造成李宁玉式的不讲大义,只讲真情的角色,和周乙上演一出大时代下的兄弟情;或者把老金塑造成王田香式的复杂角色,影片或许会更有余味。

《悬崖之上》,老金

总而言之,《风声》中的主要角色都立得住,也经得起推敲。

相形之下,《悬崖之上》中的角色就单薄了许多,缺乏人性的厚度与深度,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弱化了。

要不是周乙全程在四个地下工作者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人会如同一盘散沙。散得我们几乎都要忘了,他们是两对恋人、夫妻。

《悬崖之上》之所以还能让我们觉得好看,是很多剧情确实不错。

比如开头张宪臣不动声色地试探出接头人是特务,比如四个人在火车上相遇,比如周乙在海报上画勾之后将计就计地为自己洗脱嫌疑。

但很可惜,人物塑造实在是太拉胯了。

好的故事能让我们沉浸在电影中,但好的人物塑造能让我们在离开电影院之后,还不断地去回味。

所以我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去琢磨王佳芝的内心,以及她和易先生的关系;我们也会去谈论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姐妹情深,去体会顾晓梦的决绝,李宁玉的脆弱,王田香的虚弱……

但看完《悬崖之上》,除了周乙脸上的凛然之气和眼中的悲悯,以及小兰不合时宜的单纯,其他人很快就变得面目模糊了。

于和伟饰演的周乙

所以周乙才是这部戏的高光角色。

只是可惜了张译、秦海璐这样的老戏骨。

03

《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是结尾。

还是和《风声》对比。

当年《风声》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在影片结尾处,张涵予饰演的“老枪”找到在工厂纺纱的李宁玉,告知其当年实情,所有谜团随即解开。

此时,影片才进入真正的高潮。

《风声》

这样的设计使影片的结构显得完整,精巧。而且因为把悬念留在了最后,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推理的快感。

对比之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又拖沓,又草率了。

在影片结尾,小兰完成了“乌特拉行动”——找到从日本细菌战基地逃出的王子阳,并将其护送出境。

至于她是怎么完成这项任务的,老谋子也懒得说。

这个结尾确实很草率,草率得让观众觉得自己被敷衍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推理的快感,因为真相早已浮出水面。

真相提前浮出水面其实也没毛病,在《风声》中,我们不也早就知道顾晓梦就是“老鬼”么?

但你总得给我们留点啥小悬念吧,比如,《风声》在结尾处交代的“老鬼”与“老枪”唱的那出双簧,顾晓梦利用身体把信息传递出去,以及顾晓梦留给李宁玉的那段摩斯码遗言。

所以,《风声》的悬念一直持续到了影片的最后。

但同样是悬疑片的《悬崖之上》,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说它的结尾太草率。

《悬崖之上》的结尾不仅草率,还很拖沓。

因为它强行安利了很多光明和崇高。

作为主旋律影片,当年《风声》在结尾也安利了光明和崇高,但它安利得极其干净利落。

《风声》是如何安利“光明”的呢?

几个一闪而过的黑白画面,就把漫长黑暗过后的黎明交代得清清楚楚,真实可感。“老鬼”“老枪”们的牺牲,终于换来了光明。

《风声》

《风声》又是如何安利“崇高”的呢?

李宁玉翻出当年顾晓梦给她缝的旗袍,上面写着顾晓梦赴死前的一段摩斯码遗言——

“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
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
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
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
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
敌人不会了解,
老鬼、老枪不是个人,
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风声》,李宁玉(上),顾晓梦(下)

电影至此结束,而观众的情感共鸣却在此时到达了顶峰。

你看,这“崇高”安利得多克制,多利落。

再来看《悬崖之上》的结尾,就显得太拖沓了。

要不是于和伟全程用演技撑着,他和刘浩存那段漫长的对话就显得更苍白乏味了,两人叽叽歪歪了半天,分量竟不如顾晓梦的几句遗言。

所以,《风声》的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悬崖之上》的结尾,却有狗尾续貂之嫌。

这是《悬崖之上》的第二大败笔。

当然,《悬崖之上》在部分情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那场追车戏,以及张宪臣半道下车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小孩,而导致被捕。

但比起以上两大败笔,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04

《悬崖之上》是老谋子的第一部谍战片。

谍战片最讲究的就是讲故事。

要把谍战故事讲好,首先得把故事讲得悬念迭起,严丝合缝;其次,是要展现身处“无间道”之中人物的喜、怒、哀、疑、忧、惧……因为没有什么影片,能比谍战片更能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

做不到这两点,就拍不好谍战片。

但偏偏,老谋子最擅长的,从来就不是讲故事。

因为他最拿手的,是“造境”,是“写意”。

所以《悬崖之上》最出彩的,还是那白茫茫的林海雪原,那月光下静谧的哈尔滨雪城,就像当年《红高粱》中那绿油油的高粱地,那黄色的土地,那血色的太阳……

擅长“造境”的老谋子讲好了《红高粱》这个写意的民族寓言,却没能讲好《悬崖之上》这个写实的谍战故事。

- 完 -

作者:树上的加西亚

加西亚坐在树上,晃着腿,码着字,看着世界。

文章来自公众号:树上的加西亚(ID:shushangdejiaxiya),欢迎关注!

 短评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6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9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11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14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15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1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23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27分钟前
  • seth
  • 还行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31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34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3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41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42分钟前
  • Sean
  • 还行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43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4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