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妻子

悬疑片内地2017

主演:郭鹏,朱蔻,王慧,李溯,温心

导演:韩帅

播放地址

 剧照

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7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8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9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30 20:11

详细剧情

  当红明星方凌峰风流出轨,被身为导演的妻子王薇发现。王薇利用拍戏之便,请来了方凌峰的地下恋人吴漫参加自己导演的新片的试镜,在监视器后指导着两人,迫使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演出生活里的不忠。\r  方凌峰无法忍受王薇在戏里戏外的双重控制,在与妻子的争吵中酿成车祸,王薇不幸身亡,尸体烧焦,面目不清。\r  一个月后,方凌峰在制片方的压力下接演妻子未完成的“遗作”,女主角正是昔日的出轨情人吴漫,方凌峰感到心神不宁难以入戏,故意提出了修改剧本的要求。\r  编剧新手李佳半路杀出,剧情在她手中急转直下,仿佛再现着方凌峰与王薇从前的婚姻生活。方凌峰看后紧张无比,突然觉得消失的妻子一直没死,反而正在背后操控着这个故事的发展。\r  过去与现在,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而剧组的最后一镜即将开拍......

 长篇影评

 1 ) 与其说在黑婚姻,不如说在黑中产精英

当然首先黑的还是婚姻,或者是在探讨婚姻在现代后工业社会中的意义。

如果说人际间交往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权利竞争,导致他人即地狱的局面,那么组建家庭后,一方或者双方不愿意切实履行生育的义务和责任,成员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即将陷入困境。
问题的焦点在于,有什么理由能让人在并无亲缘关系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心安理得接受另一个人的支配和控制。电影当然给出了很黑的答案:性的刺激,钱的保障,和孩子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在此讨论下,浪漫爱更像是人类未适应后工业社会而保留的落后生物特质:人受情欲冲动指使陷入爱情并缔结婚姻契约,但若把婚姻看成一种小型组织,契约的存在和其限制功能是为了统一组织内部构想,以求达到动机和行动的协调一致,使得组织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提高效率,并且更持久地延续自身;而在所谓的丁克家族中,当婚配伙伴对对方的情欲渐淡已经不能更生出新鲜的刺激,但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又各不相同,无法组织共同行动,那么婚姻契约就只剩下维持婚姻存在的框架功能。这使得有人将其比喻做围城,或者监狱,或者坟墓,传达的意思不过一个:人们已经无法看到维持现状的意义,但是又不得不保持现状受其限制,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电影中Nick指责Amy试图用孩子来拯救他们的婚姻,Amy则回答说这不是拯救而是寻找灵感。其实他们谈论的都是一回事:让婚姻回轨繁衍的本质,让组织不致解体。当这个提议被Nick否定后,Amy进行了另外的尝试,既然共同行动已然无法达成,不如由内而外制造矛盾和悬念,让家庭组织在激烈的斗争和反抗中,重获生机,重新组建。而电影看似冗长的结尾中,全幅展现的Nick从开始的厌恶,恐怖,到慢慢的纠结与妥协,甚至对Amy产生的类似斯德哥尔摩情结,都印证了Amy此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婚姻与无数其他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样,其运行和发展无一例外的需要内部的统一构想作为行动保障和以及权力斗争作为前进动力这一论题。

而从婚姻关系延伸看来,芬奇的黑冷更重的着墨在这婚姻关系之外处,并将中产的精英们黑的体无完肤。芬奇厉害的地方,常常被夸的是叙事,却少有人提及他暗搓搓的影像化功力。
比如Nick在和Amy的权力斗争中的失利,是因为出轨导致的道德立场的缺失?性格软弱?经济软肋?这些都是表象。而从这些表象中提取的内涵,则是芬奇为我们展现的Nick和Amy间阶级差距。Nick是个金凤凰男,密苏里土豆,无权无势无钱,靠着俊脸和小有才华北上做起了扭腰客,Amy则是教科书式的中产玉女美国甜心,美貌智慧财产名气N全。当然不出所料的,一段短暂的金童玉女无限风光之后,Nick的凤凰男品质在失业之后大爆发,做尽为中产精英价值不耻之事。而Amy,尽管对自己成为密苏里人和家庭主妇的身份多有调侃,却坚守中产精英的气节和妇德,最后历经艰险成功得子挽回失足丈夫心——这当然是片中绝类FoxNews女主播们眼中的版本,也是Amy为局外人观看所精心策划的主线版本。

而离开主线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设定,才是此片真正的重点:
比如亲子关系上,如果我们认为Amy是因为作为其父母创作的儿童读物原型的设定,使得她的自我认同发生偏差,常常混淆虚构和真实,或者将两者等同起来,从而导致了她的疯狂,那么我们就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从认知论来说,人的自我意识以及行为都是从模仿和角色扮演开始,在生活中不断排练成为定势。而教育和经历不过是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多元的剧本。因而站在教育和社会顶端的人,必定是出色的演员:在保留节目中的角色越多元,人就越社会化,越能适应更多的挑战,拥有更多的应对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从此讲来Amy及其父母的公众人物身份,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冷漠和表演,不过是种比喻,并试图给这群本应代表“社会良心”的中产精英的冷漠和虚伪做合理化和去道德化的分析。
体现之一为Amy在看到Nick接受采访时的表演所表现出的激动,是因为她狂喜于Nick即使是虚伪的示爱吗?大概不全是。婚姻后Amy最失望的不是爱情渐淡,自己对丈夫失去了吸引力。而是非中产出身的Nick放弃了表演,放弃了中产精英对智力游戏精神追求,转而进入“自暴自弃”的他所熟悉的普通人的吃喝拉撒的生活状态。Nick在和姐姐以及警察的互动中能看到他的真实,这种真实却让Amy及其父母所代表的中产精英难以接受,因为过于朴实乏味,过于缺乏雕琢,过于粗暴而缺乏美感。在节目上的表演,标志着他重新进入Amy的虚构游戏,重拾中产角色。无论是自愿或者被迫,作为伙伴还是敌人,这都另Amy兴奋,因为这是她熟悉的战场。

这群没有承担社会良心,却掌握着社会话语和诠释的中产精英,被脱产的空虚和无聊被激起了创造性,编制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幻想和虚构的精神产物,联合媒体将社会构陷于解析泥沼,并且自己欢欣鼓舞的在于其中沉浮。这当然是对信息时代每一次媒体狂欢的讽刺。
而对此受众的反应大概是三种:卖鸡肉女看到的商机,密苏里邻居怀孕妇女的痴迷,和出租房邻居失足少女的透彻和抵制。除了各色人物用新闻故事为自己私利服务外,另外一种对媒体狂欢的推动从美国开始也渐渐向全球蔓延,那就是群众的狂热。在美国主流的中产价值语境诠释下和精英们的操纵和话语导向下,Amy的“悲惨遭遇”使怀孕妇女所代表的狂热群众深陷Amy的故事不能自拔,简直以寻求“事实真相”为己任,联合片中无处不在的和记者一起,构成羊羔式受众图谱。

与之相对的,失足少女在底层的经历、女刑警的侦查经验使得她们具有锐利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辨别的能力。中产价值导向缺位的语境下,失足少女几次一语戳破Amy对于自己幻想的的沉迷,甚至凶残突破Amy的伪装防线,将Amy逼入真正的绝望境地时,Amy在婚姻中另人同情的受害人的身份也显得苍白而薄弱了。少女在离开的时候说:在这社会上有比我们坏得多的人,我们只是比你更需要钱。这无疑是整部电影唯一的真话。


芬奇在此结构上,不光由主情节的推动,更多的借用制造影像和旁白的冲突来强调众人口述版本的虚构性,是一个结构性的比喻:我们对真实的意识和观感究竟多大程度上受掌握话语权的他者的支配,人类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的能力。为什么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直观感受、判断,而选择倾听和接受他人的诠释声音,而这些声音又都从哪里产生。最后,人能不能逃离这些声音的控制。
芬奇当然给出了答案:不能。这才有了片尾十五分钟的纠结和茫然。Nick在经历一切之后仍旧选择和Amy在一起,并且放弃自我立场,决意进入和Amy共同战斗的状态,很多人表示不解,包括Nick的孪生姐姐。
但道理很简单,无须过度诠释:真相就是无聊的,真实的生活就像女学生的胸,生理欲望满足过后甚至不想再多看一眼。为了逃离这无聊人们需要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虚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没有繁衍欲望的情况下任然渴望浪漫爱情。

 2 ) 仅是刺激了神经而已

       如果以之前的搏击俱乐部和七宗罪作为坐标,我认为大卫芬奇的这部新片并不值得豆瓣9.1虚高的分数。
      (先提有趣的事,在伯克利的影院有幸首映日看这部片子时,发现美国民众的观影人群真的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年或者是打扮良好的老年人,不禁感慨文化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经久的事情,起码白发苍苍的婆婆伯伯都对大卫芬奇充满着兴趣。这让我非常向往。影片前面有非常多的无聊的预告片,后半部分的剧情人们都是在笑声中。惊悚却有笑声,这的确很奇怪。)

       作为心理悬疑片的爱好者,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非常刺激神经的影片。首先,有畅销书的先导,我想大多数观者在观看之前都已经知道故事前半部分的大体情节:
        妻子突然失踪,看似急切的丈夫发表宣言宣布寻找,随即层层线索不断出现,过去和当下的情节不断交叉,从妻子日记中逐渐发现对丈夫谋杀的指控.......
        这个故事到这里已经充满了噱头,在最普通的场景中发生的最耸人听闻的故事一向深受人们所爱,也难怪每次拿起纽约时报书评都可以看到gone girl稳固地守在畅销榜上。然而对于大卫芬奇来说,这部影片的创新点乏善可陈。开头典型的大卫芬奇式镜头依然让人觉得干净,爽朗,灰色调的冷峻,优美又率性的利落。这是看他的电影时最享受的部分,随后镜头缓缓移动到一个呆滞的中年男人,他缓慢的移动,你感觉剧情开始了,观众充满了期待感......
        与其说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以我的的角度理解不如说这是一个psycho的故事,因为复仇者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即是使被报复者痛苦,但在我看来,剧中的Amy经历了中途的心理变化,到最终已经丝毫没有想造成丈夫痛苦的倾向。
        你以为丈夫深情寻找妻子,结果他很有可能是杀了她的凶手。你以为丈夫杀害了妻子,结果妻子是疯狂的。你以为妻子是疯狂的,丈夫值得可怜,妻子出现了,描述了她的状况,你觉得她才是值得同情的那个。你以为妻子值得同情,结果从她的过去发现她一直习惯说谎,并不知道她哪句真哪句假。你以为她赢了,结果她被抢了。你以为她改邪归正了,剧情归于平静,结果血腥溅幕,她把救她的人杀在了床上。你以为她彻底崩溃了,结果她精心设计回到了她”正常的“生活。你以为绝对没有人能接受这样的”正常“,丈夫绝对没有办法生活伪装的状况中,肯定会再发生些什么乒乒乓乓响击碎这虚伪的爆发。结果什么都没有爆发,一切都将这样”疯狂的“”正常“下去...........
        这是剧情片中最让人们期待的东西。峰回路转,不断创新的情节,而且确实是合理叠加的。在大卫芬奇的这部电影中,的确如此看似荒谬的情节是在一个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完成的。从Amy设计方案的时候可以看出她的作家式的兴奋以及报复的欲望,这个时候还是非常好理解的,普通的变态。随即发生的精心设计,在监控录像下把漠不相关的人无比冷酷的在性爱中杀害,而且完全缺场的歉意和情绪,已经将可以理解的痛苦和恨意转化为了不可理解的变态和冷酷。而最终在这样的枷锁的婚姻中,双方的”和解“成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极致变态。
       大卫芬奇的片子总是理性的直接揭发人性里最阴暗的一面,没有一点含糊。片中的无数细小的情节,所有关于这个事件出现的人,可以都算作疯狂的大军中的一员。从姐弟畸形恋的丈夫,孕妇,过于激动的人群,轻信的警员,冷漠的可怕的父母,悔恨的小情人。都显得那么apathy。与其说是他们的愚蠢,轻信或表面,不如说所有人都懒得care the real deep truth. 所有这些apathy集中在一起,汇聚在Amy身上,成为了她极致的apathy. 最终到达了终极变态,而导演表达了每个人都是变态。
       然而这是影片的核心思想却也让人异常遗憾。关于心理的影片,在禁闭岛里感受到挤压在痛苦中的两种幻想,在惊魂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细致的心理现象,在搏击俱乐部中体会这个人每个想法上的转变和挣扎,这些心理上的悬疑和惊悚都是让人感觉到痛苦,纠结,忧郁,怜悯的,因为他们都很细腻,很具体,让人能够巧妙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理现象不是目的而是思考的引线,思想的引导者。这让我想到黑镜第二部中的白熊,同样是用巧妙的方法提出了有可能造成的整个社会的扭曲,但是会更有具体的原因和指向,而不是因为 所有人都是变态。 而这部gone girl连痛苦都没有,甚至没有办法让你觉得恶心。apathy是核心,导演很合理的连表现细节都表现得非常apathy,贯彻着既然变态就变态到底的政策,循循善诱直接引向结论,非常不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变化,没有旁敲侧击也没有旁征博引,以至只要跟着剧情走到尽头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引出思考。
       另外,关于婚姻与爱情的思考,这部影片让人觉得压抑和悲伤,然而这种悲伤又没有真正的说服力,让人真的能够信以为真。
       这部影片就像打了一连串机关枪,噼噼啪啪非常响亮,最后没有礼花也没有留下战利品,没有击中任何东西。
        

   

 3 ) 我没有结过婚你不要吓我

这是一则关于婚姻的现代寓言。关于婚姻,这个故事中的表象仍是亘古不变的围城和坟墓的困局,激情到日常,幻想到破灭,相爱到冷漠到怨恨到相杀。新媒体引导下的公众舆论为这则故事披上了现代性的外衣,但对于长期浸淫在美国文化中的观众而言,公众群体无意识和易被操纵的本性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内容。

*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而这部电影却如此引人入胜地把这些平凡的主题勾兑得别有滋味,有声有色让人欲罢不能。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对非正常的夫妻尼克和艾米,为人艳羡的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同作为事业有成的文化工作者,二人皆属聪明机敏,博闻强识,品味不凡之人。如此高度契合的婚姻却偏偏在两个聪明人的经营下不断走向破灭,直至妻子导演了一出惊世骇俗的失踪戏码。除此之外,故事的另一个新意则是第三者力量的引入,同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类似,媒体和公众作为看客和自诩的裁决者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推波助澜,他们的介入把婚姻生活从私人领域内抽离出来,置于公众舆论的审判台上。将私人情感和大众的道德判断糅杂在一起,在故事的立意层面构建起纵深,也让简单而老套的故事设定交叉出新的复杂度。

讲故事的方法同样重要,对于本片可能更加重要。这样一部长度约150分钟的电影,却丝毫不觉拖沓,整个过程充满惊喜而畅快淋漓。得益于吉莉安弗林的原著和剧本,大卫芬奇的运筹帷幄,这一趟两个半小时的过山车遍历险境,令人时而百思不解,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拍案叫绝。仅仅通过轻轻拨动剧情的木偶线,无需诡吊的配乐和故弄玄虚的气氛渲染便将悬疑推至极致,足见编导功力之深。

整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精巧。做一个无聊的解剖的话,叙事在横向上分为两条线索,分别以尼克和艾米为中心人物平行展开。而纵向上则是按时间序列,以艾米的计谋揭露为中心点分为前后两段,其中前一段可以视为事件的悬疑篇,后一段则算是事件的解决篇(小学生柯南既视感= =)。

前后这两个段落中叙事其实又各不相同,在悬疑篇中,艾米失踪后尼克的生活和侦破进展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明线,而伴随艾米日记中的倾诉这一暗线,我们得以从回溯的角度一窥二人的婚后生活。明面上,案发现场疑点重重,线索层出不穷,尼克的生活浮出水面——婚外情,吃软饭,貌似无辜的他却包裹在谎言之中;而暗地里,艾米鬼魅般的叙述则将婚后生活的不幸与浮现的线索一一对应,冷漠,家暴,字字血泪。尼克和艾米的两条主线如同磁带的AB面,一明一暗,一顺续一倒叙,一实一虚,构筑了镜花水月般的婚姻迷宫。

当艾米的日记被找到,所有线索都浮出水面并指向一处时,早就被邻居和媒体记者们穷追猛打的尼克已经千夫所指百口莫辩。而电影则在明示尼克的茫然不解的同时,借助女警官之口,让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比起侦探小说式的推理来鸣冤昭雪,这则故事在此却突然神来之笔直接将艾米的所有计谋整盘托出,其此时已改头换面避人耳目,只待目睹背叛自己的丈夫受到惩罚,这果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至此撕破迷雾,女主角艾米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让故事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进行下去。

上半段故事是静态的解谜,诸多线索逐渐收拢,与之相比,下半段的故事骤然增加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开放特性,男女主角的命运成了最大的谜团。男女主角各自的境遇则作为两条叙事上的明线齐头并进。焦头烂额的尼克开始试图反击,谋求资深辩护律师帮助,寻访妻子的“受害者”们,最终将自己的命运的赌注押在了电视访谈上。而艾米的隐居生活亦遭遇重大打击,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身甚高的犯罪头脑偏偏栽倒在两个老江湖的鸳鸯大盗手上,而不得已转而投奔曾痴情追求她的富家子弟。此时,尼克在电视上播出的“忏悔录”成为了扭转二人明运的契机。

从艾米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荧屏另一端那个爱过恨过的男人的时刻开始,结局便已经写好。于是富二代成为又一个艾米的牺牲品,艾米再度出现在刚刚保释的尼克面前。至此,两条线索终于汇成一股,死去的婚姻再度复生,以一种符合我们期待却不符合我们理想的扭曲形态。

“她到底在想什么?”影片首尾衔接,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形。两个人的生活由分离到汇合,再次分离,各起波澜,而又最终再次会合。整个故事的立意与结构精妙绝伦,立体而不散乱,内容和层次之间的关联更是有一种叙事的美感。

*

但结尾不意味着结束。对于公众而言,这起轰动全国的失踪案无疑只是一场一波三折皆大欢喜的美国往事,万众瞩目的美国甜心死里逃生,变态绑匪死有余辜,出轨丈夫重新做人,一段即将崩塌的婚姻重新被挽救。公众和媒体们不会相信也不会去试图想象自身只是受人摆布利用的棋子,也不会反思自己的武断,认知失调机制会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无论如何丈夫就是有错只是我们宽恕了他而已。

极少数人:尼克,尼克的姐姐,律师,女警官,艾米的前男友,当然还有艾米自己,他们知道事实,却不能或不愿去还原真相。尼克可能是其中最为痛苦的一人,在艾米的威胁之下,最终还是决定要和这个曾经想要置其于死地但又为了回到他身边而动手杀人的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维持这段婚姻,养育孩子。

于是我们不解且愤怒,正义没有伸张,Bitch还是那个Bitch,更为惊悚的是,Bitch告诉尼克:这就是婚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愕然,要不是离门远的话我拔腿就跑,然后直接去离家最近的影碟店预定DVD等回家的时候放给亲戚们:看,这就是我单身的理由。

但我终究没有走,谁特么会信一个女魔头的话。可我们还是会去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除去疯癫的因素,为什么两个如此默契的人会走到这一步,毕竟他们之间的契合是我一直在寻求的东西,即使某位名人说过在虚拟作品中寻求真实那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尼克至始至终都被老婆玩弄于鼓掌,换句话说,似乎就是大多数已婚男士的代表,区别在于程度。也和很多男人一样,相识之初浪漫贴心信誓旦旦,婚后冷淡懒散浑浑噩噩,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下激情不在,甚至开始寻求婚外的慰藉。

艾米要比尼克要耀眼的多,和尼克一样也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但同时是父母所创作的畅销全国系列童书《了不起的艾米》的原型,周身贴满了金光闪闪的标签:哈佛高才生,聪明风趣,美丽,超凡脱俗。在遇到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尼克之后,艾米为其吸引而与之步入婚姻。

两个聪明人,相似的背景知识结构,用流行语来讲即是具有同样的频段和波长(频段波长二者属等价表述,因频率乘以波长等于光速= =)。在结婚关系中,总是要有主导者和控制者,聪明人在一起更是要争个高低。很显然,尼克输了。失去了掌控能力外加现实的不如意使其更快地变成一个自己曾许诺不会成为的人。

艾米是受害者,亦是加害者。她聪明至极,聪明到不屑于理会“宁信世上有鬼不信男人一张嘴”的古谚。她问尼克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甜言蜜语哄骗她,尼克情真意切地表示不会,有理由相信热恋中的人在此时的确是真情实意(在此问题犹豫的人都孤独终老于是灭绝了)。于是她认为尼克将一直恪守诺言,一直让婚姻保持新鲜感,把寻宝游戏一直玩下去。至于婚姻破灭什么的,她没有想过,毕竟他们都是聪明人,是灵魂伴侣呐。共同扶持并不在她的字典里,她要的是设想中充满乐趣永不褪色的完美婚姻。

于是当问题出现,当她的婚姻像俗人们的婚姻一样开始倾覆时,一切的问题都转到了尼克头上,这个男人才是罪魁祸首,是背叛了这段婚姻,背弃承诺之人,甚至还贪图自己的钱财。这就是对灵魂的谋杀,于是必须受到惩罚,比如死刑。

而当尼克在电视上伪装出自己的忏悔后,艾米这个疯女人居然又像小女孩一样相信了他。她当然没有信,但只是想要,哪怕是装出来的,至少看起来是完美的婚姻。为了这个她不惜杀人,用自己的头脑制造另一个骗局,然后回到这个怨恨畏惧自己的男人身边,威逼他将这场婚姻继续下去。

那个辩护律师说的一点没错,“你们俩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人”。除了艾米,另一个疯了的人就是尼克。即便被折磨的奄奄一息,即便重新认识了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还是选择留下,被控制。我猜,这不仅仅因为艾米的恐吓,什么身败名裂,什么父子分隔,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完全可以打出手里的牌,借机逆转,最不济不过鱼死网破。两个人自由恋爱走到一起一定是骨子里有些东西在互相吸引的,这些东西包括危险与不安。对于尼克,除了自己仍旧完整的家庭,对于自己错误的些许反省,恐怕也仍有着同样疯狂的因子在血液中需要有另一个同类来压制。

他们剩下的生活,可能仍是被勉强称作婚姻的东西,是小说家们绞尽脑汁把矛盾推到极限时的衍生物。但这才不是我们日常对于婚姻的概念,除了共同生活,柴米油盐,哪怕偶尔的分歧,以及十之八九的不遂人意,但总归是要一齐前进一齐努力一齐互相理解的一段过程。允许我再掉一次书袋,根据多伦多大学今年的一项研究(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相比那些不断成长并克服问题的情侣而言,那些感觉相互之间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们更容易分手。毕竟不同的人,总归是有分歧的,这些分歧造成的不快对于这些人更为致命——这意味着不再完美。引用实验人员的一句总结:这(伴侣关系/婚姻)就是一段旅程,你对现在感觉更好,在未来做的就更好。

*

说了一堆被前人们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吐槽过不计其数次的废话,似乎勉强感到婚姻没有那么可怕以及艾米确凿无疑就是疯子无误。最后的话留给这场闹剧中最不堪的人——警察和FBI(公众和媒体已经被社会学家吐槽够多了),哪怕只要按照艾米的胡编乱造顺藤摸瓜追查下去,很容易就会发现她的谎言,尤其对于搭上性命泡妞裸死床上的富二代巴尼(没注意片中的名字),这起莫须有的绑架总会有各种漏洞(和观众的上帝视角无关)。除了明哲保身的女警官,其他警察乃至FBI居然也都放弃了职业素养,竟然仓促结案,编剧你是对FBI有什么偏见么......

 4 ) 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首发抢个先

太困了随便说几句吧。
纽约电影节开场电影,人生也算赶了一次全球第一。

内容可以总结为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 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大概从半个小时之后就开始进入高潮,然后每一次在你觉着高潮将尽的时候就会情节斗转冲向下一个高潮,你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结尾,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暗射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到最后已经分不清谁最变态以及到底是谁的问题了,变态到看全片的时候心里一直在重复“Holy shit...."...活在自己世界里无drama不欢的女主角,活在支配里实际上也确实处于道德劣势的男主,活在对女神的YY里终于得到的时候却是被利用甚至被一刀封喉的男配……甚至所有配角,所有不知情的旁人,所有涉及到的亲属和外遇……每一个人物都是彻底的悲剧,是生活的祭品。

剧本和导演的功力还是很到位的,两个半小时略长但也没有失去耐性。镜头干净利落,我觉得剪辑最有趣的地方是片子里几次出现了恐怖电影中常见的暗示镜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白白揪心半天,而真正最直接的血腥镜头,却出现在压根没有铺垫和心理准备的一瞬间,精准给力。

男女主演技都一流,男主角够崩溃女主角够变态,一颦一笑都恰好到位。还有今年在美剧、电影、百老汇和托尼奖四大阵营红到紫熟的NPH,出镜不多而惊(can)艳(lie),痛快淋漓地死在高潮里也算“死得其所”了= =

跟之前的片子比起来,这一部没有那么贯穿始终的暴力感,也没有那么赤裸裸的直接的冷色调阴郁,反而逻辑更好一点(虽然有些点似乎不是完美无瑕),故事性也更强。但是沉重感一点也不输于任何一部,是更生活化的悲痛和消极,让每一处变态都有理有据,每一个Go crazy都合情合理,温存和仇恨相爱相杀,演员无奈观众更无奈。很多似乎戏剧化的夸张和疯狂其实只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桥段放大到极致的效果,边看边后背发凉,虐你毫不犹豫。

 5 ) 从未真正存在过的Amazing Amy

影评不可以贴照片吗?

**********************我是多长时间没有逛豆瓣的分割线*********************

就在观影前一天我看了一个帖,大意是说为什么你养的猫没有把你吃掉,主要是因为你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吃起来不是很方便。

你看Amy的眼神就知道为什么会提到猫。

关于猫的另外一点事实是,人类总是认为自己豢养了猫,但在猫心中,她才是这段关系的主人,被驯服且豢养的那个人是你。

只因为她以乖巧的样子示人,看上去精致柔弱美丽可爱,就忘记她是只猫,忘记她要做一段关系的主人,忘记她有操控一切的欲望与实力。

男人就是这么愚蠢,永远也学不会。

连Nick自己都说,他和Amy的婚姻,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普通人七年前在一束名为Amy,璀璨绚烂的光芒中醍醐灌顶,决心脱胎换骨自我改造的故事:

Nick:
I met Amy Elliott seven years ago and I was transfixed.
Amy does that.
I was an average guy from an average place with mediocre aspirations, and I met this woman who dazzled me.
And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I pretended to be better than I was. I made a pledge to her, when we married, to be that man.
The man who tries harder. The man who thinks and acts and feels with as much passion as she does. The man who makes her happy.

你以为你在跟谁较量呢Nick,她可是Amy,是从小就被父母剥削掉真实的样子打造出来的Amazing Amy。大提琴也好、排球也好、长毛狗狗也好,每一项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十几年的设计和磨砺才造就出完美Amy。

但别误会,是她允许他们这么做的——为了信托基金,为了赭石别墅,她允许他们包装她、兜售她。这是一个双赢。

Amy:
I will admit: For someone who likes to win, it’s tempting to be the girl every guy wants.

可是你呢Nick,你以为她为什么选你这一无所长的蠢货,为什么去迎合你那些凡俗平庸的喜好,为什么允许你沐浴她的光芒里镀金,为什么任由你消费她来之不易的一切?

只不过因为你也许下诺言配合她:每年一度的寻宝游戏,按年份寓意准备的结婚礼物,每一个谜底都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小秘密,所有的谜面都努力营造着默契和相知……

矫情么,当然,但若非别出机杼,又怎么与众不同?

Amy:
We were happy pretending to be other people.
We were the happiest couple we knew.

被打造成功的完美Amy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老公,于是看中你自觉听话,主动接受驯服和豢养,能追随我的品位和脚步的乖乖狗特质。

Amy:
Nick teased things out in me I didn’t know existed: A lightness, a humor, an ease.
And I made him smarter, sharper. I inspired him to rise to my level.
I forged the man of my dreams.

小时候不能养狗的遗憾在长大以后总算是有点补偿。

可惜的是,狗狗不乖时候,笨拙偷懒是本性,难免时不时露出马脚:

Amy:
But Nick got lazy. He became someone I did not agree to marry.
And he actually expected me to love him unconditionally.

Nick:
And I failed her.
Instead of doing what was right, I did what was easy.

只是惫懒也就算了,之后居然还背叛。连家里的主人是谁都弄不清,活该让你受点教育长长心:

Amy:
Then he dragged me, penniless, to the navel of the country.
And found himself a newer, younger, easier Cool Girl.

Nick:
I was a bad husband to a wonderful wife.
I broke the vow I made to her.

但更不可忍耐的是Desi,这货居然想要趁火打劫。

一边对外宣称一直爱着女神,一边居然企图利用她暂时的困难企图指手画脚和胁迫;不仅暴露出对女神不可饶恕的无知,行为上简直超越了愚蠢。就算懂得18世纪的交响乐,19世纪的印象派,依然是一脑子无可救药的傲慢与愚昧。

镜子里的Amy减了重量,依然白皙清秀。眼神闪烁晶莹的光芒,分不清是无辜还是犀利,唇边含着朦胧的微笑,时而温柔时而深沉。世上有那么多种情绪,她信手拈来,长袖善舞。

杀意仅仅一瞬,手法轻盈利落,Desi的热血喷涌而出,Amy甩动金色短发的飒爽姿态如同猎豹捕猎时被阳光勾勒出的矫健身姿,真美得让人心生恋慕。

蠢货死不足惜,而她依然是受害者。

Nick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这小子学乖了:

Nick:
Amy, I love you. You are the best person I have ever known.
Come home and I will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making it up to you.
I will be the man I promised you I’d be.

她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他刻意说给她的虚情假意,但她又何曾需要他的真情。她要的不过是他得到教训,她要的不过是他尽全力做成年人:

Amy:
He needs to learn.
Grown-ups work for things. Grown-ups pay. Grown- ups suffer consequences.

我们曾爱过,够了。

现在的我们互相操纵互相痛恨,那又怎样?这就是婚姻。

你心里的那个女孩消失了,对不起你指的那个女孩是Amazing Amy么?

不要忘记,Amazing Amy其实从来都没有真实存在过。


2014-12-29
2015-02-28

 6 ) 芬奇老湿从良了

消失的电梯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157647/?start=100#comments

《超感神探》里有一集抓SK。馒头叔给FBI的证据就是「你看过他洗手间的柜子(一丝不苟的整齐)么?他一定是变态杀手」。

写这集的剧本师傅才适合来改这本小说(顺便说我觉得馒头叔多适合演Colins的!)

有想要enjoy这片儿的,可千万别在进电影院之前心急把原著先啃了。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因为芬奇老湿这部手笔只有「让你猜不到下一步情节反转」这点子乐趣,其他好玩的地方并不多。

---------下面会有剧透-----------

跟原作者相比,芬奇老师也太不够「邪门」。口味一对比就出清淡了。

举个例子,原著有个地方个人觉得是最好笑的,就是Nick在小情儿分手的时候被后者在脸上啃了一口。第二天Nick一口咬定脸上的伤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所以起疹子了。所有人都疑惑「可这像是个牙印么」。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一眼就认定那真是精神压力太大起的疹子,那就是Amy。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而且也预料到最后能是个「happy ending」了。

这比用台词吼出来「婚姻就是这么回子事」要有意思多了。这世上有些事其实大家都知道,有些选择回避不说,有些选择粉饰太平把真话都PS了之后再说,还有些就直接掉到「愤世嫉俗」那个路线上去了。

不轻不重的一句话把真相点中,酸辣汤似的一碗。女人邪门起来,男人别说拍马追上,根本连懂都不能懂吧。

芬奇叔好在还是比一般男人要通透些。

这整个故事里有一条似乎走偏的插曲,其中有一段听起来好像很多余的对话:贼公贼婆行劫时,Amy问贼婆道「是他唆使你的」贼婆三分惊讶三分得意还有三分不屑道「是我唆使他的」。

这两句台词,就是题眼。听到它原封不动出现在电影里,为芬奇叔松了口气啊。可惜另外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不见了,就是警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告诉Nick。

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在讲犯罪,本质上其实在说婚姻,或者说是在讲婚姻如何等同于犯罪(Amy控诉:你夺取我的自我,我的存在,我的快乐,这等同于谋杀)。
而贯穿其中,可以说将Nick的生死玩弄于鼓掌间的,是一群alpha girls。这部小说,是woman's world。女人的名字都是有来历的、重要的。而男人的名字都狗吃剩的(Nick是男主角的中间名的昵称,他的全名叫Lance Nicholas Dune,他讨厌别人叫自己Lance,这个「自我身份认同」的梗电影里也没有了)

故事里的男人……不是存在感奇低,就是人渣,或者懦夫,或者变态。那么一两个至少还算正常的,比如Tanner和Amy的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为同一事业而努力。这也是唯二至少看起来非常幸福和美的婚姻。

故事里的女人有两种。

一种愚不可及的,比如Nick的小情儿,还有多嘴的邻居。她们完全是男性幻想的两种极端,前者年轻靓丽热爱床上运动,后者居家可亲生育能力超强。

还有一种是聪明、忠诚而顽强。Amy,Margo,Romey警长,Nick的妈妈,两个talk show的主持人,Tanner的黑人太太(电影中没有出现),还有在Nick几乎被舆论压死前及时拉了他一把的亚裔女记者(电影中也没有出现)。
这些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人们都从某种程度上把Nick变成更「好」的男人。可是她们中大部分却是被男人抛弃或者惧之不及的。

Nick一生最大的噩梦就是「变得跟我爸爸一样」。他偷情被Margo抓包时被骂「你比我们的人渣爹都不如」。最后他向Margo坦诚「这(跟Amy一起生活)是唯一避免我变得跟爸爸一样的办法。从此以后,我只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没有别的活路」。

这决对是所有爱情婚姻题材故事里最现实的happy ending。这个男人将终生努力讨你欢心,保证他永远是你当初嫁的那个人,绝对不会偷吃,绝对不会惹你生气,绝对不会不耐烦,上过厕所一定会马桶坐垫翻下来,会记住你说的每一句话,会记得每个纪念日,会用心准备所有的礼物,会用你的逻辑你的思维来揣摩你的意思。

这不就是最理想的「我老公」和「孩子他爹」么?一手打造啊

日记Amy是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的。但是真实的Amy却可以。

她具备这种原作者非常赞赏(我也很欣赏,虽然说不上喜欢)的power。

但在芬奇叔的镜头前,其实形象很适合而且演技也并不差的Pike在「黑化」之前似乎总在游移,找不到这个角色应该的位置。那故作神秘的表情,生硬的眼神。而在「黑化」之后,就往「变态杀手」的方向走过去了。

这就是跑偏了。

芬奇叔不是不知道这女人,或者就是「女人」这个身份,才是故事的能量。所以杀Colins那一段被拍得很震撼:Amy穿着纯白的内衣,一刀划下之后瞬间翻身压制住对方,血喷了她一身。

但这明显是有违人物设定的:正面用武力解决问题,被血喷中面门。Amy不会采取这种方式达到目的。这是「芬奇模式」的处理突显「女强男弱」格局的手段罢了,《龙纹身的女孩》有没有,一样一样一样的。

芬奇叔对「邪门的男人」很有办法,却就是点不中「邪门的女人」。男拍女,也是隔座山啊。

Nick这个角色,本来我也觉得小本很合适——典型的美国土村帅哥款,还有个再标准不过的屁股下巴。但他最近是不是过得太幸福发胖了?都不是马脸了!差评啊!!说好的马脸界第一帅哥呢!!!把马脸界的头牌还给我啊!!!!

小本跟Pike之间也没有chemistry。反正「柴米夫妻」的感觉一点都没有。当然这跟剧本去掉了Nick把玩Amy头发并感到「我们两个都喜欢这样」这些小桥段有关系(要我的话,就会把这些细节,还有Nick在读Amy的字条时突然感到自己又爱上她这情节都保留下来,这样才够twist才扭曲得够味)。
这本来该是个「揭开你们这些中产阶级假面具」自带许多不合时宜甚至不合道德的笑点的故事,呈现在大屏幕却有一股说不出的造作迎合风情。

我不喜欢。

 7 ) 冷峻的魅力

这年头影评写的都和剧情梗概似的,大部分笔墨都在分析故事,这固然没什么不好。但Gone Girl会是一部让你有冲动写真正“影评”的电影,因为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讲,各个方面都耀眼到不能让人忽视。

选角和表演

有很多导演表示过,“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制作一部电影(或舞台剧)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觉得那摄影啊音乐啊什么的都不算吗,看了本片才知道厉害,最后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可否认小本依然有点面瘫,但是就是很合适Nick这个软弱呆瓜的工薪阶级花花公子。人家长的就是很帅啊,在人群点蜡烛祈福那场戏里台下有个女的轻声说”He is so hot”的时候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在加上小本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变壮了不少,养眼指数瞬间爆表(拿gummy bear砸脸卖萌什么的,你够了)。这种独特气质让后面人们恨他(出轨的花心大萝卜),和人们喜欢他(真诚认错的大帅哥)的两个情节自然很多,更加强了社会批判性,因为这到底是个看脸的社会,随便听点故事,再来一张好脸,民众就自娱自乐去了(我完全没有在影射柯震东什么的)。某种意义上小本的面瘫也成就了Nick这个角色,因为这让他“默哀”妻子的失踪显得很假,他说真话的时候亦是如此,更强调了婚姻里每个人的虚伪性,当真是人戏合一,可谓是利用面瘫的最高境界。小本你欠芬奇叔太多了,顺便吐槽你的短脖子。

演Amy的Rosamund也为本片献出了不能忽视的表演。演员自己就是牛津文学系的高材生,符合Amy的高等教育背景。网上有人批判这位英国女演员高冷的气质体现不出原著里Amy的美国甜心那一面,我倒觉得没什么。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恬静的气质以及稍微爷们点的嗓音让她看起来很有力量和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管她做的事有多么扭曲。这种气质也给后面她做两面三刀绿茶婊的行为增添不少可看性,因为前后对比很强烈,同时又深不可测,令人心寒。让我觉得不管计划中途有多少变数,她总能找到对策(潜台词:不要上哈佛,不然出来就这样) 。不过她发音上有所有英国演员的通病,他们在说美音的时候声音会变轻。参照《豪斯医生》里的Hugh Laurie。我听过他用自己英音接受的各种采访,声音很实,但是在《豪斯》里说美音的时候声音变虚了一点,就好像唱歌用假声一样。本片女主也不例外,声音变的飘渺,时间久了真有点枯燥,但是又有独特的韵味,感觉像一个魂魄在你耳边细语一样,使旁白令人不安。到底是恨的不够深,您当初要是真能下定决心自杀,Nick也真的不一定有活路,她的自负成就了自己最后也毁了自己。

网上有人吐槽Desi那一幕完全是没必要的噱头,因为书里面根本没有这样暴力色情加血腥。然后主创人员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监狱里如果想要干掉一个人,往往都会在操场,因为剧烈运动后心跳加速,这时候伤到主要血管,挂掉只是几秒钟的事,等叫人来早就晚了。Amy深知这个道理,因此这个戏剧处理很符合她psychopath的性格。我听了之后脊背发凉。这个情节改编也算是为人物服务的。

其他角色都选的很好,Neil的千年备胎,Tyler Perry的淡定律师,Margo这个真性情姐姐,Amy的强控制欲母亲,胸大无脑的小三,客观公正的警探,夸张虚伪的真人秀主持...... 没有人刻意去抢戏 (如《美国骗局》里的Jennifer Lawrence),都是各司其职,为故事服务。

摄影和音乐

靠情节取胜的电影,你很少会重复看。你往往来回看的都是摄影音乐等其他方面也比较耐看的电影。本片摄影师和配曲家都是和芬奇多次合作的人,把芬奇这位阴冷大师的独特风范表现的淋漓尽致。预告片里女主沉入水中那个镜头我直接就醉了,开头结尾的那个头发和面部特写我也是跪了,这种独特美学风格真的是深的我心,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就喜欢于妈的大红大绿古装片,都是不同偏好而已。这种简洁,精确,冷峻的摄影在大银幕上有着独特的光芒,是在任何电脑屏幕iPad手机上代替不了的体验。现在移动产品和网络抢占了很多票房,也减少很多观众去影院的动力。只是电影不仅仅是看情节那么简单,有些质感是只能去影院才能感受到的。

芬奇这种美学也体现在字体上。作为一位7年的资深果粉,我对字体非常敏感。海报上的字体就是我喜欢的现代简洁风,片中运用的字幕也都是同样大气简洁的字体,这些细节也是风格的一部分。

当年《社交网络》拿最佳配乐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这货有配乐吗?的确,它不像John Williams的管弦乐有那么强的存在感,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渲染依然不可忽视。血浴情场那幕的配乐真是绝了,其他时候也都是默默的在背景里烘托氛围,比如第一个小时后真相揭露时的音乐,没有太过火,但也恰如其分,扣住你的心弦。显著特点就是音乐往往是在后面备着,例如Amy给高富帅做早餐那场戏,一开始只是淡淡的渲染情绪,你可能都察觉不到有音乐,但是在她跑到窗边摄像头下假装受害时配乐已经过渡到高潮,相当自然。配乐这个东西,很容易变得喧宾夺主让人抵触。反面典型《战马》,动不动就用煽情的音乐告诉你,来,这段要准备哭了哦,这就有点过。本片配乐是同样独特的现代风格,阴冷,无情,却又抓人。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积极的为故事服务,实属难得。

剪辑

剪辑师可以说是导演最亲热的伙伴。因为他们不像导演那样天天在片场,对自己拍的素材有感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客观性。如果有华丽的tracking shot但是却没有给故事服务,他们都会勇敢的减掉,而导演就不一定了:老子拍那个镜头花了那么长时间你咋说剪就剪了呢?所以导演要分清楚,最终呈现的素材的效果和自己为这个素材付出的精力是两码事。

前一个小时的剪辑的特点就是“秒切”,不会在某种情绪里让你沉淀太久。诸如Nick求婚那场戏,一亮出钻戒,俩人刚亲上就瞬间切回现实,一点也不让你留恋他们的甜蜜,因为现实里面正在发生的悬疑才是最重要的。还有Nick推倒Amy的那场戏,他刚刚用充满内疚的眼神靠近她的时候又是秒切回现实,都没给观众回味的时间,直接把过去发生的不安延续到现在。这种“不留恋”的剪辑风格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了失踪案上,并且加重了俩人破朔迷离的关系,很好的在交代情节的基础上营造影片氛围。

毕竟是小说改编的电影,离不开用旁白来交代部分情节。前一个小时我们一直处于上帝视角来关注整个失踪案的进展,Nick偷情都能看的到,本应该是很客观的,但是又加入了Amy非常个人化的旁白。这种客观主观的来回切换可能才是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原因。Amy的旁白回忆部分未尝不是一种扭曲的“新闻报道”,因为它也是在操纵我们的感情。

两个情景交叉剪辑加速情节与悬疑的用法也很显著,诸如Nick解出第三个线索和警察发现日记本的这个montage就运用了快速的交叉剪辑,可以说让观众在期待中同时达到了两个小高潮,紧接着就是Amy自述真相的大高潮,让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结束的汗彻淋漓。

我喜欢本片的剪辑因为它对节奏的掌控和各种variation。观众很敏感,意味着他们也很容易厌烦。前一个小时我们都已经熟悉了这种闪回+笔记本特写+回归现实的crosscutting模式,等真相揭露之后,这种剪辑模式又变了,这就比较有生命力。例如美剧《童话镇》,永远都是在现实和闪回俩方面来回切换,没有任何变化,时间久了就真腻味了。另外一方面,本片中该切特写的时候切特写,该切中景的时候切中景,很流畅。最好的剪辑都是那种能让你意识不到有cut的手艺。很多电影喜欢用establishing shot呈现人物关系却忽略特写,但只有特写才能让观众凑近人物内心,本片对特写的各种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对人物的塑造。



故事

我没有读过小说,但是整体观感总结为一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以为结束了,但总是还有。我个人觉得真正的戏是在知道一切都是Amy自导自演这个事实时候之后才开始的,而那才在一个小时的位置,与以往的悬疑片都不一样,不是靠一个在结尾的大反转来满足观众,因此对很多东西的挖掘都要深一点。如果你在结尾处展示反转,观众忙着惊叹呢,都没有时间沉淀思绪。而Amy的计划揭露之后还有一个半小时,给观众足够时间去思考婚姻,媒体,并分析众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诚然结局部分可以再精简一点,但是人编剧就是原书作者,你让人删岂不是和杀掉亲生孩子似的。芬奇可以再大胆一点,多删点东西,如果结尾能再精简15分钟左右的话真的可以成为年度神作。不过长一点的好处是观众会和片中的人物一样身心俱疲,增加对他们无望感的认同。

这是一个让人憋屈的电影,因为最后没有给你一个正经的catharsis。她被绳之于法了吗?没有。他揭露她了吗?没有。最后这个婚姻像牢笼一样紧紧的锁住他们俩,比开头的时候还难受。至少当时他俩虽然埋怨着对方,但依然有离婚的可能。现在却要在恨的同时来装和谐,演给别人看,真是比死罪还难受。这也是我看过的最让人矛盾的结尾,因为从结构上导演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像大括号一样优雅的把影片结束,观众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但是从情节上却让人心寒,又是硬生生的把这个满足感剥走。明知自己枕边人是毒蛇,却如牢笼般不能挣脱,更要在面上苟延欢笑,让自己在虚伪和恐惧中度过余生。芬奇不愧是冷峻大师,因为他知道死亡就是解脱,活着才是折磨。或许这才是吃软饭又找小三的Nick应得的下场吧,比抓监狱直接枪毙要有意思,因为他陷入了婚姻的无期徒刑,真的和结婚誓言一样,“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离”。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没有一个“反派”,故事本身就是大反派。Amy是施害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媒体总是关注受害者那一方,因此把关注和同情都给她。而我们知道真相后Nick又成了受害者,所以我们的感情又移到他身上去了。其实婚姻未尝不是如此,没有人是干净的,每个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

我没有看小说,但是根据各种评价来看,小说好的地方是非常具体,对两位主角的详细心理描写让俩人显得真实可信。有人觉得电影不够真实,什么警察为啥不彻查漏洞百出的Amy之类的,我反而觉得太认真你就输了,因为这故事虽然发生在现实社会,但是明显不是真正的“现实”,和《搏击俱乐部》似的。为啥"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t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黑暗幻想暴露在阳光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并且意识到一切都始源于自己的自私与自恋。

其实我觉得本片和《搏击俱乐部》蛮像的,女主Amy和爱德华诺顿的角色Tyler都看破了社会期待的“完美”生活背后的假象,企图用破坏来恢复秩序。而且两部片子都影射了男性对“阉割”的恐惧。其实Nick多软蛋啊,出事了也总是和姐姐Margo窝在一起,在集会上和访谈秀上总是看她的脸色,结尾处决定和Amy继续生活的时候又跑到Margo那里求安慰求肯定。至少《搏击俱乐部》里Tyler意识到自己逐渐消失的男子汉气概,并企图用暴力来恢复,Nick则稍显被动。

不管怎样,从这些角度看,Gone Girl也注定是“假”的,这也无妨,观众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就好。

本片惊喜的喜剧元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看的午夜场,观众隔一会就会大笑一次,很多人物对话诙谐幽默,这种在悬疑中穿插喜剧的手法我比较喜欢,很好的调节气氛,但也没有过火的变成无厘头,可是黑色喜剧的范的确是出来了。

我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经常是通过对潜台词的展现。反面典型《红磨坊》,虽然是部挺好看的电影,但是“Love”这个中心词出现次数太多了,没有任何潜台词空间,全都帮你说出来了。本片的潜台词有很多,但都是给你呈现出来的,不是靠台词硬生生塞给你的。对媒体的讽刺,对真相的戏谑,对幸福假象的批判,对婚姻的绝望,这些感悟都是观影结束后自然带给观众的(虽说有个别关于婚姻的台词还是有点过于明显的把主题塞给你),所以逼格很高。有好主旨,但是把这些大道理赤裸裸的扔在你脸上的都是一般的电影。好的电影都是在有好主旨的前提下让你自己领悟和体会。


----------------------------------------------------“彩蛋”分界线--------------------------------------------

我知道这是一篇长文,所以为了感谢耐心读完的各位,分享一点独家“彩蛋”。

Gone Girl的美国首映是在9月26号的纽约电影节上,结果就是那一周的周三,大卫芬奇跑到NYU的一个小教室来给电影研究生们交流,后来消息“走漏”,作为本科生的我也跑到教室去凑热闹,听他讲了讲对电影的认识和各种Gone Girl趣闻(为啥不在Gone Girl上映后去呢?摔!有一堆问题想问他) 节选一点Q&A。觉得他是一个怨念的萌老头,fuck shit等词一点也不避讳(可能因为在场的都是学生,他放得开吧)

热情:
如果你有热情,有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大家都会跟随你的

大制片厂:
- 都贪心

- 得学会销售自己的片子

- 有时候谈判到最后,自己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很辛酸。《搏击俱乐部》我就没有最终剪辑权

- 有很多白痴(morons,比idiot要更重一点)。有时候大制片厂会问一下“专家”,给他们先看片子,如果他们不喜欢,制片厂就会把片子排到三月初这种烂片档期。关键是这些“专家”都是些没脑子的蠢货,压根就不该问这些人的意见。

票房:
- 你要是信首周末票房那一套那你就信吧

- 票房不是一切。《绿野仙踪》当年票房沉了,几十年之后却卖出了十亿美元

-《搏击俱乐部》当年票房差的不行,但是吧...

讲故事和拍电影:
- 你最享受剧本的时候永远是你第一次读的时候,然后就不行了。特别是作为导演,你可能要把同一个故事给很多人重复100多遍,然后你就会发现故事里的各种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上片场的时候你会不停的在重复故事,很烦。所以你们平常也要多锻炼,如果把故事重复100多遍你还没有烦,说明这故事是值得讲的,要不断完善。

-《搏击俱乐部》我读了本子后觉得非常有意思,articulate beautifully,所以我决定拍。

-《龙纹身的女孩》我想拍是因为我喜欢里面两个人物的关系。你有一个45岁的记者想要找到evil,然后你又有一个23岁的女孩告诉你,”You don’t know what evil is.” 她自己被政府官员利用,所以深知世界的丑恶。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 我和编剧聊的时候只会让他们说一次这个故事对他们的意义,因为你非常容易陷入对故事的抽象解释。我会告诉他们,”Here is what I think I can show”。因为电影永远不是想象中的东西,永远要视觉上可以呈现。

- 拍电影是个很矛盾的事情。一天就要花掉40万美元,你不可能细水长流,很多事情也不会像你当初想象的那样。整个过程就好像给一个正在走T台的模特边走边做衣服,永远不可能是合身的。

导演员:
- 我才不是那种耐心的导演,让演员坐下,然后问“What do you think?” 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我只会告诉他们here’s what I want。

- 和演员沟通一定要讲真话。如果我觉得他们演的不好,我会告诉他们,但是这也要讲究说话的技巧。Okay, I think I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for, but here is what I actually see.

配乐:
- 我不喜欢18世纪古典音乐那一套东西

- 配乐is an extension of the sonic role of movie

- 最好的配乐师,你和他永远只谈论故事,然后他就会给你创作出来,而你不会和他纠结于配乐细节,比如该用大提琴还是长笛什么的。我很荣幸能和Trent合作这么多次,他很棒。

Gone Girl:
-粗剪3个多小时,我们听了不少意见,然后在音乐上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拍了500多小时的素材。我现在学乖了,知道不是每一条都会出现在电影里,有一条好的就行,但我还是喜欢在片场多拍点

-很享受在片场。很享受和本片cast的合作

-很佩服Tyler Perry,他相当敬业,永远在片场不是闲着的,专业的态度

-选角还是很自然的,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选Neil Patrick Harris是因为......他是Neil Patrick Harris啊。

-拍本片的时候我不停的想该怎样把这个我已经很熟悉的片子给Virgin Audience带来快感,挺不容易的,需要学习。(给这个比喻跪了......)


------------------------------------------------结束---------------------------------------------------------------

* 第一遍刷的时候根本就没注意NPH和小本露鸟了,二刷的时候使劲看才看到(其实才几秒钟而已,而且NPH的是在血泊中的,看的不真切。小本的也只是一个侧面......) 然后小本老婆Jennifer Garner对此裸戏霸气回应道:“You are welcome. I try to consider myself a charitable person and I wanted to give back.” 简直了。

** 主创们把电影里Amy的日记扫描页全部上传到pinterest, 真是丧心病狂。可以点这里围观:http://www.pinterest.com/gonegirlmovie/musings/

*** 剧本已经可以下载啦!(奥斯卡颁奖季神马的) 有需要的赶紧下,因为很可能过一阵子就没了。//www.foxscreenings.com/GoneGirl_Final_Shooting_Script.pdf


最后说点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关掉网页,因为已经和影片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自己是个对后期很感兴趣的人,所以当我知道“Gone Girl”全片都是用Premier CC剪辑的时候还是挺震惊的,因为好莱坞主流的剪辑软件依然是AVID,而这是第一部用Premier剪全片的好莱坞大制作。虽然我和周围同学都在用Premier,但是NYU还是个古板的AVID School,要求我们用AVID,毕竟这个软件是业内最认可的。虽然芬奇以前爱用Final Cut Pro 7(反正不是AVID啦)。那他又是为什么要转向Adobe呢?原因之一就是Adobe的After Effects和Premier的协作很流畅,剪辑师在房间这头忙活粗剪,特效人员在房间那头把基本的特效做好,然后通过CC的共享,剪辑师能即刻得到已经特效处理好的素材。有高投资的大片很多场景都是在室内的Sound Stage上拍摄的,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拍摄元素,这就导致素材里有大量的绿幕。《龙纹身的女孩》里也用了很多绿幕。芬奇是个喜欢用特效营造真实感的人,只是苦了后期人员。比如片中赌场的那个远景,其实那只是个普通的建筑,赌场的招牌是后期加上去的。(也是,我还纳闷哪里找来的这么寒酸的一个小赌场)

不管怎么样,很高兴芬奇有尝试新东西的勇气,也让好莱坞的人知道用Premier剪剧情长片是完全有可能并且高效的。Suck it, AVID!FCP7我就不黑你了。

扩展阅读:http://107cine.com/stream/56624/

参考资料(需翻墙):

Gone Girl 剪辑师的访谈://www.youtube.com/watch?v=2o6pjd2AU9c#t=158

Gone Girl 的特效://vimeo.com/115019179

《龙纹身的女孩》的特效://www.youtube.com/watch?v=LDGqKyNV-HU










版权: cn.hansonhe.com/gone-girl/

 短评

年度最佳date movie💄

8分钟前
  • 推荐

人渣大战

10分钟前
  • RKO
  • 力荐

以为结局会改,但只是比小说延续了一些情节,但本质上还是那种生活。全片越看越浑身发冷,女主角的表现确实是奔着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这片本该是情人节的最佳献礼。

15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爱人不见了,千夫所指。爱人回来了,万丈深渊;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这是面子。爬满了虱子,这是里子。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最近看了太多不温不火的文艺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现实世界 原作者执笔很棒 跳切这么多叙事一点都不乱!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级的白莲花! 人美心狠手辣 专注高层次人格扭曲数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导自演以后 我胃部搅动和后脑发麻的感觉就没停过啊! 层层转折后的结局那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25分钟前
  • kidpt
  • 力荐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惊喜的东西,可惜没有。

30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芬奇的导演值得五星:干净、冷峻、爽利、紧凑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乐甚为精彩,视觉冲击力十足。情节编排上出人意料,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讽刺,唯一不足在于对Amy的性格解释缺乏,过分聪明的同时也相当愚蠢,而这一切却都理所当然。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36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个狗咬狗的故事,没有人是无辜的。喜欢男主问为什么我们要毁掉对方互相伤害的时候女主面无表情的答因为这就是婚姻。结局啊结局,我原本以为两个人中终究会有一个杀掉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结局。

39分钟前
  • 我不是盆栽啊
  • 还行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开始前,旁边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单身小哥无聊郁闷地喝咖啡;结束后,他幸灾乐祸地跟我说,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40分钟前
  • Wilkins
  • 力荐

这片无敌了。故事太尼玛牛了。人物状态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41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讲了一个天蝎腹黑绿茶婊的故事!

42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推荐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女:这就是婚姻。

43分钟前
  • ToTheMoon1900
  • 力荐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45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很讽刺啊,高帅富输在大电视上,因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别率的宽屏大电视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馆里飘着雪花的小电视的渣画质,八成是不会被忽悠的。所以这片子说得就是媒体,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媒体有多么可怕,正是为了对抗扭曲现实的媒体,才有的广电总局吧 #工业改变一切#

46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相信我...其实,这就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4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当然这也绝对是一部芬奇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猜不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节的故事,叙事视角转换,真相谎言交织,边看只能边感概中国再过一百年也写不出这水平,回来一查原著小说曾经连续八周位居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5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这就是婚姻” 大卫·芬奇近几年最具观赏性的惊悚悬疑片,水准直抵《七宗罪》,观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间,手脚发麻,牛逼到停不下来,2014年度十佳。“当两个人相爱,但无法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对和谐的夫妇坐在沙发上尴尬地看完了这片。。。

56分钟前
  • 朱老板
  • 力荐

FFF团大作,四星半,好一对天”作”之合,结局没有改动,剪辑依旧犀利干净,本阿弗莱克真的很贴男主的人设,笑起来又creepy又喜感,面瘫一点不浪费,还贡献了本片90%笑点,其实这是荒诞喜剧我会说,女主SJB起来睫毛都会颤抖,太SJB了,男女主简直天造地设配一脸HE,哈哈哈单身狗笑着出影院最佳选择

59分钟前
  • DEPARTURES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