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夏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克利夏·费尔柴尔德,Chris,Doubek,Olivia,Grace,Applegate,

导演:Trey,Edward,Shults,

 剧照

克利夏 剧照 NO.1克利夏 剧照 NO.2克利夏 剧照 NO.3克利夏 剧照 NO.4克利夏 剧照 NO.5克利夏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2 11:16

详细剧情

讲述了一个久未归家的老妇在感恩节突然回归家庭,本想改过自新做一个善良长辈的她在内心恶魔的驱使下,再次就犯,为本来和谐的家庭聚会带来震荡

 长篇影评

 1 ) 那个自我的姑妈最后怎样了?(Krisha,2015)

05# 第53篇 影评 2018/1/7 亲哥拜/文《克里夏》

看完电影后才知道又是一部小众电影,取材是导演半自传式的拍摄。导演带领自己的家人在他母亲的家中拍摄完成。但饰演克利夏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某位阿姨,他的母亲饰演的是克利夏的姐姐。

这部电影是没有名人,没有大制作的美国独立电影。美国独立电影是指没有好莱坞大型电影公司投资制作的美国低成本电影。导演Trey Edward Shults在影片中出演了老姑妈克利夏儿子的角色,正是他在最后喊出了“你不是我的母亲”。而在实际生活中,Trey Edward Shults的确如电影所言被迫放弃热爱的电影,而去学了商学。

看完电影,觉得还不错,某些点还是Get到了,能触动人心。


先说故事的梗概:

故事就发生在一栋房子里,或者说根本没有发生什么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正是局限在一栋房子里,十几个人,要突出影片不同部分的重点,把整部电影完整的演绎出来,其实并不简单。故事的主角当然是克里夏姑妈,估计是离家好多年了回到了姐姐家和家人团聚过感恩节。

随着剧情的展开,通过对话推断出来的这位离家十几年的老姑妈和家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喜欢她的妹夫,和她交流说,她妹妹总喜欢收养流浪狗,就算他不喜欢但是也不会很反对。这里好像隐喻,她就是流浪狗。

曾经抛弃自己的儿子和家庭,不知道去追求什么,或许是爱情,或许是自己太堕落了,酗酒嗑药。现在回来,面对这一大屋子人,说起来和自己挺亲的,亲妹妹,亲侄女,亲侄子,甚至自己的亲身儿子和妈妈。然而她始终都像一个局外人,无法融入到里面去。

在一家人围坐一团的时候,她却跑去房间喝了一大瓶酒把自己搞的醉醺醺的下来把火鸡从烤箱拿出来。随着火鸡掉在地上,整个剧情到达高点,克里夏姑妈也没法再控制自己了。她想得到儿子的爱和妈妈的爱,也想得到他们的谅解。反复嗑药和喝酒的她,似乎也失去了控制,直接对着儿子吼出来,“我是你妈,十月怀胎把你生出来,你为什么不抱我,为什么不爱我。”在听到儿子特雷说“我不是你的儿子”后,彻底被点燃,开始争吵推攘,摔盘子,归于平静,镜头放在克里夏的脸上,饱含泪水的双眼,颤抖的脸,电影结束。


分析克里夏姑妈和众人之间的关系:
1. 一直未放弃她的姐姐,似乎承担着拯救的角色。

与克里夏姑妈强烈对比的是她的妹妹bobie,她和许多普通人一样,承担了赡养老人和哺育后代,与伴侣间互相鼓励和支持。她生了四个孩子,也帮姐姐克里夏养大了儿子,还领养了十二条流浪狗,她承担了本该克里夏该承担的某些责任,她爱所有的人,自己的家人,妈妈和姐姐。当然她的付出是最多的,也许她这样的人,就是从早到晚围着家人转,就像是救火队员,但是她的收获也是最多的。付出了爱,肯定是能收获爱的,一家人齐齐整整的团聚在一起,吃饭,交谈。当然也会有争吵和不解,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


2. 电话里的爱人理查德,儿子和以及忘记她的妈妈——就像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

对着多年未见的妈妈,似乎已经忘记了克里夏,虽然姐姐在她耳边不停的提醒,她是克里夏,她回来了。而克里夏也深切的望着自己的妈妈,以及老去的妈妈说,妈妈,我是克里夏,我 已经回来了。而她们的妈妈,似乎真的已经忘记了这个人,又好像知道自己有着女儿。没有正面的表情,从克里夏姑妈的表情可以看出来,妈妈似乎已经忘记她了。

在这一大家子里面,克里夏似乎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爱。电影中有两三次她拨打一个叫理查德的电话,但是始终是留言信箱。 第一次拨打的时候,她的神情和说话的声调,说明这个人对她很重要,只有情侣或者深爱的那个人才会有那种亲昵的语气。最后一次拨打电话,是她觉得得不到爱的时候,她也认清楚了这个理查德也不会回复她的电话,永远也不会。

她不是不清楚,只是放纵自己让自己沉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她说“我再也不会给你打电话了,我每次真正想说话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说话。”或许她平时的表现有关,她没有获得家人的信任感,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家人,一次又一次的透支着自己的家庭信用直到消失殆尽。至于她所谓的爱人,她爱着的人,别人似乎一点都不在乎她。

她渴望儿子的拥抱,渴望得到儿子的原谅。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不是说你回来了我们就得接受你,就得原谅你。你得做出自己的改变,你得表现你的诚意。甚至想象他们曾经受过的伤害。


3. 感悟

这样一个人在生活中有很多,总觉得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总觉得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总觉得自己没错。当然,自己是重要的。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一个人,必须要有所克制,有承担,要牺牲,也要有自我。当然要控制好这其中的比例。要克制自己的言行,要承担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要牺牲很多的自我,但是也要在众人离去的时候知道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强烈对比之下,克里夏姑妈,楼下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她只能抱着一条狗过活。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好歹,在自己觉得所有人都抛弃自己,或者感受不到爱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条狗不离不弃呢?之前,自己没有付出爱,没有付出努力,就像坐享其成,怎么可能呢?没有无怨无悔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如果克里夏姑妈这类的人,抛弃了所有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或者事业,也算是有所得。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人一直在不断地抛弃又想不断地得到,到最后是什么都得不到的。精神没有寄托,只能求助酗酒和嗑药暂时摆脱现实,但是酒醒了之后呢?回到现实,放眼望去,除了一地污秽和一眼荒凉,什么都没有。这种不良恶习会让自己上瘾,会让自己深陷其中,永生脱不了身。

当然克里夏姑妈之前肯定是有经历过这个阶段。在和姐夫聊天的过程中,她说自己在寻找自我,寻找内心的平静。说明她还是想改正,想回到现实,想得到所有人的爱的。“我以为我今天来这边,然后可以把一切都做好。我看着妈妈和特雷,我把一切都搞砸了。”但是结果是失败的,在面对热闹的,团聚的家人的时候,她退却了,想要得却没法得。
电影一开始镜头由远及近看着镜子中的克里夏姑妈的脸,不得不说下演克里夏姑妈的演员,特别是最后镜中的脸部肌肉随着心情的起伏,不时的抽动,电影最后也是看着她镜中的脸,饱含泪水的双眼。还有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的背景乐,似乎夺去了某些剧情和注意力。

一切都结束了,电影结束了,生活还没有。这部电影中有很多我们的影子,想追求自己想要的抛弃自己该尽的责任,自己迟早也会被抛弃;承担了所有的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自己也会在这些繁琐的过程中有所得,那才是最终的内心的平静吧。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有在承担了所有的自己该承担的事情后,利用间隙时间做自我,坚持自己的热爱,努力平衡克制,自我,承担和牺牲,这四者的关系,才能最终找到爱,被爱和内心的平和。

当我们老了,或者要闭上眼睛的时候,才不悔!


电影经典台词:

“你的人生是有追求的,这是件好事!当一个人有了追求,他们就应该抓住机会。你要趁年轻的时候去追求,否则就会被现实困住。被一些很实际的东西困住。”

她姐夫说“你以为你能随意进入别人的生活,那就是错了。”

“在你忍受比老婆的同时,她也许同样没法忍受你。因为这才是相处的方式。”

“我再也不给你打电话了。你根本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我想要什么你根本不关心我。”

 2 ) 用恐怖惊悚片的处理手法为家庭伦理题材增色

影片的归类颇为有趣,竟然标签为喜剧/剧情类!分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导演就刻意营造出毛骨悚然的恐怖感,一张老女人特写的脸,教人联想到巫婆或者邪恶的角色。第一段场景也在延续这种怪异的感觉,从车上下来的老女人拖着行李箱挨家挨户按门铃,像一个不速之客,分明是悬疑恐怖片的开场方式。尤其当她一不小心踩到水洼里破口大骂一句时,更反映出这个人物潜藏内心的恶意(这个预示性的镜头在最后矛盾爆发时得到呼应)。老女人进屋子时的欢迎场面,人物间彼此心存芥蒂而小心翼翼寒暄的尴尬全在对白与动作里透露出端倪,当她跟最后一位进场的男子拥抱对话的情景,让人觉得他们的关系既熟悉又陌生(两人关系在之后某个场景才得以揭示)。

这种制造悬疑不安气氛的开场手法分明就是恐怖惊悚片的常用伎俩,用在这个家庭伦理剧里,则显出一种不平衡的喜剧感。我想是影片被分类为喜剧的缘故。而这种挑战传统家庭题材的怪诞感在稍后的配乐、摄影、剪辑以及画幅变形等影像技术里不断升级深化。

女主角在厨房里做菜,背景里莫名其妙响起强烈的鼓点,逐渐强化为掩盖对白的噪声,烘托起女主角内心的情绪起伏,渲染出压迫紧张、山雨欲来的氛围。这种常见于恐怖惊悚片里的配乐在此透露出怪诞的意味来,不断暗示着这个女主角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场破坏性极大的灾难(这一点最终得以印证)。

而导演透过毫无预示的跳跃剪辑,更将各种打乱线性时间的场景(掰手腕、草地打闹、卧室里上看AV、露台上的对话)无缝并置起来。总觉得上下两个镜头是毫无相关,不断调整着观众的焦点。这种有别于传统题材的处理手法,给这个感恩节聚会故事带来不少颠覆的意味。

而风格化的摄影如慢镜头、旋转镜头,开头与结尾处的画幅变形,精准地剖析出女主角内心的情绪演变,将她性格中最可恨之处展露无遗。无疑,这是个极其可悲的角色。她在感恩节之时重返大家庭,表面上像是亲情的弥补与和解,而越看越感到暗流涌动下亲情的撕裂与无法和解,尤其是她的儿子在卧室跟她对话的一场戏让人看得压抑不安。最后女主角跟妹妹撕破脸对骂的场景更是将这场家庭聚会推向了噩梦的高潮。

从本质上看,这个故事核心跟传统家族题材无甚区别,透过一位“闯入者”来揭露这个貌似和睦温馨的家庭里潜藏着难以启齿的矛盾与无法修补的裂痕。而这部处女作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无非是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导演选用自己家人出演角色,整部片子在自己母亲家中完成,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现实感。其次便是用恐怖惊悚片的处理手法为家庭伦理题材增色。尽管有不少炫技的嫌疑,但从这些实验性的影像技巧,让人不得不钦佩沙尔兹这位年轻导演的天赋。

 3 ) 人生需自救

大量的细节,都在刻画一个内心脆弱又极其敏感,对另一半过度依赖却被抛弃,吸毒汹酒,甚而被家族厌恶的女人,暮年依旧不被人理解。作为儿子,他童年家庭缺失导致他拒绝母亲。可以想象,他还小,不能审视这种伤痛从而原谅母亲。这部电影拍的很真实,没有刻意拔高制造一种关爱的理想国度,生活的现实就是如此。人们的能力感情在对待一个不堪的家人,如电影这般,稀疏平常。这个女人的精神世界,已经完整的呈现。

 4 ) 一个脆弱的家庭,两个相反性格的姐妹

虽然片名是克利夏,影片也是完全以克利夏的视角来呈现的故事,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对她的姐姐的了解。这两个人也没有必要去争论她们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套用人格分析的词来说她们两个一个是少女的性格一个是亚马逊女人的性格,这两种性格的女人一种是容易受到引诱,一种是有着保护他人的欲望。而少女性格走上歧路就会变成不良少女亚马逊女人的反面则是善于复仇,所以结尾当少女性格的克利夏放下面具歇斯底里起来的时候,她的姐姐表现出来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姿态,让人一反之前对她的印象,觉得她似乎是蛇蝎心肠的女人害了克利夏的一生。而实则不然,这是对于一种她世界观里的和睦家庭的维护失败了之后对造成这种破坏的对象克利夏进行彻底报复的结果。
       影片在这里达到的高潮,实际上就是这姐妹两种人物性格塑造的高潮,影片虽然在核心上为我们呈现了这种亲密关系之中的矛盾性格发展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全景式展现这一大家子的生活状态来呈现的,而种形式的家庭塑造虽然能够达到制造强烈矛盾冲突的效果,但它同时塑造了一个反面的家庭生活例子呈现在观众面前。当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观众也许并不会把结局当回事。
      而回到这个坏家庭的核心无非是关于酒精和吸毒的恶习(也许还有其他方面但那是在影片之外的)克利夏对于恶习缠身的罪恶感使她犯下种种错误这一点反而是正常的,而非正常的因素是这一大家子对这一恶习的坚决排斥和丝毫不能够容忍甚至超越了对不道德的容忍,比如作为儿子看着母亲克利夏遭一家人排斥他选择的确是站在一家人的一边甚至要求自己的家人把母亲赶出去。而就因为这一点在克利夏与家人之间划开了一条她个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未免也太过牵强。所以影片想要实现的无非就是这个目的,刻画一个边缘人物,演员大妈这种形象在电影里面也是绝无仅有的。

 5 ) 电影其实是站在克利夏这边的

一,克利夏应该是代表曾经参与在68年运动的那样一个角色。在《阿甘正传》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女性角色,就是阿甘的女朋友,留下一个孩子,阿甘把他抚养大。 这个电影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在结尾的时候,当克痢夏跟他的妹妹争吵的时候,她说的一句最核心心的话——:我宁愿成让他成为我这样的人,也不愿他成为你那样的人。 克利夏代表68年之后的那种嬉皮士的那一代中的失败者。那些告别革命的参与者,如妹夫,则成为今天在美国社会的资产阶级。妹夫讽刺说你不可能永远像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那样拿着包就去欧洲,讽刺克利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梦里。她妹妹一家代表今天美国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住大房子,然后养很多孩子,然子们都慢慢走上资产阶级的正轨,就像这个克利夏的孩子,在她妹妹妹一家的暗示下,就选择了商业管理专业,而不是真正的爱的电影专业。 二,电影实际上是儿子最终对母亲的一种认同和原谅。镜头虽然很残酷地表现了老年可以晓得失败和脆弱,同时也是谅解和爱。导演本人来出演这个儿子的角色,这样的设置本身就是对那句“你不是我的母亲”的反省。

虽然叙事中时间轴经常被空间打乱,但是这个叙事仍然有一个很清晰的时间轴,就是克利试图回归正常的生活,所以在他喝酒之前呢,有一个跟他妹夫交流的失败,和跟儿子交流的失败。但是,儿子根本不接受母亲出于爱给他的建议,妹夫警告她不可以随便进入别人的生活。所以她把一瓶酒都喝掉,实际上是在是跟所有人的关系的失望下,重新开始酗酒的。

 6 ) 《克利夏》:美国“新”电影?

在近年来的美国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让人惊讶的独立电影。要观看这些电影不再允许仅仅通过惯常的观影逻辑即可完成,这种逻辑预设了一部电影是由剧本、演员、导演、配乐、布景等有机组合而成,而能否欣赏一部电影就取决于去欣赏这些独立的部分和它们如何相互协调一致。但对于像《内德的步枪》(2014)、 《天注定》(2014)、《尘世女王》(2015)等这些新的美国电影,我们又该如何去谈论呢?在此,传统的电影制作模式进一步瓦解了:它不再能够通过积累的观影经验和观影思维来获得理解。理解的实效,是因为影像不再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而是需要我们的感知,甚至感应。这种情形在《克利夏》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克利夏》纠结于一个不再有故事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叫克利夏的老女人在十年后回家参加感恩节聚会,发生的一系列遭遇。关于这个女人的过去,她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都是通过人物间零散的对话推断出来的。没有闪回,闪回意味着时间组织的晶体。在《克利夏》中,只有空间对时间的统摄。这反映在电影中的大部分剪辑都没有按照惯常的时间逻辑完成,因为已经没有叙事的欲望,它更加关注人物间此刻存在着的情景。因而,当镜头看似毫无逻辑地在宅子的内部空间接续转换的时候,比如当克利夏和姐夫在室外的露台上聊天,交叉剪辑进的是两个侄子在父母的房间看色情片,或者是众人如何逗弄那个新生儿的画面。之所以如此处理,原因在于这些动作都是在同一段时间内发的,或者说正因为共处于同一空间,才有了组合在一起的逻辑。

△ 克利夏被“围困”在家人中,这只火鸡预告着矛盾的最后爆发
导演Trey Edward Shults故意紊乱了电影的时间线,将影像型塑成由一个个碎片拼成的散乱结构。一切都处于内部的焦虑中,持续的的反常配乐加重了这种不稳定感。而这种焦虑正是来自于克利夏本人。从那些断续进行着的谈话中,我们依稀可以推断出年轻时的克利夏是何样的状貌:酗酒,逃离整个家庭,甚至将儿子抛下留给姐姐照顾,逼迫他去学商学,而不是热爱的电影。可以看出,克利夏与整个家庭间都有着不可消解的矛盾。那位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将每一个人都认了出来,唯独克利夏除外。这种清除是一种机体自我保护的结果,为了不回忆起那些过往的痛苦。

即便在多年之后,克利夏带着和解的态度回到了这个家庭(她主动提出与儿子面谈来化解之前的矛盾),但电影开始后不久她在踩入小水潭发出的那声“Shit!”,已经预先告知了观众她的本性未移。而多年来形聚在克利夏与家人面前的那个巨大屏障,只是因为时间的淡忘获得了稳固状态。但焦虑开始不断在克利夏的内心积聚——比如她接连打电话给男友求助、她需要偷偷开启一瓶红酒在厕所独饮,同时也通过摄影机来回的摇动来模拟克利夏观察家人合睦的状态,以及配乐中使用的不间歇鼓点——这些都在导向那个最终结果:那只被打翻在地的火鸡,矛盾在不断地酝酿后终于爆发。

△ 十年后,母亲已经不再认识克利夏
导演Trey Edward Shults在影片中出演了克利夏儿子的角色,正是他在最后喊出了“你不是我的母亲”。而在实际生活中,Trey Edward Shults的确如电影所言被迫放弃热爱的电影,而去学了商学。这部电影因而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许多角色都由导演的家人扮演,并在他母亲的家中拍摄。但饰演克利夏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某位阿姨,他的母亲饰演的是克利夏的姐姐。这种拍摄方式无疑会让我们想起刘伽茵的那部《牛皮》(2005),同样也是由家人扮演的极低成本的实验佳作。这种方式保证了整部电影的真实感。

因而,观众很难再去思考影像(思考总是建立在时间之上),在这些美国独立电影中所构造出的是情境的真实。如果说在空间-影像中,我们需要动用我们的感知,那么在这些“新”电影中,我们则需使出我们的感应能力。就像观看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奇迹》(2014)一样,我们需要伸出我们头上的触角,与电影中被创造出来的独特世界相互对接(想象一种与外星人的交流情境),如此我们才能实在地收获我们作为观众的有效体验。一种“影像感应学”,不是吗?

 7 ) 这部小成本处女作可能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一条新路!看完被吓到了!

没有高昂的投资,没有大牌的演员,甚至在剧本和故事上也没有多出彩,但这部新人导演的处女长片绝对值得关注。

它可能代表了未来几年,电影发展的一条路径。看完后,你会惊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放心,这部带有实验性质的新片绝对不是所谓的“文艺片”,如果以刻板成见给该片打上类型化的标签,你觉得会错过体验一次带有“新浪潮”观感的佳作。

《克利夏》,一部靠风格取胜的导演处女作品。

该片格局非常小,讲述了一位叫克利夏的中年女人阔别家庭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中,短短几个小时的遭遇。


全片没有闪回式叙述,没有告诉观众为什么女人会离开,只是在片段和部分台词中,以极为克制的台词和场景说明这个女人当年抛弃自己的儿子,独自离开家庭是为了逃避生活,改变当时的人生境遇。

这个女人靠药物和酒精麻醉自己。这次回到家中,她希望重新融入家庭,改变自己在家人心中的形象,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她最终还是失败了。

影片的高潮锋利无比,不给人喘息的机会,重新回到酒精和药物怀抱的克利夏再次撕裂了这个家庭,打乱了原本可能美好的一天,失去了修复自己和姐姐、和儿子,和年老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影片的开头就预示了故事悲剧性的结尾,开篇和结尾都是不断推进克利夏面部特写的压力性镜头。


克利夏失控的面部,饱含泪水的双眼,微微颤动的下颌......生活再次陷入谷底,全面崩溃。


《克利夏》的故事并没有多精彩,其完全靠超越常规类型的大胆配乐,犀利的镜头语言,碎片化快速剪辑等技巧,让风格驾驭了故事本身,注重情感的渲染,并将主题隐藏融入在了风格里。

影片的冲突点,不靠情节转折和剧情安排,而是靠听觉和视觉性的冲击不断聚集着戏剧张力,将一种不安全感灌入观众的神经,淹没你的理性,勾出你感性的,不受控制的一面。


《克利夏》通篇在酝酿着失控,将克利夏的到来描述成一场注定失败,错误的选择。

如何表现失控,提升剧情张力,是《克利夏》最具有先锋探索性的地方。

其方式带有炫技的张扬,但它最终达到的效果也的确惊艳。

一开篇,4:3的压抑取景框,于是着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一个跟拍推进镜头,简单利落的跟随克利夏的视角来到了家中。她一开始还找错了门户,这表现了她的确多年未归家,也预示着最终融入家庭的失败。

来到家中后,她先后和多位家庭成员交谈。


一片和睦,她希望为大家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弥补过往,同时重归家庭。

其实影片依然有幕与幕的分割,剧情的推进。不过在故事上的表现的确不算明显,所有的推进都以巨大的形式差异来体现。


第一幕的重归在10分钟后落幕,当克利夏来到卧室,准备整顿心情,下楼回到开放式的厨房时,一个明显的象征性镜头,宣告了危机的开始。

克利夏透过大门望向楼下,她与整个家庭被楼层和门所区隔,紧张感骤然提升。


诡异的音乐这时缓缓响起。

这段长达几十分钟的音乐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如拨弦乐器的泛音一般,又经过了电子化的处理,时高时低,断断续续,以不连贯,变速的方式刺激着观众的听觉。


在如此令人不安的配乐中,画面一改前一幕的稳定和流畅,而是以快速剪辑,碎片化的片段进行交叉。

克利夏慌张落寞的眼神和表情之下,是家庭成员之间各自忙着各自事情的段落。


这些段落不是随意的,而是继续增加着不稳定和暴力型。


年轻的孩子在比气力,扳手劲。或者看球赛,忙着交谈。


与她最亲密的姐姐外出接年老的母亲。

克利夏仿佛被孤立,被忽视,这种家庭成员希望造成的自然,在她看来却是一种疏离。


碎片化的高速剪辑,配合飘忽不定的配乐,突然出现的克利夏的僵硬表情,让故事不断陷入慌乱。

一切的形式化处理,都是为了营造不安,表现一种流动性的分裂状态。


影片抛弃了稳定的或者插入式的倒叙回顾过往,而是以人物几段台词进行点到即止的表现。

克利夏分别和自己的儿子,还有姐姐的丈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但两次交谈最终都以失败和愤怒告终。


无疑,家人没有做好准备原谅这个叛徒,原谅这个逃犯。


这个家,其实是所有人的战场,儿子埋怨她逃避责任,姐姐的丈夫嫉妒她可以选择逃离,而刚生下孩子的侄女,看似真在享受,其实也预示着家庭将成为她的牢笼。


这个家,被塑造成了一所隐喻化的监狱,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崩离析,家异化成为可怕的精神“围墙”式的存在。

 两段谈话的失败,让克利夏备受刺激,她再次寻找酒精和药物的麻痹。


这时,镜头语言进入了更为炫目的阶段,大段的360短旋转拍摄,以克利夏为中心,在她眩晕的视角中,我们看到了冷落她的其他家庭成员。

终于,她精心烹饪的火鸡被洒落在了地上。


一切都毁了,一切都是徒劳。巨大的压力让她不堪重负。

结尾高潮更是一剑封喉,两段现实和幻想交错,一次是姐姐失望的向她哭诉,一次是姐姐愤怒的痛斥!


最后,克利夏狂饮后,冲入客厅,直面自己的儿子,希望获得他承认,结果儿子愤怒的表达“没有这个母亲”,姐姐气得要把她赶出去,克利夏疯狂的开始和姐姐撕逼。


一旁着是慌张的家人,流泪满面的母亲.....


进入第三幕的完全失控后,画框从16:9的矩形变化为上下压缩后的2.33:1,再左右压缩后的4:3的方形,甚至比4:3显得更为逼疚。

狭窄的画框中,慌乱升级,冲突抖升,剧情张力在最后仿佛疲劳到极限后崩断的橡皮筋!


最后一刻,剧情炸了。人物炸了。情绪炸了!

诡异的音乐再次响起,画面回照开始,又是一副哭诉的克利夏的特写镜头,不过失控的克利夏慢慢回复了平静。

那不是看透了一切,而是从悔改的焦虑变回成了恶魔!


这绝对不是平静,而是暗藏杀机。

不稳定和失控贯穿了整部影片!

情绪的积累和形式感变化成为影片最大的亮点!

以技巧性提领故事,这的确有炫技之嫌疑,但同时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电影表现方式的革新性尝试。

 短评

迷醉。将碎片式的片段以如此迷人的方式拼凑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沙尔茨的首作比他后面两部作品都更优秀。整部电影就完全建立在克利夏的脆弱敏感恐惧疯狂的人物状态之上。前三十分钟更是狂飙突进,声效和音乐揉捏为一体,带来一种轻度的眩晕。部分时刻卡萨维蒂和吉娜·罗兰兹附体。

2分钟前
  • Berger
  • 力荐

用音效和影像来渲染刻画心理相当成功,只是故事本身太单薄。

5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还行

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克利夏要酗酒?她的过去都经历了什么?一味表现糟糕的癫狂,是莫名其妙的。本来可以很好的片子。PS.本片也有画幅的变化,导演确实有想法。

1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真没看出来这个电影有啥看头?一个老人,应该是离家出走之类的,然后老了想回家。既然敢做就应该敢当,回来干什么,喝酒,嗑药,手指残缺不全。另外,电影中的配乐过于喧宾夺主,中间有部分应该是大提琴,说实话跟噪音一样,难听。对老人的特写镜头,看的人不适。不喜欢!

12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先把故事讲好,再来玩别的好吗?

13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较差

这才是忠实的电影!另外谁说这是喜剧?

14分钟前
  • 安生
  • 力荐

新手炫技指南。摸到了点卡萨维茨的门道,老太太有那么几个瞬间也是神似吉娜罗兰兹。

1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爱电影的Trey上了商学院,却拍了这部电影献给母亲,片中同样扮演Trey隐于一隅,表达对家人的爱。这部半自传的小品情感深厚,一个让家人失望的老女人的主观视觉呈现,却从中看出了家人mad和不是hate的复杂情感,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情绪渲染让人惊喜。[B+]

20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好看且惊艳的低成本独立导演处女作,对家庭关系裂痕的展示充满力度,非职业演员的状态在线,炫技的运镜、声效和剪辑设计营造出真实人物心理,调度常存亮点。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这脸这演技,简直绝了,真的都是业余的吗?导演率一众大妈演出家庭惊悚剧

24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喧闹,群狗,家族压力,auntie relapse;气氛营造挺张狂,但电影语言和故事呈现都类似却不及《梦之安魂曲》或《威猛的天使》;角色演员同名,不知是否出演自身,感觉戏外戏内有所互文

27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前半部分基本静音看了。。。睡觉都要戴耳塞的人简直是受刑。。。不过最后的撕逼戏不明白是两姐妹谈话前还是谈话后?

32分钟前
  • 你的盒饭掉了
  • 还行

大量的声音设计,氛围音乐用声将电影的叙事探索出了自己的方式。确实,观影的过程krisha的孤独与绝望感被极好的传达,产生共情。但是电影的故事却并不如技法那么吸引人,情节和戏剧性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为情绪蒙太奇服务的作用。当然,作为极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已经非常出色了,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37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作为处女作,它令人惊艳的地方不仅体现在冲突场景中对戏剧强度游刃有余的掌控,也体现在多场群戏中杂而不乱的复杂调度,不仅体现在对主角Krisha心理状态密切与细腻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主角所处环境氛围的感性塑造之上。后半段两次变换画幅,除了映衬主角心理状态和紧凑构图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意义

39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从火鸡出场的第一秒我就知道煮熟后会被掉地上,呵。

4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看着像恐怖片,其实就是恐怖片。在痛苦的泥沼里挣扎,跟着镜头转啊转啊,发现它是一个圈,从来走不出去。

43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超级好看!都看醉了,声音设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部电影是导演和他的整个家庭一起拍摄的,戏剧张力堪比那年的杀戮!超低成本的高水平完成,摄影真是天才之作!太牛逼了,昨天我在酒会上看到导演忍不住一直像迷妹一样地尖叫,实在太low了。。。

45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这摄影和调度应该是学PTA吧,花哨也讨喜,但那都是浮云,整体其实相当无聊,看得我瞌睡连连。

47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76/100 从操作行条件反应理论上看戒烟酒时最好去个新的环境,这样刺激你体内成瘾因素分泌的量会下降,你一年在外地工作感觉自己越发成熟稳重,可过年回家三天就和父母吵得不开交也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成瘾向来都是心因性的,根源在原生家庭,电影捕捉到了这一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着实厉害!

52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又长镜又蒙太奇 想要营造出独立电影的氛围但时间线乱得糟心 本来想看撕逼却发现故事过于无聊 因为古怪老太太并没有很“趣” 拿这种讨巧又想要特立独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成名作 还不如认认真真简简单单拿这个老太太拍个温情戏。

57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