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旅行

恐怖片西班牙,法国2019

主演:路易斯·托萨尔,佩拉·卡斯特罗,欧内斯特·艾戴里欧,基姆·古铁雷斯,贝伦·奎斯塔,玛卡莲娜·加西亚,哈维尔·戈迪诺,哈维尔·博泰特,Stéphanie Magnin Vella,Gilbert Melki,拉蒙·巴雷阿,伊纳克·伊拉斯托尔扎,阿尔维托·圣胡安,曼努埃尔·莫龙,麦肯·贝蒂亚,帕科·萨加尔扎祖,迭戈·帕里斯,伊尼戈·阿兰布鲁,丹尼尔·霍瓦斯

导演:阿里兹·莫雷诺

播放地址

 剧照

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7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8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9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3

详细剧情

影片描述一位出版社编辑在火车上遇见一名精神科医师,两人各自分享离奇经历,故事尚未说完,医生却消失无踪,一则比一则怪诞的故事开始展开。

 长篇影评

 1 ) 故事和话语的分辨游戏

在叙事学上,有对于故事story和话语dialogue的辨析,前者是人物和事件,后者指内容被表达的形式。故事即被描述的叙事中的是什么(what),而话语是其中的如何(how),也就是“人物+事件”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上面有篇影评很细致地列出了所有的故事梗概,这部影片讲了有将近二十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吗,借医生之口我们得知,“这些故事下面没有具象的人”,而是精神分裂患者的一系列叠套的乱码而已。所以在这个文本里面,比故事更有趣更值得关注的是话语。

在章节开始之前,一个成熟男性画外音让我们去设想一位女编辑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个恋粪癖该怎么办,她的做法是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后坐火车离开。画外音不属于女编辑本人,介于他并不是个存在于故事里的人物,故而他的功能是作为故事外叙述者,引出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内容。根据我们既往的观看经验,接下来也确实是个讲述女编辑的经历的故事。

女编辑的经历分为三段。

第一节 “欺骗性的结合”

一、堆栈套层

她在火车上听医生讲述一个九曲回环的套娃故事,医生作为故事内部叙述者,强行跟对面女编辑讲故事,引出了一个个更小层级亚故事叙述者:医生a1—马丁妹妹a2—马丁a3—医院女院长a4—仍存些许良心的权贵a5—从事暗网交易的黑心商贩a6。从a1到a6,顺序进入,每讲完一个次级的故事又会退回到上一层级继续该层级的故事。按照a6到a1的逆序,直到回到我们的故事时间——医生在火车上面对女编辑的时刻。这种叙事模式经常和和计算机的堆栈处理方式相提并论,称之为堆栈递归。

图来自《<盗梦空间>套层叙事的堆栈解析》

第二节 “人们”

二、叙述者、人物

突然闪回到她本人在乘车之前的发生的事情,这个处理打断了之前的火车叙事,成为一个断点,但从全片视角来看,中断是暂时性的。男性画外音再次在这节开头出现,直接指出女编辑一个缺点在于“她会混淆叙述者和作者,有时又会混淆作者和人物”。在阅读或观看一个故事时,分辨作者、叙述者和人物是进入故事的基础,对我们而言,这里的女编辑是个人物,画外音是个叙述者,而作者,是并未以任何形式与我们有直接接触的某个人(原作作家or导演)。可是在故事里,具有职业属性的女编辑却分不清楚,这显然是对她人格错乱的暗示。这段闪回中的后段包括了一个梦境,在梦里女编辑以牙还牙,残忍杀害了丈夫。醒来之后,画外音以她的第一人称向我们叙述自己给丈夫进行慢性投毒、发现丈夫毒性没有发作但是玩弄粪便、于是送丈夫去精神病院的经历。此段开头是男性故事外【叙述者】的画外音,现在却以女性故事内【人物】的画外音作结。可以大胆推断,这时候她也许已经分不清讲述和经历了,故而我们也有理由觉得梦里的一切反倒是真的。

三、花园句子

男性故事外画外音让我们再次回到火车上,讲述了她看到的红皮书上记述的案例,一个蜗牛男孩的故事,视角和叙述转移到这个男性患者身上。

老师教蜗牛男孩句法

有意思的是,男孩一开始就说自己理解句子结构有些困难,“一句话它里面的东西里还有个第三句,第三句是第二句的一部分……就像俄罗斯套娃似的。”

举个例子:

图来自《新叙事学》

这种从句由于会引起某种歧义的误读而被冠以“花园路句子”,当然这只是为了学者进行句法分析,为了理解句子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从句修饰的主语。为了理解故事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故事中的人物。就像这节标题告知我们要注意的一样,故事里的“人们”都很难辨别虚实,我们要辨别不同人物后面跟着的行为真假又谈何容易?

第三节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四、结尾

红皮书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作为一名编辑,她一心要找到医生,想出版这些精神病案例,却发现医生是精神病人伪装的身份,他本人就是第一节故事里的马丁。为了好故事,她以身试险,进入了第一节故事里医生进入的地下室,一声爆炸,她活了下来,马丁却消失无踪。

对于最后收摊、签字、登上火车的她来说,前面的不过是她脑海中的故事,因为不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我们也不必追究这些故事里孰真孰假。

对于读者来说,一个故事你可以从这个角度读作A,也可以从那个角度读作B。

我们可以猜想。

最后一场火车重逢马丁的戏,说明要么在真实的她的虚构的脑海中,新一轮的讲述又开始了。

要么,前面所有的叙述是一场预叙,其中作为核心的火车怪客部分取材于她此时此刻遇到的断手男人。故事嘛,毕竟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不是?

不管别人如何讲述,经过话语编排的故事离现实有距离。

就像蜗牛男孩误以为porn和生活毫无界限导致女孩生气出走,就像女编辑分不清作者、讲述者和人物的关系,就像医生讲述的套娃故事一样,真相永远不和语言或文字完全挂钩。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某种“似而非环境”(传播学上的“拟态环境”)罢了,我们面对的早已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偏移的“现实”。其中起到作用的选择、加工、编排等操作恰恰来自于语言。

语言是一场游戏,游戏可以无限重复开始,但语言这个能指链条永远无法到达真理本身。

 2 ) 大胆猜想

首先女主是精神病患者,这无容置疑,其余人格都是女主本人分裂出来的,而列车是治疗室,每个人格出现后,在故事中不是死去就是消失,这是否也是治疗的手法,在合理的故事逻辑下让女主身上的人格一个个消失,从而得以痊愈……但是最终医生认为她需要切除前额叶,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后女主上了火车应该是还没有做过手术,切除前额叶据说会变痴呆……她再次见到故事中“当兵的”独臂男,这个人在之前故事里就已知是虚构的人格,并且是假冒医生的病人,如果此人也是一枚精神病人,那独臂男又如何会出现在女主面前,那只有一个可能,所有的人格都是女主自己身上的,最后的一幕也许是告诉观众,她更严重了,之前消失的人格又以新的面貌出现了。

 3 ) 重口味“套娃”电影?直接给我套懵了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名的西班牙“套娃”电影,套到最后叫人想哭……

为什么呢?

先得解释解释“套娃”。

常见的俄罗斯套娃,一个五颜六色的空心大娃娃,掀开盖子是二娃,再掀是三娃……

直到最后,出现了一个比拇指还小的家伙。

别大意,这娃腹中可能还有一娃!

网上的“套娃”梗也十分常见,简单来说就是不断重复,环环相扣。

假如我说禁止“套娃”,隔壁二丫说禁止禁止“套娃”,就变成了可以套娃,

三顺说禁止禁止禁止“套娃”,那么又绕了回来……

套娃困境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直至你死我活

再来说说这部套娃电影究竟有多疯癫?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改编自西班牙作家安东尼奥·奥莱胡多同名小说。

集合了各种猎奇重口味,食粪、杀人录像、暗网、恋童、狗奴、施虐……

容易引起生理不适,请小心服用。(呕)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怪诞物语一大堆

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艾尔嘉搭上了摇晃的绿皮火车。

屁股还没坐热,对面坐下个男人,自我介绍叫安赫尔,是名精神病医生。

他声称曾在医院遇见艾尔嘉,以及她不幸患上食粪症的老公。

安赫尔喋喋不休讲起自己的从业经历,更是分享了一段他被绑架的遭遇:

那要从一封信说起

安赫尔和妻子入住新家,没想到院子被堆成一座垃圾山。

垃圾工们坚称他们只收个人垃圾,这么多垃圾不可能是安赫尔家的,所以拒收。

正当这时,苦恼的安赫尔收到一封信。

寄信人是阿梅利亚,马丁的妹妹。

她这封信都是在讲述她哥哥马丁的故事。

父亲一直对马丁抱有莫大期望,希望他当一名军官。

马丁确实也当上了空军。

正值20世纪末,科索沃战争期间,马丁被派往前线后方,驻守一所军队医院。

战场上硝烟弥漫,医院里更是水深火热。

没水没粮,物资短缺,病人接连死去。

尽管如此,女医生还是专门开辟了孤儿院,照顾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马丁十分佩服她,两人渐渐熟悉起来。

直到有一天,女医生十分紧张地和他分享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关于孤儿院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她怎么突然有钱救治孩子们。

因为,她开始卖淫,向北约的高官政要、商人秘书出卖身体

动荡时代,谋求生存无可厚非。

可那点钱只够给孩子们换些食物,根本没法改善医疗条件。

后来,她遇到一位客人,只要她肯答应一个简单的要求,就能得到一大笔钱。

眼看着孩子一个个悲惨死去,女医生昧着良心同意了。

只是她,还有那位客人都没想到,所谓的贩卖孤儿的生意,会变成——

那些人把孤儿装扮成可口的“礼物”,

任由有权有势的恋童癖玩弄

这一幕还被摄影机记录下来,

将作为珍贵影片供人“欣赏”……

更可怕的是,孤儿们随时活不到明天。

他们的身体被虐待,器官被摘取,连死亡都要被复刻成录像带

被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榨干。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战争才是最大灾难时,惨绝人寰的事就在人眼皮子底下发生。

而当局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到了这些生意中……

客人告诉女医生真相后消失了,女医生又告诉了马丁。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马丁向上级报告,反倒被开除,送进精神病院。

他逃出来之后,就只剩下一条胳膊。

父亲对疯疯癫癫的马丁彻底失望,雨夜,他又逃出家门。

他坚信情报组织在监视他,一直东躲西藏。

他们要剥夺他的公民权利,还对外称他是个疯子,会劝人往垃圾车里跳

这封信是想让安赫尔对马丁感兴趣,实际上,它确实做到了。

安赫尔通过信上的描写找到了马丁的地址,在斗牛场附近,满是爬山虎的小公寓楼。

房门打开,是阿梅利亚。

她说父母去世后,马丁和她一起住,但现在出门了。

阿梅利亚是个和善的女人,她拿出自制的酒和香肠招待安赫尔。

他们坐在沙发上,突然,话锋一转。

阿梅利亚坦白,她骗了他。

那封信上的所有都是假的,除了马丁只有一条胳膊这件事

马丁被军官学校拒绝录取了,为了留在那里,他找了一份垃圾工工作,继续考军官,但都没考上。

马丁的胳膊,也是不小心被垃圾车轧断的。

安赫尔表示无比同情马丁的遭遇,说着说着和阿梅利亚吻了起来。

吻着吻着……

发现对方居然是个男人,而且,就是马丁

安赫尔一手抓着薅下来的假肢,吓得要死。

马丁似乎对自己的玩笑十分得意。

但没过一会儿,他掏出纸团塞住了鼻子,还带上了头盔。

举止十分怪异。

在堆满垃圾的地下室里,他对安赫尔叙述了他所记得的真相

做垃圾工的日子,他意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ZF会专门往垃圾桶喷一些未知喷雾,让垃圾桶变得臭不可闻,垃圾工人沾染了气味也会受到其他人排挤。

于是他们就甘心地为其卖命,而一切都是为了掩盖——

ZF光明正大地整理清除垃圾,实际上从未把垃圾销毁填埋。

情报总署通过每袋垃圾了解它的国民,喜好,反感的东西,财务状况,投票意见,性生活,情绪状态,甚至一切!

这是一场历时多年,欺骗所有人的监视!

他们什么都知道

发现真相的马丁藏了起来,再也没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出门,就会被秘密机构带走消灭掉。

他伪装成妹妹,生活在这栋房子里,不生产任何生活垃圾,尽量以自己的屎和尿为食。(所以那个自制香肠……你品,你细品)

这次他选中安赫尔,是想让这个心理医生帮他证明,他没病!

都是那些人的罪过。

然而,他们奔向垃圾车,核实所谓的秘密情况,马丁摔了一跤,然后,被垃圾车碾碎了。

结局就是安赫尔活了下来,正在火车上和对面的女人讲故事。

按照安赫尔所说,马丁本该被永远地关起来。

那是妄想症患者的“归属”。

可马丁彻底消失,让故事留下了无数的问号。

艾尔嘉听得痴了,直到安赫尔提出到站台为她买三明治。

谁成想,火车开走了,只留下了一本红色档案……

狗奴

若有所失的艾尔嘉,陷入了回忆中。

她本是个平凡的女人,可她的经历远比马丁的还要离奇。

她是一个出版社编辑,但她却有一个毛病,分不清故事的叙述者和真实经历者。

以至于把书稿的演说者当成了真正的作家,坠入爱河,同居了几年才发现事实。

她心灰意冷地选择分手,辞职,领养了一只狗作伴。

再不打算理会男人。

某天遛狗的早晨,两只狗的相遇,让她遇见了那个男人。

男人没有打断狗狗的性爱,说自己正好想要一窝小狗崽。

这让艾尔嘉对他产生些微的好感。

更在雨天造访了男人的家——广场中心的报亭。

没过多久,他们就在一起了,男人搬到她家里住,白天一起经营报亭。

生活得很和谐。

过了一段时间,艾尔嘉渐渐发现异常。

他们很久不做爱了。

男人白天不再到报亭工作,而是每天带着狗去城市公园。

直到一次,他突然示好,她选择了让步。

只是没想到,那会是一切痛苦的开始。

男人不由分说地强迫她“像狗一样”,如果不同意就离家出走。

艾尔嘉不得不一再退让,放弃自己的尊严。

那天,他送了她一样礼物,她满心欢喜地打开盒子,看到的却是狗项圈

他要求她随时随地像狗一样服从他。

哪怕在外面也要戴着项圈。

肆无忌惮地折磨她,给她吃狗罐头;

将她赶出房门住狗窝;

要求她在家扮演一只狗……

甚至提出了惨无人道要求,让她和狗做爱。

那个暴雨夜,他将她扒光了丢到院子里。

那是她人生最最耻辱的一晚上。

也是那个夜晚,她在脑中为男人奏响了丧曲。

她爱他,包容他,他却把她当狗,让她的人生被PUA绑架。

她凭什么,要活得这么卑微

她走到男人面前。

挥起了锤子,拉动锯子。

鲜血喷得她满脸都是。

她亲手掏出了他的脑子,

那令人作呕的东西,喂给了他最珍爱的狗。

狗屎不如的东西!

这或许是他最值得的死法,那实际上,过程没有那么血腥。

她只是在他的酒里加了一些强效镇定剂。

几天之后再回家,就看到男人正在吃自己的屎,饶有兴味的。

将他送去精神病院后,她彻底解放了。

于是她踏上火车,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只是没想到,会遇见安赫尔……

第三个套娃

艾尔嘉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翻开了那本红色档案。

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词,“躯体妄想症”。

在患病或生理缺陷上产生的谵妄性想法。

主要表现为幻觉、错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实际上这些并不足以影响“他”的生活,他的麻烦是生来就没有脊柱。

他形容自己像一条后现代鼻涕虫,几乎是流质的

从小在疗养院长大的他已经习惯了。

没上过学,没谈过恋爱。

一切经验都是从电影和书籍中得来的,是别人的

直到他装上矫正器,来到巴黎旅行,却被偷走了相机。

旅行团的另一个女人,则被抢走了拐杖。

他们互相搀扶着,在巴黎街头找寻卖拐杖的地方。

女人觉得她是个好人,决定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他。

她明显对他有意思,他看出来了。

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喜欢她。

毕竟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他们的女主角都是完美的,圣母一样,没有缺点,没有丝毫的生理缺陷。

可眼前的女人,一只腿长,一只腿短。

这不符合常识啊。

他们还是做了,这就是更可悲的事情了。

他模仿人生唯一一部看过的A片,然后就,彻彻底底不幸了。

女人惊恐嫌弃地逃离,留下不明真相的他。

为一段还未萌生的爱情画上句号。

长短脚女人和无脊柱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毕竟这只是一个案例而已。

不是某一个人的人生

他说自己叫安赫尔,

但他其实是马丁

艾尔嘉太惊喜了。

她想把档案交还给安赫尔,并把这些案例出版成书。

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此“安赫尔”非彼“安赫尔”

堆满垃圾的联排公寓,住着的才是真正的安赫尔,精神病医生。

而她在火车上遇到的男人,是马丁,是一个双重人格患者

也是安赫尔的“大舅哥”。

医生发现,开放式疗法能有效帮助他的病情。

于是马丁不必强制住院,而是经常与人交流。

他会在火车上跟人讲故事,但都是谎话连篇。

因为马丁信以为真,所以有时别人也会跟着信了。

譬如,艾尔嘉。

马丁“伪装”的安赫尔太逼真了,可实际上那本红色档案,都是精神分裂患者编出来的故事,纯属胡扯

艾尔嘉最后还是找到了他。

那个以安赫尔身份生活的马丁。

他又变成了故事里的“马丁”,在臭气熏天的地下室里生活。

此刻他冷静地讲述着遭遇的困境:

他不再阅读了,因为他不知道何为真何为假。

人们明知书和电影都是假的,为什么还要使劲把它弄得像真的?

逼真性被高估了……

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热流涌出,地下室里爆炸了。

艾尔嘉被救了出来,但马丁没能活下来。

质疑这一切的马丁,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的疑问中。

但,马丁真的有妄想症或双重人格吗?

他明明一早就暗示了我们:

故事是假的,故事下面并没有具象的人

他虽然放弃了阅读,但却还在写作。

他一直都知道,红色档案里的病例根本不存在。

也许他只是在扮演某个人,向艾尔嘉、向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如果假的,可以愚弄世人。

那么比真的还像真的的假象,是不是所有人都会信以为真

那么,相信了他的你我,到底谁有病呢?

不妨告诉你结局,艾尔嘉再次踏上火车,见到了与“安赫尔”形容的一模一样的“马丁”。

真不知道,他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任何角度来看,《坐火车旅行的好处》都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精神分裂套娃故事。

不成章法,逻辑混乱,甚至没有完整的结局。

但它的调色、伴奏,还有一些台词都无可挑剔。

而且留给我们的一些关于“真”的思考。

如果连精神病人的话都相信,那还有什么不可信的呢?

同理,每个人都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认知失调。

事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怎样逻辑自洽的

如果你愿意相信马丁是安赫尔,那你就能翻出一百个理由论据来支撑他,丰满他的人生。

就像艾尔嘉所做的。

脑补一万遍,就变成了多数人信以为真的“真”。

让真假成为一条“莫比乌斯环”。

 4 ) 爱情是假的,为什么你非要让它看上去像真的一样?

本影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那是因为我仅仅是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影片最直接的一些感受,而可能忽略很多细节。希望各位勿喷。

关于电影情节,我就不重复了。。相信各位已经看过本片,其他影评里也有不少细致的描述,大概就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里面的人遇到的另一个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又讲了一个故事。。。。

但在这么多故事中,我个人觉得只有女主的那一个故事是真实的,全片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精分,其他故事都是她想象的。以下是我推理的故事线索顺序:

线索1:在现实生活中,女主和很多其他女生一样,相信爱情,相信浪漫,相信那个左翼浪漫主义小说家书里描述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爱上了他,义无反顾得跟他上床了。结果她发现这位作家只不过是个披着浪漫主义骗女生的狩猎者而已,她不过是他的猎物。女主的爱情观第一次崩塌了,不相信爱情,不相信男人,辞职,逃离现实。

线索2:女主在三观崩塌的边缘,通过养狗找回一些自己,又因此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男人,女主再次陷入爱河,选择相信爱情和浪漫,为对方献身。可惜这次比上次还惨,遇到了一个用爱狗人士掩盖自己变态欲望的狩猎者,女主再次沦为猎物,被对方蹂躏,最终爱情观终于崩塌。在几番思想斗争后,女主给狗男下药,不料对方没死,反而精神异常。女主将男主送到精神病院。

线索3:此时的女主三观崩塌。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踏上了一趟自己的思想旅程,也就是这辆火车。在这趟旅途中,她编出来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出现了,这个心理治疗师编造了不同的人物尝试用各种故事让她从阴霾中走出来。这些故事看似很乱,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里面的男人都在不断说谎,甚至为了隐藏一个谎言而创造出慌中慌。但我看来,这都符合女主此时的心情:男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这些故事里面也流露出一些和现实的联系,比如假心理医生家里的屎和狗男最后拿冰棍研究的屎。

线索4:关于蜗牛男故事的突然插入。这个故事和其他几个故事的人物没有什么关联,我觉得是女主在“自愈”过程中自己插入了一段小插曲,她想说的是:无论一个男人看上去多么软弱无力,他依然可以意想不到得伤害到你。这个故事以蜗牛男的视角来讲,他说 “对我来说,性与爱一样重要。” 翻译过来就是,男人觉得爱就是性。而男人对爱的理解,可能只是从AV里面学的。

线索5:到这里,女主内心的那些男人已经快编不下去了。女主已经无限接近男人的真相,男人的内心就像埋藏在地下室的垃圾一样又脏又臭。在这里,我个人理解女主对想象中的假医生提议把这些故事都发表出去的意思是把这些事情曝光出去,让全世界都看看这些男人其实是什么样的。但假医生给出了一个女主不太愿意听到的回答,我的理解是:那种看上去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好的爱情本身就是假的,你为什么非要希望他们看上去很真呢? 这个解释让女主真正意识到爱情的虚伪,她不喜欢这个解释,但她意识到了真相,所以那一瞬间,故事爆炸了。

线索6:意识到真相的女主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为狗男这种人心软。医生递过来的治疗方案看上去和她yy的报复画面相似,她毫不犹豫地就签字了。但这个残酷的现实女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再次踏上疗愈之旅,另一个男人(之前故事里的垃圾男)这次担任她的心理治疗师,用不同的谎言为她疗伤。

以上理解纯属个人看法,或许电影根本就不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当然,我的理解如果在你看来看上去很假,你何苦非要让它看上去很真呢?

 5 ) 说点不一样的

这不就是“条件语句”吗?

本以为会很累的看完,其实还好,简单字面情节还是能看懂,逻辑也没有出格的地方,但对于首页长评(写的很好,非常专业)的叙述学解读或者说堆栈式的人物关系,的确没能体会(无知好可怕)。

编程里有个语句叫条件语句,是可以无限嵌套的语句,大概就是if...elif...else,然后每个条件语句后面又跟if...elif,以此类推,无限嵌套,这部电影像极了这种嵌套。同样的假设如果,同样的嵌套循环。

片中不乏一些重口的描述,但也由于禁忌而模糊处理(不是打马赛克那种)除了挖人脑那段却刻画细致,也能体现导演对于血腥场景的偏爱,对于情色的回避,这种处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迎合,对于正确的迎合。

由于叙述者和讲述者和角色的穿插跳脱,真相反而在故事中不尽重要,有谁会关心故事的真假呢,当你在听一则故事的时候,真相-即我们听完后下意识的求证(真的吗?)本不是与故事主体多么相关的存在,合理性也是一样,既然如此,在逻辑通畅的情况下,无所谓真相,无所谓合理性的故事,是不是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影片最后,谁还会问出:真的吗?

结局开放了,不是为了续集,也没有太多思考,只是呈现循环的继续。没有break,一直continue。

其实是部不错的黑色幽默。

 6 ) “俄罗斯套娃”的终极绝招

因为最抗拒的其实便是悬疑恐怖电影,可能是心里承受能力太弱,至今为止看过的悬疑片屈指可数,但是西班牙悬疑片优秀到让我可能不去管片子的类型,大不了可以找个人一起看。而《坐火车旅行》是我因为片名而去看的一部影片

1.片名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是要讲风景美色趣事,但其实讲述的却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的十七个故事的故事(我也在套环)

2.整部片子的“恶心”程度足以和我看过的任何片子相媲美,主要体现在那夸张艳丽的色调和本身带着各种器官(例如脑浆)诡异的镜头,搭配起来和故事情节形成很大的视觉反差

3.故事的逻辑很有趣,类似于俄罗斯套娃,一环套一环,而且中间也增加了很多体现人性的小故事

4.猎奇口味太严重了:恋童,狗奴,性施虐,暴力镜头

 7 ) 套娃剧

看了百分之七十,就开始刷豆瓣。

戛然而止在女编辑砸她丈夫脑门前一分钟。(要是看动态,我估计被吓死)

太难受了,实在看不下去。。。

恶心于不为人知的龌龊。

观后感是:我们被保护的太好了,周边阳光普照,所接触的文字画面经过精心处理。所认知范围的恶,仅限于对文字画面的最大想象,然而现实比想象还要残绝。

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

 8 ) 匪夷所思的不正常的古怪的电影

比较喜欢前面的套娃故事,一个人讲一个人讲一个人的故事……集齐了暗网、为了儿童和医院卖身、贩童、儿童色情电影、杀童、贩卖录像带等暗黑元素,最后医生去找了她哥哥,彻底否定前面故事掀桌解密那里有被吓到。特别是哥哥咬医生舌头、医生把假手拿下那一刻很惊悚。

之后女主的故事,解释了她得病的原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被精神虐待和控制,被逐步当成狗对待。很恶心。

后面的虾男和长短腿女的故事讲了男女的不同,即使都是残疾,但女人想要的是爱,男人却会把性和爱分开并把av当成真实的性。

最后女主发现医生其实是精神病,爆炸死亡后她又坐上了火车,垃圾男来了。开头和结局衔接起来。

这个故事的真相应该是女主在遭受情感非人虐待后杀了丈夫,并得了精神分裂症。每次坐火车其实都是一次治疗,(每个放包的东西摆放都是一样的,她露出的红色衣袖和假医生的是一样的)她会分裂出一个个人物并将其杀死,女医生和男中介被“消失”,爸爸老死,哥哥被垃圾车铲死,假医生真精神病被爆炸烧死,她的爱人在想象中被砍死。活下来的只有医生和姐姐。

其中的脑中叶摘除术她应该做过,从军队男到清洁工男再到狗爱人,这个词都出现了。也许她真的签了字做这个手术,也许她看医生讲过给她做,不然她不会这么印象深刻。

而清洁工男和假医生男应该是她的人格之一,上次杀死了,下一轮讲故事又回来。她讲的有的故事完整嵌套,有的单独讲述。毕竟精神障碍患者的思维是不同的。

中间女主跪地起身杀人的镜头配合歌曲,歌词层层递进,情绪一步步加深,气氛渲染太绝了。

故事那夸张的垃圾山和垃圾地下室,饱和度极好的颜色,都在暗示这不是正常世界吧。

 短评

高开低走的故事情节,恶趣味就只是恶趣味,实在有些失望。

4分钟前
  • 離家行動
  • 还行

谁在讲述你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是谁,看似是一个套娃式的故事,实际上套娃又变形成了莫比乌斯,你越深入反而离起点越近,问题没有答案,真相没有真假,相信与否不再重要。

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西班牙Cult向套娃电影,结尾没有收好……

12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

垃圾山食粪癖个人情报泄露科索沃暗网虐童独臂军佬垃圾车自杀事件,狗女规训育成开颅喂粮脑白质切除收集故事,虾仁长短腿残缺巴黎爱情失去后才懂得……自从得了精神病以后,整个人都精神了

1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片名小清新,内容引起极度不适,尤其第二段,晚上会做噩梦吧。套娃式的叙事,鱼眼畸变镜头,日式诡异配乐,感觉情节刚刚铺开,结果戛然而止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2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狗故事真恶心

22分钟前
  • vv小安康卡住了
  • 还行

有一点重口,西班牙套娃娃,但尽管套了很多,最后并没有什么化学反应,反倒是因为套了太多层,进去后毫无感觉,更别提高潮了。

2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较差

很好,绝对不看第二遍,推荐热恋情侣手牵手观看。(回家路上补)初看片名加悬疑组分类的时候,还以为是东方列车类,结果五分钟过后就发现,南辕北辙。提问环节有人说,就像是日本社会,大家以为那是香肠殊不知其实是屎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问导演intention是什么。作家结果话筒笑着说,能看出日本社会那真是出乎意料,这小说二十年前写的,我也忘了当时目的和意向。庄周活在梦里的那只蝴蝶的梦里的庄周的梦里,不过说不定作家其实是个女权主义者,毕竟问意向的话,第二个故事里的致命女人西班牙版,手段可比美利坚的三位爽快利落的多,虽然是梦里。

27分钟前
  • 金桔希子
  • 推荐

6/10。剧本还不错,前半段套中套中套的结构还以为又是一出《看不见的客人》,没想到后半段换了女人视角,突然兰斯莫斯附体。杀童和狗交真的太西班牙了,邪气越往后越弱,结尾很不满意。

32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大晚上的,特麽重口味包裹下的片子,实际上是为了给你上堂课[捂脸][捂脸][捂脸]用心良苦。。犹如重上了一遍叙事学、语法课!第一堂、概论,从结构上演绎套栈模型、戏中戏、环形叙述;第二题、辨析作品的作者、叙述者、角色等人物身份配置;第三节、精读字词句,论怎样将主从句关系影像化。。下课

35分钟前
  • 槛上人
  • 还行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40分钟前
  • 谷崎润一狗
  • 还行

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虽为精神分裂也写实。第一个故事没太看明白但觉得很残忍,第二个故事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重口味的情节令人警醒。第三个故事讲了自身经历和虚无经验的差别,认识的水平决定了经验的质量。三个故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有《罗生门》之感,与其说是惊悚片,不如说是哲理片,让我们惊悚的不是神经病而是生活的真相,险恶、残忍、控制、吞噬、教条、虚无。

45分钟前
  • Disobey
  • 推荐

看到最后发现还是挺好看的,三个故事各具特色,但是又相互作用,最后形成统一的大闭环,故事结构可谓精巧,利用精神分裂这一特性制造出不寻常的嵌套结构。是不是我味觉不灵了,别人都说口味重我咋没觉得呢!除了狗女挖脑浆子那段有点辣眼,别的都还好吧!

49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从俄罗斯套娃延展开,并越来越远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分段式作品,但比起短篇集的工整形式,本片在格式上更加天马行空,通过在火车上讲故事的方式,故事中套着故事,层层剥离,又将讲述者与聆听者各自身世融入其中, 如套娃一般,彼此也都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个“十日谈”式的寓言小故事风格不同,惊悚、搞笑、怪诞、重口味应有尽有,每个故事其实意思不大,但好处就是把这个看似复杂的结构梳理的非常清晰,绝对不会晕,但后半段简单和泄气,结尾不错,现实经历呼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开场,给人一种故事角色来到现实的感觉,戛然而止,亦幻亦真。

56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就是有精神病给你讲都市传说,结果你的故事比那个精神病更生猛。本以为几个故事会怎么样,估计连导演也没想明白几个荒诞的故事套在一起要做什么吧,看着看着只觉得这是几个笨拙的蠢故事,就这么被编剧生硬的凑到了一起,和《蛮荒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比如孤儿院那个故事,再猎奇也只是一个流行于暗网的都市传说,花50分钟时间讲出来,除了猎奇并没有什么作用,直接交代哥哥少了一条胳膊这条信息量,这个故事的戏剧任务就直接完成了。如果编剧乐意的话,这些没什么缘由的荒诞都市传说可以无限制的俄罗斯套娃下去了,反正精神病患者也不需要什么逻辑。这就是精神病患者做电影主角的优势,观众不能跟精神病计较。不过中间狗奴那段还是挺恶趣味的,原著作者可以去当推特网黄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竟然比想象中要好得多,猎奇但不寻求联系的故事之间,就像一场分不清虚假的谎言与梦境。

1小时前
  • 品客
  • 推荐

高开低走,玩大了草草结尾。第一部分还是挺不错的,套中套的故事,挺吸引人。第二部分完全就是恶趣味了,比较恶心的一个故事,小清新不建议看。第三部分导演竭尽全力把故事圆回来,可是能力有限,故事没讲好,逻辑也莫名其妙。还有资料夹里那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讲,十分多余。要么就拍全无关联但都有同样主题的几个小故事,要有关联就得所有故事都能回到一个起点或者走向一个终点,这种毫无逻辑的刻意捆绑只能显示导演的水平。并不能用一句精神病的世界没有逻辑来解释。如果喜欢恶趣味猎奇故事的倒是可以看一下。

1小时前
  • 蒙奇D
  • 还行

无语

1小时前
  • ladbat
  • 较差

神片,谁分裂?谁变态?谁说谎?谁失控?故事套故事,火车上旅行的好处就是尽情吹牛逼,直到有人真的信了你的邪。

1小时前
  • 2666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