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寻梅

悬疑片中国香港2015

主演:郭富城,春夏,白只,谭耀文,金燕玲,邵美琪,李逸朗,杨诗敏,蔡洁,吴嘉星,何卓霖,艾迪,谭炳文,梁小冰,车保罗,太保

导演:翁子光

播放地址

 剧照

踏血寻梅 剧照 NO.1踏血寻梅 剧照 NO.2踏血寻梅 剧照 NO.3踏血寻梅 剧照 NO.4踏血寻梅 剧照 NO.5踏血寻梅 剧照 NO.6踏血寻梅 剧照 NO.13踏血寻梅 剧照 NO.14踏血寻梅 剧照 NO.15踏血寻梅 剧照 NO.16踏血寻梅 剧照 NO.17踏血寻梅 剧照 NO.18踏血寻梅 剧照 NO.19踏血寻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22:20

详细剧情

2009年,十六岁的湖南女孩王佳梅(春夏 饰)追随改嫁的妈妈和姐姐的脚步来到了香港,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紧张起来。志愿成为模特的佳梅以助理身份入行,尝尽了圈内的苦辣酸甜,最终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出卖肉体。直到某天,她认识了拥有悲惨童年经历的肥仔丁子聪(白只 饰),两人的命运同时朝着悲剧的方向转变。繁忙的警署内,肥仔前来自首,负责此案的臧SIR(郭富城 饰)针对相关人士展开调查,在此过程中,佳梅和丁子聪个人的故事交替展开。有如两条悲伤的河流,最终汇成混杂着血污与泪的黄泉之水……  本片根据真实案件改编。

 长篇影评

 1 ) 无病呻吟 莫名其妙

本来就是一个毒瘾青年失手杀死援交少女的案件,硬想探究出个所以然,也可以啊,起码编得像点样啊。
这片子简直莫名其妙,又来一套"不是我是这个社会的错"的言论,导演你告诉我这个社会又怎么女主了?她有什么理由就需要社会关注引发思考了?按照剧里的设计,女主是很幸福了好吗?自己生得漂亮可人聪明伶俐;有父亲长久的挂念,自己在家乡努力谋生,会因为女主一点点的问候而心花怒放;有母亲竭力的关爱,女主想要电脑,咬咬牙就买了,因为要还朋友误送的礼物耳环,而对女主小心翼翼充满歉意;有姐姐安静的陪伴,与女主依偎着看电视睡觉,在女主深夜不归时默默担心,却从不干涉女主对女主指手画脚;有宽敞明亮的学校,有老师义工尽心尽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就问问,女主有什么理由去怪这个社会,是不是人人都一定要投胎成一掷千金的大小姐,即使有再多的爱,只要满足不了你的物质欲就是社会的错?还有关于女主的爱情,我就哔了狗了,你自己不尊重你自己,做援交认识的恩主帅哥,就希望人家死心塌地爱上你,否则就厌世?
还有杀人凶手,导演一定要把他塑造一个母爱缺失孤独长大,与世界格格不入参透生死,认为死亡是救赎的太宰治一样的悲剧哲学家,有意思吗有意思吗??这个社会哪里就错了,哪里就必须造就了这些可怕的杀人哲学家?
整部片子就是无病呻吟惺惺作态,伪文艺伪深度,看着我就一头火,横扫金像奖是不是因为金像奖是垃圾随便一个破扫帚就能打扫干净了?

 2 ) 《踏血寻梅》:回问这天空,人生轻易吗?

《娃娃看天下》是郑秀文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冯正谱曲,收录于专辑《Sammi Miracle Best Collection》中。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单纯是这首歌,而是将这首歌作为插曲的一部电影——昨晚颁布的香港金像奖,包揽最佳编剧/影帝/影后等多个重量级奖项的《踏血寻梅》。
这是一部悬疑、破案题材的电影,根据2008年轰动全港的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


1
郑秀文曾经在某次媒体访问中说过,这首《娃娃看天下》,内容对号入座,可以算是自己在歌唱事业中的第一个定位。网络上出过2002年的旧MV版本,但我更喜欢2009年香港红馆LOVE MI演唱会的版本。郑秀文唱完准备换装,在助手的帮助下脱掉她的铠甲演出服,郑秀文还半开玩笑地秀出自己的肌肉。
而电影《踏雪寻梅》中的王佳梅,她没有盔甲。
甚至,连脱下盔甲,她那么的柔软。究其本身,也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女。
这首《娃娃看天下》,是初到香港的王佳梅学习粤语,战战兢兢地想要融入这个社会的开始。
八音盒般的前奏,空灵美好,一句“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像是轻轻的质问。
在南下列车上目光闪烁的乖巧少女,肯定在想象着,“喀嚓喀嚓”的列车载她去的地方,天空也会像窗外那般蔚蓝。却想像不到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躺在一个陌生男人的床上,醉生梦死之间,目光呆滞地说出“我想死”。


电影是根据2008年轰动全港的王嘉梅命案改编而成。
2005年,来自湖南乡村的少女王嘉梅,因母亲改嫁港人,移居至香港,与继父、母亲及姐姐同住在香港政府兴建的廉价公共屋邨。如果你看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张静初演的角色就住在这里。
家境并不富裕,14岁的少女努力学习粤语想要融入香港的新环境,因为口音与文化的差异,依然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她离家出走,最后在外因为欠了数万元的债务,开始援助交际。结果,遇上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客人,将她杀害后分尸。
凶手将受害者的遗体剁成肉块,遗弃在附近的菜市场里,被猪肉铺出售给顾客,待其被抓时已被售出。这在当时香港造成极大的恐慌。
警方通过王嘉梅生前拨出的最后一个电话锁定怀疑目标,24岁男子丁启泰。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对凶杀过程供认不讳。

2
在电影里,王嘉梅化身为“王佳梅”,丁启泰化身为“丁子聪”。
一开头,导演就告诉我们凶手是谁,这也告诉我们,电影的意图并不在于问“谁是凶手”,只在问“为什么”。
受害者愿意死,凶手愿意自首?探寻这两人究竟为何会做出这种选择,这件事为何会发生,才是真正悬疑所在。
电影用三段式的结构,勾勒出王佳梅、凶手、警察之间共同的困境。镜头虽然看似凌乱,实则透露着一种令人心惊的冷漠与安定。
首先是佳梅。
她出生在湖南乡村,母亲很早就去了香港。直至她长成眉清目秀的少女才被带离乡村,一下子揠苗助长,到了靡丽的大都市。
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赴港路漫漫,她必须居住在东莞等待各种手续批复。这个她将去往的城市,并不像她期待的那样热切地欢迎她。
佳梅很努力学习广东话和英语,学习成绩很好。可是与拾荒为生的母亲亲情疏失,与继父的不和,让她在初三时选择辍学,赚钱养家。
像所有十四五岁的女孩一样,她在内地时有自己的梦想,想做一名模特。每个少女都幻想过热热闹闹的人生,这不值得被人指责啊。
后来,几次找工作未果,她最终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她在网上发帖,寻找嫖客。
在一次援助交际中,她被嫖客丁子聪招去。

再说凶手丁子聪。
丁子聪是一名货车司机,身型矮胖样貌丑陋,独自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偶尔与小混混朋友鬼混,成为最低段位的“黑社会”。
他一出场便与老板大吵一架,后来认识一个姑娘,她给了丁子聪性爱上的满足,情感上却怀念着上一段恋情里的富二代。
丁子聪的母亲死于一场车祸,他把母亲的遗照挂在墙上,毕恭毕敬。他对邻居婆婆很好,连一只小猫都照顾得很好。
他和王佳梅一样,眼神空洞麻木。
他们都曾是努力想要让生活变好的年轻人,却被现实击打得不知道想要什么。

在镜头下冷眼旁观的看客,看完这一幕都觉得“不太舒服”。
不是在控诉什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我们只是讨厌这样的人生,害怕这冷冰冰的绝望感。
正如佳梅所说的: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
活着,就要想着每天怎样过得更好,这是活着的辛苦。
一个人渴望被认同,却又始终游离在正常秩序以外所产生的绝望,让人放弃挣扎,变得麻木不仁。
所以,两个同样遍寻不获自身价值的社会边缘人碰到了一起。王佳梅裸露出少女的胴体,在半梦半醉之间感慨着“我想死”。
丁子聪手起刀落,“成全”了她。

3
电影有“寻梅、孤独的人、踏血”三部分,据说还有一个版本里会多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段落。在这个导演剪辑版里,绝望被弱化,而希望被强化。
“希望”是通过第三个人的视角来表达的,即负责这一案件的警察。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讲诉了案件破获后,郭富城扮演的警察重新回到佳梅的家庭。他希望佳梅伤心欲绝的母亲,能重新开始生活。他自己,也试着放下一些心结,去过简单一点、没那么沉重的日子。
警察在前面的段落里,是个跑了老婆、同事嫌弃、生活一塌糊涂的大loser。他的眼神和王佳梅、丁子聪一样麻木。生活就像贫瘠的土地,只能养出些青黄不接的灵感。可能没想过死,却也没想过“活着”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
比起探讨人生的黑暗面,更大的价值在于讨论——哪怕我们一无所有,是否能逃离自怜情绪,在平凡中坚持,而不去堕落中寻找存在感。
佳梅和子聪本来都应该是另一个样子。哪怕一个只是穿着校服的贫穷少女,一个是碌碌无为却自食其力的司机,都有可能在多年后回望往事,觉得这一切都不值一提。
欲先打败一个人,必使其遭受冷眼,必夺其所爱。在失去希望时再等一等,或许下一站就是柳暗花明。
我喜欢这个章节的题目。其实我们都有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或许隔着玻璃,看上去遥遥无望,但那扇通往外界的大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开启。

 “回头问问这天空,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不轻易。一点也不轻易。
我不相信世界上有容易过的人生。生活就像无良商家的游戏机,你投进去的游戏币永远比扯出来的奖券多。
终点不易抵达,所以途中的游历,就当作是旅程中最快乐的片段。
我尝试将影像里的少女王佳梅和现实中的王嘉梅重叠在一起。我多想告诉老照片里那个穿着白衬衫、打着领结的大眼睛女孩,如果你能活下去,你可能会知道,人生可能比你现在经历的更不易。
可你也会知道:人,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

----------2016.4.4首发于wei-杏公众号:林一芙----------

 3 ) 不可理解

这么多高评价和奖项,让我好奇一个犯罪片,有什么地方这么好。看过之后,我觉得一般。
    这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件,犯罪分子和被害人在现实社会中都很极端,不具有普遍性,我觉得这犯罪的背后也没什么普世价值,值得过多关注。
    一个猎奇的案件背后,强行的加重深度,强行的寻找城市特点。我不了解香港,难道香港是这样的,生活如此沉重?让人性格如此扭曲?这个居然有普遍性?
    不过,片子演得不错,演员演技很好,看得挺紧张,挺压抑的。

 4 ) 过誉之作

香港有很多描述社会底层人生活的电影,许鞍华的天水围,陈果的三部曲;也有很多改编真实案件的cult片,李修贤还专门开了个公司拍人肉叉烧包,羔羊医生。《踏血寻梅》野心不小,想把这两种电影结合起来,用血腥案件说人性说绝望。

先来看看真实王嘉梅案:08年时年仅16岁的“新移民”少女王嘉梅在援交过程中被24岁的客货车司机丁启泰掐死,尸体被起肉拆骨,一部分冲进马桶,一部分混入街市当猪肉贩卖,人头则扔进大海。丁启泰在之后的采访中被问及为什么要杀死王嘉梅,他回答忘记了。

导演翁子光说他很想知道为什么,于是拍了这么一个电影:援交少女王佳梅在经历梦想破灭,感情被骗后和被众人歧视的丁子聪在看似心心相惜,在性交过程中,她说我想死,丁子聪说好,我帮你,然后掐死了王佳梅,接而冷静分尸,最后去警局自首。

在电影中,翁子光把真实案件中广泛的“为什么杀人”转换成臧Sir具体问出的“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王就和丁说想死,而丁真的杀了王”。

第一个问题,这部片里引用了同样血腥的hello kitty藏尸案作对比,臧S回忆时提到罪犯在法庭上听着案情陈述甚至还在谈笑风生来说明人性本恶,杀人是后天约束没法战胜原始欲望的体现。但导演觉得“人性本恶”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以臧S为自己的投射开始“寻梅”,尝试找到人性中少得可怜的善意。

第二个问题,导演用“孤独“来概括王佳梅和丁子聪过去的生活,企图给这个问题找合理的答案,但太过刻意,效果并不好。

先是用梦想破灭,感情受骗来为王佳梅找理由说出“我想死”,用了耳环这一物件贯穿整个故事。

王佳梅还在念书时候,她妈妈收到了耳环这个生日礼物,给了王佳梅戴。但有一天那个送礼物的朋友想用A货耳环换回送出去的4千多的真货耳环,王佳梅妈妈答应了,王佳梅得知此事发脾气地把A货耳环扔了,妈妈打了她一巴掌,并说:“你要什么我都买给你,你以为我有几百万身家吗?"

王佳梅下海后第一次接待客人拿着嫖资去店里买了一模一样的真货耳环。在付账前接到瘦弱嫖客请求做他女朋友的电话,王佳梅怒气冲冲拒绝后,去收银台倒出一大堆零钱结账。

王佳梅以为遇到了真爱嫖客,谁知道却被嫖客叫出来,指着她对女朋友说:“你看,我有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一腿吗?”

王佳梅脱下了耳环和凶手丁子聪性交,说:“我很想死啊。”

翁子光很努力想用王佳梅的经历来说明她的寻死是多么“正常”,但在这一部分,我只看到了文艺版的《囡囡》,与《榴莲飘飘》相比,手法实在太差,生活的残酷在于人都是像榴莲一样不知香臭地活着,而不是赤裸的腐化堕落,“做援交少女”还是“是援交少女”这个度,导演把握得不好,导致情感的处理让人无法感同身受。在《洪兴十三妹》的舒淇,同样是妓女被辜负,却选择杀死对方后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感情反而顺理成章,盖过杨恭如的美貌熠熠生辉。

同时,为了说丁子聪为什么杀人,电影先是排除一系列原因:不是因为吸K粉错手杀人,不是因为被歧视的感情经历对女性仇视而杀人,描写丁子聪对过世母亲如何尊敬,和邻居婆婆如何和谐相处,还试图用“猫”来加深电影中“讨厌人而杀人”的立意。

丁子聪邻居婆婆养了一只猫,非常粘丁子聪,没事就往他那里跑,邻居婆婆还说:“猫很有灵性,知道谁对它好。”

丁子聪和所谓的前女友在房子里聊天时,这只猫总会躺在脚边。

后来丁子聪分尸时,这只猫从邻居婆婆怀里跳下来想走去那个全是血的房子。

一个对猫那么好的人在回答臧Sir问题时说:“我讨厌的不是女人,是人。”

臧Sir又问:“所以你把王佳梅脸皮撕下来,是不想她看起来像人吗?”

丁子聪没正面回答,他说:“我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接着画面切换到他分尸时发现王佳梅的子宫里已经有一个成型的胚胎。

臧Sir继续问:“王佳梅知道自己怀孕了吗?”丁子聪开始用头撞玻璃。

可以看到,导演的立意是矛盾的,如果真的是因为“讨厌人而杀人”,在提及王佳梅怀孕后,丁子聪不可能情绪崩溃大吼大叫,他始终觉得自己杀了一个无辜的人;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着力铺垫的丁子聪的“善”又成了笑话。

叙事的牵强,感情的无力,大概是导演忘了很重要的一点:

在“正能量”世界看来要问为什么的事情,实际上是边缘世界的常态,根本没有为什么,当你尝试找理由时就失去了该有的真实和冲击。

而在演员方面,金燕玲的最佳女配角实至名归;春夏只能说合格演出,比现在内地的女演员好,但不能说“出彩”,拿最佳女主角,也看出香港实在没人了;郭富城的角色非常有取代性,香港那一批同样年龄段的男演员挑谁来演都行,拿到影帝,只能说对手拍的电影不行,而不是对手本身实力不行;白只长相和真实案件中的罪犯太像了,演话剧的演技自然是不错的,但还是略微担心因为长相限制,并不能有太长远的演艺之路,希望他能用好作品打我的脸。

最后安利一部电影《僵尸》,是踏血的导演翁子光做编剧,麦浚龙导演,同样是底层人的生活,比《踏血寻梅》好看很多,但在前年的金像奖上颗粒无收。如果说横扫金像奖的电影是代表那年的电影水平,也只能说,今年的电影水平也实在太不行了。不过,《踏血寻梅》再不行,也比明年今日粤语版好。

注:

我是直接杀去HK看的120分钟导演剪辑版,和98分钟云盘版本比,剧情顺序以及细节交代更为清楚,所以我真的没有冤枉这部片。

我看的那场有五分之三都是上了年纪的公公婆婆,而且买的都是好位置,开场前一个小时我买票只剩前四排了,实在有趣啊。

 5 ) 致命玩笑,踏血寻梅


她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怀揣一个明星梦,却为生活所迫落到援交地步;他是二十出头的货车司机,失恋后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

然而,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百科词条里如是记录这桩事件:王嘉梅命案,发生于2008年4月27日的香港,死者王嘉梅相信被人杀害后被残忍肢解,并流传著部分人骨被混入街市的肉档出售的说法。事件在香港引起很大轰动。警方分析,凶手丁启泰在网上结识王嘉梅,约她到石硖尾街39号仁发大厦2C套房进行性交易,在做爱过程中杀死王,然后畏罪碎尸。

甫至香港的时候,命案发生不过一年有余。彼时的住处在一座山坡上,下山便是石硖尾街市,以至于我一度不敢吃肉——就像看完黄秋生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一样。

直到过了许多年,才从荧幕上看到了故事的另一种解读——一个毫无预警、欲罢不能的故事。



香港去年拍了两部相当好的三级片,一是阿sa主演的《雏妓》,一就是《踏血寻梅》。在这个故事中,有刑警,有罪犯。有失足女,亦有女强人。唯一的共性是,在这个生活所迫的世界里,爱情大抵是一种笑话。佳梅的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老男人,男人因着可以白讨个老婆,亦欣然接受,二人井水不犯河水。警察臧sir因工作与妻子疏离,连女儿亦难得一见。罪犯丁子聪则像个典型“屌丝”,因失恋而变得神经质。香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会,这里的人身份各异,悲欢也不同,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倔强和孤寂。

于是在这种倔强与孤寂中,青涩的佳梅唱着《娃娃看天下》登场了。和我们一样,王佳梅是个一无所有的港漂。母亲为了移民身份,嫁给了一个吃喝拉撒都在两平方米的床上的老男人——老套的继父桥段,相比《雏妓》里的阿sa,未被强暴已然算得上幸运。于是佳梅和许多年轻女孩子一样,开始梦想做模特,做明星,赚很多钱,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

她是努力的。哪怕坐在天台上啃面包,哪怕光着脚在街上发传单,甚至哪怕不得不走上援助交际这条路,她也未曾放弃过。“给多500,我可以明天早上再走”,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可是到最后,她犯了几乎是大多数妹子的致命通病——该走肾却走了心。爱上一个嫖客,可他只想要她的身体。

早在上个世纪,毒舌张爱玲便一针见血地指出,“通往女人心里的通道是阴道。”这也是援交这种职业最大的风险:轻松,高薪,却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唯有爱,才可以杀死一个人。

于是佳梅选了世间最美好的死亡方式——在欢爱中被幸福窒息而死。佳梅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像小树发芽一样,不可抑止地顺着血液疯长。她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挣脱一切枷锁。她已经压抑得太久太久了。

这一次,她赢了。



《踏血寻梅》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无论从哪个细节,哪个角度,都在写实的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又加工了一笔,把小人物的善恶及无能为力以一种真实到窒息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比王佳梅摆在台面上的、澄澈透明的悲哀,凶手丁子聪则似乎埋得很深。他是整部电影悬念最大的一笔。这个悬念并非来自他早已被锁定的凶手身份,而是来自他的内心。他仿佛一个驾轻就熟的变态杀人狂,法庭上无视围观群众或痛苦或愤怒的眼神,冷静地叙述了他杀人并分尸的全过程。而对于杀人动机的问题,丁一概置之不理,冷面相对——直到臧sir问出一句足以把他逼疯的话。

“佳梅知唔知自己有咗?”

丁子聪杀了不止一条性命,可是这条命,却也是害死佳梅的罪魁祸首。他杀了它,也解脱了佳梅的心魔。佳梅最终鼓起有勇气逃脱这个繁华而令人窒息的城市,萍水相逢的丁子聪, 是终结者,更是救赎。

如果没有这场救赎,佳梅的姐姐佳莉将会成为她生活的缩影:不知道被谁搞大个肚,窝在逼仄潮湿的廉价公屋内带孩子。如果有香港男人愿意接盘,任你是谁都可以带她走,母亲还会感激得恩同再造。从此仿佛不再是人,不过是个泥胎木偶,行尸走肉。反倒是萍水相逢的丁子聪,给她带去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关爱。每每堕落到需要从恩客那里汲取温暖,那世间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

按照宗教教义,佳梅深信自杀会堕入地狱。于是丁子聪成为佳梅亲自选定的救赎者,简直完美得无懈可击。货车司机,底层小混混,被女神毫不留情地甩过,简直是佳梅的翻版。孤独是有魔力的,有魔力到让佳梅对这个初次见面,长相不帅甚至猥琐的男青年有着毫无保留的信任。同理,除了佳梅,谁都不值得让丁子聪为了帮她一把,而双手沾满鲜血。如此畸形的命案却因此附上了一层怪异的使命感,不知这是上天的玩笑,还是注定。

整部电影对丁的刻画不多,但有一幕非常惊悚。前女友和丁分手之前,二人曾在车里震过一次,闯了红灯。于是日后他回忆前女友的方式,竟是割破手掌撸管。(当然,整个场景电影拍得比较隐晦,以致笔者当时当时并没有看懂,直到电影结束方恍然大悟,吓得冷汗涔涔。)这种认真执着到变态的感情,折射的却是深入骨髓的孤独,甚至绝望厌世的无力感。这种“爱无能”的感受,最终转移到佳梅身上,当共鸣无限放大的时候,神与魔,都被摧毁了。



回到现实来看。若说电影还留下什么遗憾,想来可以说是对社会现状的解读。佳梅作为新移民,电影里隐约点出她的悲剧和新移民的生存状况有关,却始终未有足够的例证展开这一点。其实佳梅的设定自始至终是个自由人,香港并没有给她套上枷锁,甚至只是一个被动接纳她的地方。可是若将佳梅单纯归结为爱上嫖客后不幸闹出人命只好一死的傻姑娘,那则是过于单薄了。

所以,更加无奈的一个事实是,栓上枷锁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在香港生活数年之后,许许多多的港漂也开始思考“何去何从”的问题。留下来的终究占了较大的部分。除此之外,也有出国深造的,也有回到内地的,但大抵也都是留在了一线城市。也有部分人,熬粥一样拼死熬到了第七年,然后飞也似地逃回家乡。问之,则答曰:“换不到身份,这几年岂不是白呆了?”

白呆了。这三个字的魔力简直堪比“来都来了”。

而“白呆了”三个字也深切显示了香港身份鸡肋般的“不尴不尬”局面:留下来,够吸引力的是这个身份,但是,也只有个身份。

就像王佳梅的家乡和她的生父。虽然美好,却始终卯着一口气儿回不去。佳梅的生父在湖南老家做赌球生意,每每曼联输球,佳梅都会开心地给父亲发短信,既算道贺,也算报平安。于是有关父亲的爱和记忆,都浓缩在那一条短信中:“曼联输了。”

所以,臧Sir最终也未有勇气将佳梅的死讯告知她父亲。他悄悄替佳梅给父亲发去短信,当父亲回复“爸爸想你”的时候,臧Sir终于忍不住潸然泪下。

影片的结尾,时光倒流到许多年前,青涩的佳梅走下火车,穿过熙熙攘攘的九龙塘火车站,带着不谙世事的笑容奔向母亲和姐姐。毕竟费了多少周折才来到这里,任谁都会憧憬一个美好未来的。

可是九龙塘,这个浪漫的地点已然注定一切,回首再看,细思恐极。

到最后,佳梅的愿望只剩下一个“死”。

佳梅是一个援交女,也是一个普通的努力生活的姑娘。她是她自己,也是我们逃不开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佳梅是幸运的,有丁子聪不惜搭上一条命来帮她。底层青年的惺惺相惜,往往是有十足爆发力的。在佳梅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终于变回了站在天台上唱歌的自由自在的佳梅。所有的肮脏和压抑尽数洗去,再也不会折磨她了。

而我们呢?


后记

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如果人生可以重置,我一定不要来香港。我要从小做一个人人鄙视的学渣,读一所艺校的高中,穿好看的班服,为了漂亮的女孩子跟人打架。到了年纪,本本分分呆在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桑梓地,打一份工,领一份薪水,讨一个对象,生一个娃——这是一种很极端的愿望,因为若不是唾手可得,便是终身奢望。而我迄今,仍不敢想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但我并不是想吃后悔药了。是的,安稳一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似乎,在香港这座爱憎分明的城市耍遍流氓之后,我才真正地学会爱了。

 6 ) 问答里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导演的失败之处

一部一百多分钟的戏看下来,还有不止一个人在问: 王佳梅为什么想死? 慕容怎么伤害了丁子聪了? 慕容为啥突然就要跟丁子聪发生关系? 他辛苦分尸坐那么久车把头扔海里为什么还要自首? 郭富城一直在那里坚持什么?老板阻止他的点在哪? 佳梅是不是一定需要那一场裸露的床戏? ........... ........... ........... 我看了问答里的好多答案,看完的感觉就是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去猜去过度解读,一部好好的剧情电影,它有一百多分钟的影像和声音,何以轮到观众观后去猜其中的细节和人物动机? 可能有人要说了,就是见仁见智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就看不懂啊。 看不懂的就是好电影?叙事支离破碎的就是好电影?需要用自己中二经验去解读给大众的就是好电影?恐怕过于牵强吧。

人物众多而都很扁平,性格形成因果几乎不成立。 因为臧警官离婚了所以就怂怂的?孤独的? 因为母亲早亡前女友离开就所以丁子聪仇视女性? 佳梅给父亲经常发短信,父亲连陌生号码发都相信,这就父女情深了? 王佳梅被母亲打一巴掌就不幸福了?援交期间遇到渣男就想死了?本来是想在援交期间找真爱的吗? ...... 纵使有一些瞬间是闪光的,但是故事没说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抒情的再多也没用。就好像一篇三万字的论文,不因其中有一两个好句子而精彩,整体叙事缜密观点清晰才是好论文。 整个观影过程甚至不能平和地赞一下值得赞的部分,一直在想,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给佳梅爸爸发短信这段好感人,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剥皮这段好可怕,哎呀导演是不是觉得那串字母好文艺……

so中二。

写于看了豆瓣很多严肃脸的过度解读之后,气哦。😥

 短评

「我常常想,为何有人会跟首次见面的人说自己想死,对方又为何真的相信?」——因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里。

8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改编自轰动一时的王嘉梅命案,案情简单且明了,于是导演选择了一开始就把案情讲掉,然后以臧Sir的视角来探讨案件发生的心理原因,分段,分层,分述,最终完成对凶手与死者的心理建构,兼反映社会现实。导演版的手法带有很重的作者意识和个性,而且很黄很血腥,想必不会是最终公映版。【香港文化中心】

1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片头一小段哼唱《娃娃看天下》之后整个电影淹没进绝望的配乐之中,“这人生可轻易吗,这些你到底明白吗”。剥除电影惹人注目的社会话题和奇情血腥,《踏血寻梅》的内核其实很文艺,你如何面对捂住口鼻令人窒息的寂寞,在黑暗的世界里人有可能活得光明吗?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电影不算差,但拿这么多金像奖,实属牵强。

18分钟前
  • 车木人
  • 还行

半夜一个人看完《踏血寻梅》。看着片中那些血腥的镜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一点都不怕。看着片中那些裸露的镜头,一点性唤起的感觉都没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看完后沉浸其中久久无法自拔……

22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原来一个这么瘦的人,也有这么多脂肪。有形无神,有魄无魂。

24分钟前
  • Obtson
  • 较差

喜欢这样的群像戏,交叉登场、互相制约又不失平衡,每个人都有故事。从豆瓣走红的春夏、豆瓣大福唱片发行的电影原声带……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部电影更加真切,也是真切才让人如此代入,表演、配乐、摄影大赞。今晚田原也来看了唉,曾经的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蝴蝶》)。120min DC版

2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講真,寂寞比死亡更痛苦。

26分钟前
  • 迷走人形。
  • 推荐

请告诉我一个正确打开的方法:吃饭时看,会反胃。睡觉之前看,心神无法安寝。假期看,抑郁到厌世。就连以前听到烂熟的《娃娃看天下》,从此也染上心理阴影。但好电影大概就应如此,它不是施予,而是攫取;它不解决问题,只制造问题。它是卡夫卡所说的那种“应该阅读的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作品”。

29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HKIFF# 新晋导演用大牌演员拍作者电影,恐怕是近来港片的新潮流。全片分四章,反高潮(安排凶手片头就自首),而以心理状态切入人物,探讨罪案背后的起因,塑造人物形象很成功。郭富城、谭耀文和白只都演得很好。

32分钟前
  • btr
  • 推荐

王佳梅和小胖的交集太苍白了,QQ聊天就互相信任了,初见面就把命就交给对方了,王佳梅的可悲几乎变成了傻。窥探出很多社会问题但都不深入,人与社会环境看不出什么关系,着实差口气。新晋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看的90分钟的版本,难道导演版超神了?

36分钟前
  • Jorrow
  • 还行

带劲,结构和立意都挺喜欢,哪怕许多地方与“孤独的人”这一章名字一样,太直白。碰上导演谢票,导演呼吁着观众要支持这部纯正“香港人”拍的“香港电影”,似乎要洗脑观众让我们忘记它的主角只是一位新移民,以及该片对香港的悲观态度。可悲的王佳梅。

41分钟前
  • 小溪笑嘻嘻
  • 推荐

喜欢,我们云南姑娘春夏灵气逼人,演素人像素人,本色背后韧性的涟漪荡开,眉目之间有隐形波澜涌起,这个身条,细看简直是另一个满岛光,希望继续有好片发挥。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片子是好片子,演员是好演员,但是仅从90分钟版本的故事来看,王佳梅的绝望显得有点浅薄,仅仅是因为恋爱失败,就自我放弃了吗?毕竟家里的亲人都还算不错。ps:春夏这个女演员,真的感觉很适合王家卫不知为何。

45分钟前
  • 小岩井
  • 推荐

相当沉稳细致充满耐心的一部探案片,错乱交叉比照的时序有效拼贴出了角色丰富的人生以及多义的人际关系。有涉中港角色,但绝对只是个体化的经验,没有掉入大而无当的概念化陷阱。

46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整个片子就是一个特稿。郭富城作为特稿记者(误)推动故事进展,多重角度,受害者、嫌疑人、受害者家属、嫌疑人的原生家庭、各自的前女友前男友……信源丰富!王佳梅买耳环,贴上陌生女子的肖像照等等,细节完整!郭富城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为什么杀人,就想知道事情怎么发生的。完完全全就是一篇特稿!

48分钟前
  • Donuts🕳️
  • 推荐

3.5。120分鐘版。雖然處理得有些零碎,但仍是值得肯定的新銳作品。兩個寂寞的邊緣人,一個太入戲的警察。重點不在追兇,而是從心理狀態去細細描繪。犯人被害者有塑造起來,反而郭富城角色不夠立體。血腥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不只畫面,連犯人陳述都讓人發毛,難怪白只演完吃素.....

51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80年代那场女童目睹的碎尸案是臧探长(同时也是位父亲)孜孜不倦“踏血寻梅”的初衷。男二号自白灭尸过程的表演甚好,探监戏码令人想起《一级恐惧》里的爱德华诺顿。片尾打出纪念佳梅,由影片回想佳梅身世,令人唏嘘。剪辑漂亮,配乐佳。

53分钟前
  • brant
  • 力荐

“我不恨女人,恨的是人。所以我杀了她。”两个边缘人的自白,一个找不到认同感的他,和一个心冷致死的她。在这个血腥的案件中,他帮她完成了解脱,她帮他找到了认同。这是一间寂寞的看不见风景的房屋

57分钟前
  • Marilyn
  • 推荐

为什么看完之后空落落的.....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