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综艺中国大陆2019

主演:沙溢,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李诚儒,王迅,明道,陈若轩,郭俊辰,董力,包文婧,刘雅瑟,鄂靖文,薇薇安,徐洋,李滨,金靖,陈小纭,张云龙,牛骏峰,郎月婷,祝绪丹,毛晓慧,佟梦实,张哲瀚,郭月,沈梦辰,邢菲,黄俊捷,彭小苒,于小彤,赵文浩,黄尧,段博文,宋芸桦,陈瑶,康可人,任容萱,袁奇峰,杨迪,周奇,高至霆,张榕容,钟欣潼,张天阳,黄宥明,颜卓灵,张家硕,姜梓新,陈翔,朱颜曼滋,朱锐,刘哲尔,王森,汪铎,炎亚纶

导演:孙亮亮

 剧照

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2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3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4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5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6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3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4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5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6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7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8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19演员请就位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05:06

详细剧情

国内首档导演选角真人秀,节目以选角为切口,以全影视化拍摄为呈现形式,旨在完整呈现影视行业从选角到成片的工业全貌,发现和挖掘对影视表演事业有坚定信念,致力于创作优质作品的优秀演员。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四位导演,将通过对年轻演员的甄别、 激发、塑造,在节目中展开实力较量。

 长篇影评

 1 ) 讨厌郭敬明,是一种政治正确?

随着综艺《演员请就位》的热播,久未露面的郭敬明作为固定导演嘉宾之一频频上热搜,也算是再度翻红。不过,仔细看看他的热搜词条,都不是好事,底下的评论一半以上在骂他,而各大自媒体号更是极尽嘲讽之能事,把郭敬明又从出道伊始扒了一遍,说他“自古就是戏精、是嘴强王者、不懂装懂”。

把《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打开,认真细究一下,四位导演中,郭敬明虽然称不上经验丰富,但在节目中的表现也算得体。

一开始上热搜,是资深演员李诚儒批判郭敬明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太浅薄,看完了《悲伤逆流成河》的片段后,李诚儒点评:“坐在这儿看这个,如坐针毡、如芒刺背。”这两个成语用在这里很有意思,郭敬明到底做了什么让李诚儒产生了这样的体验?事实上,他组里的三位小演员只是演了一段电影里在校园中争执、纠结、发糖的片段,平心而论,这个片段不功不过、很平淡,但也不至于让人坐立不安、看不下去。

批评完演员的表演后,李诚儒开始上纲上线批评郭敬明的原著,大意是这种不成气候的青春文学,并不能给年轻人带来思考启发,高中生谈恋爱太肤浅了,家国情怀、忠人义士这么多可写,为什么要写青春?听到李诚儒老师这一番话,我的表情是黑人问号脸。

然后郭敬明的回答被称之为“狡辩”,他使用了很有名的一句话“存在即合理”来辩驳李诚儒老师的质疑,有些东西你不喜欢,你也要允许它存在,求同存异嘛。有人说,郭敬明式辩论擅长避重就轻,说的都是鸡汤式金句,却唯独没有落到重点上。

实不相瞒,我觉得郭敬明这一波没有错,反而是李诚儒倚老卖老、失了风度,从小小一部作品上升到指责年轻人的审美品位,这本身也是一种诡辩。审美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你觉得家国情怀是天地,我觉得青春爱情无比美好,即使这不能获奖、不能名留青史,但也不妨碍它当下有拥趸、有市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郭敬明这个名字带上了原罪,他写作是错、开公司是错、炫富是错、拍电影是错,甚至他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存在着就能轻易引起群众的愤怒。这不,大热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明明毫无关系的他都能被观众拉出来对比一番,以此嘲笑他的《悲伤逆流成河》不知所谓。真真是,郭敬明连呼吸都有罪,因为他占用了大家的空气。

不禁让人想问,郭敬明动了谁的奶酪?让我们倒带回2001年,那时候18岁的郭敬明凭借小说《假如明天没有太阳》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又凭借《我们最后的校园民谣》再度拿奖,接下来他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出版,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

那一年,韩寒已经成名,辍学当上自由作家、随后走上职业赛车手的道路。同样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出来的写作好手,郭敬明和韩寒的文风却截然不同。韩寒早期的文风带着钱钟书式的幽默、甚至有几分霸道,配上他的少年意气,圈了一大批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学生粉丝,少年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郭敬明的文风则是多愁善感的,他的大多数作品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青春疼痛文学”,秋天的林荫道下,抬头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阳光照出我心底明媚的忧伤。80、90后一代,有过文青梦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这种“明媚的忧伤”,这种表达就是郭敬明的语言风格。

那时候,韩寒和郭敬明还被网友组过CP,应该是最早的“拉郎配”,他们的CP组合被称为“上海绝恋”。而韩寒的粉丝和郭敬明的粉丝,却一度是对立的,互相瞧不上彼此和彼此的偶像。

作为韩寒的粉丝,我也曾经看不起郭敬明,在帮班里出黑板报时做摘抄,有同学拿来一篇郭敬明的文章,我还坚决“退货”,嘲笑他没有文学修为,和李诚儒的口吻多么相似。

后来,郭敬明作品越来越多,也惹上了官司,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被告抄袭作家庄羽的《圈里圈外》,官司输了,抄袭坐定。但他始终不松口道歉,从这时候开始,郭敬明成为一个贬义词,开启了“做什么都被骂”的大门。

此后,他开公司、签作家、出杂志、拍电影,赚得盘满钵满,登上福布斯名人榜,买下上海价值过亿的豪宅,“壕无人性”地晒奢侈品,他成为一个商人。

商人,是郭敬明这么多身份之中最成功的一个。无论群众愿不愿意承认,他就是能够抓住小年轻、小镇青年的胃口,产出让他们沉溺在里面做梦的作品,从青春疼痛文学到《小时代》系列电影,与现实脱节的矫情、极尽可能的奢华,因为触不可及,才能引发二三线城市青年人的向往,满足了他们的“意淫”。

引发过大规模吐槽的《小时代》,被诟病的原因是“没有灵魂、不能带来思考、没有积极意义”,一些极端者甚至由此开始人身攻击郭敬明的身高。只是,这世界上有很多分工,有工人、商人、厨师、老师;影视作品也有很多种,有历史片、家庭片、青春片、爱情片……这个社会也分阶级,有人住高楼、有人住地下室,有人喜欢文以载道,有人搬砖搬了一天累死了就想沉浸在《小时代》里看看美女做做梦,没有谁有资格剥夺这些人做梦的权利,喜欢《肖申克的救赎》的人也没有立场嘲笑喜欢《小时代》的人。

诚然,《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不是好作品,但也不至于要上升到败坏社会风气的地步。影视作品的确可以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但如果创作者本身不愿意,他人也强求不来。骂郭敬明的人,到底有多少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骂到最后,郭敬明在《爵迹》的发布会上泪洒当场,“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有人说,骂他这么久,就是因为他抄袭。抄袭的确不对,但他后来拍电影、上节目跟抄袭无关,还是有人不厌其烦地追着他骂,还有节目嘉宾公然侮辱郭敬明“不男不女”,到底是郭敬明错了,还是这个社会不对劲?他开始怀疑自己。

于是,《演员请就位》的第二期,陈凯歌夸奖了郭敬明的演员,细节处理到位,演得非常好。郭敬明瞬间又哭了,他说“因为我很少受到表扬……我是一个不太能受表扬的人。”听到这句话,感到有点心酸是怎么回事,一个在四川自贡小镇长大的孩子,一路咬紧牙关摸爬滚打到在大上海拥有几十万一平的豪宅,已然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心底却仍是渴望表扬、渴望肯定,他是不自信的。

事到如今,我已经完全转变了心态,从初中时瞧不起郭敬明,到现在反问自己“我有什么资格瞧不起他?”嘲笑郭敬明,并不会让你变得更高级,都是芸芸众生,谁又能好得过谁?想起《圣经》里的一个故事,以色列人抓住了一个妓女,带到耶稣面前,想问问耶稣应该怎么处置这个女人,借机加罪给耶稣。因为耶稣如果按照当时的律法回答说打死她,就犯了杀人罪,如果回答不能杀她又违背了律法。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人们听了后,就从老到少先后退出去了。

郭敬明的处境比不上这个故事,让从没犯过错的人投出第一块石头,石头纷纷掷向郭敬明,这些人,仿佛自带九十九层消毒滤网、从未沾染尘埃。讨厌郭敬明,在他们眼里,是一种政治正确。而假设有朝一日郭敬明真的倒下,大概又会有人开始大谈“雪花论”。

PS.就算真的喜欢郭敬明,也并不可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2 ) 不要因为一个人反对郭敬明而支持他

因为服务腾讯视频的原因,我提前看了两期《演员请就位》,可想而知,这个节目前期的一大看点肯定来自郭敬明与自己导演名声的不相称,上周五第一期播出,看话题讨论,果不其然。

反对郭敬明显然是安全而正确的,无论是他早期抄袭的恶名,还是后来做导演后糟糕的品位,都让反对郭敬明这件事拥有一个看似正义和合理的大背景。所以赵薇反对郭敬明,李诚儒反对郭敬明,我们也都反对郭敬明,至于郭敬明说了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我们都有郭敬明抗体。

如果说赵薇反对郭敬明是出于对表演的不同理解和判断,李诚儒对郭敬明的反对则毫无来由和道理可言。作为前辈,他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本分原本是对新演员的表演做出指导,但他却把对郭敬明和原著文本的不满发泄到了演员身上。他像一头积怨已久又急于发泄的公牛一样,看见红色就一头撞过去,这是他的师出无名。

即使忽略这点,他反对郭敬明的观点也让人不敢苟同。他先是认为创作者应该着眼民族大义之类的宏大题材,不应该关注青春校园的情情爱爱,又在单独采访中补充道自己反对的其实是“用廉价的笔触,赢得广泛的共鸣”。说得多么漂亮啊!他似乎举起了反对郭敬明反对庸俗的义旗,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他说的第一点关乎创作者的自由,而第二点则可以说是所有通俗文艺作品的成功事实。李诚儒的声音虽然伪装成了一个老表演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但其内在逻辑则和审查者如出一辙。换句话说,如果哪天李诚儒做了广电领导,我们就知道他对“郭敬明”的反对有多可怕。

节目里,郭敬明的反驳其实落入了李诚儒的强盗逻辑:似乎只有有价值的题材才值得被创作者关注。所以郭敬明强调自己的作品关注的其实是校园霸凌,而不是情爱。但对不喜欢郭敬明的人来说,那又怎样呢?我们既不相信,也不在乎。我们只是喜欢看郭敬明被怼时尴尬可怜的样子,看赵薇幸灾乐祸的眼神,看啊,他好像一下子更瘦小了。

很多人诟病郭敬明在点评表演时,总是故意使用术语,好像四个导演只有他是科班出身一样。事实恰恰相反,这让他看起来有种欲盖弥彰的滑稽,在陈凯歌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像个小丑。但反过来看,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外行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试图建立自己导演标准和体系的故事,这难道不值得鼓励吗?陈凯歌的身教固然很好,郭敬明的言传“表演不能有虚荣心”,“演员要有对表演的审美”也很不错,至少他的观点对我的创意工作有所启发,我想头脑风暴时尤其不能有虚荣心,而广告人应该有对广告作品的审美。

但不管怎样,都不要因为一个人反对郭敬明就支持他,仔细听听他怎么说永远是有必要的。此处的“郭敬明”可以换成任何一个词。

 3 ) 《演员请就位》:“快消品式”的演技类综艺,能让观众看到演技吗?

万物皆可综艺,“演技”也逃不掉。

影视寒冬,流量退潮,演技回温。在2019年仅剩不多的日子里,演技类综艺大爆发。在播的《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以及待播的《演技派》《闪耀的路人甲》全挤在一条赛道上。其中,腾讯自制综艺《演员请就位》自10月11日率先开播以来,便被预订为“最具爆款相的综艺”。第1期播完,横扫17条微博热搜,诸如#陈凯歌讲戏一针见血#、#郭敬明反驳李诚儒#、#想看郭敬明上奇葩说#、#明道有点看不起自己了#等等,一时间成就霸屏之势。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的社交媒体上,“炸裂式演技”、“演技名场面大赏”、“演技PK”等字眼总是毫无防备地撞入眼帘,似乎人人都有义务成为演技质检员。而所谓的“截图评演技”、吐槽或膜拜某个演员的业务能力,也算得上日常生活里的快乐源泉。

按理说,“演技”这种实践型的技艺,只存在于表演现场及其最终作品中。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在脱离了前因后果的、快消品式的“断简残篇”/“短视频”中,去观看演员表演“演技”?促使观众在这档节目前就位的动力是什么呢?“演技”又究竟有何魔力,霸占了许多人的注意力呢?

撰文 | 李静

01

衍生与互动:观众亦是导演

《演员请就位》的官方介绍是“首档导演选角真人秀”,意图勾勒影视行业从幕后到台前的整条生产链,其中导演自然是执牛耳者。节目组邀请的四位导演也颇具匠心,陈凯歌、李少红、赵薇、郭敬明各有代表性,尤其是郭敬明,堪称“话题制造机”与最大流量入口。他执导的作品豆瓣评分徘徊在2-5分,节目尚未播出便让观众本能地质疑他与另外三位导演并列的资格。而节目刚播出一期,他与李诚儒的辩论便激起千层浪,直接促使节目出圈,引发大量关注。

赵薇、李少红、陈凯歌、郭敬明,为《演员请就位》评委。

具体来说,“郭李辩”围绕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的片段表演展开,李诚儒直言令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并由对表演的质疑上升到对原作质量的否定。对此郭敬明直接回击,仿佛开了2倍速般“雄辩滔滔”。一部分观众被郭敬明的辩才折服,大呼想看他上《奇葩说》,同时也有许多观众炮轰郭敬明的诡辩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B站视频《手把手教你反驳郭敬明!强势梳理<演员请就位>的烂俗套路》,播放量已近百万。视频里对郭敬明发言的“字里行间”都进行了细读,比如对一句“我的戏出男孩”的“出”字,都能解密出背后的潜台词。而整个视频的核心在于逐段反驳“郭李辩”中郭的观点。这里仅列举其中的一段:

郭敬明:“我想起我看过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是,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视频反驳:“这一段话成立的前提,是你必须先论证清楚,你的东西至少是值得一部分人喜欢的,否则我不喜欢随地吐痰也要允许它存在吗?我讨厌校园暴力,也要允许别人对校园暴力的喜欢吗?仅仅一句题材好,内容是否足以支撑题材却闭口不谈,你的论证义务完成了吗?”

通过套用郭敬明的逻辑,暴露其荒谬之处,进而揭示其转移矛盾焦点的话术,确实可谓“强势”。在B站上还有一批类似视频,比如《吵架怎么才能吵赢郭敬明呢?戳穿小四的诡辩套路》《怒斥郭敬明的诡辩之道 解析新明学之<演员请就位>》《模仿郭敬明“四学”诡辩,黄晓明“明学”后继有人》等等,全面总结了他“树立暖男形象+占据道德制高点+华丽辞藻+偷换概念+个人趣味自由”的话术要点。许多讨论也以此为入口,或吐槽郭敬明的烂片史,或梳理他个人的黑历史,进而“开枝散叶”地去讨论关于影视行业的过度资本化、抄袭与版权等社会问题。日本学者东浩纪在《动物化的后现代》中曾引用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费”理论,大塚英志认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通向世界观的入口和接口”,“消费者真正评价与购买的是其设定以及世界观”。以“郭李辩”为入口,观众是在与不同的人格类型、世界观与价值观周旋。

《动物化的后现代》作者: 东浩纪 译者: 褚炫初 版本: 大鸿艺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6月

不止于“郭李辩”,观众还实现了跨文本的互文。《中餐厅》第三季里,黄晓明的“明学”余温尚存。观众把“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听我的,这件事情不需要再讨论了”定义为明学第一代,而把郭敬明视为明学第二代传人。比如B站视频《郭敬明黄晓明“明学世纪对话”:我是不成熟的导演!你别干了!》《对不起,我真的很想看郭敬明现场教黄晓明演戏》等等,都用“魔鬼剪辑”将二人拼贴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讽与戏谑效果。前有明学十级测试,后有《<演员请就位>郭敬明四学期中测试题》(奉上地址)。讽刺的是,相比于演技和导演功力的专业性,“四学”的专业性先建立起来了。在乱花纷飞的衍生创作中,不乏偏见与过度娱乐的弊病,但也展示了观众从节目中提取话题点(当然同时也受到节目的引导),进行再创造、再解读与再交流的主动性。

美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曾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断言,“生产力见诸解读而非书写”。节目播出后,观众get到其中的各种“设定”并将其要素化,进而出于各自的视角与感触,“导演”/脑补/幻想出自己的剧目。比如B站上还有一个神奇的视频《用赵薇内心os解读<演员请就位>》,完全从赵薇的内心活动、肢体动作、行为逻辑去重新讲述节目内容,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导演行为呢?从各自的观感出发,连节目的名称都是可替换的,《助演请就位》《凯歌谈表演》《沙溢已就位》《致命郭敬明》《薇薇与明明的战争》《消失的李少红》《郭敬明教授浅谈表演理论》,观众的脑洞不服不行。

《理解大众文化》作者: [美] 约翰·费斯克 译者: 王晓珏 / 宋伟杰 版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9月

除了从导演的视角抓取故事生长点,节目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供再创造的素材。套用东浩纪的观点,整个节目就是一个“数据库”,一个等待被发现的潜力文本。比如“大明宫词美瞳事件”、“何书桓的渣男化表演”这类争议片段,导演的语言、动作、微表情以及“相爱相杀”,节目的幕后故事等等,都是观众再创造的武库。单说节目的幕后故事,就串起了《排练室有戏》《演员这碗饭》《导演请指教》等一系列“教辅书”式的周边节目。通过对正片的“答疑”,更为立体的“导演-演员”关系网被呈现出来,这让人不得不佩服腾讯搞事情的能力。

如前所述,1989年约翰·费斯克就曾在《理解大众文化》中讨论过生产者式文本、大众的生产力,而1992年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更是明确将电视粉丝视为从媒体文本中盗取片段,讲述自己故事的文化斗士。这些理论放在今天仍未过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通过对节目素材的狂欢再造,我们的头脑是变得更加清明,对媒体策略更加自觉,对事物的批判性认识能力更强了,还是只巩固了自己的偏见,获得了一时的快感?当我们在看各种reaciton视频时,在豆瓣的“李涛”(即“理性讨论”的简写)区言说时,是否只能陶醉于找到同道的温暖,却无法去真正消化他者的声音?问题的答案,掌握在自己手中。

02

技能社会里,娱乐也不忘自学“知识点”

如果说各种衍生文本体现了观众的创造力,那么还有一些观众则在娱乐的同时发挥着“自学能力”。他们就像学生时代班上的好学生一样,会做好每期节目的笔记和总结,时有感悟与他人交流。《演员请就位》的导演视角,一方面是为了评估和提升演员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观众“翻译”或是“科普”表演的专业知识,亦即“内行人给外行人说门道”。演技好坏,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通过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好坏的标准变得更为明确。这个过程带有“解谜”性质,因而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与新知感。

《刷屏:视频时代的疯传法则》一书曾谈及解释类视频受欢迎的现象。书中引用了YouTube上著名科普博主莫菲特的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一旦你被带入一个充满疑惑的语境中,不找到答案你就会浑身难受。”莫菲特正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推理与解谜,获得了粉丝追捧。同样,导演通过讲解,演技的“黑箱”被打开,玄虚之物有了筋骨。许多观众认为《演员请就位》的看点正在于导演们真实开放、针锋相对、干货满满的点评。而陈凯歌无疑是节目中的点评担当,许多观众觉得听他讲戏是一种享受,B站上甚至也有了《陈凯歌导演语录》的系列视频。参赛演员牛骏峰更是直接说:“我一直在听他说话,因为凯歌导演,我认为是中国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刷屏:视频时代的疯传法则》作者: [美] 凯文•阿洛卡 译者: 侯奕茜 / 何语涵 版本: 中信出版社 2018年10月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相较于陈凯歌的圈粉无数,郭敬明的表达欲更强,但却屡遭吐槽。这不是因为他是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原因在于他的某种“说教气”。郭敬明习惯用戏剧理论、概念和术语来讲戏,譬如“表演的虚荣心”、“抉择之前”、“话剧式表演”、“情绪曲线”等等,这些“知识硬块”令原本就抽象的演技变得更为抽象;而陈凯歌则从抽象回到细节,他善于从人物关系、行为逻辑、置景细节乃至人情人性出发,对表演实践进行建设性调整。所谓“调教”而非“指导”、“教育”,正在于这种逐渐修正和贴合的分寸感。《演员请就位》中迄今最精彩的表演片段当数《海洋天堂》,陈凯歌的点评金句如下:“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力量无与伦比。当牛骏峰往玻璃上贴日历的时候,我完全读懂了他的内心。这个细节的力量多么大。但所有细节指向的不是细节本身,而是高于细节的那一点东西。当这一点东西出现的时候,感动就发生了。”展示具体性和过程性,而非宏大抽象的理论说教,才是与观众对接的最佳方式。

《演员请就位》中表演的《海洋天堂》片段

在著名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专门讨论过“电视式学习”:“电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着,为‘什么是知识’和‘怎样获得知识’重新进行了定义”。“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相比于“正襟危坐”的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往往是碎片化的、轻量级的、互动式的,个体与知识的相遇具有偶然性。也许恰好看到陈凯歌讲《海洋天堂》,并触动了内心,因而获得了相应的感知。另外,在一个加速的时代里,人们特别渴望“疗效快,看得见”的技能。比如观众特别喜欢见证经过点拨后,演技提升ing的过程。如同魔术手般,技能可以快速获得,潜力可以被看到并迅速开发,从而产生天翻地覆的实际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技能是评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正如布尔迪厄在《区隔:关于趣味判断的社会批评》中所指出,工作质量是表明身份的一种工具。大到国家层面倡导的“工匠精神”,小到音乐、表演、舞蹈、主持等各个专业领域的竞技节目,都体现出对专业技能的尊崇。具体到表演这个专业,流量玩法透支了观众信任,“老戏骨”中兴,新生代崛起,演技开始成为立身之本。麦特文化CEO陈砺志在First影展沙龙上说得很明确:“你很认真、你很专注、你很专业,它不会有寒冬,因为市场这么大哪儿来的寒冬?它淘汰的是谁?冻死的是谁?是不专业,是不茁壮,是没有生命力的,留下来给我们更好的空间。”对专业实力的共同追求,影视产业的内部调整、资本的市场嗅觉、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演员请就位》里再一次完美重合。

03

职场拟态,戏如人生

除了具体技能,还有很多观众从节目中体悟到为人处世的“默会知识”。比如不少人注意到赵薇的说话艺术和处世技巧,把这档节目的精髓总结为“看懂大导的内心+高情商与诡辩术+过气演员与龙套演员该怎么活”。更有观众直接将之视作求职真人秀,将节目中总结的tips直接等同为“职场生存指南”。豆瓣网友“Egorka”的观点就非常精彩:

当成一档求职节目来看很有趣,有稚气未脱业务不精的,一腔热血追求kpi的,不惑中年开辟第二春的,家庭主妇重回职场的,文艺青年眼高手低的,天赋不够蛮劲来凑的,专业不对口还硬要跨行的,吃苦耐劳终于转正的……如此种种与我们的职场何其相似!其实演员也没有很特别,他们也有我们小人物一样的危机与压力,一样要苦苦求得一个认同与岗位。有精英便一定有摸鱼吊车尾的。有台词囫囵吞枣的便一定有臭脾气但功夫过硬的老资历。是情商课亦是行业根基,是浮世绘更是百态人间。

以此观之,《演员请就位》确实是一场大型在线求offer。根据《青年演员集体陷入职业危机:当网红、没戏拍,半数不能养活自己》一文的数据,中国演员群体有30万人,求职焦虑非常普遍,就连经常出演电视剧的39位女演员,目前赋闲的竟多达29位。《演员请就位》中的青年演员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参赛就等同于当代青年职业规划中的一步棋,跳一跳,也许就能够到果子。

阿娇在《演员请就位》中饰演阮玲玉 。

节目里的50位演员按照戏龄分组和出场,包括0-5年组、5-10年组、10-15年组和15年以上组。不同阶段的演员有着各自的困境与目标,可以说全方位地覆盖了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挣扎,的确可被视作“当代职场拟态”。如豆瓣网友所说,其中既有呼喊着“康康我吧”的新人,有谋求事业第二春的老演员,也有“跨专业考研”的基础薄弱者。总有一种状态,会与屏幕前的观众相契合,从而在有意无意间引发共鸣。《演员请就位,“演技综艺”请你开始表演》一文里,引用了2019年央视财经发布的《2018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指出职场焦虑是当代年轻人最主要的焦虑来源之一,进而认为《演员请就位》“真实折射出当代青年的职场群像……将观众置于上帝视角与‘俯视’明星,挖掘演员的真实处境,建立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往往能起到推己及人的共鸣。”

说到“挖掘演员的真实处境”,就不得不提到50位演员的单人海报。这使得他们的形象变得可触可感,人生处境与核心诉求更为显豁。这些海报采用撞色设计,以人物的面孔为焦点,内蕴着饱满、准确而又个性化的情绪张力,同时标注了名字、戏龄与“一句话宣言”。这50条宣言类型各异、直接有力而且充满故事感,大概率地能戳中观众内心。其中比例最高的当数想要撕破标签、重塑自我的宣言,比如说:

明道:“不想被明道绑架” 薇薇:“干掉少年苏明玉” 宋芸桦:“告别少女时代” 李滨:“不想死在17岁” 张榕容:“我不只是杨贵妃” 郭月:“你才文艺!你们全家都文艺!” 于小彤:“我愿意打碎自己,重新再来” 炎亚纶:“想涅槃重生,所以前来受死” ……
明道(左)在《演员请就位》中表演《破冰行动》片段

精彩的文案各有腔调,仿佛是在直接与观众对话。这也就方便建立与观众的直接相关性。节目组的野心不止于此,而是搭建了多元的连接渠道。比如,在微博上制作演员花絮照片的日签,开设“演员请就位主题店”,其中的台词留言墙旨在让观众“留下让你最难忘的一句台词,找到世界上的同款自己”。最重要的是,节目组还推出了“全民试镜活动”,观众可以在微博上发布带有专属贴纸的试镜照片。这些贴纸的主题有:演一个再忙也花时间打扮的人、演一个早睡早起的人、演一个愿意陪女朋友逛街的人、演一个敢和老板说不的人、演一个不担心自己变老的人、演一个牙咬碎了也不说放弃的人……抓取当代生活中的痛点、焦虑点与争议点,是为了让观众入戏,沉浸其中。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谁又不在日常生活里扮演几个人设,行走江湖谁又没有演技傍身呢?通过这种方式,节目组试图激发出观众的参与感、共鸣感与沉浸感,实现节目效果的最大化。

如此看来,《演员请就位》的真正戏点,恰恰都在片段表演之外。或者说,《演员请就位》的整体才是一出大戏。比起那些截取出来的、硬凹反转/炸裂效果的作品选段,观众的汲取、创造与交流才是最真实有趣的部分。说到底,演技无法在一期三小时里速成,它必须要在真正的摄影机前,在朝朝暮暮、此时此刻不断充盈与进步。借用美剧《The Affair》中的一句台词:“不管你们多少次在新月或黄道天秤座下围坐着治疗,唯一的出路就是穿过去(get through it)。”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不管经历多少次“演技会诊”,唯一疗法也只能是真正地工作,真诚地生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在公号对话框回复“赠书”,即可获取书评君为你准备的福利。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李静;编辑:走走;校对:翟永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4 ) 任何行业做得如何,最后都是拼脑子。(10.24更)

10.24更新

所有人都看到陈凯歌的好,于是所有人都认同、想要成为他的好。侧面想想,人家需要你的认同吗?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金子谁都想要。

说这些是因为我想要表达,可能更多人在生活中则是郭敬明的角色,不完美又倔强。可笑的是,但凡有人出来肯定郭敬明,哪怕一点点的肯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总有人出来跳脚,各种否定郭敬明的声音也全部反噬到你这里。这太正常了,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郭敬明的影子:自负、自卑、虚荣、努力、勤奋、小聪明以及努力了许多仍然不被肯定。我们否定他的那些“缺点”,其实就是在否认自己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心里的声音说道“你骂他就证明你是和他不一样的!”可悲又可笑。

郭敬明是一个立体的人、成长的人。我希望公众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总用十年前的眼光去看十年后的人。或许你现在骂一个不如你意的公众人物感觉很爽,感觉自己与众不同、观点独到,但是你的思维会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让你对任何人的敌意,都反馈到自己身上。

随口说一下第二期的郭敬明,让我感觉到他的真挚。他可能在这个领域不够好,这是有目共睹我也不需要盲目吹捧,但是我看到的是在他组员被陈凯歌肯定的时刻,其实是郭敬明与自己和解的时刻。在他难抑情绪落泪的镜头下,我感受到与他的共情。在这一刻,他终于在公众视野下让自己有了一小会儿喘息的空间。一个人被自己逼的太久了,一直活在被否定的世界里,真的是受不了一点点的表扬。

————————————

《演员请就位》开播了,看了第一期产生了许多感悟,不算是影评,也就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郭敬明

这应该是争议最大的导师吧,其实最开始我也很奇怪,郭敬明何德何能可以坐在导演的位置上,但是一期下来对他的印象可以说是颠覆的。

首先,郭敬明是一个自我认可度非常高的人,他的心灵能量非常之强。这点表现在每轮表演结束后的点评,他在其他三位导师前发言毫不怯场。郭敬明其实是以一种作家的思维当导演,从某些角度来看作家和导演有些共通之处,这也就是他说的话有些令人认可,但是赵薇反驳他用到镜头语言、表演张力,这完全跟写作两回事,并且不在郭敬明以往的自身经验之中,暴露了作为导演的层面郭敬明还得多学习多补课。但是也正是这一点让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郭敬明能坐在这个位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郭问完陈若轩问题后,开始向陈若轩说明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最具冲突性的是在两个角色的对枪时刻,而陈若轩所选择的父亲死后其实已经是故事的落幅。这点经验丰富的导演早已内化,但是郭敬明用另外的视角将它讲述出来,可以更好地帮助演员去消化理解。以及之后郭敬明在刘雅瑟面前又提到的,关于演员状态表达的曲线性,其实都是在从文学视角去辅助学员理解表演这件事。有很多次郭敬明与其他导演意见相悖时,我并没有觉得郭敬明占下风,反而他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去看待表演这件事,对于这样角色的“导演”位置的加入,我认为郭的发言会是一个很好的视角。

其次,郭敬明的表达能力优秀、脑子转得快、做事认真。这也是我再一次肯定他的事业能到这个位置上的原因。其实我很长时间对他还蛮有偏见的,但是短短一期我对他的认知产生反转。李诚儒对青春文学的批判,我认为可以理解,一件事物的存在总要承受不同声音的评价。郭敬明回复的非常好,这也是他对自我肯定的又一次体现。后面的预告他也说到自己是特别不能经受表扬的人,通过对他大致历程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郭一直是在批判中成长起来的。逆境就是珍贵的机会,他最后做到了心灵的强大可以从容应对任何程度的质疑。但是正是这样的性格也让我觉得有一点别扭,他永远不会在镜头面前去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可能和他的经历也有关系,公众视野没有给予他空间去否定自己的一丝一毫。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一提到郭敬明所有人都联想到的是他曾经颓废华丽的词藻,可是每个人都有中二的时期,每个人同样都在成长。我们不能永远拿中二期十八岁的滤镜去看待三十多岁的郭敬明,我觉得这次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认识一个新的郭敬明。

陈凯歌

大家都很喜欢陈导的点评环节,的确一针见血。老导演还是经验深厚的,区别于郭敬明的点评,除开专业性就逻辑而言我觉得陈导有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他不会把话说的多么明白,反而希望演员自己去悟。这对年轻演员来说不是特别友好。我印象最深的是包文婧演完,陈导说不应该拿起手表,我在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和陈导相同的想法。突然让我回想起大学老师在我拍短片期间说的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观众想的太傻。”其实陈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远远给个手表的镜头,观众心里完全可以接收到导演的用意。陈导更多是从一个导演的视角去看待表演这件事情。

赵薇

如此看来,和学员交流比较顺畅的应该只有赵薇了。毕竟赵薇就是从演员的位置一路走来,相对于前两位导演,赵薇说的建议更“贴心”,同时也能用“演员的话语”去传递导演所表达的意思。

我认为节目组选的导演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暴露了一个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职业,走到最后都是拼脑子。第一期的表演就只是表演吗?我觉得这么想的演员那他就只是一个玩偶。从剧情的节奏把握到每一个镜头的细节呈现,其实就是在考验演员是否具有导演思维。一个角色如果只是在演。那他是撑不住这场戏的,最明显的就是年轻演员的表现,没有任何自己对整体的把控,他们陷入自己的角色只是一场不成功的独角戏。年纪稍大的演员好一些,会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但是问题还是他们仍然在从一个演员的视角去单一地考虑。任何行业,做到最后一定是各个领域的融汇贯通。这一点在赵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注意去听她的点评,她可以从演员的角色、摄影的角色、导演的角色去和学员讲戏。这样的表演才是立体的、有维度的。这样的思维可以放大到各行各业,我每次和学生讲课的时候,都会引导他们去思考这件事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老师是怎么想的。换一换视角,才能发现更多自己可施展的空间。

还有一段印象很深的对话,董力问导师们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走演员这条路。陈凯歌说的一段话我觉得适用于每一个人。“你问这个问题无非是期望我们能给你信心,但是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成为谁,那没有任何一个人会知道你的答案。”其实这样的问题存在于每个不同的阶段的相似的我们,我们总是期望外界可以给予自己信心、肯定,但是这样的“肯定”是不堪一击的,答案一定在自己的手上。

这一期看下来挺有趣的,有些演员的成长仍停留在他目前的生理年龄,有些演员的心理成长甚至小于他自身的生理年龄。当一个人没有阅历、没有心理成长他是不能理解表演这件事的。很多学员的理解仍停留在动作的刻板复刻以及情绪的爆发上,他们还没有真正体验过自己是谁,又怎样去演好别人呢?

 5 ) 这些演员真的就位了吗?

昨天晚上《演员请就位》播出了第一期。实话说艾克特张虽然是演员,但一直不怎么看这些“演员选秀综艺”。因为演员是一份技术含量极高的职业,而综艺和选秀参杂了太多的内幕噱头,导师评价又往往是为了捧而捧,连夸都夸不到点儿上。类似《演员的诞生》、《这就是演员》之类只能让吃瓜迷妹惊叹不已,还是很难吸引到专业的从业人员。

《演员请就位》有点不一样,预告片能看出不同于其他“选秀综艺”的气质,所以闲赋在家的我还是第一时间看完了。

具体哪里不一样,有什么惊喜和槽点,咱们慢慢聊。

选择剧组

赛制还是以选秀PK为主。

四大导师战队变成了四位名导剧组,选手还是各具特色的,有一些综艺必备的“小流量”艺人,类似杨迪沈梦辰,有一些公司选推的青年艺人,也有获过奖的天赋型演员,和摸爬滚打多年的实力派“熟脸”。

选手演员按戏龄0-5年,6-10年,11-15年,15年以上分批次出场,这点大概能看出和其他综艺的不同之处。演员,从业时间会带来与众不同的气质。越是短暂,越是年轻气盛;越是长久,越是沉淀迷人。

战队选择上来说,就能明显看出这些选手演员的野心在哪。(不要误会野心这个词我觉得是褒义,野心是第一生产力。)

选择赵薇导演。赵薇大概是圈内资源最为多广的那一批大佬,像我这样在圈边挣扎的无名演员都明白。大长腿美女想成为下一个“小燕子”的话,进入赵薇剧组肯定更容易实现。

选择郭敬明导演。郭导捧红了很多男星,大家都知道。他有大批年轻迷妹粉丝群体,甜宠爱情小说为主体的言情剧也最适合吸粉。所以想要尽早拥有粉丝基础的年轻帅哥纷纷进组。(但郭导作品质量广为诟病,《小时代》系列一言难尽。类比一下的话,人设相当于《中国有嘻哈》里的吴亦凡?)

选择李少红导演。不仅是因为少红导演本身的女性细腻,更擅长挖掘文艺电影中的细节,也因为风传的严厉,让演员跃跃欲试。所以大量获奖天赋型演员纷纷挑战。毕竟还是有不少人懂得:批评才让人成长,夸奖并不会。

选择陈凯歌导演。这没什么好说的,陈凯歌、《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这就是金字招牌。艺术与商业并存,第五代世界名导赫赫有名。来的都是时刻准备着的好汉,也有几位之前就合作过,大概是不满意自己,再次前来进修吧。

陈若轩vs明道

陈凯歌组,作为开场,完成度极高的一个片段,来自于《破冰行动》。

一开场我就想叫好了,李成儒老师无愧戏骨之名,眼神惊艳,一大半的规定情境是由他带出来的!我和明道一样没看过这个戏,但是明道的戏沉稳中带着惊喜,简直完爆陈若轩,我想要的感觉全都有。丝毫不夸张,赛后点评也是一边倒。郭敬明展现了强大而敏锐的专业基础,精准的点出了陈若轩选择错误,剧本拆解能力极差。

而陈凯歌导演现场导戏,更是点出了核心问题。演戏是演“人物关系”,而陈若轩没有演出“父子”,流于表面的警匪争执。姜还是老的辣!

前段时间我也有一位青年导演朋友给我讲过这个理论。他给我在专业上的支持非常大,经常会帮我梳理一些表演理念。这次加上综艺中的“实战案例”,确实让我受益匪浅。(遗憾的是这位朋友迫于家庭原因回南方经商去了!我真的很难受,希望他还能回来。南方不缺商人,但电影届缺他这样的导演。)

但陈凯歌导演你为什么要选择陈若轩晋级?!我差点当场就关掉了腾讯视频。

我真的顶烦那些综艺效果:老一辈和年轻人PK,导师一定出于未来发展考虑,选择年轻人晋级。这难道不是个竞技吗?!你告诉我竞技的原则是什么??明道什么都没做错,反而做的极好,只因为陈若轩经过调整后进步巨大?!

我只能理解为公司签约的黑幕,或是为了制造惊讶引发观众热议,或是陈凯歌导演的个人喜好而已。

另说一嘴明道被淘汰后的反应。

“没什么,没什么。那,就这样吧啊,谢谢。”微笑挥手大步退场。

这是真正的老一辈演员会有的状态,经历过太多的成功与失败,晋级与淘汰,宠辱不惊,波澜不兴。不要煽情掉泪,也不要苦闷发泄。

演员输了,走就是。或学艺不精,或无人赏识而已。

算了,我TM就看看干货,综艺而已,还是不要代入太多。

郭俊辰vs董力

郭敬明导演组的一轮PK,来自《悲伤逆流成河》片段,请来了原女主助演。

台下李成儒老师点评道:这是什么玩意儿?!我看不下去,如坐针毡。

我也是。

后面说到作品的家国情怀上,确实有些偏颇,不包容。也给了郭敬明导演回怼的空间。但是李成儒老师话糙理不糙啊!

你们练过十年台词吗?1年2年3年?这是演员的基础,什么都没有的话怎么“就位”?!交流完全失真,人物关系更是不知所云,唯一有的一点年轻人的青涩灵性,大概就体现在郭俊辰身上了,他晋级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王迅老师的维护挺入心。确实,这是演员的悲哀,你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生阅历支持你去展现,等阅历足够了,人也沉淀下来了,又没有了年轻的皮囊。

董力赛后淘汰的状态倒是阳光开朗,有那种没被“污染”的真诚,最后求证了一下四位导演:我到底能不能成为一名演员?

还是那句老话,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回答过很多人类似的问题:

人人都能成为演员,演员门槛挺低的,山门在山脚下,但你进门后还会不会继续攀爬,能不能不被名利遮眼,忍住孤独煎熬痛苦,甘愿追求艺术?

包文婧vs刘雅瑟vs鄂靖文

赵薇导演组的三位女演员带来的3个独立片段。分别来自于《天下无贼》、《滚蛋吧肿瘤君》、《无名之辈》。

前作都名声在外且大众印象深刻,演出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不容易。好在赵薇导演设定了1分钟延续表演,让3个作品带出了三人和原作不同的理解。

当然顺便也带出了三人的真实水准。

鄂靖文果然最强。无论是原作的呈现还是自由发挥的1分钟都让人看到了惊喜,甚至是和王迅小小的舞台事故都转化为戏剧的亮点之处。这里多说一句:不要以为这是巧合,演员最后的亮点呈现看似巧合,其实饱含了多年的摸爬滚打和千锤百炼!这才是演技,经验但凡少一点,都不行。

正如鄂靖文自己说的:她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星女郎”,她是多年磨练出来的美玉,只是你们才发现罢了。

包文婧和刘雅瑟,哭的真挚,演的用力,毫无疑问也投入了极其大量的情感,让人看的心疼,但各有各的缺憾。

包文婧拿手机打那通电话就是败笔。她选择了和“新道具”发生1分钟关系,但除了出戏,没给观众带来任何新鲜观感。完全就没想到,这一分钟的关系可以和“现有道具”手表,来发生。跟手表对话,(拿与不拿都行)要比跟电话对话要真挚的多,也更为动人。

这让我想到了上学时老师出的单人表演作业,手足无措的我们一个人站在孤零零的台上,说话也不是,走路也不是,只能假装打电话才能开口。那时还不能称之为演员,只会取巧,完全没有创造力。

陈凯歌导演的点评一针见血。让我个人的想法也得到了印证,真的这个印证的过程极其美妙,我在荧幕前边鼓掌边叫好,这就是我要看的干货。

刘雅瑟的话,郭敬明的点评也很到位。她哭的比任何人激烈,全程高频,让观众疲惫且皱眉。凭本能演真的会失控。

亮点在最后的1分钟,这才是她真正设计的。也是最好的。

说一下“太想演好”这个事儿,这也是她被诟病最多的一点。杂念一定会影响到演员,刘雅瑟大概并不像赵薇说的那么“脱俗”。希望她和我都能意识到这些。

感谢你看完,其实说那么多,我也只是给出我个人的观感。《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还是值得看,至少演员朋友们应该看看干货,咱们抛开杂七杂八的综艺效果,学习学习,强化自身。

好吧,6年戏龄,但没有代表作的演员艾克特张也想就位。我现在很柠檬,希望你能给我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等待的路上温暖一点儿~

明道:是,我们是觉得挺有趣也很好玩。但要记住:不是来玩的。

ABOUT 艾克特张(ACTOR ZHANG)

一个不具名演员

有点儿“演员视角”其实挺好的。

关注一下咯

艾克特张

❤️祝好。真诚永远无法掩盖。

 6 ) 郭敬明的自卑与挣扎

首先,让我们来仔细感受下《演员请就位》中的四个导演:

陈凯歌,生于195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霸王别姬》获得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66届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豆瓣评分9.6,雄踞豆瓣投票250中的第2名。

李少红,生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代表作电视剧《大明宫词》评分高达9.0分,依旧属于很难被超越国产剧系列。

赵薇,生于197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之后取得北电导演系硕士,当演员时出演了《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这部剧在国内收视率高达65%,至今未被超越!当导演后的第一部青春电影《致青春》取得7.26亿元的票房,这部电影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开启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青春潮”。

这三位导演,至今依旧活跃在一线,有作品、有口碑、有资本,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导演,最后登场的这位导演比较特殊,他属于自由派导演。

郭敬明,生于1983年,肄业于上海大学,作家,登上过中国作家富豪榜;代表作《小时代》,获上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同时这个系列的电影也饱受业界争议,著名影评人周黎明曾发微博称“《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

明眼人一看就能懂:三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中国一线导演和一个非科班出身的80后畅销书作家共事作为导师,本身就是一个话题。

再附带上郭敬明以往参加真人秀录制时制造话题的能力证明,他成了这套阵容中最具流量属性的导演。

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郭敬明是节目组故意设置的“流量入口”;

但从郭敬明的个人视角来看,能和其他三位如此重量级的导演在节目中平起平坐,是他迈向主流市场的重要台阶!

根据他以往的人生经验,他要拼命抓住这个机会表现自己:

表现得像是个科班出身的专业导演。

也正因为如此,在节目中出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原本应负责更多技术的三个学院派导演在节目中讲的更多的是自我感受,而郭敬明却化身为电影学院的老师,大谈表演艺术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

演员刚选完导演,导演要和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熟悉熟悉。赵薇组的模式是组织大家一块玩个表演游戏,包文婧演得不好时她还调皮地说:“你和你的闺蜜关系不一般。”

赵薇组整体看下来很轻松,就是像在玩一样。

李少红导演则让大家进行才艺展示,氛围像是在团建。

陈凯歌则更多地是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熟悉、跟大家探讨一些和表演有关的心得体会。

郭敬明组则有些紧张,他把这次聚会变成了他的课堂。

郭敬明给各位演员出了考题,并一一对其进行点评,他用表演理论的形式告诉大家任蓉萱为什么演得好,还告诉大家董力为什么演得不好。

我们会发现,别的导演在节目中的表现都是举重若轻的感觉,但是郭敬明似乎涨红着脸,迫不及待地想将他脑袋里的知识一股脑儿地表现给大家。

陈若轩和明道演完,郭敬明发表观点:首先,他认为两位演员实际上演的是话剧;其次,话剧就要克服表演上的虚荣心;最后,演得有些过了。

这时候,演员陈若轩听得云里雾里,他稍微歪头表示有些听不懂,陈道明则是一脸茫然的微笑。

赵薇在郭敬明发言的时候就感到有些不耐烦。

轮到她发言她立即表示她所有的观点和郭敬明的完全相反,并且直接否定了郭敬明最初的“假设”:这是一个话剧表演。

赵薇在反驳郭敬明之后还说了句:“其实我觉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若轩最后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嘶喊的过于长。”

郭敬明随后解释,他其实想表达的也就是这个观点。

同样的观点,赵薇直截了当地说“若轩嘶喊的过于长了”,但是郭敬明要拼命套用专用名词来表达,“话剧式表演”、“表演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1.引用专业名词十分正确,不容易被抓到把柄! 2.郭敬明和大导演在一块有种自卑,他虽然是个自由派,但努力想要证明自己是学院派。

这反倒弄巧成拙,引起了学院派的反感。

那么,真正的学院派名家是如何评论的?

陈凯歌讲出了这场戏的核心矛盾点: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两个父亲将要死了儿子们应该怎么反应?

讲出核心,台下的赵薇频频点头,而郭敬明说理论的时候她简直听不下去了!

陈凯歌还根据这个核心矛盾点,指导陈若轩应该如何改进:只有在当父亲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才该表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

而不是最后等到中枪了他才一个劲地在那儿嘶吼。

受到指导后,陈若轩再演一次就要比上一次好很多了,台下的许多演员在听完陈凯歌对陈若轩的指导后都赞叹不已。

得到了标准答案,郭敬明立即进行倒推,推导出他的戏剧理论!

由此我发现,学院派都是直接针对病症下药,陈凯歌讲的人物关系,高中生也能听得懂。

但是郭敬明的“抉择之前”,要是不读上几本专业书,平常人应该是不明白的,但会觉得好厉害、好正确、好专业的样子。

正确的郭敬明绝不会想到自己的对手竟会如此“不正确”,直接将自己放在了对方枪口上。李诚儒评价郭敬明小组的表演时,用的眼神是这样的:

高昂的头颅,向下斜视的眼神,这给人报以“倚老卖老”的口舌。

仪态上暴露出破绽,讲的话也不符逻辑:

“从艺术上说,我没听见他们三个人说什么台词。听不清,这是演员的大忌。请问,练过十几年台词吗?练过一年两年三年吗?”

台上的三个青年演员,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怎么可能练过十几年台词?

难道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在看这种高中生谈恋爱?

这并非他的本意,可是他这么一说相当于将现场的观众推给了郭敬明,因为现场观众是在看男女生靠近的时候起哄的,这几乎是年轻人的本能。

他批评的是在场的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广泛年轻人。

李诚儒老师巨大的漏洞,给了郭敬明发挥他“正确”语言才华的广泛空间,金句就这么张口而出:

你可以永远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请允许它存在。你可以继续讨厌,自己讨厌的东西,但请允许别人对它的喜欢。

李诚儒老先生原本想要批评作品,但却因表达不当成了批评一批观众,郭敬明则抓住这个漏洞猛烈反击,完成了节目组赋予他的厚望!

李诚儒老先生为何敢这么直率地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在观众面前?

因为他是不靠流量靠技术的老戏骨。

郭敬明为何说话如此缜密并酷爱套用专业名词?

因为他迫切需要向大众证明自己的才华,从某种角度来看,他自己就是个充满虚荣心的表演者。

郭敬明当年第一次去到上海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试,被雾都的繁华所倾倒,撰文道:

为什么不让爱上海的人生在上海...上海是华丽的巨轮,我家乡的小城令人啼笑皆非...

几年后,他拥有了上海户口,拥有了位于上海的豪宅。正年轻的他,还想要更多的认可。

在《铿锵三人行》中,窦文涛问郭敬明,“你就不怕年轻人长大么?”

郭敬明回答:“不断会有年轻人进来,这就是市场。

可是,想要获得更多的乃至学院派同行的认可,不能只靠对市场的精准预判,还必须靠作品的支撑。

郭敬明认为他的作品涉及到校园暴力,校园暴力当然是个好题材!

可在台上演的《悲伤逆成河流》,更多展露的却是三角恋而非校园暴力。男女靠近观众起哄,这才是李诚儒老师真正批判的,而非批判“校园暴力”。

学院派的人表现得像个自由派,是因为他们心中坦荡,有底气。

自由派的人表现得像个学院派,或许是因为当事人在高水准学院派面前有些自卑,拼命挣扎着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可吧。

挣扎是好事,但假如郭敬明一直认为自己的作品没问题,那他又怎么可能走得进主流观众的心?

Ps:我建了一个《演员请就位》的讨论群,大家看完节目可以一起聊一下,入群加我微信:joker19931115,记得备注“演员”,群内仅限吐槽交流,不得发广告,微商勿扰哈。

 7 ) 开始是人性挣扎,落点到人性本善。

这个《哥》的小短片,从个人理解来说,我觉得讲的是人性。开始是人性挣扎,落点到人性本善。

哥哥因车祸智力受损,永远停在七岁,弟弟养哥哥二十年,迫于女友和女友家庭的压力一直纠结要不要扔掉哥哥。不是弟弟不爱哥哥,是因为现实压的人喘不过气。

短片几个戳我的点都是哥哥王森。

第一个是服装店弟弟把哥哥的旧衣服扔掉,哥哥慌忙跑回去找写着字的照片,找到之后松了口气一样,甚至还亲了一下照片,这个小动作很戳人。“丢了 ,你 就找不到我了”。

第二个一个是哥哥在人群中,傻大个一样高举右手。这段很多人都泪目了,表面看上去,只是哥哥牢记妈妈说的话,“左边流血就举右手,右边流血就举左手”,是照着妈妈说的做。

但我相信让人泪目是因为更深一层的意思,像是因为跟弟弟走散了,哥哥执拗的举起手,仿佛是方便弟弟能在人群中一眼找到他。赵薇导演镜头画面的设计感也非常好,茫茫人海中,哥哥是最突出的那一个。只要我高举手,弟弟就能看到我。

第三个是最后一幕,原本以为吃饭那里的合家欢结局就是就是结束了,弟妹接受了哥哥,最后还拉了一个超长的镜头,没想到后面还有对这段的补充。显然这个补充很必要, 这个补充似乎也是印证了我说的第二个点,哥哥高举手就是为了弟弟能看到他,哪怕不流鼻血了,哥哥也要举着手,直到弟弟回来把他手放下。

——“弟, 不要.......不要怕,有我在”

——“我不怕”

哪怕哥哥智力受损只有七岁智商,哪怕他知道弟弟要扔掉他,他永远记得自己是哥哥,哥哥要保护弟弟,他就是一定要保护弟弟。

我猜兄弟俩都知道许的生日愿望是什么吧,大概就是“弟弟永远不要扔掉我”“永远和弟弟在一起”之类的。智商停在七岁,但实际上小孩子是很敏感的,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了,能感觉到自己可能要被抛弃了。可即便如此,他也要保护弟弟,因为他是哥。

每一期《演员请就位》我都有追,可以说我是通过这个节目才认识的王森,他真的是演什么像什么,喜剧能演的让人捧腹大笑,悲剧也能让观众立马入戏。不过显然这个短篇不是悲剧,结局是大家想看到的。但是几个让人泪目的点都在他身上。

但是显然这不是王森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张哲瀚的演绎也十分优秀,眼睛很有戏,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对哥哥的愧疚,对现实的无奈,演绎的感情都很到位。(不过拍的这个尺度是越来越大了哈哈哈)

总之,这个短篇可以说保持了赵薇导演从这个节目第一期开始一贯的高水准,我很喜欢。

(感谢不散观影团提供了电影院大荧幕观看的机会,太喜欢了所以又在手机上看了一遍)

 短评

郭敬明:老娘一枝独秀,淋牙俐齿,你们演的是电视剧,我通读所有电影书籍。赵薇怼回:小丫头片子,我们要超过刘烨和章子怡。李少红:我不上综艺节目的,你们随意。陈凯歌:吵结束了吧,老子要上台导戏了。

9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不能用廉价的笔触,来引起广泛的共鸣”!哎哟李成儒李老师,您太牛逼!也就您敢说真话,这还算客气了哈。

13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郭敬明太想要表扬。赵薇做惯了大姐。陈凯歌你大爷就是你大爷,还是很天真烂漫的大爷。李少红看起来不知道自己来干嘛。明道有点想法但能力不够拔尖就是会尴尬人家想帮你也会少那么一股子冲动。包文婧只看得到自己。刘雅瑟脆弱,还没有跨过长大的那道坎。郭俊辰非常真挚,值得留意。董力算了吧。这种节目最好看的不是演技,是真实的细微的反应,是一个表演行业职场的集中显性展示。

18分钟前
  • 否极
  • 还行

3.5 追完最后一期打卡,不得不叹服这个节目“增值”最大的首先是郭敬明,其次是牛骏峰。前者比后者更应该获得“年度演员”的称号。🤣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郭敬明的矮,于正的胖,如果遇上一颗想当皇后的心,结果就是在后半生不断努力地证明自己,为了填心底的窟窿眼,努力到快变了形。

22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郭敬明道理一套一套的唯恐人家觉得他不懂,像极了当年凡凡的freestyle

24分钟前
  • RINGO
  • 还行

三位导师一人一星,另一位就算了,名词背得再熟也没用

26分钟前
  • 无聊
  • 还行

《演员请就位》其实是一档考验导演的节目,陈凯歌最新作品《理发》讲述微末人物悲伤又温暖的故事,只有短短十六分钟,但是故事流畅动人,人物塑造完整,在导演的镜头下展现了人情冷暖美感。红绿灯是片子里重要的意象,红灯亮起意味人生之路要停滞不前,绿灯亮起则是生命之路继续向前。灯光闪烁给片子增加艺术美感,也给故事加了一层温暖的底色,让我们看到小人物对生命的热爱渴望:牛骏峰的生命亮起了红灯,但是他还想在化疗前理发;内心还有不舍与渴望的明道,转身离开后又会奔跑回到店里,因为他的心里一直亮着绿灯;炎亚纶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理发师,梦想的灯光永远不灭。片子很短,后劲很足,陈凯歌导演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又传递了更加温暖的力量,愿茫茫众生里微小的你我,不管发生什么,心中永远有一盏不灭的绿灯,人生喜悲都有勇气前行。

30分钟前
  • 彩心之境
  • 推荐

赵薇和小四在组闺蜜cp,李少红在全程划水,也就是陈凯歌在认真干活儿了。参赛演员水平参差不齐过于严重,女演员整体水准明显高于男演员。因为有小四在,节目效果相当不错(笑

31分钟前
  • 檐下拭剑听雨
  • 推荐

演技不全是演员的东西,需要导演成全。导演不止会调教电影,更要会调教演员。李成儒是那种业务能力过硬就可以放弃八面玲珑的人,性格是真讨人厌,那又怎样。同理,陈若轩的演技不足以撑起他的傲气,情商也低。对陈凯歌郭敬明有改观。

36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郭敬明那段悲伤逆流成河的话真的是把颠倒黑白乱引用话做到了极致。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中国史上第一部讲校园霸凌的题材真的不知道是中国电影的悲哀还是校园霸凌的悲哀。给自己的电影带个巨大的帽子再引用一段套用到哪里都可以的“金句”,真会!还有怎么哪里都有沈梦辰!!!

41分钟前
  • 却道天凉好个球
  • 还行

郭敬明宛如一个熟背菜谱的却做出一堆黑暗料理的厨师。

46分钟前
  • Egorka
  • 还行

李成儒真敢说哈哈哈,我同意,不过他应该没看过这个电影,不太了解整个故事,就看这一段的确是以为高中生谈恋爱的,尤其是台下的那一阵起哄。但是说实话估计又要被骂了。。

49分钟前
  • 宅了一夏
  • 推荐

陈凯歌讲戏太一针见血了 给你摸的透透的 郭敬明是真的意料之外 理论方面的东西知道的居然不少 然后最惊喜的就是赵薇这组三个演员 每个都超强 越来越期待后面的节目

54分钟前
  • 冰镇西瓜橘子水
  • 还行

不愧是郭大导演,说的头头是道,让人不得不服,被她调教一番,每位演员都有可能成为《小时代》的头牌。腻害腻害。

59分钟前
  • 学冥
  • 较差

永远别跟郭小四理论,因为他会把话题拉到一个没人触及的高度,然后用他多年的诡辩经验轻松击败你

1小时前
  • 较差

当成一档求职节目来看很有趣,有稚气未脱业务不精的,一腔热血追求kpi的,不惑中年开辟第二春的,家庭主妇重回职场的,文艺青年眼高手低的,天赋不够蛮劲来凑的,专业不对口还硬要跨行的,吃苦耐劳终于转正的…如此种种与我们的职场何其相似!其实演员也并没有很特别,他们也有我们小人物一样的危机与压力,一样要苦苦求得一个认同与岗位。有精英便一定有摸鱼吊车尾的。有台词囫囵吞枣的便一定有臭脾气但功夫过硬的老资历。是情商课亦是行业根基,是浮世绘更是百态人间。

1小时前
  • 碎碎念
  • 还行

更像是一出《导演请就位》,焦点都在导演身上,演员配置完全是《演员的诞生》的降级式处理,而导师又是《演员的诞生》的升级版,《演员的诞生》是戏好看,看点无论褒贬都在演员身上,而《演员请就位》是点评好看,所以评论区几乎都是在评论导演,两档节目其实是朝不同方向前进。(看了《我就是演员之巅峰对决》我决定收回《演员的诞生》戏好看的话,对比起来《请就位》的电影感做的太好了,至少不会太出戏)

1小时前
  • 炯之
  • 推荐

郭敬明凭什么和其他三位导演平起平坐?说的天花乱坠拍的一塌糊涂。(三位导演怼郭敬明太逗了!)

1小时前
  •  
  • 还行

郭敬明就像一个自卑的小男孩 不停炫耀自己手里的糖果

1小时前
  • Ggghhhhhkk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