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方证人1957

剧情片美国1957

主演:泰隆·鲍华,玛琳·黛德丽,查尔斯·劳顿,爱尔莎·兰切斯特,约翰·威廉姆斯,亨利·丹尼尔,伊安·沃尔夫,托林·撒切尔,诺玛·威登,尤娜·奥康纳,茹塔·李

导演:比利·怀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3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4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5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6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7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8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19控方证人195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0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过程比结果更令人震惊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在于其顽强的生命力。这部拍摄于1957年的法律题材电影,在后来不计其数类似题材故事影视作品的映衬之下,非但没有丝毫褪色,反而显得更加惊艳。我边看片子边想,这样一个被后世多次重复的故事是怎样被呈现得如此精彩的?昨晚刚看完此片的我目前还出于震惊状态,对该问题尚难以解答,只能待今后重看时再慢慢消化了。
但凡高品质的影片,对人物的刻画都绝不输于对故事的讲述。本片从开头就将老爵士的为人以及业界威望通过他身旁人的行为表现了出来,而老爵士的身体状况也早早地被埋下引线,这不但加深了此案的分量,也成为后面故事中一个时刻牵动人心的不安因素,同时又安插了“护士”这个有意思的角色,令人在观看紧张激烈的法庭辩论的同时,稍有放松机会,体会到一点点温情。
由于本片是从舞台剧改编而来,所以场景变化相对较少,尤其是雷纳德向律师们讲述案情来龙去脉一段,实际上内容是相对枯燥的。而故事讲述者非常机智地运用了“雪茄”、“抽屉”和“镜片”这三样道具,再加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既没有影响观者了解事件经过,又为该段落增添了许多情趣,且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让你坚信下面的剧情必定更为精彩。
不错,连三个人的讲故事桥段都被呈现得妙趣横生,后面的法庭陈述简直用“精彩绝伦”一词都不足以形容。可以看出,老爵士对不同证人证词的态度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他用不停的“反对”和有力的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警方证词对辩方的不利,又从根本上动摇了陪审团对女管家证词的信任,虽然其中出现过些许闪失,但那些问题的力度和说服力,令人不得不叹服这位资深出庭律师的经验与能力。
接下来出场的“控方证人”令老爵士有些措手不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先前剧情在观众心中埋下的一些疑问,而下面“知情人”的爆料更将真相和盘托出。正当人们以为故事会就此完结的时候,更为精彩的好戏又开锣上演……
真不愧是侦探小说女王写出的舞台剧,以前只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波罗”系列电影,却没想到这样一部法庭戏也能被写成侦探小说风格。怪不得阿尔·帕西诺不止一次表示出他对参与该片翻拍版的极大兴趣,问题是没有比利·怀德,影片还会如此精彩吗?
无以复加的致敬,献给所有参与本片创作的人。

 2 ) 婊子的证词更有效

看完这部经典,想起了前一段非行导演的《全民目击》,时隔半个多世纪,容易被常识和情绪左右的公众或者(陪审团)依然是这类涉及司法的电影所要讽刺的对象,就像克里斯汀娜所说“公众更愿意相信一个浪荡的婊子在说谎,而不愿相信一个贤惠的妻子在为丈夫作证”,因此,为了爱人,她宁愿做一个“浪荡的婊子”。本以为电影到此就可以收关了,但伦纳德的阴谋却不止于此,他还想借此甩掉为他牺牲名誉的妻子另寻新欢,最后,在被克里斯汀娜杀死之后,老律师决定“为她辩护”,以这种“司法可能被欺骗,但永远保护善良”的带有人性论的论调作为结尾,一来更能体现电影的戏剧性,二来也使给一个阴谋的故事划上充满正能量的。
但导演的深意并不内涵于结尾,而体现在电影的名字——控方证人。当国家作为公诉人代表“全民”对一个人的“罪行”进行的控诉时,是否已经在开庭前就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如果是,控方的证词就比辩方的证词更能被公众的同情和接受,那么司法的天平也就悄然的“缺斤短两”了。个人认为,这才是《控方证人》的经典之处!

 3 ) 阿婆迷认为的超越原著的改编

片名还有被翻译成控方证人和情妇的,个人觉得雄才大略最贴切,但有剧透之嫌,控方证人就是纯直译。原著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熟悉阿婆的人看本剧,到中间基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但是结尾仍然有些小小的惊奇,这惊奇让我怀疑这是阿婆的作品?这就是为什么原著给我的吸引力如此大。阅读完阿婆的同名中篇以后发现若干地方都有差异。

1.影片塑造了一个心脏病刚刚恢复但又自大张狂,幽默风趣,充满正义感又聪明雄辩的律师。在阿婆的作品里没有对这位律师有太多笔墨,较简单带过,把重心放在离奇的案件上。所以自然,有关律师心脏病之类blabla的在阿婆作品里都没有。这个改编却塑造了一个讨人喜爱的可爱的律师,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

2. 有关和死者艾米丽认识的过程,书中是在街上偶然的帮助老太太捡起散落在大街上的东西,而后又在朋友家里相遇,电影是在帽子店为老太太偶然的推荐了一顶帽子。这个改编我不是很看得懂编剧的意图,我个人以为是节省笔墨,让有限的电影时间来展现最精彩的案件审理过程和推理。价格不菲的帽子店直接就展现了老太太的富有,而节省了如书中朋友告知老太太的财富。

3. 莱纳得沃尔也就是被告的职业,书中没有提到他的职业,只是说了他彼时经济窘迫。电影却提到了好几个地方,首先二战时期,他是一名军人,所以才遇到了他的太太,克里斯蒂,一位德国演员。回国之后,他捣鼓点儿小发明,比如打蛋器,而这个打蛋器更加激发了艾米丽老太太的管家的嫉妒和憎恶,为后来出庭的表现又写下了伏笔。他的两个职业在电影里至关重要,让很多推理变的顺其自然。书里只是提到他帮助艾米丽老太太打理生意,而艾米丽老太太个人打理生意的本领也了得。这里的改编更有趣,也更合乎情理。

4. 被告的太太,也就是我们的控方证人,他的前夫在书中是进了精神病院,在电影是去了东德苏占区,电影是58年拍的,把电影放在二战后这样的环境中,更易理解也更接近观众。控方证人的名字突然被改成克里斯蒂,编剧您是故意的吧?您跟阿婆有仇?

5. 推理过程,书中是用律师的调查来一步步演进的,而电影是用庭审来步步推理的。庭审的方式,让节奏更紧凑,气氛更紧张,也让峰回路转来的更畅快。比利怀尔德在处理庭审的时候相当秒,比如让律师通过药片来显示时间的飞驰和庭审的漫长,通过律师的身体也表现了辩护的困难。

6. 最妙的是结尾,书里,到了“我知道是他干的”这里就结尾了,而电影还有后话,让克里斯蒂杀了莱纳得,这个太不阿婆范儿了就,阿婆的大部分作品里都会撮合一对,尽管是侦探小说,也离不了女人对于爱情的那点儿小私心,阿婆在80多部作品中成全了多少男女,怎能让这么一段旷世爱情有任何差错?就电影改编却妙极了,一方面,弥补了律师的心理缺憾,另一方面满足了好莱坞观众对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比利大神操刀改编且亲自导演,又请来了大腕儿们助阵,传说泰伦是江青最爱男演员,影片中还出现了他出演的七侠的片段,马琳黛德丽,当时出演时已经56岁了,她简直是时间的杀猪刀,把时间砍的一点不剩,完全没有看出56的老态。演律师的查尔斯劳顿,曾经演过大菠萝,虽然咋看也不觉得他像大菠萝。神编剧,神导,神演员,阿婆的作品交给他们,阿婆迷们可以放心的欣赏了。

 4 ) 控方证人

世间再难找到一位像韦菲爵士这样幽默风趣又调皮如“老狐狸”一样的有趣律师了,阿加莎的剧本、比利大师的导演,几位老戏骨的绝妙演绎,共同奉献了这部世上再难出其右的推理律政类电影,整片看下来绝不拖泥带水,幽默的地方恰到好处,最后的结局绝对让人意想不到,好片,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的好片!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并且不把最后的结局剧透,因为片子结尾导演就是这样对大家说的~~

 5 ) 从当代视角审视本片中优秀舞台电影的的痕迹

影片根据舞台剧改变,人物的出场入场都精确地从舞台转变为了电影场景,但最有魅力的并不是这部电影作为电影,而是影片中大量保留的舞台痕迹,使得观众既能体会到舞台的张力和气息,又能在电影的独特表现形式下获得更加综合的观看体验,这样的魅力无疑是由舞台改编的电影独有的。

可以注意到的是,通常在一个场景内,镜头往往只做水平移动且没有变换,这使得观众在视角上和舞台剧的观众对舞台的视线相仿,但基于镜头的特性,影片又在细节上进行操作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层次,使得影片来自于舞台又高于舞台,举几个例子:
1.听取委托人陈述故事一场戏只有三个镜头,主角手持雪茄,在两次从回溯回到现实中时,雪茄均变短了。在舞台中这样的处理可能人物下场就能解决,但用电影形式来处理则没这么简单,想象一下,如果主角不抽雪茄,镜头回到现实的感觉必将是极度的单调与无聊,
2.犯人在德国初遇克里斯汀的场景,混乱中逃离酒吧时在热水管上放了半杯酒,并在回来时在镜头的最前面将酒取走,同样的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舞台上并无转换的需求,让演员走出再走入即可,这样的场景衔接使得舞台的感觉与电影的细节巧妙结合,这其中对于电影传统形式的重视而源发出的简单感不能不说是经典的。
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比如装白兰地的可可杯、用来测谎的眼镜反光、出庭作证时偏移的麦克风,无一不都是利用场景内的一个细节,让人物更鲜明或者场景的转换更流畅。
仔细观察,这些例子便呈现出同样的舞台化特点:场景内除表演与台词还有其他明显的元素来构成角色,展开来说,这和舞台化的表演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由于电影的窥探视角,大幅度的表演失去了其必要性,同时塑造形象的任务也就需要新的承担者,在电影技法(镜头、音效)和舞台化改编(雪茄、眼镜)中间,本片选择了后者,这就为电影添加了一层样板戏的风味,使其更不“电影”了。
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影片常使用单一/固定镜头完成场景建构,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第一次庭审中前景表演进行的同时主角一直在镜头后景表现出心脏不适,如果在当代电影中,这样的情节多半会使用不同的景别而不是一个镜头,对原著舞台剧的忠实无疑是这样创作的原因。
这样,观众便在电影中通过体会到了变体舞台表演的体验(没有舞台化的表演,但人物与在舞台上同样鲜明)与舞台情节的节奏(电影技法退居其次,是场景而不是镜头来打动人,情节的节奏也和舞台十分相像)。这无疑是一种综合而又复杂的观影体验,可能大多数人没有主动地注意到。
回到当代的视角,当电影不仅充分的发挥作为电影的特点的技法,甚至已经进化到了一个电脑可以模拟表演的时代,新世纪以来的电影的真实性已经使得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电影观看经验才能恰当地理解《控方证人》这样的“老电影”,对于这部影片,这其中的主要障碍就是影片在具备舞台特点的同时失去了真实性,而真实性又是当代观众所普遍追求并认可的,放宽来说,其实可以被所有90年代以前电影的暴力镜头都可以证明这个当代观众真实眼光的趋势,现在一般观众都会对90年代以前电影其中的“不真实”表现而感到不满,从而对整部影片的内容产生怀疑或反感,观众们已经如此习惯这套逻辑体系以至于经常出现将电影情节套入现实逻辑来评价电影故事的案例,可以想象《控方证人》在当代如此的评判标准下会被算作多么的“劣质”,换一个角度,即便以当代相对专业的电影形式水准的评判标准来看,本片很多处理依然让人深感不惯。其实,观众所不满的来源并不是“不真实”,而是对电影中值得重视的其他元素的忽略造成注意力失衡,从而对电影产生不全面的解码,如果充分理解情节、镜头在一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与意义,由于当时社会文化与当今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便可以被轻松地消化,不可否认真实与梦幻兼具的形式给电影艺术带来了许多全新的空间,但这绝不意味着形式上分出了优劣,
所以启发是什么?作为观众,健全自己对电影艺术的理解,用电影的眼光观赏电影;作为创作者,影片永远是梦这一准则应当被重视,电影里的“真实”与“梦幻”永远都是在相对的语境下产生的,即便是真实本身也是电影技法的一环,创作电影时进入电影的语境是基本的要求,另外,像本片这样的舞台电影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电影艺术的理解是经典并值得学习的。

 6 ) 怀德所设计得一些令我拍案叫绝的细节

1957年世界电影大师比利怀德拍摄了一部经典电影《控方证人》,该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并在豆瓣获得了9.6分的超高评分曾一度比肩豆瓣与IMDB一直名列第一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而其剧情50年来已被太多人津津乐道过,今天我就想分享下比利怀德导演在电影中设计得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精妙细节。

对于许多国内电影爱好者而言,黑泽明、库布里克、希区柯克等电影大师的大名倒是更加如雷贯耳,怀德的作品其知晓度却并不高,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当你了解过这位导演之后,你便会被其剧本的缜密程度所折服。若论世界上导演能力最强的人恐怕会众说纷纭,而编剧能力最强的人怀德便当仁不让。

(以下分析会引起剧透,请酌情观看)

《控方证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律师为被控告谋杀的男主辩护而展开的剧情,其中有几点细节可堪称绝妙:

1、怀德的镜片游戏:当男主第一次来到威尔弗莱德爵士(律师)的事务所中时,爵士为其进行了一次镜片测试,主要目的便是观察其在高压之下是否还能坚定说法从而判断其是否说谎。

但怀德不会将一件事毫无因果地展现出来,所以在之后的剧情中爵士的朋友摩尔律师在询问其是否为其进行了镜片测试,此时怀德很细节的让爵士的扮演者查尔斯劳顿转身并让其胸前的镜片闪烁了一下,由此告诉观众这个测试就是刚才爵士所做的行为。

在该片结尾之时女主克里斯汀发现自己被男主伦纳德彻底地欺骗了,于是感性战胜理智用法庭上的证刀杀死了男主,此时爵士坐在座位上玩弄着自己的镜片。

而下一个镜头便是由镜片反射的光照射在证刀之上,即爵士在暗示克里斯汀可以用此刀来处决男主。

由此再引发出结尾的那段对话:“她杀了他?不,她处决了他。我们要为克里斯汀辩护。”

2、爵士与护士的关系转变(火柴细节):看完全片的观众都知道,爵士是一个嗜雪茄与酒如命之人,但却碍于心脏问题使其不能抽烟喝酒。在他第一次回到事务所时,别人为了他的身体健康便将桌台上火柴架子里的火柴拿走了。

而通过了爵士几次精彩绝伦的辩护也使护士对其产生了崇拜心理,知晓了其生活并无法真正离开烟酒,在此怀德运用了火柴这一微小的细节来展现其关系的变化,于是可以发现在之后辩护进入白热化阶段时爵士的火柴架中又出现了火柴。

这也为结尾处护士与爵士的关系转变做下了铺垫。

3、演员精妙的演技表达:在克里斯汀第一次与爵士会面之时,爵士问其是否能在法庭上宣誓为男主辩护,这时克里斯汀的扮演者玛琳黛德丽将眼睛看向右上方,并说出了男主希望她说出的话,在心理学中说话时眼睛向右上角看去代表在编造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事,这是怀德想向观众展示克里斯汀此番言论实际是谎言而为最后的反转进行铺垫。

而之后爵士对克里斯汀说“你知道英国的法律是不允许妻子在法庭上说出对丈夫不利的话么?”克里斯汀便说出了男主其实不是自己的丈夫,但这时候她的眼神开始不停地左右运动,开始思考之后的策略。这与最后结尾克里斯汀向爵士说出的“是你告诉我,陪审团不会相信一个深爱自己丈夫的人说出的证词,由此给了我灵感”相呼应。

4、爵士与摩尔的小赌注:结尾的时候爵士对摩尔说“如果你现在还是不相信伦纳德我愿意与你赌一小盒雪茄”,在之前的剧情中便有了交代,在送走克里斯汀时爵士便问了摩尔这个问题,而那时摩尔十分困惑并不能肯定。

5、忠心耿耿的下属卡特:卡特是我认为怀德在电影中塑造得最成功的配角,首先他跟随了爵士37年,当然十分关心爵士的身体,但却也在时时刻刻为爵士着想,比如在梅休带着男主伦纳德第一次来到事务所找爵士之时,卡特当听到梅休说要给爵士一个重大刑事案件,他表面上说着爵士正在康复期间,不能接任何刺激性的案子,但当他说道刺激性案子这几个单词时却故意提高了嗓音,实则是为了让爵士听到,满足其继续辩护的欲望。

并且在之后,与爵士串通好,故意换掉可可改为白兰地。

并且在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当辩论结束等待陪审团结果之时,卡特站在一旁用双手一直捧着爵士装满白兰地的水杯。

卡特这个角色其实与护士相辅相成,都是为了设计出来烘托出爵士的人格魅力。

以上便是我总结得有关于《控方证人》这部电影中非常精妙的细节,当然怀德最为出色的还是其台词中所展现得幽默感和整体剧情节奏的把控,会让人沉浸在其作品之中流连忘返。

这部作品还有许多值得玩味与探讨的东西,例如查尔斯劳顿在演戏时故意看向镜头与观众们可爱地互动。

 短评

律师三寸舌,妇人宫心计,两者皆不敌,最坏男人心,花心郎算尽太聪明,反算了戚戚性命

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我就猜到一个反转,就是他妻子可能故意做假证,结果最后十分钟又反转了一下,而且和之前的那些真正的证词全部对应起来了,从那个年轻女子坐在旁听席上哭起来说自己第一次碰到这种庭审,结果那个年轻女子果然和被告有一腿,结果正当我在想法律可能结果不了一个畜生了,这时候他妻子爽快的给了一刀。

10分钟前
  • da
  • 力荐

当结尾旁白说“影院友情提示,为了保证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有机会获得更大观影乐趣,请您不要像任何人透露这部电影的结局”时,真爽,这个电影真是骗足了同情心,飚足了演技,压足了节奏,然后唰唰大释放。一场英国男人和德国女人之间爱情与欺骗的故事,现在才看,对不起比利·怀尔德老人家。

1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Marlene Dietrich 的气质与片子并不十分切合啊,此时的她居然56岁了,难以置信!

13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男人贪心,女人贪爱

1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比利怀德真的是各种意义上的领先时代五十年,连防剧透声明都领先了

20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精妙情节配上比利·怀德的风趣对白,以及查尔斯·劳顿、玛琳·黛德丽、泰隆·鲍华等人的精彩表演,几近完美的电影。不老的玛琳·黛德丽,又被感动了,真棒。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当我翻看古代先贤们的著作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今天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只是积累的结果,但从智力而言,这几千年来,人类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同样的道理,抛开所有技术的更新,从智力的层面看,这部六十多年前的电影,仍然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啊。。。

27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力荐

诙谐的对白,严谨的思路,一心要把观众往沟里带的情节。ps:我觉得那个女仆的表演也很不错!

30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五星级结局,难以置信这是1958年的黑白电影!

31分钟前
  • XA™
  • 力荐

这片最大的反转不是影片末尾的谜底揭晓,而是看完影片后我查到女主角拍摄时已经五十六岁了。昏迷。

36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力荐

查尔斯劳顿简直是戏精!比利怀德的电影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都是在结尾峰回路转,此片简直是两位大师珠联璧合的杰作!

3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个人表演,几乎都无可挑剔。机智的台词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十足精彩!即便在结局前猜到了最终结果也并不会让电影在精彩程度上有丝毫削减。btw,电影最后提示请勿剧透我还真是头一会见。★★★★☆

39分钟前
  • Q。
  • 推荐

又是让我尖叫打滚的经典佳片!绅士又纯青的表演,奇妙而精巧的情节推进,幽默且风趣的细节,当然还有巧夺天工的结局!尽管后来的电影常常窥见模仿此处环节之处,但查尔斯劳顿、玛德琳黛德丽和比利怀尔德终究是无法复制的!

42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老电影真好看!徳黛丽当时已经56岁却还气场十足,特别适合这个角色,但有一段崩溃戏不喜欢,不像她。作为阿加莎的老牌读者当然一下子就猜透结尾了但完全不妨碍……每个人的表演都精彩,细节做得特别足。……比喻一如既往的好“就像溺水的人抓住剃须刀片……”

44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抱着对法庭题材的偏见去看,没想到竟是一部够回味好几天的片子,不仅仅因为惊艳的结尾,整部戏就像让观者身临其境一样,思其所思、忧其所忧,黑洞一样的剧情吸引着人,最后把你完全裹住、迅速吞噬。演技、导演、编剧真是惊为天人。第一部怀德片。

4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演的不错,但是结局也没有说的那么玄乎吧?多读几本阿婆的书,这样的结局还不是手到擒来。

49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好片遇上好字幕~爽

51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满分!无法形容的精彩!怀德和阿加莎的完美结合,猜了几次凶手都没中,我还真是。。。马琳黛德丽已经56岁的人了还那么美,果然是remarkable。演员都极其出色。太精彩!

5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本期待着一个传说中的“神展开”,憋着没去提前翻答案给自己泄底,谁知后半段玛琳.黛德丽被作为检方证人传唤时,一下看透悬念,猜中结尾,泄气了不少。故事全部在内景中展开,叙事层层铺垫极具耐心,各出场人物、对手戏间火花迸溅,台词的机智与机锋暗涌…可谓庭辩戏的经典模板。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