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

剧情片俄罗斯2014

主演: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叶莲娜·利亚多娃,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罗曼·迈迪安诺夫,安娜·乌克洛娃,阿列克谢·罗津,塞尔吉·波克霍达夫,柏拉图·加米涅夫,谢尔盖巴切乌尔斯基,瓦列里·格里什科,阿拉·伊明兹瓦,玛格丽塔·舒比纳,德米特里·贝科夫斯基-罗马绍夫,谢尔盖·博里索夫,伊戈尔·萨沃金

导演: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剧照

利维坦 剧照 NO.1利维坦 剧照 NO.2利维坦 剧照 NO.3利维坦 剧照 NO.4利维坦 剧照 NO.5利维坦 剧照 NO.6利维坦 剧照 NO.13利维坦 剧照 NO.14利维坦 剧照 NO.15利维坦 剧照 NO.16利维坦 剧照 NO.17利维坦 剧照 NO.18利维坦 剧照 NO.19利维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13

详细剧情

  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小村中,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个人利益与政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能够提前明确谁会赢得战斗的国家。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就是强占。市长行为粗鲁,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从警察局到法院,他知道如何驯服不顺从的人。

 长篇影评

 1 ) 北海的利维坦


从北京起飞,飞往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或是其它北欧城市,长时间的飞行会被客舱里狭窄密闭的空间憋得百无聊赖,当你不停地看动态航迹图,会发现有个国家大得在考验你的耐心,空中7个小时都会被他辽阔的幅员占用掉。于是,你会格外清晰地记得那些遥远的地名: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北海、巴伦支海,神秘高远的地域,滋养着庞然大物,掀动波涛,翻搅乌云,在靠近北极圈的洋流里缓慢生长,他们被极寒的海水催眠着,一觉醒来,已是许多人一生的时光。利维坦就是主宰这片海的巨兽,也是俄罗斯入围奥斯卡外语片的片名,用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片名,讲述了巴伦支海边的平民,因追讨拆迁费与市长对簿公堂又败下阵来的故事。

利维坦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利维坦在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利维坦在本片中以具象和意象两种方式存在着,具象的第一眼是那张海报,一个男孩坐在巴伦支海边,面朝俄罗斯幽深的海,那种比湛蓝更暗的蓝色,有种沉重感,男孩的身边是一副巨大的鲸鱼骨架,白色的有着竖琴般优雅的弧度,在末世般的垂暮中,仿佛和男孩一样在哭泣着什么。这张海报的孤寂感和世界尽头感,可以荣登海报榜前三名,单凭海报你无法断定这是个什么片,它没有显示场景和人物关系,倒有种灾难片和科幻片的魂魄。构图是经典的俄式油画样式,远景、中景、近景和道具无不渗透着凄凉与苦闷,只是稍微清冽的天空把画面拉开阔了。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偏僻小镇,每个人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男主人公从部队退伍后,靠修理汽车营生,用半辈子的积蓄在海边修了栋两层的房子,每晚枕着涛声入睡。这套海景房占据的绝佳位置令市长垂涎不止,于是出动公权力以极低的价格勒令拆迁。男主人公从莫斯科请来曾经的战友律师做辩护,对簿已经沦为市长氂下的公堂,再次讨说法又被拘禁起来,当战友律师把营私舞弊的材料摊给市长时,市长的方寸乱了,当战友律师提到莫斯科委员会的人时,市长的脸白了。市长问了律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有信仰吗?”“我愿意相信事实”律师答道。

关于信仰的对话,片中出现了三次,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像任何时候一样,都还想信点什么,来消解艰难和不公正。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言行受制于教会,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新教让人们不再成为教会利益的输入者,而只是信奉耶稣,不做教会的奴隶。十字军东征后,东正教义在中欧东欧广泛流行,俄罗斯人一边躲在教义的温床里,一边却对自己的教派讳莫如深,特别是在最高领导层里,信仰的教派也是近年来被媒体知晓。

片中第二次出现信仰的解答,十分清楚果断。市长在召集手下的公检法头目开了个私人会议后,惶惶不可终日,来到神父的办公室里寻求慰藉。在《最后的晚餐》作壁画的餐室里,市长毫无兴致享用镶金烛台和红菜汤,只是不停地担忧律师的插曲会否影响到下一年的选举。他问神父:“信仰能做什么?为什么每周的礼拜和募捐都救不了我?”神父昂起头告诉他:“信仰就是你手中的权利,是上帝让你拥有的。”不难联想,沙皇时代的暴政也打着信仰的旗号,让有信仰的老百姓被臣服被愚弄。

百年后的今天,在俄国大地上,信仰还是国家机器的吊装工具。

男主人公在战友律师离开、妻子跳海自尽后,终日与伏特加相伴。那个利维坦是市长派来的重型车,妖怪一样推掉了他的家,这个长镜头因把机位放在了屋里,由内向外拍摄而应该被载入电影史,流苏的桌布、盆栽、牛奶罐、野炊烤炉和鱼竿统统被铲掉,那是主人编织的生活与梦,被权利的化身利维坦揉捏得粉碎,看到这里,利维坦到底是什么,已经付出水面,应了市长那句台词:“你们这些蝼蚁,永远不会有权力的!”

片中第三次出现信仰的追问,是男主人公问镇上的神父:“信仰是什么,为什么我信,还没有好报?”神父说:“因为你没有做礼拜、领圣餐,我的信仰在心里,你的,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显然不令他满意。片尾,导演难能可贵地选择了事件真实,像纪律片一样没有任何上升的意义,只有惨淡的现实,男主人公被栽赃入狱,市长却依然插着信仰的翅膀享用权力,因为只是被利维坦占据的地方。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小镇,每个人的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举报
 

 2 ) 《利维坦:不光是一部反强拆的政治电影》

这部电影的力量抗衡远远比我原本所设想的要复杂。

导演将原本观众所期待看到的力量冲突(政府和平民的冲突)分解,并重新组合。我们确实看到了两种缠斗在了一起的力量,但并不简单可归为政府和个体。

从电影一开始,男主角尼古拉出现,代表一种强有力而野蛮的力量。他是个说一不二的父亲,用巴掌教训叛逆的儿子,并称之为“男人之间的爱抚”;拒绝与妻子商量家庭重大决定,而更愿意把心中的愤懑和不甘跟老朋友倾诉(妻子说,”过几年你就会被儿子打倒了,他的回应是我才不介意呢;而只有面对老朋友的时候,他的回应是低下头,‘我们都不是年轻小伙子’,即承认自己的无力)。而面对与市长的对抗时,他会首先就冒出鲁莽的想法——杀人。他跟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大海边建造房屋,用双手吃饭的祖父,父亲一样,是依旧在小农价值,父权意识下生活的体力劳动者。他所代表的力量就像夕阳下海边散落着的航船废墟,巨大的鲸鱼遗骸,原始,蒙昧且富有魅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得过时了。

从电影一开始,这个男人就已经站在了擂台上。但,他对面的对手是谁呢?

当尼古拉因为一时冲动被关进了看守所时,他的律师朋友做了什么?在办公室里同市长进行了一番势均力敌的舌战,然后,在小旅馆享受了同尼古拉妻子的性爱。当尼古拉被放出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此时她正赤裸着下半身跟律师共处),抱怨她对自己的关心不够,这一幕仿佛在映射着许多生活在社会中下阶层的体力劳动者常会有的抱怨——凭什么他们会得到的远比我们多?

律师朋友,尼古拉当年的军队下属,从军队出来之后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直到成为如今的著名律师。在片中所展现的俄罗斯政治环境下(警察普遍贪污,市长垄断经济,横行霸道),他能够进入莫斯科律师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唯一的前提就是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既有的游戏规则。虽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因为旧日的友情跟他站在同一战线上,但实际上,他的身份已经注定了他跟市长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他们代表的是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更为精巧,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组成一种密码,一套游戏规则,在同类人群中反复操练,加固最终成为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这一点在律师敲诈市长的一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应用的语言完全是同一系统,充满了暗示和试探,一个名字像一个需要被解开的谜语,从一个人的嘴里貌似轻描淡写地被吐出,而另一个人则需要花上数天的时间去破解背后的含义。

所以他同尼古拉(以及尼古拉的朋友)的结合只是暂时现象,他所使用的力量系统已经改变了他的处世方式,让他不再具有尼古拉那样的爆发力(哪怕那是无谓的)。而在社会层面上,他远远超过了他的朋友。这种精巧的社会力量已经胜过了个体的,不受约束的力量,所以他安然地返回了莫斯科;而他的朋友不只失去了妻子,房子,也失去了15年的自由。

导演无疑是悲观的。已经熟练掌握了“语言/文字即力量”的精英们逐渐被一个个编入了系统之中,等待他们的是水晶,陈酒和播放着爵士乐的高级酒吧。记得那个穷困潦倒的神父讲得关于约伯的故事吗?约伯不肯相信无形的上帝,他不断挑战底线,直到上帝“大发慈悲”,以暴风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向他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悲悯,直到他完全倾倒,折服。这个故事在说什么?我觉得是反抗的尽头必指向服从,至少是见好就收。

而还没有被精细得社会化(就像鱼被流水线收进一个个小格子里一样)的个体依然拥有巨大的,野蛮的力量,正因为没有组织也无规律可循,它们反而对坚不可摧的国家机器产生了最大的威胁。在导演的镜头下,他们不可避免地从一开始就将以废墟,骸骨的形式出现了,因为他们的第一次觉醒其实就意味着毁灭。

女性的缺席

尼古拉的妻子莉雅,毋庸置疑,是一位风韵犹存的美人。但很可惜,她的美并没有为她在这部电影中增加多少存在感,从头至尾,我们其实都并不了解她究竟在想什么。从一开头,她就生活在一个完全由男性主导的家庭中。如果将开头尼古拉儿子同她的对话置换到一对夫妻之间也同样可以,这就在暗示她实际上在同两个强势的,认同父权,并且都对她有欲望的男性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像一道沉默的影子。

在情节上来看,莉雅的存在一直都很像专为推动情节而设置——她跟律师偷情,导致尼古拉与律师分道扬镳并更加颓废;她的自杀,进一步在心理上摧毁了尼古拉,并且为政府制造罪名提供了可乘之机。但她究竟如何看待这段偷情,如何看待丈夫的“原谅”(我一直认为这种原谅也是一种虚伪的自我欺骗),她没有说,我们不知道。但可以知道的是,她最后的死因可以归结为她感觉到男性世界的抛弃—— 丈夫的“原谅”,情人的离弃,还有继子的鄙夷。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整部电影中,她是唯一一个看到利维坦的人。这个圣经里代表混沌和邪恶的巨大怪兽,在霍布斯的书中出现的国家权力的实体化形象,她的丈夫和情人都选择了对抗并失败,而她选择承受,承受搬家,承受情人的偷情,承受丈夫强暴式的做爱。

所以她本不应死去的,在现实中这样的承受者都活下来了。

特别喜欢的点:

两个神父的对比:世俗意义上的虔诚和心灵的虔诚——表现为两种迥异的语言体系,后者简直就是诗。

结尾的强拆画面,扭动的起重机如陆地上的利维坦。

“ 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它畅泳之时,波涛亦为之逆流。它口中喷着火焰,鼻子冒出烟雾,拥有锐利的牙齿,身体包裹铠甲般坚固的外壳。性格冷酷无情,暴戾好杀。 ”

写于编剧班结束后

 3 ) 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

刚开始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部有关讲述对抗体制的电影,就如我们的国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强拆强占,贪污腐败,弱民强权,以及无用的陈词滥调。可是真正看下去之后,发现电影不止在讲这些,影片似乎揭示了一个更加深远,更加宏大,带有永恒意义的话题。
在霍布斯的著作中,利维坦是指绝对权力的国家——是一个人工 模造 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你,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在(圣经)里,利维坦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口鼻喷火,腹下有尖刺,是世界的毁灭者。

俄罗斯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带给人们一种对人类苦难的探索和反问,比如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托福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在利维坦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巴伦支海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实际上它可以是任何一个地方),贪得无厌的市长盯上了尼古拉一家所住的房子,并企图白占那块土地——实际上是强占。市长行为粗鲁,因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最后的结局是妻子跳海自尽,尼古拉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一个家由完整变得支离破碎。

在影片的一开始有个细节,尼古拉 前往车站去接他的好兄弟—从莫斯科来的律师,在回来的路上,就交警斯特帕尼兹又一次要求尼古拉替他修车的事。尼古拉对他的好兄弟气愤的说道:“我烦死斯特帕尼兹和他的破车了,并说任何腐败的交警干上五年,都能买的起一辆好车了。”他的好兄弟则说道:“也许他是一个清廉的警察。”尼古拉则调侃的说:“是啊,还善良呢。”然后两人相视大笑。

任何一个琐碎的小问题往往都指向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前往法庭上诉失败之后,尼古拉 一众人回到家中,这时候喝的伶仃大醉的市长找上门来无理取闹并不屑的说道,你们这些刁民,你们不会有权力的,想都别想。由此我想到柏林在(两种自由的概念)演讲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即对于无力运用自由的人来说,自由什么都不是。而在这次事件中尼古拉所行使的自由就是柏林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人应拥有的“积极的自由”的权力,而在这里这种自由是被打压的。细看之下,市长的逻辑简单而粗暴——人民是蝼蚁,不具有权力,所以必须逆来顺受。而市长此时正面临着一次大选,他忽视了他的权力正是来自于他口中所说的“蝼蚁们”手中的一张张选票。这是对俄罗斯当今制度的一种反讽。

当我们把希望寄予尼古拉的好兄弟即莫斯科来的律师身上时,影片中莫名其妙出现这样一个桥段,交警斯特帕尼兹拿着报纸念出了这样一句话:“达尔文对定向与不可逆转的生命历史发展的概论。从生到死,一段长时间的跨越即 进化论。从这里又再一次指向了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看到这里其实可以毫无疑问的猜出电影的结局了。

在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中,无论是尼古拉的好兄弟律师睡了他的老婆,或者野外聚餐外加射击比赛,更多的是表现电影情节上的一些冲突。它们都指向同一主题——最终的悲剧。
俄罗斯是一个宗教国家,在电影中那个焦虑的市长不止一次的求助于主教大人,在遭遇律师的威胁之后,他又一次求助主教。而主教的发言让人颇值得玩味:上帝是一切的主宰,有主宰的地方就有权力。如果你掌握了权力,用自己的权力解决问题,不要寻求帮助,否则敌人会觉得你很弱小。 我实在佩服主教大人偷换概念和稀泥的能力,于是市长再一次充满信心决定运用手中的权力恐吓律师,并且成功了赶跑了律师。

具记载,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运作,因此具有了人性当中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

于是故事和我们所预想到的一样在走向悲剧。古希腊式的悲剧是宿命论的,它只有一条守则,即与命运抗争从来都不会成功。而尼古拉所表现的则是体制下的悲剧,即与体制抗争永远都不会成功。

尼古拉在遭遇好兄弟律师弃他不顾,妻子死亡之后,找到神父逼问道:“你的仁慈万能的上帝呢?

“我的上帝,在我心中。至于你的,我不知道。你要祈祷什么?我从来没在教堂见过你,你没有斋戒,没有领圣餐,也没有告解。”

如果我点上蜡烛,做到这一切,一切会不同吗?或许现在还不晚。我的妻子会死而复生吗?我的房子呢?还是,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上帝是虚无缥缈的。”神父如是说道。

“你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要去告解?那你又知道什么?”尼古拉问道。

“你能用鱼钩钓到利维坦吗?还是能用绳子绑住的舌头?它会向你祈求原谅吗?它会对你礼有加吗?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平等的,它在傲慢的水族上称王。”神父反问到。

“你知道约伯吗?约伯 看到了自己的曾孙,并且活到了140岁,因为他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顺从自己的命运似乎是宗教所宣扬的世界运行的方式,于是在暴政的压迫下,人们无所适从,在巨大的利维坦面前个人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强权即真理,国家即利维坦。

那么在一个国家政权和世俗神权同流合污的时代,人民有何权力?似乎没有人能够抗衡这种命运。人们似乎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像是羔羊一般,温驯且懦弱,在屠刀割破喉咙之前才会做出微弱的抗争,发出凄惨的叫声。

它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种真理,做一个温驯且被驯服的人,因为这一切道路(包括苦难)都是通向耶稣基督的。

神父所说道:“我的上帝与我同在,你的上帝在哪里,我不知道。”

 4 ) 娜拉走后会怎样呢?

剧本把霍布斯的哲学概念表现的比较深刻,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强烈对峙。

开头是男人和腐败国家机器之间的对抗。

中间故事变成了易卜生的那部戏《玩偶之家》,一个漂亮的,为继子操碎心却赢不回感恩的母亲,肯定想要逃离。可是逃到哪啊?所以下面的套路就和《蔚蓝深海》一模一样了:逃到另一个男人手里。简直是太蠢了。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我们来假设女人是依靠某种惯性打算逃离男人之后继续寻找新的男人,这种惯性的原始推动力是什么呢?当然是父权下的社会机器。男性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可能是保护吧,即女人的女儿性。这肯定是表象。表象之下的,是这个女人的妻性,妻性来源于长期的社会惯性,惯性融到血里,培养着女性。女主人公当然想逃离这种所谓的妻性,所以当帅律师说只有证据的事实才算事实的时候,女人选择排斥。因为这话的象征意味太强啦,这不就表示掌握证据的人就是强者了么。所以女人又回到朴实汉子身边了。

继子对她产生了更强烈的排斥。

所以就算坏市长没有奸杀她陷害给朴实汉子,这女人就不会自杀么。肯定会的。鲁迅先生(真的)写过一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是对易卜生那部戏剧的延展。他问,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真的不能怎样。不论为妓女,就会回来。本片与鲁迅先生的猜测大致吻合,女人回来了。《蔚蓝深海》结尾没有表示女人去哪了,我估摸也是回去了吧。

浅层意义是这个女人缺少的是经济权,实际上是反过来隐喻那个强大的社会机器不可能动弹,朴实汉子的地,要不回来了。

“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

不肯动弹的东西多了去了。

宗教这条线索从市长那里开始的,慢慢渲染到每个人身上。还是皈依上帝吧。

在上帝那,苦难、罪恶这些东西,终究会抵消掉啊。不用进监狱,自己给自己加点负罪感,就完事儿了。

 5 ) 大厦将倾,而我却只关心它倒下的地方那窝蚂蚁的存亡

此利维坦非彼列维坦,它是旧约里记载的饕餮海怪,与那位国民画家无关,尽管电影里巴伦支海的画面也极尽苍茫壮美。故事是天朝人民再熟悉不过的强拆,屁民面对国家巨轮时的蚍蜉撼树和粉身碎骨。他们终将成为利维坦的祭品。既然命数已定,何不让电影的副线来引我入胜,那是躲闪着巨轮撞击的小舢板上趔趔趄趄的市井:暴戾的父亲,叛逆的少年,绝望的主妇,海边小屋的晨昏盛景,醉去醒来的伏特加,吵个小架上个小班修个小车打个小猎偷个小情……就好像大厦将倾,而我却只关心它倒下的地方那窝蚂蚁的存亡。

 6 ) 短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巾城)

 7 ) 一个俄语人对利维坦的理解

俄罗斯电影大多都是大气悲情的,例如《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从天地山河到人间悲凉,似乎俄罗斯人的性格正如那漫长的寒冷冬季一般,冷漠,悲情。似乎这个民族一直都活在忧郁之中,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十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其实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能预见到故事的悲剧结局。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在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也无能为力。
男主,易怒,粗鲁,但在关键时刻却都是隐忍退缩,从市长去挑衅,他拿着枪却没有走出门,又例如发现妻子跟自己的好友出轨,却还是原谅了妻子。他会的只有大声吼叫和喝伏特加。
女主,莉莉娅,美丽,寡言,用现在的话说,高冷,她的出轨,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也许在面对整天只知道酗酒发疯的丈夫,那位来自莫斯科的高富帅律师似乎给她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一道阳光。
高富帅律师,德米特里,帅气,干练,没有男主的鲁莽冲动,为了好友四处奔走,感觉那么的义气十足,但是对自己的朋友妻子乘虚而入,又揭露了人的黑暗本性。
市长,高傲,目中无人,狂妄,心机深重,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窝囊废,但不能不说他是本片里最后的赢家,这可能是导演的讽刺,但谁又能说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呢?故事快结尾的时候神父说的那一大堆关于真理的说辞,那些虚伪的面孔,又何尝不是导演对宗教的抨击。上帝,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来说,在哪里。
估计只有像是市长那样的人才会那样信奉上帝,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但对于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他拿什么去信奉上帝。正如男主跟神父交谈说的:“是不是只要我去教堂点点蜡烛,做做祷告,一切就都能变好?”
男主被陷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警察,检察官,法院,都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没有丝毫的正义和公平可言,但是警察说他们得到了很多证人的证词,难道那些朋友不也是受人指使么?仔细一想都觉得背后一凉。
之前在俄罗斯留学的时候,可能我只是一个局外人,感受到的只有美好的风景和人文情怀,所以对这个国度有着很不一样的感情,这个国家,有着那么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虽然承受过很多的曲折和磨难,但也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民族性格,可是她又是那么的千疮百孔,令人惋惜。贪污腐败,寡头,独裁,经济落后等等,俄罗斯的电影大都是这种灰暗基调,这部电影敢这样抨击普京政府的腐败,勇气可嘉。
希望,俄罗斯可以好起来。

 短评

俄罗斯的海水是深不见底的幽黑色。这个吞噬了社会主义、集权主义、东正教义的民族就像片中一隐即没的怪兽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用摄影来掩盖剧本的不足看多了也会厌的

12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叙事太冷峻了,感情处理的极其细腻,又有留白。看得人心寒。。(战斗民族连念判决书都像打机关枪)

1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五星推荐:《利维坦》,部分桥段甚至有梁赞诺夫的影子,我始终期待俄罗斯电影的回归,俄罗斯电影都值得去大银幕看,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大气,是世界上最痛苦深刻的文化,那些自毁的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俄罗斯人对灵魂叩问的更直接,更给力,虐心虐得更爽,连讲的笑话都那么悲伤。

16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回归》确实是我挺喜欢片子。可这部太平庸了,豆瓣上一水儿的夸赞大师气质真不理解。题材普通,对政府体制和宗教的讽刺也流于表面,妻子的出轨也突兀。整个怪兽骨架摆海岸线上再来点冷峻空镜头就高端了么?而且还是140分钟如此冗长的篇幅,叙事效率呢?

19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片子本身没有任何喜剧的地方,但把我笑坏了,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演员从头到尾都在醉酒状态的电影,酒是真酒,演员是真喝,战斗民族太猛了,从头到尾都是单人、双人、三人的伏特加灌口表演,发扬了喝酒不吃菜,不划拳,不铺垫,当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喝点什么的大无畏精神。

20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基调凄怆幽邃,犹如永无停息、深蓝即黑的浪潮翻滚,庞大的史前生物骨架孤独如恒星;一个泯灭时空位置的现代寓言,内里互斗,外象倾轧,资本与宗教的勾结,法律与暴力的串联,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家庭的式微幻灭依然是萨金塞夫主题之一,覆巢之下无完卵,两场庭戏宣判精彩。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少年在退了潮的荒凉海滩上与利维坦的森森白骨一同哭泣,女人在惊涛拍岸的裸岩上与翻滚的困兽一同哭泣,男人在怪兽巨爪般的挖掘机正摧毁着回忆时哭泣。

28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就算是龙也有搁浅滩遭虾戏的时候,何况凡人。

3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B】还不错,但离神作还差得远,利维坦终究只是个小聪明

3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山岛竦峙水澹澹,洪波翻涌秋瑟瑟。世上最强钉子户,抗衡到底即罪名。以卵击石身难赎,却道人心欲多变。备遭惨剧缘何事,泪洒海上哭失声。

3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

4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总感觉有一些过于直白刻意的东西。

4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贾科长瞪大眼睛看清楚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注定”。

4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男主角妻子被发现出轨这个戏剧性的时刻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大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男主的悲剧不单单是由于国家机器的迫害,同时也恰好凸显了一个人所面临的命运的捉弄和四面受困。这表达了导演对世界更深刻的绝望:在上帝化作的风暴面前即使拿起你的枪,可能你也根本不知道要射向哪里。

50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利维坦,旧约圣经中的水族之王,力大无比无物能伤。两次滩涂巨兽骸骨的出现那么乍眼,而人们业已习以为常。瀑布烧烤没有展现的激斗、射击靶子用领导人照片、与牧师求祷时的耶稣像。这样一个人类世界里,警察可以因几句言语不和而非法监禁,市长可以因贪得无厌而强拆恐吓嫁祸,连朋友之间也无底线可言。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不只是个强拆的故事。权力、信仰、爱情都受到了一轮挑战。7分。

5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一部杰作,镜头冷峻大气,坏天气里的人物,超现实符号,有安哲电影的质感。只把它看成讲述俄罗斯“钉子户”的电影,迎合西方而得奖,冤枉了电影也小看了导演才华。“利维坦”的怪物隐喻,既是贪婪国家集权也是宗教的孱弱,男孩罗马很像《回归》里父权坍塌后的那个男孩,长大后能逃过怪物吞噬么?

5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太典型的悲劇劇型,太古典的拍攝方式,太生硬的思辨對話...!總之不愛,生生地把理性與感性從故事中撕裂,而毫不動人。

1小时前
  • neema
  • 还行

仅看作对抗国家机器,就把这个电影看浅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