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与地1993

动作片法国1993

主演:黎氏侠,汤米·李·琼斯,吴汉润,陈冲,阮春智,Mai Le Ho,邬君梅,Long Nguyen

导演:奥利佛·斯通

播放地址

 剧照

天与地1993 剧照 NO.1天与地1993 剧照 NO.2天与地1993 剧照 NO.3天与地1993 剧照 NO.4天与地1993 剧照 NO.5天与地1993 剧照 NO.6天与地1993 剧照 NO.13天与地1993 剧照 NO.14天与地1993 剧照 NO.15天与地1993 剧照 NO.16天与地1993 剧照 NO.17天与地1993 剧照 NO.18天与地1993 剧照 NO.19天与地199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7 18:09

详细剧情

  黎里(Hiep Thi Le 饰)是一个越南姑娘,虽然家中贫困,但一家人生活仍然幸福。但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她的灾难也将来临。  越战期间,黎里因支持越共游击队而被政府军抓走,经历了非人的对待。母亲(陈冲 饰)贿赂政府中人她才得以脱身,但此时她也被越共的人员认为她出卖了游击队,而她惨被强奸。她的母亲只好带着她到了一名富人家中打工,她竟爱上了男主人,更怀上了孩子。  她们被女主人赶走了,投靠做妓女的姐姐,但她实在看不惯姐姐的作风而离开了独自生活。儿子出生了,为了继续在街上当小贩。  当时很多女人都成为了妓女以赚得更多的钱。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不能过上堕落的生活。直到黎里遇到了美国军人史提夫(汤米•李•琼斯 饰),史提夫对她一见钟情,黎里最终被史提夫的真情打动。婚后他们又生了两名儿子。一家人回到美国后,由于价值观的不同,黎里与史提夫之间出现了矛盾,史提夫更受不了精神上的压力而自杀。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长篇影评

 1 ) heaven&earth

黎里一袭白衣于天地行于故乡
她已明白佛的话语
万般皆有因,改过迁善 一次足矣...
但若生活在万物间终能听到般若之歌~复仇的锁链斩断
选择,那就先承受
受苦赐我们更接近神
软弱时要坚强
恐惧时要勇敢
迷惑时要明智
抓不住是要放手
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的,而非在一片土地上

终归于寂。
佛的语,参悟尽了轮回
喜多郎的音乐啊----让永恒源远...让生命长流
天地间,一个人顶起

 2 ) 天与地

      《天与地》,奥利佛斯通导演的三部越战题材电影的最后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描述了以越南战争为大背景的前提下一个叫黎里的人生沉浮。有人说这是一部失败的关于越战的电影,究竟它失败在哪儿?我们不能空谈战争的利与弊,而是得跟随女主人公的视角来看她在战争中遭遇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诚如黎里所言“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抵抗天命,必将受苦;接受天命,福乐自生。万般皆有因,那么受苦将赐我们更接近神,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抓不住的就要放手,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

 3 ) 战争只有一个收获

If war produces one thing,
战争只有一个收获

it's many cemeteries.
就是遍地坟墓

And in cemeteries there are no enemies.
而在坟墓中,无所谓敌人

 4 ) 从“越战三部曲”到《天生杀人狂》

奥利弗•斯通从“越战三部曲”到《天生杀人狂》,有着明显的美学风格的转变,导演在越战电影中反思人性,揭露战争的本质,在视听上多偏向长镜头,真实记录越南战场的残酷真相;到了《天生杀人狂》里,导演用后现代主义的拼贴、颠倒的镜头、真实与虚构相交的场景切换,再配以摇滚乐,形成一种迷乱的视听风格,展现了在互联网和媒体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年轻一代的愤怒、聒噪不安和内心精神的空虚,揭示出整个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社会矛盾的异常尖锐,也反映出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兴起等社会背景。

《野战排》海报

《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这两部电影的的镜头语言仍以长镜头的运用为主,真实地再现越南战争对百姓的残害,战争对人的异化以及被自己国家和战友抛弃的美国大兵的生存现状。而在越战三部曲之《天与地》中奥利弗•斯通就有了较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创作端倪,如表现战火燃烧到了越南美丽的村庄,就通过把火柱喷向蓝天来加以表现,导演用同样的手法表现了女主角在美国水深火热的生活,在女主角和他的美国丈夫发生口角时,被战争异化的丈夫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妻子,预示着彼此矛盾的激化,并且通过手持摄影,倾斜的构图和黑白画面表现妻子内心的震惊和恐惧。再到《天生杀人狂》,后现代的拼贴风格一览无余,黑白和彩色画面相交织、现实时空画面与新闻画面交叉剪辑,展现科技和现代媒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自由的镜头切换、手持摄影和晃动的画面展现人物的焦躁不安和肆无忌惮。

其次,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各有其侧重点。首先从第一部《野战排》说起,导演让观众跟随新兵泰勒的视角进入越南战场,泰勒揭示战争真相的过程就是观众了解残酷战争的过程。导演运用写实的手法,没有过多地展现战争的场面,更多展现的是美国军队内部的矛盾,战友之间相互残杀以及被国家抛弃的美国大兵。这些都使泰勒不断地陷入自我怀疑当中,怀疑这场战争的真实性和意义。没有人知道这场战争到底是为何,但却有那么多无辜的人为此失去了生命。导演用大量的杀戮镜头展现尸横遍野的越南,再通过正反打镜头展现美国大兵对这番人间惨象的反映,晃动的镜头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不稳定,这使他们的内部由此开始分裂,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促使内部开始自相残杀,展现人性残暴的一面。以巴恩斯为代表,人道主义的丧失在其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巴恩斯烧杀抢掠,残杀同胞;相反,威廉•达福饰演的伊利亚以及泰勒成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伊利亚阻止巴恩斯残害无辜村民,表现出两人对待战争完全不同的态度,从而让两人逐渐分裂,由此导致了自私的巴恩斯对善良的伊利亚的无情抛弃和杀害。但最后泰勒将巴恩斯乱枪打死来为伊利亚报仇,也能反映出战争对一个自愿来到越南战场的美国大学生的异化,这也让美国人颇为自豪的美国精神化为泡沫,也反映了虚无的爱国主义。这是一个痛苦的反思,导演赋予电影足够的真实感,直升机视角下的伊利亚,被敌人的炮火追赶,但还是成为被国家和战友抛弃的人,这个长镜头极具视觉冲击感,而且反映了战争的痛苦和混乱,影片的中心实际上成为战友之间的自相残杀,而不是美国和越南的矛盾,极具反思意味。

《生于七月四日》

《生于七月四日》是奥利弗•斯通根据海军陆战队老兵朗•科维克的真实经历改编。相比《野战排》,这部电影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相对较少,因为导演重点聚焦于伤残军人的生活以及科维克退伍后对越战反思态度的转变上,仍然要表现的是政府的虚伪和对民众的欺骗。战争带给人们的梦魇,并且使无数军人遗憾终生。导演将人物被政府洗脑的无意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表现出国家信念的坍塌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并将其塑造成为一名英雄,以此鞭挞整个社会制度的虚伪。越战对个体的伤害也扩展到了对整个家庭的伤害,退伍归来的科维克并无法在自己的家庭中得到认同,也无法得到整个国家的尊重。正如他电影中说到的:“我只要求被当做人对待”,这都让科维克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对信仰天主教的母亲也变得口不择言,因为上帝也无法拯救这个被国家和民族抛弃的人,而这个人恰恰是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同时反映出政府的谎言让美国精神幻灭,让信仰破碎。科维克一直处于负罪的状态,他无法摆脱战争带给他的噩梦,战场上无数生命被涂炭、误杀战友,墨西哥的“残兵群像”。让他高喊:“在海外打人权战,国内却无人权”。影片围绕科维克展现其情绪外化的过程,人物从崇拜战争到厌恶战争,再到彻底改变对战争的观念,对国家政治环境的怀疑,并最终投入到反战示威队伍中去。由外部肢体残缺而引发的内心活动的刻画甚是感人。《野战排》将镜头对准西贡,展现残酷战争的同时,更多的是人性的拷问;《生于七月四日》则直接将镜头对准美国社会,展现了美国的社会政治和民主民权民生,都是对越战情节的反思和对美国政府的谴责。

《天与地》

最后,在《天与地》中,导演更换视角,从越南姑娘黎里入手,展现了这个受侵略者眼中的越战。影片一开始,导演用诗意的镜头,配以喜多郎大气而冗长的音乐展现了如天堂般的越南村庄,展现了东方式的唯美世界,以此来与战后破败的家园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前两部一样,导演并没有可以去强调这场战争的胜与败,而是展现在这场战争背后,受苦受难的美国人民和越南人民。导演通过对黎里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展现,以此来表现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这位坚韧不屈的女性角色,进而捕捉到其在社会意识以及精神层面的提升。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已很少用长镜头,而是擅长用声画蒙太奇剪辑,展现横尸街头的越南妓女,残酷血腥的刑罚以及越南特权阶级对底层民众的压迫,与此同时,也将越南的战乱与美国的恬静进行对比,刻画越南的影像风格模糊而晦暗,美国田园生活明亮而温馨,将文明与野蛮,博爱与残忍对比到底。导演将人物此起彼伏的境遇和不断成长的心理进行刻画,通过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又将我们从感情引向思想。影片中导演多通过全景式的摄影,以一种俯瞰的姿态展现天与地之间的大气磅礴,令人沉醉的绿意,烟雨朦胧的祠堂,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山,唯美恬静的东方家园。导演将黎里的痛苦记忆用黑白画面来处理,通过凌厉快速的剪辑展现黎里承受的双重煎熬与精神挣扎,以此来让观众体会到人物心理状态的扭曲和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影片中史蒂文与黎里发生口角时,导演通过子弹的特写镜头再到詹姆士用枪对着黎里头部的下移-仰视镜头,展现这场婚姻中黎里的受压迫地位。导演给予史蒂文亮度极高的高光,这是史蒂文内心愤怒到极点的外化,再通过枪口、子弹以及黎里的面部特写,配以史蒂文咆哮的音响,表现这一刻两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相反,黎里的面部光瞬间变暗,配以自白和不断闪回的痛苦记忆,最后只有紧闭双眼等待命运的审判。导演通过彩色与黑白画面的切换,倾斜的构图和快速剪辑来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在笔者看来,这个片段是整部电影最接近后现代叙事特征的段落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黎里受刑时,给予人物高光;画面将现在时空和过去时空进行交叉剪辑,黑白画面展示的是其哥哥的遭遇,表现两人的同病相怜。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段落都是以“佛”作为结束,体现了只有信仰才能让这些饱受苦难的人们得以平静。相似手法的运用还有对于黎里梦境的展示,这都体现了奥利弗•斯通在后现代美学上的转变。

关于后现代主义,其仍然是一个处于争议中的概念。首先,后现代指西方进入后工业时代,这严格的说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时间概念,而后现代主义是指这一阶段诞生的理论范式和思潮。海德格尔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什么,意旨其没有具体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便是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一切中心主义,反理性、反主体、反同一性,上帝不但死了,人也不可信,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真理也不存在。这一点在“越战三部曲”中也得到了体现,战争使人们摈弃信仰,如《生于七月四日》中的科维克对天主教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从而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因其母信仰天主教),所以科维克的母亲才会发出:“那场战争将你变成了什么样。”所以这种彻底的反叛,创作的无意义就是后现代美学最大的意义。在后现代美学的电影中,其中的人物往往是社会的最底层,如罪犯、妓女、乞丐等。这些社会边缘人物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畴,事实上,这在更大程度上应该称之为“审丑”。但同时,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审丑必然也会具有媚俗猎奇性,也就是将人物与毒品、犯罪等联系起来,揭露人性的扭曲与黑暗,尽可能多的展现血腥暴力的情节,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

《天生杀人狂》结婚片段

《天生杀人狂》中的一对情侣便是社会边缘人物的代表,他们杀掉双亲,之后亡命天涯、大开杀戒,经过先到媒体的大肆报道,被人们奉为孤胆英雄,并且在最后杀掉了中产阶级的代表--记者,消失在镜头前。首先,这对带有反社会人格的人物受到其家庭的影响,探讨了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尤其是媒体的大肆报道,不但将“亡命鸳鸯”塑造成为反英雄的英雄形象,而且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让整个社会的民众都处于一种暴动的状态,人们对这对情侣的崇拜一方面反映了来自底层的心声,另一方面则反映的是人们期待的是下一场暴力行为何时发生,而不是这样的恶行何时停止,媒体的报道只是大肆渲染而不带有任何的反思,这都让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法治社会黯然失色。除此之外,电影将警察、狱警等国家暴力机器设置为反面角色,这种艺术创作手法以反传统的姿态消解了传统的美丑观念,解构了主流文化中的善与恶,嘲讽了理性构建的法治社会的脆弱不堪。颠倒丑恶目的在于反叛,这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影片中,在逃亡的开始两人在路边举行了一场小型的婚礼,女主身穿洁白的婚纱,男主在大海高山之边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二人真情流露纯洁如涉世未深的少年。他们纯洁的行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流露,这是反理性、反法则、反权威的、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所应有的深刻内容,是后现代主义所应有的艺术理念。但后现代主义的弊端就在于对这种暴力行为的过渡渲染。所以在影片中有刻意为这两个反英雄洗白的情节,如杀害无辜之人后的愧疚;以及当女主角在狱中面对警察的猥亵时说出的:“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邪恶的一生”的经典台词,而事实上,主角变成了制造视听刺激的机器。整部影片充斥着光怪陆离的视觉灯光设计、大量的情欲画面、刻意的奇观镜头、没有来由的背景音乐,这些都是后现代色彩浓厚的商业电影追随消费主义潮流、迎合大众视听需求、满足大众的欲望的手段。

《天生杀人狂》

“越战三部曲”运用现代电影叙事手段,通过插叙、长镜头、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表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信仰的无助和虚无的爱国主义;因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天生杀人狂》受到后现代拼贴风格的影响,视听语言方面更加迷乱,也有更多关于隐喻象征手法、人物意识流的运用。不同之处就在于,“越战三部曲”尚且有关于上帝、佛教的崇拜,但这一点在《天生杀人狂》中得到了彻底的反叛,也就是对“无神论”的尊崇,所以它们都揭示了存在主义中“存在是虚无的”这一观点,而在《天生杀人狂》中,无论是视听语言的角度还是人物的角度,都体现了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5 ) 在逆境中生存

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前年夏天看的。今天突然就这么想起来了。
小时候的黎里真没看出来好看。直到她去了国外。
正如她所说的。像一个中国娃娃。烫了头更加好看。
幸运的她碰到一个爱他的外国人。只是结局让人想像不到。

我想说女人真的很伟大,为了生活,为了将来,要承受很多很多。
即使处境艰难也能在逆境中生存。

 6 ) 越战与PTSD的发明

第一次看越战题材的电影,剧情本来不太吸引我,但是镜头太美了,像油画。风景美丽,光影动人,很多镜头都很棒,拍摄手法和剪辑也挺有特点(黎里被枪抵头那一段很棒)。

村子的和平被破坏了,战争带来了满目疮痍。战后多年,黎里重返故乡,村子休养生息逐渐恢复成了以前的样子(打渔的那一个镜头在片头也看到过),但是战争带给人们的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1972年6月8日 越南 潘金福 Kim Phuc 美联社记者黄功吾Nick Ut 摄

这部电影的某些地方给我的印象很像《阿尔及尔之战》和《土地与自由》,电影更是作为一种讲故事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政治性的意识形态工具。电影给我们展现了黎里经历的越南战争,这一段历史。国际纵队也有党同伐异,越共也有强奸犯。

Steve那条线确实看着挺奇怪的,但是结合越战的历史:美国大兵在“为国而战”的信念中回到美国,但迎接他们的却是全世界对这场不正义战争的控诉以及对越南军人的认可。正是在越南战争的背景下,引发的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发明。

这样就能稍微理解Steve了,尤其是黎里作为越南人,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吧,在黎里面前,他是一个杀人犯,而不是一个荣誉的战后老兵。

 7 ) 徘徊在天地间的女子

    宁静、原始的小村庄,残暴、骇人的战场,单纯、虔诚的越南人民,天与地之间萦绕迂回着喜多郎大气而又冗长的音乐,这就是奥立弗·斯通越战三步曲之一的——《天与地》。
    这部影片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而是一部记传片。导演把镜头对准一个越南姑娘,用她的一生来反映一场战争。在导演奥立弗的心中,这场战争摧毁了太多东西,也剥露了太多东西,于是,这个名叫黎里的小姑娘的身上也就背负了许多沉重。
    一场战争所反映出来的不是对与错,不是好与坏,不是背叛与忠诚,甚至也不是胜利与失败。在这部影片里,几乎没有人关心战事的成败,没有人分得清什么是好或坏,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他们——那些被战争践踏过的越南人们,他们的愿望只是守着自己的祖先,守着自己的家。然而战争摧毁了一切。摧毁了他们的愿望,摧毁了他们的家,摧毁了黎里平静的生活。这个还在不断问妈妈“小孩子是从那里出来的”单纯的越南姑娘在战争的突然降临下显得那么不知所措。她在一片绿澄澄的稻田里不知所措的扬起头来,她看到巨大的直升飞机骤然降下,无数坦克和军车开进村庄,她知道战争来了,可她却不知道她该做些什么,她能做些什么。那一刻,天与地挨得很紧,她就在那天地之间不知所措的立着……那时的她还是个孩子,一个有着虔诚的信仰和单纯的快乐的女孩子,她站在战争面前,却离战争很远。但是,当越共来到村子里做宣传时,她开始以正式的身份真正的介入战争了。她的大哥和小哥加入了越共去打仗,她自己也在村子里搞地下活动。这时的她用她的单纯的观念去划分好与坏,去区别对与错,她固执的观念以至于在敌人抓住她时她像个英雄似的坚强不屈。然而,当越共的人认定她是叛徒并强奸她时,她那固执的观念、她的单纯统统被击碎了。
    她在不情愿中,成长了。
    成长中的黎里开始怀疑,怀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诚,什么是背叛。可她毕竟才十八岁,毕竟还是一个小女孩,她仍有着同所有女孩一样纯洁的少女情怀。于是,当她见到她潇洒倜傥的男主人时,便无可救药的以一颗纯粹的心爱上了他。当男主人诱奸她后问她“我不是你的第一次”时,黎里忧伤的说“不,您是”,那时她内心的伤疤被猛地揭开,她告诉男主人,她曾被强奸过。她是多么渴望男主人能了解她,接受她,她幻想着男主人能像她爱他一样单纯的爱她。可惜她的单纯又一次受到了重创。没有人可以保护她一下,她是那样弱小,被卷进战争中的她就像“大象脚下的一只蚂蚁”。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黎里的个性才表现了出来。她是个好强的女孩,她艰辛的带着自己的私生子过活,她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她说“黎里是个好女孩!”她渴望过属于自己的干干净净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欺辱,没有血性。她曾经偷偷的回过一次家,穿着一袭纯白的衣衫,纯黑色的头发打成一条麻花辫垂在肩膀上,她就那样沉重的徘徊在天与地的那片诡异的绿色中,她裙裾翩然,头发飞扬,天地之间空空荡荡,只有她。
    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越南,越南一个最平凡的角落里一些最平凡的人。然而导演奥立夫是聪明的,也是个性的,他又把镜头转向了美国。一段巧妙的异域恋情巧妙的连接了交战的双方国,爱情和战争,在这里充当了同样的角色。影片后半段的故事拍得让我震惊,我只能感叹,奥立弗真是有个性!不管是不是吗啡的作用,导演奥立夫总是敢用镜头说最残酷却最真实的话。不过,我却十分钟情于影片的前半部分,也许仅因为我从没看过如此讲越战的电影,残酷的都有些诗意了,而且我也觉得后半部分虽然让人震惊,但功劳也是要归于前半部分。因此,在此只评前一部分,请见谅。

 短评

可能很难用简短的话语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黄金新娘》里的越南女子形象挥之不去。一切历史,政治,意识形态,其实终究可以被一种发自母性的宽容所抹去。没有哪里是真正的天堂或地域,只是心之所在何方。

5分钟前
  • 穗尔Sybil
  • 推荐

最鄙视仗打到哪里就成天想着搞人家女人的军人← ←

7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拍得最好的一部,不过貌似也是名气最小的一部。通过越南普通女性的视角来讲述战争,太微妙了。

8分钟前
  • Patrick峰峰
  • 推荐

2019年度观影十佳第二部,奥利佛·斯通将自己母亲的故事搬上了银幕,从母亲的女性视角出发看待越南这个美丽的国家,贫瘠又动荡的故土,独特的视野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世上的幸福大抵相似,苦难却各有不同,当战争让越南姑娘黎里一步步走入军营,供人消遣的时候,个人在撕裂的国与家的夹缝中残喘的压迫感非常真实。奥利佛·斯通的母亲从战乱的越南漂洋过海到美国,在天与地之间显得柔韧又刚强,镜头里的越南呈现出了油画一般的艳丽色彩,我相信这是经过他或者经过他母亲回忆美化之后才形成的画面,没有人愿意沉浸在悲痛之中。画面隽永,情感扎实,一部难得的佳片。

12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女主某时像凤姐,某时象蔡依琳,某时象林依晨,原来这三人同属一个style,太有喜感了!!!

16分钟前
  • 清忧
  • 推荐

我将永远活在两者之间,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和平,战争,越南,美国。我命中注定要活在天地之间。

18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是我看过最动人也是我最不喜欢的越战片 先不说零散的片段和切换 节奏也比较破碎 除了片头和片尾突如其来的升华 以及美国军人的描述 整个片活脱就是用越南苦难包装的美国梦 乱世佳人一般煽情实际上却无法真正贴近越南 相比许鞍华的投奔怒海 奥利弗还是更适合以美国视角去表现越战比较好。

19分钟前
  • 还行

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之三。回溯了一位越战难民颠沛流离的悲苦人生,却拍得荡气回肠。尘归尘,土归土。被战争撕裂、寄生、嫁接出的亲情,其背后掺杂了太多无法控诉的血与泪,终究是无法和解的,所以,我们只能抛掉往昔,无奈又独立地面向未来。

20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黎里太美国化美国人眼里的禅机太小儿科,命运岂是一句轮回可以写照的。山光秀美,人灵地杰。

24分钟前
  • lossni
  • 还行

几千年没有变的村庄,却被越战完全地改变。不义的战争可能会带来创伤,但是所谓的正义的战争却会带来毁灭。反战要反对的不是不义的战争,而是所有战争。

29分钟前
  • 丑嘴唇
  • 力荐

如果换个语境或国境,天与地同样适用于东亚的任何一个国家。内战,外战,国破,家亡,一个女人在纷繁的乱世中从肉体到灵魂被蹂躏了三番五次。重归故里,依然无法痊愈,就像从娘胎中呱呱坠地,就只能逐渐依靠自己。即使到了丰饶富足的异乡,也还是个过客。根,一直都在那里。斯通三部曲的末尾,柔中带刚

3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痛苦是恩典,是让我们和神接近;在软弱时教我们坚强,在害怕时让我们勇敢;在迷惘时让我们有智慧;当我们不能再依靠神,长久的胜利在我们心中,而不是在地上。”。。。电影展现了一个越南女子曲折流离的生活,一个国家的苦痛战事,两种文化的激烈冲突,两种信仰的殊途同归。。。反战,也可以这么表达!

36分钟前
  • 一片云
  • 力荐

场面调度 镜头感 配乐都一流 故事讲得也很好 悲凉的气息贯穿始终 高质量的影片。陈冲很入戏

39分钟前
  • kobie
  • 推荐

叫这个片名的电影还真多……从越南人的视角看待越战,风格类似于《末代皇帝》,大有小人物被历史挟持的意味。镜头的表现形式很西化,很多剧情带有浓厚的佛教式说教(斯通是佛教徒)。

40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天与地是党同伐异般罪恶的永恒对峙,尘世女人颠沛流离,落叶归根获得艰难轮回,再矗立天地间,感受心中永恒的胜利。实在陶醉在完全可以独立成章的旋律中不能自拔,但因老爸喜多郎的音乐伴随我长大天与地带给的也远不止步于陶醉,失望需要很仔细的才能在职员表里找到小小的Kitaro,愧对音乐是本片的灵魂

41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美左导演的心中一定都住着个声音,这声音告诉他们,这些民族在生活习性上或许愚昧无知、异域风情,但追求民主人权的精神确是天生下来就能与美国人比肩的,前者你一定要表现,有那么几个固定元素,后者你一定得充分发挥,因为越过越惹人爱。你虽承诺给它们看越南,但实际上给它们个类似东亚的美国就行了

46分钟前
  • 正在
  • 较差

多年后,生活美满的黎里带着三个儿子再次回到越南,但已物是人非……

4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补標】VCD2022-8-5重新再看HD画质字幕在线加一星⭐女性的觉醒,是20多年后重新再看才明白的。也是关注越南女演员居然才知道她已经17年去世。

53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斯通爷爷明显是想两边都讨好,真是……

55分钟前
  • 丁丁|刘
  • 还行

“抵抗天命,必将受苦;接受天命,福乐自生。我们有的是时间,重蹈覆辙,但改过迁善,一次足矣。而我们终能听到般若之歌,用它来斩断复仇的锁链。此刻你就能在内心听到,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灵魂就一直咏唱的这首歌。也许僧人说得对,万般皆有因。那么受苦将赐予我们更接近神灵,教导我们,软弱时要坚强,恐惧时要勇敢,迷惑时要明智,抓不住的就要放手。永久的胜利,是在心中赢得的,而非在一片土地上。”

58分钟前
  • 沈遇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