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2021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奥斯卡·伊萨克,妮可·贝哈瑞,寇瑞·斯托尔,托芙·菲尔德舒,迈克尔·阿洛尼,苏妮特·玛尼,莫瑞·金斯堡,苏珊·波尔法,雪莉·拉米瑞克,丹尼埃拉·拉贝尼,安娜·鲁斯特,海加·李维,Lily Jane,Michael Glasner,Sophia Kopera

导演:海加·李维

 剧照

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3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4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5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6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7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8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19婚姻生活202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1

详细剧情

  改编自Ingmar Bergman的1973年瑞典迷你剧,《婚外情事》联合主创之一Hagai Levi负责剧并执导。凭《继承之战》获得艾美奖的导演-摄影师Andrij Parekh将担任本剧摄影。  故事将聚焦在一对当代美国夫妇,重新审视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婚姻及离婚等题材。  Jessica Chastain和Oscar Issac主演。

 长篇影评

 1 ) 在爱与婚姻面前,我们都是拙劣的评论者

(文/杨时旸)

《婚姻生活》几乎是一出室内剧,几乎,除了最后那一段乔纳森父亲的葬礼戏以及米拉与情人外出用餐告别的时刻,使用了一些少得可怜的外景,更多的时候,一切故事都只被囿于那栋房子里。那栋房子像是乔纳森和米拉这对夫妻的洞穴、囚牢以及避难所和桃花源。它如此自相矛盾,又如此极度自洽,以至于无法定义,这墙壁与屋顶围拢的封闭空间,构建起了一种戏剧性的视角,像取景框,像监视器,像偷窥的眼眸,就如同每一集开始时,随着演员就位,被纳入画面的真实片场,慢慢转向故事本身,让观众得以凝视那对夫妻以及他们的生活,婚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他者与客体,我们刺探、揣度、审视,但与此同时,这房子也慢慢生发出了超越戏剧性构建的、带有高度普遍性的极度真实,它演化成了一面镜子,让我们这些看客以为在窥视他人时却在下意识里长久地凝视自己。这是这个故事最主要的功能——它像一场不经意的审问,导演成为了技巧高超的问讯者,上演着温柔的刑讯逼供或者凶猛的心理辅导,强迫我们供述出自己婚姻中的隐秘与撕扯。

《婚姻生活》拒绝提供任何人工构建的、俗常之外的超现实元素,而只展演我们普通人都能经历的一切。从这个角度去讲,它极度去戏剧化,却又极度戏剧化,也就是说,它坚决地与生活同构,在这样的立场与视角上却把生活里的习以为常重组为一场戏剧风暴。它没有大开大合的场景,只拥有大量细碎绵密,断续无常的对话,无非家长里短,无非儿女情长,无非怅然与慨叹,回望、远望与失望,但就是这样的琐细之中,婚姻里的一切亲密与疏离,包容与尖锐都被暴露,那一切萌芽,生长,爆发,倦怠,委顿,复生,这过程里,背景只有沙发和橱柜,厕所和床,窗外下着雨或者飘着雪,封闭空间里泛起孤绝,让一切都像一桩没有死亡也没有凶手的暴雪山庄杀人密室戏,但真的没有凶手也没有死亡吗?死者是爱情、是婚姻、是亲密关系,凶手是夫妻合谋,是下意识联手,却自以为是地向对方推脱,真诚地辩白自己的无辜。

很多人觉得《婚姻生活》这部剧闷,对话太密,人物情绪变化忽高忽低,这些观众或许没有经历婚姻,至少没有涉入婚姻的深处,婚姻不就是一部室内剧?没有背景转变,空余二人对白,每天都等着一切类型和反类型的故事交替上演,男女主角你一言我一语,有时像生逢知己,有时又话不投机,争吵,沉默,平息,戏又总像反复NG,需要重头再来,厌倦又不舍,你也不知这生活的编剧和导演藏身何处,有时又觉得一切不过是自导自演的把戏。

所以,这种内爆式的东西怎么会闷?还有什么比家庭剧更惊悚的类型?其实,聚焦于这类话题的故事,基本上都有着类似的轮廓,著名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又是怎样?两人并肩走路,一路聊天,随机又随意,走过朝阳与夕阳,也就走过青春与中年,所有况味其实都在那些看似毫无逻辑,缺乏主题的对话里,而更深的况味,潜藏的心思,又都藏在那彼此对峙的沉默里,那些留白不都是欲说还休的叹息吗。由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婚姻故事》不也在一场离婚面前上演鸡飞狗跳?那里面的律师感慨,“刑事律师看见坏人中最好的一面,离婚律师看到的都是好人中最坏的一面。”所以你说,婚姻遮掩了什么,又萃取了什么?

《婚姻生活》当然也写时间的力,说到底都是时间的力道让夫妻发现彼此又厌倦分离,不知那是时间的重力施压还是魔力扰乱,但这故事里的时间是以片段的形式呈现的,导演已经事先提炼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从意外怀孕堕胎,到米拉的坚决分手,再到两人以独特的方式相处,故事一段一段,被顿号隔开,漫长又干脆,每段主题明确,角色情绪迥异,能见证时间熨烫过生活的痕迹,但也不故意显山露水。

有趣的是,《婚姻生活》的故事是从两个外部视角开始的,一个是把家庭婚姻作为研究课题的懵懂学生,另一个是乔纳森与米拉的一对持开放夫妻关系的朋友,这是两道注视的目光,一道目光是仰望的,涉世未深者将乔纳森和米拉视作一种正向标本,想加以解剖而得到某种规律与密码,提出的问题直楞、幼稚,却像因此像个斜刺进来的楔子,给夫妻俩造成逼压。而另一道目光则是俯视的,像是已经决然抛弃了一夫一妻制的进化者,自己重新建立起也一套崭新伦理,看似潇洒不羁但效果依然堪忧。作为主角的夫妻,挤压在这仰望与超越之中,在道德与肉欲,长情与新鲜之间进退失据,成为了我们每一个婚姻中人的缩影与赋型。乔纳森和米拉的争吵与谈话并不涉及某一个主题,但情、性、交流、陪伴这些亲密关系中的恒久主题都时刻浮现。这故事在看似松散与随性中描摹出一种乖谬,夫妻两人在一起时都在对抗,两人分离时却最亲密,这是一种残酷的悖论,温柔与残忍互为表里,彼此掩护,在撕扯时最紧密,在紧密时最疏离,当希望泛起,绝望轰然而至,当绝望到底,希望却如清风徐来。他们的关系一直是动态的,摇晃的,前仰后合的,悲喜交加的,这是最大的尖锐,刺人又动人。他们在即将分离的刹那陷入欢爱,又在亲密的顶峰又无情撕扯。

这个版本的《婚姻生活》翻拍自英格玛·伯格曼在1973年拍出的同名电影和短剧,导演做出了很多改编,比如将出轨离家的角色从男人变成女人,比如引入了更多诸如性别意识、开放关系等等更为当下性的议题,让这个故事更加切近我们自身。杰西卡·查斯坦和奥斯卡·伊萨克也都给出了绝佳的表演。如果说它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中间的某一部分让米拉显得过于利己,遇到新鲜的情感,不顾一切地离开,而遭遇情感与事业的双重挫折又死缠烂打地回来。这故事显然是要呈现婚姻之中的困境,而不是指摘某个具体个人的道德瑕疵。所以,这理应有更微妙、更复杂的处理和书写。

类似的关于婚姻,道德,激情与厌倦的题材是讲不完的,也曾出现过很多高分剧集,被很多人喜欢的《福斯特医生》写的其实是一个女性从传统桎梏中的觉醒与反击,而这部《婚姻生活》的导演兼编剧海加·李维就曾出品过绵延五季的经典剧集《婚外情事》,那是一次同题故事的绝妙书写,写出了男人在激情中的坠入,成功之后的失控,自毁自戕与向外的伤害,而著名的俄剧《背叛》则从女性视角展开了另一种维度的拷问,用那个老少通吃,荤素不忌的女人将性与情中的困境升华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激烈地反思过婚姻制度,也就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于婚姻关系进退维谷,我们似乎已经勘察出了婚姻之中的荒诞,但又决然给不出一种更优的解决方案。无论是虚构故事还是现实之中,人们都尝试过给婚姻设定期限,允诺保质期,或者开放式的关系,但最终这些尝试几乎都会走向另一种困境。因为当我们陷入亲密关系时,永远想独占和排他,而当亲密演变为绝对熟悉之后,就又感受到了厌倦的挤压,我们在安全与刺激之间闪转腾挪,不知所措。有人像发现终极谜底般宣称婚姻的本质是经济制度,但哪有这么简单,它混杂了太多无法勘验的杂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在婚姻关系中的困境无非就是因为贪婪。我们贪恋于一切奖赏机制带来的快慰,却不想承受这一切的任何一点副作用。所以,试图解决这种困境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狂妄。

《婚姻生活》中的男主角乔纳森最后的状态算是什么?又一次展开的亲密关系,却有理有据有节,做好随时抽身的准备,那有限亲密,适当疏离算是渣吗?或是理性吗?又或者只是可怜的心理自保机制?而他与米拉的关系呢,算是爱吗?算是爱的升华吗?他们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那栋已经不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重新扮演起一种已经不属于彼此的关系。他们不再像去定义那种状态。就像我们所有人在爱与婚姻面前的状态,都不过是盲人摸象的拙劣评论者。

(本文首发《南方人物周刊》专栏)

 2 ) 挽留与出走之间,谁已伤裂丨细说《婚姻生活》第二集

第二集:波利

一、楼下·坦白

第二集也是从跟拍演员入场开始,这次捕捉的是饰演乔纳森的演员进场的一些琐碎。首先看到的是所有剧组人员都佩戴防护用具,让人一眼得知是在疫情期间的拍摄,一下拉近与观众的现实触感。

乔纳森接过道具手机,在入口处和大概是导演的人聊了几句,说到73年原版《婚姻生活》的女主角非常有表现力,我双手赞同。 乔纳森倚在床上,很快就入了戏。这是一个静静的烦闷的夜,在轻音乐中也无心阅读。这是一个典型的乔纳森口中描述的米拉离家不在的夜。乔纳森还要安慰也在想着米拉的艾娃。在孩子的床头,永远搁着一个平板电脑,大特写画面中,是一片枯燥的电子雨幕,发出潺潺的电子雨声。这样的生活,就像一所中产阶级的小纸房子,精心营造着一种幸福的假象。那些真实的、残酷的,都被非自然的假象笼罩着。

然后乔纳森来到了自己那间逼仄的小阁楼工作间,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艾娃侵占了他的活动空间,米拉说应该将这里改造一下。 透过玻璃窗外面是大雪的天气,更添苦闷。乔纳森也无心工作,随手打开了一个色情主页,荧光照在他呆滞的脸上,这苦闷的夜需要被打发一下。

小我地怡情过后,懒散地哼着歌,下楼吃一碗冰箱中剩下的意面,一个独居家中的中年男性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出来。 看到妻子提前回来,乔纳森露出惊喜地将身子摆动过去,仿佛上了水汽的木柴被点燃起来。可米拉的兴致却不像他这么高,声音中透着疲惫,总像在叹息。当她握着水杯犹疑地望了一眼丈夫,问他拿出红酒时,这个漫长的夜晚才算是开始了。

一点悬疑既起,紧接着又来两笔,先是凯特突如其来的短信,再是皮特不知为何闪避乔纳森。而且也点出自堕胎事件后,已经几个月以上了,这样长的时间可以发生任何变故。 接着再重重来一笔,说装修房子的事。这件事是在医院时米拉提出来的,但现在她突然不关心了。乔纳森对米拉存在着彻头彻尾的误解,因为此事的起因只是想起到一个安慰,所以一开始它的意义就不在于一件事本身,可乔纳森就是不明白妻子的用心,而如今这件事中断了,也是因为米拉的心态已经变了。

这件事对米拉只存在抽象层面的意义,当乔纳森那样漫长、细微地找她商榷时,无疑只是一种折磨。从中也可见,两人一个感性思维模式,一个理性思维模式,撕裂得很厉害。 同时二人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分歧也仿佛一个隐喻,米拉心中想的是整栋房子的问题,乔纳森只是在那儿说小阁楼的事,可是房子已经朽坏了呀!随后米拉展现的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行动态势,这里的动作设计也很有心理学的况味。因为当一个人启齿难言时,她做的下一件事却是咀嚼吞咽。仿佛张开的嘴如果不能言说,就势必要被替代物所充填,以平实涌起的冲动。

此后当然终究是再次张嘴,言说不得不言说的事,米拉的外遇。很快,就出现了这句话,我觉得很糟糕,这已经是米拉至少第三次明确说到类似的话语,第二次在流产后,第一次在睡前聊天那里。几次的共性都是,这个女人在愧疚自责,在否定自己。伴随着的,是她多次遮挡住自己的脸,在她人未对其审判之前她已经先行审判了自己,她感到蒙羞。单说眼前这一次吧,她是感受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快乐,既然如此,这就不是糟糕的事。我们也都能看得到米拉在婚姻内所历经的,所匮乏的,我们知道道德意义上的出轨指控对她是绝不可能成立的。

乔纳森的眼神是那种一如既往的伤心眼神,这种眼神也至少明确出现过三次,与米拉那三次自责如榫对卯,一一对应。

外遇的事情早已发生,可是米拉的被动性一直延续到此事,她无法亲口说出,她在等待乔纳森自己发现,这也可见一个长久被压抑的人真的会丧失自主行动能力,即便她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还是难以跨出那一步。而乔纳森还是一如既往地钝感,忽视,这么久都无法发现妻子这样大的变化,这足以证明他对米拉的忽视是长期的。当然我们也已经发现了,他的忽视往往不是无法意识,而是一种自欺式的钝感,对他不想面对的事,他会不让自己往那个方向去想。 乔纳森在剧中第二次哮喘发作,草蛇灰线来了,记住这前两次,米拉都是紧急为他处理,那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米拉非常地惯熟。 乔纳森问你还要继续和那个人进行下去吗,米拉下意识地说,我不知道。但就连她自己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大脑不受自己控制地逃避她的自主意识,缓一缓神,坚定了语气,没错。持续的点头是迫使自己习得自己内心化声音的仪式性动作。

在持续性的盘问和交底之中,事实呈现得越来越多。米拉之所以今晚来说明,是因为今晚已经是“deadline”了,真正的死亡期限,明天她就要和她爱上的男人波利飞去异国他乡。 然后我们应该留意到它的拍法。虽然乔纳森并不是一个攻击性很强的人,但不代表他没有攻击性,他是一个读书人,他的雄性弊病都是以相对柔性或者可笑地说——以文明的方式表露出来的吧。还好影像语言可以让我们更能意识到这段对话的审判意味。从始至终,乔纳森是坐着的,像一个法官,坐在那个代表正确和主动的位置之上,而米拉只应该站着似的,好比当庭陈述、声辨的嫌犯,当她处于这个位置,她身上的污点已经沉淀在胸襟,无法洗却。

可是我们不妨想想,米拉注定只能站在自我辩护的位置吗?莫非她没有理由处在乔纳森的位置?如果二者易位,那个去聆讯、去审断的人变成米拉,有何不妥吗?或者至少,米拉是否拥有一个被任何律例或道义保护的地位,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做的,由我们来为她辩护,甚至发出控诉。 这个情节中不仅有站与坐的讲究,还有小与大的比对。从下面我附上这张图可以明确看出,坐在椅子上的乔纳森高度与站着的米拉齐平,而且他的身躯无疑显得大很多。可能一方面两个演员身高体型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椅子也很高,而且乔纳森是靠近镜头的那一个。

米拉的坦白虽晚,但好歹是坦白了,可乔纳森是怎么回应的呢?他最终的结语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拒绝理解,选择性的钝感,再次出现,显露无疑。乔纳森竟然还在冀图维持表面的平常,自己收拾这收拾那,让米拉先上楼,可米拉手机上“叮”的一声消息提示音,就足以毁灭他所有荒谬的努力。这持续十年的相处模式,在今晚必须被打破。

二、楼上·挽留

1、你背上有淤青

场子换到楼上,那是更私密的空间,两人的卧房。当关系已经濒临决裂,如同两半玉珏的两个人却要仿佛仪式性地合并一晚,这种剧场的内在冲突感多么强烈。 这一集视角偏移到乔纳森这边,我们看着乔纳森心事重重地走上楼梯,会想到第一集米拉同样心事重重地走下楼梯。

在乏味、翻复的配乐中,忽然掺入风铃般轻灵的声音元素,此时乔纳森是走到了艾娃的房门外。这两种声音,前者是乔纳森与米拉的婚姻主基调,后者是牵系、调解、缀饰这段婚姻的功能性旋律。是后者在淡化和遮掩着前者,如果没有后者,这段婚姻会硬性裂解,而不会像稍后呈现的那样纠缠、撕连。 并且这段轻灵的旋律从乔纳森的镜头中响起,也提前暗示出稍后的剧情,孩子将会是乔纳森与妻子bargin的关键砝码。 当乔纳森步入卧室,米拉正在换衣服,他正向清晰地见到了米拉背上被胸衣勒出的深深伤痕。这个镜头与第一集洗漱后展现米拉更衣的镜头是应和并延伸的。它们同样事关痛苦与忍耐,隐蔽在胸衣底下的伤痕是长期束缚与压抑的结果,这种压抑根源于结构性的外力,同时也是被自己内化和巩固了的,正如胸衣很大程度上是男权规训的表现,但也是借由女人之手为自己栓扣上去的。这一集米拉背上的淤青比上一集明显许多,说明这八个月来,她所承受的内心煎熬之剧。

另一个方面,我们要意识到——尤其是当乔纳森这个丈夫的视角被引入这一桥段时——痛苦与忍耐的另一面是冷漠与忽视。显然乔纳森长期地漠视了那些隐性地附着在米拉身上的痛苦,当然他更不会想象到自己也是痛苦的代言者与传导者,因为结合乔纳森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自己就是一件被父权制淬制出的精美产品。 所以即便当乔纳森终于看到米拉身上的伤痕,它体现出的仍旧是深深地忽视,因为它被发现得太晚了,也太表面化了。但也要承认,发现是一切的开端。乔纳森的醒悟极其之晚,但他慢慢开启了反思,其结果在第三集会展示得很清楚。经乔纳森提示身上的伤痕之后,米拉带上了更衣室的门。这个动作,显示米拉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濒临决裂的关系中,遗存着的异样的亲密性,其中的冲突感经由这一个带门的动作带出来了。

2、你想过艾娃吗

稍后,出走与挽留的漫长一幕正式上演了。乔纳森不出所料,迅捷地抛出孩子这个大招,这本也是他为数不多的招式了,但米拉确实很难招架这一点,艾娃是她最感愧对的人。但从米拉的回答来看,她当然对这个层次已经深思熟虑数十百遍,所以她摆出了一套细致详实的流程。但她还是自乱阵脚,因为她确实“过不了自己这关”,乔纳森的话温温和和地,递出的却都是软刀子,那样准确地刺在他最了解的人心窝上。当米拉失控发飙时,乔纳森缓缓起身,锁上房门。这一举动当然可以解读为他对孩子的精心呵护,但它同时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煽动力,并迅速构成它背靠的权力来源。这一举动再次表明,在养育之责上,谁承担起了职责,谁一直在失职,谁拥有正义性,谁处于道德洼地。

当乔纳森贴身在门后,我们都能想象得到那未出现在画面中,却已经出现在画面中,并出现在夫妻二人心头的,是穿过那扇门后的走道,不远处的艾娃的房间,是艾娃的婴儿床,是艾娃反射着荧光的小脸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段分析并不涉及人物的主观心理动机与道德意志,而只是析示出影像自身辐射出来的动机和意志,当然影像也是为人所操控,但操纵它的是影像外的人——创作者们,而剧中人物本身也是影像的一部分,他们也是被操纵的。

3、我们从来没聊过那件事

焦躁难安的米拉则被调度到窗口的位置,坐在窗边,艰难地应对丈夫的责问,艰难地表露内心长久的挣扎与答案。在这段争吵之中,米拉频频朝向窗外张望。你会意识到,这段压力感极强的对话和内心戏,如果不在一个有气孔、有出口的所在进行,是根本无法宣导出来的。

这是一个忍受了十年的慢性自杀,又忍受了八个月的激烈自耗的女人;这是一个自我快被抑制到极限,却终于忍无可忍极度渴求自由的女人。这扇窗,就是她此刻定要攥攫在手的喘息之机——我甚至无法将之称为“自由的可能”,因为这事实上何等卑微、自怜。 虽然自我的恢复如此步履维艰,从她的呼吸与喘息之中你就能感受到那种西西弗斯无法间断地推举巨石的无力感,但至少她已经在努力寻回、重建自我。这一切,从走出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开始。 从米拉的倾吐和乔纳森的反应之中,这空缺的八个月得到了重要的一笔补述。流产一事,对他们各自而言,有着巨大的认知差异。米拉认为在这八个月中,乔纳森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悲愤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而乔纳森认为,在决定流产之前他们已经把事情聊清楚了。可是从他们第一集睡前的聊天方式中我们也能看出,他们是不可能将问题聊清楚的,乔纳森的回避与遮掩,米拉的牺牲和惭愧,才是他们交流时的主旋律。在决定流产时,米拉给自己建立的理由是流产是为了维持婚姻,可是好友凯特一语戳穿了这个荒唐的理由,什么样的婚姻竟然沦落到了需要靠打胎来维持呢?米拉承认,她深心处的理由是她害怕生下了这个孩子之后她再也无法逃离。一对夫妻,两个人,一个不愿承认自己在生气,一个不敢承认自己流产的真实意图。一对人,两颗心,在十年如一日的交流缺失或者说无效沟通中,在一次爆发性事件中,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

4、我们现在来好好聊聊

在裂痕已经崩折、塌方后,乔纳森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坦诚交流的主动性。二人的心理势能发生翻转,却与先前同样错位。先前是米拉试图交流,而乔纳森封闭交流,现在反了过来,但无法交流的局面照旧,因为心态的错位照旧。此时的米拉只想不顾一切地逃向自由,她已经不想再多花功夫复盘婚姻中那种种一经提起就注定纠结、怨怼、耗损的无休无止的细节。简单化是最合乎心境的解释方式和解决方式。

而且关闭交流的选择也有关于过往的不良交流模式。这个模式在采访场景中最先出现,当时他们正在回答有关养育的问题,米拉说,我们就像在互相道歉一样。互相揽责,不过是一种表态,交流依然是零,而且有时候一味地揽责更是一种消极指责的方式。更何况,在第一集睡前的交流场景中,我们也看到了,交流和表达的结局不过是米拉成为最终的过错方,最终还是要由她认领错责,迎合对方的好恶。米拉不想再陷入这样的循环怪圈之中。 乔纳森猛然呈现出的超强交流欲,并非真正的交流渴望,而是面对失控的强烈不甘,他内心的渴望不是交流,而是挽回,只有挽回才能导向重新掌控,回到他能接受的平和之中,即便那平和之下是荒谬的翻涌。但假都是仿真的,当假性的交流已经开始,真正的交流就有可能最终出现。同理,强烈的拒斥体现的也是内心的渴望与匮乏。因此,这段婚姻中真正的交流,就在他们一方假性的交流中和一方强烈的拒斥中,悄然展开了。

5、就像不能呼吸,你懂吗

米拉描述了自己透过感官幻象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概括起来就是,没有心跳,没有呼吸,没有感觉。这正是困在男权制幽冥中女性的典型感受。乔纳森能懂得这种感受吗?他觉得他懂,因为他有哮喘,多么讽刺。病理性的窒息感与自由和自我被抽空的窒息感,是可以类比的吗?

米拉的形容唤起的依旧只是乔纳森的受害心理,当米拉说自己没有感觉时,他对等的是米拉对自己和孩子都丧失了爱意。米拉无疑是爱乔纳森,爱这个家的,只是那种窒息的感觉窒息了爱意,没有氧气爱意无法呼吸下去。这氧气就是自由。出轨是从一扇窗口重新获得了氧气,补充的是自由。因此米拉离开乔纳森,无关爱意,结合新人,也无关爱意,关乎的是自由。 米拉提到了激情。事实上激情这个词是凯特引入的,虽然米拉反感这个词,但是从这次提及,我们可以发现她被凯特的爱情观念影响的痕迹。口头上的反对代表的是旧有那个难以推翻的自己,实际的行为却又表明了新的认同在内心的滋生。

但这里应该提出一个质疑了,激情是导致米拉婚姻问题的决定因素吗?要注意,台词从属于剧中人,反射的是剧中人的认知,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判断他们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认可。尽管米拉描述出了自己的感觉,但是其实她还没有达到理性分析和正确认知的地步,所以她才会将祸因归结到激情丧失的层面,却看不到激情丧失的深层,是自我丧失,自由丧失。

6、他是谁

剧情到此转入下一段落,从结构上来说,也是从婚内宕至婚外,从外部视角反观婚姻内部。

乔纳森开始穷追妻子出轨对象的情况,他是谁?他长什么样?他多大年纪?他做什么的?他高吗?他结婚了吗?你们怎么认识的?你们怎么发生关系的?这些问题的潜台词似乎都是含着比较级的。他比我年轻吗?他比我高大吗?他比我有魅力吗?他比我更有经济实力吗?我到底是哪里比不过他?你是因为这些离开我的吗?虽然对事实的追究是一个人的权利,这样的事情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但普遍性却不代表可以合理化。在乔纳森身上,我们看到他的自卑和自虐反映的是偏执,而偏执的内在是控制,或者说失控。 在米拉对出轨过程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听出她极度压抑之下的的失常、夸张、纵情、释放。她在公司的轮船聚会上跳舞,而她很久没有跳过舞了,以至于乔纳森都不知道她曾经会跳舞(或许当初在话剧社米拉是会跳舞的,乔纳森只是忘了)。

这段婚姻对米拉的抑制是无可置疑的。舞动是生命性的旋转,因此舞蹈在此既是现实层面的,也是隐喻层面的,一个女人失去了生命的舞动,代表她失去了生命力。但和波利的相处唤醒了她的生命力,她向他纵声狂笑,她同他彻夜畅聊,她与他在房间厮缠了两天两夜。 米拉强调自己爱上了波利,我们是否应该相信她呢?其实米拉自己也不相信波利讨好她的那套关于美国女人的巧语,而且米拉回来后又和丈夫做爱了,却又向波利隐瞒自己还爱着丈夫,说明波利对她而言没有到多么独特的程度。从而可见出轨不代表遇见了真爱,出轨的意义在于缓解了婚内问题。再看米拉的一个表述,“我想结束这一切,但他不会让我走”。这两个分句都不是她的意志。

首先,她并不想结束这场外遇,她想结束这一切是以一个失德妻子的口吻在发言,实际上代表的是乔纳森的意志;再者,是否与波利结束关系,也并不取决于她自己,这里体现的又是波利的意志。可见米拉始终还是深陷在男人的意志之中,她在这一集崭露头角的个人自由意志依旧像夹缝的花朵,显得异常艰难,异常微小。 如果米拉无法在经历这段婚姻危机之后,建立具有完整主体性的自我,米拉就会不断重复她过去的感情经历,先深陷情感虐待,后引外水解内火,再度深陷,再度投入新的怀抱。受困于感情内部,于是寻求外部救援,仍然是一种依附模式,是自我无法站立的体现。 其实,米拉强调自己多么爱波利,多么不能离开波利,多么想现在就离开乔纳森,离开这个家,这样的过度表达表达的其实不是爱欲,而是对窒息般的生活决绝的拒斥,对自由垂死般的饥渴。

7、你疯了

乔纳森的挽回仍在继续,但挽留的方式愈发自我讽刺起来。乔纳森用命令式和道德式的语气说,我希望你能倾听自己的想法,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知道你是疯了。

当一个男人用自己的意志取代一个女人的意志时,他绝不会希望这个女人倾听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一个女人开始倾听自己的想法时,他又会否定这是她自己的想法。而“疯子”真是一顶无比经典传统、源远流长的污名桂冠,凡是与男权产生张力的女性,都共同荣享此顶桂冠,因为它的容积广之又广,连一点轻微的逆反也是要扑杀在内的。 身为一个女性,就要注意了,当你越多展现理性,你就会遭遇越多非理性化的指斥。乔纳森穷尽努力,试图将米拉拉回她过去所属的秩序之中。他说,你不是这样的人,表明现在的米拉已经不在过去那套观念秩序和行为秩序之中。 最后,依然是抛出孩子,同一个战术连用两次,是否既可耻又可怜了一点呢?但乔纳森之所以会这样做,也是知道这样做真的有用吧。米拉很难走出对自己母职缺位的过度责备,乔纳森已经将自己是好爸爸,你是坏妈妈这一点深深刻在米拉心里。

米拉在做出今晚的决定之前,已经和凯特深聊过,上一集凯特也说到,她认为夫妻为了自由和幸福而分离,长远而言,反而会给予孩子巨大的能量。米拉某种程度上已经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对此她不够坚定,她还是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又加上她由于工作奔波,与孩子聚少离多,她的愧疚感极深,这就导致她更难做出离婚的决定了。 从目前剧情所展现来看,米拉无法离开乔纳森的最大原因,是孩子。但是究竟是否如此,有没有更深刻更复杂的转折出现,还要看它的下文。

8、我不该经受这些

话说到这里,情绪抵达顶端,密度性的对白消失。米拉已经被击溃,她扑倒在床上痛哭。但是你注意到了吗,乔纳森也捂着脸在一旁徘徊呢?

乔纳森此时的情绪是什么呢?很有意思的,从他的角度而言,他会认为,他相当隐忍和克制,他承受了很多,当她的妻子说出离开会对自己和孩子更好的话时,他都没有勃然大怒,他只是伤心,深深地伤心,但是他忍住眼泪和剧痛,自行消解着这种无助的情绪。与此同时,我还走到了床边,安慰那个深深伤害了我的女人,我依然像过去那样爱她,我愿意原谅她的一切错误。我感受到深深的讽刺感。 当米拉被击倒,当米拉的罪孽感重生,乔纳森那双厚实的手掌也就重新获得了久违的权柄,他温柔地摩挲着,将这权力的光泽抹遍这个女人的发顶、肩臂、脊柱,流被全身。就像一个昏庸腐朽的帝君,重新抓住了他险些丧失的权杖,在流亡途中的小朝廷,对他唯一的臣民继续扮演着他那宽恕者和拯救者的角色。

接着乔纳森做了一件前后矛盾的事情,被他一开始否决的婚姻治疗,现在由他主动提议了。前后区别在于,当婚姻治疗是为了更好地分开时,拒绝。当婚姻治疗成为挽留/束缚妻子的手段时,主动提议。 但米拉的心是真的枯槁了,看来如何用言语挽回也改变不了她只能分离的认知,因此她才说出了这样的话,这段感情很久前就结束了,一种枯竭了的绝望之感。当乔纳森听到这句话时,手摸烙铁般缩回了,他意识到倒下的妻子并没有重归驯顺,他重获的权柄瞬间破灭了。无计可施的乔纳森最后只有苦苦恳求一途,这里发生了一个奇妙的对白。乔纳森说,这太残酷了,I don't deserve this.米拉说,不,You deserve so much more.这里显然用了一次意义偷换,“deserve”既有“应受”,也有“应得”之意。嵌落在两人的对话中,体现出两人不同的心理,一个认为分离是受罪,一个认为分离是解放。

而且这两句话迅速碰撞,还会产生具有讽刺感的歧义效果,因为乍听上去米拉仿佛在说,不,你就该受到更多惩罚。

9、你不要替我感受

米拉真心认为两个人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她同样发现了,乔纳森在这段婚姻中也压抑很久了。当然,这样的婚姻不可能有一方会感到快乐的,这在之前的剧情已经充分显现了。概括而言,就是男女双方虽然所承受的有轻重之别,但是二者事实上都处在同一个被压迫的结构之下,因为父权体制的压迫性不会仅仅只对女性生效。 乔纳森作为一个文化研究学者,他可以口若悬河地批判资本主义体制,但他却对父权制没有反省能力,他的行为表明他在不断复制着父权文化对他格式化输入的一切。在米拉仅仅是说出他内心的实情时,他却产生很大的逆反心理,认为米拉是在替他思考和感受。乔纳森说,你不要告诉我,我在想什么,你不要替我感受。

可是一方面,女性被男权体制压迫的内在逻辑之一不就是女性要想男人所想,还要认可这是自己所想吗?乔纳森难道意识不到吗,在这段婚姻中,你享受过多少次这种她为你着想,以你的主见为主见的红利? 另一方面,男权体制下的男人最常做的事,不就是理所当然地代替女性思考,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方的想法吗?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的话从乔纳森口中说不来,是多么讽刺。

10、谈话的毒药

说到这里,已经是一个僵局。乔纳森所有的挽留都失效了,而米拉所有关于出走和分离的解释也都失效了。这场漫长的对谈/撕扯,是乔纳森一定要求进行的,一开始米拉就并不想聊,而现在她的结束语也是,我们所说的这些,除了增添痛苦,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她一开始就知道会是这样,所以她一开始的选择是避免开始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米拉能够预知这样的结局呢?为什么米拉无法进行这样的对谈,一进行就会这样痛苦呢?因为——或许米拉未曾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过程,但是米拉已经无数次体验过这样的对话逻辑。 因为这永远不是公平对等的交流,男权的训诫、教导永远充斥在对话里,无孔不入,折磨损耗着女性的神经和大脑。这样的对话,解决的不是问题,它解决的只是女性的主体性,女性的个人意志。它像融入血液的毒素,毒不至死,却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你已经死去了,以一种活着的样态。当这种男权的逻辑抵达顶端,如同《甄嬛传》所呈现的,那么,一个女人要想肉体地活着,便只能灵魂地死去。如果她想灵魂地活着,便只能肉体地死去。

死与生混淆了,重叠了,无论生还是死,对一个需要身体和灵魂并存才拥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言都意义匮乏了,因为你的自由只剩下,选择怎样地死,肉体地死,或灵魂地死。当一个人只拥有这样的自由时,自由尚只是一个负值。 这个夜晚的终结方式是这样的:男人眉头拧结,勉力伸出手掌,摩挲着女人身上的织物,发出噪耳难听的声响,与此同时,女人哽咽吞声,说,我好羞愧;男人收回手掌,转过身去,沉默地伤心,却发现女人缓缓却紧紧地从身后抱住了他。在剧痛的撕裂之中,他们仍然取得了某种平和,你仍然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爱。

如果没有这般相爱,问题倒是简单了,毕竟只有相爱的两个人才有感情问题可谈的必要,否则那只是你自己一个人的问题。正因是相爱的,正因不洒狗血,正因它探讨人性与社会,而非只是要拍出一系列刺激的事件和情节,这部剧才变得那么严肃有价值。 但是就目前而言,乔纳森和米拉的问题,在共识上还停留在原地,没能往前推进,但意识的落后,也阻挡不了人们在行动上的迈进,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大变的关头。 当再度拍摄室内的空镜时,与上集相比,表面的清洁、和美已然丧失,此刻是通体暗调,衰颓气象,那些凌乱的局部和被污染的角落,却已遮掩不住。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夜,别离的钟声仍在催响。

三、楼下·出走

次日天亮,新的一天到来,这段婚姻也不可避免地翻开新的一页。焦虑凝结在乔纳森的眉间,他支起身体紧张地观察着妻子的动态,他的情绪依然与昨夜相连。

而米拉却暂时忘却了她此行的目的,微微沉迷的嘴角停留在过去的婚姻线索之中,还伸手温柔地抚摸了丈夫的脸。乔纳森紧张的情绪因此缓解,觉得妻子或许已经转变心意,这才重新躺下,双眼仍关注着妻子。 但这片刻的甜蜜如同瓶底未及摇起的沉淀,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失去稳态的旧时情态中散逸无踪了。清转过来的米拉,即刻起床,着手出逃。 本集再次出现二人同框的洗漱情节。与之前相较,这次没有了交谈,一个动作懒散,仿佛不想时间往前推进,一个动作仓促,仿佛只想让时间快些流逝,这也反映出他们一个欲留一个欲走的心理,而空间中显著的声音元素只有电动牙刷的电流声。乔纳森的牙刷是同一把,但第一集时有意没有加入电动牙刷的声音元素,而这一集特意加入了,目的就是产生差异效果,从差异中生成意义和表达。电动牙刷滋滋嘎嘎的声音听上去就像锯子,暗示二人关系上的一次切割。

在之后收拾衣物和厨房争吵的情节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那些之前我们已经见惯了的东西,夫妻二人的种种对比依旧如此鲜明。米拉惊慌失措,将东西堆得乱七八糟,乔纳森一丝不苟,将物件码得齐齐整整。米拉想要拒绝帮助,此刻就开始分割,却被乔纳森一把推开,继续操持着米拉的事务。米拉闭着眼睛撂下狠话(你对我丧失吸引力了),对丈夫的哮喘也不再照管,横下一条心只为迅速撤离。乔纳森不断要求交谈,交谈,一味拖延,试图以常态化的态度应对顽疾。

从中可以再次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婚内状态和心理境况的对比。米拉惊恐,压抑,没有自主性,急于出逃;乔纳森严谨,控制,掩耳盗铃,而且自虐。 但有一件事米拉却下不了决心,昨晚米拉说她会亲口向艾娃解释自己的决定,但是她终究没能做到。或许你看到的这是一场匆忙而草率的出走和分离,但是这也恰恰证明了一段漫长感情和婚姻切割时的参差艰难。 我们可以看到,乔纳森的挽留方式经历从精神到物理、从深层到浅层、从实用到形式、从有效到无效的过程,他的挽留过程其实也体现出男性强权在整个事件中逐渐崩解、失效的过程。当乔纳森最后的挽留只剩下身体的紧缚,他也只得接受自己已经失败的事实,目送爱人离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乔纳森还没有放弃,他的挽留仍没有停止,他将电话打给了米拉的密友凯特,米拉提到过她和凯特讨论过自己的婚姻。但凯特和米拉是同一个阵线的姐妹,而且米拉的决定本身就受了凯特的影响,所以凯特怎么可能支持乔纳森呢。最后这完全不起作用的一次挽留,除了表现出乔纳森有多么不知死心,有多么难舍难离之外,从结构上来说,它是一笔余波。写小说编故事,高潮过后,戛然而止是一种选择,而余波演漾,是一种自然和逻辑的处理,因为人的情绪、行为仿佛抛物线,而非断崖。另外,这次挽回是一个只有乔纳森独自面对的困境空间,我们得以看到他更为本真的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乔纳森完成了一次情绪宣泄,这是在面对米拉时不可能有的。但同时我们更尖锐、清晰地看出他对自身的压抑多么深,这从他在暴走和剧痛之际,猛然啃咬手掌的举动中强烈展现,从中可见他在情绪和性格上的极端克制,他对自己的过分苛刻。

而这样的性格展现,也预留了一个空间,让剧集接下来可以探讨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出身背景与他的人格形成,与他的婚姻和关系模式之间的关系。 最后孩子的意外出现,艾娃以很糟糕的方式得知了父母的婚变,也成为乔纳森与米拉这次沟通交流的一个注脚和缩影,因为他们处理得真的很糟糕。 与上一集对应,仍是一组以房屋为主体和核心意象的空镜头作为一幕的终结,使用的音乐也是同一段旋律,但是旋律的色调已经发生嬗变,它变得更为幽深,更为冷寂了,就像画面中所展现的这个时令,这一幕幕冬景一样。配乐的嬗变对应的正是故事和关系之间的嬗变,上一度仍是潜在的变换,这一回已是清晰的割裂。

群鸟翔集和春色蔓延都消失了,生机消失了,凋零和死亡统治了一切。天上一双鸟,在冷噤中寻觅,不知何处才能寄身同度,双双捱过这场大雪。地上一只松鼠,已经只能独自忧虑着如何越过这个冬天。悬疑、冷寂的旋律,经历微变、复沓、缠绕,仿佛为这个家所在的一幕一幕垂祷。空旷的尺度,大幅雪景,湿冷黑枝,黑与白色彩上的突兀对比与氛围上的高度融合同时发生效力,真有几分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中的冷郁、肃杀。

地上一串小脚印,从家中奔跑出来,一直蔓延到画面之外,强烈的不安挟制着每一个观众。

影评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段雪生

细说婚姻生活豆列合辑

 3 ) She just didn't know who she was

我最好的朋友Jen是纽约本地人,我们从本科还是teen的年纪就经常在一起玩,很多方面我们都很像:爱美,梦想成为超模,对健身和营养饮食痴迷,爱车,逛夜店,旅行... 那时她身高条件比我好很多、如愿走T台时我心里的羡慕,到今天都记忆犹新。在生活中她也是永远都比我快一点,包括结婚生子。

那年她才24岁,她先生是欧洲某国的首富,结婚的时候他们约会了将近三年。很多人质疑Jen是为了钱,我很清楚他们两人的情况,Jen对男人的爱超过了我见过的她生活中的一切,他是她的全部,就是这样。很快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十五个月后,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这是一切矛盾和Jen痛苦的开始。是的,他们有条件请足够多足够好的保姆,可是作为妈妈该做的事情Jen一直都是亲自在做。因为连续怀孕、也有她身体的原因,她不仅身材严重走样也留下了慢性疾病,模特是做不成了,然后因为太多时间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很多过去他们夫妇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度假、晚上一起出去活动这些也很难成行。她先生比较活泼爱玩,也不是不管孩子,就是不可能带很多那种情况,有了孩子后也不满Jen一直忽略他,他们矛盾越来越多。

这些都发生在三四年的时间之内,我几乎每天都有和Jen通电话短信,知晓她的所有情况和心情。她的两个儿子是我的God son,我很爱他们,很可爱聪明,可是,真的,我看到Jen付出的一切,从我这样一个女人的角度去描述,我只能形容为痛苦。以前我一直都认为产后抑郁是矫情,在Jen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抑郁症的时间之长和可怕,我眼里超级正面自信的女孩一下子变得连家门都不太愿意出,几年里不敢穿裙子,他先生碰她一下她就生气到可以暴怒。更不要说她不得不放弃的事业,个人时间和圈子,我自问做不到。

我时常审视自己的生活,哪些部分令自己感到开心幸福,哪些使自己焦虑,哪些会让自己觉得无助。。什么我可以失去了一样活得很好,离开了什么会让我深陷抑郁,我尝试一切,走过尽可能多的地方、目睹和对话尽可能多的人,我想也许我还不够了解这个世界、也许我还不够资格去畅谈人生,但我很了解我自己,非常了解。回顾我外婆,母亲,Jen和那些跟自己亲近的女性的人生,我深知她们作为母亲所付出和放弃的很多东西,我做不到。是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责任感的女人,如果我有孩子,我会和她们一样理性地为了孩子,做出那些外人看起来轻而易举、其实在内心里足以杀死自己的放弃 ,是的,在理性和道德的角度我可以做到她们做的那些,但是我会失去我自己。And I love myself so so much

回到这部在威尼斯期间看的也许叫做迷你剧的片子,Scenes from a marriage 中文译为【婚姻生活】,我不看评论都知道很多人会说,女主自私,矫情,自作自受,或者结局意外等等。我完全不这么理解。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展现了成长,自我探索,自我认知,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只不过女主到最后也还是没了解自己,而男主在经历了痛苦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和需要,终于懂得了自己,明白了这是一段注定失败的婚姻。他走出象征他们婚姻的房子不单预示着他离开了婚姻,更表明了他内心的成长。

就像我认识的很多女性一样,受社会环境和普遍价值观的影响,女主下意识把婚姻和孩子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十几年的恋爱婚姻生活中,她从来都没尝试了解过自己是谁,到底需要什么,只是下意识的沮丧和不满足。以至到选择情人的时候还是选择了跟自己生活目标不一样的人,当然有可能她只是当时急于离开抑郁的家庭生活、匆忙跳入另一段关系而已。

我无意评论任何人的任何选择,一如既往不咨询意见也不会参与讨论。每个人有一万个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那样,人生是自己的,自己觉得舒服就好。我表达的观点只不过是self knowing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对有些人来说一家几口其乐融融是人生最重要的收获和满足;而对我个人来说,我需要私人时间,旅行,社交圈,事业,社会活动,晚上dress up吃一顿晚餐,等等,没有这些或许我也能活下去,但那种精神死亡我无法接受。

应该是在剧情第二部分的最后,女主在一个下雪的早晨无论如何要收拾行李离开那个家,当时她说,如果我今天不走以后可能就再也走不了了。那么巧,我有过一段几乎一样的往事,离开了一个所有人都认为可以成为最好的丈夫和父亲、期待我为了爱改变自己的他。只不过对于感情我从未焦虑过,我不怕经历孤独和冷淡,或者被拒绝,如果不是那些过去,在遇到我先生Gab的时候我如何一开始就知道他就是那个人。

我们在一起大概才一个月的时候,有天Gab问我如何看待婚姻和孩子。我说我应该会结婚,但是关于孩子我很保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Gab告诉我,两个人的关系是否走向婚姻其实对个人不会有很多影响,但是孩子却会彻底改变两个人的人生。那天我们有了很坦诚的交流,深度探讨、了解了彼此是谁,对生活的期许,也认同两人一起需要妥协没错,但如果维持一段关系意味着要改变自己身上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那么还不如结束。You are perfect as you are 这是Gab给我最深刻自然,也是最让我安心的爱。

 4 ) 从此温馨亦是冰冷,冰冷亦是温馨丨细说《婚姻生活》第五集

二三十岁的我们能看懂《婚姻生活》吗?但这真是年龄和阅历的问题吗?

第五集:午夜时分,地球某处,黑暗小屋

1、今朝

本集开头以黑衣深雪中一场肃重萧索的葬礼启始叙事,结尾以一首短诗将叙事掷入无际无垠的寥廓微茫。再加上首尾相续一体的(同一首)远淡配乐,苍苍冷意,幽幽入骨,岂能不察?

开头是一个序幕,并列交代了乔纳森和米拉各自一段生活现状。

乔纳森对父亲的墓志铭——备受爱戴与爱悯他人(loved and loving)——提出异议,暴露他与父亲之间的深刻矛盾。米拉婉拒了波利介绍的一份出色的工作,平常的装束与发色表明她已失去继续在事业上竞逐的雄心,同时她也拒绝了波利进一步与自己约会的请求。

车中谈话,透露出乔纳森的父亲性格专制,连汽车都不允许乔纳森的母亲驾驶。乔纳森认为父亲的死具有积极意义,家人不必再生活在他的权力阴影之下。但母亲全然不这么认为,两人的对话凸显新老两代人之间爱情婚姻观的差别悬殊。旧式观念以父权为大,重视家庭稳定,却压制了自由,夫妻间的情谊也很难与新式的爱情对等,孩子又经常成为夫妻维持形式婚姻的理由,因为相信离婚对孩子不利。我们看到了之前乔纳森的人格和婚姻如何延续了这种模式,也看到了(并且将继续在本集看到)后来乔纳森如何对这种家庭和婚姻模式产生了逆反,并与之决裂。

餐厅外谈话,显示出波利的观念与乔纳森的母亲暗合,于他而言,爱情基本等同婚姻维系、家庭稳定。我们已经看到之前的米拉如何被这套模式反复挟持,始终难觅自我。而本集我们将看到米拉已经进入一种新的爱欲模式之中。

乔纳森和米拉均步入新的阶段,这是否意味着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呢?这是需要在本集进行观察的事情。

2、巡礼

米拉在火车站外,等待乔纳森。她将艾娃寄放到了同学家中,这又会引起了艾娃对母亲的猜测和反感,父母私下相见的事情也并没有告知艾娃,从通话中可以听出母子关系延续了一向的隔膜状态。

这一天是两人当初确定恋爱关系的纪念日,也就是乔纳森哮喘发作被米拉送去急诊室,被医院误会他们是情侣的那一天,那已经是十七年前。

乔纳森将要给米拉一个惊喜,开车去往目的地时,感觉镜头和音乐隐晦地植入了一个奔驰车广告。米拉开的这款车型看起来是简单实用,与她现在普通中产的状态吻合,所以这个广告插入的时机也挺巧吧,面向的正是普遍性意义上的中产家庭。

目的地抵达,看起来一点也不惊喜,这不正是他们婚姻的坟场,那座从前的旧居吗?

第二集米拉离开得多么决绝,第三集一反,米拉回归的渴望多么心切;第四集乔纳森离开得同样决绝,这一集又是一转,却发现他并未告别曾经。

情人相诀之后,一种情况是,过往烟消云散,谁也不再念想。一种情况是,某一方依依迟迟,频频回顾。于是,曾经二人共筑,后来已经坍毁的爱欲桃源,在此人的梦境与悬想中却原原本本地留影存摄了一份,成为他一人的爱欲宇宙。它是虚幻的,独自悬浮的宇宙,因为不再有现实的情节作为凭证,也无从在他人的意识中获得对照。从此,这温馨被冷冻,如同不再生长也不再衰老的早逝之人。然而这温馨不会再发生丝毫差池,它以结束或死亡的方式得以永恒,虽然永恒得令人绝望。

因此流连旧梦,甚至潜入过往,是一种温馨的绝望仪式,那正是乔纳森此刻做的事。然而稍有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人,他是和曾经的爱人同赴旧梦,联手身为时空的窃贼,一齐潜入封存的爱欲宇宙。

那么,一个人做这种事时是绝望的,两个旧日的情侣一起做呢,会变得不绝望吗?

然而,潜入记忆的空间与潜入现实的场所着实不同,后者显然是个错误的决定。甫一进门的一刹那,等着去印证和确认的期待就已落空。潜入的目的本为唤醒温馨的过往,却发现自己曾经的婚姻现场已经面目全改,彻底成为他人的婚姻现场。

缓步慢行,细致观察,欲对旧日致以温馨的巡礼,目光所抚摸的,却只是他双爱侣构筑耕耘的岩石土壤,那属于自己两人的爱欲巢穴处于目光无法抚摸到的下方冲积层,质变为化石,更多的只是土方,成为被埋葬的无数微型爱欲文明之一。地壳表面已是另一段婚姻,另一个家庭的无声叙事。

偶尔在他人的砖墙柱石辨认出几颗熟悉的碎石,也已经失去昔日的意义,因为那已是他人的建筑材料,从此标记的是他人的气味、指纹。

在他人的地盘,运行的是新的空间法则,外来者须得阅读他人的规定,接受他人的约束,凡此种种只是加倍证明,此非尔等巢穴,你们只是这一空间的局外者和闯入之人。

事实上正是如此,在你的爱巢之下或之上,过去或将来,都曾或都将累积、分布无数的微型爱欲文明,一代一代,一层一层,谁人可辨?可辨的永远只是处于现在时态的地表这层。

3、逆旅

借用这家主人的酒精,两人开始对话。

乔纳森告诉米拉自己和母亲发生争吵,米拉对此的评价是,你在母亲面前就会变成一个小男孩。此时画面所呈现的情态,让人意识到米拉和乔纳森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存在这种属性,米拉对乔纳森的顺从之中也有母性的包容在内。

乔纳森又说到自己与母亲表面僵化实际又互相关心的关系,米拉仿佛无意地说到,是的,我懂。其实说这话时,她代入了自己和乔纳森相处的感受。作为反例,乔纳森认为自己和米拉至少是深入交流过的。米拉其实并不能认同这一点的,但是她轻轻跳开了这个发生无数次的话头,选择不再分辨这件事。米拉这些细微反应,乔纳森如从前一样难以察觉。

接下来谈到的事交代了两人这一次旧情复燃的场景;对这段充满情欲的讲述又作为一种调情手段,激发了这一场景中二人的情欲。

一个月前乔纳森的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米拉登门拜访,那是乔纳森与米拉离婚后首次见面。暌违经年,彼此间的情欲再度喷薄,两人竟然在乔纳森服丧期间天雷勾动地火,延烧得不可收拾,甚至引起乔纳森母亲的疑心,上去敲门。

对米拉毫无逆料的出现,乔纳森形容,你就这么出现了,像一个幽灵(apparition)。当初琼·贝兹在《钻石与铁锈》这首歌的首句词就用了类似的说法来形容分手十年之后,鲍勃·迪伦突如其来的一个电话:“Well I'll be damned,Here comes your ghost again。”

人如同幽灵、鬼魂,因为人所挟卷的往事、回忆如同隔世、幻影,正如此刻他们一边吃着披萨外卖,一边继续观看房屋内设时的感想。米拉轻微地愤怒,怎么能改动我的布局设计?潜台词是,属于我的一切怎么可以都消失不见了!

连在旧日的基地都已经无法追寻过往的一切,其他场所就更不必说了,对这种无奈米拉选择了接受,也不愿另起炉灶,在新的关系中重建一座新居,因此如今她住在酒店。

酒店这种场所是当不了家的,标准化的布置决定了你和所有来访者一样都只是顾客。且酒店是对家的意义抽空,家的气息在酒店是不会存在的。即便你设法营造,也是不可贮留的,因为居住酒店一事明确无比的消费性质。居住只是暂时,它永远在提醒你自己身为一个消费者的自觉,你无法欺骗自己这里属于你,虽然在当代城市中的人们居住的公寓、小区和酒店的外在结构实则大同小异。

4、倒错

对这一实情的认知和选择,米拉比乔纳森彻底。乔纳森目前这段新的婚姻以家的外在形状,掩饰着其内部空洞的真实。米拉认为,这种事,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于是她宁可独身,宁可不要回避人生如逆旅的真相。

这样一看,米拉已经不是过去那个米拉了,在她身上罕有的主体性如今已然豹变初成。

乔纳森不能相信这一点,他将米拉的独身选择仍旧视为状态不佳的表现。但米拉告诉他,现在的自己,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从前她恰恰是缺失了这样一种选择和体验。可见米拉终于从依附和流连的关系模式中脱离了出来。

米拉原生家庭中的上一代关系模式对她的影响在这一集终于有所显露,她的母亲有多次婚姻,到后来不再信任婚姻,甚至劝她不要结婚。米拉也因此不信任自己能进行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关系。

在与乔纳森确定之前,米拉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与乔纳森走入婚姻,是她试图打破这个循环的勇敢一跃。虽然后来仍然失败,但我们也更能理解米拉这段婚姻中能够坚持十二年,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的。

此时有意思的是,米拉对乔纳森作了一番评论,这番评论和乔纳森之前对她的那番评论何其相似。米拉说,我认为你不可能独自生活,你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有一个见证者。

如果看过稍后的情节,我们会知道乔纳森现在也已经有了新的婚姻,回想几年前米拉出走的那段时期,会发现两人的状态又恰好来了一次翻转。当时,米拉进入新的关系,乔纳森独身;现在,乔纳森进入新的关系,米拉独身。当时,乔纳森认为米拉无法忍受孤独;现在,米拉认为乔纳森无法忍受孤独。

他们相互之间趋同的判断,是一种偏见、浅见,还是恰如其分的确见、明见?我认为既是偏见,也是明见,因为所有人应该都是这样一种动物,谁都不会天生宁愿孤独一世。

在作出对乔纳森的判断时,米拉又表现出了母性的语言、情态和动作,抚摸、宽慰着有些受伤的乔纳森。镜头语言也呈现了这一点,米拉处在画面的上半部分,环抱着处在下半部分的乔纳森,就像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

声音元素也体现了这一点,米拉是不断表达和陈述的那一个,乔纳森有时点头,有时发出婴儿般的鼻音,回应着前妻,更多时候是乖顺地听着。

和米拉的对话,像撕下胶带一样,撕下了乔纳森常态的装饰,撬动了乔纳森内心

潜在的恐惧,这体现在随后在从前的卧床上进行失败的重温仪式时哮喘的出现,以及结尾前的惊悸之梦。

我将他们在从前的卧床上所做的性爱尝试,视作一种对过去的模仿行为,一种以现在的动作去吻合过往情境的仪式。

结果是失败,时过境迁,尤其是心境已迁,旧梦重温实难,因此乔纳森发出感慨,重回此地的感觉真是太怪了。

一切终究回不去了,即便只是一时的刻意模仿,获得的也只是虚假的感受。此时情绪下宕,两人各自起身,只是方向不同。乔纳森向外向下,拾掇杯盘,是要离开的态势。米拉向内向上,探索之中,意外发现一片洞天之所。

此时场景下层的乔纳森有如穴居的鼹鼠,在黑暗中悄言细语的一通电话,向观众彻底交待了他现下的婚姻状况。乔纳森再婚,有了新家,有了一个和他同教的妻子,两人共同有了一个孩子。

当这一体量不小的现实状况装盛在名为观看的餐桌之上,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这个空间,在主角二人目前的关系和身份中,产生了多重的错乱和尴尬。

一者,之前,他们身在这一属于自己的婚姻场景中,心却已处在这一婚姻场景之外;现在,他们潜入曾经属于自己如今已经属于他人的婚姻场景之中,企图寻找自己曾经的婚姻记忆,复制曾经的爱意温馨。

再者,他们从情侣到成为怨侣到成为地下情侣,从婚姻关系到走出婚姻到成为婚外情关系,从米拉发生外遇却和乔纳森难舍难分到乔纳森有了新的家庭却和米拉发生外遇。

又及,乔纳森从婚姻道德主义者变成婚姻道德失守者,米拉从爱情依赖者变成独身主义者。

5、尖阁

场景上方的米拉却发现了阁楼里的秘密基地,那里的布置、装点仿佛正是他们从前想要的样子,他们多次聊起过这件事,却从来没有真正去实行过。

一栋房子,首层用于生命的跃动,二层用于身体的静息,而最上方那一层小小尖尖的阁楼,仿佛灵魂的扬逸之梯,爱欲的升华之门。往日在他们手中,这里几乎是无人打理的荒芜所在,如今却成为另一个家庭的梦幻天堂。

于是他们在此间的纵情享乐,假借和盗取的性质变得更为浓厚,在爱欲之域,这几近非法。

这矗于整座楼屋最上方的阁楼如同金字塔尖,它是一个高点,也是一个终点,是这场有关婚姻漫长的讲述、对话和辩论的最后十码,是这段爱欲探讨某种程度的极点所在,也是整部叙事最后一个相对空间。渡过此地,我们将腾挪一变,进入全新的境界,可能是高空,可能是深渊,当然也可能只是一个看似质变实则存在某种共性的新的轮回。

当两人躺在阁楼的床铺上时,剧情很明显地对乔纳森目前陷入的境地进行了探讨。

乔纳森已婚,却和米拉旧情复燃,也多次和其他女人发生外遇,而且你能意识到这将成为他的常态,虽然这事实上并不可耻,因为相对许多人而言,乔纳森只是更晚地走到了这一步。

爱情对他而言是前半生的事物,留在了他和米拉结束的婚姻里,如今已经失传。婚姻对他而言已经绝对地丧失爱的内涵了,婚姻的内涵已经严重工具化,非常具体地归结到某些实际功能,比如生育。对婚姻的存续他已不再抱以期待,其实也不必再抱以期待。

已经可以看见婚姻制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性的脆弱和消亡的前景,如果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实的话。现在已经不是过去,无爱的婚姻可以因女性的经济性依附而广泛存在,因女性没有在社会上竞争和发展的自由而广泛存在。虽然婚姻的源起和本质可以说本来就不是爱情,但是至少我们以爱情的名义对它进行了包装和定义。如果这层糖纸不再有效,婚姻制的道德性已经瓦解,法律上赤裸的强制也将难以为继。

新的妻子虽然来自和乔纳森相同的文化背景,有共同语言,他却对她却并没有爱情,或者说“以某种方式爱”。

事实上,将这种“爱”还称之为爱已经可说是名实颠倒、巧立名目了。随后,乔纳森说出全剧最令人感到悲哀的台词,“我不可能再以爱你的方式爱别人了”。这种悲哀不是从这句话的字词表面获得的,它来自这句话含蓄未言的本意,而米拉和我们实则都体会到了它的本意。乔纳森深爱过米拉,之后他没有爱过任何人,也几乎不可能再爱了,可以说,爱这种能力、这种事物在他生命中已经消亡。正如前文所说,爱情是他前半生的事物,永远留在了他和米拉的那段关系之中。

如今,即便是他和米拉共处的时候,也不能说现在的他还在爱着现在的米拉,这种约会更好的定义可能是“祭奠”,而非“爱”。现在的他通过现在的米拉,祭奠曾经的他对曾经的米拉的爱。

虽然这是如此冷沁骨髓的悲哀,但乔纳森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状态轻松,仿佛这真的是最适宜的情形了。

这样的乔纳森是对那个受困道德律令的男孩最根本地反叛,或者说最彻底的远离,这仿佛是最革命的行径,又仿佛只是最懦弱的自弃。

当乔纳森说出那句他“以某种方式爱”着自己现在的妻子时,这时的乔纳森一定会意识到他说了和母亲近似的话。

这句话使得这整整五集基于爱欲关系的转变、发展、重建而进行的探讨变得无比焦虑,因为一种轮回般的宿命感仿佛一张浩大的天网恢恢笼罩,仿佛现在和过去,今天和历史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处在一个人类无能俯瞰全貌的巨大循环之中,我们自以为的转折与脱轨,只是其中的一道小环。

我们一定会认为乔纳森的婚姻爱情与父母之间的婚姻爱情有着本质区别,可是在此我们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个共性,那就是无爱却因某种原因或看似无因的惯性而存续着。

那么事实就是,从前的婚姻与爱无必然关系;后来人们叛离这一传统,意欲建立基于爱欲的婚姻,并且某种程度上我们自以为实现了这一新的建筑;然而现在,我们开始全面地怀疑自己之前视之为爱的事物,进而弃绝爱,爱已不再是一种必要的追求。

如此一来,是否一场漫漫远征没有收获任何荣誉和价值,最终兜兜转转不过回归到旧式传统?某种程度上这的确变成一场轮回,某种程度上甚至更糟了。因为毕生待在囚牢的人至少对囚牢外部的世界充满自由的遐想,可是在囚牢外部的世界探索过却没得到自由的人,是绝望的,因为他们还能去往何方呢?

可是若要说,这种新的局面是彻底绝望的,也不尽然。让我们从好的方面想。我认为,这说明当今世界,对爱欲的思考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必须面对那些暧昧不明的爱欲问题。

最坏的结果不外乎就是,爱被证明从不存在,可是那又如何,那真的是不能面对的结果吗?难不成你希望一直被蒙在鼓里?

我们只需要基于最新的认知,相应地反思和祛魅从前的爱欲体系,建立基于最新认知的爱欲体系。

如果证明爱只是一种应激反应,只是现在时态下的片刻状态,那么现行的婚姻制就是与之不相匹配的,因为它意味着双方过度的耦合,因为它的前提和目的是双方情感的长期延续。那么或许我们就应该重建新的婚姻制,让婚姻变成一份更短期的契约,一个更容易离出的机制。你可以签订一份一个月(也可以半年,或一星期)续约一次的婚约,如果发生异议,双方在这一月结束后即可终止合约。

如果证明了爱不存在,那么让这古老的婚姻制昂首阔步地走进历史博物馆之中,就可以了。从此以后,我们不必再受爱欲问题困扰,不必再上演那些或痴情或薄幸的戏剧,我们老老实实(或痛痛快快)在其他领域追寻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

在爱欲关系的宿命轮回中,也呈现了人类对话交流的宿命轮回。剧中的高频词是talk,可是交流最终形成了吗,问题解决了吗?一个人始终的局限,一段感情毕竟的失败,一些问题末了的未解,或许正告诉我们,作为体制的文明多么僵固,强大,惯性,长久;反过来看,即表明人力多么渺小,表明单从个体层面解决历史和社会问题的不可行,以及这种文明体制应该被冲击,被革命,被重建的迫切与必要。这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深入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实践自己的认知,将个体的实践逐渐变成社会现象,变成新的社会共识,以此建立新的爱欲文明。

乔纳森的婚姻关系,从此不再属于通常的亲密关系,也并不属于通常的开放关系,因为开放关系并不排斥亲密关系,而是可以兼容的,可是乔纳森的婚姻关系还属于亲密关系吗?

他现在还是否具备爱情?或者是否还可能具备爱情?他现在的关系模式应该如何定义?难道乔纳森经过重重周折,不过蜕变成了一个渣男?但显然,他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渣男。

米拉难道成了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吗?乔纳森和米拉的关系仅仅是婚外情而已?基于之前二人所进行的那些关系探索,爱欲思辨,它显然又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第三者角色和出轨关系可以概括的。

以通常的概念已经无法顺利、精确地定义这一切,虽然这一切已经是人类社会新的关系模式,新的爱欲场景。

方才主要是从乔纳森的方面看待这些问题,可是对于米拉来说,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我想,无论如何,都包含了牺牲。而且毫无疑问地,是米拉在牺牲,而非乔纳森。

身为乔纳森情人的米拉,仍然是一个牺牲的客体。而乔纳森在每一个关系阶段,都始终作为一个主控者的角色而存在。

发生异常的时刻仅仅是那两件事,流产,出走。而这两件“异常”的事其实并没有为米拉赢得主控权,它们成为米拉身上更加沉重的罪行砝码,你可以看到直到最近这两集,乔纳森依然没有将这两个砝码从米拉背上卸下。上一集乔纳森不相信米拉会同意为自己再生一个孩子,这一集乔纳森也调侃了一句,意思是米拉没有评判自己出轨的道德权力(38'35'')。

因此,那两个时刻只是让米拉在两人的关系中变得更加被动,承受更重的审判,实质原因是她身上产生的自主性使她成为不再彻底安分的客体。

虽然现在奉行独身主义的米拉已经拥有自己的主体性,她也并不会认为自己在与乔纳森的相处之中是牺牲和被动的角色,因为她是自愿的,也是愉悦的。但自我判定是一回事,社会批判是另一回事。作为一个旁观者,基于通用的关系道德,两人互有情愫,但由于其中一人有家室,另一人只能做他的地下情人,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关系。

所不同的,一是因为乔纳森已经自主地放弃了从前那种强迫症一般的相处模式,所以米拉没有遭遇从前那样的精神虐待;二是因为米拉已经变得精神上自主自立,她也随时可以从这种关系中抽身而出。可是我也必须说,这只是目前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答案,这一新的阶段他们还只开启了一个月,你能想象一年后的情形吗?

而且,为乔纳森新的爱欲模式而牺牲的不只一个人。他卷入了从前的妻子和现在的妻子,卷入了从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卷入了这两个家庭。当他正在进行的关系模式和他真正的爱欲观念被他现在的妻子知道之后,那不会是新一轮的伤害吗?他现在的家庭岂不是又要破裂?在这个过程中,难道不会也殃及米拉吗?

实情就是,作为剧集的故事停在了第五集,但是作为生活的故事可不会就此停止。你所看到的只是一部剧集的结局,而非现实生活的结局。虽然基于如此丰厚的讨论和素材之中,对于未来,我们足以存在某种程度的展望,我也这么做了。但是,人类的预测往往是不靠谱的,因为人类智力有限。

总之,米拉和乔纳森目前的关系如同船行幽涧,已经转入更为复杂、模糊、未知、善变、虚幻、危险的水域,牵扯进更多人,更加难以回头,更为无依无凭,仅仅只靠此一刻的真诚感受,完全赤裸,或许也完全呈现爱的本真,不与任何混杂,不受任何羁绊。但真是这样吗?你真的高兴得起来吗?

6、此在

他们无法再分析什么,也无法预言什么,语言已穷尽于此。他们既不能展望未来,也不能回到过去,只好停留在此刻。

他们只能想象着将离婚四年后的这段交会视作对他们已逝婚姻的祭奠。在失去空间感知的黑暗弥漫之中,在兼具天真与虚幻的怀旧乐音之中,交欢,性爱,时间已只剩此时,爱情已只剩此刻。

于是,很自然地,我们也看到了此刻潮退后,乔纳森的噩梦。乔纳森的噩梦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对爱欲关系的噩梦。乔纳森的噩梦,是年岁古老、由来已久的婚姻制和爱欲模式本身的噩梦。

乔纳森是那个站在新旧之交的人,是站在鸿沟和裂谷之上的人,是离问题最近(零距离)的人,因此是最撕裂和最彷徨的人。

这个梦呈现了这一阶段他真实的心态和人格形象,在梦中他失去双手,无法拨开重重艰阻,渡抵彼岸,而米拉已经先行穿越和抵达。

梦境映照现实,现实中他轻松怡然的态度只是一种表层真相,他并没有在这种新型关系中完全自洽,他仍然没有从过去的模式和观念中彻底走出来,而未来又是那样地迷茫无助。可说一半的他还留在过去,一半的他却已被抛向未来。

在他和米拉的关系中,他是主导者,主导者理应是强者,可是我们发现,这并非全部真相。在更深的层面,乔纳森是个弱者,米拉是给予他依靠和慰藉的强者。于是在他们的关系中,一个新的倒错发生,我们看到了强者和弱者的易位。

或许我们从中应该得出被忽略的知识:权力上的强者不等同精神上的强者,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弱者;强大不一定要转化为压迫他人的权力,也可以转化为支持他人的能力。

从噩梦中醒来的乔纳森向米拉诉说了自己儿时(3岁)从噩梦中醒来后的场景,他走到父母的房间,告诉父母,自己因为做了非常“无聊”的梦,因而无法入睡。可是父母并不能理解,语言表述能力不足的孩子所说的“无聊”其实是“可怕”的意思,他们也无法从他的脸上发现他的恐惧。时至今日,母亲回忆当时的场景,也只觉得他多么可爱,而无法共情他的心理。

乔纳森通过这个故事在告诉米拉,自己从小没有获得过父母的理解,因而也无法得到他所需要的那种爱,这导致他也不懂得如何爱人。

而他自己,在情感方面,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儿时,与儿时的自己面临着相似的恐惧和无助情绪。儿时的“无聊”就是乔纳森目前阶段莫可名状的恐惧,儿时“无聊”的梦境,如同一个轻巧的寓言,却已经隐喻了乔纳森现在的心理绝境。

在这种茫然无助的时刻,是米拉如同精神上的母亲一样安抚了他的惊恐,给予了他未曾从母亲身上得到的理解和慰藉。

「我以我的方式爱着你,你以你的方式爱着我,我相信你会永远爱着我。」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ithout any fanfare, in a dark house ,somewhere in the world。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地球某处,黑暗小屋。」

结局如同一支安慰剂,说罢相爱的情语,相拥而眠,然而第二天将回到什么样的状态,又会转入怎样的想法,谁也无从预知。淡薄的温馨之中透出淡薄的冰冷,从此冰冷亦是温馨。

晨曦,鸟鸣,杀青。演员相拥相携走出片场,言笑晏晏,走到休息室外,一吻,分开,走进各自的房间,门边并不是特别醒目,却分别写着“米拉”“乔纳森”,他们在戏中的角色。引号内的两个名字,提醒着我们,这正是万千个“米拉”和万千个“乔纳森”的故事。

剩下的问题都留给了我们,剩下的解答都交由我们自己去探索。

自己的诗

二十一世纪的谢幕

回想我们的二十一世纪

如今成为一句空言

余温仍在

余味仍存

我们的二十一世纪已经谢幕

36°C

那是谢幕时我们仍能抵达的温度

想起前天走在路上

不知为什么忽而又琢磨起“一夜到白头”这句话

倒不是其浪漫

而是其如此稀罕如此必要

已经没有人可以承受二十一世纪的时钟

我们频频梦醒

二十一世纪已是一道写成程序的闹钟

人类离开的居所已不能保留人的痕迹

24h

我的记忆同样糟糕得如此悲哀

只有残存的电子墨痕默默点起青烟

拟作冰冷的祭奠

从此冰冷亦是温馨

别无他由

只因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

2021.10.5

(完)

影评均首发于公众号:段雪生

感谢最近赞赏的朋友

徐红

hachi

mazzy

特别鸣谢有些朋友多次赞赏支持,我会将之化为完善创作的动力,细说系列仍将继续。

 5 ) 娜拉根本无处可去

这两年突然涌现出了许多探讨婚姻关系和家庭问题的文艺作品,着力点都指向于亲密关系的复杂和脆弱。有时候觉得这些表达,的确是一种对于幽暗的内心的深度探索,但有适合又不免觉得,这种讨论未必真的能走得更远,反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创作的舒适区。安畔锡执导的《春夜》讲述一场漫长而静谧的出轨的故事,它被称为“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韩剧”,导演在其中着意于引导观众去感受爱如何在隐秘的角落里发生发展,又是如何不受控制地滋长,从而有了超越传统价值观的力量。上户彩主演的热门日剧《昼颜》也是关于出轨,但剧情却静水流深,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讨论婚姻关系中的潜规则,探讨关于人的自我与欲望是如何成为社会与家庭的畸态工具。

更有名的应该还是去年那部诺亚·鲍姆巴赫执导、斯嘉丽·约翰逊和亚当·德赖弗主演的电影《婚姻故事》,一度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电影以线性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段婚姻关系解体的过程,斯嘉丽·约翰逊在其中展现了无比真诚的演技,屏幕前不断闪过的尽是不甘的眼泪、压抑的自我和决绝而无力的心碎,当然,还有那句亚当·德赖弗说出的,终结一切的知名台词:“每天早上我醒来,都希望你死了。”

到此为止,我们觉得已经把婚姻的一切都看尽了。个人如何在婚姻制度中失去自我,爱、体面、尊严,一切都已经失效,在封闭的关系中,个人的意志被不断的盘剥和挤压,最终只剩歇斯底里的嘶喊,这难道还不够结束吗?人与人之间看似紧密而牢固的关系中,蕴含着无数永恒而持久的,无法逾越的细小沟壑。我们这些观众,仿佛在一场又一场的亲密关系的旅程上空游荡,那些细密的刺,和覆盖的锯齿状的茸毛,我们看得一清二楚,看得甚至有些厌倦和疲惫了。

海加·李维导演的《婚姻生活》是不同的。他告诉我们,不,一切还远没有结束,我们不只要去看那些细小的沟沟坎坎,如果我们站的更远,将会看到那背后还有一座从未抵达的晦暗的冰山。《婚姻生活 Scenes from a Marriage》改编自1973年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瑞典同名迷你剧,原版故事中以律师玛丽安与精神学讲师约翰为主人公,平稳而流畅地讲述了婚姻的暗流和触礁。在新版剧情中,男女主人公被改编为一对当代美国夫妇,职业身份变成了互联网高管与大学教授。而正是这个细节的转变呈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身份关系。可以说这种改变精准地呈现出当下的叙述语境和社会结构——那就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如何把个人逼到了一个无路可退的位置。个人与时代的溯洄,自我的认知与资本的塑造,爱情、憎恨、欲望、一夫一妻制,更多的矛盾被集中压缩于一间小小的房子里,因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张力。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娜拉出走”的故事,事实上,剧情的高潮也确实是从女主角Mira因困陷在婚姻中苦闷崩溃,而匆忙提出离婚开始。这样的思路,也能让我们更自然地理顺其中的逻辑,即因爱情与自由、与婚姻契约之间天然的矛盾,而导致的亲密关系的失效与解体。甚至,我们还能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易卜生后期作品《海上夫人》的影子,在那部作品里,女主人公深陷于两段感情中无法抉择,丈夫因而给予了她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之后,女主人公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又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在易卜生的作品里,自由似乎是正确的答案。在脱离了婚姻的、家庭的束缚之后,女性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自我,才真正拥有了清醒抉择的路径。

但真正剥夺了人的自我和自由的,只有婚姻与家庭吗?是否一个女性,在逃避了牺牲与奉献,摆脱了女性身份所带来的母职意义上的枷锁之后,就真的能在社会中获得一种被认同的自由?

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形,继续去思考娜拉出走后的故事,人们发现,在资本主义不断膨胀和催化的时代中,娜拉迎来了更复杂的困境。鲁迅写过《娜拉走后怎样》,耶利内克也写了《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在社会尚不能给娜拉立足的空间,又或者娜拉无力在资本大鳄控制的世界里谋生时,自我的觉醒依然只能带来徒劳悲哀的结局。

所以,我们还能说个人主义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吗?又或者,个人主义是否还能承担最高要义的角色呢?这段故事里,Mira和Jonathan从头至尾都不曾失去自我,他们尊重对方,一再确定对方的心意,重视彼此的情感,但为什么,在这段婚姻故事里,更多的体面和尊重,反而换来更多的窒息?剧中所有矛盾的爆发集中在Mira被裁员的那一刻,她像一个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先被赋予了一场关于欧洲的幻梦,又在短短几日之后被踢入深渊。在丧失掉勇气和信心之后,Mira展现出了一种新生婴儿般的脆弱,那是可以被随意蹂躏和塑造的脆弱,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放弃尊严的脆弱。

易卜生假定,人天然拥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是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的压力束缚了她们的选择。但在《婚姻生活》里,我们发现一个悚然的真实境况,即,也许人们并不天然拥有自我。庞大的资本对人本身的倾轧,996工作对自我的剥削和规训,物质过剩所营造出的无法逃离的中产阶级困境,原生家庭赋予了你与生俱来的悲观,这一切都在时时刻刻侵吞社会人那一点脆弱的自我意识。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们在资本主义膨胀到极致的今天,都只是被命名为“受雇者”。这是一个比旧时代更令人痛苦的困境,即我们明确知道选择是什么,自由是什么之后,仍然徒然地意识到那只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幻影。这一切,在你走进婚姻之前就已经塑造了你、剥夺了你。基于此,再去看那个问题,为什么人总是难以离开一段令人痛苦的亲密关系呢?

也许是答案就已经在问题里。因为有时候,亲密关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更大的痛苦。

与外面盛大而冰冷的世界相比,与几乎掏空人的精神的社会情态相比,那段可以肆意崩溃的、可以说尽脏话的、甚至可以互相发泄暴力的感情,竟然显得安全了起来。当家庭的情感几乎失效、信仰已然摇摇欲坠、社区和友邻都渐渐消失,对心理咨询和心理词汇感到麻木而疲倦时,婚姻场景,在宏大辽阔的世界中,竟然成了漂浮的人,唯一可以肆无忌惮痛哭的场景。而有时候,人真的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痛哭了,不是吗。

最后一集里,Jonathan变得平和淡然,看似完全治愈了自己,但Mira却在他的讲述中突然崩溃,她说:can't you see we’re both just so fucked up? 难道你看不出来我们俩都伤痕累累吗?

问题停留在了这里,婚姻生活结束了,摆脱了一种传统的束缚,拥有了毫无疑问的自由,可以去拥抱新的观念、先锋的生活,然后呢?观念、家庭、婚姻、信仰、工作、传统,为什么人们拼命挣脱了一切,却仍然觉得满身伤痕?

也许这才是值得被提问的那个问题,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的勇气,赋予了我们一身伤痕,又令我们无处可去?或者我们还可以问,在人类被异化成“数据劳动者”的信息世界里,幸福是否真的存在于对婚姻的摆脱之中呢?

 6 ) “微妙生活真相”面具下的苍白重复

很失望。I can't relate, I was just deeply triggered.

我原本期望在这部短剧里看到和《婚姻故事》一样的关于性别角色/育儿义务以及片头展现出的关于宗教/育儿/价值“意识形态”不同的多重微妙的冲突,结果看到底发现,微妙和冲突有了,剧情和人物都莫名其妙地要命。

我理解很多高分的出发点是“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剧里somehow看到自己“,我也承认我看到了自己的部分,但我无法被一部只是单纯集合“婚姻纠结瞬间“的艺术作品打动。

这部剧的冲突令我看不到有意义的层次,只是俗套到令人疲倦的重复——分手炮是“我对你没感觉了”,四年之后父亲的葬礼炮就成了“咱们不都是平凡人吗这时候我多脆弱啊”。我不觉得这样的不同是渐入佳境,我只觉得荒谬。

我期待看到怎样的关于讨论婚姻的作品呢?关于新鲜褪去后无孔不入的细微烦恼,对彼此失去耐心后仍然因为爱的惯性保持尊重,烦恼试图解决,不解决就下定决心——我当然知道这部剧的主题就是“婚姻的本质就是复杂的,没有任何轻易的下定决心”,但如果我的婚姻像这部剧情一样反复折磨、我的伴侣对我阴晴不定地波澜起伏地影响我的生活(并将我摔在楼梯上用书砸???),Imma gonna get outta this shithole in light speed.

必须承认,我是抱着一些私人的期待来看这部剧的。我的个人感情并非一帆风顺,我的detach过程也充满了自我怀疑和反复,我知道这些情绪绝非一两件关键性的大事件就可以囊括,也因此期待更有深度的讨论。但这部剧就像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借用一句评论:not "scenes from the marriage", more like "making scenes out of a marriage")。

篇头说我被trigger,其实是女主的许多行为语言让我回忆起被前前任控制时的可怕场景。“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男主在被女主推倒在地并被女主自然而然调情时绝望地回击——而这就是我经历过的一切,只是形式并非如此直白的性以及男主清晰call out女主谎言的清醒。当时的我清晰地知道this isn’t right I need to get out,但对方不断用自己的脆弱、刚来到美国的迷茫、与第一个女朋友(我)相处时的不安来掩盖这段关系的本质,甚至在我下定决心跟他提出分手时第一次说出了“but I am in love with you”这样自然而然的操控。I wish I had said “dont say things you don’t mean” (jokes on me, 这句话倒是被后来一任对我讲过),但我有多厌恶这种反复无常、用自然流畅的“爱”来阻止离开的可怕举动,我也万万没打算在一个周日晚上重新被trigger。这段关系在异地+我重新恋爱后以对方气急败坏地全社交媒体拉黑结束。我很少后悔恋爱(或任何)经历,这段非常除外——而回到影片,我更不理解这种纯粹的抹黑对塑造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说回剧情。我最不解的是后期对女主职业发展的安排——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女主养家男主带娃,结果女主出轨,二话不说给毫不知情的丈夫甩了一句“guess what我明天要和情夫去欧洲三个月啦“并恨不得说完所有”我已经痛苦了大半年”“咱们没可能回去了”“我跟他在一起可太快乐了”“how dare you这时候拿咱们的孩子来道德绑架我”这种痛断后路的话,然后一年后女主回来了,打扮的漂漂亮亮光鲜亮丽,看到前夫终于渐渐走出来了,立即变得不甘脆弱clingy needy,然后情节急转直下,工作也丢了,男友也没了,欧洲大区的group PM付不起2000刀的舞蹈课钱,孩子还他妈为了一个玩具跟自己吵架,女主现在all about getting back together,男主人间清醒,但又莫名其妙和前妻上了床,最后住进别人Airbnb、撬开别人上了锁的私人房间乱搞一气并发表“我只爱过你”“我和我老婆只是上床很爽她又怀孕了我甚至不害怕她发现咱俩乱搞”。影片在这样的高潮里奏响最终音,我只看着这一地鸡毛目瞪口呆。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一定要高中流产黑社会的国产青春疼痛片,硬拗冲突,但内核浅薄得可怜。婚姻生活的琐碎和自我怀疑往往只是暗潮涌动罢了。我对成年人深情之后反复互相折磨并双双成为烂人(I’m not even talking about moral superiorty)的戏份没有兴趣,世界已经是一滩烂泥了,没必要搬上银幕徒劳重复一遍。

 7 ) Scenes from a Marriage外的婚姻生活

爱情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与“红尘作伴、策马奔腾”的爱情不同,婚姻幽长且厚重,也许是婚姻的真相让人不敢触碰,婚姻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显得黯然失色。Scenes from a Marriage 掀开了婚姻真实的一角,让人不禁思考婚姻的本质。

一、婚姻的诱因是什么?

走入婚姻前的男女,都希望“嫁给爱情”,将美美的爱情延续至婚姻,直至永恒。不可否认,婚姻源于爱情。《重庆森林》却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期限,凤梨罐头会过期,秋刀鱼也会。那婚姻中的爱情呢?

杰克对肉丝的爱原本只是一瞬间,却不知在时间洪流和世人传诵中成了永恒。假如木板够大,杰克也死里逃生,会是怎样?11年后上映的Revolutionary Road回答了世人,杰克和肉丝饰演夫妻,其爱情终消散于婚姻的鸡零狗碎。Titanic豆瓣评分9.2,355万人标记看过,Revolutionary Road 8.2分,25万人看过,从评分和标记量,隐约感觉世人更憧憬虚幻的爱情,拒绝直面婚姻的真相。

相爱的男女总是固执地将爱情的消逝归因于外部诱惑,而《花束般的恋爱》戳破了这层谎言,没有父母反对、没有第三者插足,合拍的情侣,却在婚前同居过程中分道扬镳。小麦不明白,小娟想持续学生时期的感觉到什么时候,是不是没想过要和我过一辈子?同时小娟也不解,和三个月没做爱的恋人谈结婚,小麦到底是怎么想的?土井裕泰直接挑破了“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神话,“这世上的夫妻,不都是会慢慢忘记恋爱的感觉吗?”网上有人认为有了家庭的责任,爱情就会持续,天真地以为婚姻可以拯救爱情。人间清醒的小娟直言,恋爱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婚姻也解决不了,因为婚姻只会制造问题。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口号式的论断,虽缺乏理性,却道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爱情将在婚姻中消亡。这句话流传广泛反应其普遍性。众所周知,此话有一句“抖机灵”的段子,“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看似是给了爱情和婚姻一线希望,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壮,却也间接承认了“爱情必然在婚姻中消亡”的无奈。

《自私基因》和《进化心理学》从动物本能和择偶行为两方面阐释了“爱情必然在婚姻中消亡的原因”。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会采取合适的策略,最大可能地延续自身基因,保证基因延续。雄性和雌性因身体构造差异,采取了不同的繁衍策略。雄性一般不承担孕育风险和时间,但对后代是否亲生有不确定性,故希望增加基数来提高繁衍的成功率,故按捺不住增加交配次数;相反雌性则期望增加单个后代的生存率来提高繁衍的成功率,故雌性对雄性的体格和物质方面有更高的期许。而人类的爱情是为了诱导男女繁衍后代,释放多巴胺来弥补生育带来的痛苦和牺牲。

上述理论乍看“离经叛道”,细思会发现很多案例。例如:野性火辣张雨绮、纯洁邻家奶茶妹都挡不住全安嫖娼、东哥强奸,还有时间管理大师罗志祥,加拿大电鳗吴亦凡。即使普通男性也会受到“多交配策略“的人性驱动,时不时突破道德,豆瓣热议话题:“男友微信里很多A字开头的美女,是不是表示我被绿了?”男性现身说法“不用问了,请相信你的直觉”获得高赞。女性屈服于基因的案例也不要太多,比如:邓文迪头等舱“遇见爱情”,马蓉的传世经典“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

有人甚至建议:新人结婚时,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至死陪伴,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自私基因》上宣誓: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

爱是一种应激反应,只是现在时态下的片刻状态,它会诱发婚姻。而婚姻期望长期保质,就意味着爱情和婚姻过度耦合,爱情亡于婚姻是不争的事实。

二、维系婚姻的因素是什么?

既然爱情会过期,婚姻初心终将消逝,那维持婚姻的因素又是什么呢?《父母爱情》给出了一种可能,把爱情变成亲情;马伊琍一句“且行且珍惜”给出了另一种可能,隐忍与包容;或者是“难得糊涂”、“睁一只眼和闭一只眼”式的中国智慧、更或者是“当不能占有自己的丈夫时,最好的心态莫若把他当作儿子”的扭曲母性心理……

从个体层面分析,心理和性格都是维持婚姻的因素,《万箭穿心》里强势的李宝莉,面对丈夫的出轨,内心充满了对丈夫背叛的愤怒、对沉默成本的万般不甘和不舍,利用“暗中报警、表面包容”拿捏马学武,以维持婚姻。一本《看见》,柴静记录了多个“杀夫”妇女背后令人唏嘘的故事,这类妇女大都没有经济收入,或受到生命威胁等,产生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具体表现就是,通过为加害者找理由(比如原生家庭,儿时创伤等),产生同情、认同加害者的正面情绪,合理化加害者的暴行,以致于无下限地容忍家暴、无底线地退让,最终将自己逼上绝路。

从法律层面分析,法律对婚姻的态度也许更接近婚姻的真实,一部《婚姻法》没有任何关于爱情的描述,几乎全是财产关系的规定和抚育责任的约束。结婚前提只是自愿,无关爱情。国外法律也是如此,Marriage Story描述了男女主起诉离婚的过程,让人不惊感慨,相比于刑辩律师在恶人中寻找人性光点,婚辩律师却在曾经相爱的人中翻开人性的黑暗面。曾经美好的爱情,爱慕的双方,在财产和抚育权争夺时显得如此不堪。

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婚姻本质是一种制度,规范了当前生产力前提下的一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对待婚姻的态度,即婚姻价值观。不同的婚姻价值观决定了维持婚姻的社会环境。

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对待婚姻的态度中随处可见。往大了说,计划生育——开放二胎甚至三胎的人口政策,完全是基于集体利益,人多了就节育、人少了就鼓励,基本不考虑个人的生育意愿。往小了说,父母花样逼婚,也是基于家族、家庭延续。社会风评方面,对女性荡妇羞辱,对男性道德绑架,以维持婚姻稳定以至社会稳定,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影视剧中比比皆是。“破鞋”、“第三者”、“海王”、“渣男”带有强烈鄙视的标签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奉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婚姻制度中的体现是,在乎婚姻对社会整体稳定和种族延续的基础作用,以及个人在婚姻中的工具属性

西方价值观更看重个人自由,更加在乎在婚姻中个人价值的实现。爱情三部曲系列,Jesse和Celine在Before Sunrise的火车上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维也纳一夜后惜别;9年后在Before Sunset的巴黎街头久别重逢,离婚续缘。婚姻道德主义批判Jesse和Celine是赤祼祼的出轨。中国电影处理手法是,给主角的另一半安排提前不忠的剧本,男女主是感情的受害者,首先占领道德的高地,然后再认可爱情,例如《花样年华》。而Richard Linklater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道德包袱,认为爱情没有先后顺序。影迷将其奉为佳作,代入Jesse和Celine的对话中,沉浸于爱情的惊鸿一瞥、小心翼翼、语无伦次、疯狂炽热和朝朝暮暮,这似乎表明对导演观点的认可。

Scenes from a Marriage里Jonathan讲叙自己爱上妻子Mira的心路历程,“……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认为没人能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没人能帮他面对困难,于是渐渐关起了心房,把痛苦和焦虑锁在里面,再也不跟人讲心事。这种心理缺裂使他无法跟人正常交往,总是隐藏部分的自己,直到Mira出现,某种程度来说Mira拯救了他,看见真实的他,他此生第一次觉得能跳脱出这深层的孤独。直到她离开后,他才明白,她人在心不在,跟这种人同住肯定很辛苦,他总是心不在焉,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她感到孤单……”;婚姻破裂时,Jonathan这样描述,“……某部分的我似乎从旁检视,看看自己有何感受,万一这是最后一次,万一从此再也见不到你,我做何感想,会无法承受吗?但是不会,我发现我自己承受得了……我觉得我对你太过依赖,才把我们的关系搞得万劫不复,因为我不知所措,一想到失去你,害怕失去你,因为那样我将一无所有……后来我发现我不再害怕失去你……你应该为我感到高兴,我摆脱了心魔……听到对你不公的遭遇不会有去拼命的冲动……”。五集话唠剧中全是对婚姻关系转变、发展、重建过程中男女感受的分享、交流和探讨,细腻且真实。

婚姻生活中关注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并非是自私,也不代表没有分享,而是复制式的完整分享非分割式的牺牲分享。《花束般的恋爱》和Begin Again均有分享歌单的情节,但略有不同,《花束般的恋爱》中男女主一人一个耳塞,当事人没有察觉任何不妥,局外人却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和对方分享不完整的音乐,因为左右声轨明明是残缺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圈对爱的理解,爱是分享,而这种分享是克制、是让渡,是牺牲。但在Begin Again中男女主是用分线器分享,都欣赏了完整的音乐,侧面反映了西方的爱情观,爱虽是分享,但不需要以压抑和改变自己为代价,在自己成长和快乐的同时,也给对方带来快乐。80s-90s年代中国的歌曲、电影都喜欢歌诵苦情和牺牲,而《花束般的恋爱》暗示牺牲自己的婚姻观是不健康的。

在西方的观念中婚姻只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主体性,进而较少依附和从属的关系。没有世俗评议和强贴标签的困扰,也少了小家对大家的依附,没有了大家对小家的干预,罕见因双方原生家庭差异导致婚姻破裂的现象。换言之更加重视婚姻的独立性,以及人在婚姻中的主体性

西方早在1979年的Kramer vs. Kramer中就讨论了“个人价值与婚姻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东方文化圈也开始了反思和觉醒。2019年现象级的韩国电影《82年的金智英》,引发了对婚姻中物化和工具化女性的共情,东方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被当作母亲、妻子,唯独不是自己,激发了女性在婚姻中如何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的讨论?。

为了维持婚姻,我们以爱情的名义对它进行了包装和定义。如果这层糖纸不再有效,那么可怜的责任、利益、道德、法律,甚至是性爱、人品、忍让、子女成长……都苍白无力且难以为继。相反,双方均可在婚姻中成长,坚持和实现自我价值,方是维持现有婚姻关系的根本之道。

三、婚姻会走向何方?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嫁从亲,再嫁由身”到现在的自由恋爱、嫁给爱情,婚姻似乎有了选择权、有了自由。其实只是婚姻限制从硬约束变成了软约束,我们无法逃脱父母逼婚、世俗评议、物质条件等。不论是如何开始的婚姻,最后终将归于宿命——爱情消亡、初心不再,无爱婚姻却因某种原因或者看似无因的惯性而存续着。仿佛现在和过去,当今和历史没有本质区别,不过处在一个人类无法俯瞰全貌的巨大循环中,我们自以为的转折与跳脱,只是其中的一道小环。就像一场漫漫远征没有任何收获,最终兜兜转转不过回归到旧式传统?细思一下,这的确变成了一种轮回,某种程度上甚至更糟了。因为围城外的人至少对婚姻满眼憧憬,可是进入围城后发现并非如人所愿,围城里的我们还能去往何方呢?

可是要说,这种局面是彻底绝望的,也不尽然。从好的方面想。我认为,这说明当今世界,对婚姻的思考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必须面对那些婚姻的本质问题,思考如何重构婚姻。

美国1997年的The Ice Strom、韩国2001年的《蝴蝶俱乐部》、中国2006年的《别和陌生人跳舞》以及2019年的《被光抓走的人》均描述了通过“交换伴侣”来挽救中年婚姻危机,通过知情同意下的同时出轨来维持“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虚假体面。Why Women KillScenes from a Marriage中提到了开放式的婚姻关系,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说得好听一点,是一种婚姻危机的补救措施,裤腿磨烂了,那就改成七分裤吧。不用抬扛,这些剧情绝对存在于真实生活中。“存在即合理”用在此处显得过于迁强和矫情,毕竟这些见不得阳光的突围尝试是违反现有的人伦道德和认识水平的。然而从中我们已经看见现有婚姻制存在根本性的脆弱,以及必将消亡的结局。

婚姻制首先是一种社会制度,罗尔斯在讨论社会公平时提出了”无知之幕“的概念,只有在每个人都受到无社会差异的对待时,正义才会出现。在物质财富没达到极大丰富、生产资料仍需要竞争甚至内卷的当下,“一夫一妻”是最公平的社会制度。假如婚姻可以随心所欲,绝对的自由必将导致绝对的剥削,穷人的性权利和生殖权必将会被富人剥削。《蜗居》只是掀开了现实社会的一角,即使在法律不允许的情况下都涌现了金钱权势对性权利剥夺的残酷事实,而且不是个别现象,这引起男性群体的不安、恐慌、不可接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句话说婚姻制度必然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演变,一旦生产力极大的发展了,物质极大丰富了,所有人都不存在生存问题、没有财产困挠,子孙后代实现了社会化抚育,现有《婚姻法》对财产和抚育的约束将失去现实基础,婚姻必然会出现新的形态,或者说人类亲密关系不再只有婚姻一种,而会更加多元。例如:物质条件丰富的江浙地区已经出现了“两头婚”,男不言娶,女不言嫁;女性经济实力的提高,开始消费男色,出现了娘炮明星当道的审美怪象。

虽然无法预测将来的婚姻具体形式,但将来必不同于现在,婚姻必不会因经济性依附而广泛存在,双方均在亲密关系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婚姻关系更加纯粹,甚至生育、性爱可能都与婚姻都脱离了捆绑关系

 短评

确实是把婚姻生活也就讲到头了…归根结底四个字:人类不行。有爱,有耐心,有知识,有沟通和理解能力,有钱还有一大堆心理咨询师的美国中产都不行,你能行就怪了。

5分钟前
  • 直不陀螺
  • 力荐

为什么拿驾照的时候要看很多事故的视频,而拿结婚证的时候却不用呢?婚姻里的事故率比开车高太多了好吗?这部剧就应该放在民政局里,每个来拿证的人都得看。

7分钟前
  • 你来当我见证人
  • 推荐

演员表现都是超一流的,尤其蜜拉,不同层次的精神状态,像潮水涌起又退去。这种题材是写不尽的,因为其实没有人真的能读懂爱,恨,厌倦,想念与陪伴。从故事和人物塑造角度讲,还是有点遗憾,蜜拉在中间部分被塑造得很渣,激情之中不顾一切地去往新生活,而被辞退和分手之后又竭尽全力要回到旧日子,这让这角色显得很势利,但显然这故事写的是面对情感中的各种困境,而不是道德指摘,这种塑造有一种潜在的对错之分,这某种程度上拉低了一点点分值。如果要对比,俄剧《背叛》,美剧《婚外情事》其实都在这之上。只不过这个故事拍得更艺术,更电影化罢了。

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第一时间看了第一集,能理解很多负评,太闷了。在大师肩膀上起飞本身也不是容易的事,这种对话密且多的剧,国内似乎还是不太耐受,从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导演已经很优秀,在运镜、视角切换等层面找了很多方式做和原版的区分,主角夫妇、配角夫妇的情感模式也调整得更modern了,当然也就更无解了。这剧本来就是大骂婚姻是一种欺骗的艺术的。可能是演员实在太好吧,让我确实没法打低分,劳模姐太好太好太好了!这个剧适合过于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人看,因为它太直白戳破人的自私、“既要又要还要”,大多数人并不愿意面对肮脏的自己,所以……从戏剧的角度说这种“又长又臭”的东西确实可以说出10086个缺点,但没办法啊,我还是喜欢🤷🏻‍♀️

9分钟前
  • 夜礼服假面
  • 推荐

开幕十分钟夫妻二人的不舒适感,没有一句台词表达,但却时时刻刻溢出屏幕,这就叫演炸了。压抑不仅来自艰难的决定,更来自从头到尾的封闭空间剧情。开头三分钟从剧外铁皮布景到剧内温馨室内的追拍,凸出这段婚姻的牢笼感。

10分钟前
  • Mosir
  • 力荐

直到他们吵起来了,甚至扭打起来了,我才松了一口气,就像是头上套的密封袋子,总算破了一个洞,可以呼吸了。夫妻二人之前如此顾忌对方的感受和看法,如此担心伤害对方,如此小心翼翼地相处,太过文明了,也太过体贴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让人躲无可躲,连生气都找不到理由,因为对方没有错,很完美,只能反过来认为自己不好。后来对方哪怕有错了,也要反思自己的不对。完美是叫人窒息的,就像是光滑的瓷器,在世俗的光芒照耀下熠熠生辉,可是那也是脆弱的,一落地就会轻易地碎成一地。两位演员真不错,细腻真切,感人至深。

1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那本 <自私的基因> 下面的高赞评论:「新人结婚时,不应该手搭着圣经说不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至死陪伴,应该把手放在《进化心理学》和这本书之上,宣誓:我将违背我的天性,忤逆我的本能,永远爱你。」,大概也是完全适用于这部电视剧的。

16分钟前
  • 力荐

当女主说出离婚的一个关键词“passion”时,我翻了个巨大的白眼。

21分钟前
  • 波躺瓦
  • 还行

一开始你以为两个人可以抵挡一切伤害,后来你发现每一件事都能伤害你;往前先走一步的那个人,走的时候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摆脱旧人,完全不在乎身后的人要怎么收拾一滩废墟,想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你。可怜又可悲。看的时候一边哭一边赞叹,我的妈,简直是世另我

22分钟前
  • YoursBenny
  • 力荐

没经历过婚姻,大概这就是吧,太难了。美国大夫也是谈各种避孕措施,都让女性来做吗?就是不提下结扎……

27分钟前
  • 黄昏之贼
  • 推荐

我们爱的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自己,我们爱的是不停变换的过程,爱那种不具备确定性的温存,我们害怕被承诺,期待或者是理所当然禁锢,可是一旦离开又立刻想念那种高确定性的温暖。可悲的是,被解放的永远是关系里面那个更忠诚也更麻木的人。

32分钟前
  • 跑跑
  • 力荐

不符合鼓励三胎的主流价值观

33分钟前
  • 李若水
  • 力荐

没有看过原版,这个版本已经足够复杂有趣了,说感觉闷的……恭喜你还年轻

36分钟前
  • 犀牛大哥
  • 推荐

第一集里男主说的最正确的一句话,关于生和育这件事,女方才是“承受这一切的人”。希望男士们都可以有这样的自觉,生孩子的决定权在女人这边

39分钟前
  • 坑里躺平平
  • 推荐

第一次参加电影节外加看的第一次放映(三到五集),劳模姐就坐在我不远的地方,各种揪心的情节对话我都看着傻乐呵,已经完全丧失评价它的理性只能无限好评了。(不过这剧好像确实可以从第三集开始看起)// 一天以后缓过神来,这剧的形式和英文原名吻合:在一段婚姻开始以后,从双方的几十年的日子里截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幕呈现出来。而这五幕同时又是高度浓缩且极具代表性的,所以细想一下会觉得一个小时内两人的情绪言辞经历那么大的起伏变化会显得不太真,但两位主演的表演将这种因高度概括带来的本应失真的东西表现得极为自然。

41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确实做了很多“当下感”的努力,但还是有一种微妙的脱节感,可能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爱情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或者说,普通人已经没办法把爱情当成一种近于宗教的东西来看了。

4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太好看了!每集将近一个小时却只是在一间房子里完成主角两人所有的对话和行动(尤其二、三集),用作减法带出千丝万缕的情绪和婚姻生活里的多面,逐步让我深陷某种欲求,渴望从他们的一言一语中窥探亲密关系里的脆弱与敏感。两人表演方式的细腻与克制,也让我沉迷,从没见过这么伤人又这么文明的吵架戏了。

49分钟前
  • parachute
  • 力荐

亲密关系不是关于“说了什么”,而恰恰是“没说什么”,是观剧感受,也是亲身体会,坦诚,陌生,伪善,偶尔也会想:人生在世总要结婚尝尝苦(no way,哈哈哈哈哈,never ever (但还是想谈恋爱,阶段性那种,原始的那种,不需要用“亲密关系”来形容的恋爱,还没有上升到经营、磨合的,就是原始的有防备也有憧憬,有嫉妒也有悸动,有固执也有愤怒的那种,不是共同成长变成更好的人一起面对这个世界……就……想谈恋爱,但打完这段已经累了,没有关系是不令人(我)痛苦的哈哈哈哈哈哈

52分钟前
  • Asa
  • 力荐

High level art

54分钟前
  • 粥豆
  • 力荐

可以打十分吗?拍得太好,「世界顶级演员」大概就是这个样版。很喜欢结尾的设计,非常成年人,没有 happily-ever- after,没有历尽千辛万苦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多数时候的生活和感情,不都是这样,说不清道不明么。希望每个人都接受自己,直面欲望,拥有爱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

55分钟前
  • Stephani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